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中国龙文化

我看中国龙文化
我看中国龙文化

我看中国龙文化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关于龙的传说,而在现实生活中与龙有关的事物更是比比皆是。中国人崇拜龙,敬仰龙,更是自称为龙的传人。可以说,龙,作为一种文化意象已经融入到我们民族的血液中。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中国人如此的崇拜龙,而龙又是如何产生的,它在中国历史上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对于龙的产生,学术界中所纷纭,各执一词,而我比较认同闻一多先生提出的“图腾合并说”。“图腾合并说“认为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而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虽然到目前为止,考古界,史学界还没有证据表明历史上曾有一个强大的以蛇作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兼并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但是中国自古便有蛟蛇化龙和鱼跃龙门等传说,这从侧面说明龙与蛇和鱼等动物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

《诗经·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部族以玄鸟为图腾,就是源自这个传说。由此可看出,图腾在一个氏族部落中的地位,它不仅是人们崇拜的神物,更被认为是氏族部落的始祖。中国人崇拜龙(或称龙神,区别于后来由佛教传入的龙王),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龙是我们华夏民族的神物,更重要的是源自中国人潜意识里都认为自己是龙的子孙。说起这个,我认为与炎黄两帝有莫大关联。炎黄两帝作为华夏文明的人文始祖,身上有许多与龙有关的传说。《潜夫论·五德志》云:”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帝王世纪》云:"神农氏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这些说法,将炎帝的出生与龙联系在一起,即认为炎帝是一个"龙种",或"准龙种"。而关于黄帝与龙的史籍记载就更多了。如《史记·天官书》云:"轩辕黄龙体";《论衡·骨相》云:"黄帝龙颜";《列仙传》云:"黄帝自以为云师,有龙形;《路史》云:黄帝"日角龙颜"。在这些典籍里,黄帝直接以龙的身份出现,即黄帝是龙的化身。也就是说,在这些典籍里炎黄两帝是龙的后裔或本身就是龙。而据载中国很多古老的姓氏追溯渊源,都可直接奉炎黄为始祖,例如陈姓出自姬姓,其后历经姚姓,妫姓,商氏,虞氏,最终因封地而得陈氏,是黄帝之孙颛顼裔孙虞舜的后代使用的姓氏。这就是很多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的原因,而炎黄是龙的后裔或本身就是龙,那么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也自然而然的就成了龙的传人了,这也就可以解释当今中国人何以如此崇拜龙了。敬天祭祖是华夏民族由来已久的传统,中国人敬天祭祖是因为人们认为上天和先祖能够给于我们庇佑,所以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是要敬天祭祖的。而龙作为华夏民族的始祖,自然就会受到人们的崇拜。

中国的龙崇拜最早可追至八千年以前,最初人们崇拜龙,是因为龙作为一种神物,具有呼风唤雨的能力。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是一个农耕文明,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们只能靠天吃饭,天时好,那么收成自然就好,如果遇到旱灾洪涝,那么结果自然不言而喻。所以人们崇拜龙,是为了得到龙神的护佑,祈求能够年年风调雨顺,农作物才有好收成,这也是人们崇拜龙的另一个原因。

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开始需要神化自己的,以示自己本来就不是凡胎,统治万民是应天乘命。于是,他们找到了龙,因为种远古图腾,不仅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更重要的是,它享受着全体族民无条件的拥戴,支配着全体民众的信仰。人间帝王正是利用了民俗信仰这种强大的威慑里和惰性,偷天换日,把本来属于全体族员的“共同始祖”,说成是他一姓单传的祖先,从而成为了代天行命的龙子龙孙。正是由于这种信仰的存在,巩固了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也在一定时间内维护了社会的安定。新中国成立以后,封建统治者被推翻了,龙重新成为了华夏民族全族民的图腾,成为了凝聚海内外华人的精神象征,海内赤子,无不以“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自居。可以说,龙不管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发挥着无以伦比的力量。

即使在民间,仍旧有许多传说与民俗,都与龙息息相关。比如说龙生九子传说,大水淹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自家人的传说,这些都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丝传奇色彩。与龙息息相关的民间节日习俗也数不胜

数,像每年的二月初二为龙抬头日,旧俗在这一天要用草灰弯弯曲曲地由门外洒到厨房内,称为“引龙回”;小童在这一天开始入书房读书,称为“占鳌头”;读书人在这一天要理发,以取龙抬头的吉祥之意。我国各民族与龙有关的节日及风俗各有不同,各有特色,但又都是建立在上古时的龙能施水布雨、能福祸人间这一概念之上的,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中的同一性,个性中的共性。

我看中国的龙文化

我看中国的龙文化 从古到今,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按习俗来说“龙”是中国最神圣的动物神,这是我们祖先臆造的一种神奇的动物形象,它构成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思想意识、典章制度、生活习俗和文化艺术上的一大特色。如今,它作为中国形象的一个标志而为人们所普遍熟知和认同。同样,在中国文化中,龙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龙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古以来,对于“龙”的概念,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尔雅翼?释龙》中说:“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从对龙的这种“九似”描述来看,虽然龙的各个局部部位都能在自然界中找到其相应的原型,但这诸多的原型所组成的整个龙体在自然界中却是从来没有存在过的动物,这说明龙是一种经地人为后天加工的、人们臆想出来的动物形象。那么,中国先人为什么臆造出这么一种非自然演化而来的动物形象呢?以至于,龙崇拜是怎样形成的? 《说文》中指出:“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风而潜渊。”查阅资料中知道,从正史到民间神话,三皇、五帝、圣哲、天子、神祖皆为“感龙而生”,这个“龙”其实意指男根,对“龙”的崇拜其实就是对生殖的崇拜。闻一多先生认为: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其形象以蛇为主干部分,再加上鹿角、鱼鳞等物,而蛇就是对男根的形象刻画,“龙”总是吞云吐雾,喷淋降雨,这是对男根在生殖过程中的射精原形的表现。在原始社会,保证本民族的生存繁衍无疑是每个民族的最大任务,生殖崇拜的意义不言而喻。龙崇拜,或者说生殖崇拜的形成,这无疑与我国历来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有关。我国国土的大部分适合于农耕生产,而农耕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保证人口的繁衍成了每个宗族的首要任务。“龙”成为了人心目中的神,而对“龙”的崇拜外在表现为崇拜祖先的祭祀活动、龙舟、龙船等各种崇龙的活动。其中崇祖的祭祀活动占主导地 位,“祖”字的原型就是男根,祖先崇拜的实质也是生殖崇拜。生殖崇拜一直是我国历代王朝倡导的意识形态,“这种祭神、敬祖的崇拜制度,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虽有所增删,但总的框架变化不大,它形成了上层以天子为中心的祭天地、敬祖宗、祀百神的献祭崇拜活动,一直延续到清王朝的覆灭。”(石衍丰《试析中国传统神学的三大宗教意识》) 中国龙文化,上下数千年,源远流长。龙是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文化的象征;龙的影响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龙的文

民间艺术调查报告

河南淮阳庙会文化活动考察调研报告 专业名称装潢艺术设计 班级 10级本科装潢2班 学生姓名王康璐 课题名称中国民间美术概论完成日期 2012年3月3日 老师苏娟娟 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 二零一二年三月

目录 一、课题基本情况介绍 二、调研情况介绍 调研的内容和步骤 考察时间规划 三、设计定位:中国民间美术概论 四、以淮阳旅行记为例里面内容的基本介绍: 五、课题考察归纳总结 1.课题存在的突出问题 2.课题设计上应注意的问题 六、主题思想定位 七、参考文献 导言 对于南方的同学来说,河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它的旅游城市比较广泛,而陌生则是因为我们不太了解北方各城市的民间艺术是怎么样存在的。现在我们就走进河南淮阳,去看看它的城市特色和它串流至今的民间艺术,让我们去感受淮阳的热情招待吧。

一、课题基本介绍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亿万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文化艺术,是群体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母体。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民群众创作的,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及流行的美术”。它的产生和发展,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它的内容与形式直接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才能。 二、调研情况介绍 1、淮阳的庙会文化 2、象征着平安吉祥的布老虎 3、被誉为“远古时代的真图腾”、“活化石”、“现代的古文物”—泥泥狗 考察时间规划: 2012年3月1日 考察地点: 河南淮阳 三、设计定位:中国民间美术概论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广博而统一的中华文化体系。广大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对美的理想追求,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辽阔的土地、多姿的地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长期处于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社会与部分原始经济社会的现实,使得中国民间美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自身的特点。 四、以淮阳旅行记为例里面内容的基本介绍 庙会·印象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指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姓名:陈占双 学号:20111031238 班级:外语系英语2班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德行、贵礼仪,在世界上素来享有盛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口头传承到文字记载,内容博大而精深。一个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文明之林享誉千年,在于它独特而充满魅力的文化。放眼河山,黄鹤楼依然耸立、紫禁城仍旧巍峨;长江水依然奔流到海、武昌鱼仍是中华名菜;山东有孔庙、敦煌有石窟;李白的文字、纳兰的故事、苏轼的词谱成了“明月几时有”的乐章;清茶,水酒,依然论英雄。细细数来,民族文化,始终在我们身边,息息相关。旅游,有古城的瑰丽;武侠,有诗仙的豪情;一茶一饭,有中国五千年茶文化、食文化的深刻积淀。借助这样无刻不在的平台,五千年文化的源远流长,可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弘扬的出发点。多一分细心和探究,可以在点点滴滴间渐渐还原历史的足音,滕王阁的解说里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蓬勃气势、莫高窟的壁画上既篆刻着一段历史的奇绝工艺完美想象,也写下了另一段历史的落后与愚昧。走近历史,了解历史,文化,是最好的窗口。 我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在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积淀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各异质文明空前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只有民族的文化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个性的文化,也才是世界性的文化。我国的传统美德无论在哪个朝代都被统治阶级强调,同时也被广大人民所认可,因此我认为,要在大学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我们是有优势的,而现在首先就是要“固本”,即要倡导传统文化及美德的教育。这有两个必要,第一,要培育民族精神,首先必须要了解自己的民族、民族的历史,以及千年来的精神传承。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虽然不可能再度直接成为新文化,但其内在的基本文化精神却可以经过批判、改造、继承、弘扬而再度成为新的民族精神的生长点。中华民族拥有了一个巨大的精神宝库,古代的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民族精神,现代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鲁迅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青藏高原精神、抗洪精神精神等等。所有这些构成了蔚为壮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9月1日晚上八点,是今年《开学第一课》的播出时间,我备好板凳,坐在电视机前准备观看。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围绕“字”“武”“文”“棋”和“路”五个关键点,让学生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探寻文化渊源,体会到中华文化真实的韵味,从而实现精神的洗礼、人格的塑造。 字 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碟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洒下床前明月光,上下千年一梦长——短短几句歌词,却足以表现中国语言的瑰丽与博大精深。 汉字如诗,方块中寓无限诗意;汉字如谜,笔划间藏百道谜题。汉字如音乐,一横一竖奏美妙乐章;汉字如宇宙,混沌中变化无穷。在数千年的演变中,书法家们创造出了诸如篆、隶、楷、行、草等不同风格的书写形体,使汉字不但具有记载我们民族思想的实用功能,而且升华为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 武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随岁月匆匆流逝,多少艺术被人淡忘,化蝶向人们遗忘的地方,可千百年的风吹雨打并没有洗刷一种艺术,那便是武术。 武术的精神是爱国、修身、正义、助人。中华武术使人们感受着传统武术的魅力,体会着中华武术文化的精深玄妙。你看,朝霞余辉之中,男女老少习拳练剑,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和谐画卷。武术,这颗华夏儿女值得自豪的东方明珠,国之瑰宝,也已踏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棋 棋者,奕也。下棋者,艺也。博弈是东方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不同于一般的消遣游戏,还影响和陶冶着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审美趣味和思维方式。 黑白之间,楚河汉界内外,棋艺带来的启悟和内涵被无限拓展,棋盘之外的天地被融合为一,成为中国棋文化的最大特点之一。方寸棋盘,还具有磨炼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 文 "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古人的“文以明道”“文以贯道”,实即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文以载道”。在本文中“道”的释意,不是道路,也不是《道德经》里的“道可道,非常道”那种玄而又玄的“道”,而是道德、道义、正义、伦理的意思。换成现代人的说法,就是人类良心,社会责任感。“文”是手段,“道”是目的,“文”都是为其“道”服务的。这种传统被表述为“文以载道”或者是“文以贯道”,不但成为历史散文的共同准则,而且成为整个古代文学的基本精神。 路 “壮志西行追古踪,孤烟大漠夕阳中。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通过这一期的《开学第一课》,让我走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体会的祖国文明的瑰丽辉煌与博大精深。字以溯源,武以镇魂,棋以明志,文以载道,丝绸新路,热血中国!千万个你和我,站起来,共圆一个梦,归根到底,就是一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梦。

杨正刚:中国精神与中国的龙文化

杨正刚:中国精神与中国的龙文化 发表时间:2012-06-06T15:55:08.450Z 来源:《赤子》2012年第3期供稿作者: [导读] 在民族的定义中,能象征和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应该是中国龙的文化。 杨正刚先生在创作中国画龙画作品 在当下,中国的概念已不同历史所读,如站在几千年或上万年的概念里,我们必然将中国的概念理解为华夏,因为华夏之称更让人有宏大久远的意味,有更加包含着悠久文明的分量。这更多的体会在对中国及民族文明的厚重与久远,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别于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中国概念,华夏更能显示出中国疆土和生活在这个疆土上的各族人民以及世代生息的历史与文明。 今天的中国不过是在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片段。她只能代表我们民族当下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含民生、教育、科技及意识的社会现象。而众多的时代现象叠加起来才会组合构成中华文明。我强调这个理念其目的是让我们意识到,对历史与现代的解释与观注。提示我们感怀文明与继承文明的重要性。今天的中国在各方面各领域都不同与历史上的各个时期,也是在现实中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时期,不论在人们的生态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出现了更大的变化,如果说历史中尽多的是本土各民族的融合,而今天更呈现着中华民族与世界的融合。所以说,在今天东西方文明极度交融的状态下,强调历史,自我反思就显得极其重要。特别是在民族的意识形态上怎样确定自身,怎样融入世界?是民族本身必然面对的时代问题。 中国精神,是现在人们常说的词汇,可是人们往往在说“中国精神”时能有多少人真正是在理解中国精神这词句后面的准确含意呢?现代人过多的趋于表面化和形式化,通常以口号的样式出现,就象把一些需要的脂粉厚厚地涂在脸上只是给别人看而已。全社会人都学着做下去,并习惯成自然,这种事己经传染入每个领域,具体体现在社会的所有角落及做事的细节中,因此让人失去了原则和责任心,在表面上给人无限风光可内在确让人拥有无限的失落和无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无非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反映社会的浮夸,求真精神的遗失和责任心的损害。其二说明中华优良传统的消亡,也就是本民族的根性消失。每个人都以一已私利为处世之道,并且随时扮演着公德而光彩的面孔,尽管他是身居公共影响的身份。中国精神是人心和民族的内力,如果没了这个内力,一切将是表面虚幻的景象,最终会给中华民族带来不可想象的后果。因此在当下强调人文的真实性和推崇真善美的理念与品德,是极其重要的。精神不是说出来的,更不是喊出来的,而是用点点滴滴的真实行为和民族责任塑造出来的。 在当下强调倡导中国精神是至关重要的,特别在近三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世界各领域的交流如洪水般的涌入,在我们积极吸收先进文化的同时,有大量的低俗文化相辅而入,这样现象不仅扰乱人们的文化认知,更重要的是严重而不断的侵蚀着中华民族本身的优良传统和尚美的观念,中华民族是具有近万年的文明和自身传承的社会观、文化观、道德观及本民族的精神内函。通过一二十年的社会展现足以证明了这样状态,特别是我国在相对封闭的历史条件下迅速敞开国门,面对大量外来文化及观念人们大多数处于盲从状态,主观文化审视度正处于弱势阶段,文化的主观审慎能力贫乏,所以如何保护传统文化及张扬中国精神更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中国改革进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现阶段必须调整的基本任务,刻不容缓。不仅国家要重视全民也要重视。这是我们每一个国人的历史责任与社会责任。以科学发展的观念进行开拓进取,同时也要科学而客观的态度守护中华民族自身的文明与民族精神。在保护好民族文化和传承优秀传统的前题下,思考中国的发展与强大。 在民族的定义中,能象征和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应该是中国龙的文化。龙文化是我们华夏民族在自身诞生和发展中自然形成的固有文化。龙文化本身就是华夏文明的精神之脉,是我们祖先在劳动和生活中,在崇拜意识中所共生的文化,它是包含着生活在华夏土地上所有人的精神所在,尽管从汉朝初始被皇权私有,被封建政治所利用,但龙文化仍然是华夏先民们所共享的精神文明之源。这种享用龙文化的权力归宿于中国历代先民和现代生活在全球的每一位华人及他们的子孙。因此,龙文化是华夏的根性文化,龙的精神是中国精神。 在当代,我们怎样面对龙与龙文化,怎么解读龙文化的基本理念,这是当下中国与中国人的文化取向与文化传承的课题,民族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作为华夏精神之核的龙文化也同样面对思变和发展,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与民间仍然停留在封建意识和神话传说的陈旧概念上,这是很大的错误,也是对龙文化的扭曲。龙代表着古今所有对民族有贡献的人及他们的伟大精神,我们常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和龙的

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

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 调查时间 2009年2月6日—2009年2月8日 二.调查地点 陕西省咸阳市第一届中国民间花馍艺术节会场 三.调查对象 部分民间文艺家、参观市民 四.调查方法 随机采访 五.调查结论 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咸阳市人民政府、陕西省文化厅和陕西省英才组织委员会承办的第一届中国民间花馍艺术节于2月6日至8日在咸阳市举行。参加这次艺术节活动的有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甘肃、安徽、陕西省7省和中国民协以及陕西省的渭南、延安、铜川、汉中以及咸阳的13个县市区,共160多位民间艺术家。参与展销的花馍及艺术品共有400多种,其中:7省4市均有花馍品种和艺术品参与展销,咸阳市13个县市区每个县的花馍品种均在12个品种以上,民间艺术品均在5种以上。民间艺术品有:剪纸、布艺、布贴花、香包、刺绣、青铜工艺品、泥塑、黑陶、皮影、农民画、马勺脸谱、茶叶、古钱币、蛋壳工艺、土织布、乾州四宝、奇石、根雕、景泰蓝画、石刻、拓片、树脂工艺等40多个种类。 民间花馍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别在黄河流域各省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在咸阳素有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红白喜事送礼馍的习俗,无论是添子增寿,还是“女儿追节”都得将蒸好的各种造型、花色不一的花馍送给亲朋好友,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受赠者要以“回馍”的方式表达对赠送者的谢意。 “咸阳花馍”被誉为“中国绘画艺术的活化石”,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其造型生动夸张,制作精巧细腻,民俗气息浓郁。花馍又名面花、面塑、礼馍,花饰以花鸟鱼虫、蔬菜、水果等万物生灵为主,表达对祖先的祭祀、老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丰富内容。 在此次艺术节的会场里,我就民间传统文艺的生存现状、未来结局及其产业化发展前景等有关问题,随机对部分参观的市民和参展的民间文艺家进行了调查采访。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以下现象: 1.大部分市民在参观前并不了解晓各地区的传统民间文艺,甚至对自己家乡的传统文艺特产也知之甚少,只有个别特别喜爱传统文艺,平时关注和收集有关信息的市民(都为中老年),对展出的相关以内容很了解。 2.90%的被采访者认为民间传统文艺的现状堪忧,应受到重视和扶持,并支持将传统文艺产业化。同时,几乎所有的被采访者认为传统文艺的产业化前景良好。 3.对于各参展队所代表的传统文艺的继承方式,50%表示为家族继承,30%为收徒拜师模式,而剩下的20%则表示该传统文艺已濒临失传。 4.从事该传统文艺人员的年龄阶层75%为中老年,25%为青少年。

中西“龙俗”差异及原因

中西“龙俗”差异及原因 摘要:本文首先对中西方的“龙俗”进行了简要描述,指出了东西方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龙俗,即东方的崇龙习俗和西方的屠龙习俗;随后具体分析了中西方两种不同龙俗的起源,指出“毒蛇禁忌”是东西方龙俗的共同起源,并以此为基础对两种不同龙俗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龙俗崇龙习俗屠龙习俗毒蛇禁忌 一、中西龙俗 “龙俗”,顾名思义就是关于龙的态度和习俗。这种习俗中西方都有,然而其内容却是大相径庭。在中国,人们对龙可谓是情有独钟,“龙凤呈祥”、“龙马精神”、“卧虎藏龙”……恐怕很难找出几个带“龙”字的具有贬义色彩的成语。中国人崇龙众所周知:在国人的眼中,龙是百虫之长,能驱毒虫;龙是水神,可利万民;龙是“瑞兽”,保四方平安。逢年过节喜欢舞龙灯,赛龙舟。中国人更是喜欢以“龙”自居,自己的国家是“龙”,自己的民族是“龙”,对自己也自豪得称为“龙的传人”。难怪我国著名文学家闻一多先生感言“龙和凤是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1]的确,龙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崇龙习俗”则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中最有民族特色的方面之一。 然而在西方,龙却远没有在中国样的“风光”,西方人所持的是屠龙习俗。他们将龙看作是邪恶、黑暗、守财奴的象征,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异己力量,必须将其铲除。“屠龙习俗”有两个突出表现:一是丑化龙的形象,将龙描述为面目狰狞的蛇怪。这从各国词典对龙的解释中可见一斑:《英汉辞海》(1990)中将龙定义为“一种传说中的动物,一般被描绘成怪异的有翅和鳞的蛇或蜥蜴,头具有盔冠,爪强大”;《不列颠大百科全书》(2002)对龙的解释是“传说中的一种怪物。通常被想象成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蝙蝠的翅膀,身披鳞片,能吐火;也有人把它想象成一条蛇,有带刺的尾巴”。这与我国《现代汉语词典》(1996)中的解释“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差别很大。二是非常崇拜征服龙的英雄。西方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有不少这方面的例子:希腊神话中的勇敢夺取“金羊毛”的伊阿宋和美狄亚的故事,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斩杀九头巨龙许德拉的神话,以及被奉为英格兰、葡萄牙和南斯拉夫保护神的屠龙英雄圣乔治的英雄事迹等都描写了屠龙英雄,反映了人们对屠龙英雄的热爱。 二、中西龙俗的起源 如上所述,龙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是人们崇拜的神灵,而在西方却成了恶魔。为什么东西方龙俗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首先对中西龙俗的起源做一些分析,从历史的角度对两种习俗的起源和发展作一下比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更精确的结论和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

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着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初二作文】我们身边的龙文化

【初二作文】我们身边的龙文化 中华龙文化如一条纵横千秋的丝绸,连续古今。它教会了我们感恩似缎光华的明月, 如霜一般美丽;教会了我们感恩执手共话,契阔谈燕的同学;感恩那愿把爱永远洒在我们 身上的亲人。那更是我们对龙图腾寄托对文化的思念和谢意,它温暖我心。 姥爷在我儿时的眼里是一个精通古今的“历史家”。小时候,老爷便开始对我讲起龙 的故事,还因此特意买了一幅龙图腾,挂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直到现在,我的脑海里还 不时浮现出那让我做出改变的图腾。 儿时,我最喜欢盯着家里的“龙”看。那日清晨,我到了姥爷家,暖阳透过窗户温柔 地洒在那幅画上,映出祥和的光泽。姥爷见了我,指着这幅画惊喜地对我说:“怎么样, 看出什么门道儿了?”我激动地跑到图腾下面,踮着脚、脖子够着够着地向上伸着,用好 奇的眼光打量着那可以穿梭于千百年间的“神物”:它那粗壮的前爪、强劲有力的尾巴, 让人望而却步,细细的胡须似在风中飘动。那条巨龙在阳光的映衬下骄傲地望着我,这时 我再把目光投向姥爷,只见姥爷眼底流出一股暖流,说:“龙嘛,我们中国人独特的一种 文化的凝聚与积淀,这尊重也是老祖宗辈辈传下来的!”我永远都忘不了,忘不了这一幕,这让我终身感恩的画面。 随着学习渐渐忙碌起来,去姥爷家的闲功夫也就越来越少。但姥爷永远把它放在最显 眼的位置,就像把我放在心中最重要的地方一样。但那么大的画,还是条龙!放在这里怪?}人的,可姥爷偏不把它拆下来。还总急着说,龙是育人之本,这尊重的传承,就是它 最好的见证。这是姥爷坚信不疑的。 洒满阳光的那幅画,使我心中荡漾着一股暖洁的热流。这热流感恩的不仅是姥爷的那 片良苦用心,更是龙文化激起了我心田间角落里的那片尊重。 时光流转,风霜了姥爷那本就不光滑的皮肤,变得更粗糙了,褪去了往日的色彩,记 忆里色彩斑斓的世界渐渐离我远去了。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文章能帮助到您。 转眼期末考试已悄然在我身旁等候,每天的卷纸像一座座小山丘一样拔地而起,压力 不言而喻。看着手中历史书上的龙历史,恰好让我想到姥爷那次教给我的龙精神,心中淌 出的又是一股热流,这股热流像是重绽的花朵,让我心中的那股奋劲儿彻底地爆发出来。 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我同样地面临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看着满桌难啃的知识点,心情就像外面的天气一般。正窝火着,姥爷突然打来电话,邀请我去他那里散散心, 正好换换脑子。我爽快地答应了。心中的兴奋难以抑制,便即刻启程。随着这心情的愉悦,似乎觉着这天都变得晴朗了。昔日的的图腾在一抹夕阳下格外耀眼地盼望着我的到来。我 温暖地将头靠在墙上,再捧起书本复习难啃的龙历史。看向图腾,又一束夕阳洒来,正好 射在龙眼上,金光闪闪。姥爷走了过来,看我紧皱眉头思索的样子,极认真地说:“看龙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图文) 第一集:中国剪纸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参入剪纸艺术,而千家万户拥挤在一起,相郊成习,需要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便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然而,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所以现代新兴剪纸艺术孕育而生。 新兴的剪纸,首先是切合新时代人的心里与审美需要,投其所好,画面饱满不避繁琐,反受欢迎。 第二集:古画 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传统,是举世睹目的珍贵文化遗产。早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楚国的两幅帛画,就以其生动的气韵,简洁的笔墨,流畅的线条,表达出完美的意境,确立了中国绘画艺术以线条造型的民族风格形式。发展到魏晋南北朝,中国画逐渐演变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题材亦日益扩大。除人物,宗教题材外,初期山水画也随之出现。同时,书画理论著述的问世,指导了艺术创作的方向。此一时期的代表作是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当时的艺术特点,其技法比前代有了长足的进步。隋,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绘画艺术综合了前代的风格,为唐代的大繁荣奠定了基础。展子虔的“游春图”,标志着山水画的最终形成,其影响深远。唐五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开创了新纪元,五代时期,花鸟画从人物山水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画科,山水,人物,花鸟等各类,均得到了极大发展,题材广泛,名家辈出,成就卓越,对后代影响至大。宋代承继前朝,全面发展了各画种,题材愈加广泛,画派并出,空前繁荣,盛极一时,其光辉璀璨,照耀百代。中期出现了以水墨写意为主体的文人画,讲求诗书画统一,注重笔墨情趣,是富有生命力的画派新支。元代绘画,直接师法唐五代,是文人画大发展的时期,将书法融入画法之中,在笔墨技巧上起了新的变化,使水墨写意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明初承元文人画的余波,并加以发挥,旋继南宋院画而兴起院体画,盛极一时。中晚期文人画又大兴。明末清初以八大山人为代表的遗民画家发展了文人画,使之又进了一步,对后世影响颇大。入清以后,受董其昌画论的影响,画坛风气摹古大于创新,称为正统派。至中叶扬州八怪的出现,打破这种状态,成为各抒己见,打破常规,旗帜鲜明的艺术革新派。各类画科均在此阶段有所发展,同时,中西艺术也得到交流,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又一个繁荣阶段。及至清末,海上画派及后来的岭南画派的兴起和出现,是传统的中国画在吸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新风貌。吴昌硕和后来齐白石的出现,使大写意出现了新局面。到近代,由于徐悲鸿,林凤眠等一大批留学海外的画家出现,进一步融合了中西艺术,使中国画开始了一个崭新的纪元。中国绘画艺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世界上独数一帜的风格,并对周围的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西方的绘画也从

龙的演变

龙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史日期:2012-02-01 10:05:00 作者:来源:新京报 作者:张弘姜妍 最早的龙形器物“玉猪龙”。

汉唐时代的龙造型。

清代瓷器上的龙。 最早论及龙的生态特征的文字当属《周易》。《周易》是古代占筮之书,相传为周文王所作,实际上内容的萌芽可能在殷周之际。《周易·乾》中以龙所在的环境和形态来表示凶吉利害:其中的龙或潜伏不露(潜龙),或翔于天空(飞龙在天),或在田中活动(见龙在田),或在水中跳跃(或跃于渊),或伸直身子呈现出僵硬的形态(亢龙),或把身体盘卷起来以至见不到头(群龙无首)。虽然目前学术界对《周易·乾》中龙的含义尚无定论,但就龙这一原型而言,显然具有动物特征;然而它那无所不在、变化多端的生态却与任何真实的动物都不相符。 龙的童年、青年与壮年 天安门前华表柱上的蟠龙,乃是最完美的中国“现代龙”的形象,它与远古的龙有着迥异的形态。在历史上,中国龙的发展可以分为3个时期。 第一期是春秋以前,可称之为“古代龙”。古代龙多做匍匐爬行状,结构形态比较粗陋,蛇身兽头,保持着爬行动物的特点。但它们的形状极为丰富,也异常怪异。或尖角,或齿角,或无角,或长鼻,或卷鼻,或无鼻,或多鳍,或一鳍,或无鳍,或一足,或前后有足,或无足……它们带着一身粗野与狂放,暴力与恐怖,展示着神秘的威力。这不仅反映着上古时代各地文化未经系统化之前的形态,同时也反映着部落兼并战争的文化特色。 第二期从战国到唐代,可称之为“中世龙”。这是龙的形态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中世龙”开始脱去了爬行动物的特点,从匍匐走向飞腾。龙的体态多呈S形,显得刚健有力。形态结构也开始复杂化,出现了头发、节毛,角开始分杈,由原先的牛角变为鹿角,羊须的特征开始突出,有时则表现为兽身。而且

西方的龙文化揭秘中西方的龙文化对比

西方的龙文化揭秘,中西方的龙文化对比 龙在中西方人眼中的文化完全不同,在中国文化中,龙往往指的是一种能够升云起雨,神秘莫测的神兽。而在西方,dragon被描述为一种巨型怪兽,形似鳄鱼,身披鳞甲,长有巨爪和翅膀,能游水能飞行,还能喷火,凶猛异常,破坏力极大,因此龙在西方属于邪恶的动物。那么,中西方的龙文化到底存在着哪些差异呢?下面的文章就为您全面阐述。 西方的龙文化 西方的龙有着虚幻和事实的两种。但是西方的文化很大一部分源于现实,那就是说唯物主义比较严重,所以西方的龙是现代恐龙部分的延伸,乃至于意义也是如此。而且西方圣经中将龙作为了一种怪兽,所以西方很大意义上对圣经的依赖,导致了西方思想对龙的批判。我看到西方人对中国龙也进行了宣传片,将中国的龙按照我们历史上的描写和他们的想法,做出来了一个纪录片,当然,西方人的描写很现实,把龙描写成了一个真实的怪兽。中西方的龙文化对比中国的龙和西方的龙长相不一样,文化不一样。在中国,龙是吉祥的象征;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龙却象征着一种需要靠力量和智慧征服的兽性。在中国,龙基本上被认为是一种祥瑞之兽。中国人心中的龙常常是神,或者是神人的

坐骑,《礼记·礼运篇》中,龙被称为“龙、麟、凤、龟”四灵之首。在中国,龙的历史源远流长。1987年在河南省淄 阳发掘了一处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早期的大墓,在男 性墓主人身边出土了一条用蚌壳堆塑的龙,人称“中华第一龙”。内蒙古还出土过一个样子很漂亮的玉龙,它的身体细长,弯曲成C形,龙头很像猪。这个猪头形玉龙也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商周时期,龙常常出现在青铜器和骨器上。那时的甲玉龙(中国西北部的内蒙古出土)骨文中就有“龙”字,“龙”字的写法有100多种。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龙多次被生动地描绘在帛画上。到了汉代,龙的样子就跟我们今天见到的龙差不多了。以后,经过各个朝代的加工,龙的样子越来越威武神气了。“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形似牛”,龙的样子不同于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种动物。这样的形象是怎么形成的呢?有人说这来源于鳄鱼,还有人说这来源于蛇,也有人认为来源于猪,甚至有说法称最早的龙就是下雨时天上的闪电。现在许多专家认为龙是以蛇为主体的图腾综合物。这种看法展示了一幅远古社会的生活图景:在远古氏族社会时,以蛇为图腾的黄河流域的华夏族战胜了其他氏族,组成了巨大的氏族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图腾,组合成龙图腾。东方的龙,通常显得仁慈友善,恶龙的比例小于善龙。龙被赋予极高的地位,是一种神兽,带给人们雨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阅读精选(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礼貌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四个特征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一样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一样。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文化纵览 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自然养生、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

鸡、狗、猪。农家、农民起义;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 中国传统文化 1.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南华经》《道德经》《管子》 2.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3.法家(李悝,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4.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9.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 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自此书。)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我看中国龙文化

我看中国龙文化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关于龙的传说,而在现实生活中与龙有关的事物更是比比皆是。中国人崇拜龙,敬仰龙,更是自称为龙的传人。可以说,龙,作为一种文化意象已经融入到我们民族的血液中。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中国人如此的崇拜龙,而龙又是如何产生的,它在中国历史上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对于龙的产生,学术界中所纷纭,各执一词,而我比较认同闻一多先生提出的“图腾合并说”。“图腾合并说“认为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而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虽然到目前为止,考古界,史学界还没有证据表明历史上曾有一个强大的以蛇作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兼并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但是中国自古便有蛟蛇化龙和鱼跃龙门等传说,这从侧面说明龙与蛇和鱼等动物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 《诗经·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部族以玄鸟为图腾,就是源自这个传说。由此可看出,图腾在一个氏族部落中的地位,它不仅是人们崇拜的神物,更被认为是氏族部落的始祖。中国人崇拜龙(或称龙神,区别于后来由佛教传入的龙王),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龙是我们华夏民族的神物,更重要的是源自中国人潜意识里都认为自己是龙的子孙。说起这个,我认为与炎黄两帝有莫大关联。炎黄两帝作为华夏文明的人文始祖,身上有许多与龙有关的传说。《潜夫论·五德志》云:”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帝王世纪》云:"神农氏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这些说法,将炎帝的出生与龙联系在一起,即认为炎帝是一个"龙种",或"准龙种"。而关于黄帝与龙的史籍记载就更多了。如《史记·天官书》云:"轩辕黄龙体";《论衡·骨相》云:"黄帝龙颜";《列仙传》云:"黄帝自以为云师,有龙形;《路史》云:黄帝"日角龙颜"。在这些典籍里,黄帝直接以龙的身份出现,即黄帝是龙的化身。也就是说,在这些典籍里炎黄两帝是龙的后裔或本身就是龙。而据载中国很多古老的姓氏追溯渊源,都可直接奉炎黄为始祖,例如陈姓出自姬姓,其后历经姚姓,妫姓,商氏,虞氏,最终因封地而得陈氏,是黄帝之孙颛顼裔孙虞舜的后代使用的姓氏。这就是很多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的原因,而炎黄是龙的后裔或本身就是龙,那么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也自然而然的就成了龙的传人了,这也就可以解释当今中国人何以如此崇拜龙了。敬天祭祖是华夏民族由来已久的传统,中国人敬天祭祖是因为人们认为上天和先祖能够给于我们庇佑,所以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是要敬天祭祖的。而龙作为华夏民族的始祖,自然就会受到人们的崇拜。 中国的龙崇拜最早可追至八千年以前,最初人们崇拜龙,是因为龙作为一种神物,具有呼风唤雨的能力。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是一个农耕文明,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们只能靠天吃饭,天时好,那么收成自然就好,如果遇到旱灾洪涝,那么结果自然不言而喻。所以人们崇拜龙,是为了得到龙神的护佑,祈求能够年年风调雨顺,农作物才有好收成,这也是人们崇拜龙的另一个原因。 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开始需要神化自己的,以示自己本来就不是凡胎,统治万民是应天乘命。于是,他们找到了龙,因为种远古图腾,不仅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更重要的是,它享受着全体族民无条件的拥戴,支配着全体民众的信仰。人间帝王正是利用了民俗信仰这种强大的威慑里和惰性,偷天换日,把本来属于全体族员的“共同始祖”,说成是他一姓单传的祖先,从而成为了代天行命的龙子龙孙。正是由于这种信仰的存在,巩固了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也在一定时间内维护了社会的安定。新中国成立以后,封建统治者被推翻了,龙重新成为了华夏民族全族民的图腾,成为了凝聚海内外华人的精神象征,海内赤子,无不以“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自居。可以说,龙不管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发挥着无以伦比的力量。 即使在民间,仍旧有许多传说与民俗,都与龙息息相关。比如说龙生九子传说,大水淹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自家人的传说,这些都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丝传奇色彩。与龙息息相关的民间节日习俗也数不胜

龙的真实来历

龙的真实来历 有一个传说:据说上古时代,轩辕黄帝打败了当时中国大地上的各个部落,准备建立一个统一的没有互相征战的理想王国,当时各原始部落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图腾,飞鸟禽鱼,不一而足,黄帝为了统一各族的认识和信仰,取各个部落的图腾的一部分,最终拼成了“龙”,这是各个部落图腾的融合,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方式下,最终各部落统一到了这个旗帜下面,互相融合依存,一起开创了辉煌的华夏文明。 论及华夏文明,其渊源必须上溯到三皇五帝,西方人也许认为这些根本不存在,但是古人却一直坚信这些人物的存在,我们首先要感激先人的智慧,因为早早有了文字,从《史记》到《春秋》,历代史书都会记载或涉及这些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并详细记载保存了下来,所以说,我们的历史基本上是“信史”。 而三皇五帝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当属伏羲皇。并且只有伏羲的形象,是人首龙身,被尊为“中华祖龙”。 相传伏羲是雷神的儿子,其母华胥氏踩踏了雷神在雷泽留下的"足迹"而孕生的。因为雷电是龙的重要的取材对象之

一。闪电为龙之形,雷声为龙之音,雷神就是龙神,雷神的儿子当然是龙。于是,伏羲便生就一副"龙颜"。古籍里称其"龟齿龙唇"、"鼻龙状"、"牛首龙身"。他"受龙图,画八卦","以龙纪官,号曰龙师",然后结网罟、造甲历、作乐章。 以炼石补天、抟黄土造人、始创嫁娶等功绩而著名的女娲氏,也是龙,是一条女龙。 古人言女娲氏"蛇身人首","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蛇是龙的模特,龙是蛇的升华。说女娲"蛇身"、"蛇形",也就等于说女娲"龙身"、"龙形"。难怪人们常把汉代画像石上、唐代绢画上的长尾交缠状的伏羲女娲图,既称"蛇身像",也称"龙身像"。 龙的原始图形是什么? 最早记载龙的书籍《山海经.海外西经》载:"龙鱼陵居,其状如狸,一曰鰕"。据《尔雅》:"鲵之大者谓之鰕"。现在天水东南部林区曲溪,尚有成群生长俗称娃娃鱼的鲵,正是四足龙的创作原型,也是伏羲族的图腾神。鲵,古人视之神圣。《史记.始皇本纪》载:"始皇下葬也,以人鱼膏为烛。"据称鲵鱼脂肪,所做之烛,能将空气中氧耗尽,以保尸身不腐。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 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 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 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泥人面塑、锄头、清朝大辫子、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汉字、数字8、6、4 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 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 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 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 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也是这种仪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一般不超过8 )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在农村,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在过去,这可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并且还被人们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而职业的剪纸艺人则常常是男人,因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劳作并挣工钱。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京剧脸谱 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京剧脸谱,京剧是一种中国才有的艺术,在几百年前就有了。一看到涂红画绿的脸谱,你一定会想到戏曲。 中国的戏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有音乐、美术、杂技等多种因素。人物的造型包括头、面部化妆和服装两大部分。比如眉毛的勾画就有云纹眉、火焰眉、凤尾眉、螳螂眉等多种画眉毛的方法。这种就改变了眉毛的自然形状,便成为图案化的眉毛了。眼睛也有很多很多的方法来画,有蝶翅眼、喜鹊眼等很多样子。 脸谱是每一种颜色的脸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红色表示赤胆忠心;紫色表示智勇刚义;黄色表示武将骁勇善战、残暴、文士有心计;绿色表示侠骨义肠、性格暴躁;蓝色表示刚直勇猛;黑色表示忠耿正直;白色表示阴险奸诈;粉红色表示老年枭雄;金和银色多用在神、佛、鬼怪,象征虚幻。 京剧脸谱艺术经过了长期无数人的努力终于有了今天五彩缤纷、辉煌灿烂的艺术境地,成为世界艺苑一奇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