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遗传定律教学设计

孟德尔遗传定律教学设计
孟德尔遗传定律教学设计

《孟德尔遗传定律》教学设计

【课程纲要依据】

本课的设计遵循新课程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多在观察,分析,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关键词:“遗传因子”,“性状”,“显、隐性性状”

2.了解孟德尔实验具体过程,及抽象过程

3.了解分离定律

【教学重点】

1.分离现象及分离比

2.分离规律的验证

【教学难点】

1.新名词理解

2.实验的分析理解

【教学方法与策略】

采用探究式学习模式,假说——演绎法,跟随孟德尔的脚

步: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

【教学资源】(教学环境与手段)

多媒体网络教室,Flash播放器

《基因分离定律》课件脚本

一.课件说明

教学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

应用环境:网络多媒体教室

使用对象:教师学生

二.课件结构

片头

目录(贯穿始终)

正文页:

1.提出问题,

2.做出假设,

3.推理验证,

4.得出结论,

5.课后练习

结尾

(总过程舍弃了下一页上一页按钮,取而代之的是一直都浮在屏幕上面的目录,可随意切换到任何模块,但各模块部还是用上一页下一页按钮翻页的)

三.课件容

(一)片头部分

【场景描述】

背景为豌豆图片与孟德尔图片

文字“基因分离定律”

交互:鼠标点击按钮,转换到下一画面

(二)目录部分

目录容: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推理验证,得出结论,课后练习

背景图片:

目录用按钮制作,一直浮在屏幕最上面既是目录又是标题,点击即可进入。

(三)正文页

1.提出问题:

第一页:引出孟德尔的实验:把一种开紫花的豌豆种和一种开白花的

豌豆种结合在一起,第一次结出来的豌豆开紫花,第二次紫白相间,且比例为3:1此过程用flash动画演示。

在本页旁边提出小问题“为什么选择用豌豆做此实验?”问号用按钮做,点击出答案

第二页:孟德尔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性状分离,为什么比例为3:1”此过程插入孟德尔的肖像,做出他说话的动作

2.做出假设

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细胞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在有性生殖产生配子的过程中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产生各两种雌雄配子,比值是1:1.

孟德尔遗传规律

第一页;孟德尔说“生物性状的遗传由遗传因子决定(遗传因子后来被称

为基因)。”此处“遗传因子”与“基因”标红并做成按钮点击可出现名词解释

第二页;孟德尔说“遗传因子在体细胞成对存在,其中一个成员来自父本,另一个成员来自母本,二者分别由精卵细胞带入。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又彼此分离,并且各自进入到一个配子中。这样,在每一个配子中,就只含有成对遗传因子中

的一个成员,这个成员也许来自父本,也许来自母本。”(在此插入flash动画演示)

第三页;孟德尔说“在杂种F1的体细胞中,两个遗传因子的成员不同,它们之间是处在各自独立、互不干涉的状态之中,但二者对性状发育所起的作用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即一方对另一方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而有显性因子和隐性因子之分,随之而来的也就有了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之分。

第四页;孟德尔说“杂种F1所产生的不同类型的配子,其数目相等,而雌雄配子的结合又是随机的,即各种不同类型的雌配子与雄配子的结合机会均等。

3.推理验证

测交实验实验过程

此过程用flash演示

4.得出结论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在关键部分设置填空按钮,点击即可出答案

5.课后练习

用flash做一个交互:做几对可用鼠标拖动的“基因性状”让同学们自己去“分离”他们,再组合到一起,看会产生几种不同的情况,为下一节《自由组合定律》做铺垫。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