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19 阿房宫赋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19 阿房宫赋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19 阿房宫赋

[基础巩固层次(A )]

1.下列句中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六王毕,四海一.一.

之谓甚,其可再乎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不爱.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奈何取.之尽锱铢不稼不穑,胡取.

禾三百廛兮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族.

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解析】 A 项,动词,统一;数词,一次;B 项,动词,喜欢;动词,吝

啬,吝惜;C 项,都是动词,拿;D 项,名词,家族;动词,灭族。

【答案】 C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盘盘焉,囷囷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骊山北构而.西折谁得而.族灭也

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夫.战,勇气也

D.???多于.九土之城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

蓝 【解析】 A 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句末语气词,不译。B 项,连

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C 项,名词,……的人;用在句首的发语词,引发

议论。D 项,都为介词,比。

【答案】 D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A .朝.

歌夜弦,为秦宫人 B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C.骊山北.构而西折

D.燕赵之收藏

..

【解析】例句与B项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A项,名词作状语;C项,名词作状语;D项,动词作名词。

【答案】 B

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戍卒叫,函谷举

C.秦人不暇自哀

D.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解析】A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B项,被动句;C项,宾语前置句;D 项,状语后置句。

【答案】 A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古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人一炬,可怜

..焦土。(可惜)

B.各抱地势,钩心斗

...角.。(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C.覆压三百余里,隔离

..天日。(覆盖)

D.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

..不齐。(文中是指宫内的天气状况) 【解析】B项,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答案】 B

[阅读提升层次(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深虑论

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以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选自《古文观止》)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遗.其所不疑

遗:忽略

B.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

释:解除

C.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几:通“机”,机会

D.不敢肆.其私谋诡计

肆:滥用

【解析】C项,几:预兆,先兆。

【答案】 C

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祸常发于.所忽之中唐浮图慧褒始舍于.

其址 B.???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以.

勇气闻于诸侯 C.???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樊於期偏袒扼腕而.

进曰 D.???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其.

皆出于此乎 【解析】 B 项,均为介词,凭借。A 项,介词,从/介词,在。C 项,连词,

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D 项,代词,他们/语气词,大概。

【答案】 B

8.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出于智力之所不及”的一项是( )

①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②变封建而为郡县

③王莽卒移汉祚 ④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

⑤大建庶孽而为诸侯 ⑥良医之子多死于病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解析】 B 项,②④⑤都是智力所及的事情。

【答案】 B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提出的中心问题是“祸常发于所忽,乱常起于不足疑”,指出

思虑天下大事的人往往考虑不周到。

B .文章第二、三两段主要采用事例论证,由古及今,阐述了“智可以谋人,

而不可以谋天”的道理。

C .作者认为,很多事情不是智谋思虑所能够料定的,统治者唯有顺应天命,

积善行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国家保持发展。

D .文章把朝代兴亡的一切问题归之于天道,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但本文毕竟触及了封建统治能否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对后世君主有警戒的作

用。

【解析】A项,第一段提出的中心问题应是“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思虑天下大事的人并不是考虑不周,而是天命使然。

【答案】 A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

译文:

(2)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

译文:

(3)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译文:

【答案】(1)秦始皇的时候,剿灭诸侯,统一了天下。

(2)思虑的重心在这边而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

(3)这是善于谋划人事却不善于谋划天道啊!

【参考译文】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平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忽略那些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动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的时候,剿灭诸侯,统一了天下,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皇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而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

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它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

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唐太宗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使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而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最终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超出当代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而且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而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那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却不善于谋划天道啊!

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所以他的子孙,即使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亡他的国家,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来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语言表达层次(C)]

11.(2015·四川高考)《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请根据其中一句给你的启示,写出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想法和做法。

要求:①内容具体;②句式工整;③语言简明、得体;④60~80字。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经典语句的理解及语言表达简明、得体、鲜明的能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是(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

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即能够“推己及人”。答题时紧扣这两句话的意思,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即可,注意要有理有据。

【答案】(示例一)自己不想说的话,不强求他人说;自己不愿听的话,不强求他人听;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强求他人做。设身处地感受他人难处,推己及人避免强人所难。

(示例二)为他人生活提供方便,为和谐相处创造条件;为他人成长贡献力量,为共同发展奉献智慧。在成全他人中成就自我,在分享快乐中创造幸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