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常见症状鉴别要点(四)-水肿、血尿

小儿常见症状鉴别要点(四)-水肿、血尿
小儿常见症状鉴别要点(四)-水肿、血尿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王凡

写在课前的话

水肿和血尿在儿科临床上是非常多见的,很多的疾病都可以引起水肿和血尿。通过此课件的学习,学员可以掌握水肿和血尿的病因和临床表现,熟悉水肿和血尿的伴随症状,了解水肿和血尿的发病机理。

【一】水肿

(一)定义

人体组织间过多的液体集聚使组织肿胀,称为水肿。水肿按分布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按性质分为凹陷性和非凹陷性。发生于体腔内称积水,如胸腔、腹腔、心包积水,常发生在水肿严重时。

(二)水肿的发病机制

在正常人体中血管内,一方面,液体不断的从毛细血管小动脉端滤出至组织间隙,成为组织液,另一方面,组织液不断从毛细血管小静脉端回收入血管中,二者保持动态平衡,因而组织间隙无过多的液体集聚。当维持体液平衡的因素发生障碍的时候,就出现组织间液聚居过多,产生水肿。

影响该平衡的主要因素有:

第一,毛细血管进水压增高,一旦超过胶体渗透压时,组织间液回吸收即受到阻碍而发生水肿,临床上常见于充血性心率衰竭,肾源性水钠潴留,肝硬变、静脉血栓形成等。

第二,血浆胶体渗透压的降低,导致血管内的渗出多余吸收,各种导致血浆蛋白降低的因素都可以发生水肿,只要血浆中总蛋白少于40 g/L,白蛋白少于25 g/L就可以发生。

第三,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当组成受到损伤或发炎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部分血浆蛋白滤出血管,致使组织间隙的渗透压增高,影响液体由间质区向血浆区回流,发生水肿,见于各种炎症、过敏反应。

第四,淋巴液回流受阻,淋巴系统对于维持毛细血管与组织间液体的交流起着重要作用,淋巴或静脉回流障碍直接影响组织间液的回吸收,如丝虫病、血栓性静脉炎。

水肿发生同时可有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病例基础,因此应针对其主要原因进行合理的治疗。

(三)病因与临床表现

1.全身性水肿

(1)心源性水肿

多见于右心衰竭,为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的血流量减少,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引起水钠潴留以及静脉瘀血,毛细血管滤过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所致。常表现在躯体的下垂部位,行走活动以后明显,休息后减轻或者消失,颜面部一般不浮肿。水肿的程度因心力衰竭的程度而有不同,伴有心衰竭的表现有颈静脉弩张,肝肿大,严重时有胸水、腹水。

小儿急性心功能不全多见于呼吸急促、心动过速、肝脏肿大,这些症状出现得较早,比较容易发现。

(2)肾源性水肿

可见于各型肾炎及肾病,水肿发生主要是多种因素引起肾排泄水钠减少,导致钠水潴留,细胞外液增多,毛细血管进水压增高所致。

(3)营养不良性水肿

由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肠结核、迁延性腹泻)以及喂养不良导致营养缺乏、蛋白质丢失,致低蛋白血症或维生素B1缺乏,而发生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的特点:水肿发生前有消瘦、体重减轻、贫血;脾下脂肪减少,而导致组织增殖;水肿以四肢末端出现,并逐渐蔓延全身。

(4)肝源性水肿

迁延的肝实质病变,如重症肝炎、肝硬变可以导致蛋白质代谢障碍,致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导致水肿。代偿期肝硬化主要表现为腹水,也可首先出现踝部的水肿,逐渐向上蔓延,而头面部及上肢常常没有水肿。肝硬化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门脉高压和肝功能减退两个方面。

(5)水钠摄入过多或者过少引起的水肿

供钠过多,尤其是静脉输入含钠液过多,短时间内可引起水肿;长期禁盐致血钠过低亦可发生水肿,

(6)内分泌功能障碍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者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激素、雌激素和胰岛素的药物,都可以引起水钠潴留。

在感染中毒的时候,也可以引起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或上肾上腺皮质醛固酮的代谢失调,导致水钠潴留,甲状腺机能减退,也可以见到黏液性水肿,水肿常常见于眼睑、面颊和四肢,指甲凹陷不明显,重者可以波及全身。

2.局部性水肿

水肿限于局部,不向全身发展,其病理生理主要为局部皮肤或皮下组织的损伤使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血浆和水分由血管滤出到组织间隙。可以是机体对感染中毒和某些变应原的异常免疫反应。

(1)局部炎症,如丹毒或者虫咬伤,如蜂刺、蛇咬等,一般早期水肿比较明显,局部常伴有红热等表现。

(2)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或药物过敏或中毒、血清病、局部药物刺激等,局部水肿发生较急,常伴有荨麻疹、多行性红斑、过敏性紫癜,既往多有过敏史。

(3)组织挫伤,尤其局部较深组织的挫伤,包括皮下组织或肌肉,水肿往往明显,但常伴有出血及血浆成分向组织间渗出。

(4)局部冻伤或烫伤,病史及其局部表现可以鉴别。

(5)淋巴液的循环受阻,可以导致局部肿胀,手压有柔韧感,使淋巴液聚集在皮下或肌肉组织间隙所致,偶见于丝虫病、慢性淋巴管炎或者先天性淋巴管局部循环障碍。

(6)静脉输液时溶液漏出血管外也可以导致局部水肿。

(四)水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发病年龄

新生儿期水肿多见于硬肿症、先天性心脏病、硬肿症等;婴儿期的水肿常见于低蛋白水肿、肾病综合征等;年长儿的水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心力衰竭、肝源性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2.水肿部位及其发展过程

肾性水肿首发于眼睑、颜面,以后遍及全身。心性水肿首发于下肢等处,严重者波及面部。肝性水肿以腹水为主,皮下水肿较轻,伴有低蛋白血症时也可以有水肿波及全身的情况。血管神经性水肿多为局部性,比如唇、咽喉及躯干某个区域,其水肿发生及消退均较迅速。

3.伴随水肿的其他表现

水肿伴肝脏肿大、颈静脉怒张,要多考虑心功能衰竭;伴有高血压血尿者多为急性肾炎;伴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为肾病综合征;伴呼吸困难、发绀,见于心脏病;伴消瘦、贫血多为营养不良性水肿;伴体格矮小、智力障碍其水肿为黏液性者要考虑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真性血尿与假性血尿怎么鉴别?哪些情况见于假性血尿?

【二】血尿

(一)定义

血尿是儿科泌尿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前者是指肉眼能够见到的尿液呈血样或者洗肉水样或者带有血块;后者仅在显微镜下见到红细胞。

镜下血尿的诊断标准目前尚未统一,常用的标准有以下三个方面:

1.离心尿。取10 ml中段的新鲜尿,1500 转/分离心5 分钟,取沉渣镜检,红细胞≥3 个/HP可以诊断。

2.尿沉渣红细胞计数大于8000 /mm3可以诊断。

3.12 小时的尿细胞计数,红细胞大于50 万个可以诊断。

(二)血尿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泌尿系统各个部位的炎症、畸形、结石、外伤、肿瘤都可以引起血尿。血

尿发病的机制包括免疫反应损伤造成的基底膜破坏断裂;致病因素直接破坏肾级

泌尿道的血管;肾小球缺血缺氧,使滤过膜通过性增高,凝血机制障碍;凝血机制障碍等。

(三)分类

根据尿红细胞形态的改变将血尿分为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尿两个方面。

1.肾小球性血尿

肾小球性血尿是指血来源于肾小球。可以分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和遗传性肾炎。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进性肾炎、IGA肾病、都可以导致血尿。

不常见到的是IGA肾病,这是一个免疫病例诊断,是指肾小球系膜区有显著广泛的IGA沉着的肾小球疾病,临床常以发作性血尿为临床表现,它可以见于各年龄组,但是以学龄儿、青年、青少年、中年人为主,是小儿时期肾小球疾病的常见病因之一,诊断需要肾活检。

(2)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紫癫性肾炎、狼疮性肾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溶血尿毒综合症、肺出血肾炎综合症等。

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是指血清乙肝标志物阳性,肾组织切片可以找到乙肝病毒抗原或者乙肝的DNA,肾组织病理为膜性肾炎。

溶血尿毒综合征是指以微血管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衰竭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是小儿时期尤其婴幼儿急性肾衰竭的常见病因。

遗传性肾炎为薄基底膜肾病,又称良性家族性血尿,是一种病理以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变薄的弥漫性疾病。普遍和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持续性镜下血尿,少部分病人可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期间或者是感染后,或者是剧烈运动后呈现的肉眼血尿。绝大多数的小孩愈后良好,肾功能正常。

Alport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肾脏病,临床以血尿、神经性耳聋、进行性肾功能减退为特点,确诊有赖肾活检。在电镜下可见到肾小球基底膜呈弥漫性增厚,变薄及致密层分裂。

2.非肾小球性血尿

(1)血尿来源于肾小球以下的泌尿系统,多见于:

①下泌尿道的急慢性感染;

②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结石;

③特发行高钙尿症。本病常有家族性,血尿是本病的特点,呈发作性、持续性血尿、镜下血尿。血尿的发生可能与胃结石的沉积和损伤有关。特征为尿中大量排钙,而血钙正常,24小时尿钙大于4 mg/kg;

④左肾静脉受压综合症或者叫胡桃夹现象,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显示扩张的左肾静脉处直径为受压最窄处直径的3 倍或者3 倍以上,无血生化肾功能改变,多不需要特殊的治疗;

⑤先天性肾及血管急性,如多囊肾、膀胱结石、动静脉漏和血管瘤等等;

⑥肿瘤、外伤以及异物;

⑦结核、原虫及螺旋体感染。

(2)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血尿,比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血友病等。

(3)血尿还可以见于剧烈运动后一过性的血尿。

(四)血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真性血尿与假性血尿

假性血尿见于:(1)非泌尿道出血(阴道或下消化道出血混入,青春期女孩首先应该排除月经污染);(2)红色尿。机体在某些代谢产物以及药物均可以使尿呈红色,如利福平和苯妥英钠也可以使尿呈红色;新生儿尿排出较多的尿酸盐时可以使尿布红染;红色尿还可见于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以及食物中的某些色素。

2.肾小球性与非肾小球性的血尿

鉴别方法有以下几种:

(1)尿红细胞形态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当严重的变形红细胞呈芽胞、环状、穿孔等改变达30%以上时,即为肾小球性血尿。如以均一性红细胞为主,或者变形红细胞数目小于15%,应考虑为非肾小球性血尿。

(2)尿中红细胞平均容积分布曲线。采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测定,当尿红细胞平均容积小于静脉血红细胞容积的峰值,且曲线呈非对称性分布,则说明来源于肾小球。

(3)尿常规检查。如血尿中出现肾小球性蛋白尿时,多提示肾小球性的血尿。如果血尿合并有细胞管型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均表明血尿为肾实质性的。

(五)肾小球性和非肾小球性血尿原发病的诊断方法

1.肾小球性血尿原发病的诊断方法

首先,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以及体检综合分析。明确的前期感染史,多提示有急性肾炎综合症;血尿伴进行性少尿,提示肾功能急剧恶化,提示急进性肾炎;儿童期发作性血尿与上呼吸道感染密切相关者,要考虑IGA肾病,生长发育障碍、中度以上贫血、持续性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提示慢性肾炎;血尿伴双下肢皮肤紫癫,要考虑紫癫肾炎;血尿伴大量蛋白尿要考虑肾炎型肾病。

其次,实验室检查。在8周内出现ASO增高、ESR增快、补体短期内降低,要考虑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血补体持续降低,提示狼疮性肾炎或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血尿同时伴HBSAg(+)者,结合肾组织穿刺活检,可以诊断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

第三,肾活检。肾活检可以明确肾小球性血尿的病因,对指导治疗及判断愈后有一定帮助。有以下指征时可以考虑肾活检:第一,镜下血尿持续半年以上,且有肉眼血尿发作史;第二,尿蛋白定量大于1~2 g/24 h,伴有高血压及蛋质血证者;第三,伴持续低补体血症者;第四,有肾炎家族史。

2.非肾小球性血尿原发病的诊断方法

首先,尿培养。血尿患儿两次中段尿培养如果检出是同种细菌,且菌落计数大于>l0ml,可以确定为泌尿系感染。

其次,尿抗酸杆菌检查。肾结核伴有血尿者可以用晨尿做结核杆菌培养,或者是24 小时尿沉渣找结核杆菌。

第三,腹部平片。因为结石阳性者可以做腹部平片,阳性结石的特点是密度均匀或者围绕以钙化核心成分局状,边缘粗糙而轮廓清楚,有一定形态和位置。

第四,静脉肾盂造影及膀胱逆行造影应根据需要选用。

第五,B超CT检查。B超可以观察肾脏大小、结构、肾静脉扩张、结石、畸形、肿物等。CT检查对较小的肿瘤、结石、肾囊肿等诊断也可以提供有意义的帮助。

总之,血尿是一个多病因的复杂问题,经以上综合分析仍不能明确诊断者,应该长期随访,特别是血尿伴有蛋白尿者。

全身性水肿包括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水钠摄入过多或者是摄入过少引起的水肿和内分泌功能障碍导致的水肿。水肿的诊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第一,发病年龄;第二,部位及发展的

过程;第三,伴随的表现。诊断血尿注意鉴别真性血尿和假性血尿及肾小球性血尿还是非肾小球性血尿。

血尿的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

血尿的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 李惊子 王海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 北京大学肾脏病研究所(100034) 血尿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主要由泌尿系疾病引起。虽然血尿病因诊断的检查方法不断完善,但仍有一些血尿病因不能明确,尤其是无症状镜下血尿。根据目前血尿临床诊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一点笔者的意见和建议。 1 血尿检查方法 1.1 尿沉渣检查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尿沉渣定量检查首先要解决参数的标准化和操作的规范化,这样才有可比性。根据中华医学会医学检验专家座谈会提出的尿液检查标准化的试行方案,其操作规程为:新鲜尿液10ml,以相对离心力(RCF)400g,离心5分钟,剩余沉渣为0.2ml,混匀吸取沉渣物20μl,滴于载玻片上,以18mm×18mm盖玻片覆盖后镜检。先用低倍镜(10×10)观察全片,高倍镜(10×40)进一步检查。细胞检查10个高倍视野(HP),管型检查20个低倍视野(LP)。报告方式:XX个细胞/HP,XX个管型/LP。同时建议逐步使用尿沉渣专用离心管和一次性专用的尿沉渣定量检测板,并用XX个细胞或XX个管型/μl的报告方式。关于12小时或24小时尿沉渣Addis计数,笔者认为意义不大,因为尿液放置时间过长,细胞和管型破坏。 1.2 干化学尿液分析仪检测结果的评价干化学尿液分析仪和尿液试带检测法已在临床广泛应用,虽然大大提高了尿液检测速度,但这种方法太敏感,每高倍视野1~2个红细胞即可阳性;同时也缺乏特异性,因为一些非红细胞物质、肌红蛋白亦呈阳性。因此,干化学尿液分析只能作为尿液分析的筛选手段,不能代替显微镜检查,只有显微镜检查才是最直接和可靠的方法。 1.3 红细胞的形态分析 应用相差显微镜对尿红细胞形态进行辨认,根据红细胞形态是否正常、大小是否一致,将血尿分为肾小球源性和非肾小球源性,其结果与肾活检病理或外科手术等诊断符合率为75%~90%,各家差异较大与检测者经验有关。近年有不少报道尿中棘红细胞是肾小球源性血尿的标志,以其占尿红细胞5%~10%作为肾小球源性和非肾小球源性鉴别依据,本科室小样本研究显示以棘红细胞≥2%区分肾小球源性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敏感性6 2.5%,特异性96.7%。但尿红细胞形态检查只能作为血尿来源的初筛手段,不能做出病因诊断。此外,细胞容积分析、流式细胞分析及自动扫描尿沉渣分析也不能完全代替显微镜检。分析尿红细胞形态同时应参考有无蛋白尿及红细胞管型,后者的存在有助于肾小球源性血尿的确定。 2 血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血尿患者临床可呈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伴或不伴蛋白尿。其中以单纯性(孤立性)镜下血尿的处理最为困难,以下重点讨论单纯性镜下血尿的几个临床问题。 2.1 病因 少数流行病学研究报道镜下血尿的发生率为0.18%~16.1%,见于肾小球源性和非肾小球源性。肾小球源性镜下血尿经肾活检显示其病因以IgA 肾病最为常见,其次是薄基底膜肾病和少数遗传性肾病。非肾小球源性镜下血尿,出血可来自肾脏和上尿路,包括新生物、肾石病、囊性疾病如多囊肾和髓质海绵肾、肾乳头坏死及代谢缺陷如高尿钙或高尿酸尿;出血亦可来自下尿路包括膀胱、尿道和前列腺。尿路肿瘤主要是膀胱和前列腺癌约占镜下血尿病因的5%, 65岁以后膀胱癌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吸烟,长期接触化学物如从事制革、染料、橡胶等职业,大量服用止痛药,环磷酰胺及马兜铃酸,这些都是膀胱或尿路移行细胞癌的危险因素。 暂时性镜下血尿见于剧烈运动后、性行为、轻度创伤或月经污染等。 2.2 诊断策略与评价 2.2.1 病史和体检 病史和体检是血尿诊断的第1步也是最基本的手段,病史中除上感、腰腹部疼痛等与血尿有关的常见病史外,还应问及有无用抗凝药(通常过量华法林可引起血尿),泌尿系感染,肾功能状态,蛋白尿(若尿蛋白与肌酐比值大于0.3或尿蛋白定量大于300mg,常提示镜下血尿为肾源性),家族中有无肾脏病史,和男性老年人有无排尿困难史。体检注意血压、腰腹部杂音。 2.2.2 尿液显微镜检 这项检查是评价血尿最简单最重要的方法,可区分肾小球源性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若是前者不需要再做泌尿外科的有关检查。如果蛋白尿或肾功能不全则需肾内科医师诊疗,必要时做 3 (总3)《中国医刊》2004年第39卷第1期 著名专家论疾病

新生儿常见症状的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常见症状的观察与护理 一、呻吟、哭闹不安 常见原因如下: 1、舒适的改变:饥饿、口渴、尿布湿、太热、太冷、腹部不适、胃部膨胀和呃逆、感冒鼻堵等,解除原因易停止哭闹。高声、长时间,有时身体摇动的剧烈哭闹可能与疼痛刺激有关。 2、疾病:如耳部炎症、嵌顿疝;颅出血或脑神经病变,可有高尖声或无回声的尖叫;当病情垂危时,则出现低弱的呻吟。 若为病态的哭闹不安,结合身体其它表现,应及时告知医生检查。 3、呻吟:如果新生儿因呼吸道或心脏疾患,导致肺功能明显紊乱,或因脑部有疾患,呼气时呻吟,这是病情严重的表现。持续呻吟要比间断呻吟病情更重。 二、惊厥 1.表现:两眼凝视、震颤或不断眨眼;口部反复地作咀嚼、吸吮动作、流涎,吞咽,打哈欠;呼吸不规则、屏气、暂停并有皮肤青紫、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血氧下降,瞳孔扩大或缩小;皱眉,面部肌肉抽动;四肢异常运动:上肢呈游泳样、划船样或击鼓样动作,下肢踏步样、踏车样运动;少数新生儿表现为:全身或一侧肢体肌肉,一阵阵地抽颤或肌肉持续强直紧。 新生儿惊厥的表现很不规律,常常是局部抽动。护理中必须提高警惕,细心观察,以防漏误诊。 新生儿在睡眠时,出现手指、足趾小抽动,醒后又一切正常,这不要误认为惊厥。 2.观察要点:观察患儿抽搐时的表现、持续时间、频率及发作时的伴随症状(发绀、呼吸停止、发热、心率的改变等)。 3.护理重点: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清理口咽分泌物;控制惊厥发作,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用药;吸氧;监测患儿生命体征;频繁抽搐患儿应禁食,抽搐停止,吸吮及吞咽反射恢复后可逐渐喂奶。不能吸吮的可鼻饲,采用少量多次以防呕吐窒息。(注意当有四肢强直性抽搐时,千万不可硬性将孩子躯体弯曲,以免造成窒息死亡)。 三、呼吸困难 1.呼吸急促:新生儿正常呼吸为40~50/min,超过60/min称呼吸急促。 2.呻吟:呼气时可听到,是呼吸窘迫综合征等重症呼吸障碍的主要症状。患儿常伴有呼吸急促、凹陷性呼吸、呼吸暂停、紫绀等症状。 3.三凹征:,即吸气时伴有肋间隙、锁骨上窝、胸骨上窝的凹陷。重症时伴有鼻翼扇动、鼻孔扩大和呼气呻吟,吸气时胸廓前后径缩小,腹部膨隆。 4、其他:点头呼吸、口呼吸、叹气样、跷跷板式、下颌式呼吸等。

血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血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血尿(Hematuria)并不是一个疾病的名称,而是泌尿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它也可以由泌尿生殖系统邻近器官疾病引起。又可以是某些内科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 正常人在一般饮食、生活和活动的情况下,尿液中无红细胞或个别情况下偶然出现极微量的红细胞。新鲜尿沉渣红细胞数在0-2个/HP范围内。如Addis计数则红细胞数在0-5×10 5/12h或男0—3×10 4/1h 女 0—4×10 4/1h。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肾内科傅余芹 血尿:若尿内红细胞异常增多为血尿;尿液离心沉淀后尿RBC>3/HP,或尿沉渣(Addi’s)计数12小时尿RBC>50 万或 1小时>10万。临床分为:镜下血尿(microhematuria):尿色正常,仅能用显微镜检出的血尿称为镜下血尿;肉眼血尿(macrohematuria):若尿液中含血量>1ml/1000ml则尿液呈红色或呈洗肉水色,称肉眼血尿。 二、血尿的诊断: 具有如下特点即可确定为血尿: 1.肉眼观察:留取新鲜尿液呈不透明的红色混浊液体,静臵后容器底部有一层红色沉淀,震荡呈云雾状。 2.尿离心显微镜检查,红细胞数每高倍视野>2个;Addis 计数:红细胞数≥5×105/12h,男:红细胞数>3×104/1

h,女:红细胞数>4×104/1h。 3.尿液潜血试验:阳性 三、泌尿道基本构成: 上尿路:肾、输尿管 下尿路:膀胱、尿道(后尿道、前尿道) 四、病因(引起血尿的主要疾病): (一)肾实质病变: 1.肾小球疾病: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IgA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感染性心内膜炎、血管炎、流行性出血热 〃其他:Alport综合征、薄基底膜肾病 2. 肾小管-间质疾病: (1)感染性:急性肾盂肾炎或肾实质感染常伴发热及患侧腰痛。膀胱刺激症状不定。糖尿病患者或常服止痛药者可出现肾乳头坏死,肾乳头脱落出血明显,可以发生梗阻加重感染症状,造影类似瘤。女性三角区尿道炎可以出现剧烈的膀胱刺激症状和终末血尿而无脓尿。男性出现膀胱刺激症状及发热常为急性前列腺炎,直肠指诊前列腺压痛,尿中可有红、白细胞。尿道口红肿:有血性脓液流出考虑淋病。慢性感染可表现反复发作,不犯病时可完全缓解,也可无明显症状,尿中有红、白细胞,或逐渐出现肾功能障碍,应注意有无诱因;如结石、畸形、膀胱输尿管返流

新生儿疾病的常见症状及鉴别

新生儿疾病的常见症状及鉴别 新生儿分类 1、根据胎龄分类 ①足月儿指胎龄>37周至<42足周的新生儿; ②早产儿:指胎龄>26周至<37 足周的婴儿; ③过期产儿:指胎龄>42周以上的新生儿。 2、根据体重分类 ①正常体重儿:出生体重为 2 500-4 000g的新生儿; ②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 2 500g,凡体重不足 1 500g又称极低出生体重儿,不足1 000g者称超低出生体重儿; ③巨大儿:出生体重超过 4 000g。 3、根据体重和胎龄的关系分类 ①小于胎龄儿: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第10百分位数以下的新生儿; ②适于胎龄儿: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第10~90百分位数新生儿; ③大于胎龄儿: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第90百分位数以上的新生儿。 4、根据生后周龄分类 ①早期新生儿:指出生后1周,围生期以内的新生儿,刚处于子宫内外环境转变阶段,体内脏器发育尚不完全,患病率与死亡率较高,需加强监护及护理;

②晚期新生儿:指出生后2~4周新生儿儿,一般情况虽已较稳定, 但护理仍属重要。 5、高危儿指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特殊监护的新生 儿。以下情况可列为高危儿: ①母亲有糖尿病史,孕期有阴道流血史、感染史、孕期吸烟、吸毒、 酗酒史,母亲为Rh阴性血型,过去有死胎、死产史、性传播病史等; ②异常分娩史,包括:母有妊高征,先兆子痫、子痫,羊膜早破, 羊水胎粪污染,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各种难产,手术产如高位产钳、 胎头吸引、臀位抽出、分娩过程中使用镇静和止痛药物史等; ③出生时异常,如Apgar评分低,脐带绕颈,早产儿,大(小)于 胎龄儿,巨大儿,过期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各种先天性严重畸形和 疾病等。 ◆新生儿常见异常症状 新生儿疾病初起症状常不典型,且变化快,稍有疏忽,即可能造 成严重后果,应严密观察。因此,对新生儿常见症状应有所了解。 ●发热与体温不升 新生儿正常体温:36 ~37°C(腋温) 环境温度变化可因环境湿度的变化引起,也可因衣被过暖或室 温较低造成。 脱水热因脱水所致体温升高,给足够水份,体温即下降。 感染肺炎、脐炎、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肠炎,以及呼吸道 或肠道病毒感染。

新生儿常见疾病临床诊疗指南

新生儿窒息 一、概述 新生儿窒息是围生期高危因素所导致的急性呼吸循环障碍,本质是组织的缺氧与灌注不良. 二、诊断要点 ⑴有影响母体与胎儿气血交换的各种原因; ⑵胎儿心率增快>160 次/分,或<100 次/分,持续一分钟以上;或胎心监护表现为晚期减速.羊水混胎便; ⑶Apgar 评分0-3 分为重度窒息,4-7 分为轻度窒息; ⑷器官功能障碍. 注:神经系统发育畸形,有神经肌肉疾病,以及早产儿等,Apgar 评分常不能反映窒息的程度. 重要的辅助检查:血气,血糖及电解质分析,心肝肾功能的评价,血常规. 窒息的复要点: 1.正确复; 严格按ABCDE复方案进行复;心电监护; 2.气管插管的指征: ①羊水胎粪污染,HR<100/min,无自主呼吸; ②气囊—面罩通气后,HR<100/min,发绀不缓解。(注:气管插管麻醉科医师协助插管)。 3 复时药物的选择与应用方法: ①肾上腺素:指征,胸外按压和辅助通气后,心率< 60 次/min: (注意: 充分的通气建立之前不要用肾上腺素) . 剂量:1/10,000,0.1-0.3ml/kg/次,据情况3-5 分钟可重复,可经气管插管滴入或静脉注射; ②扩容指征:给氧后仍苍白,脉搏微弱,低血压/低灌注,对复反应不佳.可应用生理盐水,10ml/kg;或白蛋白1g/kg;或血浆10ml/kg. 应在充分建立有效的通气基础上。 ③碳酸氢钠,怀疑有酸中毒时使用。 ④纳络酮,对于分娩前 4 小时母亲应用过各种麻醉药物所引起的新生儿呼吸抑制,在有效的通气基础上应用.剂量,0.1mg/kg,气管滴入, 或静脉注射,或皮下或肌肉注射. 复后新生儿应密切监护,监测生命体征,生理生化指标.

发热是婴幼儿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

小儿发热的诊断与治疗 发热不是一种疾病,而是许许多多疾病的一个共同表现。小儿发热是现今儿科疾病中非常常见的问题,在门诊一半以上患儿以发热就诊,很多家长对这些并不特别熟悉,下面就为大家讲有关小儿发烧的一些知识。 发热是婴幼儿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许多疾病在一开始时就表现为发热。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会时常看到有些家长用手摸一摸孩子的头,摸一摸孩子的手心,感到皮肤发烫,就认为孩子是发烧了。许多家长马上就给孩子用上退热药,甚至一次应用两种退热药。其实,这种认识和做法并不是完全正确的。 发热是指体温的异常升高。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为36℃~37℃,如超过37.4℃可以认为是发热。发热分度:腋温37.5~38 ℃为低热,38.1~39 ℃为中度发热,39.1~40.5 ℃为高热,>40.5 ℃为超高热;腋温低于35 ℃为体温过低。 但是,小儿的体温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常常可以出现一些波动。比如在傍晚时,小儿的体温往往比清晨高一些。小儿进食、哭闹、运动后,体温也会暂时升高。衣被过厚、室温过高等原因,也会使体温升高一些,这里插一句,尤其是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差,过度捂被可孩子成高热,而引起各器官/系统损害,而寒冷后可引起寒冷损伤综合征,应注意冷暖适宜。 只要小儿一般情况良好,精神活泼,没有其它的症状和体征,体温不超过37.4℃,一般不应该考虑是病态,这时应多饮水,注意测体温。 当然孩子发热后应带患儿到专业医师进行诊治,医师要分析发热的原因,判断是感染所致的发热,还是其它因素所引起的发热。并且要注意观察发热的热型和伴随的其它症状,以便及早做出正确诊断。 当然家属应问如果家距离医院较远,家属应如何做 1、体温38℃以下首选物理降温进行干预 发烧是儿童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对于发烧的处理大体可以分为“物理处理”和“药物处理”,通常来说,当儿童体温低于38℃时不需要采用药物处理,而是选择正确的物理降温方法即可。例如贴退热贴、多喝水、洗温水澡等方式都有助于体温的降低。 2、婴幼儿体温38.5℃以上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如果发现孩子的体温已经超过38.5℃时,家长应该密切观察孩子的情况以便做出及时的反应。对于婴幼儿来说,当其体温超过38.5℃时,需要给予药物治疗。中药的话可以选择柴胡或羚羊角等,西药的话可以选择百服宁、泰诺或者美林等。 3、体温39℃以上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 当孩子体温已经超过39℃属于高度发热时,通常情况下选择西药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是布洛芬类退烧药和扑热息痛类退烧药,这两类药物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但必须明确一点是,家长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尤其是注意用药的剂量。 注意:婴幼儿发烧别捂汗体表散热是关键 1.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们认为发烧的时候应该盖上被子捂一身汗,但是这种土方法并不适用于婴幼儿,甚至还是适得其反。 婴幼儿绝对不能用捂的办法(退烧),因为儿童是通过体表散热的,所以一定要让他的衣物宽松,而且不能穿得过多,如果穿得太多可能导致体温短时间内急剧上升,甚至可以引起高热惊厥 2.不能见火就灭,如低热时系患儿调动机体抵抗力来对抗疾病,应物理降温. 3.任何药物起效有一定时间,有的家长应用退热药不到1小时,患儿体温未降,马上再给一次退热药是错误的,退热药一般应间隔4-6小时,如体温未下降,应给与物理降温及对饮水,如大量/

小儿常见症状鉴别要点1 发热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谢露 写在课前的话 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通过此课件的学习,学员可以掌握小儿发热的病因和临床表现,熟悉小儿发热的伴随症状,了解小儿发热的热型及临床意义。 【一】概论 发热即是指体温的异常的升高,是儿童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小儿的肛温大于37.8℃,或者是舌下的温度大于37.5 ℃,或者腋 下的温度大于37.4 ℃,定义为发热。 发热的测量以腋温为准,但是肛温是比较准的,由于肛温比较麻烦,所以一般是以腋温作为测定的标准。正常小儿的体温处 于一个波动的范围中间,特别是婴幼儿,尤其是未成熟的儿童以及新生儿或者是营养不良的儿童。凡是能够影响机体的产热或者是 散热的因素,都可以影响体温,比如说在高温的环境、过分的保暖,新生儿以及未成熟的儿童哭闹、喂奶以及运动以后都可能出现 暂时性的体温的增高,但是这种体温的增高不会超过正常范围的1℃。 一般认为腋温在37.5~38 ℃称为低热,38.1~39 ℃,为中度的发热,39.1~41 ℃为高热,41 ℃以上称为超高热,腋温低 于35 ℃称为体温不升或者体温过低。 临床上,根据发热的持续的时间和发热波峰的特点,将发热分为短期的发热、长期的发热以及不同的热型。发热的持续时间 超过2 周,称为长期的发热,发热的时间在2 周以内称为短期的发热。发热的热型有稽留热、驰张热、间歇热、双峰热以及不规 则的发热,还有波浪热、双方热等。 一个患儿发热有7 天,每天发热持续在39 ℃以上,每天的体温波动在1℃以内,他的热型是什么? 【二】发热病因 一般情况,分为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的因素两个方面。 (一)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发热最常见的病因,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体、寄生虫、螺旋 体都可以引起机体的局部或者全身的感染,都可以引起发热。 (二)非感染因素 1.结缔组织病或者是变态反应性疾病 结缔组织病或者是变态反应性疾病是引起非感染性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风湿热、幼年型的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 狼疮、皮肌炎、结节性脂膜炎、药物的过敏、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以及血清病等一类的结缔组织病或者变态反应性疾病。

血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血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什么是血尿? 血尿是指尿中红细胞排泄超过正常。临床分为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尿液外观正常,但显微镜检查达到诊断标准的称为镜下血尿;如果每升尿液中含有1毫升血液时,尿的外观颜色就会改变称肉眼血尿。肉眼血尿大多呈淡红色或洗肉水样,也可为茶叶水样。在尿液为碱性时,血尿呈鲜红色。在尿液为酸性时,血尿可呈咖啡色、红棕色、浓茶色或酱油色,正常尿液在显微镜下看不见红细胞或偶见红细胞,取新鲜尿液(最好是晨尿中段尿)10毫升,离心沉淀后取沉渣作显微镜检查,如每高倍视野,3个红细胞以上,或Addis 计数(即12小时尿沉渣红细胞计数)>50万可诊断血尿。 2.怎样诊断血尿? (1)肉眼血尿:出血量超过lml/L,可呈肉眼血尿。 (2)镜下血尿:尿液外观正常,1~2周内有3次尿中红细胞数目超过正常值范围即离心尿≥3个/HPF或≥8000个/ml,12小时尿沉渣红细胞计数(Addis计数)>50万/12h,均可诊断为镜下血尿。 (3)潜血阳性血尿:在尿中未发现红细胞,但是尿隐血呈阳性,表明红细胞裂解成血红蛋白尿。 (4)病因诊断:引起血尿的病因复杂、涉及的病种范围很广,因此,诊断的关键环节是确定肾小球性和非肾小球性血尿。临床可选择尿三杯试验、尿红细胞形态、尿红细胞平均容积(MCV)、尿沉渣红细胞管型、尿蛋白、尿免疫球蛋白颗粒管型、尿钙、尿细菌培养、尿脱落细胞学等多项检查以确立病因诊断。必要时应做双肾、输尿管、膀胱B超、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膀胱镜、CT、MRI 以及血清生化或免疫学检查(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血清补体、抗基底膜抗体、免疫球蛋白水平等)以助诊断。其中最常用的是通过尿红细胞形态进行鉴别。

(整理)小儿皮疹的鉴别.

小儿出疹性疾病鉴别要点 儿科疾病中出现皮疹者多见,情况较为复杂,皮疹形态多样,给诊断带来难度。对小儿皮疹进行鉴别是临床治疗的前提,按其形态可分为斑丘疹(包括斑疹,丘疹)、疱疹(包括大疱,小疱,脓疱)及紫癜。同种皮疹可见于不同种疾病,同种疾病可见不同皮疹,应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加以综合分析。 一、常见皮疹形态 1.斑疹与皮肤齐平、具有界限性的皮肤色泽改变。是由于真皮内血管扩张充血而使皮肤呈现红色,不突于皮面,指压可以退色,其大小不一,并可融合成片,也可形成环形红斑。 2.丘疹高于皮肤表面的界限性隆起。是由于表皮或真皮浅层内局灶性水肿,炎性浸润或异物沉积或毛囊角化、发炎而形成。高于皮肤表面,大小不等,亦可融合成片。丘疹可发展为疱疹,见于天花、水痘发展的一个阶段及多种皮肤病。 3.疱疹水疱高于皮肤,内有空隙,界限性的隆起。内含清晰或混浊的浆液,多见于水痘、冻伤、烧伤等。脓疱是含有脓液的水疱,多由水疱并发感染所致。 4.荨麻疹(风团疹)是暂时性水肿皮肤隆起。 5.紫癜是皮肤或粘膜的毛细血管中血液渗出而淤积于组织内的表现。皮肤表面先有鲜红色的斑点,形态大小不等,指压不褪色,以后变紫而专青,最终变成棕黄色而消失。二、临床常见斑丘疹的疾病有 (一)急性传染性出疹性病 1.麻疹、风疹、幼儿急疹、肠道病毒感染(手足口病):多见斑丘疹,大小不等,可融合。疹间皮肤正常,分布于颜面,躯干,四肢。 2.猩红热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和败血症:多见细小致密的斑丘疹,稍高于皮肤表面,呈“鸡皮”状,皮疹之间少见正常皮肤。全身表皮充血,仅在口周显苍白圈,于腋下,腹股沟可见明显充血线。 (二)药疹是由于药物过敏引起的皮疹。形态较多,常见斑丘疹或猩红热样皮疹,皮疹可以融合成片,甚至遍及躯干或四肢,形成全身表皮发红或伴表皮脱落、或伴疱疹、或可见荨麻疹等。 (三)婴儿湿疹:形态多样,多发生在面颊、额部、眉间、颈部、躯干四肢及会阴部(尿布疹)等。初期为红斑,以后为点状丘疹,后期形成痂皮。 (四)荨麻疹:俗称风团。可见于多种疾病所致的变态反应,急速出现,快速消退,皮疹大小不等。 (五)川崎病:可见多形红斑皮疹,多见于躯干,尚有其他皮肤变化。 三、临床常见疱疹的疾病有 (一)病毒性传染病 1.水痘:皮疹先发于躯干,渐波及头面部和四肢。初为针尖大小的斑疹,后发展成丘疹,数小时后即成为水疱,可为椭圆形或圆形,疱壁薄易破,2~3天干燥结痂,以后痂脱而愈。多种形态同时出现,“五代同堂”现象。 2.带状疱疹:沿神经支配的皮肤区出现带状排列的成簇疱疹,伴随神经痛。带状,单侧。 3.单纯性疱疹:好发于嘴唇和口周皮肤上。开始皮肤发红、发痒、有烧灼感,随即出现水疱,疱小成簇,疱液清亮,以后浑浊,最后结成黄色痂皮,不久痂皮脱落,局部留下暂时性色素沉着。 4.疱疹性湿疹:初期为红斑,以后为点状丘疹、疱疹,很痒,疱疹破损,渗出液流出,故又称渗出型湿疹。

小儿常见症状鉴别要点(四)-水肿、血尿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王凡 写在课前的话 水肿和血尿在儿科临床上是非常多见的,很多的疾病都可以引起水肿和血尿。通过此课件的学习,学员可以掌握水肿和血尿的病因和临床表现,熟悉水肿和血尿的伴随症状,了解水肿和血尿的发病机理。 【一】水肿 (一)定义 人体组织间过多的液体集聚使组织肿胀,称为水肿。水肿按分布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按性质分为凹陷性和非凹陷性。发生于体腔内称积水,如胸腔、腹腔、心包积水,常发生在水肿严重时。 (二)水肿的发病机制 在正常人体中血管内,一方面,液体不断的从毛细血管小动脉端滤出至组织间隙,成为组织液,另一方面,组织液不断从毛细血管小静脉端回收入血管中,二者保持动态平衡,因而组织间隙无过多的液体集聚。当维持体液平衡的因素发生障碍的时候,就出现组织间液聚居过多,产生水肿。 影响该平衡的主要因素有: 第一,毛细血管进水压增高,一旦超过胶体渗透压时,组织间液回吸收即受到阻碍而发生水肿,临床上常见于充血性心率衰竭,肾源性水钠潴留,肝硬变、静脉血栓形成等。 第二,血浆胶体渗透压的降低,导致血管内的渗出多余吸收,各种导致血浆蛋白降低的因素都可以发生水肿,只要血浆中总蛋白少于40 g/L,白蛋白少于25 g/L就可以发生。 第三,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当组成受到损伤或发炎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部分血浆蛋白滤出血管,致使组织间隙的渗透压增高,影响液体由间质区向血浆区回流,发生水肿,见于各种炎症、过敏反应。 第四,淋巴液回流受阻,淋巴系统对于维持毛细血管与组织间液体的交流起着重要作用,淋巴或静脉回流障碍直接影响组织间液的回吸收,如丝虫病、血栓性静脉炎。 水肿发生同时可有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病例基础,因此应针对其主要原因进行合理的治疗。 (三)病因与临床表现

小儿常见病鉴别诊断(精)

鉴别诊断: 1.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引起,有明显的流行史、局部症状较轻,全身症状较重,常有高热、头痛、四肢肌肉酸痛,病程较长。该患儿发热1天,无上述症状,可除外。 2、急性传染病早期:上感常为各种传染病的前驱症状,应结合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等综合分析,并观察病情演变加以鉴别。 3. 上呼吸道感染为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为小儿最常见疾病,年长儿症状较轻,婴幼儿较重。患儿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干咳、咽部不适。全身症状为发热、烦躁不安、头痛、乏力等。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浅表淋巴结可触及肿大,肺部听诊一般正常。 4. 支气管肺炎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肺炎,2岁以儿童多发,最常见细菌和病毒感染,也可由病毒、细菌混合感染。起病多数较急,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及肺部固定中细湿罗音。胸片有助于诊断。 5. 过敏性紫癜:为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临床特点为血小板不减少性紫癜,多见四肢及紫癜,对称出现,以伸侧较多,初起为紫红色斑丘疹,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数日后转为暗紫色,最终呈棕褐色而消退,常伴关节肿痛,腹痛、血便和蛋白尿。辅助检查协助诊断。 6.水痘:本病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具有传染性极强的儿童期出疹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初起于躯干部,继而扩展至面部及四肢,四肢末端稀少,呈向心性分布,开始为红色斑丘疹或斑疹,数小时后变成椭圆形水滴样小水泡,周围红晕为特征,该患儿无上诉症状,皮疹特点与之不符,可除外。 7. 过敏性皮炎:为接触某种过敏物质或无明显诱因引起患儿全身皮肤红肿,瘙痒,严重者可出现心慌、气短、呼吸困难、腹痛、便血等,查体全身皮肤红肿,有时可见斑丘疹,肺部听诊可闻及喘鸣音。

(儿科)小儿血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小儿血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马成海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小儿血尿以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肾小球疾病、先天性泌尿系统异常或畸形等多见,其次如外伤、药物引起血尿也不能忽视。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详细及时的病史,大多能够查明?因,明确诊断,并得以治疗,多数患儿预后良好。 一、小儿血尿的概念 血尿包括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前者是指尿色正常,须?显微镜检查方能确定,通常离心沉淀后的尿液镜检每高倍镜视野下有红细胞3个以上。后者指尿呈洗肉水色或呈血色,即肉眼可见血尿。 二、血尿的分类 (一)根据有无症状分为症状性血尿与无症状性血尿。症状性血尿是指患儿除血尿外还伴一些泌尿系统症状,如水肿、发热、高血压等,或血尿为全身性疾病,如出血性疾病、全身性感染和凝血障°的临床表现之一。无症状性血尿是指患儿除血尿外不伴其他任何症状。无症状性血尿缺乏可供诊断参考的其他症状,诊断相对困难。 (二)根据尿中红细胞的来源分为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尿。肾小球性血尿:指血尿来源于肾小球。①?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急性或和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进性肾炎、lgA肾病、遗传性肾炎等;②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紫癜肾炎、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溶血尿毒综合征、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等。单纯性血尿(孤立性血尿)。非肾小球性血尿:血尿来源于肾小球以下泌尿系统。①泌尿道急性及慢性感染;②肾盂、膀胱、输尿管结石及特发性高钙尿症;③特发性肾出血(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或胡桃夹现象);④先天性肾及血管畸形如多囊肾、膀胱憩室、动静脉瘘、血管瘤等;⑤肿瘤、外伤及异物;⑥药物所致肾及膀胱损伤如环磷酰胺、磺胺类、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等。 三、引起小儿血尿的常见疾病 (一)小儿外科性疾病引起的血尿①结石: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等任何部位的结石,均可在移动时划破尿路上皮引起血尿;②肿瘤:泌尿系统任何部位的恶性肿瘤或邻近器官的恶性肿瘤,侵及时均可引起血尿发生,在小儿以肾母细胞瘤多见;③外伤:小儿以外伤引起肾挫和阴茎、尿道异物、阴囊(睾丸及附睾)损伤多见;④先天畸形:在小儿以多囊肾、肾盂积水、巨输尿管、重复肾及重复输尿管等畸形可引起血尿;⑤胡桃夹现象:也称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是由于左肾静脉走行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受到压迫后变?、淤血引起血尿;⑥泌尿系统的迷走血管或异常血管引起的血尿,其大多数为小血管或毛细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 (二)小儿非外科性疾病引起的血尿①炎症: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霉菌感染等;②药物性血尿,如使用头孢类抗菌素可引起血尿较常见,其他如磺胺、酚、汞、铅、砷中毒,大量输注甘露醇、甘油等也可引起血尿;③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癫、过敏性紫癫、血友病、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再生障°性贫血等;④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硬皮病等;⑤感染性疾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丝虫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猩红热等; ⑥心血管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肾栓塞、肾静脉血栓形成;⑦内分泌代谢疾病:痛风、糖尿病性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三)邻近器官疾病引起的血尿邻近器官疾病累及输尿管、膀胱、尿道也可引起血尿,但出血不是来自泌尿系统。在女性儿童如子宫、阴道、处女膜的疾病或异常、或直肠的异物、局部外伤及肿瘤,均可因侵及泌尿系统引起外源性血尿。 四、血尿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一)根据不同阶段的尿的变化可以初步确定出血的部位。①初血尿:血尿仅见于排尿的开始,病变多在尿道;②终末血尿:排尿行将结束时出现血尿,病变多在膀胱三角区、膀胱颈部或后尿道;③全程血尿:血尿出现在排尿的全过程,出血部位多在膀胱、输尿管或肾脏。 (二)尿三±试验取3只±子,在一次小便中,第一±取前段尿,第二±取中段尿,第三±取后段尿。如第一±为血尿表示血来自尿道;第三±血尿为终未血尿,病变多在膀胱或后尿道;第一±、第二±、第三±均呈血色即全程血尿,提示病变在肾脏或在膀胱以上的泌尿道。要明确血尿是由哪种疾病引起的,应根据症状和体征安排相关体检、X线及CT检查,甚至肾脏的活组织穿刺检查以进一步确诊。

新生儿常见危重症的识别及处理

新生儿常见危险症状或体征识别 新生儿为高危人群,因自身特点及各器官系统发育不完善,发病率、病死率显著高于其她人群,其死亡高峰集中在新生儿早期,即生后2周内,可达95%左右。 死亡原因: 新生儿窒息与并发症(33、5%),呼吸系统疾病(21、8%),感染(14、2%),严重先天畸形(11、3%),产伤(6、3%),硬肿症(5、8%),以上六类疾病与并发症占全部死因的93%。 新生儿常见危险症状或体征识别 1、哭声变化 哭就是新生儿寻求帮助的唯一方式。正常的哭:饿、口渴、尿布湿、环境温度不适宜。突然的短促的尖声哭叫(脑性尖叫)、阵发性哭叫伴面色苍白、持续哭吵且无法安慰、哭声无力或哭不出声,均提示病情严重。有以下可能:HIE、颅内出血、化脑、败血症等。 2、喂奶困难 吸吮能力差,吃奶量不及平时的一半或拒奶,呛奶。有以下可能:早产儿(胎龄≤34周)、感染、颅脑疾患、消化道畸形、代谢性疾病等。 3、发热或体温不升 发热超过38℃,或体温低于35、5℃。常表示有严重感染、硬肿症等可能。 4、嗜睡或不易唤醒 意识状态正常:新生儿易被唤醒,且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清醒 嗜睡:容易唤醒,但仅能保持短暂的清醒 意识迟钝:可以唤醒,但醒来迟且不能保持清醒状态 浅昏迷:嗜睡,仅疼痛刺激可引起缩腿反应 昏迷:疼痛刺激也不能引起任何反应 5、皮肤青紫 生理性青紫,一般情况好,反应好 病理性青紫:中心性与周围性 中心性青紫原因有:心肺疾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异常血红蛋白增多 周围性青紫原因有:局部受压所致、全身性疾病(如心力衰竭、休克、红细胞增多症等) 6、惊厥 要判断就是否为惊厥,首先应排除新生儿生理性的颤抖及非惊厥性的呼吸暂停。新生儿惊厥与婴幼儿、年长儿表现不同,以局灶性、轻微型发作多见,而典型的强直性、阵挛性发作较少见惊厥的类型 A 轻微型 B 强直型 C 多灶性阵挛型 D 限局性阵挛型 E 全身性肌阵挛型 对惊厥记录的注意点 1)惊厥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 2)能否自行缓解 3)就是否伴有呼吸、心率、皮肤颜色的改变等 引起惊厥的原因 窒息后引起的HIE、产伤性颅内出血、化脑、宫内感染、代谢异常、核黄疸、先天性脑发育不全等。 7、呼吸异常 正常呼吸时不费劲,40次/分,若呼吸稍有些快慢不均,时深时浅,但不伴有皮肤青紫等现象也属正常。安静时呼吸≥60次/分或≤30次/分,有三凹征/鼻翼扇动/呼气性呻吟/抽泣性呼吸等,甚至出现呼吸暂停,皮肤青紫,均提示呼吸异常,应及时处理。常见原因有:上呼吸道阻塞、肺部疾病、

如何识别婴儿饥饿的征象

婴儿饥饿的征象和新生儿疾病早期症状的识别 一、如何识别婴儿饥饿的征象? 1、婴儿张开嘴寻找乳房 2、发出吸吮动作或响声(砸嘴唇、伸舌头) 3、吃手 4、快速动眼 5、转头 6、烦躁或哭闹 二、新生儿疾病早期症状的识别 1、正常新生儿生理特点: 足月儿出生体重在2500g—4000g,皮肤红润,哭声响亮;体温在36℃—37℃,新生儿体温与外界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呼吸浅而快,频率40次/分左右;心率120—140次/分左右;排便在12小时内,不超过24小时;排尿在24小时内,一般于生后一天开始排尿,不超过48小时;新生儿特有的神经反射: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拥抱反射、握持反射、交叉伸腿反射,若这些反射消失,常提示严重疾病或颅内病变。 2、新生儿常见疾病临床表现如下: (1)、新生儿肺炎: 面色青紫或苍白,反应差或易激惹,吃奶不好,有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口吐白沫,严重者可有鼻扇,三凹征,点头呼吸及呼气呻吟。 (2)、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1、黄疸出现过早:足月儿在24小时内,早产儿在48小时出现黄疸; 2、黄疸程度严重:血清胆红素超过日龄正常新生儿平均值,足

月儿大于220μmol/L,早产儿大于255μmol/L,每日上升超过85.5 μmol/L(5mg/L) 3、黄疸持续时间过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3周,或退后复现者; 4、黄疸伴有其他症状,或血清结合胆红素大于27.5 μmol/L(1.5mg/L) (3)、脱水热: 新生儿与出生后2—3天,由于母乳不足,液体量进入过少,或包裹过厚、用热水袋保暖过度,体温可突然上升达39℃—40℃,但一般情况尚好,去除热水袋,松解包裹,口服或静脉补液后,体温立即下降。 (4)、脐炎: 正常新生儿脐部结扎后24小时残端干燥,如出现脐部粘液或脓性分泌物,带有恶臭,脐部周围发红,即为脐炎,患儿可有精神萎靡,反应差,吃奶不好,发热等现象。 (5)、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多为足月儿有明显宫内窘迫史或产时窒息史者,意识障碍是本病的重要表现,出生后即出现异常的神经症状并持续24小时以上;惊厥,多见于中、重型病例;肌张力增加,减弱或松弛;原始反射异常,如拥抱反射过分活跃,减弱或消失,吸吮反射减弱或消失。

小儿皮疹鉴别要点

皮疹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疾病,形态多样,给诊断带来难度,对小儿皮疹进行鉴别是临床治疗的前提,在此,就门诊最常见的小儿皮疹作一简单介绍。 儿科疾病中出现皮疹者颇为多见,情况较为复杂,按其形态可分为斑丘疹(包括斑疹,丘疹),疱疹(包括大疱,小疱,脓疱)及紫癜。同种皮疹可见于不同种疾病,同种疾病可见不同皮疹,应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加以综合分析?,在此,就门诊最常见引起的小儿皮疹作简单介绍。 l斑丘疹 斑丘疹是儿科临床常见皮疹。斑疹是因为真皮内血管扩张充血而使皮肤呈现红色,不突于皮面,指压可以退色,其大小不一,并可融合成片,也可形成环形红斑。丘疹是由表皮或真皮浅层内局灶性水肿,炎性浸润或异物沉积或毛囊角化,发炎而形成。丘疹高于皮肤表面,大小不等,亦可融合成片。 儿科临床常见斑丘疹的疾病如下: 1.1出疹性急性传染病: 1.1.1麻疹,风疹,幼儿急疹,肠道病毒感染(肠道C病毒和ECHO病毒),多见斑丘疹,大小不等,可融合。疹间皮肤正常,分布于颜面,躯干,四肢。 1.1.2猩红热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和败血症:多见细小致密的斑丘疹,稍高于皮肤表面,呈“鸡皮”状,皮疹之间少见正常皮肤。全身表皮充血,仅在口周显苍白圈,于腋下,腹股沟可见明显充血线。1.1.3具体如下识别这些传染病的皮疹: 1.1.3.1皮疹出现的时间:当感染某种发疹性传染病后,皮疹在发烧后几天出现,是有一定规律的。(见表1) 1.1.3.2皮疹起始的部位和分布:麻疹始自耳后、发缘,继而面部,再躯干四肢,尤其手心,脚心最多;猩红热从颈部,上胸部开始,蔓延至全身;水痘由躯干开始可以波及到发内,口腔粘膜;伤寒则在胸、腹部出现但数量稀疏;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以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风疹、幼儿急疹也是分布在躯干上。1.1.3.3皮疹的形态和数量:水痘开始为小丘疹,很快出现水疱,脓疱周围有红晕,圆形或椭圆形疱疹;风疹与幼儿急疹则为红丘疹;猩红热则为全身皮肤潮红,均匀的细点皮疹如鸡皮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皮疹,大小、多少每个病人相差悬殊,都是皮肤出血性的红点疹或成片状瘀斑;麻疹是遍及全身的鲜红斑丘疹稍突出皮肤;斑疹伤寒与麻疹很相似;伤寒为鲜红的,用手指按压可以褪色的小红疹。 表l不同传染病发病后出疹的时间 出疹前期发热(天)疾病 0一l水痘,风疹 0—2猩红热,流脑 3—4麻疹.幼儿急疹 5—7斑疹伤寒.伤寒 以上简化鉴别有一个顺口溜:风水首至猩红热,天花季日接麻疹,斑疹伤寒再伤寒。 1.2药疹:是由药物过敏引起的皮疹。其皮疹形态比较多,常见斑丘疹或猩红热样皮疹,皮疹可融合成片,甚至遍及躯干或四肢,形成全身表皮发红或伴表皮脱屑,或伴疱疹,或可见荨麻疹等。 1.3婴儿湿疹:形态多样,皮损大多发生在面颊、额部、眉间、颈部和头部,严重时躯干四肢也有。初期为红斑,以后为点状丘疹,后形成痂皮。皮损常对称性分布。湿疹有时为干燥型,即在丘疹上有少量灰白色糠皮状脱屑。也可为脂溢型,在斑丘疹上渗出淡黄色脂性液体,后结成痂皮,以头顶及眉际、鼻旁、耳后多见,但痒感不太明显。 1.4荨麻疹:俗称风疹块,可见多种疾病所致的变态反应,急速出现,快速消退,皮疹大小不等,有轻度充血或充血不明显。 1.5川崎病可见多行红斑皮疹,多见于躯干,尚有其他皮肤变化。 2疱疹 多见于儿科临床,其形态大小不一,可分为水疱和脓疱。水疱位置浮浅,透明或半透明,内含浆液,以后大多不留瘢痕,而脓疱往往遗留深浅不一的瘢痕。

血尿原因

血尿的病因及鉴别(综述) 摘要: 血尿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其病因很多: 出血性疾病、肾脏疾病、体内某些代谢物的异常增多可以引起尿色发红,许多药物、农药、重金属等均可引起血尿,因此,血尿与环境和职业因素导致的疾病关系密切。本文主要对血尿的病因和鉴别诊断进行综述。 关键词:血尿; 病因; 鉴别诊断 不少中毒性病因引起的急性肾损伤( acute kidney injury,AKI) 可以导致血尿( hematuria) ,但血尿并非只有肾脏损伤才有,也并非仅由化学物质引起,必须进行细致的鉴别,才能确定病变部位和病因。正常人的尿液不含或仅含有微量红细胞,若尿液中含有较多红细胞,则成为血尿。临床上按程度可分为肉眼血尿( gross hematuria) 和镜下血尿( macroscopic hematuria) 两种。当1 L 尿中含血量超过1 ml 时,尿液即呈红色或洗肉水色,肉眼可辨,称“肉眼血尿”; 健康人如留取新鲜中段尿10 ml,经离心沉淀后取其沉渣在显微镜下检查,每高倍视野不应超过3 个红细胞; 如果每高倍视野检出≥3 个红细胞,或12 h 尿的沉渣检查( 爱迪氏计数) 超过50 万个,则称之为“镜下血尿”[1]。尿液呈现红色并不一定是血尿,如果确定是血尿,根据其来源,又可分为肾性血尿和非肾性血尿,前者主要指病变部位在肾小球、肾小管和肾间质的疾病,后者主要指病变在肾实质之外( 如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前列腺等) 或血液病等全身疾病。引起血尿的原因甚多,感染、结石、外伤、肿瘤、运动、药物、毒物、全身疾病、先天疾病等均可,必须进行认真鉴别[2 ~ 4]。血尿的常规检查特点见表1。 血尿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有如下几方面。 1 假性血尿 假性血尿最常见于如下几种情况。 1. 1 血红蛋白尿( hemoglobinuria)

新生儿常见症状的评估与护理

第八章新生儿常见症状的评估与护理 本章关注 1.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体温管理 2.新生儿呼吸暂停的体位护理 3.新生儿呼吸困难的判断指征 4.喂养方式对新生儿便秘的影响 5.新生儿洗胃、灌肠等护理及注意事项 第1节体温异常 一,新生儿低体温 低体温(hypoth erm ia)是指核心(直肠)温度≤35℃。由于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薄,血管丰富,故易于散热,加上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未完善,以致调节功能不全。当环境温度降低,保暖措施不够或热量摄入不足和某些疾病影响时很易发生低体温。新生儿低体温不仅可以引起 皮肤硬肿症还可致心、脑、肝、肾和肺等重要脏器损伤,甚至导致死亡,研究证明,低温是一个危险信号,这可能会导致增加新生儿死亡率。当体温<32℃时,病死率可达20%~50% ,体温低于30℃时,新生儿病死率高达61.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受寒冷的影响新生儿体表面积较大,皮下脂肪少,皮肤薄,血管丰富,散热大于产热,在环境温度降至中性温度以下时,机体产热增加,主要通过氧耗提高新陈代谢来代偿性产热而新生儿这 种代偿不充分,当寒冷刺激强时,不能维持正常体温导致低体温。 2. 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环境温度降低时,拟人的热量过少,自身调节能力差而发生 低体温。 3.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寒冷时主要依靠棕色脂肪代谢产热,但其代偿能力有限,早产儿能量储存少,摄人不足,体温调节能力差,寒冷时发生低体温。胎龄越小,体重越轻,低体温发生率越高。 4,摄食不足新生儿肝脏储存的糖原量很少, 如果摄食不足,内生热不足,在生后18~24小时内可耗尽。 5,某些疾病新生儿患败血症、肺炎等感染性疾病、缺氧、心力衰竭和休克等疾病时,进食量减少, 热量摄人不足,产热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正常散热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低体温。 【临床表现】新生儿低体温时,皮肤温度常因末梢血管的收缩而首先下降,患儿全身凉,体温常低于35℃。新生儿的一般情况与低温的严重程度及潜在的疾病或并发症有关,患儿常嗜睡、拒乳、少哭、少动,部分患儿可见皮肤硬肿,始于四肢、大腿、臀部, 可遍及全身,严重者可有代谢性酸中毒,血液黏稠, 凝血功能障碍和神经功能障碍等多系统脏器损伤: 1.呼吸系统当受到寒冷刺激时,起初呼吸增快,待体温下降,由于呼吸中枢受抑制,呼吸逐渐减慢。尸检发现低温儿常伴大片肺出血,其原因可能由于受寒冷刺激,肺部毛细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高,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渗造成肺出血。 2.心血管系统在对寒冷刺激有效反应范围内约低至33℃,心率增快并增强交感神经反应,低于这个范围可直接抑制窦房结功能,心电图表现PR间期延长,QRs波增宽,,QT间期延长,S-T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