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河水运发展情况介绍

中国内河水运发展情况介绍
中国内河水运发展情况介绍

中国内河水运发展情况介绍

一、内河水运基础设施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一)基础设施介绍

我国内河航运历史悠久,《诗经》中有多处关于河流交通的记载。《汉广》中记载一位年轻的樵夫爱慕在汉水中游泳的姑娘,却因河流太宽而无法追求的悲伤爱情故事。其中,“汉之广矣”和“江之永矣”说的都是汉江太长太宽了,游不过去,小舟也无法到达。这就说明,在遥远的周朝时期,水运在民间已经出现。水运的基础设施,如航道和港口等,也已经出现。

1.航道

船舶及排筏可以通达的水面范围都是通航水域,通航水域、助航设施和水域条件组成了航道。简单来说,航道就是可以供船舶安全通过的水路。

广义上必须把航道理解为水道或河道整体,它可以不包括堤防和整个河漫滩,但不能不包括常遇洪水位线以下的基本河槽或者是中高潮位以下的沿海水域。

航道从狭义上理解等同于“航槽”。因为航道应当有尺度标准和设标界限,航道位置可以随河床演变或水位变动而随时移动,航道尺度也会随水位变化和施工情况适当调整。除了运河、通航渠道和某些水网地区的航道以外,航道宽度总是小于河槽的宽度。在天然河流、湖泊、水库内,航道的设定范围总是只占水面宽度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用航标标示出的可供船舶航行利用的这一部分水域,受到客观自然条件的制约。在自然条件下,不同水位期能供船舶安全通航的那一部分水域,既有尺度要求,也有水流速度的要求。在某些特定的航段内,还受到过河建筑物如桥梁、过江管道、缆线的限制。因此,狭义的航道是一个在三维空间尺度上既有要求又有限制的通道。

2.航道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利用水运的国家之一。相传在大禹时已“导四渎而为贡道”,开始利用天然河流作为航道。隋炀帝时期大幅扩修的京杭大运河将国内五大水系连接起来,贯穿南北,实现了内河运输的一次大突破。截至2016年,我国内河水运约有13万公里的通航里程,涵盖了长江航道、珠江航道、淮河航道、黑龙江航道和松辽航道等。

其中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之间以京杭运河相沟通,从而构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内河航道系统。多年来,我国以长江、珠江、京杭运河等高等级航道为重点,进行了大规模的航道整治与建设,使全国1000吨级以上航道里程超过了8000公里,300吨级以上航道里程达2.3万公里,带动了船舶、港口等相关要素的发展。随着运输事业的发展,水运要求各个水系的航道相互沟通,连接成网,如美国已形成以密西西比河为主干的航道网,西欧已形成以莱茵河为主干的航道网,苏联欧洲部分已形成以伏尔加河为主干的航道网。航道网的建设大大促进了当地运输和生产的发展。

3.港口的历史

港口是内河与陆地相接的场所,供船舶停靠、人员上下和货物装卸。最原始的港口是天然港口,有天然掩护的海湾、水湾、河口等场所供船舶停泊。随着商业和航运业的发展,天然港口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需根据船舶吨位和运输能力进行扩建,以更好地满足运输船只的停靠和运行。19世纪初出现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船舶,于是船舶的吨位、尺度和吃水日益增大,为建造人工深水港池和进港航道,需要采用挖泥机具,从而出现了现代港口工程。陆上交通尤其是铁路运输将大量货物运抵和运离港口,大大促进了港口建设的发展。

中国港口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代《诗经》《楚辞》中均有泛舟、竹排往来的记载,这里涉及的多是天然港口。因为居民交通出行需要而在良好的内河沿岸水流缓慢处建立渡口。此后,中国各朝代广泛开

辟了规模较大的港口,如汉代建立了广州港,既加强了同国外的贸易往来,也加强了中国东西南北的水运沟通交流。

(二)航道等级的发展历程

1.整顿秩序,步入正轨(1978~1991年)

航道建设主要依据航道尺度作为标准,包括航道深度、宽度、弯曲半径、断面系数以及水上净空和船闸尺度等。它应满足船舶航行安全方便和建设、运行经济的要求。航道尺度与船舶大小、水域的条件和货运量大小相关。船舶越大、运量越大则需要更大的航道尺度。一般应根据国家制定的通航标准选取航道尺度,以便使各地区各水系航道畅通和实现直达运输。为了协调船舶、航道、船闸和跨河建筑物的主要尺度,实现内河通航的标准化,促进航道网建设,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在20世纪50~60年代,苏联使用7个等级内河航道,欧洲则将内河航道分成6个等级。美国对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水系等也规定了相应的水深和船闸等标准。综合来看,航道水深和标准驳船吨位是内河航道分级的两种主要标准,我国采用驳船吨位方式划分内河航道等级。《全国天然、渠化河流及人工运河通航试行标准》于1963年发布后,根据驳船吨位50~3000吨划分出6个标准,分别列出了不同水域情况下的航道所需条件,以及船闸尺度和跨河建筑物的通航净空,并列出了各级航道通航水位的保证率标准。自1981年开始中国对原标准进行了修订。这一标准一直延续到1991年7月底有效。

2.确立标准,维护开发(1991~2004年)

1991年8月1日《内河通航标准GBJ139—90》施行,以驳船吨位差异为主建立了七级航道标准。此标准延续到2004年4月底有效。在维护开发这一阶段里,政府各相关部门极其重视航道维护和开发工作,大幅度提高航道运输量和运输效率。如京杭大运河徐扬段,通过良好的维护和开发,航道通航能力不断提高,货物运输量、船舶通过量、船舶吨位等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长江从1989年起,就对航道进行了高等级建设。新的整治和疏浚工艺开始应用,多利用自然特性进行施工,注重环保,浅滩淤积河段治理初见成效。治理结束后,不仅提高了通航能力,而且实现了年运货量从亿吨级向10亿吨级跨越。

图6-1 壮阔的西江航道

除了按照新的标准进行疏理整治,航道管理部门也需要经常测量航道,及时清理航道中的障碍物,保障航道的通畅。特别是按照新的标准,不同等级航道对通航水流的流量、流速、水深等一系列条件有详细的限制,而航道在通行一段时间后,会存在淤泥、废弃物堵塞航道的情况。因此,航道管理部门需要定期检查、清理航道,对航道辅助设施进行管理和妥善保养。以西江航道(见图6-1)为例,西江是

珠江的干流,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常年航道之一。1999年,西江航道完成了标准化航道建设工作,通航能力从300吨年货运量向1000吨以上迈进。

开拓航道和改善航道航行条件是经常性的活动,以保障航道通行安全。在河流上兴建航道工程时,应统筹兼顾航运与防洪、灌溉、水力发电等方面的利益,进行综合治理与开发,以谋求国民经济的最大效益。在选定航道工程措施时,应根据河流的自然特点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3.完善标准,快速发展(2004~2013年)

《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2004》于2004年5月1日开始施行,从船舶设计载重、水深、单线/直线段双线底宽、弯曲半径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说明。除第一级外,其他六个级别还进一步规定了限制性航道(见表6-1)。限制性航道,是指因水面狭窄、航道断面系数小而对船舶航行有明显限制作用的航道,包括运河、通航渠道、狭窄的设闸航道、水网地区航道,以及具有前述特征的滩险航道。1990年标准的航道等级是按驳船吨级划分的,由于近年来货船发展迅速,部分航道主力船由驳船变成货船,所以2004年标准同时按通航内河驳船和货船的载重吨级划分航道等级。

表6-1 我国7级内河航道划分一览

这一分类方法比1990年标准更加全面,推动了航道进入快速发展期。内河航运的货运量和客运量在这期间都有了较快的发展。

4.修正标准,引领转型(2014年至今)

《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2014》从201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一标准是航道发展新形势下的体现,也是水运行业转型的反映。水运业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变,提高航运服务水平,减少中转,降低成本。航道发展转向智能化、自动化,航道水深、水位、流态、气象(含雾情)等基础服务信息的及时性与可靠性不断提升。

我国可以常年航行的长江航道在2015年初步完成了数字化,针对“深下游、畅中游、延上游、连支流”进行扩能建设、开展远程航标遥测遥控、推广电子海图应用,使航道水情测控、船舶定位监控和

航标运行信息数据库管理在部分航段得以实现。2016年起,航道工程技术将会融入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无人勘探及航道信息自动获取,同时安全环保将是未来技术开发主要方向。智能化的结果是货运量将保持稳定,货运结构将发生变化;船舶向大型化、节能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

(三)港口的层次化发展

1.疏理港口,恢复社会生产建设

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内港口发展迎来新一波热潮。港口更是在“六五”期间被列为国民经济重点发展对象,“七五”时期依然重点发展港口,也大力开展港口建设。到1990年《内河通航标准GBJ139—90》施行前,内河和沿海水运业港口实现了大规模的发展,港口泊位新增超过200个,新增吞吐能力超过2亿吨。

这些港口的快速发展,助力国内运输业实现了较大发展。从实际效果来看,相比其他运输行业,水运运输业在航道通行条件满足情况下,只需要恢复港口运输功能,即可快速满足运输需求。“六五”和“七五”期间,政府大力发展内河航运事业,推进水运业的发展,就是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提升运输业服务能力,促进经济复苏和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1978年政府制定“改革开放”政策后,大力推进社会运输体系的构建,重点支持港口建设和水运发展,实现了恢复生产的目的。

2.注重标准,完善主枢纽港口布局

党的十三大上,交通运输业发展总方针强调发展综合运输体系。交通部开始着手研究制订水运、公路建设的战略性规划,并提出主枢纽加支持设施的规划设想,成为90年代以后我国交通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90年代初,为深化“三主一支持”的长远规划设想,经过专家论证后,交通部于1993年底完成全国港口主枢纽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上报国务院。规划确定了我国港口中层次最高、辐射面最广的20个沿海主枢纽港、23个内河主枢纽港的布局方案。与此同时,交通部下大力气抓了区域性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工作,规划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的港口;按系统化发展的思想开展重要货类的合理运输系统论证工作。短短10年间,河北、山东、浙江、福建等大部分沿海省份相继编制完成省级港口总体布局规划。

从90年代起,内河港口和水运业迎来了标准化大发展。国内外众多企业参与到港口建设中,一大批符合国际化标准的码头应运而生。以长江北岸的南通港为例,在1990年以前只有万吨级码头4个,经过90年代的发展,万吨级码头总数量已经翻了两番。同一时期,中国内河码头需要新建和改造多个码头,通过引入国内外资金,严格地建成了一大批符合标准的港口和码头基础设施。

3.快速发展,实现港口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21世纪,经济全球化席卷而来,产业结构升级迫在眉睫,在国际国内贸易进一步扩大的新形势下,我国港口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为了更好地满足经济全球化的工作需要,交通部进一步突出港口建设的重要性。2006~2007年,国务院批复了一些港口规划和布局

的文件,为全国港口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内河水运建设由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京杭大运河、长三角、珠三角高等级航道网和18条主要干支流航道构成“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约1.9万公里的国家级航道体系和合理的港口分布。

2004年以来,交通部先后组织编制并公布了多个内河港口布局规划文件,区域港口发展的思路得到更充分的体现。自“十五”开始,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等,各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快进行新港区的选址论证、规划及开发建设工作。为配合交通部做好港口规划,福建、浙江等省组织力量开始编制重要港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将细节落到实处。“十五”以来,我国港口规划工作进一步向深度与广度发展。实现港口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从港口科学规划开始,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4.引领转型,实现水运业科学发展

《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2014》正式生效后,水运业面临更大的挑战。内河港口吞吐能力过剩问题越来越严重。以长江沿岸港口为例,2014年武汉港实际货物吞吐量不到吞吐能力的60%,2014年重庆港更是有超过70%的货物吞吐能力处于闲置状态,整个港口行业建设超前、能力过剩问题普遍存在,同时还有经营效益差、效率低和费用高、服务差等问题存在。港口发展转型已经迫在眉睫,转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港口企业要认清内河航运新常态。内河运输是内陆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一种运输方式,在中长距离、大件的货物运输中

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中转环节多是内河运输的主要劣势之一,港口是综合运输体系换装的枢纽,港口中转的效率和费用直接制约内河运输优势的发挥,同时也影响整个综合运输体系的有效运行。港口发展的目标就是提高换装质量和效率,降低换装成本。从西欧内河航运发展的经验来看,大型物流集团以资产为纽带,实现对内河运输、港口装卸及内陆配送仓储的统筹经营管理是行业发展趋势,也有助于提升物流的运行效率和质量。二是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避免炒作概念。港口的建设和经营都应该坚持市场导向。如果有足够的市场需求,必然会有很多运输企业有意投资港口,而不应在需求不明朗的情况下,以命令的方式让国有企业被动承担建设任务。在港口经营上,要避免以海关监管区等特许经营权维护个别港区或个别企业的垄断经营。即便是因为规划需要集中设置的,建议同一港区引进多家经营主体。与此同时,避免因为“港口城市”“港口园区”等概念炒作而超前建设,并造成港口企业超出自身发展能力建设。通过更多地关注港口企业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发展趋势和路径,提高效率和效益,更好地融入物流网络,实现港口企业转型。

二、内河水运转载工具

(一)运载工具介绍

先秦时代的诗歌《诗·卫风·竹竿》,提到了“桧楫松舟”,意思是桧木做的船桨、松木做的小舟。这表明,中华民族在很久之前就已经使用载运工具,用不同的木材制作了水上交通工具。《诗经》中

也有竹排、船之类的载运工具记载,智慧的华夏先民因地制宜制作了材料不同的载运工具,使得内河水上运输工具更加多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关法律,各类排水的或非排水的船艇和移动式平台都属于船舶。船舶种类很多,有大有小,其作为水上运载工具的属性是相同的,但不同类别和大小的船舶其功能相异。具有能让营运船舶和大中型排筏通达条件的水域是有真正意义的通航水域,当然,这类水域同样可供小艇和小排筏通行。

中国的造船技术历史悠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世界领先。古代中国是造船和航海领域的先驱。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造船工场,能够制造战船;汉代已能制造带舵的楼船;唐、宋时期,河船和海船都有突出的发展,发明了水密隔壁;明朝的郑和七次下西洋乘坐的宝船,在尺度、性能和远航范围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近代比较著名的有江南制造总局等官办船厂,建造了“保民”“建威”“平海”等军舰和“江新”“江华”等长江客货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船舶工业有了很大发展,50年代建成一批沿海客货船、货船和油船。60年代以后,中国的造船能力提高得很快,陆续建成多型海洋运输船舶、长江运输船舶、海洋石油开发船舶、海洋调查船舶和军用舰艇、海监船,大型海洋船舶的吨位已达30万以上载重吨。目前,中国能生产绝大部分种类船舶,并在世界造船行业稳居前列。

(二)船舶的变化

1.船舶运输水平较低

1978年改革开放后到1990年,中国内河水运船舶恢复生产并实现初步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内河运输以木船、挂浆机船和水泥船为主,吨位也都比较小。这一阶段的船舶样式各异,技术也比较老旧,以恢复生产生活为主要特征。大多是老旧改良船舶,客船座位在几百人级别,货运量在数十吨级别,整体客货运水平较低。以重庆市为例,改革开放初期,全市内河航道通航里程为444公里,其中能通机动船的只有177公里。水运总体水平较低,重庆港年货物吞吐量仅为369.8万吨。改革开放初期,甘肃省内河通航里程较短,木船和皮筏是主要内河船舶运输工具。1978年,云南省仍只有省内通航的短途水运,直到1983年开通水富港到上海通道才有了长途出省通道,这期间的船队也使用相对老旧的船只,货运吨数较低。

2.船舶老旧情况逐步减少

从1990年起,各地方政府加快引进新的船型到内河运输中,同时对技术落后、船龄较长的老旧船只进行更新换代。以往行驶在内河中常见的铁皮船、水泥船等逐渐被主流航道淘汰,并出现新的技术更先进、载重量更大、载客量更多的船舶。在这一过程中,全国各地航道都实现了老旧船舶的更新换代。

截至2003年,全国拥有各类内河机动船舶15.4万艘,驳船4.0万艘,轮驳船总计19.4万艘,载客量为86.29万客位,集装箱箱位为2.79万标准箱,净载重量为3034.78万吨,其中货船平均吨位为179吨。在机动船舶中,货船艘数占84.6%,共13.03万艘、2056.1万载重吨;客船艘数占11.42%,74.1万客位,其余为客货船和拖船,

所占比例不到5%。从地区分布来看,全国有8个省的内河运力突破100万载重吨,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江苏846.9万吨、安徽729.3万吨、浙江254.9万吨。这三个省的内河船舶运力占全国总数的60%。从平均船龄结构来看,长江水系为14年,珠江水系为10.6年,黑龙江水系为20年,京杭运河为10年。全国内河船舶总体平均船龄为11.5年。20世纪末以来,内河船舶平均船龄结构不断优化。各条干线的船舶情况见表6-2。

表6-2 各主要内河航道情况(2003年)

3.船型标准化与经济协调发展

内河船型标准化,是航运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推动船型标准化,有利于降低营运成本和管理成本,带动内河船舶技术进步,更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运行效率。2003年,交通部以京杭运河船舶标准化为契机,展开了全水系的船型标准化工作,并发布了相关文件,规定2004年1月1日以后建造的船舶必须按照

标准化船型图纸建设制造,通过验收后方可进入示范航道运营。京杭运河船型标准化示范工程是第一次有组织的船型标准化工作,收效显著。这次船型标准化工作为以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标准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交通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写并发布给全国各相关单位的《全国内河船型标准化发展纲要》于2006年2月正式生效。至此,全国范围内的船型标准化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以川江及三峡库区水域为例,截至2009年6月,根据船检部门和企业提供的不完全数据,船东根据标准船型图纸设计或主尺度系列设计和建造的船舶共1320艘。其中集装箱船97艘、滚装船44艘、干散货船604艘、化学品船45艘、油船62艘、客渡船433艘、驳船35艘。重庆市严格执行交通部规定,积极推广船舶标准化,从船舶数量上来看有35%的标准化船舶,从运力上来看有45%的标准化船舶,客渡船标准化率达到了80%。珠江水系更是大力推广船型标准化工作,当地航道主管部门和交通部联合行动,攻克了制定100标准箱和200标准箱集装箱的船型技术难关,发布了相关标准,积极开展标准化认定工作。

内河标准船型的标准化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提高既有航道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安全性、节能性、经济性、环保性及技术先进性。据统计,通过推进船型标准化,京杭运河苏北船闸通过量增加25%以上,船闸货物通过量提高40%以上;2009年三峡船闸通过的货物总量为7426万吨,较2003年通过的货物总量1800万吨增加了313%,2003年至2009年年平均增加26.6%。

以内河船舶标准化为基础,专业化船舶相继出现在内河航道中,比如商品汽车运输船、矿砂船、集装箱船、特种用途船舶等。这些船舶的标准化,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水运业的蓬勃发展。如长江水系中,遍布载重汽车滚装船、数千吨的化学品船和400标准箱的集装箱船等。这些船舶的投入运营,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强大的竞争力和良好的收益,也给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增添了动力。

在内河船型标准化的基础上,内河运输方式也向多样化发展。除了单船运输和船队运输模式,近年来,江海直达运输方式也逐渐发展,因为去掉了中间环节,节省了时间和中间损耗,船东和货主利用这一方式的收益都较高,因而受到广泛的欢迎。各主要水系航道的江海直达船舶都有较大程度的发展,如长江矿石运输船型直达江海的有3000吨到1万吨不等,珠江、黑龙江则超过万吨级,大量江海直达船型的推广扩大了内河运输行业的营运范围。为了更好地集中运输货物,提高运输效率,避免货物过于分散带来的港口设施利用率不足,一顶一船组运输方式在内河水运中开始流行起来,有效地提高了水运业的经济效益。

4.引领行业发展

在经过多年的粗放发展之后,水运业遇到了发展瓶颈:一是外部环境的变化,货运量增速减缓;二是货运门槛降低,各种吨位运输船技术水平参差不齐。2015年1月5日,交通部在总结国内外发展形势和符合行业发展的客观基础上,提出《关于加快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主要内容是促进航运业升级转型、提高服务意识、实现

航运金融创新等。交通部希望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内河运输业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内河航运的整体服务水平。以长江为例,上游地区已经实现8000吨级的船舶航行,中下游航道万吨级船舶畅行无阻。船舶大型化和专业化带来的好处有很多,有效降低了单位能耗。在当前船舶水运业不景气的情况下,运输能力超出了运输量,降低能耗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升级转型过程中,各省市都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以浙江省为例,2015年底,全省内河航道里程达到9769公里,高等级航道达到1451公里,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规划航道达标率为56%。在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的基础上,浙江省进入了水运业发展“黄金期”,内河水运业发展迅猛。内河水运网的建设,让智慧港航最大化发挥出积极效能。依托“互联网+”的便利,浙江省初步建成了以办公自动化、监管立体化、服务网络化、指挥协同化为特征的智慧型港航,助力浙江水运驶向发展快车道。未来,浙江省还将打造浙江港航网、浙江港航GIS公共图、浙江港航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浙江港航数据交换和服务云中心、浙江港航信息化建设运维和网络安全标准体系“五个一工程”,着力推进智慧港航云网合一架构,基本建成以电子报告、电子巡航、电子执法为依托的港航管理新机制。耗时4年、最多可容纳10~12艘500~1000吨级船舶同时过闸的富春江船闸于2016年底正式开始试运行。该船闸启用后,企业原料弃路走水,仅煤炭一项,一年就可节省运输成本1000万元。如果全部改用水运,全年能节约5000万元左右,水运的低成本效应不言而喻。依托内河水运网,浙

江省积极迎合运输业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等新需求特点,积极推出游艇、客船等运输服务;深化水运旅游线路的开发与运营,增添旅游设施,补充旅游配套设施,使水运与旅游协调发展;大力拓展传统运输服务业范围,带动航运金融保险航运咨询信息、航运运价指数开发等同步发展。因此,水运既是一个旧行业,也是一个新行业。深入开发旧行业,不断创新,实现新行业再一次腾飞。

(三)造船技术标准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内河运输业急需标准化。在借鉴苏联船舶技术标准的基础上,政务院在1962年颁布了《长江钢船建造规范》[以下简称《长规》(62)],这一规定是后来一系列标准改革的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造船技术标准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由长江发展到长江水系、由长江水系过渡到全国内河、初步形成内河标准技术、完善内河造船技术标准体系。根据我国水运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内河造船技术标准也不断进行更新,以保障技术适当领先和总体可行,对不同时期船舶的安全运营发挥了积极作用。《长规》(62)的颁布不仅有对国外经验的借鉴,更是在国内船舶实际测试的基础上制定的,突出了我国航道水系的实际需求,是在“苏联技术”的基础上打造的符合中国需要的造船技术标准,总体来说要强于长江水系的需求,保障了国内水运业的安全,是不同造船技术标准的起步阶段。

小知识:长江干线的双尾客船

就内河运输船舶技术而言,80年代长江干线新设计的双尾客船,总推进效率可比常规船型提高15%~25%,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干线分节驳顶推船队在推船上采用了固定导管+襟翼舵+倒车舵技术,改善了船队操作性,成功地采用大径深比技术增加了推力。

双尾客船是长江船舶设计院研发的一款产品,问世以来,迅速在长江和内河运输中广泛使用,甚至在沿海运输中也可以很好地应用。从820客位沪渝客船1984年8月试航到1990年底约6年时间,仅长江设计院设计的内河船舶,采用双尾型已达30多个,建造完工投入运营的已有40多艘。①820客位双尾船“汉江57号”首艘船舶投入运营,标志着长江干线的双尾客船迎来第三次更新换代。②双尾型客船普及如此迅速,主要是具有优秀的船舶性能,特别是快速性。双尾型客船的快速性,必然带来显著的节能效果,进而给船东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改革开放的前十几年里,老旧船型换代,提高效率是首要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发展经济。

1.从长江走向长江水系

改革开放后,为了尽快恢复生产,相关部门对《长规》(62)进行了修改完善。随着长江水系的深度开发,长江支流的水文情况和长江干线也有些差异,而水运业在长江水系的发展需要更贴切的规范性文件。因此,在《长规》(62)的基础上,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完善推出了符合长江水系的造船规范《长江水系钢船建造规范》[以下简称《长规》(78)],增加了包括消防、救生、航行设备等相应的法定要求。《长规》(78)是根据长江水域水文气象的

实际情况,将长江水系分为A、B、C三级航区(包括急流航段),并结合生产实践经验、实船试验、计算分析,分别对船型、布置、货载分布、装卸程序、航行状态及水域安全救助环境的安全技术条件(包括船机电及法定要求)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编制而成。从长江走向长江水系,不仅是我国水运业造船技术标准化的一个重要进步,更体现了水运业的快速发展。随着长江与长江水系的变化,造船技术随之进行了相应的改变,符合造船技术的客观需要,也更好地阐释了长江水系船舶的发展方向,为内河船舶的航行安全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2.覆盖全国水系的技术标准

长江船舶设计院研发的江申系列双尾客船不断改良,形成多种型号被国内各水系引入使用,形成了全国化的客船制造技术标准。江申系列客船也从长江航道向珠江航道、黑龙江航道等推广,形成了江申107、江申115等一系列改进型号。表6-3是江申107和江申115的技术参数对比。

在技术标准推广过程中,长江航道局和长江水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内河钢船建造规范》(1991)的推出是由长江水系规范过渡到全国性内河船舶规范的标志。该《规范》以“《长规》(78)”(含三次修改通报)为基础,根据船型种类、船舶用途及其相应的技术要求分别做出相应规定。编制中既考虑了海、河水域水文气象及环境条件的差别,亦考虑了海船规范、河船规范的协调统一;注重突出内河船舶的特点,初步考虑了不同水域航行船舶的特点及船型大小的区别;引入当时的新船型、新技术、新设备研究成果。在内河船舶建造

制动系统发展历史与趋势

现代汽车制动系统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从汽车诞生时起,车辆制动系统在车辆的安全方面就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车辆技术的进步和汽车行驶速度的提高,这种重要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众多的汽车工程师在改进汽车制动性能的研究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目前关于汽车制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动控制方面,包括制动控制的理论和方法,以及采用新的技术。 一.制动控制系统的历史 最原始的制动控制只是驾驶员操纵一组简单的机械装臵向制动器施加作用力,这时的车辆的质量比较小,速度比较低,机械制动虽已满足车辆制动的需要,但随着汽车自质量的增加,助力装臵对机械制动器来说已显得十分必要。这时,开始出现真空助力装臵。1932年生产的质量为2860kg的凯迪拉克V16车四轮采用直径419.1mm的鼓式制动器,并有制动踏板控制的真空助力装臵。林肯公司也于1932年推出V12轿车,该车采用通过四根软索控制真空加力器的鼓式制动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汽车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军用车辆及军用技术的发展,车辆制动有了新的突破,液压制动是继机械制动后的又一重大革新。Duesenberg Eight车率先使用了轿车液压制动器。克

莱斯勒的四轮液压制动器于1924年问世。通用和福特分别于1934年和1939年采用了液压制动技术。到20世纪50年代,液压助力制动器才成为现实。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世界汽车技术领域最显著的成就就是防抱制动系统(ABS)的实用和推广。ABS集微电子技术、精密加工技术、液压控制技术为一体,是机电一体化的高技术产品。它的安装大大提高了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和操纵性。防抱装臵一般包括三部分:传感器、控制器(电子计算机)与压力调节器。传感器接受运动参数,如车轮角速度、角加速度、车速等传送给控制装臵,控制装臵进行计算并与规定的数值进行比较后,给压力调节器发出指令。 1936年,博世公司申请一项电液控制的ABS装臵专利促进了防抱制动系统在汽车上的应用。1969年的福特使用了真空助力的ABS 制动器;1971年,克莱斯勒车采用了四轮电子控制的ABS装臵。这些早期的ABS装臵性能有限,可靠性不够理想,且成本高。 1979年,默〃本茨推出了一种性能可靠、带有独立液压助力器的全数字电子系统控制的ABS制动装臵。1985年美国开发出带有数字显示微处理器、复合主缸、液压制动助力器、电磁阀及执行器“一体化”的ABS防抱装臵。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

中国水运发展情况与展望

中国水运发展情况与展望 水运基本情况 船队方面,600年前郑和下西洋,那时候中国是世界上航运、航海、运输、贸易和海上军队力量最强大的国家。现在,我们的远洋船队规模已经达到了 1.1亿载重吨,拥有300家企业,集装箱、油轮、特种运输船队规模也不小。沿海运输船队规模在2009年时超过万艘、3860万载重吨,拥有1800家企业。 港口方面,港口到达1亿吨大关是在1984年,那时还是改革开放的初期,还比较落后。再看2002年,货物吞吐量世界第一;2003年,集装箱吞吐量第一;2010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所以我曾总结说,我们的港口真正的、全面的走向第一,是在“十一五”期间。在发展的格局上,沿海有五大港口群,渤海湾港口群、长三角港口群、东南沿海即现在所谓的海西港口群、珠三角港口群、西南沿海港口群。2009年,我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已经达到65.1亿吨,在世界上也是不容小觑的。 内河方面,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意识到内河航运的重要性,所以到目前为止京杭运河在运输船舶密度、货物密度方面,在全世界内河里也是最高的。2005年我们长江干线的运输量达到世界第一,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在秦朝,我们就已经实现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沟通,而今天,沟通两大水系所在的经济圈己上升为国家战略,也就需要我们加快推进两大水系的沟通,当然,这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

我国的内河资源很丰富,内河水运网络由“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组成:两横是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一纵是京杭运河,十八线是18条重要支流,包括湘江、赣江、汉江等,总里程达12 .4万公里,其中1000吨级以上的三级航道里程超过8800公里,内河水运发展的潜力非常可观。 我们的长江干线总长2838公里,“十二五”期间长江水运发展有两大重点:一是把长江口12 .5米深水航道延伸到南京,使南京以下港口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海港;另一个是中游航道的系统治理,如果这个阻碍打通了,长江流域东、中、西的经济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长江口三期工程5月份就要全面验收,目前处于试运行阶段,这个工程是世界顶级的河口航道治理典范,效益非常可观,总投资150多亿,试运行一年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已达到了154亿元,此外,还有可观的间接效益。 但是,长江水运发展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三峡船闸的通过能力已经趋于饱和,现在正在旁边修建升船机,推进船舶大型化、标准化。 张德江副总理非常关注长江及内河水运的发展,他提出要到长江调研,交通运输部党组高度重视,调研成效显著:第一,中央加大投入,每年在现有30亿元的基础上增加到80-100亿。第二,国务院出台加快内河发展的意见,将内河水运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关于这方面,有些部门是有想法的:内河要出台一个国家战略,那么海运呢?公路、铁路、航空是不是都要出?德江副总理亲自协调:相比其他方式,内河水运的特点是资源最节约、环境最友好、还基本不占用土地,运输成本低、运量大,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大,而发展却是综合运输体系中的短板,最后,思想得到了统一,上升为国家战略。第二,就是将《航道法》列入国家立法计划。第四,推进船型标准化、现代化,每年将安排10个亿资金进行引导。 中国是港口大国、航运大国、集装箱大国,这个都没有任何悬念。水运地位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大大提升,两年前,海峡两岸实现了全面直接双

我国水运发展趋势

水运是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战略性基础产业。我国水运业包括远洋、沿海和内河运输三大部分。远洋是我国外贸运输的主力,约占外贸总运量的85%;沿海运输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物资运输的大通道,为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运输保障;内河航运对沟通沿海与内地、东部与中西部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也是远洋和沿海运输的主要集疏运方式之一。水运除具有交通运输共有的作用外,还具有一些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作用,显示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一、各种运输方式对比: 1.公路运输 公路旅客、货物运输持续加快增长。2007年,全社会完成公路客运量205.07亿人、旅客周转量11506.77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0.2%和13.6%,增速分别加快0.6个和4.6个百分点。全社会完成公路货运量163.94亿吨、货物周转量11354.69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1.8%和16.4%,增速分别加快2.5个和4.2个百分点。公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比重分别为92.0%和53.2%,分别比上年提高0.1个和0.4个百分点;公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比重分别为72.3%和11.4%,分别比上年提高0.3个和0.4个百分点。2007年,全国公路客运平均运距为56.1公里,比上年提高1.6公里;货运平均运距为69.3公里,比上年提高2.8公里。 2.铁路运输 2007年,客货运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货物运输方面。全国铁路完成货运总发送量(含行包运量)31.4亿吨,比2006年增加2.6亿吨,增长9.0%。完成货运总周转量(含行包周转量)23797.00亿吨公里,比2006年增加1842.59亿吨公里,增长8.4%。在旅客运输上。全国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13.6亿人,比2006年增加1亿人,增长8.0%。完成旅客周转量7216.31亿人公里,比2006年增加594.19亿人公里,增长9.0%。 3.水路运输 水路货运继续快速增长。2007年,全社会完成水路货运量28.12亿吨、货物周转量64284.85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3.1%和15.9%,增速分别回落0.1个和加快4.2个百分点。水路客运平稳增长。2007年,全社会完成水路客运量2.28亿人、旅客周转量77.78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3.6%和5.7%,增速分别回落5.4个和2.9个百分点。水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2.1%和62.7%,分别比上年回落0.1个和提高0.3个百分点;水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1%和0.4%,与上年持平。据统计,“十五”期间,水路运输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和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年均增长4.6%、5.6%、6.7%、6.6%和8%。到了“十一五”末期,全社会水路运输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和港口货物吞吐量分别是“十五”末期的1.73倍、1.34倍和1.63倍。 如图:

中国航运业的现状与展望

课程号:00320034,课序号:0 开课学期:2011-2012(一) 课程名: 国际航运管理 中国航运业的现状与展望 【摘要】:航运业是服务贸易一种,包括国际海上运输、航运辅助服务以及港口服务。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扩大,航运业由于其价格低、载货量大等优点,成为国际贸易货物运输的重要渠道,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本文主要对我国航运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字】:航运业现状挑战机遇战略选择 正文: 航运服务业是航运主业的重要支撑,是一国由海运大国走向海运强国的保证。经过改革开放逾30年的发展,我国港口基础设施和船队总体规模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我国的航运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阻碍我国向海运强国的全面转型。 一、我国航运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12.3万公里的内河航运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我国航运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为我国航运事业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动力。中国外贸出口货物的89%由航运完成。中国国际海运船舶占世界商船队总量的10.3%,集装箱位占世界总量的20.0%,船队总运力在世界商船队中排名第五位,成为世界航运大国之一。航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我国航运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船舶结构逐步优化。二是建设了一批沿海港口。三是我国集装箱运输成后起之秀,未来我国集装箱港口布局将更趋合理,将形成北、东、南三大集装箱主枢纽港群。 北部集装箱主枢纽港群——以大连港、天津港和青岛港为主。大连港是东北地区出海门户,随着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深入,拥有中央首批610亿元投资将使得东北地区经济和外贸得到发展,港口集装箱发展趋势较好。青岛港水深条件好、腹地货源足,越来越受到航运界青睐,中远、马士基和青岛港三国四方合资经营青岛港前湾二、三期集装箱码头以及马士基欧洲线正式首航青岛港便是最好例证。天津港位于渤海湾最里端,由于地处京、津、唐经济区有利位置,货源较丰富。 东部主枢纽港群——东部主枢纽港群以上海港、宁波港为主。依托我国经济最发达和最具潜力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集装箱箱源极为充足,发展后劲足,持续性好。宁波港是我国自然条件最为优良的港口之一,其集装箱吞吐量增长速度连续多年位列全国前茅。上海更是随着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和大小洋山港区一至四期的建成运营,近一两年上海港的国际竞争力不仅强劲有力,而且对环球航线的超大型集装箱班轮更是产生巨大而无法比拟的吸引力。 南部主枢纽港群——南部主枢纽港群则以香港港、深圳港和广州港为主。珠江三角洲地区便为香港、深圳、广州港提供了丰富的箱源。 三大集装箱主枢纽港群的形成和鼎立,不仅借鉴了国外的经验,既作干线港、又互作支线港,走优势互补、港航联合之路,这也是我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可分创建、成长、全面发展和高速增长四个阶段。 创建阶段(1949~1965年):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动工兴建,1956年7月13日国产第一辆解放牌载货汽车驶下总装配生产线,结束了中国不能自己制造汽车的历史。1966年以前,汽车工业共投资11亿元,形成了一大四小5个汽车制造厂,年生产能力近6万辆、9个车型品种。1965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近29万辆,其中国产汽车17万辆(一汽累计生产15万辆)。 成长阶段(1966~1980年):在这个历史阶段,主要是贯彻中央的精神建设三线汽车厂,以中、重型载货汽车和越野汽车为主,同时发展矿用自卸车。在此期间,一汽、南汽、上汽和济汽,5个老厂投入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并承担包建和支援三线汽车厂的任务;地方发展汽车工业,几乎全部仿制国产车型;改装车生产向多品种、专业化生产,生产厂点近200家。1966~1980年生产各类汽车累计163.9万辆。1980年,生产汽车22.2万辆,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69万辆,其中载货汽车148万辆。 全面发展阶段(1981~1998年):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汽车工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主要体现为:老产品(如解放、跃进和黄河车型)升级换代,结束30年一贯制的历史;调整商用车产品结构,改变“缺重少轻”的生产格局;建设轿车工业,引进资金和技术,国产

轿车形成生产规模;行业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进行改革,汽车品种、质量和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高速增长阶段(1999年至今):在此期间,我国的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工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大大加快,新车型层出不穷;科技新步伐加快,整车技术特别是环保指标大幅度提高,电动汽车开发初见进展;与国外汽车巨头的生产与营销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引进国外企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的力度不断加深;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稳步前进。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演变,如今初步形成了“3+X”的格局,“3”是指一汽、东风、上汽3家企业为骨干,“X”是指广汽、北汽、长安、南汽、哈飞、奇瑞、吉利、昌河、华晨等一批企业。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从原来那个各自独立的散、乱、差局面改变成现在的以大集团为主的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新格局。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汽车的发展史

汽车的发展史 摘要: 汽车自上个世纪末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一百多年。 从卡尔.本茨造出的第一辆三轮汽车以每小时18公里的速度,跑到现在,竟然诞生了从速度为零到加速到100公里/小时只需要三秒钟多一点的超级跑车。这一百年,汽车发展的速度是如此惊人!同时,汽车工业也造就了多位巨人,他们一手创建了通用、福特、丰田、本田这样一些在各国经济中举足轻重的著名公司。本文回望这段历史,回顾了汽车的起源,论述了汽车的功用、分类及性能要求,对国内外汽车的发展历史及各时期主要车型作了系统介绍,对军用汽车发展趋势作了简要分析,叙述汽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键词军用汽车车辆分类车辆性能 引言 汽车同其它现代高级复杂工具如电子计算机等一样,并非是哪一个人坐在那里发明了的。发明之初的汽车也不是现在之个式样,如果你能见到当时的汽车,你也可能认为这不是汽车呢。汽车的发展也有一个漫长的历程,总的说来,汽车发展史可能分为蒸汽机发明前、蒸汽汽车的问世、大量流水生产汽车开始等三个阶段。人类最初的工作劳动完全是由本身来完成,根本没有什么汽车和发动机,如果说有的话,在未使用牛和马之前使用的是人体的股份这台发动机。奴隶就是一种“生物发动机”。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加强,人们不仅使用人力、畜力、而且知道使用水力、风力。 1.汽车的起源 马车和蒸汽机车以及19世纪的三轮汽车都可算作现代汽车的始祖。在铁路诞生以前,陆上道路通常是未铺路面的,因此,中世纪欧洲的骡马商队很普遍。后来,随着道路的改善,出现了宽轮子的四轮货车和公共马车。那时候的陆上运输成本高,而且客货运输安全系数低,陆上交通除受气候条件限制之外,还受水陆交叉、盗劫和战争等问题的影响。到17世纪,这种格局随着公路的改进而开始被打破。

我国水路运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水路运输业的发展趋势 2006年前三季度,全国水路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13.2%和11.7%,与前两年相比,同比增长速度已经出现明显下滑。从细分市场来看,受中国铁矿石进口需求明显放缓的影响,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继续低位运行态势;国内规模以上港口煤炭吞吐量增速下滑,铁矿石吞吐量高速增长态势得到缓和;全球石油运输依然处于下降周期中,国内成品油价格出现倒挂,炼油企业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油品消费需求,油品海上运输增速明显回落。 分析2005及2006两年的中国水运发展形势,我们认为,随着中国沿海港口及内河航道投资力度的加大,煤炭、矿石水运需求的稳定增长,海上油品过驳业务的顺利进展以及中国船舶制造能力的增强,中国水运业发展潜力依然巨大,国际竞争力优势明显。但中国水运业同样面临诸多问题: 目前内河水运开展并不充分,内河航运企业普遍存在开工不足现象;受2003-2004年中国航运需求猛增影响,航运企业船舶定制在2006-2007年形成交船高峰,而中国水运从2005年开始则呈现需求增速下滑趋势,两种因素共同作用有可能使中国水运行业出现运力过剩局面;受燃油价格持续增长影响,航运企业燃油成本压力增加,盈利能力普遍下降。 展望2007年,我国经济仍然处于高速平稳增长区段,国民经济有望继续保持9%左右的增长速度;国内外贸易量会继续稳步增长,但很难达到2004年高增长速度;煤炭市场进入调整期,动力煤进口关税的下调及国际煤炭价格的走低,将促使我国煤炭进口进一步增长;受国内钢材市场疲软的影响,07年铁矿石进口增长速度不会出现太大增长,同比增长速度有望与前两年持平;国内成品油需求增速开始放缓,但原油进口仍然会维持在较高水平,据我们分析预测,2007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可能接近2亿吨;中国水路货物运输仍然会保持12%左右的增长速度。航运企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大燃油成本控制力度,通过改善船舶运力结构,积极应对各种市场考验。 “十一五”期间,交通部将完成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三期工程,使长江干线航道进入系统治理阶段,航行条件明显改善,黄金水道优势进一步发挥;京杭运河堵航明显缓解;基本建成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

浅谈中国航运发展

浅谈中国航运的发展 摘要:海洋运输是国际物流中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它是指使用船舶通过海上航道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港口之间运送货物的一种方式。近年来,中国进出口货运量约90%都是利用海上运输,本文主要是对我国航运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字:航运、发展、挑战、策略 短短的30年间,中国由一个贫弱的国家一跃成为全球第四的经济体,作为先行军的中国航运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而目前,人们最为关注的是,未来的海运市场还能持续多久?航运业还将经受怎样的考验? 一、我国目前航运业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运业有了巨大的发展。 1.船舶结构逐步优化。纵观我国近30年来船舶的发展可知,我国的船舶逐渐向大型化发展,逐步走向更加经济环保,合理化。 2.新建设了一批沿海港口。港口在现代国际贸易和运输系统中的战略地位正在逐步加强,并发挥着日益活跃的作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沿海城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也逐步建立起一批新的港口群。 3.集装箱运输成后起之秀。基于我国港口城市的地理位置和进出口货运量的增长,我国沿海地区逐渐形成了北、东、南三大集装箱主枢纽港群。而这也是我国海运运输业在竞争中体现出的各自优势及其将联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目前我国航运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航运业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1.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市场机制不够完善,适应国际性贸易的水运管理体系尚未真正建立。 2.国内港航企业资金实力、技术水平和管理人才等诸多方面较弱于发达国家。我国航运公司的明显特征为数量多、规模小、运力不足,缺乏专业化分工,不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发展。 3.水运基础实施相对薄弱,其主要原因是,我国船舶老旧、吨位小,船型和技术设备落后。 4.航运体系结构不合理,港口和航道不能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的需要。 三、促进我国航运业发展的策略: 面对全球经济滞缓的危机,我们应该吸收经验,寻找更加长远的契机,发展我国的航运业。 1.我国应加快立法进程,培养市场机制,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建立完善统一、竞争有序的水运市场。 2.企业应摆脱单纯依赖货运量取胜的时代,注重服务质量和运输效率,政府部门应加快航运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外航运经营者提供良好的航运条件及相关的市场信息服务。 3.积极推动现代物流的发展,鼓励航运企业参与物流服务的市场竞争,加强航企间的合作与沟通,增加服务质量。 尽管面对诸多挑战,但显然,中国航运业将在长时间里沉淀,积蓄力量,勇往直前,从一个航运大国发展成为一个航运强国。

中国的汽车行业发展史

中国的汽车行业发展史 当你走在马路上的时候,你看着车水马龙的汽车,你是否也会想起,中国的汽车行业是什么时候发展的如此辉煌,在去年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候,不仅感叹起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发现这些恍如隔世的变化全部来源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遥想过去,展望未来,中国的汽车行业,将会发展的更强更大,成为世界上的著名品牌。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经70多年过去了,新中国汽车产业变化之大,可以用“当惊世界殊”来形容。然而,这个巨变的历程却很不平凡,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自然而然。1978年以前,中国汽车行业在被西方封锁、计划经济统管一切的条件下缓慢地成长着,政府和企业之间均不熟悉市场经济运作方式,经济改革的系统性还不够强,所以,起初的对外合作之路走得踉踉跄跄,有的企业就“中道崩殂”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未来,中国的国门将越开越大,改革开放的力度会越来越大,竞争将越来越公平。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历史表明,惟有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竞争,汽车产业才会健康快速地往前发展,中国人的“轿车梦”才能及早实现,日益增长的美好汽车生活的需要才能及时得到充分满足。政府主管部门应当进一步调整管理思想,紧紧抓住维护公众利益这根主线,努力减少对企业具体事务的直接干预,促进竞争,政策制定少打摆子,最好不打摆子,自主品牌汽车产业自会固本强基、行稳

致远。 自上个世纪末诞生以来,汽车行业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一百多年。通用、福特、丰田、本田这些汽车品牌公司已经是每个人耳熟能详的,但我相信,中国未来的汽车品牌也会走出国门,在汽车行业占据重要的地位。

汽车文化复习题1 汽车发展史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汽车文化》复习题 项目一·汽车发展史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33分) 1、汽车将燃料燃烧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2、两位德国人卡尔·本茨、戈特利布·戴姆勒被誉为现代汽车之父,为 公认的现代汽车诞生日。 3、确定汽车外形有三个因素,包括空气动力学、人体工程学、机械 工程学。 4、汽车诞生以来,外形经历了马车形、箱形、流线形、船形、鱼 形、楔形、多用途厢式汽车等演变过程。 5、汽车的四大组成部分包括发动机、底盘、电气技术和车身。 6、四冲程发动机的一个工作循环包括四个活塞冲程,即吸气冲程、压缩冲 程、点火(做功)冲程和排气冲程,这个原理被称为奥托循环沿用至今。 7、汽车发动机的点火方式分为点燃(火)式和压燃式,其中狄塞尔发 明的柴油机采用的是压缩式内燃机原理。 8、美国福特公司首次采用流水线生产模式大批量生产汽车,提高了生产效率。 9、汽车流行色的性质包括:时间性、区域性、层次性、种类性。 10、燃料电池汽车的燃料是氢气和氧气。 分)15二、选择题(. 1、下列发明硫化橡胶技术的是( B )。 A、米其林 B、固特异 C、邓禄普 D、别奈迪克 2、目前清洁能源汽车中有一种用LPG作为燃料,LPG是指( B )。 A、压缩天然气 B、液化石油气 C、甲醇气体 D、沼气 3、第一台摩托车的发明者是( C )。 A、卡尔·本茨 B、保时捷 C、戴姆勒 D、迈巴赫 4、汽油的辛烷值一般表示汽油的( C )。 A、经济性 B、挥发性 C、抗爆性 D、燃烧性 5、箱型汽车在高速行驶时的阻力大大妨碍了汽车前进的速度,所以人们又开始

研究一种新的车型( D )。 A、马车形 B、子弹头 C、滴水形 D、甲壳虫 6、能够在行车过程中防止汽车侧滑的系统是( A )。 A、 ESP B、EBD C、ABS D、GPS 7、柴油发动机由进气门进入气缸的是( C )。 A、新鲜空气 B、雾化柴油 C、可燃混合气 D、汽化柴油 8、( C )被尊称为“给世界装上轮子的人”。 A、杜兰特 B、波尔舍 C、福特 D、标致 9、在下列指标中,( C )可以作为汽车燃料经济性能评价指标。 A、每小时耗油量 B、有效热效率 C、百公里耗油量 D、有效燃料消耗率 。) D 、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约为(10. A、30% ~50% B、40% ~60% C、50% ~70% D、60% ~80% 11、在设计上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和随身行李或临时物品的不超过9座的汽车是( D )。 A、商用车 B、普通乘用车 C、旅行车 D、多用途乘用车 12、( D )的问世将世界置于车轮之上。 A、美国奥兹莫比尔 B、德国奔驰汽车 C、法国标志 D、福特T型车 13、目前,电动汽车主要的三种类型中,不包括( C )。 A、蓄电池电动汽车 B、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C、超级电容器电动汽车 D、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14、大众汽车公司生产的甲壳虫汽车,发动机布置形式是( B )置的。 A、前 B、后 C、横 D、纵 15、热带地区的人们在购车时,一般会选择( A )的颜色。 A、浅色调 B、深色调 C、暖色调 D、冷色调 三、判断题(15分) (√)1、汽车底盘由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四部分组成。 (×)2、汽车的外形很多,目前汽车的外形均是流线型。 (×)3、SUV汽车的出现是汽车发展史上第六座里程碑。 (×)4、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汽车是英国人瓦特发明的。 (×)5、与同等排量的汽油车相比,柴油轿车能够节油60%以上。 世纪占据重要地位的汽车将是电动汽车。21、除了内燃机汽车,6)√(.(√)7、汽油机排气污染主要成分是CO,HC和NO。x(×)8、四冲程汽油发动机完成一个工作循环,这期间活塞在上下止点之间往复移动了四个行程,相应地曲轴旋转了一周。 (√)9、在汽车加速行驶时,其阻力由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道阻力和加速阻力组成。 (√)10、V型发动机可以为驾驶舱留出更大空间,并且可以提高发动机排量和功率。 (√)11、“绿色汽车”就是指电池电动车、混合电动车和燃料电池电动车。

汽车制造业发展历程及趋势

汽车制造业发展历程及 趋势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汽车制造业发展历程及趋势汽车是最重要的现代化交通工具。汽车也是数量最多、最普及、活动范围最广泛、运输量最大的交通工具。在现代社会中,没有哪种交通工具可与汽车的作用相媲美,因为汽车是在“面”上发挥作用,并且可以实现“门对门”的便利。正因为如此,汽车在过去数十年中已迅速发展成为最主要、最受青睐的交通工具。本文旨在通过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得出其发展趋势,不足之处还请见谅。 世界以及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一、世界汽车制造业发展历程。 从19世纪末卡尔·奔驰发明汽车至今,汽车制造业发展历程按生产方式可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1、手工生产方式。19世纪末,法国巴黎P&L机床公司开始制造汽车,当时是实行手工单件生产。其生产效率极低,制作成本高,质量保证全凭技术工人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 2、大批量生产方式。它是由美国企业,主要是福特汽车公司为代表的企业所创造的一种生产方式,它为世界汽车,不仅仅是汽车业,而且是为工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影响十分深刻和深远。到20世纪后半期这一生产组织方式的缺点越来越突出。主要原因来自于市场的变化。20世纪后半期时不仅在美国,不只在整个汽车市场,顾客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而且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状况给制造业提出的新课题是,一方面必须找出办法来使产品的开发设计周期和生产周期显着缩短,另一方面还必须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变化。这两方面的课题促使汽车制造企业改变原有的大规模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探索新的模式。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就比较早地进行了探索和转变。

浅析中国水运业发展现状

浅析中国水路运输运业发展 班级:11级电子商务本科一班 指导老师:关老师 组员:李命俊欧阳志峰 摘要 水路运输时中国的重要运输方式之一,近年来发展迅猛,水运建设也取得长足发展。新时期水运结构,港口建设不断加强额调整,国家政策也不断加大对水运的调整,使之更加适应现代化运输结构,提升中国水运业的发展水平。中国水路运输不断朝着新型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一.水运市场蓬勃发展: 首先是集装箱水路运输的快速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正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集装箱运输以其快速、门到门运输的特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次水运在进口原油运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保障国内原油的供应发挥了主导作用;第三进口矿石运输也是水运的突出优势。国家持续实施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推动了基础设施、房地产及汽车等各类机械工业的快速发展,钢铁需求持续快速大幅增长。近年来,外贸铁矿石进口量猛增,对全球矿石运输结构和国内钢铁原料供应产生了重大影响;水运在能源原材料和产成品的中长距离运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

国进出口贸易货运量每年20,占全世界1/6,每年10%—20%增长率,仅中国因素,带动世界海运量3%-6%的增长率。 二.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为适应内外贸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和船队大型化的要求,我国加快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长三角、珠三角和渤海湾港口群的建设,相继建成一大批现代化、专业化的深水码头。 三.船队结构得到改善船队规模进一步扩大: “十五”期间,我国政府进一步加快运力结构调整力度,推进船舶向大型化、现代化、标准化方向发展。远洋、沿海、内河船队规模不断扩大,船舶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京杭运河船型标准化方案的实施,长江、珠江船型标准化工作的启动,必将促进我国内河船舶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海运服务业得到了相应发展: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的实施,我国国际船舶代理业、无船承运业、船舶管理业开始进入公开、公平的良性发展阶段。近几年我国港口企业、航运公司纷纷确立了向综合物流企业发展的目标,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海运服务的金融、保险、信息、科研、安全、救助、通讯等体系也在不断建立和完善,进一步提高了水运业整体服务水平,促进了航运业的发展。 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果: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与世界主要海运国家签署了68个双边海运和河运协定,对外开放港口已达到130多个,批准了外商在华设

论文1浅论中国航运的发展

毕业论文 论文名称浅论中国航运的发展 浅论中国航运的发展 【摘要】海洋运输是国际物流中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它是指使用船舶通过海上航道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港口之间运送货物的一种方式。国际贸易总运量中的2/3以上,中国进出口货运总量的约90%都是利用海上运输。本文主要对我国航运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关键字】航运、金融危机、发展、挑战、策略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古老的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短短的30年间,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贫弱国家一跃成长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作为先行军的中国航运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岁月流逝,时驰势易。今天,我们站在2008这个时间点上,再满怀激情的回顾改革开放30年发展成就的同时,更是对目前受困于金融危机下的中国航运业充满信心和希望。但是在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大海啸”的冲击下,2008年的航运市场以“水深火热”划上句号已经在所难免。目前人们最为关注的是,干散货、集装箱、油轮、沿海四大海运市场的冬天将持续多久?未来两年航运业还将经受怎样的考验? 一、我国目前航运业发展的现状 30多年来,我国航运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一是船舶结构逐步优化。 二是建设了一批沿海港口。 三是我国集装箱运输成后起之秀,未来我国集装箱港口布局将更趋合理,将形成北、东、南三大集装箱主枢纽港群。 北部集装箱主枢纽港群——以大连港、天津港和青岛港为主。大连港是东北地区出海门户,随着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深入,拥有中央首批610亿元投资将使得东北地区经济和外贸得到发展,港口集装箱发展趋势较好。青岛港水深条件好、腹地货源足,越来越受到航运界青睐,中远、马士基和青岛港三国四方合资经营青岛港前湾二、三期集装箱码头以及马士基欧洲线正式首航青岛港便是最好例证。天津港位于渤海湾最里端,由于地处京、津、唐经济区有利位置,货源较丰富。 东部主枢纽港群——东部主枢纽港群以上海港、宁波港为主。依托我国经济最发达和最具潜力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集装箱箱源极为充足,发展后劲足,持续性好。宁波港是我国自然条件最为优良的港口之一,其集装箱吞吐量增长速度连续多年位列全国前茅。上海更是随着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和大小洋山港区一至四期的建成运营,近一两年上海港的国际竞争力不仅强劲有力,而且对环球航线的超大型集装箱班轮更是产生巨大而无法比拟的吸引力。 南部主枢纽港群——南部主枢纽港群则以香港港、深圳港和广州港为主。珠江三角洲地区便为香港、深圳、广州港提供了丰富的箱源。

我国航运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航运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航运业的发展现状是 199中国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123000多公里的内河航线。独特的自然条件为中国航运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特别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为中国航运业的崛起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动力。海运占中国出口的84%。中国的国际航运船队占世界商船队的5.3%,占世界集装箱船队的 5.0%。该舰队在世界商船队中排名第五,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航运国家之一。航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然,中国的航运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1.1航运公司很多,但它们的组织规模小,缺乏必要的竞争实力 。目前,从事干散货业务的航运公司大多规模小、实力弱,基于网络的商业组织尚未形成。例如,在中国注册的从事国际海运的航运公司有290家。除了中远、中海集团等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公司外,其他航运公司一般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平均载重量不到1万吨,单个航运公司占所有航运公司的60%以上。它们无法规模化经营,无法获得规模效益优势,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国内航运公司有5000多家企业从事国内航运,近年来XXXX有17万艘船舶,其中原油船12.2年,集装箱船13.5年,多用途船、散货船和成品油船15-17年,客船、冷藏船、液化石油气船和杂货船平均19-23年。在沿海航运中,大约80%的散货船、油轮和40%的杂货船的船龄超过了XXXX。其主要散货船、原油船和大吨位杂货船的平均船龄超过24年,内河航运船队

的老化更为突出。98%的国内航运由摩托艇提供动力,主要是散货船队、杂货船队和石油船队。其中,10000-50000吨的散货船和油轮是沿海船队的主要船型,约占总载重量的80%。在内河航运中,长江系统具有与驳船相同的运输能力。大多数船只是散装货船。除大型油轮外,其他 特种船体积小,型式复杂。珠江水系一半以上的驳船是分段驳船,顶推式驳船是主要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航运的快速、高效和安全运行,不利于航运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降低了公司的市场竞争优势和社会经济效益 1.4航运公司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多数航运公司没有形成内部管理制度,管理粗放,缺乏必要的服务标准。难以提供标准化的运营服务,服务质量低下。我国航运的管理水平、科学物流理论的应用和合理运作程序研究的普及程度还不够。因此,为了保持和促进我国航运业的良好发展势头,有必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当前航运业存在的突出问题。1.5中国航运管理专业人才紧缺 中国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同时,由于中国在低成本人才资本方面的优势,跨国公司采取了人才本土化战略,使得人才更加稀缺。主要表现为: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不健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然而,目前我国仍缺乏培养专业人才的规范化途径,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阻碍了干散

年中国煤炭水运发展趋势

2010年中国煤炭水运发展趋势 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退,全球气候变化也对各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未来中国经济如何实现稳定增长,也面临着新的课题。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向世界承诺至2020年中国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且对中国能源结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将使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 水运是实现“北煤南运”的重要方式,它对沿海电煤运输影响最大,现正值“十二五”规划编制之年,在新的形势下,中国煤炭如何发展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一段时间煤炭水运系统的建设和调整。 未来需求分析 目前,许多权威机构对中国未来一次能源消费进行了预测,较有代表性的是2050年中国能源和碳排放课题组、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信息中心及国际能源署等综合多家权威机构预测,并结合金融危机的影响,判断:2010—2015年,中国仍将以投资为主要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期间能源消费需求将保持高位;2015年能源一次需求在36亿吨左右,至2020年一次能源需求的总量约40亿吨(见表1)。从能源消费结构上看,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特点决定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均在65%以上,2008年为68%,煤炭生产的增长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长期以来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高能源消耗,尤其是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消费模式已难以支撑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 去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会议还决定,“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

设等行动,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这意味着中国未来能源结构将面临重要调整,对能源预测已不能单从需求出发,而必须考虑排放指标、结构调整等硬性约束条件。 根据《2050年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预测,在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在15%的情况下,2010年、2020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耗的比例分别为70%和55%,若按2015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耗下降至66%计算,则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煤炭消耗量将分别达到30亿吨、33亿吨和31亿吨。 该报告也同时预测,2010年和2020年总发电量分别为41910亿千瓦时和56760亿千瓦时,其中煤电占总发电量的比例分别为76%和59%。若按2015年煤电占总发电量70%计算,考虑火电技术进步的影响,根据历年发电实际耗煤量情况进行推算,预计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发电实际耗煤量分别为473克/千瓦时、441克/千瓦时和430克/千瓦时,据此预测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电煤实际消耗量将分别为15.1亿吨、15.8亿吨和14.3亿吨,即电煤需求与煤炭需求变化相一致,在未来10年内将经历先升高后降低的过程(见表2)。 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能源替代需要有一个过程,核能、风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电力建设虽集中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但真正投产应主要集中在“十三五”期间,而煤电技术进步则是另一重要原因。 进口煤或为趋势 中国是传统的煤炭净出口国,但自2003年以来煤炭出口持续下降,由2003年出口9400万吨下降至2008年的4500万吨,年均下降13.5%。同时进口量持

(汽车行业)中国汽车发展史

(汽车行业)中国汽车发展 史

中国汽车发展史- 中国汽车发展史 中国汽车发展史 50年风雨汽车路 进入90年代以来,轿车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买私家车就像70年代的“四大件”、80年代的家用电器一样成为众多家庭追求的目标,而这在2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也反映出民族汽车工业的巨大进步。更令人感慨的是,我们是在经历了一段漫长曲折的历程之后才迎来了这一天。在新中国50年大庆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我国轿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50年代中国轿车呱呱坠地 新中国刚一成立就决定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建设自己的汽车厂,毛泽东主席为奠基仪式亲自题写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1956年我国生产的第一辆汽车下线,毛主席又亲自为其命名———解放,对于当时工业整体水平非常落后的中国人来说,这确实是一次经济上的解放。1956年是中国汽车史上令人难忘的一年。5月,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东风牌轿车,送往北京向党的八大”献礼,这是中国自制的第一部轿车,6月,北京第一汽车厂附件厂试制成功井冈山牌轿车,同时工厂更名为北京汽车制造厂。8月一汽又设计试制成功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9月上海汽车配件厂(上海汽车装修厂,后更名为上海汽车厂)试制成功第一辆凤凰牌轿车。在大跃进的年代,这几辆稚嫩的国产轿车确实让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了一阵子。 中国汽车发展史 东风牌轿车开进中南海,毛主席试乘之后高兴地说:“好啊,坐上自己制造的小轿车了!”以大跃进的狂热和速度造出的中国第一批轿车,更多地是政治因素在起作用,“造出争气

中国水路运输发展趋势的简单分析

中国水路运输发展趋势的简单分析 摘要:有关中国的水路运输,无论是国内的水路运输,还是国际上的水路运输,都是中国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在国民生产总值方面占有重大比重。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形势进行分析,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来窥视中国水路的发展趋势,从而得出,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当中,中国水路运输将会进一步的发展,适应中国一步一步走向世界航运强国的步伐。 关键词:水路运输资源市场专业化航道区域经济理论经济增长方式 正文: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郑和 先人早已知道海洋的重要性。有人曾经预言:“海洋是人类的未来。”在全球面临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危机的今天,这句话已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人类的出路,无疑在于资源丰富的海洋。至于向其他星球发展,还只是个探测中的想象空间。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是陆地上生物的10倍,海洋中有20万种生物,其中动物就有325亿吨,而大陆上的动物还不足100亿吨。对于不可再生资源,海底更为丰富。海底蕴藏石油有1350亿吨。海的表面矿藏有镍、铜、锰等,可供人们开发使用上千年。海水中有食盐4亿亿吨,镁1800万亿吨,钾500万亿

吨,金500万吨,银五亿吨。重视水运的发展,从此方面我们可以窥出些端倪。 以上主要是从资源方面来说重视水运、发展航道的重要性,下面将给出经济方面的一些分析。 当市场很小时,没有人能得到任何的鼓励,去专门从事一种职业,这是因为,他没有能力去把他自己的劳动产品的远远超过自己消费的剩余部分,去交换所需要的其他人劳动的剩余部分产品。而通过水运,每一种产业开辟了更加广大的市场,这是陆运所不能单独办到的,因此,正式在海岸,以及在通航河道的两岸,各种产业自然而然的开始分工,并得到改进。最先开化的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内河航道,这也正是这些国家和地区最先开化的原因。几个世纪之前是这样,在几个世纪之后,虽然其地位没有那么高,但仍然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因为,从某种层面上讲,市场的扩大,就等于经济实力的增长。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而中国要想真正成为一个经济强国就必须改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中国是一个出口导向型和资本特别是外资推动型的经济体。中国出口产品以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吸引外商投资的正是中国的成本优势。贸易对中国的GDP 贡献率在50%以上,投资占GDP比重的47.4%。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更是我们的更本竞争力所在。诚然,长期依靠低成本竞争是不可取的,这就等于往外不断的输出资本,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无异于不断的放血,试想一下,一个一直放血的人能活的长久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