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

2009.9.

《 目 录 》

摘要

1.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现状

2. 影响农村人口向城市移民的因素

3. 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影响

4.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在与将来

5. 政策建议

作者:李牧群 (Li Muqun) 首席研究员

刘金贺(Liu Jinhe)首席研究员

马兹晖(Ma Zihui)首席研究员

李萌(Li Meng)研究员

SERI: Hyunkuk Cho 首席研究员

审阅:刘晋硕(Liu Jinshuo) 首席研究员

《 概 要 》

2003年起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民工短缺的现象,但事实上中国农村仍然存在着上亿的剩余劳动力。最近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农村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以及妨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多种因素的存在,农民工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造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的原因有很多种。一方面是农村的经济发展遇到瓶颈,无法持续吸纳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城市经济发展日趋活跃,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加之城市工作收入显著高于在农村务农收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农。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制度不健全造成农民工劳动强度大、劳动安全条件差、工资水平低;农民工无法享受与城镇人群一样的城市公共服务,农民工的社会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等问题更是增添了农民工在城镇生活的难度。

农民工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转移有利于促进农业向劳动密集程度低的方向发展,同时为中国的工业发展和出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通过从收入水平低的地区向高收入水平地区的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消除地区不平等和减贫都有积极作用。

进城务农无论是对农民工自身还是对其家庭,以及城镇原有人群都产生了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一方面,进城打工提高了劳动力本身的回报和对自身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城市的容纳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农民工产生不满和失意,同时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妇女问题严重。同时城市的犯罪案件增多及社会治安混乱等负面影响也显现出来。

全球性经济危机对外向经济依赖严重的中国经济影响明显,企业破产或以及产能过剩加剧了就业压力,政府出台解决就业的措施对农民工失业潮效果甚微,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大量失业在所难免,农民工的失业给城市和农村都带来经济和社会矛盾。

从未来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演变趋势上看,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仍将长期存在,但每年新增进城务工人数将有所下降。从转移方向和目标行业来看,中西部地区将更多的吸引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而得益于东部沿海城市服务业的大力发展,仍将有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该地区城镇的第三产业务工

农民工向城镇岗位的转移是对城镇劳动力的有效补充,但农民工的知识技能有待提高,提升劳动者素质应当成为政策制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城镇建设的速度无法容纳大批农民工,长期而言应当依托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发展,分流城镇务工人员的大量流入;土地流转制度的出台应该充分考虑对失去土地农民的保障;长期而言解决农村-城镇劳动力大范围迁移的根本方法是农村的城镇化发展

1.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现状

20世纪中后期以后中国出现“民工荒”问题

□2004年开始,中国出现“民工荒”

–2004年春天,东南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民工荒”

y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数据现实,2004年珠三角地区为广东省1900多万民工的主要集中地,也是缺工最为严重的地区,有近200万人的缺口,缺工比率约为10% –“民工荒”已经蔓延到长江三角洲等全国其他地区

y浙江省政府政策研究室调研报告《透视浙江“民工短缺”现象》的数据显示,2004年第三季度,该省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约134万人,求职人数约88.1万人,缺口比重为34.25%

y甚至连劳务输出大省江西、湖南等省也出现了民工短缺的现象

y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显示缺工不仅是全国性的,而且严重程度也远高于2004年东南沿海地区

□大范围“民工荒”在中国的出现出人意料

–人口资源极大丰富的中国一向被认为是廉价劳动力接近“无限供给”的国家

y中国拥有9亿左右的农民,被视为“用之不竭”的劳动力之源

–就业难与“民工荒”同时存在

y上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与成千上万的空缺岗位形成了断裂

y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达1.5亿以上,2000年底达到1.8亿

□2008年“民工荒”变身“失业潮”

–2008年一场始于大洋彼岸的金融危机,使中国延续几年的“民工荒”转眼之间变为“失业潮”

中国农村劳动力及剩余劳动力1的就业现状

□中国农村人口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

–中国农村人口众多,截止到2007年,农村总人口数高达7亿2750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5.1%

–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人均耕地少,人多地少的矛盾不断升级,导致农村劳动力一直供大于求,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更加凸显

y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领域容纳劳动力出现了绝对量下降的情况,平均每年下降0.83个百分点

y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1.5亿以上,2000年底为1.8亿

1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特定国家、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即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超过需求的多余。具体地见是指边际收益为零甚至为负数的那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即使不增减投入也不至于影响哪个农业产品的总量

截至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及构成

全国 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万人)53100 19828 14582 15142 3548 农村劳动力性别构成(%)

男性 50.8 50.9 50.4 50.9 52.0 女性 49.2 49.1 49.6 49.1 48.0 农村劳动力年龄构成(%)

20岁以下 13.1 13.2 13.8 12.8 11.1 21-30岁 17.318.8 15.4 16.9 18.4 31-40岁 23.923.4 23.7 24.5 24.6 41-50岁 20.721.4 20.9 19.1 23.5 51岁以上 25.023.2 26.2 26.7 22.4 数据来源:2008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

□造成中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原因

–中国的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农村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限制了农村的发展,并积累了大量剩余劳动力

y由于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是以牺牲农业的长远发展为代价的,这不仅造成立了农业生产长期低速增长,而且也使农业内部的剩余劳动力不断积累,农村隐蔽性失业

严重

–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体制发生革命性变革,解除了对农民经济活动的诸多限制,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也使得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更为明显 2

□短期内,农村劳动力过剩状况的可能会进一步深化

–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可耕地有限,而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农业就业的余地越来越少

–中国农产品面临国际市场的价格压力,使农民收入难以通过农业大幅度提高,而且进口农产品势必导致国内农产品的需求减少,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一步扩大

□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整体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y截至2006年农村小学文化程度以下劳动力所占比例仍然高达33%,高中文化程度以上劳动力所占比例只有14.2%

–但从近年来的变化趋势来看,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正在提高,主要表现在初中文化程度以上劳动力的比例上升和小学文化程度以下劳动力的比例下降

□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及收入状况

2中国农村劳动力利用和配置的具有鲜明的特点,为估算剩余劳动力的数量造成困难,中国农村劳动力多数处于半充分就业状态,没有真正独立意义上的剩余劳动力主体,部分所谓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表现出转移的不确定性和非充分性,无法明确界定他们属于农业劳动力还是转移劳动力

y农村劳动力仍大量集中在第一产业中,农村从业人员从事第一产业的占70.8%;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仅占15.6%和13.6%

–农村劳动力的收入仍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工资性收入比列不断上升

农村居民总收入构成

(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8

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迁移情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的一个社会现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亿万农村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并大规模地实现了跨地区流动就业

y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其中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62.3%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鲜明特点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不同阶段均受到国家相关政策变动的影响,尽管有反复,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系列制度规定是逐渐放松的,与之呼应的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规模也是不断放大的

y有关统计显示,中国流动人口从1982年的657万上升到2005年的1.47亿,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增长了21倍。国家人口计生委调查推算,2008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01亿

y由于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劳动制度等中国特有制度的存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与制度安排密切相关的独有特征

–流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与留在农村的家庭之间存在及其密切的联系

y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中,82%的人定期给农村家庭汇款,95%的人每年至少回农村看望一次

关于农村劳动力迁移的政策变化 时间 主体 事件

1981年12月 国务院 下发《关于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进程做工和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通知》

1985年1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 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

1987年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开来,农民逐渐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现象再度出现

1989年3月 国务院办公厅和民政

部、公安部

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控制农民工外出的紧急通知》和《民政

部、公安部关于进一步作好控制农民工盲目外流的通知》

1994年11月 劳动部 颁发《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管理暂行规定》

2001年3月 国务院 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2003年4月 国务院 以375号令公布了《工伤保险条例》,首次将农民工纳入保险范围

2003年9月 国务院 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

2008年10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资料来源:三星经济研究院整理

□城乡间流动农民工就业的特点

–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男性居多

y从性别结构来看,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3181万人;男劳动力8434万人,占64%;女劳动力4747万人,占36%

y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以下占16.1%;21-30岁占36.5%;31-40岁占29.5%;

41-50岁占12.8%;51岁以上占5.1%

y文化素质和接受技能培训的比例虽有所提高,但整体仍显偏低

–农民工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y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5年调查显示,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占27%,建筑业占26%,住宿和餐饮业占11%,批发和零售业占12%,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占9

%,其它行业占15%

截至2006年末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总量及构成

全国 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外出从业劳动力总量(万人) 13181 3846 4918 4035 382 外出从业劳动力性别构成(%)

男性 64.0 65.8 62.8 63.1 70.2 女性 36.0 34.2 37.2 36.9 29.8 外出从业劳动力年龄构成(%)

20岁以下 16.1 14.2 17.6 16.1 16.7 21-30岁 36.536.1 36.6 36.7 35.4 31-40岁 29.527.3 29.3 32.2 25.4 41-50岁 12.815.4 11.9 11.1 15.3 51岁以上 5.17.0 4.6 3.9 7.2 外出从业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

文盲 1.20.9 1.1 1.7 0.5

小学 18.715.0 16.5 24.9 20.1 初中 70.170.9 73.0 65.5 71.8 高中 8.711.4 8.4 6.9 5.9 大专及以上 1.3 1.8 1.0 1.0 1.7数据来源:2008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

□农民工进城倾向于流向较为临近的发达地区

–农民工进城表现出明显的地域集中特征

y如湖南、四川等地民工大多流向广东省的东莞、深圳等地,东北民工大多流向北京、天津,安徽、江西民工主要流向上海、浙江、江苏等地

–流向目的地经济发展迅速,能够容纳大量低技术工人

y农民工流向地通常与家乡交通便捷,降低了交通成本,并能获得较多信息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梯度转移的推进,市场化、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农民工流动就业将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外出就业时间延长,举家外出比重增大

–随着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的加快,以及中西部发展条件的改善,农民工回乡就业和创业步伐明显加快

y虽然农民工总体上还是外出远大于返乡,农民工异地转移远大于就地就近转移,但进城务工与回乡就业创业双向流动、多渠道就业并举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农民工规模继续扩大,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生力军。

y目前,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满16周岁以上的青年农民工已经超过1亿人,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力量

y新一代农民工对土地的情结弱化,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已日趋城市化

y新一代农民工代表着农民工的主流,正发生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双向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由“寻求谋生”向“追求平等”转变 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劳动力短缺和劳动成本上升 过剩与短缺并存

–国际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产业结构正在经历一个不断升级和梯度转移的过程,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剧增

–农村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格局尚未改变,但结构性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与农民工技能素质偏低的矛盾越来越突

y目前,农村4.9亿劳动力中,已转入非农产业的约为2亿,在现有生产水平下,农业约需要1.8亿常年劳动力,因此,农村约有1亿多剩余劳动力

y但职业素质高的农村劳动力供给严重不足,30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供求明显偏紧。

农村新增劳动力的数量已经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

y2002年开始,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熟练技术工人全面供不应求的现象

–农村劳动力增速减缓,人口年龄结构急剧变化,农村人口老龄化逐步显现

y上世纪80年代后期农村劳动力年均增长率在2.5%左右,90年代至今农村劳动力总量的年均增长率维持在1.1%

y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入非农产业和城镇,特别是随着常年外出农村劳动

力的增多,务农劳动力老龄化也开始显现

□当前农民工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依然严峻

–一些行业仍存在比较严重的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少数企业欠薪逃匿的现象还比较突出

y国家统计局2004年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有10%的农民工反映上一年以来工资被以各种理由拖欠

y多数农民工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其工资却不能正常足额领取

–农民工的劳动环境和工作条件比较恶劣,在频繁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中是主要受害者

y广东省总工会调查表明,非公有制企业发生工伤事故,农民工占伤亡总数的80%以上

–农民工工资增长缓慢,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农民工未能很好分享企业效益增长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成果

□农村-城市迁移中仍面临诸多困难亟待解决

–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仍比较原始

y目前,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还以投靠亲友、自发转移等比较低级的组织方式为主

–农村转移劳动者城市求职的成本不断上升

y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巩固率低下,从而提升了转移者往返、求职等待的时间和次数,提高了转移成本,降低了转移效益

y同时,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成本也在迅速增加,农民工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就所剩无几;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资源和服务,大量额外支出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积极性 –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和就业观念的限制,在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 y首先,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业层次低,主要集中于工业、建筑业和饮食服务业三个领域

y其次,农村转移劳动者违法犯罪率高、侵扰社会治安是剩余劳动力转移中最突出的负面社会效应

再论“民工荒”

□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长期存在

–一些工种技术性较强,相应要求工作人员的技术比较熟练,部分更需要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而下岗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因受教育程度不高和技能的限制,很难适应,但这种结构性劳动力短缺早就存在

□劳动力短缺产生的原因

–缺工的最大诱因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新一轮扩张导致

y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后,东南沿海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接受国际市场的订单迅速增加,企业纷纷增加投资,扩大产能,最先遭遇劳动力短缺 –农村人均收入增长加速,城乡收入差距缩小,间接引起了民工荒

y由于政府推行惠农政策,2005-2007年农村人均收入累计增长了24.9%,增速比2002-2004年高50%以上,对于技术水平较低的普通农民工来说留乡务农吸引力增

加,进城农民工增速放缓

–各种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和非制度性障碍的存在也间接导致民工荒的产生 y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劳动环境恶劣等制度与非制度因素的存在都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起到了阻碍作用

□未来“民工荒”还有爆发的可能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在短期内仍将呈现地区性以及对外依托型,存在劳动力需求突然增强的可能

y中西部地区将承接从东部沿海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届时将产生强大的对廉价劳动力需求,东部沿海地区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升级也将需要大批的技术工人 y同时出口仍将成为这些产业发展的依托,因此外部需求的迅速改变将会造成这些地区对劳动力需求的猛然上升

–阻碍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存在

y加快推进区域内、区域间乃至全国性统一信息网络建设,为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提供信息服务,以降低在劳动力市场寻找职业的成本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不

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同时实现

y缩小并逐渐消除各地区以及城乡社会保障差异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2.影响农村人口向城市移民的因素

(1)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的推动力

农村发展遇到瓶颈,无法吸纳更多劳动力

□由于农业边际产出递减,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随着农业发展达到产出极限,农业发展整体呈现边际收入递减趋势,增速显著低于工业和服务业

y1978-2008年,农业年均增长率为4.63%,不到工业年增长率(11.57%)和服务业年增长率(10.90%)的一半

–农村机械化和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对劳动力需求减少,农村劳动力过剩现象越来越严重,人均收入增长缓慢

y1978-2007年,农村人均收入增长了5.8倍,而全国人均收入增长9.3倍

1978-2008 中国GDP和三大产业增速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

□兴盛一时的乡镇企业逐渐褪色,农村“本地工业化”的尝试失败,无法吸纳剩余劳动力和提高农民收入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市场化发展滞后,国有企业体制僵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y从1978-1993年,乡镇企业从业人数从2826.56万人增加到12345.31万人,增长了337%

–但随着市场化的发展,乡镇企业模式发展也遇到瓶颈,难以进一步吸纳更多劳动力 y1993年以后,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城市民营经济兴起、外资进入,市场竞争激烈,乡镇企业发展明显减速

y1994-2007年,乡镇企业从业人数仅增加了22%,要进一步吸纳农村劳动力已经非常困难

□政府对农民实施的扶助政策推动农民收入上升,但农村发展空间依然有限, 难以容纳大量劳动力

–近年来,政府推出取消农业税、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政策,农民收入增速提高 –但农民收入增速仍然低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速,且政策刺激效应不可能长期持续; 中国农业人口过于庞大,政府不可能持续增加补贴

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的主要因素

□改革开放后,城市经济日趋活跃,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 –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比较优势发展产业,纺织业、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提高,服务业也快速发展,都需要大量劳动力

y从1978年到2007年,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分别增长了197%和510%,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例分别达到26.8%和32.4%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进入工业、服务业开辟了道路

y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雇用工人大多都成为终身员工,需要严格的审批,进

入门槛较高,农村劳动力很难进入

y但改革后快速发展的民营企业机制较为灵活,愿意雇用农村劳动力

□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收入高于在农村务农收入,成为吸引农民工进城的主要经济因素 –2005年以前,农村人均收入增长非常缓慢,进城工作工资是农村人均纯收入的2倍以上,即使扣除生活、交通成本,也足以吸引农民进城工作

–2005年后,农村人均收入增长加速,城乡收入差距缩小,间接引起了民工荒

□城市公共设施和家庭因素吸引部分农民进城

–城市较为完善的公共设施和较高的生活质量吸引部分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农民进城定居

–家庭因素也是吸引农民进城的原因之一

y部分农民与城市居民结婚后移居城市,也有部分农民在城市中成功立足,把在农村的妻子、父母、子女接入城市,实现家庭团聚

y部分农民为了给子女提供较好的教育,把子女从教育落后的农村接入城市

(2)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的障碍

不利于农村人口流动的制度障碍

□中国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通过户籍登记制度控制人口流动

y居民需要在出生地或是工作地区登记,登记后可在当地享受多种福利,包括进入初中级学校学习、进入企业工作、获得定额分配的购买食品、消费品的票证等,

如果居民离开户籍所在地后,即失去这些福利

y在得到政府、单位等部门批准后,户籍可以在不同地区迁移,但手续非常困难,特别是农村迁入城市、小城市迁入大城市

–改革开放后,户籍管理制度有所松动,但仍然受到很多限制

y大多数农村人口在教育、经济实力方面比城市人口有差距,户籍调入城市仍然困难重重

□户籍制度严重影响农村人口在城市定居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户籍制度的一些福利已经取消或者弱化

y如各类票证已经基本取消,在民营和外资企业中工作也不再需要本地户籍

没有北京户口的影响

1、煤气本、垃圾收费

2、办护照、办签证,必须回原籍去办。

3、如果存折丢了,虽然可以挂失,却不可能将里面的钱取出,而必须由北京居民陪同并出

示身份证。

4、要办暂住证

5、孩子户口会有问题,外地户口的人的孩子不能得到北京户口

6、孩子上学需要大笔赞助费。

7、不能完全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福利

8、租房子困难一些

9、各种日常支出的不平等(如需要缴纳租房费、登记费、暂住费、交纳额外的卫生费、垃圾

费、城市管理费,只能安装预付费电话)

10、外地户口的人可能不能找要求必须是北京户口的工作(如很多国有企业、各种事业单位的

工作、报考公务员等)

资料来源:根据互联网相关资料整理

–户籍制度严重影响农村人口在城市定居,特别是子女的教育问题

y目前中国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但2009年以前,孩子只有在户籍所在地入学才能免除学费,在户籍所在地以外就读必须交纳一笔“借读费”,金额总计达数千元y2009年1月1日以后,国家规定取消借读费,但一些教育水平较高的学校仍然只有在受到一定额度的“赞助费”条件下才接受无本地户籍的孩子入学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福利体系不能对接,使农民面临的复杂问题

–农村中几乎不存在与城市对应的养老、医疗保险等制度,如果农民工离开城市返回农村,他们将完全无法享受这些福利

–目前中国跨地区社保转移和统筹还未能实现,对流动性高的农民工非常不利

y很多农民工与企业仅仅签订一年甚至几个月的短期合同,每年春节期间返乡,次年再返城工作,经常在不同城市间流动

y由于中国还未实现社会保障体系跨地区统筹,社保账户跨地区转移有很多困难,农民工很难长期持续缴纳社会保障金,这影响到他们享受社保福利特别是未来养

老福利

其他非制度障碍

□住房问题是影响进城农民工长期定居的重要障碍

–中国城市中商品房价格远远超过普通农民工购买能力

y90年代末,中国结束了以前福利分房制度,鼓励居民通过购买商品房解决住房问题,但普通商品房价格远远超过了收入较低的农民工购买能力

–城市低收入阶层往往可以享受父辈所有的福利住房,但进城农民工不具有这种条件 –中国不允许城市出现贫民区,维持较好的住宅环境,但这也使得农民工无法获得廉价居住地而长期居住在工作城市

□农民工的教育程度较低,培训不足,难以进入高收入行业

–农民工中未完成义务教育学习的比例不低,而受过高等教育的很少

–约有一半农民工未参加过职业技术培训,接受长期培训的极少

y据调查,约有49.80%的农民工未参加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参加过半年以上职业教育的仅占9.7%3

□农村信息匮乏,一些农民进城存在一定盲目性

–农村信息闭塞,农民往往根据部分失真信息作出进城决策

3《农民工生活质量调查》2006.10.24,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

y落后地区的农民往往是通过一些小商贩、同乡获取城市里的信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信息很可能并不是城市情况的真实反映,部分农民工盲目进城,导致部分地

区短期劳动力供求失衡

□一些农民工的基本权利没有受到有效保障

–克扣、拖欠农民工报酬现象屡见不鲜,加班补贴、工伤赔偿和其他合法福利被扣减甚至取消

–农民工依法维护自己权利困难重重

y劳资纠纷要通过仲裁、法庭审理,周期很长,农民工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经济成本才能维权,很多农民工受条件限制,往往放弃合法维权而采取其他方式讨薪 –一些城市居民对农民工有歧视

(3)土地流转对农民工进城的影响

中国逐步推行土地流转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农民对土地有了一定的处置权,但仍然存在很多限制

–1978年以前,中国实行农业公社体制,土地集中使用,个体农户完全没有对土地的处置权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农民有了一定处置权,但仍然受到一些限制 y包产到户体制下,根据劳动力数量分配土地,农民以户为单位承包,农民基本可自由决定在承包土地上种植什么,如何种植,只需要完成交粮任务即可, y土地承包年限各地各不相同,有些地区实行长期承包,承包期可达几十年;也有的地区3-5年根据人口数重新分配土地,无论承包期长短,农民不得把土地用于出

售、抵押或用于其他非农业用途

□土地承包制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需要改革

–土地承包制下,对不少农民而言,农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y部分农民已离开农村进城打工,但如果放弃土地,由于没有明确产权或使用权,只能得到很少补偿,导致部分农民宁可让土地抛荒也不愿转让

–土地分割不利于规模经营和农业机械化

y由于中国土地稀缺,农民人口多,农村每户分得的土地很少,进行水利投资、规模经营等得不偿失,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经营进展缓慢

–承包制下,理论上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难以依法保护自己权益

□中国政府逐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

–中国政府已开放土地承包使用权流转

y2001年即有《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允许在自愿的基础上,承包土地使用权在农民间自由流转

y2005年3月15日,政府出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并在一些地区如上海实施

y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如广东等地,试点了“土地入股”,由若干农民用土地做为投资入股,组建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

y截至2007年12月底广东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已达422万亩,占农村家庭承包面积的14.4%

–土地流转改革将进一步深化,逐步强化农民土地所有权

y2008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布,提出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

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y预计未来将首先赋予农民长期承包权,承包期可能长达70年,以后再根据客观条件建立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推进土地交易

土地流转改革对农民进城的影响

□土地流转将推动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提高生产率并减少劳动力需求 –土地使用权集中、稳定后,农民有动力增加对土地的长期投入,并使用机械化、农业技术对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y农业机械化将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增加, 从促进农民工进城务工

□土地流转改革改革将激励农村过剩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城

–土地流转也可使有意创业的农民获得启动资金

y如果农民有意进城创业,经营小本生意,也可通过抵押、转让土地使用权,获得启动资金

–从世界历史来看,各国土地产权清晰界定后,都会推动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加速城市化进程

y英国16-17世纪的圈地运动,法国在1789年大革命后推动土地改革,界定土地产权后,都开始了长期稳定的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土地流转后,很多农民可能长期居留城市,城市的人口承受力将面临考验 –将来土地流转完全开放后,部分农民可能完全转让土地使用权,并出售农村居所,全家进入城市

–经济衰退时,这些定居在城市的农民很可能受到较大的冲击,面临生存危机

y这些农民教育程度较低,积蓄较少,且因没有户口而享受不到很多社会福利保障,在经济衰退时受到的打击比一般城市贫民更为严重

–政府需要在农村建立基本社会保障体系,避免土地流转后可能出现的贫富分化冲突 3.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影响

农民工对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出口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对农业生产存在着负面影响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农村平均每户即使算上未成年和孩子和老人,也仅有2.8人从事农业及非农业生产,一旦家庭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家庭的农业生产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农产品价格尤其是粮食价格长期不变,而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连年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放弃农业劳动向城市转移使得部分地区出现土地搁荒、变相搁荒和粗放耕作的现象

□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对改变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整体生产能力存在着积极的影响

–劳动力的迁移使得原有农村家庭出现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农民转而生产更多的劳动节约型产品,较少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使得农业生产结构向劳动密集程度低的方向转变

y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中国仍然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粮食生产中劳动的投入水平较高;随着90年代中期以来大规模劳动力外出,农业劳动力剩余

的程度大大减轻,粮食生产中劳动力使用的密集程度下降

–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尚缺乏完善的信贷制度,迁移者的收入为农村家庭的投资提供了资金,使得农民可以购买一些农用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y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可以带回从城市学习到的先进知识和市场动向有助于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农民工满足了工业化进程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

y据有关统计,农民工已达到中国工人总数的2/3以上,占据了建筑业总劳动力的90%,煤矿采掘业的80%,纺织服务业的60%

–在东部沿海地区有打工经验的农民工返乡,为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

y长期以来,部分沿海地区主要依靠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从中长期看,一些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将从该地区移出,而中西部地区拥有

大量有沿海企业打工经历的农民工,而这种人力资源吸引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

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

–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涌入也促进了城镇服务业的发展

y中小服务企业对劳动力的文化技术水平要求比较低,工资成本也往往低于其他企业,对于文化水平不高和工资要求较低的农村劳动力较为合适,餐饮、娱乐、新

型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成为农民工就业的重要选择

□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助于中国产品,尤其是东部地区的出口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较强的竞争力

–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是中国之所以能吸引外商投资建厂,并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为工业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从而使中国的产品,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能获得较大的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

y农民工的平均月工资仅为城镇就业者的一半左右,2004-2007年外出就业的农民工实际工资年均增长7%,低于同期城镇职工实际工资年增长率3~4个百分点,更是加

大了两者工资的差别

y农民工的劳动时间高于城镇职工,造成其劳动小时工资更低

对收入不均衡以及减贫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城乡收入以及地区间差距日渐增大,而限制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城镇和跨区域转移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中国已成为收入不平等程度增长最快的国家,其中城乡收入和地区收入不均衡及其快速增长尤为显著

y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两者间绝对额的差距在逐年扩大,17年将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上升了近12倍,2007年达到9646元 y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由1985年的1.82:1迅速扩大到了2007年的3.32:1

y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均收入显著高于内陆地区,其比率更是由上世纪80年代的

1.31:1扩大到2007年的1.46:1, 从2000年到2007年短短的7年间,沿海地区与内陆

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已由1488元迅速扩大到3261元

人均收入地区不平等和城乡差异(2000-2007)

(单位:倍 元)

2000 2005 2007

A 地区差异

沿海和内地4相对收入 1.46 1.49 1.46

城镇沿海与内地相对收入 1.40 1.42 1.39

农村沿海与内地相对收入 1.59 1.59 1.53

沿海和内地收入差异 1488 2637 3261

城镇沿海与内地收入差异2239 3769 4568

农村沿海与内地收入差异1115 1587 1861

B 城乡差异

城镇和农村相对收入 2.88 3.27 3.32

沿海城镇和农村相对收入 2.59 2.97 3.04

内地城镇和农村相对收入 2.95 3.32 3.35

城镇和农村收入差异 4027 7238 9645

沿海城镇和农村收入差异4781 8462 10902

内地城镇和农村收入差异3657 6280 8195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三星经济研究院整理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消除地区不平等和减贫都有积极作用

–农民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有助于减缓城乡差距拉大的趋势

y农民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从2000年的702元提高到2007年的1596元,年均增长幅度为12.5%,高于同期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1.9%的年增长率 –大量来自中西部的农民工到东部沿海省份能起到缓解地区不平等的作用

y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底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显示在外出务工的14041万农民工中,按输出地分,来自中部、西部和东部地区外出农民工数量比例分别为37.6%、

32.7%、29.7%

4其中沿海地区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其他省市为内地

y按输入地分,东部地区吸纳外出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71%,中部占13.2%、西部占15.4%

–农民外出打工能较大幅度提高农村家庭收入,并对缓解农村贫困有显著的作用

y据统计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1997年的25%提高到2008年的40%,主要来自外出务工,农民务工收入的持续增长是近年来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

的主要途径

对农民工自身以及城镇居民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进城后不但在经济收入和整体素质上与之前相比有大幅提高,对未来生活和自身的规划也有所改变

–农民工的经济收入比进城前普遍有所增加,同时多数外出务工的青年农民学到了技术、管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y进城打工的经历使农民工对自身教育和职业培训需求有所增长

–进城的农民工逐步适应城市生活,多数不打算再回到农村

□农民工进城务工的行为对其他农村家庭产生积极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能够带动周围农村家庭的成员加入到进城务工的队伍

y由于信息不畅,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牵扯到过高的转移成本和较大的不确定性使得许多农村家庭面对外出务工带来的丰厚经济利益望而却步

y而一旦亲戚或邻居中有人正在城里打工或有过进城务工的经历将极大地降低不确定性及由此引起的转移成本

–由于素质较高的外出劳动力更受城市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机会更多,也增加了当地人送子女读书和年轻人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

–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造成大量的留守家庭,由此带来诸多社会问题

y在丈夫外出务工期间,留守妇女要赡养老人、照顾孩子、承担超负荷的生产劳动,面临夫妻感情缺失、家庭矛盾突出等问题

y留守老人是生活条件最差、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他们经济来源有限,生活一般都很困难,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由于无人照顾,老人突发疾病抢救不及时,生

命时常受到威胁;老人缺乏精神慰籍、孤单寂寞,不良情绪还会导致一系列疾病

的发生,使贫困家庭更加贫困

□农民工的出现在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农民工大多在城市中无人愿意干的“粗、重、脏、累、差”工作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以及企业制度的改革,城市中下岗职工大量增加,大量的农民工进城无疑将缩小下岗工人再就业的空间

–因为少部分素质低农民工的犯罪,让城里人对大量农民工进城产生了不安全感

4.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在与将来

农民工大量失业

□受全球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带来的外需萎缩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农民工大量失业

–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的外贸出口大幅下滑,经济增长速度回落

y2008年全年的经济增长为9.0%,五年来首次没有两位数字的增长,2009年一季度的经济增长更是仅有6.1%

y一般来讲中国外贸出口每波动1个百分点,将影响中国18到20万人的就业,出口的大幅下滑无疑将造成相关人员大量失业

–2009年的经济形势更加严峻

y按照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886万,2009年毕业的大学生611万加上之前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100万左右,2009年中职毕业生将在800万左右,2009年未升

学的初、高中毕业生200万,复转军人50余万,2300万~2500万的失业农民工,

新增就业需求将超过5000万人

y即使是按照乐观的年8%增长以及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拉动城镇就业123.7万人来计算5,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也不足1000万,远低于就业需求

–大量农民工失去工作

y在中国国家统计局3月25日发布的数据中,中国新年后外出农民工的失业率达到了17%左右的水平,约有2300万~2500万外出农民工失业

y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部提出2009年4.6%的城镇失业率目标,各级政府和企业都会尽量保证城镇劳动力就业,而不纳入城镇失业统计的农民工则有可能成为这一目

标的牺牲品

大量失业将带来社会、经济问题

农民工大规模失业将直接影响农民增入,不但抑制农村消费,也会导致贫富悬殊加剧 –中国农民收入之所以能逐年增长,主要靠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农民工失业将严重危及农民收入增长

y2008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4700元,其中近40%为工资性收入,主要来自外出务工

y农业部调查报告指出2008年下半年外出就业的劳动力月工资为1064元,比上半年减少14.2%

–另一方面,农民工没有失业保险,有些甚至没有基本的社会保障,一旦失去工作,其个人和家庭生活都将受到极大影响

y失业的农民工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都较差,在劳动市场上再就业的机会较低

大量的失业将加剧社会矛盾

–部分失业的农民工将变成社会闲散人员,加大公共服务体制和社会治安的压力

5如果简单的计算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关系,从2004-2008年五年来,平均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拉动93.5个就业岗位;2008年这一数字达到123.7万人

–由于“超生”和“土地流转”等原因,一些农民未获得分配承包地或承包地已被征用,目前已经造成一部分农民工回家后已经无地可种

y另外由于农村土地流转多属于私下交易,缺乏成型的契约和合同,农民工大量返乡,势必会增加农村土地纠纷和冲突

经济危机下政府对策分析

□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促进农民工就业

–停止人民币升值,提高出口退税率促进出口

y2008年第四季度以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基本停止,并于2008年11月1日和2009年4月1日两次上调多种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缓解出口企业压力,稳定就业形势 –各地政府安排企业组织招聘会,加强就业服务,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减少就业市场摩擦

y有效的就业信息资源能减少农民工的盲目流动

–落实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稳定在岗农民工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形势稳定

y政府下发《关于采取积极措施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困难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险费、允许阶段性降低四项社会保险费率、允

许使用失业保险基金帮助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等等

□为农民工提供培训补贴,创业扶持,让下岗农民工另谋出路

–各地政府部署开展大规模的农民工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

y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的通知》,要求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组织因失去工作返乡的农民工和尚在城镇继续找工作的农民工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补贴 –各地政府推动将返乡农民工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

□各项政策方向正确,但执行中暴露出不少问题

–失业农民工全部返回农村不可能,必需通过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控制失业率

–政府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给予一系列支持和补贴的方法很难解决大规模农民失业问题 –多项政策实施过程中暴露了很多问题,政策有效性受到影响

y例如,就业培训存在腐败,据媒体揭露,贵州地区一些官员通过假培训的方式骗取培训补贴

y创业信贷补贴政策实施中,申请手续繁杂,多数民工实际上难以申请到信贷补贴 长期内城镇和产业的发展依然会对农村劳动力产生强大的拉动力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仍将长期存在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将产生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将持续拉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y中国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农村人口2到3个百分点,要加快中国城镇化的脚步实现城镇化到2020年实56%的目标,需要每年有大量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 y根据测算从2010年~2030年,中国每年有至少1200万到1300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

–从供方市场来看每年新增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将有所下降

y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2010年以前每年新增农民工数量在700万人左右,2010~2020年每年约为550万~650万人,2020年至2030年期间每年400万到550万 y农业部预测需要1.7亿农村劳动力来维持全国的农业生产,这样到203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包含农民工)将从现在的3亿减少到1.6亿左右

中国城镇化进程情景模拟结果 2010年~2030年

(单位:万人)

已知 预测

2005 2008201020152020 20252030全国人口 130756 132809 134193 137719 140986 144330 147534 农村人口 74544 72142 70586 66518 62034 57299 52227 城镇人口 56212 60667 63608 71201 78952 87031 95307 城市化 % 43.0 45.7 47.4 51.7 56.1 60.3 64.6 乡村向城市人口

转移(净值) 1228.6 1268.0 1266.6 1301.0 1306.2 农村劳动力总数 48494 47140 46000 43900 40400 37500 33700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预测

□城镇对农民工的吸引力将长期存在,将使得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长期存在 –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仍在继续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有增无减

–城乡收入差距短期内无法消除

y2007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扩大到了3.33∶1,差距达到近万元,如此大幅度的城乡收入差距很难在中短期内得到根本性解决

–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的加强,医疗、教育以及其他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都有助于增大城镇对农民工的吸引力和容纳力

□城市中服务业的发展将持续拉动对农民工的需求

–2008年,中国三次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仍高达48.6%,服务业比重为40.1%。服务业比重远远低于60%以上的世界平均水平,凸现出中国服务业的不发达

y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与就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城市中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为农民工就业创造大量机会

y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要高于第二产业,2006年第二产业万元增加值平均就业

0.54人,第三产业则为1.64人

农民工的转移目标地区和目的企业将有所改变

□中国的沿海省份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将减少该地区制造业对农民工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已不适合东部沿海省份

y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土地成本、人均收入、劳动力成本都有了大幅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已非沿海某些省份的比较优势;东部地区将需要更多依靠自主创

新,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

–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使东部地区的工业部门对农民工的需求降低

y产业结构升级将使得东部地区产业的劳动密集程度有所降低,从而减少对廉价农

当代中国国际地位之我见解析

当代中国国际地位之我见 摘要:中国的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在国际事务中地位与作用稳步提高。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这 30年来, 中国的腾飞离不开世界, 同样世界的发展也不能离开中国。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概括为:在全球范围, 尤其是在周边地区中国是日益发挥重要影响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坚决维护和平、反对战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中国作为世界第三领土大国和第一人口大国,既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又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处理重大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不同领域具有综合实力或潜力的国家之一。中国在世界范围尤其在亚太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总之, 当今的中国是一个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地区性大国。我们应正确认识自己的国际地位, 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关键词:中国国际地位重要影响世界发展国际事务国际格局 正文: 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频繁, 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不断扩大, 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在国际事务中地位与作用稳步提高。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密切关注着中国,也亟待了解中国。 20世纪末,国际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东欧解体,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由此而引发的国际形势, 国际格局和国际力量对比等一系列震荡和嬗变。这种变化给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改变本国国际地位的机遇。当然, 中国因改革开放而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所创造的奇迹使得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尤为引人注目。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高。尤其是这 30年来,中国的腾飞离不开世界, 同样世

计算机文化基础答案

1. 简述计算机的几种主要类型,它们的主要应用领域是什么 2. 计算机内部的信息为什么要采用二进制编码表示 3. 一台服务器的网络地址是它是由四个十进制数表示的,在计算机内部 以二进制形式存储在 4个字节中。请写出该地址对应的 4个二进制数。 4. 简述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5. 什么是计算机的指令系统机器指令通常有哪些类型 6. 简述操作系统的形成过程。操作系统的功能是什么 7. 进程的概念是什么举例说明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涉及到进程的一些操作 8. 在 Windows中,启动一个程序有哪几种途径 9. “文件”的概念是什么如何定义文件名和扩展名 10. 注册表的功能是什么 11. 利用 Delete键是否能够安全卸载某个应用程序为什么 12. 在 Windows中,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交换有哪些形式,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13.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举例说明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应用 14. 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软硬件)。 15.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常见的拓扑结构有哪几种 16.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协议说出 OSI七层协议的名称。 17. 什么是 Internet,举例说明 Internet上有哪些应用 18. Internet采用的标准网络协议是什么 19.在网络应用中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有什么好处 20. 在 Internet中,IP地址和域名的作用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 21.什么是 HTML 什么是主页 22. 目前 Internet上主要的搜索引擎有哪些如果利用它们查找所需的信息 23.什么是电子邮件举例说明电子邮件地址的格式。 24. 计算机病毒通常由哪些危害请具体介绍你在自己学习或工作中使用的计算机上利用了哪些软件工具或使用了哪些方法防治计算机病毒的。 25. 请结合个人经验谈谈对于网络安全的认识。

中国传媒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方向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方 向介绍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050102) 1.应用语言学方向 应用语言学方向是适应我国应用语言学发展需要设立的研究方向,它以“人机交际”和人际交际的语言理论和技能、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作为跨学科的语言应用学科,它同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都有密切关系。 本方向有社会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两个研究领域。社会语言学,重在研究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它结合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对语言应用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总结社会生活不同领域(如旅游、交通、商贸、公关、司法、教育等)人际交往中语言应用的特殊规律,对语言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并为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服务。计算语言学是利用计算机对人类自然语言处理和加工的科学,它是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机器翻译、自然语言理解、语音识别与合成等都是本方向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些课题的研究对人工智能计算机的研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方向将发挥中国传媒大学文、理、工多科院校、以及与教育部语言应用研究所合作的优势,为二十一世纪的应用语言学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 2.对外汉语教学方向 本研究方向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为重点。汉语教学法历来都是汉语言基础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教学法研究,也是汉语言基础理论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自现代汉语诞生之日起,其教学过程即随之开始;应用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更进一步推动了汉语教学研究的理论升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汉语教学研究,无论是对内的,还是对外的,都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的角度说,我校有国内著名语言学家为学科带头人的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研究的深厚基础,最近又增添了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雄厚实力,如果再加上汉语教学研究理论的参与,必将使汉语语言理论研究体系更趋完善。我校作为全国广播电视人才培养基地,多年来一直担负着为广播电视事业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如何在汉语教学中把结构、意义和交际功能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是多年来面临的理论与实际的大问题。随着时代要求的不断提高,矛盾日益突出。汉语教学如何借鉴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结合语言应用实际,力求走出一条新路子。 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近年来不断加大,国内各汉语教学机构为了在来华留学生的市场竞争中占有更多的份额,都纷纷把对外汉语教学高学历师资的竞争放到了首位。此外,全球性“汉语热”方兴未艾,特别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国内外汉语教学师资的需求量呈上升趋势。本方向将竭力培养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3. 语言信息处理方向 语言信息处理是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是应用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十五”发展规划的重要方针之一,是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中国传媒大学百分制分数转换绩点(GPA)算法对应说明

中国传媒大学百分制分数转换绩点(GPA)算法对应说明 根据我校成绩管理规定,中国传媒大学必修课学分绩点(GPA)同百分制分数转换标准对应如下: 注:成绩单的学分绩点GPA算法(公选课学分不计入)采用北京大学的算法; 单门课程GPA=4-3(100-X)2/1600 (60≤X≤100),X为课程分数; 总的GPA=(∑每科GPA*学分数)/∑课程学分; 其中,100分绩点为4,60分绩点为1,60分以下绩点为0。 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

Explanation of Grade Point (GPA) and the Hundred-mark Scores Conversion at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According to the university’s per formance management regulations, t he conversion of the Percent Scale and GPA is shown below: Note: GPA is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Peking University GPA Calculation Formula with optional courses excluded. Single course GPA=4-3(100-X)2/1600 (60≤X≤100), X refers to course grade Total GPA =∑course grade points/∑course credits 100=4.00, 60=1.00, for grades below 60=0. Academic Affairs Office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当前我国的国际地位

我国经济的国际地位和发展差距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日益扩大。但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身份尚无改变,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凸显,追赶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任重而道远。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时期,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应对措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GDP总量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增强,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但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身份尚无改变,人均国民总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经济结构不甚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短缺、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的瓶颈制约日益凸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追赶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的道路还很漫长。 一、经济总量指标位居世界前列,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日益扩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为适应人口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GDP总量、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货物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外汇储备等经济指标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对国际经济的影响明显增强,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经济发展加快,是中国国情的必然要求;经济总量规模扩大,国际地位提高,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必经过程。 1. GDP总量居世界第二位。近两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之中,而中国在内需推动下,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GDP总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渐缩小。2009年,我国GDP总量为4.98万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为8.6%,相当于美国的35%,日本的98%;2010年为5.83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稳居世界前列。我国粗钢、煤、水泥、化肥、棉布等初级工业品产量以及电视机、电冰箱、电话、新闻纸、服装和鞋类、玩具等制造品产量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一位;发电量仅次于美国,汽车产量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据世界银行统计,200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超过14%,相当于美国的108%,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制造国,作为世界工业加工基地和制造中心的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巩固。 我国谷物、肉类、花生、茶叶、水果、籽棉、油菜籽等农产品产量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一位,实现了粮食和食品自给自足、供需基本平衡的良好局面,充分保证满足居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 3. 货物进出口贸易居世界第二位,在国际贸易市场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逐渐增加。2009年,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世界的8.8%,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10.6%)。其中,货物出口总额占世界的9.6%,首次取代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总额占世界的8%,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12.7%)。

中国在当代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在当代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作用不断扩大,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长,对外经济交往和国际贸易发展迅猛,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战略军事也不断增强,现代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大大增强。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也是核心大国之一,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国现行的内外政策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这一切使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从政治上说,世界格局正处在在多极化过渡阶段,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但局部地区冲突依然存在;从经济上说,世界经济一方面呈现全球化趋势,各国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也在发展。在国际形势的变化中,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在国际政治方面,中国的国际威望不断提高,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维护世界和平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进入21世纪,世界形势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际社会在探索和实践中,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应该站在时代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高度,以合作谋求和平,以合作促进发展,努力扩大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寻求互利共赢,而中国始终坚持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和睦邻、安邦、富邻的政策,在维护地区和平中,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还积极推动建立中非和中阿合作论坛,加强新形势下与发展中国家的集团对话与合作,稳定和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积极维护和促进世界的战略稳定。中国与主要的大国建立了不通过形式的伙伴关系,努力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举足轻重,中国坚持反对霸权主义,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中国强调要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中国反对“人权“为借口干涉内政,同时本国的人权状况不断改善,并积极参与国际人权活动,为促进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积极广泛建立”伙伴关系“,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同时还积极探索与各大国关系发展的新形势;中国既遵循“不称霸”的基本立场,又强调要有所作为,冷战结束后,在坚持韬光养晦、永不称霸的前提下,中国外交也有所作为,积极活跃于世界舞台,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

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考博语言学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 试 语言学理论试题 一.论述题。 1.必答题(40分) 就语言规划或语言规范化问题尽你所知进行论述。 2.选答题(30分,任选其一回答) A.就话语(也叫篇章、语篇)研究进行论述。 B.就形式主义语言学和功能主义语言学进行论述。 二.分析题(30分,每小题10分) 1.指出下面三个四字格之间的联系,分析形成的原因,并说明各自的表达效果。喜鹊登枝 喜上眉梢 喜上眉梢 2.下面两组句子,一组可逆,一组不可逆,请从认知角度解释。 我后悔死这件事了——这件事后悔死我了 我后悔这件事了——★这件事后悔我了 3.运用预设理论解释下面句子。

北京又要打击非法一日游了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语言学理论试题 二.论述题。 1.必答题(40分) 就语言规划或语言规范化问题尽你所知进行论述。 (1)语言文字的合理发展,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国家或社会为了管理社会语言生活,对语言的现状及发展施加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以促进语言文字健康发展使其更好的尾社会服务而进行的各种工作就是语言规划。 (2)语言规划涉及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民族共同语的确立和推广,民族共同语的规范和完善,语言选择,语言协调,语言调查,科技术语的统一和标准化,文字的创制和改革等。 (3)①语言文字立法是语言规划的一种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语言政策的法律体现,对于加强语言文字工作有重要意义。②政府对语言的管理和影响表现在官方语言的选择上,外语教育也有语言选择问题,除了语言选择以外还有标准化问题,包括科技术语的标准化和语言规范化。 (4)语言规划的原则:语言规划必须尊重并且符合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人在语言文字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一种是过于夸大人的作用。

2013年数字媒体艺术辅修专业招生简章-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

中国传媒大学 数字媒体艺术辅修专业 2013年秋季招生简章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人文、艺术素质、较强创意能力,基本掌握数字媒体艺术基础理论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能在数字媒体领域中,将数字内容创意与数字化技术结合起来并进行初步的数字影视、网络媒体、游戏、动画等艺术创作的复合型人才。 二、招生对象及条件: 1、招生对象: 本校2012级及以上年级在校本科生。 2、招生条件: 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完成主修专业学习任务,原则上要求全部必修课程及格(重修重考及格课程视为及格),学有余力。如成绩达到要求者仍超过招生人数,将根据具体情况另设条件筛选。 三、免修公共选修课 本校学生所学辅修学分可计入公共选修课学分。 四、修业年限:一年 五、授予证书:中国传媒大学辅修专业证书。 六、授课时间: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每周六、日授课(详见课表)。 七、辅修学费: 参照我校本科专业收费标准,按学分收取费用。课程每学分310元,毕业论文每学分280元。总计8000元,第一学期3720元。(具体将根据课程安排进行调整) 八、招生人数:50人(视报名情况而定,如少于50人则不开班) 九、招生时间安排:(见附件9) 十、开设课程及简介:(见附表1、2) 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 2013年6月

数字媒体艺术辅修专业课程进程表

数字媒体艺术辅修专业课程简介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 本课程简要梳理数字媒体艺术发生发展的过程,讲解其基本概念和范畴;在艺术学平台上解析数字媒体艺术的本体构成、价值、内核;较为深入地解读数字媒体艺术的本质特点、语言及思维特点、类型特点,并逐步理清数字媒体艺术创作规律;与实践相结合,在弄懂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基本手段的基础上,理论性地掌握数字媒体艺术诸多创作类型及其审美特点和审美方式。 设计思维创新与实践 近年来,美国斯坦福大学、德国波茨坦大学等为代表的世界一流高校,开始积极探索基于文化创意时代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并逐步落实到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设计思维上。设计思维是一种整合人文、商业和技术等要素来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追求以人为中心,将不同专业背景的师生整合到一起,以4-6人的小组进行工作,通过整合团队成员的不同观点、创建特殊的交互环境,进行反复而快速的原型设计。 本课程以项目式教学模式,每个设计挑战都是致力于解决业界存在的实际问题,为企业探索创意性的解决方案并设计产品原型,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方面都能得到最大成长。 故事写作 本课程是有关影视剧本写作技巧和创作实践训练的课程。以大量影视剧作案例和创作实践,向学生传授影视剧本写作原理,教会学生如会运用形象、动作、语言编制故事,并如何在有技巧的组织结构和情节设置中塑造人物和传达思想感情。 数字摄影与摄像 本课程讲授摄影与摄像的基本原理,摄影与摄像创作规律及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掌握摄影与摄像的基本技术技巧,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创作。

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评价一国国际地位的根本依据;二是外部世界。一国所面临的外部世界是影响该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外部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外部联系。 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地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如何解读和把握这种变化的意义和启示? 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客观地讲,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变化一: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 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 变化二: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

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为应对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对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信心、稳定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 总的看,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世界的目光逐渐聚焦中国,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二、世界怎样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无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还是企业高管、商界领袖,人们在感叹中国奇迹的同时,都在关注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发展走向。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国内日益重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美国人认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已经今非昔比,不是一般的大国,而是世界大国。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秩序重构的过程中,几乎都需要中国发挥作用,甚至是主导性的作用。在朝核、伊朗核等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都发挥着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作用,可以说,解决当今世界的国际问题都需要中国的参与。 三、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在当前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在当前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 [摘要]当今世界格局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过渡时期,而中国在当今世界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个正在和平发展的、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性的大国。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将在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世界格局,地位,作用,影响力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是打过也是小国。 一、中国在当前世界上的准确定位 世界上很少有人否认中国是一个大国,尽管视角不同。中国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大国,让我们来看一看邓小平同志的说法。邓小平在1984年说过:“国是个大国,又是个小国。所谓大国就是人多,土地面积大。所谓小国就是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比较穷,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不过三百美元。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小国,但是又可以说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大国。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算一个。中国这一票是第三世界的,是名副其实属于第三世界不发达国家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81页)1985年他又说:“上的人在议论国际局势的大三角。坦率地说,我们这一角力量是很单薄的。我们算是一个大国,这个大国又是小国。大是地多人多,地多还不如说是山多,可耕地面积并不多。另一方面实际上是小国,是不发达国家或叫发展中国家。"同时,他毫不含糊地表明,“们对自己力量的估计是清醒的,但是我们也相信中国在国际事务里面是有足够分量的。” (一)中国是战后率先从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发展中经济大国

中国传媒06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应用语言学考研试题 语言学理论 解释下列概念 互补分布 2、语义特征 3、屈折语 4、自源文字 5、隐喻 二、单项选择题 1、历史比较语言学出现在--------- A、19世纪中叶 B、20世纪初 C、19世纪初 D、20世纪中叶 3、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 A、音渡 B、音素 C、音位 D、音节 4、[p、t’、ts、k]这一组音的共同的区别特征是----------- A、不送气 B、清音 C、塞音 D、擦音 5、下列词语中的“子”是实语素的是---------- A、鸽子 B、傻子 C、莲子 D、日子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老”可以同“新、旧、少、嫩”等构成反义词 B、“大”和“小”是绝对对立的反义词 C、“红”与“黑”这对反义词具有非此即彼的关系 D、“冷”和“热”是相对反义词 7、英语代词“我”,作主语时写作I,作宾语时写作me。这种变化时语法范畴中---------的表现。 A、性 B、树 C、格 D、人称 8、关于社会方言的形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方言大多是在语言的相互接触中形成的 B、社会方言是随着社会的社群分化而产生的 C、一种语言的内部有可能形成社会方言 D、一种方言的内部有可能形成社会方言 9、克里奥尔语是指----------- A、用于特殊交际场合的皮钦语 B、功能单一,只能用于口头交际的一种混合语 C、结构简单,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混合语 D、母语分化的皮钦语 10、下列各组内三个合成词构词类型不一致的是----------- A、天地宇宙阴阳 B、鱼子花儿锄头 C、改善揭露纠正 D、爸爸哥哥姐姐 三、分析题 1、请证明下列各组音素在汉语普通话中属于不同音位,还是同一音位的不同变体。[ t ]—[ t’ ] [ b ]—[ p ] [ i ]—[ u ] [ a ]—[ α ] 2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词组(要求分析到词) 词汇是语言中反映社会发展变化最敏感的要素。 像流水一般晶莹剔透的月光。 3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语义指向 小王把酒喝光了。 新买的球鞋也踢坏了。 4设置不同的语境,使“我等你半天了”这个语句形式表达不同的意思,呈现不同的交际效果(至少三个)。 5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语言是语言,言语是言语,二者完全不同,没有任何关系。 任何一种符号,都是由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组成的。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辅修/双学位专业 2015年秋季招生简章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帮助学生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发展潮流,深入理解传统媒体与互联网交叉融合的媒介特征、传播方式与产业规律,全面掌握与新媒体相关的创意策划、数字影视创作、内容产品设计与开发等工作所需用到的专业技能,能够满足电视台、新媒体、新闻出版、广告咨询等相关行业对于所亟需的新媒体高端人才需求,帮助学生能够成长为具有国际化视野,具备较高的新媒体艺术素养与扎实专业技能的新媒体行业领军人才。 二、招生对象及条件: 1.招生对象: 本校2014级及以上年级在校本科生。(2012级学生仅允许修读一年辅修)2.招生条件: 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完成主修专业学习任务,全部必修课程及格(重修重 考及格课程视为及格),学有余力。如成绩达到要求者仍超过招生人数, 将根据具体学习成绩设条件筛选。 三、修业年限:两年 四、免修公共选修课 本校学生所学辅修/双学位学分可计入公共选修课学分。 五、授予证书: 两年学习完毕,成绩合格,在主修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时,授予中国传媒大学辅修/双学位学位证书。 六、招生时间安排及咨询电话:(见附件8) 七、授课时间:2015年9月至2017年6月,每周六、日上课(寒、暑假除外) 八、辅修学费: 参照本科专业收费标准,按学分收取费用。 课程每学分350元,论文每学分340元,共计12870元。第一学期3500元。(具体将根据课程安排进行调整) 九、课程安排及课程简介:(见附表1) 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 2015年7月

附表1: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辅修/双学位专业课程安排 序号课程名称授课教师职称 学 分 学 时 第 一 学 期 第 二 学 期 第 三 学 期 第 四 学 期 考试 /考查 1 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纲要贾秀清、王珏教授、 讲师 1 16 √考试 2 设计思维创新与实践姜浩、税琳琳教授、 副教授 2 32 √考查 3 网络节目策划与叙事赵冰、武瑶讲师 2 32 √考查 4 数字影视制作技术张歌东、周一楠教授、 讲师 3 48 √考试 5 数字声音创作付龙副教授 2 32 √考试 6 三维图形设计与制作高薇华教授 3 48 √考查 7 数字影视剪辑李停战、周一楠教授、 讲师 2 32 √考试 8 数字合成技术崔蕴鹏、宋雷雨讲师 3 48 √考查 9 新媒体与广告设计路盛章教授 1 16 √考试 10 新媒体与当代艺术表现王利敏副教授 2 32 √考试 11 影视与动画技术前沿张歌东、崔蕴鹏教授、 讲师 1 16 √考查 12 用户体验与界面设计张启熙高级设 计师 2 32 √考查 13 互联网产品设计吕欣副教授 2 32 √考查 14 网络节目创作实践张歌东、周一 楠、黄裕成 教授、 讲师 3 48 √考试 15 毕业设计以上所有老师8 √毕业必须环节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与日俱增,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频繁,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不断扩大,国际影响与日俱增,在国际事务中地位与作用稳步提高。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不可或缺的因素。近些年来,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作用,国际上有各种不同的论调,有所谓“中国国际地位下降论”,“中国必然发生质变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前途未卜论”,“中国无足轻重论”等。这些论调在国内也有—定的或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对此应该有个客观的、全面的、正确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的国际地位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出现较为显著和重大的变化。经济上,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正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这一实力地位的变化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基础。军事上,中国的海军、空军等实力比20世纪90年代有显著的提升,军事活动范围扩大。J-10,j-20等武器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政治上,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的发展与强大推动着世界多极化进程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中国作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对维护世界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地区冲突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中国始终把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作为对外工作的基本立足点,在第三世界享有崇高的政治威望,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科技、文化上,航天活动、巨型计算机等极端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令全国人骄傲,令整个世界刮目相看;国际上出现一定程度的汉语热,孔子学院数量不断增加。 二、中国的国际作用 其一,中国是推动世界经济繁荣的重要力量。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对世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贡献。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了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二,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事务中,中国以一个主持正义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致力于建设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近年来,中国与各国携手致力于解决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三,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促进共同发展。90年代以来,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在世界政治、经济领域扮演了十分活跃、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人类问题领域,中国倡导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开展对话和合作,反对利用人权干涉内政,赢得了广泛的国际支持。中国反对动辄采取制裁和使用武力,主张通过政治途径和平解决地区冲突和争端,并为此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中国在世界维和问题上,中国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部队人数最多的国家。在反对恐怖主义问题上,中国积极和各国展开合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积极提出自己有关看法。在国际上,广大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国家出于不同的目的,都希望中国更多地参与解决国际冲突和争端,对中国有较高的期待。 虽然中国国际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国国际作用有了明显增强。但是我们更需要冷静地对待自己的国际身份,要意识到我们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上仍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过国民生活水平。只有这样,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还会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还会不断增大,中国必将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作用

学院:商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新媒体1班)姓名:郭琳学号:12140940102 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世界。科技的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促使世界经济格局以及国际对比力量发生新的变化。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呈现新特点,危机论、威胁论、此起彼伏,渗透与反渗透,诸如此类,从未间断。所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面对这种相对稳定又处于不断变化中的世界格局,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又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稳定周边环境,加深区域合作,增强自身在国际机制之中的影响力。 关键词:中国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综合国力国际地位 正文: 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形式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的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并且,我国外交兼顾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国际现象在不断提升。 我们所知道的最近,也就是2013年6月11日至18日,在中国首都北京隆重召开了“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三届高端会议”,会议重要内容之一是评选“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领军国家”。会议中宣布评选结果:北京科学家田治华先生荣登“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席”世界领航者地位,中国荣登“世界可持续发展领军国家”世界核心国地位,会场顿时间爆发井喷式的欢呼! 今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3年《国际形势黄皮书》——《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13)》。黄皮书中指出,作为国际格局中日益受到关注的角色,一年多来,中国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更加自信,中国在地位与影响在进一步上升。我想,这证明,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不断地提升,并且,得到了世界诸多国家的真正的认同。黄皮书认为,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力量在增强,在全球治理和国际机制中的作用在进一步上升,与美国的互动所形成的C2(相互协调)机制已成为大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的,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的确面临了诸多的问题,比如领土问题。中国面对和解决领土争端是坚决而理性的。中国在黄岩岛和钓鱼岛问题上维护主权的行为,反映出中国在进一步增强海洋意识,特别是海洋管理意识。中国公布实施的相关海洋制度,也清楚地体现了出来中国的态度。同时,中国的军事力量的影响增大,一年来,为维护国家主权和确保和平发展的环境,中国军力的影响在增大,军备建设和军事训练水平在进一步提升,并且开展了积极的军事外交。 在军备方面,中国首艘航母“辽宁”号正式交接入列,标志着中国海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的新型驱逐舰和新一代战机的发展媒体多有报道,而最受关注的则是导弹力量的发展。报道引起了美国媒体的关注,认为这样的报道与领土纠纷相关,“威慑力超过一场军演”。一年来,为提高军队训练水平,中国军队进行了多次军演,包括与外方的联合军演。

中国传媒大学授予学士学位实施细则

中国传媒大学授予学士学位实施细则(修订) 中传教字〔〕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结合我校本科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学士学位授予细则。 一、申请学士学位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一)凡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遵守法纪,品行端正,具有一定学术水平者,都可以按本细则的规定申请相应的学士学位。 (二)本科学生完成教案计划规定的各项学习任务,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和毕业论文成绩合格,经审核准予毕业。毕业生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方可授予学士学位: . 本科表演专业学生通过学校学位英语二级考试和计算机应用水平测试。 . 本科艺术类专业中按专业成绩排队录取的专业学生(表演专业除外),通过学校学位英语三级考试和计算机应用水平测试。 . 大专学历在职人员本科班(续本科)学生通过学校学位英语三级考试。 . 高考生源地为西藏、新疆的民族预科班、内地高中班及参加普通高考录取的“民考汉”学生和按国家规定免试进入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通过学校计算机应用水平测试。 . 第二学士学位(非艺术类专业、非艺术类专业方向)学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达到报考六级标准。 . 第二学士学位艺术类专业、艺术类专业方向学生通过学校学位英语三级考试。 . 其他专业本科学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达到报考六级标准并通过学校计算机应用水平测试。 . 下列三种情况可免除英语等级考试: ()本科生、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及续本科学生,在入校前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者或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达到报考六级标准者。 ()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在入校前所学专业为英语者。 ()外语类专业学生 二、毕业生在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不授予学士学位: . 在校期间因考试违纪和作弊、论文剽窃或作假等与学术有关的原因受过两次记过(不含记过)以下处分者,或受记过(含记过)以上处分者。 . 未获得毕业证书者。 . 文科、艺术类本科生在学习期间补考课程累计超过学分(不含学分)。理工科本科生在学习期间补考课程累计超过学分(不含学分)。第二学士学位学生、续本科学生在学习期间补考课程累计超过学分者(不含学分)。 . 没有通过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者(高考生源地为西藏、新疆的民族预科班、内地高中班及参加普通高考录取的“民考汉”学生、按国家规定免试进入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除外)。 . 本科学生没有通过计算机应用水平测试者。

中国的国际地位的评价

中国国际地位的评价 摘要:文章首先的分析了国际地位的内涵,其次分析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地区大国,现存国际体系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最后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国际地位;中国;界定;变化原因 前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显著的提高。在世界形势的变化发展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尽管世人在评论中国时会有不同的声音,持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但是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中国在世界媒体的报道中已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一、国际地位的内涵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世界体系决定国家发展。沃勒斯坦认为,一个国家或社会在世界体系中地位的升降以及何时和如何升降,除自身努力的影响外,主要是由世界体系的发展周期决定的。每到世界经济向上和向下运动交替的时期,边缘、半边缘国家就有了升迁的机会。需要注意的足是,世界体系的金字塔型的三极结构是固定的,即一些国家地位的上升必然伴随着另外一些国家家地位的下降,所有国家同时发展以及个别国家和社会的单独发展阶段都是不存在的。”[1]衡和评估一个国家在世界体系中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自身相比与其他国家有多少领先的优势,即国家实力。二是看世界体系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国家实力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和整体反映。当今的国际地位是过去努力发展的结果,也足未来发展的基础。国际地位的提高一方面要不断的增强国家实力,一方面要顺应世界体系发展的趋势,争取在各个方面超越其它国家。中国的国际地位与从前不可同日而语。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客观地讲,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

中国传媒大学2018年《数据结构与计算机网络》考试大纲

中国传媒大学2018年《数据结构与计算机网络》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数据结构与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学科的重要基础,本科目要求考生在数据结构方面: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基本操作的实现,能够对算法进行基本的时间复杂度与空间复杂度的分析;能够运用数据结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问题的分析与求解,具备采用C或C++或JAVA语言设计与实现算法的能力。在计算机网络方面: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典型网络协议,了解典型网络的组成和特点,理解典型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能够运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进行网络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应用。 二、考试的内容 (一)线性表 1.线性表的定义和基本操作 2.线性表的实现:顺序存储,链式存储,线性表的应用 (二)栈、队列和数组 1.栈和队列的基本概念 2.栈和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 3.栈和队列的链式存储结构 4.栈和队列的应用 5.特殊矩阵的压缩存储 (三)树与二叉树 1.树的概念 2.二叉树:二叉树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二叉树的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二叉树的遍历,线索二叉树的基本概念和构造 3.树、森林:树的存储结构,森林与二叉树的转换,树和森林的遍历 4.树与二叉树的应用:二叉排序树,平衡二叉树,哈夫曼(Huffman)树和哈夫曼编码 (四)图 1.图的基本概念 2.图的存储及基本操作:邻接矩阵法,邻接表法 3.图的遍历:深度优先搜索,广度优先搜索 4.图的基本应用:最小(代价)生成树,最短路径,拓扑排序,关键路径 (五)查找 1.查找的基本概念 2.顺序查找法 3.折半查找法 4.散列(Hash)表 5.查找算法的分析及应用 (六)排序 1.排序的基本概念 2.插入排序 3.起泡排序(Bubble Sort) 4.简单选择排序 5.希尔排序(Shell Sort)

中传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试大纲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语言学理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中国传媒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语言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语言和语言学、语言的本质、语言的功能、语言结构、语言的运用、语言的历史、应用语言学、文字以及语言研究简史,等等。要求考生熟练掌握语言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分析具体语言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 (一)语言和语言学 1.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1)语言研究对象的演变及语言的概念(2)言语活动、语言、言语 2.语言学的学科体系 (1)规定语言学、描写语言学、解释语言学(2)历史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历时语言学与共时语言学(3)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4)普通语言学、语种语言学 (5)语言学的内部分支:语音学与音系学,词汇学与语义学,语法学;语用学、语篇分析(5)语言学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 3.语言研究简史现代汉语》(修订本),胡裕树,上海教育出版社 ②《现代汉语》(增订三版),黄伯荣、廖序东,高教出版社 ③《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 ④《语音学教程》林焘、王理嘉,北大出版社 (1)传统语言学(语文学)(2)历史比较语言学(3)现代语言学:四大流派 (4)当代语言学:形式主义、功能主义、语序类型学、认知语言学 (二)语言的本质 1.语言作为符号系统 (1)符号与语言符号的概念(2)语言符号的特点(3)语言作为一个层级体系 (4)语言符号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2.语言作为人类特有的现象 (1)语言能力(2)动物的语言和人类的语言的区别 (三)语言的功能 1.语言作为交际工具 (1)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2)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语言作为思维工具 (1)语言与思维的关系(2)思维离不开语言的实验根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