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质类型的心理护理干预对单纯性肥胖症儿童体重的影响观察

基于气质类型的心理护理干预对单纯性肥胖症儿童体重的影响观察
基于气质类型的心理护理干预对单纯性肥胖症儿童体重的影响观察

基于气质类型的心理护理干预对单纯性肥胖症儿童体重的影响观察

发表时间:2017-05-02T17:07:26.7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1期作者:彭文英

[导读] 为单纯性肥胖症儿童实施基于气质类型的心理护理干预效果理想,对减轻患儿体重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还可提高家长对我院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成都市天府新区华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成都 610213)

【摘要】目的:本文就基于气质类型的心理护理干预对单纯性肥胖症儿童体重的影响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接近两年收治的84例单纯性肥胖症儿童,按照来院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2例。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予以基于气质类型的心理护理干预。结果:实验组患儿的体重控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实验组护理满意度对比参照组更高,经统计均P<0.05。结论:对于单纯性肥胖症儿童实施基于气质类型的心理护理干预效果理想,对减轻患儿体重、提高护理满意度均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气质类型;心理护理干预;单纯性肥胖症;儿童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1-0287-02

近年来,儿童肥胖症的发生率在逐年上升,这与饮食不均、营养过剩以及运动量少等相关,进而使儿童出现代谢障碍,体重逐渐增加[1]。肥胖对儿童的健康及成长具有不良影响,严重者甚至可引发脏器功能损伤。本文为提高该类儿童的干预效果,对我院近两年的部分患儿实施基于气质类型的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较为理想,现将研究成果汇报如下:

1.基础资料及方法

1.1 基础资料分析

此次研究对象均为2014年6月-2016年5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单纯性肥胖症儿童,共计84例;均符合WHO单纯性肥胖诊断标准。其中男女患儿分别为45例、39例;年龄在5~13岁之间,中位年龄为(7.4±1.1)岁;轻度肥胖24例,重度肥胖35例,重度肥胖25例。按照来院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2例。比较两组患儿的资料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参照组患儿予以常规护理,包括饮食指导、营养干预、健康教育、运动指导等内容;鼓励家长对患儿的日常饮食、运动加以督促。

实验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基于气质类型的心理护理干预,由患儿家属依据儿童实际情况填写《中国儿童气质量表》[2],以确定肥胖儿童的气质类型;心理护理干预的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易养型气质:该类型患儿的心理干预应以倾听及共情为主,并为其讲解肥胖的形成原因及干预方法。护理人员耐心与患儿沟通,引导其表达内心想法,并对患儿表明自己对其想法、顾虑完全可以理解,鼓励患儿勇敢接纳自我,以减少其不良情绪及消极心理[3]。

难养型气质:对于该类儿童的心理护理干预应以包容、开导为主,耐心听取患儿主诉,使其内心的不良情绪得以宣泄。在患儿的心态得以好转后,再鼓励其接受营养干预、运动指导等,可有效减少患儿的抵触情绪,提高其依从性。

启动缓慢型气质:该类患儿的心理护理应以鼓励及支持为主。帮助患儿适应外界环境,增强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并予以患儿一定的时间来了解常规干预内容,对其讲解积极配合干预的重要性。

行为强化与家庭支持:为患儿制定阶段性的减重目标,如果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目标体重,可予以玩具、图书以及其他学习用品等进行奖励,促使患儿积极配合饮食干预、坚持运动,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护理人员同时要与儿童家长多交流,听取家长与儿童的交流内容及状态,依据患儿的情绪及行为来判断患儿的心理需求,进行家庭干预指导。

1.3 效果评价[4]

对所有患儿连续干预半年,患儿体重明显减轻,体重指数恢复至正常范围内,记予显效;患儿体重有所减轻,体重指数在30%及以下,记予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则为无效。体重控制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为患儿家长发放满意度调查表,结果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占比+一般满意占比。

1.5 数据整理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研究数据进行整理及统计,体重控制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为计数资料,予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结果行卡方值检验;其它计量资料的比较结果行t值检验;以P<0.05作为比较差异显著的判定标准。

2.研究结果

2.1 体重控制效果对比

实验组肥胖儿童的体重控制总有效率对比参照组更高,卡方检验结果为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肥胖儿童的体重控制效果(n,%)

2.2 护理满意度对比

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100%(42/42),其中非常满意36例,一般满意6例,不满意0例;参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5.71%(36/42),其中非常满意20例,一般满意16例,不满意6例;实验组高于参照组,P<0.05。

3.讨论

随之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单纯性肥胖症儿童的例数也在逐渐增加。儿童肥胖症是诱发成人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危险因素;且长期肥胖会引起儿童性格内向、自卑、易激怒及行为偏差等,对儿童的身心成长带来严重影响[5]。对于该类患儿,实施饮食干预、运动指导等常规护理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还要对其心理状态加以重视。由于儿童对肥胖症缺乏认知度、自制力差、不良情绪多、依从性差等因素,这对肥胖症儿童的体重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达到更好的干预效果,我院近两年主张对单纯性肥胖症儿童实施心理护理

幼儿临床心理护理策略

幼儿临床心理护理策略 摘要幼儿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小儿处在机体生长发育中,各个器官功能都处于一种尚未成熟的状态,患病后可干扰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对于治疗效果,早日康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临床;心理;护理 1 儿童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住院心理压力分析 许多研究表明儿童将生病住院与惩罚、罪恶、自责联想在一起。根据皮亚杰(Jean?Piager)的发展理论,儿童到了7岁左右,对抽象事物才能慢慢地了解。皮亚杰的发展理论认为,2~7岁的幼儿认为生病是外来的、与自己无关的具体现象。他们无法从现象中找出原因,只能看到目前的情况,而不能说出过去及未来如何。 1.1 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和创伤先天性患儿毕竟占少数,很多患儿都是因为意外造成的创伤,比如烫伤、烧伤类的患儿,他们要承受比其他患者更多的身体上的伤痛。 1.2住院限制了自由住院治疗限制了患儿的很多自由,比如:抽血前不能进食,因输液而不能下地自由活动,身体遭受创伤不能乱动等,这些问题使患儿丧失了住院前的自由。再加上各种治疗(如抽血、打针、吸痰等)对患儿的威胁,使患儿产生恐惧。幼儿天性好动,限制了他们活动的自由,他们会对住院产生莫名的恐惧,有些患儿出院后,死也不肯再进医院,就是一个证明。 1.3 对疾病的认识有限而产生情绪反应儿童因本身认识能力不足,或因身体不适而产生情绪反应,有可能将疾病与惩罚联想在一起而导致焦虑、恐惧。甚至因不当的幻想而失眠、作恶梦,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 1.4 身体形象改变所造成的情绪影响随着疾病及治疗的进展,接履而来的是身体外观的变化,如插入体内的各种管道。药物副作用所造成的脱发、满月脸、水牛背等,甚至身体某系统功能丧失或某部位丧失知觉,均使患儿产生害怕及焦虑的情绪。 1.5 陌生环境及对其缺乏安全感离开亲人及接触陌生人住院需要与亲人、朋友分开,原有的舒适及稳定被不安全感及害怕所取代。奇怪的病床、推车及各式各样取代了家中熟悉的环境。各种器械声、吵杂声、消毒水的异味等使患儿缺乏安全感。在经历分离性焦虑(详见本节有关内容)和不安的同时,还需承受陌生医护人员所施予的各种强迫性检查及治疗。如此急剧的环境改变,患儿必须经过努力才能适应。

预防接种儿童的心理护理

预防接种儿童的心理护理 发表时间:2014-03-03T15:18:26.030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2013年第12期供稿作者:金灵萍 [导读] 儿童不易懂得医疗技术的高低对自身的影响,但是看得出医护人员的态度是热情还是冷漠,服务态度的优劣是护理工作能否顺利的关键 金灵萍 温岭市城南镇卫生院(浙江温岭317515 ) [中图分类号]R18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3)12-93-01 为了正确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积极做好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并保证工作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儿童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目前,对儿童预防接种的心理学研究及护理已得到广泛重视。儿童在预防接种时,由于环境改变及对疼痛的恐惧,多表现为胆怯害羞、执拗或过分放纵,甚至有拒绝反应和硬性反抗等心理及行为,在护理工作中,为了获得儿童的配合,我们除了熟练的注射技术操作外,还针对儿童注射及注射中不同的情感及心理特点运用儿童心理护理方法,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环境的布置力求符合儿童特点 预防接种门诊环境尤其重要,儿童是以直观表象来认识事物,对外观因素的敏感性比成年人高,接种环境以卡通化的特色布置,周围张贴一些色彩鲜艳与宣传预防接种有关知识及画面,能够让儿童看懂、听懂,提高儿童的认识,设置有候诊室、登记室、接种室、观察室、各室应保持通风、空气清新,尤其冬、夏季要保持适当的室内温度,这都可以缓和儿童对陌生环境的紧张不安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接种。 2 与儿童建立友好信任的关系 儿童不易懂得医疗技术的高低对自身的影响,但是看得出医护人员的态度是热情还是冷漠,服务态度的优劣是护理工作能否顺利的关键,所以我们护士从与儿童接触开始就尽一切可能给其留下热情、和蔼、耐心、亲切的良好印象,对他们的提问,不满足于简单的哄逗,要回答的既认真又轻松,以取得儿童的信任,叫名字尽量像家人那样称呼他们的乳名或爱称,不指责他们的缺点,对配合良好和勇敢的儿童,给予不失时机的鼓励和赞扬,对年幼儿我们主动亲近、爱抚,使他们对医务人员产生亲切感。有一位3岁小男孩,第一次来我科接种乙脑疫苗,我科一位护士像母亲一样亲他、疼爱他,后来这小男孩只要来接种,就指定要这位护士,并称这位护士是漂亮阿姨,说漂亮阿姨打针不痛,其实这位护士长相、打针技术都是一般,但这小男孩多年来就认准这位护士。 3 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 3.1 婴幼儿期 从接触开始就以微笑、抚摸、闲聊、哄逗等表情语言或予其喜爱的玩具分散其注意力,当注意力转移后即给予接种,接种时及接种后继续哄逗他们开心或嘱咐家长安抚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接种。 3.2 学龄前期 先与他们亲切闲聊,称赞长得漂亮、穿得好看,使他们对工作人员产生亲切感,给他们留下热情、和蔼、耐心、亲切的良好印象,并带其观看其他儿童接种时的勇敢表现,减轻他们紧张恐惧情绪,接种时表扬他们勇敢,接种后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使其今后的预防接种能更好地配合。 3.3 学龄期 应以表扬、鼓励等方式取得儿童的信任,同时给以讲解相关易懂的计划免疫知识、预防接种的好处等,并用浅显易懂语言耐心回答他们的提问,让他们明白预防接种的目的,尽可能促使儿童主动参与配合。一般不需采用威吓及强制手段,对不合作儿童多采用示范法,必要时取得家长的配合结合适当的强硬措施,注射后则要表扬鼓励,不伤其自尊心,增强自信心。 4 体会 不同年龄小儿注射前心理反应是恐惧、迷惑不解,不乐意接受预防接种,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不同心理护理,使预防接种工作在轻松的环境及气氛中进行,对预防接种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新生儿的心理护理及观察

新生儿的心理护理及观察 心理学家认为胎儿在子宫内就能对外界响亮的杂音做出反应,从而出现了胎教;沙士顿认为,“出生前三个月是智力发展的绝对零点。”而另一些人根据巴甫洛夫学说把条件反射的形成作为心理发展的指标认为胎儿离母体后就有条件反射形成,即标志着人的心理现象的出现。所以,新生儿降生即具有心理现象,这一事实是众所公认的,只有对他们进行精心培养,才能使其成为身心健康的一代。下面谈谈对新生儿心理护理的具体措施及体会。 1 母子相依 新生儿刚从母体娩出时,外界的声、光、冷、热等各种刺激全都集中来到他们周围,赖以生存的外界环境突发如此大的变化,使得他们茫然失措。此时,他们需要听听母亲心脏博动的节奏,母亲说话的声音,嗅嗅母亲身上的气味,只有母亲在他皮肤上轻轻的抚摸、亲吻,以及母亲温馨的爱和保护,他们幼小的心灵才有在新世界生存的安全感。有了安全感后,他们情绪才会愉快,睡眠才会安稳,一切生理心理也才会健康地发育和发展。 2 抚触疗法 心理学者达维多认为,在所有的非语言交流中,触觉沟通在感官的发展中可能是最根本的,也是最早被使用的,抚触对身体的好处,来自于副交感神经对触觉的反应。具体方法为正规国际标准按摩法及改良的捏脊法,实施抚触的新生儿,他们表现为安静、顺从、愉快的情绪。 最早开展抚触疗法的上海儿研所研究发现:抚触可以使迷走神经紧张增加。尤其是捏脊,可以使胃泌素增加,从而提高婴儿的食欲,增加其热卡摄入,为机体的生长发育提供足够的热量。 抚触可以改善婴儿的情绪,增强其愉悦感,可以使婴儿体内β-内啡肽,5-羟色胺、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血清素分泌增加,使婴儿神经系统稳定,容易照管。 抚触可以使亲代的爱直接传递给子代,使两代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密切,婴儿在欢愉的心境中,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抗病能力增强,同时良好的心情有利于婴儿心理的健康成长,使婴儿成为生理、心理均健康,对社会适应能力强的社会之人。 3 改进打包法,改善环境 传统的打包法是把新生儿捆的直直地就像“柴捆”,这样就限制了新生儿的感觉及运动的发展,减少了对大脑的刺激反应,延迟了大脑的开启,阻碍了大脑的发育。改变传统的打包方式,即把新生儿放入一个宽松柔软的包裹或睡袋内,使其活动自由、充分舒展身体的各部,如冷、热、视、听、嗅等,给新生儿创造一个舒适

小儿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小儿外科一般护理常规(2011-07-19 13:22:08) 1.按外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心理护理:做好入院宣教,介绍病区环境,关心、爱护病儿,亲切地与病儿及家长接触以消除焦虑、疑虑与恐俱心理,利用适当的时机简要说明各种检查的过程,以取得配合。 3.病室环境清洁、舒适、空气新鲜,保持适宜温湿度,一般新生儿要求室温22℃一24`C,相对湿度55%一65%;婴幼儿室温20℃一22℃,相对湿度55%一65%;儿童室温18℃一200C,相对湿度50%一b0% o 4.病区内备有急救设施,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氧气、开口器、吸引器.、气管插管、输液器、输血器、各种无菌包及急救药品等。 5.培养病儿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保暖,防止受凉,保暖温度适宜,避免烫伤。 6.对危重病儿密切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呼吸道畅通,妥善固定各种管道并保持畅通。 7.告知家属防止病儿跌伤,注意安全。 8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作好病儿及家长思想工作,消除其顾虑,减少恐惧,取得配合。 (2)全面了解病儿健康状况,包括完整的病历,全面的体检和必要的化验。 (3)注意保暖,严防低温致硬肿症、肺炎发生。 (4)保证睡眠,改善营养,以免削弱抗感染的能力和影响术后恢复。 (5)皮肤准备:术前i日清洗手术区皮肤、理发、剪指(趾)甲、更换清洁内衣。 (6)胃肠道的准备: ①胃肠道手术,术前1一2日改进流质饮食。一般手术,术前8一12h禁食,术前4-6h禁水,以防麻醉或术中呕吐,引起误吸和污染。 ②一般手术,2岁以下病儿术前晚用等渗温盐水灌肠,2岁以上病儿用肥皂水灌肠。结肠、直肠手术,术前晚及手术日晨用等渗盐水灌肠,术前2一3天口服肠道杀菌剂。 (7)做好交叉配血型准备,对贫血病儿术前可少量多次输血。 (8)做药物过敏试验,并观察记录,若有.过敏及时报告医生,更换药物,并做醒目过敏标记。 (9)观察病儿的体温,如超过37 9C,及时通知医生。 (10)术前30min按医嘱给予麻醉前驱药。 (11)消化道手术病儿术日晨留置胃管并妥善固定。 (12)进手术室前核对姓名、床号、腕带标识,排尽尿液。盆腔手术或估计手术时间长者,应插好导尿管。 (13)做好术后床单位准备,备齐所需的各种用物,如心电监护、吸引器、减压装置及无菌引流袋等,必要时准备气管切开包和急救用品。 9.术后护理: (1)与手术室护士交接病儿,轻稳搬动,了解手术方式及术后注意事项。观察皮肤对刺激的反应,肢体的活动等。 (2)保持呼吸道通畅,麻醉未醒前病儿应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 (3)给予低流量吸氧。 (4)严密观察神志、血氧饱和度、末梢循环及生命体征变化,早期发现窒息、休克、感染等合并症。 (5)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敷料有无松脱,敷料湿透应及时更换。 (6)保持各种引流管通畅,防止堵塞、受压、扭曲;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 (7)保持输液管通畅,根据病儿年龄及病情调节输液速度。 (8)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防止发生口腔炎、压疮发生。 (9)保暖新生儿可放人暖箱内,婴幼儿可用热水袋,勿将热水袋直接与皮肤接触以防烫伤。 (10)非腹部手术,不引起全身反应的小手术,术后4一6h可给正常饮食;全麻清醒后,恶心呕吐消失的非腹部手术,可先给流食,以后逐渐改为半流食;腹部手术或留置胃肠减压者,禁食、静脉补液,待肠道功能恢复后方可进食。 (11)休息与活动:病情许可,应早期离床活动,避免剧烈运动,注意适当休息。新生儿及不能行走的婴幼)L应由家长协助翻身、拍背、活动肢体,以减少肺部合并症。 (12)健康教育:

不同年龄阶段住院小儿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护理

不同年龄阶段住院小儿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护理 目的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住院小儿的心理反应进行心理治疗及护理,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用温和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面对每位患儿。结果消除患儿的心理障碍,配和治疗及护理,达到预期效果。结论及时掌握不同年龄阶段住院小儿的心理反应,进行心理治疗和护理,能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标签:不同年龄阶段的住院小儿;心理状态;心理护理 疾病和住院无论对小儿的心理和生理上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小儿来到一个陌生环境中接触的人与物和日常生活都与家中不同,而且要服药、注射等接受各种痛苦的治疗,这一系列改变使小儿处于生理、心理、社会状态,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护士应帮住小儿,与小儿共同努力,尽量缩短小儿对医院的适应时间。 1婴儿期 婴儿期是小儿各期中身心变化最快的时期。从不会说话到学习语言;从躺卧到会站立行走;从吃奶过渡到饭食;从一无所知到原与人交往等,这些都是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此期要注意小儿感知觉、语言及动作的发育。 1.1 5个月以前的患儿,住院后一般比较平静,较少哭闹,要及时满足患儿的生理需要和解除病痛,尽可能多地与患儿接触,微笑、说话、抚摸、提供适当的玩具等,在护理中与患儿建立感情。 1.2 6个月~1岁的患儿对亲人,尤其母亲的依恋性很强,所以住院后患儿拒绝与护士接触,表现不和作。护士应特别注意给患儿留下较好的印象,使小儿产生安全感。向父母了解患儿生活习惯,同时呼唤其乳名,使患儿感到熟悉和亲切,在日常的护理中耐心主动,增加小儿的信任,逐渐使小儿对护士表示友好。 2幼儿期 此期小儿语言发展很快,各种心理过程可随接触范围的扩大而迅速发展。2~3岁的小儿对我有了认识,产生了独立行动的愿望。由于患儿对父母及其他亲人的爱护与照顧有着亲身的体验,住院后产生的心理变化比婴儿期更强烈。认为住院是父母对自己的惩罚而产生疑虑;对陌生环境感到害怕;对限制自己活动感到不满;尤其当父母不陪伴时,其表现则更加突出。其心理变化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2.1.1反抗阶段患儿哭闹,采用强硬的踢、打,甚至咬等各种体力反抗行为,与护士对抗,企图回家。 2.1.2 失望阶段对回家或找父母感到没有希望,情绪抑郁,不爱说话,可用吮指、抱紧自己的用物以的得到安慰,可产生退行性行为。

小儿心理、用药护理及护理技术

第五章小儿心理、用药护理及护理技术 教学大纲 1.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掌握) (1)儿童对疾病的认识 (2)住院儿童主要的压力来源 (3)各年龄阶段儿童住院的心理反应及护理 2.小儿用药的护理(掌握) (1)药物的选择 (2)药物剂量的计算 (3)给药方法 3.儿科护理技术操作(熟练掌握) (1)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2)光照疗法 历年考点串讲 历年常考,频率约6次 重点(熟练掌握) 光照疗法 熟悉 药物选择、剂量计算及不同期儿童住院心理 常考细节 第一节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 一、儿童对疾病的认识 1.运筹前期(2~7岁)此期患儿认为生病是外来的,与自己无关的现象。 2.具体运筹期(7~11岁)儿童认为生病是外来的,但不能区分病因及致病源,认为道德行为与病因有关,能注意疾病程度,但无法用特别术语描述。 3.形式运筹期(11岁~成人)此期儿童认为疾病与器官的功能不良有关,并且注意到每个人的疾病的不同性。对疾病的发生及治疗有一定的见解和控制能力。 二、住院儿童主要的压力来源 1.疾病本身给身体带来的痛苦和创伤。 2.住院治疗限制儿童的日常活动及对各种治疗存在的恐惧。 3.对疾病的了解和认识有限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4.身体形象改变所造成的情绪影响。 5.陌生环境使其产生不安全感。 6.离开亲人及接触陌生人。 7.学业中断。 三、各年龄阶段儿童住院的心理反应及护理

1.婴儿 (1)心理反应: 5个月以前的患儿,如生理需要获得满足,入院后较少哭闹,但容易因住院而缺乏外界有益的刺激,感知觉和动作方面的发育受到一定影响 6个月后婴儿、开始懂得认生。故6个月~1岁的患儿住院反应强烈,以哭闹表现与亲人分离的痛苦,对陌生环境与人持拒绝态度。 (2)护理重点:护理人员应多与患儿接触,满足患儿的生理需要。要多给予抚摸、怀抱、微笑,提供适当的颜色、声音等感知觉的刺激,协助其进行全身或局部的动作训练,维持患儿正常的发育。 2.幼儿 (1)心理反应:幼儿末期开始发展其自主性,对住院限制自己的活动产生不满情绪。患儿拒绝接触医护人员。 具体表现为3个阶段:①反抗;②失望;③否认。 (2)护理重点: 以患儿能够理解的语言讲解医院的环境及日常生活安排,了解患儿需要和要求。 运用语言与非语言沟通技巧,多与患儿交谈,以促进患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达到互相理解。 护士要注意自身行为举止,以良好的心态与形象影响患儿。 幼儿期是住院儿童出现分离性焦虑最明显的年龄阶段,是最易出现退行性行为的年龄阶段。 3.学龄前期 (1)心理反应:学龄前患儿如在住院后与父母分离,同幼儿一样会出现分离性焦虑,但因智力发展更趋完善,故表现态度较温和,如悄悄哭泣、难以入睡,能把情感和注意更多地转移到游戏、绘画等活动中,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此阶段患儿可有恐惧心理,缘于对陌生环境的不习惯,对疾病与住院的不理解,尤其惧怕因疾病或治疗破坏了身体的完整性。 (2)护理重点:护理人员要关心、爱护、尊重患儿,尽快熟悉患儿。介绍病房环境及其他患儿,帮助其减轻陌生感。根据患儿病情组织适当游戏,其目的有二:一是通过治疗性游戏,以患儿容易理解的语言,讲解所患的疾病、治疗的必要性,使患儿清楚住院治疗不会对自己的身体构成威胁;二是以游戏表达、发泄患儿情感,通过参与愉快的活动,克服恐惧心理,帮助患儿树立自信心。 4.学龄期 (1)心理反应: 主要的反应是学校及同学分离,耽误了学习,感到孤独。 因对疾病缺乏了解,患儿忧虑自己会残疾或死亡; 因怕羞而不愿配合体格检查; 唯恐因自己住院给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而感到内疚。 由于此阶段患儿自尊心较强,独立意识增加,所以,尽管他们的心理活动很多,但表现比较隐匿,努力做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来掩盖内心的恐慌。 (2)护理重点: 护理人员介绍有关病情、取得患儿的信任; 协助他们与同学保持联系,了解学校及学习情况; 与患儿共同计划一日生活安排; 进行体格检查及各项操作间,要采取必要的措施维护患儿的自尊; 提供自我护理和个人卫生工作的机会,发挥他们的独立能力。

小儿贫血的心理护理

小儿贫血的心理护理 发表时间:2011-10-09T10:45:06.24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安宗芳 [导读] 通过上诉的心理护理,有思想负担的患儿均能保持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 安宗芳(内蒙古包头市中心医院 014040) 心理护理的作用与价值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识与重视。在多年的护理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如果能将心理护理恰到好处地用于临床工作,治疗效果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我科从1997 年8 月~1998 年10 月共收治贫血患儿15 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0 例,白血病5 例;年龄最大13 岁,最小3 岁。贫血是血液系统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由于各种脏器受到损害,贫血时组织与器官缺氧而产生一系列症状。表现在口唇、粘膜皮肤及面色苍白,病程长的患儿常有疲倦、营养低下,如不及时治疗和精神护理,可危及生命。 1 住院时的心理护理 病人入院后由于环境陌生,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总有一种孤独、无助的感觉,所有我们护理人员首先要主动与病人沟通,促进彼此了解,向病人介绍医院环境,病房设备及使用等注意事项,同时还要了解病人的病史、病情及心理、家庭、社会等有关情况,对病人的疑虑要耐心解释,尽量满足病人生活及心理上的需要。这样有利于减轻和消除病人的焦虑、无助的感觉,增加安全感、归宿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2 住院期间的心理护理 贫血患儿由于病程长,年长儿对疾病的治疗信心不足,讲一些客观理由,害怕打针、输液,有时拒绝治疗,我们多次去病房加以说服,主动和病人交谈,要以同情和理解的心情来安慰病人,态度要和蔼、热情,在与病人交谈过程中,尽量避免病人所关注和敏感的话题,不对其病情妄加品论,以免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通过对贫血患儿的心理护理后,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增强对战胜疾病的信心。儿童患者心灵幼稚,依懒性强,特别是患儿长期慢性病久治不愈者,其心理尤为紧张、悲观,他们总想听到医护人员对自己病情的预测,心理负担重,认为该病是一种难治的病,整日闷闷不乐,对治疗影响极大。我们护理人员要多次和他们谈话,给予精神鼓励,讲解一些类似此病恢复的过程,介绍成功的病例,使患儿由被动治疗转为积极主动配合治疗。通过上诉的心理护理,有思想负担的患儿均能保持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 心理护理不仅反映了医护人员与疾病之间的特殊关系,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技术医学和药物治疗并不能代替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心理护理。 3 出院后的护理和注意事项 贫血患儿由于病程长,好转出院时我们应该告诉患儿家属注意患儿休息,少去公共场所,预防感冒,注意营养,给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按时服药,定期检查,如有殊变化尽快来医院治疗。

儿科护理学-小儿心理、用药护理及护理技术

第五章小儿心理、用药护理及护理技术 第一节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 一、儿童对疾病的认识 儿童7岁时才会对抽象事物慢慢了解。因此,儿童患病很难理解为什么住院接受治疗的现实及空间、体力活动的限制。 1.运筹前期(2~7岁)此期患儿认为生病是外来的,与自己无关的现象。他们无法从中找出发病的原因,只是能看到目前的状态,不能说出过去与未来发生的事情。 2.具体运筹期(7~11岁)此期,儿童认为生病是外来的,但不能区分病因及致病源,认为道德行为与病因有关,能注意疾病程度,但无法用特别术语描述。 3.形式运筹期(11岁~成人)此期儿童认为疾病与器官的功能不良有关,并且注意到每个人的疾病的不同性。他们认识到心理及态度对疾病发展、疾病的恢复有影响。对疾病的发生及治疗有一定的见解和控制能力。 二、住院儿童主要的压力来源 1.疾病本身给身体带来的痛苦和创伤。 2.住院治疗限制儿童的日常活动及对各种治疗存在的恐惧。 3.对疾病的了解和认识有限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4.身体形象改变所造成的情绪影响。 5.陌生环境使其产生不安全感。 6.离开亲人及接触陌生人。 7.学业中断。 三、各年龄阶段儿童住院的心理反应及护理 1.婴儿 (1)心理反应:婴儿是身心发育最快的时期,对住院的反应随月龄增加而有所不同。 5个月以前的患儿,如生理需要获得满足,入院后较少哭闹,但容易因住院而缺乏外界有益的刺激,感知觉和动作方面的发育受到一定影响。 6个月后婴儿一般能认识自己的母亲,开始懂得认生,对母亲或抚育者的依恋性越来越强。 (2)护理重点: 护理人员应多与患儿接触,呼唤其乳名,满足患儿的生理需要。 在护理中尽量保持患儿住院前的生活习惯,如把患儿喜欢的玩具或物品放在床头或身旁。 对小婴儿要多给予抚摸、怀抱、微笑,提供适当的颜色、声音等感知觉的刺激,协助其进行全身或局

儿童心理护理技巧(完整版)

儿童心理护理技巧 关键词:儿童护理心理 一、做好心理护理首先要识别患儿的情绪变化及个体差异。 患儿因病住进医院,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恐惧、担心和焦虑不安随时可以发生。而且从生理上来讲,一个人情绪紧张,可使血中儿茶酚胺的浓度增高,相继会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这对身体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就更加需要我们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帮助患儿耐心地适应医院的特殊生活方式。 1.学龄期患儿(6~14岁)此阶段的患儿有了一定的生活常识,懂得了一定的道理,因此对医院的生活能较快适应,他们对于打针吃药已不再恐惧,而往往担心自己的病是否很重,能否治好,能否继续上学,尤其是一些性格较内向的孩子,整日忧郁,影响了食欲;一些在学校学习成绩较好的孩子,对疾病康复方面的知识渴求程度更大。取得患儿的信赖是做好心理护理的首要条件,对于因生病住院而情绪低落,从而影响食欲的孩子,要耐心地解释身体健康与饮食的密切关系,同时鼓励他们战胜疾病。 2.学龄前患儿此阶段患儿生活和心理上都不成熟,尤其是独生子女平时衣食住行均由大人安排,依赖性更加突出,自立性较差,入院后很难适应,有的四五岁了还不能自己吃饭,整日哭哭啼啼,尤其怕打针吃药。对此,我们让他们看图片,并给他们讲故事等,做这个年龄段孩子喜欢做的事情。根据这个年龄段孩子心理的随意性和好模仿的特点,让他们像配合治疗较好的大哥哥大姐姐学习,从而取得较好效果。 一些婴儿哭闹时,我们尽可能地抱一抱,轻轻拍一拍,摸一摸他的脸颊、四肢等,除特殊情况如饥饿、大小便等,他会很快停止哭闹。 二、要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掌握心理的技巧,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我们对入院的患儿进行心理安慰,以保持他们良好的情绪。有的孩子入院一星期还不适应,我们就尽可能地与他们谈心,交流思想,让他们感到医院里的阿姨一定能帮助他们战胜疾患,增加他们的信心,让他们知道他们最爱的爸爸妈妈都在盼望着他们早日康复,而这就需要他们自己首先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并且要与护士阿姨密切配合治疗,以缩短住院时间。 https://www.360docs.net/doc/4815204062.html,/h/090130808/279484.htm

各年龄段病人的心理护理

病人心理特征及家属护理注意事项 不同年龄儿童心理护理 婴儿时期的心理护理 做好患儿心理护理首先要识别患儿的情绪变化和个体差异,了解他们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婴儿期患儿主要依赖感觉和动作认识自己和周围事物,对情感的需要比较迫切。仅仅通过婴儿的感知反应即可了解病情或状态。如患儿哭闹时首先检查一下是否尿布湿了,还是由于饥饿、疼痛所致。患病儿童依赖性增强、心理需要增加,皮肤饥饿感较平时明显,因此多与他们皮肤接触,不仅满足患儿情感需求,而且还有治疗作用。一些患儿哭闹时,我们尽可能地抱一抱,轻轻拍打背部,抚摸头部,他们会很快停止哭闹。触摸是一种无声的安慰,它是一种很有效的沟通方式,因此当患儿生病时特别需要通过他人的触摸以获得温暖和关怀。经常进行语言交流,这样不仅有利于病情好转,而且还会促进患儿智力的发育,对婴儿的健康成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婴儿期患儿他们主要靠感觉器官认识事物。我们应经常让孩子接受各种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使孩子建立起对外界事物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为其心理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总结:通过观察婴儿身体的客观变化(如体温、皮肤颜色、进食状况及大小便、精神等)以及哭闹了解他的身体需要、心理需要和病情变化。多用拥抱抚摸安慰他,帮助熟悉病房环境,增加安全感。 幼儿期的心理护理 幼儿期患儿心理特点除感知觉外,以情绪体验为主。只注意事物的一个方

面,只从自己的观点看问题。患儿对事物非常好奇,活泼好动、好模仿,情绪不稳定,应尽量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患儿在医院处于完全陌生的环境,恐惧、担心和焦虑不安随时可能发生,帮助患儿耐心地适应医院特殊生活方式,根据4,JL注意力易转移的特征,注射时与患儿谈笑,分散其注意力,以减轻疼痛。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帮助患儿解除烦躁不安的情绪,以便更好地配合诊疗工作。幼儿期患儿突出特点是年龄小,病情变化快,语言表达能力差,不善于表达病情,要善于观察,从细微变化中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帮助患儿恢复健康。总结:体恤孩子情绪,安抚恐惧、焦虑,帮助适应环境,转移注意减轻疼痛等不适,擅于观察病情变化,多与医护沟通。 学龄期心理护理 此期儿童心理过程发育已完善,有较好的理解分析能力,但情绪仍不稳定。既有成人的心理,又有孩童的幼稚盲目性。此阶段患儿有一定的生活常识,懂得了一定的道理,因此对医院的生活能较快适应。他们对于打针吃药已不再恐惧,而往往担心自己的病是否很重,害怕因病而耽误学习,尤其是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整日忧郁影响了食欲。应安慰鼓励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用毅力克服心理上的弱点。对年龄稍大的患儿,一般常有表现坚强勇敢行为的心理,故注意激发其自尊心;对有好强心的患儿给予鼓励;对荣誉感强的患儿不断给予表扬,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配合治疗,能够收到更理想的治疗效果。家属的心理状态对病人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心理护理上要十分注意方法。重点:家属心态要积极、平稳,可以帮助和鼓励孩子,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儿童和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儿童和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专业:护理学院 班级:10级1班 姓名:崔燕2103154705(35号) ?洪泰玉2103154762(54号) 朴海花2103154828(75号) 李瑛2103154703(34号) 朴美顺2103154707(36号)

老人护理 案例一 收集84例,均为我院住院的老年心衰患者,其中男33例、女51例,年龄75~94岁,平均81±6.7岁。心功能Ⅱ级14例、Ⅲ级50例、Ⅳ级20例,心力衰竭诊断及心功能分级参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住院期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情绪变化,其中焦虑型患者28例占33%,抑郁型患者30例占35%,失落型患者14例占16%,恐惧型患者12例占14%。患者上述情绪变化不是独立出现的,相互间有一定的关联。?心理分析?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在患病后,由于社会角色地位的转变,住院后环境的改变及疾病的折磨都会产生患者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具体表现为: 1 焦虑型 焦虑是机体适应环境过程中的一种反应,这种情绪对病人的身心健康不利。随着疾病的不断加重,患者常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忧愁、联想,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自寻烦恼且多自卑。 2抑郁型?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由于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内心空虚可产生抑郁:同时由于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以及死亡的威胁,心理上更易产生恐惧抑郁,遇事灰心、悲观失望。 3失落型 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地位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言,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情看不惯,为一点小事发脾气。?4恐惧型 老年心衰患者由于对疾病的担心,加上自理能力的下降,心理负担的加重,

儿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儿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儿童时期是个体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研究儿科病人的心理特点以及如何有效的采用心理护理方法,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是我们儿科护士的首要任务。本人近年来通过对病儿的观察,将其心理问题及相关因素作了如下分析。其中以5—15岁的患儿为主要探讨对象。 1 心理分析 1.1焦虑、恐惧此类以5—10岁的患儿多见,且以初次入院的患儿最为普遍。由于病儿离开了温暖、舒适的家庭,置身于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医院的特殊环境、特殊检查及紧张的气氛,都可使病儿尤其是初次入院的患儿产生不可言状的恐惧感。当他们看到医生护士穿着洁白的衣服,严肃陌生的面孔,加之周围患儿的哭声与自己身体上的不适,自然产生一种焦虑、恐怖的感觉。使他们恐慌不安,担心、害怕甚至哭闹不止。另外,此类心理问题也可由患儿父母的紧张、焦虑情绪直接影响而来。 1.2孤独、抑郁此类患儿以10岁以上的儿童多见且以住院几天之后的患儿较多。由于患儿住院后,整天置身于单一的白色色调及特殊的气味之中,医务人员固定的操作如按时查房、定时打针等又极少与患儿交流,使患儿逐渐产生压抑感。医院内的空气、光线、活动空间与外界差异较大,也可使患儿感到乏味、枯燥、沉闷继而思念小朋友。由于他们得不到心理上的慰藉,便倍感孤独而不愿活动,不思饮食,沉默寡言,易哭甚至睡眠障碍。患儿本身的家庭内部关系紧张,也是造成患儿上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1.3偏执、敌对此类心理问题常发生于10—15岁的男性儿童,以病程长,病情迁延不愈甚至逐渐恶化的患儿多见。这也是所有问题中最危险的一种。 由于患儿住院时间长,肉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或没得到较好的治疗,某些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等,都可产生强烈的反抗行为。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不予合作甚至拒绝治疗。对医护人员失去信任,仇视、敌视医生护士。常拿医务人员出气,损坏物品来发泄自己对疾病的反抗情绪。患儿易激惹,固执任性。如不要某医生查房,拒绝某护士打针等。有此类心理问题者独生子女占一定比例。另外,父母婚姻障碍,家庭关系失调,也是造成此种心态不可忽视的原因。如得不到及时解决最易引发儿童神经症而导致心理变态。 2 心理护理 2.1熟悉儿童的心理特点,视每位住院儿童的具体情况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患儿入院后,很难一下子适应医院病房的环境,心里格外紧张。护士此时要主动接近,哄抱儿童,在时间及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带患儿游戏、玩耍,增加护患之间的感情及心理沟通。消除患儿的焦虑、恐惧心理。对于沉默寡言的患儿,要主动引导他们说话,运用与病人沟通的技巧,取得患儿的好感,着意找出患儿感兴趣的事,并表示出相同的兴趣,以改变患儿忧郁、孤独的心理状态。对于有敌对情绪的患儿,不可用相同的态度回报他们。实际上,此时患儿的心理最易受到伤害,比以往更脆弱,更需要保护。所以护士要比对待一般患儿更耐心,要经得住委屈,以极大的爱心去接纳他们,以诚相待,争取得到患儿的信赖,而逐渐改变敌对心理状态。至于那些任性、固执的患儿要视具体情况给予顺从或纠正。 2.2注重语言修养,提高心理素质语言表达是一项艺术。护士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疾病的好转息息相关。不同的说话方式,在相同的治疗方法中可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医护人员要避免指责、威胁、怒斥等有刺激性的语言,以免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避免由此产生的医源性疾病。多运用安慰性、鼓励性、积极暗示的语言,以给予患儿心理上的支持。因此,护士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