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

修辞学
修辞学

[内容摘要] 夸张是一种艺术手段,它具有审美的内涵。李白诗意象众多,天地古今无所不涉,人间仙界无奇不有,而其中尤以雄奇阔大恢宏的物象为主。李白诗善用夸张,在李白现存的近千首诗歌中,出现的夸张修辞手法就有1000余处。夸张手法的巧妙应用,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夸张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显著的特点,他善于用大胆的夸张制造离奇的意象,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也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

[关键字] 李白夸张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李白,我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的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具有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李白留给后人的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面貌的艺术写照。

一、李白与浪漫主义的渊源及其发展

李白现存的诗九百多首,他热爱祖国山河,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其中《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无与伦比的绝唱。正如许多伟大的作家一样,在李白的全部作品中,也包含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方面的因素,但就他的主导倾向而言,他却是一个积极的浪漫主义大师。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他虽然也接受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对他影响更深的是《楚辞》中屈原的作品。李白和屈原有相似的政治理想和不幸的遭遇,同样有着不满现实的反抗精神,也有着可以媲美的高贵品质和艺术天才。以这些共同的特点为基础,他必然会走上屈原所开辟的积极浪漫主义的道路,并根据他自己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对它有所丰富和发展。李白继承并发展了屈原的传统,他把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和道家愤世嫉俗的精神以及游侠思想中反抗强暴,救弱扶贫的精神合起来,表示了对祖国的热爱,对被压迫被损害的人民真挚的同情,对封建制度所孵育出来的黑暗的现象的深刻憎恨和愤怒,对统治阶级权贵们的强烈反

抗和蔑视——他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确比屈原具有更广阔的内容。在表现手法上,他也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使之发展,特别是汲取了民间诗歌的夸张手法,在创造性的运用中加以提高,使其日臻完美。在描写对象上它所接触到的题材也比屈原广阔,也就更加广泛。

二、李白诗歌夸张艺术的运用

诗歌的夸张创造是诗人眼中的第二自然和第二世界。它既包含被夸物本身特具的壮大特质,又因为参与了诗人特有的情感体悟而昭显出一种人性的美。因此夸张作为一种艺术手段作用于诗歌,创造出来的第一个审美特质便是壮美,此壮美兼具外在事物壮观雄伟的自然美和创作主体开阔雄浑的心境美。李白的诗歌注重现实与虚拟的结合,巧妙的应用夸张艺术,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纵观李白的夸张修辞,其夸张艺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李白诗歌中比喻夸张艺术手法的运用

李白经常使用夸张这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强烈、炽热的激情。从那大胆而恰切的夸张中,也表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李白在《北风行》中用了“燕山雪花大如席”句,来叙述北方的雪大天寒。这一句比喻、夸张兼而有之,但重在夸张。众所周知,比喻的本质是将本体表述的更形象更直观,喻体和本体之间凭借某一相似性而联类成喻,但彼此的程度是相等相符的,本体的程度并未被夸大或缩小。而夸张的首要条件则是对被夸物的程度必须要有所偏离。所以用“席”来形容燕山的“雪花”,首先是夸张,以极言其大。其次才是比喻。“雪花”和“席”两个事物共具有片状、冷感和飘落翻飞的姿态,是比喻成立的基础。但比喻是为夸张服务的,故本句应该是比喻式夸张。为了渲染燕山之冷,就叙雪花之大,为了叙雪花之大,就称雪花如席,这是李白诗歌中这种夸张名句生成的心里逻辑。鲁迅就词句作了说明:“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是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这就是艺术中夸张与真实的辩证法。

李白那些优秀诗歌中的夸张,从来没有脱离生活的真实,恰恰相反,他总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因此,往往越是夸张,现实现实生活越是表现的深刻、真实。

例如:《秋浦歌》之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望庐山瀑布》之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两首诗都是比喻式夸张。“三千丈”、“三千尺”都是极度夸张。前者以诗人自己的愁情之长为基础,后者以庐山瀑布之高为基础,不但没有不真实之感,反而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深长的忧愁和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

总之,比喻式的夸张手法,不仅使诗歌语言生动形象,使诗人在灵光一闪之间对事物达到一种新的共识,这种艺术手法用于描述则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用于说理则化抽象为具体,便深奥为浅显;用于抒情则融情、景、物、我为一体,直抵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诗歌妙境。

(二)李白诗歌中对比夸张艺术手法的运用

通过对比层层铺垫,使夸张有形可籍的手法,即对比式夸张。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对这种手法的把握自然炉火纯青,并且更加凝练。

例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赠汪伦》,其中,后两句正是对比夸张的集中体现,把汪伦送别李白的情谊比作千尺深的桃花潭水,其实桃花潭水并不深,可这里作者却夸张的写作了千尺之深,一是“不及”一词用的好,表明情深无限,人们能想象有多深就有多深;二是“桃花潭”这个意象选取的好;桃花之火红热烈,潭水之青澈澄净,用来比喻友情,给人以美好、温暖、纯情之感。这首诗有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

又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李白的诗歌似乎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且不说《将进酒》中:“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豪情

醉意,也不说《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清影自娱,李白明知“举杯销愁愁更愁”,却总是杯不离手。寒夜独酌,吟诗作赋,自然将情怀泼洒倾诉,然知音难觅,弦断有谁听,千般感慨,万种风情,欲说还休莫如浊酒一杯,将愁思借酒入口,在胸中百转千回,细细品味。以“一杯水”与“万言”相对,将诗人平静表面下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所以此句意蕴无穷,实道出千古饮者之肺腑。对比式夸张的基本形式是先言一个公认的具有最高程度的参照物,再说被夸物的程度又尤甚于其。再如《蜀道难》,李白的压轴,其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又是千古绝唱。翻越蜀道之艰难,似乎天才李白也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而只能以登天作参照物。此句被置篇首,产生一种突兀震撼的审美效果。但李白似乎犹觉不尽意,在篇中又具体铺陈蜀道之险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黄鹤乃飞禽中飞之高者,猿猱乃走兽中跃之最便捷者,它们尚且为飞渡蜀道而哀愁不已,人过蜀道之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对比式夸张的艺术手法可以变抽象为具体,使被夸物之形状、特征和程度等形象可感,夸张所必具的超乎寻常的审美质感也凸现出来了。

(三)李白诗歌中数字夸张艺术手法的运用

诗歌语言天生大包大揽,数字自然也被搜罗入诗,但诗人用数字,只在言“一年”、“四季”、“三人”等具体对象时采用数字来确指,对那些无法精确反应的对象,则采用实数虚指的夸张修辞艺术,已达到独具的审美效果。李白诗歌中此类数字夸张可谓俯仰皆是。

如“三”者有: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独不见》)

“颜公三十万,尽付酒家钱。”(《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崔侍卿》)

“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胡关饶风沙》)

如“久”者有:

“逸气漩被凌九区,白璧如山谁敢话?”(《天马歌》)

“天子九九八十一万岁,长倾万岁杯。”(《上云乐》)

“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妾薄命》)

“一击九天初,相欺凌紫氛。”(《赠郭季鹰》)

李白诗中的数字夸张,不仅数量多,而且用得圆熟自如。

言多则有“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 (《赠郭季鹰》)

言深则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言贵则有“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其一)

言远则有“一击九千初,相欺凌紫氛” (《赠郭季鹰》)

此外,同样是数字夸张,李白还能够根据诗歌韵律的需要来选取数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是写“愁”的千古名句,其独到之处除了似三千丈白发喻愁的绝妙譬喻外,“三千丈”的夸张所产生的惊人审美效果,也不容忽视。

李白诗歌中的数字夸张还包括“等度夸张”。众所周知,度是决定夸张成败的关键。夸张须对被夸对象的量、度做一定程度的偏离,正向的为扩大式夸张,负向的为缩小式夸张。但“等度夸张”则是本物和被夸物的客观程度相均衡相对等。如《秋露白如玉》中“三万六千口,夜夜当秉烛。”萧注曰:“三万六千口,人生百年之光景也。”以百岁为期,是古人约定俗成的通例。三万六千口等于百年百岁,但李白用前者而不用后者,除了从形式上夸饰外,还有从意义上与下句相呼应勾连的良苦用心。“秉烛夜游”这一成语从《古诗十九首》“尽短夜苦长,何不秉烛游”脱胎而来。李白为了宣泄其及时行乐之快意,则是夜夜秉烛游,此之“夜夜”与前之“三万六千口”构成“旧口夜夜”即为一生的每时每刻之意,从而形成一种极端的夸张。这种等度夸张的手法,并不是从质和量的方面来讲的,而是从观察的角度的转变入手,通过表现形式的不同创造出夸张效果,就好像透过凸凹镜来看平常的事物,事物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但出现在我们眼中的确是千奇百怪的图像。

(四)李白诗歌中动作夸张艺术手法的运用

诗歌中,描写景物时,动词要准确、贴切地表现客观事物的情态。但在表情达意用于夸张时,动词则要言过其实,需要营造突兀而隽永的审美意境。动作性夸张,在诗歌表达中,李白以其盛唐的气度、醉态诗情和奇幻诗思,携动词铸夸饰,使动词夸张成为李白独具特色的艺术

手段。如“鼻息干虹蜺,行人皆休惕。”一个“干”字,既将得幸小人之焰赫气势、轻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也委婉地传送出诗人的讽喻意味。动作夸张还可以夸出天真妙趣,如《登太白峰》中“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游泰山六首》中“扣天摘瓤瓜,恍惚不忆归。”;《蜀道难》中“扣参历井而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等众多诗句中“扣”、“举”、“摘”等动词虽是极言山之高,却同时将李白刻画成脚踏大地可手抵苍天的天地间一巨人了。动作夸张还可以夸出慷慨悲壮的心灵。如“长揖蒙垂国士恩,壮心剖出酬知己。”(《走笔赠独孤驸马》),“一朝君工垂拂拭,剖心输胆雪胸臆。”(《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知己之情,知遇之恩,使诗人为显其忠可以将心胆剖出,慷慨侠义之情怀真可谓可歌可泣。在李白的笔下,作为人体器官的心不仅可以任其驱使,而且还能掀动心灵双翼自由翱翔。“南风吹归心,飞坠洒楼前。”(《寄东鲁二稚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彪遥有此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念子思归之亲情,关切朋友之友谊,心驰魏胭之恋情,都在心中超然快逸地飞动旋出。

李白在山水中放情肆志,在山川中寻觅自我情感的皈依。从这个角度讲,李白笔下的黄河是以精神入之,而以夸张之态势出之,从而幻化出“天行健”的君子主体意识和刚强意志,这一点迥异语于他人的诗作。常人写黄河,多中规中矩地描幕,又如“折折黄河曲,口从中央转。”(李贺《口出行》)。“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九月》其四)等即使笔杀黄河之气势,亦总欠一种神韵,如“黄河倒上天,众水有却来。”(孟郊《秋怀》)。“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哄哄如殷雷”等,比喻夸张虽有,但缺少诗人主体精神的灌注,因而仍是自然界之黄河,而不是人类情感世界中之黄河。

动作性夸张所传达的审美趣味,并不是由动词单独完成的。而是由动词与之宾语互相搭配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动词是构成此类夸张的条件,同时也是外在夸张的标志。它不仅从外在视觉上刺激读者,而且通过和其他意象在意义搭配上的言过其实,营造一种心理的审美张力。

[参考文献]

1.《李白诗选》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唐诗宋词十五讲》葛晓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李白诗歌鉴赏集》,巴蜀书社1998年2月版

4.《李太白集》(清)王琦注,中华书局1977年版

5.《李白及其作品选》,王运熙等著,上海古籍出版1998年版

6.《李白诗歌赏析集》,裴斐编,巴蜀书社1988年版

7.《李白:诗歌及其内在心象》松浦友久著;张宁惠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8.《李白思想研究》,杨海波著,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总结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总结 总结: 亚里士多德修辞说服逻辑论证技术辩证法 摘要亚里士多德面对现实的修辞实践,对修辞术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与分析,标志着古典修辞术的成熟。他将修辞术与逻辑联系起来,试图确立修辞术的技术性地位,但这事实上局限了修辞术的运用。 键词修辞术辩证法技术逻辑 修辞术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世界,并在古典时代达到繁荣的雅典民主制下盛极一时。无论是在集会、诉讼等公共场合,还是私人的日常交往,修辞技艺都获得了普遍的应用。特别是在权利的获得与城邦的治理中,成功的修辞运用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决策与前途。修辞术之普遍受到重视,与长期修辞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都为修辞学的确立与研究奠定了基础,而这个任务就由亚里士多德历史的完成了。他写了大量的修辞学论著,特别是在《修辞术》中,系统地总结了修辞技艺,阐述了较完整的修辞理论思想。本文即试图对此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评价。 一 对修辞术的研究早已开始。智者是早期的修辞学家。他们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因而放弃了追求真理的自然派哲学传统,将通过说服而能影响和控制人的修辞术奉为最高智慧。智者们以传授修辞学为业,并为此编了很多实用性的修辞手册。这类作品都是从各自的修辞经验出发,虽然总结了一些说服技巧,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柏拉图批判说,它们都没有解决"怎样有效的使用各种方法,怎样才能使一篇文章形成一个整体"等问题。在柏拉图看来,这类作品所讲的技巧缺乏技术的必然性,很难被初学者掌握,不过是一些"修辞学垃圾"。其实,智者的技艺真正遭到柏拉图反对之处,还是在于它不管什么真理,而一味追随大众信念的特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才将其贬为"奉承"的程序而予以摒弃。不过,简单的予以否定似乎没有意义,修辞术仍以一种巨大的力量在现实中发挥着作用。相比之下,以追求真理自命的哲学的现实作用却总显得微乎其微。诉诸来世的说教太苍白无力,柏拉图不得不正视修辞的价值所在,承认"修辞学却是一项重要的事业",没有其帮助,"即使知道什么是真理也不能使人掌握说服的技艺"。一方面,他坚持对"虚假修辞学"的拒斥,另一方面电子商务资料库335(1;:+.33-**1则试图构造一种"真正的修辞学"。这种修辞学首先要知道事实的真相,还要能根据不同的灵魂本性找到适合的说服方式。他认为,只有这样的修辞术才能"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取得成功",即可以被人必然的掌握。其实,柏拉图的改造不过是利用修辞术为哲学服务而已,这种理想的修辞术充其量不过是哲学的修辞学,现实意义并不大。但这至少表明,修辞术已经受到了柏拉图的重视。 亚里士多德正是在柏拉图的学院中主要从事修辞学的研究和教授的。在这里,他写成了他的最早著作,论修辞术的《波卢斯》。后来又写了大量修辞学论著,不过现在可见的主要是《修辞术》这部著作。亚里士多德极为广博的学术研究就是从修辞学开始的。

日本的修辞学

日本的修辞学(转载,有调整) 19世纪中叶之前,和中国一样,日本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没有接触到欧洲的新兴文明。1853年,美国军舰开进了日本港,日本国门从此被打开。日本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成为被压迫的国家和民族。自此,国内矛盾触发,幕府统治结束,明治维新开始。明治政府推行“富国强兵”政策,迅速提高了日本的综合国力,也将日本引上了与西方列强为伍、竞相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1945年,日本战败,整个国家经济陷入崩溃边缘。其后,在以美国为主的外力下,日本开始了国家改造和经济复苏。1960年开始,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今天,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我们不能否认,日本创造了一个奇迹。其中,最让我们感慨和深思的是日本低起点、快速度的发展史! 同样的起步,同样发展,日本的修辞发展如何呢? 修辞一词,最早见于易经上的意句话。…修辞立其诚?。对于修辞的研究,我国自古有之。例如:六朝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宋代陈骙的《文则》、元代王构的《修辞鉴衡》等书,都涉及到修辞学。到了近代,“修辞学”、“修辞格”一类的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1932年,陈望道教授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一书,是一本系统的修辞学书,开创可研究修辞学的新局面,影响深远。陈望道1915年留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是日本修辞学的摇篮。当时著名的修辞学家坪内逍遥和他的学生岛村泷太郎(又名岛村抱月)、五十岚力都在该校执教。坪内逍遥的《美辞论稿》,岛村泷太郎的《美辞学》、《新美辞学》和五十岚力的《修辞学讲话》,均为日本权威性的修辞学著作。早稻田大学校长高田早苗的《美辞学的方法》对学生也有影响。 修辞学是“用语言做出选择的哲学”,修辞本质上是一种选择,是通过语言做出社会选择的社会行为和传播样式。它不仅是语言手段和话语的选择,而且是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是对社会公平、公正不同实现形态的选择。修辞,无疑是一种社会公共政策的形成秩序,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人类对修辞秩序的建构和选择,就是对社会传播秩序的建构和选择,是对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也是对社会公平、公正实现方式的选择。东西方古典修辞学研究上的差异,不但反映了东西方不同传播秩序、社会秩序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两种制度传统下公众修辞权利赋予的不同模式,反映了两种社会文化传统下社会公平、公正实现方式的差异。如果说修辞学史描写了修辞学的成长轨迹,标志着修辞学学科身份的认定和学科

语用学与修辞学讲义

语用学与修辞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语用学与修辞学的概念 一、什么是语用学 Pragmatics这一术语由美国哲学家C.Morris在《符号学理论基础》(1938)一书中首次提出。如果以1977年在荷兰创刊的《语用学杂志》为标志,则语用学作为一们独立的学科迄今不过30多年的历史。 1、定义:Charles W.Morris在其《符号理论基础》中提出: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研究“符号与有生命的方面,即研究符号作用下出现的所有心理、生理和社会现象”。 列文森(Levinson S.C.,1983:转引自何兆熊,1989:8-9)有关语用学的几个定义: (1)“语用学是对在一种语言的结构中被语法化后被编码的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2)“语用学是对所有那些未能纳入语义理论的意义侧面研究”; (3)“语用学是对语言和语境之间对于说明语言理解来说是十分根本的那些关系的研究”; (4)“语用学是对语言使用者把句子和使这些句子得以合适的语境相匹配的能力的研究”; (5)“语用学是对指示(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含义、前提、言语行为以及话

语结构各个侧面的研究。” (6)“语用学多要研究的是语言使用者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合适的语句的能力。”(英·列文森S。C。Levinson,Pragmatics,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83 P。24。 再来看看其他学者对语用学的定义(何兆熊,1989:10-11): (1)“语用学是对语言行为以及实施这些行为的语境所作的研究(Stalnaker,1972)”; (2)“语用学是一种旨在描述说话人如何使用一种语言的句子达致成功交际的理论(Kempson,1975)”; (3)“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使用和语言交际进行的研究(Akmajian,1979)”; (4)“语用学可以有效地定义为对话语如何在情景中取得意义的研究。”(英·利奇G。N。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gman,1983。P。X。 何自然:“语用学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语用学概论》第1页 金定元:“语用学就是研究语境的科学。”(《语用学——研究语境的科学》载《中国语文天地》1986年第1期。) 周礼全:“语用学是符号学的重要部分……它研究:在一个语境中,说话者如何应用话语准确地表达和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给听话者,从而达到自己的意图;它也研究:在一个语境中,听话者如何准确地了解说话者通过话语所表达和传达的思想感情及其背后的意图。”(《中国语用学思想·序》) 2、对象和内容 就语用学研究对象而言,大致出现三大主要趋势: 一是认为语用学研究说话者意义(speaker meaning),如G Leech(1983),强

浅析修辞学中逻辑标准

浅析修辞学中的逻辑标准 修辞学作为一门逻辑思维严密而且又深谙人文精神的学科,其对逻辑思维方式的依赖程度可想而知。而从相对浅显的教学指导意义来看,修辞学显然将逻辑思维外化,并结合外在的人类社会的交往方式进行妥善的操作。 逻辑作为修辞学的第一美学标准,其认知意义在于它对提高智商的积极影响。在交际过程中坚持逻辑标准,有利于在写作和演说中运用合乎逻辑的推理方式来劝说听众和读者,其关键在于材料相关,组织恰当,句子连贯,用此恰当。向听众正面摆出事实,举例子,分析事实内在的逻辑道理,既而进行推理,从反面指出危害,向听众权衡利弊,积极地把听众与说服者连接起来,感染听众,让听众也参与修辞推理,再通过一种自我诉说的诉诸发生作用,从内心找到支撑说服者的观点的理由,从而接受劝说,改变原来的观点。在形式逻辑中,常见的逻辑推理方式有演绎和归纳两种。其合理运用可以使讲演者和作者的思维更加完整、清晰,使读者和听众易于理解其内容。 逻辑是修辞学首要的劝说手段,是以形式、惯例、推理模式去打动听众使之信服的感染力。对他人进行说服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基于原有的事实进行逻辑推理或者是引用例子,以达到说话者和听众之间的共同立场。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推理是修辞学的心脏和灵魂,逻辑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劝说方式。这种_ 讲事实、摆道理_ 的劝说推理一般基于听众暂时忽略了一定的客观事实_ 或者没有深入分析事实而做出不够理性的决定或行为_ 只要说服者进行恰当的处理,进行理论性的逻辑的修辞推理和例证分析,是比较容易达到与听众的共同建构的,因而也比较容易达到说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清,刘永红. 修辞形式与意义的象似性特征分析[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9 (05) [2] 左广明. 从修辞到认知——隐喻研究范式的创新[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1 0) [3] 徐育. 浅析“逻辑真”与逻辑规律的关系[J]. 法制与社会. 2009(28)

修辞学

浅析《琵琶行》的修辞艺术之美 2011级4班宋慧201102140423 摘要:《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白居易的经典传世之作,该诗作最显著的特点是用词精巧,通俗易懂,又不失美感,十分符合现当代诗歌作家群体——新月派主张的“三美”理论: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诗中大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为诗歌之美锦上添花。本文主要分析《琵琶行》的修辞艺术之美。 关键词:借代比喻顶真互文设问映衬类叠错综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其中“文”就是文采、文饰,也就是语言的艺术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好的内容,如果没有优美的形式来表达,也不容易流传开来。这说明了形式对内容的重要影响。修辞作为表达内容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是为了片面地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力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元和十年,白居易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司马。元和十一年,送客湓浦口,遇琵琶女,引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遂作《琵琶行》,留下传世名篇。诗歌用词精巧,通俗易懂,大量运用修辞手法,使诗歌内外兼修,形式与意蕴兼备。下面将逐一例举、分析本文中的修辞艺术。 一、借代 借代是指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修辞手法,借代也叫“换名”。在文中,例如:“举酒欲饮无管弦”“终岁不闻丝竹”两句,作者以“管弦”“丝竹”借代音乐;“妆成每被秋娘妒”,“秋娘”借代歌妓或者美女,“秋月春风等闲度”,“秋月春风”借代良辰美景,“门前冷落车马稀”,“车马”借代豪客等等,不胜枚举。在借代的五种基本类型中,作者多用具体代抽象,如以“管弦”“丝竹”代音乐。作者利用上述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巧妙地形成一种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这样的换名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了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二、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手法,比喻也叫“譬喻”。以“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基本形式。《琵琶行》主要运用了下列三种形式。 1、明喻 明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喻词为:像、如、似、仿佛、犹如等喻意明显的词。例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将大弦的铿锵有力比作急雨,

修辞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修辞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1.修辞学与语言学 语言学(linguistics)是研究语言的学科,语言的三要素分别是语音学(phonetic),词汇学(lexicology)和语法学(grammar)研究的对象。修辞学属于语言学的范畴,是语言学的一个学科。 修辞学是研究如何利用语音条件和规律构成各种不同的表达手段,进而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如头韵(),元韵(),拟声()等语音修辞手法,使得语音和谐悦耳,语意突出,增添韵律感和节奏感。 修辞学是利用词汇,词义的条件提高语言的表达力,以求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比如,怎样选用词语,怎样使同一概念的表现多样化。 修辞学在语法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调整安排句子的结构形式来充分地表达情意,取得良好的修辞效果。 2.修辞学与逻辑学 逻辑学(logic)是一门专门研究思维的科学,其根本任务就是总结人的正确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修辞学与逻辑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了一定的逻辑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进行思维,思想条理清晰了,这就为语言的完美表达奠定了基础。 例如, 3.修辞学与美学 美学(aesthetics)是研究审美规律的学科。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是审美对象,语言里面客观存在着美。修辞作为语言的艺术,更是追求较高的审美价值,达到美的境界,以悦人耳目,使人获得美的享受。比如: 均衡美—— Work has a bitter root but sweet fruit. 整齐美—— I was born an American; I live an American; I shall die an American. 变化美—— The Big Bull Market was dead. Billion of dollar`s worth of profits and paper profit had disappeared.

浅析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72946622.html, 浅析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思想 作者:陈琼 来源:《教育界·C》2020年第02期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思想不仅对当时的西方修辞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为现当代修辞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在西方修辞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他的修辞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该书中。文章立足于《修辞学》,简要概述了其体现出的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思想,进一步探讨了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观。 【关键词】《修辞学》;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思想 一、前言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对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修辞学、自然科学等各门学科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各领域的著作颇丰。在修辞学方面,他的《修辞学》一书是最古老且最具有影响力的修辞学专著,正如温科学学者所评价的“他对西方修辞学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这里要强调的是他在《修辞学》(Rhetoric)中的卓越见解”,“《修辞学》被认为是西方修辞学的奠基之作,即使在当代,也常常被认为是写作和言语交际学科的基础”(温科学,2006:7)。亚里士多德在西方修辞学史上首次把修辞学系统化,系统地总结了修辞技艺,他的修辞学理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修辞学》一书中。 二、对修辞的本质属性提出了独特和深刻的表述 1.对修辞进行定义 修辞学在古希腊中指演讲艺术或“雄辩术”,所谓的修辞学家就是指演说家,其目的在于说服人,比如当今西方世界的总统选举演讲,或者议员选举演讲,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克林顿等都是伟大的演说家,他们无一例外地具备了强大的雄辩能力。在古希腊,各种哲学思想百家争鸣,哲学家都以语言作为武器来追求真理,雅典的民主政治使得民众得以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因此,时代及社会的需要使得当时的演讲和论辩的风气日盛流行,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专门收取学费以传授演讲技艺的人,例如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高尔吉亚(Gorgias)等,这些人被称为“哲辩师”(sophist)。由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过分强调了煽情的演讲而忽视了问题的实质,因此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428B.C—348B.C)对修辞学进行了评判和 攻击,把“辩证”(dialectic)和“修辞”对立起来。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他的老师柏拉图的严谨和认真,但在修辞学的观点方面,他与柏拉图持有不同观点。亚里士多德强调修辞学要以事实为根据及需要通过逻辑的说服论证,他指出修辞

东西方修辞学传统的历时比较与思考

论文关键词东西方修辞传统传播秩序社会发展公平与公正论文提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和古希腊修辞学传统以及19世纪以来中国、日本、美国等修辞学研究的简要历时考察,阐释了东西方修辞学传统差异的社会根源,论述了传播秩序的公平、公正之于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和平幸福生活是人类的理想之一。如何实现社会的发展,如何建立和维护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是实现人类幸福生活追求的必要途径。作为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的一个重要方面,传播秩序在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修辞是提高传播质量和效率,促进思想和意志社会化、统一化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是建立公平、公正的传播秩序、社会秩序的重要途径。修辞秩序的不同反映了社会传播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状况,反映了社会公平、公正的基本态势。这一点在人类修辞学研究的历史中有充分的反映。在本文中,我们试图从学术史的角度,透视人类传播秩序的公平、公正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公平、公正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有所助益。 1 东西方修辞学传统的回溯1.1 中国的修辞学传统在中国,“修辞”一词可以追溯到《周易》上记载的孔子所说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大意是“修饰文辞和言语,确立至诚的感情,是营修功业的根基。”(秦颖,1993:8)这里的“修辞”是两个词,与今天的“修辞”有一定差异。当时,“修辞”并没有现代的意义,很难说是一个研究客体。先秦时期,诸子著作中有许多相关的论述,都蕴涵了一定的修辞道理。这些修辞思想有关于口语的,也有关于书面语的。后世的修辞论多散见于相关的文论著作中,比如王充的《论衡》、刘向的《说苑·善说》、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序》、陈骙的《文则》、严羽的《沧浪诗话》等等。这些著作多是关于文章修辞的。我国的现代修辞学诞生于20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末趋于成熟、完善。20世纪30年代的主要著作有汤振常的《修词学教科书》、龙伯纯的《文字发凡》、王易的《修辞学》和《修辞学通诠》、唐钺的《修辞格》、陈介白的《修辞学》和《新着修辞学》、徐梗生的《修辞学教程》以及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等。50年代后,先后出现了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张志公的《修辞概要》、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等著作。80年代后又涌现出许多修辞学著作,比如倪宝元的《修辞学》、王德春和陈晨的《现代修辞学》、郑远汉的《言语风格学》、黎运汉的《汉语风格学》、王希杰的《修辞学通论》、张炼强的《修辞理据探索》以及陈汝东的《社会心理修辞学导论》、《认知修辞学》、《当代汉语修辞学》等。这些修辞学著作多不区分口语修辞和书面语修辞,但并不专门探讨演讲或演说修辞。我国古代修辞论关涉的多是语词修饰,以及修辞格、文体、风格等。我国的现代修辞学初创时期,也主要研究修辞手段的结构和功能。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开始研究语体、语境以及其它言语规律。但是,中国修辞学没有形成西方修辞学研究中的演说和论辩传统。人们对修辞的定义多着眼于“修饰”、“调整”、“调适”、“美化”、“技巧”等,20世纪末期以来,随着修辞学研究的深入,人们也开始从言语行为、传播行为等方面界定修辞。 [!--empirenews.page--] 1.2 日本的修辞学传统日本修辞学开始于何时,认识不一。有人认为在1950年之前,日本不存在劝服意义上的修辞学。比较通行的观点认为,日本修辞学开始于明治时代。这种意义上的修辞学是指积极的表达艺术。(Massimiliano Tomasi,2004:27) 19世纪70年代末期兴起的日本修辞学主要以文章做法、修辞格、论辩、美文等为研究对象。其修辞研究立意重在文章的内涵、结构、类型、文体、风格以及修辞手法、修辞技巧。日本修辞学在词面上有“修辞学”、“文章学”、“美辞学”、“雄辩学”以及用片假名“しトリツク”等不同形式。其中,“美辞学”是Rhetoric的意译,是“修辞学”的旧称。日本明治修辞学可概括为以下四种形式:一是研究文章或作文法的,如五十岚力的《文章讲话》、《新文章讲话》、加藤熊一郎的《应用修辞学:演说文章》等。二是研究美辞的,也就是修辞的。比如高田早苗的《美辞学》、坪内逍遥的《修辞学》、岛村抱月的《美辞学》、《新美辞学》等。美辞及华文(Belles-lettres)是18世纪英国修辞学的主要内容。明治时代,这种修辞学思想被引介到日本后,与当时的语文教育趋势形成默契,

修辞学研究生阅读书目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生必读书目

注:硕士生分方向阅读书目,不列入,由导师另行指定。 修辞学方向阅读书目 白春仁《文学修辞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 曹德和《内容与形式关系的修辞学思考》,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曹冕《修辞学》,商务印书馆,1934年 [德]姚斯、[美]霍拉勃著,周宁等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法]茨维坦·托多罗夫编选《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蔡鸿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冯广艺主编《汉语语境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 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复旦大学语法修辞研究室编《语法修辞方法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著,罗念生译《修辞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 何兆熊主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年 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华东修辞学会编《语体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 黄庆萱《修辞学》,[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增订本 胡曙中《英汉修辞学比较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年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编著《系统功能语法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 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七卷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蒋有经《模糊修辞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 刘大为《比喻、近喻与自喻—-辞格的认知性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刘焕辉《言语交际学》(修订本),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 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三联出版社,1999年 [美]肯尼斯·博克等《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常昌富、顾宝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美]斯坦利·费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文楚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

论修辞学与语法学中的镶嵌

论修辞学与语法学中的镶嵌 学术界一般认为镶嵌是一种辞格,具有美化作用,属于修辞学的范畴。笔者认为,从修辞学角度看,镶嵌是一种辞格,具有美化作用;从语法学角度来看,镶嵌是一种语法手段,具有构语的作用,属于语法学的范畴。 标签:镶嵌辞格美化语法手段构语 《现代汉语词典》对“镶嵌”一词下的定义是:“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一般认为,镶嵌是一种辞格,属于修辞学的范畴。大多数对镶嵌的论述与分析,往往都是在修辞学的著作中。笔者认为,镶嵌不仅仅是一种辞格,属于修辞学的范畴,它还是一种语法手段,属于语法学的范畴。 一、修辞学中的镶嵌 镶嵌是汉语中极富民族特色的一种修辞方式和艺术手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由陈望道先生提出,是指把词语拆开镶进别的词语,或把特定的词语有规则地暗嵌在别的语句中,或把词语拆开交错搭配。一般分为镶字、嵌字和拼字三类。 (一)镶字,指在词语中插进别的词以延长音节或强调语意,以镶加虚字和数字最为常见。 镶加虚字既能延长语音形式,起到增添音节的作用,又有增添某种情调的功效。如:“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他相信波拿伯只是一位平者常也的法国人。”把“翱翔”镶上两个“将”字,“平常”镶上“者”“也”两字,这些镶加的字,虽无实义,却有延长语音的作用,使语气疏缓,语意加重,引起读者听者注意。又如:“郭三麻子害了怕,也托病到镇上疗养。”“了”镶嵌在动词的中间,强调说话的时态和语气。镶加数字的如:“女工针指,百伶百俐,不教自能。”“凤姐含泪道:‘……叫我帮着料理家务,被我闹得七颠八倒,我还有什么脸见老太太、太太呢?’”加入数字后,能起到强调原有双音节词的意义作用,如去掉数字,一般能在前边加上“很”“非常”等程度副词。 (二)嵌字,指将一句话或一组相关的词语分散插入不同的语句之中,使语言隐晦曲折,精巧风趣,发人深思。 如:“愿把春情寄落花,随风冉冉到天涯;君能识破风兮句,去妇当归卖酒家。”“当炉卓女艳如花,不记琴心未有涯;负却今宵花底句,卿须怜我尚无家。”这是戏曲《望江亭》里谭记儿和白士中邂逅相识,互吐衷情时的吟诗。前一首是谭的,镶在每句句首的一个字是其真意,合起来是“愿随君去”;后一首是白的,其真情也镶在每一句的头一个字,合起来是“当不负卿”。又如《西游记》中:“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六官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罢钓纶,两座楼头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将数词十至一依次嵌入诗句中,很有新意,向我们展现了一幅优美的月明静夜图。

修辞史

2.1 古典修辞学(公元前5世纪—公元后5世纪) 2.1.1 古希腊与古希腊的民主 古希腊是当今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民主、哲学、占星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剧院,这些只是其贡献的一部分。像柏拉图、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人的思想至今仍是高校课程。古希腊人(主要是雅典人)是一个独特的民族,他们信奉在法律约束的范围内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古希腊成就的基础是人文主义。古希腊强调个人价值、个人重要性和个人尊严。 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机构有执政官、十将军委员会、五百人会议和公民大会,体现了民主制的特点:平民政体、权力制约、法律至上和公民意识。古希腊人创造了政治自由,直接民主。古希腊的民主为其思想开放、学术自由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1.2 诡辩家与其修辞的实践 公元前5世纪,由于对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希腊出现了教师阶层,被称为诡辩家。与其说他们是一个流派,不如说是一个专业的阶层,他们遍布希腊,而且出现了行业竞争。教育求真知,但大多数诡辩家体现的是虚假学习,仅仅为了政治成功而已。诡辩家们游历希腊,到处讲学,广收门徒,积极辩论。他们为此收取高额费用。事实上,他们开古希腊教育收费之先河。诡辩家不是哲学家。他们会教授任何一门受欢迎的课程。话题涵盖修辞、政治、语法、词源学、历史、物理和数学。初期他们被看作高尚的老师,因为他们教人们如何为国家作出贡献。普罗泰格拉,成名于公元前445年,被看做第一个诡辩家。继他之后,高尔吉亚、普罗狄克斯、希庇亚斯相继闻名。不论他们出现在哪里,尤其是雅典,他们总是收到热诚的欢迎,人们成群地听他们讲学,甚至伯里克利、欧里庇得斯和苏格拉底也都曾追随过他们。 当时希腊有才能的人都想当政治家,因此诡辩家大都集中于教修辞。接受训练的年轻的政客目标就是说服群众相信他们所说的一切。追求真理并不是至高的。结果,诡辩家们承担着提供任何学科的辩论,证明任何立场的任务。他们吹嘘着自己好坏不分、黑白颠倒的能力。一些人,如高尔吉亚认为要给出满意的答复,并不需要知晓一门学科的所有知识。因此他总是不假思索地炫耀般地回答任何学科的任何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经常使用遁辞。通过这种方式,诡辩家们纠缠、耍弄对手,让他们陷入混乱,如果这些并不够,他们用暴力和噪声击垮对手。诡辩家们追求炫目花哨的隐喻、不同寻常的修辞格、警句、悖论来显示聪明睿智,而不是至真至诚。 2.1.3 古希腊修辞学家及其理论 考拉克斯(539—442 B.C.)西方修辞学起源于希腊。考拉克斯和他的学生提希厄斯是最早的诡辩家。他们热衷于将修辞应用于实践中。考拉克斯认为法律辩护应包含四个方面:开场白、解释、辩论和结束语。这种将法律辩护分为四项的提议后来为亚里士多德继承,被西塞罗发展成六项。 高尔吉亚(485—380 B.C.)高尔吉亚是提希厄斯的学生。他是雅典成功的诡辩家之一,出生于意大利西西里岛雷昂底恩城。公元前427年,他出使雅典,在那里定居下来并建立了修辞学校,开始教授修辞学。高尔吉亚认为人不可能知晓真理。他断言:(1)无物存在;(2)即使有物存在,我们也无法认知它;(3)即使我们可以认知某物我们也无法把它告

修辞学的对象和范围

第一节修辞学的对象和范围 一、修辞 什么是修辞? “修辞”这个词,在我国古代出现的并不多,到了现代,使用的频率才逐步提高。修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客观存在的那个事物:一是指人们对它的认识或描述,即关于它的知识。前者是客观存在物;后者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我们把前者称之为“修辞”,而把后者称之为“修辞学”。 客观存在:修辞 修辞 主观认识:修辞学 在给修辞下定义的时候,首先应当把这两者区分开来。到底什么是修辞呢?修辞,就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所有方法、技巧,以及调整语言的一切活动。 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的科学。修辞学是语言科学中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修”与“辞”本来是两个词。它们何时开始连用的?从我们掌握的材料看,它们最早出现在《易》经的《乾·文言》中:子曰:“君子进德修业也。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这儿“修辞”的含义,与今天理解的不同。唐代孔颖达疏:“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因此,“修辞立其诚”是从政治的要求出发,作为君子居业的条件提出的。宋代王应麟解释说:“修辞立其诚,修其内则为诚,修其外则为巧言。(《困学纪闻·易》)认为指的是既要求有内容、情感的真实,又要求言辞、文辞富有文采。 之后“修辞”两字连用,在古代是指修饰、整理争讼用辞的本领,最初主要指口语表达的技巧。到了现代则既指调整和修饰书面语,又指调整和修饰口语。 “修辞”不能混同于“修词”。“词”应指一个个具体的词儿;而“辞”指的是语辞,应包括词句和篇章,两者不能混用。 二、修辞现象 (一)什么是修辞现象 在修辞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具体的语文现象,都是修辞现象。

修辞学重要性

不管西方所理解的修辞是被定义为“说服艺术”,“良言学”(“the science of speaking well”),还是“通过象征手段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态度,行为的一门实践”,它在以非暴力手段处理冲突、协调行动、更新观念、发展文明的一切努力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从古希腊开始,修辞实践就是西方文化、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西方,修辞不仅不露声色地支撑着交流、传播、公关、广告及一切形式的宣传,为所有这些以象征手段调节大众看法和态度的行业提供了基础观念,总体思路和基本方法,而且在保证国家根本体制的正常运转、构筑主流意识形态、维持和增强所谓“软性权力”等事关社会和民族兴亡盛衰的要害利益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西方现代民主法制的施行对政治修辞和法律修辞的观念性和技术性依赖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而构成现代政治、法律修辞的原则、概念、技巧、策略、程序、体裁、规范等等无不源于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西方修辞传统。由于修辞深深卷入西方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在从政策的制定,体制的运行到自我意识的构筑等核心任务上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要想真正了解西方,不能不首先了解西方修辞。要想善于和西方打交道,首先必须懂得如何和西方进行“修辞接触”(rhetorically engaging the West)。要想真正参与与“国际”话语(包括学术话语)交流,也非熟练掌握西方修辞规范不可。 我个人认为中国当前国情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整个国家的实际外语水平与深化对外开放对外语提出的要求严重不相称。

就我在美国与各国留学生和学者直接接触得到的印象,我们跟欧洲非英语国家的差距不用说,就是跟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所谓“后殖民”国家相比,也经常不能不感到汗颜。这一差距是全方位的,并不仅仅局限于学子学人。例如,我国对外宣传长期存在的问题是尽人皆知的。而如果跟我们派驻国外的商界人士有所接触,人们就不由得要对国家和企业的对外商业谈判和商务利益感到忧心忡忡。如何尽快缩小甚至消除上述差距似应成为现阶段我国外语领域学术研究关注的焦点。我这里当然不是在提倡将学术兴趣集中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法”研究和其它跟改进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有关的技术性问题。我指的是国家制定外语教育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对外交往水平时必须依靠的那一类科研成果以及类似的宏观课题研究。例如,中国与西方的话语互动现状究竟怎样?从外语研究的角度看存在着哪些问题?又如,国内普遍觉得我们对西方的了解大大超过西方对我们的了解,这一良好感觉在多大程度上是经得起验证的呢?我们如果真正了解西方,则知己知彼,就应该能在与西方的各种交往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是。如果事实正相反,我们在这种交往中经常感到事倍功半,成效差强人意,则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对交流对象是不是真正了解?就类似的问题进行有创意的、求真务实的学术研究应该是外语界学者专家们当仁不让的责任。 周:您能否结合西方修辞谈谈对国内外语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看

修辞学文献综述

修辞学文献综述 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的学问,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修辞学主要研究的是词格(即通常所说的修辞方法)、言语修辞活动(主要与语境、语体有关)、言语风格等。 修辞类型主要有比喻──明喻、暗喻、略喩、借喻排比对比夸饰──(时间、空间、物象、人情、数量)讽刺转化──拟人、拟物、形象化标语映衬──正衬、反衬借代设问──疑问、提问、激问析字镶嵌互文对偶──单句对、句中对、隔句对、叁句对双关层递类迭──迭字、类字顶真回文倒装错纵摹写示现婉曲引用──明引、暗引借代转品象徵倒反藏词感叹呼告仿拟衍文移觉眺脱析数格。 修辞学是由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发展起来的。这时的修辞学更适合称为修辞术,是指演说的艺术。在亚里士多德著作《修辞的艺术》的第一句,他描述修辞为辩证法的相对物,即是说辩证方法是找寻真理的要素,修辞方法便用作交流真理。在中国古代,先秦就已经有了关于修辞的零星言论。例如庄子很重视寓言的效果;惠施十分重视比喻手法。两汉时期的学者曾激烈讨论《诗经》的基本修辞手法:赋、比、兴。魏晋之后,不少文学作品如各式各样的诗话、词话都有谈论修辞,但专门谈修辞学的作品还很少。例如刘勰的《文心雕龙》是首部“修辞”二字的意思和现代理解相同的作品,书内亦谈了不少修辞手法。而宋朝陈骙的《文则》则可视为第一部修辞学的专著。 五四运动以后,修辞学摆脱了文学批评的范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的修辞研究主要有两种倾向: 模仿西方的修辞著作; 辑录古人的说法。 汉语中最重要的一部修辞学著作就是陈望道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 陈望道在研究中借助广博的学科基础和深厚的唯物辩证法、语言学理论基础,采用古今中外法和中国化的研究方法,其具有前沿性、开创性和奠基性的语法修辞学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对中国的语法修辞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对中国语法研究的历史贡献在于发动了“文法革新讨论”,提出了功能学说,并以功能学说建构了词类系统和句法体系。他在《文法的研究》这篇重要论文中纲领性地说明了功能理论,阐述了功能词类理念及其在汉语词类划分上的运用,明确提出了汉语词类划分当以功能为中心的观点。《文法简论》建立了一个有特色的语法体系。书中全面论述了“词类区分的准据是功能”的观点,认为功能就是词在语文组织中的活动能力。他的功能观点已被语法学界广泛接受。他的词类体系中的词类理念、划分词类的标准和方法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陈望道区分词类的方法,与目前语法学界根据西方认知理论中的原型理论和词类范畴家族相似性来建立词类体系的方法相契合。他的句子分类不分单复句、句法分析时结合语义的句法体系也很有特色。他对修辞研究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修辞学发凡》这本书及一些修辞学论文中。这本“千古不朽的巨著”建立了我国修辞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的体系,既兼顾文言文修辞,又兼顾白话文修辞,在中国确立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修辞学体系,完成了“中国传统修辞学向现代修辞学的转变”。这本书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确立了语言本位的思想;创立了“题旨情境”说;建立了“两大分野”的修辞系统;按语辞魅力的深浅建立了作为其整个修辞学体系重要构成部分的辞格系统,对汉语

修辞学

浅谈修辞学发凡 首先,我们得承认,陈先生对修辞学两大分野的划分的确是很有价值的,但是,我们还是要提出一些还不甚完美的地方。《发凡》对积极修辞的划分很细,从材料、意境、词语、章句四个角度,共分四大类38个小类。但是有些辞格,我们认为不是很合理,例如:省略、错综、节缩、倒装这些辞格,不应划入修辞范围内。这应当是属于语法或其他方面的内容,总之,不应作为修辞手段。还有像示现、呼告、避讳这三种是否属于辞格,是否应划到修辞学范围,我们认为还是有待于商榷和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其次,对修辞格的定义,有些很模糊,例如《发凡》对“比拟格”的定义虽然没有说错,但绕来绕去容易把人绕糊涂了,是不是可以换一种表述法?比方说“拟人”就是将人所具有的思想、动作和行为赋予物;而“拟物”则是将某一事物所具有的某一特性赋予人。这样,不仅简洁得多,而且也便于理解,便于操作。 再次,我们认为《发凡》还存在这样一些欠缺之处,比如:消极修辞的论述单薄不充实,没有什么理论基础,与积极修辞的篇幅不成比例。篇章结构因格无定局没有涉及;具体辞格的归类、解说还有可商榷之处,例如,感叹、警策不应单拿出来;讽喻应归入比喻;示现和摹状不应单设格;跳脱和倒装不是辞格;设问不应单设,等等。这些不足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此外,《发凡》的某些论述,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发凡》在论及修辞技巧时说“技巧是临时的、贵在随机应变,应用什么方式应付当前的题旨和情境,大抵没有定规可以遵守,也不应受什么条规的约束。”[14]在论及积极修辞如何适应情境时说:“种种权变,无非随情应境随机措施。”[15]对于修辞行为如何适应题旨清境,《发凡》认为无规律可以遵循。此说显然同修辞学要现代化、科学化、精密化的要求有距离。 综上所述,虽然《发凡》有着一定的不足,但我们说,它的“功大于过”。也就是说它所取得的成就,及它给学术研究带来的重大成果,还有他对修辞理论的非凡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是有着巨大价值的,是史无前例的。我们也说了,只有有欠缺才会有前进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有不足才会有更大的成就出现。所以,我们承认《发凡》的伟大贡献,我们要在《发凡》的理论的基础上,在它的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努力,再接再厉,创造出更多,更好,更有价值的新理论。我们也相信,一定会收获更多的丰硕成果。 总之,陈望道以《发凡》的出版完成了中国传统修辞学向现代修辞学的转变,功在创新,功在历史;《发凡》作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开端,引导着中国现代修辞学在科学形态上更其日趋完善,功在当代,功在将来。 虽说我读书已十年有余,对于修辞这个概念还是非常模糊的,因而心中一直疑惑,修辞学的理论到底研究什么?与写作有什么联系?对语言有什么影响?然而,此次通过修辞学这门课的学习,使我了解了一些修辞学的理论知识,关键是使我有机会接触了陈望道先生的这本《修辞学发凡》(下文简称《发凡》),这部书堪称是现代修辞学奠基之作,的确给了我很多理解修辞学理论的启迪。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发凡》是最完整的好书,有了这部书,修辞法上的问题差不多都已头头是道地解决了”。我想此书的贡献也不仅仅在于留给我们很多的精辟见解和重要理论,更在于为我们系统地学习修辞学理论提供了方向,引领我们在该领域更好地探索和创新。 本书共分12章,从修辞两字习惯用法的探讨开始,到介绍修辞学的几个发展时期结束。全

修辞学参考书目(按作者拼音顺序排列)

修辞学参考书目 王希杰教授主要著作有: 1. 《汉语修辞学》/北京出版社1983年//28万字(现在由商务印书馆重印) 2.《语言的美和美的语言》/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1 3.5万字 3.《语言学在您身边》(与于根元合作)/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 4.《说话的情理法》/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初版,1991年再版 5.《修辞·语法·文章》(与秦旭卿合作)/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 6.《数词、量词、代词》/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7.《汉语释疑辩难集》(与李晋荃、朱泳燚合作)/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27万字(收入王希杰文章33篇) 8.《这就是汉语》/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18.1万字 9.《说写的学问和情趣》/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16.5万字 10.《修辞学新论》/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27.6万字 11.《王希杰修辞学论集》/何伟棠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45.7万字 12.《语林漫步》/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17.3万字 13 . 《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46万字 14.《动物文化小品集》/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25.2万字 巧.《语言随笔精品—王希杰特辑》/何伟棠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16.《修辞学导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45.8万字 17.《这就是汉语—王希杰言语文化随笔集》/[日」加藤阿幸、许山秀树主编/日本白帝社2003年5月 18.《语言学百题》(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初版//1991年修订版 19.《方光寿语言学论文集》(与卞觉非、方华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年 20.《修辞文荟》(与季世昌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年 王希杰教授主编的学术著作有《汉语修辞和文化论集》、《汉语修辞和汉文化新论》等;参加编写的有《语言学导论》、《新编现代汉语》、《大学修辞》、《新编现代汉语教学自修手册》、《语言学与语文教学》等。 网上博客:万卷楼主,王希杰先生,在任何一个网站都可以找到。 王希杰先生的著作既是入门的著作,又是可以模仿的著作,请各位认真选择其一来阅读,不懂的,可以和我讨论。 其他参考目录: 北大中文系《语法逻辑修辞》 1973年3月河北人民出版社 程希岚《修辞学新编》 1984年7月吉林人民出版社 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陈望道修辞论集》1985年7月安徽教育出版社 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1979年7月商务印书馆黄民裕《辞格汇编》 1984年4月湖南人民出版社 李德裕《新编实用修辞》 1985年9月北京出版社 李维奇《修辞学》 1986年10月湖南人民出版社 林文金《辞格》 1985年11月上海教育出版社 陆稼祥《修辞方式例释词典》1989年6月浙江教育出版社 骆小所《现代修辞学》 1994年8月云南人民出版社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1979年8月中国青年出版社 马松亭《汉语语法修辞》 1981年7月山东人民出版社 倪宝元《词语的锤炼》 1981年8月甘肃人民出版社 倪宝元《修辞》 1982年1月浙江人民出版社 彭嘉强、杨达英《实用修辞》 1986年11月安徽教育出版社 濮侃《辞格比较》 1983年9月安徽教育出版社 史锡尧、杨庆蕙《现代汉语修辞》1980年1月北京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