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酸雨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世界上酸雨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世界上酸雨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1、酸雨的形成原因 1.1酸雨的发现 随着工业革命带来了科技的急速发展,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加,这些能源主要来自是煤,进而导致燃煤数量的日益猛增,但煤中含有杂质硫,在燃烧煤的过程中将排放酸性气体2SO ;同时燃烧产生的高温还能促使助燃的空气发生部分化学变化,促使氧气与氮气化合,也排放酸性气体x NO 。这些酸性氧化物在高空中被雨雪冲刷,溶解从而形成酸雨。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的概念。 酸雨只是酸沉降中的一种,酸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迁移到地表,或酸性物质在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的过程,前者为湿沉降,后者为干沉降。 1.2酸雨的形成原因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无机酸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从而形成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两种。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气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我国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 酸雨的形成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由污染源排放的气态2SO 、X NO 经气相反应生成42SO H 、3HNO 或硫酸盐、硝酸盐气溶胶; 2.云形成时,-24SO 和-3NO 的气溶胶粒子以凝结核的形式进入降水; 3.云滴吸收了2SO 、X NO 气体,在水相氧化形成-24SO 和-3NO ; 4.云滴成为雨滴,降落时吸收了含有-24SO 和-3NO 的气溶胶; 5.雨滴下降时吸收2SO 、X NO ,再在水相中转化成-24SO 和-3NO 。 氮氧化物以及硫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酸性氧化物,在国外酸雨中硫酸和

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

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 摘要:当今,酸雨已发展成国际性的环境问题,由于我国以燃煤为主要能源,并且能源消耗迅速增加,酸雨问题必将变得更加突出,酸雨已成为污染环境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酸雨、地理分布。 1872年英国化学家Smith在《空气和雨: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中首次提出酸雨这个概念,到20 世纪40 年代酸雨引起了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此后展开了对酸雨各方面的大量研究。我国开展酸雨研究的时间比国外要落后一段时间, 1974年在北京开始对酸雨进行监测,其后陆续在其他城市也展开了研究,并在1989年开始建立全国的酸雨监测网 ,国家也高度重视酸雨的研究。 酸雨的危害:(1)对水生系统的危害,会影响鱼类和其他生物群落,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使有毒金属溶解到水中,并进入食物链,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2)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重点表现在土壤和植物。对土壤的影响包括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对植物,酸雨损害新生的叶芽,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退化。(3)对人体的影响。一是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的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概率增加。(4)对建筑物、机械和市政设施的腐蚀。 目前我国定义酸雨区的科学标准尚在讨论之中,但一般认为:年均降水pH 值高于5.65,酸雨率是0-20%,为非酸雨区;pH值在5.30--5.60之间,酸雨率是10--40% ,为轻酸雨区; pH值在5.00--5.30之间,酸雨率是30-60%,为中度酸雨区;pH值在4.70--5.00之间,酸雨率是50-80%,为较重酸雨区;pH值小于4.70,酸雨率是70-100%,为重酸雨区。这就是所谓的五级标准。 我国酸雨已成为普遍性的污染问题。在1982年的酸雨普查中发现除吉林、甘肃和临夏外,其他20多个省、市、自治区均出现酸雨,酸雨已覆盖国土面积的40%[ 17 ] 。1999年106个城市的pH值监测结果表明,降水年均pH值范围在4. 3 ~7. 47。pH值< 5. 6的城市有43个,占统计城市的40. 6% ,怀化、景德镇、遵义、宜宾、赣州等南方城市的酸雨频率达80%。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酸雨的危害与预防 摘要: 随着我国及世界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如何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的污染,如何减少与预防硫的排放已成为世界环保的主题。本文介绍了酸雨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酸雨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酸雨的形成,危害,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酸雨是含有相对较高酸性的降水。一般的降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25℃时,它的酸碱度PH值大约为5.65,为弱酸性。而酸雨是指PH 小于5.6的降水。因大气中含有天然和人为的污染物,降水过程中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其它杂质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酸类,使雨水酸化,降落到地面。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 一、酸雨的形成 大气污染发展到酸雨,是18世纪以英国为中心的烧碱工业蓬勃兴起以后的事情。特别是18世纪末烧碱作为玻璃和肥皂原料,产量爆炸性地扩大以后。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氯化氢气体在工厂附近造成了酸雨(氯化氢溶液就是盐酸),田地中的农作物和附近的森林全部枯死。1862年5

月12日伦敦《时报》曾报道了这一情况。后来,由于燃煤的工厂不断增加,雨水中的硫酸成分也逐渐多了起来。酸雨危害的严重,使英国在各地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大气污染公害监测网。史密斯在1872年发表的《空气和降雨: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一书中,首先使用了“酸雨”这个名称。 (一)酸雨的形成过程 目前,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从大气污染物沉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雨”又称“酸沉降”,再考虑到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酸沉降的科学概念还包括干沉降,是指大气中所有酸性物质转移到大地的过程。目前人们已把酸雨和酸沉降的概念等同。近年来,也通称以上过程为酸性降水。 酸雨主要是由上升的大气污染物质NO、SO2等与大气中的水分在光照或其它条件下反应形成的。还有很多其它含磷、硫、氮的有机污染物,氟化物,溴化物,氯化物等。甚至于CO2 也会在特殊情况下生成酸雨。还原性物质会被臭氧等氧化,进而与水结合形成酸雾或酸雨,同时消耗臭氧导致臭氧空洞,紫外线会乘虚而入,直接杀伤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氧化性物质会与还原性物质发生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氧化物等则会直接与水结合生成酸雨。 (二)酸雨形成的主要物质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酸雨中含有硫酸和硝酸等酸性物质,其中又以硫酸为主,一般约占60%~65%。

酸雨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介绍

酸雨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介绍 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指pH值小于5.6的雨水,酸雨的形成原因工业的发 展所造成的大气污染所导致的。下面给大家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1.由污染源排放的气态SO?、NO经气相反应生成H?SO?、HNO3或硫酸盐、硝酸盐气溶胶; 2.云形成时,SO?2?和NO?﹣的气溶胶粒子以凝结核的形式进入降水; 3.云滴吸收了SO?、NO气体,在水相氧化形成SO?2?和NO3-; 4.云滴成为雨滴,降落时吸收了含有SO?2?和NO?﹣的气溶胶; 5.雨滴下降时吸收SO?、NO,再在水相中转化成SO?2?和NO3-。 氮氧化物以及硫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酸性氧化物,在国外酸雨中硫酸和硝酸之比 约为2∶1,而我国降水中硫酸和硝酸之比约10:1。这说明,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大气中的 二氧化硫造成的。这与两区能源结构的差别有关:美国加强风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 资源的利用,同时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的使用,使其大气中含硫的氧化物较少;然而中 国的在风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上普遍较低,仍然以煤、石油、天然气为 主要能源,使我国大气中含硫的氧化物较多。 当前世界最严重的三大酸雨区是西北欧、北美和中国。我国酸雨分布:覆盖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和青岛等省市部分地区,面积达200多 万平方公里的酸雨区。 从化学角度看,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增加或碱性物质减少,或两者同时发生都将导致降 水酸化。 1.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我国南方土壤本来多呈酸性,再经酸雨冲刷,加速了酸化过程;我国北方土壤呈碱性,对酸雨有较强缓冲能力,一时半时酸化不了。土壤中含有大量 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含铝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大量铝离子,形成植物可吸收的形态铝化合物。植物长期和过量的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酸雨尚 能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流失;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瘠化,影响植物正常发育; 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特别是小麦,在酸雨影响下,可减产 13% 至 34%。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导致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下降。酸雨 对森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恶化作用造成的。在酸雨的作 用下,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钾、钠、钙、镁会释放出来,并随着雨水被淋溶掉。 所以长期的酸雨会使土壤中大量的营养元素被淋失,造成土壤中营养元素的严重不足,从而使土壤变得贫瘠。此外,酸雨能使土壤中的铝从稳定态中释放出来,使活性铝的增加

酸雨成因及防治措施 (1)

《化工环境工程概论》课程论文论文题目:酸雨的成因及防治 学院:石油化工 专业:能源化学工程 班级: 1302班 学生姓名:杨勇林 学号:

摘要: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出发,阐述了酸雨的形成。酸雨对生态系统、人体健康、建筑材料等具有很大危害,从土壤性质、氨气、大气颗粒物和天气形式等自然因素方面探讨了酸雨现状的形成原因。最后结合当前酸雨的状况及特点,提出了可行的防治防治酸雨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酸雨;成因;危害;防治措施 1 引言 酸雨是指pH值小于的大气降水。其酸性成分主要是硫酸,也有硝酸和盐酸等。酸雨不但污染土壤环境,使土壤酸化和贫瘠化,还会影响水体、森林,破坏其生态循环[1]。此外,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因此,酸雨控制已成为中国污染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 我国酸雨现状研究 酸雨的定义[2] 在正常情况下, 由于大气中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 降雨时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 形成酸性很弱的碳酸, 因此正常的雨水呈微酸性, pH值约为。在1982年6月的国 际环境会议上, 国际上第一次统一将pH值小于5. 6的降水( 包括雨、雪、霜、雾、雹、霰等) 正式定为酸雨。酸雨中的酸绝大部分是硫酸( 可占65%~ 70%) 和硝酸( 可占25%~30%) 。 我国酸雨现状及分布状况[3] 中国酸雨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其特征总的趋势是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降水pH值偏高,多呈中性或碱性,长江以南呈酸性。截止到2011年一季度对中国329个地级城市雨水质量监测表明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主要包括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重庆的大部分地区,广东中部地区、四川东南部、湖北西部的少数地区。全国酸雨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国酸雨(降水pH 均值<城市比例略有降低,降低了%;较重酸雨(降水pH均值<)城市比例有所降低,降低了%;重酸雨(降水pH均值<城市比例基本持平;全国酸雨面积与上年持

酸雨概述

我国酸雨污染研究概述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发展速度加快,我国的酸雨现象逐年加重,中国酸雨区已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并结合部分教材综合论述了酸雨的形成、影响因素、危害及控制措施。 关键字:酸雨;影响因素;危害;防治措施 1、前言 英国化学家SMITHRA在英格兰调查了酸沉降现象,并在1872 年出版的《空气和雨: 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一书中叙述了世界工业发展先驱城市———曼彻斯特市郊区降水中含有高浓度SO?2?,首次提出酸雨概念,但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1972年瑞典政府把酸雨作为一个国际性的环境问题向人类环境会议提交了报告。1975年第一次国际性酸雨和森林生态系统讨论会在美国举行,该会议讨论了酸雨对地表、土壤、森林和植被的严重危害,自此酸雨问题受到了普遍重视。到20 世纪40年代酸雨引起了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并开展了研究,我国则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研究酸雨污染[1]。 2、酸雨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2.1 酸雨的形成: 酸雨是指pH 值<5.6的大气降水,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酸性物质,主要是含硫化合物(SO?)和含氮化合物(NO?),两者在大气中经过均相氧化和非均相氧化转变为H?SO?和HNO?,并溶于雨水降落到地面所形成的。 图表1 2.2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 (1)酸性物质的排放及其转化条件: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及它们的盐类,是形成酸雨的主要酸性物质,降水酸度的时空分布与大气中的SO?、NO?和降水中的

SO?2?、NO??浓度的时空分布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2)大气中的氨:降水的pH值决定于硫酸、硝酸与NH?以及碱性尘粒的相互关系。NH?是大气中委员的气态碱,由于它易溶于水,能与酸性气溶胶或雨水中的酸起中和作用,从而可降低雨水的酸度[2]。 (3)大气颗粒物和降尘浓度的影响:大气中的颗粒物和降尘在云水降落过程中被吸附、冲刷,起到缓冲作用,中和降水的酸度。大气中颗粒物的组成很复杂,主要来源于土地飞起的扬尘,其化学组成与土壤组成基本相同,酸碱度取决于土壤的性质。除土壤粒子外,还有矿物燃料燃烧形成的飞灰等。它们的酸碱性都会对酸雨有一定的影响。 (4)气象条件的影响:气象条件对酸雨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在化学方面,影响前体物的转化率;在大气物理方面,影响有关物质的扩散、输送和沉降哺]。太阳光强和水蒸气浓度将促进SO:的转化,形成硫酸在局地沉降,通过降雨形成酸雨。太阳光强度随纬度升高而降低,对我国来说,大气湿度也是自南向北逐渐减少。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南方大气中的SO:能较快地转化为硫酸,从而形成酸雨[3]。 3、我国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化学特征 我国降水酸度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降水酸度年均pH<5.6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并由北向南逐渐加重,西南地区最为严重。在四川、贵州和广西的一些地方,降水年平均pH<5.0,是目前我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酸雨污染趋于严重,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和厦门为代表的地区也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酸雨区。同时华北的京津、东北的一些地区也开始频繁出现酸性降水。 酸雨的化学特性可通过测定降水中的阳离子(包括NH??、Ca2?、Na?、K?、Mg2?、H?),阴离子(包括SO?2?、NO??、Cl?、HCO??),pH值和电导率来反应。酸雨中含硫酸、硝酸、盐酸三种强酸,它们在水中可完全电离,所以对降水的酸度贡献很大。酸雨中还有一定量弱酸,常见的有碳酸(H?CO?)、有机酸、亚硫酸、氟酸等,由于这些酸在pH<5。0时几乎不电离,所以它们对严重的酸雨影响很小。酸雨中还有以NH??、Ca2?、Na?、K?、Mg2?为代表的碱性物质,在降水中对酸起中和作用。在酸性土壤区(红块、黄壤和灰化土等)降水中Ca2?含量低,而在内陆碱性土壤区(黑钙土、栗钙土和荒漠土) Ca2?含量很高,NH??是大气中唯一的气态碱,对酸雨的缓解有着重要的作用。雨水的酸度是雨水中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综合作用的结果。且我国与其他国家的酸雨特性也不尽相同。

酸雨的形成原因

摘要 在化学上定义水之pH(酸碱)值等于七为中性,小于则是酸性。酸雨会影响河川或湖泊的pH值,当pH值小于6将影响到水中生物的生存或繁殖,当pH值小于5将导致水中生物大量死亡。 一是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的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概率增加。 土壤的氨的挥发量随着土壤pH值的上升而增大。 目前仅开发利用了约1%,近8000万千瓦。(2)治理化工, 冶金, 有色, 建材工业二氧化硫污染 化工, 冶金, 有色金属冶炼和建材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二氧化硫, 约占二氧化硫总排放量20%左右。可应用甲醇、液化气等干净的代用燃料代替汽油,将明显降低NOx的排放。甲醇分子含有氧,比不含氧的汽油,易于燃烧完全,从而较少排放NOx。 筛选和培植抗酸雨农作物和树种: 筛选和培植抗酸雨农作物和树种。酸雨会影响河川或湖泊的pH值,当pH值小于6将影响到水中生物的生存或繁殖,当pH值小于5将导致水中生物大量死亡。 一,酸雨的含义 酸雨,顾名思义,雨是酸的。其正确的名称应为酸性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在化学上定义水之pH(酸碱)值等于七为中性,小于则是酸性。自然大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常温时溶解于雨水中并达到气液相平衡后,雨水之酸碱值约为 5.6,因此大自然的雨水是酸的;但是,在大自然中,仍存在其他致酸的物质,例如,火山爆发所喷出的硫化氢,海洋所释放出的二甲基硫,高空闪电所导致之氮氧化物等,均会使雨水进一步酸化,而酸碱值会降至 5.0 左右。因此,在 1980 年代后期以来,许多国内外研究者,已将所谓酸雨认知为当雨水酸碱值在 5.0 以下时,即确定受到人为酸性污染物的影响。 二酸雨的危害[ 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研究表明,酸雨对土壤、水体、森林、建筑、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均带来严重危害,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更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 在酸雨区,酸雨造成的破坏彼彼皆是,触目惊心,如在瑞典的9万多个湖泊中,已有2万多个遭到酸雨危害,4千多个成为无鱼湖。美国和加拿大许多湖泊成为死水,鱼类、浮游生物、甚至水草和藻类均一扫而光。北美酸雨区已发现大片森林死于酸雨。德、法、瑞典、丹麦等国已有700多万公顷森林正在衰亡,我国四川、广西等省有10多万公顷森林也正在衰亡。世界上许多古建筑和石雕世术品遭酸雨腐蚀而严重损坏,如我国的乐山大佛、加拿大的议会大厦等。最近发现,北京芦沟桥的石狮和附近的石碑,五塔寺的金刚宝塔等均遭酸雨浸蚀而严重损坏。 1、对人类的影响 酸污染对人类最严重的影响就是呼吸方面的问题,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会引起例如哮喘、干咳、头痛、和眼睛、鼻子、喉咙的过敏。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 酸雨间接的影响就是它会溶解在水中的有毒金属被水果、蔬菜和动物的组织吸收,虽然不直接影响,但是吃下这些东西却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例如:累积在动物器官和组织中的汞与脑损伤和神经混乱有所关联;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动物器官中的另一种金属──铝与肾脏问题有关,近来也被怀疑与老年痴呆症具关联性。;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梗等疾病概率增加。 2、物和雕像

我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我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摘要: 本文阐述了酸雨的危害近几年中国南方地区酸雨的污染的时空分 布状况酸雨的成因 我国南方酸雨区的酸雨污染状况基本上处在一个稳定的时期降水的区有从长江中上游向长江中下游发展的趋势;在时间分布上,秋季冬季降水低,酸雨发生的频率高; 春季夏季降水高,酸雨发生的频率低在酸雨的成上着重讨论了大气性质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气候条件大气中颗粒物浓度 及土壤性质对酸雨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 酸雨; 分布; 成因酸雨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中大量化石燃料的消耗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排放 大量的SO 2及氮氧化物,使得大气环境日益恶化,其中酸雨的问题尤其严重。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南方地区出现酸雨,经过80年代的急剧发展,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酸雨污染区趋向稳定,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我国西南部的重庆、贵阳等地发展到包括现在的包括12个省市的广大区域, 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报道的80年代中欧地区的“黑三角”地带还要严重。酸雨给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经济的 发展都来来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酸雨使土壤酸化,矿质元素如钾、钠、钙、镁等流失,使得土壤的肥力降低;酸雨还会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和影响鱼的繁殖和发育,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降低水体的pH,使流域土壤和底泥中的金属溶解进入水中,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对古建筑和石雕艺术作品、电线、铁轨、桥梁、房屋等均会造成严重损害。本文在分析我国酸雨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的基础上,并对各个区域的酸雨的 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酸雨形成的各个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酸雨的形成提供科学的参考。 我国南方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1 我国酸雨已成为普遍性的污染问题。目前我国的酸雨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

酸雨是怎么形成的

酸雨是怎么形成的?对环境和人有什么危害?有什么减少酸雨的办法? 当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这些酸性气体与天上的水蒸气相遇,就会形成硫酸和硝酸小滴,使雨水酸化,这时落到地面的雨水就成了酸雨。煤和石油的燃烧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祸首。 酸雨会对环境带来广泛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危害的方面主要有: 1) 腐蚀建筑物和工业设备; 2) 破坏露天的文物古迹; 3) 损坏植物叶面,导致森林死亡; 4) 使湖泊中鱼虾死亡; 5) 破坏土壤成分,使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6) 饮用酸化造成的地下水,对人体有害。 减少酸雨主要是要减少烧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 可以采取的措施有以下方面: 工厂应采取的措施: 1) 采用烟气脱硫装置; 2) 提高煤碳燃烧的利用率。 社会和公民应采取的措施: 1) 用煤气或天然气代替烧煤; 2) 处处节约用电(因为大部分的电厂是燃煤发的电); 3) 支持公共交通(减少车辆就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4) 购买包装简单的商品(因为生产豪华包装要消耗不少电能,而对消费者来说包装并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5) 支持废物回收再生(废物再生可以大量节省电能和少烧煤炭〕。 大气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大气污染最直接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进入大气的 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烃类、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悬浮颗粒等,其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酸雨的主要来源。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雨,比较纯净的雨水因溶有二氧化碳(CO2)而其PH值约为5.6。大多数酸雨中的酸性物质最主要的是硫酸(可占65%-70%),其次是硝酸(可占 25%-30%)。 人们曾经认为,空气中的SO2主要来自铜、铅、锌等有色金属冶炼厂和硫酸厂。事实上 空气中二氧化硫(SO2)最主要的来源是燃烧含硫的燃料。据估测,大气中的SO2有70%来 源于工业燃煤,12%来源于工业燃油,其余则来源于生活燃煤等。进入大气中的SO2气体在 氮氧化物或悬浮颗粒中的某些过渡金属元素的化合的催化下,部分地被空气中的氧气等氧化为三氧化硫(SO3),降水时形成硫酸(H2SO4)而降下酸雨。 燃料的高温燃烧是大气中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和供热供电用燃料 燃烧的产物。在1200℃或更高温度(内燃机内部能达到的温度可超过2000℃),空气中的N2(氮气)和O2(氧气)可生成可检出量的NO(一氧化氮),后者慢慢与氧气反应而生成 NO2(二氧化氮),降水时形成硝酸(HNO3)而进入水中形成酸雨。 自然界对酸性有一定抵御能力,如土壤中的碳酸钙,大气中的氧化钙、碳酸钙微粒 (风沙天气时更多),大气中天然和人为来源的氨等,碱性物质可与酸雨起中和作用,但超过其抵御能力,就会出现种种灾害。酸雨酸化水体可导致水生生物减少甚至绝迹,另一方面,底泥中沉积的某些重金属元素化合物会溶出,进入鱼、贝体中的有毒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而危害人体健康;酸化土壤则使其中钙、镁等元素溶出流失,使土壤的肥力下降,酸雨对某些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比海水还强,大理石、汉白玉、砂岩、板岩都能被腐蚀,因此而损失一些建筑物和文物。如古埃及方尖碑在埃及的亚历山大三千多年能保存完好,但移至伦敦只有八十年就面目全非。酸雨还加速金属材料的腐蚀,对暴露的油漆、涂料及橡胶等产生破坏作用,导致使用寿命缩短。 我国对酸雨研究较晚,1972年开始了对酸雨的监测,1982年进行了酸雨普查,其中重庆、贵阳雨水的PH小于5。现在以重庆、贵阳为中心的酸雨区已在西南地区逐步扩大,并扩 展到长江下游。长江以北在青岛已发现过酸雨。 酸雨的危害如此严重,所以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防治:一是减少污染,如为减少 SO2的排放,可采用低硫的煤、石油、天燃气等燃料,以及加工制成低硫或脱硫的燃料;或 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等。二是进行回收处理,综合利用,如硫酸厂的尾气可采用氨吸收法、石灰乳吸收法等进行回收。硝酸厂尾气可采用碳酸钠溶液吸收法、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法等。

我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摘要: 本文阐述了酸雨的危害近几年中国南方地区酸雨的污染的时空分布状况酸雨的成因 我国南方酸雨区的酸雨污染状况基本上处在一个稳定的时期降水的区有从长江中上游向长江中下游发展的趋势;在时间分布上,秋季冬季降水低,酸雨发生的频率高; 春季夏季降水高,酸雨发生的频率低在酸雨的成上着重讨论了大气性质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气候条件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及 土壤性质对酸雨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 酸雨; 分布; 成因酸雨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之一.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中大量化石燃料的消耗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排放 大量的SO 2及氮氧化物,使得大气环境日益恶化,其中酸雨的问题尤其严重。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南方地区出现酸雨,经过80年代的急剧发展,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酸雨污染区趋向稳定,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我国西南部的重庆、贵阳等地发展到包括现在的包括12个省市的广大区域, 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报道的80年代中欧地区的“黑三角”地带还要严重。酸雨给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经济的 发展都来来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酸雨使土壤酸化,矿质元素如钾、钠、钙、镁等流失,使得土壤的肥力降低;酸雨还会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和影响鱼的繁殖和发育,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降低水体的pH,使流域土壤和底泥中的金属溶解进入水中,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对古建筑和石雕艺术作品、电线、铁轨、桥梁、房屋等均会造成严重损害。本文在分析我国酸雨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的基础上,并对各个区域的酸雨的 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酸雨形成的各个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酸雨的形成提供科学的参考。 我国南方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1 我国酸雨已成为普遍性的污染问题。目前我国的酸雨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

南方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南方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 我国由于大量燃烧煤,所以SO2的排放量比较高,因此我国的酸雨主要都是H2SO4型的.在一些西方国家,工业十分发达,相对于SO2来说,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更高,因此像美国、英国这些国家的酸雨基本上都是HNO3型的。中国酸雨主要是硫酸型,三大酸雨区分别为:1.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降水污染严重区域。2.华中酸雨区:它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最大,中心强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区。 3.华东沿海酸雨区:它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根据三大酸雨区的分布我们可以看出来,我国南方的酸雨相比较北方来说要高发一些,南方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南方地区湿润多雨.所以空气中的污染物SO2,NO之类的污染物和水一起落下来形成酸雨,北方就算山西这种大量开采和消耗煤的省酸雨都没有南方一些地方严重就是因为北方干燥不下雨,污染物下

不来,酸雨就少了,其实北方的空气污染比南方严重。具体来说,原因是:第一、南方有色冶金工业发达,排放大量酸性气体;第二、南方土壤为酸性,大气中尘埃为酸性,而北方多碱性土壤,大气中碱性土壤颗粒与酸雨中和;第三、南方大城市燃烧高含硫量的煤;第四、南方多低山丘陵,空气流动性差,盆地、谷地等地形中的废气不易扩散,逆温现象形成时或风速小时,有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提高,容易形成酸雨.而北方风力大,酸性气体易扩散;第五、南方降雨多,大量酸性气体随雨水降落地面扩散。 更多酸雨有哪些危害的知识以及环境污染安全小知识,请大家继续关注的内容。

酸雨成因及防治措施

《化工环境工程概论》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酸雨的成因及防治 学院:石油化工 专业:能源化学工程 班级:1302班 学生姓名:杨勇林

学号:1310140133

摘要: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出发,阐述了酸雨的形成。酸雨对生态系统、人体健康、建筑材料等具有很大危害,从土壤性质、氨气、大气颗粒物和天气形式等自然因素方面探讨了酸雨现状的形成原因。最后结合当前酸雨的状况及特点,提出了可行的防治防治酸雨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酸雨;成因;危害;防治措施 1 引言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其酸性成分主要是硫酸,也有硝酸和盐酸等。酸雨不但污染土壤环境,使土壤酸化和贫瘠化,还会影响水体、森林,破坏其生态循环[1]。此外,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因此,酸雨控制已成为中国污染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 我国酸雨现状研究 2.1 酸雨的定义[2] 在正常情况下, 由于大气中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 降雨时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 形成酸性很弱的碳酸, 因此正常的雨水呈微酸性, pH值约为5.6-5.7。在1982年6月的国际环境会议上, 国际上第一次统一将pH值小于5. 6的降水( 包括雨、雪、霜、雾、雹、霰等) 正式定为酸雨。酸雨中的酸绝大部分是硫酸( 可占65%~ 70%) 和硝酸( 可占25%~30%) 。 2.2 我国酸雨现状及分布状况[3] 中国酸雨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其特征总的趋势是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降水

pH值偏高,多呈中性或碱性,长江以南呈酸性。截止到2011年一季度对中国329个地级城市雨水质量监测表明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主要包括上海、、、、、、重庆的大部分地区,广东中部地区、四川东南部、湖北西部的少数地区。全国酸雨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国酸雨(降水pH均值<5.6) 城市比例略有降低,降低了4.4%;较重酸雨(降水pH均值<5.0)城市比例有所降低,降低了6.1%;重酸雨(降水pH均值<4.5)城市比例基本持平;全国酸雨面积与上年持平,酸雨分布 区域无明显变化。与2005年同期相比,全国降水中SO 42-和NO 3 -离子浓度有所升高, NH 4 +和Ca2+离子浓度基本持平[4]。中国酸雨还呈现以城市为核心的多中心分布。城市降水段度强,郊区弱,远离城市的广大农村则接近正常,pH值在5.6左右。此外酸雨的区域分布还存在功能区差异,主要表现为工业强于非工业区。 2.3 我国酸雨的化学组成及特点[5] 一般情况下大气降水中阴离子为SO 42-、NO 3 -、Cl-、HCO 3 -,阳离子为NH 4 +、Ca2+、 Na+、K+、Mg2+、H+。研究表明对我国降水酸度影响最大的阳离子是NH 4 +和Ca2+,阴离 子是SO 42-和NO 3 -。 文献引用A=[SO 42-]/[NO 3 -]作为划分酸雨类型的特征参量,将酸雨分为3档: 当 A≤0.5时,为硝酸型或燃油型; 当0.5≤A≤3.0为混合型; 当A≥3.0为硫酸型或燃煤 型. “两控区”政策的实施使得SO 2 的排放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随着我国汽车保 有量的显著增加,另一重要的致酸物质NO X 的排放量却在持续增长,并慢慢导致我国酸雨污染类型发生转变,由原来的硫酸型逐步转变为硫酸、硝酸混合型。位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厦门、珠海降水中硝酸根与硫酸根浓度大体相当,酸雨已是硫硝混合型酸雨,而内陆的绝大多数城市硫酸根浓度远大于硝酸根浓度,仍然是硫酸型酸雨。

《酸雨》教学设计

《酸雨》教学设计 (上海市真光中学陈燕)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酸雨》是牛津上海版《新综合科学》第十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描述了酸雨的概念、形成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其中酸雨的形成既复习了酸对金属和建材的腐蚀性,又更进一步的了解了酸的其他性质,同时通过酸雨的危害和防治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2教法: 本节课知识点的落实主要依靠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并在课堂上交流介绍以及教师的概括。由于学生在前几节课中已经了解了酸对金属、以及大理石建材有腐蚀作用,所以对以上知识点的理解并不困难。 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酸雨的形成,使用录像资料和多媒体课件可以给学生一个感性的认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积极性。另一个重点是酸雨的危害,借助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的了解酸雨对大自然的危害,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科学态度。但由于涉及的模拟试验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所以采用了课前两周培育幼苗,请学生观察生长情况,课堂上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 3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实施使学生学会小组分工合作的查找资料,并有目的的筛查资料。培养学生间的互助合作精神;同时让学生学会观察植物生长的特点,学会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并能分析试验结果。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酸雨的形成和危害,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什么是酸雨 2理解酸雨形成及其对大自然的危害 3学会查找、分析、汇总资料。

4逐步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对客观事物进行理论分析和揭示的能力 方法和能力 1通过资料的查阅,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酸雨和酸雨的成因 2通过模拟实验:酸雨对幼苗的影响,使学生理解酸雨对大自然的危害 3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研究对酸雨的防治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模拟实验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查找汇总资料,培养学生间的互助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酸雨的概念、形成原因及酸雨的危害 难点: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四、教学流程: (说明) 新课引入: 借助两张相隔六十年的雕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经过六十年后的雕像会变得模模糊糊。学生很快就和酸雨联系起来,知道雕像常年暴露在空气中受酸雨的腐蚀,石材中的碳酸钙和酸雨发生化学反应,而被腐蚀了。

酸雨的形成机理

酸雨的形成机理 摘要:酸雨通常是指PH值低于的降水,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酸雨的形成机理主要是化石燃料等排放的产物与空中的水起一系列的反应使得降雨为酸性。 关键词:酸雨形成机理 前言:当今社会酸雨日益突出,酸雨对人类社会对大自然的危害越来越明显,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因此对酸雨的研究显得极为重要。国内外对酸雨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成果。要想把酸雨问题解决好第一步应该是要搞清楚酸雨的来源,酸雨的形成因素,也就是酸雨的形成机理。我们要研究酸雨的形成机理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酸雨。所以本文主要叙述了什么是酸雨,从化学上分析酸雨是怎样形成的。 主体: 什么是酸雨 酸雨通常指PH低于的降水,但现在泛指酸性物质以湿沉降或干降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上。湿沉降是指酸性物质以雨、雪形式降落地面;干沉降是指酸性颗粒物以重力沉降、微粒碰撞和气体吸附等形式由大气转移到地面。酸雨被认为是“空中死神”,已成为重要的国际问题。 酸雨是化石燃料燃烧的结果。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硫化物类物质(SO 3 ) 和氮氧化合物(NO X ),它们能分别与大气中的水分结合而形成硫酸(H 2 SO 4 )和硝 酸(HNO 3 )。这种现象称为“酸降”更为恰当,因为酸也会以雪、雨和雾的形式从空气中降沉下来。酸雨降低土壤和湖泊的PH值,同时酸化也能导致树木的死亡,并有毒金属(如铅和汞等)从土壤和沉急务、沉积物中释放出来。

酸雨的形成原理 1、简述国内知名人士研究中国酸雨的形成机制。黄美元研究了中国西南地区酸雨的形成过程,认为在重庆和贵阳等重污染城市,云下过程对雨水的酸化起主要作用,在污染较轻的中小城镇和乡村地区,雨水酸度主要取决于云内过程。俞绍才等对厦门地区进行多年的降水研究后,认为该地区的酸雨以外来源为主。 王文兴等从我国大陆人为源!"SO 2和NO x 的排放强度和地理分布、年降水量、平均 气温、大气扩散能力、大气颗粒物酸化缓冲能力、土壤的碱金属及碱土金属含量、土壤的酸碱性质、酸雨前体物排放强度和酸性物雨洗能力等因素分析了中国长江以南出现酸雨的原因。并指出,由于自然因素的重要作用,占酸雨前体物!"SO2和NOx的排放量40%,:的排放强度很大的渤海和黄海地区未出现区域性酸雨,排放强度不大的长江以南地区却出现了很强的区域型酸雨,其他一些敏感地区,如云南东部、东北东部和北部、山东半岛东部等地区可能出现酸性降水,南方重污染城市的酸性降水主要来源于城市高浓度大气污染物的局地冲刷,广阔区域和清洁地区的酸性降水则主要来源于大气污染物的中、长距离传输。 2、酸雨具体的形成:酸雨的形成机制相当复杂,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酸雨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主要来源于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就某一地区而言,酸雨发生危害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发生地区域有高度的经济活动水平,广泛使用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硫化物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污染物,并在局部地区扩散,随着气流向更远距离传输;二是发生区域的土壤、森林和水生生态系统缺少中和酸性污染物的物质或对酸性污染物的影响比较敏感。如酸性土壤地区和针叶林就对酸性雨污染物比较敏感,易于受到损害。 酸雨的形成包括两个大过程,即排入大气中的酸性物质(SO 2、NO X )被氧化 后与雨滴作用,或在雨滴形成过程中同时被吸收氧化,雨滴降落(冲刷)过程中 把酸性物质一起冲刷下来;二氧化硫变为硫酸的关键的一步是被氧化成三氧化硫,然后再与水作用成硫酸,其形成机理如下: (1)被光化学氧化剂氧化。SO 2 经过波长290至400nm光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 反应,形成SO 3 ,其简化的反应为:

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

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 地理环境与气象条件是影响酸雨形成的基本因素。地形、地貌、气象条件,如各种大气环流、天气系统、风向、风速等对大气污染物的沉降、扩散、输送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盆地地形以及低压天气往往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高压控制下的天气、开阔的地形、较大的风速则易于污染物扩散。其中,气象条件对酸雨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化学方面影响污染物的转化速率;在大气物理方面影响有关物质的扩散、输送和沉降。太阳光强和水蒸气浓度的增加促进SO2的转化,形成硫酸在局部地域沉降。 第二个影响因素是大气中的颗粒物,不同粒径的粒子其来源和性质都不尽相同,所具有的缓冲能力也就不同。随着粒径的减小,Ca2+ 和SO42- 含量的比值均增大,因而小粒径粒子的pH和缓冲能力都低于大粒子。 第三个影响因素是土壤的酸碱性质。空气中的颗粒物部分来自于土壤,碱性土壤的氨挥发量大于酸性土壤等,这些均会造成区域性的酸性降水差异。比如,我国南方多酸雨一定程度上就是南北方土壤性质的差异所致。 酸雨的危害 湖泊、河流酸化; 损害陆生生态系统,土壤酸化、森林和草原因之被毁坏,树木枯死,农作物减产; 腐蚀建筑材料、金属结构、油漆等。 破坏文物古迹。 对水体的影响。酸雨使地面水和地下水变酸。实验证明,pH<5时,鱼类急剧减少。 pH降到4.5以下,鱼卵难以孵化,其繁殖和发育均被严重影响;同时,酸雨将土壤中的活性铝冲洗到河流、湖泊中,毒害鱼类,直至其死亡。目前,美国、加拿大、爱尔兰及北欧诸国已有大量湖泊酸化,水生生物濒临绝迹。 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酸雨对树木的伤害有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直接的伤害是酸雨沉降在植物上,叶子表皮的蜡质保护层将受到破坏,正常的蒸腾作用和气体交换过程发生障碍。间接的伤害是土壤的性质发生变化,钙、镁成分变成硫酸盐而流失,树木发生营养不足,长势变弱,甚至停止生长。 对文物古迹、建筑材料、金属结构的影响。据统计,全世界因遭酸雨腐蚀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亿美元之巨。一些露天的价值连城的文明古迹和艺术瑰宝因受酸雨腐蚀而变得面目全非。 特别是许多以大理石和石灰石为材料的历史建筑物和艺术品,耐酸性差,易受酸雨腐蚀和变色。如故宫的汉白玉石,大同的云冈石窟等,杭州灵隐寺的“摩崖石刻”受酸雨侵蚀,佛像眼睛、鼻子、耳朵等剥蚀严重,面目全非。 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 1.山脉:山脉的阻滞作用,对风速影响很大,尤其是封闭的山谷盆地,因四周群山的屏障影响,往往是静风、小风频率占很大比重,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2.高大的建筑:可造成空气在小范围的涡流,阻碍气流运动,减小风速,使风向改变很大,近地层风场很不稳定。 一般规律是在建筑物背风区风速下降,在局部地区产生涡流,不利于气体扩散。

酸雨的成因及防治

酸雨的成因及防治 【内容摘要】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出发,阐述了酸雨的形成。指出酸雨是十大环境问题之一,酸雨对生态系统、人体健康、建筑材料等具有很大危害,从土壤性质、氨气、大气颗粒物和天气形式等自然因素方面探讨了酸雨现状的形成原因。最后结合当前酸雨的状况及特点,提出了可行的防治酸雨的具体措施。【关键词】酸雨形成危害防治措施 【前言】当前人类面临十大环境问题:水危机、土地荒漠化、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酸雨肆虐、水土流失、森林锐减、物种灭绝、有毒化学品污染、二氧化硫污染,其中酸雨肆虐是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灾害。随着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人口剧增和城市化的趋势,化石燃料能源—煤、石油等的消耗量日益增加,燃烧过程中排放的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越来越多,导致这些气态化合物在大气中反应生成硫酸和硝酸,这些酸性物质随雨等从大气层降落形成“空中死神”—酸雨。现如今已经成为人们谈论环境污染的重要话题之一,其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酸雨还呈蔓延之势,酸雨区面积已占土地面积的30%,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酸雨控制和二氧化硫造成的污染控制,已成为我国污染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1 酸雨的形成酸雨的成因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1]。 1.1天然排放源﹙1﹚海洋:海洋雾沫,它们会夹带一些硫酸到空中。﹙2﹚生物:土壤中某些机体,如动物死尸和植物败叶在细菌作用下可分解某些硫化物,继而转化为二氧化硫。﹙3﹚火山爆发:喷出可观量的二氧化硫气体。﹙4﹚雷电和干热引起的森林火灾也是一种天然硫氧化物排放源,因为树木也含有微量硫。 ﹙5﹚闪电,高空雨云闪电,有很强的能量,能使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部分化合N2+O2(放电)=2NO;2NO+O2=2NO2,生成一氧化氮,继而在对流层中被氧化为二氧化氮。氮氧化物即为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之和,土壤硝酸盐分解,既使是未施过肥的土壤也含有微量的硝酸盐,在土壤细菌的帮助下可分解出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氮气等气体。这些气体经溶于水,就会产生亚硝酸,硝酸,从而形成酸雨。 1.2人工排放源﹙1﹚硫酸型酸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无论是煤,或石油,或天然气都是在地下埋藏多少亿年,由古代的动植物化石转化而来,故称作化石燃料。科学家粗略估计,煤中含有硫,燃烧过程中生成大量二氧化硫,其反应方程式:S→H2SO4S+O2(点燃)=SO2 SO2+H2O=H2SO3(亚硫酸)2H2SO3+O2=2H2SO4(硫酸)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S+O2(点燃)=SO22SO2+2H2O+O2=2H2SO4 金属冶炼某些有色金属的矿石是硫化物、铜、铅、锌便是如此,将铜、铅、锌硫化物矿石还原为金属过程中将逸出大量二氧化硫气体,部分回收为硫酸,部分进入大气。﹙2﹚硝酸型酸雨。此外煤燃烧过程中的高温使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化合为一氧化氮,继而转化为二氧化氮,造成酸雨工业过程,NO→HNO3(硝酸)2NO+O2=2NO23NO2+H2O =2HNO3+NO 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4NO++2H2O+3O2=4HNO3 NO2→HNO3 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4NO2+2H2O+O2=4HNO3 如化工生产,特别是硫酸生产和硝酸生产可分别产生可观量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由于二氧化氮带有淡棕的黄色,因此,工厂尾气所排出的带有二氧化氮的废气一条“黄龙”,在空中飘荡,控制和消除“黄龙”被称作“灭黄龙工程像”[2]。石油炼制等,也能产生一定量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它们集中在某些工业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