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教案(新人教必修2).

8.3《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教案(新人教必修2).
8.3《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教案(新人教必修2).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专题通过概述世界经济从战后至今的发展趋势,来了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并对此做出评价。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有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二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终归宿。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了解经济区域集团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史实,把握其发展的趋势及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处在世界发展大坐标中的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欧洲的联合》为本专题第一节内容,通过对西欧经济在二战后进入“黄金时代”的共同原因和表现的学习,了解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深刻背景;通过对“欧共体”及“欧盟”成立和发展过程的学习,了解整个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以及因此而带来的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重要影响;通过对欧元产生的过程的了解,认识欧元在欧洲走向联合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影响。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基本了解欧盟,了解这个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成功的区域一体化组织,认识欧洲一体化建设中所体现的经济先行、政治跟进,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道路。欧洲的联合使历史上战乱频仍的欧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历程,实现了大部分地区的和平联合,这对于欧洲的稳定与繁荣,以及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这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一个典范,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基石。

本课重点: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及影响

本课难点: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二、课前导学材料

1.欧元在国际金融市场正式登场的时间是()

A、1999年

B、2000年

C、2001年

D、2002年

2.填空:

1971年,通过“维尔纳计划”,欧洲统一货币建设迈出了第一步,1979年,在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倡导和努力下,欧洲货币体系宣告建立,同时,欧洲货币单位“埃居”诞生。1995年,在马德里举行德欧盟首脑会议决定将欧洲统一货币定名为欧元,取代欧洲货币单位埃居,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1月4日,欧元在国际金融市场正式登场。

欧元的启动将有效地消除区域内贸易和资本流通的汇率风险,降低区域内的交易费用,使商品、资本、人员、服务往来更有效益,有利于欧元区国家和欧盟的经济发展。

欧元的问世,淡化了欧洲地区的疆域和国别概念,促进欧洲国家走向联合,有利于加深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进入“黄金时代”的原因。

简述欧洲国家从“欧共体”走向欧盟的历程,认识欧洲联盟成立对世界经济和政

治格局的影响。

概述欧元产生的影响,培养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西欧经济在二战后进入“黄金时代”的共同原因,进一步思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应如何借鉴其合理的方法与正确的经验,学习用联系的方法看待问题,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通过分组学习,收集“欧共体”及“欧盟”成立的资料,了解整个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认识当今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趋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欧洲走向联合这段历史的学习,认识当今国际社会国家间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树立国际意识。

通过对欧洲走向联合的史实的归纳,并结合我国实际,进一步探讨我们可以借鉴哪些做法,并树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及影响

本课难点: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1.导入:从欧共体旗帜导入(12颗星,围成了一个圆,形欧洲的团结、统一):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惊心动魄的鸿篇巨制——欧洲联合

为避免战争、促进繁荣,若干国家以民主而非战争、以平等而非奴役的方式走向经济与政治的联合。

2.回顾欧洲历史,从统治者、思想家角度了解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认识。

欧罗巴,希腊神话中的公主,欧罗巴与万神之王宙斯相爱并生下三个儿子,她所居住的大地被命名为欧罗巴,即今天的欧洲大陆。

从古自今,一个统一的欧洲就是欧洲人的欧罗巴梦想。从古罗马的查尔曼皇帝、法国的亨利四世、拿破仑到德国的希特勒无不曾经试图实现这个梦想;康德、卢梭、尼采等思想家也把它作为终极理想。

3.3.展示都德的《最后一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个场景,了解欧洲多年来的战争(在二战以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战争给人民、给欧洲、给世界带来的创痛。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发展呈现两个明显的趋势: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

5.随着二战的结束,欧洲各国走上了经济恢复的道路

西欧经济的“黄金时代

由学生分组自学,设问:

何为西欧经济的“黄金时代”?

英、法、联邦德国在“黄金时代”各自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英、法、联邦德国在“黄金时代”取得成就的个性与共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启示?

共同原因:

1.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2.大力推行政治改革

3.经济上推行国有化和计划经济

4.战后西欧广泛使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和发展教育事业。

启示:

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实行“科技兴国”战略;

一切从实际出发,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行。

6.“黄金时代”与梦魇般的战争强烈的反差使人们开始更深层次的反省:

直到经历了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和创伤之后,人们才逐渐明白,武力与暴政不仅无法实现欧洲的统一,反而给欧洲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只有联合才能复兴文明,重建欧洲;只有统一才能维持和平,避免战争。

设问: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历史与现实

1.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感。

2.近代欧洲各国的冲突和战争不断,给欧洲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

3.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沦为二、三流国家,为了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4.战后美苏在欧洲的“冷战”使欧洲各国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

7.1963年,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和法国总统戴高乐在巴黎签署《德法友好合作条约》,结束两国争端。

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当时世界舆论评价: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的双腿,起来的是整个德意志民族的精神

由法国和德国作为发动机带动起来的“欧盟”组织,由于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统一的货币,组建了共同的议会乃至军事力量,一个超强的地区联合体便横空出世了。

——《大国崛起》

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整理从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脉络,了解欧洲一体化进程,并从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中,分析探讨其原因及影响。

A.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1.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6国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2.1958年6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1967年7月1日,三个机构合并,建立“欧洲共同体”

B.欧洲共同体的发展

1.到1986年,欧共体拥有12个成员国,总面积225.43万平方公里,人口3.4亿。

2.强调一个声音说话,不断推行共同体的政治一体化。

C.欧盟的成立

1.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首脑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影响:使该组织朝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的方向大大迈进一步。

2.1993年11月1日,马约生效,欧盟正式成立

意义:标志着欧共体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主导欧洲有经济和政治双重合作的组织

D.欧盟的东扩(出示地图,形成直观印象)

从1993年—2004年,欧盟成员国从12个发展到25个,各国之间大大加强了合作。

影响:欧盟与美国、日本并立为世界经济三强,对世界经济何政治格局有着重要影响。

E.欧盟成立后是如何进一步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欧洲一体化的加强产生怎样的影响?

三、货币王国的世界公民

欧元诞生的历程

1.1969年,欧共体6国提出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构想。

2.1971年,“维尔纳计划”得以通过。

3.1979年,欧洲货币体系建立,欧洲货币单位”埃居”诞生

4.1989年,通过了《德洛尔报告》。

5.1991年,“马约”确定加入经济货币联盟的“趋同标准”

6.1995年,欧盟决定将欧洲统一货币定名为欧元。

6.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

7.2002年1月1日,欧元开始进入流通领域。

影响:

欧元的启动将有效地消除区域内贸易和资本流通的汇率风险,降低区域内的交易费用,使商品、资本、人员、服务往来更有效益,有利于欧元区国家和欧盟的经济发展。

欧元的问世,淡化了欧洲地区的疆域和国别概念,促进欧洲国家走向联合,有利于加深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

另:出示欧元之父——蒙代尔的照片及情况介绍、欧元照片,增强直观感受。

德国慕尼黑应用政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约瑟夫·亚宁:

欧盟现在试图通过走与以往传统的强国不同的发展道路,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名活跃分子,即把多个国家组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世界政治将会认识到这种互相依赖的模式。

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

也许通过学习过去一个世纪里得出的经验,欧洲正在共识、默许和接受的基础上,率先创立一个超越国家的机构。我认为从长远的方向来看,有可能世界也会这样组织起来。

——《大国崛起》

小结:本节课通过对西欧经济的“黄金时代、欧共体、欧盟的建立和发展、欧元的诞生等历史的学习,了解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历程,这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背景下所展示的欧洲地区区域集团化的模式,这不仅是社会化大生产所带来的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历史的经验教训的启迪和这个世界追求和平、和谐的必然结果。

板书设计:

西欧经济的“黄金”时代(背景)

欧洲的联合从“欧共体”到“欧盟”(过程)区域经济集团化

货币王国的世界公民(扩展)

四、课后练习;

“二战”后的欧洲走向了经济区域一体化的道路,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迈出西欧一体化进程中实质性的第一步是(A )

A.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

B.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C.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D.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建立

2.欧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A )

A.欧洲一体化的内容由经济合作朝着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的方向又大大迈进了一步

B.欧洲实现了经济政治的一体化

C.欧元已成为欧洲单一流通的货币

D.欧盟的经济、政治实力已超过美国

3.欧元的诞生(B)

A. 它的发行者是欧共体

B. 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

C.表明以欧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

D.这是一个纯经济范畴的概念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欧洲联合之路正是寻找新的人类社会制度模式,重塑近代以来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往规范,超越民族国家之路。欧洲联合的历史实践,使人类看到了跳出暴力、专制、战争、霸权的历史循环的希望。也就是说,欧洲联合就是企图超越这种所谓“大国崛起”的人类组织模式。欧洲曾经是大国演义的战场,但是来自欧洲的反省是人类的未来不应该重演一国崛起而众国臣服的历史。

——《“大国崛起”还是“走向共和”?》

回答问题:

材料中的“欧洲联合”最终以怎样的载体体现出来?

谈谈你对欧洲走向联合的看法。

“欧洲联合”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

欧共体、欧盟

使欧洲摆脱了血腥冲突的威胁,缓和了民族仇恨,更好地利用欧洲的资源,推动了欧洲经济政治的一体化发展。

欧盟(欧共体)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与美国、日本并列为世界经济三强,在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下,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由于货币主权是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因此,欧元的正式问世成为欧洲联合的一个里程碑。不仅如此,欧元还将成为欧洲经济增长的促进因素,有助于改变长期以来欧洲经济不振的被动局面。

——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杨伟国

欧元流通欧洲走向联合的里程碑(专论(二))

回答问题:

(1)欧洲在哪一年成功地启动了欧元?

(2)结合材料和已学知识谈谈你对欧元问世的看法。

答:(1)1999年

(2)欧元的问世淡化了欧洲地区的疆域和国别概念,促进了欧洲国家走向联合,有利于加深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 .......... 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全册教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 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 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 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 过程与方法 (1) 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拄、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 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鬲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董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槪括。 三、教学用具 (1) 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槪括。 (2) 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 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 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 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 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 特点是什么 3.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毎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

精校版【湘教版】地理必修二: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精品地理资料·精校版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从容说课 受地质规律的影响,资源供给在全球的分配是极不平衡的。这就产生了生产区与消费区的空间分离,这是现代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交通运输就是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的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它是边疆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共有五种: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方便快捷、经济安全,形成了高速化、网络化、全方位的交通运输综合体系。交通运输网络一旦形成,其对聚落、城镇分布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是巨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本节课我们要探讨的就是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2. 3.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教学难点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交通运输是进行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条件。 2.掌握交通运输与聚落、城镇、商业网点布局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1.案例分析,结合所在家乡的具体个案,明确交通运输对聚落、城镇的形成和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2.读图分析,理解我国北方城镇与南方城镇在选址时考虑的区位因素不同。 3.自主探究,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又反过来指导感性认识的辩证的观点。 2.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通过第三节的学习,我们知道运输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三大主要因素之一。运输既然能影响到工业的发展,那么一个地方的交通运输布局势必对该区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板书: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 推进新课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6~P77页,并分析“我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和主要交通线路分布”图。 课件展示:

高中化学教案-苏教版化学必修二整理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 原子结构:如: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 原子序数=质子数 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 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 原子与原子 b. 原子与其离子 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 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 相关概念: 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AB,A2B,AB2,NaOH,Na2O2,NH4Cl,O22-,NH4+) (2)共价键: A. 相关概念: 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NH3,CH4,CO2,HClO,H2O2) 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1.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酯油脂》教案-新版

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第三课时酯油脂 【学习目标】 1. 了解油脂的组成、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2. 了解酯、油脂的共同性质与特征反应。 【教学重点】油脂的水解反应。 【教学难点】油脂的水解反应。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通常是把“油脂”两个字连在一起出现,那么“油”和“脂”是同一层含义吗?一般“油”是指从植物果实中榨取出来的,“脂”通常是固体物质,在动物体内含有脂肪。在“油”类中麻油是香气最浓的了,动物脂肪在烹饪过程中有香味逸出。我们知道花草也是有香味的,它的香气和油脂的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8的内容。 1. 许多水果、花卉有芳香气味,这些芳香气味是水果、花卉中含有的有机物——的气味。乙酸和乙醇发生反应生成的乙酸乙酯就是一种。 2. 花生油、豆油或菜籽油是从中榨取出来的,牛油、羊油是动物体内含有的。植物油通常呈,动物脂肪通常呈,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思考】酯和脂一样吗?油脂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引入】鸟语花香,花香来自何处? 走过某家厨房,麻油炒菜,香气扑鼻,香气来自什么物质? 烤肉四处飘香,来自什么物质? 引入概念: 酯:醇跟酸发生酯化反应的生成物 脂:动物体内的脂肪,固态 油:植物的果实,液态 回顾酯的制备。 【学生活动】阅读自学教材第68页《信息提示》的“油脂的分子结构”。 【师】下面我们介绍高级脂肪酸、甘油的有关知识。

高级脂肪酸:有机酸RCOOH,烃基中的碳原子多达十几个; 如硬脂酸C17H35COOH。 甘油:丙三醇,能与水互溶,具有吸湿性,常作护肤品的保湿剂。结构简式为CH2-CH-CH2 OH OH OH 【师】我们知道酸和醇可以发生酯化反应,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写出硬脂酸和甘油间发生的酯化反应。 【生】板演。 【板书】一、油脂: 1.组成元素:C、H、O 2.定义:高级脂肪酸和甘油酯化反应生成的甘油酯。 3.分类:油,常温下为液体; 脂肪,常温下为固态。 4.硬脂酸甘油酯的结构: 【师】大家平时在喝汤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油的什么地方?衣服上不小心沾上油渍,通常如何处理? 【生】思考,讨论。 【板书】二、油脂的物理性质: 油脂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密度比水小。 【师】油脂也是一种酯类。那么什么是酯? 【生】酸和醇发生酯化反应的产物。 【师】我们知道酯化反应是个可逆过程: 酸+ 醇酯+ 水 所以,酯也可以和水反应生成酸和醇,这个过程我们称为酯的水解。 【实验】(1)在小烧杯中加入约5g新鲜动物脂肪(如牛油)、6mL95%的乙醇,微热使脂肪完全溶解。 (2)在(1)的反应液中加入6mL40%氢氧化钠溶液,边搅拌边小心加热,直至反应液变成黄棕色粘稠状。用玻璃棒蘸取反应液,滴入装有热水的试管中,振荡,若无油滴浮在液面上,说明反应液中的油脂已完全反应,否则要继续加热反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全部教案(最全最新)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由六根火柴最多可搭成几个三角形?(空间:4个) 2在我们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 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

3、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 问题:请根据某种标准对以上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二)、研探新知 空间几何体:多面体(面、棱、顶点):棱柱、棱锥、棱台; 旋转体(轴):圆柱、圆锥、圆台、球。 1、棱柱的结构特征: (1)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体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 思考: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共同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 (2)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棱柱的概念): ①有两个面互相平行;②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③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 (3)棱柱的表示法及分类: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讲课稿

高一下学期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工作 高一地理必修2教学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教学内容主要为人文地理知识,应从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的角度出发组织教学,加强综合性,使地理性更加突出。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相关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三、教学目标 本学期学校共安排四次大型考试。第一、三次为月考,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入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起学好地理的自信心。因而在授课过程中要突出“双基”,特别是识记性知识要求要到位,月考时也以识记性知识作为考查的重点,对理解性知识暂不作较高要求,以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月考成绩要尽可能高一些,要出现相当比例的高分成绩。

第二次为期中考试,此阶段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并逐步引导学生在识记性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探讨理解性知识,考查中仍以识记性知识为主,增加一定比例的理解性知识,创造一定的挑战性题目,使一部分优等生脱颖而出。第四次为期末考试,此阶段应继续巩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且有计划地指导个别学困生提高成绩。知识上识记与理解并重,通过典型习题的处理,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应试素质,确保期末取得好成绩。 四、教学措施 为更好落实学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我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 (1)强调学习过程,培养良好习惯。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落实基本的学习过程及课前预习,课堂高效听讲,课后复习整理三个基本环节。 ①课前通读教材,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础知识梳理。发现问题,标记问题为课堂有针对性的“解惑”做好准备。 ②上课时,活跃思考,认真听讲,踊跃发言,使“疑惑”在45分钟内真正排除,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③课后再次通读教材,整理课堂笔记,特别是对预习过程出现的问题要细致的做好记录。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自测自评试题。 (2)落实活动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湘教版教材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将大力推进教材活动实践。为此,将公布本学期的地理活动安排。学生分组做好活动项目的选择、准备、实施,特别是学生活动的指导和成果的展示工作,在一定层面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合作探究,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努力学

苏教版数学高一学案必修二练习2.1.6点到直线的距离

2.1.6点到直线的距离 一、基础过关 1.已知点(a,1)到直线x-y+1=0的距离为1,则a的值为________. 2.点P(x,y)在直线x+y-4=0上,O是原点,则|OP|的最小值是________. 3.到直线3x-4y-1=0的距离为2的直线方程为______________. 4.P、Q分别为3x+4y-12=0与6x+8y+5=0上任一点,则PQ的最小值为________.5.已知直线3x+2y-3=0和6x+my+1=0互相平行,则它们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6.过点A(2,1)的所有直线中,距离原点最远的直线方程为______________. 7.△ABC的三个顶点是A(-1,4),B(-2,-1),C(2,3). (1)求BC边的高所在直线的方程; (2)求△ABC的面积S. 8.如图,已知直线l1:x+y-1=0,现将直线l1向上平移到直线l2的位置,若l2、l1和坐标轴围成的梯形面积为4,求l2的方程. 二、能力提升 9.两平行直线l1,l2分别过点P(-1,3),Q(2,-1),它们分别绕P、Q旋转,但始终保持平行,则l1,l2之间的距离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0.直线7x+3y-21=0上到两坐标轴距离相等的点的个数为________. 11.若直线m被两平行线l1:x-y+1=0与l2:x-y+3=0所截得的线段的长为22,则m 的倾斜角可以是________.(写出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 ①15°②30°③45°④60°⑤75° 12.已知直线l1与l2的方程分别为7x+8y+9=0,7x+8y-3=0.直线l平行于l1,直线l与l1的距离为d1,与l2的距离为d2,且d1∶d2=1∶2,求直线l的方程. 三、探究与拓展 13.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的直角顶点C和顶点B都在直线2x+3y-6=0上,顶点A的坐标是(1,-2).求边AB、AC所在的直线方程.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全册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 2 课时) 本节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 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高中数学必修2《二面角》教案

◆教案 二面角 教材: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二面角”以及“二面角平面角”的概念,能根据定义正确地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决相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化归思想。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空间想象的能力、类比猜想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探索和研究“二面角”及“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发现、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和类比、化归、直觉、猜想等探索性思维方法。 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自实践,并服务于实践,从而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 通过揭示概念的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 培养学生认真参与、积极交流的主体意识和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体验数学中转化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4) 在教学中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如: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例题则采用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综合能力,学会学习,进一步在意志力、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二面角”及“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和作法。

难点:“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根据条件用定义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采用引导发现法、启发式探索讨论相结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 借助实物模型,和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来辅助教学。通过上述方法与手段,再现知识的产生过程,突破学生在旧知和新知形成过程中的障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通过学生参与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学法指导】 通过设计环环相扣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打断学生的思路,期望有能力的学生走在老师的前面,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需要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以更好地在课堂上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充分经历“探索感知——讨论归纳——发现新知——应用新知解释现象”这一完整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产生是水到渠成的。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学流程】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说课教案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教材分析: 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 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 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 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 六、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七、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 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讲授新课】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 (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

(共137页)苏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二〖全册〗精品教学案汇总

超级资源(共31套137页)苏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二(全册) 精品教学案汇总

高一数学教学案 必修2 棱柱、棱锥和棱台 班级 姓名 目标要求: 1、了解并掌握棱柱、棱锥和棱台的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区别; 2、能画出简单的棱柱、棱锥和棱台的空间图形; 3、明确多面体的概念. 重点难点 对几何体直观图的认识及棱柱、棱锥和棱台的定义、几何特征的理解. 典例剖析 例1、仔细观察下列图形, 并将图的序号填入横线内: (1)棱柱有 ;(2)棱锥有 ;(3)棱台有 ;(4)多面体有 . 例2、画一个四棱柱和一个三棱台. F E B C D

例3、(1)以四棱柱的侧棱为对边的平行四边形有______________. (2)某棱台的上下底面对应边之比为1:2,则上下底面面积之比为. (3)一个骰子由1~6六个数字组成,请你根据图中三种状态所显示的数字,推出“?”处的数字是____________. 例4、下列三个命题正确吗?为什么? (1)有两个面平行, 其余各个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叫做棱柱; (2)有一个面是多边形, 其余各个面都是三角形的几何体是棱锥; (3)有两个面平行, 其它各个面都是梯形的几何体是棱台. 学习反思 1、熟练掌握棱柱、棱锥和棱台的定义,它们的几何特征分别是 ,并且知道它们相互转化过程; 2、对于几何体的类型的判断除了熟悉基本几何体的基本性质、特点外, 对于一些复杂的判 断还是要回归到定义中去判断. 课堂练习 1、棱柱的侧面是形, 棱锥的侧面是形, 棱台的侧面是形. 2、多面体至少有个面, 这个多面体是;六棱台是面体. 3、平行于棱柱侧棱的截面是什么图形?过棱锥顶点的截面是什么图形?请画图说明. 4、判断:(1)棱柱至多有四个面是矩形;(2)四棱锥是四面体; (3)有两个面平行且相似, 其它面是梯形的几何体是棱台.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3.1.2 乙烯 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苏教版《化学2》必修专题3第一单元第2课时 乙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乙烯的来源。认识乙烯的结构特点。认识乙烯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了解乙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分析、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存在—结构—性质—用途的主线。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深化学习具体物 质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机化学中结构决定性质,反应条件决定产物的思想,领悟内外因的辩证关系;结合加成反应强化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辩证认识。通过乙烯性质实验培 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品质。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位于化学必修2专题3第一单元——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教材介绍了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它的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从乙烯用途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重介绍乙烯分子的组成和结构,乙烯的性质和重要的有机反应——加成反应。 乙烯的分子结构是掌握乙烯化学性质的基础,乙烯性质的重点放在化学性质上。而在讲授乙烯的性质时,又紧紧围绕乙烯的结构展开,强调乙烯分子中碳碳双键有一个键容易断裂的特点,因此本节课在介绍性质之前,先从乙烯分子结构入手,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本节课与生产生活结合紧密,具有STS教育价值。 【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和烷烃的性质,学生能初步从组成和结构的角度认识甲烷的性质,但需要对“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进一步强化认识;乙烯和苯的教学都能起到这种作用。另外,学生能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乙烯和苯的广泛应用,再学习它们的性质,初步学习如何进行理论与实际,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前一节课,学生也掌握了碳的四价理论,理解了饱和烃的概念,为本节课不饱和烃的引入铺垫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乙烯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乙烯的加成反应。 【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验讨论、对比归纳。 【教学过程】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教学案汇总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 册)教学案汇总 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及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2.以转基因技术为例, 说出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3.概述科学思维的基本过程 [教材梳理] 一、粮食问题 1.二战后世界粮食生产状况 国别内容项目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人口占世界人口1/4 占世界人口3/4 粮食产量占世界的1/2 占世界的1/2 特点人均产粮多、消费少人均产粮少、消费多

2.我国粮食生产状况及产生原因 3.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 (1)作用 在彻底解决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疾病肆虐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2)转基因技术发展历史 诞生→1983年, 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植物培育成功 ↓ 发展→世界首例转基因产品——延熟保鲜番茄, 1993年在美国批准上市二、科学思维的过程[连线] [牛刀小试]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发达国家人口少、人均粮食多、消费少。(√) (2)我国虽然人口众多, 但地大物博, 粮食问题并不严峻。(×) (3)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诞生的标志是延熟保鲜番茄的成功上市。(×)

(4)水稻耐寒、耐盐碱基因是我国获得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 (5)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可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 2.选择正确答案 (1)粮食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国在这方面面临的重要问题是( ) A.粮食生产过多 B.粮食供应与消耗不平衡 C.人口增长过快, 缺粮问题日益严重 D.开垦森林过少, 致使农田减少 解析:选C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 而耕地仅占世界耕地的7%, 由于人口迅速增长, 使我国面临粮食短缺这一严重问题。 (2)下列关于推理研究的有关说法中, 错误的是( ) A.推理是根据现象提出合理的假设过程 B.通过推理所得结论必须是完全正确的 C.推理过程必须符合基本的逻辑关系 D.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可得出多种结论 解析:选B 推理是对观察到的现象所作出的解释, 即是一种合理的假设, 由推理所得到的结论既可能是正确的, 也可能是错误的, 这就需要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重难突破] 一、粮食问题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 专题四 <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重难点 专题四 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 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 第二单元 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 【重难点】 1、金属的认识历程;人类对酸碱认识的发展 2、认识化学创造新物质的方法与意义;认识合成氨、农药的更新及其粮食增产的关系。 3、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绿色化学的思想内涵; 4、利用已有知识,以具体事例说明化学对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知识梳理】 一、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 讨论酸碱认识的发展 了解物质结构探索成就 讨论金属冶炼应用与其活动性关系 制作铜氨纤维 合成氨、农药发展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光合作用研究开辟粮食生产工业制作印刷电路板 讨论:信息、航天、能源开发需要化学科学 讨论:大气、水污染问题的解决需要化学科学 化学促进了现代科技的发展 化学是打开物质世界大门的钥匙 了解物质合成技术的成就 化学是人类创造新物质的工具 了解二氧化碳回收、绿色化学的意义 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化学 了解化学药物合成及其意义 认识化学与人类文明 的 关 系

化学科学发展史人类逐步深入认识物质组成、结构、变化的历史 人类合成、创造更多新物 质的历史 一、人类对金属的开发和利用 1、金属的制取 一定条件下,Mn+ 得电子,被还原为 M 部分金属的发现时间: 金属冶炼方法: 2、金属的特性 有特殊光泽,不透明,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3、人类对金属的使用 纯金属——金银首饰、铜芯电线…… 合金——青铜、不锈钢、铝合金、钛合金…… K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Au 约200年前 约2500年前 约6000年前约6000年前 Ag Hg Cu (H) Pb Sn Fe Zn Al Mg Na Ca K 加热法热还原法电解法 Fe2O3+3CO 2Fe+3CO2 高温MgCl2=Mg + Cl2↑ 通电 举例举例举例 2HgO = 2Hg+ O2↑ △

高中数学必修2全部优秀教案设计

第四章《圆与方程》全章备课 教材分析:本章在第三章直线与方程的基础上,在直角坐标系中建立圆的方程,并通过圆的方程研究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在直角坐标系中建立几何对象的方程,并通过方程研究几何对象,这是研究几何问题的重要方法,通过坐标系把点与坐标、曲线与方程联系起来,实现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结合,坐标法是贯穿本章的灵魂,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感受体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掌握知识结构与联系,进一步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2)通过对知识的梳理,提高学生的归纳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框图对本章知识进行系统的小结,直观、简明再现所学知识,化抽象为直观,易于识记,同时凸现数学知识的发展和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知识的整合、梳理,理会空间点、线、面间的位置关系及其互相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各知识点间的网络关系。 难点:在空间如何实现平行关系、垂直关系、垂直与平行关系之间的转化。 教学过程 (一)整合知识,发展思维 1、圆的方程及其特点: (1)标准方程:2 2 2 ()()x a y b r -+-= (2)一般方程:022 =++++F Ey Dx y x (042 2>-+F E D ) x 2和y 2的系数相同,且不等于0;没有xy 这样的二次项。 (3)圆的一般方程是一种特殊的二元二次方程,代数特征明显;圆的标准方程则指出了圆心坐标与半径大小,几何特征较明显。 (4)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可以相互转化。 2、位置关系: (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2200()()x a y b -+->2r ,点在圆外;2200()()x a y b -+-=2r ,点在圆上; 2200()()x a y b -+-<2r ,点在圆内。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方法一:直线与圆有无公共点,等价于它们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有无实数解。方程有几组解,直线与圆就有几个公共点;方程组没有实数解,直线与圆就没有公共点。 方法二:判断圆C 的圆心C 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关系: (1)当r d >时,直线l 与圆C 相离;——求圆上任意一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最值; (2)当r d =时,直线l 与圆C 相切;——求圆的切线方程; (3)当r d <时,直线l 与圆C 相交;——求弦长。 (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方法一:圆与圆有无公共点,等价于它们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有无实数解。方程有几组解,圆与圆就有几个公共点;方程组没有实数解,圆与圆就没有公共点。 方法二:依据圆心距l = |C 1C 2|与两半径长的和21r r +或两半径的差的绝对值||21r r -的大小关系,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1)当21r r l +>时,圆1C 与圆2C 相离;(2)当21r r l +=时,圆1C 与圆2C 外切; (3)当<-||21r r 21r r l +<时,圆1C 与圆2C 相交; (4)当||21r r l -=时,圆1C 与圆2C 内切;(5)当||21r r l -<时,圆1C 与圆2C 内含。 3、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步骤: 第一步: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将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4、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二)应用举例,深化巩固 例1、一圆与y 轴相切,圆心在直线x – 3y = 0上,且直线y = x 截圆所得弦长为72,

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

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 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工作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学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教学内容主要为人文地理知识,应从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的角度出发组织教学,加强综合性,使地理性更加突出。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相关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三、学情分析 从上期期末考试情况看,六个班的成绩都有较大提高,但学生的

学习基础还是参次不齐。地理思维和地理分析表达能力都比较欠缺,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虽然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性学习,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理解和把握知识点,有待老师们的循序渐进和引导。 四、教学目标 本学期学校共安排四次大型考试。第一、三次为月考,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入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起学好地理的自信心。因而在授课过程中要突出“双基”,特别是识记性知识要求要到位,月考时也以识记性知识作为考查的重点,对理解性知识暂不作较高要求,以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月考成绩要尽可能高一些,要出现相当比例的高分成绩。第二次为期中考试,此阶段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并逐步 引导学生在识记性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探讨理解性知识,考查中仍以识记性知识为主,增加一定比例的理解性知识,创造一定的挑战性题目,使一部分优等生脱颖而出。第四次为期末考试,此阶段应继续巩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且有计划地指导个别学困生提高成绩。知识上识记与理解并重,通过典型习题的处理,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应试素质,确保联考取得好成绩。 五、教学措施 为更好落实学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服务学生全

苏教版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教学课题:《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文为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第一板块“精神支柱”所选文章。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掌握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把握解读小说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拥有坚强信念的意识。 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常春藤叶内涵,感受作品主旨。 2、学会珍爱生命,拥有坚强的信念。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思路:课前发下《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学生自主预习,课堂上学生讨论探究师点评共同完成导学案上的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利用“情景创设法”,多媒体播放韦唯的歌曲《爱的奉献》,教师导入: 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竟然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这究竟是怎样神奇的一片叶子呢?是什么力量使它奇迹般的永不凋落?今天让我们带着好奇一起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第1、2题师提问,生抢答,第3题一学生读答案,其他学生纠 正,多媒体展示正确答案,学生齐读两遍并识记。第4题生回答,师点评。)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哪几种? 2、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及其代表作品是什么? 3、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逛(guàng)来逛去矮墩墩(dūn)砖砌(qì)昵(nì)称 蹑(niè)手蹑脚苔藓(xi?n)气吁吁(xū)殡(bìn)仪馆 一筹(chóu)莫展一幢(zhuàng)楼撒(sā)手咆哮(páoxiào) 窗槛(jiàn)瞥(piē)见掺(chān)假唠唠叨叨(láodao) 4、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 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数叶等死。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两部分。概念多、理论性强,知识间联系紧密。 在“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迫切性,用前面学过的知识作铺垫,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入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通过分析数据、案例等,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通过“阅读”,让学生首先了解《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知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通过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活动”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逐渐递进,由材料理解推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核心思想、追求目标及基本内涵。四个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最后教师列举各年代“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说明其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和美好希望。 教学重点 1.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填充图册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 2.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逐步树 导入新课 师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之路,即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概念及其基本内涵等。 板书: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 资源预期寿命图 图的右侧表示世界14种重要资源的预期寿命,其中深色条框表示按指数增长的预期寿命,浅色条框表示消费水平不增长条件下的预期寿命。左侧条框表示各种矿物消费的年增长率。据图谈一谈你对未来资源环境状况的看法。 板书: 历史背景及必然性 生(合作探究)维系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自然资源,在不久的将来被消耗殆尽,人类将出现严重的资源短缺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