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人教高中地理选修三素养突破练习:第五章 第二节 参与旅游环境保护 含解析

同步人教高中地理选修三素养突破练习:第五章 第二节 参与旅游环境保护 含解析
同步人教高中地理选修三素养突破练习:第五章 第二节 参与旅游环境保护 含解析

一、选择题

文明的旅游者既能从旅游活动中获取愉悦和收益,又可以对旅游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尽自己的责任。做文明旅游者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现象中,属于不文明行为的是()

A.遵纪守法

B.除了照片,什么都不带走

C.废物装进垃圾袋

D.在文物古迹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以示纪念

2.下列行为中可有效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是()

A.为图方便随地乱扔垃圾

B.攀折旅游景点中的花草树木

C.猎取旅游景区中的野生动物,以获取食物

D.定期开放旅游景点,设置最多游览人数的限制

3.下列有关文明旅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旅游要尽兴,不必在乎繁文缛节

B.文明旅游应贯穿于旅游的全过程

C.旅游时尊重地方习俗也属于文明礼貌的要求

D.文明旅游不仅要注意个人礼貌,还要注意旅游安全

解析:第1题,在文物古迹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以示纪念会破坏旅游环境。第2题,为图方便随地乱扔垃圾会引起环境污染,攀折旅游景点中的花草树木,猎取旅游景区中的野生动物,以获取食物,会引起环境破坏。第3题,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要约束自己的行为。

答案:1.D2.D3.A

西双版纳州第九次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于2016年5月10日在景洪市隆重召开,大会提出,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我州实施旅游强州战略、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州提供了思想指南和发展遵循。各级各部门必须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属于生态旅游活动的是()

A.在北戴河湿地观鸟

B.登上石刻佛像合影留念

C.采摘野果,品尝野味

D.下河捕鱼,品味自然

5.近年来,旅游者的追求已从“3S”(sun、sea、sand)转移到“3N”(nature、nostalgia、nirvana),下列旅游方式最能体现这一变化趋势的是()

A.宗教旅游B.虚拟旅游

C.生态旅游D.商务旅游

解析:第4题,登上石刻佛像合影留念会对石刻佛像造成损害;采摘野果,品尝野味及下河捕鱼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都不能称为生态旅游。在北戴河湿地观鸟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属于生态旅游。第5题,单词nature是自然、生态的意思。

答案:4.A5.C

6.发展生态旅游的主要措施包括()

①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②统一规划,有序开发

③建设宾馆,提高接待能力

④拓宽道路,发展交通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解析:选A。生态旅游以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为特点,建设宾馆、拓宽道路势必扩大旅游规模,导致旅游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等。

近年来,国内影视剧在取景拍摄过程中对旅游景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且影视剧拍摄完成后遗留下大量固体垃圾。结合漫画,回答7~8题。

7.影视剧组对旅游风景区的破坏导致()

A.大气污染加重

B.水资源良性平衡受到破坏

C.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D.文物古迹遭到损毁

8.针对这种情况,在保护旅游环境问题方面应采取的措施是()

A.加强全民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B.搞好环境评价,制订环保规划

C.依靠科技进步,增加环保效果

D.尊重和支持历史或宗教物品

解析:影视剧组对旅游风景区的破坏主要是丢弃了大量的废弃物,并破坏了植被,这主要是由于缺乏环保意识造成的。

答案:7.C8.A

现代城市应具有两个属性:生态化和特色化。生态化的中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特色化的中心是人与文化的协调融合。城市特色是城市本质的表现,是城市景观艺术和居民精神气质的统一,城市特色主要受自然背景、社会文化传统、科学技术三个要素制约。据此回答9~10题。

9.海口成为生态特色城市是因为()

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②临海,水源充足

③起步晚,规划较好

④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优越

⑤经济基础好

A.①⑤B.②⑤

C.④⑤D.③④

10.苏州成为旅游特色城市是因为()

A.交通发达,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B.工业发达,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C.特色农业发展迅速

D.自然山水与园林建筑独具特色

解析:海口成为生态特色城市源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城市规划。苏州园林是苏州代表性的景观,知名度高。

答案:9.D10.D

二、综合题

11.生态旅游已经日益引起国家层面的关注,也日益走向社会,被大众所感知和认可。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生态旅游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旅游的意义包括(多选)()

A.加强了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

B.有利于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平衡

C.避免或减轻许多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灾害

D.传承和延续历史文化资源

(3)你认为真正的生态旅游应该是怎样的?

答案:(1)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2)ABCD

(3)生态旅游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而且具有观光、度假、休闲、科考、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的旅游活动。所以,生态旅游应该以保护景区的自然生态为出发点来进行生态观赏、生态研究、生态保护和开发,从而使景区的生态系统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12.生态旅游是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下表为我国西部部分省区生态旅游发展潜力评价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注:支撑潜力包括生态环境质量、旅游业发展潜力和政府支持三个评价指标。

说出生态旅游发展潜力最高的省区,分析其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条件。

解析:发展潜力最高的省区,以表中综合潜力来确定。综合潜力高低,又取决于资源潜力、市场潜力和支撑潜力,而支撑潜力又包括生态环境质量、旅游业发展潜力和政府支持三方面。依据这些信息回答即可。

答案:四川。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观念的改变,生态旅游的市场需求庞大;生态环境质量较高;旅游业发展潜力高;政府政策的支持等。

13.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地区是目前我国旅游热点地区,下图为成都旅游热线图,据此

完成下列问题。

(1)①②两条旅游热线,①线路更受欢迎,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2)九寨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你对九寨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有哪些建议?

解析:(1)据图可知,①线路旅游资源类型多,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好,游览价值高。

(2)九寨沟旅游环境承载量小,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要求高,面对众多的中外游客,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答案:(1)①线路旅游资源更加多样,地域组合状况更好,旅游价值更高。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承载量;开发与保护相统一,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做好环保宣传,加强对环境的监测等。

高中地理_选修六_环境保护全套教案[教案]说课讲解

环境保护全套教案选修6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λ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λ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λ 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λ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λ 2、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λ 3、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λ 4、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λ 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某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3、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四、环境污染与防治 λ 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 五、环境管理 λ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λ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3、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本讲重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本讲难点: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3.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我们周围的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 (二)人类与环境 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经典例题1]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中图版选修三旅游地理知识归纳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章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含义: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既可以是风景的、文物的,也可以是风俗民情的。 2.旅游资源的内涵: (1)直接用于欣赏、消遣(不包括服务设施)。(2)能被旅游业开发利用。(3)能产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3.旅游资源的特性: (1)多样性 ①内容上:既有自然又有人文;既有景观又有文化;既有古迹又有现代;既有实物又有体验。 ②地域上: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各具地方特色。 ③季节上:同一旅游资源在不同季节表现出不同的景观。 ④组成上:多要素相互组合。 ⑤价值上:美学价值(形式美、朦胧美、色彩美、动态美、声音美)、艺术欣赏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 (2)独特性 (3)变异性 (4)观赏性 4.旅游资源的两种基本类型: (1)自然旅游资源:自然赋予的,能使人们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或物象的组合。 (2)人文旅游资源:古今人类社会活动、文化、艺术和科学创造的载体和轨迹。 5.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价值及其保护的重要性。 (1)世界遗产可分为三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 (2)中国已有37处世界遗产(截止到2008年底)。 文化遗产:除教材上长城等24处,新增了2处:开平碉楼、福建土楼(共26处) 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武陵源、三江并流、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形地貌奇观、江西上饶三清山(7处)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黄山、峨眉—乐山大佛、武夷山(4处)

此外,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古琴 (4)中国世界遗产的价值:世界遗产本身都有一段漫长的历史,不仅有它的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还有它的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5)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中国的世界遗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认识和研究它的价值十分必要,一方面可提高和深化公众对世界遗产的认知和主动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可提高旅游业管理者与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 对世界遗产,不能只从经济上去考虑它的旅游价值,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对它的保护。对保护世界遗产的态度,可概括为“三个负责”:(1)对历史负责,对创造人类高度价值和文明的祖先负责;(2)对当代人负责,不仅是中国人,也包括全世界人民;(3)对未来负责,要把它完整地交给子孙后代。 第二章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1)了解景观特点 旅游者应事先对所要游览的景观有所了解,尤其是了解人文景观设计者的美学构思,以获得较好的观赏效果。如: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的太湖石、日月同辉。 (2)精选观赏点位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试题

【志鸿优化设计】2015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单元突破训 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第1~2题。 1 1650~1780年该区域()。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B、经历了移民开垦 C、农业结构复杂 D、注重生态保护 2、进入20世纪该区域( ). A、气候持续干旱 B、大力发展畜牧业 C、种植业产值降低 D、实施了退耕还林 解析:第1题,对照图中该时间段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可知,原始林地比重锐减,耕地比重迅速增加,因此可判断出该区域经历了大规模垦殖的过程。第2题,1900年之后,耕地比重下降,草地比重相对恒定,次生林地比重渐增,说明该地正在实施退耕还林的措施。 答案:1、B 2、D 3、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图中B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 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 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 C、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 D、人类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对植被的破坏 解析:第3题,主要考查对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土壤盐碱化知识的再现能力。这里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如果经常大水漫灌,易导致土壤盐碱化。第4题,B处为毛乌素沙地,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对植被的破坏. 答案:3、C 4、D 5、下图示意我国南、北农牧交错带的位置。读图,完成第5~6题。 5制约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因素是( )。 A、降水 B、温度 C、地形 D、光照 6、北方农牧交错带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A、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B、水土流失严重 C、土地荒漠化严重 D、湿地大面积消失 解析:第5题,读图分析可知,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降水。第6题,由于北方农牧交错带降水较少,加上人类大规模的垦殖活动,导致土地荒漠化严重。 答案:5、A 6、C 7、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云南的大山包、拉市海、纳帕海和碧塔海(如图)是我国新增的4处重要湿地。20世纪80年代初,纳帕海周围山上的原始森林已被砍伐殆尽,为开垦田地、扩大耕地,人们设法排干湖水、降低水位,致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当年勘察人员仅调查到残存的7公顷沼泽地、数十只黑颈鹤。读图,完成第7~8题.

5.2参与旅游环境保护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3[人教版] 第二节参与旅游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1.充分认识旅游者自身行为对旅游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负面影响,包括对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破坏。 2.学会按照生态旅游的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为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旅游者自身行为对旅游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做个生态旅游者 难点:旅游者自身行为对旅游环境的负面影响 教学用具:景观图片、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旅游者在旅游的同时,对旅游地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积极影响是为旅游地的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及文化建设做出贡献,消极影响是大量游客的到来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 损失几乎是无法补救的。我国的三大石窟在自然风化与人为原因(游客涌入改变石窟小气候)的双重作用 无意的,我们每一个普通游客的正常旅游活动也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一、旅游者行为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1、环境破坏。 ①如捕杀珍禽异兽、滥伐林木、乱挖草皮等,破坏当地的动植物资源,造成生态系统失衡; ②游人过多,足踏、触摸、呼吸、体温等,会使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受到损坏; ③由于一些游客缺少社会公德,在旅游区内攀木折花、乱涂、乱写、乱刻、乱画、肆意践踏文物、随地吐痰等,对风景和文物古迹产生了直接的破坏。 2、环境污染。 旅游活动是一种消费活动,当然会产生各类废弃物。尤其是当游客数量过多而使大量废弃物排入环境后,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水污染。 3、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大量旅游者的到来,以及为接待旅游者而进行的各项服务,必然冲击当地正常的社会秩序。 漫画反映的是对旅游资源的故意破坏,那些缺乏社会公德的游客应该受到谴责、批评,甚至是严 厉的处罚。 措施解决问题。

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试卷(含答案)

高二级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试卷 注意事项:1.试卷分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填在第二卷相应的位置上 .........................。 3.考试结束后,只交第二卷。 第一卷选择题部分(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第二卷的表格中 ..................。)下图为“某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A~C时段,该地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A.农牧业B.钢铁工业C.电子工业D.第三产业 2.图中哪个时间后,环境污染程度降至自然环境自净能力之内 A.A时间 B.B时间C.C时间D.都不是 3.C时间后,环境污染程度开始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①经济发展水平高,环保投入大量增加②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污染自然减轻 ③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技术进步④法律健全,禁止所有排污工业的生产 A.①② B.②③C.①③D.②④ 据《中国环境报》报道:在新西兰测得太阳紫外线辐射比10年前所测的数据要大12%。据此回答4—5题 4.数据表明 A.大气比10年前清洁了,紫外线容易穿过大气 B.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仍在扩大 C.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导致臭氧减少,紫外线增多 D.对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增强 第 1 页 5.下列现象中与紫外线增多直接有关的是 A.土壤酸性增强,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受腐蚀 B.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 C.患白内障和皮肤病的人数明显增加 D.季风区的洪涝灾害增多 6.下列环境标志中,中国环境标志是(环境标志中的文字省略) 历史上,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曾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当前世界人类仍然面临着许多共同的环境问题。结合相关的知识回答7~8题。 7.请阅读世界某些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分析说明图中a、b、c分布区反映的环境问题是A.a为森林破坏严重区B.b为酸雨严重区 C.c为荒漠化严重区D.发达国家这些问题较少出现 8.上图中,世界和中国均有大面积b地区的环境问题,其主要原因有 ①森林的砍伐②工业排放的废气③建筑工地上的扬尘 ④汽车排放尾气⑤家庭炉灶⑥大量开采煤、石油、天然气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④⑤⑥D.②⑤ 9.目前世界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是 ①人口增加②浪费③水量减少④水体污染⑤水循环变慢⑥海洋水减少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地理专题复习试题

选修3旅游地理 [考纲原文]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3.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4.旅游与区域发展。 高考题组一旅游资源的类型、特点与欣赏 1.(2013·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 / 1 图1图2黄山云海 安徽省南部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等美景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 (1)游客怎样才能观赏到图2所示的黄山云海?请你提出两条建议。 (2)观景时,导游要求游客站在观景台上,除了方便观景,还有什么原因? 答案(1)选择合适的位置(站在高处俯视);选择合适的时机。(若回答具体时间,合理即可) (2)保障游客安全。 解析(1)黄山云海是一种远景阔景,在高处俯视才能获得好的观赏效果,另外,云海景观夏季出 现较多,要选择合适的观景时机。(2)观景台除了有较好的观景角度外,还能保证游客安全。 2.(·江苏地理)2011年6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是杭州西湖主要景点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 / 2 (1)西湖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赏三潭印月、雷峰夕照、苏堤春晓景点的最佳做法是________。 a.置身其中,近而观之b.适当距离仰视 c.在较高位置俯视d.把握观赏时机 答案(1)数量多种类多品质高(或价值高、知名度高)组合好(任答3项)(2)d 解析(1)西湖发展旅游的优势需要调动答题基本模板:景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观或景点 的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旅游容量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条件等。然后从图中获取信息进行具体的分 析。(2)三潭印月需要选择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观赏,雷峰夕照显然需要夕阳西下时观赏,苏堤 春晓需要春季观赏才行,因此三者观赏的最佳做法是把握观赏时机。 高考题组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规划 3.(2014·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版 选修6 环境保护 第二章练习(含答案)

第二部分环境污染与防治 1.下列关于水体自净能力的理解,正确的是 A.指水体对人类破坏活动的抗御能力,人类的破坏力越大,水体的自净能力就越强 B.由于水体具有自净能力,因此不会产生水体污染现象 C.当人类向水体中过量排放污染物时,水体会永久性地丧失自净能力而发生水污染现象 D.水体具有自净能力,当其对废弃物的容纳和消除能力小于排放数量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2.下列水体类型中,自净能力最强的是 A.河流水 B.淡水湖泊水 C.地下水 D.咸水湖泊水 3.海洋石油污染中,危害最严重的是 A.近海石油开采造成的石油泄漏 B.石油加工过程中造成的石油流失 C.偶发的油轮泄漏事故 D.工业含油废水的大量排放 4.处理污水时,要不要除去化合态磷,有以下几种意见,你认为正确的是 A.磷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不必除去 B.含磷废液是很好的肥料,处理掉太浪费,不必处理 C.含磷污水排入自然水体中,能引起藻类繁殖,使水质变坏,应当除去 D.磷对生物无毒,除去与否都无关紧要 5.有学者将水体污染造成的水资源短缺称为水质型缺水;降水量小,水循环不活跃造成的水资源短缺称为水源型缺水。下列城市中,水源型缺水严重的是 A.青岛 B.杭州 C.广州 D.喀什 2004年12月7日21时35分,两艘外籍万吨级集装箱船在珠江口担杆岛东北约8海里处发生碰撞,溢出燃油约450吨,造成我国最大的船舶碰撞溢油事故。交通部牵头全力组织清污,采用围油栏截污、向海上洒消油剂和吸油毡等来清除油污。据此回答第6~7题。 6.若泄油区内的鱼类迅速死亡,则有关鱼类死亡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油膜覆盖海面,水中异常黑暗,鱼类缺少必要的光照②油膜覆盖水面,海水中缺氧,鱼类窒息 ③海水严重污染,鱼类中毒④石油比较黏稠,鱼类难以游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7.下列对油污的处理方案中,对海洋环境影响最小的是 A.喷洒强效洗涤剂,使油污迅速分散 B.利用吸油毡、麦秆等物质吸收,集中处理 C.直接用燃烧法清除 D.播撒粉状石灰,使油污分散 下图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第8~10题。 8.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A.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 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 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 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 9.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A.减少区内水体蒸发量 B.增加区内降水量 C.提高区内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D.增加地下水储量

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

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栖息之地,也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又是人们的游赏对象。古往今来的旅游者,都将观光赏景视作一种休养生息、调节生活、消除疲劳的乐事。因此,有不少的旅游者,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他们不辞穷苦,爬山涉水、寻幽探胜,留连于清溪碧流之间、忘返于奇山异峰之中、逗留于滨海沙滩之畔、漫步于林荫绿地之下,而沉浸在优美的意境里,滋生一种超尘拔谷的情怀,自由邀翔的灵性,去尽情地领受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以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启迪睿知,得到享受。可见一个群峰巍峨,清泉飞溅,林海绿浪, 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能吸引人们前去游玩、揽胜、搜奇和观赏。反之,一个污水横流,垃圾遍地、黑烟弥漫,嗓声刺耳的恶劣环境,怎会是人们向往的旅游之地呢?因此,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尤其在当前,随着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前进,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激起人们的旅游兴趣。在新的旅游热潮的情况下,我们更应重视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现就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只有环境美,才有旅游价值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无论是山川的自然风光,还是田园的秀丽景色,或是滨海的波涛浪花,都是美好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环境,既可使人们留连忘返,沉浸在美的意境里,也可使人们得到陶冶情操,激发热情,充满活力。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就是形象地说明了大ft然的美对人们 的精神感应作用。因此,人们通过游览风景区,欣赏自然风光,瞻仰名胜古迹, 赞叹能工巧匠的高超艺术,享受大自然的美,而获得精神生活上的满足。 当然,由丁?旅游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阅历、性格及思想意识、文化 素养、宗教信仰、审美水平、具体环境等的不同,对美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 正如孔夫子所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那样。如有一些旅游者在游览名胜古 迹时,常常会对一些古代建筑、文物古迹,以及与文化传说有联系的风物,感 到特别的兴趣。对这些人文景致的欣赏,实际上包括了对古代人们改造自然, 创造美好生活的赞美。旅游者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游览,既增长知识,又获得美的享受。这种知识的获得和美的欣赏,往往是联系一起的,从而进一步增添了游览的兴味。 但是,大自然的美,都与绿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的环境能引起人们愉快的精神状态,并使人们得到良好的休息,而保持旺盛的精力;绿色还有净化空气,改变自然环境的作用。所以通过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 可以达到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创造合理的生存环境,为人们提供较多的接近自然美,享受自然美的机会。因此,保护好绿色森林资源,就是维护优美环境的关键。因为森林一旦破坏,绿色生命之美也随之销声匿迹,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将是一幅荒山秃岭、穷山恶水、垃圾遍地、嗓声刺耳的凄凉衰败的景象,是人们所不愿一顾的厌烦之地。 因而,只有环境美,才具有旅游价值。所以,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负有保护和利

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知识点

选修六环境保护 ▲环境可持续发展 1、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重金属污染: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 1、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2、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3、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海洋石油污染 1、怎样清除石油 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 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在静水环境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 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1)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 1.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 2.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3.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 (2)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 1. 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 2.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 3.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3)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 1.发展节水型农业 2.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 3.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 (1)固体废物减量化 1.对城市固体废物:逐步改变燃料结构,净菜进城、减少垃圾生产量,加强产品的生态设计,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搞好产品的回收、利用的再循环 2、对工业固体废物: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发展物质循环利用工艺 (2)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 ▲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 ⑴污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则易扩散 ⑵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云况、辐射等 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⑶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的北方城市的原因(以北京为例) ①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致自然降尘多 ②燃煤③机动车尾气 ④建筑工地扬尘

湘教版选修三《旅游地理》复习提纲

选修三《旅游地理》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 一、旅游活动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旅游服务业(中介体)。 旅游服务业的三大支柱: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交通。 2、基本类型: ⑴按游览区域分: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入境游和出境游)。 ⑵按旅游目的分:观光、度假保健、公务、宗教和购物。 我国,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属于观光型;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开始步入度假保健型和购物型。 二、旅游资源 1、定义: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事物才能被称为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形成的核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2、特性:位置相对稳定性(如收藏于博物馆的书画);物质景象组合性; 美学属性;历史文化属性;非消耗性(长存性)。 3、类型: ⑴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地质地貌—如五大连池、山水组合—如壶口瀑布、生物—如自然保 护区、气象与其他自然景观组合—如松花雪柳)。 ⑵文化景观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历史文物古迹、民土风情)。 (3)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 ●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4、形成: ⑴自然地理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对景点、景区的自然特征有决定性的影响 (华山:暖温带,花岗岩;黄山、九华山:亚热带,花岗岩;丹霞地貌:红色砂岩风化、流水侵蚀;长江三峡、玉龙雪山、黄龙:山水组合地貌)。 ⑵人类活动可以认知、提升自然环境的文化内涵(从宏观、微观角度看) (3)人类活动居主导地位的文化古迹,如我国古代建筑群,世界遗产的11座古城(其中2 座在中国——平遥古城、丽江古城)。

必修2.选修6人教版《环境保护》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环境保护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含必修2)规范就是分数! 1.环境问题的表现有哪三类? ①环境污染: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废热、放射性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等; ②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变暖和臭氧的破坏等; ③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 2.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有哪些? (按必修2教材:理论+具体实际) 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②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人口压力; ④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⑤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按选修6教材) ①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原因) ②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③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④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3.当代环境问题具有哪些特点? ①危害的不可预见性: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 ②过程的不可逆性:如地面下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已经灭绝的物种等等。 ③规模的全球性: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问题等。 4.为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国唯一必然的选择? 我国面临着: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严重的资源短缺、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5.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基本思想、原则和实施途径分别是什么?

【概念】既满足当代人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内涵】包括三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①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②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③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全面进步。 【原则】①公平性原则;②共同性原则;③持续性原则。 【途径】发展循环经济。 6. 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原则和实施途径分别是什么? 【概念】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注意:物质而非能量!) 【内涵】①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②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③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原则】①资源输入减量化原则;②资源再利用原则;③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原则。 【途径】工业——清洁生产;农业——生态农业。 7.发展清洁生产的好处有哪些?(清洁生产的核心是从源头削减污染以及对生产和服务的全过程实施控制)【环境效益】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大部分污染,可以大大减少末端治理的污染负荷,节省大量环保投入,提高企业防治污染的效果。 【经济效益】能改善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通过循环或重复利用,使原材料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 【社会效益】可以改善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促使企业不断改进工艺和设备,改进操作技术和管理方式,改善员工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 8.农村修建沼气池有哪些好处?

自然保护区域生态旅游

自然保护区域生态旅游论文 经过了半个学期的学习,对自然保护与生态旅游有了一定的了解。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自然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首先,从生态旅游的渊源说起。生态旅游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於1983年首次提出。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兴起的时代背景是人类处于工业文明的后期。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世界。人类对自身生存方式、发展模式的思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的多,于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运而生。而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和渗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人类社会在过去的数百年的发展中一直表现为对经济高速增长的追求,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人类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森林资源减少、海洋资源的破坏、能源的急剧消耗、自然灾害频繁、化学物质的滥用、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等等。面临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与矛盾,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必须继承传统的发展模式和重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之间做出选择。论战在拥护经济增长派和反对经济增长派之间展开,最终人们在深刻认识了环境与资源可持续的基础作用之后,将论战归结为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 生态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可持续,“可持续发展”是判断生态旅游的决定性标准,这在国内外的旅游研究者中均已经达成了共识。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生态旅游的可持续 发展可以概括为,保证生态旅游地的经济、 对生态旅游需要的能力,具体而言,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与要 求: 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主要做法有: (1)立法保护生态环境。(2)制定发展计划和战略。(3)进行旅游环保宣传。(4)重视当地人利益。(5)多种技术手段加强管理。有了规范的措施后生态旅游才能可持续发展。 当今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环境保护的问题也逐渐得到重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以保护共同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然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与自然保护确是冲突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际上还专门组成了“哥本哈根”组织。中国也意识到了环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_18

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地球物种数量与分布. 2.了解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整体性思维,理解生物物种资源(多样性)对地理环境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逐步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2.通过对周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的实例,知道政府和个人能做的合理科学的生物保护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与统一的关系.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明确区域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维护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对地理环境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或重要性,有一个基本的理性化的认知,形成一些观念,知道一些我们能够做的合理科学的保护途径. 难点: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认识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与统一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视频、图片、学案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自问引思: 我国最珍贵濒危的十大动物,你知道吗?

学生讨论,思考然后回答(分组讨论) 幻灯片展示我国十种珍稀野生动物,学生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加以解说.了解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事实. 再以长江刀鱼为情景案例佐证上述事实.提出---- 【概念】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而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 互问明思: 提问1:你赞同生物灭绝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与过程?还是认为是偶然不幸事件? 提示:阅读课本P66最后两自然段,利用数字论证,从数量、分布、寿命三个方面进行对比. 点拨:物种灭绝不是偶然事件,而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物种和它的个体一样,也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6阅读《地球历史上5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和图4.12 指出:2.45亿年前,几乎是整个动物王国,95%灰飞烟灭;6500万年恐龙灭绝 提问2:物种灭绝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呢? 点拨:物种大规模灭绝的自然原因可能是火山爆发、地壳运动、陨石撞击地球、气候变化. 提问3:现今世界动植物物种灭绝速率令人担心——人类活动引起第六次大灭绝 科学家警告:地球上的生物的灭绝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自然》杂志称,50年后100多万种陆地生物将从地球上消失.人口急速增长、全球气温变暖和自然环境恶化,使地球上的生物正在经历有史以来第六次大灭绝. 点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物种灭绝数量也不断增加→世界人口增加和物种灭绝数量是正相关. 点拨: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寻找证据:读课本P68页:案例4——北美候鸽的灭绝史 提问4:人类的哪些行为导致了生物多样性减少? 学生讨论,利用所学知识例证分析. 乱砍乱伐、滥捕滥捞;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生物入侵现象. 追问深思: 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关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

144536 旅游管理论文 关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级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旅游业。尽管不同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但作为一种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开发已在我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等不少区域付诸实施。然而,自然保护区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其首要任务是自然保护,如何在不妨碍自然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的课题。 1 生态旅游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1.1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开辟了新的融资途径。

据调查,我国平均每个自然保护区建设费用缺口占需求量60%,管理费用每年缺口占需求量的26%。资金投入不足致使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薄弱,缺少与之相适应的科研、交通、通讯等设备,许多保护区只能停留在简单的看护水平上,环境监测、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等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功能均无法正常发挥。而生态旅游的开发则为自然保护区开辟了新的有效融资渠道,可以为国家增创更多外汇,为保护区筹集更多资金。 1.2带动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 生态旅游的核心目标是把保护自然旅游资源和促进当地社区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不仅让旅游组织者和旅游者受益,而且让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经营者、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当地社区居民等多方受益。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可促进地方餐饮服务行业、土特产品市场等得到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此外,我国绝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内部都有居民定居,“靠山吃山”是他们传统的生存方式,与自然保护相矛盾,且长期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发展生态旅游则可缓解自然保护区与区内和周边居民及当地政府的关系,使直接受益的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工作当中。

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环境保护

题目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环境保护 中存在若干问题的讨论 学院林学院 专业旅游管理 年级2011级 学号20110303413 姓名王延军 指导教师王海香

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环境保护 中存在若干问题的讨论 摘要:在世界上,旅游业是发展最快、最受瞩目的焦点。随着社会的进步,被誉为“朝阳产业”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之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旅游业日新月异、方兴未艾,正在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关键词:旅游业; 资源开发; 环境保护; 旅游破坏; 环境承载力 Exploit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 and tourism environment protection discussion of several problems existed in Summary: In the world, tourism is the fastest-growing, most are the focus of world attention. As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and is known as the "sunrise industries, tourism has become a glob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most powerful one of the industries. With the guidance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evolves, ascendant, is becoming a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Key words: tourist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vironment load.

高中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知识梳理

高中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知识梳理 一、生态破坏问题 1、水土流失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云贵高原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土质疏松;④地形破碎,坡度大。 (2)人为原因(主要的):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过度砍伐等造成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不合理的工矿、交通等工程建设破坏表土和植被。 【水土流失的危害】:①土壤肥力下降;②生态环境恶化;③淤积江、河、湖、库,水旱灾害增加。 【治理的措施】:①小流域综合治理,生物措施(种树种草)与工程措施(修筑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梯田)相结合,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退耕还林、还草)。 2、荒漠化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甘肃、宁夏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干旱多风;全球变暖,蒸发旺盛;河水泛滥、鼠害、蝗害等。 (2)人为原因(主要的):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等工程建设不当。 【荒漠化的危害】:①风蚀作用使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粮食、牧草减产;②生态环境恶化 【治理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们环保观念;②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③通过控制载畜量,推广轮牧、圈养,禁止滥采滥挖,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等手段恢复和建设生态;④合理分配和使用水资源;⑤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注意:我国南方的石漠化是水蚀引起的,其产生原因跟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植被有关;治理办法主要是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 3、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华北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蒸发强烈。 (2)人为原因(主要的):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三门峡水库)【治理措施】:①工程措施:华北地区的鱼塘—台田模式;引淡淋盐;井排井灌;②生物措施:使用生物改良,增施有机肥,深翻深耕;③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④化学方法改良土壤 4、森林减少 【有关森林的基本概况】: (1)森林是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是物种的宝库。目前世界森林覆盖率只有31.7%。 (2)世界森林主要集中分布在:南美洲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热带雨林);北美洲(加拿大)、欧洲和亚洲(俄罗斯)(亚寒带针叶林)。 【我国主要分布区】: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地区)、西南林区(横断山区) 【产生原因】:①过度砍伐;②毁林开荒;③过度樵采;④大规模放牧、开矿毁坏林木;⑤酸雨使森林严重退化 【森林减少的危害】:①破坏生态系统,自然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②气候失调(全球变暖),自然灾害(水灾、旱灾、泥石流、滑坡等)增加;③物种锐减,动植物资源减少;④大气成分发生变化。 【治理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强化人类生存环境意识;②健全法制,加强管理,禁止乱砍滥伐、保护森林资源; ③采育结合,大力植树造林;④控制环境污染;⑤加强国际合作 【森林的功能】: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保持生物多样性等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地理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 《旅游地理》全套教案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3.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及其重要价值 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2.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三、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初步规划与设计 2.旅游点的确定,合理的旅游路线的选择 3.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四、旅游与区域发展 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本讲重点:旅游资源的类型与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本讲难点: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及旅游规划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现代旅游 1.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食、宿、行、游(核心)、购、娱 二、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1)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2)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3)促进文化交流。 3.影响区域环境 三、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1.旅游资源的内涵 (1)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事物才能被称为旅游资源。 (3)旅游资源形成的核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2.旅游资源的类型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种类型。 ①自然旅游资源,又称自然景观,主要有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等要素组成,其中地貌要素处于相对重要的位置,大多数自然风景区都离不开地貌构景的作用。 作用:对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方面的旅游有重要意义。 ②人文旅游资源,又称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古人类遗址、古建筑、宗教文物、民俗风貌等,其中建筑景观是人文风景区构成的重要标志。 3.旅游资源的特性 (1)多样性 (2)非凡性:与同类地理事物与现象比较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专题复习试题

选修6 环境保护 [考纲原文] 1.环境与环境问题。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4.环境污染与防治。5.环境管理。 高考题组一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1.(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下图为切沟景观。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答案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 解析材料中指出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说明切沟会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减少;图示切沟景观显示了切沟不断分割耕地,因此其不但破坏耕地,还会妨碍耕作。切沟的防治要从耕作方式调整、工程措施填埋等方面考虑。切沟一旦形成,如果不采取治理措施会导致切沟不断加宽加深,修建排水沟和拦水坝等能有效防治切沟的形成。 2.(2014·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植被浅沟常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和大面积绿地内等处,可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其表面一般种草进行覆盖。下图为植被浅沟示意图。 指出植被浅沟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答案收集雨水(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补充地下水(增加下渗);净化雨水;减轻城市内涝;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 解析城市内涝是当今社会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加强排水系

统建设等是解决城市内涝的主要方法。建设“植被浅沟”可以收集地表水,通过滤网来提高地下水的水质,同时可以通过增加地表植被改善局地小气候。 高考题组二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3.(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Ⅱ)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球只有1 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余只,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答案可能原因: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 解析中华秋沙鸭属于候鸟,繁殖地主要在我国东北的长白山区,而越冬地则位于我国南方的赣东北,每年的长途迁徙导致中华秋沙鸭的数量减少。中华秋沙鸭数量在迁徙途中不断减少的具体原因可从其栖息地(即湿地)减少、误食受到农药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三方面分析回答。保护中华秋沙鸭的措施要针对其减少原因制定,如在中华秋沙鸭迁徙路线上恢复湿地数量,尽可能多地增加栖息地;治理水污染,避免中华秋沙鸭误食中毒的鱼虾;健全法规,严禁捕杀中华秋沙鸭等。 4.(2013·江苏地理)2013年3月8~9日,沙尘天气横扫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局部地区出现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天气。下图是此次沙尘天气影响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次沙尘天气过程,a地与b、c两地相比,a地沙尘更强的自然原因有_________。 (2)沙尘天气对b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减轻沙尘危害的可行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 A.建防风林削弱近地面风力 B.发展灌溉增加地面湿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