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试题与答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试题与答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试题与答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试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10题)

1、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规定,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范围共有( C )种

A.9

B.10

C.11

D.12

2、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基本原则?(B)

A.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B.预防为主,平战结合

C.反应及时,措施果断

D.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3、每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都要进行预案的重新评估和修订,一般每( B )年修订1次。

A.1

B.3

C.5

D.7

4、医疗机构发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时,应当在多长时间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C)

A.30分钟

B.1小时

C.2小时

D.12小时

5、突发事件的反应程度通常分为(D)级别。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A)。

A.红、橙、黄、蓝

B.红、黄、橙、绿

C.红、黄、绿、蓝

D.黄、红、橙、蓝

7、下列哪项不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E)

A.重大传染病疫情

B.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C.重大食物中毒事件

D.重大职业中毒事件

E.慢性肺部疾患

8、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四个等级,下列哪项不是其中之一?(D)

A.一般

B.较大

C.重大

D.比较重大

9、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的信息,仅强调及时、不求准确全面的信息报告是(B)。

A.发现报告

B.初次报告

C.进程报告

D.结案报告

10、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在接到事件信息后,在( A )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

A 2小时

B 4小时

C 6小时

D 8小时

二、多选题(5题)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性(ABCDE)

A.突发性

B.公共属性

C.危害的严重性

D.处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初次信息报告的要求包括(ABD)

A.每起事件的初次报告有且只有一个

B.只收集初次报告必须要报的内容,其他可暂不报

C.具体内容要求准确、全面

D.具体内容强调及时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可以采取哪些措施?(ABCD)

A.对食物和水源采取控制措施

B.对突发事件现场等采取控制措施

C.宣传突发事件防治知识

D.对易感人群应急接种、预防性服药、群体防护等措施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主要内容(ABCD)

A.制定应急预案

B.指导物资准备

C.组建专业队伍

D.开展培训演练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危害因素(ABC)

A.生物因素

B.化学因素

C.物理因素

D.环境因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学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在学校内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师生员工身体健康严重伤害的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群体性异常反应、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师生员工身体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范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发生及在校园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范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检测,发现病例及时防制,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的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三、组织管理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学校职责 1、制订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检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保证学校教室、宿舍、食堂、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6、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饭菜。 7、及时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等工作。 四、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将突发事件的等级分为一般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大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次分类,结合学校的特点,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 以下分级标准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的标准界定。 (一)传染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试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试题 一、填空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四级:特别重大(I级)、 重大(H级)、较大(皿级)、一般(W级)。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原则,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3、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具有临床表现相似性、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病学关联性、健康损害严重性的特点。这类疾病可能是传染病(包括新发传染病)、中毒或其他未知因素引起的疾病。 4、血清可在4T存放3天、-20C以下长期保存。用于病毒等病 原分离和核酸检测的标本应尽快进行检测,24小时内能检测的标本 可置于匕保存,24小时内无法检测的标本则应置于-70 C或以下保存。用于细菌等病原分离和核酸检测的标本一般4C保存,检测一些特殊的病原体标本需要特殊条件保存标本。标本运送期间应避免反复冻融。 5、《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版)》适用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业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以及其他专业防治机构和医疗机构对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报告和管理。 二、名词解释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 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5类事件(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新发(新出现的)传染病 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新出现的或已经存在的,但发病率或发病地域

迅速增加的传染病。 3、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答案一、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多个共同临床表现患者,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这种疾病可能是传染病,可能是群体性癔病,也可能是某种中毒。 答案二、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2 周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3 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这类疾病可能是传染病(包括新发传染病)、中毒或其他未知因素引起的疾病。 三、简答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几个特点一是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它是突 然发生的,是突如其来的,一般来讲,是不易预测的事件。 二是突发事件具有公共卫生的属性,它针对的不是特定的人,而是不特定的社会群体。 三是突发事件对公众健康的损害和影响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即,我们判断一个发生了的事件是否为突发事件,除了要看其是否具备前两个特征外,还要看该事件是不是属于已经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事件,或者从发展的趋势看,属于可能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 2、呼吸道传染病的控制要点有哪些1.隔离治疗病人2.追踪密切 接触者3.带菌者服药 4.保护易感人群5.做好环境的清洁与消毒6.健康教育 3、肠道传染病控制要点有哪些1.隔离治疗病人和带菌者2.确定疫 点和疫区3.严格消毒环境和灭蝇4.加强人畜粪便管理与消毒 5.食品卫生管理6.开展动物检疫和管理7.健康教育8.环境安 全性评价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培训讲义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相关知识讲义 一、法定传染病分类及病种: 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法定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传染病防治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甲型H1N1流感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病毒等;

寄生虫包括蠕虫和原虫。原虫指疟疾、弓形虫病等;蠕虫指蛔虫、蛲虫、钩虫、绦虫等等。 2.流行病学特征 (1)流行性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蔓延称为流行。按其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 (2)地方性某些传染病由于中间宿主、地理条件及人群生活习惯等原因,只能在一定地区内发生,有称为地方性传染病,如长江流域的血吸虫病。 (3)季节性某些传染病受气候条件或昆虫媒介的生活习性影响,因而表现为不同的季节性,如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节,大脑炎则主要发生在蚊虫活跃的夏秋季节。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3.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4.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人群的易感性。 三、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 1、水痘 临床上可分为前驱期和出诊期。前驱期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持续1~2天即迅速进入出诊期。出诊特点: (1)皮疹形态:初为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红色丘疹,再经数小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讲课提纲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讲课提纲 突发公共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 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按性质,分为: (1)自然灾害:水旱,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生物和森林火灾等。 (2)事故灾难:安全生产,交通,危险化学品,公共设施和设备,核与辐射,环境 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3)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物和职业中毒,动物疫 情,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恐怖袭击,民族宗教,经济安全,涉外和群体性事件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 A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 所有可能严重危害公众生命、健康的重大社会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的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1)重大的传染病疫情 (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3)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

(4)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可能会因认识水平、时间和重视等因素,而未能将其 列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和分类 1、重大传染病疫情指传染病在短期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发现大量病人和死亡病例, 如1988年上海甲肝暴发,2004年青海鼠疫疫情。 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发现具 有共同临床表现病人,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 如2003年SARS早期。 3、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件如2002年9月14日,南京汤山镇投毒案,造成395人 因毒鼠强中毒,死亡42人,2002年保定市百沟镇苯中毒事件,6名工人死亡。 4、预防接种反应和群体药物反应。 5、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是指在化学品的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和废弃处置过程中池漏造成 空气、水源和土壤污染,严重危害公共健康的事件,如2004年重庆江北氯气罐泄漏事件, 造成7人死亡,15万人疏散。 6、核事故和放射事故 1992年山西忻州钴-60放射源丢失,造成3人死亡,百余人过量辐 射。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况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发生在学校内,造成师生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师生健康的事件。 学校常见传染病主要有两类: 呼吸道传染病:流感、腮腺炎、水痘、麻疹以及肺结核等 肠道传染病:痢疾、伤寒、副伤寒、甲肝等。 在学校的传染病流行事件当中大概有四分之三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其次是消化道传染病,大概占学校传染病流行事件的五分之一左右。 学校常见的食物中毒大概有三类: 1. 细菌性的食物中毒 主要是指进食含有细菌,或者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食物中毒里面最常见的,发病率非常高,病死率比较低,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气候比较炎热的夏秋季节。 2. 化学性的食物中毒 主要是指误食有毒的化学物质(鼠药、农药、亚硝酸盐等),或食入被这些有毒的物质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 这种中毒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比较高。 3. 食用有毒的动植物中毒 通常指的是误食里有毒的动植物,或者食用了因加工烹调的方法不当,而没有除掉有毒成份的动植物食物引起的中毒。 比较常见的有四季豆中毒,生豆浆中毒,发芽的马铃薯中毒,河豚鱼中毒,以及有毒的蘑菇中毒等。 这一种食物中毒的发病率也比较高,病死率一般因动植物种类而异,有一定的季节性。 目前我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形势严峻,根据卫生部应急办提供的一个资料表明 1.2006 年我们全国发生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共有告总数的 1944 次,占了整个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 70.33% 。

2. 食物中毒或者传染病患者的人数总数一共有111916 人,占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例总数的77.60%。 3. 去年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达到 30 人,占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死亡总数的 6.86%。 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比,农村乡小学和乡中学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共有个学校突 1324 起,占整 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63.17% 。 5.2006 年和2005 年相比,整个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件数上升了135.92 ,病例数上升了10 6.98 ,死亡人数下降了1.05% 。 二、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何预防 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当中,传染病的预防和食物中毒的预防是不一样的,我们接下来分别来讨论。 一)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传播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条件。这三个基本条件可以说缺一不可,缺 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造成传染病的传播。 1. 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够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或者动物。 2.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之后,传染给其他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从病人到健康人)。 常见的传播途径有5 类, 1 )接触传播:结膜炎、红眼病等。 2 )空气或者飞沫传播:非典型性肺炎、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等。是最常见的一种传染病的传播途 ( 径。 3 )食物或水传播:霍乱、细菌性的痢疾、甲型肝炎等。 4 )昆虫或动物媒介传播:疟疾、狂犬病、肠道的传染病等。 5 )经血液或体液传播: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 案例1] 2002 年12 月至2003 年的5 月,南方某县中学先后有147 名学生患有急性传染性的肝炎。经省疾控中心专家 进行调查:该中学急性传染性肝炎爆发流行系以水源传染为主的这个传染性肝炎的传播。该学校的自备水井的水质检测 结果显示:该水井被粪便污染,水中大肠杆菌严重超标,而甲型肝炎病毒绝大多数都隐藏在大便当中。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测试试卷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测试试卷 一、单选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376号令)什么时间公布实施的? A、2003年5月9日 B、2002年5月9日 C、2002年9月5日 C、2003年9月5日 标准答案:A您的答案: 第2题?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什么方针? A、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B、预防为主,长备不懈 C、反应及时,措施果断 C、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标准答案:B您的答案: 第3题?什么机构负责设立全国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 A、国务院有关部门 B、国务院 C、军队有关部门 C、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标准答案:B您的答案: 第4题?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总指挥应由谁担任? A、政府分管领导人 B、政府主要领导人 C、卫生行政部门分管负责人 C、卫生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 标准答案:B您的答案:

第5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方面,下列哪些不属于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 A、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 B、组织突发事件的控制 C、组织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 D、领导指挥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标准答案:D您的答案: 第6题?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应由哪个部门制订? A、卫生部制定,国务院批准 B、卫生部制定发布 C、国务院制定 C、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标准答案:A您的答案: 第7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报告规范由哪个部门建立? A、国务院 B、卫生部 C、省级政府 C、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标准答案:B您的答案: 第8题?医疗机构发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时,应当在多长时间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A、30分钟 B、2小时 C、2小时 C、12小时 标准答案:C您的答案: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范文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检制度,及时掌握师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师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6、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饭菜。 7、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等工作。 四、突发事件预防

医疗卫生人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培训-考试86分

医疗卫生人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培训 考试 (一) 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 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必须 获信息进行科学处理的分析系统。 (A) 检测系统 (B) 监测网络 (C) 监测系统 (D) 检测网络 [分值: 2. 所谓()语言,实际上是医护人员 调动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是非 常重要的。 (A) 鼓励性 (B) 安慰性 (C) 激励性 (D) 严肃性 [分值:

3. ()是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 理的各项工作,必须由各级人民政 府统一领导,成立应急指挥部,对 应急处理工作实行统一指挥。 (A) 分级负责 (B) 措施果断 (C) 加强合作 (D) 统一领导 [分值: 4. 所谓()就是对某一行政区域内的 各级卫生机构和卫生资源实行统一 管理和使用。 (A) 统一领导 (B) 分级负责 (C) 属地化管理 (D) 加强合作 [分值:

5. 面对层出不穷的危机事件,最为关键的就是建立核心的(),专门应对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 (A) 稳固政权 (B) 应急指挥机构 (C) 危机处理预警系统 (D) 危机管理综合协调机 构 [分值: 6. ()是应急处理工作成败的关键 (A) 防控得力 (B) 反应及时 (C) 病源调查 (D) 防控管理 [分值: 7. ()指的是执行卫生法规和卫生标 准所进行的卫生检查、卫生鉴定、卫生评价和采样检验。 (A) 卫生督导

(B) 卫生监督 (C) 疾病检测 (D) 市场监察 [分值: 8. ()对应急管理中有关的职责、权 利和义务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A) 《防震减灾法》 (B) 《传染病防治法》 (C) 《突发公共危机应对 法》 (D)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分值: 9. ()是地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 处理工作的领导中心,负责本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A) 国家应急指挥部 (B) 国家安全卫生防控小 组 (C) 地方医疗机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案例.doc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案例 ——欧洲“毒黄瓜”事件的应对分析一、事件回顾: 欧洲毒黄瓜事件始末 2011年5月初,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公布了第一例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所致的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的病例,随后德国东北部数州报告的感染人数迅速增加。5月中旬开始在德国蔓延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疫情仍在继续扩散,死亡病例首度扩散到德国北部以外地区,截至5月31日,死亡人数增至16人,1人在瑞典,其余在德国。感染人数已超过1200人,其中373人为重症患者。此外,包括瑞典、丹麦、英国和荷兰在内的多个国家均已报告感染病例欧洲爆发的大肠杆菌疫情截至该年6月,造成9个国家至少1500人患病,其中470人出现肾衰竭症状,至少18人死亡。 为了应对此次危机,德国联邦及地区相关卫生食品防疫部门的代表5月30日在柏林举行了紧急会议。德国卫生部长巴尔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局目前依然无法确定此次疫病的传染源,所以他预计新增病例还将继续上升。 不久,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欧洲疾病预防管制中心”表示,产自西班牙的黄瓜可能是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感染源之一。随后,欧洲各国纷纷停止进口并下架西班牙黄瓜。 德国汉堡卫生研究部门已宣布,除在自西班牙进口的黄瓜上发现出血性大肠杆菌之外,是否其他蔬果也带有大肠杆菌病毒,需要进一步追踪确认。因此,德国卫生部门建议民众,生吃黄瓜、西红柿和生菜沙拉,存在很大风险,建议煮熟后食用。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媒体公告,警惕德国出现的大肠杆菌疫情,表示这次疫情的“罪魁祸首”是种此前从未被发现过、“毒性和复制能力都更强的”大肠杆菌病毒,这可以解释为何这次欧洲疫情范围广且危害大、感染速度快“主攻”成年人;并提醒民众,该种致病性大肠杆菌可通过人际、食物、水和接触动物等渠道传播,民众应注意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前和入厕后。建议民众注意饮食卫生,有症状者及时就医,同时提醒民众不可滥用抗生素和止泻药,以防加重病情。 由于这种病菌对很多抗生素具有耐药性,使用抗生素反而会使病菌产生更大毒性,因此目前没有很好的方法治疗这一病菌感染,但德国部分医院积极正在尝试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予以应对。德国海德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曾于去年用一种特殊的抗体治疗3名年幼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患者获得成功。获知这一消息后,德国汉堡、汉诺威等地的医院已开始对一些重症患者试用这种方法。 通过对涉及进口黄瓜的两家西班牙公司的调查,德国汉堡卫生当局5月31日宣布,实验室的最新化验结果显示,肆虐德国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感染的致病原并非西班牙进口黄瓜。 6月初,德国西北部下萨克森农业部长林德曼表示,在汉堡市郊于尔森区一个有机农场的豆芽等芽苗菜样本中发现大肠杆菌,初步怀疑是疫情源头。经过检测,德国德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等多家机构表示,他们已确认豆芽等芽苗菜是造成此次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疫情的源头。 最终,尽管西班牙黄瓜“沉冤得雪”,但消费者又陷入了对芽类蔬菜的恐慌。而这轮大肠杆菌疫情暴发之初,德国卫生部门曾怀疑产自西班牙的黄瓜是疫情源头。欧洲多国随即发布对西班牙蔬菜和水果的进口禁令,招致西班牙方面的强烈抗议。西班牙环境大臣里韦罗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

落实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检制度,及时掌握师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师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6.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早餐。 7.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一、 单选题: 1、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什么方针?(B) A.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B.预防为主,长备不懈 C.反应及时,措施果 D.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2、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方面,下列哪些不属于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D) A.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 B.组织突发事件的控制 C.组织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 D.领导指挥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3、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应由哪个部门制订?(A) A.卫生部制定 国务院批准 B.卫生部制定发布 C.国务院制定 D.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报告规范由哪个部门建立?(B)

A.国务院 B.卫生部 C.省级政府 D.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5、医疗机构发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时,应当在多长时间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C) 分钟 小时 小时 小时 6、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对已经发生或发现可能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形时,应当向哪个部门通报?(A) A.同级卫生部门 B.同级政府 C.上级政府 D.下级政府 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由哪个部门发布?(B) A.国务院 B.卫生行政部门 C.中央宣传部 D.省政府

8、突发事件的反应程度通常分为(D)级别。 个 个 C. 3个 个 9、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四个等级,下列哪项不是其中之一?(D) A.一般 B.较大 C.重大 D.比较重大 E、特别重大 1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 A )。 A、红、橙、黄、蓝 B、红、黄、橙、绿 C、红、黄、绿、蓝

培训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

******培训学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范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发生及在学校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范意识和学校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检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18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在区教育局、卫生局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落实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的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三、学校工作职责 1、建立健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各部门的落实情况,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食堂、学校环境、教室等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 2、结合学科教学,充分利用板报、学校网、广播等宣传手段,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3、严格执行学生缺课登记及请假制度、学校传染病期间晨检制度,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学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 4、积极开展学校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食堂、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5、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菜。 6、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教育管理中心和上级组织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留样等工作。四、突发事件预防 1、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经常对学校食堂、学校环境、教学设施等进行检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2、加强学校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3、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校卫生规范化管理。 (1)食品管理人员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持有效健康证、培训证上岗,对患有“五类病”的人员应立即调离工作岗位。 (2)购销和使用的食品应当定点采购并按照规定验收,严禁向学生出售变质食品和“三无”产品;食品加工过程和储存必须生熟分开;餐具必须采用高温消毒或药物消毒,并采取严格的保洁措施。 (3)食品及其原料储存和食品制作间必须具备完善的安全措施,并落实专人保管责任制,强化安全防范措施。 (4)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厕所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 (5)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做好食堂卫生、教室卫生、厕所卫生、环境卫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6)切实履行职责,做好计划免疫的宣传工作,配合卫生部门完成计划免疫任务。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样本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目的: 1.1为提高XX项目在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 采取紧急措施, 做到有效应对, 特制订本预案。 二、范围: 2.1适用范围: 为XX项目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的危害, 最大限度保护客户的人身安全, 特 制定本预案。 2.2发布范围: 工程物业部、营运部。 三、名词解释: 3.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指在项目管理范围内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 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 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 的事件。

四、职责: 4.1应急小组组成: 组长: 总经办领导副组长: 工程物业部负责人、营运部负责人 组员: 工程物业部、营运部全体员工 非标准工作时间内由总值班经理担任应急处理小组负责人 4.2相关职责: 4.2.1应急小组组长、副组长负责组织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 案, 并对预案的适宜性进行审核, 负责紧急状态的应急准 备与响应的组织、监督工作。 4.2.2工程物业部客服组负责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的培训, 具体培训工作由相关部门负责实施。 4.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情况发生期间, 由应急副组长担任现 场总指挥, 负责对工程物业部人员及应急物资的统一调配, 工程物业部所属人员必须服从总指挥的指示与命令。 4.2.4安保组负责紧急状态下现场秩序指挥、财产安全的维护。 4.2.5工程部组负责紧急状态下设备设施的临时处理、控制与恢复工作。 4.2.6客服组负责紧急状态下对客户的通知工作。

五、作业内容; 5、规程要点 5.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 5.1.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小组领导下, 工程物业部和营运 部应当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由各职能组 负责开展突发事件的日常监测, 并确保监测与预警系统 的正常运行, 并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别, 制定监测计划, 科 学分析、综合评价监测数据。对早期发现的潜在隐患以 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和时限进行 报告。 5.2 信息分析通报与报告: 5.2.1物业部定期收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信息, 教育培训 值班人员, 加强责任心, 认真巡视检查各种设备。 5.2.2客服组人员在确认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 要及时将情 况报告应急小组组长、副组长及安保组负责人。 5.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完毕后, 客服组及时将事故情况上 报应急小组负责人。 5.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行动方案: 5.3.1物业部行动方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试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培训试题 一、选择题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号,于 C 起公布施行。 A 1989年9月1日 B 1987年5月1日 C 2003年5月9日 2、 B 按照分类指导、快速反应的要求,制定全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A 国务院 B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C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急机构 3、 C 应当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 A 国务院 B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C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4、 A 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督察和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 关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A 全国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 B 国务院 C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5、《条例》的施行为各级政府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起 ABCD 的行政应急法律制度。 A 信息畅通 B 反映快捷 C 指挥有力 D 责任明确 二、填空题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 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 重大食物和职业 中毒 )以及其他( 严重影响公众健康 )的事件。 2、突发事件发生后,(国务院)设立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 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组成,国务院主管领导人担任总指挥,负责对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 3、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有本条例第十九条

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在( 2 )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 2 )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4、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5、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对突发事件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的,对政府主要领导人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判断题 1、突发事件发生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体负责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 ( 对 ) 2、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对公众开展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专门教育,增强全社会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对) 3、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突发事件应急报告规范、建立重大、紧急疫情信息报告系统。(对) 4、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向社会发布突发事件的信息。必要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向社会发布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信息。(对) 5、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根据危害程度、流行强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及时宣布为法定传染病;宣布为甲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决定。(对) 四、简答题 1、突发事件应遵循的方针和原则是什么? 答: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法律法规试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法律法规试题 一、单选题(50题)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376号令)什么时间公布实施的?( A ) A 2003年5月9日 B 2002年5月9日 C 2002年9月5日 D 2003年9月5日 2、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什么方针?( B ) A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B 预防为主,长备不懈 C 反应及时,措施果断 D 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3、什么机构负责设立全国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 B ) A 国务院有关部门 B 国务院 C军队有关部门 D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4、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总指挥应由谁担任?( B ) A 政府分管领导人 B 政府主要领导人 C 卫生行政部门分管负责人 D 卫生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 5、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方面,下列哪些不属于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 D ) A 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 B 组织突发事件的控制 C 组织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 D 领导指挥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6、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应由哪个部门制订?( A ) A 卫生部制定,国务院批准 B 卫生部制定发布 C 国务院制定 D 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报告规范由哪个部门建立?( B ) A 国务院 B 卫生部 C 省级政府 D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8、医疗机构发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时,应当在多长时间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C ) A 30分钟 B 1小时 C 2小时 D 12小时 9、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对已经发生或发现可能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形时,应当向哪个部门通报?( A )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为了提高我校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与水平,指导与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与校园稳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与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与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与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与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

实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建立预警与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当地政府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与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检制度,及时掌握师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师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校园环境整治与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厕所及其她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6、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早餐。 7、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与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试题

一、单选题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A.个体性原因明确 B.群体性可以预测 C.群体性不明原因 D.个体性不明原因 2、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什么方针() A.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B.预防为主,长备不懈 C.反应及时,措施果 D.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3、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对已经发生或发现可能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形时,应当向哪个部门通报() A.同级卫生部门 B.同级政府 C.上级政府 D.下级政府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由哪个部门发布() A.国务院 B.卫生行政部门 C.中央宣传部 D.省政府 5、医疗机构发现规定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于多长时间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 A.1小时内B.2小时内C.6小时内D.12小时内 6、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缓报、谎报。 A.迟报 B.漏报 C.不报 D.隐瞒 7、下列选项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中信息报告的主要内容的是()

A.事件名称、事件类别 B.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 C.主要症状与体征 D.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 E.以上选项均属于 8、下列哪个选项属于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天发生肝炎20例 B.发现出血热2例 C.短时间内发现痢疾60例 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6例 9、下列选项不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的是() A.形式的多样性 B.发生的突然性 C.危害的严重性 D.处置的艰巨性 E.范围的广泛性 10、下列选项不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自然灾害的是() A.水灾、旱灾、自然起火 B.风灾、地震、海啸 C.泥石流、山体滑坡、火山爆发 D.虫灾、鼠害、人畜共患疾病 E.生物、化学、核辐射 二、多选题 1、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初次信息报告的要求包括() A.每起事件的初次报告有且只有一个 B.只收集初次报告必须要报的内容,其他可暂不报 C.初次报告的发病数和死亡数由填报人直接录入 D.具体内容强调及时 E.具体内容要求准确、全面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分析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疆 写在课前的话 传染病随着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改变,出现新的特点和更大的危害。如何控制好新发传染病对于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具有深远意义。本课件结合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分析,详细介绍新发传染病的各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一、传染病概述 (一)概念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二)认识上的误区 1、传染病 误区一是混淆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传染也称为传染过程,是病原微生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该过程有两种结果:相互适应,形成共生;或是相互斗争,形成感染。 微生物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一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难以区分,需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植物有益,仅少数对人或动、植物有害,并可引发人类疾病,此类微生物称之为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阮粒等。 感染的五种表现形式包括:病原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和潜伏感染。 传染病流行的三环节两因素包括:(1)三环节:①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②传播途径:从传染源传给易感者的途经,有直接、间接等多

种。③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2)两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2、法定报告传染病 误区二:简单认为仅有传染病防治法列举的38种传染病,才需依法管理,而其他传染病则无此必要。传染病防治法按照严重程度将这38种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不仅对甲乙两类,而且包括丙类疾病,均明确提出了规定的报告时间。 3、非法定报告传染病法的管理 误区三:认为某一传染病,若未被列入38种法定报告传染病,则无需报告。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对于某一传染病,虽未被列入需及时报告的范畴,但仍需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如出现大规模的流行和暴发,则需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报告和管理。 二、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分析 (一)中国是世界上SARS流行最严重的国家 WHO报道全球8422例SARS,中国共有7748例,其中大陆5327例,香港1755例,台湾省665例,澳门1例。北京市是世界上SARS流行最严重的城市:累积SARS确诊病例2521例,占我国大陆地区47.32%,占全世界29.93%。 (二)案例分析 1、第一起输入暴发 Y某:山西人,27岁,女性。2月18日曾到广东经商,2月21日感身体不适, 23日回山西太原。26日诊断为肺炎。3月1日到北京301医院就诊,后转入302医院诊治。造成5名亲属、4名医护人员和10名同期住院患者感染。 2、第二起输入暴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