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社会运行

第十一章社会运行
第十一章社会运行

经济政法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案

第十一章社会运行

课程名称:社会学

授课导师:毕天云

职称:教授

备课教案

第一节社会运行概述

一、社会运行的涵义

社会运行是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多种社会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运行是社会变迁和发展,表现出经常、变异和中断等三种关系;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为交叉渗透、制约、促进和转化等关系。

二、社会运行的条件

(一)国内条件

1.生态环境条件

2.经济条件

3.政治条件

4.人口条件

5.文化和心理条件

(二)国际条件

1.国际经济条件

2.国际政治条件

3.国际文化条件

三、社会运行的状态

(一)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在评价社会运行状态时,要做到全面性和整体性并重。所谓全面性就是要对社会多因素、多层次的社会做周密全面的考察,做到纵横结合、结构与功能结合、历史、现实与未来结合。所谓整体性,就是要从总体上把握社会运行的综合效益,综合效益是社会大系统以及各个子系统运行状态的根本依据。

2.协调性原则。社会运行的协调性就是社会多种要素、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配合。社会运行的协调性包括三个方面:①结构性协调②功能性协调③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

3.满足需要原则。满足需要原则是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根本原则,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评价社会运行状态归根到底要用人类自身的状态来说明;满足人类需要的程度是满足客观状态和主观要求之间的桥梁。

(二)社会运行状态的类型

在现实的社会运行中,其运行状况是千姿百态的,我们可以使用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理想类型”方法,把各种具体的社会运行状态分为三种基本的类型或形态:

1.良性运行

良性运行是指构成社会整体的各个子系统和子系统内部不同部分之间相互

适应、相互促进,各种社会障碍、失调因素被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和最低限度内的社会运行状态。良性运行的社会在总体是既是稳定的,又是和谐的,呈现出协调发展的特点。

例如,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前期,党风正,政治清明,社会风气、精神面貌好。生产恢复发展快,社会障碍因素被控制在很小的范围之内。

2.中性运行

中性运行是指构成社会整体的各个子系统和子系统内部不同部分之间存在着障碍,具有较多不协调因素,但尚未危害、破坏社会正常运行的社会运行状态。中性运行的社会在总体上是基本稳定的,但内部是不完全协调的,呈现出一种模糊发展的特点。因为中性运行的社会具有不稳定性和过渡性的特征,既有可能走向良性运行,也有可走向恶性运行。

3.恶性运行

恶性运行是指社会整体的各个子系统和子系统内部不同部分之间严重冲突,社会障碍丛生,整个社会离轨、失控的社会运行状态。恶性运行的社会在总体上既是不稳定的,也是不协调的,呈现出畸形发展的特点。

四、社会运行的调控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运行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社会运行和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又是一个人的自觉活动的过程,人们可以在尊重社会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社会运行进行调控,使社会运行保持一种协调有序的发展状态。人们在对社会运行进行调控时,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手段;但就社会调控的全面性而言,最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有三种:

(一)社会计划

社会计划即人们为了调控社会运行的状况,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而对社会的有关系统、社会生活的有关方面发展所作出的规划。社会计划的制定必须做到:一是全面做好社会调查研究。通过社会调查研究,掌握社会运行的历史和现状,为社会计划的制定奠定坚实的经验基础。二是形成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社会计划的制定是一项全局性、宏观性和长远性的战略决策,必须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采取科学的决策方法;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集思广益,符合民情、体现民意、尊重民心。

(二)社会指标(social indicator)

“社会指标”(social indicator)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雷蒙德·鲍尔(Raymond Bauer)在其1966年发表的《社会指标》一书种提出,很快成为社会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20世纪60-70年代,世界范围曾经形成一场“社

会指标运动”。

社会指标是描述和评价社会整体及其各方面存在和运行状况的项目及其数值。社会指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根据研究范围,社会指标可以分为总体性指标、部门性指标和专题性指标;根据指标的性质,可以分为客观指标(反映社会现象中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状况的指标)和主观指标(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愿望、评价和态度等方面的指标)。

社会指标具有多方面的功能:(1)描述功能。对所研究的社会现象进行客观描述,如实反映情况,主要说明“是什么”。(2)解释功能。对所研究的社会现象进行全面地、深入地分析,并作出因果解释,回答“为什么“。(3)评价功能。社会指标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尺度,用它对所研究的社会现象及其发展变化情况进行测量分析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和分析,就可以针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进程作出适当的判断和评价。(4)监测功能。社会指标犹如现代化企业中自动控制中心的各种仪表所显示的数字,通过这些数字,可以监测整个社会这架大机器的运转情况,以便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所研究的社会现象进行宏观调控。(5)预测功能。根据已经占有的基本数据资料,在对过去和现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所研究的社会现象的变化发展规律,从而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三)社会预测(social predication)

社会预测是对社会整体及其各主要方面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所做的预计和推测。社会预测具有超前性、探索性、可检验性和或然性(不精确性)等特点。在社会学研究中,社会预测的重点主要是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问题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社会预测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社会预测的范围,可以分为宏观预测、中观预测和微观预测;根据社会预测的时间,可以分为长期预测、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根据预测结果的性质,可以分为定性预测、定量预测和综合预测。

第二节社会运行的机制

一、社会运行机制概述

(一)社会运行机制的涵义

1.机制的基本含义

一是指事物各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即结构;二是指事物有规律性的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效应,即功能;三是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2.社会运行机制的含义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要地说,就是社会运行“带有规律性的模式”。

(二)社会运行机制的分类

1.根据社会运行机制的形成过程分类

根据社会运行机制形成的过程,可以把社会运行机制分为自发机制和人为机制。自发机制是依据一定的规律自然地、历史地形成的社会运行机制,如“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制度。认为机制是人类根据一定的社会目标,通过人们的主观努力而有意识地建立起来的社会运行机制,如政策导向机制。

2.根据社会运行的作用领域分类

根据社会运行的作用领域,可以把社会运行机制分为经济机制、政治机制、文化机制和心理机制。

3.根据社会运行机制的表现形态分类

根据社会运行机制的表现形态,可以把分为显性机制和隐性机制。人类可以完全预见运行后果的机制就是显性机制,不能预见或没有发现的运行机制就是隐性机制。

4.根据社会运行机制的层次分类

根据社会运行机制的层次,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建立一套完整的社会运行机制体系。把社会运行机制作为一级机制,则包括五个基本的二级机制:社会运行的动力机制、社会运行的整合机制、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和社会运行的保障机制。

(三)研究社会运行机制的意义

1.理论意义:有助于沟通社会学中的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2.实践意义:有利于社会学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二、社会运行的动力机制

社会运行的动力机制包括动力结构、运作过程和运作方式与手段三个部分:(一)动力结构

1.外围结构

①动力主体:微观主体——个体行动者;中观主体——群体、集团;宏观主体——国家、社会、区域共同体。

②动力传导媒介:把社会动力从一个动力主体传到另一个动力主体的渠道,主要包括利益、文化和信息三种媒介。

③动力受体。人们获得需求满足的对象、工具和手段等。

2.内核结构

①动力源。动力源是人们的内在需要,是动力原点。

②动力方向。

③动力储存体。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

④社会行动。社会行动是社会动力的直接表达,只有通过人们的各种社会行动,社会动力才能直接表现出来。

(二)运作过程与手段

1.动力源的开发。动力源的开发就是人们内在需求的开发。

2.动力转化环节。将潜在的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动力,转化为一种实现需要满足物的社会行动。

3.动力培育环节。动力的积累、储存、增长和发展。

4.动力分配环节。分配给其他社会运行机制和社会各部门、单位和领域。

5.动力反馈环节。动力机制输出的结果对动力机制运作产生影响的过程。

三、社会运行的整合机制

社会整合是指社会利益的协调与调整,促使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结合为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过程,也就是人类社会一体化的过程。社会运行整合机制,则是指影响社会整合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及其功能,以及社会整合的作用原理。社会运行的整合机制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一)整合对象:社会利益

社会利益可以分为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整合方法可以分为两类:认同性整合和互补性整合。共同利益使用认同性整合方法,特殊利益使用互补性整合方法。

(二)整合中心:总中心与分中心

整合中心是指对社会个体、社会群体产生吸附力量,使之凝聚为社会整体的社会事物。整合中心可以是人、物、象征符号、机构、规范、意识形态甚至口号。

当代中国社会的整合中心:

总体整合中心:基本路线

政治整合中心:中央人民政府

意识形态整合中心:马克思主义

规范整合中心:社会主义法律系统

(三)整合过程

1.自下而上的整合:微观→宏观(个人→群体→社会)

2.自上而下的整合:宏观→微观(确立中心→认同沟通→调整反馈)

四、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照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激励机制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激励标准

激励标准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激励的方向和强度所做的规定。激励方向是对激励的质的规定,包括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激励强度是对激励的量的规定,体现为多少或轻重。

(二)激励手段

1.功利型手段: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需要。

2.符号型手段:满足社会成员的精神需要。

3.功利符号型手段:主要满足物质需要,兼顾精神需要。

4.符号功利型手段:主要满足精神需要,兼顾物质需要。

(三)激励过程

1.导向环节。制定激励标准并使之具体化和操作化,然后进行宣传。

2.检测环节。对社会成员的实际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进行评判与检定。

3.分配环节。根据检测结果分配社会资源给社会成员的过程。

4.反馈环节。激励机制的输出结果对整个激励机制的影响,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前者有益于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后者可能损害激励机制。

五、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有效地遵从社会规范,从而到达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过程。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一)控制手段

控制手段多种多样,主要有组织手段、制度手段和文化手段。

(二)控制对象

1.微观对象: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

2.中观对象: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

3.宏观对象: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三)控制过程

1.决策环节:控制者为控制方向和控制力度作出选择和决定。

2.实施环节:具体实施社会控制的过程。

3.监控环节:对实施环节和控制对象的监督、核查与调控。

4.反馈环节:控制过程的输出结果对控制过程的影响。

六、社会运行的保障机制

社会运行的保障机制是指社会保障的结构、功能及其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社会运行保障机制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的良性运行,避免恶性运行。保障机制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保障对象

1.社会成员。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

2.社会制度。保障社会制度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有效性。

(二)保障手段

1.社会援助。为生活上的弱势群体提供物质性的救助和支援。

2.社会疏导。人民调解制度、政治协商对话制度、多党合作制度。社会安

全阀机制,是一种补救机制。

3.社会调节。消除不安定的根源,预防和避免问题产生。社会预警机制。

(三)保障过程

1.社会检测。筛选和选择保障对象。

2.实施环节。提供具体保障的过程。

3.反馈调整。保障效果的输出及其评估。

一、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社会运行社会运行机制

2.简述社会运行的条件。

3.联系实际分析当今中国的社会运行状态。

4.简述社会运行的动力机制。

5.简述社会运行的整合机制。

6.简述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7.简述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

8.简述社会运行的保障机制。

二、进一步阅读书目

1.郑杭生、李强,1993,《社会运行导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朱庆芳、吴寒光,2001,《社会指标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张理海著,1999,《社会评价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4.陈新汉著,1997,《社会评价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毛概第十一章课后练习题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单选题 1.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系统地回答了() 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 ) B.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 ) C.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的问题(√)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 ) 2.我们党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的会议是() A.党的十五大 ( ) B.党的十六大(√) C.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 ) D.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 ) 3.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重要文件是() A.《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B.《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 ) C.《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 ) D.《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 )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坚持改革开放 ( ) B.坚持以人为本(√) C.坚持民主法治 ( ) D.坚持科学发展 ( ) 5.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来的会议是() A.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 ) C.中共十六大 ( )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 6.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观点是() A.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 B.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 ) C.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 ) 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 ) 7.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根本政治保证的是() A.发展和谐文化 ( ) B.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 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D.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 ) 8.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的是() A.加强思想文化建设(√) 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 ) C.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 ) D.发展经济 ( )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 A.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 B.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 ) C.坚持改革开放(√) D.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 10.“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出自() A.《共产党宣言》(√) B.《和谐与自由的保证》 ( )

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

1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 接 接案的步骤及核心技巧 案 接案应注意的事项 预 预估的目的和任务 估 预估的基本步骤与过程 服务计划的构成 计划 制订服务计划的原则 制订服务计划的方法 介 介入的分类 入 选择介入行动的原则 评估的目的 评估 评估的方法 评估应注意的事项 接案阶段的主要任务 结案 结案时服务对象的反应及处理方法 结案后的跟进服务 接案 计划 ·服务对象来源 预估 ·目标制定要求 ·服务对象类型 ·预估的任务 ·共同制定计划 ·会谈任务技巧 ·人在情境中 ·适度价值介入 介入 评估 结案 ·直接介入 ·过程评估 ·结案任务 ·间接介入 ·结果评估 ·负面情绪 ·介入原则 ·基线测量 ·结案处理 ·跟进服务

2 第一节 接案 知识点一、接案的步骤及核心技巧 (一) 接案前的准备(重点) 接案的目标与服务对象建立一个良好的专业关系,为后续的预估和介入打下良好的工作基础,以便工作者和服务对象能以此为起点一起工作,实现社会工作的助人目标。 (1)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重点) 主动求助的 他人介绍或者机构转介的 工作者外展 (2)认定服务对象的类型(重点) 自愿型 非资源型 (3)现有服务对象与潜在服务对象(重点) (4)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过程 (二)会谈 (1)做好会谈的准备并拟定初次会谈提纲(重点) ①资料准备:服务对象材料、是否接受过服务、是否有特殊事项、走访社区 ②拟定面谈提纲 (2)会谈 ①会谈时间场所的安排 时间安排上:配合服务对象时间 地点安排上:会谈室 (3)会谈的主要任务 ①确定服务对象的需求和问题 寻求帮助的原因、对自己的看法、期望达到的目标 ②澄清角色和义务; 激励并促进服务对象进入受助角色; 促进和诱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达成初步协议:提供服务、问题界定、角色期望和时间长度; 决定工作进程:终结服务(缺乏人员、对象或问题不符、其他机构有特权、服务对象不接受、看法和期待不一致)、转介其他服务、进入下一步助人阶段。 会谈的主要技巧(重点) (1) 主动介绍自己(重点)

毛概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辨析题

毛概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辨析题 1.稳定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和谐社会并不等于稳定社会。和谐社会必然是稳定社会,但稳定社会不一定是和谐社会。在历史上,有的稳定是以牺牲活力为代价的。和谐社会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3.科学的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4.和谐社会就是利益均衡的社会。 [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者的关系既是前提与保证的关系,也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因为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所以二者是统一的。它们都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 4.和谐社会就是利益均衡的社会。 [答案要点] 此说法是不准确的 . ( 1 )和谐社会从根本上是要做到利益均衡,这毋庸置疑。由于分配不公、城乡及地区差距大、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导致社会成员之间在利益上不均衡的情况确实需要及时调节。但如果认为和谐社会仅仅是实现这个目标则是片面的。( 2 )和谐社会除了调节利益关系之外,也包括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只有在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实现有序,整个社会体系都在制度个法律的轨道上运行,才符合和谐社会的主旨。( 3 )和谐社会还有一层很重要的含义,就是人与自然的。由于 dui 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导致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从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日益受到自然的威胁,这些问题,都应该是和谐社会必然要解决的。

社会学概论第十一章复习题

第十一章社会问题 一、本章要点总结 1、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 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2、社会失调:即构成社会的各基本要素、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社会无法发挥 其正常功能的状态。社会失调主要包括社会关系的失调和社会结构的失调。 3、就业: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以维持生活的活动。广义地说,就业是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创造社会价值的活动。 4、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找不到劳动或工作岗位,无法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劳动 力资源闲置的状态。失业有显性失业与隐性失业之分。显性失业指原来有职业的劳动者失去劳动岗位,处于被解雇状态;隐性失业是劳动者虽然在职,但不能充分发挥其劳动能力的状态。 5、贫穷文化论: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贫穷现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穷人之所以长期和世代贫 穷,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有的贫穷文化。 二、本章习题 (一)填空题 1、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 2、人类与环境失调表现:一是问题,二是问题,另外还表现为人类 对的压力过大。 3、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不相适应。 4、我国人口问题表现为、。 5、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 6、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同不能合理配置。 7、我国面临就业问题主要是和解决两个方面。 8、贫穷具有和、和、和几种。 9、贫穷国家的共同特点是:、生产率水平低、、、、 在国际贸易中以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为主。 (二)选择题

1、什么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 C.环境问题D.贫穷问题 2、我国的基本国策是()。 A.加强精神文明建设B.计划生育 C.缩小城乡差别D.扶贫 3、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这是()。 A.就业B.失业C.显性失业D.不充分就业 (三)简答及论述 1、社会问题的成因。 2、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及我国解决劳动就业的措施。 三、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依赖关系顺应关系掠夺关系 2、原生环境次生环境环境 3、物质资料再生产 4、人口数量庞大人口素质低 5、政治原因人口惯性文化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6、劳动力资源生产资料 7、新增劳动就业隐性失业 8、绝对贫穷相对贫穷个案贫穷集体贫穷短期贫穷长期贫穷 9、生活水平低人口增长率高失业率高国内贫富分化严重 (二)选择题 1、C ; 2、B; 3、D; (三)简答及论述 1、社会问题的成因。 答:①社会问题是指人文环境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因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人文环境失调包括社会关系失调、人与环境关系失调两方面。 ②人与环境关系失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生环境问题,即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因素对人类生存和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以至威胁。二是次生环境问题,即被人类改变了的自然环境

社会工作实务重点知识点汇总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 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 一.接案 1.服务对象来源:主动求助者 由他人或其他机构转介而来 社会工作者通过外展服务成为服务对象 2.服务对象类型:自愿型和非自愿型 3.面谈主要任务: (1)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 (2)澄清角色期望与义务 (3)激励并促使服务对象进入角色 (4)促进和诱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政变 (5)达成初步协议 机构和社工者可提供的服务、对服务对象的问题的初步界定、相互角色期望及暂定的工作时长 (6)决定工作进程 终止服务、转介其他服务,进入下一个助人阶段 4.面谈的技巧: (1)主动介绍自己 (2)沟通 治疗性沟通:通过交往选到一个人对其他人进行帮助的日的 (3)倾听 5.资料收集的内容 个人资料、身体情况、服务对象的特点及能力、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 6.资料收集的途径 (1)询问(会谈、角色扮演、问卷) (2)咨询 (3)观察(家访或深入社区调查) (4)利用已有资料

(5)问卷调查 7.接案注意事项 (1)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 遇到紧急情况跳过接案等程序.直接进行干预程序 (2)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 (3)决定问题的优先次序 先易后难,为服务对象建立信心 (4)保证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服务符合服务机构的工作范围 二.预估 1 预估的主要任务 (1)识别服务对象问冠的客观因素 背景资科、所处环境、问题持续的时间、使用过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2)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主观因素 服务对象的实际感受 (3)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及足问题延续的因素 (4)识别服务对象及环境的积极因索即找到积极的资源帮助解决问题 (5)决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辑 2 预估的基本步骤 (1)探究服务对象的情况、问题与需要 ▲服务对象不能解决问题的原冈 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 服务对象对问题处理方法的看法 政府的政策 与资源网络的联系 (2)分析服务对象的资料并作出预什摘要 ▲对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作出解释 ▲列出解决问胚口标及先后次序

社会工作实务

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第一节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的含义 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一般来源于两种类型: 1.由实地工作资料中累积,然后就这些资料系统化的构建出来的一般模式 2.由理论概念着手,再借着线性逻辑推演出一个可供运作的基本形式 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是指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形成的社会工作的具体操作性工作方式。 二、模式总论 1.心理—社会模式是社会工作实务上采用最普遍的服务模式 (1)历史过程: 此模式早期以心理动力为主要技巧,强调案主的诊断应建立在对他的过去生活经验及早年创伤的了解,运用潜意识、抗拒等观点来解释案主问题,又被称为诊断模式或心理分析模式。由于采用此观点提供服务时间过长,而且费用贵,有种病理取向,受到批评。 后来,这一模式主张把人的行为及其障碍放到社会中去考察,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的体系,人在特定的环境中生活成长,人所遭遇的问题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所以只有结合人与环境的互动,才能真正理解人的行为。(2)理论观点 关注的重点在于改善人际关系和生活情境 主张对人和他的行为的了解必须从“人在情境中”着手,强调个人的行为是同时由其内在心理和外在社会因素所形成,并以此提出社会工作不同于心理治疗的问题处理目标、方法和技巧 强调人类的个人内在心理与社会生活并重,而不偏向一方 在临床应用上,必须探讨与了解案主在生物的、物质的、身体的、个人的、人际与文化的互动因素 (3)目标: 这一模式是兼顾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生理面、心理面及社会面的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互动作用。目标不仅在解决当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促成人们健全的成长,增进人们社会生活功能,以获得心理及社会适应的平衡与满足 满足案主的需要 协助案主应付其所面对的困难情境或问题 增加案主的一般社会生活功能 增加实现案主的目的及期望的机会与能力 (4)问题处理策略 直接处理程序:集中于案主与社工人员间交互活动的各种治疗技术,强调让案主观察内在与外在的各种因素 支持:有兴趣与同情的倾听 探讨、描述与宣泄 反映性讨论 间接处理程序:针对可能产生改变的资源,以及可以影响人际情境,使环境变为较符合案主的利益。运用直接处理技巧影响案主环境中有关系的重要他人、重要系统及重要环境方面的工作 2.功能模式 (1)于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宾夕法尼亚社会工作学院创立 (2)此模式以兰克的自我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认为人是自己的创造者,个体行为虽然受潜意识、非理性、早期生活经验等因素的重大影响,但主要是由个人意志决定的、个体是其行为的决定着与主宰者,所以个人能借助专业人员与机构的帮助,发挥潜能,解决面临的问题 (3)特点: 认为社会工作的目标在于发展、执行社会服务方案,以满足一些个人通过努力无法满足的需求,增进个人的成长与福利。社会工作机构是使个人与社会利益相互结合的地方,也是社会政策加以实施的场所。 不同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担着各异的社会功能,而这些功能正是整个社会正常运转与各个个体良好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强调社会工作的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在与案主进行专门交往的过程中借助专业知识与技能,协助案主发现自己的需求,了解自己的本质,以发挥其潜能,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过程 3、问题解决模式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章节题库(第十一章 社会福利政策)【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社会福利政策 一、简答题 1.什么是社会政策?它有哪些特点? 答:(1)社会政策的含义 社会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和实现社会发展而制定和采取的各种原则、方针。它与社会行政相对应,属于间接社会工作的一种。社会政策涉及的面较广,可以解决多数人遇到的问题。 (2)社会政策的特点 ①社会政策是政府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而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行动; ②具有社会性的特征,包括社会性目标和社会性价值; ③社会政策是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政策体系; ④坚持福利性的原则; ⑤具有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相协调的特征。 2.简述社会政策制定的一般程序。 答:社会政策的制定涉及从发现问题到政策方案的出台的一系列过程,包括确认政策问题、建立政策议程、制定政策方案、政策方案选优、政策方案合法化等各种环节。 (1)确认政策问题 确认政策问题的必要条件是: ①存在一种可以确认的客观情势 某一问题不但业已客观存在,且公众与政府对该问题的存在及其严重程度达成了某种共

识。 ②出现了强烈的公众诉求 当某一问题日趋严重,导致部分乃至全体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发生障碍,社会公众的政策诉求便会出现并日趋强烈。 ③形成了明显的政策需要 当问题严重到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即如再不采取行动,政府履行政治责任、行政责任的能力与公信力将受到挑战时,从政府的角度看,便形成了明显的政策需要。 (2)建立政策议程 政策议程是将政策问题纳入政治机构的行动计划的过程。 公共议程和政府议程大体可视为政策议程的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人们对问题的界定比较模糊,一般也不提出可行性方案或解决办法。到了政府议程阶段,对问题已有了明确的界定与陈述。 (3)制定政策方案 确定政策目标是设计政策方案的第一步。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是政策方案设计与择优的基础,也为政策效果的评估提供标准。 政策方案的设计包含一系列具体步骤,大致可分为轮廓勾画和细节设计两个步骤。轮廓勾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为实现特定目标,尽可能多地提出相应方案;二是将各种方案的轮廓勾画出来。 细节设计是指按照所勾画的各种政策方案轮廓,确定实现政策目标的具体途径、措施和手段,包括政策界限的规定和相关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资金预算、物质保障等。 (4)政策方案选优 政策方案的选优是指对已设计出来的各种政策方案进行评选,从中找出一个最佳方案的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授课对象:二年级本科生 教学时间:4学时 教学目的: 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熟悉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重点难点: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可能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难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举措。 课外阅读文献: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邓小平:《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课外讨论: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就“在改善民生方面,我们的社会还有那些不和谐的地方?如何改进?”进行讨论。并做好课堂交流的发言准备。 分课时教学安排: 第1课时: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 第2课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 第3课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第4课时: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教学内容设计(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实施方案): 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古今中外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墨子和谐思想,中国近代和谐社会思想。西方社会有关和谐思想。

第十一章社会工作的目标、要素及主要领域题库4-2-10

第十一章社会工作的目标、要素及主要领域题库4-2-10

问题: [单选]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助人,()是达到助人目的的有效手段。 A.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 B.受助者的积极配合 C.利他主义价值观的指导 D.科学的助人方法 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

问题: [单选]高中生小红在升入高三后,学习压力倍增,经常担心自己考不上理想的大学,食欲不佳,精神紧张,老师和家长都很为她担心。为此学校社会工作者小娜为她实施了一系列帮助,通过谈心聊天的方式减少小红对于高考的紧张情绪,增加其自信;同时也针对性地为她提供学习上的帮助和辅导等。从社会工作要素的角度,下列关于该助人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小红的家庭是小娜的服务对象 B.小红是服务活动的主体 C.小娜实施的活动是助人活动的载体 D.小娜实施的行动体现了对小红的主导性 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

问题: [单选]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的一套观念,包括社会工作者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服务对象的看法以及对自己的看法。 A.概念化 B.系统化 C.评判自身价值 D.评判助人活动 社会工作价值观。 (11选5 https://www.360docs.net/doc/4810651691.html,)

问题: [单选]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实务的服务对象从困难群体扩大到有需要的人士。根据服务对象拓展的趋势,下列选项中,哪一个属于新扩展的服务对象?() A.吸食新型毒品的成瘾者 B.下岗失业者 C.新进城的务工人员 D.需要压力舒缓的企业高管 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

问题: [单选]社会工作在分析困难群体的困难和问题时的基本观点是()。 A."人在群体之中" B."人在环境之中" C."人在社会之中" D."人在社区之中" 社会工作理论视角。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 以下关于和谐社会的认识正确的是( B ) A、和谐社会是最高理想 B、和谐社会是共同理想 C、和谐社会是全体公民的理想 D、和谐神会只是中国人的理想 2. 在《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地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重大部署。这个决定是在哪一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的( D ) A、十六大 B、十六届四中全会 C、十六届五中全会 D、十六届六中全会 3. 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D ) A、二者在内容上完全不同 B、二者是两个阶段上的不同目标 C、二者的目标要求是完全相同的 D、二者都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正确反映 4. 从根本上,和谐社会是要理顺( C )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物的关系 C、利益关系 D、权利关系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这个飞跃是我们党对下列哪个问题的新的探索( A )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改革开放 C、对外开放 D、小康社会 6. 《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C ) A、根本任务 B、根本原则 C、本质属性 D、基本要求 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是( A ) A、社会主义的 B、共产主义的 C、福利社会的 D、田园牧歌式的

8.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其中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 ( D )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发展先进文化 C、科学发展观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9.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是( C ) A、党的领导 B、发展公共事业 C、制度建设 D、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 B ) A、党的基本路线 B、中国共产党 C、稳定的社会局面 D、广大人民群众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为了巩固党执政的( D ) A、物质基础 B、政治基础 C、思想基础 D、社会基础 12.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 B )的社会。 A、共同建设、共同发展 B、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C、共同发展、共同享有 D、共同创造、共同发展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 ) A、以人为本 B、科学发展 C、改革开放 D、民主法治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 C ) A、以人为本 B、科学发展 C、改革开放 D、民主法治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D ) A、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B、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C、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D、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16. 下面不属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公平正义含义的是( D ) A、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B、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第十一章社会运行

经济政法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案 第十一章社会运行 课程名称:社会学 授课导师:毕天云 职称:教授

备课教案

第一节社会运行概述 一、社会运行的涵义 社会运行是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多种社会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运行是社会变迁和发展,表现出经常、变异和中断等三种关系;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为交叉渗透、制约、促进和转化等关系。 二、社会运行的条件 (一)国内条件 1.生态环境条件 2.经济条件 3.政治条件 4.人口条件 5.文化和心理条件 (二)国际条件 1.国际经济条件 2.国际政治条件 3.国际文化条件 三、社会运行的状态 (一)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在评价社会运行状态时,要做到全面性和整体性并重。所谓全面性就是要对社会多因素、多层次的社会做周密全面的考察,做到纵横结合、结构与功能结合、历史、现实与未来结合。所谓整体性,就是要从总体上把握社会运行的综合效益,综合效益是社会大系统以及各个子系统运行状态的根本依据。 2.协调性原则。社会运行的协调性就是社会多种要素、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配合。社会运行的协调性包括三个方面:①结构性协调②功能性协调③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 3.满足需要原则。满足需要原则是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根本原则,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评价社会运行状态归根到底要用人类自身的状态来说明;满足人类需要的程度是满足客观状态和主观要求之间的桥梁。 (二)社会运行状态的类型 在现实的社会运行中,其运行状况是千姿百态的,我们可以使用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理想类型”方法,把各种具体的社会运行状态分为三种基本的类型或形态: 1.良性运行 良性运行是指构成社会整体的各个子系统和子系统内部不同部分之间相互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思考习题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的是(C ) A. 党的十三大 B. 党的十五大 C. 党的十六大 D. 党的十七大 2. 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步将其变成(A ) A. 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和具体措施 B. 我国社会发展的可能目标和具体措施 C. 我国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和具体措施 D. 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 3. 社会和谐是(B ) A.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体现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C. 全体人民的共同心愿 D. 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显著标志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保证是(B) 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民主法制 C.坚持和谐社会 D.坚持科学发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动力是(C) 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以人为本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科学发展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D) 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以人为本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科学发展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B) 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以人为本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科学发展 5.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概念的党的会议是(C) A.十六届二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六届五中全会 6.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是(A) A.股份制 B.承包制 C.租赁制 D.合作制 7.当前城镇集体企业深化改革的重点是(C) A.对城镇集体企业的存量资产要明确出资者 B.对于集体资产要明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C.理顺产权 D.明确所有制结构 8.(D)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 A.国有经济 B.个体经济 C.私营经济 D.集体经济 9.党的十四大指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一项(C) A.基本国策 B.权宜之计 C.长期的方针 D.发展战略 10.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关键是(A) A.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 B.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1.在改革过程中,邓小平和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其中关键是(C) A.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 B.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有答案)

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 单项选择题 1.社会工作者与潜在服务对象开始接触,了解其需要,帮助其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是社会工作程序中的()。 A.介入 B.接案 C.预估 D.计划 2.夏军在升入高中后感觉压力特别大,无法适应高中生活。而他的父母也觉察到他与同龄孩子不同,对如何教育他感到很迷茫,不知如何处理他在性格、学习和成长方面的困惑。于是,夏军在老师的介绍下接受了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协助。对于学校社会工作者来说,夏军的父母属于()。 A.自愿型服务对象 B.现有服务对象 C.潜在服务对象 D.非自愿型服务对象 3.小丽所在的社会服务机构最近要为脑瘫儿童及其家长提供服务,如为脑瘫儿童的家长提供训练脑瘫儿童生活技能的方法,举办小组活动,分享照顾脑瘫儿童的经验;直接提供训练给脑瘫儿童,让他们能独立在校生活等。此外,该机构还通过向各级残联部门汇报脑瘫儿童及其家庭的困难,倡导和发掘社会资源以帮助脑瘫儿童及其家长。由此可见,该机构分析服务对象资料时决定介入策略原则是()。 A.单层次介入 B.系统性介入 C.递进式介入 D.多层次介入 4.当服务对象遇有突发性事件,例如失业、疾病和天灾人祸等时,社会工作者应采取()的介入行动。 A.危机干预

B.资源整合 C.经济援助 D.安置服务 5.在社会工作结案期,当所有延长结案时间的努力都无效时,有些服务对象会表现得无精打采、失落而无助,对结束关系充满焦虑。这种负面反应属于()。 A.倒退 B.焦虑 C.否认 D.忧郁 6.由政府、法院或其他部门或个人(包括父母、老师等)转介给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以协助其解决问题的服务对象,属于()。 A.现有服务对象 B.非自愿型服务对象 C.自愿型服务对象 D.潜在服务对象 7.可以应用于对个人、家庭、小组或者社区的工作介入评估,通过对服务对象介入前、 介入中和介入后的观察和研究,比较服务提供前后发生的变化是评估方法中的()。 A.过程评估 B.结果评估 C.基线测量评估 D.对服务对象满意度评估 8.“决定介入策略”这一步骤处于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的()阶段。 A.预估 B.介入 C.计划 D.接案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不平等,社会分层,社会流动是社会学分析的重要主题,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私有制与社会分工,阶级分析与分层研究,构成了研究社会不平等的两个传统。 第一节社会不平等 一、什么是社会不平等 关于什么产社会不平等,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回答,对社会不平等持广义意见者认为:社会不平等即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法国社会思想家让-雅克,卢梭是这种意见的代表。他认为人类存在着两种不平等,一种是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如年龄,健康,体力以及智慧等方面的差别,另一种是精神上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如某些人通过损害别人而得以享受的各种特权,对社会不平等持狭义意见者认为:社会不平等指个人或群体间的等级差异,如奴隶主与奴隶,地主与农民,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差别,都属于等级差别。 二、社会不平等的相关概念 (一)性别和年龄 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男性和女性不仅存在基因,荷尔蒙,生理结构等差异,且存在着行为,智力和个性上的差异,男女在各方面的差别达50种以上,一般而言,男女差别最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女性胜于男性,2、在视觉,平衡觉能力方面,女性不如男性,3、在逻辑思维,数学能力方面,男性较高于女性,4、在触觉方面,女性一般比男性敏感,反应更快,5、竞争性,好胜性和合群方面,男性明显优于女生,6、在忘记和观察方面,男性较女性逊色。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别,更多地是一种社会性别上的差别,带有社会建构和父权制压迫的特别,因此,审视性别与社会不平等的关系,意味着在知识生产的问题上,要通过对社会性别这一变量的强调和分析,使被边缘化的众多女性问题浮出水面,改变社会学中以男性及相关议题为唯一的正统议题的局面。 年龄是一种自然产生的生命过程,是一种先赋地位。年龄也是判断一个人的地位与角色的重要依据,依据一个人的年龄而确定的地位,称为年龄地位,对占据某年龄地位的人行为期望,称为年龄角色,年龄地位与其社会地位一样,构成了大部分社会中的社会等级的基础。(二)种姓,种族和等级 种姓或种姓制度是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集团的社会

第十一章 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全球性问题

第十一章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全球性问题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环境环境问题资源全球性问题 人口问题可持续发展温室效应 二、简答题 1.简述环境问题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2.简述全球性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3.简述资源的主要特点。 4.全球性资源问题有哪些? 5.简述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基本思想。 三、论述题 1.试述全球性问题的特点。 2.试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协调的主要内容。 四、思考题 1.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辨析“增长”与“发展”的区别。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环境: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事物的总体,它泛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由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所引起的周围环境结构和状态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产生影响的状况。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由于环境问题影响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环境问题又是全球性问题。

资源:从广义上讲,资源包括土地、矿产、水、森林和草地,也包括资金、市场、信息和劳动力等。从狭义上讲,资源仅指自然资源。 全球性问题:全球性问题是指在世界范围普遍存在、关系到全人类根本利益、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及未来命运的重大问题。 人口问题: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由于人口数量增长过快而发生的人口与自然资源利用及经济发展的不协调问题。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 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一些气体能够吸收地球表面由于接收太阳光照而产生的红外线辐射,从而使大气被“加热”的现象。 二、简答题 1.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经济活动基本上还只是自然生物链中的一环,还不能主动打破生态平衡,因此,环境问题并不突出。农业社会时期,随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环境问题也逐渐突出。“刀耕火种”式的农业技术,造成草原、森林的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工业革命的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同时也增强了人类破坏自然和毁坏自然的能力。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20世纪30年代以后,环境问题成为了全球性问题。该阶段主要由于人口剧增,需求不断膨胀,各国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大力发展煤炭、冶金、石油化工、汽车、核能等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这些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但由于产业是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主凶”,形成了从陆地到海洋、从大气到河流、从城市到乡村的全方位全球化的环境公害。 2.全球性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第一,温室效应人类工业生产和生活活动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烷烃等,从而造成气温上升和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举世关注的环境问题。第二,酸雨问题酸雨的危害很大,酸雨导致的环境酸化是20世纪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控制酸雨和全球酸化使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重大全球性环境问题。第三,化学品污染与废弃物越境转移问题。 3.资源的主要特点有:第一,有用性和稀缺性。资源的有用性主要是指资源可以产生经济价值的特性。资源的有用性是构成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主要因素,也是反映人类文明的重要条件。第二,资源的稀缺性是资源量的有限性。可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资源可利用潜力的无限性是指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逐步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的范围和深度将不断扩大。但是任何一种自然资源,其绝对量或是人类所能利用的部分都是受到一

社会工作者初级实务重点笔记整理版

社会工作者初级实务重点笔记整理版 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 第一节接案 一、接案的步骤及核心技巧(考点一、重点) (一)接案前的准备 1.什么就是接案 “接案”就是社会工作助人活动的开端,就是社会工作者与潜在服务对象开始接触,了解其需要,帮助其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它的目标就是要与服务对象建立一个良好的专业关系,为后续的预估与介入打下良好的工作基础 步骤或任务:p1★★★ 1、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原因与求助过程; 2、初步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 3、决定就是否接案; 4、订立初步协议。 2.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与类型 (1)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①主动求助者②由她人介绍或机构转介来的③外展 (2)认定服务对象的类型★:①自愿型服务对象②非自愿型服务对象 (3)现有服务对象与潜在服务对象★ (4)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过程★(自我解决——自然助人网络——社会工作者) 3.做好会谈的准备并拟定初次会谈提纲★ (1)服务对象资料的准备 (2)拟定初次面谈的提纲①介绍自己与自己的专长。②简要说明本次会谈的目的与内容、双方的角色与责任。③介绍机构的功能与服务、相关政策(如保密原则)与工作过程。④征求服务对象对会谈安排的意见,了解对机构与社会工作者的期望。⑤询问服务对象就是否有需要紧急处理的事情,以便提供及时的协助。 (二)会谈 1.会谈的目的与会谈场所的安排 接案会谈的目的在于了解服务对象最关心的事项就是什么,以便达成助人目标。 2.会谈的主要任务★★★ (1)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 (2)澄清角色期望与义务 (3)激励并促进服务对象进入角色(4)促进与诱导服务对象态度与行为的改变 (5)达成初步协议 (6)决定工作进程:①终结服务②转介其她服务⑧进入下一个助人阶段 3.会谈的技巧 (1)主动介绍自己 (2)沟通:治疗性沟通,①提供支持;②减轻服务对象因求助带来内心的焦虑;③协助服务对象建立对自己与解决自己问题正确想法;④促成服务对象为解决问题采取有效的行动。(3)倾听 (三)收集服务对象的资料 1.资料收集的内容与范围:(1)个人资料(2)身体情况(3)服务对象的特点与能力(4)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 2.收集资料的方法与途径:(1)询问(会谈、问卷、角色扮演) (2)咨询 (3)观察(实地观察、参与观察)

第十一章学校社会工作习题(初级社工)

第十一章学校社会工作 单项选择题 1.在学校社会工作中,将那些具有暴力倾向、网络成瘾或者违纪违法的学生称为()。A.问题群体学生 B.个性群体学生 C.叛逆群体学生 D.特殊行为群体学生 2.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目的是()。 A.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服务 B.实现学校教育的目的 C.促进学生人格完善 D.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学校社会工作者进行个案管理的对象应是()。 A.一般学生 B.有学习困境的学生 C.有暴力倾向的学生 D.处境不利的学生 4.抗逆力理论侧重于对案主()的挖掘。 A.个性因素 B.共性因素 C.保护性因素 D.社会性因素 5.学校社会工作者对那些遭遇严重人际关系困境的学生,可以采用()方法开展工作。A.个案工作 B.家庭工作 C.社区工作 D.小组工作 6.小红成绩一直很好,人也很有礼貌,但是班主任苏老师却发现小红最近常闷闷不乐,神情恍惚,脾气很暴躁,找她谈话没有任何效果,因此秦老师找到学校社会工作者陈菊,希望她给予帮助。针对此类服务对象的特性,陈菊第一次与小红见面时应采取的恰当表达是()。A.“苏老师让你来找我,你自己觉得怎么样?” B.“苏老师让你来找我,你知道为什么吗?” C.“苏老师让你来找我,我现在就分析你存在的问题吧。” D.“苏老师让你来找我,以后每个星期五下午我在这里等你。” 7.从事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这表明学校社会工作具有()特点。 A.科学性

B.专业性 C.严谨性 D.实践性 8.针对学生特殊需要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时,对那些在学习障碍方面存在共性的学生,可以采取()的方法。 A.个案工作 B.社区工作 C.小组工作 D.家庭工作 9.学校社会工作中,团体辅导基本的工作路径是()。 A.倾听一同感一判断一商量 B.倾听一判断一同感一商量 C.判断一同感一倾听一商量 D.判断一倾听一同感一商量 10.下列各项不属于学校培养学生抗逆力中缓解环境危机因素的基本步骤的是()。A.教授生活技能 B.建立清晰、稳定的边界 C.促进亲社会联结 D.提供关怀与支持 11.()是学校社会工作者选择服务对象的最主要途径。 A.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推介 B.社会工作者主动发掘 C.家长主动需求帮助 D.朋辈推介 12.学校社会工作针对学生的学业发展和生涯规划进行辅导时,主要通过()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成长 A.个案工作 B.小组工作 C.社区工作 D.家庭工作 13.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是协助学生与()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A.家庭一社会一学校 B.学校一社区一社会 C.家庭一学校一社区 D.家庭一朋辈群体一社区 14.小丽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认为自己很笨,因此性格内向,很害怕与同学交流。社会工作者对小丽开展辅导介入时重点应放在()。

2020年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实务(初级)题库

2020年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实务(初级)题库 来源于:弘博学习网 第一部分章节习题及详解 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 第一节接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社会工作者小王接待了来机构求助的小李夫妇,在他们讲述问题后,小王介绍了机构的服务范围和要求,并且与小李夫妇协商问题解决的优先次序。小王的上述做法属于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2015年真题] A.接案 B.预估 C.计划 D.评估 【答案】A【解析】在接案阶段,社会工作者经过与服务对象的初步接触后,就可以和服务对象达成一个初步的协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可以提供的服务;②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初步界定;③相互的角色期望及暂定的工作时间长度。2.社会工作者小李在社区活动中结识了学习遇到困难的学生小强,经过面对面的沟通之后,小强主动来到社会工作站向小李求助。这个过程称为社会工作的()。[2013年真题] A.接案 B.接触 C.筛选 D.走访

【答案】A【解析】小强为潜在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小李与小强沟通后,小强向社会工作者求助,接受社会工作者服务,这个过程即为接案。 3.秦老师是某中学的班主任,最近时常有任课老师向他反映小刚上课“捣乱”,秦老师找到学校社会工作者小李,希望小李能够协助他找出小刚“捣乱”的原因。案例中,小刚是()的服务对象。[2013年真题] A.秦老师 B.任课老师 C.小李 D.小刚的父母 【答案】C【解析】服务对象的来源有三种情况:①主动求助者;②由他人介绍或机构转介来的;③由社会工作者通过外展工作而成为服务对象的。其中由他人介绍或机构转介来的服务对象,这种情况可能是由社区内的相关部门(例如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或邻居发现某人、家庭或团体因存在严重的个人、家庭或群体问题而影响了正常的社会功能发挥,从而要求社会工作者介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题中,常有任课老师提出小刚上课“捣乱”,扰乱课堂秩序,故秦老师请小李找出小刚“捣乱”的原因,小刚成为小李的服务对象。4.张老师发现自己班上的学生小花最近总是闷闷不乐、情绪低落,于是带着小花来见社会工作者小江,小江在询问的过程中观察到,小花一直低头不说话,都是张老师在替她回答问题。上述案例中,小花属于()的服务对象。[2015年真题] A.潜在 B.现有 C.自愿 D.外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