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

第10课《过秦论》导学案

编写人:陈学富审核:高一语文组时间:2012-3-26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2.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学习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学法指导】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时间安排】

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预习全文,疏通文句,了解大意。

2.学习课文第一段。

【学习步骤】

一、知人论世

1.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时代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二、自主学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合从.()缔交赢.粮而景()从.()因利乘.()便万乘.()之势

②宁.()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宁.()静乐.()毅安乐.()

③翟.()景墨翟.()召.()滑累召.()不应蒙恬.()

④逡.()巡鉏耰棘矜.()矜.()持

度.()长絮()大度()德量力内立法度.()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务.耕织()守战

..之具()

②会盟

..()重.宝()

③明智

..忠信()尊贤而重.土()

④兼.韩、魏……之众()杜赫之属.()

⑤于是

..从散约败()

..六国之士()于是

⑥开关延.敌()天下诸侯已困.矣()

⑦因利乘便

....()延.及孝文王()

⑧享.国之日浅()陈利兵

...而谁何()

⑨铸以为

..关中之固()

..金人十二()自以为

⑩斩木.为兵.()同年而语.

11天下

...笑者()

..非小.弱也()为天下

3.说明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然陈涉瓮.瞩绳.枢之子④序.八州而朝同列

4.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于是秦人拱手

.......()

..而取西河之外()②秦无亡矢遗链之费

③伏尸百万

..()

..()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流血漂橹

⑤一夫作难而七庙

..隳()

【附】练习答案:

(1)①zònɡyínɡcónɡchénɡshènɡ②Nìnɡnìnɡnínɡyuèlè

③Zhái díshào zhào tián xiān ④qūn qín jīn duóduódù

(2)①致力,从事;防御和进攻②诸侯间聚会而结盟;贵重③懂事理,有远见;尊重④同时并有;类⑤介宾短语,在那时;介宾短语,从此⑥迎接;困窘,困厄⑦凭借有利的形势;延续⑧享有;时间短暂;陈列;锋利;兵器⑨以,连词;为,做;认为⑩树木;兵器;论○11国家;变小,缩小;削弱,变弱;介词,被;天下的人

(3)①名词作状语②使动用法③名词作状语④使动用法

(4)①夸张②夸张③夸张④比喻⑤借代

三、合作探究

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朗读本段,体会句中的逻辑停顿,从而明白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要有停顿,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要有停顿,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较长的联合成分之间也要有停顿,这是一般的规律。本段的动词——“据”“拥”“有”之后要有停顿;“内”“外”之后还应有停顿。

2.参看注释,想想“有席卷……之心,……之意’伺如何翻译,说说你从这句翻译中受到什么启发。重点讲评文言翻译中一些修辞方式的处理。本段突出强调两点:其一,如上节所讲,同义叠用的“凝缩”原则;其二,夸张修辞格的处理,即意译或添加语词而保留,如“拱手而取……”可译成“毫不费力地夺取了……”或“拱手之间就夺取了……”

3.提问: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明确: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4.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

明确: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已经明白论述。首句“君臣固守而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5.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

明确:贾谊所谓“仁义”,仍然是孔孟所说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内立法度”及纵横家们的“斗诸侯”。对后者,贾谊在《过秦论》(中)中称为“酷刑法”“高诈力”,可见在贾谊看来,这并不是“仁义”。贾谊认为“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之术也。”这也告诉我们,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贾谊的“仁义”的基础上。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研习课文第2、3自然段。

3.继续重点讲授文言文翻译方面的知识。

3.从分析段内层次入手,学习运用材料为中心服务的技巧。

【学习步骤】

一、自主学习

指出下列翻译正误,说明理由。

(1)振长策而御宇内。

A.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B.举起长鞭来奴役天下百姓。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A.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B.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3)乃使蒙恬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A.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且守卫边防。B.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A.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B收集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然后)销毁这些兵器,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5)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A(秦始皇)踏着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亿丈高的城堡,下临不可测度的深渊,自以为十分坚固。

A.(秦始皇)凭借华山和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

提示:其一,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语词或遗漏的语词;其二,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语法习惯;其三,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

[附」参考答案

(1)A、B均有误。A中“御”译为“奴役”为好;B中“宇内”理解有误,联系下面

(2)句可知。(2)A为意译,正确;B有误,“敲扑”是借代用法,代指刑具,引申为刑罚,修辞问题未处理好。(3)A句正确;B有误,藩篱比喻边境、边防,今人无“像篱笆一样重要”的比喻说法。(4)A有误,“兵”不指“军队”而指兵器,“之”亦应代指兵器,“锋镐”是借代,代指兵器;B正确。

(5)A有误,原文“践”不是课文注中的“践履”(课文注释有误),而应是《康熙字典》引《释文》的“践,借也”当凭借讲;“城”作城墙、城堡为好,“固”的理解亦不妥。B正确。

二、合作交流

1.下面是第2自然段第一句的译文,其中有些地方译得不正确,请指出来,并说说理由。

译文: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惠文王,孙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在南边夺取了汉中,在西边攻取了巴、蜀,在东边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边收复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

明确: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上面译文在这三方面都有欠缺。其一,个别语词不准确:“蒙故业”的“故”,泽为“原有(的)”为好;“因遗策”的“策”,指的是策略;“南”“西”“东”“北”译成“在南边”之类不能准确表现秦的扩张行径,译成“向南”“向西”等为好;“收”不是“收复”,和“取”同义。其二,不“达”、不“雅”:对于专名,直接“搬”过即可,不必把注释当译文抄在译文中。译文对“惠文、武、昭襄”及“要害之郡”的处理就有这方面的不足,结果使句子疙疙瘩瘩,甚至造成歧义。2.第2自然段的层次划分有下面几种意见,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1)分4层:“孝公既没……要害之郡”是第1层,“诸侯恐惧……已困矣”是第2层,“于是从散……弱国入朝”是第3层,其余是第4层。

(2)分2层:“孝公既没……弱国入朝”是第1层,其余是第2层。

(3)“弱国入朝”前是一段,可分三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3层的划分;“延及……国家无事”应单列一段。

提示:把孝公之后五位国君放在同一段中是有道理的,这只要联系上下文就可明白:第1自然段写秦孝公,这是秦攻夺天下的开端。第2自然段中的五位国君有共同的特点——“蒙故业,因遗策”,继续执行孝公攻夺天下的既定国策,虽然孝文、庄襄因“享国之日浅”,无所建树,但不等于放弃攻天下的“遗策”。总的说来,五位国君是在发展吞并天下的业绩。第3自然段写秦始皇,是秦攻夺天下雄心的实现,即标志“攻”的阶段的结束,下面转入“守”天下的阶段。所以第三种意见似不可取。第二种意见基本合理。作者按时间先后和建树状况把五位国君分为两类来写:前者评写,后者略写,但不管评略,二者的关系是并列的。为了学习方便,我们可以对第一层再分3个小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3层的划分)。第一种分法实际上是把第一层的3个小层与第二大层并列,这在逻辑上是有毛病的。

3.提问:在第2自然段第1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2小层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明确:还可以有一种理解,3个小层都是写秦的。第1小层,写秦对诸侯各个击破的“攻”。“南取”“西举”“东割”“北收”,既说明了这点,又说明这种进“攻”所向披靡,任何一个诸侯都难于单独与之抗衡,从而也说明了诸侯之所以“会盟而谋弱秦”的原因。第2小层,还是写秦攻诸侯,“攻”取合起来的九国诸侯。九国之师的“叩关攻秦”不过是以攻为守,其实质还是守。面对九国联军的“攻”,秦不再是孝公时的“君臣固守”,而是“开关延敌”,以“攻”对“攻”。第3小层写秦击溃九国之师后的影响,说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若非孝文、庄襄“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实现。

三、突破疑难

1.提问:第3自然段讲了秦始皇“攻”天下的业绩和“守”天下的措施。试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写其“攻”的,哪些是写其“守”的。

明确:“士不敢弯弓以报怨”句之后为“守”,“报怨”句和其前为“攻”。“南取百越”

北“却匈奴”仍属其“井吞八荒”之举。

2.提问:第3自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

提示: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暴政来作为“守”的措施。写这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眼务的。

第三课时

【学习要点】

1.研习第4、5自然段,了解作者对秦亡原因的见解,评说其进步性及局限性。

2.学习本文从对比中引出结论的论证方法,进一步加强对文言词句的理解和翻译练习。

【学习步骤】

一、自主学习

1.阅读第4自然段

(2)我们之所以将陈涉与始皇作比较,是因为陈涉起义时虽然“始皇既没”,但“”,说明秦当时国势未衰。从比较中可以看到,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陈涉,也不是因为秦国的不强大和条件发生了变化。

(3)从本段的“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可以看出陈涉起义的原因,不是上段中的秦“”;从本段对陈涉的地位、出身等叙述看,陈涉反秦的原因也不是上段所说的因为秦“”和“”,而是因为秦“”。

(4)从第2自然段中,知山东诸侯“会盟而谋弱秦”时,招致人才的办法是“”;从本段“天下云集响应,赢穆而景从”来看,“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的原因,并非是陈涉有“”之贤、“”之富,其原因是三段中的“”“”“”等,总之一句话,如下段所说的,是因为秦“”。

2阅读第5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这是作者进行比较的前提,也是排除秦亡是由于国家变小变弱的原因。这句话是对前文叙述事实的高度概括和所作的判断。这些事实通过文中这些语句可看出来:第1段的“”及“”;第2段的:“”、“”及“”;第3段的:“”及“”;第4段的“”。

(2)陈涉与“九国”的比较,实质上仍是以秦之今与秦之昔的比较。从第2段中我们知道,昔日作为一国诸侯的秦,与拥有“,”的九国较量的结果是而不是败;而今与陈涉这位不能与九国“”的甿隶之人较量,竟然失败!这就告诉人们:一个国家疆域广大,实力雄厚,未必就是战胜对手的永远的和最起作用的因素。什么是决定的因素呢?读者在对比之后,不能不深思而发出“”的问话。

[附]练习答案

(2)余威震于殊俗;力量强大;力量;地理。(3)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振长策而御宇内;隳名城,杀豪杰;执敲扑而鞭笞天下。(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土;仲尼、墨翟;陶朱、猗顿;振长策而御宇内;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仁义不施。

2.(1)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南取……要害之郡;争割地而路秦;宰割天下,分裂……入朝;吞二周……而报怨;践华为城……谁何;余威震于殊俗。

(2)十倍之地,百万之师;胜;同年而语;何也。

二、合作交流

1.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为什么却以大部分篇幅来叙事呢?

明确:本文以大部分篇幅铺张宣扬秦的兴盛史,再以秦的速亡史与之比较照应,运用了先扬后抑、扬中有抑的手法,处处予以衬托、对比,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说明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不施仁政施暴政,劝戒后来的统治者只有施仁义,行仁政,才能长治久安;同时,这也体现了贾谊辞赋家的政论特色,用夸张的手法叙事状物,达到文势滔滔,波澜层迭的艺术效果。

2.分析文中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

请找出文中有哪些对比之处

①九国联盟与秦国实力的对比;

②九国会盟之时与惨败之后两种情况的对比

③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④陈涉与秦国的对比;

⑤秦国前后兴亡的对比。

三、突破疑难

思考:秦的过失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人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

【归纳小结】

【课后反思】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过秦论》导学案及答案(教师).doc

11、过秦论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积累课文中常用的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二、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学习重点】 1、学习作者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2、掌握文章重要字词句。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在预习的基础上,利用自习课,以导学案为抓手,以教材为依据,查阅相关资料和辅助用书,通过网络等手段完成学案设置的问题。 2、本学案采用两次批阅的方式进行检查,在教师批阅过程中没有做标记的试题表示本试题错误,需要修改,要求同学们在课堂展示中将正确的答案用其它颜色的笔在本题处更改过来。对不及时更改的同学,按所在小组每次扣0.5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A) 题解: 本文是史论。“过秦”意思是指出秦的过错,“过”是指出过失。“论”是一种史论(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二、自读课文,完成下面内容(B)。 1、找出课文中容易读错的字(大约20字左右) 2、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大约六个) 约从离衡()合从缔交()始皇既没()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 ()百有余年() 3、找出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过秦论导学案及答案

《过秦论》编号19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2.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学习重点】 第1段重点实词积累 【学习难点】 文章从秦孝公写起的原因探究 【学习方法】 1.朗读。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议论的节奏、韵味,力求语言通畅,读准字音 2.解义,结合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解读字词的意义,必要时再借助工具书。 【课前预习】 一、【知识储备】(认真阅读相关材料,提取重要信息) 1.关于作者: 贾谊,西汉洛阳(现在河南省洛阳市)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颇受倚重。后因提议改革政治,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与屈原合称“屈贾”。 贾谊主张政治改革,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国家。他的改革主张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死时仅33岁。 贾谊的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代表作品:辞赋以《吊屈原赋》、《鹏鸟赋》为最。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为代表。后人编有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2.解题:“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过秦论》是史论,名为“过秦”,实是“戒汉”。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 二、【预习检测】 1.看清字形,标出注音(A级) 膏腴.()陈轸.()遗镞.()孝公既没.() 鞭笞.()蒙恬.()藩.篱()俯首系.颈() 召.滑()墨翟.()瓮牖 ..()度长絜.大() 劲.弩()朝.同列()一夫作难.()蹑足行.伍() 践华.为城()不及中.人()将.数百之众() 比权量.力()万乘.之势() 2.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课上探究】 1、参看注释,翻译古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 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 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 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

过秦论导学案第二课时

《过秦论》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法指导】疏通文意后反复诵读。注意积累文言实词。 【学习目标】1、研读文章二、三段,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背诵第三段。 【学习重难点】研读文章二、三段,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预习案】 一·知识积累: 1.“外连衡而斗诸侯”中“连衡”也写作“ ”,是采取的一种,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当时一些诸侯国也曾采取另一种策略来对付秦国,叫“”。提出前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提出后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 2.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合从缔交通②陈利兵而谁何通 ③威振四海通 3.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现象。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尊贤重士() 会盟而谋而弱秦() 约从离衡()追亡逐北()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吞二周而亡诸侯 () 履至尊而制六合()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以弱天下之民()却匈奴七百余 () 以愚黔首() 4.实词积累(一词多义),解释下列词在句中的意思: 因 ①蒙故业,因遗策。()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③相如因执壁却立。()④因利乘便() 策 ①振长策而御宇内。()②蒙故业,因遗策。() 制 ①覆至尊而制六合。()②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兵 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②时北兵已迫修门外。()通 ①乐毅之徒通其意。()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致 ①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延①秦人开关延敌()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北 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②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③汉王引诸侯兵北。() 信 ①明智而忠信()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探究案】 1.第二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2.在第2自然段第 1 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2小层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过秦论导学案及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 高一语文裴晓红2014年3月6日编号:19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A级)2.学习文章一、二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A级) 3.学习反衬、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B级)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哭泣岁余,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其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辞赋有《鵩鸟赋》《吊屈原赋》等。他的作品经刘向整理为《新书》(58篇),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二、朗读课文,识记下列字的读音及字形。 1.生字(注音识形) 崤()轸()镞()笞()恬() 膏()腴()逡()镞()系()颈() 黔()首隳()鞭笞()藩()氓()隶 瓮()牖()矜()絜()銛()铩() 2.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 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 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万乘()之势朝()同列一夫作难() 3通假字: 约从离衡.合从.缔交威振.四海陈利兵而谁何. 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 三、研读课文,分析把握文章内容。 研读第一自然段。 1.解释字词: 固:席: 是:内: 2.翻译重点句子: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外连横而斗诸侯。 3.归纳段意:文章先叙秦国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的野心,次叙商鞅辅佐下秦国取得的成果。这一段主要写秦的强大是从秦孝公开始的。

过秦论导学案第三课时(附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三课时 【学法指导】疏通文意后反复诵读。注意积累文言实词。 【学习目标】 1.研读文章4、5段,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赏析文章语言特色。 【学习重难点】研读文章4、5段,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赏析文章语言特色。 【预习案】 一·知识积累: 1.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 ①赢粮而景从通②百有余年通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才能不及中人()②将数百之众() ③赢粮而景从()④斩木为兵() ⑤山东豪俊()⑥同年而语() 3.分析下面字词的活用现象: 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②天下云集而响应()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④并起而亡秦族矣() ⑤序八州而朝同列() 4.选出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两项:() A.为天下笑 B.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C.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D.非尊于齐、楚……中山之君也 E.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5.默写: ①振长策而御宇内,, 履至尊而制六合,,威振四海。 ②,却匈奴七百余里;,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④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⑤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⑥,;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⑦,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⑧,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探究案】

1.分析作者写了陈涉起义的哪些弱势(不利条件)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陈涉的不利条件与天下人的积极响应 2.第5自然段写了哪些对比文中还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有何作用 3.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4.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填空: 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一)记叙部分():写第一层:():写 第二层:():写 (二)议论部分():写 5.本文题为“过秦论”,是一篇论说文,但全文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试讨论分析为什么这样安排。 6.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7.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③试用几个词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写秦始皇对内政策这一层的目的是什么

过秦论导学案(答案版)

《过秦论》导学案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而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 3.解题 过:指出……的过失,动词。“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议论文文体的标志。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二、基础知识 1、生字 膏腴.(yú)陈轸.(zhěn)遗镞.(zú)孝公既没.(m?) 鞭笞.(chī)蒙恬.(tián)藩.篱(fān)俯首系.颈(xì) 召.滑(shào)墨翟.(dí)瓮牖 ..(wang)(yǒu)度长絜.大(du?)劲.弩(jìng)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蹑足行.伍(háng)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约从离衡(通“横”) (2)合从缔交(通“纵”) (3)制其弊(通“敝”) (4)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5)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6)赢粮而景从(通“影”) (7)百有余年(通“又”) 三、训练操作、反馈矫正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黄河水道的通称 (2)山东 ..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东山东省份 (3)流血漂橹.盾牌使船前进的工具 (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爱惜、爱护、喜欢 (5)以为 ..桂林、象郡把……作为以为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 (2)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3)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

过秦论导学案及答案(最新整理)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 高一语文 裴晓红 2014年3月6日编号:19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A级)2.学习文章一、二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A 级) 3.学习反衬、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B级)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哭泣岁余,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其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辞赋有《鵩鸟赋》《吊屈原赋》等。他的作品经刘向整理为《新书》(58篇),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二、朗读课文,识记下列字的读音及字形。 1.生字(注音识形) 崤()轸()镞()笞()恬() 膏()腴()逡()镞()系()颈() 黔()首隳()鞭笞()藩()氓()隶 瓮()牖()矜()絜()銛()铩() 2.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 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万乘()之势朝()同列一夫作难() 3通假字: 约从离衡合从缔交 威振四海陈利兵而谁何 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 三、研读课文,分析把握文章内容。 研读第一自然段。 1.解释字词: 固:席: 是:内: 2.翻译重点句子: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外连横而斗诸侯。 3.归纳段意:文章先叙秦国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的野心,次叙商鞅辅佐下秦国取得的成果。这一段主要写秦的强大是从秦孝公开始的。

过秦论导学案(附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 【学法指导】疏通文意后反复诵读。注意积累文言实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3.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预习案】 一·知识积累: 1、解题:本文是史论。“过秦”意思是,“过”是“论”,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2.作者介绍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他的政论散文《》《》(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 二、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崤()膏腴()逡()镞()黔()氓()隶 隳()鞭笞()轸()恬()藩()瓮()牖()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 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 朝()同列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万乘()之势一夫作难() 【探究案】 探究一: 1、阅读并翻译第一段。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窥周室()务耕织()

修守战之具()于是秦人拱手() 取西河之外()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 据肴函之固()内立法度( ) 外()连横而斗诸侯( ) 探究二:研读第一段: 1.文章第一段主要写的什么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3.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 【检测案】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A.膏腴(yú)藩篱(fān)崤山(yáo)蒙恬(tián) B.逡巡(qūn)锋镝(dí)蹑足(niè)墨翟(zhái) C.谪戍(zhé)鞭笞(chī)黔首(qián)囊括(nánɡ) D.隳名城(huī)户牖(yǒu)棘矜(jí)赢粮(yín) 2.下列句子中书写全对的一句是() A.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候。 B.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过秦论》导学案及答案(教师)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积累课文中常用的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二、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 “古为 今用”的意义,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学习重点】 1、学习作者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2、掌握文章重要字词句。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在预习的基础上,禾U用自习课,以导学案为抓手,以教材为依据,查阅相关资料和辅助用书,通过网络等手段完成学案设置的问题。 2、本学案采用两次批阅的方式进行检查,在教师批阅过程中没有做标记的试题表示本试题 错误,需要修改,要求同学们在课堂展示中将正确的答案用其它颜色的笔在本题处更改过来。对不及时更改的同学,按所在小组每次扣0.5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A) 题解: 本文是史论。“过秦”意思是指出秦的过错,“过”是指出过失。“论”是一 种史论(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 一篇政论”。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 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秦在危 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二、自读课文,完成下面内容(B)。 1、找出课文中容易读错的字(大约20字左右) 合从缔交赢粮而景从万乘之势习习日 翟景墨翟恬静铦鉏耰棘矜矜持度长絜大度德量力内立法度逡巡崤函黔首锋镝隳1流血漂橹瓮牖绳枢氓隶 - ?夫作难 2、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大约六个) 约从离衡()合从缔交()始皇既没()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 ()百有余年() 3、找出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黄河)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东)

(完整版)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附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法指导】疏通文意后反复诵读。注意积累文言实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3.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预习案】 一·知识积累: 1、解题:本文是史论。“过秦”意思是,“过”是“论”,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2.作者介绍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他的政论散文《》《》(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 二、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崤()膏腴()逡()镞()黔()氓()隶 隳()鞭笞()轸()恬()藩()瓮()牖()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 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 朝()同列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万乘()之势一夫作难() 【探究案】 探究一: 1、阅读并翻译第一段。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窥周室()务耕织() 修守战之具()于是秦人拱手() 取西河之外()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 据肴函之固()内立法度( )

过秦论导学案含答案

精品文档 《过秦论》编号19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2.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学习重点】 第1段重点实词积累 【学习难点】 文章从秦孝公写起的原因探究 【学习方法】 1.朗读。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议论的节奏、韵味,力求语言通畅,读准字音 2.解义,结合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解读字词的意义,必要时再借助工具书。 【课前预习】 一、【知识储备】(认真阅读相关材料,提取重要信息) 1.关于作者: 贾谊,西汉洛阳(现在河南省洛阳市)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颇受倚重。后因提议改革政治,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与屈原合称“屈贾”。 贾谊主张政治改革,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国家。他的改革主张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死时仅33岁。 贾谊的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代表作品:辞赋以《吊屈原赋》、《鹏鸟赋》为最。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为代表。后人编有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2.解题:“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过秦论》是史论,名为“过秦”,实是“戒汉”。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 二、【预习检测】 1.看清字形,标出注音(A级) 膏腴.()陈轸.()遗镞.()孝公既没.() 鞭笞.()蒙恬.()藩.篱()俯首系.颈() 召.滑()墨翟.()瓮牖 ..()度长絜.大() 劲.弩()朝.同列()一夫作难.()蹑足行.伍() 践华.为城()不及中.人()将.数百之众() 比权量.力()万乘.之势() 2.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课上探究】 1、参看注释,翻译古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 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 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 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 教学参考 1206 0907 《过秦论》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 2.学习文章1、2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 3.学习渲染、反衬、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 学习文章1、2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 【学习难点】 学习渲染、反衬、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一.关于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哭泣岁余,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辞赋有《鵩鸟赋》《吊屈原赋》等。其作品经刘向整理为《新书》(58篇),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他在政治上强调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政权, 全力抗击匈奴的侵扰,主张重视农耕以充裕民食。体

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一颗璀璨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二.写作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三.解题 本文选自《新书》,《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 四。朗读课文,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生字】 腴轸镞笞 恬崤膏腴逡 镞系颈黔首牖 氓隶隳鞭笞藩 瓮牖矜絜 隳銛铩

过秦论导学案及答案

《过秦论》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2.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学习重点】 第1段重点实词积累 【学习难点】 文章从秦孝公写起的原因探究 【学习方法】 1.朗读。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议论的节奏、韵味,力求语言通畅,读准字音 2.解义,结合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解读字词的意义,必要时再借助工具书。 【课前预习】 一、【知识储备】(认真阅读相关材料,提取重要信息) 1.关于作者: 贾谊,西汉洛阳(现在河南省洛阳市)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颇受倚重。后因提议改革政治,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与屈原合称“屈贾”。 贾谊主张政治改革,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国家。他的改革主张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死时仅33岁。 贾谊的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代表作品:辞赋以《吊屈原赋》、《鹏鸟赋》为最。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为代表。后人编有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2.解题:“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过秦论》是史论,名为“过秦”,实是“戒汉”。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 二、【预习检测】 1.看清字形,标出注音 膏腴.()陈轸.()遗镞.()孝公既没.() 鞭笞.()蒙恬.()藩.篱()俯首系.颈() 召.滑()墨翟.()瓮牖 ..()度长絜.大() 劲.弩()朝.同列()一夫作难.()蹑足行.伍() 践华.为城()不及中.人()将.数百之众() 比权量.力()万乘.之势() 2.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课上探究】 1、参看注释,翻译古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 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 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 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

高中语文 10 过秦论(第3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过秦论》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研读文章4、5段,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赏析文章语言特色。 任务一【知识导学】 《过秦论》下篇荐读 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 先王知雍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任务二【基础演练】 1.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 ①赢粮而景从通②百有余年通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才能不及中人 ..()②将.数百之众()③赢.粮而景从() ④斩木为兵.()⑤山东 ..豪俊()⑥同年而语.()

3.分析下面字词的活用现象: 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②天下云集而响应()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并起而亡秦族矣() ⑤序八州而朝同列() 4.选出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两项:() A.为天下笑 B.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C.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D.非尊于齐、楚……中山之君也 E.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5.默写: ①振长策而御宇内,,履至尊而制六合,,威振四海。 ②,却匈奴七百余里;,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④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⑤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⑥,;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⑦,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⑧,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任务三【合作探究】 1.分析作者写了陈涉起义的哪些弱势(不利条件)?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陈涉的不利条件与天下人的积极响应?

最新过秦论导学案及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 高一语文裴晓红2014 年3 月6 日编号:19 【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A级)2.学习文章一、二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A级) 3.学习反衬、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B级)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 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哭泣岁余,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 岁。其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辞赋有《鵩鸟赋》《吊屈原赋》等。他的作品经刘向整理为《新书》(58 篇),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 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二、朗读课文,识记下列字的读音及字形。 1. 生字(注音识形) 崤()轸()镞()笞()恬() 膏()腴()逡()镞()系()颈() 黔()首隳()鞭笞()藩()氓()隶 瓮()牖()矜()絜()銛()铩() 2. 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 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 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万乘()之势朝()同列一夫作难() 3 通假字: 约从离衡.合从.缔交威振.四海陈利兵而谁何 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 三、研读课文,分析把握文章内容。研读第一自然段。 1 .解释字词: 固:席:是:内: 2 .翻译重点句子: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外连横而斗诸侯。 3. 归纳段意:文章先叙秦国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的野心,次叙商鞅辅佐下秦国取得的成果。这一段主要写秦的强大是从秦孝公开始的。

《过秦论》导学案(定稿)部分练习参考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部分练习答案 第一课时预习 二、自学释疑、合作互动 1.生字注音 膏腴.(yú)陈轸.(zhěn)遗镞.(zú)孝公既没.(m?) 鞭笞.(chī)蒙恬.(tián)藩.篱(fān)俯首系.颈(xì) 召.滑(shào)墨翟.(dí)瓮牖 ..(wang)(yǒu)度长絜.大(du?) 劲.弩(jìng)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蹑足行.伍(háng)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约从离衡(通“横”)(2)合从缔交(通“纵”) (3)制其弊(通“敝”)(4)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5)倔起阡陌之中(通“崛”)(6)赢粮而景从(通“影”) (7)百有余年(通“又”) 三、合作探究整体把握 1.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本文通过概括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说明秦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论述了秦朝由盛到衰的变化中所犯的过失,分析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阐述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仁义的主张。作者的目的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 2. 一、(1——4)秦朝兴亡的历史过程(记叙) 二、(5)秦朝灭亡的原因(议论) 结构图表略。 3 相关语句:(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道理: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 四、检测练习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黄河水道的通称 (2)山东 ..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东山东省份 (3)流血漂橹.盾牌使船前进的工具 (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爱惜、爱护、喜欢 (5)以为 ..桂林、象郡把……作为以为

《过秦论》导学案及答案教师

11、过秦论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积累课文中常用的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二、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学习重点】 1、学习作者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2、掌握文章重要字词句。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在预习的基础上,利用自习课,以导学案为抓手,以教材为依据,查阅相关资料和辅助用书,通过网络等手段完成学案设置的问题。 2、本学案采用两次批阅的方式进行检查,在教师批阅过程中没有做标记的试题表示本试题错误,需要修改,要求同学们在课堂展示中将正确的答案用其它颜色的笔在本题处更改过来。对不及时更改的同学,按所在小组每次扣0.5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A) 题解: 本文是史论。“过秦”意思是?指出秦的过错?,“过”是指出过失?。“论”是一种史论(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这是贾谊最着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二、自读课文,完成下面内容(B)。 1、找出课文中容易读错的字(大约20字左右) 2、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大约六个) 约从离衡(???????)???????合从缔交(???????)???????始皇既没(????????)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 3、找出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