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开敞空间中的声景语义细分法分析的跨文化研究

论中国城市文化的现实价值

论中国城市文化的现实价值 【摘要】:城市文化是城市社会成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量,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为城市发展塑造形象和提高品位,是城市特色形成的条件,为城市发展增强辐射力和整合力,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对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文化文化软实力意义形象特色 【正文】:在不断加快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定位逐渐由经济功能型转变成现代宜居型,城市品位、城市风格、城市质量业已成为都市发展繁荣的新战略基点,这显现了城市文化建设蕴含的深层次价值。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存在的内在支柱和外显标志。通过城市文化建设,可以进一步发展城市经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增强城市凝聚力和影响力,推动社会整体的进步强盛。因此,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含的基因资源,全力构建独特的城市文化体系,发挥城市文化功能,就成为时下打造精品都市的重要课题,也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什么是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文化是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加深而产生的,是一种比村落文化更为高级的文化形态。城市作为人类适应环境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特的文化现象,反映着它所处的时代、

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伦理道德及宗教信仰等。城市在不断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不同地域及不同时代特色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与建筑形式,亦即产生了城市文化。就城市的发展史而言,“城市”这一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的范畴,它同时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形态。城市文化存在于城市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中,城市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的发展史的记录:从最初的挡风蔽雨的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构筑物到今天越来越丰富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钢筋混凝土森林般的建筑群;从安全防御考虑的“城”到“匠人营国,旁三门,方九里”的气魄直至今天绵延几十甚至上千公里的城市群,无一不是随着人类自身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的。 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内容。他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它们构成了城市文化管理体系的基本条件和组织架构。由此可见,城市文化处在整个社会前沿最能体现时代特征。 城市能否成为诗意的生活环境,文化成为主要因素。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各种不同层次的需要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城市文化的本质所在。文化是城市的基因,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形象,是城市的实力。 二、什么是文化软实力

浅析城市景观设计中文化元素的运用

浅析城市景观设计中文化元素的运用 摘要:城市景观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城市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的战略下,当前景观设计界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有些景观设计师对文化内涵不 够重视,所以出现了很多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涵的景观设计作品,城市景观“趋同化”、“均质化”成为普遍现象,使得景观设计的文化性研究显得比任何时代都更加重要。本论文将从当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分析入手,探讨城市景观文化内涵的构建和表现方式。 关键词:城市景观文化要素地域性环境 引言 美国建筑学家伊利尔.沙里宁认为:“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说明城市文化是人类文化和理想的载体是城市建设过程中重要部分。然而当前由于过分追求效益,城市景观设计中出现了盲目照搬一些带有文化意味的符号,形成“干城一面”的景象。如今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新的社会理念的不断显现,探索出一套高效的设计理论来指导城市景观设计,深入研究人文内涵已成为社会实践的热点和研究的焦点,利用用人文元素来改造城市景观设计的有效路径已成为城市景观研究的一

大趋势。 一城市景观设计的含义及特色 (一)城市景观的含义 景观设计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设计上也更加注重人、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迹、文化形态、宗教信仰等甚至是自然景观。将地域文化铭刻在景观之中,是地区内人们情感的寄托和归宿,也是塑造城市特色景观,提升城市景观价值和城市形象的重要部分。 城市景观设计涉及到对地域文化的挖掘和理解,以及地域文化特征与城市景观系统要素的相互结合。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以及”人与大地”关系的古典哲学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化的典范,在《园冶》一书中把中国园林作为中国文化和诗情画意的综合体,着重于开掘其文化内涵、构景手法及其作为文学艺术综合体给人的身心感受。同样,西方国家也很早就已经开始关注城市景观中人文景观的设计,把其作为改观城市环境和个性重要的课题,并进行相当广度和深度的系统研究。 (二)城市景观的特点 第一,城市景观都是依据一定的自然景观建立起来的,自然景观奠定了城市景观的基础,也制约了城市景观的轮廓。如重庆多山的地形地貌造就了重庆山城的景观轮廓,苏

机器学习与概念语义空间生成

机器学习与概念语义空间生成 何清 史忠植 摘 要 本文综述了机器学习在文本信息处理中的应用,特别对概念语义空间生成中的机器学习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阐述。概念语义空间是针对关键词检索过程中,由于检索词的差异造成的检索结果差异的问题而建立的支持相关概念的索引机制。文中分析了这一技术产生的背景,阐述了与概念语义空间密切相关的文本检索技术、搜索引擎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情况。最后指出了概念语义空间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发展的方向。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对海量文本信息处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使得机器学习技术在基于语料的文本信息处理中获得了快速发展。基于统计和经验的方法已经超出了传统机器学习的范畴,发展了一些独特的方法和技术。在过去十来年,统计学习方法改变了依靠手工建立语法和知识库以及文本目录索引的状况,通过对大量已标注的和未标注的自然语料的训练可以部分或全部自动地完成上述过程。但是自然语言处理中仍然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甚至是影响到自然语言处理的基础性的核心问题。在文本检索过程中如果只使用关键词匹配技术往往会遇到词汇不匹配。这是因为存在表达差异。关键词匹配检索模式往往基于这样一种基本假设:仅在一个文档含有与查询完全相同的词汇时,它们才相关。这种相关性匹配实际上是基于表层的匹配(Surface-Based Matching)。然而,人类的自然语言中,随着时间、地域、领域等因素的改变,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来表达。因此即使对于同一概念的检索,不同的用户可能使用不同的关键词来查询。例如当用户查询“计算机”和“电脑”两个词的时候其实是在查询同一件事情。而基于表层的匹配不可能检索到同一概念的多种语言表达形式。因此,词汇不匹配将导致系统的查全率降低。姚天顺教授曾经举了一个用“红苹果”、“红的苹果”、“红色苹果”、“红色的苹果”在网上检索,结果存在巨大的数量差异的例子,说明自然语言处理和信息检索在技术上没能很好地融合[1]。这一问题的产生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从根本上说是目前机器对自然语言不能完全理解。具体到这个例子来说,就是缺乏对红苹果这一概念的语义表达。从目前技术状况来看,尽管我们付出了大量努力,但是要达到使计算机对自然语言完全理解这一目标差得还很远。对于解决上述问题在目前可能达到的目标也许只能是通过机器学习对原始语料中概念之间的语义关联进行挖掘,对这些语义关联给出合理的表示,从而产生一些常识性的概念语义。 2 概念语义空间产生的背景 所谓概念语义空间,就是对文本集建立的能反映文本集中概念之间语义关系的一个索引。这是为克服关键词检索过程中,由于检索词的差异造成的检索结果差异而建立的支持相关概念的索引机制。概念语义空间与文本检索、搜索引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它是基于目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进展状况而产生的。 2.1 机器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 统计方法在语音识别方面的成功[2],促进了类似方法在自然语言处理其他方面的应用。现在各种机器学习方法几乎都应用到了自然语言处理的不同方面,包括词法、句法分析[3]、歧义消除和理解[4]、会话过程和信息抽取[5]以及机器翻译[6]。然而,传统的人工智能中的机器学习对计算语言学的研究贡献有限。这是因为基于机器学习和基于经验的自然语言处理需要通过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才能发展。 现在自然语言处理中大多数机器学习的研究都借助了语音识别中特定的统计技术如:隐马尔科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s, HMMs)、概率上下文无关语法(Probabilistic Context Free Grammars, PCFGs)。其它各种学习算法包括决策树、规则归纳、神经网络、基于示例的方法、贝叶斯(Bayesian)网络方法、归

基于语料库的语义韵研究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应用

2012年第·2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期 总第 127期 Fe b2012 [摘要]论文试图将语义韵研究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并通过实验来验证其能否提高学生的词汇搭 配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验结果显示,语义韵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学生的词汇学习具有积极作用,能提高学生的词汇搭配能力,提高语言输出的质量,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语义韵;在线BNC 语料库;词汇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2)2-0136-03 附表:2005年至2010年高考江苏卷完形填空题考点效度统计 !!!!!!!!!!!!!!!!!!!!!!!!!!!!!!!!!!!!!!!!!!!!!!!!! 基于语料库的语义韵研究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应用 张瑞芳 (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教育部于2007年7月27日公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教学模式方面提出如下要求:“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因此,基于在线BNC 语料库的语义韵研究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正是积极响应了这一教学要求而进行的。 一、语义韵理论简介 语义韵理论是近十年来才引入国内的一种基于语料库研究的语言机制。语义韵是指词汇习惯性地吸引某一类具有相同或相似语义特点的搭配词,其语义互相感染、相互渗透,在特定语境内形成一种特定语义氛围的语言现象。对于本族人来说,语义韵信息是隐性的,不是 刻意学习获得的,但对于非本族人的英语学习者来说,由于缺乏语言环境,这种信息只能通过学习获得。利用语料库学习词汇,学习者可以了解词汇不易察觉的语义韵特点。 S tubbs 将语义韵分为三类:积极语义韵(po sitive pro so dy)、中性语义韵(neutral prosody)和消极语义韵(ne g ative pros ody)。在消极语义韵里,关键词所吸引的词 汇几乎都带有强烈的或鲜明的消极语义特征,它们使整个语境呈现出一种强烈的、负面的、消极的语义氛围。积极语义韵的情况正好相反,所研究的词项吸引的几乎都是些具有积极语义特点的词项,由此形成一种积极语义氛围;在中性语义韵里,搭配词语的语义特点既不消极,也不积极。也可以说,既有一些消极涵义的词项,也有一些积极涵义的词项,呈现出一种错综语义特点。绝大多数英语词的搭配行为呈现中性语义韵,而一些词项具有 136--

论城市规划与空间形态解读(一)

论城市规划与空间形态解读(一) 【论文关键词】:城市规划;空间形态;香港【论文摘要】:在城市规划中,城市空间形态设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以香港为例,从其城市概括说起,再详细介绍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空间形态变化。还将香港中环作为特色街区,分时间段对各阶段的发展和标志性建筑物分别介绍。最后,企图从香港城市的规划与空间形态中,对我们的城市规划有些启迪作用。前言 香港自古是中国的领土,原属广东省新安县。在鸦片战争时期,被割给英国。到了1984年,中英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于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了香港的行使主权,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之后,香港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与内地很多城市相比较下,香港在社会经济发展很多方面有很多值得内地城市学习的地方。对于城市规划方面,香港城市发展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1.城市概括 香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交通、金融和旅游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之一。其位于广东省南端、珠江口东侧,北接广东省深圳市,距广州市中心约140KM。香港主要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部分组成,包括了230个大小岛屿,总面积1066。53KM2。现有人口600多万,98%以上属于中国国籍。香港平均每平方公里为589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2.城市设计与空间形态结构发展历程 香港当局和政府历来重视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其城市结构和城市形态的发展是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控制和指导下有序地进行着。香港特殊的发展历史,客观上导致了香港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出多元文化和边缘文化的特征。 香港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经历了三个阶段: 2.1初步发展阶段 1841年英国人强占了香港岛,并对香港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他们开发香港的主要目的是把香港建设成"自由贸易港城"。香港开埠时期正值英国维多利亚鼎盛时期,因而,这一时期香港的标志性建筑主要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这一时期香港的城市空间形态深刻地刻下了英国殖民文化的烙印,并对香港后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2缓慢发展期 这一阶段是指从1930年到1946年,此时香港被卷入国际经济政治旋涡,直接受到世界经济不景气、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影响,导致城市发展缓慢,最终,多元国际时代取代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期香港的标志性建筑由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转变成国际风格的高层新建筑。1935年建成的汇丰银行成为香港城市天际线变化的突出标志,这一时期香港的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2.3高度发展阶段 从1970年到1997年,由于香港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市用地的极度紧张,导致香港城市形态发生巨变,形成高度集约化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其主要特点是:建筑形态高层化;建筑功能复杂化;建筑风格个性化;城市天际线体现大尺度、高密度、多层次的特点。 2.4全新发展阶段 至1997年之后,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没有发生很多的变化。3.典型街区分析 香港中环是香港的重点街区,它的发展变化最能体现香港城市形态的变迁。如建于1886年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总行是当时香港中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筑风格模仿欧洲古典式,盛行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到了1935年,雄居中环的12层具有国际风格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是香港最高的大厦,成为当时香港的象征。如今,香港重重叠叠,鳞次比的座座高楼高耸入云,特别是中环一带,更是大厦毗连,飞廊交接,造型别致,各具风采。耗资50亿港币,高52层的汇丰银行大厦,巍峨雄伟,正面像巨大的火箭塔,大厦主体如待命发射、直冲云

语义韵与语义偏好的关系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第29卷第4期韩山师范学院学报Vo.l 29No .42008年8月Journa l of Hanshan N or m alU niversity Aug 2008 收稿日期:2007-09-27 作者简介:樊斌(1979-),女,湖北黄冈人,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硕士。 语义韵与语义偏好的关系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樊 斌,韩存新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摘要:语义韵和语义偏好是词语搭配研究中一组相关但不相同的概念。目前在国内专门介绍二者及 其关系的相关文献还比较少。该文综合国内外研究,简要介绍了二者的理论背景、关系以及对外语教学的 启示。 关键词:语义韵;语义偏好;关系;启示 中图分类号:H 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6883(2008)04 0078 04 一、引 言 语义韵(se m antic prosody)是当代语料库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语义韵研究在国外早已形成规模,而在中国才刚刚起步。由于它是一个新兴的课题,在国内自然也受到了不少研究者的关注。国内学者分别对语义韵理论的来源、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及意义都作了比较好的阐述,然而对于词语搭配行为当中的另一重要现象 语义偏好(se m anti c preference),人们似乎重视不够。语义韵与语义偏好是一组密切相关但又不相同的概念。目前在国内专门介绍二者及其关系的相关文献还比较少。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简要介绍了二者的理论背景、关系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二、什么是语义韵 语义韵这个概念主要是由后弗思(Firth)时代的三位语料库语言学学者Sinclair 、Louw 和S t u bbs 所阐释的。 [1](P131) 语义韵(se m antic proso dy),即关键词项的典型搭配词在语境中营造起 的语义氛围。[2](P300) 目前,国内广泛接受并使用的语义韵分类方法其实是由Stubbs 提出的。他认为语义韵大致可分为积极(positi v e )、中性(neu tra l)和消极(negative)三类。[3](P176) 在消极语义韵里,关键词吸引的词项几乎都具有强烈或鲜明的消极语义特点,它们使整个语境弥漫着一种浓厚的消极语义氛围。积极的语义韵的情况正好相反:关键词吸引的几乎都是具有积极语义特点的词项,形成了一种积极语义氛围。在中性语义韵里,关键词既吸引一些消极涵义的词项,也吸引一些积极涵义或中性涵义的词项,形成了一种错综的语义氛围。因此,中性语义韵又可称 错综(m i x ed)语义韵。[4](P165) 语义韵并非英语所独有,而是所有语言所共有的一种现象。例如:英语词汇中的一些词,如:co mm i,t cause ,set i n 等,具有消极的语义韵特征,而在汉语词汇当中 的一些词,如: 充斥!、 陷入!、 摆脱!、 推波助澜!等,也都具有消极的语义韵特征。 语义韵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由于语言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语义韵是这一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也会继续发展演化。一些旧的语义韵正在改变,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以杭州为例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杭州案例研究 现代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城市形象等软实力的竞争。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史,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飞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面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失去了可识别的身份,众多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古老建筑在现代化进程的滚滚潮流中轰然倒地。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城市营造者的眼中沦丧。而城市居民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危机感与日俱增,缺乏地域文化的城市也使得居民缺乏城市认同感。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持和发扬建筑的文化特性,是值得城市居民和城市营造者深思的。 一、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缺失 1.1传统建筑文化的缺失 任何建筑都和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精神的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以及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一直作为基本的建筑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建筑的发展,使中国建筑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理性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代建筑中理应得到继承与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西方文化思想的强势冲击,加上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正确的应对策略,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冲击下变为了弱势。中国当下建筑,大都沿袭西方建筑的模式,摩天大楼、欧陆风情随处可见,一些标志性建筑以其新颖和现代的造型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然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却缺失了。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浩瀚如海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城市建筑的文化遗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如何保存城市的历史面貌,延续城市的历史生命,对当下城市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建设中,这方面的工作却做得不够。当年梁思成谈北京城的规划与建筑时,曾感叹“伟大的北京城墙”被人们所忽视,他说,北京城墙的产

城市空间及其文化寓意

城市空间及其文化寓意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发源地,电影是现代艺术的产物,城市是电影得以成立的基础和土壤,电影以其最特别的方式记录着城市的成长变化。香港有着浓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但同时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后,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它是同时具有东西方文化特色的城市。 城市空间在电影中并非是简单的对于地理空间的呈现,而是更深层次的对于某个地区的文化建构的指涉。同样地,银河映像的电影则是对于香港城市空间的抒写。 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发展时期,进入到九十年代中期,香港电影逐渐衰落,很多电影公司转而做电视或广告。1996年是个特殊的年份,杜琪峰、韦家辉等人在这一年创立了银河映像公司,拍摄了一系列不同于之前港片类型的电影,早期的银河映像出品了很多黑色电影,积淀了良好的口碑和票房。 进入到新世纪,很多香港导演或北上去大陆拍片,或进军好莱坞,而银河映在保持年均一部电影的频率的同时坚持做具有香港本土性的电影,而所谓的“银河精神,,亦就是“香港精神”。由于银河映像坚持本土香港创作,故它出品的电影和香港的社会现象、民众生活息息相关。 银河映像之于香港犹若小津安二郎之于东京,侯孝贤之于台北,伍迪艾伦之于纽约。本文的第一章对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重难点做了详细的论述;第二章通过对银河映像出品的电影做一个顺序的梳理,按其不同时期的风格做大致的分期,分别是早期成立时的黑色电影时期、加入中国星后的爱情喜剧创作和承袭黑色风格电影创作的时期及后来呈现出来的后黑色电影时期;第三章就电影中出现的香港城市空间符号进行重点分析及研究,分别有写字楼、巴士、茶

餐厅和街道;第四章对不同时期出品的电影呈现出来的香港城市空间做梳理和分析;最后一章意在对银河映像电影中城市空间体现出的文化寓意的表达,随着香港电影中的“香港精神”的渐渐缺失,香港电影的本土性和主体性表达是银河映像关注之处,银河映像植根于香港本土创作,以电影的形式建立身份认同,体现了香港的本土性和主体性。

城市文化元素与文化再生在城市设计中的多种影响

城市文化元素与文化再生在城市设计中的多种影响 摘要:在促进城市文化复兴的城市设计中,首先要明确的是城市“文化”所指的具体概念与重要内涵。由于中国几十年以来所实行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普遍的看法认为是城市文化代表了先进文化和高雅文化的聚合。事实上,无论从城市发展还是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讲,这一观念是不恰当的。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非物质的体现,更应该被看作为复杂的实体,是一种与消费产品同等模式的生产、生活方式过程。此外,文化不仅在艺术方面体现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事实上,普通人的各类社会行为也是文化意义与价值的反映。 关键词:城市设计;文化;发展 1文化与城市发展 目前,城市设计越来越多的关注于城市文化再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其涉及到文化和传统技术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能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着力点。然而,除此之外的使地方政府更多地使用文化战略作为城市发展和文化再生手段的原因是更为复杂的,但很明显能够从现有的变化态势看出,是伴随着国家政治,文化和经济等宏观形势的转变而发生的。 现在,中国正处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上,文化强国与文化兴国已经成为当下最为重要的发展策略。就国家战略发展政策而言,体现了两个层面的重大变化,这对国内城市发展的文化战略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第一个层面涉及到中央政府对文化与艺术的态度,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尚未打开国门。在这一阶段,城市的发展运作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点,相关的城市基础的建设观也与当时的政治理念相匹配。这导致了从上到下的对于中国文化概念的漠视。此外,地方政府能动性的缺乏,也限制了地域文化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经济的逻辑逐步应用到社会各行业的传统项目,城市发展的目的产生了变化,自身的角色也相应而变,从以往实施特定的专政管理转化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民族感情也得到了释放,这进而对地方政府与相应的文化艺术团体产生了一定的压力,使之更为积极的考虑到城市发展的文化特色。 此外,中央政府对于文化的控制以及对于地方的计划管理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地方行政职能所拥有的管理范围与权限得到了扩展与提升。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召开与举办数项国际展览或者国际赛事,充分的重视了城市的自身特色。而通过这些案例,可以很容易获得国内城市发展的有益经验其中,除了丰富多彩的各类文艺活动外,城市发展政策的导向应该是推动城市文化的生产,促进城市文化的消费。因此,在城市设计过程中,应考虑为城市文化产业提供相应的空间与场地,并应以此作为未来城市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一部分。 此外,城市为满足后现代文化的象征的相关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必须产生适应文化的建筑环境。而城市设计也必须根据使用目的,提高建筑的时尚感,大力发展城市文化设施与公共艺术设施。很明显,文化能够促进城市发展,在现代

解读城市文化中心的公共空间设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810186674.html, 解读城市文化中心的公共空间设计 作者:赵会 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3期 摘要:城市文化中心是一个带有文化符号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 分。本次论文总体来说是以城市文化中心为出发点,来阐述城市文化中心的公共空间设计。以期将文化中心成为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将教育、文化、都市和休闲活动完美的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关键词:文化中心;公共空间;交流 城市文化中心是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创造舒适生活环境的关键,可以说是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化中心是市民休闲、游憩的集会场所,是大量人群在这里获得生活信息的聚合地。在现代生活当中城市公共空间越来越发挥了其重要作用的趋势,其重要性正在受到市民、设计师、政府、开发商更多的关注。空间是与功能有着直接联系的形式要素。所谓功能决定形式,表现在公共空间里就是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态。 1 文化中心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文化中心的公共空间设计,最重要的在于空间的营造。城市文化中心是一个被引入文化符号的大型城市公共空间。空间设计是提供一种以交通为主导的对现存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和提供新的且强调与周边文化符号相联系的景观化的功能设计。公共空间中缺乏各种低强度接触形式的形式,从反面证明了他们的重要性。[1]在设计条件和渐进式的城市策略下,一般在 设计中几个不同的功能区域通过组团空间和渐变的地形组织起来,在一个移动性原则的基础上对文化中心各个区域进行组织,通过几个区域联系起文化中心,从而达到一个从局部到整体、从平面到立体的效果。 1.1 局部与整体 在公共空间规划中,对可持续的文化中心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是寻找并确认可以使场地发挥“结构高效性”的机会。即针对文化中心的不同区域分别选择相适宜的用途,以期将项目打造成城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文化、教育、都市和休闲活动完美的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公共空间设计中针对文化中心的空间隔离问题应该做些规划,如在公共空间各个入口区加强文化中心与城市的联系,并实施统称为“城市交点”的设计创意。使整个文化中心被划分了几个大的区域:城市散步道、滨水区、入口区、生态停车场区等。文化中心通过道路系统、地块、建筑、空间等组成要素表现出复杂的动态性。在平面和竖向上都有变化。总体空间通过疏与密的对比,形成整体结构的变化与统一。

语义分析思路

C.3语义分析 实验目的 通过上机实习,加深对语法制导翻译原理的理解,掌握将语法分析所识别的语法成分变换为中间代码的语义翻译方法. 实验要求 采用递归下降语法制导翻译法,对算术表达式、赋值语句进行语义分析并生成四元式序列。 实验的输入和输出 输入是语法分析提供的正确的单词串,输出为三地址指令形式的四元式序列。例如:对于语句串 begin a:=2+3*4;x:=(a+b)/c end# 输出的三地址指令如下: (1)t1=3*4 (2)t2=2+t1 (3)a=t2 (4)t3=a+b (5)t4=t3/c (6)x=t4 算法思想 1设置语义过程 (1)e mit(char *result,char *arg1,char *op,char *ag2) 该函数功能是生成一个三地址语句送到四元式表中。 四元式表的结构如下: struct {char result[8]; char ag1[8];

char op[8]; char ag2[8]; }quad[20]; (2)char *newtemp() 该函数回送一个新的临时变量名,临时变量名产生的顺序为T1,T2,…. Char *newtemp(void) { char *p; char m[8]; p=(char *)malloc(8); k++; itoa(k,m,10); strcpy(p+1,m); p[0]=?t?; return(p); } (2)主程序示意图如图c.10所示。

置初值 调用scaner 调用lrparser 输出四元组 结束 (2)函数lrparser在原来语法分析的基础上插入相应的语义动作:将输入串翻译成四元式序列。在实验中我们只对表达 式、赋值语句进行翻译。 语义分析程序的C语言程序框架 int lrparser() { int schain=0; kk=0; if(syn=1) { 读下一个单词符号; schain=yucu; /调用语句串分析函数进行分析/ if(syn=6) { 读下一个单词符号; if(syn=0 && (kk==0)) 输出(“success”);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二)城市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建筑空间布局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个建筑在空间上的分布;建筑结构是指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关系;而建筑风格则是指建筑的整体外在表现。 1、从建筑布局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美国城市中心→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是现代城市布局。这是因为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高楼大厦,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成功的居民心理。(2)欧洲城市中心→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如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反映了西方城市发展一般都是以教堂或广场为中心逐步发展而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3)中国城市中心→围绕衙门、中轴线四方布局:如故宫,反映了我们国家很早就将“天圆地方”的文化理念融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 2、从建筑结构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使我国民居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如东方园林讲究园林构景的层次,追求的是“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并通过回廊、门洞以隔景、障景等艺术手法创设“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园林道路设计上讲究“避直求曲”,这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内敛”和表达方式上的“含蓄”。正如说“郑和下西洋”,中国人称之为“交流”,而外国人则认为是“探险”。 (2)西方文化外向、开放,民居往往没有围墙,园林注重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园林“道路”设计直率、明朗、和盘托出。反映了西方文化性格上的“外向”和表达方式上的“直白”。 3、从建筑风格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式宫殿建筑的红墙、黄瓦、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等,注重“神似”,反映了东方建筑艺术充满了想象力,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以意传情”,对美的一种更高境界的理解。西方式宫殿建筑的喷泉、雕塑、修剪整齐的园林绿地,重视尺寸比例,务求逼真,注重“形似”,反映了西方文化务实的一面。东方古典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的教堂表现宗教的崇高和庄重。 (2)中国民居讲究院落(如“四合院”)的一统和大家团圆;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讲究户外休闲。伊斯兰国家的宗教建筑也别具一格。 4、从城市建筑变化还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的变化:如银川西夏历史建筑先有中式风格,因为银川西夏历史时期正值唐宋中原文化的鼎盛时期,受中原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多表现为中式风格。后来受宗教传播的影响,又有伊斯兰风格,如“清真寺”,城市建筑布局也多围绕寺庙发展。现代银川又出现了许多高楼大厦,城市布局沿主要铁路、国道和城市交通干道布局,这反映了内陆城市发展与陆路交通的密切联系,说明了现代文明的影响。

浅谈城市文化空间规划

浅谈城市文化空间规划 刘扬徐泽 【摘要】本文以城市文化空间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城市文化空间的概念和分类;并对城市文化战略、各类文化规划以及文化空间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文化空间规划的基本技术框架,包括文化资源调查与标绘、城市文化空间体系构建、文化空间分类引导以及重点文化发展区规划指引等四个方面;最后,简要指出编制和实施城市文化空间规划的支撑体系。 【关键词】城市文化空间;城市文化空间规划 引言 实际上,与城市文化空间相关的规划并非新鲜事物,例如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文化设施布局等方面的规划早已出现,并且已经形成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另外,随着近些年来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创意空间规划也逐渐出现和成熟。但值得关注的是,以往这类规划通常仅针对文化空间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类别,并以文化部门为主导组织编制和实施,而将城市文化空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的系统性研究和规划实践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城市文化空间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全面探讨其概念、分类、及相关的规划内容和方法,以期形成一个基本框架,为后续研究和实践工作建立基础平台。笔者认为,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以“构建特色文化城市”作为发展主题,整体性的文化空间保护与建设是实施文化战略、提升城市文化特色和环境形象的重要途经,系统化的城市文化空间规划将在文化空间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引导功能,它也将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一个新趋势和新成员。 1.城市文化空间的概念及分类 1.1 城市文化空间的概念内涵 较早提出“文化空间”概念[1]是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中,主要用来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形态和样式。2005年,我国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将“文化空间”作为

浅谈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浅谈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8-06-14T09:26:41.88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4期作者:冯星[导读] 我们需要不断的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设计出独具中国特色的景观,兼顾历史性和时代性,再次续写中国特色城市文化的道路。 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310000 浙江杭州摘要:近年来,“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个理念深入人心,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是传统文化的实体外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文化底蕴是景观设计的生命力,通过传统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相互融合,不断创新,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更能增添景观设计的文化底蕴,使其更具有艺术表现力,从而表现出属于我们自己独特的、符合时代特征的景观设计。 关键词: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引言 中国的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千奇百怪、美妙绝伦,中国景观更是令全世界瞩目。中国的景观无论是从对城市的规划到园林的布置,还是从对景观的设计到单个建筑的设计,都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从我国比较完整的古建筑体系中,处处都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而在现代的园林景观中,也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体现。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景观设计概述 1.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中国华夏五千年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随之有各式各样的表现形式,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具有代表性的物质和形态称为传统文化要素。这些传统文化要素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传承性,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思想意志的载体,其所追求的朴素、含蓄、和谐的精神内涵和中国传统的自然、哲学、人文一脉相承,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的审美、智慧、精深和意境,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积淀,蕴藏着中国文化的精髓。 1.2现代景观设计概述 景观的原意是自然和开放广阔的景色,该定义类似于风景。19世纪初,景观一词开始作为一个专业名词,专指开放而广阔的自然景色。在城市化日益蔓延的今天,人们的生存环境大多被人工环境包围,社会对于景观的定义也在日新月异,因此景观设计亦是一门动态的学科。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下,中国景观设计越来越多的与西方城市景观相接轨,面对中国现代景观盲目借鉴和抄袭西方问题,保持中国本土化景观设计和探索地域文化成为现代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盲目学习西方城市景观可以改变我们的城市环境,但是却很难改变我们的景观文化。中国的景观设计师应该通过不断了解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从中挖掘出传统文化元素、内容,结合现代设计手法以及新科技,新材料,使传统融入到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去,使中国的景观设计在世界中独树一帜。 2.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1 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应用 温州南塘风貌街文化景观提升工程 在之前的几年,国内的设计行业非常流行欧美风格、日本枯山水、热带风光等等,景观小品不分场合的放置罗马柱、拱门窗券、狮头喷水等,或是弄点白砂粒,放几块石头、放个石灯笼就是日本枯山水了。甚至不管当地是什么样的气候特征,种上几株加拿利海枣,布迪椰子就是热带风格了。这种设计风潮都是盲目跟从外国的设计理念,并不符合我国的地域需求,这种抄袭的景观设计会因为民族习惯和气候差异等因素造成建成景观的实用性降低,导致景观最终只能成为“城市化妆运动”中牺牲品,逐渐的被人们所遗忘。最后,这一景观设计理念便退出历史的舞台。然而,现在的设计人员虽然将传统文化应该用在设计之中,但是这种融合是生搬硬套的融合,是无法将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出来,那种牵强附会的园林设计以及建筑物根本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需求。有相关学者指出,景观设计需要注重设计的实用性,景观设计的发展和应用不需要人们刻意的去传承,更不需要做一些所谓的设计理念来支撑其发展。若是设计无法与大众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那这一设计作品便不能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随之也就无法做出符合时代变迁的创新。若是做好传统文化和景观设计的融合,甚至能够起到引导时代发展的作用。 2.2 传统文化应用在景观设计中的继承和发展(1)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应用形式美。对于中国的景观设计而言,应用形式美的设计手法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简单的说即是将语言和符号融入景观设计中。形式美,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点、线等的连接形成面,在连成面的过程中,将结构的美感勾勒出来,并通过形式的再模仿和创造过程,将组成面的小品展现在景观设计理念中。(2)在景观设计中融入情感,将创造者的思想传达给大众。无论是创作诗歌、写作书画都离不开人的情感,在景观设计中更是如此,景观设计中的意境是设计者从自然、社会中体会到的感悟,并将这些感悟与景观设计结合,在设计时,把人的感情寄托在景观中,让景观不仅能够为大众服务,还能够让人们在场所中交流活动时与景观设计中表达的意境产生共鸣,进而达到以人为本的创作目的。 3.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3.1独特的色彩运用

城市空间活力研究方法综述

-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 城市空间活力研究方法综述 尹静贤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文章介绍了城市空间活力的定义,总结归纳了有关城市空间M力的研究方法,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需要更多地从社会人文角度切入&探究社会关系、文化氛围、意识形态对城市空间活力的潜在影响机制,以及关注怎样将研究结果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的城市建设中。 $关键词】城市活力;活力研究;研究方法;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我国城市处于快速发展期,期间也了很多城市问 题:超大街区,空城现象,,冷&,信息媒 的冲,传统的城市与生活模式开始瓦 解,现代化标准都市的表皮掩盖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内 &种性尺度的城市建设最的是城市 生活的衰弱,城市”活力”亟需激发。 以上,试图归纳有关城市空间活力的 研究方法,以期为的提供一& 1“活力”的定义 “活力”在生物学上表示酶、细胞等的促进反应的能力, 是生生存的能力。将“活力”引入城市,则内 涵更为广泛,其英文有多种解释:"Vitality,Activity,vigor,vi- tality”,代表生气、生命力、性、精力。对于城市空间活力 的学有统一定论,以下是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空间 力的阐述(表1)& 表1国内外学者对”活力”的阐述 代表学者“活力”阐述 凯文林奇(1936)一个聚落形态对于生命技能、生态要求和人类能力的支持程度⑴ 路易斯?沃思(1948)城市规模、密度和异质性3个因素的得分越高,城市中包含的社会角色专门化和功能差异性越大,城市的多样性越多,城市活力越高[2] 简?雅各布斯(1961)城市的力来多性&生多性的 4个必要条件,即主要用途的混合、小街段、老建筑和密度的保证(3) 杨?盖尔(1992)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在于处于其中的人以及人们的活动(4) 伊恩?本特利(2002)影响着一个既定场所,容纳不同功能的多样化程度之特性(5) 蒋涤非(2007)活力即蓬勃的生命力,是指城市能够为市民营造人性化生存的能力&高密度是产生活力的重要源泉(6) 可以看出,活力的定义在不断变化完善,但可以从上表中找到的词:生存能力,人的,多性。从 一步明确城市空间活力的三大特征:活力的目标是类$文献标志码】A 延续生存的能力,活力的表征即为空间中人的活动,活力构成的因素是空间功能与主体的多样性。 城市活力是城市的生命力,是城市的内动力,城市空间活力的特征、因及评价是后续空间设区的础。 2城市空间活力研究方法 “力”是一个实体的,所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多维度的,类型的因子的整合是难点。本对献的,将从人的行为度,空间设度力定量评价角度的理论与方法& 2.1人的行为活动角度 力的产生开人的,空间中为的特征一直是规划学界一个重要的&环境心理学实地观的行为来了的需求。Perm(1970)提了“行为”的:“一个人类学程学设计,跟的行为,他们在房间、房、街、以及城市范围内的日生目的,以了的为需的理类、协助或启用”(7)&实地与是最直接 的方法,广泛适用于小尺度空间的活力评价中。 (2016)以老为为切入点,提老:体为轨迹中的环境元素,环境元素对老年人户外的程度,提老化环境元模式[8]&(2013)鉴环境行为学的调研方法,运用跟、行为地图录法等调研了大连城市街力现状,街质环境特个维度的量化数据,并提出营造街力的两大原则:可达性原则、交混原(9)&(2010)空间注的方了市广,街地等空间中的动特征,探索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征,总结了3类力聚集点:具有休憩雌的休憩性活力点;具有景观小品或较 [定稿'期)2019-03-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51608451) [作者简介]尹静贤(1993-),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学& 54四川建筑第39卷3期201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