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早年生活》导学案

《我的早年生活》导学案
《我的早年生活》导学案

8、《我的早年生活》导学案

课题:《我的早年生活》课型:讲读课时安排:1课时主备人:龙挺审核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多方了解作者简历、会读会写课后25个词语。

2、运用摘录和概括的方式,梳理文章基本内容。

3、品味文章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通过学习本文,能够感受学校生活对人生的积极影响。

【过程与方法】

掌握概括信息的最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良好品质。

2、善于认识自我,正确对待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

【教学重点】

1、运用摘录和概括的方式,梳理文章基本内容。

2、体味本文语言的诙谐幽默。

【教学难点】

1、品味文章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资料链接:

1、温斯顿?丘吉尔,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英语民族史》等,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据传为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词汇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被美国杂志《展示》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之一。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2、本文节选自丘吉尔《我的早年生活》。《我的早年生活》是丘吉尔依靠自己的记忆,根据以往的记录并仔细核对了事实真相之后写成的自传,讲述了他从婴儿、学童、军校学员成长为一名少尉军官、战地记者和年轻政治家的经历,书中还再现了丘吉尔各年龄阶段相应的观点和看法。

3、本文节选自丘吉尔(自传体)文章《我的早年生活》。(自传)是传记的一种,以记叙自己的生平事迹为主。一般用第一人称叙述法。

4、趣闻: 丘吉尔每天抽15——16根雪茄,最多一天可抽30根雪茄,有人统计过,丘吉尔一生抽了3000公斤雪茄(即6000斤)!而且此记录至今还未曾被人打破。

课前自习:

一、导入新课:

他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是20世纪英国走下坡路时的救国英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的三巨头之一。他是一个勇敢的战士,在英国最危急的时候他义无反顾地带领英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一同战斗在反法西斯的最前沿。他就是丘吉尔,英国两任首相,两次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界风云人物”。当上英国首相后,一次,他回到自己的母校,校长和老师们都毕恭毕敬地向他汇报学校的情况。可他对这些情况毫无兴趣,说道:“我希望见一见学校学习成绩最差的那个孩子。”那个孩子被带来后,丘吉尔拍拍他的肩头,亲切地对他说道:“我非常感谢你,因为是你,牢牢地守住了我的位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惑走进丘吉尔的早年学习生活,在文中寻求答案。

二、自学检测:

1、给下列加线的字词注音:

笨()惨境()仁慈()遗憾()辉煌()辛辣()讽刺()谋生()开拓()倾向()停滞()生涯()聪慧()冷漠()遗憾()辛辣()萤.火虫()尴尬()一字不漏()滚瓜烂熟()停滞()威慑()锡兵()荣耀()

2、听写词语。(教师安排)

3、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毫无例外宽宏大量独具慧眼蛛丝马迹尴尬诸如此类停滞不前滚瓜烂熟出人意料威慑

4、预习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试提出来大家交流解决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相关内容圈点勾画。

四、研读赏析、问题探讨。

1、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指明读,齐读结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

2、提出问题,师生梳理探讨:(自主合作)

(1)如何理解“每一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个萤火虫。”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这句话单独成段,有什么作用?

(2)你是如何理解丘吉尔“场场考试,场场失败”的原因的?

(3)作者详写进入哈佛公学拉丁语考试的表现,其目的是什么?这里得蛛丝马迹具体指什么?

(4)“这种尴尬的处境”具体指的是什么?

(5)丘吉尔对学习英语是什么态度?他“能一字不漏地背诵麦考利的1200行史诗”说明什么问题?

(6)作者通过了军队的征兵考试是否仅仅是因为碰巧交了好运?

(7)作者为什么说开始军旅生活是由于收集玩具锡兵的结果?

(8)作者为什么详写父亲视察锡兵部队的情况?哪些词语用得精彩?

五、问题探究,拓展延伸。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丘吉尔的自信?

2、本文语言风趣幽默,充满轻松得调侃和自信。试着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并结合上下文,说说自己

对它们的理解。(结合课后练习二)

3、丘吉尔的成功真的是靠幸运吗?谈谈你的看法。

4、结合丘吉尔成功的事例,谈谈你对当今素质教育的看法。

六、语言积累。

1、圈点勾画出文中你喜欢的语句。

2、丘吉尔名言积累。

(1)成功就是不断失败不失信心。

(2)态度决定一切。

(3)失去的,永远不会比你手上现在握住的多。

(4)成功不要紧,失败不致命。继续前行的勇气,才最可贵。

五、总结归纳,当堂质疑。

1、教师总结全文。

2、学生质疑。

七、当堂检测。(见练习文)

八、作业布置:

.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教案

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前准备: 学生:尽可能多找一些能够发声的物体 教师:每组两个相同的音叉、吉他、口琴、笛子、烧杯、抽气盘、抽气机。 交流展示预习成果: 通过预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感到困惑的问题?请写下来。 看一看想一想: 看课本P33—P34页你有哪些感受和想法?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 1.请同学们让我们所准备的物体发声,仔细观察或感受它们在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2.请同学们用我们所准备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展示交流:(1)选用的器材。 (2)实验方法 (3)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阅读课本回答:二胡、小提琴等弦乐器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笛子等管乐器是由振动产生声音的,口琴是靠 振动产生声音的。 巩固新知: 1.人说话是靠来发声的,人在游泳时,会引起水的而发声。 2.在风大的日子里,电线赶上架设的电线会嗡嗡的响,这种声音是由而产生的。 3.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 科学探究:声音的传播 1.提出问题:老师的说话声是通过什么物质传到同学们耳朵中去的呢? 2.学生回答。 3.做课本图3-9实验,学生仔细听并回答问题: (1)在抽气过程中,你听到的电铃声有什么变化?

(2)如果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 (3)实验说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但不能在中传播。 4.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也能听到音乐声,这说明能传播声音。 5.请同学们按照图3-11做一做,这说明能传播声音。 6.展示发挥:你能再举出一些气体液体固体传播声音的例子吗? 7.以上事实说明: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中传播,还可以在和中传播。 8.阅读课本P38页并回答: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中的传播速度。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 巩固新知: 1.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2. 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 B. 声音的传播可以没有介质 C. 声音的传播速度在液体中最快,气体中最慢。 D.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无关而只与温度有关 3.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m/s,打雷时,看到闪电后5s才听到雷声,估算一下发生雷电处离你m。 拓展提升:课后作业1、2、3、4题

《波的形成和传播》

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2、知道什么是横波,知道波峰和波谷;知道什么是纵波,知道疏部和密部. 3、知道"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知道波在传播运动形成的同时也 传递了能量. 4、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明白用语言交流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等生活中的机械波.(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 教学难点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 教学用具 1、演示绳波的形成的长绳; 2、横波、纵波演示仪; 教学步骤 引入新课 我们已学习过机械振动,它是描述单个质点的运动形式,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由大量质点构成的弹性媒质整体的一种运动形式——机械波。 1、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是什么? 演示——水波:教师用幻灯机做实验:使平静的水面振动,会看到水面上一圈圈起伏不平的波纹逐渐向四周传播出去,形成水波。 演示——绳波:用手握住绳子的一端上下抖动,就会看到凸凹相间的波向绳的另一端传播出去,形成绳波。 以上两种波都可以叫做机械波。 教师提问:水波离开水能看到上面的现象吗?绳波离开绳行吗? 学生回答:不行。 教师提问:当振动停止后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传出去的仍然在传播,以后水(绳)都静止不动了。 请学生总结:(教师可引导) (1)机械波的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机械波 (2)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振源和介质。 振源——产生机械振动的物质,如在绳波中的手的不停抖动就是振源。

介质——传播振动的媒质,如绳子、水。 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用课件把绳波的运动展示) (1)介质模型:把介质看成由无数个质点弹性连接而成,可以想象为(图1所示) (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由于相邻质点间力的作用,当介质中某一质点发生振动时,就会带动周围的质点振动起来,从而使振动向远处传播。例如:图2表示绳上一列波的形成过程。图中1到18各小点代表绳上的一排质点,质点间有弹力联系着。图中的第一行表示在开始时刻(t=0)各质点的位置,这时所有质点都处在平衡位置。其中第一个质点受到外力作用将开始在垂直方向上做简谐运动,设振动周期为T,则第二行表示经过了T/4时各质点的位置,这时质点1已达到最大位移,正开始向下运动;质点2的振动较质点1落后一些,仍向上运动;质点3更落后一些,此时振动刚传到了质点4。第三行表示经过了T/2时各质点的位置,这时质点1又回到平衡位置,并继续向下运动,质点4刚到达最大位移处,此时振动传到了质点7。依次推论,第四、五、六行分别表示了经过3T/4、和5T/4后的各质点的位置,并分别显示了各个对应时刻所有质点所排列成的波形。 教师讲解后,请学生讨论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 3、对机械波概念的理解 (1)机械波是构成介质的无数质点的一种共同运动形式; (2)当介质发生振动时,各个质点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往复运动,质点本身并不随波迁移,机械波向外传播的只是机械振动的形式(演示横波演示器); (3)波是传播能量的一种方式。 4、波的种类: 按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可以将波分为两类:横波和纵波。 (1)横波的定义: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波形特点:凸凹相间的波纹(观察横波演示器),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案教案

第三节光的直线传播 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小。【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难点: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 【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光源发出的光沿什么途径传播”。 二、新课教学 1、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演示1]用光具盘让光垂直于玻璃面射入玻璃中(并掠过光具盘),观察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线。 [演示2]用水槽,让光垂直于水面射入水中(在水中滴入少许牛乳或红墨水),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线。 [演示3]用激光笔照射白墙,看到墙上有一红斑,但光在空气中的路径不可见,用喷雾器在笔和墙之间喷水物,可观察到激光的传播路径。 总结得出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演示4] 用水槽,让光斜射入水水中,观察光在空气中与水中的传播路线。 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均匀介质中。 介绍光线是人们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的一种方法,因此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表明光的传播方向。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2)解释很多自然现象,如日食、月食等。 选一选: 1、太阳光垂直照射到离地面一定高度的很小的正方形孔上,则在地面上产生光点的形状是() A.圆形的 B.正方形的 C.不规则的 D.成条形的 2、一根旗杆在阳光照射下,在地面上投下一个旗杆的影子。自早晨到黄昏这段时间内,旗杆影子长度变化是() A.逐渐变短 B.逐渐变长 C.先变长后变短 D.先变短后变长 3、光速 向学生介绍真空中的光速及在其他介质中的光速。 选一选: 一位在北京的剧场里看演出的观众,坐在离演奏者不太远的地方,另一位在上海的居民,坐在家里的电视机前看同一演出,上海与北京相距1460km,他们两人若想同时听到演奏声,北京观众必须坐在离演奏者() A. 30m远 B.17m远 C.约1.655m远 D.无法知道 【课堂检测】 1、光在_________中沿_______传播的。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____________。光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都_______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2010年德州)如图1所示,是国庆60周年大阅兵场景,整个队列整齐划一,观众是通过____________这一光学原理来判断的。 3、“立竿见影”这句话说明光在空气中是_______传播的,针孔 图 照相机、激光准直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技术上的应用。

我的早年生活

我的早年生活 温斯顿·丘吉尔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与主旨的方法。 能力目标: 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榜样的力量,建立自信,理性对待人生,以奋发向上的精神面对职高的学习生活。 学习重点: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丘吉尔的优秀品质 学习难点:建立自信,以奋发向上的精神面对职高的学习生活。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 2、每组分配任务: 第一组查找丘吉尔的图片资料;第二组查找丘吉尔的文字资料; 第三组讲述丘吉尔的早年生活;第四组讲述丘吉尔早年生活对我们的启发。 二、教师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名人的小时候又有哪些奇闻轶事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英国著名政治家、传记作家、历史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出任首相,为战胜法西斯作出杰出贡献的温斯顿·丘吉尔的早年生活,看看他的早年生活是怎样的?对他后来的发展有哪些影响呢? 三、走近作者: 1、第一组展示丘吉尔图片资料, 2、第二组介绍丘吉尔生平事迹。 师导:感谢一二组同学的精美图片和精彩论述,让我们认识了丘吉尔。那么,丘吉尔的童年是不是也非常优秀呢?请第三组的同学给我们讲讲丘吉尔的早年生活,其他组同学向第三组质疑。

四、文本感知: 任务一:请第三组同学讲述课文,结合课后思考与研讨,概括丘吉尔学习生活中的“自相矛盾”,客观评价丘吉尔的早年生活。 任务二、其他三组的组长将本组同学质疑的问题交第三组组长,由第三组同学筛选后解答。 教师指导第三组同学以“有助于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与主旨的共性问题”为标准进行筛选。 1、学生完成任务一,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完成任务二,教师积极主导。 问题: (1)“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作萤火虫? 虽然弱小,但在黑暗中顽强地发出光芒;同时萤火虫在英语里还有“自信、敢于冒险”这样的意思。这充分表现了丘吉尔的自信与顽强。 (2)文章写了我的早年生活当中的几件事? 冷漠的领地;入学考试;学习英语;入伍考试;军事天分。 (3)少年丘吉尔有哪些兴趣爱好? 喜爱历史、诗歌和写作。 (4)少年丘吉尔有怎样尴尬的处境? 场场考试,场场失败;被编到低年级最差的一个班,实际是全校倒数第一;被看作是只会学英语的笨学生。 (5)丘吉尔是怎样看待自己在哈罗公学的这种尴尬处境的? 丘吉尔以一种乐观坦然的心态来对待自己在哈罗公学的处境。 (6)丘吉尔的“自相矛盾”指什么? 丘吉尔的自相矛盾指的是: “我一方面在最低年级停滞不前,而另一方面却能一字不漏地背诵麦考利的1200行史诗,并获得了全校的优胜奖。” “我在几乎是全校最后一名的同时,却又成功地通过了军队的征兵考试。” 他本是低年级最差的一个班里的最后一名,可他却又成为了学校里最优秀的学生。这就是丘吉尔的“自相矛盾”。 (7)怎样看待丘吉尔这种“自相矛盾”? 在回答怎样看待丘吉尔这种“自相矛盾”这一问时,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学校制度不合理,学校考试不合理等。这时,教师要积极主导,从丘吉尔成功的内因上找原因。如:“正是由于长期在差班待着,我获得了比那些聪明的学生更多的优势。”征兵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我就大用其功”,这都是丘吉尔成功的重要原因。否则学生就容易产生抱怨心理,怨天尤人,认为“非战之罪也”,不利于学生理性对待人生。 (8)丘吉尔的成功是偶然的吗? 不是。自信、乐观、毅力,这才是丘吉尔成功的真正原因。表面看来,丘吉尔这个人真幸运,拉丁文和数学那么差还能被哈罗公学的校长承认;凭借抽签(考试前一天晚上,从帽子里抽出了写有“新西兰”国名的纸条)也能取得第二天征兵考试的好成绩…… 丘吉尔当然不是凭运气获得成功的。他成功的真正原因是能清醒客观的认识自己,以自信、乐观、坦然的心态,化劣势为优势,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如他说:“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我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比他们差。”他喜爱历史、诗歌和写作,能一字不漏地背诵麦考利的1200行史诗,热爱地理并努力学习,“大用其功,将这个国家的地理状况记得滚瓜烂熟”。这才是丘吉尔成功的真正原因。

学案1 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

第二章机械波 学案1 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 [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和产生条件.2.知道波的种类及横波和纵波的概念.3.明确机械波传播的特点. 知识储备 1.物体在________附近所做的_____运动叫机械振动. 2.简谐运动的能量与______有关,对同一个系统来说,振幅_________越大,振动的能量就越大. 3.物体在周期性驱动力作用下的振动称为 __________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 1.波源振动带动与它相邻的质点发生振动,并依次带动离波源更远的质点振动,只是后一个质点的运动状态总是滞后于前一个质点的运动状态,于是波源的振动逐渐传播出去. 2.绳、水、空气等能够传播振动的物质,叫做介质. 3.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称为机械波. 4.介质中有机械波传播时,介质中的质点发生振动,且质点不会(填“会”或“不会”)随波迁移. 二、横波和纵波 1.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直的波,叫做横波.在横波中,凸起的最高处叫做波峰,凹下的最低处叫做波谷. 2.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的波,叫做纵波.在纵波中,质点分布最密的位置叫做密部,质点分布最疏的位置叫做疏部.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 [问题设计] 如图1所示,手持细绳的一端上下抖动,绳像波浪般翻卷.这是波在绳上传播的结果,那你知道波是如何形成的吗? 图1 图2 答案 绳一端振动,带动绳上相邻部分振动,依次逐渐引起整个绳振动. [要点提炼] 波形成的原因:以绳波为例(如图2所示) (1)可以将绳分成许多小部分,每一部分看做一个质点. (2)在无外来扰动之前,各个质点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各个质点所在的位置称为各自的平衡位置. (3)由于外来的扰动,会引起绳中的某一质点振动,首先振动的那个质点称为波源. (4)由于绳中各质点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作为波源的质点就带动周围质点振动,周围质点又依次带动邻近质点振动,于是振动就在绳中由近及远地传播. 二、机械波 [问题设计] 把一个闹钟放在真空罩内,当闹钟的小锤敲打铃铛的时候,我们听不到声音,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答案 声波在真空中不能传播,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要点提炼] 1.介质:绳、水、空气等能够传播振动的物质.组成介质的质点之间有__________,一个质点的振动会引起相邻质点的振动. 2.机械波 (1)产生条件:①要有__________;②要有传播振动的_________. (2)特点 ①前面的质点带动后面的质点振动,后面的质点重复前面质点的振动,并且落后于前一个质点的振动. ②沿波的传播方向上每个质点的振动方向都和波源的起振方向______. ③波传播的是_______这种形式,而介质的质点并不随波迁移. ④波在传播“振动”这种运动形式的同时,也传递______和________. [延伸思考] 一同学不小心把一只排球打入湖中,为使球能漂回岸边,这位同学采用不断将石头抛向湖中的方法,试分析这位同学能否通过这种方法把排球冲上岸? 三、横波和纵波 [问题设计] 2011年3月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震,其引发的海啸加上核泄漏事故给日本带来巨大的损失.我们可以观察到当地震发生时,地面会产生前后或左右晃动,也会产生竖直方向的振动,你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答案 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不同的波引起地面的振动不同.

波的形成和传播

波的形成和传播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 1.形成原因:以绳波为例(如图12-1-1所示 ) 图12-1-1 (1)可以将绳分成许多小部分,将每一部分看做质点。 (2)在无外来扰动之前,各个质点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各个质点所在的位置称为各自的平衡位置。 (3)由于外来的扰动,会引起绳中的某一质点振动,首先振动的这个质点称为波源。 (4)由于绳中各质点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作为波源的质点就带动周围质点振动,并依次带动邻近质点振动,于是振动就在绳中由近及远地传播。 2.介质 (1)定义:波借以传播的物质。 (2)特点:组成介质的质点之间有相互作用,一个质点的振动会引起相邻质点的振动。 二、横波和纵波 1.定义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 2.产生条件 (1)要有机械振动。 (2)要有传播振动的介质。

3.机械波的实质 (1)传播振动这种运动形式。 (2)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依靠介质中各个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力而使各相邻质点依次做机械振动来传递波源的能量。 1.机械波的形成 2.波的特点 (1)振幅:像绳波这种一维(只在某个方向上传播)机械波,若不计能量损失,各质点的振幅相同。 (2)周期:各质点振动的周期均与波源的振动周期相同。 (3)步调:离波源越远,质点振动越滞后。 (4)运动:各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复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5)实质:机械波向前传播的是振动这种运动形式,同时也传递能量和信息。 3.振动和波动的区别与联系

当堂达标 1.(多选)关于机械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各质点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B.相邻质点间必有相互作用力 C.前一质点的振动带动相邻的后一质点的振动,后一质点的振动必定落后于前一质点的振动 D.各质点随波的传播而迁移 2、(多选)关于振动和波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振动是形成波动的原因,波动是振动的传播 B.振动是单个质点呈现的运动现象,波动是许多质点联合起来呈现的运动现象 C.波的传播速度就是质点振动的速度 D.对于均匀介质中的机械波,各质点在做变速运动,而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变的 3、下面关于横波、纵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同一波源在同一介质中形成的机械波中可同时具有横波和纵波 B.由于横波、纵波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的关系不同,因此横波、纵波不可能沿同一方向传播 C.横波、纵波在同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定相等 D.只要存在介质,不管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均可传播横波和纵波 4、平静的湖面上漂着一块小木条,现向湖中央扔一石子,圆形波纹一圈圈的向外传播,当波传播到小木条处时,小木条将() A.随波纹漂向湖岸B.不动 C.向波源处漂动D.在原来位置上下振动 5、关于振动和波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波源停止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波也立即停止 B.发声体在振动时,一定会产生声波 C.波动的过程是介质质点由近及远的传播过程 D.波动的过程是质点的振动形式及能量由近及远的传播过程 6、区分横波和纵波的依据是()

最新《光的直线传播》导学案

第四章光现象 《光的直线传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举例子,能说出光源的概念,并且能把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通过实验探究以及教师讲解,能总结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且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通过自主学习教材以及教师讲解,能说出光在真空中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c=3×108 m/s,并且能说出光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的大小关系。 复习回顾 1、声的传播需要________,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传播。 2、声在真空中以________的形式传播。 3、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 新知探究 一、光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作光源。 2、下列物质:①发光水母,②萤火虫,③太阳,④月亮,⑤钻石,⑥电灯,⑦火焰,⑧霓虹灯。其中属于自然光源的是___________,属于人造光源的是___________,不属于光源的是___________。 二、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均匀空气中沿___________传播;

2、光在均匀液体中沿___________传播; 3、光在均匀固体中沿___________传播; 4、光在不均匀的介质中是不是沿直线传播?__________。 结论:光在__________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光的传播速度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__,光在各种物质中传播的速度都______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宇宙间最大的速度。 课堂小结 1、光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光源。 2、光沿直线传播: 光在_________________中沿直线传播。 光线: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早年生活优秀教案

我的早年生活优秀教案 篇一:我的早年生活教学设计 我的早年生活教学设计 金安区木厂镇潘新初中许大为 教学目标 1. 默读全文,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2. 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学习本文的语言风格。 3. 探究作者成功的原因,学习作者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3 学习方法默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对作者的介绍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温斯顿?丘吉尔,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据传为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词汇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被美国杂志《展示》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之一。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

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二、检查预习,学习本课生字词。 萤火虫(yíng)冷漠(m?)遗憾(hàn)辛辣(là)停滞(zh ì)威慑(shè)锡兵(xī)荣耀(yào)尴尬(gān gà)宽宏大量(hóng) 三、通过学习课文导读探讨学习本文的方法 给学生三个学习任务 1、探讨两个问题。 2、品味幽默风趣的语言。 3、谈谈读后的启示。 四、学生默读课文,然后思考:丘吉尔的早年学习生活是怎样的?(请用课文中的词语 来回答。) 明确: “尴尬、好运”。早年的丘吉尔在学校中的情况很尴尬。 情况一:自从步入“考试”这块冷漠的场地,场场考试场场失败。情况二:入学考试交了白卷,被编到低年级最差的一个班里,名列全校倒数第一。情况三:长期在差班待着,被看做是个只会学英语的笨学生。 情况四:面对征兵考试,只能靠抽签来决定命运。(好运)五、探讨问题二:丘吉尔的成功真的是出于幸运吗?如果不是,

波的形成和传播 导学案

襄阳一中高二物理学科导学案 学习时间学案编号1201 学习内容波的形成和传播 主笔人审核人 学习目标 (1)掌握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波传播过程的特点; (2)了解机械波的分类,明确机械波的产生条件及其传播特征; (3)准确理解质点振动和波传播的关系。 学习过程不看不讲不议不讲不练不讲 知识预习: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 振动的传播称为简称_____;引起波动的振动体叫_____. 阅读教材24页部分内容分析波是怎样形成的呢? 1、绳的各部分看成是存有的质点。 2、前一质点_____相邻后一质点振动,但后一质点要_____。 3、振动的传播从总体上看形成 . 将_________沿绳子传了出去。探究与思考一: 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其他波动的实例。 演示绳波回答问题 1、波向哪个方向传播? 2、观察一个质点的运动情况,它们是否“随波迁移”? 3、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是什么关系? 二、横波和纵波 1.横波:质点振动的方向跟波的传播方向的波,叫做横波,如绳波、水波. 在横波中,凸起的最高处叫做,凹下去的最低处叫做,横波是以波峰和波谷这个形式将传播出去,这种波在传播时表现出凸凹相间的波形。探究与思考二: 区分横波和纵波的的依据是什么? 声波是什么波?地震波呢? 练习1:图12-1-3所示为波源开始振动后经过 一个周期的波形图,设介质中质点振动周期为 2.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跟波的传播方向在______ 的波,叫做纵波 在纵波中,质点分布最密的地方叫做____,质点分 布最疏的地方叫做_____,纵波在传播时表现出 _________波形。如弹簧形成的波:从整体上看就是 __________的波在弹簧上传播,实际上是弹簧一端 _______沿弹簧传播开来。 三、机械波 1.介质:波借以传播的_____教网z.s.tep] 2.机械波:机械_____________的传播. 3.机械波产生条件: (1)必须有持续振动的_______. (2)必须有传播的_______ 4.机械波在传递机械振动的同时,也传递_________ T,下列说法中准确的是( ) 图12-1-3 A.若M点为波源,则M点开始振动时方向向 下 B.若M点为波源,则P点已经振动了 4 3 T C.若N点为波源,则P点已经振动 4 3 T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D.若N点为波源,则该时刻P质点动能最大 练习2:教材p26问题与练习第3题 课堂检测 1.在机械波中() A.各质点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B.相邻质点间必有相互作用力 C.前一质点的振动带动相邻的后一质点的振动,后 一质点的振动必落后于前一质点 D.各质点也随波的传播而迁移 2.区分横波和纵波是根据() A.沿水平方向传播的叫横波 B.质点振动的方向和波传播的远近 C.质点振动的方向和波传播的方向 D.质点振动的快慢 3.一列波由波源向周围传播开去,由此可知: () A.介质中各质点由近及远的传播开去 B.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形式由近及远地传播开去 C.介质中各质点仅仅振动而没有迁移 D.介质中各质点振动的能量由近及远的传播开去过 程 4.相关于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的下述说法中 准确的是() A.有机械振动就一定有机械波 B.有机械波就一定有机械振动 C.机械波中各质点均做受迫振动 5.如图10—1—1是一列向右传播的横波,请 标出这列波中a、b、c、d……h等质点这个时 刻的速度方向.

12.1波的形成和传播

12.1波的形成和传播 学习目标 1、知道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2、知道什么是横波,知道波峰和波谷;知道什么是纵波,知道疏部和密部。 3、知道波在传播运动形式的同时也传递了能量。同时波还能传递信息等。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 难点: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 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学习过机械振动,它是描述单个质点的运动 形式,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由大量质点构成的弹性媒质整体的一 种运动形式——机械波。 二、波的形成和传播 1、生活中的实例: ①带操表演中的运动员手持细棒抖动彩带一端,彩 带随波浪翻卷。 ②绳子一端固定,手拿另一端水平拉直,上下抖动。 ③水波。 思考:绳波中手做什么运动?绳端做什么运动?绳上各点是否同时开始运动?为什么绳上各点都能动起来?如果在绳子上系一小红绳,红绳在波传播过程中怎样运动?它是否随着波向绳的另一端移动? 2、总结什么是机械波?机械波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1)机械波的概念: 。 (2)机械波的产生条件: 。 振源——产生机械振动的物质,如在绳波中的手的不停抖动就是振源。 介质——传播振动的媒质,如绳子、水。 说明:由简谐运动形成的机械波又称简谐波。 3、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右图为绳波形成的示意图,选 出部分质点,“1”号质点为振源,认真观察绳波的形成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①各质点的“起振”(开始振动)方向与振源的起振方向有 何关系?是否同时起振? ②各质点的振动形式与振源的 振动形式有何关系? ③形成的机械波如何传播?波 的传播方向与各质点的振动方 向是否一回事?各质点是否随 T 41T 21T 4 3T T 45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3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道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知道什么是横波和纵波,波峰和波谷、密部和疏部 .知道“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 .知道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征。 【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细心、认真做实验的品质,进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互相团结、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征 难点:波的运动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仪器 绳子、波动演示箱、水平悬挂的长弹簧、音叉、计算机、投影仪、四.教学方法 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

五.教学过程 引入 演示:抖动绳子的一端,产生一列凹凸相间的波在绳子上传播 新课 .引导学生概括波的形成。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波的形成的条件:①波源,②介质 . 波动演示箱演示:横波、纵波的形成过程,分析波的传播原理。.机械波的传播特征(学生观察) ()振动传播途径上的各质点的振动周期相同,且与波源的振动周期相同。 ()离波源越远的质点的振动越滞后(前带动后)。 ()各振动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逐流”。()机械波向外传播的是振动的形式,通过振动形式的传播将能量传输出去,通过振动形式的传播将信息传输出去。 ()机械波向外传播的过程是起伏向远方平移 例题与练习 .(分)一列简谐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从该时刻开始计时,波上质点的振动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该列波沿轴负方向传播 .该列波的波速大小为 .若此波遇到另一列简谐横渡并发生稳定干涉现象,则所遇到的波的频率为 .若该波遇到一障碍物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则该障碍物的尺寸一定比大很多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由质点的振动图象知,时刻的振动方向沿轴负方向,据同侧原理知该波沿轴正方向传播,选项错误。、由图读得,,据,选项正确。、发生稳定干涉的条件是频率

光的直线传播导学案.doc

芦台二中八年级物理学科导学案 课题:§4.1光的直线传播课型:新授课 主备:审核:时间: 班级姓名学号__________ 【使用说明】利用25分钟时间预习课本第69—72页,用红笔勾画出重点,标记出疑点,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独立认真完成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及组间进行相互讨论研究或请教老师,以备上课时展示和质疑。 学习目标: ①认识光源及光源的分类。 ②知道光的传播规律并利用其解释影子、小孔成像等光学现象。 ③会用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 ④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学习重难点: 重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难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用其解释影子、小孔成像等光学现象。 导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导学过程 课前预习案(限时10分钟) 【课前预习、教材导读】你准备好了吗?阅读教材p69—p72的内容,并完成下列填空。如果你觉得还有需要补充的内容和疑问,请记录下来,预备课上组内交流(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完成以下内容,小组长课前检查) 1.______________的物体叫做光源。太阳、月亮、钻石、电灯、电视屏幕、萤火虫,上述物体中是光源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在空气中能传播吗?________ 光在水中能传播吗?__________ 光在玻璃中能传播吗?________

3.光在____________介质中_____________传播。 4.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_______________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光线是真实存在的吗?________(想想你现在眼前看到一条条线了吗?) 5._______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用字母____表示,通常情况下,真空中的光速可以近似取为__________m/s=___________km/s。 预习等级评价___________组长签字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自主学习,交流预习情况(小组交流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汇总) 二、新课引入,激发情趣 媒体展示: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各色灯光和精彩的烟火表演。 三、探究新知: 板块一:光源 1. 设疑:如果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我们能看见物体吗?为什么?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疑:站在明亮的屋子里,将眼睛蒙上,你能看见物体吗?为什么?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得出结论:人看到物体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类。 练一练:请将课前预习案中第1题的光源进行分类。 板块二:光的传播 1.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学生实验: [实验1]用激光笔照射白墙,看到墙上有一红斑,但光在空气中的路径不可见,用喷雾器在笔和墙之间喷水雾,观察激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实验2]让光垂直于水面射入水中(在水中滴入少许牛奶),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

丘吉尔《我的早年生活》原文阅读

丘吉尔《我的早年生活》原文阅读 温斯顿·丘吉尔:我的早年糊口 “每个人都是昆虫, 但我确信, 我是一个萤火虫。” 刚满12岁,我就步入了“考试”这块冷漠的领地。主考官 们最心爱的科目,几近毫无例外地都是我最不喜欢的。我喜爱历史、诗歌和写作,而主考官们却偏爱拉丁文和数学,而且他们的意愿总是占上风。不仅如此,我乐意别人问我所晓得的东西,可他们却总是问我不晓得的。我本来愿意显露一下自己的学识,而他们则千方百计地揭露我的无知。这样一来,只能出现一种结果:场场考试,场场失败。 我进入哈罗公学的入学考试是极其严格的。校长威尔登博 士对我的拉丁文作文宽宏大量,证明他独具慧眼,能判断我全面的能力。这无比难得,因为拉丁文试卷上的问题我一个也答不上来。我在试卷上首先写上自己的名字,再写上试题的编号“1”,经由再三考虑,又在“1”的外面加上一个括号,因而成了〔1〕。但这之后,我就甚么也不会了。我干瞪眼没办法,在这类惨境中整整熬了两个小时,最后仁慈的监考老师总算收去了我的考卷。恰是从这些表明我的学识水平的蛛丝马迹中,威尔登博士断定我有资格进哈罗公学上学。这说明,他能通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他是一个不以卷面分数取人的人,直到现在我还无比崇敬他。 结果,我当即被编到低年级最差的一个班里。实际上,我

的名字居全校倒数第三。而最使人遗憾的是,最后两位同学没上几天学,就因为疾病或其它缘由而相继退学了。 在这类尴尬的处境中,我继续待了近一年。恰是因为长期 在差班里待着,我获得了比那些聪明的学生更多的优势。他们全都继续学习拉丁语、希腊语和诸如此类的辉煌的学科,我 则被看作是个只会学英语的笨学生。我只管把一般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牢记在心——这是光荣的事情。几年之后,当我的那些因创作优美的拉丁文诗歌和辛辣的希腊讽刺诗而获奖成名的同学,不得不靠普通的英语来谋生或开拓事业的时候,我一 点也不觉得自己比他们差。自然我倾向让孩子们学习英语。我会首先让他们都学英语,然后再让聪明些的孩子们学习拉丁语作为一种荣耀,学习希腊语作为一种享受。但只有一件事我会强迫他们去做,那就是不能不懂英语。 我一方面在最低年级停滞不前,而另一方面却能一字不漏 地背诵麦考利的1,200行史诗,并获得了全校的优胜奖。这着实让人觉得自相矛盾。我在几近是全校最后一名的同时,却又成功地通过了军队的征兵考试。就我在学校的名次来看,这次考试的结果出人意料,因为许多名次在我前面的人都失败了。我也是碰巧遇到了好运——在考试中,将要凭记忆绘一张某个国家的地图。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我将地球仪上所有国家的名字都写在纸条上放进帽子里,然后从中抽出了写有“新西兰”国名的纸条。接着我就大用其功,将这个国家的地理状况记得滚瓜烂熟。不料,第二天考卷中的第一道题就是:“绘出新西兰地图。” 我开始了军旅生涯。这个选择完整是因为我收集玩具锡兵 的结果。我有近1500个锡兵,组织得象一个步兵师,还下辖一个骑兵旅。我弟弟杰克统领的则是“敌军”。然而咱们制定了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启发式)

波的形成和传播 【教学目的】 1.理解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而不是介质的迁移. 2.理解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3.知道什么是横渡,什么是波峰和波谷;知道什么是纵波,什么是疏部和密部. 【教学重点】 1.机械波概念的建立. 2.分析波传递的是运动形式和能量. 3.波动和振动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 1.机械波的形成. 2.机械波的特点. 【教学媒体】 波的演示器、柔软长绳、投影仪. 【教学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总结规律和结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向平静的水面投一颗石子,水面受到石子的撞击,水面上会出现什么现象呢?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远处,用手拿着另一端,上下抖动,又会 出现什么现象呢?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正确描述上述两种现象) 生:水面受到石子的撞击,开始振动,这种振动并不停留在一点,而是以水波的形式向四周传去;绳上出现一列凸凹相间的波由一端向另一端传 去(图1).

师:上述水波和绳波是怎么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运动形式——机械波. 板书课题:波的形成和传播 二、讲授新课 板书:1.波的形成.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水波和绳波是怎么被激起的? 生:水面的某处受到石子的撞击开始振动激起了水波;用手拿着绳的一端上下抖动激起了绳波. 师:想象一下,如果仅有某点的振动,而脱离开它周围的介质,能形成波吗? 生:不能. (通过回答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出形成机械波的条件) 板书:(l)形成机械波的条件:有机械振动(有波源).有介质. 师:有振动是否一定有波动?有波动是否一定有振动? 生:不一定;一定. 师:为什么机械振动能沿介质由近及远地传播,形成机械波呢?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五段. (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以下两点) (l)从介质本身的性质看,介质可以看成由大量质点组成,而相邻的质点间具有相互作用力. (2)当介质中某一质点受到某种作用而振动时,由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它会牵动邻近质点振动起来.这邻近的质点又会带动它邻近的质点振动起来.这样振动就会由近及远地传播出去,从而形成机械波. (教师出示波的演示器,说明波的演示器上的各国片代表了介质中的各质点,并慢摇演示器的手柄,让学生观察质点被依次带动,从而形成机械波的过程)板书:(2)机械波: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叫机械波. 师:(再次慢摇手柄,让学生注意观察、对比)沿波的传播方向,后面质点的振动情况与前面质点的振动情况有何差异? 生:远离波源的质点的振动总落后于靠近波源的质点. (教师继续演示,让学生观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的直线传播》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的直线传播》教案 下面是出guo为大家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的直线传播》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出guo教案栏目。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 能通过探究,归纳得出光的传播规律,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理解小孔成像、月食日食等现象。 2. 了解光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知道真空和空气中的光速,理解激光测距的原理。 3. 了解我国古代在光现象研究上的成就。 1.2过程与方法 4. 通过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与生活、自然现象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2 教学难点 培养提出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问】上手影、日偏食时,太阳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墙上成像、日食与月食,这些现象都与什么有关。 【生答】这些现象都与我们这一届学习的内容有关。 【目的】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学生了解到的现象,通过提问究因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6.2 新知介绍 1、光源 【师问】通过图片展示,请问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生答】都可以发光。 【师归纳】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师问】月亮是光源吗? 【生答】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月亮,只是反射太阳光而已,并不是月亮本身发光的,因此月亮不是光源! 【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 2、光的直线传播 1) 【师问】怎样表示光线? 【生答】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师问】是否看到了一条条光线? 【生答】没有。光线是看不到的。

光的直线传播学案

光的直线传播 学习目标: 1、能识别哪些是光源,能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能设计小实验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并总结出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3、知道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c=3×108m/s,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情况。 学案导学 【课前导学】 1.光源:自身能够_______________的物体叫做光源。 2.光在沿直线传播。 3.光线是用来表示光的传播情况的,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4.真空中的光速。 【课堂导学】 一、光源 1.列举一些你知道的自然光源:。 2.列举一些你知道的人造光源:。 二、光的传播速度 3.光的传播速度叫,用字母表示。在我们的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的光速取为。 4.谈谈光的传播和声音的传播有哪些区别? 三、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实验器材:一只激光笔,一个烧杯,一只蚊香,一个打火机,一个果冻,一张卡纸,一瓶自来水和一盒牛奶。 思考与讨论: 5.小组合作实验:选择合适的器材探究光在均匀的气体中、均匀的液体和均匀的固体中的传播路径。 你看到的现象:光在均匀的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是。 光在均匀的淡牛奶水中的传播路径是。 光在均匀的果冻中的传播路径是。6.能不能用身边的器材做出光不是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呢?观擦教师演示实验 你看到的现象:光在均匀的两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是。 光在同种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是。

结论: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是。 四、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交流讨论: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说出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形成了哪些现象?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的事例? 2、做一做想一想:小组自制小孔成像仪,并观察看到的现象,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呢?联系生活,夏天浓密的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是什么? 【课后练习】 1.太阳、月亮、烛焰、电视机荧光屏中属光源的是() A.太阳、月亮 B.太阳、烛焰 C.月亮、荧光屏 D.四个都是 2.光线从空气进入某种液体,它的传播速度() A.增大 B.减小 C.保持不变 D.可能减小,也可能增大 3.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的传播需要时间 B.光只是在真空中才能沿直线传播 C.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路线是直的 D.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4.在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道理来解释的是() A.水中倒影 B.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C.影子的形成 D. 小孔成像 5.有个过路人,经过一盏路灯时,灯光照射人所形成的影子的长度变化是() A.先变长后变短 B.先变短后变长 C.逐渐变长 D.逐渐变短 6.太阳光垂直照射到一个很小的正方形孔上,则在地面上产生的光点形状是() A.圆形的 B.正方形的C不规则的 D.条形的 7.下面你看到的是日食及月食形成原因的图示,它们的形成原是。【答案】1. B 2. B 3. A 4. A 5. B 6. A 7. 光的直线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