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20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

2016-2020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
2016-2020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

2016-2020年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

内容简述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这决定了我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3个百分点,每年城镇人口增加2000万。从城市规模看,我国已有653个城市,城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已经达到140多个。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我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城镇化将成为拉动内需增长的强大动力。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对外公布,这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路线图。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由此带来的投资需求约为42万亿元。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共十八章。首先介绍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内涵等,接着分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背景,然后重点分析了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总体现状、发展模式、区域特征,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我国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资金保障机制等体制改革以及城市群、县域经济、新型城市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随后,报告对国外城镇化发展经验及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做了分析及解读。最后对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投资机遇及其未来前景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及预测。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财政部、国家发

展和改革委员会、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中投顾问市场调查中心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领域,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工具。

报告目录

一、新型城镇化概念 (5)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历程 (5)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 (6)

四、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7)

五、中国三大城市群城镇化模式 (8)

六、新型城镇化建设下区域投资机遇 (9)

附:报告详细目录 (12)

一、新型城镇化概念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基本完成城镇化,我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但指导思想不会变。探索和展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中长期发展过程,其内涵应当体现以人为本、集约高效、多元推动、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全面协调、低碳生态、上下互动等基本特征。

世界各国城镇化进程既体现出一定的共性特征,也显现出不同国家的特殊性。为此,需要科学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历程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新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经历了缓慢发展期、加速发展期和快速发展期三个阶段,如今的城镇化表现出多个特点。

纵观60余年来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7.3%提高至2014年的54.77%,以及到2015年的56.1%,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城镇化起步发展阶段(1949-1957)。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仅有城市132个,城市市区人口3949万人,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7.3%。到1957年末,我国城市发展到176个,比1949年增长33.3%,平均每年增长10%;城市市区人口增加到7077.27

万人,比1949年增长79.2%,平均每年增长19.9%。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提高到10.9%,比1949年增加3.6个百分点。

城镇化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三年“大跃进”后,我国城市数量由1957年176个增加到1961年的208个,增长18.2%;城市人口由7077.27万人增加到10132.47万人,

增长43.2%;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由10.9%提高到15.4%。1962年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又被迫撤销了一大批城市,到1965年,全国拥有城市168个,比1961年减少40个,下降20%;城市市区人口由1961年的10132.47万人下降到8857.62万人,下降12.6%;城市市区人口的比重由15.4%下降至12.2%。

城镇化停滞发展阶段(1966-1978)。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得我国国民经济长期徘徊不前,相应的城市发展也十分缓慢,城市化进程受阻。1966年到1978年十二年间,全国仅增加城市26个,平均每年只增加2个,1978年城镇人口(居住在城镇地区半年及以上的人口)为17245万人,城市化率(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17.92%。

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1979-199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开发区的普遍建立以及乡镇企业的兴起,带动了城市化水平的高速发展。1979到1991年的十二年间,全国共新增加城市286个,相当于前三十年增加数的4.7倍,平均每年新增15个城市。到1991年末,城镇人口增加到31203万人,比1978年增长80.9%,平均每年增长5.8%。城市化率达到26.94%,比1978年提高9个百分点。

城镇化平稳发展阶段(1992至今)。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其地位和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认识和重视。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从此,揭开了我国城镇建设发展的新篇章,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空前活跃。到2015年年底,全国城市化率提高到56.1%。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

(一)城镇化率正稳步提升

197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只有17.9%,生活在城镇的人口约1.7亿。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中显示,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比2014年末增加220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0346万人,减少1520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6.1%。

图表2011-2015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城镇体系及空间布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体系日益完善,初步形成了“655+20000(城市和建制镇)”的框架体系及辽中、京津冀北、长三角、珠三角四个成熟的城镇群的格局。从宏观空间看,我国城镇空间合理布局的“大分散、小集中”格局正在形成,表现为与我国地理环境资源基本相协调的东密、中散、西稀的总体态势。从微观看,城市内部空间,中心城区、近郊区以及远郊县的城镇空间结构层次日益显现。

(三)城镇建设的成效明显

当前,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逐步扩大,住房条件、城市交通、供水、热电、绿化、环境卫生、电信等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扩大了城镇人口容量,提高了城镇现代化水平。2013年末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达4.79万平方公里,比1981年增加了4.09万平方公里;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0.6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23.9平方米;城市用水普及率达97.56%,城市燃气普及率94.25%,分别比1981年分别增加了43.9个百分点和82.7个百分点。

四、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在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中主要存在小城镇发展模式、大城市发展模式和中小城市发展模式。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是: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实践中,对中国城镇化发展产生影响最大的是小城镇发展模式。

(一)小城镇发展模式

这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以乡镇企业为导向,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区别于人口向大城市转移的城市化道路。小城镇是特殊历史条件下城乡分割体制下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小城镇发展战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问题;第二,小城镇发展战略忽视了大、中小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第三,小城镇发展战略忽略了我国各个地区的区域差异;第四,小城镇发展战略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

(二)大城市发展模式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城市增长迅速,这反映了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大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一,大城市在国家的发展中发挥区域中心的作用;第二,中国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由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向集中化阶段转变;第三,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的国家,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城市化必须选择效益型的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和赶上发达国家。因此,虽然政府强调控制大城市规模,但是实践中大城市的发展速度最快。

(三)中小城市发展模式

这是介于“小城镇”和“大城市”之间的城镇化模式。为了避免“城市病”和“农村病”,依托县城(包括县级市)发展中小城市,把一些条件较好的中等城市扩展成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适当保留、改制和建设一些重点小城镇。

五、中国三大城市群城镇化模式

(一)长三角城镇化模式

长江三角洲城镇化模式——民营经济发达。

长三角的城镇扩张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之前,以“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为代表的小城镇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开发区快速扩张为特点的中小城市蓬勃发展;到21世纪,迎来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建设高峰,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推动了区域融合与一体化发展,新型城市化进程提速。目前,以上海为核心,以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为发展带,致力于形成“一核六带”的空间格局。

长三角的城镇化模式可进一步细分为“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等;从城市化人口来源看,江苏地区以省内转移为主,而浙江地区则以就地转移和省外转移为主;从产业分工看,苏南地区已进入以IT产业集群和信息化快速推进为标志的新型工业化阶段,并且开始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浙江城市则主要以轻工业和民营经济为主导,遵循比较优势,积极培育内生增长动力。无论是“温州模式”还是“苏南模式”,又或者是它们变革演进而成的“浙江模式”、“新苏南模式”等,都是以民营经济为共同特征,这也就奠定了民营经济在长三角工业化和城镇化中的突出地位。

(二)珠三角城镇化模式

珠江三角洲城镇化模式——外资经济驱动。

改革开发以来,以外资推动为特点的珠三角工业化模式,催生了一大批新兴城镇。其中最大也最具影响力的新城市当数深圳和珠海两个特区,与其并行不悖的则是就地城市化的如东莞等一大批小镇乃至乡村。

改革开放之初,乡镇企业不断发展,这种“自下而上”的农村发展为珠三角城镇化提供了初始动力;而从8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特区设置等国家政策扶持,以香港制造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快速向珠三角转移,形成“前店后厂”的地域劳动分工模式。乡镇企业得到极大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到90年代初,珠三角大量城镇规模的迅

速升级,形成了以珠江口为核心的圈层集聚结构。2014年珠三角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4.12%,比2000年的71.59%提高了12.53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及增长幅度都遥遥领先于东西翼及粤北地区。城镇化的空间结构也先后经历了从广州单中心到“深港”与“广佛”地区“两翼齐飞,双向辐射”,再到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等三大经济圈协同发展的演进过程。

(三)京津冀城镇化模式

京津冀城镇化模式——公有经济主导。

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共同构成我国东部沿海最具经济活力的三大城市群。京津冀模式具有行政指向型特点,是我国“自上而下”城镇化的典型模式。从京津冀地区几个大中城市发展历程看,北京是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典型的消费型城市,它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依靠全国的资源集中。天津曾是保卫京畿的军事重镇,到20世纪40年代,已成为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工业城市,现在也是世界级现代制造业的基地。唐山是北方重化工业基地,享有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美誉。此外,石家庄和秦皇岛则分别是华北南部商贸物流中心和国家级能源输出港。

从各市发展来看,经济发展差异巨大也是京津冀城镇化的重要特征。北京和天津两市在集聚效应下经济发展迅速,成为群中的“超级城市”,唐山次之,其他城市则相对落后,这就形成了以京津两大城市为核心的“哑铃型、双核心”的区域格局。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城市若干产业项目扩散到周围地区,从而使项目接受地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城镇化过程加速,表现出大都市扩展带动型的城镇化。然而,与长三角和珠三角不同,京津冀的核心区域即大都市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负效应也要强烈得多,集中表现在对周边资源的掠夺性吸纳上。行政级别越高越大的城市扩张越快,而那些“行政级别”底层的城镇则多半处在衰败的边缘。

六、新型城镇化建设下区域投资机遇

(一)三四线城市

1、带动三四线城市的经济和产业发展

目前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核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已经相当庞大,城市开发强度已经趋于饱和。在这种情况下,要再接纳大量的人口落户已经不太现实。因此未来直至2020年,新增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重点只能在三四线城市。人口的增加,将直接带动三四线城市的经济和产业发展。

2、催化房地产板块的估值修复进程

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符合预期,预计将催化房地产板块的估值修复进程。虽然新型城镇

化的核心内容不是房地产,但庞大农村转移人口的住房需求以及棚户区、城中村的改造无疑将使房地产行业大幅受益。资本市场对房地产行业中长期需求的担忧,是目前压制房地产板块估值的最核心因素,该因素的缓解有望催化房地产板块的估值修复进程。

3、人口的进入必然带来需求的增长

新型城镇化作为焦点,不断被热议,这也意味着三、四线城市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大量人口进城对于开发商来说就意味着机会,在今后20年,三、四线城市因此被业内视为“红海”。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户籍制度的改革,人口的进入必然带来需求的增长。

(二)中小城市及小城镇

1、中小城市数量增加,增长潜力大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目标提出,到2020年,中小城市数量增加,小城镇服务功能增强。目前,大城市面临着日益沉重的人口压力、交通压力、环境压力和资源压力,而小城镇仍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和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建立,未来可以带动这些地区的产业和经济,有助于缩短地区差距,平衡地区间的发展,进一步解决房地产市场日益紧张的供求矛盾。

2、城镇化着力点将从大中城市扩展到中小城市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将使公共服务更加趋于均等。中国的城镇化目前进入了中期阶段,今后20年着力点会从大中城市扩展到中小城市。3亿人进城,按照人均需求30平方米来计算,这就意味90亿平方米的开发量,这对于开发商来说就意味着机会。

(三)东部城市群

新型城镇化要重点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京津冀这一北京区域的城市圈可谓低起点、大空间,这是国内很少的,为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极有可能出现跨越式发展;京津冀有必要将大城市联动起来,促进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减少虹吸作用,减少北京的城市压力;东部地区的产业亟需转型升级,而中西部需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附属城市则要承接中心城市剥离出来的部分功能;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经济圈已经基本形成,这为泛长三角区域内购房者到周边城市工作、生活都提供了便捷的基础交通设施,也为当地房地产市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中西部城市群

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将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有重大增长潜力;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推进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加快,中西部地区推进城镇化的空间巨大;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预计将加快发展,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中西部城镇体系比较健全、城镇经济比较发达、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重点开发区域,有利于培育发展若干新的城市群;拥有优势资源,有利于发展特色产业;交通较为完善,依托陆桥通道上的城市群和节点城市,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推动形成与中亚乃至整个欧亚大陆的区域大合作。

(五)城乡结合部

城乡结合部为城市运转提供特殊空间;为城市空间扩展提供土地资源,当城市集中建设某个功能区时,城乡结合部由于具有建设用地充足、土地征用费用低、外界联系便捷等区位优势,成为适宜的选址地点;城乡结合部区域内有农田、林地、绿带、湿地和河湖水体等,既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还能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城乡结合部既是城市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又为其他产业提供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房租等生活成本较为低廉,外来务工人员较多,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化。

附:报告详细目录

《2016-2020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

第一章新型城镇化内涵阐述

1.1新型城镇化的概念界定

1.1.1城镇化的基本概念

1.1.2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1.2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1.2.1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1.2.2集约高效的城镇化

1.2.3多元推动的城镇化

1.2.4产城融合的城镇化

1.2.5城乡统筹的城镇化

1.2.6低碳生态的城镇化

1.2.7全面协调的城镇化

1.2.8上下互动的城镇化

第二章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分析

2.1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1.1全球经济形势

2.1.2中国经济形势

2.1.3经济发展趋势

2.2中国城镇化推进的特殊性

2.2.1人口规模庞大

2.2.2城镇化压力重

2.2.3城乡差异特殊

2.2.4城乡户籍制度

2.2.5阶段性征复杂

2.3中国城镇化转型的迫切性

2.3.1外部挑战

2.3.2内在要求

2.3.3基础条件

2.4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源及障碍

2.4.1政府主导

2.4.2市场牵引

2.4.3农民推动

2.4.4约束性因素

第三章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现状分析3.1近年国家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措施

3.1.1户籍制度改革方面

3.1.2基本公共服务方面

3.1.3土地利用及管制方面

3.1.4城市市政设施建设方面

3.1.5城镇化领域国际合作方面

3.1.6国家城镇化规划的编制

3.2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特征

3.2.1城镇化发展历程

3.2.2城镇化率正稳步提升

3.2.3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

3.2.4城镇化与工业化并举

3.2.5成为社会转型新标志

3.2.6城镇体系及空间布局

3.2.7人口流动的促进作用

3.2.8城镇建设的成效明显

3.3中国城镇化建设效率分析

3.3.1城镇化与聚集效应

3.3.2不完整的人口迁移

3.3.3低效的土地利用

3.3.4城镇化与内需

3.4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包容性分析3.

4.1不平等激发社会矛盾

3.4.2户籍制度的约束

3.4.3城市公共服务供给

3.4.4住房供给状况

3.4.5农村地区的服务供给

3.5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分析3.5.1城市污染

3.5.2资源紧张

3.5.3全球背景

3.5.4环境监管和治理

第四章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分析4.1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模式

4.1.1小城镇发展模式

4.1.2大城市发展模式

4.1.3中小城市发展模式

4.2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分析4.2.1理论研究回顾

4.2.2动力机制分析

4.2.3空间发展方式

4.2.4国外发展对比

4.2.5多元推进模式

4.2.6推进模式的评价

4.3中国三大城市群的城镇化模式4.3.1长三角城镇化模式

4.3.2珠三角城镇化模式

4.3.3京津冀城镇化模式

4.4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改革尝试

4.4.1成都模式

4.4.2天津模式

4.4.3广东模式

4.4.4苏南模式

4.4.5温州模式

4.5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

4.5.1自发迁移型

4.5.2开发式非迁移型

4.5.3投入式非迁移型

4.5.4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4.6中国特色城镇化模式的思考

4.6.1模式的内生革命

4.6.2模式的内在灵魂

4.6.3模式的技术支持

4.6.4特色城镇化发展之路

第五章中国新型城镇化区域特征分析5.1中国城镇化区域差异整体分析5.1.1城镇空间分布特征

5.1.2城市群发展特征

5.1.3东中西部城镇化差异

5.1.4省际间城镇化差异

5.1.5省份内部城镇化差异

5.2不同区域城镇化发展特征分析5.2.1东部地区

5.2.2东北地区

5.2.3中部地区

5.2.4西南地区

5.2.5西北地区

5.3区域城镇化水平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5.3.1开放程度

5.3.2所有制结构

5.3.3产业结构

5.3.4基础设施建设

5.3.5人力资本投资

5.4中国区域城镇化的发展战略选择

5.4.1东部地区

5.4.2东北地区

5.4.3中部地区

5.4.4西南地区

5.4.5西北地区

第六章新型城镇化建设下的户籍、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分析6.1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分析

6.1.1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概述

6.1.2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状况

6.1.3新型城镇化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6.1.4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6.2中国户籍制度的现状及影响分析

6.2.1中国户籍制度的形成及现状

6.2.2户籍制度制约新城镇化建设

6.2.3农民落户城市的阻力分析

6.2.4户籍制度改革面临的难题

6.3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方向及趋势分析

6.3.1户籍改革线路及目标已明确

6.3.2户籍制度改革步入快车道

6.3.3大中小城市户籍制度改革

6.3.4未来户籍制度改革政策推断

6.4城镇化推进与户籍改革成本分析

6.4.1户籍改革成本基本概述

6.4.2户籍改革成本的测算方法

6.4.3户籍改革成本的估算结果

6.4.4结论分析与政策含义

6.5等级化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分析

6.5.1城镇等级化与公共服务差距

6.5.2公共服务差距的形成

6.5.3等级化城镇体制后果

6.5.4改革思路和设想

第七章新型城镇化建设下的土地制度改革分析7.1中国土地制度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

7.1.1城镇化与土地制度的关系

7.1.2中国土地制度基本特征

7.1.3农村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7.1.4城镇化面临的土地需求

7.2城镇化中的主要土地问题及改革方向

7.2.1土地制度的总体评价

7.2.2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

7.2.3土地征收制度的困局

7.2.4集体土地流转的推进

7.3城镇化中其他重要土地问题分析

7.3.1土地规划

7.3.2土地管理

7.3.3土地储备

7.3.4土地财政

7.4十八届三中全会土地改革的内容解读

7.4.1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期限

7.4.2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

7.4.3关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7.4.4关于宅基地制度改革

7.5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具体建议

7.5.1扩大城镇建设用地规划

7.5.2改变建设用地供给方式

7.5.3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

7.5.4征收房地产税

7.5.5转变粮食自给观

7.5.6加强环境保护

7.5.7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7.5.8保障失地农民利益

第八章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保障机制分析8.1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分析

8.1.1新型城镇化的投资需求

8.1.2新型城镇化的成本分析

8.1.3新型城镇化的资金缺口

8.2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分析

8.2.1融资渠道综述

8.2.2政府财政投入

8.2.3地方政府发债

8.2.4社会资本参与

8.3新型城镇化融资的新需求分析

8.3.1融资规模趋大化

8.3.2融资目标多元化

8.3.3融资方式多样化

8.4新型城镇化下财税制度改革方向分析8.4.1财税体制存在的问题

8.4.2推进财政层级“扁平化”

8.4.3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

8.4.4开征财产税

8.4.5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8.4.6完善财政预算制度

8.5新型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改革途径分析

8.5.1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

8.5.2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

8.5.3拓宽基建融资渠道

8.5.4扩大政策性金融供给

8.6以市政债为主体的地方政府融资体系分析8.6.1现行体制的问题分析

8.6.2地方融资体系的优势

8.6.3改革路径的要点分析

8.6.4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

第九章新型城镇化建设下的城市群运营状况9.1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

9.1.1我国城市群的总体战略布局

9.1.2世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9.1.3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客观要求

9.1.4实现“一群城市”向城市群转变

9.2中国城市群发展总体现状分析

9.2.1我国城市群规模

9.2.2总体态势与特点

9.2.3驱动因素分析

9.2.4传统模式的转变

9.2.5城市群发展的问题

9.3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分析

9.3.1城市群的构成

9.3.2经济发展现状

9.3.3面临的新机遇

9.3.4整体发展规划

9.4珠三角城市群发展分析

9.4.1城市群的构成

9.4.2经济发展现状

9.4.3竞争力分析

9.4.4未来规划分析

9.5京津翼城市群发展分析

9.5.1城市群的构成

9.5.2外部环境分析

9.5.3经济发展现状

9.5.4发展特征分析

9.5.5未来发展规划

9.6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分析

9.6.1城市群的构成

9.6.2发展战略定位

9.6.3发展态势分析

9.6.4发展滞后原因

9.6.5未来战略规划

9.7其他主要城市群概况

9.7.1成渝城市群

9.7.2中原城市群

9.7.3哈长城市群

9.7.4山东半岛城市群

9.7.5海峡西岸城市群

9.7.6关中城市群

9.7.7辽中南城市群

第十章新型城镇化建设下的县域经济运营状况10.1新型城镇化建设下县域经济的重要性10.1.1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关系

10.1.2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意义

工程咨询公司质量管理制度

工程咨询管理制度 为规范公司咨询服务行为,提高咨询服务质量和水平,确保咨询成果的科学性、可靠性、公正性,根据原国家计委《工程咨询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工程咨询成果评定办法》及相关文件,以组织制度、法律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基本内涵制定本质量管理制度。 质量方针:按照"独立、公正、科学"的原则,坚持服务第一、信誉至上、为顾客提供合格的咨询产品。 质量目标:确保为顾客提供的所有咨询产品合格率100%。 一、工程咨询质量质量管理制度 1.1公司法人责任制。公司法人对公司的咨询产品质量有领导把关的责任,是最终责任人。 1.2总工程师负责工程咨询产品总把关。总工程师为本单位工程咨询产品的第一负责人,对咨询产品质量负第一责任,其他相关人员按负责情况负相应责任。 二.工程咨询程序管理制度 2.1严格按工作流程对每个项目进行咨询研究。 2.2严格按内部质量审核制度,实行分级审核。编制负责人进行自审后签署自审意见,部门负责人进行初审,提出修改意

见,报总工程师审定,审定后报经理签发。 2.3对重大项目,严格按两级评审制,在总工程师审核后,报专家评审组审定,以专家评审组审核意见为准。 三.考核奖惩管理制度 为规范办公秩序,加强办公管理,提高办事效率,维护公司形象,促进公司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3.1本考核制度实行奖惩制,与奖金、工资基本挂钩,所罚金额直接从奖金扣除,奖励金额公司另行计提。 3.2凡有下列条款者,予以惩处 3.2.1公司原则上实行坐班制,所有员工必须坚持按时上下班,实行上班签到制度,不得无故迟到早退,做到有事必须请假。请假一天扣30元;迟到或脱岗超过2小时的视同旷工一天对待;旷工一天视情节轻重扣40-50元,全年累计旷工5天扣发全年出勤奖。 3.2.2恪尽职守,坚守岗位,上班时严禁串岗或与非本单位其它人员闲聊。各岗位工作人员应相互监督,不得容留他人串岗,凡有违犯,一次扣20元。 3.2.3保持良好的办公秩序,不得高声喧哗,不得私打电话聊天,不得有影响他人办公的其它行为。凡有违犯,一次扣10元。 3.2.4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办公室干净、整洁。办公室卫生实

北京市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调研报告

北京市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调研报告 ——随江苏省工程造价管理协会赴京考察记 南京市造价管理处顾天宁 为贯彻落实江苏省2014年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目标,提升咨询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提升咨询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提升咨询企业咨询成果质量,继而全面提升工程造价行业的管理水平,2014年6月10日至13日,由江苏省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常务理事、江苏捷宏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吴红鸥总经理带队,专程赴北京市,实地调研学习当今中国工程造价届领军企业——天职(北京)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职公司)和北京中昌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昌公司),在工程造价领域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企业发展战略,收获颇丰。 在京期间,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吴佐民秘书长、施笠副秘书长在百忙中亲切接见了江苏省赴京调研学习组,并就中国工程造价行业的国际化合作和可持续发展做了扼要论述。下面就本次调研学习情况作一小结,以飨各位同行。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之源动力 (一)企业内部管理实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管理模式 1、不论是天职公司还是中昌公司,在公司组织架构设置、工作目标制定和工作任务分配等方面都传承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管理之精华,各工作事业部岗位设置科学合理,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如中昌公司制定的《北京中昌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工时定额(试行)》,对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益,强化企业的组织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2、在员工薪酬管理方面,为保障咨询人员业务实施的独立性,两公司摒弃了“提成制”,代之以“综合年薪制”,即参照事业单位薪酬管理模式,施行基础性绩效工资加奖励性绩效工资——员工根据各自岗位、技术等级、工作年限、月度目标考核等基本情况按月领取基础性绩效工资和部分奖励性绩效工资,年底由公司人力资源部牵头成立工作业务目标考核组,根据考核情况兑现奖励性绩效工资。此外,为留住人才、关爱员工,公司每年还为每位员工额外办理“补充养老金”,补充养老金是对那些忠诚于为本企业服务到退休的员工而专门设立的。 3、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天职公司和中昌公司都为缓解员工紧张的工作压力,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轻松地的业余生活,组织安排员工带薪旅游、带薪休假,构建人与人之间的体贴关怀,彰显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

新型城镇化建设改革创新措施

新型城镇化建设改革创新措施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履行政府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和营造制度环境的重要职责,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主要任务:到2020年实现城镇化率60%,解决“三个1亿人”的基本住房保障问题。实施该项计划涉及诸多领域的改革创新,尤其涉及到障碍新型城镇化的住房体机制机的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处理好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化关系,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需要和可能的关系、住房保障和福利陷阱的关系。只有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才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满足多层次需求。 满足三个1亿人”的基本住房需要,不可能由政府包揽,住房保障不能走福利分房的老路,政府只能“补好位”对社会上及少数丧失劳动能力的、吃低保的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三个1亿人”的基本住房保障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市场化是以货币来调节商品供给的经济法则,深化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基本住房保障的土地也必须执行有偿使用,应该与当地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相匹配,定性为政策性商品房,处理好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把基本住房发展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物质基础。 一、政策性商品房的建设用地从哪里来? 城市以“就业人口”数量来确定城市的发展规模,以人均100㎡划定城市边界,鼓励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在划定的城区内加快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旧住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由政府统一规划,提高容积率、增加人口密度,把新建的住房全部纳入政策性商品房的建设。在满足原地居民基本住保障后,将多余房屋向当地符合购买基本住房人群出售,解决“三个1亿人”的基本住房建设用地问题。

工程造价专业调研报告

工程造价专业 调研报告一、引言

从70年代建筑行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们投身建筑行业发展,但如今,工程建筑造价行业的发展如何呢?它的就业前景,它的工资薪酬和它的社会地位又如何呢?就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相关的简单调研。 二、调研过程 我们此次的研究对象是针对应届毕业生、已工作的相关人员、有关校企合作单位进行调研。对于应届毕业生,我们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来调查造价专业的就业前景;对于已工作的相关人员,我们进行了采访的方法来研究造价行业的工资薪酬和社会地位等问题;对有关校企合作单位的行业企业专家、行业管理部门相关人员、企业负责人和部门主管采用访问方式进行。为了能够使调查更严谨,更加有力,我们还在网上进行了查阅,得到了一些有力的相关数据。(调查问卷请见附录1) 三、调研分析 通过对应届毕业生的调研,我们发现大部分都认为造价行业的就业发展还是非常好的,。它的发展前景也是相当可观的,而且有专业优势。 (一)造价行业的发展前景 对于中国现有的经济发展局势来看,建筑行业是推动国家发展的经济产业支柱,我们必须大量储备造价人才。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程造价管理,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培育和完善建筑市场,把工程定价推向市场,并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工程造价,这符合国际惯例和历史发展潮流。建筑工程造价的发展要面临国际市场,这就要求抓紧学习市场经济运行且符合国际惯例的造价管理模式,按客观规律和社会需求展开研究,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建筑造价行业专家系统的建立与广泛使用已成为现实,因此对我国未来造价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 (二)造价行业的就业发展 工程造价是属于土木建筑方面的,每个工程都会需要造价预算,因而就这个工作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对于造价这个行业来说,它的就业前景是十分可观的。随着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造价咨询、项目管理等相关市场的不断扩大,社会各行业如房地产公司、建筑安装企业、咨询公司等对造价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造价行业的发展十分迅速。比如2010世博会,这么一个个庞大的工程就得需要大量专业造价预算方面的人,还有安装,土建,市政等等,都需要用到造价的,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十大经典案例目录 1.辽宁省铁岭市: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案例1 以人为本绿色低碳 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铁岭市人民政府 凡河新城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铁岭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机遇。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以凡河新城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建设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背景与起因

第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需要。2005年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铁岭调研时指出,铁岭30万人口的城市太小了,要向大城市发展,建设自己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以城带乡。按照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应该占全地区的30%左右,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才能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而当时,铁岭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只占全市的10%左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不强。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铁岭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提出通过建设凡河新城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正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具体举措。 第二,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实现沈铁同城化发展的需要。铁岭南部地区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毗邻,可以充分接受沈阳的辐射。尤其是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铁岭作为沈阳经济区八个成员市之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城市向南发展、向沈阳靠拢,是实施沈阳经济区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沈铁一体化、实现沈铁同城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让更多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需要。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将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性措施。2005年,铁岭的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市区东部受山地限制,加之高速公路、输油管线分割零乱,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西部由于靠近辽河,地势低洼,城市防洪、排污问题很难解决。北部受交通干线、河流和城市防洪的制约,发展空间非常狭窄。如果按照传统“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势必重蹈交叉污染、交通拥堵等弊端。我们秉承组团式的先进发展理念,规划建设凡河新城,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实践证明,正是由于规划建设了凡河新城,极大地推进了全市的城镇化进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城镇化率可提高到52%。 第四,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为沈铁工业走廊提供城市支撑、实现产城互动的需要。2003年开始,我市顺应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趋势,主动承接沈阳等大城市的产业转移,沿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交通大动脉,规划建设了南起沈阳与铁岭交界、北到吉林省界、总面积3313平方公里的沈铁工业走廊。目前,沈铁工业走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837家,产业工人发展到15.1万人,成为铁岭最大、最靓的一张经济名片,被写入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沈铁工业走廊特别是铁岭南部先导区的快速崛起,迫切需要有一个新的城市作为支撑,以实现产城互动、一体发展。规划建设的凡河新城,正处在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核心地带,区域位置适中,能够为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发展提供城市支撑与配套,有利于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 第五,凡河新城选址在凡河镇,具有优越的区位和生态优势,有利于打造特色城市。一是交通便捷。京哈铁路、哈大高速公路、102国道、哈大高速铁路和沈环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同时,与老城区距离适中,有利于组团式发展。二是环境优美。北有莲花湖湿地,东有蟠龙山森林公园,辽河从西侧环绕,凡河从镇区穿过,山水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良。三是水资源丰富。上游有榛子岭水库,下游是辽河,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打造“中国北方水城”。 二、做法与经过 2006年初,铁岭市在“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建设凡河新城的构想。2007年1月16日,铁岭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凡河新城总体规划,使凡河新城规划建设上升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凡河新城总体规划由同济大学规划院、复旦大学共同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景观规划由清华大学规划院完成;城市设计由美国RRM建筑事务所等4家著名规划设计机构完成。2007年1月,辽宁省政府正式批准了包括凡河新城在内的《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从此拉开了凡河新城建设的序幕。主要在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 第一,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所谓单户城镇化,就是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户以户为单位,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保留原有耕地承包经营权,用农村住宅和宅基地置换凡河新城的楼房,同时,通过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进城农民真正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生活得更好,避免农民“被上楼”。做到“五个相结合”:1、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制定好规划、政策和标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百姓得实惠,充分让利于民,使农民真正变为市民。2、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建管一体相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协调推进。3、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加快土地流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城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留下来的农民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4、单户城镇化和整村、整屯城镇化相结合,按照单户为主、整村优先的原则,强化制度设计,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优惠政策。5、期房和现房安置相结合,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启动期房建设,同时组织现有房源,为农民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2013年9月25日,在铁岭县3个乡镇率先启动了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真心欢迎。10月14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铁岭县全域14个乡镇范围内启动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目前,已经有6257户农户报名,1588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7814580.html,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与发展 作者:何鑫 来源:《科技与创新》2015年第19期 摘要:建设新型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近年来,我国为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作出一系列方案部署和规划,在统筹城镇化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构建了与人口、资源等和谐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我国试点省市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经济建设;公共服务;市场运作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https://www.360docs.net/doc/47814580.html,ki.kjycx.2015.19.023 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市场在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人口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仅1978—2011年这33年间,城镇化率从17.92%提高到了51.27%.不断提高的城镇化水平和规模的扩大让我们坚信必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但是,由于我国人口比较多,存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矛盾,所以,城镇化过程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遵循城镇化建设原则,有序推进人口转移、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因地制宜生态和谐一体化发展。 1 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人口转移和面积扩展,是从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新转变。建设新型城镇化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进产城互动、集约高效、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础,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发展进程,营造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局面。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在生态环保、人文和谐的基础上,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共同富裕。 1.1 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将人作为核心建设内容,以提高建设质量为动机,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城市化转移,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1.2 “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城镇化的建设水平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它体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展现了一个区域的整体水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新型城镇化是以科技促进产业、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就业吸引人口、以人口聚集带动城乡统筹发展,是“四化”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看法与观点1.

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看法与观点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不断发展,发展的现状要求我们不断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单一发展路径,它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的一条新型的发展路径。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历史意义 我认为简介一下城镇化的基本涵义有助于对它的理解。所谓城镇化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以及城市的数量的地曾加,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简言之,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第二,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第三,农业劳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反映出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的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 新型城镇化是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乡互促共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单纯从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我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科学发展,我国农村人口多,地域辽阔的实际情况。决定了中国不能照搬国外模式,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走自己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关键在于资源节约和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 那城镇化建设是怎么提出的呢?城镇化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性潮流。想要了解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要了解它的提出过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我国实施城镇化战略,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也称为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人口向城市或城镇转移的过程。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已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应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存在差异。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规模扩大,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重大意义 城镇化的推进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重要保证。以往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具有明显的“三高一低”的特点,且经济增长方式过于单一,片面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从而导致了城乡发展不均衡。未来我国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必须重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全面刺激内需,而扩大内需的潜力在于城镇化。2013年,我国常住城市人口比率达到了53.72%,而其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却只有36%,这远远低于与我国人均收入接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会有更多的农民转移到城镇就业,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也将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同时,也将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的巨大投资需求,这将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目前,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居高,而忽视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46.1%,远远低于中等收入国家53%的平均水平。城镇化的推进与服务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不断集聚,将会扩大居民的消费服务需求,带动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新型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伴随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以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逐渐转移这一结构性变动。城镇化也包括既有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城镇化的每一步都凝聚了人的智慧和劳动。城市的形成、扩张和形态塑造,人的活动始终贯穿其中。另一方面,城市从它开始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对人进行了重新塑造,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新型城镇化概念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二、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简列) 1,以人为核心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2,新的观念、体制、技术下的新型产业模式 著名城市生态专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院士:李克强总理曾经指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 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应该贯彻到城镇化的生态文明过程与行动上,首先要改变的是人的观念、体制和行为。强化城市和区域生态规划,处理好城市建设中眼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效率与公平、分割与整合的生态关系,强化和完善生态物业管理、生态占用补偿、生态绩效问责、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生态控制性详规等法规政策。 推进产业生态的转型。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将农民变成产业工人,这需要以城市带农村、工业融农业、公司带农户、生产促生态。要在弄清资源和市场、机会和风险的前提下策划、规划、孵化新兴园区、新兴产业、新型社区和新型城镇,将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改变为招贤

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

2014-2018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及投资形势预测专题分析报告 【简介】 由于近期发现华经视点公司原创报告目录被多家网站严重抄袭,华经视点公司已通过法律途径处理此事。任何网站或媒体均不得转载或引用!为了维护客户的利益及保障您所购买报告的准确以及真实性,请您直接从中国行业研究报告网购买正版报告并享受VIP级别的高端售后服务。 此报告为多用户报告,如果您有更多需求,我们会重新修订报告研究框架,并做出合理的报价。 【目录】 第一章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分析 第一节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分析 一、中国城镇化进程滞后的影响分析 二、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分析 三、中国新型城镇化面临挑战分析 第二节中国城镇化水平发展现状分析 一、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分析 二、中国城镇化发展特点总结分析 三、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影响分析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新型城镇化对中国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 第四节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框架分析 一、历次推进城镇化建设政策汇总分析 二、中国新型城镇化相关产业政策规划 三、新型城镇化的制度设计与政策框架 第五节中国未来城镇化的潜力与空间预测 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国际比较 二、农村人口转化基数存在潜力 三、从城镇人口增速看可行性 四、从城镇就业岗位供给看可行性 第二章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动力机制分析 第一节政府调控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 一、政府调控对城镇化的引导作用分析 二、政府调控对城镇化的推动与支持作用分析 三、政府调控对城镇化的约束作用分析 第二节经济环境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 一、经济实力对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分析 二、产业发展对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分析 第三节生产要素流动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 一、资本投入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分析 二、劳动力资本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分析 第四节自然环境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二三产业向城镇集聚、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乡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党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也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下,城镇化作为最大的内需,必将带来消费群体的迅速扩大和消费方式的提档升级,加之与其相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住宅建设等投资,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持久的内生动力。从全局来看,在东部地区重点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区域加快培育发展新的城市群,必将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有利于统筹东西部协调发展。就一个地区而言,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必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促进各类要素自由流动、使城乡市场趋于统一,实现城乡保障体系有效对接、公共服务均等共享,从根本上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总之,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当前,城镇化已成为全社会高度重视和关注的战略问题,呈现出速度加快、规模扩展、档次提升的发展态势,但随之也反映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一是规划指导相对滞后。因为缺少宏观的、长远的、系统的规划,建设过程中起点不高、标准较低,一些地方边建设、边规划,“建了拆、拆了再建”的现象时常发生,难以形成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直接影响到城镇化的科学有序推进。二是城镇建设存在趋同性。一些地方不考虑自身的自然禀赋、产业基础、人文历史等因素,不顾客观条件约束,一窝蜂地建广场、修大厦,简单地把城镇化视同于“高楼化”,有的甚至不惜破坏古建筑搞建设,导致千城一面、丢失特色。三是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一些地方只注重城市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培育,不能为人口向城镇集中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无力配套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使城市发展陷入困境、举步维艰。四是公共服务体系不配套。一方面,交通、供排水、供暖等基础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速度、规模不相适应;另一方面,城乡之间在就业、教育、医疗、福利、保险等领域都还存在着制度和政策上的不平衡。特别是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挤占耕地、供排水供暖及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严重滞后的问题较为突出,不仅破坏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而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衷相背离。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但体现在不同城市也有其个性差异,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张掖是坐落在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的历

我国工程咨询业的SWOT分析

我国工程咨询业的SWOT分析 | [<<][>>] 工程咨询,是指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集中工程专家的个人智慧和经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以及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提供的一种智力服务。工程咨询通过为固定资产的投资活动提供咨询服务,发挥辅助决策、加强管理的作用,对保证工程项目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我国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发展,GDP的平均增长速度为7.8%,投资率保持在35%以上。随着我国申奥成功、世博会的承办、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程咨询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我国加入WTO后,随着政府对GATS有关承诺的生效,工程咨询除了受到自身发展的限制外,还受到来自国际化的挑战。我们将用SWOT 方法对工程咨询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 SWOT分析法,也称SWOT态势分析法,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教授安德鲁斯在60年代初提出来的。所谓SWOT(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内部优势因素(Strengths)、劣势因素(Weaknesses)、外部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和威胁因素(T hreats),通过调查一一罗列出来,并依照一定的次序按矩阵形式排列起来,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综合比较分析,以便在分析所得结论的基础上,提出针对研究对象的发

展战略、计划和措施。 内部环境的优势分析 我国的工程咨询业起步比较晚,工程咨询企业同国际同行相比起来还很年轻,在适应市场能力、经营管理能力、高级人才储备等单个方面抑或是综合竞争实力方面都相差甚远,但也并非像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样难以生存。在开放型的经济中,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国际竞争,必须遵循国际分工的规律扬比避短,批准自己的市场定位,而市场定位的原则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挖掘比较优势。我国的上程咨询企业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比较优势。 (1)本土化,没有“文化壁垒” 我国的工程咨询企业熟悉我国的基本国情,熟悉我同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熟悉资源禀赋,熟悉国内消费者,他们比国外咨询企业更了解我国的投资环境、行业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法规,与建没单位和施工单位保持有一定的联系,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是我国工程咨询企业的独特优势,这种优势有利于保持和扩大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而国外咨询企业要进入中国市场,首先要用很长的一段时间来突破“文化壁垒”,这就给我国的工程咨询企业留下了宝贵的产业升级时间。 (2)劳务成本低

2018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计划

2018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计划 一、总体思路 进一步坚持规划、建设、管理并举的思路,以规划为龙头,坚 持规划指导建设,充分利用市域发展进入高速时代、我镇成为长株潭核心区绿心区重要组团等发展大背景,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机制,推进项目建设,不断加强土地管理,盘活土地资产,确保小城镇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同时通过“浓厚创建氛围、完善基础设施、稳定治安大局、丰富文体生活”等措施积极开展人民满意集镇创建工作,使我镇居民能及时分享到我镇经济社会建设带来的实惠。 二、工作要点及措施 (一)以规划为龙头,坚持规划指导建设 1、牢固树立“重规划,促发展”的理念,根据当前的发展态势,进一步完善完善全镇总体规划体系,把全镇87.5平方公里全部纳入 集镇规划,突出“交通先行”原则,优先保障重点建设区域、项目的规划需求,通过项目靶向规划,确保项目的科学布局,以及更好的融入长株潭经济圈。 2、加强项目详细规划的编制,做好以**集镇商业街、**市** 镇花卉苗木交易中心、等项目为代表的各个项目的详细规划,严格做好规划指导建设。同时在各类项目建设中,加强土地管理与城建管理力度,形成建管并重,规划先行的机制。 3、健全村民建房图纸库,为村民提供美观、科学的建房设计图,进一步提升村民建房的品位;及时为村民建房办理好《乡村建设规划

许可证》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确保规划选址合法;做好私人建房放、验线工作,确保按规定点;严格控制立面设计,确保建设不变样。 4、严格依法执行规划,进一步加强规划法制建设,严肃依法执行规划。严格执行规划定期巡查制度,明确专人负责项目“一书三证”的办理、全程监督域内的各项建设,及时制止违章建设行动,加大对违章建筑的查处力度,保证规划全面实施。 (二)围绕城乡一体化规划,积极推进项目建设 1、继续推进仙人湖项目建设。完善金科天湖新城市政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农贸市场建设、下水道管网建设、人行道建设、污水处理厂、集中供水、泄洪渠改造工程、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工程、垃圾处理厂、汽车站、加油站等。 2、推进**商业街的建设,商业街的打造给**镇居民交通及经济建设带来更大实惠,更快推进**镇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加快配合项目的手续报批、征地、拆迁、安置及移苗腾地。项目管网设施、人行道、市政道路、两厢房屋等市政配套设施工程。 3、加快落实**镇花卉苗木交易中心一期项目的建设,全面完成花卉苗木中心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4、完成**镇公租房及配套设施建设、敬老院建设、**3.5万伏输变电工程项目建设。公租房拟建36套,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及相关配套道路,配套污(雨)水管道,配套电力线路及配电设施。新建敬老院宿舍、活动室、办公室、餐厅及配套生活设施,新建面积

2019年工程咨询行业薪酬调查报告

<行业薪酬调查报告>由薪酬网-数据部整理编撰,版权由薪酬网所有。非经授权,严禁抄袭转载。 薪酬网-数据部 2019薪酬网 工程咨询行业薪酬调查报告

序 言 薪酬调查就是通过一系列标准、规范的专业方法和流程,对市场上行业薪酬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类、汇总和统计分析,形成能够客观反映市场薪酬水平的数据调查报告,为企业提供薪酬设计和薪酬调整提供决策依据及参考。是企业了解市场薪酬水平最直接的方式方法。 薪酬网(https://www.360docs.net/doc/47814580.html,)针对各行业的薪酬水平做了连续多年的跟踪调研,全面调研了中国地区的一线,二线,三线城市,薪酬网人力资源数据中心为企业提供涵盖薪酬调查、行业研究、绩效结构、补贴福利等各方面的专业指导建议,提供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帮助企业战略地规划人员架构,建立适合其发展的管理机制,自成立以来已赢得数万企业的认可及好评。 对于业内企业所支付的薪酬水平来说,由于薪酬水平市场信息不透明所产生的资源浪费有两种情况:企业薪水相对于市场水平过高,薪酬水平成为企业的负担;企业薪酬水平过低,又失去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力和对内部员工的激励作用,进而造成人才短缺和流失。这两种情况都会使企业运行效率的下降,从而失去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薪酬调查不仅使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有了客观的数据支持,同时了解行业内其他企业的调薪水平、范围,项目等信息,提高了企业自身的运行效率;了解竞争对手或人才来源群体的整体收入情况;了解工资动态与发展潮流…… 总的来讲,企业依据市场水平建立自身的薪酬战略体系。通过薪酬调查将内部与外部的薪酬水平联系在一起并加以比较。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深化的今天,企业内部的薪酬水平市场化将是大势所趋。而要想理性地确定企业自己的薪酬水平,借助于薪酬调查结果也将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 中国薪酬网--数据部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五大要素”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五大要素”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文明的历史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1979年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提出的“s曲线”(诺瑟姆曲线),大体上反映出城镇化推进的规律性特征(图1),即发达国家城镇化都经历过类似的正弦波曲线上升的过程,其中有两个拐点:30%和70%。城镇化率低于30%时,曲线平缓,经济发展缓慢,农业释放的富余劳动力和城镇提供的就业机会相对有限,是城镇化缓慢发展的初级阶段;城镇化率超过30%后,曲线变陡,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处于工业化社会,农村大量转移人口进入城市,是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时期;城镇化率达到70%后,曲线又趋平缓,基本实现现代化,城镇人口比重增长又趋缓慢,进入后工业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进程的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1978年至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由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由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规划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户籍城镇化率为45%(表1)。 中国城镇化进程显示出政府强势的调控作用,这使我们没有走类似日本和韩国那样大城市主导、大城市首位度奇高的高度集约型的城镇化道路;避免了像拉美和加勒比地区那种过快、过度超前的城镇化和低收入者住居的“贫民窟化”;也没有像美国那样,过分分散布局、低密度蔓延式扩张,过度依赖私人汽车机动出行所造成的土地、资源能源的巨大浪费。中国的城镇化总体呈现出一种正态效应,对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扩大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促进社会结构变革、改善人民生活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城镇化具有世界意义,引起国际上的高度关注,以致于有国外学者将中国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一起称之为“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 当然,30多年来的中国城镇化建设,也积累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出现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难题,所以,城镇化未来之路,必须转型发展。2013年12月,中央召开了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城镇化六方面的主要任务,2014年3月,又公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这是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是中央和国务院对城镇化工作的重大部署,认真贯彻好会议

工程造价专业调研报告

工程造价专业调研报告

一、引言 从70年代建筑行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们投身建筑行业发展,但如今,工程建筑造价行业的发展如何呢?它的就业前景,它的工资薪酬和它的社会地位又如何呢?就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相关的简单调研。 二、调研过程 我们此次的研究对象是针对应届毕业生、已工作的相关人员、有关校企合作单位进行调研。对于应届毕业生,我们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来调查造价专业的就业前景;对于已工作的相关人员,我们进行了采访的方法来研究造价行业的工资薪酬和社会地位等问题;对有关校企合作单位的行业企业专家、行业管理部门相关人员、企业负责人和部门主管采用访问方式进行。为了能够使调查更严谨,更加有力,我们还在网上进行了查阅,得到了一些有力的相关数据。(调查问卷请见附录1) 三、调研分析 通过对应届毕业生的调研,我们发现大部分都认为造价行业的就业发展还是非常好的,。它的发展前景也是相当可观的,而且有专业优势。 (一)造价行业的发展前景 对于中国现有的经济发展局势来看,建筑行业是推动国家发展的经济产业支柱,我们必须大量储备造价人才。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程造价管理,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培育和完善建筑市场,把工程定价推向市场,并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工程造价,这符合国际惯例和历史发展潮流。建筑工程造价的发展要面临国际市场,这就要求抓紧学习市场经济运行且符合国际惯例的造价管理模式,按客观规律和社会需求展开研究,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建筑造价行业专家系统的建立与广泛使用已成为现实,因此对我国未来造价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 (二)造价行业的就业发展 工程造价是属于土木建筑方面的,每个工程都会需要造价预算,因而就这个工作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对于造价这个行业来说,它的就业前景是十分可观的。随着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造价咨询、项目管理等相关市场的不断扩大,社会各行业如房地产公司、建筑安装企业、咨询公司等对造价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造价行业的发展十分迅速。比如2010世博会,这么一个个庞大的工程就得需要大量专业造价预算方面的人,还有安装,土建,

浅谈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浅谈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城镇化”一词被决策层频频提及,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最炙手可热的词汇之一。由于牵涉广泛,利益重大,政府、企业、学界甚至普通民众纷纷对此展开讨论,各种声音铺天盖地,甚嚣尘上。其中,“如何继续有效推进中国城镇化”是当前讨论的热点,而“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目前讨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新型城镇化,这个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如何充分开掘出来?什么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之路?城市居民对进城农民工有看法,说他们不能既保留农村的宅基地、承包地,又享受城市的社会保障待遇。农民是“两头得利”?还是对以往几十年农民所受的不公平待遇的补偿?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不让耕地减少反而增加?同时又让工业化和城镇化所需用地不缺少?城镇化不仅要解决城与人、城与地的问题,还要解决城与乡的问题,不能用城镇化取代新农村建设。 近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式发布,《规划》将新型城镇化上升到顶层设计的战略层面,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指导性。日前,林峰院长受邀为中建一局房地产公司的领导和员工授课时,进行了题为《市场中生长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新型城镇化的市场逻辑与房地产商转型升级》的讲座。讲座中,林峰院长谈及了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问题,包括目前人们对于新型城镇化的看法、城镇化对房地产的影响等,形成了一系列观点。编者对此进行了整理,以饕读者。 林峰院长指出,市场配置资源与消费经济时代是改革的主线。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其背后蕴藏着社会改革和进步的重大课题。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发布,改革的方向更加明确。 由于现有模式下中国的城镇化推进过于依赖政府主导,使得在现有土地制度和财政制度安排下各级政府纷纷热衷于扩大城市规模,造成对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以及对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的过度依赖。房价过高、房地产市场膨胀业已对继续健康推进城镇化构成了严重障碍,不仅带来普通居民的住房问题,也抬高了城市内企业运营的成本,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威胁,使得产业结构畸形演进,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埋下隐患。 此外,在政府主导的城镇化模式下,政府的行政级别就成为了推进各地城镇化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行政级别高的城市就可以利用自身的行政地位来吸取各种要素,包括土地、资金、人才等等,导致城镇体系发展的严重失衡,即大城市尤其是行政级别较高的顶级大城市畸形扩张,而中小城市则发展不足。 可以看到,以上各项促进城镇化迈向新路的措施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政府与市场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政府与个人之间等各种关系的深刻调整。事实上,我们需要将“城镇化老路迈向新路的转变过程”放到“中国现代化转型”这个更宽阔的视角下,才可以更清楚地看明白这种转变的性质、逻辑和趋势。 众所周知,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遇西方的巨大冲击,被迫从几千年朝代循环的旧轨道中跃出,在技术、制度和思想观念的不同层面进行深刻的转变,个人、社会和国家经历了根本的变迁,以逐步实现从一个“农业、农村为主的传统帝国”向“工业、城市为主的现代强国”的转型,目前这个现代化的转型过程尚没有根本完成。 在中国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都也要发生根本性的调整和重塑。一是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现代国家的产生与合法性来自于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