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工程导论

需求工程导论
需求工程导论

1.软件开发中碰到的需求问题的现象是什么

答:(1)用户参与度不够。(2)高层管理支持力度不够。(3)没有清晰的需求说明。(4)没有清晰的目标和前景。(5)期望不切合实际。(6)需求变化影响。(7)增加了无用的额外功能。

2.在需求处理当中要注意哪些非技术性因素,为什么

答:(1)需求处理的任务:需求处理的任务主要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现实是问题的发生地,软件系统是人们应对问题的手段。但是单纯的软件系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它只有和现实之间形成一种有效的互动才能解决问题。

(2)需求处理的手段:建模与分析技术是进行需求处理的主要手段,这些技术本身都是概念性的,不依赖于某些特殊的应用环境条件。可以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应用场景。

(3)需求处理的过程:试图单纯的通过技术的应用建立一个一致完整的需求模型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在现实中,因涉众的不同立场而产生的利益冲突的场景非常常见。这些冲突是根本无法通过技术手段所能解决的。

3.解释需求分析与需求工程之间的联系

答:“需求工程”就是利用工程化的手段进行需求处理,以保证需求处理的正确进行,而“需求分析”是需求处理中的核心活动,他用一些形式化或半形式化的语言进行知识的分析,但是建立需求工程还离不开需求分析。

4.解释软件工程与系统工程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对需求工程的工作有何影响

答:(1)系统工程通常是指计算机引入某一现实系统,并用他来改变现实系统的运作方式,达到一个理想效果的过程。而且系统工程中除了含有处理系统的软件工程之外,还包括硬件工程和人力工程。因此,在系统工程中,虽然应该重点关注软件工程部分的内容,但并不能完全以软件为中心来看待和处理整个系统。

(2)影响:系统需求开发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整个系统的期望目标,包含功能特性和非功能特性。因此需要判定系统的涉众,采集他们的目标与要求研究系统的环境确定系统的要求,并进行一些整体性的分析。

5.需求工程包括哪些活动软件开发活动当中为什么要重视需求工程

答:需求工程包括(1)需求开发(2)需求管理。需求开发要包括(需求获取、需求分析、需求规格说明、需求验证)

重视需求工程的原因:(1)需求问题是当前软件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2)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中的理论约束,他控制着整个软件开发的工程走向。它是非技术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程纽带。

6.需求工程师需要具备哪些知识或技能

答:(1)交流技能(2)观察技能(3)抽象分析与问题解决技能(4)写作技能(5)关系协调和团队工作技能。

第二章需求基础

是怎样定义需求的

答:(1)用户为了解决问题或达到某些目标所需要的条件或能力;(2)系统或系统部件为了满足合同、标准、规范或其他正式文档所规定的要求而需具备的条件或能力;(3)对(1)或(2)中的一个条件或一种能力的一种文档化

表述。

2.解释下列名词:问题域、解系统和共享现象,并结合他们的含义说明软件系统是如何与现实世界形成互动的

答:问题域:问题的发生地,问题的发生范围及解决问题必须涉及的事件或事物。

解系统:软件系统通过影响问题域帮助人们解决问题被称之为解系统。

共享现象:解系统可以对问题域进行模拟的现象称为共享现象。

(2)共享现象是解系统所模拟的问题域的部分,该部分在两个系统中同时存在。除了共享现象外,问题域还有一些没有被解系统模拟的知识,因为在现实世界非常复杂,不可能也没必要在解系统中完全重现。除了包含共享现象的知识模型之外,解系统也有一些并非来自于现实模拟的特征,例如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模型的规范化、索引的建立等,这些因素并不对应与问题域知识,确是解系统必不可少的部分。

3.解释下列名词:需求、规格说明、问题域特性和约束,并结合他们的含义说明需求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需求:用户为了解决问题或达到某些目标所需要的条件或能力;系统或系统部件为了满足合同、标准、规范或其他正式文档所规定的要求而需具备的条件或能力。

规格说明:因为解决方案以对外交互的方式定义了软件的系统功能,所以解决方案被称为软件系统的需求规格说明。

问题域特性和约束:问题域的背景信息又被称为问题域特性而约束是不受解系统影响,却会给解系统带来极大影响的问题域特性。

需求工程的主要任务是解决问题、改善现实、满足用户期望的条件与能力。

4.需求有哪些常见的类别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有什么差异

答;(1)业务需求(2)用户需求(3)系统级需求

差异:功能需求是用户对软件系统的显示要求,用户在软件系统创建之前就可以向开发者表达这种要求。非功能需求属于隐式要求,用户在系统创建之前无法清晰的告诉开发者他们希望该系统具备什么样的功能性特征。

5.描述业务需求、用户需求和系统级需求的区别与联系

答:区别:业务需求是针对整个业务的期望,用户需求是针对具体任务的期望,系统级需求是针对用户与系统的一次交互的期望。

联系:他们都是问题解决的期望,只不过是不同抽象层次罢了。

6.优秀的需求特性有哪些请为每一个特性都举出一个不符合的事例

(1)完备性 eg:在收银员输入商品时,系统显示商

品信息。而不是商品价格。

(2)正确性 eg:用户的问题是A,但用户认为提供了方法B,则问题A自然可以得到解决,为此用户向需求工程师反映的便是B,而不是真实的A。

(3)可行性 eg :用户并不了解软件系统构建的相关技术知识,所以用户可能会提出一些已有软件技术无法实现的期望。

(4)必要性 eg:用户在交流中总是害怕信息有所遗漏,并因此产生不利后果,因此用户总是倾向于表达各种各样的需要,但是多种需要并没有必要。

(5)无歧义性 eg:用户可能在可能需求或者重大需求上采用,大概可行,差不多等词汇造成歧义。

(6)可验证性 eg:如果需求不可验证,无法判断完成的系统是否满足了该需求。

第三章

1.需求工程过程的工作基础(即输入)有哪些他的工作成果(即输出)有哪些

答:输入:系统的业务需求,系统的用户需求,用户的期望。

输出:项目前景和范围文档,用户需求文档,需求规格说明文档。

2.描述需求工程的各个活动,说明他们各自的工作基础、工作目标和工作成果。

(1)需求获取:(收集背景资料,获取问题与目标),(定义项目前景与范围),(记录获取结果)

(2)需求分析:(定义需求集合)(细化需求),(软件需求建模)

(3)需求规格说明:(获取的需求被编写文档)(系统涉众之间的交流信息),(编写文档)

(4)需求验证:(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执行验证)(问题修正)

(5)需求管理:(建立维护需求基线集)(保证需求作用持续稳定和有效发挥)(随时进行变更控制)

3请解释需求工程细节知识的实践性。

答:在任何一个知识领域,人们都需要进行相当的探索之后才能建立学科化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因此,如果在工程领域如果能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就可以在知识体系的指导下进行规律化和系统化的生产。相反,在完全没有形成知识认知的全新工程领域中;就只能纯粹依赖生产者的个人才智来进行工作。也有介于上述两种情况的工程领域,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所以无法实现大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同时这些工程领域又经过了相当的时间探索,从生产者大量的个人行为中总结出一些有效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法。这些能更好更快的帮助人们进行试践,所以被称为实践方法,又被称为原则。

4.需求工程对其他软件开发阶段有哪些帮助

需求的好坏对后续软件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需求方法与软件开发方法的适配性更会影响项目的成败。

第四章

1.需求获取为什么是困难的

答:(1)用户和开发人员掌握的立场不同,可能造成用户和开发人员之间知识理解的困难,默认知识现象严重。(2)普通用户缺乏概括性、综合性的表述能力。(3)用户存在认知困难。(4)用户越俎代庖提出的不是需求而是解决方案。(5)缺乏用户参与。

2.在各种关于软件的调研中,无一例外地发现“缺乏用户参与”是导致软件失败的最大原因,请说明有哪些原因会使得用户参与不足应该怎样解决

(1)用户数量太多,选择困难。应该有目的选择真正有需求的用户。(2)用户认识不足,不愿参与:应该要求用户在需求开发上积极的配合。(3)用户情绪抵制,消极参与。(4)没有明确的用户

3.需求获取的内容是什么

答:(1)需求(2)问题域描述(3)环境与约束。

4.需求获取有哪些可能的来源

答:(1)涉众(2)硬数据(3)相关产品(4)重要文档(5)相关技术标准和法规。

5.需求获取的常见方法有哪些

(1)传统方法(2)集体获取方法(3)原型(4)模型驱动发(5)认知方法(6)基于上下文的方法。

第五章

2.问题分析

P1:事物处理系统部分自动,部分手动,效率不高;

P2:无法追踪客户账单和收据,使财务业绩与发展不同步;

P3:难以确定为什么产品成本高,导致盈利困难;

P4:顾客信息繁杂,导致客源减少;

明确问题

业务需求

BR1:在系统使用3个月后,工作人员效率明显提高;

BR2:在系统使用4个月后,店铺运营成本降低15%;

BR3:在系统使用6个月后,顾客增加10%,销售额度提升20%;问题解决方案

P4问题的候选解决方案

系统特性分析:

SF1:收银人员记录顾客的消费记录。

SF2:收银人员负责将回头客的优惠进行落实。

SF3:销售人员负责制定相应的针对普通用户的销售策略,增加客源。SF4:经理负责制定年度报表,总结财政收入与盈利情况。

环境工程导论论文

摘要 本文着重阐述温度上升,冰川融化,进而导致全球的一致性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海平面上升可淹没一些低洼的沿海地区;冰川融化释放千年病毒,被迁徙的鸟类携带,并将席卷全球;甚至冰川融化会引发地轴倾斜,板块漂移,地震,火山爆发,海啸,最严重就是导致地球移极!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2面性,探讨南极冰山融化可以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 关键词:冰川融化;环境;海平面;水资源

一、冰川融化之海平面上升 1.1海平面上升的现象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如果上述科学家的预言实现的话,那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将受到重大的影响,生态环境也将受到严重的破坏,这不仅影响部分地区而是全球。人们将会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和无情的破坏,冰山融化将带来的是海平面升高,严重时带来前所未有的洪涝灾害,树屋、庄稼遭到严重的摧毁,将会造成人们流离失所,无数人们生活受到饥饿挑战。到那时,情节不容我们过多设想。 根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尽管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陆地上的水和冰汇入海中,但浮冰融化也导致了海平面的轻微上升。 浮冰融化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极其微小,仅仅为每年上升0.049毫米。但是如果现在海上浮冰一下子全部融化,海平面会上升4至6厘米。冰山融化形成的淡水密度要比海水小,因此,尽管冰山和它所排开的海水重量相同,但融化成的淡水体积要稍大。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水位的轻微上升。 英国利兹大学的安德鲁·谢泼德(Andrew Shepherd)教授和他的同事对全球海洋浮冰的数量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这一结论。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出版的《地球物理研究快报》杂志上。 考虑到一方面冰架坍塌和北极海冰融化,而另一方面,南极海冰的增加将海洋中的一些水转移出来,估计总体上每年约有746立方公里的浮冰在融化。“冰川融化稀释海水,降低其密度,造成的结果就是海平面上升。”谢泼德说。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海平面上升最佳模型,目前海平面上升的速率约为每年3.1毫米。经谢泼德教授的团队测算,每年浮冰大约融化0.3毫米,而这并未算在IPCC的模型中。 美国纽约大学大气海洋科学中心的大卫·荷兰(David Holland)认为,这项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海平面上升的细节问题。“浮冰融化造成的全球海平面上升虽然很微小,但恐怕还是在可感测的区间内。”他说。 1.2海平面上升对世界所带来的影响 正如现在几乎所有的气候学家所相信的那样,如果人类活动的印记能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全球气温升高上全部体现的话,那么也能从冰川消退中显现出来。冰川学家也许一直在争论着一些特殊冰川的来来去去,如乞力马扎罗山冰川,但他们决不会对一幅更大的图景有所怀疑:由于全球变暖,冰川正在持续不断地加速缩减。

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报告

《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报告生存还是灭亡:谈环境问题的前景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

摘要 本文主要以基本自然科学定律和基本社会科学规律为出发点,结合实际案例来探究环境保护问题的发展前景,即回答一个严肃的问题:若干年后是人类成功地解决了环境问题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环境问题愈发严重,从而超过自然本身和人类环境科学所能处理的极限。由此带来两种相反的后果,即是人类的生存或是灭亡。 关键词:环境问题发展趋势人类命运 - 1 -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e basic laws of natural science and basic social scientific laws as a starting point, combining to the practical cases ,to explore the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sues, namely to answer a serious question : After several years, the huma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would have successfully solved so that it achieves human and nature harmony, o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s more serious, thus exceeding the limits of nature itself or that human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an handle. It results two opposite consequences, that is, human existence or destruction.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development trends, human destiny - 2 -

第2次作业:《系统工程导论》作业题

《系统工程导论》 第2次作业 一.判断并填空(正确的写“对”,错误的写“错”) 1.任何一个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在系统与环境之间具有物质的、能量的和信息的交换。 【对】 2.系统模型,是对于系统的描述、模仿或抽象。它反映系统的物理本质与主要特征。 【对】 3.系统分析一般有七个步骤,根据具体情况,有些步骤可以并行进行,但不能改变顺序。 【错】 4.贝塔朗菲的理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整体性原则,动态结构原则,能动性原则,有序性原则。 【对】 二.填空题 1.系统的所谓相关性,包含两重意思:一是系统内部各元素之间存在 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二是系统与其环境之间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联系。 “联系”又称“关系”,常常是错综复杂的。 2.对模型进行修正与简化的方法通常有:(1)去除一些变量;(2)合并 一些变量;(3)改变变量的性质;(4)改变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5)改 变约束。 3.系统分析的原则有那些?(1)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相结合; (2)微观效果与宏观效果相结合;(3)当前效果与长远效果相结合;(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4.指标评分法主要有:(1)排队打分法;(2)_ 专家打分法_ ;(3)两两 比较法;(4)____体操计分法____:(5)______连环比率法___;(6)___逻辑判断评分法___。 三简答题 1.简述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答:新系统产生于环境;新系统的约束条件决定于环境;决策的依据来自于环境,试制所需资源来自于环境;最后,系统的品质也只能放在环境中进行评价。 系统对环境的依赖性,产生与环境,运行与环境中,适应环境; 系统与环境划分的确定性与相对性; 系统与环境相互影响,物质、能量、信息交换; 系统+环境=更大系统。 2.谈谈切尔兰德“调查学习”软方法流程。 答:1、明确关联因素:初步弄清与现状有关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2,建立概念模型:在难于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的情况下,用结构模型或语言模型来描述系统的现状。3,改善概念模型:随着分析的不断加深和“学习”的深入,对模型加以改进,找到更适合的模型。4,比较:将概念模型与现状进行比较,找出符合决策者意图而且可行的方案。5,实施:将方案付诸实施。 3.说明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 答:1)明确目标; 2)找出主要因素,确定主要变量; 3)找出各种关系; 4)明确系统的资源和约束条件;用数学符号、公式表达各种关系和条件; 5)代入历史数据进行“符合计算”,检查模型是否反映所研究的问题; 6)简化和规范模型的表达形式。 4.系统评价工作的困难及解决办法是什么? 答:系统评价工作的困难有以下两项:1)有的指标没有明确的数量表示,甚至同使用人或评价人的主观感觉与经验有关;2)不同的方案可能各有所长。 解决办法是:1)建立评价指示体系;2)各项指标数量化;3)所有指标归一化。 四.计算题 1.某系统平均工作2000小时,发生5次故障,则系统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为多少?若连续工作400小时,则可靠度R(t)为多少? 解:系统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2000/5=400(小时) 可靠度R(t)=[(2000-400)/2000]*100%=80% 2.设有5台设备,6个操作者,其操作感受情况记录为下表,评分结果也表示在表中。如对良、可、差分别给予3、2、1分,试分别计算这些设备的原始分、百分制分、十分制分和得分系数,最后对这些样机作一个评判。

环境工程导论复习

环境工程导论复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 1、环境容量 指地球生物圈或某一区域环境对人口增长与环境发展得承载能力。 ●可供人类开发利用得自然资源得数量、 ●环境消解废物得最大负荷量、 2、环境自净 指受污染得环境,在物理、化学与生物等自然作用下,污染物浓度或总量得降低过程。 ●环境得物理净化 ●环境得化学净化 ●环境得生物净化 第二节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定义:就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要素引起环境质量变化,这种变化对人类得生产、生活与健康带来不利得影响。 2.世界八大公害事件(Public Nuisance Events)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美国多诺拉事件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日本水俣病事件 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 日本爱知县米糠油事件 日本富山痛痛病事件 第三节、当代世界面临得环境问题 1、人口增长 2、气候变暖 3、酸雨 4、臭氧层破坏 5、大气污染 6、海洋 生态危机6、水体污染7、固体废物8、森林与草原植被减少9、生物多样性减少 中国得环保方针 ⑴早期“三十二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 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⑵三建设、三同步、三统一”方针 ?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城乡建设 ?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得统一 国家重点控制项目 3河:辽河, 淮河,海河 3湖:太湖,巢湖,滇池 2控制:二氧化硫控制,酸雨控制 1海:渤海 第四章生态系统

第一节、生态学得演化 1、种群:在一定地段上群落中得一个种得所有个体就就是一个种群。 2、群落:在一定自然区域得环境条件下,许多不同得生物相互依存,构成了有着密切关系得群体。 3、生态学得演化 第一阶段(个体生态学):研究生物个体与环境得相互关系,比如植物个体发芽-开花- 结果-落叶-休眠、 第二阶段(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得个体空间分布与数量变动规律 第三阶段(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物群落与环境得关系 第二节、生态系统(ecosystem) 1、定义:生态系统就是指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所处得环境所形成得相互 作用、相互制约、不断演变、达到动态平衡,相对稳定得统一整体,就是生态学得基本功能单位、 生产者绿色植物 生物群落消费者各种动物 分解者微生物 生态系统 非生物环境无生命物质与能量 2、、生态系统得结构 生物结构: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形态结构:生物成分在空间、时间上得配置变化、 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相互影响得途径,最重要得就是通过营养实现得3、生态系统得功能 (1)、生物生产(2)、能量流动(3)、物质循环(4)、信息传递 第三节、生态平衡 1、生态平衡: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与其环境总就是在不断进行着能量、物质 与信息得交流,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得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平衡还表现为生物种类与数量得相对稳定。 第四节、生态破坏——生态平衡失调 1.生态平衡失调(ecological disturbance):当外界施加得压力(自然或人为)超过了生态系 统得调节能力或补偿功能后,都会导致其结构破坏、功能受阻,正常得生态关系被打乱、反馈自控能力下降,甚至不能自我修复,使整个生态系统衰退或崩溃,这就就是生态平衡得失调 2、生态平衡失调得标志 (1)生态平衡失调得结构标志:生态系统出现了缺损或变异、 (2)生态平衡失调得功能标志:能量流动在系统内得某一个营养层次上受阻或物质循 环正常途径中断、 第五章大气污染及防治技术 要掌握得内容: 污染得种类、来源及其危害 大气污染物扩散原理及其模式 大气污染控制(排放标准、综合控制措施)

系统工程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2.1什么是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试分别举例说明。 答:a.如果系统与其环境之间既没有物质的交换,也没有能量的交换,就称其为孤立系统。在孤立系统中,系统与环境之间是相互隔绝的,系统内部的能量和物质不能传至系统外,系统环境的能量也不能传至系统内,显然,客观世界是不存在这种孤立系统的;b.如果系统与其环境可以交换能量但不可以交换物质,称其为封闭系统。例如一个密闭的容器,可以与外界交换能量,但不能交换物质,可看作为封闭系统;c.如果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换,又有物质交换,就称其为开放系统。小至细胞、分子、大至生物、城市、国家等任何系统每时每刻都与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及信息的交换,都是开放系统。 2.2什么是系统自组织现象?试描述一个具体的系统自组织现象。 答:系统中的元素在环境作用下,不依靠外力,发展形成有序结构的过程,称为系统自组织。19世纪末化学家利色根发现,将碘化钾溶液加入到含有硝酸银的胶体介质中,在一定的条件下,所形成的碘化银沉淀物会构成一圈圈有规律间隔的环状分布,这种有序的环称为利色根环。如激光的产生就是一个典型的自组织过程。 2.3中国科学家对系统科学与技术有过哪些贡献? 答:中国科学院于1956年在力学研究所成立“运用组”,即后来“运筹组”的前身。到1980年成立“系统科学研究所”,1980年成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对系统工程研究发展的重视。1986年钱学森发表“为什么创立和研究系统学”,又把我国系统工程研究提高到系统工程基础理论,从系统科学体系的高度进行研究。我国学者钱学森于1989年提出“综合集成法”,是对系统工程方法论研究方面作出的新贡献。 2.4如何全面正确理解系统的整体性和“1+1>2”表达式? 答:系统的首要特征就是其整体性,系统不是各孤立部分属性的简单叠加,它还具有各孤立部分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和行为。系统的整体性质有时通俗地表达为“1+1>2”,但实际情况是复杂的,也有可能等于2或小于2,这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各部分的属性及系统内协同作用的强弱。这主要是从系统的交通角度来理解的。 2.5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混沌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点与不同点? 答:a.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系统总是朝着均匀和无序的平衡态发展,系统的熵不断增大,直至达到平衡态,此时系统的熵最大,但对于一个开放系统,系统的熵却可能增长、维持或减小。b.协同学研究系统的各个部分如何进行协作,并通过协作导致系统出现空间上、时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结构。c.混沌是由确定性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一种随机运动。它不是简单的无序状态,在“杂乱无章”运动中又包含普适常数,包含自相似性。 共同点:三者讲的都是一个系统如何自发地形成有序结构的。不同点:混沌理论是从随机表象角度来讲的,耗散结构是从熵的角度来讲的,协同学是从各个部分如何进行协作。 3.0详细说明动态规划的中心思想。 动态规划是研究多段决策而提出来的一种数学方法,它的中心思想是所谓的“最优性原理”,这个原理归结为用一个基本地推关系式,从整个过程的终点出发,由后向前,使过程连续地转移,一步一步地推到始点,找到最优解。动态规划算法通常用于求解具有某种最优性质的问题。在这类问题中,可能会有许多可行解。每一个解都对应于一个值,我们希望找到具有最优值的解。动态规划算法与分治法类似,其基本思想也是将待求解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先求解子问题,然后从这些子问题的解得到原问题的解。与分治法不同的是,适合于用动态规划求解的问题,经分解得到子问题往往不是互相独立的。若用分治法来解这类问题,则分解得到的子问题数目太多,有些子问题被重复计算了很多次。如果我们能够保存已解决的子问题的答案,而在需要时再找出已求得的答案,这样就可以避免大量的重复计算,节省时间。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来记录所有已解的子问题的答案。不管该子问题以后是否被用到,只要它被计算过,就将其结果填入表中。这就是动态规划法的基本思路。具体的动态规划算

环境工程导论

成都理工大学 环境科学导论论文 题目:保护环境,我要做什么 院系:能源学院 专业:石油工程 姓名:黄杰 学号:201204010419 2013年11月30日 目录

1保护环境我能做什么? (4) 1.1环保宣传要环保 (4) 1.1.1有关环境的节日 (4) 1.2保护环境重在实际行动 (4) 1.3环保无小事 (4) 1.4从小养成好习惯 (5) 2为什么我们要保护环境? (5) 2.1《绿色影响力》 (5) 2.2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5) 2.2.1环境破坏的影响 (5) 3保护环境后我们能收获什么? (6) 3.1长足发展 (6) 4总结 (6)

保护环境,我要做什么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越来越富裕,人们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因此污染也伴随而至。华丽的产品,喧嚣的城市,人们的可持续发展,这些东西都离不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所以我们必须爱护好它,保护好它的环境。我决心从我自己做起,做个保卫地球爱惜环境的大学生。为了保护环境,我能,你也能,大家携起手来,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小事做起,我相信,只要人人都对环保贡献一份爱,我们的地球一定会有美好的明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真正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环保;从自己做起;奉献 前言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我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矗为提高广大员工的环境保护国策意识,利用各种形式进行环保宣传,通过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了公众关心生产生活环境,主动参与环境建设,依法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自觉性。如有关企业存在着排污不规范的现象,我公司领导和环境保护组成员代表就多次递交了相关的提案和建议。由此可见,关注环境、保护环境正在逐步成为全厂员工的自觉行动,环保工作将在企业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周围的环境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积极动员身边的人一起来依法保护和建设人类共有的同样也是仅有的家园,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我还和同学们共同发起养一盆花,认养一棵树、爱惜每一片绿地,让我们周围

环境工程导论复习题

环境工程导论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 境污染与破坏。 2.按照资源利用特性,可将资源划分为:耗竭性资源、非耗竭 性资源。 3.生态系统具有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4.生态系统的组成分别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 机环境。 5.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形式为有机物质,为单向的;能量 流动过程遵从林德曼规律。 6.清洁大气的主要组成是: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氩气、臭氧。 7.大气圈分为五层,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 散逸层。 8.对流层厚度一般为8~20km ;占有大气质量的 75% 。 9.按照大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可将污染物分为:气态型、颗粒 型。 10.气态型污染物的种类分别有: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 化物、有机化合物、卤素化合物。 11.衡量悬浮颗粒物污染的的主要指标是: PM10 、 TSP 。 12.按照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可将污染源划分为:工业污染源、生 活污染源、交通污染源。

13.大气环境标准的类型有: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 14.我国依据城市区域功能不一样,将城市区域划分为三类,将 环境空气质量划分为三级,其中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15.与大气影响密切的气象因子有:气温、气压、空气湿度、 风、云况、能见度。 16.风有大小和方向,人们将风的方向划分为 16 方位。 17.地面的热量来源于太阳;大气热量则来源于地面长波辐射。 18.气温直减率是指空气快在上升或下降单位高度(100m)时温度 改变的大小。干燥空气团在绝热上升或下降100m,温度改变幅度为 1℃。 19.依据干绝热直减率的相对大小,可将大气层结划分为中性层 结、等温层结、正常分布层结、逆温层结。 20.逆温层不利于大气扩散,依据逆温形成的机理可将逆温划分为下 沉逆温、辐射逆温、平流逆温、湍流逆温、锋面逆温。 21.依据不同的大气稳定程度,烟流可以划分为5种不同形态,它们 是波浪形、锥形、扇形、爬升形、熏烟形。 22.污染物在空气中的扩散有两种方式,为分子扩散、平流输送。湍流扩散理论主要阐述的是湍流与烟流传播及湍流与物质浓度衰减的关系;当前有关湍流扩散的理论分别有泰勒模式、萨顿模式、高斯模式。 23.烟囱有效高度是指烟囱的物理高度和烟气抬升高度之和。 24.常用的处理易溶解于水的气态污染物的吸收设备有:喷淋塔、

环境工程导论报告

浅谈温室效应 毕林强 M201270474 机械学院 摘要 近年来,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科学家们根据长期观测得到的大量数据分析指出,全球气候在20世纪明显变暖,跟20世纪初相比,现在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5度,这种现象在过去600年来从未出现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量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已成为当今全人类都应该严肃对待的严重问题。 由于本人主修并非环境工程专业,所以本文以一个并非完全专业的角度对温室效应阐述一些浅显的看法。本文主要从温室效应的概念、成因,可能带来的后果以及防治措施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温室效应;成因;危害;控制对策 温室效应的概念 “温室效应”一词由斯迈特.阿尔赫尼斯于1896年首次提出。要解释何为“温室效应”,先从太阳光说起,太阳光主要是短波辐射,而地球上绝大多数物体向外释放的都是长波辐射,短波辐射可以透过玻璃招入室内,室内的物体向外释放的长波辐射会被玻璃所阻挡,于是玻璃就起到了透光、保暖的作用。栽培农作物的温室主要采用玻璃等具备类似可以透过短波辐射、阻碍长波辐射物理特性的材料。对流层的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发出的长波辐射却被这些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升高,其作用类似于温室,故名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大气之所以具备温室效应,是因为它的成分中有一些气体具备相当强劲的类似于玻璃的能力,人们称之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氟利昂、甲烷、一氧化二氮等。 温室效应的成因 地球温室效应是由人类长期生产和生活中,不断向大气层大量排放各种各样有害气体而造成的。在这些有害气体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的产生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㈠人口增长过快,而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是人们每天的生理活动所排放出来的代谢产物,人口问题给社会以及环境带来了重大的压力。

系统工程导论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系统?并用一表达式描述,说明其含义。 、答:系统: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有特定功能的部件(要素、元素)组成的整体。 2.什么是系统的涌现性 答:系统科学把整体具有而部分不具有的某种属性或特征等的现象称为涌现性。课程系统的涌现性具有受限生成性、非加和整体性和客观规律性等特征;而环境效应、组分效应、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则是课程系统涌现性的来源 3.简述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答:环境是系统之外的一切与它相关的事物的合集,我们可以通过此来区分系统和环境。系统环境是系统生存的土壤,环境的复杂性是造成系统复杂性的根源。只有适应环境的系统才能生存,只有良好的环境才能促进系统健康地发展。任何系统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又在一定的环境中运行、延续、演化,不存在没有环境的系统。 4.按钱学森提出的系统新的分类方法,系统如何分类?对每一类系统举一例。 答:钱学森提出如下分类:1)按照系统规模分为小系统、大系统、巨系统。2)按照系统结构复杂程度分为简单系统和复杂系统两类 5.如果用下面表达式描述某一企业系统S={E,R}Ω{E∣R},举例说明E和R分别表示那些内容? 答:E表示要素的结合 R表示各种关系的集合。 E——构成企业的各子系统;R——子系统之间、系统与整体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子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6.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作为一个系统,必须包括其要素的集合与关系的集合,两者缺一不可,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决定一个系统的具体结构与特定功能。结构决定功能;从功能需求寻求合理结构;环境的作用,与结构共同决定功能 7.系统工程的定义是什么?简言之又是什么? 答:系统工程定义是系统工程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跨学科地考虑问题,运用工程的方法去研究和解决各种系统问题,以实现系统目的综合最优化 8.系统工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系统工程的主要特点是:1.“一个系统,两个最优”一个系统是指:以系统为研究对象,要求综合地、全面地考虑问题:“两个最优”是只:研究系统的目标是总统效果最优,同时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的方法或途径也要求达到最优。2.以“软”为主,软硬结合传统的工程技术,如电子工程,土建工程、机械工程等等,以“硬件”对象为住可以将它们划归广义“物理学”的范畴,是有“硬”技术为主的工程技术。3.跨学科多,综合性强所谓综合性强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用到知识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的研究要用到自然科学、数学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等个方面的知识。二是开展系统工程项目要有个方面的专家参加,协同作战。4.实践性与咨询性系统工程应用研究是要针对实际问题的,是要接受实践的检验的,这是系统工程的实践性。 9.简述霍尔模型的粗结构和细结构分别由哪些部分组成?

2019中山大学871环境工程导论考研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

2019中山大学871环境工程导论考研真题试卷与真题 答案 一、考试解读: part 1 学院专业考试概况: ①学院专业分析:含学院基本概况、考研专业课科目:871环境工程导论的考试情况; ②科目对应专业历年录取统计表:含中山大学相关专业的历年录取人数与分数线情况; ③历年考研真题特点:含中山大学考研专业课各部分的命题规律及出题风格。 part 2 历年题型分析及对应解题技巧: 根据中山大学871环境工程导论考试科目的考试题型(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分析对应各类型题目的具体解题技巧,帮助考生提高针对性,提升答题效率,充分把握关键得分点。 part 3 2018真题分析: 最新真题是中山大学考研中最为珍贵的参考资料,针对最新一年的中山大学考研真题试卷展开深入剖析,帮助考生有的放矢,把握真题所考察的最新动向与考试侧重点,以便做好更具针对性的复习准备工作。 part 4 2019考试展望:

根据上述相关知识点及真题试卷的针对性分析,提高2019考生的备考与应试前瞻性,令考生心中有数,直抵中山大学考研的核心要旨。 part 5 中山大学考试大纲: ①复习教材罗列(官方指定或重点推荐+拓展书目):不放过任何一个课内、课外知识点。 ②官方指定或重点教材的大纲解读:官方没有考试大纲,高分学长学姐为你详细梳理。 ③拓展书目说明及复习策略:专业课高分,需要的不仅是参透指定教材的基本功,还应加强课外延展与提升。 part 6 专业课高分备考策略: ①考研前期的准备; ②复习备考期间的准备与注意事项; ③考场注意事项。 part 7 章节考点分布表: 罗列中山大学871环境工程导论的专业课试卷中,近年试卷考点分布的具体情况,方便考生知晓中大考研专业课试卷的侧重点与知识点分布,有助于考生更具针对性地复习、强化,快准狠地把握高分阵地! 二、历年中山大学考研真题试卷与答案详解: 整理中大该专业2004-2006,2010-2018年考研真题(不含14),并配有2010-2018年答案详细讲解(不含14)。本部分包括了(解题思路、答案详解)两方面内容。首先对每一道真题的解答思路进行引导,分析真题的结构、考察方

《系统工程导论》作业题

《系统工程导论》 作业题 一.判断题(正确的写“对”,错误的写“错”) 1.一般系统理论重申亚里士多德的一个观点:系统的功能可以等于系统全部要素功能的总和。 【对】 2.典型故障曲线(浴盆曲线)告诉我们:系统的故障在早期故障期和偶然故障期,其故障率都很小,到损耗故障期,故障率会逐渐升高。 【错】 3.“什么也不干”,维持现状,也是一种方案,称为零方案。 【对】 4.香农把信息定义为两次不确定性之和,即: 信息(量) = 通信前的不确定性+通信后尚存的不确定性。 【错】 5.系统模型,是对于系统的描述、模仿或抽象。它反映系统的物理本质与主要特征。 【对】 6.系统分析一般有七个步骤,根据具体情况,有些步骤可以并行进行,但不能改变顺序。 【错】 二.单项选择题(请将你选择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 1.80年代末,钱学森提出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是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结合系统学理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 展,又于己于1992年提出了建设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进一步发 展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系统方法。

2.系统的所谓相关性,包含两重意思:一是系统内部各元素之间存在 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二是系统与其环境之间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联系。 “联系”又称“关系”,常常是错综复杂的。 3.指标评分法主要有:(1)排队打分法;(2)_ 专家打分法_ ;(3)两两 比较法;(4)____体操计分法____:(5)______连环比率法___;(6)___逻辑判断评分法___。 4.对模型进行修正与简化的方法通常有:(1)去除一些变量;(2)合并 一些变量;(3)改变变量的性质;(4)改变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5)改 变约束。 5.任何一个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在系统与环境之间 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6.系统分析的原则有那些?(1)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相结合; (2)微观效果与宏观效果相结合;(3)当前效果与长远效果相结合;(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7.管理对于信息的要求是:(1)准确、(2)及时、(3)适用、(4)经济。 三简答题 1.按钱学森提出的系统新的分类方法,系统如何分类?对每一类系统举一例。 答:1)按照系统规模分为小系统、大系统、巨系统;2)按照系统结构的复杂程度分为简单系统和复杂系统。 小系统:一个三口家庭大系统:一个地级市巨系统:一个大国 简单:一个局域网复杂:因特网 2.简述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答:新系统产生于环境;新系统的约束条件决定于环境;决策的依据来自于环境,试制所需资源来自于环境;最后,系统的品质也只能放在环境中进行评价。 系统对环境的依赖性,产生与环境,运行与环境中,适应环境; 系统与环境划分的确定性与相对性; 系统与环境相互影响,物质、能量、信息交换; 系统+环境=更大系统。

环境工程概论复习汇总

环境工程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环境 指相对于某项中心事物而言的背景。指人类赖以生存发展并以人为中心围绕着人的物质世界。 2、环境问题 狭义上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人们周围环境结构与状态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广义上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 3、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指满足当前的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两点:其一是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其二是保存子孙后代发展的潜力。 4、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对生产工程,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革除有毒材料,减少所有排放物的排放量和毒性;对产品来说,则要减少从原料到最终处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5、水体污染 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使该物质在水体中的含量超过了水体本底含量和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破坏了水体原有的用途。 6、BOD与COD BOD:在水体中有氧的条件下,微生物氧化分解单位体积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COD:在一定条件下,用化学氧化剂(K2Cr2O7、KMnO4)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溶解氧量。 7、水体自净 水体中的污染物质经扩散、稀释、沉淀、氧化还原、分解等物理化学过程及微生物的分解、水生生物的吸收等作用后,浓度自然,就这就是水体的自净作用。 8、水体富营养化 含有大量氮、磷的废水进入水体后,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可供水中藻类吸收利用的形式,因而藻类大量繁殖,成为水体中优势种群,使得鱼类死亡的现象。一般说,总磷和无机氮分别超过20毫克/米3,300毫克/米3,就可以认为水体处于富营养化。 9、大气污染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介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 10、PM10 飘尘微粒粒径<10um 长期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颗粒物。 11、逆温: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12、固体废物 指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一系列活动中产生的一般不再具有原使用价值而被丢弃的以固态和泥状赋存的物质。 13、固化处理 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将危险废物掺合并包容在密实的惰性基材中,使其稳定化的一种过程 14、固体废物资源化 资源化就从广义来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指的是从原料制成成品。经过市场直到最后消费变成废物又引入新的生产—消费的循环系统。

系统工程导论复习资料

系统工程导论复习资料 一、系统工程基础理论 1. 什么是系统?系统的特性有那些? 答:系统是由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些组成部分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特点有: 整体性、集合性、层次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 2. 什么是系统工程?系统工程的特点是什么?系统工程方法的特征是什么?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有哪些?什么是系统工程方法论 答:系统工程是从整体出发合理开发、设计、实施和运用系统技术从而达到全局最优的一门工程技术,它是系统科学中直接改造世界的工程技术。 系统工程具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性、综合性、最优性。 系统工程方法的特征:先总体后详细的设计程序、综合即创造的思想、系统工程的“软科学”性。 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运筹学等。 控制论的发展经历了:经典控制论、现代控制论、大系统控制论三个时期。 控制论最重要的观点是:反馈和信息。 系统工程方法论是分析和解决系统开发、运作及管理实践中的问题所应遵循的工作程序、逻辑步骤和基本方法,是系统工程考虑和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总体框架。 3. 作为系统工程重要基础的信息论可分为哪三种不同的类型? 答:狭义信息论、一般信息论、广义信息论。 4. 霍尔系统工程方法论和切克兰德系统工程方法论的核心是什么?其方法和步骤各有什么特点?二者有何区别和联系?霍尔三维体系结构的具体内容?霍尔三维集中体现了系统工程方法的哪些特点? 答:霍尔系统工程方法论的核心是“最优化”,切克兰德系统工程方法论的核心是“比较”和“学习”。 霍尔系统工程方法论的步骤为:弄清问题→目标选择→方案设计→建立数学模型→最优化→决策→实施。 切克兰德系统工程方法论的步骤为:问题现状说明→弄清关联因素→概念模型→改善概念模型→比较→实施。 霍尔的三维体系结构指的是知识维、时间维和逻辑维。 霍尔三维结构集中体现了系统工程方法的系统化综合化最优化、程序化、标准化等特点。5. 什么是系统的生命周期?系统生命周期的阶段是怎样划分的? 答:从提出或建立一个系统到该系统停止运行或为其他系统代替的这段时间,称为系统的生命周期。系统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发展期、实现期、运行期。 6. 什么是系统分析?系统分析的意义是什么?系统分析的特点是什么? 答:系统分析是一种运用建模及预测、优化、仿真、评价等技术对系统各个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为达到费用和效益最佳的辅助决策的方法和过程。 系统分析的意义:(1)系统在结构上十分复杂,系统分析有助于全面了解系统从而更好的维护和运行系统。(2)系统分析为系统运行目的决策提供各种分析数据,使决策更为准确。系统分析的特点是:(1)以系统观点为指导思想(2)以整体效益为目标(3)以特定问题为研究对象(4)运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5)价值判断原则 7. 系统分析有哪些要素? 系统分析的步骤是什么? 系统分析的原则有哪些?

【复习大纲】系统工程导论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系统工程课程代码:030952015年5月版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项目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它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合理开发、运行和革新一个大规模复杂系统所需思想、程序、方法的体系,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属于一门综合性的工程技术。本课程系统地讲述了系统工程与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主要内容是系统工程方法论、模型化、评价和决策方法。本课程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近年来,我国许多支柱产业和领先行业都引入了系统工程理念和方法,如航空、航天、煤炭、电力、金融、保险及政府部门等。 系统工程是一门方法论的科学,它给人们提供了一套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论,即如何以系统的观念及工程的观念处理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系统的观念就是整体最优的观念,工程的观念就是工程方法论,系统工程使得人们能够以工程的观念和方法来研究、解决各种社会系统问题。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方法 设置本课程,为了使考生能够牢固掌握系统工程的方法论、系统模型、系统评价方法和决策分析方法,能够形成对系统科学的总体了解,并且能够按照系统的观点,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做出决策。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充分分析系统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在对系统目标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优行动方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考生建立起系统分析的逻辑框架,能够搭建系统模型,掌握系统评价的多种方法以及系统决策分析方法,掌握系统工程的学习方法及理论联系实际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系统工程》是项目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与项目管理专业的许多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本课程的基础。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系统与系统工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系统的概念是系统工程学科的基础,系统工程方法论是系统工程处理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通过本章学习,应掌握系统的概念与特性、管理系统的概念与特点、系统工程的概念以及系统工程方法论框架,了解系统工程的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系统 识记:系统概念的形成、系统的定义 理解:系统的特性 (二)管理系统

系统工程导论考试资料

系统工程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根据所预测对象的纵向历史数据资料,按时间进程组成的动态数列进行分 析预测未来的方法称为( A )(A) 时间序列预测法 .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将现实系统加以放大或缩小后表示系统的模型称为( D )。(D) 实物模型 2. 当系统结构性质不明确,又无足够的数据,系统上又无法做试验,可以先科学的设想一些情况,推出结果,再反过来修正模型,这种方法称为( C )(C) 主观想象法 3. 系统模型分析中的抽象模型包括( A B C D )。 (A) 数学模型(B) 图形模型(C) 计算机程序(D) 概念模型 4. 人们之所以能对未来作出预测,主要基于的原则是(B C )。 (B) 惯性原则(C) 类推原则 三、填空题 1.最早使用系统工程这个名词的是贝尔研究所 2.三维结构方法论的核心内容是模型化和定量化 3.系统分析的基本要素包括目的、可行方案(替代方案 )、指标、模型、评价基准。 4.系统分析的基本原则有物流系统内部与物流系统环境相结合 、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相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 5.根据决策者对各种自然状态的了解,决策可分为确定型决策、 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 6.根据研究的系统对象的性质,系统仿真可分为离散仿真和连续仿真。 四、简答题 1.简述三维结构方法论与软系统方法论的区别。 三维结构方法论期望通过模型化和定量化,求得最优。切克兰德的软 系统方法论不追求“最优化”,而是进行“比较”,强调找出可行满 意的结果。 2.简述建模求解问题的好处 物流系统建设的需要、经济上的节约、时间上的考虑、系统分析的灵 活性需求。 3.如何判断反馈环的极性? 若反馈环中各键均为正键,该环为正反馈环;若反馈环中有偶数个负 键,该环为正反馈环;若反馈环中有奇数个负键,该环为负反馈环。。

环境工程概论重点知识点

环境工程概论重点知识点(必背) 环境:指周围所在的条件,人们所在的周围地方与有关事物, 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二环境的功能特性1. 整体性2. 有限性3. 不可逆性4. 隐显性5. 持续反应性6. 灾害放大性 环境问题指由于人类不恰当的生产活动引起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质量恶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自然灾害问题(第一环境问题或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因素引起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人为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或次生环境问题):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或破坏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一是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超出环境承载力,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等现象,即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二是人口激增、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 研究内容1 水环境特征2 生态系统与环境的关系3 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循环和积累的过程与规律4水污染状况的调查、评价和环境监测5水污染的控制与规划6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7 环境影响评价 湿地生态系统:指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特征:(1) 系统的生物多样性(2) 系统的生态脆弱性(3) 生产力高效性(4) 效益的综合性(5) 生态系统的易变性 湿地三要素:湿地水文、生物物理化学、湿地生物

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三个平衡点:1、结构上的平衡2、功能上的平衡3、输入和输出物质数量上的平衡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1)自我调节机制(内部反馈机制)2)人工调节机制 保护生态平衡的基本途径:1、对自然资源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制定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开民利用方案。2、开展生态系统全面研究,在掌握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调整。3、防灾、减灾,整治生态环境,尤其对人为污染而造成的生态恶化区域。4、加大力度保护濒危生物栖息地。 生态学在环境水利中的作用:1)利用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综合反映环境污染善与环境质量化学监测和仪器监测。2)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特点阐明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3)利用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降解、消除污染。 水体:又称水环境,一般指江河、湖泊、沼泽、水库、地下水及海洋等贮水体的总称。应包括水、水中的悬浮物、溶解物质、底泥甚至水生生物等,多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或是一具完整的自然综合体。 水体环境条件河流水环境条件河流是动水环境,河水中的悬浮物质、溶解物质、水生生物及流入的污染物,均随水流动,流动水面与大气交界面经常相互混掺,复氧条件好,利于水生生物生长和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按照湖中的温度梯度可将湖水分为:湖上层、温跃层和湖下层,温跃层的温度随深度急剧下降。 影响水体环境条件的主要因素有:温度、光照、溶解氧、流速、流量、pH 值等。 水体污染概念指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1.河流污染特点:1)污染物扩散快2)污染程度随径污比而变化3)污染危害大,影响范围广4)河流污染较易控制(河水自净能力强) 2.湖泊污染特点:1)污染物来源广、途径多、种类复杂、面源污染占比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