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趋势

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趋势

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趋势

2020年高考语文的6个方向性预测

考向1 :语文高考就考两项最核心的素养——阅读素养和表达素养。

阅读素养,就是在接受性、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既可多角度、多层面地阅读,又能创造性、批判性地阅读,最终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阅读题想提高正确率,首先阅读思维要合理。所谓的“合理”,指的是:命题者遵循了作者写诗写文所遵循的规律, 从而提出问题;作为阅读者,也应该遵循同样的规律去思考相关问题,方能得出准确的回答。

表达素养,就是基于表达目的或表达要求,充分考虑语境因素,使自己的表达目标清晰、对象明确、话题集中,充实而简明、鲜明又生动。

考向2:语文高考要求考生必须背诵记忆的知识有三类

一是语言文字知识,如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字词句法相关知识。

二是文学审美知识,如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此外,还包括最新《语文课程标准》设计的文学作品和背诵篇目等相关知识。

三是中外文化常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常识。

考向3:语文高考的所有命题素材都离不开三个情境

个人体验情境、学科认知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尤其是生活情境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

考向4:现代文阅读的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主要考查信息性阅读能力。

信息性阅读能力的得分要点是:把握文本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考向5:现代文阅读的文学性文本主要考查文学性阅读能力。

得分要点是:对作者的倾向和意图、作品语言与形式,读者立场、阅读取向、欣赏角度、评价标准等,具有一定的认识。

考向6:作文注重写作实践(重视应用文体写作和驳论文写作)

距离2020年高考越来越近了,近期,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新高考过渡期数学、语文考试范围说明”,针对新高考各地使用课程方案设置的差异和教学内容范围不同命制两套考卷,并对考卷考试范围做了具体说明。也就是说,2020年高考全国有可能会出现基于新教材和旧教材的多套全国卷。

2017年上海卷语文高考试题

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应用(10分) 1.填空题(5分)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选自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 (3)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是:“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C)(2分)。 A.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B.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C.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D.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3分) 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的。,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保存。可是吴地的舞蹈呢?我们祖先的那种伴有呜呜歌声的舞蹈哪里去了呢? A. 吴歌、白茅山歌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 B. 吴歌、白茅山歌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 C. 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D. 从古到今有人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 常识与理论 ①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之间有间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很多人疑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该坚守常识? ②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较。因为平时说的“常识”一词,所称的内容十分繁杂。鲸鱼是一种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但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太阳东升西落是常识,而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是常识。为了区分,我们把“鲸鱼是哺乳动物”“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类常识称做“科学常识”。本文要讨论的常识,是指来自日常经验的常识而非科学常识。“常识”这个词也不能指称错误的东西,错误与否不以科学为标准,而以日常经验为标准,一旦发现某些原本相信的东西不符合日常经验,我们也就不再称之为“常识”。 ③常识是由正常的情况培养起来的。我们看到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那就是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常识并非没有道理。金星、牛郎星都是星星,而太阳、月亮不是,其中的道理是明显的。鲸鱼和鲨鱼是一类而不与老虎同类,道理也是明显的。常识通常是以事实的方式给予我们的,我们接受这些事实,同时就逐渐明白了其中包含的道理。当出现反常情况时,我们会寻求将反常转化为正常。这就是常识解释。爹妈个子大,子女也大,这是正常情况。爹妈个子大,孩子怎么这么矮?小时候没吃的,营养不够,这也是正常情况。 ④常识解释并不总是奏效。出现月食是月亮被天狗咬了,就像月饼被咬一口就会却一块,这当然是常情。但天狗是为月食特设的:不咬月亮的时候它在干什么?为什么每次咬了月亮还必定吐出来?至于细致、系统观测到的现象,仪器观察和实验产生的结果,常识不知道这些事,当然更谈不上由这些事形成什么道理。理论家知道这些事情,而且特别关注这些事情,恰恰是因为常识不能为它提供良好的解释。异常的事情特别能显示理论的解释力。 ⑤理论的解释不是凭空而来。理论靠什么提供解释?靠讲道理。从何处讲道理?从常识。除了包含在常识里的道理,还能从哪里找到道理?还有什么我们能够理解的道理?理论家在成为理论家之前先得是个普通人,是个常人。爱因斯坦说的“科学整体无非是日常思考的精致化”,也是在这个方向上说的。

(完整)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一)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小题。 ①建设智慧社会是我国在新时代把握信息化带来的重大机遇、以信息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的战略部署。智慧社会作为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智慧城市等各种智慧系统 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②回顾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三条相辅相成、相融相生的主线。 数字化奠定基础,实现数据资源的获取和积累;网络化构造平台,促进数据资源的流通 和汇聚;智能化展现能力,通过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呈现信息应用的类人智能,帮助人 类更好地认知复杂事物和解决问题。当前,我们正在进入信息化新阶段,即以数据的深 度挖掘和融合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化阶段,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呈现融合发展新 态势。信息化新阶段已经开启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信息技术开始从助力经济发展的辅 助工具向引领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转变,进而催生一种新的经济范式——数字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网络化重构和智能化升级为前提,其重要表现 形式就是社会活动在人、机、物三元融合环境中的高度智能化,从而形成智慧社会。 ③我国前期的信息化建设在各个领域积累了大量数据。当前,新的数据更是呈现指数增长 态势。然而,要实现从数据大国向数据强国转变,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对 高质量海量多源异构数据资源的迫切需求,数据的“盘活”和“赋能’’是我们面临的两大难题。所 谓“盘活”,关键是要解决数据开放、流通、共享的问题。“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不同系统、不同领域的数据实现大范围的流通与融合,才能实现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从而赋予人类观察事物的全方位视角。而“赋能”则是要形成高效分析应用数据的能力。一方面,要重 视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发展数据融合分析的算法和工具,帮助人们分析数据、萃取 价值。另一方面,要重视人们数据思维和技能的养成。在“数字化生存”时代,每个人都应形成 基于数据建立概念、解决问题、作出决策的思维方式,并且掌握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分析结果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④社会公共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工程设施和服务系统,既包 括公共建筑、交通运输、能源供给等物理空间基础设施,也包括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等 网络空间基础设施。在人、机、物三元融合的发展趋势下,网络空间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日益凸显,同时传统的物理空间基础设施也需要完成深度信息化。万物数字化、万物互联 和“软件定义”将成为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必然要求。各种感知设备、智能装置要嵌入到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篇目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篇目 一、背诵总篇目由64篇增加到75篇(段)。 二、高中14篇背诵课文不变。 荀子《劝学》、庄子《逍遥游》、韩愈《师说》、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诗经·卫风·氓》、《离骚》、李白《蜀道难》、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隐《锦瑟》、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 三、初中45篇背诵课文不变,删1篇、换2篇、增13篇,具体如下: 1、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换:《论语十则》换成《论语》12章,《孟子二章》换成《孟子三章》; 3.增:(1)《庄子》一则(2)《礼记》一则(虽有佳肴)(3)《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4)《答谢中书书》((南朝)陶弘景)(5)《湖心亭看雪》(6)《河中石兽》(7)《十五从军征》(8)《登幽州台歌》(9)《木兰辞》(10)《黄鹤楼》(崔颢)(11)《卖炭翁》(12)《满江红》(秋瑾)(13)《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初中50篇:《论语》12章、《孟子》3章、《左传·曹刿论战》、《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诸葛亮《出师表》、陶潜《桃花源记》、郦道元《三峡》、韩愈《杂说(四)》、刘禹锡《陋室铭》、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周敦颐《爱莲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诗经·关雎》、《诗经·蒹葭》、曹操《观沧海》、陶潜《饮酒》、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湾《次北固山下》、王维《使至塞上》、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行路难》、杜甫《望岳》、杜甫《春望》、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居易《观刈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李贺《雁门太守行》、杜牧《赤壁》、杜牧《泊秦淮》、李商隐《夜雨寄北》、李商隐《无题》、李煜《相见欢》、范仲淹《渔家傲》、晏殊《浣溪沙》、王安石《登飞来峰》、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水调歌头》、陆游《游山西村》、辛弃疾《破阵子》、文天祥《过零丁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龚自珍《己亥杂诗》、《庄子》一则、《礼记》一则(虽有佳肴)、《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答谢中书书》、《湖心亭看雪》、《河中石兽》、《十五从军征》、《登幽州台歌》、《木兰辞》、《黄鹤楼》(崔颢)、《卖炭翁》、《满江红》(秋瑾)、《南乡子》(神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伯牙善鼓琴 《列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017上海语文春考卷(含答案)

2017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 l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周邦彦《苏幕遮》) (2)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诗经· 秦风·蒹葭》) (3)杜甫《望岳》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以光的明暗写山的高大,王维《终南山》诗中运用了相似手法的一联是“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小明跑步健身,坚持一段时间后想放弃,以下句子适合用来激励他的一项是(A)。(2分) A.行百里者半九十。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D.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班干部改选,小洁被选为班长后发表感言,以下用语得体的一项是(B)。(3分)A.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将翻开新的一页。 B.谢谢大家的信任,我会尽心尽力,做好工作。 C.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乐意为大家效犬马之劳。 D.很荣幸当选班长,我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8题。(16分) 天开图画即江山王风 ①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天然”就是自然而然。“天”与“人”是一组对举的概念,二者同为创造者。“人”在创造,“天”更在创造。大自然的自我创造,称为“天工”,与此相对的“人工”,通常认为是远远不及的。而对于人的创造,最高贵的赞美就是“巧夺天工”。与此相类,大自然的声响被称为“天籁”,对于人间的歌唱,其最高赞美也就是用这个词来形容。 ②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人格在山水中获得共鸣,这种人与山水的关系延续至今。音乐中大量的是对大自然的抒写,古代最著名的器乐曲,古琴演奏的《高山》《流水》,引发了千古的赞叹和惆怅。人与人,借助音乐描摹的山水达成最高的和谐,正是中国文人精神的一个缩影。 ③魏晋是中国文学艺术的自觉时期,以自然为题材的山水诗和山水画蓬勃而出,并延续至今,形成诗画中最引人注目的传统。开创山水诗的谢灵运好游,曾经惊动地方官,以为山贼。人的情感与山水相通,则以山水为友。唐代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都不将山水看作客体。 ④至于山水画,最早的文献也出自东晋。画家宗炳,因为老病,不能亲历山水,所以图绘下来以了却山水之思,山水画就成了真山水的替代品,可供“卧游”。中国山水画,固然有不表现人之活动的纯粹山水,但更大量的,则在山水间绘有或行或卧、其小如豆的高人雅士,以及结于山坳水滨的几椽草庐茅屋。在古人的观念中,这是人与自然的最高和谐,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离开了人,虽然完整,但那是寂寞而缺少生命的。山水画集中了画家对山水的观察和想象,移于尺幅间,石涛山水卷轴所钤“搜尽奇峰打草稿”正是中国艺术的真精神。也就是,从发现到创造,人可以集自然山水之美于画幅,咫尺千里,条挂厅室,朝

高考语文作文十大技巧

高考语文作文十大技巧 教育话题 07-27 11:50 一、作文成绩看字迹,得分要素是第一 任何形式的作文考试,阅卷老师打分时,第一眼,看的是字迹。因此,写作文必须要把字写好。记住,考作文考的是内容,而不是书法,切忌字迹潦草。 二、考试作文五六段,干净整洁看卷面 考试作文中,要注意及时分段,三四个段落显得少了,八九个段落,显得琐碎了些。除非有特殊情况,段落以五六个段落为好。此外,卷面一定要整洁,不要涂改得乱七八糟。我的看法是,考试作文每段最好别超过5行,顶多是5行半。切忌一段都八九行,写成“大肚子作文”。一旦给阅卷老师视觉上的疲劳,影响他的心理,分数就受影响。如果有必要,死拉硬拽也要注意分段。

三、色彩对比也关键,建议用笔选择蓝 考试作文的卷子上,都是用黑颜色印刷的方格。如果你用非常粗而且黑的钢笔答题,墨水容易“泄一滩”,影响卷面的干净。建议学生用不浅不深、笔画不粗不细的蓝色中性笔写作文。这样的作文写出来,与黑色的方格形成一定的视觉对比,阅卷老师在视觉上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分数上可能就会占便宜。在用蓝色中性笔写作文的时候,注意不要用字把方格填满,建议占字格下面或者左下面的四分之三,这样,显得作文每行的层次感比较强。卷面显得也相对美观。 四、开头结尾要简练,最好首尾两行半 除了切忌大肚子作文外,“大头作文”也要不得。建议考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开头结尾占两行半的卷面。顶多也不能超过三行半。想想看,一个开头就占太多的空间,阅卷老师的视觉又会有瞬间的疲劳,也会影响阅卷老师的情绪。 五、动笔之前要拟题,漂亮标题如美女 考试作文中,一般都是由考生自己来拟定题目,题目不宜太长和太短。怎么拟题呢?对于成绩一般的考生,应该采取特别措施了。拟题的办法有2个,一是你去百度上搜索一下作文拟题目,可以找到作文老师讲述的类似技巧。二是考生家长或考生,可翻阅最近一年的读者和青年文摘的合订本,根据题材,选择几十个比较精彩的标题,背下来,考试的时候可能比葫芦画瓢地就能采用到。 六、作文首尾要打眼,丰富多彩出靓点 考试作文的开头方法很多:六要素开头法、题记开头法、悬念开头法、引名句开头法、排比句开头法、拟人式开头法、设问式开头法、对偶式开头法、博喻加对仗开头法,合用修辞开头法、巧述典故开头法,解题式开头法、名人问答开头法、诗文引用开头法。希望考生们准备好一些关于道德、学习、礼仪、爱国、美德等方面的典故、名人名言,到时候就用得上。至少,你看到作文的时候,脑子里会闪现出上述前七八个开头方法。 结尾也很重要。一般来说,结尾是总结全文。如果是记叙文,要注意抒情。如果是议论文,则要注意归纳。无论如何,最好要扣准标题。怎么扣呢?如果你实在拿不准,就在结尾段的第一句,把题目说一下,然后归纳全文观点就是了。

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问题详解

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知识积累与语言运用 10分 1.根据要求填写诗句。(按题记分,一共6分) (1)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一诗中想象别后重逢时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荀子的《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运用比喻,由琴声想到珠玉声的诗句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4)“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是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中的名句。 2.根据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C)(2分) 道家意境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物我不分的意境。庄子说:“万物与我为一。”在道家那里,真正有一种澄心观物的超越的态度,①物与我、人与自然也真正地融为一体了。②儒家凸显主体(我)的地位,③在儒家那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单向的;④道家则是淡化主体(我)的地位,在道家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双向对话和交流的关系。另一种是无我意境。道家贵无,在他们看来,既无本体,也无主体;既无物,又无我。⑤在艺术中,⑥衍生出无我意境来了。陈来先生说,庄子、陶渊明体现了无我之境。蔡报文先生也说:“‘无我之境’就是‘庄学之意境’。”此类意境属老生常谈,故不举例。总之,陶渊明、李白等人的诗境是道家意境的杰出代表,山水诗、玄言诗、山水画中亦多有道家意境。 (2)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D)(2分) A.阁下亲自莅临指导,我倍感尊贵。 B.小明,要多向老师同学不耻下问,这样学习才能提高。 C.老李,家母古稀之庆,我特来恭贺! D.张兄,奉上拙著一本,敬请斧正。 二阅读与鉴赏 70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3-8题。(17分) 给“直升机父母”的七条忠告 南桥

2018届杨浦区高三语文期中考试作文范文

材料: 作文(70分) 《论语·子张》中子夏①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子夏认为虽然小的技能、技艺,也一定有可取之处,但对远大的事业恐有妨碍,所以君子不从事这些小技艺。 当代社会提倡“工匠精神”,希望以极致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以达到至高的精神境界。 注:①子夏,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学生作文:(共3篇) 于细微处 为门五,为窗八,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百年前的一盏核舟,寥寥数寸,却演绎这一方“苏子”与客泛舟的小世界。 当代社会所崇尚的工匠精神,实则世世代代传承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匠人们悉心雕琢,至细至微,如奉敬神灵一般,刻画着自己面前的艺术作品。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工匠精神带来的不仅仅是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严谨态度,更是从将人灵魂深处燃起的对于文化与美的庄严与崇敬。 然而,这些小的技艺中诞生的产品总是其貌不扬,容易引发来自各界的争议与担忧。子夏在《论语》中如是评价这种“小道”:虽小道,必有可观者,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他承认这种貌似卑微的技艺有可取之处,却断言这不是君子所追求的终极人生目标,这会妨碍一个人成就伟大事业。小道,终究是坊间的奇技淫巧.难登大雅之堂。 我并不否认子夏所说,毕竟这些小技巧会对心怀高远胸襟抱负之人的仕途,带来些阻碍。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战国时代,子夏眼中的君子,无非是匡时济世,竭力维护社会秩序,国家统一的仁人志士。诚然,在一定程度上,君子之“大志“与匠人之“小道”存在抵忤,不能并存,然而时代风云变化,在当今匠人心中的大志与小道其实并无矛盾,都化为了其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目标、传承与发扬文化的内在追求。 工匠精神,既内化于自身,又使文化繁衍生生不息。近期在央视一套播出的“大国工匠”纪录片,有幸让我们在镜头前见识到了这些工匠们的平凡生活,与崇高的追求,其中《我在故官修文物系列》讲述了一位老先生恪守岗位数十年,只为修缮那些从这座国家园林中,重见天日的中华文化瑰宝,赋予他们在新时代重生的机会。此时此刻,他个人的职业生涯与国家文化传承的需要暗合。这未尝不是一名大国之中小工匠的至高精神的体现。 工匠们可能平凡但绝不平庸,他们拥有立体的人格,矢志不渝的梦想。正如冯骥才先生《俗世奇人》中记传的技艺精绝,刷墙时滴漆不漏的剧子李,亦或是把玩泥土于手掌之间,顷刻则成惟妙惟肖的泥人的奇才泥人张。他们都用自己的双手成就自己平凡的人生,更筑起自己不平庸的精神。 于细微处,我们得以洞见工匠精神,他们虽然平凡,但又有着极其崇高的理想追求,过着绚烂多彩而默默无闻的一生,他们追求大至一国之文化,小至核舟上的丝丝纹路,他们是匠人。 于细微处,见工匠精神。

2020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汇总(精选)

2020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汇总(精选)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文学常识及名段名句 文学常识: ①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 ②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浙江富阳人。1922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颓废色彩。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自成一家。 ③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名段名句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学习作者运用的比喻、排比

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并学习合理安排描写顺序。平时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秋天,无论是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学会使用“文眼”,总领全文。) (3)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学会使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要描写的事物。) (4)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描写景物要细致,要有自己的主观感受。)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字词、成语 字词:沉闷、梦幻、嫦娥、诞生、落伍、翌年、酝酿、苛刻、横亘、辉煌、蓊蓊郁郁、弥望、袅娜、羞涩、渺茫

2017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7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此地有崇山峻岭,___________,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 (2)___________,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辛弃疾《___________·登建康赏心亭》) (3)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2分) A.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B.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C.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的。_________________,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保存。可是吴地的舞蹈呢?我们祖先的那种伴有呜呜歌声的舞蹈哪里去了呢? A.吴歌、白茅山歌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 B.吴歌、白茅山歌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 C.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D.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常识和理论 ①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由原子组成,原子之间有空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很多人疑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该坚守常识呢? ②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较。因为平时说的“常识”一词,所称的内容十分繁杂。鲸鱼是一种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但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太阳东升西落是常识,而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是常识。为了区分,我们把“鲸鱼是哺乳动物”“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类常识称作“科学常识”。本文要讨论的常识,是指来自日常经验的常识而非科学常识。“常识”这个词也不能指称错误的东西,错误与否不以科学为判断标准,而以日常经验为标准,一旦发现某些原本相信的东西不符合日常经验,我们也就不再称之为“常识”。 ③常识是由正常情况培养起来的。我们看到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那就

202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语文I试题 注意事项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 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 材料一 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与月球自转的周期相同,所以月球的一面总是背对着地球,这一面称为月球背面。人类在地球上始终无法看到月球背面。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开展就位探测和巡视探测。人类此前的所有登月活动都是在月球正面完成的,嫦娥四号创造了历史。 嫦娥四号着陆于月背的南极——艾特肯盆地。与相对平坦的月球正面不同,月背地形更为复杂,几乎全是环形山和古老的陨石坑,更接近月球最原始的面貌。玉兔二号在月背巡视,开展地形地貌测量、浅层结构和矿物成分探测,将为人类研究月球矿物质结构和太阳系起源提供更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由于月球自身对月背形成天然的屏障,没有来自地球的各种辐射干扰,可以为各类天文观测提供难得的纯净环境,填补地面射电观测的诸多空白。 在嫦娥四号探测器登陆月背之前,前苏联与美国虽然已完成了月背的成像工作,但一直没有航天器造访这片古老的神秘之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通信障碍。由于月球自身的阻挡,地球上的测控站无法与月背建立无线电通信联系,也就无法对着陆月背的航天器进行测控。为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建立一座连接地球和月背的通信基站。经过专家们的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在环绕“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 Halo轨道上放置一颗“鹊桥”中继星。“地月拉格朗日L2点”是地月系统中的五个平动点之一,位于地球至月球连线的延长线上,与地球、月球的位置相对固定。L2点特殊的动力学特性和在三体问题中相对固定的几何位置,决定了它在停泊中转、中继通信、天文观测、星际转移等深空探测任务中,具备独特的工程应用价值。 “鹊桥”中继星是我国也是世界首颗地球轨道外的专用中继卫星,2018 年5 月 21 日发射后,在地面的控制下,完成了地月转移、月球借力转向、Halo轨道捕获等关键控制,成功实现了沿 Halo 轨道的飞行。在完成在轨精度和指向测试后,“鹊桥”具备了实现地面测控站和月背数据中继的能力。这座通信桥梁的架通,使我国航天器的月背软着陆最终从美好的设想变为现实。 (取材于李潇帆、武勇江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嫦娥四号是人类历史上首个在艾特肯盆地着陆的探测器。 B.月背更接近月球的最原始面貌,因此更有利于天文观测。 C.嫦娥四号造访月背前,人类对月背的地形地貌一无所知。 D.“地月拉格朗日L2点”处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固定位置。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鹊桥”中继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连接地球测控站和月背航天器的通信基站。

2020年高三语文高考应试作文展开十五式

应试作文展开十五式 一、问答式 这一式就是在文章的开头提出一个统摄全篇的问题,然后从不同的角度作答的方法。如学生习作《没有付出,哪来成功?》。开头第一句就发问:成功是什么?然后从三个方面作答: A、来自自然界的回答 B、来自人间的回答 C、现在我们可以郑重地回答 在“来自自然界的回答”中,种子以付出代价而破土成长作答,母蚌以忍受痛苦而孕育珍珠作答,蜜蜂以辛勤劳动而酿成花蜜作答;在“来自人间的回答”中,贝多芬以战胜病魔而坚持创作作答,奥运健儿以敢于拼搏而为国争光作答。最后,“我们可以郑重地回答”:成功是不容易的,没有付出,便没有成功,没有巨大的付出,就没有巨大的成功!没有经历过风雨的考验,天边又怎么能出现彩虹?没有付出,哪来成功?作者就是以这种“一问多答”的形式把文章组织得井井有条的。 二、关键词式 一篇文章总有几个关键词,用一系列的关键词来串联文章,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一式跟问答式很相似,作者也是在开头提出一个统摄全篇的问题,只不过回答的是几个关键词。如学生习作《用真心建关系》。本文开头即提出问题:都说世界是一张网,网着你,也网着我,那么,究竟是什么编织了这一张网,又是什么维系着你和我?然后用三个关键词领起三个文段来回答: A、金钱? B、诚信。

C、真情! 作者在回答中断然否定了金钱,充分肯定了诚信,而对真情则大力提倡。思路极其清晰,做到了一目了然。又由于巧妙利用了标点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直观的长处,文章平中见奇,新颖别致。 三、条件式 即以若干简洁的条件句将话题展开,形成分论点来构成文章的轮廓。如2020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说“安”》。开篇从“修身”切入,引出本文中心:“安家、安国、安邦,必先安心。”接着又用条件句分段提出四个分论点: A、志者,必先安心。 B、治者,必先安心。 C、智者,必先安心。 D、知者,必先安心。 然后层层递进的展示了自己的心中“安心”四境:欲成大事者之心,要安于既定目标,不屈不挠;掌权治国者之心,要安于国事,心系苍生;大智大慧者之心,要安于淡泊,不为荣辱所扰;渡人自渡者之心,要安于恬淡,宽宏豁达。在每段末尾又以“心如磐石”、“心若冰清”、“心比镜湖”、“心似苍穹”四个比喻句概括作结,言已尽而意未穷。 四、诗句式 这一式议论、记叙都适用。就是用若干有概括力的名句来支撑整个文章的结构,分别领起几个部分,构成主主干。如2002年吉林高考佳作《名句书写情志,人生重在选择》就是如此,全文选取的名句如下: A、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B、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020届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专题10图文转换(二)

专题十:图文转换(二) 清单二图文转换题常考题型 一.徽标类 徽标,即徽记、标志,它往往“言简意赅”,高度凝练,蕴含着丰富的意思。因此,解读徽标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分析其内涵和寓意。 【例题】 (1)下面是广东省节能宣传月进入决赛的两幅徽标图,请你选择其中一幅,结合微标的构图要素(除文字 部分外),写一段文字,向组委会阐述你的推选理由。要求内容完整,语意简明,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图一图二 【答案】 示例一:我推荐图一,理由如下:微标由飞翔的白鸽与绿色树叶构成,其中上边的树叶像一只伸出的 手掌,寓意伸出你我之手,共构节能、和谐的社会;图片简洁,寓意明确 示例二:我推荐图二,理由如下:微标由牵手的人与“粤”“节”艺术汉字构成,整体图案以绿色为 主,寓意我们携起手来,为广东省节能奉献自己的力量,构建节能、和谐社会;图片直观,易于理解。 【解析】 此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本题要求“结合微标的构图要素(除文字部分外),写一段文 字,向组委会阐述你的推选理由”。做这类题目要注意:首先要宏观把握微标的外形特点和构图要素;注 意由表及里,分析其内涵和寓意,对微标的创意(含义),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想象和分析;再明确 阐述推选的理由。本题要结合徽标的主题,即“广东省节能宣传月”,分析徽标的构图要素及寓意并阐明 推荐理由。如要推荐图一,结合微标由飞翔的白鸽与绿色树叶构成的特征,分析上边的树叶像一只伸出的 手掌,寓意伸出你我之手,共构节能、和谐的社会;图片简洁,寓意明确。

如推荐图二,结合微标由牵手的人与“粤”“节”艺术汉字构成的特征,分析微标图案以绿色为主, 寓意我们携手为广东省节能奉献自己的力量;图片直观,易于理解。还要注意符合题目的表述和字数的要 求。 (2)下图分别是中国戏曲大会和中国诗词大会的标识,请结合图片内容分析其构图元素的异同。要求语意 简明,句子通顺。 【答案】 示例:异:①中国戏曲大会:扇子、彩带、祥云等众多戏曲元素介入。②中国诗词大会:大海、初升 的明月、望月的诗人、卷轴等构成具有浓郁诗情的画面。同:①都有弯月形象等传统元素,意蕴悠长。② 有清晰的书法体汉字,内容鲜明。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准确、生动、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要求“结合图片 内容分析其构图元素的异同”,然后认真读图,看清图上都是哪些构图要素,与主题有怎样的关系、文字与 图案的融合度等,然后比较得出异同点,分点作答。 两幅图都用汉字揭示出主题,都有圆弧形的图样。中国戏曲大会标识是由祥云、彩带、扇子构成,而中国 诗词大会标识是用月牙、卷轴、祥云、大海和望月的人构成。这虽与大会的对应主题“戏曲”“诗词”密 切相关,但是都蕴含着浓浓的古典美和鲜明的画面感,给人美的享受。 二.漫画类 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它多从政治事件和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 寓意等手法,表现幽默、诙谐的画面,借以讽刺、批评或颂扬某些人或事。这类试题一般从两个方面考查,一是说明漫画内容,即描述画面;二是归纳概括漫画寓意,包括概括主题、添加标题等。 【例题】 (1)下面是描绘一个过程的漫画,请你仔细阅读并展开联想,给这组漫画拟写标题并用一句话拟写寓意。

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校对版)

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校对版)

2017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应用(10分) 1.填空题(5分): (1)此地有崇山峻岭,,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2),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选自的《·登健康赏心亭》 (3)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是:“,”。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2分)。 A.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B.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C.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D.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 的。,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

保存。可是吴地的舞蹈呢?我们祖先的那种伴有呜呜歌声的舞蹈哪里去了呢? A. 吴歌、白茅山歌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 B. 吴歌、白茅山歌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 C. 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D. 从古到今有人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 常识与理论 ①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之间有间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很多人疑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该坚守常识? ②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较。因为平时说的“常识”一词,所称的内容十分繁杂。鲸鱼是一种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但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太阳东升西落是常识,而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是常识。为了区分,我们把“鲸鱼是哺乳动物”“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类常识称做“科学

2020高考语文应试作文写作套路考前指导

2020高考语文应试作文写作套路考前指导 一、问答式 这一式就是在文章的开头提出一个统摄全篇的问题,然后从不同的角度作答的方法。如学生习作《没有付出,哪来成功?》。开头第一句就发问:成功是什么?然后从三个方面作答: A、来自自然界的回答 B、来自人间的回答 C、现在我们可以郑重地回答 在“来自自然界的回答”中,种子以付出代价而破土成长作答,母蚌以忍受痛苦而孕育珍珠作答,蜜蜂以辛勤劳动而酿成花蜜作答;在“来自人间的回答”中,贝多芬以战胜病魔而坚持创作作答,奥运健儿以敢于拼搏而为国争光作答。最后,“我们可以郑重地回答”:成功是不容易的,没有付出,便没有成功,没有巨大的付出,就没有巨大的成功!没有经历过风雨的考验,天边又怎么能出现彩虹?没有付出,哪来成功?作者就是以这种“一问多答”的形式把文章组织得井井有条的。 二、关键词式 一篇文章总有几个关键词,用一系列的关键词来串联文章,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一式跟问答式很相似,作者也是在开头提出一个统摄全篇的问题,只不过回答的是几个关键词。如学生习作《用真心建关系》。本文开头即提出问题:都说世界是一张网,网着你,也网着我,那么,究竟是什么编织了这一张网,又是什么维系着你和我?然后用三个关键词领起三个文段来回答: A、金钱? B、诚信。 C、真情! 作者在回答中断然否定了金钱,充分肯定了诚信,而对真情则大力提倡。思路极其清晰,做到了一目了然。又由于巧妙利用了标点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直观的长处,文章平中见奇,新颖别致。 三、条件式 即以若干简洁的条件句将话题展开,形成分论点来构成文章的轮廓。如2005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说“安”》。开篇从“修身”切入,引出本文中心:“安家、安国、安邦,必先安心。”接着又用条件句分段提出四个分论点: A、志者,必先安心。 B、治者,必先安心。 C、智者,必先安心。 D、知者,必先安心。 然后层层递进的展示了自己的心中“安心”四境:欲成大事者之心,要安于既定目标,不屈不挠;掌权治国者之心,要安于国事,心系苍生;大智大慧者之心,要安于淡泊,不为荣辱所扰;渡人自渡者之心,要安于恬淡,宽宏豁达。在每段末尾又以“心如磐石”、“心若冰清”、“心比镜湖”、“心似苍穹”四个比喻句概括作结,言已尽而意未穷。 四、诗句式 这一式议论、记叙都适用。就是用若干有概括力的名句来支撑整个文章的结构,分别领起几个部分,构成主主干。如2002年吉林高考佳作《名句书写情志,

2017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2016学年普陀区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2016.12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题目要求填空。(5分) (1)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_____·劝学》)(2分) (2)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___________________。(《八声甘州》)(1分) (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感慨秦汉历史变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按题目要求选择。(5分) (1)朋友将留学远行,依依不舍,此时最适合赠别朋友的是下列诗句中的()。(2分)A.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画线处最适合填入的选项是()。(3分) 在几代考古工作者50多年的不懈努力下,二里头遗址的全貌愈发清晰:这里发现了最早的城市干道网络,发现了最早的宫城,发现了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作为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二里头遗址开城市布局和规划的先河,___________________。 A.被中国城市建设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B.被中国城市建设史留下淋漓尽致的一笔 C.在中国城市建设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D.在中国城市建设史留下淋漓尽致的一笔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7题(16分) ①主席:作为主持人,在我两边雷声贯耳的同时,眼前也交织着两组截然不同的世纪画面,忽而是伤感的咏叹调,忽而是激荡的主题曲。对20世纪的回忆会是凯歌高奏还是摇头叹息?让我们再听听双方的总结陈词吧。 ②反方三辩:谢谢主席,大家好!我要在这里指出对方辩友的是,从我方一辩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今天我们的发展和进步是我们讨论的前提条件,您不能以此来作为它的论据。而应该在发展的基础上看,我们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有什么喜事,有什么忧事啊! ③对方辩友,世纪回眸,有喜有忧。我方与对方辩友在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性这点上已经达成共识,但是您到最后也没有告诉我,一旦人类自身走向了终结,那么所有的发展与成就都将灰飞烟灭,我们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恰恰取决于我们的忧患意识啊! ④很高兴对方二辩在陈词中,就已经替我们明确地区分了什么是恐惧意识,什么是忧患意识,而且承认了忧患意识确确实实应该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生根。那么,我在这里应该告诉大家,我们就是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忧患意识使人类迈向更美好的明天。在这里,我想提出,老子曾说过: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喜忧之事常常是同一立场的两个方面。乐极生悲,满常招损,不可不察。 ⑤另外,明确发展是主流,并不能直接得出喜大于忧的结论,应该分析主流是如何出现的,如何确立的以及如何继续保持这种主流。人类发展所带来的诸多灾难性的问题,难道还不能让我们警醒吗?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忧患吗?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一

2020年语文高考模拟语文(一)卷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 1.B(A,扩大范围,原文是说“大多数读者的喜爱”; C,《神雕侠侣》是金庸作品从前期进入中期的一座分水岭;D,以偏概全,原文是“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2、C“旨在证明金庸对佛家文化研究之深”错误。灰衣老僧的事件意在证明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具体描摹的基础之上的。 3、B(A项,“虚无与消极”推断不合理;C项,“否定”不正确,而是分析与批判的一面;D项,因果关系不成立,且条件不充分。) (二)实用类4.C 5.D 6.①“寓教于乐”让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更新颖的形式。②在校园开展多种传统文化活动,让中小学生与优秀文化亲密接触。③加强宣传文化理论知识,并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三)文学类 7.B他自己创作的说法有误,根据原文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来看,应是他的临场发挥。 8.毕业前,他只能选择父亲的安排,走自己情非所愿的人生道路;毕业时他,毅然选择放弃。人生有太多无奈,有时不得不做出选择。(3分);第二人称你,既指小说中的他,又可推及到其他人。丰富了小说的意蕴,升华了主旨。(3分) 9.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是本文的高潮部分,作者这样安排,更充分展现他内心的压制和反抗,突出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富有张力。(2分)本次演奏的成功和听众的赞赏,与前面拉琴缺乏艺术、大家对他失望形成对比,深化了文章主题。(2分)本次演奏的成功和听众的赞赏与后文他的最终选择形成反差,引人思考。(2分)(不必强求与答案一致,意思对即可。) 10.示例一:这篇小说是对应试教育的控诉。从儿时起近二十年,主人公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但在父亲的逼迫下从未间断过练琴。父亲的逼迫无所不用其极,他与父亲进行一次次智力较量,他没法战胜的,恐怕不止是父亲的智力。(6分)干事情不可强迫,应该尊重个体的不同需求和爱好。(2分) 示例二:这篇小说是对艺术规律的理解。技术,是没有生命的;艺术,则是生命感受和技术的完美融合。主人公原先令教授们失望,而最后一次演奏成功,正是从相反的两个侧面阐释了这个艺术规律。(6分)人们应该从实际出发,遵从规律,否则达不到目的。(2分)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 11.B. 12.A 谥号有褒有贬,周厉王的“厉”是贬义,“杀戮无辜曰厉 13.C “袁盎拉慎夫人入座”错,原文是“袁盎引却慎夫人坐。”即袁盎过来将慎夫人的坐垫(座位)向后拉了一些,引,拉,却,后退,这样慎夫人就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了。从下文也可以看出,袁盎强调妾主之间尊卑有序,慎夫人是妾,是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的。 14. (1) 过了不久,绛侯(周勃)责怪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毁谤我(或说我坏话)!”袁盎也不向他谢罪(或也不理睬他) (2)我听说与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一个宦官(直译为受过刀锯切割的人或受过阉割的人也可)同坐一辆车呢!” (计分点:①“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之意;②臣闻……者,……豪英,为判断句;③“汉虽乏人”之意;④独奈何……,固定句式,译为:为什么单单要和……或为什么唯独要和……;⑤刀锯余人,译为:宦官,或受过阉割的人,受过刀具切割的人均可) (二古诗歌) 15.B 16.①借景抒情。借开篇描绘的冷寂画面,表达作者伤春之情,以及时光流逝的感慨。 ②虚实结合(今昔对比)。由“记得…”引起为虚,与前文所见实景构成对比,表达作者对人生的不尽 感怀。 ③以景结情。“春来底事多阴雨”作者用春来多雨的景物描写为全词作结,使作者的情感抒发更有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