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作《生死场》序

萧红作《生死场》序
萧红作《生死场》序

萧红作《生死场》序

鲁迅

记得已是四年前的事了,时维二月,我和妇孺正陷在上海闸北的火线中〔2〕,眼见中国人的因为逃走或死亡而绝迹。后来仗着几个朋友的帮助,这才得进平和的英租界,难民虽然满路,居人却很安闲。和闸北相距不过四五里罢,就是一个这么不同的世界,——我们又怎么会想到哈尔滨。

这本稿子的到了我的桌上,已是今年的春天,我早重回闸北,周围又复熙熙攘攘的时候了。但却看见了五年以前,以及更早的哈尔滨。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精神是健全的,就是深恶文艺和功利有关的人,如果看起来,他不幸得很,他也难免不能毫无所得。

听说文学社曾经愿意给她付印,稿子呈到中央宣传部书报检查委员会那里去,搁了半年,结果是不许可。人常常会事后才聪明,回想起来,这正是当然的事:对于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恐怕也确是大背“训政”〔3〕之道的。今年五月,只为了《略谈皇帝》〔4〕这一篇文章,这一个气焰万丈的委员会就忽然烟消火灭,便是“以身作则”的实地大教训。奴隶社〔5〕以汗血换来的几文钱,想为这本书出版,却又在我们的上司“以身作则”的半年之后了,还要我写几句序。然而这几天,却又谣言蜂起,闸北的熙熙攘攘的居民,又在抱头鼠窜了,路上是络绎不绝的行李车和人,路旁是黄白两色的外人,含笑在赏鉴这礼让之邦的盛况。自以为居于安全地带的报馆的报纸,则称这些逃命者为“庸人”或“愚民”。我却以为他们也许是聪明的,至少,是已经凭着经验,知道了煌煌的官样文章之不可信。他们还有些记性。

现在是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四的夜里,我在灯下再看完了《生死场》。周围像死一般寂静,听惯的邻人的谈话声没有了,食物的叫卖声也没有了,不过偶有远远的几声犬吠。想起来,英法租界当不是这情形,哈尔滨也不是这情形;我和那里的居人,彼此都怀着不同的心情,住在不同的世界。然而我的心现在却好像古井中水,不生微波,麻木的写了以上那些字。这正是奴隶的心!——但是,如果还是搅乱了读者的心呢?那么,我们还决不是奴才。

不过与其听我还在安坐中的牢骚话,不如快看下面的《生死场》,她才会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

…1?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县人,小说家。《生死场》是她所著的中篇小说,《奴隶丛书》之一,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上海容光书局出版。

…2?指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上海战争。

…3?“训政”孙中山提出的建国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在“训政时期”由政府对民众进行行使民权的训练。国民党政府曾于一九三一年六月公布所谓《训政时期约法》,借“训政”为名,剥夺人民一切民主权利,长期实行独裁统治。

…4?《略谈皇帝》应作《闲话皇帝》。一九三五年五月,上海《新生》周刊第二卷第十五期发表易水(艾寒松)的《闲话皇帝》一文,泛论古今中外的君主制度,涉及日本天皇,当时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即以“侮辱天皇,妨害邦交”为名提出抗议。国民党政府屈从压力,并趁机压制进步舆论,将《新生》周刊查封,由法院判处该刊主编杜重远一年二个月徒刑。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也因“失责”而撤销。

…5?奴隶社一九三五年鲁迅为编印几个青年作者的作品而拟定的一个社团名称。以奴隶社名义出版的《奴隶丛书》,还有叶紫的《丰收》和田军的《八月的乡村》。

《生死场》后记

胡风

我看到过有些文章提到了萧洛霍夫(Sholoxof)在被《开垦了的处女地》里所写的农民对

于牛对于马的情感,把它们送到集体农场去以前的留恋,惜别,说那画出了过渡期的某一类农民的魂魄。《生死场》的作者是没有读过《被开垦了的处女地》的,但她所写的农民们的对于家畜的爱,真实而又质朴,在我们已有的农民文学里面似乎还没有见过这样动人的诗篇。

不用说。这里的农民的命运是不能够和走向地上乐园的苏联的农民相比的:蚁子似地生活着,糊糊涂涂的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用自己的血汗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大地,种出食粮,养出畜类,勤勤苦苦地蠕动在自然的暴君和两只脚的暴君的威力下面。

但这样混混沌沌的生活也是并不能长久继续的。卷来了“黑色的舌头”,飞来了宣传"王道"的汽车和飞机,日本旗替代了中国旗。偌大的东北四省轻轻地失去了。日本人为什么抢了去的? 中国的治者阶级为什么让他们抢了去的?抢的是要把那些能够肥沃大地的人民做成压榨得更容易更直接的奴隶,让他们抢的是为了表示自己的驯服,为了取得做奴才的地位。

然而被抢去了的人民却是不能够"驯服"的。要么,被刻上"亡国奴"的烙印,被一口一口地吸尽血液,被强奸,被杀害。要么,反抗。这以外,到都市去也罢,到尼庵去也罢,都是不出这个人吃人的世界。

在苦难里倔强的老王婆固然站起了,但忏悔过的"好良心"的老赵三也站起了,甚至连那个在世界上只看得见自己的一匹山羊的谨慎的二里半也站起了......。那寡妇们回答出"是呀!千刀万剐也愿意!"的时候,老赵三流泪地喊着"等我埋在坟里......也要把中国旗子插在坟顶,我是中国人!我要中国旗子,我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不......不是亡......亡国奴......"的时候,每个人跪在枪口前面盟誓说:"若是心不诚,天杀我,枪杀我,枪子是有灵有圣有眼睛的啊!"的时候,这些蚁子一样的愚夫愚妇们就悲壮地站上了神圣的民族战争的前线。蚁子似地为死而生的他们现在是巨人似地为生而死了。

这写的只是哈尔滨附近的一个偏僻的村庄,而且是觉醒的最初的阶段,然而这里面是真实的受难的中国农民,是真实的野生的奋起。它"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鲁迅序《八月的乡村》语)。

使人兴奋的是,这本不但写出了愚夫愚妇的悲欢苦恼,而且写出了蓝空下的血迹模糊的大地和流在那模糊的血土上的铁一样重的战斗意志的书,却是出自一个青年女性的手笔。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女性的纤细的感觉,也看到了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前者充满了全篇,只就后者举两个例子:山上的雪被风吹着像要埋蔽这傍山的小房似的。大树号叫,风雪向小房遮蒙下来。一株山边歪斜着的大树,倒折下来。寒月怕被一切声扑碎似的,退缩到天边去了。这时候隔壁透出来的声音更哀楚。(六六页) 上面叙述过的,宣誓时寡妇们回答了"是呀!千刀万剐也愿意!"以后,接着写:哭声刺心一般痛!哭声方锥一般落进每个人的胸膛。一阵强烈的悲酸掠过低垂的人头,苍苍然蓝天欲坠了!(一六四页) 老赵三流泪地喊着死了也要把中国旗插在坟顶以后,接着写:浓重不可分解的悲酸,使树叶垂头。赵三在红蜡烛前用力敲了桌子两下,人们一齐哭向苍天了。人们一起向苍天哭泣。大群的人起着号啕!(一六四页)这是用钢戟向晴空一挥似的笔触,发着颤响,飘着光带,在女性作家里面不能不说是创见了。

然而,我并不是说作者没有她的短处或弱点。第一,对于题材的组织力不够,全篇显得是一些散漫的素描,感不到向着中心的发展,不能使读者得到应该能够得到的紧张的迫力。第二,在人物的描写里面,综合的想象的加工非常不够。个别地看来,她的人物都是活的,但每个人物的性格都不凸出,不大普遍,不能够明确地跳跃在读者的前面。第三,语法句法太特别了,有的是由于作者所要表现的新鲜的意境,有的是由于被采用的方言,但多数却只是因为对于修辞的锤炼不够。我想,如果没有这几个弱点,这一篇不是以精致见长的史诗就会使读者感到更大的亲密,受到更强的感动罢。

当然,这只是我这样的好事者的苛求,这只是写给作者和读者的参考,在目前,我们是应该以作者的努力为满足的。由于《八月的乡村》和这一本,我们才能够真切地看见了被抢去的土地上的被讨伐的人民,用了心的激动更紧地和他们拥合。

一九三五,一一,二二晨二时记于上海。

生死场读书笔记3篇

生死场读书笔记3篇 《生死场》读书笔记(一) 小说《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它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乡村的生活。鲁迅和胡风分别为《生死场》的第一版写了序言和后记。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我们才能够真切地看见了被抢去的土地上的被讨伐的人民,用了心的激动更紧地和他们拥合。 《生死场》是一部浸透着"悲凉"的小说,这种悲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更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心里反应。在黄土地里,贫苦无靠的农民身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连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九一八"事变后,宣称"王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小的村庄。受着地主阶级残酷压榨的广大农民身上,又直接地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山。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就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着宣称"王道"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

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义勇军去了。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怆的气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战到底的决心。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萧红在心灵的一隅,用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苦难命运,展示人生的荒凉感。 《生死场》用了散文化的结构章法,书中写了季节的更换,年代的轮回,但时间的自然流转却没有提供为情节发展所需的因果关系,因而,那里的生活只是一个个各自相对独立的场景之间的空间组合。第一章"麦场"主要写二里半找羊,第二章"菜圃"写金枝与成业的恋爱,第三章"荒山"写月英的死和"镰刀会"。整个小说没有组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采用的是一种散点空间单元,并通过时间转换的节奏把其连缀了起来。这种看似无组织的组织,无结构的结构,正是中国散文美学形散而神聚的精髓之所在。 《生死场》读书笔记(二) 初秋的夜晚,我重读了萧红的《生死场》。做为呼兰人读萧红的书,说得上是一种最简洁最直接的一种阅读了。这样一个夜里,凉爽而优柔的微风,就像萧红的笔触,从这悲喜的人生中,一阵阵地从窗外轻轻而过。萧红在序里说,这

萧红的生死场赏析

萧红的生死场赏析

《生死场》共十七章,书中并没有作者集中笔力刻划的主人公,着墨较多的是二里半.王婆和金枝三户劳动人家的一些日常琐碎的事情,着重写了月英、五姑姑的姐姐等几个女人的悲惨遭遇。 前十章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前哈尔滨附近的一个村庄“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的生活。这些看似极为普通的生活却包藏着血和泪的重压。这些被弃置在荒漠大地的人们,对于生活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但是总摆脱不了穷困的蹂躏和愚昧的捉弄:月英因生病被丈夫折磨致死;年轻的媳妇因难产和受虐待而丧生;王婆因耐不住生活的痛苦而服毒自尽;而金枝的孩子因为丈夫一时气愤而被摔死......他们生活得草率而艰难,同时作品也表现了他们对于这种生活的愤恨与不平。农民们终于在赵三和李青三等人的带动下,组织了“镰刀会”进行了一次自发的反抗地租加价的斗争,斗争虽未正式行动即失败了,然而这次事件所激起的火星,却深深地埋藏在人们心里。 作品的后七章,后七章描写“九.一八”事变之后农民历起抗日的经过和情形。“九.一八”事变后,亡国的现实促使人们从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原来那些似乎浑浑噩噩地生活着的农民们,猛然增加了民族意识,眼光开始转向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萧红在这部共17章8万字小说里,不仅写了奴隶的悲剧及其抗争,但她的更多地投身在奴隶之奴隶-农村贫苦妇女身上,通过与女性生活密切相关的两种体验――生(生育)与死(由疾病、虐待和自残导致的死亡)来反映对于生的坚强及对于死的挣扎的。 《生死场》本文描述了善良无辜的乡村妇女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下受尽摧残与折磨后再默默地死的那种无限轮回,着力表现了女性的身体之畸,她们作为男人泄欲的对象和无节制无保障的生育就是她们的生活状况。首先,萧红是以身体的“畸”变来展现乡村女性可悲的生存状态的,《生死场》前十章中充溢着受病痛折磨所致的身体变形与死亡的毁形的种种可怕之处.月英是“从前打渔村最美丽的女人”,“她是如此温和,从不听她高声笑过,或是高声吵嚷,生就的一对多情的眼睛,每个人接触她的眼光,好比落到绵绒中那样愉快和温暖。”她在瘫痪之后却受尽丈夫的折磨,变成了可怕的怪物:身体的下半部分浸泡在粪便里,腐烂而充满着蛆―― “她的眼睛,白眼珠完全变绿,整齐的一排前齿也完全变绿,她的头发烧焦了似的,紧贴住头皮。她像一头患病的猫儿,孤独而无望。”其次,《生死场》中对“生”与“死”的描写是纯粹动物性的,绝没有一点抽象意义上的观念,它完全是纯身体感受的,“生”就是女人的生育,它并不伟大,也没有一般传统话语所描写的“伟大”与“崇高”。“生”就是生活与生育,它与“死”一样是女性必须面对的可怖事实,在无节制、无保障的生育面前,年轻的生命一个个倒下去。 “这庄上的谁家养小孩,一遇到孩子不能养下来,我就去拿着钩子,也许用那个掘菜的刀子,把孩子从娘的肚里硬撑出来。孩子死不算一回事。”(王婆语) 在同一个阶级中,相对于男人而言,女性处在何等残酷的地位,如果乡村雇农的生存境遇如同奴隶一般的话,那么乡村妇女的生存境遇就是“奴隶的奴隶”。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给民族造成的伤害,在《生死场》中是以男性父权专制给女性带来的伤害为具体表现形式的。在小说中,当日本人刚开始在村庄里寻女人时,王婆还有点诧异:“怎么也带女人吗?......女人也要捉去枪毙

萧红 生死场

虐人害物即豺狼 ——浅析《生死场》中的“人”和“动物” 刘恋(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10A)104030027 【摘要】认真阅读《生死场》,我们可以发现作品中涉及了种种动物,人的特征与动物的特征紧密相连,把人当做动物来写,用动物来写人物,动物本身着上了现实化的色彩,隐含了一种象征性意义,本文试从用动物来描写人的各种特点,用动物来描写人的生育痛苦,用动物来描写人的生存处境三个方面对作品中的“人”和“动物”进行分析。 【关键词】萧红人动物生死 鲁迅说《生死场》“她会给你们坚强和挣扎的勇气”【1】,在《生死场》中,作者以自己独特的感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原生态”似的悲惨图景。游走在其中的动物,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作品中的几十种动物,活灵活现地展现着人物的性格特征,人与动物的互喻互渗,是作品的重要特色,通过动物的隐喻性描写,使作品要表现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1】的主题更具深刻性,动物丰富的言外之意使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超越了故事自身,涉及到了一切生命存在的世界。 作品在人和动物互为背景的的思考中揭示出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它不仅写出了像动物一样的人的生命过程,而且也写出了像动物一样的盲目而又惊惧、沉寂而又怯弱的病态人生。像动物一样的被虐待,自残,然后死亡,透过表面,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扭曲的,挣扎的灵魂,那压抑的欲望,禁锢的思想,是作品笼罩了一层悲哀。 一、用动物来描写人的各种特点 众所周知,人是由猿猴演变而来,人的发展历程与动物的进化历程也存在千千万万联系,然而,进化了的人类依然脱不了与动物的某些特征的相像。从哲学上来说,人本身具有自然属性,有了与动物一样的自然欲望,食欲、性欲、求生欲,但人之所以为人,还在于人有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属性,在《生死场》中,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共同作用,自然属性成为主导人生存和生活,并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条件,社会属性则以一种消极的、附带的背景形式影响着人

萧红的生死场赏析

《生死场》共十七章,书中并没有作者集中笔力刻划的主人公,着墨较多的是二里半.王婆和金枝三户劳动人家的一些日常琐碎的事情,着重写了月英、五姑姑的姐姐等几个女人的悲惨遭遇。 前十章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前附近的一个村庄“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的生活。这些看似极为普通的生活却包藏着血和泪的重压。这些被弃置在荒漠的人们,对于生活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但是总摆脱不了穷困的蹂躏和愚昧的捉弄:月英因生病被丈夫折磨致死;年轻的媳妇因难产和受虐待而丧生;王婆因耐不住生活的痛苦而服毒自尽;而金枝的孩子因为丈夫一时气愤而被摔死......他们生活得草率而艰难,同时作品也表现了他们对于这种生活的愤恨与不平。农民们终于在三和青三等人的带动下,组织了“镰刀会”进行了一次自发的反抗地租加价的斗争,斗争虽未正式行动即失败了,然而这次事件所激起的火星,却深深地埋藏在人们心里。 作品的后七章,后七章描写“九.一八”事变之后农民历起抗日的经过和情形。“九.一八”事变后,亡国的现实促使人们从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原来那些似乎浑浑噩噩地生活着的农民们,猛然增加了民族意识,眼光开始转向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萧红在这部共17章8万字小说里,不仅写了奴隶的悲剧及其抗争,但她的更多地投身在奴隶之奴隶-农村贫苦妇女身上,通过与女性生活密切相关的两种体验――生(生育)与死(由疾病、虐待和自残导致的死亡)来反映对于生的坚强及对于死的挣扎的。 《生死场》本文描述了善良无辜的乡村妇女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下受尽摧残与折磨后再默默地死的那种无限轮回,着力表现了女性的身体之畸,她们作为男人泄欲的对象和无节制无保障的生育就是她们的生活状况。首先,萧红是以身体的“畸”变来展现乡村女性可悲的生存状态的,《生死场》前十章中充溢着受病痛折磨所致的身体变形与死亡的毁形的种种可怕之处.月英是“从前打渔村最美丽的女人”,“她是如此温和,从不听她高声笑过,或是高声吵嚷,生就的一对多情的眼睛,每个人接触她的眼光,好比落到绵绒中那样愉快和温暖。”她在瘫痪之后却受尽丈夫的折磨,变成了可怕的怪物:身体的下半部分浸泡在粪便里,腐烂而充满着蛆―― “她的眼睛,白眼珠完全变绿,整齐的一排前齿也完全变绿,她的头发烧焦了似的,紧贴住头皮。她像一头患病的猫儿,孤独而无望。”其次,《生死场》中对“生”与“死”的描写是纯粹动物性的,绝没有一点抽象意义上的观念,它完全是纯身体感受的,“生”就是女人的生育,它并不伟大,也没有一般传统话语所描写的“伟大”与“崇高”。“生”就是生活与生育,它与“死”一样是女性必须面对的可怖事实,在无节制、无保障的生育面前,年轻的生命一个个倒下去。 “这庄上的谁家养小孩,一遇到孩子不能养下来,我就去拿着钩子,也许用那个掘菜的刀子,把孩子从娘的肚里硬撑出来。孩子死不算一回事。”(王婆语)在同一个阶级中,相对于男人而言,女性处在何等残酷的地位,如果乡村雇农的生存境遇如同奴隶一般的话,那么乡村妇女的生存境遇就是“奴隶的奴隶”。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给民族造成的伤害,在《生死场》中是以男性父权专制给女性带来的伤害为具体表现形式的。在小说中,当日本人刚开始在村庄里寻女人时,王婆还有点诧异:“怎么也带女人吗?......女人也要捉去枪毙吗?”还有点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而当一个中国警察说,“谁希罕她,一个婆老子!”时,一切就真相大白了,小说写道:“中国人都笑了!日本人也盲笑。”在中国男人和日本男人这共同的笑声中,女人“和猪一般被他们牵走......还没走出栏

读萧红《生死场》有感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 生死场讲述的是困难时期乡村人家的平凡生活到后来发生了悲剧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美丽的小乡村。小乡村里不仅景色美,人们的心灵也美,男人们早晨在一起割麦、种地,傍晚一起聚在屋里聊天,或者谈一些秘密,谈秘密就把屋门锁上,轻声谈。妇女们上午就在家做农活,不出门,傍晚亲朋好友来串门,就一起唠嗑儿。孩子们更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上午结伴去玩耍,玩的地方很多,麦尝菜圃……全被他们霸占了。有时父母要求孩子帮着干农活,小孩们也很情愿,干起活来非常带劲。小乡村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村中偶尔传出一些新闻:二里半的羊丢了、罗圈腿替麻面婆摘瓜被二里半训斥、赵三的“镰刀会”失败、赵三蹲进了牢房……偶尔还传来一些噩耗:王婆服毒、小金枝惨死。但事情过去也就算了,乡民们也没有惦记着。村里人就这样过着日子,哪怕庄稼全死完了或放弃农业这行了,人们也会再想办法维持生活。例如赵三在家里编了鸡笼到城里去卖,带着儿子平儿上街吆喝,眼看生意越来越好却又落败了,家里堆满了鸡笼,赵三别提多生气,可这事又过去了。十年后,乡村一仍其旧,洋鬼子兵来扫荡了,文章就在此进入悲剧。鬼子越来越猖狂,变的肆无忌惮,老赵三带着全村人民竭力反抗,平儿长大了,罗圈腿也是。但罗圈腿被滥杀无辜的鬼子残害了,他母亲也是。庄稼毁灭了,村民们饥寒交迫,金枝跑到城里去挣钱。日子愈来愈不好过,老弱病残的母亲让金枝去做尼姑,可尼姑院里的主持走了。李青山是“红枪会”的队长,“红枪会”失败后,李青山要逃到城里住了,二里半也跟着去,临行那天的二里半与自己唯一的羊告别,步履蹒跚着走了。 这是一个多么惨绝人寰的故事啊!原本好好的村庄被残忍的鬼子毁灭了。我对侵略者的仇恨加深了,当侵略者再次踏进我国领土时,我必定会勇往直前、奋勇抗敌、保卫祖国。现在的我只有发愤图强、努力学习,才能将自己的绵薄之力奉献给祖国。困难时期生活很艰难,再想想今日不愁吃、不愁穿,过着锦衣玉食生活的我们,就更应该同情困难时期的人们,就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生死场》,一部浸透着悲凉的小说,出自萧红,能得鲁迅为其写序言,胡风为其作读后记,这样的一本书,也许真的需要好好品读。 一本《生死场》,让我读到了人们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一股悲意贯穿始终。现实的残忍,悲凉,生活的无奈,艰辛,每多一分的苦难,就给我们的心里加上一分哀意。萧红用她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为我们展现了生活底层人们的煎熬。

生死场 读后感

生死场 关于生死的问题,我想多数人对死是畏惧的,对生是渴求的,人们重视生与死。可是,当时光倒回至日本侵华战争的初始,生与死或许真就是一线之间。 不过,关于生死的话题,暂且搁置一旁,提及《生死场》首先我先想先聊聊女性。在《生死场》中,女性的悲剧命运一直贯穿始终。月英,她是打鱼村最美丽的女人却成了一个瘫人,下身成了小虫们的洞穴,生、老、病、死一直缠绕着她,最终抵不过病的折磨,她敌不过死;金枝,因为和相好成业有了不正当的男女关系,饱受辱骂,羞愧,耻笑和恐惧,她饱受屈辱生下一女却又被自己的丈夫狠狠摔死,她却只有说是自己命不好,她敌不过命;王婆,有着三个孩子可三个孩子都相继死去,王婆恨命,所以在她得知自己儿子死时,她服毒自杀,可毒确杀不死她,她敌过了死,但同样,她也敌不过命。 《生死场》中塑造了这一系列的悲剧女性形象,我想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当时动荡的战争初始年间,也处于思想封建的社会下;女性注定是悲剧的,女性的地位注定是低下的。在当时的男权主义下,女性忍受着丈夫的打骂,忍受着命运的不公;在当时的老旧思想下,女性忍受着迂腐的思想的束缚,被不公平的封建礼教捆绑着。但此外,我还有个猜想,萧红的《生死场》中之所以有着这么多悲惨的女性形象而她们有些也与封建思想与自己的悲剧命运反抗着,她们在反抗中妥协,在妥协中反抗。这有些矛盾的女性主义,会不会是萧红自己悲惨命运的影射?萧红一生,命途多舛,《生死场》写作于她第一段恋情过后,现实的大海把她死死的拍在岸边,她受尽折磨,她心灰意冷,可是当时写作《生死场》时,她与萧军相恋,所以在《生死场》中的女性有着悲剧的命运,却也有着反抗的精神,她们有着绝望,却同时有希望。 论生死,论人命,这个话题似乎太大,但《生死场》之所以以之命名,也是想体现生死一线之间。不管是从前,还是现在,生活在这个世界,就总会有人生有人离。就如同《生死场》中,死人死了!活人算计着怎样活下去。在那动荡的年间,人命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也并非是铁石心肠,或许在那个年代,能够活下去才是该考虑的。月英的死,金枝女儿的死,还有女学生的死,大家显得习以为常,因为当时生生死死的事太常有了,生与死便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能活下来的便是命硬的,活不下去的便是敌不过命的。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那个时代的黑暗。但黑暗中,却也有生的希望。“房后草堆上,狗在那里生产。”“暖和的季节,全村忙着生产。”生命消融,却也有新的生命降临。生是希望的,就算是在那个人命不值一提的年代,生也会给人一种希望,给人黑暗里一丝微弱的光。 日军入侵,人命更加低贱,屠杀,侵犯,甚至连大肚的女人都不放过。在这动荡年间,生死由命,生死真就是一线之间。可是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侵略,面对对于人命轻易践踏的日本军,村里人还是反抗了。反抗亦是对生的渴求。反抗就意味着生死不在由命,自己有了一些对于自己生命的掌控权,人命也变得可贵了。生变得有意义了,命变得重要了,希望便有了。生死之场,或许由命,但反抗,生便有了价值。 生死之场,生死一线。命,为反抗的人留。

《生死场》读书有感(一)

《生死场》读书有感(一) 萧红的《生死场》写于1934年9月,1935年12月出版,鲁迅先生亲自为其校阅并写了序言,胡风先生为其写了后记,被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中。这本书真实地反映了东北人民在封建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下的极端贫困和顽强抗争的精神,对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有了较为深刻的刻画。读完这本书,我深受震撼,也了解到了在那个时代东北人民的生活状况。 毋庸置疑,这本书描绘了一幅“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表现了萧红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失去的土地的深切眷恋,是一本关于人性、人的生存的力作。全书共分为十七小节,运用散文化的结构章法,虽然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但通过时间转换的节奏将散点空间单元连缀起来,写出了年代的轮回和季节的更换。胡风在后记中说:“《生死场》的作者是没有联的农民相比的:蚁子似地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用自己的血汗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大读过《被开垦了的处女地》的,但她所写的农民们的对于家畜(羊,马,牛)的爱着,真实而又质朴,在我们已有的农民文学里面似乎还没有见过这样动人的诗篇。不用说,这里的农民的运命是不能够和走向地上乐园的苏地,种出食粮,养出畜类,勤勤苦苦地蠕动在自然的暴君和两只脚的暴君的威力下面。” 这本书的景物描写特别出色,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城外一条长长的大道,被榆树荫打成荫片。走在大道中,象是走进一个动荡遮

天的大伞。山羊嘴嚼榆树皮,粘沫从山羊的胡子流延着。被刮起的这些粘沫,仿佛是胰子的泡沫,又象粗重浮游着的丝条;粘沫挂满羊腿。榆树显然是生了疮疖,榆树带着偌大的疤痕。山羊却睡在荫中,白囊一样的肚皮起起落落……”“大树林子里有黄叶回旋着,那是些呼叫着的黄叶。望向林子的那端,全林的树棵,仿佛是关落下来的大伞。凄沉的阳光,晒着所有的秃树。田间望遍了远近的人家。深秋的田地好象没有感觉的光了毛的皮革,远近平铺着。”“房后的草堆上,温暖在那里蒸腾起了。全个农村跳跃着泛滥的阳光。小风开始荡漾田禾,夏天又来到人间,叶子上树了!假使树会开花,那么花也上树了!”“晚间河边蛙声震耳。蚊子从河边的草丛出发,嗡声喧闹的阵伍,迷漫着每个家庭。日间太阳也炎热起来!太阳烧上人们的皮肤,夏天,田庄上人们怨恨太阳和怨恨一个恶毒的暴力者一般。全个田间,一个大火球在那里滚转……” 我看过许多着名作家写的反映抗战时期人民生活状况的作品,但其中萧红的《生死场》给我带来的感染是最大的。这部作品非常真实,文笔也十分朴实,正是因为这种简单朴素才给人以深刻印象吧。在读此作品之前,我从来没想到原来在那个时期的东北人民是这样活着的——“在乡村永久不晓得,永久体验不到灵魂,只有物质来充实她们……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坟场是死的轮廓,没有花香,没有虫鸣……” 因为受到封建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双重打击,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异常冷漠——突出体现在《生死场》中

萧红作《生死场》序

萧红作《生死场》序 鲁迅 记得已是四年前的事了,时维二月,我和妇孺正陷在上海闸北的火线中〔2〕,眼见中国人的因为逃走或死亡而绝迹。后来仗着几个朋友的帮助,这才得进平和的英租界,难民虽然满路,居人却很安闲。和闸北相距不过四五里罢,就是一个这么不同的世界,——我们又怎么会想到哈尔滨。 这本稿子的到了我的桌上,已是今年的春天,我早重回闸北,周围又复熙熙攘攘的时候了。但却看见了五年以前,以及更早的哈尔滨。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精神是健全的,就是深恶文艺和功利有关的人,如果看起来,他不幸得很,他也难免不能毫无所得。 听说文学社曾经愿意给她付印,稿子呈到中央宣传部书报检查委员会那里去,搁了半年,结果是不许可。人常常会事后才聪明,回想起来,这正是当然的事:对于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恐怕也确是大背“训政”〔3〕之道的。今年五月,只为了《略谈皇帝》〔4〕这一篇文章,这一个气焰万丈的委员会就忽然烟消火灭,便是“以身作则”的实地大教训。奴隶社〔5〕以汗血换来的几文钱,想为这本书出版,却又在我们的上司“以身作则”的半年之后了,还要我写几句序。然而这几天,却又谣言蜂起,闸北的熙熙攘攘的居民,又在抱头鼠窜了,路上是络绎不绝的行李车和人,路旁是黄白两色的外人,含笑在赏鉴这礼让之邦的盛况。自以为居于安全地带的报馆的报纸,则称这些逃命者为“庸人”或“愚民”。我却以为他们也许是聪明的,至少,是已经凭着经验,知道了煌煌的官样文章之不可信。他们还有些记性。 现在是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四的夜里,我在灯下再看完了《生死场》。周围像死一般寂静,听惯的邻人的谈话声没有了,食物的叫卖声也没有了,不过偶有远远的几声犬吠。想起来,英法租界当不是这情形,哈尔滨也不是这情形;我和那里的居人,彼此都怀着不同的心情,住在不同的世界。然而我的心现在却好像古井中水,不生微波,麻木的写了以上那些字。这正是奴隶的心!——但是,如果还是搅乱了读者的心呢?那么,我们还决不是奴才。 不过与其听我还在安坐中的牢骚话,不如快看下面的《生死场》,她才会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 …1?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县人,小说家。《生死场》是她所著的中篇小说,《奴隶丛书》之一,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上海容光书局出版。 …2?指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上海战争。 …3?“训政”孙中山提出的建国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在“训政时期”由政府对民众进行行使民权的训练。国民党政府曾于一九三一年六月公布所谓《训政时期约法》,借“训政”为名,剥夺人民一切民主权利,长期实行独裁统治。 …4?《略谈皇帝》应作《闲话皇帝》。一九三五年五月,上海《新生》周刊第二卷第十五期发表易水(艾寒松)的《闲话皇帝》一文,泛论古今中外的君主制度,涉及日本天皇,当时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即以“侮辱天皇,妨害邦交”为名提出抗议。国民党政府屈从压力,并趁机压制进步舆论,将《新生》周刊查封,由法院判处该刊主编杜重远一年二个月徒刑。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也因“失责”而撤销。 …5?奴隶社一九三五年鲁迅为编印几个青年作者的作品而拟定的一个社团名称。以奴隶社名义出版的《奴隶丛书》,还有叶紫的《丰收》和田军的《八月的乡村》。 《生死场》后记 胡风 我看到过有些文章提到了萧洛霍夫(Sholoxof)在被《开垦了的处女地》里所写的农民对

《萧红》观后感

《萧红》观后感 《萧红》观后感 看电影《萧红》,让我心情低落了好久好久。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见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她虽然出生在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但幼年丧母。因丧失了最亲的祖父后,不顾家庭反对而出走北平,而后跟汪恩甲交往怀孕,但因无经济来源欠债太多,未婚夫汪恩甲逃离。在萧红穷困潦倒并关在旅馆,她向裴馨园求助,然后多次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萧红因此结识萧军。她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一举成名。1936年,因与萧军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只身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在这期间,萧红再次回到萧军身边,但是她感觉萧军毫无变化便再次离开。1938年,萧红和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战乱纷飞之时,她再次怀孕(萧军的孩子),但小孩产后第四天,夜里抽风而死。在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感 看到萧红的一生,内心无比悲凉,因她的才华而震惊,但也因她的处境心痛。 她走到哪里,都会被人喜欢,但是却究其一生又孤独落寞。 她死于时代,死于际遇,死于庸医,也死于自己对生命,对自由,对爱的渴望。 思 我们每个人都只有这一生,而萧红的一生有璀璨一幕也有黑暗一幕。 她在写作上具备的才华弥补了她人性的弱点,人不是十全十美的,同时,

萧红《生死场》中的“出发点”

萧红《生死场》中的“出发点” 发表时间:2019-02-15T10:08:07.00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4月下作者:张钰唯[导读]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生命都是在不断地探寻与摸索,从阶级地位高低决定生命轻贱到家族兴盛、个人才能决定生命贵贱,社会在进步人们对生命也进行不断地思考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舟山市 316000)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生命都是在不断地探寻与摸索,从阶级地位高低决定生命轻贱到家族兴盛、个人才能决定生命贵贱,社会在进步人们对生命也进行不断地思考,才致使现在所有人获致生命平等与尊严。但在这长期的对生命的黑暗探索历程中,旧中国的女性与未成劳动力的孩子付出的代价更甚。读萧红《生死场》后,对萧红小说中东北人们对于生命的态度更是可以看出。 1938年在《七月》座谈会上的一次讲话中萧红谈到“作家不是属于某个阶级的,作家是属于人类的。现在或者过去,作家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我的理解是萧红认为写作的必须与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不能割裂,所以萧红一直坚持写作的出发点是站在“人类愚昧”的原点出发,不断认识从而获得生命的尊严,而不是站在阶级的立场或者其他的立场上。以致我们在读《生死场》时也可以看到人类对待生命是愚昧的、无知的。甚至可以看到人与动物类比,人的生命如同动物一般轻贱。 中国旧社会的男权主义使女子的地位低下,也可以说是没有地位,她们或许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女子如是,未成劳动力的孩子也是,更不用说新生命更是轻贱。他们活下来是贱命,死了更是无人问津,从萧红《生死场》的中看来人们对于这样的死亡似乎还是有淡淡的喜悦,必进人死后他的口粮也会节省下来不至于其他劳动力饿死。萧红的有一段描述使我印象深刻,她说“……一个孩子三岁了,我把她摔死了,要小孩子我会成了个废物。……那天早晨……我想一想!……早晨,我把她坐在草堆上,我去喂牛;草堆是在房后。等我想起孩子来,我跑去抱她,我看见草堆上没有孩子;看见草堆下有铁犁的时候,我知道,这是凶兆,偏偏孩子跌在铁犁一起,我以为她还活著呀!等我抱起来的时候……啊呀!……啊呀!……我把她丢到草堆上,血尽是向草堆上流呀!她的小手颤颤着,血在冒着汽从鼻子流出,从嘴也流出,好像喉管被切断了。我听一听她的肚子还有响;那和一条小狗给车轮压死一样。我也亲眼看过小狗被车轮轧死,我什么都看过。这庄上的谁家养小孩,一遇到孩子不能养下来,我就去拿著钩子,也许用那个掘菜的刀子,把那孩子从娘的肚子里硬搅出来。孩子死,不算一回事,你们以为我会暴跳着哭吧,我会嚎叫吧。起先我心也觉得发颤,可是我一看见麦田在我眼前时,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一滴眼泪都没淌下。”萧红笔触下的王婆是悲凉的,惨无人道的。她在写王婆讲述的这个故事时,王婆最终对于孩子生命,女人生孩子的痛苦似乎是无所谓的、她也是无所谓的、甚至可以说在劝诫周围的人也要看成是无所谓的。正是这样的无所谓、漠然也让我更懂萧红,更懂她的处境与她写《生死场》时站在人类本是愚昧的立场以此引导人们如何对待生命。萧红从书中想告诉我们在那个时期东北的这个贫穷的小村庄人们心中或观念中对孩子的生命是不屑一顾的,他们认为孩子在没成劳动力之前吃东西便是在与其他人争口粮,其他已经是劳动力的人少口粮就有可能饿死,女孩更是赔钱货。以致人们觉得孩子的命是不值钱的。用萧红书中“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这句活来形容人们对待孩子再贴切不过了。那是的人们贫穷更是愚昧无知,人们对一个小的生命是如此轻贱的态度也可体现了萧红写《生死场》的原点是“人类愚昧”。故事中王婆对待自己孩子的死和庄上其他不能养活的孩子的死的态度其实也是当时东北甚至是整个中国人们对待生命态度的缩影。萧红便是想要从“人类本是愚昧的”对待小生命这种愚昧的做法更是荒唐,人们应该醒悟尊重生命,不然必将固步自封,自取灭亡。 前面内容我写了《生死场》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人们对待小生命愚昧无知的段落以及一些看法。它也仅仅是书中精髓之一毛。读完整本书,深入思考书中内容其实还有许多的细节也揭示了萧红写作是站在“人类愚昧”的原点来劝诫人们给人以警示。书中萧红在细节的写作时也在无形中体现当时的人是没有自我意识和价值的,把人与没有思想的动物类比,人与动物互为背景,同时在描写一些人物当时状态时把他们用动物的状态表现出来,展现“生”“死”的纯粹动物性。以此来表现人如同动物一样无思想般的愚昧以及如动物一般麻木的生活状态,更深层次的把人性本能的怯懦自私与“动物般”的愚昧表现的淋漓尽致。如书中在写女子生育过程时,频繁地与动物的交配繁衍并列在一起。书中王婆作为产婆,当她为女子接生回来,会写到"窗外墙根下,不知谁家的母猪,也在生小猪。"女子生育孩子和母猪下崽类比,女人的生育等同为低等动物的本能繁殖活动,甚至连动物都不如。如菜圃中写到金枝老鼠一般地整夜好像睡在猫的尾巴下,母非母,子非子,最亲的母女之间没有爱,只有如同动物天敌一般的暗中较量和谨慎小心的生存。五姑姑的姐姐即将生产的时候“光着身子,像条鱼似的”在灰尘中爬行、号叫;从前打渔村最美丽的女人,在丈夫冷漠无情的摧残下像一头患病的猫儿,孤独而无望的苟延残喘;金枝在去哈尔滨打工后,在哪里无依无靠,独自流浪。她好像一个垃圾桶,好像一个病狗似的堆偎在那里。这些都表现出整个村子的人或者直接说是村子中的女人都可悲的喘息着,她们活着,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死了,也没有被记住的可能。女人和动物互成背景类比,更是从潜移默化中将人的生命价值看的卑微与轻贱。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生死场》怵目惊心地为我们展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封闭的东北乡村社会的生存状况。村子中对待女性、孩子的生死是如此的淡然就如同事实本就是如此一般。也是在这种愚昧、麻木的生存状态下,村子中的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混沌、愚昧的近乎原始的生存状态中麻木的活着。这也就恰好凸显了《生死场》中萧红的写作原点是站在人类愚昧的立场。但也正是萧红从人类本是愚昧的原点写作出发,在文章的后面面对日本侵略着的惨无人道的杀害和对领土的侵略,人们在对比下开始醒悟,也开始积极反抗并在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获得和明白人应该有的尊严而不是如死了一般活着,更能表现人们逐渐的认识清楚不在处于愚昧的状态,而是追求平等的尊严与人权。 作者简介:张钰唯(1994.07-),女,学历:本科。

《生死场》读书笔记

《生死场》读书笔记 《生死场》是一部浸透着“悲凉”的小说,这种悲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更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心里反应。在黄土地里,贫苦无靠的农民身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连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 “九一八”事变后,宣称“王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小的村庄。受着地主阶级残酷压榨的广大农民身上,又直接地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山。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就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着宣称“王道”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 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义勇军去了。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怆的气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战到底的决心。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萧红在心灵的一隅,用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苦难命运,展示人生的荒凉感。 《生死场》用了散文化的结构章法,书中写了季节的更换,年代的轮回,但时间的自然流转却没有提供为情节发展所需的因果关系,因而,那里的生活只是一个个各自相对独立的场景之间的空间组合。第一章“麦场”主要写二里半找羊,第二章“菜圃”写金枝与成业的恋爱,第三章“荒山”写月英的死和“镰刀会”。整个小说没有组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采用的是一种散点空间单元,并通过时间转换的节奏把其连缀了起来。这种看似无组织的组织,无结构的结构,正是中国散文美学形散而神聚的精髓之所在。 鲁迅和胡风分别为《生死场》的第一版写了序言和后记。

从女性视角解读萧红_生死场_中的女性悲剧

22-167 CN14-1034/I MZXS4/2008 名作欣赏 20世纪8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涌入中 国,为研究领域打开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它通常采用带有解构意味的分析方法,强调叙事者的主体性,从性别角度评价文学作品,涉及到叙事者主体位置与笔下人物关系,以及叙事者在叙述时不同于男性作家的角度、方式等。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风格的女作家,其小说《生死场》,显示了不可多得的艺术才情和创作生命力。如果立意从性别角度切入对萧红作品《生死场》展开思考,分析萧红作品女性的独特认识,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女性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这样就能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女性悲剧。 一、从女性话语的视角,解读女性的生命苦难 “性别这个因素在文学创作中是不可忽略的,无论在视角,叙述方式和语言风格方面,都会因女作家和男作家在经验和性别认同上的差异而有不同的表现”①。由于男性文化占据统治地位,男性用男性话语解读女性、书写女性,女性也模仿男权话语自我解读、自我书写,从男权文化大门走出去的,是被扭曲了的“男人眼中的女人”和“男人化的女人”。要打破这一文化格局,女性必须“逆流而上”站在女性视角用独特的女性话语进行真正的“自主选择”、“自我照型”,自己撩开隐蔽世界的重重帷幕,展现自己。而这一过程中,女性最先可以依靠和建构的便是自己的身体,以及自己身体上的真实感受。法国女权主义者海伦娜?西索提倡“白色墨汁”来写作,“妇女必须通过自己的身体来写作……妇女必须把自己写进文本———就像通过自己的奋斗嵌入世界和历史一样”②。由于处于男权文化压制下的妇女没有自己的语言,她只有自己的身体可以凭借。写作使妇女超脱自我结构,回到未经男权制文化扭曲的起初的自我。在男权制的文化下,只有这些可以逃脱男性文化,摆脱女性被审 美、被想象的“他者”处境,这才是真正的从女性视角来透视女性形象。《生死场》中的王婆自杀未遂时可怖的身体毁形,小金枝被父亲活活地摔死,美丽的月英姑娘瘫痪之后遭丈夫的折磨而死,此外,从未出现的女性体验作为书写视角在历史中浮现。金枝是书中从头到尾的人物,也是萧红以她为探讨女性生命本质的个体典型。未婚先孕带来的耻辱与恐惧将金枝逼入了走投无路的绝境,非法胎儿的出现犹如暴力疾病等对身体构成了威胁和伤害,怀孕造成的身体畸形使她对身体转而害怕和憎恨起来,进而官能神经都发生了变异,子宫成了滋生“怪物”的温床。“金枝仿佛是米田上的稻草人”,这一形象深刻地道出了金枝精神上的极度恐慌和绝望。萧红把男人无从理解的女性特有的身体感受写进了作品。乡村被日军占领后,金枝背井离乡到哈尔滨谋生,“为着钱,为着生活,她小心地跟了一个单身汉去他的房舍”。软弱无助的女人最终倒在男人的怀中,“她无助的嘶狂着,圆眼睛望一望锁住的门不能自开,她不能逃走,事情必然要发生”。遭到异性强暴后金枝受到的创伤在文中再一次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金枝好像踏着泪痕行走。她的头过分昏迷,心脏落进污水沟似的,她的腿骨软了,松懈了。”女性在遭受异性强暴的事件中作为主体浮出文本,她不再作为无声无息、喑哑的“他者”隐匿于历史深处,她的生命,她的声音,从历史叙事中的那个“无”显现出来。“我恨中国人呢,除外我什么也不恨”,金枝的控诉是基于女性主体对男权世界的强烈批判。女性视角使金枝这一躯体有了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打造了女性鲜活的肉身和独有的精神。这每一丝情感上的律动成就了她作为女性的真实存在,并以此提炼出属于女性特有的性别体验。她有着为男性触摸不到的心灵哀痛及灵魂上的颤栗。同样涉及到女性遭受强暴这一情节,萧军《八月的乡村》中的李七嫂形象则言说着另一番意义。她被日本侵略军强暴了,作者却没有 从女性视角解读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 □董玉芝(周口师范学院新闻系,河南 周口466001) 关键词:萧红生死场 女性视角 女性悲剧 摘 要: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现代女作家,她以女性特有的情感体验,独特的叙写视角,来关注 和审视生活在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生存困境。本文就是从自身的经历和女性意识的角度来解读小说《生死场》中所表现的女性的悲剧命运。 现代文学 " 49

《生死场》读书笔记五篇

《生死场》读后感_《生死场》读书笔记五篇 《生死场》读后感范文一 在深夜的灯光下读完《生死场》。那是种什么样的感觉,确实说不清。想笑,又觉着酸涩;想哭,又流不下眼泪。只是心里钝痛着……萧红在序里说,这篇文字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 而我,在这个料峭的春夜里,灯光下,任手指在被窝外面冻得僵冷,也无法坚强着对她的文字无动于衷。 对于那遥远的农村,是陌生而熟悉的,也许东北和南方有着一片不一样的天空吧。只是同样的落后,同样的朴素,同样的贫穷仿佛 一股暖风,直吹进心里,感觉到亲切的来自土壤的芬芳,遥遥远远的,仿佛记忆,在异乡的城市里若隐若现。 这样一个夜里,尖锐而凛冽的寒风,就像萧红的笔触,从这悲喜的人生中,一阵阵的从窗外呼啸而过…… 不知道为什么,今年南方的春天,由于连日的雨,潮湿、阴冷得出乎意料。也许冷洌的不是萧红的文字,而是生与死的轻易和沉重。只是,她“以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鲁迅)”,用她的率性和敏感,用她的才情描绘着世间的悲欢,力透纸背…… “欲织繁花为锦绣,已伤冻雨过清明”(聂绀弩)。在清明节未到来之前,我敲下这些拼凑的文字,算是为萧红默哀。萧红说自己 “是《红楼梦》里的人”,于是,只好“留着那半部‘红楼’给别 人写去了……” 更多关于喜欢萧红的文字,也由别人写去吧! 《生死场》读后感范文二 初秋的夜晚,我重读了萧红的《生死场》。做为呼兰人读萧红的书,说得上是一种最简洁最直接的一种阅读了。这样一个夜里,凉

爽而优柔的微风,就像萧红的笔触,从这悲喜的人生中,一阵阵地 从窗外轻轻而过。萧红在序里说,这篇文字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 的力气”,而我,在这个闲散秋夜里,灯光下,任手指捻过一页页 的无奈,也无法坚强着对她的文字无动于衷。不知道为什么,今年 的秋天,风吹得令人抑郁,有一种说不出的抑郁。也许抑郁的不是 萧红的文字,而是生与死的轻易和沉重。只是,她“以细致的观察 和越轨的笔致”(鲁迅语),用她的率性和敏感,用她的才情描绘着 世间的悲欢,力透纸背…… 是的,《生死场》浸透着旧中国“生”场的悲凉。萧红为人们展示的是一幅旧中国东北农村的风俗画,画面中,贫苦无靠的农民背 向蓝天,面朝黑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 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生存十分艰难。其中的女主人公王婆,是一个饱受磨难的妇人,她的第一个丈夫虐待她,抛弃了她和 孩子,独自跑进关内去了。她为了生存,不得不嫁给第二个丈夫, 这个丈夫却病死了。她又不得不嫁给第三个丈夫赵三。可在她老年 的时候,儿子因为反抗官府,被枪毙了,她觉得生活无望,愤而自杀,就在将要埋葬的时候,她又活过来了。另一个贫农家的少女金枝,只有十七岁,梦想着青春和幸福。她还没有过门就怀了孕,受 到母亲和同村妇女们冷落和嘲讽。嫁过去之后,丈夫嫌她和刚出生 的女儿拖累自己,竟把不满一个月的小金枝活活摔死了。还有一个 贫农家的少妇月英,本来是村里最美丽、性情最温和的妇女,因为 患了瘫病,成了丈夫的累赘,不给她饭吃,不给她水喝,后来死了。好惨啊!这幅画中圈定的是呼兰还是别的地方,可以不假思索,但这 个“场”是旧中国地主的天堂,农民的地狱。读着这些人物,感悟 画面中的风俗,思考着人物的命运,心头涌出不尽的忧伤。也为萧 红将自己坚强背后的敏感,嬴弱背后的率真,通过笔端将她对“人 生荒凉感”与女性的悲剧巧妙地融为一体,由衷地赞叹,我想这样 一种对人生痛楚的绝妙稀释,让我感到了“活着”的悲哀。 《生死场》也着墨于满洲国“死”场的沉重。 小说中萧红为人们描绘了另一幅画面。“九一八”事变后,宣称“王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村庄、田野。日本旗代替了中 国旗,日寇把东北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村庄里的亲人被枪杀了,

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

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 萧红在小说《生死场》中塑造了三类女性形象,一类是麻木迟钝、逆来顺受的女性形象,如麻面婆;一类是对爱情婚姻充满期待,却在残酷的现实中梦想幻灭,身心扭曲,如金枝、月英;第三类是有几分“传奇”色彩的乡土女性无论是对于地主阶级、帝国主义的暴虐,还是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父权主义的压迫,都以独立不羁的姿态,表现出自觉地反抗意识,如小说的主要人物王婆。通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作者呈现出下层女性普遍的悲惨生活、无奈命运,同时也将女性之思延展到民族/国家话语之外的领域,追索更为复杂的悲剧原因。关键词:萧红;《生死场》;女性形象;女性之思 Abstract Xiao Hong in the novel "Life and Death" in shaping three female characters,one is numb dull, submissive image of women such as Mamianpo.One is looking forward to marriage for love, but the harsh reality of broken dreams, physical distortion, such as Jinzhi,Yueying. The third category is a sort of "legendary" color of the local women both for the landlord class, imperialism, tyranny,or for the daily life of patriarchal oppression, are independent uninhibited attitude, showing awareness of conscious resistance, such as the novel's main characters Wangpo.Through these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female characters, the author presents the tragic life of women in general lower, but the destiny,thought will also be extended to women nation / state discourse outside the area, the reasons for recourse to more complex tragedy. Keywords XiaoHong, "Life and Death", Female Characters,Female Think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