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圆的周长》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圆的周长》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圆的周长》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圆的周长》教案设计

【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以前已经学过直线图形,上节课又学习了“圆的认识”,这些知识为本课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教材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实践操作,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以及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通过圆周率的形成过程,圆周长公式的推导、应用,让学生掌握圆周长的计算。从而为下节课学习利用圆的周长公式,反求圆的直径或半径,作好了理论上的准备。应该说,这堂课起承前启后作用。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绕一绕、滚一滚,找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什么是圆周率。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 通过对圆周率π值的探求,培养学生科学的和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及数学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对圆周率的认识。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直径为5厘米、10厘米、15厘米的圆片各一个,有圆面的物体各一个,线,直尺,每组准备一只计算器。

2、教师准备课件、带绳小球,圆规,尺子,保温杯。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复习:圆心、半径、直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略去)

2、课件出示问题情境:龟兔赛跑

师评价:你们对圆的认识很到位,下面我要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哪个同学愿意说说故事的大概意思?

师:兔子因骄傲自大输了比赛,过后很不服气,于是想出一个办法,进行第二次比赛,你们猜,这次谁会输?

提问引导:

.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实际就是求正方形的什么?

.正方形的周长怎么求?用字母怎样表示?

(3).正方形的周长与谁有关?有什么关系?

生: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关。周长是边长的4倍。

(4).兔子沿着圆形的路线跑实际上就是求圆的什么?

3引出课题:

那到底什么是圆的周长,怎样求圆的周长?圆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到底哪个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上完这节课后,我相信同学们都会解答这个问题了。

教学新课

1.认识圆的周长。

请同学们拿出学具中最大的圆用手摸一摸哪个是圆的周长?指一名到前面摸一摸。注意起点、终点。

同桌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

生: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电脑出示圆的周长概念,读一遍。

2.化曲为直,引发求知欲。

(1)我们想知道你课桌的周长怎么办?

生:用直尺量出课桌的长和宽。

(2) 实物演示:老师这有一个杯子,用它喝水有时烫手,我想编一个隔热套,用直尺测量它的周长方便吗?

生:不方便,因为直尺是直的,而圆的周长是曲线围成的。

(3)用什么办法化曲为直测量出圆的周长呢?。谁来说一说?

①用围的方法。指名演示。(板书:围)

问:要注意什么?

生:先拉直后,只能量围的一周的长度。

②用滚的方法。指名演示。(板书:滚)

问:要注意什么?

生:在圆上先作了记号,沿直尺滚动一周。

师:你们棒极了。用围和滚的办法可以把圆的周长转化为直线来测量。是不是所有圆的周长都可以用这两种方法测量呢?

(4)谁能用围的方法量一量黑板上圆的周长?

两名学生量。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5)老师拿一条绳子,在绳的一端拴上一个小球,甩动绳子使小球转动起来。

问:小球转动时走过的路线成什么图形?这个圆的周长能用围、滚的办法测量吗?这说明不是什么样的圆都可以用围、滚的办法测量。因此我们需要探讨出一种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

3寻找关系,创设情景,测量圆的周长

出示探究:a:正方形的周长和谁有关?有什么关系?

b、那圆的周长与谁有关呢?有怎样的关系?

c、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的周长直径

问题情景:是不是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也像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之间那样存在着固定不变的倍数关系呢?同学们今天也当一次数学家,看看我们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下面我们进行一组实验,看看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到底又怎样的关系。

小组合作,测量数据。

①拿出你们的学具圆,汇报一下,直径分别是几厘米?

②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围或滚的方法量一量圆的周长,并算一算,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关系?请小组长负责分工,看哪一组量得准,算得快。结果填在表格中。

比较验证,揭示规律:

①汇报交流:通过测量和计算,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直径不同,周长也不同,但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②问:是不是所有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呢?

电脑演示围、滚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看看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

4.介绍圆周率,推导公式,探求新知。

引导得出圆周率概念:

师:看来圆不论大小,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个固定不变的倍数关系。。数学上我们把圆的周长

和直径这个固定不变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用式子表示是:

补充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π

教师讲解:π= ‥‥

π≈

引导自学圆周率小资料:其实,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研究圆周率这个问题了,关于这方面知识,我们可以在课后自学书上p63表后相关介绍。

师:现在,我们根据这个规律能否探究出圆的周长公式呢?

公式推导:

师指圆周率公式:刚才我们通过自学知道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用字母表示是:

板书:C÷d=π

师:已知圆的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板书:C=πd

师:已知半径怎么求圆的周长呢?

板书:C=2πr

问:知道什么条件就可以计算圆的周长?

师:这样,今后我们要知道圆的周长不但可以用围或滚的测量,现在我们还可以用公式计算了,下面我们就应用这两个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龟兔赛跑问题:

问:学了周长公式,现在你们会解决龟兔赛跑问题了吗?

? 学生尝试解答

? 指名板演,

? 集体订正,问:这位同学是利用什么公式做的?需要什么条件?

? 教师课件演示规范步骤。

实际应用:汽车车轴距离地面米,车轮滚动一周是多少米?如果车轮滚动了1000周,那么汽车行了多少路程?

课堂小结

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1、基础练习:

2、知识延伸:

3、课后思考:

作业:

1、花瓶最大处的半径是15厘米,求这一周的长度是多少厘米?花瓶瓶口的直径是16厘米,求花瓶瓶口的周长是多少厘米?花瓶瓶底的直径是20厘米,求花瓶瓶底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钟面分针长10厘米,求针尖一天走过多少厘米?

3、喷水池的直径是10米,要在喷水池周围围上不锈钢栏杆2圈,求两圈不锈钢总长多少米?

板书设计(略)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供参考)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 2、理解并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近似值。 3、初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4、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解 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 5、通过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所作的贡献,渗透爱国主义 思想。 6、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对圆周率的认识。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直径为5厘米、6厘米、7厘米的圆片各一个,有 圆面的物体各一个,线,直尺,每组准备一只计算器。 2、教师准备图片.一块钟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一块钟表)

问题1:你能猜想小秒针的顶端在一分钟的时间里,所走过 的轨迹是一个什么图形吗? 学生猜想回答。 教师演示小秒针的运动过程,证实刚才两位学生的猜想是正 确的。 问题2:你能知道不知疲倦的小秒针顶端,在一个小时的时 间内所走过的路程有多长吗?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探究新知 (一)复习正方形的周长,猜想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有关系。 1、由比较两种跑道的长短,引出它们的周长你会算吗?(如 果学生谈到角或线的形状,就顺势导:正方形是由4条这 样的线段围成的,圆是由一条圆滑的曲线围成的。) 2、(生答正方形的周长)追问:你是怎么算的?(生答正方 形的周长=边长×4师板书c=4a)那你们说说正方形的周长 和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4倍,1/4)(师,正方形的周 长总是它边长的4倍,这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 3、圆的周长能算吗?如果知道了计算的公式能不能算?看来 很有必要研究研究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就一起 研究圆的周长。(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4、猜想:你觉得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有关系? (二)测量验证

《圆的周长》案例分析教案

《圆的周长》案例分析 《圆的周长》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级上册57-61页 教材分析: 《圆的周长》一课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第一次给学生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思想。依据课标,"圆的周长"一课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充分动手操作和感知的基础 上使学生掌握圆的周长的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什么是圆的周长。 2.通过测量和计算,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推出圆的周长公式,并会运用公式解决现实问题。 3、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渗透探索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转化策略和推 理能力。 4、逐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圆的周

长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对圆周率的正确理解。 教学准备: 1、不同直径的圆片4个。直尺,细绳。 2、记录圆的周长的表格。 3、课件:(1)天坛的图片。 (2)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的演示课件。 (3)练习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美丽的图形--圆,今天咱们一起到北京的天坛公园去看看,那里有很多的 圆形建筑呢! 2、多媒体出示天坛图: 谈话:瞧,这是北京天坛公园的祭天台,由三层组成。仔细阅读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出示信息:祭天台上层直径30米,中层直径50米,下层直径70米。 引导学生提出:祭天台上层、中层、下层的周长是 多少? 3、学习圆周长的概念 谈话:祭天台上层、中层、下层的周长指的是哪部 分的长度?谁能上来指一指?

关于小学数学公开课的教学设计

关于小学数学公开课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分数乘法的计算主要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并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丰富练习方式,加强计算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2.分数乘法既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分数除法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所学内容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1.由于分数乘法的计算过程要比整数乘法的极端过程复杂,因此学生对于这方面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吃力感,所以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学习这方面知识的保证。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小学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还是以整数乘法为主,他们习惯于学习整数乘法方面的知识和解题方法与思路。因此学习本节课内容主要从整数入手,逐渐加强学生对分数乘法的认识。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在刚开始学分数乘法时可能有时想不到先约分,后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1.出示复习题。 列式计算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计算: 46+46 +46 = 15+15 +15 = 用乘法可以怎样表示? 2.引出课题。 20(5)+20(5)+20(5)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1、利用 20(5)+20(5)+20(5) 教学分数乘法。 这道加法算式中,加数各是多少? 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怎么列式? 2、出示例1,画出线段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11(2)”,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设计模板.doc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版 【教学内容】:版本、章、节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设计思路】:现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及体现的理念支撑。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学设计模板 教材分析: A ()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年级()册第()页至第()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学会了(),本课将进一步学习(),教材注意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适时的提出(),并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同时启发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知识的基础。 B

圆的周长优秀教学设计

圆的周长优秀教学设计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五年级数学圆 圆的周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至101页例4、例5及“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九第1—4题。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操作、猜想、测量、计算、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推导圆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理解圆周率的含义,知道圆周率的近似值。 3.了解人类研究圆周率的有关史料,感受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 经历圆的周长公式推导过程,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含义。 教学准备: 作业纸、多媒体、圆形硬纸片、绳子、小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1.出示车轮图,判断哪个车轮滚动一周的路程长。 师根据你的经验,想一想,这三个车轮各滚动一周,几号车轮滚动的路程长你是怎么知道的 2.想办法如何测量圆的周长。 揭示围成圆一周的曲线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提问(指最大的车轮)这个车轮的周长是多少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3.回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猜想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启发我们知道“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 4”,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长方形的周长 = (长+宽)× 2”,周长总是长与宽的和的2倍。我们已经知道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圆的周长是否等于直径的倍数呢谁来猜一猜 4.揭示课题。 二、自主学习获取经验 1.提出实验要求。 (1)同桌两人合作完成,及时记录数据,组长最后汇总。 (2)测量时数据要准确,要实事求是。 2.学生测量并计算,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三、合作学习交流经验

1. “”,还有疑问的地方标上“”。小组长收集本组中自主学习有疑问的地方。 2.全班交流,在展台上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对有疑问的地方全班交流解 决。 四、教师指导完善经验 1.介绍我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 2.揭示圆周长的公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C = πd 或C = 2πr 五、实践应用深化经验 1.分组计算三个车轮的周长。 2. 摩天轮的半径是10米,坐 着它转动一周,大约在空中 转过多少米 3.一个长方形的长是40厘米,宽是30厘米。在这个长方形中截取一个最大的 圆,圆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0cm 40cm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再进行大组交流。 六、反思构建内化经验 请同学们拿出自主学习单,看我们刚才自主学习的内容,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标 注出来,把新的收获、新的感想和启发在上面写一写,然后把你学习到的和小组内同 学交流。 五年级数学第十单元圆教学反思: 学习内容:圆的周长 班级:姓名:_____________ 【自主学习】 动手实验:利用手中的材料测量出圆形硬纸片的周长,再计算出每个圆的周长除 以直径的商,并把表格填写完整。 1.实验要求: (1)同桌两人合作完成,及时记录数据,组长最后汇总。 (2)测量时数据要准确,要实事求是。 2.测量和计算的结果:(可以用计算器计算)

青岛版圆的周长教学设计杨晔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河店中心小学杨晔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57--5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近似值,初步理解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的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渗透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多媒体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自主探究 (1)熟悉圆的周长的概念。 师:同学们,你能自己先摸一摸圆的周长吗?然后用自己的话说

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 (找个别学生示范) 生:圆的周长是指圆一周的长度。 2、合作交流 在四人小组内讨论交流求圆周长的方法。 3、汇报展示 ①用绕的方法。指名演示。 ②用滚的方法。指名演示。 问:要注意什么? 生:在圆上先作了记号,沿直尺滚动一周。 师:无论是滚动法还是绳围法,大家都是把我们没学过的圆的周长转化为一条线段,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曲为直。(板书:化曲为直) 教师质疑:这些小圆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那么“天坛”上层的周长,还能用以上这些方法吗? 生:不能。 4、猜想验证 师: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 生1:与直径有关。 生2:圆的周长与半径有关。 师:孩子们,因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一半,与半径有关也就是与直径有关,因此这节课我们先来讨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

新整理小学数学《圆的周长》教案

小学数学《圆的周长》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圆的周长》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圆的周长》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知道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并能够利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圆的周长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大头儿子家的圆桌开裂,爸爸想用铁皮将圆桌固定起来的情境,请同学帮忙计算需要多长的铁皮。 学生根据问题情境不难想到计算需要的铁皮实际是计算圆一圈的长度。 教师明确,圆一圈的长度即为圆的周长。 引入课题——圆的周长。 (二)探索新知 1.探索发现 学生活动:同桌之间利用手中的圆形教具,测量圆形教具的周长。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及测量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周长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根据圆的特征,不难发现圆的周长与圆的大小有关,圆的大小与圆的半径、直径有关。 教师明确直径是半径的2倍,可看其中一项即可。 2.探索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关系 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8分钟时间,利用手中不同大小的圆形教具,测量其周长及直径,并做好数据记录。观察测量结果,计算数据间的特殊关系。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小组及时给予指导。 小组汇报分享测量结果,教师板书。 学生分享计算结果,其中和、差、积无规律,商值在3.1左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学设计《植树问题》 胜利街小学詹裂 教学目标: 1、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会灵活解决植树问题。 2、掌握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初步感悟“化归”的解题方法。 3、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对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一一对应,建立植树问题模型难点:建模,及“化归思想”的渗透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学生自备画图用直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建模 1、图片:感知“间隔” 出示学校或广场树木、路灯、建筑等图片。 熟悉吗?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这些景物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师说出“间隔”,并板书。 2、站队:认识“一一对应” 树和树之间柱子和柱子之间路灯和路灯之间有间隔,咱们同学站队的时候有没有间隔?谁愿意到前面来站一站? 指3 人。几个人?几个间隔?再来一个人,几个人几个间隔?再来一人,几个人几个间隔? 你发现了什么? 人比间隔多1 个。为什么呢?师引导:我们可以这样看:先不管这个同学,从前面看,一个同学一个间隔一个同学一个间隔一个同学一个间隔,怎么样?有规律吗?这种现象在数学上叫做“一一对应” (板书)。前面都是一一对应,最后一个是人,人数比间隔数怎么样? 如果继续往后排,排到墙,没法站人了,几个人几个间隔?人与间隔怎么样?一一对应,相等了,是吗? 这节课我们就应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来研究一些新问题。 二、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1、猜测

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图) 指名读题。先猜一猜,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呢? 谁来说说? 指名说。师板书结果及算式。 2、找规律 猜测毕竟是猜测,究竟哪一个结果正确呢?还需要进行更细致的研究。咱们能不能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摆一摆,或者画一画?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找一找这其中的规律,好吗? 小组活动,师提示:“请大家用一一对应的眼光看一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了解学生理解及表达情况,个别指导,提示“一一对应”。 3、展示交流,总结规律 哪个小组是用小棒摆的?先上来说一说。生1:…… 师板书相关数据(棵数间隔数) 还有不同的摆法吗?哪个小组用了画图的方法?上来跟大家说一说。 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除了画图,摆小棒,还有用其它方法的吗? 通过各小组的研究,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棵数比间隔数多 1 ,师板书。 4、优化方法 在刚才找规律的过程中,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同学研究了几根小棒,有的同学画了图.比较一下,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捷?为什么?如果画图的话,怎样画更简捷? 以后我们在解决复杂问题时,也可以像今天这样,把大的变成小的,把多的变成少的,从简单的例子入手进行研究,这是一种常用的数学学习方法.你学会了吗? 5、验证规律刚才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是不是正确呢?一起来验证一下.示图:用一条线段表示20 米长的路,每隔5 米栽一棵,一共分了四段,栽了几棵树呢?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多这一棵?演示一一对应。 6、应用规律 这个规律能不能用到100 米的小路上?哪个结果正确呢?谁来解释一下算式的含

圆的周长教案(1)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动手操作水平。 3.初步学会透过现象到看本质的辩证思维方法。 4.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实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引出圆周长的概念。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二、引导探索,展开新课 (一)测量圆的周长 如果我们用直尺直接测量这个圆的周长(教师演示),你觉得怎么样?你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呢? 1、绕线法 2、滚动法 (1)启发思考 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相关。那么,你猜猜看,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相关呢? (2)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论: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相关。 2.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1)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是不是也存有着固定的倍数关系呢?猜猜看,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 (2)演示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用一根红线绕圆面一周剪下,拉直和直径比较,发现这段长度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3)学生自己验证 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其实是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圆周率一般用字母π表示。板书:圆周率 现在,谁能说说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谁是固定的倍数?完成板书:圆周长:直径=π (2)课件出示,了解让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历史。在学生汇报"看书后知道了些什么"时,板书:π=3,1415926……≈3.14 4.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l)提问:已知一个圆的直径,该怎样计算它的周长?板书:C =πd 建议学生从第110页表格中任意挑一个圆片的直径,计算出它的周长,然后跟测量的结果比比看,是不是差不多? (2)提问:告诉你一个圆的半径,会计算它的周长吗?怎样计算?板书: C=2πr 提问:甩小球形成的圆的周长你会求吗? (3)小结:要求圆的周长,一般需要知道它的直径或半径。知道圆的直径,怎样来计算周长?知道圆的半径,怎样来计算周长? 三、初步使用,巩固新知 1.完成第113页第1题的(1)(3)两小题。

小学数学优质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优质教案设计 【篇一: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乘法分配律》】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八册第p36 页例3。 执教:津市市灵泉中心小学唐燕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乘法的分配律在本册书中所学的运算定律中,是学生最难掌握的知识。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时往往没有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时往往只注 重结论教学,而忽视了过程教学,对于学生只要求掌握并能运用乘 法分配律,而能否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不作要求。因此, 学生并未真正发现和理解这个运算定律,未能自觉运用所学知识, 进行简便运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也没得到充分 的发展。 本课设计旨在其一:创设问题情境,质疑、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 生自主学习意识。本课设计故事情境引入,激发学生自主参和学习 意向,自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参和意识。 其二;培养学生“发现”、理解数学规律的能力。本课学习中,用启 发和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入部分的初步感知,例3教学 中的数形结合,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全 体全过程参和,发现和理解了乘法分配律,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把教学生学会知识转变为学生会学知识,教给了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理 解数学规律的能力。 其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在学习乘法分 配律时,往往能掌握和运用这个运算定律,但大多数学生很难用准 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因此,本课在各环节教学中注重指导

学生如何运用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在练习设计中,通过专项训练,突破这个难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当 学生发现和理解了乘法分配律时,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用语言抽象、概括这个定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抽象 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发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乘法的分配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其使用。 教学难点:使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老师非常高兴,我想带大家一起走进神秘 的数学王国,你们愿意吗?我先到口算殿看一看吧。 口算: 最后二题能不能很快算出结果来呢?其实我就能一眼看出它们的结果!这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探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行口算训练的同时, 为学习新课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二、自主探索,合 作交流

(完整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邯郸冀南新区辛庄营乡学区大马庄学校张新亮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2~53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并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2.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渗透符号化思想。 3.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代数符号表示的简洁性,从而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难点:理解字母表示数既可表示数量,也可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小老师精彩展示: 今天由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数学知识。首先有请今天的小老师。(出示视频动画) 小老师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和我们分享了生活中的字母表示,下面我们就沿着他的发现走进字母的世界。——用字母表示数二.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在你原有对字母了解的基础上,你还想研究用字母表示数的哪些知识呢?

三、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认识我吗?对我们是邻居,那你们知道我的年龄吗?猜猜看! 四、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猜了老师的年龄,到底谁猜对了呢?老师给你们提供一条重要信息。不过,我需要知道一位同学的年龄,(指名一学生问)××你今年多少岁? 生:我今年11岁。 师:那,我比××大25岁。 教师出示信息并板书:我比××大25岁。 师:根据这个信息,你们现在知道老师今年多少岁吗?(36岁)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11+25=36(岁) 师:嗯,说的不错。下面,请你们帮老师再算一算,当××1岁、2岁、3岁的时候,我各是多少岁呢?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的年龄(岁)老师的年龄(岁) 1 1+25=36 2 2+25=37 3 3+25=38

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及意图.docx

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及意图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六年级上册数学 2、课时: 2 课时 3、课前准备:电脑课件,派发给同桌同学表格一张,每个学生准备线条、直尺、计算 器,分组准备几个直径分别为2、3、 4、 5、6、 7、 8、 9、 10 厘米的圆形硬纸板(每个圆上都画有一条带箭头的直径)。 4、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上册第62~~64 页例 1 二、教学课题 1.通过观察、操作、计算、比较、分析、合作交流等活动,认识圆的周长,初步掌握 圆周率的意义和近似值;初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对“圆直径、周长变化,圆周率不变”的探究,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 育,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推导并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三、教材分析 圆的周长是学生在学习直线图形的周长、面积基础上第一次学习曲线图形的周长。教材关于“圆的周长”这一内容,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创设了一个“天坛”的简单 情景,帮助学生认识圆的周长,并用“绕线”“滚动”等常用方法测量圆的周长,然后安排 了探究活动:“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通过研究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四、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独立思考、合作操作、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交互运用,引导学生在认知矛盾、 实际操作中去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认识圆的周长。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教学内容是以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建立在分数大小相等这一概念基础之上的。而两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并不意味着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和通分则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分数各个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为学习本单元知识打下了基础。另外,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概念较多,比较抽象,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在数学教学中,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P75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 数化成指定分母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归纳、应用等过程,经历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学习归纳概括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状态,体验互相合作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视频1:小淘气分饼的情境 有一天淘气做了3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蓝猫、菲菲、霸王龙。蓝猫说:“我功劳最大,我要吃一大块。”菲菲说:“我要吃两块。”霸王龙抢着说:“我个头最大,我要吃3块。”淘气想了想便动手切饼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并向他们提问:“刚才,我把3个同样大小的饼,平均分成2份、4份、6份,分别给了你们1块、2块、3块,你们知道谁吃的多吗?”淘气的问题,立刻引起了他们的争论。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谁吃的多吗? 生:用分数表示出它们各吃了一块饼的几分之几。 视频2:出示三个分数:1/2 2/4 3/6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出三个分数。并让学生猜测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关系,为自主探索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必要的铺垫,同时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1)这只是大家的猜想,究竟谁吃得多呢?亲自分一分,验证你们的猜想。 学生操作验证——集体汇报交流——展示成果 视频3:演示操作过程 (2)既然他们分得的饼同样多,那么表示他们分得饼的三个分数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得出结论,三个分数相等)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上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并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2. 在活动体验中学会观察方法,积累观察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二、制定依据: 1. 内容分析 教材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长方体形状物体的观察,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在观察活动中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练习活动中,通过对正方体的观察,体会到正方体的每个面的形状都是正方形,通过对拼搭后的物体的观察,感受视图的形状是随着观察角度而变化的,为下一段的学习作好铺垫。 2.学生实际 二年级时,学生已接触过从物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初步掌握了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但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要由只关注物体的一个面发展到同时观察两个面、三个面,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表述自己的观察方法或结果时也会出现叙述不清的状况。 三、教学过程设计 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6---7分钟 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出示图书箱,引导学生:从你的位置观察,你能看到什么? 2、让学生在盒子上指认 3、指名介绍 活动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观察图书箱,说说在自己的位置上能看到的,随机认识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2、找找自己带的盒子(长方体形状)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3.交流中感悟“正面”的不同含义 以学生熟悉的图书箱为观察对象,在看、说、指等一系列活动中,调动多种感官,协同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并初步感受到因为观察的位置或角度不同,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同的。 25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六年级《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马丽娟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62~6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际测量计算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2.能利用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4.通过对圆周率的计算,渗透爱国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验证猜测等过程的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教具、学具】 课件、软尺、直尺、绳子、圆形。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请同学们唱一首歌。 (设计意图:为了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探索知识,养成一种良好的课前准备的学习习惯。)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国王要与阿凡提比赛谁的小毛驴跑得快,通过观看比赛图,国王的小花驴跑的是圆形轨迹,阿凡提的小灰驴则跑的是方形的轨迹,结果国王的小花驴先到达终点,阿凡提觉得比赛不公平,引导学生说出比赛不公平的原因是比赛的路程不同,它们比赛的路程刚好就是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要相比较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身边的实物引入新课,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 让学生说一说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宰出示圆形纸片,边比划边启发学生说出圆的周长的含义。那么这个圆形纸片的周长是多少呢?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求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呢?今天就来探究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性概念,因此应已学知识为基础。即让学生在充分理解了“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这个图形的周长”这个一般性概念之后,再去理解圆的周长这个特殊概念。)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圆拿出来,圆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周长-教案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索过程,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长的公式, 能运用圆周长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思考: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初步建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维方法。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猜测、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理解 圆周率的含义,熟记圆周率的近似值,结合圆周率的教学,感受数学文化,激发爱国热 情。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圆的周长前已经理解了周长的意义,掌握了关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 算方法,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知道半径,直径的关系并且会画圆,能测量出圆的直 径。这节课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前面的知识为这节课的学习活动做好了铺 垫。同时学生对各项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非常感兴趣,并且本班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动脑思考,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相互探讨学习的风气较浓,对新事物比较感兴 趣,平时教学中,经常开展小组合作式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有较强的合作意识。老师 只要充分发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们是乐意做课堂的主人的。 3重点难点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推导圆的周长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谈话,激发学习愿望。 1.同学们,知道大家都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动画片,今天,老师把它俩带 到了我们的课堂。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喜羊羊和灰太狼举行跑步比赛,喜 羊羊沿正方形路线跑,灰太狼沿圆形路线跑,一圈过后,它们又同时回到了起点。 此时,它俩正为谁走的路程长而争论不休。同学们,你们认为呢?(学生进行猜测) 2.那我们怎么才能确定谁跑的路程长? 3.指名一生说说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 长。(揭示课题:圆的周长) 活动2【讲授】二、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一)谈话:那什么是圆的周长呢? (二)交流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1.用什么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同桌交流方法) 2.展示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①滚动法。②绕线法。 4.小结: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将一条弯曲的线变成一条直的线,这就是 数学上所讲的“化曲为直”的方法。 5.(课件出示摩天轮图片)它的周长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吗?教师再拿一根绳子 拴着一个物体,将它旋转几周,指出物体旋转的轨迹是一个圆,你能用“化曲为 直”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 说明化曲为直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存在一定局限性,那我们能不能找出一种更简 便,更科学的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呢?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精打细算》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精打细算》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1精打细算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基于上述原因,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了下面两点: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导入时用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出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怀着愉快的心情走进学习活动,然后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考交流的积极性与求知欲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体会迁移的学习方法。 迁移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模式之一,本课的开始,设计与例题数量关系相一致的整数除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解答,明确数量关系,使学生轻松地由整数除法过渡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减轻了学习难度,便于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你们每天喝牛奶吗?价钱怎么样?我这里有一个关于牛奶价钱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两家商店同一种牛奶的报价图片) 2.观察情境图,获取信息。 师:从图上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3.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如果你去买牛奶,你会去哪家买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比较单价,哪家便宜,就去哪家买) 4.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确定哪家的牛奶便宜。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情境引入学习内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探究新知 1.提问:要想知道哪家牛奶便宜,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11.5÷5,12.6÷6) 2.探究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一、对号入座。19% 1、画圆时,把圆规两脚尖的距离定为4厘米,所画圆的直径是(),面积是(),周长是()。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中,最长的一条是()。 3、车站大楼上的大钟,秒针长1.3米,分针长1米,经过1小时,分针的针尖走()米。 4、一个圆的周长扩大5倍,它的半径扩大()倍,面积扩大()倍。 5、如果x-y=4,那么x、y()比例;如果a:4= ,那么a、b()比例; 6、圆的半径和()成()比例;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比例。 7、在一张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8、一个精密零件长1.2毫米,画在图纸上长6厘米,那么这张图纸的比例尺是()。 9、一根铜丝长12.56米,正好在一个圆形线圈上绕满50周,这个线圈的半径是()厘米。 10、草地上有一木桩,把一只羊用绳子栓在木桩上后,绳长3米。这只羊最多可以吃到()平方米的草。 11、两个圆的半径和是12米,大圆的直径是14米。那么小圆的面积是()。 12、一个圆形花坛,半径是3米,如果半径增加到4米,那么花坛的面积增加()平方米。 二、我当包公。6% 1、半径是2厘米的圆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2、长方形、圆、等边三角形和梯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3、半圆的周长和圆周长的一半相等。…() 4、周长相等的两个圆,面积也一定相等。…() 5、x=y+ky(k一定),那么x、y成正比例。…() 6、圆心角越大,扇形也越大.…( ) 三、择优录取。5% 1、用10厘米长的铁丝分别围成下列图形,()的面积最大。 A、正方形 B、圆 C、长方形 D、平行四边形2、把5:3的前项增加10,要使比值不变,后项()。 A、增加10 B、增加9 C、乘上3 D、不变 3、一个圆的半径增加2厘米,那么它的周长增加()平方厘米。 A、3.14 B、4 C、12.56 D、无法确定 4、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 A、等边三角形 B、长方形 C、直角梯形 D、等腰梯形 5、在一张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上画直径是3厘米的圆,最多能画() 个不重叠的圆。 A、1 B、2 C、3 D、4 四、当回会计师。 1、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或面积。9% (1)r=3米,求c (2)d=8厘米,求s (3)c=12.56分米,求s 2、求下面各图阴影部分的面积。8% 3、求下面各图周长(只列综合算式,不计算)。8% 五、走进生活。43% 1、在一张周长为24厘米的正方形硬纸板上,剪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是多 少?

圆的周长 优秀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圆 圆的周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至101页例4、例5及“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操作、猜想、测量、计算、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推导圆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理解圆周率的含义,知道圆周率的近似值。 3.了解人类研究圆周率的有关史料,感受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 经历圆的周长公式推导过程,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含义。 教学准备: 作业纸、多媒体、圆形硬纸片、绳子、小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1.出示车轮图,判断哪个车轮滚动一周的路程长。 师:根据你的经验,想一想,这三个车轮各滚动一周,几号车轮滚动的路程长?你是怎么知道的? 2.想办法如何测量圆的周长。 揭示:围成圆一周的曲线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提问:(指最大的车轮)这个车轮的周长是多少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3.回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猜想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启发:我们知道“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 4”,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长方形的周长 = (长+宽)× 2”,周长总是长与宽的和的2倍。我们已经知道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圆的周长是否等于直径的倍数呢?谁来猜一猜? 4.揭示课题。 二、自主学习获取经验 1.提出实验要求。 (1)同桌两人合作完成,及时记录数据,组长最后汇总。

(2)测量时数据要准确,要实事求是。 2.学生测量并计算,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三、合作学习交流经验 1.”,还有疑问的地方标上“?”。小组长收集本组中自主学习有疑问的地方。 2.全班交流,在展台上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对有疑问的地方全班交流解决。 四、教师指导完善经验 1.介绍我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 2.揭示圆周长的公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C = πd 或C = 2πr 五、实践应用深化经验 1.分组计算三个车轮的周长。 2. 摩天轮的半径是10米,坐着它转动一周,大约在空中转 过多少米? 3.一个长方形的长是40厘米,宽是30厘米。在这个长方形中截取一个最大的圆,圆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再进行大组交流。 六、反思构建内化经验 请同学们拿出自主学习单,看我们刚才自主学习的内容,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标注出来,把新的收获、新的感想和启发在上面写一写,然后把你学习到的和小组内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资料

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计设 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 数山有路趣为径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4~65页的例题、“想一想”和“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 《认识几分之一》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苏教版教材中有关“认识分数(第一课时)”分三个阶段学习:第一阶段在三年级上册认识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第二阶段在三年级下册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第三阶段在五年级下册认识单位“1”,认识分数意义和分数单位。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之上,利用学生已有的

知识经验,学习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方法。本课时内容不仅为本单元学习几分之几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基础,也为五年级学习分数的意义打下了根基。因此,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设计理念: 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每份里有时有几个物体,物体的个数会直接干扰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能够突破这样的难点,本节课的设计从分数的份数定义入手,始终关注每份和平均分的份数的关系,强调分母和分子表示的意义,从而认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从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认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教学上的一次飞跃,跨度比较大。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并不难,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对学生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由于分的是一些具象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他们比较关注表示的个数与总个数的关系,而忽略了表示的份数与平均分的份数的关系,因而教学中,要充分考虑知识逻辑的“序”和学生认知的“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步一个台阶地“拾级而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②使学生能用几分之一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出相应的几分之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在认识分数的活动中,进一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 使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2.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两个及其以上物体占整体的几分之一,能够把个数与份数区别开来。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板书贴图 2.学生准备 每人2张作业纸、一支水彩笔、1把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寻知识起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情境图:创设春游的情境。 (二)联系生活,复习旧知 份,每人分得多少?2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 【设计意图:课的伊始创设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春游情境,为新知的引入拉启了一个良好的序幕,使枯燥的数学内容生活化、趣味化。通过春游分食品,既复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一箭双雕”。该环节摈弃了惯用的复习模式,切实做到了在情境中复习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