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达芬奇谈科学与艺术

从达芬奇谈科学与艺术
从达芬奇谈科学与艺术

从达芬奇谈科学与艺术

列奥纳多·达·芬奇,一个集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于一身的大师。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为了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他广泛地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

从达芬奇的身上,可以看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所谓科学即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而艺术的定义却是反映当地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意识形态。在普通人的眼中美术应该是纯艺术的领域。然而在达芬奇看来绘画却是一门科学。但他毕竟认为绘画的主要方面是表现自然界的美,绘画的任务是艺术地再现自然。绘画既是现实的反映,那么,对人和自然界的研究也就成为画家的重要课题。这些研究应当包括:物体的空间关系、形态、明暗、色彩、运动和内部构造等方面。

在我个人看来,科学注重客观,注重物质;艺术注重主观,注重精神。但这并不表示科学与艺术是背道而驰的,相反,科学与艺术是相辅相成的。人们的主观想法、精神世界是来自于客观的物质世界的。正是因为有了物质,才会进一步激发人的思想和精神。人们脑海中的主观想法和精神世界又会反过来影响客观的物质世界。就拿绘画来说,绘画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想法的再现。要想较好的掌握绘画技能,我们对客观世界必须有一些科学的认识。就像达芬奇说的,要研究物体的空间关系、光反射给人眼的明暗及色彩、人眼的透视呈像等。再比如如果要刻画人物,则必须要对人体有较为深入到了解。正因如此,达芬奇也是一位非常伟大的解剖学家。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才能在绘画上有一定的造诣。

绘画表现了心中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反之,它也可以改变我们的客观世界。绘画可以作为我们改变客观世界的工具。比如当我们对色彩有一定的了解后,我们会用不同的色彩来改变我们周围的环境,从而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医院会用白色为主要的室内色彩,以此给病人平静心安的感受;幼儿园则会再用纯度和明度较高的色彩给小朋友带了勃勃向上充满生机的感觉。再例如达芬奇创造的三视图的画法,至今都是设计领域极为重要设计手法。把立体的实物分为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三个平面来表达。这样的表达方法可以确切的表达出物体的外形,同时这也是一种将空间转化为平面的思维方法,对于设计思路也会带来与以往不同的启发。

人们熟知的达芬奇是一个画家,而我眼中的达芬奇还是一个对自然世界有着广泛和深入研究的科学家。可以说绘画激发了他对自然世界的探索,但同时也可以说对自然世界的探索和认识成就了他的绘画事业。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最新资料推荐------------------------------------------------------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新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标是为了激励、教育、促进学生发展,而不只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 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的整体发展和终身的持续发展为着眼点的发展性评价观念,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以便和大家一起探讨。 1. 评价内容更加全面。 新课程评价不仅重视知识与技能,而且还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从过分倚重学业成就转向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从传统的单纯的量性评价形式转变到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有机的结合,并对学生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水平作出评价,以此来克服单纯测验带来的片面性。 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应以质性评价为主,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科学情感、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的评价,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情感体验、较强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 2. 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新课程标准要求,既要发挥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更要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诊断、激励等功能。 1/ 6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的整体发展和终身的持续发展为着眼点的发展性评价观念。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水平的不同,因此,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应该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这种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发展水平。 在评价中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归根结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 评价本身不是目的,应通过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过程中的长处,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通过评价去激励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让学生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发现并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一个学生不断发展。 3、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评价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交互化,让教师、学生、家长、其他与学生学习有关的第三方都成为评价的参与者,将学生从处于被动的位置向积极主动参与评价的主体转变。 发展性评价重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评价目标和评价计划要由教师和学生协商制定,双方认同;同时,实现目标和实施评价,是评价者和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和影响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和影响 许岩 序言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的两大创造性工作,也是人类所具备的两种特殊的能力,是人类最高心智的产物。而艺术与科学结合,已经成为新世纪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主流。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将会弥补艺术与科学技术本身的缺陷,互为补充,最终造福人类的生活,促进人类的进步。 (一)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 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是21世纪艺术发展与科学进步的大趋势。艺术与科学结合,有利于艺术家介入社会、介入生活,全方位地表现和反映社会生活,也有利于艺术家进一步开拓视野,提高创作水平,加深对艺术规律和本质的认识。同样,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也有利于科学家从审美的角度来发明创造,从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出发,探索人类的需求,以满足现代人的价值追求。 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于自然现象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尽管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 因此,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密切相联的。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之情感会得到升华。没有情感的因素和促进,我们的智慧不会开拓创新。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是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对自然的探索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性。 其实早在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在无意识中把艺术与科学联系在一起了。最典型的是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解放了被宗教禁锢的思想,绝不仅局限于人文文化,它涉及到艺术文化领域的多个方面,由人文主义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启蒙思想运动所构成,这些运动都渗透着一种理性主义,通过理性主义恢复了人的尊严。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思想和学术的巨匠,他们在科学与人文的领域中充分施展着自已多才多艺的天赋。在这方面可以列举出许多人的名字,如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达芬奇等。尤其是达芬奇,他不仅对各种艺术无不擅长,而且对各种知识也无不研究,从他留下的大量机械类的手稿就可以看出,它对人类进步的欲望非常高。而且他观察和研究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几乎包括了人文与科学的各个领域,如他对人体解剖学也有做过深入的研究,他绘制的人类解剖图和所做的研究对医学的发展也有重大的贡献。他不仅是著名的画家,还可以称得上是雕塑家、工程师、建筑师、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而其在每一学科中,他都在当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被公认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杰出的艺术家和科学家。 其次,印象派的诞生与光学色彩理论的突破有重要关联。现代印刷技术的网点叠印就可以看做点彩派艺术的一种实际应用。

科学与艺术 最美的遇见

科学与艺术最美的遇见 科技的“机械味”与艺术的“文艺范”似乎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却怎知也会遭遇最美的“遇见”,从爱因斯坦到钱学森,古往今来,不乏以科学成果闻名的音乐“发烧友”。近日,在香港科技大学持续两周的“创意间的亲昵”音乐会上,这种最美的遇见展现得淋漓尽致——享誉国际的音乐大师遭遇学生尖锐的质疑,整日与数字为伴的理工科学子提出让大师称赞的创意。科技大学里的文艺范儿别有一番意味。 一曲“几何学”拉近了彼此 “萤火虫是这样的吗?您为什么会想到这样去…表达?萤火虫?” 4月23日下午,香港科技大学展艺厅,在一曲名叫“萤火虫”的交响曲结束后,有学生向演奏家提出了疑问。 这是香港科技大学“创意间的亲昵”音乐会排练现场,音乐会由著名华人作曲家盛宗亮积极推动而成,今年已是连续举办的第三届。 已连续两年参加音乐会的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研究生郑爽介绍,“创意间的亲昵”音乐会是一场音乐家与大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活动。其间,国际知名的音乐大师和年轻的音乐家,将通过讲座、公开排练、讨论会等形式与学生共享音乐创作的过程。音乐家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接受学生的质疑。 郑爽正准备听一场名叫“几何学”的乐曲排练,整日与数学打交道的她,从没想过数学概念可以通过交响曲的形式表达,因此想要一探究竟。 作为理工科学生的郑爽并不掩饰自己音乐知识的匮乏,她笑称自己这是去“打酱油”,但打过几次“酱油”后竟发现这个“酱油”味道不错。 郑爽说,她本来以为音乐艺术的创作与自己的世界毫不沾边,可音乐会活动让她改变了想法。音乐会期间,通过聆听大师讲座和参与曲目排练的讨论,她发现大到曲目的结构和创造理念,小到一个节奏和音符,她都可以参与其中,甚至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融入。 音乐会让理工高校有了不一样的氛围

2020届二轮复习 近代以来西方的科技与文艺 学案

专题十四近代以来西方的科技与文艺 一、近代以来的西方科学技术 1.牛顿经典力学 (1)奠基:伽利略。 (2)创立: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 (3)内容: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4)特征:注重实验;数学化。 (5)意义: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出现;冲击了宗教神学思想,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具有科学预见性。 2.生物进化论 (1)诞生: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 (2)观点: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是不断变异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 (3)意义:是对神学创世说的有力挑战,打破了造物主造人的神话;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3.两次工业革命中的科技成就 (1)蒸汽时代: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运用于纺织业与交通运输业,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2)电气时代:运用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原理,发电机和电动机发明和使用,使电力成为新能源;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等,电器产品的出现,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4.相对论和量子论 (1)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空的本

质属性。 (2)量子论:普朗克提出。揭示了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使人们的认识深入到新的层次和领域。5.现代信息技术 (1)产生发展: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1969年国际互联网问世。 (2)意义: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推动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以及学习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 (3)消极影响:垃圾信息、网络犯罪、虚拟社会等新问题的出现。 [一语点拨]近代以来,科学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并迅速发展,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社会先后开始在18世纪后期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晚期步入“电气时代”,20世纪末跨入“信息时代”。 二、近代以来的西方文学艺术 1.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特点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代表作有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 (2)现实主义文学:特点是力图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代表作有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 2.美术 (1)现实主义:特点是注重表现社会现实。代表作有法国米勒的《拾穗者》、俄国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2)印象画派:特点是将光和色作为研究重点,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代表作有莫奈的《日出·印象》《干草堆》《鲁昂大教堂》。 3.音乐

科学与艺术的紧密结合

科学与艺术的紧密结合 近些年来,关于科学与艺术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许多作家、科普作家、新闻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不仅积极参与讨论,而且热情投身于创作实践,写出了许多优秀的科学文艺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这是很可喜的。毫无疑问,这种探索与实践,对推动科学与艺术的进一步亲密结合,使近大众,走进生活,将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这里,我想就科学与艺术怎样融合,如何推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供讨论时参考。 一、科学与艺术有着共同的追求。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和智慧结晶。通过对这些事物发展规律以新的认识和抽象,寻求客观真理的普遍性,是科学追求的目标;艺术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和表现人类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通过对自然与社会中人类活动的认识和表现,寻求“真善美”的普遍性,是艺术追求的目标。由些可见,科学与艺术在反映的客观对象上虽然并不相同,但是,它们的追求目标在很多方面却是相同的。它们都属于人类文明的结晶和认知思维,属于人类文明的精华组成部分。 科学追求真,艺术追求美。真和美是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没有真实,就没有科学,同样,也没有艺术。只有真实的,才是美的,只有真实地反映和表现生活,文学艺术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同样,科学创造也是美丽的,科学探索客观真理,也在创造美,只有真实地总结、抽象自然现象,科学的原理和定理才带有普遍性。因此,真和美是科学和艺术的灵魂,是科学和艺术的共同追求。 科学和艺术的相互爱慕、联姻结合,创造和营造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许多文学艺术作品都是从科学发现中找到灵感,许多科学发现和科学创造都是从文学艺术中得到启示,它们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已经成为科学与艺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科学和艺术大师,无不在科学与艺术方面都有着深厚的修养。达·芬奇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学、建筑学、机械学科学家。歌德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地质学、植物学家。爱因斯坦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在构思相对论的时候:从自己优美的小提琴旋律中获得灵感。李政道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自然界的“对称”使他获得美的灵感,他和杨振宇在对称与不对称中发现并提出了基本粒子弱互相作用条件下宇称不守恒定律,做出了科学的证明,从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我国的一些著名科学家,有许多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如郭沫若、华罗庚、苏步青、茅以升等,这的确是一种很有趣却又很合乎规律的现象。难怪一些年来,李政道、杨振宁,在向青年人传授科学思想时,总会不厌其烦地讲到文学、讲到艺术。李政道先生更是不遗余力地以极大热情推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二、科学与艺术都钟情于创造性的劳动。 创造和创新是科学艺术的灵魂。李政道先生有一句名言:“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连结它们的是创造性。”这既是科学定理,又是艺术规律。因循守旧,人云亦云,墨守成规,照抄照搬;是科学艺术发展的绊脚石。相反,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敢于超 越,敢为天下先,不断进行创造性思维,是科学艺术取得突破、取得成就的巨大动力。的确,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着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和创新性。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过:“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不断地创造和创新,是它们殊途同归,最终走到了一起。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摘要: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盲目的科技进步也给人类的发展带来种种弊端。推动社会发展应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合理运用科学技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是一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而科学技术一直贯穿于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在人类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科技在各个不同的层次、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一、科技的进步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 (一)科技进步改变了生产力要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科技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劳动者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式掌握科技,转化为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而能够使其更好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职能。我作为一名人力资源工作者,工作内容全部基于hr系统,这使得员工信息更加完善、系统化;办公流程的信息化让工作更加规范,责任到人,有据可查,提高效率。 2.科技进步创新了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状况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客观尺度,而这也是科学技术的产物。17、18世纪力学和机械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工具机和蒸汽机的发明,实现了机械化生产;19世纪电磁学和电气技术的发展,促使了发电机和电机的发明,奠定了电气化基础;20世纪的电子学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直接带动了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机等的发明,推动了生产过程自动化的进程。 3.科技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新能源,创造出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东西,突破了传统的劳动对象的束缚。 (二)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社会革命力量的发展。 纵观社会发展史,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使社会经济关系的相应变化,甚至产生新的社会形态。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生产关系的变革创造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三)科技进步提升了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自然科学是人类思想解放和进步的强大精神武器,影响人类的社会生活,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科学使人类思维方式科学化,文化观念革命化、精神文化现代化。

《艺术与科学》教案2

《艺术与科学》教案 一、教学任务分析: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很少把美术教育和其他的学科进行联系。但在以“促使学生健康、 全面、持续发展”为教育目标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重视艺 术与文化知识的融合。课程需要扩大美术教育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和探索的空间,把艺术和科学等多门学科联系在一起,进行融合学习。把学生普遍存在的只重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而对于学习艺术总感觉可有可无的现象,予以纠正。 二、学习内容分析: 艺术与科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是人类所从事的两大创造性工作。艺术强调主观感受,重美感,主要依靠激情和想象,以形象思维为主揭示人类的情感;科学强调客观规律,主要依靠理智和实验,以抽象思维为主,探索自然发展规律。它们共同追求真善美的普遍真理。课程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出发,很容易唤起学生学习艺术的浓厚兴趣。学生在实例的讨论中,也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对生活的重要作用。经典的作品具有永恒性,在学 习中让学生多接触这样的作品,无形之中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学习目标分析: 、能够联系生活,了解美术与科学的结合对人类生活的促进作用,认识到科学对艺术发展 的重要影响。 、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生活中各种物品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艺术特点。 、通过了解设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对美术的热爱,了解著名科学 家和艺术家的工作经历,认识到将艺术和科学进行有机结合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四、教学方法: 练习、交流、欣赏、评价 五、学习环境与资源: 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设备、课件、因特网、生活中的设计实物与图片、 六、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了解艺术与科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在生活用品设计中体现的。

科学与艺术

1、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艺术? 把握世界方式(美学理念)理性方式 (和谐、秩序、简洁、统一) 审美方式 (形象美、形式美、情感美) 追求的目标(创造的结果) 概念世界。具有普遍性、必然 性,是客观事物规律性的反 映。 形象世界。弘扬更典型、更普 遍、更理想的价值追求。 表述客观世界用概念的逻辑体系来表述客 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是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并可以用逻 辑论证的方法和实验的方法, 由人们加以认证。表达的是个体的审美体验,它用艺术的形象,把历史与生活的真实与艺术家再现的历史与生活的内心情感统一起来,激发人们的美感。 认知的过程是一种理性的提升,保持科学 认识特有的严谨、冷静、客观 性与真实性。通过科学研究的 创造,探索发现客观世界的规 律,发明新的事物。是一种情感的提升,包容了个人的人生体验,在对物质与精神世界的领悟中,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创造,展现人性的才华与魅力。 科学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辞海》中关于科学的定义: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的分类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用科学和其他科学。特征是理性客观、可证伪、存在一个适用范围和普遍必然性。 艺术指人类群体或者个体对于审美知,以及审美之下的产物。将“艺术”定义为人类通过借助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可以说它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 2、什么是美商,它含有哪些能力?美商与大学生的关系? 美商(BQ),全称美丽商数(Beauty Quotient),并不是指一个人的漂亮程度,而是一人对自身形象的关注程度,对美学和美感的理解力,甚至包括一个人在社交中对声音、仪态、言行、礼节等一切涉及到个人外在形象的因素的控制能力。 它包括 3、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音乐之声》《世界建筑》等的观后对科学与艺术的感悟有哪些? 《音乐之声》人类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好莱坞音乐歌舞片中经典中的经典,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影片清新有致,细腻感人,雅俗共赏。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 这两种文化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精神,一种是科学精神、科学理性、求真的精神;一种是艺术精神、道德理性、求善的精神,人们希望它们统一起来。如果我们把它合在一起而不冲突,那么这就是一种美,一种和谐美。这是全人类未来的文化追求。科学和艺术应该携起手来,共同铸造一种伟大的人类精神。 4、试谈一下你所学专业的科学与艺术之美 5、简述现代人应有的科学与艺术的情怀。

1---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艺术是人类的审美欣赏或创造活动。 科技是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自然,社会,自我)的活动。 科技的进步给人们进一步的审美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物质条件,比如乐器音色的改进,特色摩天大楼的落成... 当然同时随着艺术的发展,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也为科技的发展提供力内驱力,比如,建筑艺术对于起重机,吊机的发明实在有着直接的关系。 有时候科技就是艺术。科技玩转得好的科学家,比如麦克斯韦对于光速的测定极其巧妙,堪称艺术。又比如数学上的黄金分割点与人们的审美情趣高度一致。 当然科学技术并非时时与艺术向右。就算再精确的计算机也画不出凡高的“自象画”,就算运转再快的电脑也不一定能下赢围棋的高段位高手。 科技与艺术就像是两个亲兄弟,在不断相互影响和鼓励之下改变着自己却又不失本性。 爱因施坦认为,如果一个方程看上去不美的话,那理论一定有问题。在新的《艺术》教材中将“艺术与科学”的课题放入教材,与传统的教材相比大不相同,教师在拿到教材时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就必须做出思考。在此,我就从艺术与科学的角度谈谈对这一课题的理解。 一、人文与科学的关系 先来看看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与科学的关系。文艺复兴解放了被宗教禁锢的思想,绝不仅局限于人文文化,它涉及到思想文化领域的几个方面,由人文主义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新科学运动所构成,这些运动都渗透着一种理性主义,通过理性主义恢复了人的尊严。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思想和学术的巨匠,他们在科学与人文的领域中充分施展着多才多艺的天赋,他们跨文化创造的建树起到了将科学与人文结合起来的作用。在这方面可以列举出许多人的名字,如里昂·巴蒂斯塔·亚尔培蒂、韦罗丘、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尤其是达芬奇,他不仅对各种艺术无不擅长,而且对各种知识也无不研究,从他的手稿就可以看出,他观察和研究

艺术与科学的互补之美2014

艺术与科学的互补之美 □章梅芳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 ■吴慧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 《格》:1987年5月,李政道教授亲自设计了这个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成立后举行的第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图案。图中“格”字由李政道书写,表示“格点”或“测量”,含格物致知之意,其背景是用于研究格点规范理论的哥伦比亚并行机的线路图。(摘自中国大学生在线网) 前段时间,我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谈论到科学与艺术等学科之间的关系及其给科学史研究带来的影响问题,这促使我第一次认真思考起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来。就直观印象而言,艺术家和科学家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中,显然属于完全不同种类的人。如果让我们看图猜人,答案只有艺术家和科学家的话,衣着随意甚至褴褛、表情丰富甚至过于兴奋、性格怪异甚至略带神经质的形象,肯定会更多地被指认为艺术家;而穿着白大褂、表情冷静而刚毅、性格理智而稳重的形象则显然会更多地被指认为科学家。事实上,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差异与界限往往就是这样被不断建构的,以至于人们似乎忘了它们曾经是那样的不可分离。 恰好在上个月,我收到上海交大出版社邮寄过来的由戴吾三和刘兵两位教授编的《艺术与科学读本》,如果没有记错,这似乎是国内为数很少的相关书籍之一。作为一本面向大众和带有指导性的文集,这本书或许对我们思考艺术和科学的问题有一定帮助。就书中收录的文章可见,编者试图从各种角度来帮助读者解析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包括应用的、历史的、知识的、哲学的维度等,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不同学者对艺术与科学之间差异性的坚持,更能看到他们对二者之间联系性与互补性的强调。

■不知道你怎样看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我读完这册读本,无法归结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掩卷之际,对科学和美之间的关联却是浮想联翩,既有想起并不赞同书中所展示的历史上对于这两者之间关系的讨论,也有想起中学时代在数学课堂上的惊叹。中学时代,每天在交数学作业之前总是事先和同窗核对一下答案,对那些不能肯定的答案,判断的标准总是说,“这个数字看看很像的”,“这个数字太难看了”。做考卷也是一样,得到一个奇奇怪怪、数字复杂的答案时,总是没有信心的。当我看到《读本》里介绍爱因斯坦只要觉得一个方程是丑的,就对之完全失去兴趣,并不能理解为什么还会有人愿在上面花费很多时间的时候,我觉得挺玄妙的。爱因斯坦天赋异秉,有常人所不能及的地方,可是转念一想,类似的经历,不是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有吗? □从某种意义上,我同意《读本》部分选文的观点,即科学和艺术从理念、方法到形式都是有差异的,它们属于气质不同的两个学科。但或许我们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它们的联系上,因为在当下的话语中后者似乎更多地处于一种被忽略的状况。依据《读本》,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联系可分为应用层面的、观念层面的和哲学层面的。在实际中,公众对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往往更多集中在应用层面上。科学技术的发展显然会带来艺术创作的方法革新,这几乎已成为一个直觉判断,但即使在这个层面上,我们至少还应该看到对科学技术产品与活动的艺术表现,也能增强科学传播的效果。你说的现象或许可算得上是二者在观念上的联系,在这方面人们似乎更多地强调艺术对美的追求会影响到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以至科学发展的历程,当然科学观念和思想也会影响到艺术的发展。上升到哲学层面,我觉得赫胥黎的说法很好,“科学和艺术就是自然这块奖章的正面和反面,它的一面以感情来表达事物永恒的秩序,另一面则以思想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艺术和科学都是对事物秩序的表达,只不过表达的形式有所不同。也如同萨顿的金字塔隐喻,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最后会统一到一个点上。 ■对,刚才我提到了科学和美之间的关系的最凡常的经验和体验,科学和艺术的美感之间是否真的存有对应,这种联系又是否具有共通性,这个是我阅读到科学家的审美感时发出的疑问。书中引用的一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数学家华生(G.N.Watson)在阅读和证明拉玛努扬的恒等式时受到了极大的震颤,他说这种感觉同面对文艺复兴时期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的《昼》、《夜》、《晨》、《昏》时受到的震颤一样。我久久端详着米开朗基罗的作品,雕塑里的不安和距离感都让我很难联系起那些恒等式,只能承认我们的感知力不同。 从生活经验出发,我曾经多次听到理工科的研究生讨论,在写作论文的时候习惯听巴赫的作品,我相信其中不乏古典乐的发烧友,但他们说在那段时间里对其他一切作品都不敢兴趣,而只听巴赫。巴赫的无止境的回环往复、整齐划一的节奏,它们多像那种规律而恒常的思维方式!可是没有人觉得江南丝竹中的《三六》带来的心理体验是相同的。从这两个例子出发,我认为从心理感知力出发,科学和艺术之间的相关性存在一定的关联,但不可能是一对一的固定联系,这种联系的建立取决于人——这一主体本身的素养。艺术家口中的科学和科学家头脑中的科学肯定不是一回事,反之亦然,而能够达成联系,取决于其本身的素养

教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教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 的结合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教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教育本身就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换言之,如果说教学是一门科学,则是包含着艺术性的科学,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则是隐含着科学的艺术。教育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一、教育的科学性 教育的科学性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首先是知识来源的科学性。我们现在通用教材的编排都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特点,它兼顾到知识的渐性性,同时也关注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用科学世界观分析教材、把握教材、运用教材,用科学的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其次是知识组合的科学性。在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知识层次、不同个性特点的多个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不同学科教材特点,针对不同学生采用因材施教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己管理自己。 再次是知识运用的科学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用科学的态度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而且要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生,使他们掌握知识,学会学习。 最后是日常行为引导的科学性。对学生的教育不光体现在教学上,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各个方面积极、健康、向上发展。 二、教育的艺术性 教育的艺术性通常体现在教学上。常听人们说,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而对执教者来说,课之所以上得好,其“秘诀”就在于成功地运用了“教学艺术”。 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导入新课的艺术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先导。每节课为了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兴趣,老师课下就必须得做好准备工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在新课开始巧妙地利用图片、影像、视频等引导、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对新知的自主探究之中。 二、自主探究的艺术 自主探究就是导引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 三、结论确立的艺术

近代西方的科学与艺术成就

导言 这一学习专题主要阐述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 1、人类自从步入近代社会,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发现便与日俱增,到了近些年, 更是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向前发展。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也一天比一天大,作为第一生产力,它极大推动了社会发展与进步。 2、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 19世纪,世界范围内,尤其是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雕塑、音乐等文学艺术各个门类皆呈欣欣向荣之势,创作上十分活跃,流派上异彩纷呈,对人们生活和时代进步影响颇大。 进入20世纪后,文学艺术的发展势头不减,创作更加丰富,流派更加多样,加之以影视艺术为代表的现代艺术种类的兴起与发展, 文学艺术愈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产品,对社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Ill

一、考点要求: (一)近现代世界的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建立所作的贡献;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 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生物进化论:拉马克和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达尔文创立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蒸汽机的发明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技术的应 用、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相对论与量子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其意义、量子论的提出与发展。 5、现代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 响。 (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的 西方文学和苏联文学。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代表 性作品。 3、影视艺术的产生与號展:电影的出现、电视的发明与发展、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 响。

教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教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 结合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教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教育本身就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换言之,如果说教学是一门科学,则是包含着艺术性的科学,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则是隐含着科学的艺术。教育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一、教育的科学性 教育的科学性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首先是知识来源的科学性。我们现在通用教材的编排都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特点,它兼顾到知识的渐性性,同时也关注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用科学世界观分析教材、把握教材、运用教材,用科学的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其次是知识组合的科学性。在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知识层次、不同个性特点的多个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不同学科教材特点,针对不同学生采用因材施教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己管理自己。 再次是知识运用的科学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用科学的态度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而且要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生,使他们掌握知识,学会学习。 最后是日常行为引导的科学性。对学生的教育不光体现在教学上,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各个方面积极、健康、向上发展。 二、教育的艺术性 教育的艺术性通常体现在教学上。常听人们说,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而对执教者来说,课之所以上得好,其“秘诀”就在于成功地运用了“教学艺术”。 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导入新课的艺术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先导。每节课为了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兴趣,老师课下就必须得做好准备工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在新课开始巧妙地利用图片、影像、视频等引导、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对新知的自主探究之中。 二、自主探究的艺术 自主探究就是导引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 三、结论确立的艺术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2002年9月3日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刘巨德、包林、张泰昌、郭慕孙) 主讲人简介 刘巨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包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留法博士 张泰昌:中国青少年辅导员学会副理事长 郭慕孙:中国科学院院士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我们几位在台上,坐的几位主讲老师呢,一位是我们著名的郭慕孙先生,他是我们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的德高望重的院士,是个化学家,一会儿他要演示,他所搞的几何科学,和艺术结合的模型,动态模型,一位是我们刘巨德教授,他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是我们美术界的权威,还有一位呢,是我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包林先生,他刚从法国回来,他是博士生导师博指导,在工艺美术方面,很有成就的一位,年轻有为的一位教授,我们今天这样,准备这么开,因为我们没导演过,我们互动性的台上台下,我们四人也互动,你们有什么问题也随意问,开始呢先请郭慕孙先生,把他所搞的,我们叫几何动态模型,动态艺术,或者叫魔摆,魔是魔术的魔,摆是摆动的摆,就是在有一阵风啊,有(别的)什么情况下,它能够产生一些动态,它本身这是一个科技,和艺术的结合,把他这个东西,请他介绍一下给大家,给大家一个启示。 这个几何动艺是,特殊性的艺术品,现在可以这么说,它的外型不模仿,自然界的什么东西,一只狗一头狮子,一头象或者是一个飞的老鹰,不做这种东西,都是几何的形状,把这些几何形状,通过设计计算结合在一起的,有个立体的造型能够运动,那么把这些东西,因为要做的尽量简单,我看我们在座的,有很多青年同志,你们自己可以回去做,我的工具就是一个铅笔盒,一个大的铅笔盒里面,全部工具都在(里面),很容易做的,那么这样呢,我这个构思很快可以实现,出来造型是什么样子的,运动是什么样子的,不行(的话),因为我是用计算机,都由公式推导好的,你把这个参数把它一改,改了以后再可以造,再可以做,不像要做大的,室外的东西(那样麻烦),再下一张,我现在具体来介绍一些,这些做好的东西,再下一张,这个是我爱人的,打毛衣(的)针做的,一个个都是毛衣针,这个铝条,每一根就是一个"秤" ,这样做出来以后,我没有更多的,可以表示它的动态,再下一个,这个牙医,牙医做的不锈钢丝,长短是对数的增加,因为这个人的感觉对于这个都是有规律的东西,就觉得是会好看的,现在用的这样一个规律,在气流中间会动的是亮的,下一个,这个是焊条,铝焊条做的画成这样,这个有空气起动了以后,它这个也会动,再有一个,这个粗的铝焊条,每一个是一个方的形状,是个方的 Motif (法语:主题),那么按一定的几何的比例生长,最小的挂在第二个上边,第二个连着最小的,挂在第三个上边,那么这个就要,做一些力的一些计算,最后这个形状是怎么样的,这个是类同的,下一张这个类同的这个,我起了个名字,起不到什么(好)名字,就是叫做是“图腾”,“图腾”不是具体,一个自然界的东西,是一种方法,是一种表现的方式,这个做起来比较难做,做好了以后,这根东西一定要是垂着,这个呢现在是,(用)做板片的东西做的,板片的东西硬纸板,三合板、塑料板,这些我都是用铝板,铝板是PS板,是印刷板做的,这两块东西都可以,在空气中都可以动的,下边有两个重垂,这个呢是用一样的三角,每一个三角要切掉一块,然后根据计算,它有等角的距离可以排出来,也会动的你可以看,第一个切掉很多,中间的就切掉一点点,再下一个,这个呢也是另外一种,三角的一种排列的样子,再下一个,这一个也是一个三角,是一个整个三角,然后再按等边三角形来,切到这个三角完全切完,因此它是按比例的从大到小,这个是平面也是动的,这个是一块四方中间对开,然后呢变成两个长方形,长方形斜开就是这样子,每个的位置排的是90度,这个也是一个直角三角形,一共是八个有横的有竖的,就是这样的一些结构,再下一个,这个是矩形的了,我们三角的刚才说了一些例子,这

从达芬奇谈科学与艺术

从达芬奇谈科学与艺术 列奥纳多·达·芬奇,一个集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于一身的大师。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为了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他广泛地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 从达芬奇的身上,可以看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所谓科学即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而艺术的定义却是反映当地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意识形态。在普通人的眼中美术应该是纯艺术的领域。然而在达芬奇看来绘画却是一门科学。但他毕竟认为绘画的主要方面是表现自然界的美,绘画的任务是艺术地再现自然。绘画既是现实的反映,那么,对人和自然界的研究也就成为画家的重要课题。这些研究应当包括:物体的空间关系、形态、明暗、色彩、运动和内部构造等方面。 在我个人看来,科学注重客观,注重物质;艺术注重主观,注重精神。但这并不表示科学与艺术是背道而驰的,相反,科学与艺术是相辅相成的。人们的主观想法、精神世界是来自于客观的物质世界的。正是因为有了物质,才会进一步激发人的思想和精神。人们脑海中的主观想法和精神世界又会反过来影响客观的物质世界。就拿绘画来说,绘画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想法的再现。要想较好的掌握绘画技能,我们对客观世界必须有一些科学的认识。就像达芬奇说的,要研究物体的空间关系、光反射给人眼的明暗及色彩、人眼的透视呈像等。再比如如果要刻画人物,则必须要对人体有较为深入到了解。正因如此,达芬奇也是一位非常伟大的解剖学家。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才能在绘画上有一定的造诣。 绘画表现了心中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反之,它也可以改变我们的客观世界。绘画可以作为我们改变客观世界的工具。比如当我们对色彩有一定的了解后,我们会用不同的色彩来改变我们周围的环境,从而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医院会用白色为主要的室内色彩,以此给病人平静心安的感受;幼儿园则会再用纯度和明度较高的色彩给小朋友带了勃勃向上充满生机的感觉。再例如达芬奇创造的三视图的画法,至今都是设计领域极为重要设计手法。把立体的实物分为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三个平面来表达。这样的表达方法可以确切的表达出物体的外形,同时这也是一种将空间转化为平面的思维方法,对于设计思路也会带来与以往不同的启发。 人们熟知的达芬奇是一个画家,而我眼中的达芬奇还是一个对自然世界有着广泛和深入研究的科学家。可以说绘画激发了他对自然世界的探索,但同时也可以说对自然世界的探索和认识成就了他的绘画事业。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1: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附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1: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附解析)考纲指导: 1.近代科学技术:(1)经典力学。(2)进化论。(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2.相对论和量子论 3.现代信息技术 4.西方文学的主要成就 5.有代表性的美术、音乐作品 6.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知识梳理 本专题分为两条主线: 主线一近代以来,从经典力学的建立到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人类对世界变化的认识开始由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生物学领域经历了由创世神话到生物进化的理论演变,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生命起源之谜。三次科技革命分别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主线二 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名家辈出、杰作纷呈,出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电影和电视艺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常规考点一近现代世界的科技成就 一、近代科技成就 1.哥白尼的日心说 16世纪初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太阳中心说,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2.伽利略的实验科学 17世纪初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他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3.牛顿的经典力学 (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促进了思想解放;前人科技成就基础。 (2)标志: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 (3)内容: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

(4)意义: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和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冲击了宗教神学思想;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具有科学预见性(如海王星的发现)。 4.生物进化论 (1)诞生: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 (2)观点: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是不断变异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 (3)意义:是对神学创世说的有力挑战,打破了造物主造人的神话;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5.瓦特和爱迪生的主要发明 (1)蒸汽时代:1785年“万能蒸汽机”运用于纺织业;蒸汽机运用于交通运输业;1807年富尔顿发明蒸汽轮船;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2)电气时代: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发明和改进了电话、电报、电影等。 (3)影响:前者: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大量工厂纷纷建立,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后者: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垄断大企业时代到来;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二、世界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 (1)背景:19世纪,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经典力学受到挑战。 (2)发展 ①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②丹麦的玻尔提出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 (3)意义 ①相对论和量子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为现代科技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科学与艺术语文教案

科学与艺术语文教案 (一)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二)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三)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二教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运用多媒体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1)介绍李政道其人及文章背景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 __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 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xx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

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 (2)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部分词语 潜意识婵娟共鸣依赖奠定 (1)整体感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 (2)四边互动 互动1

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互动2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互动3 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