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生爱上中医药文化的策略研究中期报告(1)

让小学生爱上中医药文化的策略研究中期报告(1)
让小学生爱上中医药文化的策略研究中期报告(1)

《让小学生爱上中医药文化的策略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简介

课题由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理论和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和思维方式。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有利于增进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提升健康素养,养成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使中医药文化的精华和智慧成为他们健康行为的动因。这既有培育人才的现实意义,更有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发展中医药的力度前所未有,催人奋进,我们几个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医药文化的基层教育工作者感到责任重大,机会难得,我们有义务为我国的中医药文化事业做出我们的贡献。

2019年3月,在刘校长的鼓励与指导下,我们向德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提交了课题申请,并于6月1日获得立项(课题批准号:2019DZYB043)。

研究目标:兴趣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研究就是要找到中医药文化和我镇少年儿童的最佳结合点,让他们对中医药文

化产生兴趣,近距离地、由浅入深地接受中医药文化的熏陶,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国学素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提高他们的健康素养,把中医的健康知识和养生理念内化为他们的健康生活习惯,培养出一批热爱中医药、使用中医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受教育者,让中医药文化在齐鲁大地的小学校园开花结果。

研究内容:调查我镇小学生对祖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知识的了解情况,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探究让他们爱上中医药文化的方式方法。探究孩子们接受中医药文化知识后的社会价值和对于他自身发展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情况

1、加强政策学习和理论学习,指导课题研究进程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还有2016年2月

16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第一次从战略层面系统部署中医药的振兴发展,要求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格局。

我们对这些方针政策进行分析和研判,最终确定出了中医药文化和小学生最佳的结合方式——校本课程。并且它们鼓舞着我们只争朝夕、排除万难去编写一套适合我镇小学生的中医药校本教材。

在前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继续深入地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的外延、内涵进行了学习,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为编写校本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了解其他省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情况,加以借鉴

北京市、浙江省、广东省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中走在了全国前列。我们山东省有些学校在这方面也有了一些尝试。但他们有的是校外医疗机构不定期到学校开展活动,有的是没有教材,还有的是教材内容不够充分,只有中草药内容,不能代表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编写校本教材的时候就吸取了他们的精华,摒弃了他们的的不足之处。

3、编制调查问卷,形成调查报告

编制了针对我镇三年级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知识掌握情况及中医药文化知识进课堂可行性的调查问卷(附录1),在刘校长的支持下回收188份问卷,并形成了调查报告(附录2)。

4、编写校本教材,实施教学

我们明确各研究成员的分工,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制定了校本教材编写方案(附录3),着手编写校本教材,准备实施教学。

经过五个多月的整理,在前期搜集的大量资料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校本教材初稿(高年级使用,附录4)。

这本教材立即向区规划课题领导小组送审,专家给我们的建议是教材内容不能适应全体小学生,高年级学生能够轻松地接受,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偏大,这有“以偏概全”“小牛拉大车”之嫌,可能会影响我们的研究。在林校长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的初稿还得到了陵城区中医院中医科主任窦晓飞的审阅和指导。他认为我们的教材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基本能代表中医中药的最高成就,故事性强,图文并茂,但是内容太深,不是所有小学生都能理解得了的。窦主任的中肯的建议和市规划课题领导小组专家给我们的建议不谋而合,让我们发现了研究中的不足:这本教材虽然图文并茂,但是确实比较深,低年级的孩子理解起来难度

太大。我们抓紧改进,经过研究,我们又制定了低年级校本教材编写方案(附录),编制出了低年级《中华瑰宝——中医药》校本教材(附录)。至此,我们的《中华瑰宝——中医药》校本教材二册定稿(高年级、低年级各一册)。两本教材也获得了全镇教师以及区课题组成员的好评。

校本教材编订同时我们抓紧完成教案的编写工作,完成了高年级教案(附录7)。

我们除了根据校本教材初稿进行实际教学,完成授课任务外,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早在上学期,我们就组织高年级学生在教学楼后面开辟出一块空地,种了一些中药材,这也正好成为了孩子们的实践基地。秋天到了,我们带领孩子们挖地黄,摘瓜蒌,采菊花。孩子们就在劳动中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了解了它们的经济价值,更加喜爱中医药,热爱中医药文化。课后,我们给孩子们布置了许多与家长互相交流的作业,比如互相推拿,教给家长八段锦,去中医馆参观。

5、撰写教育随笔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调整校本教材内容

我们采用了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写好教育随笔、教学反思,积累教育智慧,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根据收集的个案资料及平时的观察,在实践过

程中加以回顾、反省、总结,通过分析和思考,总结出中医药文化与课堂教学结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再指导研究、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还经常以布置作业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的

接受情况,还经常与家长交流,听取家长对于校本课程的反馈和建议。有家长建议说孩子们都喜欢在活动中接受新知识,愿意进行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学习。低年级孩子好动、爱观察、喜欢操作,我们就编写了《制作土元》、《采集车前子》、《我给奶奶捏脊》等课程,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认识了常用中药材和简单的中医治疗方法,还培养了仔细观察、乐于动手的能力,自然而然地提升了他们的中医药文化素养。所以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几次大的改动,变枯燥的知识传授为学生为主导的阅读、采集、操作。这样,更加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增强教学效果。

6、多方了解取得的社会效果,积累经验

三、课题研究成果

1、理论和学术成果

《恰逢其时,任重道远》调查报告。

《中华瑰宝——中医药》校本教材二册定稿(高年级、低年级各一册)。两本教材获得了全镇教师以及区课题组成员的好评。

教材教案(高年级)

2、实践成果

我们找到了中医药文化和我镇少年儿童的最佳结合点,在他们心中埋下了一颗信任中医的种子。孩子们近距离地、由浅入深地接受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对中医药文化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学生们喜欢上了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知识不断丰富,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不但没有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反而促进了它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热情。还带动了他们的家庭成员爱中医、学中医、用中医,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中医药文化的良好氛围。这一学期的教学和课外活动,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国学素养,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健康素养,把中医的健康知识和养生理念内化为了他们的健康生活习惯,培养出一批热爱中医药、使用中医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受教育者,让中医药文化在齐鲁大地的小学校园开了花、结了果。

四、课题研究的疑难困惑

我们的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也有以下问题需要注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1、这项研究在我市甚至我省没有先例,缺乏经验教训的指导

2、这项研究实施过程的某些环节,比如学生对中医中药的基本认识,中医治疗方法的基本操作,校本教材的审定都需要中医药专科医院或是医院中医科的帮助,有待教育主管部门协调

五、课题研究的后段设想

1、继续完成后半册的教学任务,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点滴做好记录

2、加强听课、评课,让其他学科教师参与听评课,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

3、合理分工,随时积累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

4、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为校本教材定稿

5、形成结题报告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校选课论文)

河南大学 本科课程论文 院系:外语学院 专业:英语非师范 姓名:王震 学号:2009170055 课程: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任课教师:王子华 01/01/2011

摘要:中医药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是人民在千百年的中医药事业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医药文化。这不仅有益于我们自身,还可以使我们身边的人受益。本文将从中医药的发展、养生学的发展、饮食养生、药膳养生、情志养生和药酒养生来进行论述。 关键字:中医药、养生学、饮食养生、药膳养生、情志养生、药酒养生、发展 正文: 中医药的发展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1]。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正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西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明清以后,??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药最重要的著作。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鸦片战争以后,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但中医在中国仍有相当的地位和影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相较于传统中医,现代中医的革新发明,值得加以关注的包括:小针刀,传统药物注射制剂,科学中药等。 在国际上,针灸[2]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在现今世界的医疗体系中,中医学被归类为替代医学(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CAM)中的一支而受到重视。世界卫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策划书

山西中医学院“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 策划书 活动背景:1991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在背景召开国际传统医药大会。会议一致通过了以“人类健康 需要传统医药”为主题的北京宣言,人类健康需要传统医 药。传统医药是医药界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随着化学药 品毒副作用不断出现,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加,以及生化药 品研制成本昂贵等问题的存在,人们希望用天然药物和绿 色植物来治疗疾病和保健。现代大学生体质健康抽样调查 显示大学生形态发育渐好,但身体机能却有所下降。对于 这种情况,传统医药在养生方面有着世界公认的优秀效 果。现代大学生对于中医药文化知之甚少,需要我们对中 医药文化进行更多宣传和普及。 活动目的:旨在宣传中医药的治病理念、科学文化价值、历史贡献、学术价值。并且使在校大学生了解简单的养生常识,提高 自身身体素质。 活动时间:2011年11月10日(周四)11:00—13:00 活动地点:太原理工大学北区智林广场 举办单位:山西中医学院 协办单位:太原理工大学校科协 活动主题:中医药文化走进校园

活动人员:山西中医学院武术协会山西中医学院太极拳协会 参与义诊的专家和队员太原理工大学校科协成员 活动内容: (一)前期准备: (1)活动通稿的编写(科普部负责) (2)向学校申请场地的使用权(组织部负责) (3)宣传板和条幅的准备和摆放工作(宣传部负责) (4)准备桌子、椅子各6张,以及台布等(主席团负责) (5)挑选主持人2名,准备相应的主持稿(科普部负责) (6)网上上传活动通稿(技术部负责) (7)照相机准备2—3台(技术部负责) (二)活动流程: (1)场地布置: 1、活动当天提早将准备的桌椅摆放到位 2、活动当天提早将电源线、电脑等设备连接到位 (创业实践中心和科研部负责) (2)人员到位: 1、提早协调保卫处让中医学院参与活动的人员及设备进校 2、校科协内部人员到位及签到工作 (办公室负责) (3)活动方案: 一、中国传统功法表演

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总结

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总结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中医医院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我院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现将一年来我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我院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我院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从我院实际出发,制定了《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领导组织,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育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我院独具的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 二、开展医院文化建设 (一)价值观念体系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在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培育方针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

1、发展战略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确定了“科技兴院,树立品牌,患者之上,关爱生命”发展战略,不断强化技术含量,引进现代化的诊疗设备,营造专科特点,打造专科优势,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充分体现中医特色的医疗服务。 2、确立了“文明行医、亲情服务、廉洁自律、人诚勤和”的服务理念,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关心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的服务。 3、医院宗旨坚持“真诚关爱、信守承诺、规范服务、科学管理”的宗旨,推动医院文化建设,行风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4、医院精神弘扬医院“团结勤奋、敬业严谨、创新立业、博爱济世”精神,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 5、院歌:集中集体智慧,编写了院歌,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中医人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医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和人民群众健康的希望,要团结自强,拼搏向上,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用爱心点燃生命的太阳。 (二)行为规范体系在完善医院行为规范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我们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以及《员工守则》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使其言行、举止、思维、诊疗工作无不体现

传统文化与中医论文

对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选通识课时看见一门课的名称叫’传统文化与中医’,心想:中医是给人看病的,望闻问切, 开方抓药,这和传统文化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带着这个疑问选了这个课, 学完了一学期,在武老师生动形象的解释引导下,对于这个疑问有了一个大致的答案,但还是感觉这个论题实在是太大了,自己只能领悟到皮毛,仅就他们俩之间的关系浅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什么是中医?这很难用一个科学标准的概念去简单概括。班固在枟汉书·艺文志枠中提到“方技者,皆生生之具”。这和现代医学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所谓“方技”,指的就是中医;所谓“生生之具”,指“使生命长生的工具”。中医到底指什么?其实指的就是:医学是一门技术,是使生命能够长生的工具。中医经典之首枟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枠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医家孙思邈枟千金要方枠云:“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等,都是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命价值视为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维护和保障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医生的神圣职责。中国传统医学实际上强调的是要生命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一.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特征 1.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包括:“自强不息的阳刚精神,厚德载物的阴柔精神,中正和谐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一词出自枟周易·乾卦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

是说天的运行刚强劲健,永不停息,君子应效法天的运行要不停地发愤图强,积极进取,刚健有为。“厚德载物”一词出自枟周易·坤卦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地,大地深广而厚实,无私地承载万物,滋养万物,具有宽厚、包容、博大、担当的品德,君子应效法大地厚实和顺的美德而载育万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两大精神是相互融合的,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察天行以自强,察地势以厚德”,自强以法天,厚德以法地。枟老子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强厚德以法天地之道,体现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正和谐的精神。 2.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是整体性: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意识。人文性: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人的伦理道德,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有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勤俭仁爱、敬老扶幼等传统美德。承传性:传统文化重视传统的继承,认为继承是延续和创新的前提,在学术上讲究“道统”、“师承”,这种承传性的特征,使中华民族丰富而悠久的文化传统从古到今一脉相承,表现出鲜明的统一性和连续性。总之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关系上,强调人伦和谐;在人本身强调身心和谐。整体性、人文性和传承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 中医的基本精神及文化特征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_论文

中医药文化养生之食与行 中医药文化凝聚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养生之精髓,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时刻与健康相关联,本文主要讲述了关于食与行,我们需要注意的养生之道。 关键字;运动养生情志养生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如果用一张图来表示那就是“太极图”。“太极图”集中体现了阴阳和谐的价值理念,体现了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规律。而这恰恰就是中医认识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中医是亲切的,而且是感情深厚的,对它就有了高度的认同感。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的理念,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目的。中医养生其实很简单,它不是要你特意去做一件与日常生活无关的事,养生恰恰就是日常生活,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饮食与养生。 饮食养生指注意饮食方法及饮食宜忌的规律,并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当的食物进行补养,不仅可以保证人体健康,还可以提高人体新陈代谢大的能力,是人类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之俱来的是饮食结构的突然改变,造成了现在的各种饮食疾病吃的营养不均衡同样会导致严重的疾病。如代谢性疾病即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黄帝内经》里讲:“膏粱之变,足生大疔。”一是饮食宜清淡。平时多吃富含纤维的粗粮、蔬菜、水果,二是晚上要少吃。 饮食的原则是: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下午要吃少。三是用食物之偏纠人体之偏。中医治病是用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所以中医养生主张用食物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 第二要顺应四时。 认识生活在自然之中的,自然气交之中。《黄帝内经》说,运气就是运动着的气。这运动着的气在自然界的表现就是春、夏、秋、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 第三、调畅情志。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惊恐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其两面性,既能利于人,又能害与人,同样人的情绪变化有利有弊。情志养生即指通过有目的的激发某种情志变化,可选择性的矫正太过情志所造成的气机紊乱,是即将破坏的身体机能

中医药与健康论文

中医药与养生【摘要】发展中医摄生保健及征询运用古代医学和祖国传统中医相结合的医疗实践,重视整体与部分、心理与生理的同一和平衡,保持治病与防病、治疗与康复并重的准则,对每一位病患进行全面、科学、专业的健康和疾病评估,制订完全的个性化预防、治疗、保健、痊愈计划, 药品在维护我们的身体健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身体一旦受到疾病的侵扰,譬如感冒、腹泻、发烧等,小到身体不适,大到身体重大疾患,都必须使用药品予以调节或治疗,才能恢复健康。因此,健康离不开药品,我们的生活离更不开药品,药品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关键词】中医药代谢平衡饮食燥热食品养生保健高血糖皮肤【正文】“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的时限和提高生活的质量。中医养生文化以达“和”为精魂,即茫茫宇宙,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则俱损,和则两利。故人类与自然应“和”,人类本身应“和”,每个人的身心也应“和”。为达此“和”态,中医养生文化从理念上提出顺应自然、协调阴阳、未病先防、形神共养、动静互涵、调和脏腑、畅达经络等;在策略上拥有饮食养生、房事养生、运动

养生、精神养生等;在具体方法上拥有饮食、针灸、按摩、推拿、足浴、音乐等。中医养生文化的核心理念即“灌其根,培其本,善其后”,防亚健康于未然。“灌其根”——做好产前养生中医学认为,先天禀赋和体质因素与亚健康的发生密切相关。体质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状况。一项全国调查发现,气虚体质与亚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特别是由于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的元气不足而导致亚健康状态的更为多见。21世纪中国医学发展的战略重点前移,其内容包括:从单纯重视生命后期到重视生命全过程,尤其重视生命前期,以至个体发生之前,尽可能将遗传性疾病控制在受孕之前。中医养生学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重视性与生育的卫生。首先,避免近亲结婚。《曲礼》中指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藩”;其次,反对早婚早育。提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再次,重视胎教。如夏商周时期的《列女传》已记载了最早的胎教:“太妊者,文王之母也,及其有妊,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最后,现代社会由于受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增强新生儿的体质,预防亚健康状态的出现,提倡多角度注意养生。一方面男女双方在孕前应注意自身体质,做好产前检查,以保障新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培训心得体会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培训心得体会 陇西县城关第一小学张晓萍 2018年2月24日,有幸参加了陇西县教育体育局组织的中医药启蒙师资培训,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我想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不能错过,这样的学习机会是很难得的,聆听了李俊宜、盛日、王生俊等专家精彩的授课、中医实用技术培训及操作演示,深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国灿若繁星的文化长河中,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伟大结晶,是东方医学文化的始祖。 首先,要重塑我们对祖国医学的认识 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这次培训,李院长一再强调要重建我们的中医思维。古语云,母不知医不为慈,子不知医不为孝。说明古人有一套中医的思维方式。我一直在想,没有西医出现的那些时光我们中国人拿什么自护自救自保,这次培训给了我答案。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唐代孙思邈编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陇西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

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非常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野生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黄芪、党参、当归等药材的栽培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素有“千年药乡”和“西部药都”之美称;有着发展中药材得天独厚的优势。 那么,陇西独特的气候为我们孕育的这些药物怎么用到我们生活之中,怎么才能让它为我们的健康服务,这次培训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使用的门。 其次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 通过为期五天的培训,使我初步认识到人的一切疾病,都与生活习惯有关,大自然给我们的信息我们没有很好的利用。 “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就是外界的气候会导致疾病。 过去,“风寒暑湿燥火”是纯自然的,但现在时代有了变化。这个“风”除了自然的之外还有风扇。“寒”除了自然的之外还有空调、冷气。空调、冷气也就是燥了,在空调冷气下空气就干燥。这个“湿”可能也有现在的办法,“火”有暖气等等,所以现在不但有自然的因素还有人为的因素,这也是影响健康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现在很多疾病都是在空调环境中慢慢产生的。 夏天来了以后大家的汗毛孔都打开,然后天气又很热,大家又要适当的劳作,虽然说“不妄作劳”但是要“作劳”,要有运动,这就要出汗,出汗以后人体的髓道就打通,就把很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

学《中医与传统文化》有感 古代圣贤们强调“以医人道”,在求道的过程中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为原则。他们认为,认识生命本身与认识宇宙同样宝贵,甚至是更为重要,更为基础。而中医学直接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思想的关系尤为密切,二者唇齿相依。所以学习中医一定要懂得传统文化,一定要参悟中华之“道”的根本所在。 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深烙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印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形态相为连通,共成一体,充实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实际内容。中医是中华民族原创的,土生的,独有的,是不可以被其他民族或国家复制或嫁接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从文化形态看,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形态相为连通,共成一体。中国传统文化是悠久的,灿烂的。从文明的曙光在东方大地上升起至今,中国传统的哲学、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化学,以及诗歌、辞赋、绘画、雕塑、音乐等,与中医一起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殿堂。 从哲学角度看,中医在其理论构建之初,便借助了传统的阴阳观、五行观、元气论,这还可以从《黄帝内经》中找到大量的证据。从技术角度看,中药的种植不能不依靠传统的农业和地理知识,中药的制剂常常需要借助炼丹术———传统化学的成果,中医的运气学说自然离不开天文、历法乃至数学的支持,这也可以从历代典籍中找到大量的证据。 从学术的表达方式上看,中医借助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众多形式。现存中医古籍的文体有散文式的,也有诗歌式和辞赋式的。《三家医案合刻》中载录了清代薛生白的一则医案:“骨小肉脆,定非松柏之姿;脉数经停,已现虚劳之候。先天既弱而水亏,壮火复识而金燥。岁气一周一损,岂容再损?秋风乍荐已伤,难免重伤。证具如前,药惟补北;非敢说梦,聊以解嘲。”这是典型的辞赋体。唐高宗时敕命修订本草,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具有药典性质的《新修本草》,这部书原本是有彩绘药图的,所谓“丹青绮焕,备庶物之形容”,可以想见其逼真与精美。这是中医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关联。宋代王惟一铸造针灸铜人,自然不能离开雕塑的技术。至于可供吟唱的汤头歌赋等,又与音乐关联了起来。中医的语言表达,至今仍带有古代汉语的特征,文辞古雅,行文简练,讲究声律与修辞,具有东方文化特有的美感。所以,中医吸收与承载了中国众多传统文化的内容。而在在“传统失落”的今天,这种吸收与承载更显珍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远古或较久以前在中国区域内产生和发展的,世代流传至今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精神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

浅谈中医药传统文化

想当年风流年少 ——浅谈中医药传统文化 【摘要】以古代文献为依据,研究中医的形成发展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间的密切联系。认为易文化孕育了中医,并与之相伴相通。儒家的中庸思想丰富了中医治疗和药方制剂原理。道家是中医养生理论主要的思想来源,佛家的慈悲平等的观点对医德的构建起到补充作用。中医在古代文学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传统文化与传奇中医之间相互碰撞、交融,最终发展成独具特色的中医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中医古代文化哲学养生诗词 【正文】 中医是诞生于华夏大地的,一门古老而又神秘的科学。纵观其的发展的漫漫历程,就像一位风流的少年郎,一举手一投足,莫不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暗香。所以,想学好中医就必须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常识有所了解。 易文化与中医 易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它中提出了气的观点和阴阳的概念。古代哲学家认为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一切事物的物质基础。万物均是阴阳两分,又可以划分为金木水火土五中属性。阴阳五行学说是祖国中医的理论核心,可以说不懂阴阳,勿论中医,不晓五行,莫谈中医。 《周易》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中有着难以替代的引领作用。可谓是百学之源,诸子之宗。而易医更是紧密相关,易为中医之本。 中医与周易的这种关联,历来被医学家所重视,从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医学《易》学之间水乳交融的紧密关系。药王孙思邈也在他的《备急千金药方》中写到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熟《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到明代张介宾写成《医易义》一书,便形成了独特的医易学。易经中本身就有一些零散的中医知识和养生保健的医学思想,而《周易》所阐述的阴阳学说,更是全部贯穿于中医学之中。如张介宾所说“医道虽繁,可以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 2.儒释道与中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种悠久的文化传统,使得中医在自身发展中,不断地

河南大学标准中医药文化与养生论文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专业:会计学 姓名:纪国忠 电话:155******** 选课时间:2014年6月周二9-10节 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从小接触到的第一个给我留下人与自然印象的是《道德经》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从自己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我的理解中,从整体观来看,人既然是在自然中产生的,就应该顺应自然,因为两者是一个整体,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部分与整体相协调,形体与精神并重,当然人与自然与社会也是密不可分;从统一性来看,人与自然、社会具有统一性,功能与自然相统一,这种思想在古代就被成为“天人合一”。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紫仁杰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人体。 正是从我们人与自然统一性与整体性的观点,《千字文》中的“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也启发了我们要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来养生和生活,以此来保证我们身体上的健康。 人体在不同的季节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春季篇 春季,作为一年四季的开始,万物萌生,生机勃勃,人的新陈代谢也随着春季到来而日趋旺盛,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春三月,刺猬发春,万地俱生,万物以

荣”。由于人体的活动量在春季逐渐加大,所以,血液循环、营养供给都需要相应增加。肝脏则是贮藏和调节血量的脏器,在春季到来之时,肝脏的生理活动即随新陈代谢的萌盛而相应增加。所以,春季是肝脏机能活动旺盛的季节,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春应在肝”的道理。如果肝脏机能正常,就可以适应春季的变化而健康无病,反之,肝脏机能失常,适应不了春季的气候变化,就会出现由于肝脏失调而引起的一些病症。肝气旺盛也使得人的精神情绪随之高昂亢进,使原有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疾患的人易因天气变化而出现激愤、骚动、暴怒、吵闹等状态。 同时,对我们影响较大的是春困,因为冬季皮肤血管收缩,春季天气变暖,血 管、毛孔扩张,相对稳定的血流量供应皮肤的血流增加,供应脑的血液相对减少,从而造成春困。春困不是病,而是一种正常的季节性变化时出现的生理现象;春季多风,而风邪是春季疾病外感因素的主要因素,它可能引发各种传染性、流行性疾病,如感冒扁桃体炎、肺炎等,所以春季要谨防流行病。;春季是冬夏转换交替的季节,冷暖气流互相交争,时寒时暖,乍阴乍晴,天气变化无常。气候的不稳定,使对气候敏感的人有诸多不适应,对此,敏感之人要注意起居调摄。 夏季篇 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正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 交,万物华实。”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新陈 代谢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立夏之后自然界的变化是阳气渐长、阴气渐弱,相对人体脏腑来说,是肝气渐弱,心气渐强。夏季君火当令,天暑地热,暖热之气盛,人应晚睡早起,顺应自然,保养阳气。 同时,夏令三伏,自然界烈日炎炎,阳气旺盛,此时人体为了顺应天时,机体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境地,腠理开泄,汗液增多,加上暑气逼人,常常导致人体阳气宣发太过而出现体内阳气匮乏的夏令生理特征。

旅游文化与中医药文化

旅游文化与中医药文化 一、浅析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摘要: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文从旅游文化学的角度,论述了旅游和文化的关系,以及旅游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并指出由旅游引起的文化交流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态势——旅游文化。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引起思考,为此就如今的现象进行分析,旅游与文化结合,使得两者得到充分说明。关键词:旅游;文化;密不可分如今,人们除了物质生活之外,更关注精神生活,只要看每次节日一票难求的局面我们就会不得而知,现如今有很多人出去旅游。说到旅游,我们就不得不说到旅游文化。旅游文化问题既是旅游问题又是文化问题。在普遍意义上说,文化是本质性的,旅游表现为现象。“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的《悲哉行》一诗:“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从沈诗中看,旅游在当时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览的意思了。从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间中有目的的活动,到异地他乡去旅行游览。远古时代,人们为了争取最佳生存空间,采取了种种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们在崇拜远方的心理的驱使下,怀着对异地的憧憬,不知不觉迈出了旅游的第一步,从此一发不可收。近现代意义的旅游,始于十九世纪中叶。从此,人类的旅游活动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旅游业逐渐成为一项新兴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旅游,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多年来一直是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中列举了欧美对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种定义。就西方而言,基本能够达成共识的,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文化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引自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顾建光、高云霞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它将文化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学,而且为社会成员所共有。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文化作为制序(institution)、器物与精神产品,它给予我们以历史感、自豪感,据此我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化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认知自身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 我们来探讨一下旅游和文化的关系: (一)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校选课论文)

公共选修课《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期末考核论文 姓名:*** 班级:201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手写签名:学号: ****** 题目: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正文: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1]。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正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西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明清以后,??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药最重要的著作。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鸦片战争以后,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但中医在中国仍有相当的地位和影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相较于传统中医,现代中医的革新发明,值得加以关注的包括:小针刀,传统药物注射制剂,科学中药等。 在国际上,针灸[2]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在现今世界的医疗体系中,中医学被归类为替代医学(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CAM)中的一支而受到重视。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养生学的发展 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源远流长,亘绵数千年。我国医学对养生保健的研究由来已久,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开始,历代有众多的医家、佛家、道家对养生之道作过详细而深刻的发掘和论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医养生理论。 养生[3]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 各种养生方法” 体质养生 体质,即机体素质,是指人体秉承先天(指父母)遗传、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1.阴虚体质养生法 精神调养:此体质之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之故,故应遵循《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精神内守”[4]之养神大法。平素在工作中,对非原则性问题,少与人争,以减少激怒,要少参加争胜负的文娱活动。 饮食调养:应保阴潜阳,宜清淡,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鱼类等清淡食物,对于葱、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 2.阳虚体质养生法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前景

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接受程度,设计恰当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模式,学龄前儿童以兴趣吸引为主;小学阶段以接触体验为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中学阶段以探索思考为主,开阔自身视野,提升道德修养。 另外国务院印发了2016到2030年的一个中医药发展纲要,这就是说我们国家在中医药方面已经在顶层设计上都给出了。所以我觉得重要的,应该给他们培养搭建平台。中医药这个进学校,然后中医手法养生保健我提倡它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只有进了教材,进了课堂,它才能彻底推广。 中医强则少年强、少年强则中国强!希望各界有识之士携手奋进,振兴中医、强我中华! 为培育中国特色的医疗健康旅游并将其融入到世界医疗健康旅游大潮中,国务院发布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中都明确提出:“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提出: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旅游总收入达到5000亿元。关注健康旅游公众平台,告诉你中医药健康旅游5000亿大蛋糕怎么吃?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标准起草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规划评审专家赵立冬带领专家团队正在全国巡讲“中医药健康服务+旅游”。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广东模式简介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广东模式强调整体性设计,以地方教材建设为核心,针对项目式 学习手册、中医药文化主题研学旅行、师生健康沙龙、中医药校园工作坊、中医经络体 操、专家讲坛在内的6个版块进行系统性设计,组成一套完整的“6-1”体系。 项目旨在将中医药文化的并证思维方法引入教育,找病灶、探病源,改变现行教育 体制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教学手段,在教育中植入”慢功夫”、“系统化”、“辩 证性”等观念,引导育者放慢脚步,帮助学生全面、平衡的发展。将中医药文化带入 校园,既是传承、传播中华文化瑰宝,也是在校园普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与会校长和专家学者,围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中医养生保健手法进校园”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大家认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不仅能普及中医药知识,助力青少年的健康人生,而且能将中华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发扬光大,增强文化自信;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可从普及推广中医养生保健手法切入,在教学内容的遴选、教学方式的实施上,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注重科学性、实用性、通俗性和体验性。基于共同的认识,与会代表发出了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

推进基层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做好中医药 文化的传承 沛县中医院是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医院创建于 1956 年,医院开放床位700张,在职职工650人,其中卫技人员 529人,硕士研究生 17 人,高级职称 56 人,省市级名中医 4 人。开放床位 800 张,开设病区 18 个,建有层流手术室 8 间,ICU病房 1 个,血液净化中心 1 个。设置 26 个临床科室,13 个医技科室。拥有国家中医特色专科建设项目 1 个(康复科),省中医重点专科 1个(脑病科),市中医重点专科 3 个(肿瘤科、糖尿病科、肝病科)。先后荣获“全国中医医院典型单位”,“江苏省卫生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徐州市文明单位”,“市、县两级人民满意医院”,“全县创先争优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我院以黄绍峰国家基层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华佗馆”及治未病科室建设为契机,加强中医药内涵建设,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下面是我院在华佗馆”及治未病科内涵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基础条件建设 1、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示教诊室单用且面积 16平方,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示教观摩室单用且面积 20余平方,名老中医药专家资料室单用且面积 30余平方,治未病科室有原来的2间诊室扩建为4个诊室。黄绍峰国家基层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华佗馆”及治未病科场所安排、环境布置、物品摆放等方面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2、华佗馆配备计算机、网络宽带、声像采集系统、实时记录设备(录音笔、移动存储设备)、图书文献资料、望闻问切四诊中医示教仪器。治未病设备增加按摩床、针灸针、电针仪、灸盒、刮痧板、火罐、中频治疗仪、微波治疗仪、颈椎牵引器等设备。 二、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开展情况 1、提炼黄绍峰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整理中风、偏头痛、痛风的临症心得,提炼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个。 2、建设期内发表多篇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相关论文。收集黄绍峰名老中医药专家医案、教案、讲稿、文稿、书稿、跟师笔记等30余篇。 3、治未病科室在原有开展项目的针刺、艾灸、推拿、刮痧、拔罐、TDP热疗、电针、针刺放血、中药敷贴等基础上新增了孕产妇盒灸、产后修复、“三伏”、“三九”穴位贴敷、微波治疗等项目。 三、人才培养情况 黄绍峰,主任中医师,从医40年,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医治疗中医杂症、疑难病,对脾胃疾病的治疗经验丰富。现已培养形成 1 个传承梯队,由5人组成。张成贵,主任中医师,王复龙,主治中医师。孙文,主治中医师;赵欣,主治中医师;黄海强,主治中医师。卫飞,主治医师,担任治未病科负责人,擅长中医疗法各种治疗妇科疾病。 四、管理制度的建立及经费使用情况

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医学的兴旺发达,人们对健康的意识前所未有地增强,铺天盖地的营养学与养生学知识的推广让人们对健康的奥秘懂得不少。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我们看到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所面临的疾病似乎越来越多,很多人饱受着癌症、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中风、骨质疏松等种种现代病的困扰,甚至一些看起来不是很严重的诸如感冒、发烧之类的小毛病,也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治愈。更有很多人在治病的过程中,体质竟然每况愈下。这些病使现代医学相形见绌,似乎无人可逃过现代病魔的折磨。这真是天大的笑话。 怎么会科技愈发达,人类反而在疾病面前愈无助?世界上的科学家们给出了各种答案,也试图从各自途径探究真正的养生之道。然而,真正让人信服的,实在是少之又少,怪不得很多人会说,凡是市面上的保健品公司,几乎都是骗子公司了。 人类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摆脱病魔的纠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我们回归古老的中医药养生文化理念时,一切的答案似乎越来越清晰,传出的声音也越来越让人兴奋。中医药养生文化告诉我们,人类现有的所有疾病绝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发生的,而是完全可以治疗、可以预防的。 现代科学所谓“基因”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称为“天赋”,即“先天禀赋”。中医文化中称“真元之气”。西方医学目前对人

“基因”方面的缺陷无能为力,所谓“修复基因”方面的研究还属于“前沿科学”正在不断探索中。 而我国中医理论对此却有几千年的成熟理论“先天不足后天补”。中医认为,生命的诞生是阴阳和合,精子与卵子合成而成。由于男女双方排出精卵那一时刻的身体条件不同,从而导致了新生命在孕育过程中先天禀赋的不同。在怀胎十月的过程中,先天禀赋及“真元之气”先化生出肾脏,最后才化生出脾脏,所以新生儿的脾胃虚弱,刚生下来不能直接吃食物,只能靠母乳维持生命。中医所称的“元气”,西医称免疫力,是先天的“真元之气”和后天的“宗元之气”两部分的综合。而“真元之气”保存在肾脏中,后天的“宗元之气”靠脾胃运化五谷得来,所以中医称“肾乃先天之本”、“脾乃后天之本”。 男女排出精卵的时刻,如果双方身体的五脏六腑都平衡,新生儿的先天禀赋就高,否则,比如男方肝气很强,女方肝气偏弱,强可以弥补弱。但如果男女双方肝气都弱,新生儿就会表现出肝功能天生弱。这样新生儿在诞生下来以后就会于肝经和胆经在身体通过的区域以“胎痣”的形式出现。如果新生儿先天肝胆没有问题,后天造成了肝胆损伤,身体同样会于肝经和胆经在身体通过的区域出现不同的标记给人以警示。青年时期以痣、痘、痦中医通称痤疮的形式出现、中年以皱纹的形式出现、老年以斑的形式出现,这就是中医望诊的理论根据。 随之相学也就诞生,其实相学就是以中医望诊的理论演变而

中医药与健康论文

中医药与养生 【摘要】发展中医摄生保健及征询运用古代医学和祖国传统中医相结合的医疗实践,重视整体与部分、心理与生理的同一和平衡,保持治病与防病、治疗与康复并重的准则,对每一位病患进行全面、科学、专业的健康和疾病评估,制订完全的个性化预防、治疗、保健、痊愈计划, 药品在维护我们的身体健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身体一旦受到疾病的侵扰,譬如感冒、腹泻、发烧等,小到身体不适,大到身体重大疾患,都必须使用药品予以调节或治疗,才能恢复健康。因此,健康离不开药品,我们的生活离更不开药品,药品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关键词】中医药代谢平衡饮食燥热食品养生保健高血糖皮肤 【正文】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的时限和提高生活的质量。中医养生文化以达“和”为精魂,即茫茫宇宙,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则俱损,和则两利。故人类与自然应“和”,人类本身应“和”,每个人的身心也应“和”。 为达此“和”态,中医养生文化从理念上提出顺应自然、协调阴阳、未病先防、形神共养、动静互涵、调和脏腑、畅达经络等;在策略上拥有饮食养生、房事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等;在具体方法上拥有饮食、针灸、按摩、推拿、足浴、音乐等。中医养生文化的核心理念即“灌其根,培其本,善其后”,防亚健康于未然。 “灌其根”——做好产前养生 中医学认为,先天禀赋和体质因素与亚健康的发生密切相关。体质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状况。一项全国调查发现,气虚体质与亚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特别是由于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的元气不足而导致亚健康状态的更为多见。 21世纪中国医学发展的战略重点前移,其内容包括:从单纯重视生命后期到重视生命全过程,尤其重视生命前期,以至个体发生之前,尽可能将遗传性疾病控制在受孕之前。 中医养生学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重视性与生育的卫生。首先,避免近亲结婚。《曲礼》中指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藩”;其次,反对早婚早育。提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再次,重视胎教。如夏商周时期的《列女传》已记载了最早的胎教:“太妊者,文王之母也,及其有妊,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最后,现代社会由于受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增强新生儿的体质,预防亚健康状态的出现,提倡多角度注意养生。一方面男女双方在孕前应注意自身体质,做好产前检查,以保障新生儿具有良好的遗传素质;另一方面,要注意房事养生。房事应在安静、舒适、健康、愉悦的气氛中进行,男女双方患病时不宜同房。

全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实施方案

全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实施方案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为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中医药发展战略纲要2016~2030》精神和省政府有关文件要求,为促进我市中医药文化发展,凸显区域中医药优势,结合x首届张山雷中医药文化节系列活动,经研究,决定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进一步在学生中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医药的认知和兴趣。 一、总体目标 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旨在进一步传承优秀文化,弘扬中医国粹,让广大学生通过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更多地了解中医、感受中医、学习中医、认同中医,丰富卫生健康知识,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自身中医药健康素养;通过学习中医药求真求源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崇尚中医、珍爱生命的观念,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努力成为传承和弘扬祖国医学文化的使者。 二、重点任务 x年10月,我省推出《关于加快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意见》,率先提出将相关中医药知识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2017

年我省发布全国首套小学中医药教材——《中医药与健康》,成为全国第一个将中医药知识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的省(区、市)。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的重要意义,统筹谋划,改革创新,进一步提升学生国学素养和健康水平。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我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主要任务有: 1.加强专业指导,组建顾问讲师团。由卫计局筛选热爱中医文化传播的骨干中医师,组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顾问讲师团,全力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深入有效地开展。 2.加强师资培训,促进师资建设。由顾问讲师团负责《中医药与健康》教材解读,统一编写教材讲义课件,统一培训全市《中医药与健康》任课教师,统一指导重点学校的教学示范。各小学确定1-2名教师参与全市的《中医药与健康》师资培训活动,负责教学相关对接工作。各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派1-2人为外聘辅导教师,负责辖区内各小学《中医药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力求避免学校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中医药知识方面的错误。 3.落实课时,强化课堂教学。教育局要指导各学校按照《中医药与健康》教材和实际情况进行课时设置,制定课程计划,五年级每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