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咏农诗

宋代咏农诗
宋代咏农诗

欧阳修

欧阳修(二首)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四岁丧父,家贫好学。天圣八年(1030)进士。早年支持范仲淹等的政治主张,屡遭诬陷和贬斥。后累官至礼部侍郎、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晚出知青州,因议新法,与王安石不合,退居颍州。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主张“文以明道”,文以致用,提倡古文。他重视奖励后进,发现并培养了王安石、三苏、曾巩等一代名家。他在散文、诗、词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尤以散文为最。散文师法韩、柳,富阴柔之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学韩愈、李白,古体高秀,近体妍雅。词承南唐遗风,委婉清丽,富有情韵。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并著有《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的新体裁,对诗歌理论的发展颇有贡献。有《欧阳文忠集》、《六一词》等。

田家

绿桑高下映平川[1],赛罢田神笑语喧[2]。

林外鸣鸠春雨歇[3],屋头初日杏花繁[4]。

注释:

[1]平川:宽阔平坦的陆地。

[2]赛神:又叫“赛社”,以酬谢神灵。田神:农神。喧:喧闹。

[3]鸣鸠:即斑鸠。

[4]初日:初升的太阳。

简析:

这首小诗一、三、四句写景,二句写农人。通过写景,描绘出一幅清丽无比的乡村图画。辽阔的平川是画面的背景,红日映照下绿油油的桑树、洁白的杏花使画面色彩斑斓,鸠鸟的鸣叫使画面充满了生机,而刚刚消歇的春雨则使一切显得特别洁净、清新。疏疏几笔,即传达出了春雨过后,艳阳初照下的乡村别具魅力的美。“赛罢田神笑语暄”是农人的精神状态,充满了乐观和愉悦,对生活的满足、对美好未来的自信尽在不言之中,而这又与乡村美景相

得益彰。

食糟民[1]

田家种糯官酿酒[2],榷利秋毫升与斗[3]。

酒沽得钱糟弃物[4],大屋经年堆欲朽。

酒醅瀺灂如沸汤[5],东风吹来酒瓮香。

累累罂与瓶[6],惟恐不得尝。

官沽味醲村酒薄[7],日饮官酒诚可乐,

不见田中种糯人,釜无糜粥度冬春[8]?

还来就官买糟食[9],官吏散糟以为德[10]。

嗟彼官吏者,其职称长民[11],

衣食不蚕耕,所学义与仁,

仁当养人义适宜[12],言可闻达力可施[13]。

上不能宽国之利,下不能饱民之饥[14]。

我饮酒[15],尔食糟。

尔虽不我责[16],我责何由逃[17]!

注释:

[1]糟:酒糟。酿酒剩下的渣滓。

[2]糯:即糯稻。是酿米酒的好原料。

[3]榷利:指官方酿酒专卖取利。《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时官方酿酒卖酒,各州各乡设酒务。偏僻之地或许民酿,但须纳税。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这里比喻极微薄的利。

[4]沽(gū):卖酒。

[5]酒醅(pēi):已经酿成但尚未过滤的酒。瀺灂(chánzhu?):水声。这里指滤酒的声音。

[6]累累:形容很多的样子。

[7]官沽:官家卖的酒。醲(n?ng):酒味醇厚。

[8]糜(mí)粥:即粥。

[9]就:向。

[10]德:恩德。

[11]长(zhǎng)民:为民之上。

[12]养人:指爱人。让人民过上好的生活。适宜:行事正当。

[13]闻达:使上面了解下面的实际情况。力:能力,魄力。

[14]“上不能”二句:上不能扩大国家的利益,下不能使老百姓吃饱肚皮。

[15]我:我们。泛指官吏。因作者是官吏的一员,故用第一人称。

[16]不我责:不责备我们。

[17]我责何由逃:我们的罪责是没有理由可以逃脱的。

简析:

此诗开头至“官吏散糟以为德”写官民生活的对比。作者用冷峻的写实笔法,一方面揭示官府既借酿酒专卖取利,又终日饮酒作乐,另一方面描述种田的百姓无米下锅,只得买糟食度日。两相对比,官府只知盘剥百姓,腐败享乐的无“德”,百姓遭遇的悲惨表露无遗。“嗟彼官吏者”八句对官吏虽为民之上却不耕而食、离弃仁义、上不能为国谋利、下不能为民造福的行为严加痛责,义正词严,对腐败官吏的痛恨、对百姓的同情体恤之情跃然纸上。结尾四句,作者表明,包括自已在内的封建官吏都应对百姓的悲惨遭遇负责,这既是对不良官吏的当头棒喝,也体现出诗人傲立同群的高尚人格。

欧阳修曾长期任地方官,每至一地,都关心民众,颇多德政,深得当地百姓爱戴,这首诗所表露的为政思想可说是其从政的重要准则,这在封建社会是特别难能可贵的。

本诗句法极尽变化,所抒发的感慨以议论为诗,而不露痕迹,可谓开宋诗新风。

苏舜钦

苏舜钦(一首)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生于开封,少以父荫补官。景祐元年(1034)进士。曾任大理评事。范仲淹荐其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后被劾除名,寓居苏州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后起用为湖州长史,寻病终。他诗文皆工。诗与梅尧臣齐名,时称“苏梅”,但风格不尽相同。其诗或揭露时弊,或反映民生疾苦,或抒发破敌立功的抱负。风格粗犷豪迈、慷慨激昂,甚为欧阳修所重。有《苏学士文集》。

城南感怀呈永叔[1]

春阳泛野动,春阴与天低[2];

远林气霭霭[3],长道风依依[4]。

览物虽暂适[5],感怀翻然移[6],

所见既可骇[7],所闻良可悲[8]。

去年水后旱,田亩不及犁。

冬温晚得雪,宿麦生者稀[9]。

前去固无望,即日已苦饥。

老稚满田野,斫掘寻凫茈[10]。

此物近亦尽,卷耳共所资[11]:

昔云能驱风[12],充腹理不疑[13]。

今乃有毒厉[14],肠胃生疮痍[15]。

十有七八死,当路横其尸;

犬彘咋其骨[16],乌鸢啄其皮[17]。

胡为残良民,令此鸟兽肥?

天岂意如此[18],泱荡莫可知[19]?

高位厌粱肉[20],坐论搀云霓[21];

岂无富人术[22],使之长熙熙[23]?

我今饥伶俜[24],悯此复自思:

自济既不暇[25],将复奈尔为[26]!

愁愤徒满腹,嵘不能齐[27]。

注释:

[1]永叔:欧阳修,字永叔。

[2]“春阳”二句:春日阳光和煦,原野一派生机,四面云霭漠漠,与天相连。春阳:一说,春天的阳和之气。春阴:春天的云霭,与“春阳”相对。

[3]霭霭:雾气笼罩的样子。

[4]依依:柔和的样子。

[5]览物:观览大自然景物。适:适意,快意。

[6]感怀翻然移:触及愁怀,情绪就即将转变了。

[7]骇:惊心。

[8]良:更,很。

[9]宿麦:年前种的麦。

[10]斫掘:挖掘。凫茈(fúcí):荸荠。

[11]卷耳:一种葡科植物。其嫩叶可食。资:依靠。

[12]昔云:过去说。驱风:驱除风邪。

[13]理:理应,按理。

[14]毒厉:毒害。

[15]疮痍(yí):疮伤。

[16]彘(zhì):猪。咋(z?):吃,咬。

[17]乌鸢(yuān):乌鸦。

[18]天岂意如此:天意难道是这样的吗?

[19]泱荡莫可知:指天意高深莫测。泱荡:深远广大的样子。

[20]高位:身居高位者。厌:通“餍”,满足。粱肉:美味佳肴。

[21]坐论搀云霓:安坐空谈救民。搀云霓:牵引云彩,喻指不切实际的空谈。

[22]富:使……富裕。术:办法。

[23]熙熙:安闲和乐的样子。

[24]伶俜(língpīng):孤单的样子。

[25]自济:自救。

[26]将复奈尔为:又怎么能解救你们(老百姓)呢?

[27]嵘(r?ngh?ng):峥嵘,山势高峻的样子。这里形容心情愁愤难平。齐:平。

简析:

这是苏舜钦创作的一首揭露社会黑暗、同情民生疾苦的著名作品。诗分三部分,前四句写景,春日万物萌生,云霭漠漠,春风轻柔飘荡,景象清疏淡远,令人心旷神怡。“览物虽暂适”至“泱荡莫可知”为第二部分,写农民向诗人哀诉其生活苦难。“览物”两句承上启下,“暂适”、“翻然移”见出诗人情感变化的迅疾。农民的诉说层层递进,愈进愈惨,愈进愈悲。灾害接踵、庄稼无收、野菜充饥、疾病侵袭、死伤七八,貌似平静的叙述,将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悽惨悲苦叙写得令人触目惊心,“十有七八死”四句更是让人惨不忍睹。“胡为残良民”至结尾为第三部分,写诗人的情感反映。“胡为残良民”四句连用两个反问,强烈的情感表达,传达出诗人对统治者无视百姓死活的愤怒。“高位厌粱肉”四句是对统治者的正面指斥和抨击,指出统治者是百姓苦难的罪魁祸首,诗句揭露有力,正气贯注,极富战斗力。“我今”六句写诗人的愁苦,流露出对百姓悲参遭遇的无限关切和同情。

此诗写景、叙事、抒情结合,语言朴质,感情真挚深厚,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梅尧臣

梅尧臣(三首)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宣城古名宛陵,世称梅宛陵。少时应进士不第,以父荫补太庙斋郎,历任州县属官。中年赐进士出身,为国子监直讲,累官至尚书屯田都官员外郎。他反对西昆派内容空洞、语言晦涩的诗风,对宋诗的革新起了推动作用。他与苏舜钦齐名,世称“苏梅”。他的不少诗篇含蓄深刻、平淡朴素、清丽闲雅。不少作品揭露了社会矛盾,反映了人民疾苦,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但也有作品流于平而无力、

淡而无味。有《宛陵先生集》。

田家语并序

庚辰诏书[1]:凡民三丁籍一[2],立校与长,号“弓箭手”,用备不虞[3]。主司欲以多媚上[4],急责郡吏;郡吏畏,不敢辨,遂以属县令[5]。互搜民口[6],虽老幼不得免。上下愁怨,

天雨淫淫[7],岂助圣上抚育之意耶?因录田家之言,次为文[8],以俟采诗者云[9]。

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

里胥扣我们,日夕苦煎促[10]。

盛夏流潦多[11],白水高于屋。

水既害我菽[12],蝗又食我粟。

前月诏书来,生齿复板录[13],

三丁籍一壮,恶使操弓韣[14]。

州符今又严[15],老吏持鞭朴[16]。

搜索稚与艾[17],唯存跛无目[18]。

田闾敢怨嗟[19]?父子各悲哭。

南亩焉可事[20],买箭卖牛犊[21]。

愁气变久雨[22],铛缶空无粥[23]。

盲跛不能耕,死亡在迟速。

我闻诚所惭,徒尔叨君禄[24],

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25]。

注释:

[1]庚辰:宋仁宗康定元年(1140)。诏书:皇帝布告臣民之书。

[2]三丁籍一:一家有三个男丁,要征集一个去服兵役。宋代兵制:正规军外,犹有“乡兵”,或称“弓箭手”,或称“弩手”、“枪手”等。从各户居民中抽丁,设立统领,团结训练,

以为防守。

[3]不虞(yú):意外,没想到的事。

[4]主司:主管征集乡兵的官。媚上:讨好皇帝。

[5]属:交付,委给。

[6]民口:居民人口。

[7]淫淫:久雨不止。

[8]次为文:编写成诗。次:按顺序编排。

[9]俟(sì):等待。采诗者:采集风谣的官吏。

[10]日夕:从早到晚。煎促:指火急催逼。

[11]流潦(lào):大水。潦:同“涝”。雨水成灾。

[12]菽:豆类总称。

[13]生齿:人口。板录:登记到册。

[14]恶使操弓韣(dú):凶狠地逼使丁壮们拿起武器当弓箭手。恶:凶狠。弓韣:箭和弓的套子。

[15]州符:州郡衙门的命令或公文。

[16]老吏:指执事多年老奸巨滑的官吏。朴:木棍。

[17]稚与艾:小的和老的。

[18]跛无目:跛腿的和瞎子。

[19]田闾(lǚ):村里的老百姓。古时二十五家为一闾(或称里)。敢:岂敢。

[20]南亩焉可事:田地怎么耕种。焉:怎么。

[21]买箭卖牛犊:把牛卖了买弓箭。《汉书·龚遂传》载,龚遂为渤海太守,劝民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此处反用其事。

[22]愁气变久雨:言上天因民生怨气而久雨不止。

[23]铛(chēng):平底锅。泛指锅。缶(fǒu):指瓦锅。

[24]徒尔叨君禄:白拿了朝廷的薪俸。叨:辱承,过分地获得。

[25]“却咏”二句:意即作者借陶渊明的故事表达自已弃官归隐的思想。刈薪:砍柴。

简析:

这首五言古诗深刻地反映了北宋田家生活的痛苦。首四句写租税的繁重,春税至秋而未交完,

其繁重可知,官府催促急迫,田家凄惶可知。次四句写水灾、蝗灾一并为害,秋收无法指望,田家处境愈加悲惨。“前月诏书来”以下八句诉说兵灾的惨酷。前月诏书要三丁抽一,州里再催迫敲扑,在家者唯有跛、瞎,农村凋弊、凄凉的景象让人触目惊心。“田闾敢怨嗟”八句总写在租税、水灾、兵役的煎迫之下,田家生活艰难,哭诉无门,挣扎在死亡线上。以上均为田家自诉之语,是作品的第一部分。

结尾四句写作者的深深感慨,是作品的第二部分。农家的自诉,激起身为地方官的作者无尽的自责,并表明不能救民于水火,只好效法陶渊明弃官归田的心志。

仁宗康定元年(1040)六月,西夏攻宋,宋大举征招乡兵,官吏们又借此胡作非为,百姓未遇外患,却遭内殃,加上灾害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本诗是这一历史场景的真实再现,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百姓生活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继承了杜甫、白居易关怀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传统。而作者目睹田家惨况后的深深自责,也体现出封建时代正直知识分子的可贵人格。

艺术上,本诗朴质无华,感情深厚,对宋初华而不实的诗风是有力的拨正。

田家

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1];

空收一束萁[2],无物充煎釜[3]。

注释:

[1]碎荚落风雨:细嫩的豆荚在风雨中凋落。碎:细。

[2]萁(qí):豆秸,豆秆子。

[3]釜(fǔ):锅。

简析:

这首小诗叙写了农民的劳而无获。南山种豆的艰辛、风雨催落豆荚的无情、农民没有收成的无奈、无粮下锅的辛酸尽包蕴于短短的四句诗中。而平实的叙写中又分明流露出诗人同情的叹息,及对农家艰难生活处境的忧虑,可谓语短意永。

扬扇[1]

田扇非团扇[2],每来场圃见[3]。

因风吹糠籺[4],编竹破筠箭[5]。

任从高下手[6],不为暄寒变[7]。

去粗而得精,持之莫肯倦[8]。

注释:

[1]扬扇:农具名。形似锹而首较方阔,柄长无拐。用以抛扬谷物,借风力以去杂质。

[2]田扇:即扬扇。

[3]场圃:打谷场。

[4]糠籺:谷物的皮屑等杂物。

[5]筠(yún)箭:竹的青皮。箭:小竹。

[6]任从:任凭,任意。

[7]不为暄寒变:不因天暖天寒有什么变化。暄:暖和。

[8]莫肯倦:不倦怠。指不间断地抛扬谷物。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扬扇是一种打场时用的农具,用以抛扬谷物,借风力去除谷物中的杂质。诗首句示其形,次句标其常见,三句写其作用,四句写其制作,这四句无一不扣扬扇的平凡处。后四句写扬扇的品格,是作者的引申发挥,而有这四句,扬扇的不平凡也就凸现无遗。五六句言扬扇不因位置高下,气候寒暖而有不同,颇有富不骄,贫不馁的味道。七八句写扬扇持之以恒地做着去粗取精的工作,更是价值非凡了。这首诗咏扬扇,既生动贴切又从扬扇悟出了大的人生哲理,因而是一首极成功的咏物诗。以农具入诗,体现了诗人重农尊农的农

本思想。

作者所作农具诗,共有十五首,王安石曾有和作。

王安石

王安石(三首)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为人刚直不阿,历任地方官十几年,锐意改革。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先后两次为相。王安石变法,抑制了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限制了土地兼并,发展了生产,国富兵强。后被罢相退居江宁(今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国公。卒谥“文”。王安石是著名的政治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散文多政论,雄健峭拔,结构谨严,辩理深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歌长于说理,遒劲清新。其词亦有特色,“一洗五代旧习”。有《王临川集》等。

河北民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1]。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2]。

今年大旱千里赤[3],州县仍催给河役[4]。

老小相依来就南[5],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天地白日昏[6],路旁过者无颜色[7]。

汝生不及贞观中[8],斗粟数钱无兵戎[9]!

注释:

[1]二边:宋和辽、西夏的接界处。

[2]输与:交给、献给。官家:皇帝,此指朝廷。夷(yí)狄(dí):古代对东方、北方少数

民族的称呼,此指辽和西夏。

[3]千里赤:广大地区寸草不生。

[4]给河役:做河工(防治黄河)。

[5]南:指黄河以南地区。

[6]悲愁天地白日昏:人们愁苦不堪,仿佛天地变色,日色无光。

[7]无颜色:面无人色。

[8]贞观:唐太宗年号,当时连年丰收,粮价低,人民生活安定。

[9]兵戎:战争。

简析:

这首诗生动真切地反映了河北人民在天灾人祸双重折磨下的痛苦生活。首两句,开门见山点明题意。“二边”指邻近辽国和西夏的边界地区,但诗并非重在描写辽与西夏对边地的侵扰,因此时宋王朝用屈辱妥协换来了暂时的苟安,边民的“苦辛”另有深因,作者分三层作了揭示。“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家家户户耕织的劳动果实,交给朝廷后又转手给了辽和西夏,此为第一层;“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天降旱灾,赤地千里,官府不知赈济救助,反将最有生产自救能力的丁壮抽去上河工,不问丢下的老弱妇孺的死活,此为第二层;“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边民无奈向南逃荒求生,而河南百姓虽遇丰年,但遭苛敛搜刮,也在挨饿。以上三层,紧扣“长苦辛”三字,将河北边民的苦难叙写到极致。“悲愁”两句承上文理路,一虚一实,写河北边民心中弥漫悲愁惨雾,悲痛欲绝,色沮神丧。结尾两句用古今对比的手法抒写内心的无尽慨叹,表面上象是对流民的安慰,实际上是对时政的深刻批判。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此诗鲜明地表现了他同情民生疾苦的可贵品格,以及敢于抨击时政的过人胆识。

后元丰行

歌元丰[1],十日五日一雨风[2]。

麦行千里不见土[3],连山没云皆种黍[4]。

水秧绵绵复多稌[5],龙骨长干挂梁梠[6]。

鲥鱼出网蔽洲渚[7],荻笋肥甘胜牛乳[8]。

百钱可得酒斗许[9],虽非社日长闻鼓。

吴儿踏歌女起舞[10],但道快乐无所苦[11]。

老翁堑水西南流[12],杨柳中间杙小舟[13]。

乘兴敧眠过白下[14],逢人欢笑得无愁。

注释:

[1]元丰:宋神宗赵顼的年号(1078—1085)。

[2]十日五日一雨风:古人形容气候和美,风调雨顺叫“五日一风,十日一雨”。

[3]麦行(háng):麦垅。

[4]连山没云皆种黍:一山连着一山,从山下到山上,没入云端都种上了黍。

[5]绵绵:绵延无边的样子。稌(tú):糯稻。

[6]龙骨:水车。梁梠(lǚ):屋梁的屋檐。因为雨充足,水车用不着,总是干燥着挂在家里。

[7]鲥(shí)鱼:体侧扁,银白色,生活在海中,五六月间溯江产卵,肉味鲜美,为名贵食用鱼。

[8]荻笋:芦笋。

[9]斗许:一斗左右。许:表约数。此句言因年丰酒价低。

[10]吴儿:苏南一带属古吴国,故称那里的青年男女为吴儿吴女。踏歌:用脚踏着拍子唱歌。

[11]但道:只说。无所苦:没有苦恼。

[12]堑(qiàn)水:开挖水道。

[13]杙(yì):小木桩。这里作动词用,“系”、“拴”的意思。

[14]敧(qī)眠:斜躺着。白下:白下城,在今南京市。

简析:

这首反映北宋元丰年间社会现实的诗作,既是北宋中叶变法改革的颂歌,也是作者政治理想

的直接展露。

开头两句为作品第一部分,歌颂元丰年间风调雨顺的喜人气象,王充《论衡·是应篇》:“言其五日一风,十日一雨,褒之也,风雨虽适,不能五日、十日正如其数。”王安石化用此典入诗,亦为“褒之”之意。同时,“五风十雨”也是新法兆民万福的象征。下六句为第二部分,歌颂元丰年间五谷丰登,物产精美的盛况。到处是长势喜人的庄稼,丰收在望,抗旱用的水车根本派不上用场,各种物产琳琅满目,描绘出一幅特别理想的农业生产的图画。最后八句为第三部分,歌颂元丰年间人民的幸福生活。“百钱”两句总写乡村的欢乐气氛,下面分写青年和老年的快乐,生动地勾画出了农村富足、祥和的生活画面。

此诗中的元丰朝,国泰民安的景象不啻唐虞盛世复现,于王安石的新法的作用,作了极形象有力的证明,尽管王安石出于政治目的,不无夸大美化之处,但本诗对农业理想的讴歌、对元丰新法的肯定颂扬仍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启迪意义。

郊行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1]。

聊向村家问风俗[2],如何勤苦尚凶饥[3]?

注释:

[1]芦箔(b?):用芦苇做成的蚕箔。密茧肥:蚕又多又肥。

[2]聊:姑且。风俗:世情。世俗。

[3]凶饥:荒年饥岁。

简析:

诗写桑尽茧肥,是蚕农的收获时节,诗人本欲分享蚕农收获的喜悦,于是随便问问农家的生活,结果却让诗人困惑惊异:农人长年勤苦,生活却一贫如洗,如同遭遇荒年饥岁。诗人未

写答案,但诗人定如读者般心知肚明,正是统治者的残酷盘剥,使百姓愈劳愈贫,诗就在如闲话家常般的语句中,在只问不答,而答尽在问中的含蓄技巧下,表现出对农民遭遇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不满,及作为封建官员的自责。

苏轼

苏轼(七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曾上书力陈王安石新法之弊,调任杭州通判,后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下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时,旧党执政,召为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惠州、儋州。徽宗即位,遇赦北还,次年卒于常州。谥“文忠”。

苏轼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喜奖励后进,与父苏询、弟苏辙合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他在诗、文、词及书画等方面成就卓越。他的作品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妙趣横生。其散文纵横恣肆,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北宋大家;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朝一代诗风;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法为“宋代四大家”之一,世称“苏体”;其绘画尤其是竹木画亦具特色。他一生关心民生疾苦,诗词中有不少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吴中田妇叹

和贾收韵[1]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2]。

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3]。

眼枯泪尽雨不尽[4],忍见黄穗卧青泥[5]!

茅苫一月垅上宿[6],天晴获稻随车归。

汗流肩赬载入市[7],价贱乞与如糠粞[8]。

卖牛纳税拆屋炊[9],虑浅不及明年饥[10]。

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11]。

龚黄满朝人更苦[12],不如却作河伯妇[13]!

注释:

[1]吴中:今江苏吴县,因春秋时为吴国都,故称吴中。此泛指苏南、浙江北部一带。和(ha)韵:和别人的诗并仍用原韵叫“和韵”。贾收:字耘老,浙江吴兴人,有诗名。苏轼朋友,唱和极多,曾造“怀苏亭”,并有诗集《怀苏集》。

[2]庶:庶几,将近。几时:不多时。

[3]杷头:即耙头,整地的农具。出菌:长出霉菌。生衣:生锈。

[4]眼枯泪尽:泪水流尽,眼睛干枯。写出农民因为久雨不止损伤庄稼而万分焦急与痛苦的情形。杜甫《新安史》:“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5]忍见:何忍见,不忍心见到的意思。

[6]茅苫(shān):茅草棚子。苫:编草盖屋。

[7]赬(chēng):赤色。

[8]粞(xī):碎米。

[9]拆屋炊:拆掉房屋做烧柴。

[10]虑浅:考虑短浅,只顾目前。

[11]西北万里招羌儿:宋神宗欲灭西夏,采用王韶《平戎策》,用钱粮“招抚”羌人部落。羌儿:羌人。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之一。

[12]龚黄:龚遂、黄霸。汉朝两个以爱民著称的好官。这里是反语,意在讽刺朝廷官吏。

[13]作河伯妇:即投河而死。此用《史记·西门豹》中“河伯娶妇”典故。

简析:

本诗熙宁五年(1072)冬作于湖州,此时王安石的一系列新法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施行,新法虽在改革封建政治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弊端,苏轼此诗即是有感而发。

诗歌在江南秋雨成灾的背景下,描绘了江浙一带农民的悲惨生活情景。全诗分为二大段,前八句为第一大段,写雨灾造成的苦难,后八句为第二大段,写虐政害民更甚于秋涝。

开头两句点明秋收季节,三四句直写雨灾,“雨如泻”、农具“出菌”、“生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势之大,灾害之严重。五六句写农民面对暴雨,忧心如焚,“眼枯泪尽雨不尽”化用杜甫《新安吏》:“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诗意。“茅苫”两句写百姓的抢收,“茅苫一月垅上宿”传达出农民的无限辛苦,“天晴获稻随车归”又包含无限喜悦,唯其如此,下文所写的百姓却不能保有这辛勤劳动换来的果实就更让人气愤难平。

后八句通过谷贱伤农的事实,抨击新法流弊。“汗流”两句写米价的低贱,“卖牛”两句承上揭示赋税繁重。“官今要钱不要米”两句正面揭露谷贱又苛税的原因。新法如青苗法,免役法等规定赋税要钱不收米,百姓有米无钱,因此形成米贱钱荒的社会问题。为抗击西夏,王安石采用王韶建议,招抚西北沿边羌人蕃部,即“西北万里招羌儿”,虽有利于巩固边防,但耗费巨大,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最后两句用典故表现了苛税弊政使农民走投无路的愤怒,“龚黄满朝”讽刺辛辣,“不如却作河伯妇”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本诗对新法不无偏见,是作者讥讪新法的代表作,但作者对劳动农民苦难遭遇的深切同情,对苛税弊政的揭露抨击是值得肯定的。而叙事抒情的真切动人,扣住“叹”字,层次分明又步步深入的结构布局也使本诗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无锡道中赋水车[1]

翻翻联联衔尾鸦[2],荦荦确确蜕骨蛇[3]。

分畴翠浪走云阵[4],刺水绿针插稻芽[5]。

洞庭五月欲飞沙[6],鼍鸣窟中如打衙[7]。

天工不见老翁泣[8],唤取阿香推雷车[9]。

注释:

[1]赋:赋诗。直陈其事谓之赋。

[2]“翻翻”句:水车的辐片在车水时一个联结一个不停地翻动,象一串衔尾而飞的乌鸦。

[3]“荦荦(lu?lu?)”句:水车静止不动时象一条蜕了皮肉的大蛇骨架子。故水车又名“龙骨水车”或“龙骨”。荦荦确确:石块垒垒的样子。

[4]分畴:田间的分区。走云阵:形容水流入稻田后的样子。

[5]“刺水”句:秧芽象绿针般刺出水面。

[6]洞庭:代指太湖。太湖中有洞庭山。欲飞沙:要飞起沙尘。此句是说天旱严重。

[7]鼍(tu?)鸣:传说天旱水干,鼍则鸣于窟中,其声如打鼓一般。鼍:鳄鱼的一种。打衙:打鼓。旧时衙门前悬鼓,击鼓鸣冤称为打衙。

[8]天工:老天爷,造化之神。

[9]阿香:我国神话传说中推雷车的女神。推雷车:意即布云下雨。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用比喻的手法写水车的形象,“翻翻联联”“荦荦确确”以叠字一摹动,一写静,言水车动如鴉之衔尾,静如蜕骨之蛇,极为准确生动。颔联写水车的功用,车水入田、稻秧青翠碧绿,惹人喜爱。颈联写天旱,“欲飞沙”及“鼍鸣窟中”的传说,形象揭示出天旱的极其严重。尾联写农民的抗旱,进一步歌颂水车,天旱盼雨,但“天工”不见,下雨无望,因之老翁悲“泣”,靠天不能,只好自救,于是呼唤子女推水车抗旱。“阿香”本神话中的女神,此用来指车水的农民,“雷车”是天神布云下雨的工具,这里用来指水车,进一步把水车的功用强调到一个新的高度。

此诗想象丰富,构思奇妙,既见出水车这一农具在抗旱保苗中的重要作用,也通过对水车的歌咏,折射出农民与天抗争的精神。

秧马歌并引[1]

过庐陵[2],见宣德郎致仕曾君安止[3],出所作《禾谱》[4],文既温雅,事亦详实,惜其有所缺,不谱农器也。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5],欲其滑[6];以楸桐为背[7],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8];背如复瓦[9],以便两髀[10]。雀跃于泥中[11],系束藁其首以缚秧[12],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13],劳佚相绝矣[14]!《史记》禹乘四载[15],泥行乘橇。解者曰[16]:“橇形如箕[17],擿行泥上[18]。”岂秧马之类乎?作《秧

马歌》一首,附于《禾谱》之末云[19]:

春云濛濛雨凄凄,春秋欲老翠剡齐[20]。

嗟我父子行水泥[21],朝分一垅暮千畦。

腰如箜篌首啄鸡[22],筋烦骨殆声酸嘶[23]。

我有桐马手自提[24],头尻轩昂腹肋低[25];

背如复瓦去角圭[26],以我两足为四蹄。

耸跃滑汰如凫鷖[27],纤纤束藁亦可赍[28];

何用繁缨与月题[29],朅从畦东走畦西[30]。

山城欲闭闻鼓鼙[31],忽作的卢跃檀溪[32]。

归来挂壁从高栖[33],了无刍秣饥不啼[34]。

少壮骑汝逮老黧[35],何曾蹶轶防颠隮[36]。

锦鞯公子朝金闺[37],笑我一生踏牛犁[38],

不知自有木駃騠[39]。

注释:

[1]引:同“序”。

[2]过庐陵:指苏轼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被贬知英州,南迁途中经过庐陵的事。庐陵:今江西吉安市。

[3]宣德郎:官名。曾君安止:即“曾安止君”。君:对人客气的称呼。曾安止(1048—1098),字移忠,号屠龙翁,江西泰和人,曾任彭泽县令、宣德郎。

[4]《禾谱》:记载谷物的书。

[5]榆枣:指榆木,枣木。

[6]欲:想。

[7]楸桐:指楸木,桐木。

[8]昂:翘起,昂扬。

[9]复瓦:面向下覆盖的瓦。

[10]髀(bì):大腿。

[11]雀跃:象鸟雀一样跳跃。形容行动轻便。

[12]束藳(gǎo):干稻草束。

[13]伛偻(yùlǚ):弯腰曲背。

[14]劳佚相绝:劳累和舒适悬殊很大。佚:通“逸”安逸。绝:截然不同。

[15]禹乘四载:据《史记·夏本纪》载,夏禹出行,“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檋(jú):登山用具的一种。

[16]解者:指注解者孟康。

[17]箕:簸箕。

[18]擿(zhì):通“掷”,跳跃。

[19]因苏轼曾见过曾安止《禾谱》,惜其未谱农器,就作《秧马歌》附后。后曾安止侄孙曾之谨感苏轼之意,撰《农器谱》,对古代和当时农器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记述。曾之谨任耒阳令时,特把《禾谱》、《农器谱》二书寄送陆游,请求题诗。陆游很高兴,题了一首名为《耒阳令曾君寄<禾谱><农器谱>二书求诗》的诗,对苏轼和曾氏祖孙关心农业的精神,大加赞扬。

[20]欲:将。翠剡(yǎn)齐:翠绿的秧苗尖而且齐。剡:尖。

[21]我:指农夫。此诗是以农夫自述口气写的。

[22]箜篌(kōngh?u):古代一种乐器,形状弯曲。以其形容弯腰弓背。啄鸡:啄食时的鸡。

[23]烦:烦劳。殆:通“怠”,懒惰,这里指疲劳得不想动弹了。

[24]桐马:桐木制成的秧马。

[25]尻(kāo):屁股。轩昂:形容秧马头昂尾翘的样子。

[26]去角圭(guī):去掉棱角的圭玉。形容光滑。圭:上圆下方的玉。

[27]耸跃:耸动跃进。滑汰:滑行。凫鷖(fúyī):野鸭、水鸥。

[28]纤纤:又细又长。赍:携带。

[29]繁缨:即“鞶缨”。鞶:马腹带。缨:马颈带。月题:马络头。形状似月,故名。

孙膑名言名句

孙膑名言名句 孙膑名言名句1、进,路也;退,路也;左,路也;右,路也。 2、兵不能见福祸于未刑,不知备者也。 3、兵用力多功少,不知时者也。兵不能胜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 4、势便地利则民自退。所谓善战者,便势利地者也。 5、善教者于本,不临军而变。 6、不意侍待卒,所以昧战也。 7、知士可信,毋令人离之。必胜乃战,毋令人知之。 8、敌弱以乱,先其选卒以乘之;敌强以治,先其下卒以诱之。 9、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央。 10、一曰信,二曰忠,三曰敢。安忠?忠王。安信?信赏。安敢?敢去不善。不忠于王,不敢用其兵。不信于赏,百生(姓)弗德。不敢去不善,百生(姓)弗畏。 11、兵之胜在于篡(选)卒,其勇在于制,其巧在于势,其

利在于信,其德在于道,其富在于亟归,其强在于休民,其伤在于数战。 12、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 13、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 14、内得其民之心,外知其敌之情。 15、不战而屈人之兵。 16、赏不逾日,罚不还面。 17、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 18、用兵得其性,则令行如流。 19、兵不能胜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 20、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21、“知天”“知地”“内得其民之心,外知其敌之情” 22、“知道,胜。不知道,不胜”。 23、天地之理,至则反,盈则败,阴阳是也。 24、分定则有形矣,形定则有名 25、故一节痛,百节不用,同体也。前败而后不用,同形也。 26、故战势,大阵断,小阵解。后不得乘前,前不得然后。进者有道出,退者有道入。

27、赏未行,罚未用,而民听令者,其令,民之所能行也。 28、赏高罚下,而民不听其令者,其令,民之所不能行也。 29、故战势,胜者益之,败者代之,劳者息之,饥者食之。 30、代兴代废,四时是也。有胜有不胜,五行是也。 31、有生有死,万物是也。有能有不能,万生是也。 32、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33、有所有余,有所不足,形势是也。 34、有名之徒,莫不可胜。 35、故圣人以万物之胜胜万物,故其胜不屈。战者,以形相胜者也。 36、形莫不可以胜,而莫知其所以胜之形。 37、形胜之变,与天地相敝而不穷。 38、形胜,以楚越之竹书之而不足。 39、故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知其所有余。 40、形者,皆以共胜胜者也。以一形之胜胜万形,不可。所以制形壹也,所以胜不可壹也。 41、见胜如见日月。其错胜也,如以水胜火。

咏物诗的类型

咏物诗的类型 所谓咏物诗,就是那些以大自然中的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歌咏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千百年来,咏物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和倾倒了无数文人墨客、仁人志士和普通百姓。咏物诗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描摹情态类 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苏轼《海棠》“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这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二、托物言志类 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再来看看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于谦的这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诗中流露出的凛然正气和豪迈情怀,不知鼓舞和激励了多少后人为真理和正义事业奋斗不息。 再来看看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诗歌鉴赏常见意象

诗歌鉴赏常见意象 边塞怀古诗: 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1吴钩泛指宝刀、利剑,借指诗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情怀。 2乌衣巷原是东晋王谢两大豪门的住宅地,借指极其繁华之所在。 3淮水秦淮河是历代王公贵族醉生梦死、彻夜笙歌的游乐场,常借指繁华之所。 4 山河指国家或祖国。 5 折戟指战争的惨烈。 6 柳营指军营。 7 后庭花荒淫而亡国的陈后主所作的乐曲,借指统治者的荒淫无度。 8芦荻一种秋天的植物,借以渲染萧索的气氛。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烽火、狼烟、宝剑、马、铠甲等。 9关山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 送别诗: 杨柳、杯酒、明月、江水、芳草、眼泪、残阳、孤云、远帆、歧路,长亭饯别,饮酒泣别,日暮伤别,夕阳 1水晶帘闺中的一种帘子,借以表现思妇的寂寞之情。2辽西边关地名,借以表达思妇怀念出征在外的丈夫。3玉阶台阶,借以表现思妇远眺而思念丈夫。 4屏风古代用来隔离或挡风的饰物,借以表现闺中人思念亲人。 5娥眉女子的眉毛,多指美人的梳洗或揽镜自照、顾影自怜的情景。 6罗幕精美的帘子,多表现思妇对远人的思念。 7乱红指落花,借以表现女主人公对花慨叹年华的逝去。8危楼高楼,多指女主人公眺望远处,思念心上人。 9落花(落红、残红)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10南浦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表达送别之意。 11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12芳草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来比喻离恨。 13班马班马意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14灯(烛、蜡、炬)多传达离情别绪、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 15折梅:表示离别、赠送寄思 16折柳:表示送别、离愁别绪 17蟋蟀怀念征人。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 18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分类:送别、留别、赠别、酬别、话别、宴别、饯别、寄别山水田园诗 1绿树常表现一种幽静的环境。 2黄鹂常以黄鹂鸣叫强化环境的幽静。 3空山常表现空旷、幽静的环境。 4 明月常以明月渲染一种清幽的环境。 5 柳绿渲染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 6桂花表现一种宁静、清远的情境。 7 春山渲染静寂的环境。 8 竹常寄托主人公一种清高脱俗的情怀。 9云常表现主人公的恬淡隐逸之情。 10海棠表现对美好景物的珍惜。 11 白鸥一种水鸟,多借来表现自由恬静的生活。 12 白鹭一种飞在水田或沙滩上的鸟,常表现一种安谧清幽的环境。 13 稻香表现农村环境及农村生活的恬静与清幽。 14 细雨写环境的宁静、恬淡。 15 蛙写农村风光与环境,衬托人的悠闲心情。 羁旅行役诗 1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2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3琴瑟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4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5红豆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 6日暮、落日、夕阳常用来表现游子思乡 7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借人在楼上或登楼远眺表现思乡之情, 8茅店指荒郊野外,多表达漂泊之思与思乡之情, 9月亮对月思亲,常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10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11丁香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12芭蕉常表达孤独忧愁的离情别绪。 13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14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15鹧鸪旅途艰险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思乡、凄清 16乌鸦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17水古代诗歌中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18鸿雁鸿燕雁书雁足鱼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怀之感。

孙膑兵法经典名句完整版上课讲义

孙膑兵法经典名句完 整版

精品文档 孙膑兵法经典名句 1.天地之理,至则反,盈则败,日月是也。代兴代废,四时是也。有胜有不胜,五行是也。有生有死,万物是也。有能有不能,万生是也。有所有余,有所不足,形势是也。 2.故有形之徒,莫不可名。有名之徒,莫不可胜。故圣人以万物之胜胜万物,故其胜不屈。战者,以形相胜者也。形莫不可以胜,而莫知其所以胜之形。形胜之变,与天地相敝而不穷。 3.形者,皆以共胜胜者也。以一形之胜胜万形,不可。所以制形壹也,所以胜不可壹也。故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知其所有余。见胜如见日月。其错胜也,如以水胜火。 4.形以应形,正也;无形而制形,奇也。奇正无穷,分也。分之以奇数,制之以五行,斗之以形名。分定则有形矣,形定则有名矣。 5.故以异为奇。是以静为动奇,佚为劳奇,饱为饥奇,治为乱奇,众为寡奇。发而为正,其未发者奇也。奇发而不报,则胜矣。有余奇者,过胜者也。故一节痛,百节不用,同体也。前败而后不用,同形也。《奇正》 6.赏未行,罚未用,而民听令者,其令,民之所能行也。赏高罚下,而民不听其令者,其令,民之所不能行也。使民虽不利,进死不旋踵,孟贲之所难也,而责之于民,是使水逆流也。故战势,胜者益之,败者代之,劳者息之,饥者食之。故民见敌人而未见死,蹈白刃而不旋踵。 7.故行水得其理,漂石折舟;用民得其性,则令行如流。《奇正》 8.能分人之兵,能按人之兵,则锱铢而有余。不能分人之兵,不能按人之兵,则数倍而不足。 9.兵有客之分,有主人之分。客之分众,主人之分少。客倍主人半,然可敌也。《客主人分》 10.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威王问》 11.恒胜有五:得主专制,胜;知道,胜;得众,胜;左右和,胜;量敌计险,胜。《选卒》 12.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13.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月战》 14.夫赏者,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令民畏上也。 15.夫权者,所以聚众也。势者,所以令士必斗也。谋者,所以令敌无备也。诈者,所以困敌也。 16.用兵无备者伤,穷兵者亡。《威王问》 17.是以按左抶右,右败而左弗能救;按右抶左,左败而右不能救。《客主人分》 18.积疏相当,盈虚相当,径行相当,疾徐相当,众寡相当,佚劳相当。《积疏》 19.我饱食而待其饥也,安处以待其劳也,正静以待其动也。故民见进而不见退,蹈白刃而不旋踵。 20.善者能使敌卷甲趋远,倍道兼行,倦病而不得息,饥渴而不得食。《善者》 21.故善者制险量阻,敦三军,利屈伸,敌人众能使寡,积粮盈军能使饥,安处不动能使劳,得天下能使离,三军和能使柴。《善者》 22.攻其所必救,使离其固,以揆其虑,施伏设援,击其移庶。此击保固之道也。 23.埤垒广志,严正辑众,避而骄之,引而劳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必以为久。《十问》 24.夫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此王者之将也。《八阵》 25.合军聚众,务在激气。复徙合军,务在治兵利气。临境近敌,务在厉气。战日有期,务在断气。今日将饯,务在延气。《延气》 26.兵之胜在于选卒,其勇在于制,其巧在于势,其利在于信,其德在于道,其富在于亟归,其强在于休民,其伤在于数战。《选卒》 27.夫兵者,非士恒势也。此先王之传道也。战胜,则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面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然夫乐兵者亡,利胜者辱。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事备而后动。《见威王》 28.威王问:“令民素听,奈何?”孙子曰:“素信。”《威王问》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完整版)咏物诗鉴赏学案(教师版)

咏物诗鉴赏导学案(教师版) 高二语文备课组 【学习目标】 1、了解咏物诗的概念、特点和表现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学会鉴赏咏物诗。 【学习的重点、难点】 1、对诗歌的意象特点及情感作正确分析并把握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方法,提高感悟诗歌情感的能力。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案(第一学时) 一、概念 咏物诗,通常以某一客观事“物”为集中描写对象,抓住其特征着意描摹,通过咏物明志或咏物喻理,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有的讽喻现实,有的书写个人身世、品格和志向。 二、特点 1、有的直接以物象为题,有的以“咏(题、赠、赞)+物象”为题。 2、咏物诗,要真实描摹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 3、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4、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5、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①从描写对象上,咏物类诗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笔墨也集中在这个主体描写对象的特点上;而其他类别的诗,则通常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整体的画面,意象与意象之间一般没有主次之分。 ②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人生理想;而其他类别诗中的景物描写则是通过意象组合成一幅幅画面,去营造或渲染某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思想内容 (一)、从主题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类: 1、借物抒情(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 2、托物言志(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理想,或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 3、直写物事(无寄托,单纯赞美事物) (二)、常见的思想内容: 1、表达诗人清高孤傲的人格,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定意志。如《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

古诗题李次云窗竹翻译赏析

古诗题李次云窗竹翻译赏析 《题李次云窗竹》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前言】 《题李次云窗竹》是唐朝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咏竹诗。全诗运用巧妙的对比描写,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对竹洁高品质的赞誉。 【翻译】 笔直的竹子,不用把它栽来做声音优美如凤鸣的笛子,它也不需要用来做钓鱼竿,只要看到在那冬日严寒,千花百草均已凋零之后,唯有窗前的竹子,仍然青翠碧绿;在大雪纷飞的时候去看,白茫茫中仅有的绿意,别具一番凌雪傲寒的情调。 【鉴赏】 《题李次云窗竹》是一首借竹言志,别具情韵的咏竹诗。这两句是说,冬日严寒,千花百草均已凋零,唯有窗前的竹子,仍然青翠碧绿;在大雪纷飞的时候去看,白中见绿,别具一番凌雪傲寒的情调。足见诗人对竹子的喜爱及对竹子品格的赞誉。 竹,在历代文人墨客的心目中,向来都是某种精神品格的象征。竹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坦荡磊落,正大光明;竹的节节攀升,步步小结,象征君子的稳重踏实,严谨自励;竹的青翠素淡,

冰清玉洁,象征君子的高洁脱俗,卓尔不凡;竹的经寒不凋,修直挺拔,象征君子的高洁脱俗,刚强正直……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竹,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又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它象征着高尚、坚韧、虚心等美好品格,在中国诗词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历来受到文雅之士的喜爱。 白居易这首诗,乍看之下似乎平淡无奇,但若仔细品读就发现其 中回味无穷,妙不可言。诗的开头就是的一连串比喻描写,这是一种比较创新的方式,前三句的比喻都是为了最后一句做铺垫,一个“看”字点明了诗的主旨,激发了诗的灵魂,让人无限遐想。“留向纷纷雪里看”看什么?洁白的雪里,唯剩下竹而已。从竹孤立于雪里看到竹的高洁本质。一种孤立于世俗的孤傲,历代的士人君子之所以醉心于林,流连忘返,并非仅仅为了逃避现实社会,而是为了寻找一种精神寄托。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操。 竹的生存环境,总是猗猗静谧幽雅,在竹的世界里,可以弥补人的心理缺陷和远离凡尘的愉悦、超脱!可以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 此诗巧用对比,略形显神,托竹寓意,象征显旨。全诗有三个词非常关键,“不用”,“不须”,“留向”,前两个词所表达的情感倾向和价值观念与后一个词所表达的形成鲜明的对比,实际上是竹的功利实用的品格与精神品格的对比。先看鸣凤管,据《列仙传》记载,春秋时萧史善吹箫,能作凤声引凤凰止于其屋,故称“箫”为“鸣凤管”。由竹子加工制成的箫,其声感人肺腑,动人心魄。王褒《洞箫赋》云:“故听其巨音,则周流汜滥,并包吐含,若慈父之畜子也。其妙声,

高中常见诗歌意象

常见诗歌意象 (一)写景咏物诗常用意象 哀鸿比喻哀伤痛苦、流离失所的人。龚自珍《已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野渡常表现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渔舟表现一种恬静幽美的景象。王维的《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鸳鸯表现自然界一派生机、和谐宁静的景象。杜甫《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桃花表现充满着蓬勃生机的春天景象。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蝴蝶表现一种融和骀荡的春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草木常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烂柯喻离家时间之长。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双鲤借代远方来信。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西风表现思念与离乡之愁。李璟《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夕阳表现对年华易老的慨叹。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彩袖表现对心上人的一种爱恋、珍惜之情。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红颜。 锦瑟表现一种美好的往事或青春年华。贺铸《青玉案》: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锁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蝉常用来表现品行的高洁。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梅花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松柏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用以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竹子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喜爱。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表现君子的品德修养。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杨花飘零之意。郑谷《淮上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煞渡江人。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待周的故事。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饿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折桂比喻科举及第。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红叶代称传情之物。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 松喻傲霜斗雪的坚贞品质。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咏物诗的理解和鉴赏

咏物诗的理解和鉴赏 教学目标 ★掌握咏物诗寄情于他、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 ★学习把握所咏之物的行神特点,体悟不即不离的创作原则。 ★阅读咏物诗,体会物与志之间的关系,感悟诗人的个性情感。 教学重点 ★咏物诗中物我交融、两相契合的鉴赏 ★体会物与志之间的关系,感悟诗人的个性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把握所咏之物的行神特点,体悟不即不离的创作原则。 ★学生古诗文底蕴薄弱,课堂环节较难把握。 教学过程及内容 ●导入,激发兴趣,形成咏物诗阅读概念 (1)投影无题诗歌 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2)讨论,诗人所咏何物?缘何而知? (把握特征性语词) (3)讨论,诗中的瀑布不仅止于瀑布,你在诗中还念到什么? (把握拟人化语词) (4)介绍本诗背后的故事,确认诗意。●小结,引出“物”与“志”的话题 ●研讨,“物”与“志”对应关系的认知分析 (1)投影咏蝉组诗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2)字面疏解 (3)简介生平以及创作背景 (4)研讨要求 (在每首诗中找出至少一句能表现“物”与“志”对应关系的诗句,并做分析。)(5)研讨提示

(6)研讨小结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 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伸发(一):从诗意的解读到诗味的体悟 (1)不即不离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但如果仅仅是客观描摹,满足于形似,那还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一个出色的咏物诗人,要深入对象的灵魂,写出事物的神韵,品格,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还要神似。 古人曾说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不滞于物),而是以超拔常人的审美意趣对事物作曲尽其妙的描写和刻画。 (2)感悟诗人个性情感 (3)注意咏物的技巧,比拟、比喻、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等。 ●伸发(二):古诗中常见的物象: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菜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伸发(三):激赏诗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作业:鉴赏巩固 唐代王维的《杂诗》,张谓的《早梅》;宋代陆游的《咏梅》,王安石的《梅花》,卢梅坡的《雪梅》……近代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积累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积累 草木类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兰,古代通指香草,包括许多花与叶皆有香味的植物,如泽兰、藿香等,是用来作为熏蒸、沐浴、辟邪之用,而不是观赏。大约到唐代后期,人们发现生于山野溪谷之间,悬崖峭壁之上,有香味的另一类兰草,其花优美,才开始栽种开发。兰花其值得观赏的一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兰”、“兰草”、“兰蕙”这些称谓,才逐渐用来专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兰”,也就是国兰。兰花是中国的传统花卉,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外在的审美特征。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途——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兰花诗如: 唐代李白:“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明代徐渭的《兰》:“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这首诗写出了春兰的美,兰以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竹子受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并进入古典文学,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跟隐逸文化大有关系。 1.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 白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王丹桂的《秦楼月·咏竹》将这种比德关系很形象地描绘出来:“性贞洁,柔枝嫩叶堪图写。堪图写,四时常伴,草堂风月。孤高劲节天然别,虚心永永无凋谢。无凋谢,绿阴摇曳,瑞音清绝。” ①张九龄的咏竹诗《和黄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 ②苏轼的诗《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说得满通俗但也更入木三分,这可是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

历代咏竹名诗3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唐)李贺 一、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二、 斫取青光写楚辞,赋香春粉黑离离。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初食笋呈座中 (唐)李商隐 嫩箨香苞初出林,五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摘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古诗台历 湘竹词 (唐)李商隐 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 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 酬人雨后观竹

(唐)薛涛 春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 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 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竹离亭 (唐)薛涛 蓊郁新栽四五行,常将劲节负秋霜。为缘春笋钻墙破,不得垂阴覆玉堂。 摘自《薛涛诗笺》 庭竹 (唐)刘禹锡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气伶伧学凤凰。 (诗竹) (三国)关羽 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 莫嫌弧叶淡,终久未凋零。

诗谜 想当年幽居深山,绿鬓婆娑, 引多少骚人墨客。 自归郎手,经了多少风波, 受了多少折磨。到如今, 直落得青少黄多!休提起—提起来, 珠泪满江河! 栽竹 (唐)杜甫 本因遮日种,欲似为溪移。 历历羽林影,疏疏烟露姿。 萧骚寒雨夜,敲鼓晚风时。 故国何年到,尘冠挂一枝。 墨竹图轴 (明)夏昶 闻群初夏尽交欢,写赠琅环着意看。但愿虚心同晚节,年年此日报平安。 摘自《中国历代题画诗选注》

题兰竹卷 (明)文彭 西窗半日雨浪浪,雨过新梢出短墙。尘上不飞人迹断,碧阴添得晚窗凉。 摘自《题画诗绝句百首赏析》 笋竹二首 (清)郑板桥 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分付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笋菜沿江二月新,家家厨房剥春筠,此身愿辟千丝篾,织就湘帘护美人。 题画 (清)郑板桥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题画 (清)郑板桥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类 (二)大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芭蕉等这类意象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三)松、菊、梅、竹(咏物诗的标志) 这类意象多用来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四)杨柳、长亭、关山(月)、鹧鸪鸟等 这类意象多用于挥写离别之苦。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五)春日、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山水田园诗的标志)古代诗人多借这类意象抒发闲情雅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风(东风、春风、清风与秋风、西风)月(明月、圆月与残月、缺月) 8.古诗意象另外一类分析 动物类:鸦、杜鹃(子规)、猿、蝉。多传达凄楚、哀婉之情。 鸿雁、青鸟、鸳鸯、鹧鸪,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

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鸳鸯,指恩爱的夫妇,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鱼——自由,惬意。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 狗、鸡、马、沙鸥。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乌鸦、沙鸥——飘零,伤感。 行为类: (酒——欢悦,得意与失意,愁苦。)折柳:多传达惜别、思乡之情。 9.古诗意象的具体分类 一、动物类1、蝉-----悲凉: 2、鸿雁: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3、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在古典诗歌中它往往和哀怨相关。 4、鹧鸪: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5、黄莺: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 二、植物类 1、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古诗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翻译赏析

古诗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翻译赏析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出自《孙膑赛马》,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原文】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忌曰:“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翻译】孙膑曾经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已经为魏国效力,(又)得以被惠王封为将军,但是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就暗中叫人把孙膑叫来。孙膑来了后,庞涓担心他的贤能高于自己,嫉妒孙膑,就用刑法将孙膑的膝盖割掉,并在脸上刻字,想把他藏起来不让别人看见。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用言辞打动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赏识他并像对待客人一样礼待他。田忌常与齐国的贵族们赛马,并下很大的赌注。孙膑看见他们的马分为上中下三等,同时马的能力相差不远。于是孙膑对田忌说:“你只管和他们赌重金,我有办法可以使你取胜。”田忌听信孙膑的

意见,和齐威王及贵族们下了千金的赌注进行比赛。等到临场比赛的时候/b/22007,孙膑对田忌说:“现在用你的下等马和他们的上等马比,用你的上等马和他们的中等马比,用你的中等马和他们的下等马比。”三次比赛结束后,田忌以一败两胜,终于拿到了齐威王的千金赌注。因此孙膑也出了名,于是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孙膑请教兵法,并拜他为军师。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历年高考题咏物诗汇总

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之边塞诗 1.(07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 (宋)苏轼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7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高考复习咏物诗的鉴赏

咏物诗的鉴赏 真正咏物诗发展成熟之作品始于唐代。在经过了将近四百年分裂、动乱的痛苦之后,唐代社会出现了一个经济、文化都相当繁荣的社会局面,更由于以诗赋取士和诗歌自身传统之影响,使唐之咏物诗发展到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各种题材无不在唐诗中得到反映,咏物诗更是以其新颖的内容在有唐一代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间产生了许多咏物之优秀作品,现就唐代咏物诗之艺术特点小做探讨,权作抛砖引玉之意。(以下所举之诗全以唐之咏花诗为例,以管窥豹,其理一也) (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 唐代咏物(花)诗之特点绝大多数皆表现为描绘生动,新颖传神,此可谓咏物诗之第一境界。这方面的代表作很多,如郭震之《莲花》,其以细腻的描写,精巧的比拟将莲花之形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莲花唐·郭震 脸腻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 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又如罗隐之《菊》,其描绘之生动,壮物之细致,如菊花之历历在目也,尤以“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最为生动传神: 菊唐·罗隐 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 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 (2)不求形似,遗貌取神。 唐代咏物(花)诗艺术特色的第二点是不求形似,遗貌取神,此咏物诗之第二境界也。如陆归蒙之《白莲》,其写出了白莲清高自傲、超凡脱俗的神韵,被后人赞赏为“语自传神,不可移易”: 白莲唐·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还应有恨无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又如骆宾王之《秋菊》,其诗没有一句具体描绘菊花之形态,而又句句在写秋菊之特点,真可谓不得形似而得其神似也,此乃咏物诗中较高之境界,全诗如下: 秋菊唐·骆宾王 擢秀三秋晚,开芳十步中。分黄俱笑日,含翠共摇风。 碎影涵流动,浮香隔岸通。金翘徒可泛,玉斝竟谁同 (3)以物拟人,移情于物。 唐代咏物诗之第三个特点就是以物拟人,移情于物,可称咏物诗中第三境界也。如韩愈之《芍药》,其诗比拟生动,借物抒情,表现出以物拟人,移情于物之基本特征: 芍药唐·韩愈 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 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 又如刘禹锡之《咏庭梅寄人》,全诗借庭梅之凌寒放开,无意争春之意态来抒发自己仕途囹圄、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作者将自己之主观情感投射在庭梅身上,使它也充满了身世飘零之悲苦,全诗如下: 咏庭梅寄人唐·刘禹锡 早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阑。 夭桃定相笑,游妓肯回看。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

古诗孙膑赛马翻译赏析

古诗孙膑赛马翻译赏析 文言文《孙膑赛马》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忌曰:“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注释】⑴能:才能。⑵疾:通“嫉”,嫉妒。⑶忌:即田忌,战国时齐国的大将。⑷马足:指马的脚力。⑸辈:这里指马的等级。⑹王:指齐威王。⑺临质:即临场比赛。质:这里指比赛。⑻辈:等级⑼进:推荐,引荐。⑽遂以为师:把它尊为师。⑾孙膑: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⑿驰逐重射:设重金赌注赛马。驰逐:赛马。重射:设重金赌注。⒀第:只,只管。⒁临质:临场比赛。⒂再:又一次(指又胜了两场)。⒃既:之后⒄数:屡次⒅以:用⒆数:技艺 ⒇至:到【翻译】孙膑曾经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已经为魏国效力,(又)得以被惠王封为将军,但是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比

不上孙膑,就暗中叫人把孙膑叫来。孙膑来了后,庞涓担心他的贤能高于自己,嫉妒孙膑,就用刑法将孙膑的膝盖割掉,并在脸上刻字,想把他藏起来不让别人看见。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用言辞打动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赏识他并像对待客人一样礼待他。田忌常与齐国的贵族们赛马,并下很大的赌注。孙膑看见他们的马分为上中下三等,同时马的能力相差不远。于是孙膑对田忌说:“你只管和他们赌重金,我有办法可以使你取胜。”田忌听信孙膑的意见,和齐威王及贵族们下了千金的赌注进行比赛。等到临场比赛的时候,孙膑对田忌说:“现在用你的下等马和他们的上等马比,用你的上等马和他们的中等马比,用你的中等马和他们的下等马比。”三次比赛结束后,田忌以一败两胜,终于拿到了齐威王的千金赌注。因此孙膑也出了名,于是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孙膑请教兵法,并拜他为军师。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完整版)咏物诗常见意象

常见意象: 1、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常被诗人自喻,以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淡泊的气质,顽强不屈的节操。(生长环境:清幽,绝俗,苦寒)如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唯有香如故。” 2、竹:亭亭而立,节节而高。常被喻为贤才,以表达正直、不屈的品性。如《严郑公宅同咏竹》“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浮云长。” 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比喻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质——隐士君子 3、菊:凌霜自行,不趋炎附势,生性淡泊,是隐者的象征。诗人或托菊表达对其的喜爱,如《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或者诗人以菊自况,通过菊的高洁、幽香的品质,表达清高自守,不图高官厚禄,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品格。《菊》“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宋人常常将木芙蓉与菊花并称。晏殊:“数枝金菊对芙蓉,摇落意重重。”欧阳修:“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张耒:“空山寂寂何所有?晚菊芙蓉相对幽。”菊以陶渊明为知己,木芙蓉就与菊花一样,成为隐逸高洁的象征。 4、松柏:是中国士子坚贞心志的人格典范。《论语·泰伯》:“岁

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杜荀鹤《小松》。 5、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芳草自怜,淡泊高洁。喻高洁美好的品质。兰途——美好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如李白《古风》“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怀才不遇) 6、牡丹:娇艳多姿,雍容华贵,喻富贵吉祥美好。欧阳修“天下真花独牡丹”。 7、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也可喻“离情”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8、莲花(荷花):冰清玉洁,喻君子。(“莲”谐音“怜、恋”,乐府诗《采莲曲》) 9、红豆: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0、丁香:素雅清纯美丽,沁人心脾的幽香,爱情与幸福象征。又“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苞)极似人的愁心,所以常用来表示愁思的一种情结。比如有唐·牛峤的“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都是以丁香来暗喻愁思。 11、蝉:清露高声,是高洁品性的代表。诗人常以他自况,表达

咏物诗鉴赏方法供参考学习

咏物诗鉴赏方法 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一、意象分析——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二、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三、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具体描写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整体构思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附录:“咏蝉”三绝比较欣赏 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的名作。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现逐一玩味: 蝉(初唐·虞世南) 垂緌引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人称道。首句“垂緌引清露”,“垂緌”是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称“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息于高处,餐风饮露,故为“引清露”。这句写出了蝉的清华俊朗的特点。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流响”写蝉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用一“出”字,将无形的声音传送写得可感可见。这句虽只对蝉声远传进行了描写,读者却已可窥蝉的高标逸韵。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递所致,诗人却别有会意,强调这是由于“居高”使然。这种独特的感受蕴涵一个真理: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