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判断标准

相机判断标准
相机判断标准

杂谈

买数码相机,首先要看的是各项性能指标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现在消费级数码相机的性能指标主要看:

1,ccd尺寸,这是成像质量的关键所在,尺寸越大成像质量越好。一般选1/2.5英寸以上的。

2,ccd有效象素一般的选700万以上。一般家用的去年主流是700-800万,今年是1000-1200万,其实800万就够用的了。

3,3到12倍光学变焦,一般选3到4倍就够了,6倍以上是长焦机了;要广角的选28mm镜头尺寸;要长焦的选200mm到400mm的;

4,2.5英寸23万像数显示屏,这类显示屏的显示效果就相当的不错了;当然还有可旋转的显示屏可选了,旋转屏会给你的取景带来更多的便利了。

5,支持640×480像素30帧/秒以上的主流的动画功能。

6,需要手动的话还要看手动功能(m档、a档、s档)如何。

7,机身大小(外形、颜色)、电池类型(能力)、防抖与否等等了。想要防抖机型的话,一般要选光学防抖型的了。

当然啦,还有光圈大小快门速度感光度等等,不过如果不是有特殊要求的话,这些不看也罢,这些配置是会和整机的档次相匹配的。

其次,品牌的选择也是重要的。总体上说,佳能是龙头老大,首先可考虑佳能的。当然了,其他的品牌也不缺少精品。如卡片机中索尼的t系列、松下的fx系列,佳能与之比起来在显示屏尺寸、显示像数上以及光学防抖和外形的时尚上总是落后一步。总的来说,你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是喜欢什么样的,准备购买那个价位的,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挑选。

购买前,应该先选择好品牌型号,充分了解清楚数码相机的功能和参数。这个在网上就能办到。

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主要用途选择机型:

注重外观轻巧漂亮,便于外出携带的,一般选择卡片机。

希望便于外出携带,但更注重成像效果,还想学习初级摄影技术的,就选择带手动功能的便携家用机。

非常喜欢研究摄影技巧,资金情况允许,那就应该选择单反数码相机了。

建议到电脑城、数码广场等数码店铺云集,价格竞争激烈的地方购买。

先到几家铺面看看,询问一下最低价格,商家有否相机包之类的礼品赠送。然后对比那家相对优惠点就可以下手了。

购买时注意事项:

1、要求商家确认是全国联保的行货,须带有中文说明书,注明全国联保的售后保修卡,包装盒上贴的编号与机身上的编号应该一致;

2、最好要求未拆封的机子,拿出来当面拆封。

3、拆封后,首先检查外观是否完美崭新,有无划痕等。

4、叫商家装上电池实拍,查看成像效果及照片编号是否从001#开始(如果照片编号不是001#之类,就表明相机已经使用过了,商家可能会辩解说只是试机拍过)。

5、自己操作一下。

6、开机检查液晶屏有无坏点、亮点、黑点之类的毛病。

7、拨动一下变焦按钮,看看是否顺畅及噪音的大小。

8、试拍几张照片,然后删除,检测读卡性能。

9、试拍一下视频,看看是否清晰。

10、启动定时自拍一下,检测是否定时准确有效。

11、检测闪光灯。

12、检测其他功能,比如开启防抖与关闭防抖拍照的区别等等。

13、最好开具正式发票(商家可能要求加上5%的税金),如果为了省钱不开发票,起码要商家出具盖有该店铺印章的保修证,以免日后不认账。

14、确定成交后,还要参照产品说明书点收清楚标配应有的一系列附件。一般的机子随机附件都有:电源线,电池充电器,电池,usb连接线,影音连接线,腕带,光盘,中文说明书等。

数码相机功能评测

广角镜头

广角镜头能够在拍摄的时候收容更多的内容,使得画面具有冲击力。同时在人多拥挤的地方不用担心镜头焦距太长、场地小,拉不开拍摄距离。从目前消费级别数码相机来看,拥有28mm及更短焦段的产品,广角拍摄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消费相机的广角功能还没有普及,不少高端的产品同样不具备较短的广角端,所以选购相机的时候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对该项参数进行对比。

光学变焦倍数

高倍光学变焦的长焦相机

相比较数码变焦,光学变焦倍数还是有不少人在意的,目前消费级相机也按光学变焦倍数分为了便携DC与长焦DC。但光学变焦倍数高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成像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也是大部分的卡片相机光学变焦倍数不超过5倍的原因。从变焦镜头的成像质量来说,光变倍数最好不超过3倍,所以不少高端的单反变焦镜头也是遵循这个原则设计的。消费相机中的高端产品:松下LX3,变焦倍数也控制在2.5倍,但广角端为24mm,几乎没有长焦焦端,在出游取景的时候有一定的局限,却能有效保证成像质量。所以光学变焦倍数也是购买时需要斟酌的一项参数,看中相机光变倍数的朋友可以选择长焦相机,一般家用的话,3~5倍光

学变焦已经可以满足要求。

传感器尺寸

数码相机传感器

数码相机的传感器直接决定了成像的画质,有效像素值在一定水平的时候,最能决定画质的是传感器的尺寸。单反相机之所以会有比消费DC出色的画质也是因为传感器尺寸大的原因,全画幅单反就更不在话下了,有了传感器物理尺寸的支持,像素值的提高才有现实意义。目前消费类数码相机有相当一部分产品使用的是1/2.3英寸左右的传感器,就目前1000万像素级别来说,比较勉强,画质的提高也有限度,而各厂商旗舰产品的传感器尺寸大多在1/1.7英寸的水平,能较明显地提高画质,用户选择的时候也应该将此参数划入重要项目之列。

是否具有全手动功能

拥有手动功能的专业级消费DC

全手动功能一直以来都被商家炒作的卖点,而消费者也相当关注这方面。对于消费相机来说,有全手动功能会在拍摄上有更大的自由度,但操作相对较繁琐。佳能A系列一直以全手动功能为卖点而打造的性价比DC,但佳能最近推出的A 系列取消了手动功能,性价比大减。虽然目前购买消费类数码相机的用户多为入门级别,选购应尽量以简便易用为主,但是拥有全手动功能的数码相机可以让入门用户在熟悉拍照后,对摄影技术有所进阶。若是价格合适的话,以选择具有全手动功能的相机为宜。

视频有无自动对焦

如今的数码相机都具备了视频拍摄的功能,且不论今年流行的高清视频拍摄,单以视频功能来说,拍摄时可以进行变焦以及自动对焦功能的产品,实用度会高出不少,而没有自动对焦功能的视频拍摄,其效果有如摄像头一般,仅可以作一般的动态记录,无法完成一些较高要求的拍摄。目前高清视频拍摄是一个十分流行的功能,但拍摄时能否自动对焦同样重要,购买者可以在购买前亲自试一下视频功能,看拍摄不同距离的物体能否完成合焦动作。

不应过度重视的参数:

炒作是商家惯用的手法,数码相机作为一个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电子产品,自然有不少卖点可供炒作。然而,一直以来被人们挂嘴边的参数,如今已经不能成为左右消费者决定的主要因素了,但其影响力在消费者心目中根深蒂固,今天说到了如何选购数码相机,则要在此提及一下。

像素

像素论是从数码相机市场壮大开始就被提及炒作的,像素高确实对大幅照片输出有帮助,然而目前的数码相机主流像素值已经达到了1000万级别,满足了大部

分的图像输出要求,所以已不是目前选购相机的重点要素。

防抖功能

数码相机的防抖功能发展飞快,如今大部分的产品都具有光学防抖功能,仅少数主打低价的产品没有具备防抖功能或者仅有对画质有损的电子防抖,所以选购数码相机时只要不是购买太低端的产品,一般来说光学防抖功能都具备,性能差别不会太大。

数码变焦倍数

这个已经是老生常谈的一个参数了,是在数码相机发展之初,光学变焦技术较落后的时期被大肆宣传,如今已没有任何的参考价值,实用意义不大,大可不必考虑其倍数的多少。

最高感光度

ISO感光度越高,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下能获得更快的快门速度,从而使得图像不受震动影响。但是ISO的提高会带来画质的劣化。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不少消费级数码相机的最高感光度达到了ISO1600以上,但从画质上来看,能够让人接受的相当少,实用度几乎没有,所以选购相机不应看ISO的最大值有多少,而是应该多留意网上的相关评测,选择一款高感光低噪点的相机。

人脸识别数量

数码相机人脸识别

数码相机的人脸识别功能本意是自动捕捉人脸,能够保证人脸部位的对焦准确,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人脸识别的数量不断增加,同屏可识别10张以上人脸的相机不在少数,而主流的产品也都具备了该功能。但人脸识别数量多并不代表可以保证所有的人脸都能准确合焦,而仅仅是一个景深范围的控制。一般而言,人脸识别的数量在5人左右已经可以满足使用。所以选购的时候,无需刻意去选择人脸识别数量多的产品。

总结:如今的数码相机功能丰富,以上所说的仅仅是选购时较多关注的一部分参数,消费者可以依自己的需求以及预算来进行选择,然而诸如像素值这种各品牌产品差距不大的参数,在选择的时候无需作为重要条件来筛选。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马斯洛和密特曼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有充分的安全感。 2.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 3.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4.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和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保持良好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发展与控制。 9.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二)斯柯特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一般的适应能力适应性;灵活性;把握环境的能力;适应和对付变化多端的世界的能力;阐明目的,并完成目的的能力;成功的行为;顺利改变行为的能力。 2.自我满足的能力生殖性欲(获得性感高潮的能力);适度满足个人需要;对日常生活感到乐趣;行为的自然性;放松片刻的感觉。 3.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完成个人社会角色;行为与角色一致;社会关系适应;行为受社会的赞同;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利用切合实际的帮助;托付他人;社会责任;稳定的职业;工作和爱的能力。 4.智慧能力知觉的准确性;心理功能的有效性;认知的适当;机智;合理性;接触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对人类经验的广泛了解和深刻的理解。 5.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利他主义;关心他人;信任;喜欢他人;待人热情;与人亲密的能力;情感移入。 6.创造性对社会的贡献;主动精神。

7.自主性情感的独立性;同一性;自力更生;一定的超然。 8.完全成熟自我实现;个人成长;人生哲学的形成;在相反力量之间得以均衡;成熟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动机;自我利用;具备把握冲动、能量和冲突的综合能力;保持一致性;完整的复杂层次;成熟。 9.对自己的有利态度控制感;任务完成的满足;自我接受,自我认可;自尊;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充满信心;积极的自我形象;自由和自决感;摆脱了自卑感;幸福感。 10.情绪与动机的控制对挫折的耐受性;把握焦虑的能力;道德;勇气;自制力;对紧张的抵抗;道义;良心;自我的力量;诚实;清廉正直。 (三)心理健康七标准论 1.智力正常 智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它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一般地讲,智商在130以上,为超常;智商在90以上,为正常;智商在70—89间,为亚中常;智商在70以下,为智力落后。智力落后的人较难适应社会生活,很难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衡量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要与同龄人的智力水平相比较,及早发现和防止智力的畸形发展。例如,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过于敏感或迟滞、知觉出现幻觉、思维出现妄想等,都是智力不正常的表现。 2.情绪适中 情绪适中是指情绪是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情绪的持续时间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情绪活动的主流是愉快的、欢乐的、稳定的。有人认为,快乐表示心理健康如同体温表示身体健康一样的准确。一个人的情绪适中,就会使整个心身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信心和希望。 3.意志健全

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心理健康的促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方面,健康的心理是教师良好身体素质的必要条件,心理上的健康会有效增强身体机能进而促进生理健康;另一方面,教师心理健康与其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因而与其事业成就密切相关。只有教师处于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积极投入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因而取得令人满意的工作效果。教师心理健康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只有健康心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学生。教师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社会性和人格品质的发展。只有心理积极、健康的教师,才能创造出一种和谐与温馨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如果教师情绪紧张、烦躁、忧郁会产生一种紧张与压抑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惶惑不安;教师存在心理情绪问题及其导致不适宜的教育行为也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过度焦虑、压抑或抗拒、逆反,进而影响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并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丧失学习与行为努力的动机与进取心,因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此外,教师心理健康还直接关系到教师能否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因为教师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教师的人际交往态度与行为,影响其师生关系、同事关系,而且还会影响其家庭关系、家庭生活氛围与质量。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教师职业规范的需要,更是教师个体发展和自我追求的需要。教师是人,既然是人,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失衡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产生心理疾病,教师一旦患有心理疾病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对教育事业不利。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心理与行为,而且对教师个人工作的成败、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就是指人具有完整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及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它包括情感特征与意志特征、正常的认识、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内容。有的学者认为,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调适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水平,即人在面临内部问题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时,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是诸多心理因素在良好态势下运作的综合体现。也有学者认为,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得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可见, 心理健康的说法多样,但基本上都强调了它是一个协调内外统一并使之适应和发展的过程。心理健康标准是评价人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尺。许多学者根据不同依据和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标准。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是: 智力正常,胜任教学工作; 人格健全,情绪稳定;良好的人际关系; 面对现实,适应性强; 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热爱生活、热爱事业。 也有认为其标准是: 热爱教育事业,胜任教学工作;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特点;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师心理健康应主要表现为对工作的热情和信心,特别是情绪健康,具体包括:对教师角色的认同,热爱自己的专业;有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上进心、进取心;有同情心、宽容心、忍耐心;有感受情绪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此外,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应该处于较高的水平,应该属于“严重病态、轻度失调、常态和很健康”四个等级中的常态和很健康两种,好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应该处于第四等级,一般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小孩和老人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挥 儿童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 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六个心理品质:一、智力发育正常,即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 二、稳定的情绪。尽管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但不会持续长久。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理解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友善、宽容地与人相处。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能对自己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能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老年人怎样的心理状态才算是健康呢?有关学者制定了10 条心理健康的标准。一、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 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 家才会有安全感。 二、充分地了解自己。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三、生活目标切合实际。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四、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

心理健康检验测试100题(有规范标准答案)

1.下列选项中,属于健康家庭关系的表现的是( D ) A.健康的婚姻关系B.良好的亲子关系C.和谐的原生家庭D.以上选项都正确2.(B )是最优的压力应对方式. A.支持式应对B.控制式应对C.回避式应对D.割裂式应对 3.对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工作中最可怕的事情是(D ). A.复杂的人际关系B.老板的命令和呵斥C.永远完不成的工作任务D.患上职业倦怠症 4.自我悦纳是( D )的需要 A.心理健康和适应环境B.适应环境和自我实现C.心理健康和自我实现D.以上选项都正确 5.对人的性格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最初环境因素是( D )A.幼儿园B.学校C.工作单位D.家庭 6.下列属于功能性技能的是(D ).A.快速学习能力B.对细节的关注能力C.会计记账D.日常安排 7.个性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C ). A.能力B.气质C.性格D.动机 8.心理学的规律说明,人的工作效率在( C )压力水平下最高A.高B.低C.适中D.不变 9.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C ) A.定式效应B.晕轮效应C.首应效应D.近因效应 10.在心理防御机制中,我们把一个人在遇到困境时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符的.像小孩子一样的幼稚行为,称为( B ) A.否认B.倒退C.反向D.转移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是人际交往中的( C ).

A.尊重原则B.保持原则C.平等交互原则D.自我保护原则 12.关于情绪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人类的情绪都可后天习得B.具有两极性C.体验是情绪的基本特点D.以上答案都正确 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职业锚要素的是(C ). A.能力B.兴趣C.人格D.价值 14.个体社会适应能力要素中,不包括( D ). A.个体B.情境C.改变D.组织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需要的是( C ) . A.尊重需要B.安全需要C.社会需要D.生理需要 16.(D )人格障碍患者主要表现出缺乏温情,难以与别人建立深切的情感联系,人际关系一般很差 A.偏执型B.反社会型C.癔症型D.分裂型 17.人们遭遇不良情绪时,正确的处理方式是( D ). A.喝酒B.吃大量东西C.压抑负面的情绪D.和朋友诉说 18.交往双方能否成为知己,关键在于各自能否(D ). A.改善交往情境B.向对方施以恩惠C.增加交往频率D.向对方作自我表露 19.吃不着的葡萄是酸的,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卫方法被称为B( ). A.否认作用B.合理化作用C.投射作用D.幻想作用 20.在心理咨询的各种形式中,最主要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 B ). A.电话咨询B.面对面C.专题咨询D.互联网咨询 21.( B )被认为是人际关系的核心. A.自信B.真诚C.礼貌D.谦让 2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C ).

心理健康的特征与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 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有两层含义:一是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起码的含义,如同身体没有疾病是身体健康的最基本条件一样;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最本质的含义,它意味着要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一个人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一、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1.智力正常 智力是人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的综合,是大脑活动整体功能的表现,而不是某种单一心理成分。智力正常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虽然目前还没有发明出完善的智力测定和全面衡量大脑功能的科学方法,但已有不少国际公认的智力量表具有相对科学性和实用性,例如美国的韦克斯勒(1943年)发明的智力测验和法国的比内·西蒙(1908年)推出的智力量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正常人包括青少年和儿童在内,其智商必须在85以上(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规定,智商在80以上),这是智力正常的最低要求;70~79是智力缺陷的范围,已属心理缺陷;70以下则属于低能,在心理疾病范畴;智商超过130为智力超常,但亦属心理健康范畴。 2.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这是指个体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的需要和变化,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行为和身心功能,达到与客观环境保持协调的和睦状态。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具备适应各种自然环境的能力。任何一个心理健康者尤其是青年人,为了某种需要,应该具备在各种自然环境中生存的能力。 (2)具备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正确对待、处理和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是衡量和判断社会适应性的核心和关键因素,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3)具备适应不同情境的能力。情境一般是指个人行为所发生的现实环境与氛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前者是指社会历史进程、国际形势等,后者是指个体心理行为活动时所处的场所、氛围,接触对象的态度、情绪及期待等,如考核、演讲、比武等场合。狭义的情境要受到广义的情境所制约和影响。心理健康者能够在不同时空和各种情境中调整平衡自己的心理状态,并充分发挥个人心理潜能和优势,取得事业成功。 3.具有健全人格 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的适应过程中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在其身心行为上所显示出的独特个性,是一个人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又被称为个性(也叫个性心理)。健全的人格是指构成人格的诸要素,如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健全的发展。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阿尔波特,从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的需求出发,提出健全和成熟的人格指标: 4.情绪和情感稳定,能够保持良好的心境 过度的情绪反应,如狂喜、暴怒、悲痛欲绝、激动不已,以及持久的消极情绪,如悲、忧、恐、惊、怒等,可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失去平衡,不仅左右人的认识和行为,而且也会造成生理机能的紊乱,导致各种躯体疾病。而愉快、喜悦、

心理健康判别标准

心理健康判别标准 怎样衡量心理健康及其水平,许多心理学家从多种不同行为表现的角度进行观察,得出了一些不同的标准,如司柯特(Scott)的10项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和6项区别正常与异常心理的标准;马斯洛和麦特曼(Mitte-lman)关于正常心理的10项标准等。综合以往的各种标准,大致可分为以下3类:第一类,认为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有一个平均值,这个平均值就是正常的标准;第二类,认为考察心理行为的异常主要是作自身比较,每个人以往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普通的行为模式,就是正常标准;第三类,认为人的心理行为应该有一个理想标准,就像正常的生理指标那样可以用量化来表示。 上述种种观点,都有其合理的方面,但也都存在着片面性,其原因在于制订这种标准时所根据的原则不太合理。事实上,企求绝对客观地划分标准是困难的,心理健康与否的界限只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 一、判断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 心理活动的正常标准,应该根据心理学原则,从心理活动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心理是否健康。本着这个原则,以下三条标准可供参考。 1.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同一性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必须在形式入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即同一性。人的心理和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必然不能被人理解。前面一些看法中所说的“人们心理与行为的平均值”或“普通的行为模式”都包括在这种同一性标准之中,而同一性标准要比这两种概念更为广泛。例如,按照人的行为的均值,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吵大闹,但假若一个人在公共场所所受到不能容忍的污辱,怒不可遏而大吵一番,虽然背离了“均数”水平,但仍然是十分正常的行为,因为它在量与质的方面都与外部刺激保持着一致关系。又如,信教的人作祷告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宗教仪式过程中,有人可能过度想象而出现了似乎与天使对话的幻觉。这种心理行为按行为均数水平也不能说是异常,但他却实实在在产生了幻觉,已经出现了心理异常。 2.心理过程之间的协调一致性 一个人的认知、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在自身是一个完整协调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了个体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性能。例如,当一个人遇到一件愉快的事时,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并以欢快的语调和行为来表达,这就是正常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如果一个人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作出欢快的反映,那么他的心理过程便失去了协调一致性,出现了异常心理。 3.个性特征的相对稳定性 个体在自己长期的生活经历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这种个性特征形成以

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的三原则

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的三原则 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我们有理由提出如下三条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必须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 如果一个人坚信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种感觉的刺激物,我们就可以认定,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 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并且坚信不疑,我们就可以认定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妄想。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和行为的关键,我们又称他为统一性。或者同一性标准。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性,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障碍的指标,其实,这一指标已经涵盖在上述的标准之中。所谓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指患者对自身状态的错误反映,或者说是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统一性的丧失。 在精神科临床上,还把有无现实检验能力作为鉴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指标,其实,这一点也包含在上述标准之中。因为,若要以客观现实来检验自己的感知和观念,必须以认知与客观现实的一致性为前提。

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虽然人类的精神活动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是他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性关系。这种协调一致行,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 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诉说自己内心的体验。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他有正常的精神与行为。如果不是这样,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令人愉快iaide事,或者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应,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成为异常状态。 三、人格相对稳定性的原则 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心理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 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也要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作为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例如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或者一个待人接物和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漠,如果我们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他发生改变的愿意,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的精神活动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心理健康的标准、特征、标志

马斯洛的健康人格的主要特征: (1)对现实的、更有效的洞察力和更适宜的关系。 (2)对于自我、他人以及人:往的客观现实的高度接受。 (3)思想、感情以及行为具有更大的自发性。 (4)以问题为中心。 (5)高度的自主性。 (6)离群独处地需要。 (7)欣赏的时时常新。 (8)更多的神秘体验。 (9)宽厚的社会感情。 (10)深挚而精粹的私人关系。 (11)民主的性格。 (12)强烈的道德感。 (13)寓于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 (14)更富有创造性。 心理健康的标准: 1、“成熟者”模式,(奥尔波特)。 心理健康的人的七个指标: (1)能主动、直接地将自己推延到自身以外的兴趣和活动中。 (2)具有对别人表示同情、亲密或爱的能力。 (3)能够接纳自己的一切,好坏优劣都如此。 (4)能够准确、客观地知觉现实和接受现实。 (5)能够形成各种技能和能力,专注和高水平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6)自我形象现实、客观,知道自己的现状和特点。 (7)能着眼未来,行为动力来自长期的目标和计划。 2、“自我实现者”模式,(马斯洛)。 真正的心理健康的人其特点表现: (1)良好的现实知觉。 (2)接纳自然、他人与自己。 (3)自发、坦率、真实。 (4)以自身以外的问题为中心。 (5)有独处和自立的需要。 (6)功能发挥自主。 (7)愉快体验常新。 (8)有神秘或顶峰的体验(顶峰体验是指那种如痴如醉、物我两忘的境界或情绪)。(9)有社会兴趣。 (10)人际关系深刻。 (11)有民主性格结构。 (12)有创造性。 (13)不随波逐流。 3、“创发者”模式,(弗洛姆)。 “创发者”主要有四个特征:

(1)创发性的爱情:相爱的双方能保持独自的个性。在爱情之中不可为追求“和谐” 而混灭个性,而应使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然而要达这种爱是很困难的,因为它要涉及涉及关怀、负责、尊重和理解四个方面。 (2)创发性的思维:对思维有强烈的兴趣,并能以客观、尊重与关心的方式来考察思维对象。 (3)幸福:它是一种生机盎然、充满活力、身体健康和个人各种潜能得到实现的状况,而不只是一种愉快体验。 (4)良心:这是一种严格的道德准则的体现。支配心理健康者的良心是自我的心声(出自内心的),而不是外在报力量(迫于压力的)。 《变态心理学原理》(马斯洛与特曼合著)提出十一条标准: (1)具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与个人的成就有“有价值”之感。 (2)适度的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苟责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自发性与感应性,不为环境所奴役。 (4)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幻想。 (5)适度的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特别不应对个人在性方面的需要与满足产生恐惧或歉疚。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与目的,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计;对个人违背社会远东、道德标准的欲望不作过分的否定或压抑。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能视社会标准的不同而改变,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个人所从事的多为实际的,可能完成的工作,及个人生活目的中宜含利己与利人两种成分。 (9)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查自己。 (10)在团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重视团体的需要,接受团体的传统,并能控制为团体所不容的个人欲望或动机。 (11)在不违背团体意愿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对人不作过分的阿谀,也不过分追求社会赞许。 普遍认可的心理健康特性主要有如下几个标志: 1、智力正常。 2、乐于学习和工作。 3、情绪稳定、乐观,心境良好。 4、善与人相处,人际关系和谐。 5、具有正常的行为和协调的个性。 6、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军人心理健康应具备的条件: 1、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乐于奉献。 2、具有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不畏艰险,不怕苦,不怕死。 3、能够正确地面对现实,有抵御挫折的能力。 4、积极向上,精力充沛,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5、能够正确评价自己,自信、自尊、自制。 6、乐于交往,善于合作,能够保持和发展融洽互助的战友情谊。 7、情绪稳定、乐观、开朗,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 8、善于发挥自己的技能,在紧急情况下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 1、认识协调,智力正常 2、情绪积极稳定,情感丰富深刻 3、意志健全,行为协调 4、个性完整统一,积极和谐 5、正确恰当的自我意识 6、善与人处,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7、社会适应良好,言行符合社会规范 8、心理活动特点符合年龄、性别和角色特征 9、无心因性生理异常现象 10、发挥潜能,追求成功 出自《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把握》何光耀 二、 柯尔曼:人的行为是否与所处环境相协调,或者说他的人际关系是否恰当, 他对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的态度是否符合社会标准 三、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境乐观,意志健全,行为协调,注意集中 度,统一的人格,积极向上,面对现实,有良好的社会适应度,适度的反应能力,心理特点 与实际年龄相符,自我认知,创造性,成就感。 四、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曼(Mittelman) 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1 条标准 : 1、具有适度的安全感; 2、具有适度的自我评价; 3、具有适度的自发性与感应性; 4、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适度的接受个人的需要; 6、有自知之明 ;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 9、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10、在团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11、在不违背团体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 五、 罗杰斯认为机能健全者有如下五个特征: 对经验的开放性、协调的自我、机体估价过程、无条件的自我关注、与他人和睦相处 六、 (ArleneEisenbe,Howar-dEisen,1979)所描绘的成熟人的特A·艾森柏格和H·艾森伯格 征( 即心理健康的标准): 自我感 ; 独立和自治 ; 相互依存 ; 适应性和灵活性 ; 接受和应付现实的能力 ; 现实检验 , 而非迷信权威或者随大流 ; 接受别人对现实的不同理解 ; 有目标 ; 适度的延迟满足 ; 果断执行 ; 积极回应他人 ; 对别人的移情 ; 交流的能力 ; 给予他人的能力 ; 爱和被爱的能力 ; 控制情感的能力 七、 泰勒和布朗 (1988) 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我认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一)我认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对其理解1、智力正常且充分发挥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智力正常可以说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智力是指人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综合,是人在经验中学习或理解的能力、获得和保持知识的能力,迅速而又成功的对新情景作出反应的能力,运用推理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一般常用智力测验来诊断智力发展的水平,智商低于70者为智力落后。 大学生智力正常且充分发挥的标准是: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智力结构中各要素在其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都能积极协调地参与并能正常地发挥作用;乐于学习。此外,一些非智力因素包括理想、兴趣、爱好等也是构成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2、能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因为情绪在心理变态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疾病的先兆。大学生的情绪健康应包括以下内容: (1)愉快情绪多于不愉快情绪,一般表现为:乐观开朗,充满热情,富有朝气,满怀信心,善于自得其乐,对生活充满希望; (2)情绪稳定性好,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不过分压抑,使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的需求,也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表达; (3)情绪反应是由适当的原因引起的,反应的强度和引起这种情绪的情境相符合。 3、意志健全,能经受住各种挫折和磨练。 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标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行,而不是顽固执拗、言行冲动、行动盲目、轻率鲁莽,或害怕困难、意志薄弱、优柔寡断。 4、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交往。 社会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大学生也同样离不开与人打交道。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表现为: (1)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 (2)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 (3)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宽以待人,乐于助人; (5)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6)交往动机端正。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导读: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益于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那么,老人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保持年轻健康的心态,生活才会过得丰富多彩,但是我们都知道,长期保持放松愉快的心情是不太可能的。对于老年人来说,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础,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对维护心身健康至关重要。那么,评判老年人心理健康都有些什么标准呢? 综合国内外心理学专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结合我国老年人的实际情况,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基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界定:

*1、有正常的感觉和知觉,有正常的思维,有良好的记忆。就是说在判断事物时,基本准确,不发生错觉;在回忆往事时,记忆清晰,不发生大的遗忘;在分析问题时,条理清楚,不出现逻辑混乱;在回答问题时,能对答自如,不答非所问;在平时生活中,有比较丰富的想象力,并善于用想象力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奋斗目标。 *2、有健全的人格。情绪稳定,意志坚强。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外界的事物,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办事较少盲目性和冲动性。意志力表现的非常坚强,能经得起外界事物的强烈刺激。 在悲痛时能找到发泄的方法,而不至于被悲痛所压倒。在欢乐时能有节制地欢欣鼓舞,而不是得意忘形和过分激动。遇到困难时,能沉着地运用自己的意志和经验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唉声叹气或怨天尤人。 *3、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帮助他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

帮助。在家中与老伴、子女、儿媳、女婿、孙子、孙女、外甥等都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 在外面,与过去的朋友和现在结识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人不求全责备,不过分要求于人,对别人不是敌视态度,而从来都是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出现。无论在正式群体内,还是在非正式群体内,都有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4、能正确地认知社会,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相一致。如对社会的看法,对改革的态度,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对社会道德伦理的认识等等,都能与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态度基本上保持一致。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不接纳社会,与时代前进的步伐不能同向同步。 *5、能保持正常的行为,能坚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其一切行为符合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身份和角色。 老年人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以上这五个方面只是界定老

心理健康教(学)案: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第二课构建心理保健的GPS ――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学过程〗 引言: 有一句话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让学生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遇到危险,不一定犯险,而遇到危险自己却浑然不知则是最大的危险。有了问题而不知道自己有了问题这倒是最大的问题。这是一个哲理。一个失去了嗅觉的人进入有毒气体的环境中,是危险的。人体内有一个淋巴系统,由淋巴管、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组成。淋巴管内流着透明无色的体液,称淋巴(液)。淋巴系是静脉系的辅助部分,又 是身体重要的防御系统、警报系统。人体受到外来病菌的入侵,淋巴系就要抵抗,并产生淋巴结,向人发出警报,让人意识到自己遇到了麻烦。我们说癌症的危险性就在于它有很长的 让人感觉不到的潜伏期,往往是一旦让人感觉到时,就到了癌症的晚期。 这告诉我们,在很多时候,及时发现问题是极其重要的。 一个人的心理问题,要么是自己自觉到,要么来自于他人的判断。 发现或判断一个人是否存在心理问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原因在于,其一,与判断人生理是否出了问题相比,判断人心理是否出了问题要更难一些。一个人生理出了问题是比较容易判断的,如一个人感冒了,会有种种表现,头痛、脑热、鼻塞、流鼻涕等,一旦有了这些 症状,人们就能明确的判定自己病了、感冒了,就会到医院去看医生。而心理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界线往往的模糊,比如心理健康状态与不良状态的区分就比 较困难。其二,心性的东西,往往是“当局者迷”,由于缺少明确的预警信号,人们较难意 识到自己在心理上出了问题。其三,人们往往不愿坦然承认自己有了心理问题,有时是故意掩饰自己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似乎容易掩盖些,其实不然,往往是欲盖弥彰) 构建心理保健的GPS 我们怎样判断一个的人心理是否健康呢? 虽说发现或判断一个人是否存在心理问题比较难,但人一旦出了心理问题仍然是可以判 断的。所谓“言为心声”、“观其行,察其言”,人的言行反映人的心理,我们通过观察一个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是看他或她与大多数人、特别是与同龄人、同性别的人是否一致。因此,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包括: ⒈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条件。在心理咨询中,发现绝大多数来访者这一条都具备。通过说话、察言观色便很容易确定来访者智力是否正常。一般不需要进行心理测验。 ⒉情绪稳定乐观 情绪稳定乐观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与这一条相对立的是喜怒无常。这并不是说心理健康的人没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而是说他们的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而且他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⒊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的人,能信任和尊重别人,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能以恰当的方式让别人理解自己。因而,无论他或她在哪个单位,和本单位的同学、同事关系都很融洽;对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很亲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是与别人没有任何矛盾,而是在发生矛盾时能积极地、有效地去解决矛盾,重新让别人理解自己。 ⒋行动自觉果断 这是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的人干什么事都有明确的目的性,经过深思熟虑以后便果断地采取决定,不盲目、不犹豫、把自己的决定贯彻如一,决不是说是一样而做又是一样。这并不是说不能改变决定,而是说不能轻易地改变决定。 ⒌热爱学习、生活和工作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热爱生活,感到生活非常有意思;爱学习,如爱学外语、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把学习看作是生活中比不可少的一部分;爱工作,不仅按时上下班,而且创造性地去工作、努力完成工作任务,把分担的工作看作是一种乐事。 ⒍正确认识自我 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优点能积极地去发扬,对不足能自觉地去改进;不因为有优点而骄傲自大,也不因为有不足而自卑;总是知不足而进去不懈、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愉快乐观。 上述标准是互相联系的。一个人心理不健康,不一定表现在所有方面,而往往表现在几个方面。对照上面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你觉得你的心理是否健康?

心理健康标准的十个方面

心理健康标准的十个方面 1、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具备适应各种自然环境的能力,具备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和具有处理和应付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能力。 2、性格健全,没有缺陷。其态度和行为方式符合社会规范,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有一定的自控能力。性格脆弱,反复无常,极端内向或外向,与他人或社会格格不入等,都是性格不健全的表现。 3、情感和情绪稳定协调。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不健全的情感反应指遇事情绪波动,冷漠无情,麻木不仁、紧张焦虑,情绪忧郁或不安全感强,情感长期不协调,无法自制自控等。 4、完好的感知能力。感知力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心理不健康可导致感知障碍,常见的有过敏、迟钝、错觉、内感性不适、幻觉等各种知觉综合性障碍。 5、适度的反应能力。人的反应能力取决于个性特点、思维模式、智力水平和社会适应性等多种心理素质。过分敏感强烈或迟钝缓慢、优柔寡断等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6、清醒的意识度。心理健康者必须对意识水平、意识范围、意识的清醒程度等有一定的强度和质量要求。一个人在非睡眠状态下出现各种意识障碍表现(神志模糊、谵语、昏迷等)都是严重心理疾病或躯体疾病的表现。 7、注意力的集中度。如果一个人缺乏注意集中和保持稳定的心理能力,他就无法完成自觉的心理行为,也就无法回避外来危害的侵袭。注意涣散、迟钝、范围缩小、飘忽不定、随境转移、长时间幻想沉湎于某种事物,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8、意志健全与行为协调。衡量意志健康的指标是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意志过强者武断独行,我行我素,固执己见;意志过弱者模棱两可,畏惧退缩,缺乏信心和决心。 9、智力正常。智力又称智能,是大脑活动的整体性功能表现。学习成绩佳、高分者不完全等于高智能。“白痴学者”“高分低能”者其智力呈现畸形发展,并不具备全面智能。智能是计算、判断、理解、记忆、抽象思维功能等综合能力的反映。 10、心理年龄特点符合实际年龄。

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具备正常的心理特质,从而能更好地调控心理以维持内外的平衡与协调,合乎常规地应付环境与交往。 心理健康的判断依据: 1统计学标准 这是心理学上比较常用的标准。通过对许多心理现象统计测量发现,它们的分布规律呈现出“正态分布”的特点,即大多数人的测量值集中于中段,越往两端人数越少。比如,人的智力高低分布,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相差不大,均处于中等水平,智力水平特别高的和智力水平特别低的人很少。心理健康状况也有这样的分布规律,我们认为大多数人的心理是健康的正常的,有的人心理健康水平高于正常人,有的人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人,虽然这两类人均显著不同于正常人,但就心理健康与否来说,只有后者属于心理不健康的人群,是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群。这种依据的优点在于:可使心理健康状态客观、具体、可量化,便于比较和分类,易于操作,但这种依据的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健康现象都是正态分布的;也不是所有对平均值的偏离都意味着心理健康有问题。 2社会准则 一个人的行为如果符合社会规范,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就被判断为正常的、健康的行为,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就被判断为异常的、不健康的行为。由于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通常也是多数人的行为,社会常模依据与统计常模依据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从社会的顺从性来判断健康与否会带来一些麻烦,因为被一个社会视为正常的行为,可能被另一个社会视做异常的行为;在同一社会内,社会规范也会随时间推移而发生改变。另外,如果依此标准,不但个人可能是不健康的,而且有时整个社会及其主导价值、规范也可能是病态的,不健康的。中国医疗器械打假第一人”,被她揭露的各种医疗器械超过20种。2007年,她揭露上海协和医院的黑色交易,最终让上海协和医院关门,这是中国医疗打假领域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曾经艰难险阻,她十年不辍,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对生命负责。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良心远比技巧重要得多。 3生活适应 如果一个人生活适应良好,则被判断是健康的;适应困难,干扰了个人或社会生活就是不健康的。由于“生活适应”的理解具有较大主观性,因而除非对“生活适应”有具体的、量化的解释,否则这种判断方法极不可靠。例如,一个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逢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既不损害个人安逸,也不干扰社会生活的人能算是一个的人 4、心理成熟判断法 这是从发展的角度对心理健康做出判断的一种方法,即个人心理发展与生理成熟程度相当, 则被判断为心理健康的,而心理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落后于同龄人平均水平者则是不健康的。这种判断的前提假设是心理发展是与生理发展是同步的,但这两种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而且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有时这两种发展的差距较大。 5主观感受 这是判断心理健康的辅助性的方法,即按照当事人主观体验到的是满意感、幸福感,还是痛苦与不适,来判断健康与否。这一判断不能单独使用,因为某些有轻微心理障碍如神经症的人常有强烈不适感,并伴随有失眠,食欲减退等躯体症状,而某些严重的精神病人如狂躁——抑郁症者在其躁狂发作期间却精力充沛,热情高涨,充满自信,并未自感痛苦.

孩子心理健康十大判断标准

孩子心理健康十大判断标准 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问题很多家长都非常关心,在此,心理专家给家长介绍判断孩子心理健康与否的十条标准,如果能够最早发现孩子是否患有心理疾病,应该对孩子的治疗有很大帮助。 一、智力正常 正常的智力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智力发展水平要符合实际年龄的智力水平。 二、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儿童、青少年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稳定、协调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使整个心身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如果经常出现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影响潜能的发挥,势必影响学习效果。 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能够较快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及人际环境等。 四、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小学2-6人小组学科辅导,首选上海致学教育 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能够与同龄人建立平等、互助、和睦相处的伙伴关系。如果早期社会交往被剥夺,家庭不和睦、接受较多消极影响,易形成孤僻、敌意、敏感、过度警觉、自我为中心、妒忌、自私等不合群的不良个性,而导致人际关系的不协调。 五、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 健康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和谐统一。对外部刺激反应适度,表现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并具有一定应变、应对能力。 六、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 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具有与其实际年龄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并形成与年龄阶段相适应的心理、行为模式。如果心理、行为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段特征,可能存在心理发育问题。表现为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七、心理自控能力 心理活动自控能力强的儿童、青少年,其注意力集中水平高,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也高。而自控能力较差者,其注意力集中水平低,注意力难集中,缺乏专注性,其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低,往往导致学习困难。 八、健全的个性特征 自幼培养儿童、青少年客观而积极的自我意识,能适度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使其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形成良好、健全的个性是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保证。 九、自信心 自信心是对自我的客观评价。如果自我评价过高、自命不凡,会因盲目自信导致意外失败而沮丧,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若自我评价过低,会产生自卑感,因缺乏勇气不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失去机遇一事无成。恰当的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十、心理耐受力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有不同的说法。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我国知名心理学家郭念锋先生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 一、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白天思维清晰,注意力高,适于工作;晚上能进入睡眠,以便养精蓄锐,第二天工作。如果一个人每到了晚上就睡不着觉,那表明他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处在紊乱状态。 二、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就有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了。 三、暗示性。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四、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能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 五、心理活动耐受力。这是指人的心理对于现实生活中长期反复地出现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这种慢性刺激虽不是一次性的强大剧烈,但却久久不消失,几乎每日每时都要缠绕着人的心灵。 六、心理康复能力。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人们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 七、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词令通畅、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 八、自信心。一个人是否有恰当的自信心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 九、社会交往。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水平。当一个人严重地、毫无理由地与亲友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不良。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也可能处于一种躁狂状态。 十、环境适应能力。环境就是人的生存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等等。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可以通过实践和认识去改造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