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

谈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
谈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

谈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探究性阅读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理论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应该大力倡导探究性阅读教学法。下面就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的问题谈一下个人体会。

第一: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的阅读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的语文教材为基本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它改革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起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师生共同长进、发展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知识,体验过程与方法。探究阅读的基础是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探究”。在此过程中,每个人都要阐明自己的观点,并且从别人那里获取经验,得到启发,使每个人在自主学习的同时,能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

不以自己的绝对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而是作为教学的“向导”,在教学活动中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活动起来,让爱思考的学生多思,善思,深思,让不会思考的学生爱思,会思;让每个同学尽可能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在必要的时候予以帮助,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气氛,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使自己真正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分子。由此可见,探究式阅读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要求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

第二.把握教材的个性特色,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选准切入点。

教师把经过梳理的能够体现教材重点、难点的问题给学生,使学生主动地进入自学探究阶段,这样的问题不宜多,要有探究、讨论的价值。阅读中探究的不仅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可以是词句,情感,意境之类,还可以是学生领悟学习方法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探究”内容是浅层次的,而“探究”方法才是深层次和更有探究价值的,也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下面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一课为例,谈一谈笔者在探究性阅读教学方面所做的一些尝试。《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比较艰深的文章,力图通过一节课把所有问题都解决是不容易办到的,此外作为一节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

的现代文阅读研究课,还必须在教学理念上体现一个新字。《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讨论、相互补充,自主参与获得知识,最终掌握一定的方法,从而举一反三。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笔者力图把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合理成分与新的教学理念相融合,尝试解决这一问题。鉴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内容比较难于理解,学生不知从何入手,笔者认为在此时,教师应在课文的“节骨眼”上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或者引导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书中找答案。所以在本课教学设计中笔者没有回避传统教法中的“分段”,但此分段非彼分段,这里的分段只是手段和引子,通过段落划分产生的分歧创造一个探究作品思路的契机,从而环环相扣,使学生在思想的交锋中由对立走向统一,最终自主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阅读方法,再引导学生自觉地把这种方法运用到本文其他问题的分析中,真正作到学以致用。

第三.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过去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接收学习”,教师讲,学生听。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改变这种现状,而代之以学生自读,教师点拨。由于语文学习是一种无序学习,阅读并没有什么必然的、

严谨的主次前后顺序,因此语文完全可以自学;而且,由于语文课“技能型”的特点,语文也必须自学。只有自学,才能形成语文能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学生自己能够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内化,这种内化需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实现。因此,阅读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内化知识技能”的时间和空间。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要少讲,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讲授课文,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要发挥的是主导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我意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一道。教师不宜以讲课文为专务。教师指示必须注意之点,令自为理解,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而谬误,然后为之讲说。如是则教师真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亦免处于被动地位矣。”阅读专家曾祥芹先生呼吁:阅读教学要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挤掉或取代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讲读”模式,建立在教师点拨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自读”机制。实乃真知灼见!学生在自读中“自为理解”,主动探究,加上教师的点拨指导,就能得到思考和开悟的满足,得到启智的喜悦和审美的享受,得到科学思维和方法技能的训练。

教师的点拨可以是一般方法的指导,也可以是具体问题的解答。但不论是一般方法的指导还是具体问题的解答,都要注重阅读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尽可能概括出认识问题的规律性,不能满足于得出一个答案。教师的点拨可以在学生自读遇到理解障碍之后,也可以在

遇到疑难之前。例如在学习了初一语文第四单元多彩四季后,我把描写四季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教师点拨:描写景物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景物要注意写得有声有色;描写景物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描写景物要注意动静结合……学生通过阅读比较基本上都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而且还发现许多其它的描写方法。这样学生再遇到写景文章,基本上不要老师再多讲,会自己分析了。

第四.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捕捉闪光点,提高学习层次。

在教学中,教师则要真正的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的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的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要了解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不仅要敏锐地发现这种变化,而且要有效地促进这种变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尽量地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面对学生这些有别于他人的观点、探究方式时,教师应多问问:“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会这样想?”课堂上再多一些“有不同的意见吗?”“你的想法比老师的更好!”以此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深入地思考,顺利的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在学生探究出通过对文章中重要语言信息的提取和揣摩来分析文章的方法后,笔者引导学生进入学以致用的阶段,即把新的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分析马克思一生对人类做出了哪些伟大贡献。通过“不仅如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因为马克思首

先是一个革命家”等语句学生可以判断出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为人类作出的两方面贡献。从阅读教学的任务来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但是我从培养学生自己学会阅读的目的着眼,使学生感觉有所得,有所悟,也许这才是最重要的吧。

相信随着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习惯的养成,随着学生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他们能够自主探究出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学生们的阅读会逐渐走向深刻与成熟。而这正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谈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

卧龙区石桥镇第一初级中学

张冬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