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儿童行为矫正: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残疾儿童行为矫正: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残疾儿童行为矫正: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

一、概述

人是社会性的产物,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神。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涉及社会、个体两个方面。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再社会化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从儿童时期就开始的,首先是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继而在学校和其他环境中教会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的水平,社会成员的素质已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因而,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社会保持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社会通过教育和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

理想是个体生活的重要动力。社会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其成员明确生活目的,树立人生理想。

(四)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重要功能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社会化内容之一就是让个体获得并履行社会角色及相应的行为规范。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人与动物的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人从出生一直到能独立生活,有一个比较长的对父母或监护人的生活依附期,大致持续13-25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个依附期的变长的趋势。个体可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接受广泛的教育,被精心地培育。生活依附期的社会化是个体未来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

(二)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人脑大约100亿个以上的神经细胞组成了异常复杂的神经网络,没有脑的智能作基础,个体的社会化是很难顺利完成的。

四、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

(一)家庭

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和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方面的习得均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学校

学校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其成就动机,为其提供广泛的社会互动机会。学校还具有独特的亚文化、价值标准、礼仪与传统。学校是不可替代化载体。

(三)大众传播媒介

刺激、娱乐、信息(碎片化)、知识(系统化)、审美。

五、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

(一)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往往是以语言社会为条件的。语言包括语词、语音和其他意义符号,是一种取得共识的符号系统。语言反映集中反映文化,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因为语言中蕴含的知识、规范与观念必然对掌握这种语言的个体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

1、性: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2、性别:指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指的就是性别的差异。

3、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等机制实现的。

(三)道德社会化

是指导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过程。

1、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

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是道德中的认知成分。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经历了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的过程。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的形式可能是直觉的体验、形象的体验、深层的体验。

3、道德行为

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人的道德认识的外在,是人的品德作评价依据的外在具体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与“非道德行为”相对。包括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两大类。不同时代、民族、社会和阶级对这两类行为有不同的标准。一般来说,道德的行为是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反之则为不道德行为。

(四)政治社会化

是指个体学习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并且掌握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是将个体培养成合格的公司,使之效力于本社会制度。

1、塑造合格公民

“合格公民是高度政治社会化的人。社会成员只有政治社会化任务顺利完成了,才能在政治体系的认同上达到比较高度的一致,在政治行为中较好地遵循规范体系的要求。”政治社会化通过政治体系内的各种社会政治组织和群体以一定的方式、渠道向社会成员传播政治知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行为规范等政治文化信息,社会成员则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行为过程,加工、转化政治信息,充实政治自我、更新政治观念,从而逐步形成特定的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社会政治观念。连续持久的政治社会化将使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同时,社会成员通过政治社会化过程而获得的政治知识、政治技能和政治经验等相互关联的多方面知识的掌握和拥有使其政治能力也得以提高。

2、促进政治民主

民主政治是社会政治发展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尽管不同的政治体制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存在很大的差异,但都具有两个基本的操作化要求,这就是由人民产生权力的执掌者和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一方面,人民虽然是权力的拥有者,但却不可能由全体人民去直接执掌权力。正如波基斯所说,“在任何民主政治的情况下,权力总是归属于多数,并由少数人行使。”可见,民主首先体现为政治权力的执掌者要按照人民的利益行使权力。然而,“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这就需要人民对权力执掌者进行有效的监督。这两个要求的实现都离不开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而政治参与是政治社会化的最终表现。

3、保持政治稳定

政治稳定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先决条件。政治社会化的政治稳定功能是通过对社会成员的政治文化教化来实现的。“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是实现社会目标的心理取向。作为深层次的心理价值观念的政治文化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政治文化的凝聚性。它一旦形成就会在一个民族内部形成个体对群体的政治向心力和亲和力,形成一整套关于政治行为的观念和习俗,从而形成包括政治情感、政治态度、

政治信念在内的政治认同。二是政治文化的稳定性。民族政治文化一旦形成,即有巨大的稳定性。它不因尧存,不为桀亡。而政治稳定是指一个国家政治体系的有序性和政治发展的持续性。有序性和持续性是政治稳定的本质特征。可见,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在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社会成员的政治文化教化的连续性程度越高,其政治立场和政治行为方式的稳定性程度也就越高,因而,就越有利于社会政治稳定。正如阿尔蒙德指出的“如果个人就某个政治对象获得了一组前后连贯的信息,特别是当这些信息涉及他们自己的活动时,他们就可能对该政治对象形成一套坚定不移的信念”。

4、推动政治发展政治社会化具有更新政治文化、变革现存政治体系、推动社会政治发展的功能。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政治共同体根据自身变革和发展的需要,在即存的社会政治文化基础上,借鉴、吸收当今世界一切先进的政治文化,创造出新的政治文化,并将之持续地传播、灌输给社会成员以获得对政治改革的认同和支持,从而推动既存政治体系的变革和发展。另一方面,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活动中,联系自身的利益和要求,部分或全部地更新社会政治文化,创造出新的政治文化。或者直接吸收和引进先进的政治文化,形成新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态度,影响现有政治体系的结构和过程,从而推动政治发展。

自我概念

一、自我

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主我与客我,前者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后者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成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二、自我的结构

自我主要有五个层面,即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

1、物质自我:是其他自我的载体,是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的层面。

2、心理自我:是个体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及人格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层面。

3、社会自我:处于社会关系、社会身份与社会资格中的自我,即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自我概念的核心,是社会如何看待个体同时被个体意识到的层面。

4、理想自我:个体期待自己是怎样的人,即在其理想中,“我”该是怎样的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往往是个体行动的重要原因。

5、反思自我: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这是自我概念反馈的层面。

三、自我概念的功能

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是个体怎样认识自已。

2、解释经验。某种经验对个体的意义是由其自我概念决定的。

3、决定期待。在不同情境中个体对事物的期待,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与自我期待均取决

于个体的自我概念。

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1、生理自我:这是自我概念的原始形态,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与爱护感等,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生理自我始于出生8个月左右,3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大致从3岁到1

3、14岁,这个时期社会自我处于自我的中心,人们能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待,并根据社会期待调整自己的行动。

3、心理自我:这阶段需10年左右,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发展到此阶段,个体能知觉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和状态,并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的要求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

由于自我概念的发展,个体开始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主动和独立的特点,强调自我的价值与自我理想。特别重要的是发展了自尊和自信心--自我概念中两个主要因

素。

五、自我概念的测量

有一种定性测量自我概念的方法--“我是谁”。这种测量简单易行。要求被试者在六七分钟内写出15个“我是谁”的叙述句。要求他们:这些句子是为你自己而不是为别人写的;按照你思考时的顺序来写,不必考虑其中的重要性和逻辑关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