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辨析题和解答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辨析题和解答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辨析题和解答题

辨析题

第一章

1.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错。这句话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完全对立起来。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对。这句话表明意识是客观实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主观形式中有客观内容;主观差别有客观根源;主观特征有客观原型。如果只承认主观作用,否认客观作用,那么将导致唯心主义;如果只承认客观作用,而否认主观作用,那么就是旧唯物主义的直观的反映论,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认识论】

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因此,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错。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即客观存在是意识的源泉。

4.“狼孩”没有意识,说明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对。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对意识产生和发展起到决定作用。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外壳;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5.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鬼神是客观实际中并不存在的,因而有关这类意识不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错。首先,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意识也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只不过是虚幻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其次,关于鬼神的意识有客观原型。

6.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对。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白天所见所闻是客观实在,经过人脑整合、加工后成为主观映象,夜晚呈现于梦中。

7.联系构成运动

对。联系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运动是事物或现象变化及变化的过程。这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的,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换一个角度,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对立统一规律,而对立统一规律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当事物相互联系时,它们之间存在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说,联系构成运动。

8.脱离了人体的手不再是人的手

对。因为人体是一个系统,人的手是系统中的一个要素。系统具有整体性,系统作为整体具有各个要素单独所不具有的功能,这个功能是在各个要素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人的手具有的手功能,是因为手与人体系统其他器官相互作用,而非人的手这个单独因素本身具有的功能。因此,当人的手脱离人体时,手不再具有原本手的功能,因此不再是人的手。

9.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错。首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对立统一的,这句话违背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完全对立起来。其次,这句话一味而

盲目地否定资本主义,而辩证否定是“扬弃”,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只有辩证否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使社会主义更科学、更健康地发展。最后,这句话与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相违背,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共产主义的观念相违背。

10.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对。首先,计划和市场只是资源配置方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要辩证否定资本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社会主义更科学、更健康地发展。其次,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形成社会主义经济学,是符合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的,是符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念的。

11.白马非马

错。马是共性,白马是个性。在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中,个性中包含共性,共性与个性相联系而存在,所有个别都是一般。“白马非马”同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相矛盾,割裂了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第二章

1能动的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

对。“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反映论,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的反映论是新唯物主义能动的认识论。否认反映论将导致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是先验论。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总过程的两个阶段

对。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借助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条件是掌握丰富而可靠的感性资料,并对感性资料进行科学的逻辑加工。

3你看到了什么往往取决于你懂得了什么。

对。“懂得了什么”是理性认识,“看到了什么”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的参与和指导下进行的,主体的知识水平、价值观念影响着感性认识的方向和深度。

4只要有丰富的感性材料就能形成理性认识。

错。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条件是掌握丰富而可靠的感性材料,并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逻辑加工。两个环节缺一不可。仅拥有丰富的感性材料,而没有借助抽象思维去理解这些材料的实质和内在联系,是不能形成理性认识的。

5客观真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三个不同的真理。

错。客观真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描述的是每一个真理三个不同的方面,而不是三个不同的真理。正确的表述应为任何一个客观真理都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真理的客观性表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真理具有一元性;真理的相对性表明真理的广度和深度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有限的;真理的绝对性表明真理的内容和认识能力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无限的。

6有用即真理

错。首先,“有用即真理”这句话将检验真理的标准规定为客观事物的

价值,有价值就是真理,没有价值就不是真理,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违背。其次,“是否有用”对于不同的主体,或者是对于处于不同阶段的同一主体,答案是不同的,“有用”一词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相违背,破坏了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第三章

⒈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的斗争贯穿于哲学发展过程始终。

错。马克思之前不存在唯物史观。一直是唯心史观贯穿于哲学发展的过程始终。唯心史观只考察了人类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而且一直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但是历史观是唯心主义。

⒉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消失了,但,封建思想观念仍然存在,这说明社会意识并不依赖于社会存在。

错。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即有一个时间差,并且,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所以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消失了,但是封建思想观念仍然存在。

⒊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手推磨”和“蒸汽磨”是两种不同的生产资料。生产资料不同导致生产力的不同,生产力的不同导致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不同,而生产方式是广义的经济结构,从而导致了经济基础的不同,又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导致了上层建筑的不同。因此“手推磨”和“蒸汽磨”对应的上层建筑分别是封

建主的社会和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因此,只有不断改变生产关系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错。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力。只有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的生产关系不一定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因此不一定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⒌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越高,生产关系就越先进。

错。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只有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才是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越高,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就越高,此时的生产关系不一定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因此生产关系不一定是越先进。所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越高,生产关系不一定越先进。

⒍“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对。“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是一种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和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不一定拥有先进的社会意识,但是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意识未必落后。

第四章

1、商品生产者的生产目的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由此,可以不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

错。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和价值在商品中相互依存。如果生产者不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由于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

者,所以会相应地影响到商品的价值,从而不能很好地实现商品的价值,与商品生产者的生产目的相违背。因此不可以不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2、商品供过于求,物价就下降;供不应求,物价就上涨。所以,商品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错。商品价格是由商品价值量决定的,商品价值量又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根据价值规律,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而非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3、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由此,个别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来说并不重要。

错。个别劳动时间直接影响商品生产者的利益。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生产者盈利,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生产者亏损。因此生产者为了获得更多利润,应尽量缩短个别劳动时间。

4、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创造的。

错。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

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指的是超过劳动力价值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论述题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创立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上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科学理论体系。

·从阶级属性上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自身和整个人类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斗争目的、性质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烈,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指向资本主义制度,无产阶级对科学理论指导的需求强烈。19世纪30年代发生的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的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所有理论和努力必须全部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性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

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本人的与时俱进和后人的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类精神境界的极大提升,每个人都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

⒈论述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通过感觉所感知,但不依赖于感觉而存在,被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物质论的意义在于: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将哲学范畴中的物质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区分开来,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⒉物质与运动的辨证关系

首先,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将导致形而上学。

其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而主张某种精神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⒊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

首先,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暂时稳定与守恒。

其次,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⒋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指的是人的意识具有积极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表现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活动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4.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⒌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1.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

2.矛盾性质存在普遍性:同类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具有共同点,又叫做矛盾的绝对性或共性。

⒍矛盾及其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是对立统一关系,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的内容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的趋势;斗争性的内容是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排斥,体现了矛盾双发相互分离的趋势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同一性是相对的,

斗争性是绝对的。

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同类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具有共性;2.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各有其特性;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其特性;构成每一事物的诸多矛盾和构成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性。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或个性。3.矛盾的普遍性就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就是矛盾的个性;4.矛盾的共性和个性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的共性是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相对的。矛盾的个性包含矛盾的共性;共性与个性相关联而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共性和个性可以相互转化;所有的个别都是一般。

5.矛盾的普遍性使我们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提供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即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方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⒏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以及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第二章

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什么是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认识具有反映性和能动性;

·反映性强调了认识过程中客体的作用:反映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称为反映论;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否定反映论将导致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识论是先验论;

·能动性强调了认识过程中主体的作用;能动性主要体现在选择性和创造性上;选择性是选择过程中主体的认知结构、情感意志、价值观念的作用;创造性是主体接受对象信息的同时,还会对对象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否认能动性将导致旧唯物主义的直观的反映论。

·能动性以反映性为基础,并对反映性进行深化。两者有机地结合形成了能动的反映,即认识。

3.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的条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1.第一次飞跃的条件:要掌握丰富而可靠的感性资料,并对感性资料进行科学的逻辑加工;

2.第二次飞跃的条件:理论要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理论回到实践需要路

线、方针、政策等中介;理论要被群众所掌握;还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有待于提升为理性认识,原因是感性认识存在缺陷和局限性;

2)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3)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渗透。

4.论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辨证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从真理的内容和认识能力上看,真理具有绝对性、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包含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客观内容,同谬误有明显的界限,不会被推翻的,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其次,人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真理的相对性:从真理的广度和深度上看,真理具有相对性、有条件性、有限性。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所反映的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2)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相互辩证转化。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上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所以检验的标准既不是思想理论,也不是客观事物,而是将主观和客观连接起来的桥梁——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上来看,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在认识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将主观认识变为客观事物,并将主观认识和形成的客观事物进行对照,检验二者是否相互符合,从而检验真理。第三章

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

1)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2)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4)社会意识会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⒉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缺陷

两大根本缺陷:

·以往的历史理论只考察了人们进行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原因;

·以往的历史理论忽视了居民群众的活动。

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力:

1)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关系是通过劳动者作用于生产力的。

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3)经济基础决定上策建筑的发展变化。

·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1)服务的方向是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排除异己;

2)服务的方式是对社会生活进行调节和控制作用;

3)服务的效果是促进了经济基础的发展,或是阻碍了经济基础的发展。第四章

⒈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

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生产部门和行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在私有制下,当一个人想要得到另一个人产品以满足自身需求时,就需要进行交换。为保护私人的利益,交换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必须采取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⒉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二因素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即物质的有用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1.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2.使用价值是商品和其他物品共同具有的一种性质,而价值是商品特有的性质,因此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3.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依存的。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的二重性是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指的是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具体劳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指的是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整个社会全部劳动的组成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根据个人利益和需求进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所有矛盾的基础。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是否统一,决定了具体劳动能否转化为抽象劳动;具体劳

动产生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产生商品的价值,所以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⒊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变化

根据价值规律,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某一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长,该商品的价值量越大。社会劳动生产率也影响商品价值量。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一件产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商品的价值量越低,因此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

⒋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积极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3.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消极作用: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2.可能导致社会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分配失调;3.可能导致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其他职能都是派生职能。

⒍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其中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劳动过程就是劳动者使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出满足某种需求的使用价值的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的这个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如何实现的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实现的;·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暂时的。

⒏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对工人阶级的影响

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日益相对地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人口过剩。所谓相对人口过剩,就是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而相对人口过剩的相对性表明,这些劳动力并不是不被社会生产发展所需要,而是它不被资本价值增殖所需要。

第五章

⒈垄断产生的原因

1.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

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2.企业规模巨大,对竞争形成限制,产生垄断;

3.激烈竞争的过程中竞争双发的损失越来越大,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达成协议,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⒉金融资本是如何进行统治的(经济、政治)

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的统治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的。所谓参与制就是,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结合”来实现的,个人结合有多种途径,包括担任要职、收买要官、聘请高官、建立咨询机构、控制媒体。

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通过国家收入再分配的手段,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农业、商业、通信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快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善,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⒋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后果

·所谓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

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影响:

1)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主要受益者;

2)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影响是:

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吸引外资,扩大就业;通过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组建大型跨国公司

·消极影响: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逐步扩大;

2)各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3)发展中国家获益甚少;

4)相对落后的国家将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5)在经济增长中容易忽视社会的进步;

6)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成为全球行为,容易对其他国家产生依赖。

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新变化: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变化;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变化;

3.社会阶级、阶层的结构发生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发生变化;

5.政治制度发生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名词解释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旧唯物论反映论3)唯心主义先验论4)不可知论5)认识的主体与客体6)实践7)感性认识8)理性认识9)非理性因素10)人类认识的总规律11)真理12)谬误13)真理的客观性14)价值的本质15)价值原则16)真理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 A反映论B实践论C先验论D可知论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 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 (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 (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 A客观唯心论B主观唯心论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 (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 (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 (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D实践比理论重要 (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 A本质认识B深刻认识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 (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②)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 (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 A科学知识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材料题

五、材料分析题 1.[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 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2.[材料l]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 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材料3]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请回答: (l)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原理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理试题答案 单选:1—5 DACAB 6—10 ACDBB 11—15DDDCD 16—20ABDBD 21—25ADABC 26—30BDADA 多选:31、AC 32、ABCD 33、CD 34 CD、35、AB 36、ABCD 37、ABCD 38、BCD 39、ABCD 40、ABCD 41题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答:(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2)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2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答:(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3.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结合实际说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答:(1)对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应从以下几点加以说明: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二,矛 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 物发展的动力。 (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 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 件,是第二位的原因;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其作用。可结合个人实际结合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实际,说明内因外因的关系。 44、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 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理论基础方面,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2)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从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重点方面,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指导意义,特别是要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一、辨析题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3)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4)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5)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2、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用。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没有反作用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毫无关系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它们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并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矛盾的,存在着差别。 5、当代资本主义没有新变化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当代资本主义有以下新变化: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2)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主要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练习答案

(一) 单选题 1.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剥削,是由于它()。 (A)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 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 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D) 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表现形式 参考答案: (A) 没有详解信息! 2. 当代资本主义的国有制主要存在于()。 (A) 知识经济行业之中 (B) 高度垄断行业之中 (C) 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部门 (D)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巨型公司中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3.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A) 是矛盾的 (B) 是两回事 (C) 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 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4.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做是()。 (A) 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 (B) 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

(C) 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D) 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实质上说就是()。 (A) 生产不足的危机 (B) 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C)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 买卖脱节的危机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6.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 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 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 它具有计量单位 (D) 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参考答案: (B) 没有详解信息! 7. 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 (A) 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 (B) 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C) 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 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论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 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 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 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 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48 一249 页)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 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 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 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 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510 页)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 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 多得多。”(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26 页)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 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 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 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 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包含全部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3709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是( B )0-5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伦理学D.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2.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D )1-35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是否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C.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3.有的哲学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元气构成的,一切有形物体的生长毁灭都是元气聚散的结果。这是一种( A )1-37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4.下列各项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是( B )1-54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5.矛盾的斗争性是指( C )1-57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揭示事物的发展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 B )1-56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7.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C )1-71 A.风来雨至,电闪雷鸣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摩擦生热,热胀冷缩D.夜尽昼至,昼尽夜来 8.“从本质上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一种( A )2-102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9.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基本形式的是( A )2-106 A.感觉B.概念C.判断D.推理 10.把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这是一种( B )2-107 A.唯物辩证法观点B.唯理论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11.按照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在工作中必须坚持( C )1-36(与辩证唯物法结合理解)A.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B.一切从主观愿望出发 C.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D.一切从理论原则出发 12.下列选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D )3-135 A.语言学B.逻辑学C.数学D.哲学 13.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3-139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

辨析题 1.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价值则不同,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物质元素仅仅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原子。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人的劳动。如果根据使用价值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一点,认为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认为生产 资料和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从认识上讲,这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不同的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所谓价值、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凡是社会物质财富,都经过人的劳动才能形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价值的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不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企图掩盖资产阶级利用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别人劳动这种剥削的实质。 3.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不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6.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以流通为媒介,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剩余价值是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 用价值,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秘密就在这里。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16.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 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在政治上要求自由平等,民主平等,这些特征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议会和普选制,所有这一切,从全世界社会发展来看,是一大进步。人类走到了资本主义,而只有资本主义,凭借城市的文化,才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改错题(在错误之处下方划横线并改正过来,亦可用自己语言做出简要解释)。 1、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马、恩原创的狭义马克思主义。(广义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基本特征)是阶级性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实践基础上)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5、可知论即唯物论。(所有唯物论一定是可知论,彻底的唯心论也是可知论) 6、有些事物是绝对运动的,,有些事物是相对静止的。(任何事物及过程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 统一,即既是绝对运动的,又是相对静止的) 7、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8、事物发展方向既是前进的又是曲折的。(前进性特指事物发展方向,曲折性特指事物发展道路) 9、人的认识有两个来源:一是实践,二是书本(或他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书本,他人知 识是间接知识,是:“流”最终源于实践) 10、检验认识真理性有两个标准:一为实践,二是逻辑证明。(唯一标准是实践,逻辑证明是实践检 验的补充,依赖于实践) 11、实践检验的不确定性指的是有些认识的真理性实践不能检验。(实践最终能检验所有认识的真理 性,这是确定的,不确定性指因条件限制特定一次实践不能完全检验某一认识真理性,必须不断检验。) 12、在人类意识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语言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 13、在社会意识形态中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并居核心地位的是哲学思想。(政治法律思想) 1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表现是有些社会意识不被社会存在制约。(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 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5、社会形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生产方式是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16、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分不在于它怎样生产,而在于它生产什么。(不在于它生产什么,而在于它怎 样生产,用什么劳动工具生产,意思是生产工具是各种经济时代划分的标志。同理:“手推磨代表着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代表工业主为首的社会”) 17、上层建筑的核心是意识形态。(国家政权) 18、“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该社会两大对抗阶级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抗,阶级矛盾是 由此规定的。) 19、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根本动力(原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阶级斗 争是由此规定的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杠杆)) 20、社会革命的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社会基本矛盾此终存在,只有 尖锐化时才会引起社会革命。) 二、分析题。 1、材料1:韩非子:“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人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 材料2: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点是鸟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如果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另外一头牛。” 问题1、结合材料1、2回答“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的含义。 问题2、材料1是如何评价人的思想观念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问题1:含义是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外部物质世界的事物与现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包括感性形式(感觉)和理性形式(思维)。感觉和思维的内容都是客观的感觉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思维的内容是事物的本质或规律。材料1、2说明任何意识和观念,无任正确、错误、荒唐,无任其主观特征多样,归根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部分答案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c)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c ) A.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B.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C.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 D.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c ) A.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B.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D.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4.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c) A. 抛弃 B. 纯粹的否定 C. 既克服又保留 D.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b ) A.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B. 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C. 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D.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a ) A. 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B. 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C.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6 .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bc ) A. D .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B.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 B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7 .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DA) A.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 B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 C .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 A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及答案整理

辨析题题库: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所以哲学也人人都有。 错误。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自发地形成这样或那样的世界观,但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2、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 错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区分。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贝克莱)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坚持可知论,而另一部分唯心主义者(如休谟)则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坚持不可知论。 3、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这是一个折衷主义的观点。因为在这里,存在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物质的话,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如果存在是指精神的话,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与它的物质性。 4、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 错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与具体实物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把物质归结为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混淆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如,生产方式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5、大脑分泌思想,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错误。意识不是人脑自生的。65页最后一段“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主观映像。” 6、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错误。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不能以出现的先后作为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 7、正确的意识其根源是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错误。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错误反映,错误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8、唯物主义都倡导能动的反映论。 错误。264页4-7行 9、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错误。就具体认识过程而言,人们的认识能力收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但按其本性及其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来说,人类思维是至上的,完全能够认识无限着的客观世界。(290页)在特定实践活动中,可用于实现目的中介或者手段都是有限的。但同时,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对实践既定目的超越是永无只止境的。(81页) 10、既然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那就没有必要提倡认真读书,接受间接经验。 错误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并不排斥接受间接经验的必要性。认识来源于实践是就人类认识总体而言的。对于每一个具体的认识主体,其绝大部分知识来源于间接经验,任何人都不必要也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在你为间接经验,在他人则是直接经验。所以,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是来自于实践的,但接受直接经验的同时,不排斥接受间接经验。 11、有用即真理。(不做要求) 错误。这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实用主义认为真理是观念和行为对人有用的效果,认为概念、思想、理论是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这实际上是一种主观真理论。(P286) 1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历史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错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成为历史的“剧作者”。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但其作用的发挥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脱离人民群众,历史人物将一事无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及答案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题库及答案 一、基本知识填空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年代 2、20世纪初,()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概括。 3、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初,完成于()初期。 4、()年10月俄国革命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5、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 6、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罗伯特·欧文)、(沙尔·傅立叶)、(昂利·圣西门) 7、(19世纪7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 8、(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起义并建立了巴黎公社。 9、马克思在(《歌达纲领批判》)中,把未来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10、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11、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 12、经济全球化趋势萌芽于()阶段,()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了。 13、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初,完成于()初期。 14、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与()。 15、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与()。 二、解释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 2、唯心主义先验论 3、社会意识形态 4、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5、辩证否定观

6、哲学 7、真理 8、社会意识 9、英雄史观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三、区别基本范畴 1、原因与结果 2、主观唯心论与客观唯心论 3、必然性与偶然性 4、内容与形式 5、唯物论与唯心论 6、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四、简答基本问题 1.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那些? 4、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有那些? 6、简述实践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7、简述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的作用。 8、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是什么? 9、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 1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2、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13、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

第1题 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等价交换 B.价格与价值经常相符合 C.价格与价值完全一致 D.价格与价值背离,并围绕价值波动 您的答案:D 2.第2题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您的答案:A 3.第3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 C.朴素唯物主义 D.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 您的答案:A 4.第4题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能()。 A.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 B.把劳动力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 C.保存生产资料价值 D.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您的答案:D 5.第5题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您的答案:A 6.第6题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您的答案:C 7.第7题 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是在()。 A.社会主义革命中实现的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的 C.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 D.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实现的 您的答案:C 8.第8题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 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您的答案:C 9.第9题 金融资本是由( )。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您的答案:C 10.第10题 垄断利润的实质是( )。 A.垄断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 B.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垄断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利润 D.垄断资本家获得的利润 您的答案:B 11.第11题 垄断资本主义的资本输出的实质是()。 A.垄断资本家、垄断组织帮助他国发展的手段 B.金融资本掠夺和奴役他国的手段 C.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互助互利的形式 D.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的补充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和简答题(绪论~第四章,辨析题有答案)

绪论辨析题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这种说法不对 这种说法表面上强调继承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实际上是封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不对。马克思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但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之后又在中国实现。而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发展。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辨析题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前面半句对,后面半句错,因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所以动中有静;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所以静中有动;但不能因此就说二者都是绝对的,因为只有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2、意识凭借其自身力量可以使客观事物发生现实的变化。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意识发挥作用必须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以遵守客观规律为前提。 3、随着科技发展,电脑将取代人脑。 (1)这种观点抹煞了人脑和电子计算机的本质区别,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是机械论的观点。(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但是电子计算机却不能完全代替人脑。因为人脑是活的有机体,电子计算机是人的智慧结晶,是死的机械装置,电子计算机是人制造的,受人的支配。(3)人脑本身及人的思维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意识具有创造性,因此电子计算机永远不可能代替人脑。 4、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设想的。 这一观点是对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5、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含答案)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画框者为答案)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单项选择题 1.劳动是 A.社会存在和地理环境的统一 B.物质和意识的统一 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 D.理论和实线的统一 2.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B.决定社会的性质的结构 D.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3.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生产力状况表现出来 B.通过社会心理表现出来 C.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D.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 4.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它是社会革命的原因 B.它决定社会的性质 C.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它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5.生产方式是指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6.人猿相揖别的标志是 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D.制造工具 7.我国实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率的政策,目的在于 A.全面提高人口素质B.要大力减少人口 C.限制消费者人数的增加 8.决定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的因素是 A.物质生产力 B.精神生产 C.国家的人口政策 D.政治制度 9.整个社会面貌的决定因素是 A.政治制度 B.精神文明 C.人口素质 10.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B、阶级斗争史 C.政治思想史 D、生产关系 11.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是 B.血缘关系 C.民族关系 D.政治思想关系 多项选择题

1.由于我国人口增长太快,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包括 劳动力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人口增加与消费品增长之间矛盾更加尖锐 人口增加与全民族素质提高之间矛盾更加尖锐 加重了国家、集体和家庭的负担 延缓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2.下列哪些属于天然的劳动对象 D.汽油 E.焦炭 3.人类劳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表现在 A.动物的活动是有规律的,人的活动是无规律的 动物只能利用天然的条件,人则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动物只能消极地适应环境,人则可以改造自然 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人类劳动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动物没有社会性,人则具有社会性 4.人类当今面临的环境向题,主要有 5.当代日益严重的环境向题使我们认识到 D.回到原始状态 6.社会存在的具体内容包括 D.社会形态 E.上层建筑7.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 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 它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资源 D.它决定社会的性质 E.它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源 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它在某些方面制约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是因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大全) 材料1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材料2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⑴根据材料 1 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唯物主义有哪些区别?

⑵根据材料 1 、 2 说明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第一的观点。 1 .⑴材料 1 中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两个根本区别。首先,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的观点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一切事物的基础和出发点。旧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了物质的第一性和本原性,但他们仅仅停留在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层面去理解世界,因此,看不到人的活动的能动性。其次,旧唯物主义不懂得认识的辩证法。由于他们只是在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上来理解物质的第一性和决定作用,看不到人对世界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作用,亦即不懂得主观与客观、物质与意识相互作用的辩证法。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这两个根本缺陷。一、强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二、正确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强调了人的活动的能动性。 ⑵材料 1 、 2 表明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哲学的首要的、根本的观点。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即: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原理简答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简答题详细答案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1)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 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 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 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列宁的物质观。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 3)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4)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的共性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 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5.“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 1)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 域。 3)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6.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1)其一,二者相互依存。所谓相互依存,是说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 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其二,二者相互包含。所谓相互包含,一是说,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 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都只能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把握到的,都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二是说,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任何真理都与谬误有本质的区别,标志着人们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层次上达到了对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包含着确定的客观内容。 3)转化: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