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数据库系统及应用-形考册第8章-习题与参考答案

电大数据库系统及应用-形考册第8章-习题与参考答案
电大数据库系统及应用-形考册第8章-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8章习题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数据库设计中,将E-R图转换为关系数据模型是下述哪个阶段完成的工作(C)。

A.需求分析阶段

B.概念设计阶段

C.逻辑设计阶段

D.物理设计阶段

2.在将E-R图转换为关系模型时,一般都将m:n联系转换成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下列关于这种联系产生的关系模式的主码的说法,正确的是(C)。

A.只需包含m端关系模式的主码即可

B.只需包含n端关系模式的主码即可

C.至少包含m端和n端关系模式的主码

D.必须添加新的属性作为主码

3. 在将局部E-R图合并为全局E-R图时,可能会产生一些冲突。下列冲突中不属于合并E-R图冲突的是(B)。

A.结构冲突

B.语法冲突

C.属性冲突

D.命名冲突

4. 一个银行营业所可以有多个客户,一个客户也可以在多个营业所进行存取款业务,则客户和银行营业所之间的联系是(D)。

A.一对一

B.一对多

C.多对一

D.多对多

5.设实体A与实体B之间是一对多联系。下列进行的逻辑结构设计方法中,最合理的是(A)。

A.实体A和实体B分别对应一个关系模式,且外码放在实体B的关系模式中

B. 实体A和实体B分别对应一个关系模式,且外码放在实体A的关系模式中

C.为实体A和实体B设计一个关系模式,该关系模式包含两个实体的全部属性

D.分别为实体A、实体B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设计一个关系模式,外码在联系对应的关系模式中

6. 设有描述图书出版情况的关系模式:出版(书号,出版日期,印刷数量),设一本书可以被出版多次,每次出版都有一个印刷数量。该关系模式的主码是(B)。

A.书号

B.(书号,出版日期)

C.(书号,印刷数量)

D.(书号,出版日期,印刷数量)

7. 在数据库设计中,进行用户子模式设计是下述哪个阶段要完成的工作(C)。

A.需求分析阶段

B.概念结构设计阶段

C.逻辑结构设计阶段

D.物理结构设计阶段

二.填空题

1.数据库设计分为五个阶段,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数据库实施和运行维护。

2.需求分析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回答(“干什么”)问题。

3.(系统需求说明书)是需求分析阶段的重要成果,它的主要容就是画出(数据流图),建立数据字典和编写加工说明。

4.将局部E-R图集成为全局E-R图时,可能存在三类冲突,分别是(属性冲突)、(命名冲突)和(结构冲突)。

5.物理结构设计中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确定数据记录的存储方式。常用的存储方式有:(顺序存储)、(散列存储)和(聚簇存储)。

三.简答题

1.数据库设计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答:数据库设计一般包含如下过程:

1)需求分析。了解用户系统需求,解决“干什么”的问题。

2)结构设计,包括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概念设计的目标是产生反映全体用户信息需求的整体数据库概念结构;数据库逻辑设计的任务是把概念设计阶段产生的E-R

图转换为具体DBMS支持的组织层数据模型,也就是转换为DBMS可以处理的数据库逻辑结构;物理设计的任务和目标是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

3)数据库实施,主要任务和目标就是在实际的计算机系统中建立数据库应用系统。。

4)数据库运行和维护阶段。主要工作包括: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控制、监视、分析、调整数据库性能、数据库的重组。

2.需求分析阶段的任务是什么?其中发现事实的方法有哪些?

答:需求分析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调查从用户处获得对数据库的下列需求。

1)信息需求:用户将从数据库中获得的信息的容和性质,对信息的要求、导出数据的要求,即确定在数据库中存储哪些数据。

2)处理需求:用户要完成什么处理功能,对某种处理的执行频度、用户要求的响应时间,处理的方式是联机处理还是批处理等。

3)安全性和完整性的约束。

3.什么是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数据流图,是在业务流程分析基础上,描述实际数据流动和加工过程的图形表示法,它一般有4种符号,即外部实体、数据流、处理和存储。外部实体数据的来源和去向;数据流用带箭头的连线表示,反映数据的流动方向;处理用椭圆、圆或方框代表,表示对数据的加工处理动作;存储表示数据的存档情况。

数据字典是对数据流程图中数据流和存储结构的描述。

4.什么是ER图,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ER图即“实体一联系”图,用于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层数据模型。

5.什么是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简述其设计步骤。

答:数据库逻辑设计的任务是把概念设计阶段产生的E-R图转换为具体DBMS支持的组织层数据模型,这些模式在功能、性能、完整性和一致性约束方面满足应用要求。

关系数据库的逻辑设计一般包含三项工作:

1)将概念结构转换为关系数据模型。

2)对关系数据模型进行优化。

3)设计面向用户的外模式。

6.把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式的转换规则有哪些?

答:

1)一个实体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实体的属性就是关系模式的属性,实体的码就是关系模式的主键。

2)对于实体间的联系有以下不同的情况:

①一个1∶1联系通常是与任意一端所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并将在该关系模式的属性中加入另一个实体的码和联系本身的属性。

②一个1∶n联系通常是与n端所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并将在该关系模式中加入1端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

③一个m∶n联系必须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此关系模式的属性,且关系模式的主键包含各实体的码。

④三个或三个以上实体间的一个多元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与该多元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此关系模式的属性,而此关系模式的主键包含各实体的码。

⑤具有相同主键的关系模式可以合并。

7.数据模型的优化包含哪些方法?

答:关系数据模型的优化通常以关系规化理论为指导,并考虑系统的性能。具体方法为:

1)确定各属性间的函数依赖关系。根据需求分析阶段得出的语义,分别写出每个关系模式的各属性之间的函数依赖以及不同关系模式中各属性之间的数据依赖关系。

2)对各个关系模式之间的数据依赖进行极小化处理,消除冗余的联系。

3)判断每个关系模式的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最合适的式。

4)根据需求分析阶段得到的处理要求,分析这些模式对于这样的应用环境是否合适,确定是否要对某些模式进行分解或合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