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心理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心理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心理学》复习范围

说明:本复习范围为期末考试内容,主要题型有填空题、是非判断题、问答题、实例分析题和论述题。同学们对知识点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注意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相联系。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1~5)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1.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

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

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所经历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概括的

反映,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想象:是人脑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认识是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情感对认识有巨大的反作用;情感是意志行为产生的催化剂;人的意

志对认识、情感也起着调节作用。总之,情感和意志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人的情感和意志对认识也起着调节的作用,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它们是统一的心理活动的不同方面。

2.个性心理: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个性倾向性: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在个体身上独特的稳定的结合,就构成了个体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心理。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一、唯物主义的心理观(P:23~24)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从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来看,心理是脑的机能;从心理反映的内容来看,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P:38~44)1.

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2.人的心理是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

3.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4.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社会历史制约性

目的性:人在行动之前,对行动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自觉性:人对客观世界是能够认识的

创造性:就心理(意识)在人的活动中的作用来说,它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而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又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1

①人能有目的、有方向地反映客观世界并改造客观世界:人是周围现实的积极活动者,他一旦认识了事物的特性,掌握了社会的经验,就能有目的、有计划地来改变现实和改变世界。

②人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能把在现实中所获得的直接印象,通过词的概括,并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经过思维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人能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仅能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而且能认识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总之,人的心理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是脑的反射活动,就其内容来说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主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进行的,是积极能动的反映。所以,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的类别(P:48)

1.根据感觉刺激是来自有机体外部还是内部所进行的分类:外部感觉接受机体外的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和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的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肌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

2.根据刺激能量的性质:电磁能的、机械能的、化学能的和热能的

3.根据临床需要:特殊感觉:视、听、味、嗅和前庭等感觉

体表感觉:触压觉、温觉、冷觉、痛觉

深部感觉:肌肉、肌腱、关节等感觉及深部痛觉和深部压觉

内脏感觉

二、感觉的规律(P:48~52)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规律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感受性:

人脑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受阈限:指能引起感觉并持续一

定时间的刺激量绝对感受性:指刚

刚能够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

对感受阈限:指那种刚刚能觉察到

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E与绝对阈限R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

E=1/R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就是指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的量。对这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二)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三)感觉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后像。

(四)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五)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六)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七)联觉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这种现象称为联觉

三、知觉的种类(P:53~56)1.物体知觉:对物的知觉,即对自然界中机

械、物理、化学、生物等现象的知觉

(1)空间知觉:对客观世界三维特性的知觉,具体指物体大小、距离、形状和方位等在头脑中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方位知觉

(2)时间知觉:对事物发展的延续性、顺序性的知觉,具体表现为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

(3)运动知觉:指物体在空间的位移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社会知觉:对人的知觉,对由人的社会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知觉

①对他人的知觉: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通过与别人的接触,感知别人的外部特征,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

从而形成对别人的知觉

2

②自我知觉:个体在生活实践中,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的知觉。

③人际知觉: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和彼此作用的知觉

社会知觉效应:

Ⅰ。首因效应,也称第一印象:在人际知觉中,第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总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占据着主

导地位。

Ⅱ。晕轮效应,也称光环作用:指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的清晰、鲜明的印象,总会掩盖对他其

余品质、特征的知觉。“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

Ⅲ。刻板印象,或刻板化,也叫定型化效应:指人们对社会上某类人的稳固的看法

Ⅳ。近因效应:指最近获得的信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强烈的影响

四、知觉的特性(P:57~59)

(一)知觉的

选择性(二)

知觉的整体性

(三)知觉的理解性(意义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1.大小恒常性

2.形状恒常性

3.明度恒常性

4.颜色恒常性

第四章注意

一、注意概述(P:69~71)

(一)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大基本特性(二)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三)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动作的

产生:表现为身体和感官微微地朝向注意对象

2.无关动作的停止:当注意集中时,一个人会自动地停止与注意无关的动作

3.呼吸运动的变化:人在注意时,不仅多余动作停止,而且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二、注意的规律及应用(P:72~77)

无意注意

1.无意注意概念: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付出任何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

2.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

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产生无意注意的主要原因)

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②人的主观原因:需要和兴趣情绪和精神状态知识经验与期待

有意注意

1.有意注意概念:是自觉而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2.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理解依靠间接兴趣的支持抗干扰的能力(1)采

取措施,消除与完成活动任务无关的干扰(2)培

养坚强的意志,发展自我控制能力

有意后注意

1.有意后注意概念: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2.有意后注意形成的条件:对活动浓厚的兴趣活动的自动化

三、注意的品质(P:77~81)

注意的范围

1.注意的范围的内涵: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2.影响注意的因素:①注意对象的特点:注意的范围因注意对象的特点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

②活动的性质和任务:活动的任务不同,注意的范围也不同

③个体的知识经验:注意对象越具有内在联系,越为个人经验所熟悉,注意范围就越大

3.研究注意范围的现实意义:

扩大注意范围,可在同样多的时间内输入更多的信息,有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注意的稳定性

1.内涵:注意的稳定性也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人的注意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它反映

3

的是注意的品质的时间特征。

2.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主体的状态注意方法

注意的分配

1.内涵: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和活动上

2.注意分配的条件:①必须有一种活动达到了相对“自动化”的程度

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3.注意分配的意义:注意的分配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从事复杂劳动的必要条件注意的转移

1.注意转移的内涵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是心理活动随意性、主动性、灵活性的表现。

2.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①先前注意对象的专注度②新注意对象的特点③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第五章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P:82):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从信息加工角度来看,记忆是人脑对所输入

的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二、感觉记忆(P:87~88):又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是使感觉信息得到短暂停留的第一个记忆系统。

它将来自各个感官的信息保持几十到几百毫秒

1.感觉记忆的容量

2.感觉记忆的特点:①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存的时间非常短,如果没受到注意或加工会很快消失

②感觉记忆的信息是鲜明、形象的,未经加工的

③感觉记忆的信息如果受到注意或加工就会进入短时记忆

三、短时记忆的编码、短时记忆的容量(P:88~90):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四、长时记忆(P:92~96):是指信息在大脑中储存时间超过一分钟的记忆

1.长时记忆的编码:语义编码和视觉编码

2.长时记忆信息的储存:双重存储系统、层次网络模型

3.保持量的测量

4.长时记忆信息的提取

①长时记忆提取的形式

再认:指过去识记过的材料再次出现时,可以识别和确认回忆:指过去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的重新复现,可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

直接回忆:指不依赖任何中介和线索直接从记忆库中提取有关信息

间接回忆:指通过一系列中介性联想和提示线索才能达到的回忆有

意回忆:指有预定的回忆目的和任务,自觉主动地进行的回忆

无意回忆:指没有明确的回忆目的和意图,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回忆

②影响长时记忆提取的因素:

对信息的组织时间间隔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情绪、兴趣干扰人格差异

五、遗忘的规律、系列位置效应(P:100)

遗忘的规律:识记后在头脑中保持的材料随时间的前进是递减的,这种递减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特别迅速,即遗忘较多,随时间的进展,保持量是渐趋稳定地下降,遗忘的速度也缓慢下降,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这也是记忆的遗忘规律。

六、有效的记忆策略(P:104~109):指有效地记忆材料的一般技术或方法,具体讲就是记忆的三个过

程中对信息的接受、加工、保持和提取的有效方法

1.复述策略单一复述:指按材料出现的次序,逐

一重复

累积复述:指尽可能按顺序复述所有已出现过的项目部分复述:指当一个项目出现时,在复

述这个项目的同时复述在此之前出现的至少一个项目

4

2.复习策略

①复习的时间安排

及时复习分散复习计划复习变化复习

②复习的次数安排

③复习的具体方法

(1)尝试回忆法(2)整记与分记相结合

(3)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4)集体复习

(5)联想法(6)谐音法(7)归类法(8)纲要法

第六章思维及问题解决

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一、思维的特征、思维的种类(P:113~116)1.思维

的特征:概括性、间接性、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的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并加以概括思维的间接性:指人脑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

2.思维的种类

①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可分为动作、形象和抽象思维

动作思维:又称操作思维、实践思维,是凭借直观感知和实际动作所进行的思维

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所进行的思维抽象思维:也称逻辑

思维,是利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方式进行的思维

②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可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经验思维:是依据日常生活经验所进行的思维理论思维:是以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

等理论为依据,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思维

③根据思维过程是否遵循明确的逻辑规则,可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直觉思维:也称非逻辑思维,它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在没有完整的分析过程与逻辑程序的情况下,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和结论的思维方式

分析思维:是严格遵循逻辑规则,通过逐步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与结论的思维④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辐合思维,是指人们将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可能的方向去思考和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⑤根据创新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常规思维:又称再造性思维,是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或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指以新异和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3.思维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P:123~127)

(一)动机和情绪: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人们去解决问题的内部原因

(二)知识经验

(三)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和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四)定势:又叫心向,是个体在先前心理活动中形成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五)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功能

(六)个性特征

三、想象的概述(P:127~128)

1.内涵:想象也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想象的功能:①预见功能②补充功能③代替功能

四、想象的种类(P:129~132):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分为无意和有意想象

5

1.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中典型和极端的情况)

2.有意想象:是带有目的性、自觉进行的想象。

①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②创造想象:是在开创性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影响创造想象的因素:社会实践要求与人的创造性需要

知识经验与表象的储备思维的积极活动

原型启发灵感的作用

③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第七章意志

一、意志的特点(P:134~135)1、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表现

2、意志通过行动表达

3、意志能调控行动

4、意志的自由程度具有相对性

二、动机的冲突(P:136)

1、接近——接近型冲突: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具有吸引力,但却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像这种不得不择其一而放弃其他的矛盾心理状态,被称为接近——接近型冲突,也称双趋冲突。

2、回避——回避型冲突:当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却又必须接受其中一种才能回避其他的目标时,就产生回避——回避型冲突,也称双避冲突。

3、接近——回避型冲突:有时,一个人可能对同一目标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一方面想要实现它,并且为实现它而努力;另一方面又害怕实现它,并且竭力回避它,像这种对同一目标兼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被称为接近——回避型冲突,也称趋避冲突。

4、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人们面对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人们无法简单地选择一个目标而回避或拒绝另一个目标,必须进行多重选择。由此引起的动机冲突叫做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三、失控后的应对(P:144~145)

1、合理认知

2、改善情境

3、总结经验

4、调节抱负水平

5、寻求帮助

四、意志品质的含义(P:1146~147)

意志行动在不同的人的身上表现有所不同,构成意志力的稳定因素就是意志品质。

表现:

(1)自觉性:指一个人的意志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有的清晰明确的行动目的,有的完善合理的实现途径和方法,其行动不是一时的冲动和偶然举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2)果断性:果断性是一种明辨是非、能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决定,并且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去执行这些决定的品质。

(3)自制力:指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包括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动机,约束自己的行动和语言等。

(4)坚韧性:指一个人在执行决定时,以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百折不饶地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到底的品质。

第八章情绪与情感

一、情绪与情感的内涵(P:151~154)

情绪:是人对反映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并且总是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生理反应。

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6

1.情绪出现早,并且更多是与人的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体验;情感出现晚,更多是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体验

2.情绪带有情境性、不稳定性,它往往是由当时的情境所引起,一旦情境改变,就会很快消失;情感即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定性与长期性

3.情绪具有冲动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更多是内心的体验,比较深沉和内隐,很少有冲动性情绪与情感的联系:1.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2.情绪的变化又往往受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所制约

二、情绪与情感的类别(P:155~158)

情绪的种类:1.快乐:指一个人盼望和追求的目的达到后产生的情绪体验

2.愤怒:指所追求的目的受到阻碍,愿望无法实现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3.恐惧:是企图摆脱和逃避某种危险情境而又无力应付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4.悲哀:指心爱的事物失去时,或理想和愿望破灭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情绪状态的种类:1.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

2.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

3.应激:是指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情感的种类:1.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2.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三、情绪表现

(P:158~161):也称表情,指情绪在有机体身上的外显行为。

(一)情绪表现的先

天遗传性(二)情绪

表现的社会制约性

(三)言语表情和非

言语表情

四、生活压力与情绪(P:168~170)

(一)生活压力与情绪的关

系(二)身体健康与情绪

第九章需要、动机与价值观

一、需要概述(P:178~179)

需要的概念: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

得满足的一种紧张状态。需要的种类:1.生物性需要:是

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一些需要

2.社会性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需要

劳动需要交往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P:179~181)

马斯洛认为人是一体化的整体,人类的基本需要是按优势出现的先后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等级的,即所谓的需要层次。

1.生理需要:对于食物、水分、氧气、性、排泄和休息等的需要

2.安全需要:对于稳定、安全、秩序、受保护的需要,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等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如需要朋友、爱人或孩子,渴望在团体中与同事间有深厚的关系等

4.尊重的需要:自己对自己的尊重(自尊)和要求别人对自己的承认

5.认知与审美需要:

6.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动机的功能(P:184~185)

(一)激活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二)指向功能: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

(三)维持和调整功能

四、动机的种类(P:187~188)1.根据动机的

起源: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7

2.根据动机的内容:高尚的动机和卑劣的动机

3.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短暂的、具体的动机

4.根据动机对活动的驱动作用:主导动机和次要动机

5.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外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五、几种

常见的动机(P:193~197):成就动机和学习动机

第十章性格

一、性格的内涵(P:204~205)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个性中最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直接影响着气质、能力的表现特点和发展方向)

二、性格的外部表现(P:205~206)

(一)性格在活动

中的表现(二)性

格在言语中的表现

(三)性格在外貌

上的表现

三、性格的结构与特征(P:206~209)

(一)性格的结构

1.性格的态度特征:对待社会、集体、他人态度的性格特征

对待劳动态度的性格特征对待自己态度

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理智特征:在感知方面有被动感知型、主动观察型、详细罗列型和概括型

在想象方面有幻想型和现实型,主动想象型和被动想象型

在思维方面有独立思考型和盲目模仿型,灵活型与刻板型,创造型和保守型

3.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一个人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

4.性格的意志特征:行为目标方面的性格特征对行为自觉

控制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

在紧急或困难条件下表现出

来的性格特征在经常和长期

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二)性格结构的特征:

1.性格结构具有完整性和矛盾性

2.性格结构的稳定性和可塑性(性格的稳定性指的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所持有的恒常的态度倾向)

3.性格结构具有复杂性和主导性

4.性格结构具有表层和深层的特征

四、性格的形成(P:218~221)

(一)遗传的作用(二)家庭的作用(三)学校教育的作用(四)社会文化因素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五)社会实践活动对性格的作用(六)自我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五、性格的培养与塑造(P:221~222)

(一)重视早期性格习惯培养(二)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三)及时进行个别指导(四)鼓励学生的自我教育

第十一章气质

一、气质的内涵(P:223):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

二、气质与性格(P:225~226)

(一)气质和性格的区别

(1)气质是先天的,一般产生在个体发生的早期阶段,主要体现神经系统的基本特性;性格则更多地受生活环境的制约,是在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在社会环境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

(2)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性格则有积极的性格特征和消极的性格特征。气质反映的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行为内容无关;而性格具有社会性,反映的是个体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具有好坏善恶之分。

(3)气质表现的范围较窄,它局限于神经活动的强度、速度、平衡性、灵活性、稳定性和指向性等

8

方面;而性格的表现范围较广,人心理活动的较稳定的特点几乎都与性格有关。

(4)气质和性格都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特点,气质的变化慢,不容易改变;但性格的可塑性相对较大,改变要容易一些。

(二)气质和性格的联系(1)气质可以影响

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速度

(2)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

(3)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同一气质类型的人也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三、四种气质类型的特征(P:230~232)

胆汁质:胆汁质的人,在情感方面,无论是高兴还是愤怒,体验都非常强烈,反应迅速,情感明显外露,言辞强烈,动作有力而意识控制水平较低。智力活动具有极大灵活性,但有粗枝大叶的倾向。工作行为上有活力,但不太注意方式,易急躁。概括地说,胆汁质的人是与急躁、直率、热情、易冲动、精力旺盛、反应迅速为特征。整个心理过程带有突发性和外向性的特点。

多血质:多血质的人,情绪易表露也易变化,体验较强。活泼、语言思维灵活,反应迅速,注意与兴趣易与变化,善于交际,易适应变化的环境,但有时轻率。概括起来,多血质的人以活泼好动、行动敏捷、善于交际、灵活多变为特征

粘液质:粘液质的人,情绪兴奋性不强,心理比较平稳,变化缓慢,善于克制自己,情绪不易外露。喜欢沉思,注意稳定而转移困难,对问题思考较细致、较慢,对习惯的事物常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毅力,不易适应新环境。概括的说,粘液质的人以安静稳重、沉默寡言、反应迟缓、善于忍耐为特征,具有内倾性。

抑郁质:抑郁质的人,情绪体验深刻,有高度敏感性,很少表露自己的感情,对生活中的波折容易产生抑郁的情感,并持续较长时间。很少表现自己,不喜欢与人交往,有孤独感。概括起来,抑郁质的人以感情深刻稳定、细致敏感、缄默迟疑、动作迟缓、行为孤僻为特征。

四、气质的应用(P:236~240)

(一)正确认识和评价气质的应用

1.气质不能决定人的价值观,不能决定人的个性倾向性的性质,它仅使个性带有一定的动力色彩。

2.气质类型并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具有优点和缺点。

3.气质可以影响人的活动特点和效率,但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

(二)气质在职业选择中的作用

1.个人的气质特点应适应职业的需要

2.在选拔人才和安排工作时,要考虑个人的气质特点

(三)气质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1.发挥气质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培养良好的品质

2.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3.根据学生的不同气质特征,进行知识、技能的教育

4.要注意和预防一些极端气质类型学生的病态倾向

5.教育学生完善自己的气质

第十二章智力

一、智力的概念(P:242):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在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在完成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综合性心理能力,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学习与问题解决能力、适应能力等。

二、智力测量的类别(P:253~256)

(一)一般智力测验一般智力测验,所测量的是认知活动中最一般的、最基本的能力,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

1.斯坦福-比奈量表:智商(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

X1002.韦氏量表

(二)特殊智

力测验(三)

创造力测验

三、正确对待智力测验(P:256)

9

首先,应从正规渠道接受标准的智力测验。

其次,智商只有参考价值,它与学习成绩的相关很有限,也难以预测未来成就,而且智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

四、智力的发展与培养(P:256~267)

智力的发展:

1.智力发展的一般概况

2.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①智力水平高低及表现早晚的差异

②智力类型的差异

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1.遗传与环境对智力的交互作用

2.个体的心理需要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内因

智力的培养:

1.创设合适的环境

2.进行科学的教育:①珍视和正确对待早期教育

②充分发挥学习教育

的积极作用为学生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

境树立正确的教育

观和学生观

尊重和合理利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倡导合作学习

3.通过元认知训练培养智力

4.创造力的培养培养创

造力的意义:

(1)培养创造力是信息时代的要求(2)培养

创造力是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3)培养

创造力是为学生负责的体现

培养创造力的途径(1)创设自由、民

主、宽松的环境

(2)进行创造性教学

(3)进行实用创新技法的训练: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特征点列举法、头脑风暴法

10

智慧树知到 《认知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Neisser于年发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956 B:1967 C:1966 D:1879 正确答案:1967 2、Newell和Simon(1972)认为:信息加工就是操纵的过程。 A:符号 B:表象 C:语言 D:命题 正确答案:符号 3、任何一种心理现象同时也是认知现象或认知活动。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4、很多认知活动都是快速的、简单的。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信息加工取向的认知心理学注重人脑与计算机的类比,能够很好地解释人类对复杂认知任务的完成。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第二章 1、组块设计的缺点之一是由于刺激不能随机化,可能会引起被试的期待反应。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而大脑皮层的神经元为___,这些神经元的特点是顶树突较粗且排列整齐,神经元活动产生的电位形成开放电场。 A:锥体神经元 B:单极神经元 C:双极神经元 D:星状神经元 正确答案:锥体神经元 3、两个半球结构对称,功能各自独立,不进行沟通联系。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4、过记录脑电波并叠加形成的ERP发现,注意的效应在70-150ms就可以产生影响,这是晚期注意存在的证据。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的突出优点是高空间分辨率,功能性磁共振的突出优点是高空间分辨率。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第三章 1、直接知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Bruner B:Biederman C:Gibson D:Gregory 正确答案:Gibson 2、ERP研究发现,与物体相比,对面孔加工比较敏感的成份是N170。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间接知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A:Bruner B:Gregory C:Biederman D:Gibson

教育学基础311重点总结

一. 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预期的教育结果,是国家,家长,教育机构,教师对培育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学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今年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二.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建构主义的区别 两者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是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皮亚杰的将建构观称为认知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势存在在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华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则成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三. 什么是道德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道德学习。 四. 简要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的异同点 共同点:三者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 不同点:三者对学科之间的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相关课程吧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成一门课程,广域课程将各科教材依性质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教材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的教学,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 五.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1.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未能与美国社会的持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未能较好的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儿童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决定与制约作用。 3. 改造主义教育和一些保守主义教育流派的抨击与批判,加速了进步教育的衰落。 六. 参与式观察的优缺点 优:便于了解到真实的信息。便于获得较为完整的资料。便于进行多次观察 缺: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观察的样本数小,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强。 七. 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基本过程: 理解与表征阶段:将问题的情境转化为某种内部的心理结构,或者说形成某种问题空间寻求解答阶段:在问题的表征阶段,个体有可能凭借与之熟悉的问题直接提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现有的问题,若无这种经验,个体便不得不制定计划,如建立解决问题的子目标层级,或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 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在对问题作出表征并选择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个体要执行这一计划,尝试解答。 评价结果阶段:在选择并运用某种解题策略之后,个体应对这一策略运用的结果作出评价,这一过程包括检查与答案相一致或相矛盾的地方。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智慧树知到《认知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上课讲义

智慧树知到《认知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 Neisser于年发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956 B:1967 C:1966 D:1879 正确答案:1967 2、Newell和Simon(1972)认为:信息加工就是操纵的过程。 A:符号 B:表象 C:语言 D:命题 正确答案:符号 3、任何一种心理现象同时也是认知现象或认知活动。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4、很多认知活动都是快速的、简单的。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信息加工取向的认知心理学注重人脑与计算机的类比,能够很好地解释人类对复杂认知任务的完成。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第二章 1、组块设计的缺点之一是由于刺激不能随机化,可能会引起被试的期待反应。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而大脑皮层的神经元为___,这些神经元的特点是顶树突较粗且排列整齐,神经元活动产生的电位形成开放电场。 A:锥体神经元 B:单极神经元 C:双极神经元 D:星状神经元 正确答案:锥体神经元 3、两个半球结构对称,功能各自独立,不进行沟通联系。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4、过记录脑电波并叠加形成的ERP发现,注意的效应在70-150ms就可以产生影响,这是晚期注意存在的证据。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的突出优点是高空间分辨率,功能性磁共振的突出优点是高空间分辨率。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第三章 1、直接知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Bruner B:Biederman C:Gibson D:Gregory 正确答案:Gibson 2、ERP研究发现,与物体相比,对面孔加工比较敏感的成份是N170。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间接知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A:Bruner B:Gregory C:Biederman D:Gibson

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

认知心理学复习指导 一、认知心理学及其发展 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 2、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 3、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重点是反应时方法的运用 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 广义:是指以认知为研究取向的心理学。主张人的心理因素如认知、价值、选择等在人的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重视对高级认知过程如思维、智力等的研究。 狭义:是指信息加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系统,并和计算机进行类比,认为人对知识的获得就是人对信息的输入、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 2、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 物理符号系统假设是由纽维尔和西蒙提出的,认为无论是人还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都是操纵符号的。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一些符号通过一定联系形成符号结构。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以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因此将信息加工系统也叫不好操作系统。 平行分布处理模型: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使用数量众多且独立的处理单元或处理器,在同一时间内实现众多的信息处理。,它要求更多的考虑认知系统的神经基础,希望能在跟接近大脑的神经结构的基础上来建构人知的理论与计算模型。研究范式的这种转变称为大脑比喻。 3、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 1.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息时,叫自下而上的加工。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赖于人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时,叫自上而下的加工。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自下而上的加工更为明显,后期反之。 2.系列加工与平行加工。人对输入的信息是依次一个一个的加以处理——系列加工。同时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平行加工。 3.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各种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控制性加工。它是由主意来发动,并由注意来维持的。在没有注意的条件下,人也能进行信息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人的目的与意图的控制,而且往往是不自觉的。 4、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记录、计算机模拟 1.反应是记录法。(相减法、因素相加法)反应时记录法:是指从刺激到反应之间的时间,即反应的潜伏时间。它不仅能推测人的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过程,而且能推测认知的内部结构,即知识的表征。 (1)相减法——唐德斯基本方法:计算复杂反应时间与简单反应时间的差别,或者说,用复杂时间减去简单反应时间。相减法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信息加工的一种基本方法。当一种作业由一系列加工阶段组成时,应用这种方法是较好的,在这种情况下,某一加工阶段所需的时间可以用完成作业第一段所需时间与完成作业第二段所需时间相比较来量度,或者说,完成两段作业的时间差就是这一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 (2)因素相加法——斯滕伯格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时间的总和。斯滕伯格还假定,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对作业完成的时间具有独立的或相加

当代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当代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P4)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P6) (1)理论意义:探索人类心理和意识奥秘的心理学已经成为当今重要的学科之一。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索,为心理学理论研究做出贡献。教育心理学中也同样存在大量的未知领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学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2)教学实践意义: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 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 深化拓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四、教育心理学采用的研究方法(P14) (1)观察法: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 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 发展的规律性。 (2)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的搜集研究对 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资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 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 (3)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 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 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五、什么时候成为独立学科 1903年 第二章学生心理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P3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 二、影响发展的因素(P34) (1)成熟 (2)练习和经验 (3)社会性经验 (4)平衡化 三、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P38) 在他看来,心理发展是人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

(完整版)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 裴斯塔洛奇-----提出“教育要心理化” 心理测验最初由英国高尔顿提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是迄今为知的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第一部教育心理著作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它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 (二)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实验教学运动的代表人) (三)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最初倡导者是桑代克、奥苏泊尔) 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 1教育作为一种经验传递系统,是通过教育与学生的交往活动实现的 2教育系统的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 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经验本身以及媒体。3教育系统三要素,在统一的经验传递中有独特的作用,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构成教育系统本身的独特结构:教受制于学,学受导与教;学与教受制于教材,教材必须依据学与教。 第一节主要内容 总论、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信息、技能学习、广泛学习、教学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及研究原则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教育心理学 二、科学系统论与教育心理 学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 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系统性原 则3 实践性原则4 综合创 造性原则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主要 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观察法 教育心理问题的研究程序 一、确定研究课题二、 查阅文献三、提出假设四、 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 五、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六、 撰写实验报告 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 试误说 第二节巴浦洛夫的经典 性条件作用说 第三节华生的刺激-反 应说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 学 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 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 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 认知结构。 一、认知学习观 (一)学习的实质是主 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二)学 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 个基本过程 二、结构教学观 (一)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 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掌握 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 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 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 2 结构原则(动作;图像; 符号)3 程序原则 4 强化 原则 三、发现学习观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一)动机阶段(二)领会 阶段(三)习得阶段(四) 保持阶段(五)回忆阶段 (六)概括阶段(七)作业 阶段(八)反馈阶段 第一节班杜拉的观察学 习理论 一、班杜拉的经典实 验 榜样学习实验‘ 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 条件 (一)注意观察(调节着观 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 知觉) 影响因素: 1榜样行为的特性 (1)榜样的显著性,复杂 性、普遍性和实用价值影响 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 (2)人们对敌对的,攻击 性行为远较亲社会行为易 模仿,奖励比惩罚的行为易 模仿。 2榜样的特征 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 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越 相近越易引起注意; (1)受人尊重,地位较 高,有能力的…… 3 观察者的特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一、自然人性论二、 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 中心疗法三、知情统一的 教学目标观 四、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五、学生中心发展观 三、当今建构主义理论的基

2021年心理学统考312考研参考书单及各科目解读

2021年心理学统考312考研参考书单及各科目解读书目作者出版社版次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5 版 《心理学导论》梁宁建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 版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3 版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3 版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 版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实验心理学》朱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4 版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 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第4年 版 《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崎等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 版 各科目详细解读: 1.心理学学硕统考312只有“全国统考大纲”,没有指定参考书目。此参考书目是比邻教研组综合全国统考大纲、历年真题以及历届比邻学员成功经验整理而成。 2.科目解读 (1)《普通心理学》这门科目,彭聃龄老师的版本是必读的基础课本;同时要结合梁宁建的《心理学导论》补充相应的知识点,如“荣格的集体潜意识”、“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科目内容。 (2)《发展心理学》采用林崇德老师第3版教材。 第3版教材更新了一些知识点的表述,如“弗洛伊德心理发展阶段的表述”,这些内容也是历年统考312命题考察的重点内容。此外,推荐同学们结合《心理学考研知识精

讲》进行复习,补充312考纲中明确列出但是在林老师的书中没有涉及的知识点,如“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发展的4个基本问题”等,这也是历年考试中着重考察过的内容。 (3)《当代教育心理学》采用陈琦老师的第3版。 2019年统考312简答题“自我决定理论关于外部动机内化的观点”,在第3版教材中有详细讲解;2020年的统考312中教育心理学涉及的考点,如“桑代克提出的尝试-错误学习”采用第3版《当代教育心理学》也更有利于准确快速地选出答案。此外,推荐同学们结合《心理学考研知识精讲》补充相关知识点,如“迁移的理论”在陈琦老师的书中介绍的较少,但是往年考题中多次涉及。 (4)《实验心理学》需要结合郭秀艳老师和朱滢老师的版本相互补充。 郭老师书对基础知识讲解得更为通俗易懂,并且对于常见的实验范式介绍得也更详细,如“注意研究的提示范式、搜索范式、过滤范式”等,在历年考研中也是较为重要的内容,如2020年统考312实验心理学就考察了“注意的过滤范式”。朱滢老师的版本在实验设计部分,如“非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等,讲解得更为透彻,帮助同学们理解。如果觉得同时复习两本书难度较大,可以参考《心理学考研知识精讲》中关于实验心理学部分的梳理和讲解。

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笔记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教育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围)P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把教育学理论的基础建立在心理学上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着作。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之父”,最早用动物做实验--饿猪试验 1908年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着作是由房东岳译日本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2.发展时期(20th20s-50s) 斯金纳:程序教学、教学机器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时期:(20th60s-70s) 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 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观点阐述有意义学习 4.完善时期:(20th80s) 1980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出版。 P14(C)可以对无法从外部直接观察的现象进行研究。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行动研究法 P18心理发展 0乳儿1婴儿3幼儿6~7童年11~12少年14~15青年25成年65 P20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基本内容:建构主义发展观 认知结构:图示、同化、顺应、平衡 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物体恒存 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性、“泛灵论”、没有守恒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观、思维可逆、去集中化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命题运算阶段、抽象思维 2.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 理论介绍:创立“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心理机能:低级、高级) 提出心理发展观: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最近发展区:合作型学习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自我中心言语 P28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论 1.基本的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岁)乳儿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2-3岁)婴儿期: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幼儿学前期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儿童期、学龄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青年期:“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中学生不应该被当作“孩子”看待。 P32自我意识 1.成分自我认识: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认识成分)自我体验:自尊、自信、自爱、自豪等(情感成分) 自我监控:调整和控制(意志成分) 2.发展生理自我(3岁左右)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学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 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 : 1956 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 7 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 Dartmouth 会议上创立 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 :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 年 S.Paert 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 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 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 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的是并行分布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它不同于对物理符号的模拟计算。 联结主义理论模型有以下部分组成: 一组单元。亦称节点、认知单元、处理单元。激活状态。联结模式。节点激活规则。节点输出功能。学习规则。根 据以上联结主义理论的假设,可以概括出它所具有的四个明显的特点: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和自适应 性。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反应时法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一、涵义 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

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的定义 ?健康心理学是研究在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问题上的心理因素作用规律的科学。 健康心理学:一个工作的定义 心理学在健康领域的主要意义在于保持健康而不是生病之后治疗疾病。在这点上,心理学与医学和医疗的原则是相同的,与医学不同的是:医学研究的是特异性疾病,而心理学则关注于广义的行为而不是特异性的疾病和健康问题。心理学对健康的贡献在于改变一些与慢性疾病有关的行为。除了改变不健康的行为以外,心理学家还运用一定手段和技术来减轻疼痛、降低应激、提高医疗服务、帮助病人和他的家庭成员共同抵抗疾病。 - Taylor(1990)健康心理学的主要对象和任务 ?健康人群 ?与健康和疾病病源有关的行为卫生的研究 ?为积极开展预防性措施开展研究 健康心理学讲课提纲 一、健康心理学概述 建立科学的健康观 ?健康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理论基础 ?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健康行为促进的理论和途径 有关健康和疾病的概念 ?疾病(Disease) 身体某些功能的失调或身体某些器官的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种生理状况。这种异常是可以观察测量的,主要是生物因素所致。 ?生病(illness) 是指人们承受疾病的一种状态。 ?生病行为或病感行为(illness behavior)-社会因素 表现出“病了”。症状是疾病最先可视的征兆。当症状出现,个体评估症状,获取医疗帮助和得到家庭支持的过程 格林伯格“健康-疾病连续体“ 健康与疾病不是对立的概念,而是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统一体。 健康与疾病的关系是相对的,动态变化的 生理健康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是健康的核心成分 亚健康状态 健康和疾病是连续体,二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点,在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间,还存在一种非健康也非疾病的状态,称之为“亚健康状态”,亦称“第三态”或“灰色状态。 亚健康状态症状 ?突发性精力不足 ?疲劳困乏,精神不振 ?注意力难以集中,心神恍惚 ?胸闷、心悸

当代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当代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 )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理论意义:探索人类心理和意识奥秘的心理学已经成为当今重要的学科之一。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索,为心理学理论研究做出贡献。教育心理学中也同样存在大量的未知领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学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教学实践意义: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初创时期( 世纪 年代以前) 发展时期( 世纪 年代末) 成熟时期( 世纪 年代末) 深化拓展时期( 世纪 年代以后) 四、教育心理学采用的研究方法 ( )观察法: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 )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的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资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 探索教育规律。 (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 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五、什么时候成为独立学科 年 第二章 学生心理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感知运动阶段( 岁) 前运算阶段( 岁) 具体运算阶段( 岁) 形式运算阶段( 岁至成人) 二、影响发展的因素 ( )成熟 ( )练习和经验 ( )社会性经验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完整版)认知心理学(重点内容,各章)

认知心理学 (北京大学王甦修订版) (赵中昌,整理于2010年6月25日) 第一章绪论 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 (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开窗”(Open Window)实验: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认知的兴起: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Simon(1981)曾经指出,1956年是一个重要年份,在这一年里发表的几项重要研究展现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例如Miller对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作了信息加工的说明,Chomsky发表了对转换语法的形式特点的一个早期的分析,Bruner, Goodnow和Austin阐述了策略在思维活动和认知理论中的作用,Newell和Simon发表了模拟人的启发式搜索的问题解决的计算机程序即逻辑理论家。依照Simon的看法,甚至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的诞生不晚于1956年,后来Neisser于1967年发表了代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认知心理学自诞生以来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的扩大,在心理学史上是罕见的,过去任何一个心理学思潮或流派都无法与之相比。 第二章知觉 (24页)知觉的假设考验说:依照Bruner 和Gregory的看法,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到验证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 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这被称 作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知觉的生态学理论:主张以知觉的刺激物 说为代表,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 认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著名代表 Gibson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 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 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 相对应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 验基础上形成假设并进行考验。Gibson 认为知觉系统从流动的系列中抽取不变 性。 (37页)模式是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 定关系构成的。这些元素或成分可称为特 征(Feature),而其关系有时也称为特征。 特征说认为,模式可分解为诸特征。照特 征说看来,特征和特征分析在模式识别中 起着关键的作用。它认为外部刺激在人的 长时记忆中,是以其各种特征来表征的, 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 进行分析,也即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 后将这些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 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 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这就是一般的特征分析模型。 (43页)结构优势效应 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 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这个现象称作 字词优势效应(Word-Superiority Effect); 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供大于 求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 单独的该线段,这种现象称作客体优势效 应(Object-Superiority Effect);识别一个 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中的一个部 分,这称作构型优势效应 (Configural-Superiority Effect);识别字 母的一个组成线段要优于识别单独的该 线段,字母优势效应(Letter-Superiority Effect) 对字词优势效应的解释: 1、Rumelhart和Siple用借助于上下文而 进行推理来解释字词优势效应,这种解释 强调下下文以及有关缀字规则的知识的 应用。 2、另一种解释着眼于字词和字母的不同 编码:字词是语音编码的,而单个字母是 视觉编码的,视觉编码易受视觉掩蔽的干 扰,而语音编码则不受视觉掩蔽的干扰, 因而字词中的字母识别要优于求单个字 母。 3、还可以从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来说明 字词优势效应。 第三章注意 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都属于知觉选择 模型。 反应选择模型和知觉选择模型: 反应选择模型认为注意是对反应的选择, 因而称作反应选择模型(Response Selection Model) 两种模型的主要差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 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有不同的看 法。依照知觉选择模型,起注意作用的过 滤器位于觉察和识别之间,它意味着不是 所有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这 个模型也称为早期选择模型。 依照反应选择模型,注意的机制位于识别 和反应之间,它意味着几个输入通道的信 息均可识别,但只有一部分可引起反应。 这个模型也称为晚期选择模型。 根据实验结果,Treisman认为注意选择不 是反应性质的。但他的两个实验,目前还 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结论。 反应选择模型的核心是输出的重要性标 准,因此时行信号觉察论的分析,查明追 随耳和非追随耳在感觉性和判定标准上 是否有区别,对两类模型的争论是有意义 的。Moray和O'Brein(1967)在应用双 听技术和追随程序的实验中得出,又耳觉 察靶子的次数不同,并非由于标准不同而 造成的。这个结论支持知觉选择模型,而 不支持反应选择模型。 中枢能量理论:并不设想一个瓶颈结构, 即存在于某个位置的过滤器,而是将注意 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 量或资源,用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 释注意,这种理论可称作中枢能量理论。 Kahneman(1973)提出的能量分配模型 较好地体现中枢能量理论。 遵循能量或资源分配的观点,Norman和 Bobrow(1975)还进一步区分两类过程: 资源限制过程(Resource-Limited Process) 和材料限制过程(Data-Limited process)。 Johnson和Heinz依据实验结果,提出注 意选择的多部位说(Multiple-Loci Theory),即认为注意选择可基于感觉信 息在加工过程的早期阶段实现,而依赖较 深的语义加工的选择则在后期阶段实现。 (67页)特征整合理论:Treisman和 Gelade(1980)提出的特征整合理论 (Feature Integration Theory)也是一个涉 及自动加工的注意理论。他们区分客体 (Object)和特征(Feature),将特征看作 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 些特征的结合。他们认为,特征是由功能 上独立的一个知觉的子系统所分析的,这 种加工是以平行方式进行的,而客体的辨 认则需要集中性注意参与,完全是系列加 工的结果;集中性注意的作用类似“粘 胶”,使一些特征得以结合为一个单一的 客体。 第四章记忆结构 两种记忆说(填空):记忆不是一个单一 的东西,存在着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 不同的记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互相联 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长时记忆 是一个信息库,可以长期贮存大量信息, 因而又称为永久记忆。外部信息经过感觉 通道先进入短时记忆,它是信息进入长时 记忆的一个容量有限的缓冲器。 两种记忆说的核心是承认在长时记忆以 外还存在着短时记忆。 (72页的自由回忆的系列位置曲线)两 种记忆说的新解释:曲线的结尾部分反映 着短时记忆,曲线的起始部分和中间部分 合组成另一部分,它反映着长时记忆。结 尾部分的回忆成绩之所以好,是因为这些

2019苏州大学333教育综合与864语文教学论考研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

2019苏州大学333教育综合与864语文教学论考研复 习全析(含真题答案) 《2019苏州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分为八册,由东吴苏大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组织官方教学研发团队与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的优秀研究生共同合作编写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苏州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2019苏州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全书编排根据参考书目: 《教育学(王道俊)》 《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陈琦、刘儒德)》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 《外国教育史(张斌贤)》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 结合往年苏州大学考研真题内容,帮助报考苏州大学考研的同学通过苏大教材章节框架分解、配套的课后习题讲解及相关985、211名校考研真题与解答,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同时,透过测试演练,

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 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职业技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位) 社会学院: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学位) 数学科学学院:学科教学(数学)(专业学位) 物理与光电·能源学部:学科教学(物理)(专业学位) 医学部:学科教学(生物)(专业学位) 外国语学院:学科教学(英语)(专业学位) 材化部:学科教学(化学)(专业学位) 适用科目: 333教育综合 内容详情 本书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一、考试重难点(复习笔记): 通过总结和梳理《教育学》、《当代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简明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程》、《教育心理学》七本教材各章节复习和考试的重难点,浓缩精华内容,令考生对各章节内容考察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明确复习方向,提高复习效率。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笔记教学文案

《高等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解读学科: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论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8)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高校教师的心理?(P10) 1.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心理 高校教师的教育心理主要阐明高等教育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心理规律。 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1)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2)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3)如何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4)如何协调好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和社团。高校教师的教学心理主要包括: (1)如何根据大学生认知规律来组织教学,呈现教学内容,促进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 (3)如何培养大学生高水平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2.高校教师的角色心理和心理品质 3.高校教师的成长过程 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P14) (一)描述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现象(二)揭示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规律 (三)预测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四)为高等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四、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P15) (一)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理论水平(二)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效率 (三)有助于高等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改革(四)有助于提高高等学校德育的水平 (五)有助于高校教师的自我完善和做好领导工作 五、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P18) (一)客观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联系性原则 (四)教育性原则 (五)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六、什么叫测验法?有哪些分类?(P21) 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叫测验法。 按测验内容可以分为能力测验、人格测验、态度测验和成就测验; 按测验形式可以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按测验规模可以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心理测验采用的题目叫测验量表,它由一些要求回答的问题构成。 第二章认识自我: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一、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怎么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师?(P26) (1)热心、幽默、关心学生、勤奋努力的老师。 (2)具有领导才能、热爱学习、知识精湛、见解独到的老师。 (3)了解有效的教学原则、熟练运用这些规则的老师。 二、什么是角色期待?(P28) 指社会对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角色都规定了一定的行为规范和要求,这些行为规范和要求就是社会对角色的期望,称为角色期待,或者角色期待。 三、高校教师的角色分析(或具有哪些角色)?(P28) (1)麦克因泰将教师的角色划分为10种,分别是: 1.组织者的角色。2.交流者的角色。3.激发者的角色。4.管理者的角色。5.革新者的角色。6.咨询者的角色。 7.伦理者的角色。8.职业角色。9.政治角色。 10.法律角色。(2)美国教育心理学索里和特尔福德: 1.家长的代理人。 2.知识的传授者。 3.团体的领导。 4.模范公民。 5.心理咨询和治疗专家。 6.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7.侦探和纪律执行者。 8.替罪羊。 (3)张积家(1991)认为,上述角色是由教师职务决定的。教师除了担负上述角色之外,在社会生活中还担任其他角色:9.知识的建设者。 10.社区活动的组织者。 11.普 通公民。 四、高校教师的角色期待包含哪些内容?(P36) 1.教学活动的设计者。 2.大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3.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4.教学的反思者与研究者。 5.平等中的“首席”。 6.科学家或思想家。 7.终身学 习者。 8.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五、什么是高校教师的角色超载?(P39,名词解释) 高校教师因为缺少时间、精力或资源,无力实现角色要求称之为角色超载。 六、高校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P43) (1)高校教师应具备一般教学能力。如专业知识、组织教材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学媒体使用的能力等。 (2)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及能根据新的、意外的情况快速地做出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的教育和教学措施的能力。教师的教育机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善于因势利导。2.善于随机应变。3.善于对症下药。4.善于掌握分寸。 七、高校教师应具备的意志品质?(P52) 1.明确的目的性和实现目的的坚定意向。 2.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坚定性。 3.解决矛盾时的沉着、自制、耐心和坚持性。 4.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 八、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人格特征?(P53) (1)成熟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从心理反映的意识层次上支配、调节人的行为。个体能否真实地、客观地认识自我、对待自我是衡量其自我意识成熟与否的基本标志。 (2)崇高的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 1.求实精神。 2.献身精神。 3.人梯精神。 (3)有职业特色的需要、兴趣和价值观需要是人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是个人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 (4)富有创新精神。 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把握都不乏独到之处。主要表现以下方面(1)教学思想开放;(2)教学设计灵活多样,富有弹性;(3)教学信息传输的经济、快捷;(4)重视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5)教学中善于将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创造力;(6)运用教学反馈信息,机智地进行教学调控。 (5)良好的性格。 教师良好的性格主要表现为: (1)公正无私。(2)诚实谦逊。 (3)热情开朗。 (4)独立善断。 (5)自律自制。 九、高校教师的威信分析。(P56) 威信是人群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威信的实际是人的影响力。 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影响和改变其他人心理与行为的能力,叫做影响力。 (一)强制性影响力 又称为权力性影响力,简称权力。它是“威”的实质。这种影响力的特点是,它以外力推进的形式进行,具有不可抗拒性,被影响者不得不接受影响。强制性影响力的基础有三: (1)奖励;(2)惩罚;(3)法定。 强制性影响力的产生有三条途径: (1)自上而下地产生;(2)自下而上地产生; (3)平行地委托。 影响强制性影响力的因素有: (1)传统因素;(2)职务因素;(3)资历因素。 (二)自然性的影响力 又称非权力性影响力。它是“信”的实质。这种影响力的特点是,被影响者自愿地接受影响,它是一种由于个人品质而产生的内在吸引力。影响自然性影响力的因素有:(1)品格因素(2)才能因素(3)知识因素(4)感情因素 (5)外表因素 十、什么是教师威信(P58) 教师威信不仅仅是教师的“威严”和“权威”,它主要指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之间一种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它主要属于自然性影响力的范畴。 如何让老师具有威信? 所谓教师的威信就是指教师具有的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即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威信”不同于“威严”,威信能够使学生信服,乐于亲近教师,而威严则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惧怕心理并敬而远之。有威信的老师会自然地影响学生。 教师威信的形成,是各种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客观因素1.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态度;2.教育行政机关;3.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态度;4.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态度;5.学生对教师工作的认识和态度等都对教师威信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是教师具有较高的威信,从社会角度看,首先要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但要提倡学生家长群众尊师,更要提倡领导干部尊师,只有尊师才能重教。其次,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这个职业正真成为全社会关心、向往的职业。 (二)影响教师威信的主观因素1.教育教学技能和心里素质是教师获得威信所必须的因素。2.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师威信形成的基本条件。3.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是教师威信所获得的必要条件。4.师生平等交往对教师威信的获得也有重要的影响。5.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的获得具有较大的影响。 十一、教师威信的作用?(P58) 1.教师威信是学生接受教诲的前提。 2.有威信的教师的要求可以容易地转化为学生的需要。3.有威信的教师的言行易于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4.有威信的教师通常被学生视为心目中的榜样。 十二、如何维护和发展高校教师的威信?(P60) 1.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2.教师要正确认识、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3.教师要有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4.教师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十三、教师专业的发展(P61):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的教育专业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十三、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有哪些?(P61) 1.弗勒的生涯关注理论。弗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关注的焦点,把教师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 2.德瑞福斯的教师成长五阶段理论。(1)新手阶段。(2)优秀新手阶段。(3)胜任阶段。(4)熟练阶段。(5)专家阶段。 十四:专家型教师:是指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的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的敏锐洞察力的教师。 十四、如何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或高校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P65-70(论述题) (一)系统的理论学习 (二)课堂教学观摩 (三)微型教学实践 微型教学是指通过自己实际进行教学而获得丰富经验,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另一重要途径。 (四)教学决策训练 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点: (一)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的运用;(二)解决教学领域问题的高效率;(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第三章认知对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和特点。(P71)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化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2)心理发展的特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4.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5.心理发展具有关键期 二、心理发展的过程。(了解,P76) 三、艾力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内容。(P79) 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2、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 3、主动性对内疚。 4、勤奋对自卑。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亲密对孤立。 7、繁殖对停滞。 8、自我完整对失望。 四、大学生认知特点?(了解,P86) (1)智力发展达到最佳水平:韦克斯勒:智力发展的顶峰约在20~25 岁(2)记忆能力发展达到黃金期(3)思维发展处于成熟期(4)创造力发展处于最佳期:日本:19~22 岁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期。 五、自我意识的含义。(P105)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它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知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本我、自我和超我: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人初生时只有一个本能的我(本我),功能是一切为了生存,行为表现大多属于原始性冲动,遵循快乐原则,肆无忌惮,且个人 多不自知。自我是人与外部世界的媒介,它适应环境中的一些条件和限制,代表人的学习、训练和经验,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社会规范中是非标准与价值判断的代表,它遵循道德原则,支配、监督个人的一切。 六、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障碍?(P111) 1.过度的自我接受与过度的自我拒绝。 2.过强的自尊心与过重的自卑感。 3.自我中心的倾向和盲目从众心理。 4.过分的独立意识和过分的逆反心理。 5.过强的自决意识和过弱的责任意识、责任能力。 第四章指导学习:学习理论 一、广义的学习(P117):是个体在生活中由于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二、学习的内容分类?(P119) 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心智的学习。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只供学习与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