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

实验诊断学
实验诊断学

28.如何进行皮下出血的分类?

答:皮下出血根据其直径大小以及伴随症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小于2毫米称为瘀点,3毫米到5毫米称为紫癜,大于5毫米称为瘀斑,片状出血并伴有皮肤显著隆起称为血肿。

29.阐明蜘蛛痣与肝掌的特点、分布及临床意义?

答:蜘蛛痣是由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状如蜘蛛而得名。一般认为蜘蛛痣产生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有关。常见于急、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因体内雌激素灭活减弱。有时也见于妊娠妇女。慢性肝病患者手掌大、小鱼际处常发红,加压后褪色,称为肝掌。发生机制临床意义与蜘蛛痣相同。

30.发现淋巴结肿大时,应注意检查什么内容?

答:淋巴结肿大应该注意肿大淋巴结所在的部位、淋巴结的大小以及肿大淋巴结的数量,触摸肿大的淋巴结感觉肿大淋巴结的硬度,以及观察淋巴结有无压痛和淋巴结活动度,淋巴结周围的组织有没有粘连,局部淋巴结有没有红肿,并积极寻找淋巴结肿大的病因。临床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有化脓性扁桃体炎引起的颈部淋巴结肿大,如果淋巴结肿大且肿大的淋巴结质硬,与周围组织粘连,没有压痛,则需要警惕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需要完善相关检查进一步确诊。

31.胸骨角(Louis角)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1.是上、下纵隔的分界平面;

2.后方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也相当于第5胸椎平面;

3.该平面正好通过主动脉肺动脉窗,平对主动脉弓的起端和止端;

4.支气管分叉,气管杈在此平面出现;

5.奇静脉弓在此平面以上跨越右肺根上方,向前汇入上腔静脉;

6.食管与此平面以下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形成食管第二狭窄;

7.胸导管在此平面下方由脊柱右侧转向左侧上行;

8.肺动脉的分叉处位于此平面以下。

9.因为该结构平对第二肋,由于第一肋被锁骨覆盖无法触及,所以可以作为

肋骨计数的重要标志。

32.肋骨的计数方法有哪些?

答:计数肋:①胸骨角,平第2肋。②肩胛下角,平第7肋。

33.试述Kussmaul呼吸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当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深而慢的呼吸,因细胞外液碳酸氢不足,PH 降低,通过肺脏排出CO2,进行代偿,以调节细胞外酸碱平衡。见于糖尿病酮中毒、尿毒症酸中毒。

34.异常支气管呼吸音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如在正常肺泡呼吸音部位听到支气管呼吸音,则为异常的支气管呼吸音,或称管样呼吸音,可由下列因素引起。

①肺组织实变,主要是炎症性肺实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实变期、肺结核(大块渗出性病变),也见于肺脓肿、肺肿瘤及肺梗死。实变部位范围越大、越表浅,则支气管呼吸音越强;反之,则较弱。

②肺内大空洞,常见于肺结核、肺脓肿、肺癌形成空洞时。

③压迫性肺不张,见于中等量胸腔积液的上方、大量心包积液时的左肩胛下区域及肺肿块的周围。

35.阐述干、湿啰音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答:干啰音是由于气管、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狭窄或不完全阻塞,空气吸入或呼出

时发生湍流所致产生的声音。

湿啰音是由于吸气时气体通过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如渗出液、痰液、血液、黏液和脓液等形成的水泡破裂所产生的声音,故又称水泡音。

两者特点:

干啰音发生于双侧肺部的干啰音,常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心源性哮喘等。

局限性干啰音,是由于局部支气管狭窄所致,常见于支气管内膜结核或肿瘤等。湿啰音为呼吸音外的附加音,断续而短暂,一次常连续多个出现,于吸气时或吸气终末较为明显,有时也出现于呼气早期,部位较恒定,性质不易变,中、小湿啰音可同时存在,咳嗽后可减轻或消失。干啰音可与湿啰音同时出现。

36.语音共振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语音共振,指听诊器听及的喉部发音产生的振动经气管、支气管、肺泡传至胸壁的声音。语音共振一般在气管和大支气管附近听到的声音最强,在肺底则较弱。语音共振减弱见于支气管阻塞、胸腔积液、胸膜增厚、胸壁水肿、肥胖及肺气肿等疾病。患者临床多有肺部或支气管周围纹理增粗及浸润现象。治疗针对原发病进行。

37.简述心前区不同部位及时相触及震颤的常见原因。

答:心前区震颤不同部位有不同的临床意义:一、如果为胸骨右缘第2肋间收缩期的震颤,主要见于主动脉瓣狭窄;二、若为胸骨左缘第2肋间收缩期震颤,主要见于肺动脉瓣狭窄;三、胸骨左缘第3、4肋间收缩期震颤,主要见于室间隔缺损;四、胸骨左缘第2肋间连续性震颤则主要见于动脉导管未闭;五、心尖部触及收缩期震颤考虑为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六、如果在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主要见于二尖瓣狭窄。

38.试述S2分裂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S2分裂临床上较常见,以肺动脉瓣区明显。见于下列情况:

(1)生理性分裂:由于深吸气时因胸腔负压增加,右心回心血流增加,右室排血时间延长,使肺动脉瓣关闭延迟,如果肺动脉瓣关闭明显迟于主动脉瓣关闭,则可在深吸气末出现S2分裂,尤其在青少年更常见。

(2)通常分裂: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S2分裂,见于某些使右室排血时间延长的情况如二尖瓣狭窄伴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等,或见于其他可使肺动脉瓣关闭明显延迟的情况如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等,也可见于左室射血时间缩短,使主动脉瓣关闭时间提前(如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等)。

(3)固定分裂:指S2分裂不受吸气、呼气的影响,S2分裂的两个成分时距较固定,可见于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时,虽然呼气时右心房回心血量有所减少,但由于存在左房向右房的血液分流,右心血流仍然增加,排血时间延长,肺动脉瓣关闭明显延迟,致S2分裂;当吸气时,回心血流增加,但右房压力暂时性增高同时造成左向右分流稍减,抵消了吸气导致的右心血流增加的改变,因此其S2分裂的时距较固定。

(4)反常分裂:又称逆分裂,指主动脉瓣关闭迟于肺动脉瓣,吸气时分裂变窄,呼气时变宽。S2逆分裂是病理性体征,见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另外主动脉瓣狭窄或重度高血压时,左心排血受阻,排血时间延长使主动脉瓣关闭明显延迟也可出现S2反常分裂。

46.产生心脏杂音的原因是什么?

答:周围血管征包括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颈动脉异常搏动、交替

脉、重搏脉、奇脉等。周围血管征是用于检查血管是否异常的辅助检查方法,发现有周围血管征,建议进一步检查引起发生周围血管征阳性的原因。引起周围血管征的常见疾病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的贫血,以及大量的心包积液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甲状腺功能亢进,会引起脉压差的增大,表现为水冲脉、主动脉异常波动、重搏脉等,奇脉可以见于大量心包积液的患者。

47.常见的舒张期额外心音有哪些?

答:(1)奔马律:①舒张早期奔马律:出现病理性S3(第三心音奔马律)。由于心室舒张期负荷过重,心室肌顺应性下降所致,提示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常见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重症心肌炎、心肌病等。②舒张晚期奔马律:出现病理性S4(收缩期前奔马律)。由于心室舒张末压增高,顺应性减低所致,见阻力负荷过重的心脏病,如高血压病、肥厚型心肌病、冠心病、主动脉瓣狭窄等。③重叠性奔马律:病理性S3及S4同时出现,常见心肌病及心力衰竭。(2)开瓣音:二尖瓣狭窄患者出现,位于S2后的高音调、短促、拍击样音,是瓣叶尚有弹性及活动性的间接指标。

(3)心包叩击音:位于舒张早期,提示缩窄性心包炎。

48.生理性杂音和病理性杂音的鉴别要点是什么?

答:生理性:儿童、青少年多见,常见部位在肺动脉瓣和心尖区,杂音较柔和、吹风样,强度≤2/6级无正颤,传导较局限。

病理性:各年龄段皆可出现,可根据病变部位出现在各个听诊区,杂音粗糙、吹风样、常呈高调,持续时间较长、常为全收缩期,强度常≥3/6级,3/6级以上可伴有震颤,沿血流方向传导较远而广。

49.简述心脏杂音的听诊要点是什么?

答:心脏杂音是心脏听诊中的重要内容。首先听杂音的时候,一定要明确是哪一个位置出现的杂音,因为不同位置出现的杂音,代表的疾病是不同的。比如患者的心尖部听到杂音,很可能是二尖瓣出现问题,比如二尖瓣出现狭窄或者二尖瓣关闭不全,在心尖部都是能够听到杂音的。听到杂音之后就要进一步的明确杂音性质,最常见的检查就是心脏超声检查,心脏超声可以判断所有瓣膜开放和关闭的状态如何。当对心脏杂音产生原因或者产生部位不是很清楚的时候,心脏彩色超声检查可以明确的判断出心脏杂音的具体情况。

50.试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能出现哪些体征?

答: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发病初期没有明显临床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左胸不适、头晕、心悸、心绞痛的临床症状。较为严重的病人脉压增宽、舒张压降低,以致出现呼吸不畅、急性肺水肿、周围血管征。检查可见病人左房扩大、左室增大,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尖搏动成抬举性,主动脉根部扩大,胸骨左缘震颤。

51.二尖瓣狭窄可能产生哪些体征?

答:二尖瓣狭窄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多数患者由风湿性病变造成风湿性心脏病,少数患者为先天性因素所致。疾病早期表现为胸闷,尤其劳累后感觉乏力、憋气,随疾病进展,中等劳动强度即可出现不适,严重者日常活动即可出现胸闷、心慌,甚至睡觉不能平卧,不能进食、腹胀、下肢水肿。少数患者表现为心慌,自觉心律不齐,检查可见房颤,建议手术治疗。

52.如何正确测量血压?

答:血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在测量血压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应该选择一个比较安静,温暖的环境。

第二在测量血压之前,应该休息5-10分钟,最好不要喝浓茶咖啡,如果说有便意最好先解小便排空膀胱。

第三点我们在测量血压的时候,不管是水银血压计还是电子血压计,应该注意血压计测量的手臂或心脏应该在同一水平。

第四点,我们在绑袖带的时候松紧应该适度,绑的位置应该在肘窝上方2-3厘米,如果袖带绑的太紧,测出的血压是偏低的,袖带绑的太松测出的血压是偏高的,另外我们衣服袖子最好不要摞起来,如果衣服袖子挽起来的时候,测出的血压是偏低的。

第五我们在测量血压的时候,一般第一次血压都是偏高的,所以常规我们测量血压是测量两次,如果说两次血压相差不大于5个毫米汞柱,我们取两次血压的平均值,如果说两次血压相差5个毫米汞柱,我们要做三次血压测量,然后取三次血压的平均值,这样测量出来的血压就是比较准确的

46.周围血管体征包括哪几项?

答:1.毛细血管搏动征。2.水冲脉。3.枪击音。4.双重杂音。5.颈动脉搏动。

47.腹水患者的体征有哪些特点?如何与腹部巨大卵巢囊肿进行鉴别?

答:腹水患者的主要体征有腹部膨胀、腹部呼吸运动减弱或消失,以及移动性浊音和水波征。腹水还可因病因的不同而伴随出现各种不同的原发病症状,如结核性腹膜炎者可有乏力、发热、食欲减退、全腹不适或疼痛,以及消瘦等症状;充血性心力衰竭或缩窄性心包炎者,则可见心慌、气急、咳嗽、咯血、全身性水肿等症状。

巨大卵巢囊肿与腹水的鉴别点:①卵巢囊肿时肠管被囊肿压挤至两侧,因此仰卧位时其浊音在腹中部,鼓音区在腹两侧,与腹水不同。②卵巢囊肿的浊音不呈移动性;③尺压试验也可鉴别,即当患者仰卧时,用一硬尺横置于腹壁上,检查者两手将尺下压,如为卵巢囊肿,则腹主动脉的搏动可经囊肿壁传到硬尺,使尺发生节奏性跳动;如为腹水,则搏动不能被传导,硬尺无此种跳动。

48.幽门梗阻有那些体征?

答:1、上腹疼痛及饱胀感。2、呕吐。3、上腹膨隆。4、蠕动波与震水者。5、脱水征。6、碱中毒

49.如右上腹部触及肿块,在体检时应注意哪些方面?可考虑那些脏器的疾病?如何进行鉴别?

答:腹部触及肿块,要考虑有肿块,是在那个部位,大小,质地,压痛,边缘是否清晰,表面是否光滑,移动度如何,是否有波动感或者搏动感。考虑1.肝右叶肿大,常见:原发性肝癌、肝脓肿、肝海绵状血管瘤、肝炎、瘀血性肝硬化、多囊肝、肝包虫病

2.胆囊肿大,常见:急性胆囊炎、胆道蛔虫病、先天性胆管囊肿、原发性胆囊癌、胆管癌、壶腹周围癌。

3.肝曲部大肠癌。

54.简述脊柱生理弯曲的部位及其病理变形的临床意义。

答:正常成年人的脊柱自颈椎至骶椎有4个生理性弯曲,即向前凸的颈曲与腰曲,向后凸的胸曲与骶曲。

从侧面看脊柱呈“S”形弯曲。脊柱的生理性弯曲可使脊柱产生弹性动作,以缓冲和分散在运动中对头和躯干产生的震动,故脊柱的弯曲具有生理性保护作用。

55.试述Jackson压头试验、前屈旋颈试验(Fenz氏征)颈静脉加压试验(Naffziger试验)、旋颈试验和摇摆试验、拾物试验、直腿抬高试验(Lasegue)、屈颈试验(Linderz征)以及股神经牵拉试验的临床意义。

答:(1)Jackson压头试验:受检者取端坐位,检查者双手重叠放于其头顶部,向下加压,如受检者出现颈痛或上肢放射痛即为阳性。多见于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2)前屈旋颈试验(Fenz征):嘱受检者头颈部前屈,并左右旋转,如果颈椎处感觉疼痛,则属阳性,多提示颈椎小关节的退行改变。(3)颈静脉加压试验(压颈试验,Naffziger 试验):受检者仰卧,检查者以双手指按压受检者两侧颈静脉,如其颈部及上肢疼痛加重,为根性颈椎病,此乃因脑脊液回流不畅致蛛网膜下腔压力增高所致。此试验也常用于下肢坐骨神经痛患者的检查,颈部加压时若下肢症状加重,则提示其坐骨神经痛症状源于腰椎管内病变,即根性疼痛。(4)旋颈试验:受检者取坐位,头略后仰,并自动向左、右做旋转动作。如受检者出现头昏、头痛、视物模糊症状,提示椎动脉型颈椎病。因转动头部时椎动脉受到扭曲,加重了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头部停止转动,症状亦随即消失。①摇摆试验:患者平卧,屈膝屈髋,双手抱于膝前,医生扶患者双膝左右摇摆,腰痛者为阳性。常见于腰骶部病变。②拾物试验:将物品放在地上,嘱患者拾起。阳性表现为病人从地上拾物时,不能弯腰,需挺腰屈膝屈髋下蹲才能取物。常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外伤及炎症。③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病人仰卧,伸膝,被动抬高患肢,正常人神经根有4mm的滑动度,下肢抬高到60-70°始感腘窝不适。本症病人神经根受压或粘连使滑动度减少或消失,抬高在60°以内即可出现坐骨神经痛,称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时,缓慢降低患肢高度,待放射痛消失,再被动背屈踝关节以牵拉坐骨神经,如又出现放射痛,称加强试验阳性。常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纯性坐骨神经痛。

④屈颈试验(Linder试验):患者仰卧,医生一手置于患者胸前,另一手置于枕后,上抬患者头部,出现下肢痛为阳性。常见于根肩型腰椎间盘突出症。⑤股神经牵拉试验:患者俯卧,髋、膝关节完全伸直,医生将患者一侧下肢抬起,使髋关节过伸,如大腿前方出现放射痛为阳性。常见于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L2-3或L3-4)。

56.常见四肢、关节异常有哪些?有何临床意义?

答:1.匙状甲:匙状甲又称反甲,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偶见于风湿热、甲癣等。

2.杵状指(趾)杵状指(趾)又称槌状指(趾)。常见于:①呼吸系统疾病:

如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慢性肺脓肿、脓胸等。②某些心血管疾病:如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3.指关节变形:以梭形关节最常见。

4.膝内翻、膝外翻:膝内翻称为“0”形腿,膝外翻称为“X”形腿。膝内翻

或膝外翻见于佝偻病及大骨节病。

4.膝关节变形:(1)关节炎:表现为两侧膝关节形态不对称,红、肿、热、

痛,活动障碍,如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2)关节积液:表现为关节明显肿胀,当膝关节屈曲90°时,髌骨两侧的凹陷消失,可有浮髌现象。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膝关节腔大量积液。医学|教育网搜集如压下时髌骨与关节面的碰触感如同触及绒垫的柔软感,多见于结核性关节炎引起的膝关节积液。

6.足内翻、足外翻:多见于先天畸形、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等。

7.肢端肥大症:其特点为肢体末端异常粗大。见于青春期发育成熟后,腺

垂体功能亢进,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肢端肥大症。

57.浮髌试验、拇指指甲滑动试验、侧方加压试验有何临床意义?

答:(1)浮髌试验:患者取平卧位,下肢伸直放松,医师一手虎口卡于患膝髌

骨上极,并加压压迫髌上囊,使关节液集中于髌骨底面,另一手示指垂直按压髌骨并迅速抬起时髌骨与关节面有碰触感,松手时髌骨浮起,按压即为浮髌试验阳性,提示有中等量以上关节积液(50ml)。(2)拇指指甲滑动试验:医师以拇指指甲背面沿髌骨表面自上而下滑动,如有明显疼痛,可能为髌骨骨折。(3)侧方加压试验:患者取仰卧位,膝关节伸直,医师一手握住踝关节向外侧推抬,另一手置于膝关节外上方向内侧推压,使内侧副韧带紧张度增加,如膝关节内侧疼痛为阳性,提示内侧副韧带损伤,如向相反方向加压,外侧膝关节疼痛,提示外侧副韧带损伤。

54.试述划分肌力的6级方法。

答:肌力的检查一般分为6个级别,0级肌肉无收缩,关节无运动是完全性的瘫痪;1级肌肉稍有收缩,但是不能够带动关节运动;2级肌肉收缩能够带动关节活动,但是不能对抗肢体的重力;3级是能够对抗肢体的重力,但是不能够对抗阻力;4级是能够部分对抗阻力,使关节产生活动,但是关节并不稳定;5级是能够对抗阻力,肌力正常,关节稳定。

55.神经浅反射的检查内容和方法有哪些?

答:浅反射包括角膜反射、咽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跖反射、肛门反射等。腹壁反射异常:传入神经为第7~12肋间神经,通过中枢胸髓第7~12节段后角细胞柱及同节段前角细胞,同时后角细胞的纤维上行到达大脑顶叶皮质,通过大脑连合系到大脑运动区,发出纤维伴锥体束下行,止于第7~12胸髓前角。传出神经为第7~12肋间神经。

临床上腹壁反射消失最有意义,生理性腹壁反射消失多见于老年人、经产妇、腹部脂肪过多、腹壁松弛或腹腔疾病(腹膜炎、腹水)。多发性硬化早期锥体束损害征尚未出现时腹壁反射常已消失。腹壁反射亢进多见于精神紧张、兴奋或神经质者,并无定位意义。帕金森氏病、舞蹈病、锥体外系疾病肤壁反射增强。偏侧型舞蹈病时,病灶对侧腹壁反射亢进。

56.神经深反射的检查内容和方法有哪些?

答:深反射:刺激骨膜,肌腱引起的反应是通过深部感觉器官完成的,称为深反射,也叫腱反射。

1.包括:肱二头肌腱反射、肱三头肌腱反射、桡骨膜反射、霍夫曼氏征、膝反射异常、踝反射异常、髌阵挛、踝阵挛。

2.肌牵张反射的幅度大小依赖于传导反射的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完整程度。①一个反射的下运动神经元包括它的周围神经和脊髓节段,它们任何一个病变都会导致相关反射的减低和消失;②上运动神经元皮质脊髓束下行支配反射,这个传导通路任何病变均可导致反射增加;③脊髓疾病:由于上下运动神经元均存在,可出现损害水平的反射消失(下运动神经元反应)而损害水平以下的反射增加(上运动神经元反应)。

3.反射本身的增加和消失并不能确定神经疾病,因此必须双侧对比,上下对照。正常人群中极少数人可有反射亢进。实际上,只有在伴随以下临床症状中的一个时,反射增强和消失才有意义:①反射消失伴有其他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表现,如无力、萎缩、束颤。②反射增高伴有其他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表现,如瘫痪、痉挛、babinski征阳性。③反射的幅度是不对称的,这就提示:要么反射低的一侧是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要么反射高的一侧是上运动神经元损害。④与稍高脊髓水平的反射相比反射异常增高,这就更加提示在反射减退的脊髓水平和反射增高的脊髓水平之间有损害。

57.神经病理反射的检查内容、方法有哪些?

答:(1)巴宾斯基(Babinski)征:下肢伸直,轻划足底外侧,自足跟向前至小趾根部足掌时转向内侧,阳性反应为拇趾背屈,有时可伴有其他足趾呈扇形展开。是最经典的病理反射,提示锥体束受损。

(2)Babinski等位征:可用下列方法引出。①查多克(Chaddock)征,由外踝下方向前划至足背外侧;②奥本海姆(Oppenheim)征,用拇指和示指自上而下用力沿胫骨前缘下滑;③Schaeffer征,用手挤压跟腱;④Gonda征,用手挤压腓肠肌。巴宾斯基(Babinski)征也可用上述方法引出。

(3)强握反射:用手指触摸患者手掌侧,即强直性地握住检查者的手指。此反射在新生儿为正常反射,在成人见于对侧额叶运动前区病变。

(4)脊髓自主反射:脊髓横贯性病变时,针刺病变平面以下的皮肤引致单侧或双侧髋、膝、踝部屈曲(三短反射)和Babinski征。若双侧屈曲并伴有腹肌收缩,膀胱和直肠排空,以及病变以下竖毛、出汗、皮肤发红等,称为总体反射。58.试述常见神经病理反射的临床意义?

答:神经系统查体当中有一项是病理反射的检查,病理反射的检查对于一些神经系统的损伤具有非常大的诊断意义。一岁半婴儿可以出现病理反射阳性,但并不属于病理性,不需要处理。但是如果除了婴儿以外的人群检查发现有病理反射阳性的话,多提示是锥体束受损而导致的。最常见的病因就是脑血管疾病,其他的原因包括药物、酒精中毒,脊髓病变,癫痫发作以后,也可引起病理反射阳性。常见的病理反射检查包括巴宾斯基症,奥本汉姆,戈登征,查多克征等等。59.试述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答:贫血按照病因及发病机制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红细胞生成减少,第二种是红细胞破坏过多,第三种是红细胞丢失。红细胞生成减少可见于多种疾病,最常见的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先天性贫血、范可尼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同时造血原料缺乏引起的贫血,包括缺铁性贫血、巨红细胞性贫血等等。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贫血,最常见的包括中海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蚕豆病等。红细胞丢失引起的贫血,包括消化性溃疡、肿瘤出血、女性月经过多出血等等

60.成人外周血片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可见于哪些情况?

答:成人外周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可见于:①增生性贫血:最常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严重的低色素性贫血。以出现晚幼红细胞或中幼红细胞为多见。外周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表示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活跃;②红血病、红白血病:骨髓中幼稚红细胞异常增生并释放入血,以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为多见;③髓外造血:骨髓纤维化时,脾、肝、淋巴结等组织恢复胚胎时期的造血功能,这些组织因缺乏对血细胞释放的调控能力,幼稚血细胞大量进入外周血。各发育阶段的幼红细胞都可见到,并可见到幼稚粒细胞及巨核细胞;④其他:如骨髓转移癌、严重缺氧等。

61.健康人群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参考值是多少?

答:血红蛋白的正常值,成年男性为120到160g/L,成年女性110到150g/L。正常成年男性,外周血中红细胞的数量是400万-550万/mL,成年女性是350万到-500万/mL

62.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意义是什么?

答:病理性升高的时候很可能是感染,当化脓性球菌感染的时候升高就比较明显。但除了化脓性的球菌,像其它的细菌,甚至其它的病原微生物,比如病毒感染,

同样也可能导致白细胞计数的增高,所以不应该将感染之中局限在化脓性球菌这一方面。其它的情况,比如严重的外伤、较大的手术、比较大的出血,白细胞计数也可以出现一过性的升高。对于白细胞计数升高特别明显,并且持续时间比较长的情况,要考虑到白血病。这与急性感染或者大手术、大出血时候,白细胞升高的程度有所不一样

6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及其意义?

答:(1)核左移常见于感染,尤其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也可出现核极度左移现象。

(2)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或巯嘌呤等。在炎症的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

6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哪些情况?

1.过敏性疾病、

2.寄生虫病、

3.皮肤病、

4.血液病、

5.某些恶性肿瘤、

6.某些恶性肿瘤、

7.其他。

65.嗜异性淋巴细胞的分型及增多可见于哪些情况?

答:分型:Ⅰ型又称空泡型或浆细胞型、Ⅱ型又称不规则型,或称单核细胞型。Ⅲ型又称幼稚型或幼淋巴细胞型。

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增多不一定就是淋巴细胞白血病。比如,有一种叫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疾病,就可以出现血液中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甚至达20%~30%。(参考值为<10%)。这种病为EB病毒感染,多数是经唾液感染,可以通过检查血液中EB病毒的抗体来证实感染的存在。其他病毒的感染有时也会出现同样的反应,有的药物也会引发淋巴细胞的应激反应,所以出现几个异型淋巴细胞时不必草木皆兵。但是,如果异型淋巴细胞数量持续增多,则不能大意,还应该再做一些其他的检查,比如淋巴细胞免疫分型、细胞化学染色等,以排除淋巴细胞白血病

66.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有哪些?

答:(一)感染 1.细菌感染,如伤寒、布氏杆菌病、粟粒性结核、严重败血症等;2.病毒感染,如麻疹、流感、病毒性肝炎等;3.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4.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等。

(二)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三)理化因素:

1.电离辐射,如X线、放射性核素等;

2.化学物质,如铅、苯、汞等;

3.药物,如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抗甲状腺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五)脾功能亢进

(六)恶性肿瘤骨髓转移

(七)其他因素:如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慢性特发性粒细胞减少症、过敏性休克及遗传因素等。

67.试述网织红细胞的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答: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是(24-84)×10^9/L。意义: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周围血液中的数值可反映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功能,因而对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反应的观察均有其重要意义。

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tc)是红细胞的未成熟阶段,是反映骨髓红系造血功能以及判断贫血和相关疾病疗效的重要指标。

68.试述红细胞沉降率的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答:正常:男<15mm/60min。女<20mm/60min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加快

婴幼儿、经期、妊娠3个月到产后等,此时可能与疾病无关。

2.病理性加快

急性炎症、活动性结核、风湿病活动期、组织严重破坏、贫血、恶性肿瘤等。69.什么是溶血性贫血?

答: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是由于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寿命缩短),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骨髓有6~8倍的红系造血代偿潜力。如红细胞破坏速率在骨髓的代偿范围内,则虽有溶血,但不出现贫血,称为溶血性疾患,或溶血性状态。正常红细胞的寿命约120天,只有在红细胞的寿命缩短至15~20天时才会发生贫血。

实验诊断学全套笔记完整精华版

第一章 1.危急值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 理,称之为危急值。 2.灵敏度某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 3.特异性某检验项目确认无某种疾病的能力。 4.参考值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5.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实验诊断 第一节血液的一般检查 一红细胞检测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国内划分贫血严重程度的血红蛋白标准 Hb<30g/L:极重度 30~60g/L:重度 60~90g/L:中度>90g/L:轻度 红细胞形态改变 小细胞低色素性RBC 缺铁性贫血 巨细胞高色素性RBC 巨幼细胞贫血 大细胞嗜多色性RBC 溶血性贫血 球形RBC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椭圆形RBC 巨幼细胞贫血 口形RBC 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DIC 靶形RBC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镰形RBC 镰形细胞性贫血 泪滴形RBC 骨髓纤维化 棘形RBC 棘细胞增多症 裂细胞微血管病性溶血 缗钱形RBC 多发性骨髓瘤 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蛋白聚集或沉淀而成的蓝色颗粒。对见于铅中毒。 染色质小体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0.5~1μm,一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物质。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卡波特环红细胞内的环形或8字形红色丝状物,为有核红细胞失核后核膜的遗迹。常含于嗜多色性红细胞中,见于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比容测定(Hct)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抗凝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值。 Hct增加: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使红细胞相对增多。在纠正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时,常需检测Hct作为治疗参考。 另外在真红、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及慢性心肺疾患时,Hct常可达60%以上。Hct减低:见于各类贫血。

实验诊断学试题库(客观题)

实验诊断学试题库 选择题: 1下列临床常用标本中,不正确的是: A. 血常规实验中,最常用的抗凝剂为EDTA K2O B. 严重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血《的测定。 C. 对于尿液一般常规检查,可用随机尿标本。 D. 采集脑脊液标本时,常采用第一管作细胞计数。 2 ?下列关于临床检验标本描述中,错误的是: A. 血常规检查的标本一般用EDTA-Na抗凝的标本。 B. 尿液常规检查一般可留取随机尿标本。 C. PT、APTT试验需采用枸橼酸盐抗凝。 D. 严重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血X的测定。 3 ?在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以下检验结果哪一项是错误的: A. WBC总数升高 B. 外周血中出现晚幼粒细胞 C. 中性粒细胞空泡变性 D. NA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活性降低 4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 在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外周血中常易出现晚幼粒细胞。 B. 在病毒性感染中,常可见淋巴细胞分类增多。 C. 嗜酸性粒细胞生理功能中突出的特点是参与超敏反应。 D. 缺铁性贫血经铁剂治疗后,在红细胞分布直方图上可出现“双峰”改变。5?关于非选择性蛋白尿,下述描述中错误的是: A. 非选择性蛋白尿常出现于较严重肾小球病变中。 B. 中分子量白蛋白与小分子量B 2 —微球蛋白同时增多。 C. 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G、IgA甚至IgM也大量滤出。 D. 非选择性蛋白尿治疗反应常常十分有效,因此预示预后良好。 6 ?关于正常骨髓象的描述,下列中错误的是: A. 骨髓增生活跃 B. 粒红比值约为5—7: 1 C. 粒系中杆状核粒细胞高于分叶核粒细胞,在粒细胞系中所占的比例为最高 D. 可见到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非造血细胞 7.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依K因子)包括有: A. F n、W、/、X B. F n、%、/、X

01医本实验诊断考题(A)_实验诊断学

临床医学本科班2001级1-20班实验诊断学考试试题(A) ________级______班_____组姓名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 1.核右移 2.无精子症 3.A/G比值 4.蛋白尿 5.类白血病反应 二、汉译英(每小题0.5分,共5分) 1. hemoglobin 2. hematocrit 3. albumin 4. Coombs test 5. white blood cell differential count 6.proteinuria 7. APTT 8. leukemia 9. platelet count 10.vWF 三、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PT通常用于检查_____源性凝血功能,其报告方式有____种,其中临床用于_______药物监测时,最好报告_______以达到标准化。 2._______酶活性增高对急性肝炎有早期诊断价值;肝炎进展过程中,血清_________酶升高,表示已发生肝纤维化,此时血清蛋白质测定可表现为________倒置。 3.正常骨髓象增生程度为_________;巨幼细胞贫血时幼红细胞形态特征为_________。以形态学检查为主的急性白血病分型方法又称____分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免疫学、细胞遗传学进行的白血病分型又称______分型。 3.尿沉渣种类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4.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脑脊液特点为放置后_________样凝固,白细胞分类以__________为 主;而结核性脑膜炎之脑脊液放置后呈_________样混浊,白细胞分类以________为主。5.急性胰腺炎在临床症状出现早期宜测定________用于诊断,而在治疗阶段宜测定________进行病情观察。 四、判断是非(用√或×表示。每小题0.5分,共5分) 1.结核性脑膜炎病人脑脊液氯化物明显降低() 2.阴道分泌物清洁度分度越高,其生殖系统健康状况就越好() 3.血糖升高、尿糖阳性即可确诊为糖尿病() 4.血沉加快、抗核抗体阳性,抗dsDNA 阳性有利于确诊SLE() 5.前列腺炎病人的前列腺液在显微镜下可见卵磷脂小体减少() 6.心肌酶、心肌蛋白、CRP对急性心梗的早期诊断时限依次提前() 7.消化性溃疡病人粪便隐血试验呈间断阳性()

实验诊断学考试试题1

一、单项选择题 1.成人女性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为多少g/L A.100 ?140 B.140 ?170 C.120 ?160 D.110~150 E.170~200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增高的心脏病是 A. 高血压性心脏病 B.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C. 冠心病 D. 贫血性心脏病 E. 风湿性心脏病 3.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 A. 上消化道出血 B. 缺铁性贫血 C. 溶血性贫 血 D. 再生障碍性贫血 E. 白血病 4.下列正常值中错误的是 A. 网织红细胞0.005 ?0.015 B. 白细胞计数 (4.0~10.0)X109 C. 嗜酸性粒细胞0.5%~5% D. 嗜中性粒细胞 20%~40% E.血小板数(100?300) X 109 5.中度贫血是指血红蛋白量为: A. > 90g/L B. 90g/L ?60g/L C.60g/L ?30g/L D. v 60g / L E. v 30g/L 6. 下列哪项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A. 缺铁性贫血 B. 溶血性贫血 C. 急性失血性贫血 D. 巨幼细胞性贫血 E. 再生障碍性贫血 7. 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是: A. 急性溶血 B. 急性中毒 C. 急性感染 D. 大面积烧伤 E. 恶性肿瘤 8. 下列哪种疾病引起白细胞总数减少: A.尿毒症 B.急性中毒 C.化脓性感染 D.伤寒 E.急性 心肌梗死 9.有关白细胞计数,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10X 109/L 为白细胞增多 B.v 4X 109/L 为白细胞减少 C. 化脓性感染,白细胞增多 D. 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白细胞可减少 E. 白细胞增多和淋巴细胞增多常一致10.急性失血时血象最早的变化是: A.血小板减少 B.血红蛋白减少 C.白细胞升高 D.白细胞减少 E. 血小板减少增高 1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A. 急性出血 B. 急性感染 C. 过敏性疾病 D. 肺结核 E. 伤寒1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 A.化脓性感染 B.寄生虫病 C.病毒性感染 D.皮肤病 E.过敏性疾病 13.下列除哪种情况外,都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A. 再生障碍性贫血 B. 急性大失血 C. 放射病 D. 脾功能亢进 E.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4.出血时间延长见于: A. 上消化道出血 B. 肺出血 C. 脑出血 D. 血小板减少 E.红细胞减少 15.凝血埋单缩短见于: A.血友病 B.严重肝病 C.无纤维蛋白血症 D.DIC E.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亢进 16. 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最常见于: A. 巨幼细胞性贫血 B. 未治疗的缺铁性贫血 C. 溶血性贫血 D. 淋巴瘤 E. 再生障碍性贫血 17. 通常作为判断贫血治疗效果和治疗性试验的指标是: A.RBC B.Hb C.Ret D.Hct E.ESR 18. MCH 是指: A.平均红细胞体积 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C.红细 胞压积 D.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E.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19. 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的指标为: A.MCV B.MPV C.RDW D.HCT E.ESR 20. 下列哪种成分增高可导致血沉增快: A.白细胞 B.白蛋白 C.球蛋白 D.网织红细胞 E.血小板 21. 某患者血液检查结果为:MCV76fl ,MCH24pg,MCHC290g儿应属于: A. 大细胞性贫血 B. 正常细胞性贫血 C.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E. 正常人 22. 镜下血尿是指尿中红细胞数: A. > 2 个/HP B. > 3 个/HP C. > 4 个/HP D. > 5 个/HP E. > 7 个/HP 23. 正常尿液中偶见: A.透明管型 B.脂肪管型 C.颗粒管型 D.白细胞管 型 E. 腊样管型 24. 正常人尿比重为 A.1.010 B.1.015 ? 1.025 C.1.020 D.1.015 E.1.025 ?1.035 25. 少尿是指24 小时尿量小于 A.100ml B.400ml C.600ml D.800ml E.1000ml 26.下列哪项是肾性少尿的原因: A.肾动脉血栓形成 B.休克 C.急性肾炎 D.重度失 水 E. 前列腺肥大 27. 多尿是指24小时尿量多于: A.1000ml B.1500ml C.2000ml D.2500ml E.3000ml 28. 酱油色尿易见于 A.血友病 B.膀胱炎 C.肾盂肾炎 D.蚕豆病 E.缺铁性贫血 29. 病人尿中出现哪种管型,首先考虑急性肾盂肾炎 A.白细胞管型 B.蜡样管型 C.脂肪管型 D.上皮细胞 管型 E. 红细胞管型 30.. 振荡尿液后,尿液泡沫呈黄色见于 A.药物影响 B.食用胡萝卜影响 C.尿中有血红 蛋白

实验诊断学

第四篇实验诊断 实验诊断引言 [目的要求] 1.了解本课程在临床医学中的位置和特点。 2.了解本课程的发展概况和当代特点。 3.建立运用医学检验的正确观点。 4.了解教学重点和要求。 [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授部分 1.实验诊断学的定义、地位和特点。 2.简述实验诊断学发展史及当代特征。 3.如何正确地运用医学检验。 4.指出学习重点和学习要求。 (二)实验操作部分 一、血液一般检查(一)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液一般检查的内容和临床应用。 2.掌握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的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血液一般检查的生理基础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授部分 1.血液一般检查的生理基础、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的方法、原理、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2.病理性红细胞的形态、本质和临床意义。 3.简要介绍电子血红细胞计数仪的类型、原理和性能。 (二)实验教学部分 1.血红蛋白测定(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2.红细胞计数(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3.示教:病理性红细胞的镜下形态。 二、血液一般检查(二) [目的要求] 1.掌握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熟悉中性粒细胞核象移动的类型和临床意义。(六年制、七年制掌握) 3.熟悉病理性白细胞的形态、产生原因和临床意义。 4.了解中性粒细胞动力学改变对白细胞计数的影响。 [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授部分 1.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中性粒细胞动力学简介。 3.中性粒细胞核象移动的类型和临床意义。 4.病理性白细胞的形态、产生原因和临床意义。 (二)实验教学部分 1.白细胞计数(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2.白细胞分类计数(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3.示教:病理性白细胞的镜下形态。

实验诊断学复习题必考题

实验诊断学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答:1.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线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抗进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绝对性增多按发病元婴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后者称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包括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和红细胞生成素非偿性增加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症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2.简述红细胞染色反应的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答: ①,低色素性:红细胞染色过浅,中央苍白区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②.高色素性:红细胞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其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③.嗜多色性: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红细胞,体积较正常红细胞稍大,正常人外周血中占.其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于慢性贫血. 3.简述红细胞中常见的异常结构及其临床意义。 答: ①.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聚集而成. ②.染色质小体:是核的残余物,此小体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③卡-波环:成熟红细胞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色线状体呈环形或”8”字形,曾认为是核 膜的残余物. ④有核红细胞:正常成人有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之中,外周血涂片中除在新生儿科见到有核红细胞外,成人如出现有何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 ★4.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答:1.急性感染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红细胞破坏.3.急性大出血.4.急性中毒.5.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5.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感染2.血液系统疾病.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5.自身免疫性疾病. 6.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过敏性疾病2.寄生虫病3.皮肤病4血液病5某些恶性肿瘤6 某些传染病 7.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过敏性疾病2.血液病3.恶性肿瘤4.其他如糖尿病, 8.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9.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血小板分布异常. 10MPV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增加多见于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MPV增加时造血功能恢复的主要表现.减低多见于: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有半数白血病患者MPV减低,MPV随血小板数而持续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标志之一.

实验诊断学习题

病原体检查 一.名词解释 1、医院感染 2、ESBL 3、TORCH 二、填空 1、NCCLS推荐的药物敏感试验的首选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输血前临床常做的传染病检测项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ESBL常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细菌中检出。 4、检查新型隐球菌,常用的染色方法是__________;检查结核杆菌,常用的染色方法是_____。 5、肝炎病毒标志物主要包括各型肝炎病毒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6、临床称为“大三阳”的乙肝标志物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阳性。 7、机体感染HAV后,可产生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种抗体。 8、医院感染定期监测的对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消毒灭菌效果。 9、为防止院内感染,医务人员推荐洗手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一)单选题 1、做血液细菌培养时,为提高阳性率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多时间段、多部位采集 B.寒战初期或发热高峰期后采集 C.应用抗生素前采集 D.同时做需氧培养和厌氧培养 E.采血量一般为培养液的10%左右 2、做细菌培养,关于标本采集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尿液一般采集中段尿 B.婴幼儿可用直肠拭子取粪便 C.伤口分泌物从创面表面采集 D.痰液清晨漱口后采集 E.厌氧培养时,标本采集后置于厌氧培养运送管中 3、下列不具有多重耐药性的细菌是() A. MRSA B. PRP C. MSSA D VRE E ESBLS 4、乙肝三系统中,下列哪项标志物具有保护性() A.HBsAb B.HBeAb C.HBcAb D.HBeAg E. HBsAg 5、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是() A.尿路感染 B.皮肤感染 C.胃肠道感染 D.下呼吸道感染 E..血液感染 四、简答题 1、微生物标本采集的原则有哪些? 2、微生物室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答案 一、名词解释

实验诊断学1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周围血中如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出现杆状以前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 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周围血液中的数值可反映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功能. 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指患者在某些情况下出现外周血白细胞显著增高(>50×109/L)和(或)存在有异常未成熟白细胞,与某些白血病相类似. 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病变较轻时,只有中小分子量的蛋白质(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的小分子蛋白)从尿中排出,而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A,IgG等)排出较少,此种蛋白尿称为选择性蛋白尿. 非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病变较严重,滤过膜选择性低,大分子蛋白质也能与中小分子蛋白质以同样的速率通过,此时尿中出现大分子蛋白. 肾性糖尿:是指在血糖浓度正常或低于正常肾糖阈的情况下,由于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功能减低所引起的糖尿的疾病. 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红细胞比积低于参考值低限,通常称为贫血. 增生性贫血:由骨髓以外的病因导致的贫血,故周围血象虽见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但骨髓象中则见红细胞代偿性增生, A/G比例倒置:慢性肝脏损害如慢性肝炎,肝硬化时,随病变进展,白蛋白的减少和球蛋白的增多可逐渐明显,当A/G小于1时,称 A/G比例倒置. 漏出液:由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或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增高,淋巴回流受阻所致的非炎症性积液 心电轴:指心室除极所过程中QRS波群的综合向量在额面上投影的方向.心电轴所标记的度数,通常指该向量与I导联正侧端所构成的角度. 异常Q波:在左室面导联中,Q波正常时间不会超过0.04s,电压不超过统一到脸的四分之一,若Q波超过以上数值或出现粗钝 二尖瓣型P波:左房肥大时,P波增宽,时间大于或等于0.12s,此种P波见于肺源性心脏病,故称. 肺型P波:右心房肥大时,P波高而尖,电压大于或等于0.25mv,此种P波见于肺源性心脏病, 三联律:是一种有规律的频发性期前收缩,常指每2个窦性心搏后出现1次期前收缩。 过早搏动:也称期前收缩或早搏,由于窦房结以下某一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增强,抢先发出一次搏动, 不完全性代偿间歇:过早搏动的前一个心动周期和后一个心动周期的时间相加,短于两个正常心动周期的时间, 完全性代偿间歇:过早搏动的前一个心动周期和后一个心动周期的时间相加,等于两个正常心动周期的时间,称. 阵发性心动过速:实际上是过早搏动的连续状态.当过早搏动连续三次或三次以上出现时,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由于房型和交界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率过快,不易判定其起源部位,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在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中,当方式比例超过2:1已上时. 文氏现象:是传导阻滞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以相对不应期病理性延长为主的传导阻滞.其基本规律是:激动在传导过程中传导时间逐渐延长,直至一次激动不能下传而出现脱漏,漏搏后传导阻滞得到一定恢复.如此循环出现,称为文氏现象. LGL综合征:又称短P_R综合征.心电图表现为P_R间期<0.12s,但QRS起始部无预激波. 逸搏心律:一系列连续出现的逸搏称为逸搏性心律或脱逸心律 预激综合征:预激综合征是指在正常的房室传导途径之外,沿房室环周围还存在着附加的房室传导束(旁路).其主要危害是常可引起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采用导管射频消融术可对本病进行彻底根治. 逸搏:当高位节律点发生病变或受到抑制未能及时发出激动或节律明显减慢,或因传导障碍冲动不能下传,以及某些因素造成长的间歇时,低位起搏点就会发出1~2次冲动,称为逸搏. 联律间期:指期前出现的异位搏动(早搏)与其前窦性搏动之间的时距。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应从异位P波起点测量至其前窦性P波的起点,而室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应从异位搏动的QRS波起点测量至其前窦性QRS波的起点。简述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征。 ①P波规律出现,钝圆型,在Ⅰ、Ⅱ、aVF、 V 4~6 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②P-R间期为0.12s~0.20s; ③成人频率为60~100次/min,婴幼儿可 达130~150次/min; ④同一导联中两个P-P间距之差< 0.12s。 简述左心室肥大的诊断依据。 ①左心室高电压的表现:R V5 >2.5mv或 R V5 +S V1 >4.0mv(男)或 3.5mv(女);R Ⅰ >1.5mv;R aVL >1.2mv;R aVF >2.0mv;或 R Ⅰ +S Ⅲ >2.5mv。②QRS总时间>0.10S,一 般不超过0.11S;③额面心电轴左偏,一 般不超过-300 ;④继发性ST-T改变。 简述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征。 (1)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 间≥0.12s,T波方向与主波方向相反; (2)QRS波群前多无相关P波;(3)多 为完全性代偿间歇。 试述心房颤动房扑的心电图特征。 (1)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 形态不一、间距不均的f波,频率为350~ 600次/min;(2)R-R间距绝对不等;(3) 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如伴有室内差异 性传导,QRS波群可增宽变形。心房扑动: 正常P波消失,代之连续的大锯齿状扑动 波(F波)。多在Ⅱ、Ⅲ、avF 导联中清晰可见;F波间无等电位线,波 幅大小一致,间隔规则,频率240-350 次/min,QRS一般不增宽,心室律规则或 不规则。 试述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特征为仅部分心房 激动可传导至心室。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 点为:P波规律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 直至P波后QRS波群脱落,脱落后的第一 个P-R最短,以后又逐渐延长,如此周而 复始;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点:P -R间期恒定(正常或延长),部分P波 后无QRS波群。 简述房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是什么? 答:⑴提早的房性异位P,波,其形态 与窦性P波不同; ⑵ P,R间期>0.12s(120ms); ⑶如异位P,波下传可引起增宽变形QRS 波群;如异位P,波未下传则其后无QRS-T 波群; ⑷大多数代偿间歇不完全。 9.简述心室颤动与心室扑动的心电图表 现各是什么? 答:室颤:QRS-T波完全消失,出现大小 不等,极不匀齐的低小波,频率为 200-500次/min。 室扑:无正常QRS-T波,代之以连续 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振幅波动,频率达 200-250次/min。 .简述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其主要的心电图 表现有哪些? 答:⑴持续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 次/min,且不易用阿托品等药物纠正; ⑵窦性停搏或窦性阻滞; ⑶慢—快综合征(出现室上性快速 心律失常); ⑷若病变累及房室交界区,可出现 房室传导障碍→双结病变。 简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 (1)心房与心室电活动完全脱节,互不 相关,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2) 心房率>心室率;(3)QRS波群形态取决 于异位起搏点的位置,起搏点在希氏束分 叉以上,QRS波群形态正常,在希氏束分 叉以下,则QRS波宽大畸形。QRS频率一 般在40~60次/min。 简述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性心电图改变。 (1)缺血性T波倒置;(2)ST段弓背向 上型抬高;(3)坏死性Q波。 简述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的演变过程。 早期(超急性期):梗死数分钟至数小时, 出现缺血型和损伤型改变。表现为巨大、 高耸的不对称的T波,ST段斜上型抬高; 急性期:梗死后数小时至数天,持续至数 周。面向梗死区的导联出现异常Q波和 ST段明显抬高,呈弓背向上与T波连接 呈单向曲线,R波减低或消失; 亚急性期(近期):梗死后数周至数月。 面向梗死区的导联,ST段逐渐恢复到基 线水平,T波逐渐变浅,坏死型Q波仍然 存在; 陈旧期(愈合期):梗死后数月至数年。 梗死后3~6个月,ST-T波不再变化,只 存留坏死型Q波。 简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 征。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为: 以早搏形式出现的连续3个或3个以上快 速匀齐的QRS波,形态为室上型,频率在 160~240次/min左右,常伴有继发性ST、 T改变。 .简述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 征? 答:心动过速发作阵发性(非持续性)有 突发、突止的特点。频率一般在160-250 次/min,节律快而规则,R-R周期绝对规 则。QRS波形形态一般正常(伴有束支阻 滞或室内差异性传导时,可呈宽QRS波心 动过速)。 WPW综合征(经典型预激综合征)的ECG 特征? 答:① PR期缩短<0.12s; ② QRS波增宽≥0.12s; ③ QRS波起始部有预激波(δ波); ④ P—J间期正常; ⑤出现继发性ST—T改变。 3.何谓“肺型P波”? 答:P波尖而高耸,其振幅≥0.25mv,以 II、III、aVF导联最为突出明显。 4.简述风心病二尖瓣型P波的特征是什 么? 答:P波增宽,时限≥0.12s,P波常呈双 峰型,两峰间距≥0.04s,以Ⅰ、Ⅱ、avL 导联明显。 6.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电图上产生的特征 性改变有哪些? 答:⑴缺血型改变:缺血性T波改变(高 大的T波或倒置的T波); ⑵损伤型改变:损伤型ST段呈弓背向上 抬高; ⑶坏死型改变:出现异常(坏死型)Q 波或QS波。 7.异常Q波的诊断标准时什么? 答:⑴ Q波时间≥0.04s(40ms); ⑵ Q波深度≥后继R波的1/4; ⑶ Q波出现粗钝与挫折; ⑷ V1-V3导联出现q及QS波。 简述宽QRS波心动过速的定义是什么? 答:⑴宽QRS波频率>100 bpm; ⑵宽QRS波时间>0.12s(120ms); ⑶自发的:需要有连续3个以上的宽QRS 波的心动过速; ⑷电生理诱发的:需要有连续6个以上 的宽QRS波的心动过速。 低血钾和高血钾时引起的典型心电图改 变有哪些? 答: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以及u 波增高(u波>0.1mV或u/T>1或T-u 融合、双峰),QT间期一般正常或轻度延 长,表现为QT-u间期延长。明显的低血 钾可使QRS波群时间延长,P波振幅增高。 高血钾:超过5.5mmol/L,QT间期缩短和 T波高尖,基底部变窄;大于6.5时,QRS 波群增宽,PR及QT间期延长,R波电压 降低及S波加深,ST段压低;大于7时, QRS波群进一步增宽,PR及QT间期进一 步延长,P波增宽,振幅减低,甚至消失, 有窦室传导。 简述网织红细胞检查的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 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等。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 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 血、急性白血病等。 简述临床上贫血的程度如何划分。 根据血红蛋白减少的程度将贫血分为四 级:轻度,血红蛋白低于参考值的低限至 90g/L;中度,90g/L~60g/L;重度, 60g/L~30g/L;极重度,低于30g/L。 简述引起淋巴细胞病理性增多的原因有 哪些? 引起淋巴细胞病理性增多的原因有:感 染,主要见于病毒感染,也可见于百日咳 杆菌、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弓形体等 的感染;恶性肿瘤;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移植排斥反应。 简述少尿可见于哪些病理情况? 肾前性:见于休克、严重脱水、心力衰竭、 肾动脉栓塞等;肾性:见于急性肾炎、肾 小管坏死、肾衰竭等;肾后性:见于泌尿 系结石、前列腺肥大等。 简述尿沉渣镜检可见哪些病理性细胞,各 有何临床意义? 红细胞超过3个/HP,见于急性肾炎、慢 性肾炎、肾结核、肾结石等;白细胞大量 出现见于泌尿系化脓性感染如肾盂肾炎、 膀胱炎、尿道炎等;上皮细胞大量出现, 见于泌尿系感染、损伤、肿瘤等。 简述尿液内的细胞管型有几种,各有何临 床意义? 上皮细胞管型:见于肾小管损伤、肾移植 手术后发生排异反应;红细胞管型:见于 急性肾炎、慢性肾炎等;白细胞管型:见 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 简述多尿的原因。 暂时性多尿:见于饮水过多、应用利尿剂、 静脉输液过多等。病理性多尿:见于糖尿 病、尿崩症、慢性肾炎早期、急性肾衰竭 多尿期及精神性多尿等。 简述尿酮阳性有何临床意义? 多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热、严重呕 吐、腹泻、禁食、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 亦可因糖代谢障碍而出现酮尿。 简述血尿素氮增高有何临床意义? .尿素氮增高见于器质性肾功能损害,如 慢性肾炎、严重肾盂肾炎等;肾血流量减 少,如严重脱水、休克、心力衰竭等;蛋 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如急性传染病、上 消化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等。 简述尿液浓缩稀释试验的检查方法。 试验时正常进食,每餐含水量不超过 500~600ml,除正常进餐外不再饮任何液 体。上午8时排尿弃去,然后每两小时留 尿一次,至晚8时共留尿6次,自晚8 时至次晨8时留尿1次,7次尿分别准确 测定尿量及比重。 简述血清清蛋白降低的临床意义。 血清清蛋白降低的临床意义:①清蛋白 合成减少,肝细胞损害如慢性肝 炎、肝硬化、肝癌;②清蛋白合成 原料不足,营养不良如蛋白摄入不 足、消化吸收不良;③白蛋白丢失 过多,如肾病综合征、严重烧伤; ④消耗增加,慢性消耗性疾病如重 症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及恶性 肿瘤;⑤稀释性减少,如水钠潴留 或静脉补充过多的晶体溶液。 简述如何判断黄疸的程度? .血清总胆红素34.2~171μmol/L 为轻度黄疸;171~342μmol/L为中度 黄疸;>342mμol/L为高度黄疸。 简述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有何临床意 义? 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的临床意义:①肝 细胞损害,见于病毒性肝炎、酒精 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肝硬化等, 以病毒性肝炎诊断价值最大。②心 肌细胞损害,以AST升高为主,见 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等。③其 他细胞损害,见于皮肌炎、进行 性肌萎缩等。 简述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有何临床意 义? 主要见于胆道阻塞性疾病、肝癌、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炎 及药物性肝炎,亦可见于胰腺炎、 胰腺肿瘤、前列腺肿瘤等。 简述脑脊液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①适应证:脑膜刺激症状,疑有颅内出血, 疑有脑膜白血病,原因不明的剧烈头痛、 昏迷、抽搐或瘫痪等。②禁忌证:颅内压 显著增高,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颅后 窝有占位性病变。 简述甲胎蛋白升高有何临床意义?

实验诊断学重点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绝对性增多 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和15岁以下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 3、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染色质小体、卡—波环、有核红细胞 4、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值 5、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增多: 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恶性肿瘤( (2)中性粒细胞减少: 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疾病 6、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09/L 7、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 5%)时称为核左移 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 8、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核变性 9、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色呈深紫红或紫黑色,谓之为~ 10、淋巴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11、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 12、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 (1)血小板的生成障碍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 (3)血小板分布异常 13、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14、溶血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 发生的一类贫血。 15、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1)细胞体积 胞体逐渐大→小 (2)细胞质 量:少→多 染色:深蓝→浅染,甚至淡红 颗粒:无颗粒→嗜天青颗粒→特异性颗粒 (3)细胞核 · 大小:大→小 形态:规则→不规则 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致密

实验诊断学考核方案32:10

《实验诊断学》考核方案 一、课程描述 《实验诊断学》是医学各专业学生的考查课,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实验诊断主要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的实验技术和方法,通过感官、试剂反应、仪器分析和动物实验等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以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它更是运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临床各门课程的基础和入门,因而也是打开临床医学的一把钥匙,医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以后临床课的学习。因此,我教研室为了学生更好的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取得优异的考核成绩,特制定了科学、全面、易于操作的考核办法。 课程名称:《实验诊断学》 课程性质:必修考查课 教学时数: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10 学时。 开课单位: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教研室 授课对象:12级本科麻醉学专业1-8班、口腔医学专业1班。 二、考核的目的与要求 考试是为了检测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教学参与程度等,分为终结性考试和形成性考试。终结性考试是对学期末学生学完本学科的结业考试,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检验与考核。 三、考核内容、方式、题型、时间 (一)考核内容:分为平时的形成性考核内容和课程结束时的理论考核内容。

1、形成性考核内容:包括实验课出勤考核、实验报告、实验考核、技术操作。 2、理论考核内容即课程结束时的考试内容:包括概论、临床血液学检测、排泄物、分泌物、体液检验、常用肾脏功能实验室检测、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其它检测等方面内容。 (二)考核方式:《实验诊断学》的形成性考核采用实验课出勤抽查及实际操作的形式完成;课程结束时的理论考试采用闭卷的考试形式。 (三)考核题型: 1、形成性考核题型:实验课出勤占5分,实验报告占5分,实验考核占5分、技术操作占5分。 2、终结性考核题型:课程结束考试采用理论考试、百分制的形式,题型为选择题占50分(A1型题占30分,A2型题占5分, A3-A4型题占5分,B型题占10分),概念题占10分(2分×5),填空题占5分(1分×5),简答题占24分(4分×6),论述题或病例分析题占11分(5.5分×2)。 (四)考核时间:《实验诊断学》的实践考核时间为100分钟,课程结束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四、成绩构成 《实验诊断学》的考核成绩由两部分组成。 1、形成性考核成绩:20分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成绩考核的20%,即实验课成绩占20分,由实验室负责考核。 2、终结性考核(理论考试)成绩:80分 课程结业理论考试成绩占考核成绩的80%,由教研科负责考核。 医学检验教研室 2014年8月15日

实验诊断学习题题库

实验诊断学模拟试卷一 1、A1、A2型题 答题说明:每题均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其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的字母涂黑。 1.血沉加快见于 A.镰形细胞性贫血 B.心绞痛 C.高原居民 D.妇女妊娠期 E.多发性骨髓瘤 2.岁女性,头昏乏力2月,发热3天入院,体查:贫血貌,颈部可扪及黄豆大小淋巴结,胸骨压痛,肝脾肋下未扪及。血象示Hb50g/L WBC50×109/L,异常细胞0.37 Pt 74×109/L,骨髓示增生极度活跃,可见Auer小体,最可能的诊断是:() A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B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 败血症 D 缺铁性贫血 E 血小板减少症 3.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中葡萄糖含量多为 A.降低 B.增多 C.正常 D.早期不正常 E.以上答案都不对 4.临床上患者脱水时计算补液量通常依据 A.RBC B.HGB C.ESR D.HCT E.WBC 5.正常人尿中偶见 A.透明管型 B.脂肪管型 C.颗粒管型

D.细胞管型 E.蜡样管型 6.白血病裂孔现象可见于哪种血液病骨髓象: A.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B.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C.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D.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E.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7.下列哪种疾病禁忌腰椎穿刺 A.结核性脑膜炎 B.病毒性脑膜炎 C.脑寄生虫病 D.化脓性脑膜炎 E.颅内压增高 8.消化道恶性肿瘤筛选指标是 A.便外观为泊油样便 B.便脱落细胞查到癌细胞 C.便OB持续强阳性 D.便胆红素检查胆红素持续减低 E.便中查到大量红细胞 9.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形态学表现为 A.正色素性贫血 B.低色素性贫血 C.高色素性贫血 D.嗜多性贫血 E.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10.霍乱病人的粪便特点是 A.血便 B.稀汁样便 C.米汤样便 D.冻状便 E.柏油样便 11.尿中管型的形成是: A.变性蛋白质脱落 B.蛋白质在肾小管聚集 C.蛋白质在泌尿总浓液 D.肾小管中的内吞物质 E.肾曲小管炎性分化物

实验诊断学考试名解简答论述汇总_给力版

第一部分血液的一般检验 名词解释 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 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问答题 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 功能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 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 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 象。(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Ret 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2.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病理性增快的临床意义: 答:病理性增快可见于:①各种炎症:感染是血沉加快最常见的原因,如急性 细菌性感染;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慢性炎症于活动期血沉增快,病 情好转时血沉减慢,故血沉(ESR)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②组织损伤及坏死: 见于较大范围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血沉多正 常,可作为两者鉴别指标。③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④高 球蛋白血症。⑤贫血。⑥高胆固醇血症。血沉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指标, 血沉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 3.试述中性粒细胞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 答: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如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等;2)严重的组织损伤,如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3)急性溶血;4)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如脾破裂,肝破裂等;5)急性中毒,如代谢性中毒或化学性药物中毒;6)恶性肿瘤和白血病。 4.何谓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实验诊断学综合测试卷

实验诊断学综合测试卷一及答案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08-2-28 浏览次数:1588 [大] [中] [小] 一、名词解释 1.红细胞比积:抗凝血在一定条件下离心沉淀,由此而测出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积。 2.红细胞沉降率: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以mm/h表示。 3.红细胞渗渡脆性试验:将红细胞悬浮于不同浓度的低渗氯化钠溶液里借以观察,判断红细胞脆性强弱的试验。主要用于诊断先天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4.红细胞直径曲线:用目镜测微计,分别测出染色薄血片上100个或200个红细胞直径后,把各红细胞的直径数据绘成红细胞大小分布的曲线,称为红细胞直径曲线曲线。 5.碱性点彩红细胞:在瑞氏染色条件下,红细胞胞浆中存在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嗜碱性黑蓝色颗粒,其胞浆每具有嗜多色性色调称为碱性点彩红细胞。 6.卡博环:位于嗜多色性碱性点彩红细胞胞浆中的一种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呈圆形或8字形,见于铅中毒,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恶?血。 二、填空题 1.血小板具有粘附于胶原纤维及带负电荷物质表面的特性,称为() 此种功能对初期止血有重要意义。 【答案】血小板粘附功能 2.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粘附称为() 【答案】聚集 3.血小板在各种诱聚剂作用下,将其颗粒内含物放出的反应,称为()或分泌反应。 【答案】释放反应

4.检查血小板分泌功能最常用的化验指标是()和()测定。 【答案】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因子 5.血小板具有使血块收缩的功能,主要由()来完成。 【答案】血栓收缩蛋白 6.凝血过程主要分为(),()和()形成三个阶段。 【答案】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纤维蛋白 7.凝血第一阶段因起动方式及激活X因子的途径不同分为()和()。 【答案】内源性途径,外源性途径 8.内源性凝血途径起动于(),这一过程有四个凝血因子参加,即()(),()和()后二者在血浆中以复合物形式存在。 【答案】接触活化,Ⅻ,Ⅺ,激肽释放酶原,高分子量激肽原 9.外源性凝血途径起动于组织损伤后所释放的()。 【答案】组织因子 10.()由于参与的凝血因子多,反应步骤复杂,故需3—8 min。()由于参与的因子少,步骤简单,故反应迅速,所需时间不到10s。 【答案】内原性凝系血途径,外原性凝系血途径 11.当凝血第一阶段的各凝血因子特别是(),(),()含量严重减低(各种血友病时),每导致凝血时间延长。 【答案】Ⅷ,Ⅸ,Ⅺ因子 12.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凝血途径一旦各自激活()后,就沿着一条()而进入其后的阶段。 【答案】X因子,共同作用 13.()是血浆中最重要的一种生理性抗凝物质,占血浆中总抗凝血酶活性的50%以上。 【答案】抗凝血酶-Ⅲ 14.血液凝固后,血块再被溶解的现象称为()。这一过程是由存在血浆中的()转变为()后面完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