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西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及艺术特色

浅析山西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及艺术特色
浅析山西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及艺术特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811680110.html,

浅析山西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及艺术特色

作者:杨洋

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02期

摘要:建筑的发展起源于民居,山西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之一,地理,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形成了山西传统民居特有的建筑艺术特性与风格,特别是明,清以来形成积淀深厚的北方四合院住宅建筑。山西居住方式以窑洞和砖瓦四合院为主,著名的山西民居建筑之一“王家大院”。

关键词:地域文化特色,窑洞,建筑结构,王家大院,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141-02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是一个被黄土覆盖的山地和高原。特有的地貌形态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在悠久年代里,窑洞是山西广大山区居民用作建造的手段,是古老居民的住宅样式。山区地形和窑洞式建筑的特点,形成了一些与四合院结合形式的二层多进四合院和三合院,有效的解决了当地山区居民的住宅需求。随着经济的繁荣,山西民居建筑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建立了一座座山西特有的住宅。现在的祁县,太谷,平遥三县现在依然遗留着大量现存比较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群。这些宅院厚重,古朴,清雅,注重中轴线布局,突出“中和”思想,使儒家的思想融入其中。特别强调建筑与人,建筑与自然,建筑主与次的和谐统一。

窑洞这种古老的建筑样式,依然保存至今。窑洞分为两种,一种是黄土高原挖进去的窑洞,挖进去的窑洞中,一种是挖进去后在墙壁上抹上一层白灰、盘上炕便居住下来的。当然门窗是要用木框架做成,上面糊纸安玻璃。另一种便是在挖进去的窑洞内砌上一层砖,然后抹灰、盘炕、上门窗居住的。还有一种是把窑洞的前脸用砖砌过,里面保持原来土窑洞的。另一种是用砖石砌成的窑洞。使用窑洞,主要原因是因为窑洞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建造手法,充分体现了山西居民的聪明智慧。

山西民居建筑外墙一般很高,从宅院外面看,有很强的防御性。房屋都是单坡顶。院落多为东西窄,南北长的纵长方行,院门多开在东南角。山西传统的四合院基本结构元素主要有:宅门,倒座,院落,厢房,正房等几部分。有的还有垂花门或过厅串联。从空间组合上看,山西民居楼高院深,墙厚基宽。外墙皆为灰色清水砖墙,颜色古朴单一,外观高耸封闭,如城堡般坚固。结构严谨,疏密有制,古拙不陈旧,统一而不单调。

山西著名的民居之一“王家大院”,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王家大院的建筑,有着“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熳”的特征。且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高家崖、红门堡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皆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外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其内,窑洞瓦房,巧妙连缀。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巧地利。于貌似千篇一律中千变万化,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卓越的个性风采。总的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 广袤的黄土高原以其特有的自然环境,铸就了古老的三晋文明。山西民居是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群。当中大致可以分为窑洞、平房或两者混合的建筑。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极其有限的古代社会,自然环境对建筑型制和村落布局的形成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受特定环境因素长期的作用和影响,山西传统民居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型制与村落布局特点。 一. 山西的自然条件 山西是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省境四周山环水绕,与邻省的自然境界分明。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山西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1%,平川、河谷面积占总面积的19.9%。 山西地处大陆东岸中纬度的内陆,东距海岸虽只有300~500千米,但由于省境东部山岭阻挡,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弱,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部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比

较寒冷;南部受到从河南黄淮海平原和豫北平原北上的夏季暖湿气团的滋润,比较温和;南北气候差异明显。气候特征是: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秋季短暂,天气温和。全境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灾害性天气较多,“十年九旱”;昼夜温差较大。 山西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主要特点是河流较多,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山西河流源于东西高原山地,向西向南流的属黄河水系,向东流的属海河水系。 二.山西民居建筑概况 山西民居是中华民居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作为中国民居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山西传统民居其类型丰富,独具地方特色而引人注目。尤其以建筑布局、空间组成、造型艺术、雕刻艺术、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与特色。现存的以明清两代为主的传统民居建筑数量较多、保存完好,成为我们研究传统民居建筑的宝贵财富。 山西“以山地为主”的地形地貌却很少能提供这样大面积的平川。所以,在实际修建村落的过程中,往往是平地、山坡、断崖相结合的地形比较多。环境空间的集合体是由每一个建筑单体构成,是人类凭借一定的物质材料按照一定的建筑方法构建而成的。山西省东部的太行山脉,大多数为石头山,按石质分有青石、红砂石、石灰石等。由于石料普遍,依照就地取材节省开支的原则,故砖石住宅较多。山西省西部的吕梁山脉,以黄土丘陵为主,土质粘结性好、强度高,加上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

实用标准文档 民居建筑特点 广袤的黄土高原以其特有的自然环境,铸就了古老的三晋文明。民居是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群。当致可以分为窑洞、平房或两者混合的建筑。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南在”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极其有限的古代社会,自然环境对建筑型制和村落布局的形成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受特定环境因素长期的作用和影响,传统民居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型制与村落布局特点。 一.的自然条件 是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省境四周山环水绕,与邻省的自然境界分明。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与、、、等省区为界。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高原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1%,平川、河谷面积占总面积的19.9%。 地处大陆东岸中纬度的陆,东距海岸虽只有300~500千米,但由于省境东部山岭阻挡,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弱,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

陆性季风气候。北部由于受冬季冷气团的袭击,比较寒冷;南部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受到从黄淮海平原和豫北平原北上的夏季暖湿气团的滋润,比较温和;南北气候差异明显。气候特征是: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秋季短暂,天气温和。全境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灾害性天气较多,“十年九旱”;昼夜温差较大。 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主要特点是河流较多,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河流源于东西高原山地,向西向南流的属黄河水系,向东流的属海河水系。 二.民居建筑概况 民居是中华民居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作为中国民居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传统民居其类型丰富,独具地方特色而引人注目。尤其以建筑布局、空间组成、造型艺术、雕刻艺术、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与特色。现存的以明清两代为主的传统民居建筑数量较多、保存完好,成为我们研究传统民居建筑的宝贵财富。“以山地为主”的地形地貌却很少能提供这样大面积的平川。所以,在实际修建村落的过程中,往往是平地、山坡、断崖相结合的地形比较多。环境空间的集合体是由每一个建筑单体构成,是人类凭借一定的物质材料按照一定的建筑方法构建而成的。省东部的太行山脉,大多数为石头山,按石质分有青石、红砂石、石灰石等。由于石料普遍,依照就地取材节省开支的原则,故砖石住宅较多。省西部的吕梁山脉,

山西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2-12-15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AHSK11-12D290)三 作者简介:王冬梅(1975-),女,安徽淮北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三 山西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王冬梅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本文在实地调研与理论归纳的基础上,结合黄河流域民俗与晋商文化等因素,分析山西民居的历史渊源,继而从家族血缘观念的视角探讨其院落式格局,并对山西民居的建筑材料与工艺二陈设艺术与装饰等加以整理,以系统阐发其建筑的文化与艺术特色三 关键词:山西;传统民居;空间格局;装饰艺术 中图分类号:J59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文章编号:1004-941(2013)01-0068-04 一一民居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以丰富的艺术形态和地域差异性,共同构成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庞大脉系三而山西民居堪称黄河流域民 居艺术的瑰宝三它适时适地而生,是地理二人文二历史多重因素制约和促进下的优化选择,长期以来形成了带有窑洞遗痕的院落式建筑形制,其空间格局独特,装饰纹样朴实而多样三 一二山西传统民居的文化溯源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和我国最早的建筑起源地三山西民居既自成一体,体现着先民适应和改造自然的智慧,也是该地风俗信仰二审美趋向和生存哲学的综合写照三 (一)民俗思想的渗透 山西民间浓重的风水观念和原始拜物思想,深深渗透于民居建筑中三风水理论是先人在寻找吉祥居地和处理居住环境的一门学问,即通过审慎选址满足生理和心理追求,通过建筑内外的利用改造来完善布局,包括朝向二位置二高低二出入口二水向安排等,并通过添加符号实现避凶就吉三选址上,主要原则为 负阴抱阳 二 藏风聚气 二 近水向阳 ,即基地后面有主峰,左右有次峰的左辅右弼山,或称青龙白虎山,山上需植被丰茂,宅前有水,对面有对景的案山,使宅地处于山水环抱中央,形成背山面水的格局三山西人认为,如此则可以 山气茂盛,直走近水,近水聚气,凝结为穴 [1],达到藏风聚气二地灵人杰的理想目的三因此,山西村落与民居多根据风水理论来勘察地形二地势二水源建造村落和民宅,对风水观的尊奉也反映了山西人向往美好生活和避灾免 难的主观意愿三 在风水观的作用下,山西民居的型制与方位禁忌颇多三村落中每户型制都基本一致,院落形状最忌刀把状,以免对主人的健康和财运不利三建筑的朝向一般坐北面南,正房建在北方,对应的卦位为 坎 ,称 坎宅 ,而宅门则修在东南或正南方的巽 位,有 巽门坎宅 之说,被视为大吉,民间称为 抢阳 三门的建造也甚为重要,每个院门相当于家庭 的 脸面 ,崇尚厚实高大二富丽堂皇,以此福荫子孙,迎合高门出贵子之说三门前一般立两只石狮,谓之 双狮护门 ,狮子是百兽之王,可以震慑门庭,晋中方言, 户 富 不分,因此又有 富门 的吉祥意蕴三至于门向,一般以向东为善,向西则为阴门,如迫不得以开了西门,则必须在门口安置屏障,或在街口正对的墙壁上镶嵌 泰山石敢当 之类的石碑,以驱鬼避邪三院门忌小,也忌讳两家相对以防两伤,因此,门户之间一般都会错开安置三至于厕所的位置则通常设置在院落的西南角,西南星位为 五鬼廉贞火星 ,在 五鬼头上安茅房 的做法可以抑制凶位三住宅周围环境也有诸多禁忌,‘营造门“云: 凡宅宜居观仙居侧近处,主益寿延年,人安物阜,不宜居当冲口处,不宜居塔冢二寺庙二祠灶及军营阵地;不宜居草木不生处,不宜居正当流水处 [2]这些都是以求神佑二避鬼崇二躲战乱二图清静二多生殖二恐讼争等准则的心理反映,延续至今已成为建造的信条,以祈求家业兴旺二子孙昌盛三 其次,山西民居的趋同心理较为显著,每户都力求相当三住房偏低者会在正房顶砌出一砖高,或建(2013年第1期)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No.12013

云南民居审美

云南民居的建筑审美 窦志萍 昆明学院旅游学院院长、教授 窦志萍,教授,昆明学院旅游学院院长,旅游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云南唯一旅游学术期刊《旅游研究》杂志主编。云南省高原湖泊生态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云南省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旅游文化研究,在旅游地理学、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文化、旅游企业管理等方面有较高的研究造诣。 建筑是立体的艺术,是凝固的音乐,是有形的诗画。建筑见证了人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折射出特殊地理环境下人与自然相辅相成的关系。要想了解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民族的文化,最直观的感受要素之一就是关注当地民居建设。民居建筑在传统建筑中的地位如何?民居的发展演变又是怎样的呢?云南各地民居又有哪些特点呢? 一、中国民居建筑的发展历程 (一)北方的穴居 民居其实就是人住的地方,从历史上来讲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人是怎么住的呢?其实是有两种,一种叫穴居,最早的人类是住在山洞里面的,后来觉得山洞里面不方便了,人类就从山洞里面走出来了。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就有两种分化,一个是以北方为主,北方地区在历史上比较干,相对来说雨水少一些,土层厚一些,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从山洞里面走出来以后,为了能够有遮风挡雨的地方,同时也能够避开野兽,又能进行劳动。因为老在山洞里面,山洞周围该吃的吃完了,后来才发现可以种东西。如果要到平坝上种东西,种完以后再到山洞上很远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地取材,地上挖个洞,白天在外面打猎、采集等等,到晚上就回到洞里面居住。后来又出问题了,一下雨以后,山洞就淹水了,人又住不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如何防水,而且爬上爬下也不方便,我们的前辈们发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从穴居到了半穴居,就在上面搭上草棚子,雨就灌不进去了。白天就不用下到下面去了,人就可以在地面上休息一下、交流一下。到晚上的时候又变了一种,这个是直接跳下去的,挖了一个斜坡,人就下去了。人到晚上就到下面去休息,下面还可以放点粮食。平时的活动就在上面了,这就是以北方为主体的一种建筑形式的发展过程,我们称之为穴居和半穴居。这种穴居和半穴居就发展成为了北方的一种住房类型,窑洞。后来人们又把窑洞的形式进一步艺术化,而且有些离开了山以后,就形成了土夯的建筑,围屋型的建筑。像云南一些氐羌系后裔的民族比如彝族等等,这些民族的住房就是最早从这个体系不断的演化出来的。

地域文化形考

地域文化 一 1、公元前506年,吴国伐楚。吴王拜孙武为主将,率军与楚军进行决战的地点是(柏举) 2、鲁国的稷下学宫,在齐鲁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错 3、下列人物中,没有到过“稷下学宫”讲学收徒的是(孔子, 老子) 4、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作战指导原则。对 5、齐鲁立国前,在今山东地区生活的土著居民是( 东夷人) 6、在齐宣王时期,曾对齐国政治进行批评,使齐宣王“勃然变乎色”,“顾左右而言他”的一位思想家是(孟子) 7、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墨子名翟, 墨子是一位科学家)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孙武本姓陈, 孙武本为齐国人, 《孙子兵法》为“兵学圣典”, 孙子主张务求全胜) 9、继黄帝之后,担任夷夏部落联盟的盟主的是(颛顼) 10、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爱) 11、齐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周公。错 12、封禅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以祭泰山的形式来神化帝王,以树立帝王的威信。对 13、在抗倭战斗中,戚继光根据当地丘陵众多、河渠纵横的情况,创立了在战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鸳鸯阵) 14、下列军事思想中,属于姜尚的是(韬光养晦, 修德施仁, 文伐) 15、五德终始学说的创立者是邹衍。对 16、在长达二百多年的战国时代,墨家一直与儒家并称“显学”。对 17、下列地名中,不属于古代九州之列的是(广州, 莱州) 18、汉武帝时,齐鲁之地的儒生代表人物是(申培, 公孙弘, 倪宽) 19、孟子早年就学于孔子的儿子子思的弟子。错 20、齐景公时期,曾入鲁问礼的一位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是(晏婴) 21、“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公羊传》) 22、孟子的政治理想是(王道) 23、齐国成为春秋首霸时的国君是(齐桓公) 24、下列对鲁国的描述中,正确的是(土质肥沃, 地势平坦, 首都是曲阜) 25、据考古发现,山东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沂源猿人。对 26、汉武帝时,郑玄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汉代的文化政策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错 27、下列典籍中,属于“六经”的是(《诗经》, 《尚书》) 2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陈规发明“木牛流马”, 陈规反对攻势防御) 29、《六韬》的作者是诸葛亮。错 30、下列学说中,属于孟子创立的是(民本主义, 性善论)

2020年电大考试《新地域文化(本)》(山西》形成性考核四

地域文化课程(本科) 第四次作业任务: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汉高祖二年,刘邦乘项羽攻打田荣之际,采纳韩信的建议,“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还定三晋。(错误) 2、韩信大军横扫河东,河东52城尽数攻占,韩信在这里设置了汉的河东郡,这是刘邦直接统治山西的开始。(正确) 3、井陉之战的胜利,使赵归属西汉王朝的统辖,汉又设置了太原郡和上党郡。(正确) 4、西汉的政治体制基本上“汉承秦制”。(正确) 5、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刘邦又立第4子刘恒为代王,其封地领有太原郡、雁门郡、代郡,共辖53县。初都晋阳,后徙都中都(今山西榆次)。(正确) 6、吕后死,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朱虚侯刘章等大臣在诛灭诸吕势力之后,一致主张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正确) 7、刘恒得知拥立是真之后,刘恒才赴京即位,是为汉文帝。(正确) 8、汉武帝在位23年,继续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轻徭薄赋,约法省禁,使社会稳定,生产发展,形成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错误) 9、山西不仅是汉文帝的发迹之地,也是保卫京师的边陲要地,汉文帝在他在位的23年时间里,曾先后2次巡游山西。(错误)

10、汉文帝前元三年(前177),文帝出京东巡,在太原居留十余天,召见代国旧臣,给予丰厚赏赐,还免除晋阳、中都百姓三年租税。(正确) 11、汉文帝四次巡视,对于显示皇恩、鼓舞民心、稳定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正确) 12、汉武帝在称帝的第二年(前178),封子刘武为代王,刘参为太原王,把代国一分为二。(错误) 13、“白登之围”迫使刘邦放弃了进击匈奴的计划,采用娄敬建议的“和亲”政策。(正确) 14、汉武帝刘彻即位后,汉朝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休养生息,中央集权大大加强,经济实力空前雄厚,反击匈奴的条件已完全成熟,汉武帝决定抛弃“和亲”政策,展开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反击匈奴战争的序幕是从山东拉开的。(错误) 15、马邑之谋掀开了反击匈奴大战的序幕。(正确)。 16、,在汉匈战争中,为西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就是河东人卫青、霍去病。(正确) 17、卫青是随着他父亲地位的变化才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但他本人绝非无能之辈,他能征善战,大破匈奴,为西汉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过重大贡献,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常胜将军。(错误) 18、卫青,西汉河东郡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正确) 19、霍去病,河东平阳人。父亲霍仲孺,原是平阳县小吏,母亲就是卫青的二姐卫少儿。(正确)

山西王家大院分析

—浅析山西灵石“王家大院”

一、山西民居建筑概况 (一)山西民居建筑概况 (二)山西民居建筑的历史 (三)山西民居建筑的环境特征 (四)山西居住方式 (五)山西民居建筑的总体布局与空间组合 二、对山西民居建筑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山西民居建筑突出的特点——防御性强 (二)山西民居建筑结构布局科学合理 (三)山西民居建筑总体布局讲究寓意 (四)山西民居建筑“三雕”装饰应用广泛 (五)山西民居建筑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 山西的村落无论大小,很少没有一个门楼的。村落的四周,并不一定都有围墙,但是在大道入村处,必须建这种一座纪念性建筑物,提醒旅客,告诉他又到一处村镇了。河北境内虽也有这种布局,但究竟不如山西普遍。山西民居的建筑也非常复杂,由最简单的穴居到村里深邃富丽的财主住宅院落,到城市中紧凑细致的讲究房子,颇有许多特殊之点。第一个特点:窑洞。就是在黄土地上挖出洞穴以供居住。不用说,黄土层是它产生的自然条件。山西地处黄土高原,黄土质地坚硬,开挖洞穴不易倒塌,再加木材较少,所以自古以来,窑洞就成为人们居住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据考古工作者的报告,在山西垣曲县古城东关、芮城县南礼教、夏县东下冯都曾发现有新石器时期的土窑洞遗址,它已经有单间、双间、半地穴式、平地横挖等各种式样的窑洞及窑洞群。①由于这种自然条件,加之交通的不便,在以后漫长的年代里,窑洞一直是山西广大山区民居的一种重要形式。群众所熟悉王宝钏寒窑受苦十八年的故事,相传就发生在山西南部。明代无名氏的《过河曲》诗,刻画了晋西北山区的窑洞风情:“山路崎岖沟涧多,此心兢业畏磋跎,玉蹄铁勒高低步,白雪黄沙上下坡,土屋不闻鸡犬叫,人家犹恐寇戎过。”土窑洞中是听不到外面鸡犬之声的,这首诗写出了真实情况。 第二个特点:砖瓦四合院。大都存在于汾河盆地的小平原上,这里的地形不便于挖窑洞,而黄土和煤炭却是烧制砖瓦的原料,这就造成它产生的有利条件。当然在这些地区广大人民群众主要还是使用土坯造墙、炉渣抹顶的平房,或部分用些砖瓦。但明清以来,山西商业活动发达,特别是清中叶以后票号商业发展很盛,积累了相当财富,在山西平川地区,修建砖瓦房极为盛行,一般是四合院、三合院,也有一进两院、三院者,甚至有联串几个大院形成建筑群的。如在襄汾县丁村和祁县乔家堡现作为民俗博物馆的建筑物就是其中的代表。正如清代传教士刻画的那样,“在乎原地区,许多村庄的房屋是平顶的,而盖的好的房子带有高高的塔楼,呈现出城寨的式样。甚至在不能修建这种精美建筑的地区,大多数山西房屋也有坚固的砖墙和瓦顶”(同上)。这种砖瓦房四合院除了适合自然条件而外,无疑也是当时小农经济、商业资本的需要,同时也是几世同堂大家庭、家长制的产物。因为当时家庭实际上既是一个生产单位也是一个消费单位,四合院、三合院以至多进的建筑群正是适应这种条件和要求的居住形式。

简析四川藏族民居地域特色

简析四川藏族民居地域特色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乡愁是城乡规划建设对诗境规划思想体现和诗意栖居的表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城乡规划建设指导思想和理论用诗一般的语言给予的表述。乡愁是情怀—乡愁是一捧土,一朵云;乡愁是一溪水,一片林;乡愁是一条路,一扇门;乡愁是一杯酒,一生情。乡愁是传统—热爱故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高尚德行和品质。把“乡”与“愁”连在一起来形容思乡情的,最早要数唐代早期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种故土情怀几千年传承至今,仍然凝聚并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乡愁是心灵—乡愁是对往昔生活环境的思念与记忆;乡愁是对故土养育之情的感怀并感恩;乡愁是对人生情怀心灵的慰藉与寄托;乡愁是对乡土文化纯真的寻

求及抒发;乡愁是对地域特色文脉的诗咏和传唱;乡愁是抚今追昔高尚情感的升华和呼唤;乡愁就是历史与文化,文化遗产就是乡愁。乡愁是人性—乡愁是人生情怀升华的最高境界;乡愁是人格的历史情结和文化修养;乡愁是人性孝道文化精神的典型表现;乡愁是建筑伦理文化空间的集中体验。乡愁是力量—中华民族的乡愁是华夏民族文明传承的根脉,是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渴望,是实现中国梦的追求,是民族复兴的力量。记住乡愁是我们这一代感恩先人、无愧子孙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藏族建筑文化博大精深,留存着民族的记忆。藏族建筑寄托了民族的乡愁,极具研究和保护价值。 一、自然环境与聚落分布 四川藏族的历史和文化同西藏地区一样古老悠久。其民居主要分布于阿坝和甘孜两个民族自治州,该地区地广人稀,占了全省面积的一半左右。海拔平均4000 米,河谷高差大多在3000 米左右。在马尔康、丹巴、理塘等地以南的河谷有一些不大的冲积平原,较为湿润肥沃,是主要的农牧业区。这些地方有较多的人口居住,形成大小不一的城镇村寨聚落。同时,这种南北纵向分布又与东西横向的川藏茶马古道相结合,沿茶马古道,城镇村寨聚落也有不少分布,如泸

山西民居

山西民居 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齐名,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 说法。山西民居中,最富庶、最华丽的民居要数汾河一带的民居了,而汾河流域的民居,最具代表性的又数祁县和平遥。山西的村落无论大小,都有一个门楼。村落并不一定都有围墙,但是在大道入村处,必须建这种一座纪念性建筑物,提醒旅客,告诉他又到一处村镇了。河北境内虽也有这种布局,但究竟不如山西普遍。山西民居的建筑也非常复杂,由最简单的穴居到村里深邃富丽的财主住宅院落,到城市中紧凑细致的讲究房子,颇有许多特殊之点,值得注意的。但限于篇幅及不多的相片,只能略举一二,详细分类研究,只能等待以后的机会了。1、前言在人类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中,“居住”这个单元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每个人从来到世界的这一天直到去世都离不开“居住”这个话题。但是,民居不仅从 远古的穴居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日新月异,就是在同一个时代里,各个国家、民族,甚至各个地区,民居也呈现千姿百态,且各具特色。民居的特色不仅仅为研究文化的学者们所关注,而且也成了广大人们追溯童年、思念故土、怀念家乡追等不可或缺的美丽画景。2、山西民居简述民居建筑是人类最早、最大量、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建筑类型,也是人类最原始又是最持续发展的一种建

筑类型。民居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中生存、发展的规律,也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经济、文化、生产、生活、伦理、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哲学、美学等观念和现实状况。民居的特色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很大程度上受着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2.1 山西北部、西北部、中部民居类型山西北部、西北部、中部农村居住方式大体可以分为几种类型。一是窑洞房,在晋西北与晋北地区,包括吕梁地区窑洞都比较普遍。窑洞房中,又有几种类型。一种是在黄土高原的土落千丈岸边挖进去的窑洞。这种窑洞在山区比较多。挖进去的窑洞一般是一明两暗。挖进去的窑洞中,又可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是挖进去后在墙壁上抹上一层白灰、盘上炕便居住下来的。当然门窗是要用木框架做成,上面糊纸安玻璃。另一种便是在挖进去的窑洞内砌上一层砖,然后抹灰、盘炕、上门窗居住的。还有一种是把窑洞的前室用砖砌过,里面保持原来土窑洞的。这几样,都是挖进去的窑洞。再一种,是用砖石砌成的窑洞,这种窑洞,在山区、平川都有。当地人所以要碹这种窑洞,主要原因是因为窑洞有“冬暖夏凉”的特点。这种窑洞,又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是全砖碹成的窑洞的特点。二是全部用石头碹成的窑洞,三是全部用土坯碹成的窑洞。第四便是砖石混合,或砖坯混合碹成的窑洞。这几种窑洞,里面大都要盘炕,上木框架门窗,是在平地上盖的窑洞房。

电大山西地域文化形考1

1. ()大同广袤20里,建有西京同文殿,设留守衙。 A. 西京 B. 东京 C. 南京 D. 北京 满分:3 分 2. 相传汉高祖北上抗击匈奴,兵困()(今大同),脱围时大军南撤,到忻口方摆脱追兵。高祖欢颜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 A. 忻州 B. 平城 C. 朔州 D. 大同 满分:3 分

3. 至战国初,()三家分晋,史称“三晋”。 A. 韩、赵、魏 B. 齐、赵、魏 C. 豫、赵、魏 D. 秦、赵、魏 满分:3 分 4. 春秋时,周成王灭古唐国后,将该地(今侯马地区)封给其弟叔虞,史称叔虞为()。 A. 杨叔虞 B. 周叔虞 C. 李叔虞 D. 唐叔虞 满分:3 分 5. ()就称榆次。

战国时期 B. 春秋时期 C. 西汉时期 D. 隋唐时期 满分:3 分 6. ()魏黄初元年(220)复置,领太原、上党、西河、雁门、乐平、新兴等六郡。 A. 西汉 B. 东汉 C. 三国 D. 隋唐 满分:3 分 7. ()在今山西境内设河东道。 A. 汉代 B. 唐代 C. 隋代 D. 宋代 满分:3 分 8. 晋城1983年改设县级市,由省直辖。()年升为地级市

1900 B. 1982 C. 1985 D. 1997 满分:3 分 9.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置并州于榆次,五月更名新并州,七年(982)移治()。 A. 大同镇 B. 汾阳镇 C. 孝义镇 D. 唐明镇 满分:3 分 10. ()元封中年置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州部之一,领太原、上党、西河、云中、定襄、雁门、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 A. 汉元帝 B. 汉武帝 C. 汉文帝 D. 汉景帝 满分:3 分

电大 山西地域文化形考1

一、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得分:30 1. ()大同广袤20里,建有西京同文殿,设留守衙。 A. 西京 B. 东京 C. 南京 D. 北京 满分:3 分 2. 相传汉高祖北上抗击匈奴,兵困()(今大同),脱围时大军南撤,到忻口方摆脱追兵。高祖欢颜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 A. 忻州 B. 平城 C. 朔州 D. 大同 满分:3 分

3. 至战国初,()三家分晋,史称“三晋”。 A. 韩、赵、魏 B. 齐、赵、魏 C. 豫、赵、魏 D. 秦、赵、魏 满分:3 分 4. 春秋时,周成王灭古唐国后,将该地(今侯马地区)封给其弟叔虞,史称叔虞为()。 A. 杨叔虞 B. 周叔虞 C. 李叔虞 D. 唐叔虞 满分:3 分 5. ()就称榆次。

战国时期 B. 春秋时期 C. 西汉时期 D. 隋唐时期 满分:3 分 6. ()魏黄初元年(220)复置,领太原、上党、西河、雁门、乐平、新兴等六郡。 A. 西汉 B. 东汉 C. 三国 D. 隋唐 满分:3 分 7. ()在今山西境内设河东道。 A. 汉代 B. 唐代 C. 隋代 D. 宋代 满分:3 分 8. 晋城1983年改设县级市,由省直辖。()年升为地级市

1900 B. 1982 C. 1985 D. 1997 满分:3 分 9.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置并州于榆次,五月更名新并州,七年(982)移治()。 A. 大同镇 B. 汾阳镇 C. 孝义镇 D. 唐明镇 满分:3 分 10. ()元封中年置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州部之一,领太原、上党、西河、云中、定襄、雁门、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 A. 汉元帝 B. 汉武帝 C. 汉文帝 D. 汉景帝 满分:3 分 三、判断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得分:20

浅析云南民居所体现的民族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811680110.html, 浅析云南民居所体现的民族文化 作者:常禾春靳萌珠钱禹成 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12期 【摘要】云南民居是中国民居中一只拥有独特魅力的奇葩。云南民居建筑在形式上自由奔放,注重利用自然条件,就地取材,结合地势,与自然和谐相宜。艺术创造和细部做法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云南民居不仅具有丰富的空间特色,而且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反映了当地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技术条件、艺术爱好和社会制度,是地域文化、民间生活习俗的物质载体。本文试图通过对云南民居的分析,挖据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民居;传统建筑;民族文化 引言: 云南民居在结构和艺术上实现了统一,对于色彩和装饰的应用恰到好处,云南民居以其独特的文化形象和艺术魅力在中国传统建筑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的风格和结构越来越关注。在我国文化不断繁荣的过程中,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结构上得到很好的体现,建筑的材料和工程的特点突显出来。建筑结构是时代特色和民族文化风格的体现。可见,传统建筑艺术的结构和装饰特点和传统文化特色是分不开的,将建筑结构和艺术联系起来,用艺术的视角解析建筑特点,以便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人的了解。 一、云南民居纹样与装饰艺术 装饰是云南民居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云南民居中,门窗不仅具有通风和透气的作用,同时不同门窗纹样的艺术形式也为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在我国的传统建筑中,门窗构件是人们平时接触最多,感受也最直观的装饰构件。传统门窗的样式种类繁多、图案丰富,是民居住宅中最为突出的装饰构件和不可或觖的结构构件。在传统建筑中门窗图案有着广泛的设计素材和丰富的寓意,使得建筑更多了一份神秘感。例如云南昆民“一颗印”的门窗,作为民居装饰的一种艺术语言,不仅具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装饰样式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对华夏文明中传统艺术的创新具有指导意义。首先,“一颗印”的门窗装饰纹样与云南众多民俗文化艺术形式一样,是云南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特殊装饰形式。在“一颗印”门窗上人们普遍采用的形态内容主要有动物、人物、图符、植物等等。 民居与装饰艺术的关系不仅仅体现在门窗纹样上,在大理白族民居的建筑的装饰上也有体现。白族一切建筑,包括普通民居,都离不开精美的雕刻、绘画装饰。木雕多用于建筑物的格子门、横披、板裾、耍头、吊柱等部份。卷草、飞龙、蝙蝠、玉兔,各种动植物图案造型千变万化,运用自如。更有不少带象征意义的,如“金狮吊绣球”、“麒麟望芭蕉”、“丹凤含珠”、“秋菊太平”等等情趣盎然的图案作品。白族木雕巧匠们还特别擅长作玲珑剔透的三至五层“透漏雕”,多层次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都表现得栩栩如生。“粉墙画壁”也是白族建筑装饰的一大

嘉绒藏族民居建筑

嘉绒藏族民居建筑 嘉绒藏区的居室,绝大多数是石屋、即用片石垒砌成的民居,也有的是用土夯筑成墙体框架、上架横木、树枝、杂草、再上加盖土作平屋的。个别地方也有串木为架的木板房,房内泡用木板隔间,房顶横梁有半边风或人字形两边风开,类似内地小青瓦房建筑,架上盖杉木开出的杉板,有称瓦板,长约1-1.5米,宽有5至8寸、盖好杉板后用石板压缝,达到固定斜平排水作用,这种屋多达三层。这种串木结构的房屋舒适、通风、不潮湿、宽敞明亮,也是防震的理想建筑.多数房前有小院,以土墙为栏,这种屋多 近邻地震常发区的道孚、炉霍、黑水、理县、康定、泸定一小部分地区。 嘉绒藏区最多的居室还是第一种,即称碉楼寨房。其实碉楼和寨房是有区别的。嘉绒民居建筑皆为石块砌墙本质梁架的石木结构建筑,俗称碉房,碉房的历史建筑是很悠久的,从考古发掘追溯至战国西汉时期,石棺葬民族已居住石砌的碉房。《后汉书》亦载"众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不过,古时的碉房结构与现代碉房结构差别较大。从现今可见嘉绒古碉房建筑最早的,唯有壤塘县宗科乡加斯满村石破寨的日斯满巴民居。它是建白明代初年,依山就势,墙基北高南低,平面呈长方形,共九层,通高达25米。墙以石块加木枋和泥浆调缝,采用内直外收的方法修砌,墙底厚0.8米,顶厚0.5米。各层建筑自第二层以上层层靠北内收成台,北墙东半部、西墙北半部直底直通项部,使整个建筑内南向北由东向西成阶梯抬级而上,故至顶层仅是底层面积的六分之一。底层为畜圈、二层为客厅和厨房,三、四层住人,五层南为经堂、北为库房,经堂前为晒台, 六层以以上皆为各类库房,四层以上各层外有走廊、晒物架(同时亦有栏杆),房顶为平顶。每层顶以粗树杆纵铺作梁,

山西地域文化形考2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得分:27 1. ()荒淫无道,宠爱褒姒,废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立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宜臼奔申国。 A. 晋文侯 B. 晋文公 C. 晋献公 D. 周幽王 满分:3 分 2. ()之乱祸及重耳和夷吾,晋献公派寺人披到蒲邑刺杀重耳,情急之中,重耳越墙而逃。 A. 骊姬 B. 褒姒 C. 貂蝉 D. 妲己 满分:3 分 3. ()是李悝集当时各国法律之大成而定,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地主阶级法典。 A. 《礼经》 B. 《法规》 C. 《法经》 D. 《法典》

满分:3 分 4. ()即位于文侯、武侯两代国君图强称霸的基业之上,他继文绍武,把魏国的霸业推向了顶峰,继而也使魏国的霸业盛极而衰。 A. 魏惠王 B. 魏文侯 C. 晋文侯 D. 晋武侯 满分:3 分 5. ()后,楚庄王饮马黄河,步步进逼中原,中原诸国背晋向楚,楚庄王一时做了中原的霸主,而晋的霸业却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A. 崤之战 B. 邲之战 C. 城濮战 D. 弭兵会 满分:3 分 6. ()在魏文侯、魏武侯和魏惠王时期国势达到极盛,为图谋在中原地区的发展,于魏惠王六年(前364),将国都由安邑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 A. 魏国 B. 齐国 C. 楚国

D. 韩国 满分:3 分 7. 赵氏势力的发展,对晋公室形成了严重的威胁,也激化了与其他卿族之间的矛盾,赵氏成为众矢之的,终于导致了晋景公十七年(前583)诛灭赵氏的“( )”。 A. 骊姬之乱 B. 下宫之役 C. 八王之乱 D. 弭兵会 满分:3 分 8. ( )在晋国历史上可以称之为一代雄主,他不仅平息了其叔父殇叔的叛乱,使大宗复操政权,稳定了晋国的政局,而且还助平王东迁,开创东周政权。 A. 晋文侯 B. 晋文公 C. 晋献公 D. 重耳 满分:3 分 9. 魏国的疆域在三晋国家中较次于( )。 A. 韩国 B. 齐国 C. 楚国 D. 赵国 满分:3 分 10.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

民居建筑特点 广袤的黄土高原以其特有的自然环境,铸就了古老的三晋文明。民居是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群。当致可以分为窑洞、平房或两者混合的建筑。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南在”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极其有限的古代社会,自然环境对建筑型制和村落布局的形成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受特定环境因素长期的作用和影响,传统民居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型制与村落布局特点。 一.的自然条件 是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省境四周山环水绕,与邻省的自然境界分明。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与、、、等省区为界。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高原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1%,平川、河谷面积占总面积的19.9%。 地处大陆东岸中纬度的陆,东距海岸虽只有300~500千米,但由于省境东部山岭阻挡,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弱,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部由于受冬季冷气团的袭击,比较寒冷;南部受到从黄淮海平原和豫北平原北上的夏季暖湿气团的滋润,比较温和;

南北气候差异明显。气候特征是: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秋季短暂,天气温和。全境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灾害性天气较多,“十年九旱”;昼夜温差较大。 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主要特点是河流较多,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河流源于东西高原山地,向西向南流的属黄河水系,向东流的属海河水系。 二.民居建筑概况 民居是中华民居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作为中国民居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传统民居其类型丰富,独具地方特色而引人注目。尤其以建筑布局、空间组成、造型艺术、雕刻艺术、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与特色。现存的以明清两代为主的传统民居建筑数量较多、保存完好,成为我们研究传统民居建筑的宝贵财富。 “以山地为主”的地形地貌却很少能提供这样大面积的平川。所以,在实际修建村落的过程中,往往是平地、山坡、断崖相结合的地形比较多。环境空间的集合体是由每一个建筑单体构成,是人类凭借一定的物质材料按照一定的建筑方法构建而成的。省东部的太行山脉,大多数为石头山,按石质分有青石、红砂石、石灰石等。由于石料普遍,依照就地取材节省开支的原则,故砖石住宅较多。省西部的吕梁山脉,以黄土丘陵为主,土质粘结性好、强度高,加上当地气候条件干燥地下水位低,因此当地民居广泛采用窑洞式住宅,运用“减

藏族民居 碉房是藏族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

[键入文字] 藏族民居碉房是藏族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 由于受气候与环境的影响,藏族的居住建筑大部分是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由于形如碉堡,所以被取名为碉房。碉房是藏族具有特色的一项建筑,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也是藏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下富有地域特色的藏族民居碉房。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一带,为了适应青藏高原上的气候和环境,传统藏族民居大多采用石构,形如碉堡,所以被称为“碉房”。 碉房一般有三到四层。底层养牲口和堆放饲料、杂物;二层布置卧室、厨房等;三层设有经堂。由于藏族信仰藏传佛教,诵经拜佛的经堂占有重要位置,神位上方不能住人或堆放杂物,所以都设在房屋的顶层。为了扩大室内空间,二层常挑出墙外,轻巧的挑楼与厚重的石砌墙体形成鲜明的对比,建筑外形因此富于变化。 藏族民居色彩朴素协调,基本采用材料的本色:泥土的土黄色,石块的米黄、青色、暗红色,木料部分则涂上暗红,与明亮色调的墙面屋顶形成对比。粗石垒造的墙面上有成排的上大下小的梯形窗洞,窗洞上带有彩色的出檐。在高原上的蓝天白云、雪山冰川的映衬下,座座碉房造型严整而色彩富丽,风格粗犷而凝重。 碉房,藏语称为“卡尔”(tnkhar)或“宗卡尔”(rdzong-mkhar),原意为堡寨,多建于险峻的山石上,巍峨高耸,易守难攻。山南的雍布拉康,后藏的娘若香波,洛扎的桑嘎古托,便是此类建筑的代表。碉房是有着特定含义的建筑,它对西藏民居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如土石结构、如平顶风格;但碉房并不能完全代表西藏民居。 西藏腹心地区的农村和城镇居民居住的房屋称为“慷巴”(khang-pa),有楼房亦有只建一层的平房。楼房多为二三层,个别富裕人家的楼房有四五层,而建一层房屋的在西藏各地随处可见。笔者多次在西藏各地考察,无论在后藏的定日、山南的措美、拉萨附近的墨竹工卡,都见到大量的一层民居。 1

电大答案新地域文化本形考山西历史与文化单元4

电大答案新地域文化本形考山西历史与文化单元4

地域文化课程(本科) 第四次作业任务: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汉高祖二年,刘邦乘项羽攻打田荣之际,采纳韩信的建议,“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还定三晋。(错误) 2、韩信大军横扫河东,河东52城尽数攻占,韩信在这里设置了汉的河东郡,这是刘邦直接统治山西的开始。(正确) 3、井陉之战的胜利,使赵归属西汉王朝的统辖,汉又设置了太原郡和上党郡。(正确) 4、西汉的政治体制基本上“汉承秦制”。(正确) 5、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刘邦又立第4子刘恒为代王,其封地领有太原郡、雁门郡、代郡,共辖53县。初都晋阳,后徙都中都(今山西榆次)。(正确) 6、吕后死,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朱虚侯刘章等大臣在诛灭诸吕势力之后,一致主张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正确) 7、刘恒得知拥立是真之后,刘恒才赴京即位,是为汉文帝。(正确) 8、汉武帝在位23年,继续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轻徭薄赋,约法省禁,使社会稳定,生产发展,形成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错误) 9、山西不但是汉文帝的发迹之地,也是保卫京师的边陲要地,汉文帝在她在位的23年时间里,曾先后2次巡游山西。(错误)

10、汉文帝前元三年(前177),文帝出京东巡,在太原居留十余天,召见代国旧臣,给予丰厚赏赐,还免除晋阳、中都百姓三年租税。(正确) 11、汉文帝四次巡视,对于显示皇恩、鼓舞民心、稳定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正确) 12、汉武帝在称帝的第二年(前178),封子刘武为代王,刘参为太原王,把代国一分为二。(错误) 13、“白登之围”迫使刘邦放弃了进击匈奴的计划,采用娄敬建议的“和亲”政策。(正确) 14、汉武帝刘彻即位后,汉朝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休养生息,中央集权大大加强,经济实力空前雄厚,反击匈奴的条件已完全成熟,汉武帝决定抛弃“和亲”政策,展开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反击匈奴战争的序幕是从山东拉开的。(错误) 15、马邑之谋掀开了反击匈奴大战的序幕。(正确)。 16、,在汉匈战争中,为西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就是河东人卫青、霍去病。(正确) 17、卫青是随着她父亲地位的变化才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但她本人绝非无能之辈,她能征善战,大破匈奴,为西汉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过重大贡献,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常胜将军。(错误) 18、卫青,西汉河东郡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正确) 19、霍去病,河东平阳人。父亲霍仲孺,原是平阳县小吏,母亲就是卫青的二姐卫少儿。(正确)

藏族民族建筑——碉房

藏族民族建筑——碉房 摘要:西藏的传统民居,与西藏的其他文化形态一样,具有其独特的个性。藏族民 居的形式和结构因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产方式的不同而表现出较大 的差异。据考证,远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藏族的民居建筑便有了相当的发 展和较高的水平。在其后几千年的演进中,藏族的民居不断得以发展、丰富和完善, 并带着厚重的时代印迹。因此,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以及蕴含的文化特点都具有巨大 的研究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西藏民居碉房建筑特点结构 藏族民居极具特色,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各有特色。藏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采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同时,宗教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在藏族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典型的藏族民居用土石砌筑,形似碉堡,通称碉房。 西藏各地都有碉房,但风格却各 有不同,比如拉萨的碉房多为内院回 廊形式,放眼望去,全是碉房的窗户, 进入院内,如同进了迷宫。而山南地 区的碉房则多有外院,人们可以很方 便地进入户外活动。但所有的碉房楼 顶都是平顶,人们可以经常在楼顶活 动,比如散步、娱乐等等。在家家户 户的楼顶,四角都比其它地方高出许 多,这些高角会挂满五彩经幡。重大 节日或家中有比较重要的事情时,会 在屋顶煨桑敬神等。 1.碉房的形式特点 碉房的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小,而向空间发展。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带曲尺形,中间设一小天井。内部精细隽永,外部风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强烈,民居处于一片银色中,显得格外晶莹耀眼。在西藏,人们修建房屋以“柱”为单位,1“柱”相当于2米×2米的面积,碉房平面、整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