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教学设计

儿童心理学教学设计
儿童心理学教学设计

篇一:幼儿心理学教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与管理系《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绪论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1、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观察一个人,有人观察得很细,身高、肤色、体貌特征都能描绘,有的人则观察得很粗。又如学习,有人对公式记忆深刻,有人对年代记忆准确,有人则对事件印象很深,当然也有人对学习内容记不住,但对影视名星的一点一滴都了如指掌。对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人痛恨,有人可怜。对一交通事故现场,有人挤着凑热闹,有人远远躲开。男孩喜欢车,女孩喜欢娃娃,有人勇敢、有人文静等都是心理的外在表现。

2、什么是心理呢?

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前面提到的观察就是知觉,知觉与记忆都是认识过程;痛恨与可怜属于情感,男孩与女孩兴趣不同则属于个性,勇敢与文静则是气质。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心理概念的外延,其内涵是三句话: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正常的人有正常心理,脑瘫孩子则会出现不正常心理。如发育迟缓,语言产生晚,行动慢,反应迟钝等等。这说明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目前也有另一种说法,心脏也能产生心理,因为一名曾做过换心脏手术的人在术愈后常常光顾酒吧、大吼,这是他不曾有过的行为,后来经过了解才知是交通事故中捐赠心脏的人的嗜好。目前对此现象仍无法解释。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当客观现象作用于人脑时,才会产生心理。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想象一种,属于认识过程。白天见到的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进入到了潜意识,到了夜里,潜意识升入到意识里,成为梦。同样所看所说所想都是客观现实在不同人脑的反映,只不过不同的人经历、环境、遗传素质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一客观现实不同人反映会有所不同。这也是说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都是对客观现实反映,但反映程度、效果会有差异,这就是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人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现实或反作用于现实。

一次电台请一位商界奇才作嘉宾,主持人请他谈成功之道,他淡淡一笑,说:出题考考你们吧。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拥去,但一条大河挡住必经之路,你会怎么办。有人说绕道,有人说游过去,但商界奇才含笑不语,很久才说为什么非要淘金,为什么不买条船开始营运。他讲此故事的目的是成功在于想他人不曾想的。而此故事中不同人的想法则反映出每人能动性不同。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1、个体心理的发生:在讲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言语、情绪、意志、个性、社会性等这些章节时都会提到它们是何时产生的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般在每章会提到什么心理现象的发生或一般趋势。

3、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研究每个心理现象的各自特点和规律。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

两大任务:

(二)揭示心理发展的原因、影响因素和机制。

揭示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说明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儿童心理的变化,这些因素又如何制约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由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任务一和任务二之间是相互联系,任务一阐明学前阶段心理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也就是告诉我们心理发展“是什么样子的”,即“知其然”。任务二解释了儿童心理的发展变化的原因与机制,即“为什么是这样”,也就是“知其所以然”。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82年德国生理心理学家蒲莱尔(w·preyer)的《儿童的心理》一书的出版。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一)理论价值

1.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2.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二)实践意义

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

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作为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教育工作成效,科学的教育儿童,还能巩固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第三节研究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教育性原则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

(一)观察法:这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语言、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

日记法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的全面的观察方法。

(二)实验法: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即: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三)测验法: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和水平的方法。

(四)调查法:是通过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被查儿童的人,以了解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调查法可以采用当面访问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书面调查的方式,也就是问卷的形式。

当面调查可以用个别访问,也可以是开座谈会。个别访问有利于深入了解情况,而座谈会则有利于集体讨论研究,相互补充情况。对学前儿童的家长一般采用个别访问法,对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教师则可以用个别访问或座谈法。

篇二:儿童心理学教案1

石河子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儿童心理学

任课班级 2010学前教育

任课教师

二0一一 ----二0一二学年第二学期

2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3

4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5

篇三: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概述

一、发展心理学与儿童发展心理学

从狭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还包括种系心理发展,即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不同于常识所称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描述儿童发展的普遍行为模式。

行为模式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它既包括外显的行为特质,也包含内隐的心理特征。

2、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尽管心理发展遵循相同的模式,必须注意到发展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不仅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各不相同,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也不相同。

3、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对心理发展原因和机制的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构建有关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好地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使我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培养与干预具有了科学的依据。

4、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遗传的作用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充分体现了,环境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施加影响。儿童生活的环境各种各样,这些环境因素也被视为儿童行为的生态圈。在这些生态环境中,儿童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家庭、学校和社区。

就家庭而言,父母的养育方式、文化水平与职业状况、父母个性、亲子关系的质量、家庭类型(完整家庭还是单亲家庭)、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等是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班级凝聚力、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方式等,对不同的儿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社区环境方面,邻里关系、社区文化娱乐设施、社区社会支持体系等是较为重要的环境变量。

5、提出帮助与指导儿童发展的方法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测量和解释发展的个别差异,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每个发展阶段,帮助儿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或暂时的障碍。

例如,通过对儿童早期依恋现象的探讨,提出有助于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的有效方法。

通过对学龄初期儿童认知与行为特点的探讨,可以提出培养儿童注意力集中、行为自我控制的有效手段,从而减少儿童的多动行为。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二、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四、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

五、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

第三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它的创始人是德国的生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w.preyer,1842-1897)于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它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普莱尔被称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是无可厚非的,其原因有四:

a.从时间上看,《儿童心理》是一部较早的关于儿童的心理学著作之一;

b.从写作目的来看,普莱尔写书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儿童心理的特点;

c.从研究方法来看,普莱尔对其孩子从出生起直到3岁不仅每天做系统地观察,而且也进行心理实验;

d.从影响上来看,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心理学家,掀起了研究儿童心理的热潮。

第四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临床法。此外,还有一些专门的研究设计:

横断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时序设计(sequential designs)跨文化研究(cross-cultural study)

横断研究

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同一时间内”?

横断研究最突出的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此外,样本也易选取与控制。

这种设计成本低,省时省力,见效快,目前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多采用这一设计。

其不足在于,由于被试的取样是几个年龄点,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足以确切地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依据横断研究所描绘出的心理发展曲线有可能受到“世代效应”(cohort effect,也称群体效应)的影响,即不同世代群体由于所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和遭遇历史事件的不同而表现出心理发展上有差异的现象。

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纵向研究的特点是,通过长期的追踪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资料,从而系统、详尽地了解量变与质变的规律。

纵向研究还有助于探明早期发展与未来心理发展的联系,对了解发展的原因与机制十分有益。纵向研究体现出周期长、费用大的不足,故被试的数量往往受到局限。

研究期间样本的恒定非常困难,会因死亡、搬迁、厌烦而流失被试,从而有可能影响取样的代表性。

纵向研究需要被试反复做一些测验,不可避免地会使被试产生“练习效应”。时序设计

时序设计是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以更好地探查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转折点。

第三章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婴儿的生理发展是指婴儿躯体的各个部分及各种器官、组织的结构和机能的生长发育过程。

一、婴儿的生理发展

(一)婴儿大脑功能的新认识

1、婴儿大脑的形态发展

(1)脑重与头围

出生第一年内脑重增长最快。

(2)大脑皮质

婴儿大脑在胎儿早期就已经开始发展。胎儿生长到6-7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已经具备:大脑皮层已经分化,皮层表面的沟回开始出现,神经细胞结构简单,神经纤维短而少,大部分还未髓鞘化。

2、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上述婴儿脑形态的发展,为脑机能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并促进了整个心理发展。

(1)脑电图

脑电波的测量与分析是揭示大脑机制的一种重要方法,脑电频率是脑发育过程的重要参数,所以脑电变化也常作为婴儿发展的重要指标。

出生后5个月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

(2)皮质中枢

婴儿大脑的发展遵循关着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即大脑皮层中控制头部及躯干运动的那些部分先行发展,而后与肢体控制有关的皮层部分才开始发展。其中,控制上肢的部分的发展又早于控制下肢的皮层部分。

(3)大脑单侧化

婴儿脑两半球的功能单侧化在1岁左右逐渐形成,这时左脑额下回的言语运动区趋于成熟,为婴儿言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两半球功能单侧化要在婴儿3-5岁才能完成。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

婴儿各种动作的发展都是在为将来各种运动能力的发展打基础,也是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婴儿动作的发展有着严密的细致的内在规律,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律来推断婴儿心理的发展。(一)婴儿动作的发生和新生儿动作研究

1、婴儿动作的发生

婴儿动作的发生可追溯到胎儿期。研究发现,胎儿期胎儿的动作主要有两种:胎动和反射活动。

胎动是指胎儿在母体内自发运动或蠕动。胎儿的反射活动包括巴宾斯基反射、吸吮反射、抓握反射、吞咽反射、眨眼反射等。

2、新生儿的活动

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活动多达73种,这些无条件反射活动可分为两类:生存反射和原始反射。

生存反射包括吮吸反射、吞咽反射、觅食反射、呼吸反射、眨眼反射、瞳孔反射。原始反射包括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摩罗反射、游泳反射、走步反射。

婴儿动作的发展是在脑和神经中枢、肌肉控制下进行的,所以婴儿动作的发展和婴儿身体的发展、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婴儿身体的发展有先后顺序,动作的发展也有一定

的顺序和规律。因此,在婴幼儿智能发育检查中,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是检查一个重要方面。

(二)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

朱智贤将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概括为以下三点:

1、由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即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散漫的,以后逐渐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

2、从身体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婴儿最早的动作发生在头部,其次在躯干,最后是下肢,其顺应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的方向发展。

3、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婴儿首先发展的是躯体大肌肉的动作,如双臂和脚的动作等,以后才是灵巧的手部小肌肉动作,以及准确的视觉动作等。

陈帼眉在此基础上,又概括出另外两条规律:

1、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婴儿最早获得的是头和躯干的动作,然后是双臂和双腿的动作最后是手的精细动作。

2、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四)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婴儿动作的发展对其心理发展,包括认知、情绪和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坐和爬行给婴儿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坐的位置与躺着相比,使婴儿观看物体的视角和视线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时,婴儿的视角和视线与所注视的物体处于相对平行的位置,而不像仰卧时只能面向屋顶或从侧面位置与外界物体处于斜位方向,对于形成物体的主体像有很大益处。

比如,对听觉的作用,当婴儿坐着的时候,双耳对外界物体大体处于对称位置,对正确的知觉音调非常有利。由于头部可以自由转动,声音进入双耳的时间差有助于形成婴儿的方位知觉。

另外,坐的重要作用还在于把婴儿的双手更好的解放出来,有利于双手的协调操作和手指的精细动作的发展。

爬和行走,一方面扩大了婴儿接触与探索环境的范围,增加了他们的认识事物的机会,发展他们的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婴儿在爬行和走动中去做冒险的事,趋向目的物,在目标行动中的坚持和努力使婴儿的体力和意志力都得到锻炼。

第二节婴儿的认知发展

早期的儿童心理学,把新生儿及幼小婴儿看作是小动物,不知不识的,只注重其动作能力,而现代儿童心理学,发现新生儿已具备了一定的认识能力。由于婴儿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认知过程,所以在研究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

如何研究婴儿的认知特点呢?

1.反射行为——适当的刺激引出相应的反射行为。

2。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

习惯化:指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个体对该刺激反应减少的现象。

去习惯化:指当个体对一个刺激产生习惯化后,再加入一个新异刺激,引起个体重新对该刺激注意的现象.

3。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

婴儿的某些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与某种刺激物的出现相联系,而与别的刺激无关。

4。视觉偏爱

范茨的观察小屋。

一、婴儿感知觉的发生发展

(一)视觉的产生与发展

1、视觉的发生

婴儿的视觉器官在胎儿时期已基本上发育成熟,所以新生儿已具备了一定的视觉能力,获得了基本视觉的过程。

2、视觉的发展

(1)视觉集中

新生儿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视觉刺激在2英尺范围内眼睛晶体功能发挥最好。视刺激理想的焦点在距研究8英寸处。

新生儿能用眼睛追随视觉刺激。

婴儿要到两个月时才能自己改变焦点,直到四个月时才能灵活改变晶体的形状。

(2)光的察觉

成人对400-700毫微米的亮光比较敏感。

新生儿能觉察眼前的亮光,并能区分不同明度的光,但敏感性比成人低。

新生儿能察觉移动的光。——吸吮减少

(3)视敏度

视敏度是眼睛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差异的能力。

新生儿——约成人1/10

1岁——与成人相当接近

(4)颜色视觉

新生儿看不到彩色,他们的世界由黑、白、灰组成。

婴儿从三个月左右能辨别彩色与非彩色。

4-8个月的婴儿喜欢波长较长、明亮的颜色。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 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 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 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 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首页 注: 1、授课顺序:指《授课计划》中顺序次数 2、讲授课题:章/节题目,或实践教学课题等名称 【教学主要内容】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2、熟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 2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一、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的实质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

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不同儿童的个别差异。 三、学习这门学科的意义:1、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2、为一切从事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撑 【引入新课及讲授新课】 一、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一)成熟学说 格塞尔(Gesell, A. , 1880-1961)是成熟理论的代表人物。他研究的兴趣集中于生理成熟、成长和心理发展的同步关系。 格塞尔本人很少费神去注意其他人的观点,而是醉心于自己的研究。他的著作大部分是介绍自己的研究材料。其中最著名的研究是对同卵双胞胎的对照性研究。他曾将一对同卵双胞胎的孩子作为被试,在不同的成熟期训练他们走路、攀登、滑旱冰等动作。研究结果表明,在儿童没有达到明显的成熟准备之前,经验的训练是收效甚微的。即使在最初的训练中取得了一点成绩,也同样没有多大价值。到了一定的成熟准备期,从未接受过这种行动训练的孩子,只要略加训练就可以迎头赶上。格塞尔还认为,儿童的兴趣和活动是在逐渐扩大的,起初只是身体的自我活动,以后涉及社会环境。 双生子实验(P10)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A·Gesell)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双生子从48 周起每天作10 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 周。到第52 周,他能熟练地爬上5 级楼梯。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53 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两周以后,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旁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 这个实验说明了生理成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分析要点:若在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一定成熟时,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动有效的出现或发展。如果机体尚未成熟,那么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 【观点辨析】你认为以下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1.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说明遗传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2.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都上中班了,老师应该教他多识字,多做数学题。” 实验说明的问题揭示了儿童发展的原则:发展方向、相互交织、机能不对称、个体成熟的原则、自我调节的原则。 实验说明的育儿观念: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 (二)精神分析学说: 精神分析学派简述 1、精神三种层次理论 包括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练习册》参考答案 主题1

主题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探寻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胎儿、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的特点及规律的科学。 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及规律的科学。 二、单项选择题 1.B 2.D 3.D 4.D 5.C 6. B 三、填空题 1.脑 2.客观现实 3.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4.0~6 5.冯特 四、判断题 1.(×) 2.(×) 3.(√) 4.(√) 5.(×) 五、简答题 1.①个体心理的发生。 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③学前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古老,是因为人类探索自己心理现象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了,但由于社会发展的制约,很长时间都不能从科学的角度揭示心理的实质;年轻,是因为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才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学术界把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作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3.心理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①心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 尽管人的心理活动对客观显示的放映不同于镜子和照相机,但是,不论心理活动过程多么复杂,其内容都可以从客观事物中找到源泉。脱离客观现实,个体就不会产生任何心理现象。 ②心理的反映是主观能动的 个体的心理按其内容、源泉和发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的,但客观现象的映象总是在不同个体的大脑中形成,因此又是主观的。个体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简单、被动的复制,而是在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过程中完成的,是对客观现实积极、能动的反映。 六、论述题: 学前儿童心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源于实践的,但同时又会为实践服务。 1.学前儿童心理学源于社会实践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0 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人材培养的问题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这些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如进化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建立,神经生理学、医学等科学的发展,及录音录像、微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更好地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提供了前提。 2.学前儿童心理学服务于社会实践 第一,学前儿童心理学对于早期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家长如果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了解了自己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就能使家庭教育向着科学化方向迈进;另一方面,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有利于学前教育工作者科学有效地贯彻教育方针,确定适当的教育内容及方法,正确组织幼儿园的各项活动,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提高。 其次,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为一切与学前儿童有关的工作领域服务。学前儿童心理学不仅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其他与学前教育相关的工作,如儿童卫生保健工作、儿童文艺工作、儿童玩具和服装设计工作等,只有在结合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后,才能更好地开展、更具生命力。

儿童发展心理学

此资料根据重点所着,只供学习参考,不可用于商业行为!! 第一章 一、发展心理学: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年龄范围出生到17-18岁左右):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①描绘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③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④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⑤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四、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他认为个体发展及其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引发作用。 五、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六、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尔杰。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②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七、关键期:它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人类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有机体体内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和器官迅速发育生长的时期。这时的有机体对外界抵抗力十分微弱,胎儿受到不良刺激影响,很容易造成先天缺陷,这个时期就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八、最佳学习期——劳伦兹 九、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学家普莱尔在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着作《儿童心理》。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十、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儿童心理学家是陈鹤琴,其着作《儿童心理之研究》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用日记法进行了3年的追踪观察。 十一、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优点——时间短、取样大。缺点——由于被试来自不同年龄的个体,不一定能正确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十二、纵向研究: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验,探究心理发展规律。优点——通过对个别或若干个体的长期追踪性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是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缺点——时间长、耗资多 十三、跨文化研究(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一、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①孕妇的营养②孕妇的疾病③药物④辐射⑤孕妇的情绪 二、身体的发展——儿童生长具有的四个显着的时期:①从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②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③青春发育期开始,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④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三、动作发展的规律:①从上至下;②由近及远;③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 第三章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①发射行为;②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③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④视觉偏爱 二、定向反射: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 三、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的现象 四、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的这种对新事物的兴趣现象。 五、新生儿(颜色视觉)①近视眼;②色盲 六、形状知觉:①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②婴儿还喜欢看清晰的图像;③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④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新生儿更喜欢注视曲线,不喜欢注视直线或角 七、深度知觉:新生儿产生深度知觉是在9个月的时候。 八、视崖实验:吉尔森和瓦尔克做的实验。描述:P70

幼儿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教学目标: 1、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掌握脑、心理和客观现实的关系 3、初步树立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重点:心理过程、影响心理个体发展的因素 难点:心理实质 教学步骤: 导入: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和算命是一回事吗?(讨论法) 新授: 第一节人的心理实质 一、什么是心理学? (一)人的心理现象有哪些?(谈话法、讲授法) 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心理现象。我们处于清醒状态时,会体验到自己的感受;能认识和辨别许多事物;在与别人交往中,有的人大方热情,有的人胆小拘谨;在工作学习中,有的人一丝不苟、聚精会神,有的人表现为心神不定,马马虎虎这些都是人的心理现象。 1、人辨别物体的颜色形状,分辨声音、气味、空间远近、时间长短等,称之为感知觉。人可以记住和回忆经验过的事物,称之为记忆。

在艺术活动中可以创造出新的形象,这和想象的作用有关。 人能够思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思维在起作用。 心理学把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称为认知过程。(归纳) 2、人在认识周围世界时,总会发生喜爱、憎恨、冷漠等不同的态度和体验,心理学称之为情绪和情感过程。 3、人常常为了改善自己、变革现实而自觉地树立某种目标、并努力克服困难去达到预定的目标。心理学称为意志过程。 4、其它,如人需要、兴趣、信念、志向、世界观以及能力、气质、性格和不同程度的行动积极性,心理学称之为个性积极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归纳: 心理学把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合称为心理过程,把个性积极性、个性倾向性、个性个别性合称为个性心理,把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合称为心理现象。练习:举例说明,我们平时有哪些心理现象? (二)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讲授法) 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最早是由希腊语中的psykhe(灵魂)和logos(学问)两个词构成的,意思是“灵魂”,指人的精神或心理活动。人类很早就试图对它作出解释和说明,这些解释和说明形成了最初的心理学思想。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对人的灵魂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以为灵魂是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的一种实体,它支配着人的行为,并有自己的活动规律。 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自然不满意“灵魂说”关于心理现象的解释,而力求对心理现象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说明。

幼儿心理学复习提纲

幼儿心理学复习提纲(提纲中粗体字部分属重点掌握内容) 一、名词解释: 1、学前心理学(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学前期(0--6、7 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各个阶段间既是相互连续的,又是有区别的。) 3、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期(关键期或敏感期)是指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 4、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一个或几个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和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5、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个或几个年龄阶段的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测查并加以横向研究比较。 6、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的言语和行为,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 7、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8、观察力: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逐渐形成经常的、稳定的能力。 9、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稳定的立的心理过程,而注意是感觉、知觉、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可使心理过程处于一种积极状态。) 10、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11、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克服困难的注意。 1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13、注意转移:是根据任务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者另一种活动中去。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1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16、视觉敏度:是指用视觉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也称作视力。(儿童的视觉敏度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6 岁时达到正常成人的视力范围。) 17、适应:分析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产生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8、感觉对比:同一分析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有两种,感觉对比一是先后对比,二是同时对比。) 19、幼儿期健忘:缺乏回忆幼年期事物的能力描述为“幼儿期健忘” 20、记忆恢复:指识记某种材料后经过若干时间(一般为数天)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即时测得的保持量。

西南大学特殊儿童心理学1,2

特殊儿童心理学第一次作业 (10.0 分)1. 以下哪些是智力落后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A) A:失调率大大高于普通儿童,且与智力障碍程度成正比关系。 B) B:感觉统合失调情况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自动改善 C) C:听觉障碍明显低于其他障碍 D) D:有明显性别差异 纠错 (10.0 分)2. 以下哪一条不是听觉障碍儿童瞬时记忆的特点 A) A:形象记忆好于语词记忆 B) B:动觉记忆好于视觉记忆 C) C:对汉字的记忆受到语音的干扰,存在语音混淆现象 D) D:瞬时记忆不全面、不完整 纠错 (10.0 分)3. 儿童能够改正语法错误和谈论语言,说明儿童语言已经发展到哪个阶段? A) A:声音发展阶段 B) B:被动语言交际阶段 C) C:特殊语言交际阶段 D) D:目标口语发展阶段 纠错(10.0 分)4. 盲生的词汇特征不包括 A) A:基本词的获得没有太大困难 B) B:一般词汇的获得没有太大困难

C) C:表达中缺乏表现个性的词语运用,很少有创造性 D) D:表达中形象词语的使用少,很少选用具有联想义的词语 纠错(10.0 分)5. 人的智力或思维的萌芽是哪个阶段 A) A:感知运动阶段 B) B:前运算阶段 C) C:具体运算阶段 D) D:形式运算阶段 纠错(10.0 分)6. 以下哪些不属于智力落后儿童的知觉特点 A) A:知觉速度缓慢,容量小 B) B:知觉分化不够,区分能力弱 C) C:缺少知觉积极性 D) D:知觉恒常性好 纠错(10.0 分)7. 情绪隐藏行为的出现是在 A) A:婴儿期 B) B:学前期 C) C:学龄初期 D) D:青少年期 纠错(10.0 分)8. 以下哪一项事物的记忆是智力落后儿童最不容易记住的?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6章电子教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6章电子教案四川城市职业学院课程教案 教案完成时间: 年月日 课题第六章,第一节 理论、实践课授课日期授课类型学时数 2 教学目的了解学前儿童注意的意义、发生发展及分心的克服。及要求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注意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注意的发生发展及分心的克服。 授课,图片,讨论, 互动游戏教学方法 课程作业预习第六章第二节,三节内容,完成心理现象解释课后作业或思考题 审阅意见 主讲教师或教学组长签名: 系主任签名: 教学后记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过程、方法等) 备注 第六章第一节概述 Step 1 导入新课 学前儿童注意发展概述 一(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西方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 Step 2 结合图片,视屏讲解重难点 第一节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注意及其功能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严格的说,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其他心理过程的一种积极状态,但这种状态却构成了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注意的动力特征来自于它的基本功能。一般认为注意有两大功 能: (1)选择功能。 (2)监督和调节功能。 二、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注意使婴幼儿从周围获得更加清晰、更加丰富的信息 (二)注意是婴儿活动成功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注意的发生 儿童出生后就出现注意现象。随着儿童成长,注意不断发展。 (一)原始的注意行为 新生儿有一种无条件反射:大的声音会使他暂停吸吮及手脚的动作;明亮的物体会引起视线的片刻停留。这种无条件定向反射可以说是最原始的初级的注意,即定向性注意。其主要是外界事物的特点引起的。 这种本能的定向性注意在儿童以至成人的活动中不会消失,比如,突然出现的巨大声响,总是会引起本能的“是什么”反射。但是,这种定向性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占据的地位日益缩小。 (二)选择性注意的发生、发展 1(新生儿的选择性注意 研究表明,新生儿对外界事物已有选择性注意。且其选择性带有规律性倾向,这些倾向主要表现在视觉方面,也称为视觉偏好。 Step 3 互动环节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_重点知识(第九章_儿童品德心理与发展)

第九章儿童品德心理与发展(转载) 一、填空题: 1、品德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依据社会道德向儿童提出的道德要求,与 儿童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这一矛盾推动了儿童品德的发展。当然,外部教育影响是品德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自我教育是品德发展的根本动力。 2、品德发展是四个因素协调、统一发展的过程,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情 感是动力,道德意志起调控作用,道德行为是前三者的综合表现,也是个体品德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3、皮亚杰认为,儿童在6 岁以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他们在游戏中没有合作, 也没有规则,社会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而儿童在6——10 岁期间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其道德判断都基于对规则的无条件服从。 4、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主要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习,而是替代强化的观 察学习。 5、道德认识是一种对于是非、好坏、善恶的行动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其中, 道德观念是指社会道德现象在人脑里留下的表象;道德概念是指社会道德本质特征的反映;道德信念是个体坚信自己的道德观念正确,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伴随着内心体验而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6、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对人”到“对 己”;从片面到全面。 7、道德意志就是人在道德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 程,道德意志体现在道德行为中。 8、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表现在:认识具有模糊性;情绪具有对立性;意 志具有脆弱性;行为具有逆反性。 二、选择题: 1.人们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或自己言行时所产生的体验是(B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2.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会将“我妈妈说的”“我们老师说的”挂在嘴边,表明其道德发展阶段处于皮亚杰所说的( B )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阶段.D.公正阶段 3、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A )。 A.“好孩子”定向水平、权威定向水平 B.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水平、原则定向水平 C.原则定向水平、良心定向水平 4、班杜拉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C )。 A.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B.认知建构理论 C.社会学习理论 D.认知识结构理论 5、根据动机影响范围的大小可以把动机分为( D )。 A.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B.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什么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什么 二、儿童大脑的进展 大脑的进展是从胚胎顶尖上的几个细胞开始,在数个月内通过一个急剧繁育的过程,进展出2000亿个脑神经细胞。它们彼此竞争以争取与发育中的躯体各部分建立联系。未能成功建立联系的脑神经细胞会得不到所需的化学成分,因缺乏营养而导致死亡。受孕后20周,一半的脑神经细胞被剔除,只剩下1000亿个相伴那个人面对世界。这次庞大的过量生产是必需的:确保有足够的脑神经细胞去进展出新的技能,如同我们的祖先进展出直立行走和语言。脑神经细胞的学术名称是神经元。 大脑的运作,依靠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网络,就如一座现代都市的运作依靠于大厦房屋之间的道路网络。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网络在出世之前便已开始建立。外界经感受器官传入的任何刺激都导致新的连接网络的产生。 连接网络是由一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接触而产生的。一个神经元与1000-200000个其他神经元接触(接触点称为“触突”)。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其脑中新增加的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速度,能够高至每秒钟30亿个接触点。 出生后8个月,一个婴儿的脑里会有约1000万亿个接触点,之后那个数字会减少。未能与不处世界建立联系的网络会消逝。在0~12岁时,那个小孩脑里的连接网络会下降至500 亿个接触点。在多刺激因素环境下成长的小孩,那个时候脑神经连接网络数,比一个在缺少刺激因素环境下成长的小孩的脑神经连接网络数会多出25%,这确实是两个小孩智商差异的缘故。由此可见,小孩出生后最初3年对小孩大脑发育至为重要,遗憾的是,绝大部分的儿童在这3年里没有得到这方面的适当照管。 神经元之间接触点的产生及消逝,也能够由摸索上的刺激来决定,这也是大脑能力提升的来源。大脑能力的增长,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8个字来形容最贴切只是:用得越多,能力越强。人从出生到12岁,大脑就像一块吸水力特强的海绵。这12年是每个人最重要的学习时期,期间触突会大量地产生和消逝。这12年,专门是最早的3年,奠定了一个人摸索、语言、视力、态度、技巧等能力的基础。12岁前专门方便各种能力的学习网络全部显现,大脑的差不多结构亦定了型。 外界的刺激能永久性地改变脑神经细胞中遗传基因的功能。应激反(一样称为压力)和可卡因一样,能产生生物化学上的改变,直截了当阻碍一些要紧脑神经细胞里的遗传基因,因而形成了永久的、不良的行为模式。

《幼儿心理学》教案讲课教案

《幼儿心理学》教案

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幼儿心理学 开课专业:学前教育 主讲教师:阮洁 开课时间:2014年3月

幼儿心理学课程基本情况 (一)授课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学生人数:30人 (二)学时学分:总学时36,周学时2,学分2 (三)使用教材 李燕主编:《儿童心理学》 (四)教学参考书 [1] 周宗奎:《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 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 高月梅:《幼儿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 陈帼眉,冯晓霞,刘桂珍:《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 陶保平:《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 李燕:《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学生讲授,师生互动。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网络教学, VCD,录相。

(七)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加闭卷考试。 (八)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通过案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讲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同学的沟通能力等;通过幼儿园实地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九)学习规范要求: 严格考勤,注重学生课堂表现及课堂参与情况,课下作业的完成情况等。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幼儿:3~6岁(学前:0~6岁、幼儿前期:0~3岁;初期:3岁;中期:4岁;后期:5岁) 2.儿童:0~18岁 3.心理:称为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4.心理现象的分类: (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基础;情感过程——动力;意志过程——调控) 认知过程的核心是思维 (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自我意识系统 5.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学科门类。 6.幼儿心理学:研究3~6岁婴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研究对象0~6岁,主要研究对象3~6岁)。 7.年龄特征:某一特定年龄阶段中最稳定、最普遍、最典型的本质心理特征。 二、大事件 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的诞生》。

2.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写下《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三、综合 1.心理的实质(心理的基本特征)。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4)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其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具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2)个人的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现实的反映。 (3)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 (4)心理的主要观能动性,表现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 3.幼儿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①阐明婴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基础) 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本质)

学前儿童心理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辅导 安徽省潜山县教师进修学校王结才 第一章绪论 ◇学习目标 ·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 ·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观察法和实验法。 学前儿童指从出生到上小学之前的婴幼儿,即0-6岁的儿童。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以个体发展为研究重点的发展心理学,可以细分为儿童心理学(以0-17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等不同分支学科。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 第一,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化的发生与发展,对一个人最终形成成熟后的个性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二,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心理发展是个体在活动中整个反映结构不断改造更新的过程。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保进心理学的发展。 第二,为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个体的心理发展 (一)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遗传信息既是人类千百万年来进化的结晶,又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先天基础。 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我们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性与社会性是在人的活动中得到统一的,心理的发展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先天程序的展开,也不能机械地归结为后天环境的复写。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又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三)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一个客观过程,任何一个个体的心理发展都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 (四)关于关键期的概念 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

学前心理学教案

绪论 教学目标: 1.知道学前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2.了解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3.能够举例说明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时安排:2 教学过程: 一、心理学—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科学 最初,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被认为是社会学科。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被认为是心理学的第一本著作。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心理学的概念 1、心理学是什么?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以及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的学科。 2.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观察一个人,有人观察得很细,身高、肤色、体貌特征都能描绘,有的人则观察得很粗。又如学习,有人对公式记忆深刻,有人对年代记忆准确,有人则对事件印象很深,当然也有人对学习内容记不住,但对影视名星的一点一滴都了如指掌。对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人痛恨,有人可怜。对一交通事故现场,有人挤着凑热闹,有人远远躲开。男孩喜欢车,女孩喜欢娃娃,有人勇敢、有人文静等都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部分 心理过程包括: (1)认知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2)情感过程:喜悦、愤怒、哀伤、恐惧等 (3)意志过程:确定目的、制定计划、采取行动 个性心理包括: (1)个性倾向性:能力、气质、性格 (2)个性心理特征:需要、兴趣、动机、信念、价值观、世界观(3)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三、什么是学前心理学 学前心理学:是学前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前心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研究内容: 1、个体心理的发生:在讲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言语、情绪、意志、个性、社会性等这些章节时都会提到它们是何时产生的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般在每章会提到什么心理现象的发生或一般趋势。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幼儿:3~6岁(学前:0~6岁、幼儿前期:0~3岁;初期:3岁;中期:4岁;后期:5岁) 2.儿童:0~18岁 3.心理:称为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4.心理现象的分类: (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基础;情感过程——动力;意志过程——调控) 认知过程的核心是思维 (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自我意识系统 5.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学科门类。 6.幼儿心理学:研究3~6岁婴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研究对象0~6岁,主要研究对象3~6岁)。 7.年龄特征:某一特定年龄阶段中最稳定、最普遍、最典型的本质心理特征。 二、大事件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的诞生》。 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写下《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三、综合 1.心理的实质(心理的基本特征)。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4)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其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具有个人主体的特点。(2)个人的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现实的反映。 (3)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1首页 1、授课顺序:指《授课计划》中顺序次数 2、讲授课题:章/节题目,或实践教学课题等名称 【教学主要内容】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概念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概念 2、熟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概念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 1 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新年的第一堂课,我们首先总结上学期《幼儿教育学》的学习情况。

我们使用的是幼儿教师考证试题,在试卷中达到60分以上的同学,都是很优秀的成绩,如果继续加强学习,是很有希望通过资格考试的。我在考试前提供了部分题的复习,在考证的时候,就是全面复习,系统复习,才可能通过考试。 本学期,我们学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希望大家能够象上学期一样,平时一定要表现好,遵守纪律,按时出勤,取得好成绩。 【引入新课及讲授新课】 接触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程,大家一定想知道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时研究什么内容的为什么要学习它学习的意义是什么要了解这些,我们需要先从相关概念了解和学习起。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概念 (一)心理学的概念 1、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观察一个人,有人观察得很细,身高、肤色、体貌特征都能描绘,有的人则观察得很粗。又如学习,有人对公式记忆深刻,有人对年代记忆准确,有人则对事件印象很深,当然也有人对学习内容记不住,但对影视名星的一点一滴都了如指掌。对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人痛恨,有人可

心理学知识儿童多动症修订版

心理学知识儿童多动症 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心理学知识-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力缺乏多动障碍,是儿童注意力缺乏、唤起过度、活动过多和延迟满足等一系列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总和。它是儿童期最复杂最普遍的心理与行为障碍之一。大量最新研究表明,多动症对儿童的学习、人格、心理健康、同伴交往、亲自交往等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近期影响,而且有着不可忽视的长期效应。国内外有关调查队对儿童多动症的出现频率的报道虽然高低不一,但一般大约在3-10%之间。如果按此百分率计算,在我国两亿多的儿童总数中,患有轻重程度不同的多动症儿童的人数将以千万计。目前多动症已成为儿童心理咨询与儿童儿童精神门诊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与行为障碍。由于此,近20余年来,多动症已成为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儿童精神病学家研究的重要问题,怎样才能对多动症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矫正也成为千百万家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儿童多动症的界定 要正确界定儿童多动症,首先要明确儿童多动症的变现。 多动症儿童活动过多:这类孩子无论在何种场合都处于不停活动状态中,上课时不断做小动作,敲桌子,摇椅子,舔铅笔,切橡皮,撕纸头,拉同学的头发或衣服,常说一些使人恼怒的话,好插嘴和干扰别人的活动等。 冲动任性:这类孩子的情绪极为不稳定,自控能力差,冲动任性,不服管教,常惹事生非。高兴时忘乎所以,又笑又叫,又唱又跳,情不自禁,得意忘形;不顺心时,容易激怒.好发脾气,同学和伙伴都怕他,讨厌他,对他敬而远之,致使他们不易合群,久而久之可产生反叛心理,常常发生自伤或伤人的行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3章 电子教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3章电子教案四川城市职业学院课程教案 教案完成时间: 年月日 课题第三章,第一节 2 理论、实践课授课日期授课类型学时数 掌握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 新生儿的身体发展; 教学目的 及要求乳儿的身体发展; 幼儿的身体发展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的内容 理解幼儿的身体发展 教学难点 授课,图片,讨论, 互动游戏教学方法 课程作业预习第一章第二节,三节内容,完成心理现象解释课后作业或思考题 审阅意见 主讲教师或教学组长签名: 系主任签名: 教学后记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过程、方法等) 备注 第三章第一节概述 Step 1 导入新课 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 一(新生儿的身体发展 二(乳儿的身体发展

三(幼儿的身体发展 Step 2 结合图片,视屏讲解重难点 出生后的两年里,婴儿经历了人生中第一个身体快速生长期,明 显的变化来自于身体大小、身体比例和骨骼。 一、身体的生长 (一)身体大小和肌肉组成的变化 1(身体大小的变化 在婴儿期,孩子身体发育最明显的迹象就是身体大小发生了变化。 2(肌肉组成的变化 肌肉组织的发展遵循头尾原则和远近原则。 头部和颈部肌肉的发展早于躯干和四肢的肌肉。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 (二)身体比例和骨骼生长的变化 1(身体比例的变化 2(骨骼生长的变化 新生儿的骨骼很小,很柔软,不易站立,也不易保持平衡,但是此时的骨骼很有韧性,因此不易骨折。 二、影响早期身体发育的因素 身体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复杂的、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营养、情绪等因素在儿童早期身体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的身体发育受到人类共同遗传基因的影响。 除了人类共有基因的影响外,我们身体的发展还受家族遗传基因的影响,如身高(Tanner,1990) 。 营养在发育的任何阶段都很重要,尤其在出生到两岁间,因为这时候是大脑和身体发育的一个高峰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