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奥数专题练习-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奥数专题练习-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奥数专题练习-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全国通用

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

【和的变化规律】

(1)如果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一个数,另一个加数不变,那么它们的和也增加(或减少)同一个数。用字母表达就是

如果a+b=c,那么(a+d)+b=c+d;

(a-d)+b=c-d。

(2)如果一个加数增加一个数,另一个加数减少同一个数,那么它们的和不变。用字母表达就是

如果a+b=c,那么(a+d)+(b-d)=c。

【差的变化规律】

(1)如果被减数增加(或减少)一个数,减数不变,那么,它们的差也增加(或减少)同一个数。用字母表达,就是

如果a-b=c,那么(a+d)-b=c+d,

(a-d)-b=c-d。

(a>d+b)

(2)如果减数增加(或减少)一个数,被减数不变,那么它们的差反而减少(或增加)同一个数。用字母表达,就是

如果a-b=c,那么a-(b+d)=c-d(a>b+d),

a-(b-d)=c+d。

(3)如果被减数和减数都增加(或都减少)同一个数,那么,它们的差不变。用字母表达,就是

如果a-b=c,那么(a+d)-(b+d)=c,

(a-d)-(b-d)=c。

【积的变化规律】

(1)如果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它们的积也扩大(或缩小)同样的倍数。用字母表达,就是

如果a×b=c,那么(a×n)×b=c×n,

(a÷n)×b=c÷n。

(2)如果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同样的倍数,那么它们的积不变。用字母表达,就是

如果a×b=c,那么(a×n)×(b÷n)=c,

或(a÷n)×(b×n)=c。

【商或余数的变化规律】

(1)如果被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除数不变,那么它们的商也扩大(或缩小)同样的倍数。用字母表达,就是

如果a÷b=q,那么(a×n)÷b=q×n,

(a÷n)÷b=q÷n。

(2)如果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被除数不变,那么它们的商反而缩小(或扩大)同样的倍数。用字母表达,就是

如果a÷b=q,那么a÷(b×n)=q÷n,

a÷(b÷n)=q×n。

(3)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或都缩小)同样的倍数,那么它们的商不变。用字母表达,就是

如果a÷b=q,那么(a×n)÷(b×n)=q,

(a÷n)÷(b÷n)=q。

(4)在有余数的除法中,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或都缩小)同样的倍数,不完全商虽然不变,但余数却会跟着扩大(或缩小)同样的倍数。

这一变化规律用字母表示,就是

如果a÷b=q(余r),

那么(a×n)÷(b×n)=q(余r×n),

(a÷n)÷(b÷n)=q(余r÷n)。

例如,84÷9=9……3,

而(84×2)÷(9×2)=9……6(3×2),

(84÷3)÷(9÷3)=9……1(3÷3)。

49、估值计算

【精确度计算】

例1 计算12345678910111213÷3l21l10l98765432l,它小数点后面的前三位数字是______。

(1991年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初赛试题)

讲析:被除数和除数都有17位数,直接去除是极麻烦的。我们不妨将被除数和除数作适当的放缩,再去进行解答:

原式的值>1234÷3121=0.3953……

原式的值<1235÷3122=0.3955……

所以,答案是3、9、5。

例2 以下四个数中有一个是304×18.73的近似值,请你估算一下,找出这个数。

(1)570,(2)5697,(3)56967,(4)569673。

(1989年日本小学数学总体评价测验题)

讲析:在做近似数的乘除法时,先要估算结果的粗略值。

18.73接近20,304接近300,300×20=6000,可知,乘积在6000左右。所以,答案是5697。

【整数部分的估算】

(1990年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初赛试题)

讲析:

所以,整数部分是517。

(全国第三届“华杯赛”复赛试题)

讲析:将分母运用扩缩法进行估算,可得

X,那么,与X最接近的整数是______。

(1992年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初赛试题)

讲析:可将整数部分与分数部分分开计算,得

答案是25。

例4 已知

问a的整数部分是多少?

(全国第二届“华杯赛”决赛第一试试题)

讲析:本题计算较繁。可先将分子变成两大部分,其中一部分与分母相同,另一部分不同。

所以,a的整数部分是101。

果取每个数的整数部分,并将这些整数相加,那么,这些整数之和是_______。

(1990年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初赛试题)

讲析:解题的关键是要找出从哪一个数开始,整数部分是2。

本身),整数部分都是1。在此以后的数,整数部分都是2。故答案是49。

大于3,至少要选______个数。

(1989年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复赛试题)

讲析:要使选的个数尽量少,所选的数必须尽量大。由此可得

根据和、差、积、商变化规律速算

【根据和的变化规律速算】和的变化规律有以下两条。

(1)如果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一个数,另一个加数不变,那么它们的和也增加(或减少)同一个数。

利用这一规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快速。例如

645+203=645+200+3

=845+3

=848

397+468=400+468-3

=868-3

(2)如果一个加数增加一个数,另一个加数减少同一个数,那么它们的和不变。

利用这一规律,也可以使计算简便、快速。例如

657+309=(657+9)+(309-9)

=666+300

=966

154+286=(154—4)+(286+4)

=150+290

=(150-10)+(290+10)

=140+300

=440

【根据差的变化规律速算】差的变化规律有如下三条。

(1)如果被减数增加(或减少)一个数,那么它们的差也增加(或减少)同一个数。

运用这一规律的速算,如

804—355=800—355+4

=445+4

=449

593—264=600—264—7

=336—7

=329

(2)如果减数增加(或减少)一个数,被减数不变,那么它们的差反而减少(或增加)同一个数。

运用这一规律的速算,如

675—298=675—300+2

=375+2

=377

458—209=458—200—9

=258—9

=249

(3)如果被减数和减数都增加(或都减少)同一个数,那么它们的差不变。

运用这一规律的速算,如

3520—984=(3520+16)-(984+16)

=3536—1000

=2526

803—345=(803—3)-(345—3)

=800—342

=458

【根据积的变化规律速算】积的变化规律有如下两条。

(1)如果一个因数扩大(或者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它们的积也扩大(或者缩小)同样的倍数。

运用这一规律的速算,如

175×4=(25×7)×4

=[(25×7)÷25]×4×25

=7×4×25

=7×(4×25)

=700

68×25=68×100÷4

=6800÷4

=1700

(2)如果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同样的倍数,那么它们的积不变。

运用这一规律速算,如

240×25=(240÷4)×(250×4)

=60×1000

=60000

45×14=(45×2)×(14÷2)

=90×2

=180

【根据商的变化规律速算】商的变化规律,有如下三条:

(1)如果被除数扩大(或者缩小)若干倍,除数不变,那么它们的商也扩大(或者缩小)同样的倍数。

运用这一规律速算,如

5400÷9=(5400÷100)÷9×100

=54÷9×100

=6×100

=600

(2)如果除数扩大(或者缩小)若干倍,被除数不变,那么它们的商反而会缩小,(或者扩大)同样的倍数。

运用这一规律速算,如

3600÷25=3600÷(25×4)×4

=3600÷100×4

=36×4

=144

(3)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或者都缩小)同样的倍数,它们的商不变。

运用这一规律速算,如

690000÷23000=(690000÷1000)÷(23000÷1000)

=690÷23

=30

12000÷25=(12000×4)÷(25×4)

=48000÷100

=480

注意:在有余数的除法里,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或者都缩小)同样的倍数,不完全商虽然不会变化,但余数会跟着扩大(或者缩小)同样的倍数。要使余数不变,所得的余数必须缩小(或者扩大)同样的倍数。

小学六年级奥数下册综合题型训练 计算

六年级奥数综合题型训练题型一运算技巧 基础训练: 运算技巧(一)整数四则运算的巧算 例1 计算9+99+999+9999+99999+999999 例2 547-(247-83) 例3 计算1993×19941994-1994×19931993 例4 计算(40+60+75)÷15 例5 840÷28-168÷28+560÷28 练习(一): 1.1+4+7+10+…+292+295+298 2.197×53+47×197 3.125×25×8×4 4.301÷43+129÷43 5.782÷17-442÷17 6.(960-288)÷96 7.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和是609,已知商是15,余数是12.请问,题目中的除数是多少?

运算技巧(二)小数四则运算的巧算 例1 (1)2.5+3.2+7.5+2.8 (2)18.6-9.3-1.6-2.7 例2 计算(1)17.48×37-174.8×1.9+17.48×82 (2)6.25×0.16+264×0.0625+5.2×6.25+0.625×20 例3 计算0.125×0.25×0.5×0.64 例4 3.5÷(0.7÷0.5)例5 46.87÷2÷0.25÷2 练习(二): 1.5.26+3.14+4.74+4.86 2.0.9+0.9×99 3.31.2×4+18.8×4 4.3.41+8.53+2.47+0.59 5.9.8-3.2+7.2-3.8 6.999×87.5+87.5 7.9.81×0.1+0.5×98.1+0.049×981 8.5.8×(3.87-0.13)+4.2×3.74

四年级数学上册积和商的变化规律练习题

第16周周练积的变化规律 一、填空题。 1.写得数并发现规律。 16×17= 32×17= 16×34= 48×17= 16×51= 64×17= 我发现了: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积也()。请在上面的横线上举一个例子验证你的发现。 20×18= 20×18= 10×18= 20×9= 5×18= 20×3 = 我发现了: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积也()。请在上面的横线上举一个例子验证你的发现。 2.根据以上的发现填空。 (1)42×56=2352 42×112=()21×56=() 42×28=()7×56=() (2)5×14=70 5×28=()5×42=() 5×56=()5×70=() 3.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 4.两个因数的积是360,如果一个因数除以3,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变为()。 5.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乘6,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 6.两个因数相乘的积是5600,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外一个因数除以10,那么积是()。 7.两个数相乘是75,如果一个因数乘7,另一个因数除以7,积是()。 8.已知A×B=400,如果A乘3,则积是(),如果B除以5,则积是()。 9.两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缩小5倍,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 )。 10.两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扩大8倍,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 )。 11.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乘10,另一个因数也乘10,积()。 12.两个因数的积是420,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8,积是()。 13.两个数相乘的积是160,如果一个因数除以2,另一个因数也除以2,积是()。 14.芳芳在计算乘法时,把一个因数末尾多写了1个0,结果得到800,正确的积是应该是()。 二、判断题。(把错的地方圈出来) 1.一个因数变小,另一个因数变大,积不变。() 2.一个数乘6再除以6,结果还是这个数。() 3.一个因数乘8,要想使积不变,另一个因数也要乘8. () 三、实际应用 一块长方形草坪宽是8米,面积是200m2。如果长方形的长不变,宽增加到24米,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六年级奥数分数应用题经典例题加练习带答案

一.知识的回顾 1.工厂原有职工128人,男工人数占总数的1 4 ,后来又调入男职工若干人,调入后男工人数占总人数的 2 5 ,这时工厂共有职工 人. 【解析】 在调入的前后,女职工人数保持不变.在调入前,女职工人数为1 128(1)964 ?-=人, 调入后女职工占总人数的23155-=,所以现在工厂共有职工3 961605 ÷=人. 2.有甲、乙两桶油,甲桶油的质量是乙桶的5 2 倍,从甲桶中倒出5千克油给乙桶后,甲桶油的质量是乙桶的 4 3 倍,乙桶中原有油 千克. 【解析】 原来甲桶油的质量是两桶油总质量的55 527 =+,甲桶中倒出5千克后剩下的油的 质量是两桶油总质量的44 437 =+,由于总质量不变,所以两桶油的总质量为 545()3577÷-=千克,乙桶中原有油2 35107 ?=千克. 【例 2】 (1)某工厂二月份比元月份增产10%,三月份比二月份减产10%.问三月份比 元月份增产了还是减产了?(2)一件商品先涨价15%,然后再降价15%,问现在的价格和原价格比较升高、降低还是不变? 【解析】 (1)设二月份产量是1,所以元月份产量为: ()10 11+10%= 11 ÷,三月份产量为:110%=0.9-,因为 10 11 >0.9,所以三月份比元月份减产了 (2)设商品的原价是1,涨价后为1+15%=1.15,降价15%为: ()1.15115%=0.9775?-,现价和原价比较为:0.9775<1,所以价格比较后是价 降低了。

【巩固】 把100个人分成四队,一队人数是二队人数的1 13倍,一队人数是三队人数的11 4 倍,那么四队有多少个人? 【解析】 方法一:设一队的人数是“1”,那么二队人数是:1 3 113 4 ÷= ,三队的人数是:141145÷=,345114520++= ,因此,一、二、三队之和是:一队人数51 20 ?,因为人数是整数,一队人数一定是20的整数倍,而三个队的人数之和是51?(某一整 数), 因为这是100以内的数,这个整数只能是1.所以三个队共有51人,其中一、二、三队各有20,15,16人.而四队有:1005149-=(人). 方法二:设二队有3份,则一队有4份;设三队有4份,则一队有5份.为统一一队所以设一队有[4,5]20=份,则二队有15份,三队有16份,所以三个队之和为 15162051++=份,而四个队的份数之和必须是100的因数,因此四个队份数之和是100份,恰是一份一人,所以四队有1005149-=人(人). 【例 3】 新光小学有音乐、美术和体育三个特长班,音乐班人数相当于另外两个班人数的 25,美术班人数相当于另外两个班人数的3 7,体育班有58人,音乐班和美术班各有多少人? 【解析】 条件可以化为:音乐班的人数是所有班人数的22 527 =+,美术班的学生人数是所 有班人数的33 7310 =+,所以体育班的人数是所有班人数的2329171070--=,所以所 有班的人数为295814070 ÷=人,其中音乐班有2 140407?=人,美术班有 3 1404210 ?=人.

小学六年级数学行程问题综合讲解

行程问题需要用到的基本关系: 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题型一、相遇问题与追及问题 相遇问题当中: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当中: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 *********画路程图时必须注意每一段路程对应的问题是相遇问题还是追及问题********** 【例题1】甲、乙两人从A地到B地,丙从B地到A地。他们同时出发,甲骑车每小时行8千米,丙骑车每小时行10千米,甲丙两人经过5小时相遇,再过1小时,乙、丙两人相遇。求乙的速度? 考点:多次相遇问题. 分析:本题可先据甲丙两人速度和及相遇时间求出总路程,再根据乙丙两人的相遇时间求出乙丙两人的速度和之后就能求出乙的速度了. 解答:解:(8+10)×5÷(5+1)-10 =18×5÷6-10, =15-10, =5(千米). 答:乙每小时行5千米. 点评:本题据相遇问题的基本关系式: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进行解答即可. 【例题2】甲、乙两人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第一次在离A地40米处相遇,相遇之后继续前进到达目的地后又立刻返回,第二次相遇在离B地30米处,求A、B两地相距多远?分析:两次相遇问题,其实两车一起走了3段两地距离,当然也用了3倍的一次相遇时间。 40×3-30=90km 变式1、甲、乙两人同时从东西两地相向而行,第一次在离东地60米处相遇,相遇之后继续前进到达目的地后又立刻返回,第二次相遇在离西侧20米处,求东西两地相距多远? 60×3-20=160km 【例题3】快车从甲站开往乙站需要6小时,慢车从乙站开往甲站需要9小时。两车分别从两站同时开出,相向而行,在离中点18千米处相遇。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中点相遇问题,实际上是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综合。 第一步:相同的时间,快车比慢车多行18×2=36千米 解:∵快车从甲站开往乙站需要6小时,慢车从乙站开往甲站需要9小时 快车与慢车的时间比是6 : 10 ∴快车与慢车的速度比是10:6=5:3 ∴相遇时,快车行了全程的:5/(5+3)=5/8 全程是225÷5/8=360(千米)

2017年六年级奥数数学几何综合训练一

2017年六年级外冲班数学几何综合训练一 一、兴趣篇 1.图中八条边的长度正好分别是1、2、3、4、5、6、7、8厘米.已知a=2厘米,b=4厘米,c=5厘米,求图形的面积. 2.如图所示,∠1+∠2+∠3+∠4+∠5+∠6等于度. 3.平行四边形ABCD周长为75厘米,以BC为底时高是14厘米(如图);以CD 为底时高是16厘米.求: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 4.如图,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被分成4个小长方形,它们的面积分别是 平方米、平方米、平方米和平方米.已知图中的阴影部分是正方形,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如图,红、黄、绿三块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纸片,放在一个正方形盒内,它们之间互相叠合.已知露在外面的部分中,红色的面积是20,黄色的面积是14,绿色的面积是lO.那么,正方形盒子的底面积是多少? 6.如图,在三角形ABC中,IF和BC平行,GD和AB平行,HE和AC平行.已知AG:GF:FC=4:3:2,那么AH:HI:IB和BD:DE:EC分别是多少? 7.如图,已知三角形ABC的面积为60平方厘米,D、E分别是AB、AC边的中点,求三角形OBC的面积. 8.在如图的正方形中,A、B、C分别是ED、EG、GF的中点.请问:三角形CDO 的面积是三角形ABO面积的几倍? 9.如图,ABCD是平行四边形,面积为72平方厘米,E,F分别为AB,BC的中点,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平方厘米.

10.如图,在三角形ABC中,CE=2AE,F是AD的中点,三角形ABC的面积是1,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二、拓展篇 11.如图,A、B是两个大小完全一样的长方形,已知这两个长方形的长比宽长8厘米,图中的字母表示相应部分的长度.问:A、B中阴影部分的周长哪个长?长多少? 12.如图,ABCDE是正五边形,CDF是正三角形,∠BFE等于多少度? 13.一个各条边分别为5厘米、12厘米、13厘米的直角三角形,将它的短直角边对折到斜边上去与斜边相重合,如图所示.问:图中的阴影部分(即折叠的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完整)四年级上册_积与商的变化规律_练习题

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一、填空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6,则积()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8,则积() 3、两个数相乘的积是25,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9,则积是() 4、两个数相乘的积是65,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5,则积是() 5、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乘2,另一个因数乘,3,则积() 6、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乘3,另一个因数除以,3,则积() 7、两个因数的积是360,如果一个因数除以3,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变为()。 8、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乘6,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 9、两个因数相乘的积是5600,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外一个因数除以10,那么积是()。 10、两个数相乘是75,如果一个因数乘7,另一个因数除以7,积是()。 11、已知A×B=400,如果A乘3,则积是(),如果B除以5,则积是()。 12、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乘10,另一个因数也乘10,积()。 13、两个因数的积是420,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8,积是()。 14、两个数相乘的积是160,如果一个因数除以2,另一个因数也除以2,积是()。

15、两数相除的商是15,如果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是()。如果被除数不变,只把除数扩大5倍,商是()。 16、150÷30,如果被除数增加300,要使商不变,除数应该()。 17、两数相除,如果被除数扩大5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该()。 18、1400÷70,如果除数不变,被除数除以10,那么商应该()。 19、被除数不变,除数乘3,商应当()。 20、两个数的商是6,如果被除数与除数都除以2,商是()。 21、两数相除,商是80,如果去掉除数个位上的0,商是()。 22、两个数的商是12,如果被除数除以3,除数不变,则商是()。 23、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6,商()。 24、在一个除法算式里,除数除以5,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 25、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除以20,除数(),商不变。 26、两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缩小5倍,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 )。 27、两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扩大8倍,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 )。 28、两数相除,如果被除数扩大4倍,除数扩大4倍,商( )。 29、两数相除,如果被除数扩大4倍,除数缩小2倍,商( )。 30、两数相除,如果被除数缩小2倍,除数扩大4倍,商( )。 31、两数相除,被除数缩小12倍,除数缩小2倍,商()。 32、小科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末尾的0漏写了,结果得到的商是70,正确的商应该是()。

六年级奥数专题练习

六年级奥数-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1.一块菜地和一块麦地,菜地的1/2和麦地的1/3共13公顷,麦地的1/2和菜地的1/3共12公顷,菜地和麦地各有多少公顷? 2.菜园里西红柿获得丰收,收下全部的3/8时,装满3筐还多24千克,收完其余部分时,又刚好装满6筐,求共收西红柿多少千克? 3.服装厂一车间人数占全厂的25%,二车间人数比一车间少1/5,三车间人数比二车间多3/10,三车间是156人,这个服装厂全厂共有多少人? 4.二年级两个班共有学生90人,其中少先队员有71人,又知一班少先队员占本班人数的3/4,二班少先队员占本班人数的5/6,求两个班各有多少人? 5.某校有学生465人,其中女生的2/3比男生的4/5少20人,男生比女生少几人? 6.红旗商场的木桌按20%的利润定价,结果又按8折出售,亏本32元,这个木桌买入价多少元?

1、浓度为10%的盐水800克和浓度为20%的盐水200克混在一起,浓度是多少? 2、有浓度为3.5%盐水200克,为了制成浓度为2.5%的盐水,需要加水多少克? 3、有浓度为2.5%的盐水900克,为了制成浓度为7.5%的盐水,要蒸发掉多少克水? 4、小明的妈妈买了10千克萝卜,含水量为80%,晾晒一段时间后,含水量只有75%,这时萝卜重多少千克? 5、有浓度为10%的盐水170克,加入多少克盐后,盐水的浓度为15%? 6、有甲乙两种糖水,甲含糖270克,含水30克,乙含糖400克,含水100克,现要得到浓度是82.5%的糖水100克,问每种应取多少克?

1. 一项工程,甲单独完成需12天,乙单独完成需9天。若甲先做若干天后乙接着做,共用10天完成,问甲做了几天? 2.师徒二人合做生产一批零件,6天可以完成任务。师傅先做5天后,因事外出,由徒弟接着做,一共完成任务的7/10,如果每人单独做这批零件各需几天? 3.一件工作甲先做6小时,乙接着做12小时可以完成。甲先做8小时,乙接着做6小时也可以完成。如果甲做3小时后,由乙接着做,还需要多少小时完成? 4.一项工程,甲单独做要12小时完成,乙单独做要18小时完成.若甲先做1小时,然后乙接替甲做1小时,再由甲接替乙做1小时,…,两人如此交替工作,问完成任务时,共用了多少小时? 5.一项工程,8人干需15天完成,先由18人做了3天,余下的由一部分人做3天,共完成这项工程的3/4,那么后三天有多少人参加? 6. 一项工程,如果由一、二、三小队合干需18天完成,由二、三、四小队合干需15天完成,由一、二、四小队合干需12天完成,由一、三、四小队合干需20天完成,那么一小队单独干需多少天完成?

六年级奥数行程问题讲解

行程问题(一一) 专题简析: 行程问题的三个基本量是距离、速度和时间。其互逆关系可用乘、除法计算,方法简单,但应注意行驶方向的变化,按所行方向的不同可分为三种:(1)相遇问题;(2)相离问题;(3)追及问题。 行程问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距离=速度×时间。它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相向而行:相遇时间=距离÷速度和 (2)相背而行:相背距离=速度和×时间。 (3)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后。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在环形跑道上,速度快的在前,慢的在后。 追及距离=速度差×时间。 解决行程问题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图示把题中的情节形象地表示出来,有助于分析数量关系,有助于迅速地找到解题思路。 例题1 两辆汽车同时从某地出发,运送一批货物到距离165千米的工地。甲车比乙车早到8分钟,当甲车到达时,乙车还距工地24千米。甲车行完全程用了多少小时?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已知甲车比乙车早到8分钟,当甲车到达时,乙车还距工地24千米”。这句话的实质就是:“乙48分钟行了24千米”。可以先求乙的速度,然后根据路程求时间。也可以先求出全程165千米是24千米的多少倍,再求甲行完全程要用多少小时。 解法一:乙车速度:24÷48×60=30(千米/小时) 48甲行完全程的时间:165÷30— =4.7(小时) 60解法二:48×(165÷24)—48=282(分钟)=4.7(小时) 答:甲车行完全程用了4.7小时。

挑战自我 1、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420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甲地开往乙地。第一辆每小时行42千米,第二辆汽车每小时行28千米。第一辆汽车到乙地立即返回。两辆汽车从开出到相遇共用多少小时? 2、A、B两地相距900千米,甲车由A地到B地需15小时,乙车由B地到A地需10小时。两车同时从两地开出,相遇时甲车距B地还有多少千米? 1 千米。继续行进到下午112.510点钟时两车相距A、B两城同时相向而行。到83、甲、乙两辆汽车早上点钟分别从B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时,两车相距还是112.5千米。A1 2 例题 千米的地方相遇。之后,两车继续以原来的速度前进。各两辆汽车同时从东、西两站相向开出。第一次在离东站60 30千米处相遇。两站相距多少千米?自到达对方车站后都立即返回,又在距 中点西侧东西1—图33 从东站出发的汽车行两辆汽车行一个全程时,从两辆汽车同时从东、西两站相对开出到第二次相遇共行了三个全程。千米,也就是说这辆汽车再行3060千米,两车走三个全程时,这辆汽车走了3个60千米。这时这辆汽车距中点了倍。找到这个关系,东、西两这站之间的距离也就可以求出来30千米的话,共行的路程相当于东、西两站路程的1.5 了。所以×3+30)÷1.5=140(千米)(60 千米。答:东、西两站相距140 挑战自我 千米的地方相遇,之后两车继续以原来的速度前进。各551、两辆汽车同时从南、北两站相对开出,第一次在离南站 15千米处相遇。两站相距多少千米?自到站后都立即返回,又在距中点南侧

积的变化规律和商的变化规律

一、积的变化规律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几或除以几。 2、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相同的数,则它们的乘积不变。 (1)42×5= (2)48×16=768 42×15= (48×4)×(16÷4)= 420×15= (48÷8)×(16×8)= 840×15= (48×5)×(16○□)=768 (3)7本作业本摞起来高25毫米,全班56本作业本摞起来有多高? (4)一个宽为9米的长方形菜地,面积是252平方米,如果把这块长方形菜地的宽增加到36米,长不变,扩建后的面积是多少? 二、商的变化规律 1、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商也乘几或除以几。 2、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商反而除以几或乘几。 3、被除数和除数都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1)80÷16=(80○□)÷(16÷4) 200÷40=(200÷20)÷(40○□) 180÷15=(180×3)÷(15○□) (2)1400÷70,如果除数不变,被除数除以10,那么商应当()。 被除数不变,除数乘3,商应当()。 两个数的商是8,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乘4,商就变成()。 一个除法算式,被除数乘15,要使商不变,除数也要()。 两个数相除的商是6,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12,商是()。 一个除法算式的被除数、除数都除以3后,商是20,那么原来的商是()。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商店里卖衣服,29元/件,49元/2件,王阿姨有185元,最多可以买多少件?还剩多少元? 2、小李家距离学校520米,小李每分钟走65米,小红每分钟走60米,从家到学校小红比小李多走5分钟,小红家离学校多少米? 3、每条裤子75元,商店推出优惠活动,买4条送一条,90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条这样的裤子? 4、12箱蜜蜂一年可以酿900千克蜂蜜,林叔叔家养了8箱这样蜜蜂,一年可以酿多少千克蜂蜜? 5、学校组织四年级的540名学生去植树,要分成9个植树点,每个植树点分成4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有多少人? 6、从山顶到山脚共998米,王林爬了14分钟,距山顶还有260米,他平均每分钟爬多少米?

小学六年级奥数题-专题训练之比和比例应用题

小学六年级奥数题:专题训练之比和比例应用题 例1、乘坐某路汽车成年人票价3元,儿童票价2元,残疾人票价1元,某天乘车的成年人、儿童和残疾人的人数比是50:20:1,共收得票款26740元,这天乘车中成年人、儿童和残疾人各有多少人? 提示:单价比:成年人:儿童:残疾人=3:2:1 人数比:50:20:1 [练习]甲乙两人走同一段路,甲要20分钟,乙要15分钟,现在甲、乙两人分别同时从相距84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相遇时,甲、乙各走了多少米? 例2、“希望小学”搞了一次募捐活动,她们用募捐所得的钱购买了甲、乙、丙三种商品,这三种商品的单价分别为30元、15元和10元。已知购得的甲商品与乙商品的数量之比为5:6,乙商品与丙商品的数量之比为4:11,且购买丙商品比购买甲商品多花了210元。 提示:根据已知条件可先求三种商品的数量比。 [练习]一种什锦糖是由酥糖、奶糖和水果糖按5:4:3的比例混合而成,酥糖、奶糖和水果糖的单价比是11:8:7,要合成这样的什锦糖120千克,什锦糖每千克32.4元,混合前的酥糖每千克是多少元? 例3、A、B、C是三个顺次咬合的齿轮。当A转4圈时,B恰好转3圈;当B转4圈时,C恰好转5圈,问这三个齿轮的齿数的最小数分别是多少? 提示:根据已知条件已知A、B、C转速与齿数的积都相等,即它们的转速与齿数成反比例。

习题: 1、甲、乙、丙三个平行四边形的底之比是4:5:6,高之比是3:2:1,已知三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是140平方分米,那么甲、乙、丙三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 2、甲、乙、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之比是8:9:10,高之比是2:3:4,对应的底之比是多少? 3、某校四、五年级参加数学竞赛的人数相等,四年级获奖人数与未获奖人数的比是1:4,五年级获奖人数与未获奖人数的比是2:7;两个年级中获奖与未获奖人数的比是多少? 4、盒子里共有红、白、黑三种颜色的彩球共68个,红球与白球个数的比是1:2,白球与黑球个数的比是3:4,红球有多少个?

六年级奥数行程问题

六年级奥数行程问题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行程问题(一) 专题简 行程问题的三个基本量是距离、速度和时间。其互逆关系可用乘、除法计算,方法简单,但应注意行驶方向的变化,按所行方向的不同可分为三种:(1)相遇问题;(2)相离问题;(3)追及问题。 行程问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距离=速度×时间。它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相向而行:相遇时间=距离÷速度和 (2)相背而行:相背距离=速度和×时间。 (3)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后。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在环形跑道上,速度快的在前,慢的在后。 追及距离=速度差×时间。 解决行程问题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图示把题中的情节形象地表示出来,有助于分析数量关系,有助于迅速地找到解题思路。 例题 两辆汽车同时从某地出发,运送一批货物到距离165千米的工地。甲车比乙车早到8分钟,当甲车到达时,乙车还距工地24千米。甲车行完全程用了多少小时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已知甲车比乙车早到8分钟,当甲车到达时,乙车还距工地24千米”。这句话的实质就是:“乙48分钟行了24千米”。可以先求乙的速度,然后

根据路程求时间。也可以先求出全程165千米是24千米的多少倍,再求甲行完全程要用多少小时。 解法一:乙车速度:24÷48×60=30(千米/小时) 甲行完全程的时间:165÷30—4860 =(小时) 解法二:48×(165÷24)—48=282(分钟)=(小时) 答:甲车行完全程用了小时。 1、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420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甲地开往乙地。第一辆每小时行42千米,第二辆汽车每小时行28千米。第一辆汽车 到乙地立即返回。两辆汽车从开出到相遇共用多少小时 2、A 、B 两地相距900千米,甲车由A 地到B 地需15小时,乙车由B 地到A 地需10小时。两车同时从两地开出,相遇时甲车距B 地还有多少千米 3、甲、乙两辆汽车早上8点钟分别从A 、B 两城同时相向而行。到10点钟时两车相距千米。继续行进到下午1时,两车相距还是千米。A 、B 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两辆汽车同时从东、西两站相向开出。第一次在离东站60千米的地方相遇。之后,两车继续以原来的速度前进。各自到达对方车站后都立即返回,又在距中点西侧30千米处相遇。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从两辆汽车同时从东、西两站相对开出到第二次相遇共行了三个全程。两辆汽车行一个全程时,从东站出发的汽车行了60千米,两车走三个全程时,这辆汽车走了3个60千例题 挑战自我

六年级奥数综合题型训练(二)

六年级奥数综合题型训练(二) 题型二解题技巧 一、画图解应用题技巧 【例1】甲、乙、丙、丁与小强五位同学一起比赛象棋,每两人都要比赛一盘。到现在为止,甲已经赛了4盘,乙赛了3盘,丙赛了2盘,丁赛了1盘。问:小强已经赛了几盘?分别与谁赛过? 【例2】一群人在两片草地上割草,大的一片草地比小的正好大1倍。他们先全体在大的一片草地干了半天,下午留下一半人在大草地上继续干,收工时正好把草割完;另一半人到小草地上干,收工时还余下一块地,这块地再用1人经1天也可以割完。问:这群干活的人共有多少位? 【例3】把一笔22500元的科研奖金发给一、二、三等奖获奖者,每个一等奖的奖金是每个二等奖奖金的2倍多500元,每个二等奖的奖金是每个三等奖的2倍,一、二、三等奖的获奖者各是3人,那么每个一等奖的奖金是多少元呢?【例4】两名运动员在长为50米的游泳池里来回游泳。甲运动员的速度是1米/秒,乙运动员的速度是0.5米/秒,他们同时分别在游泳池的两端出发,来回共游了5分钟,如果不计转向时间,那么这段时间里共相遇了几次? 练习 1.三年级一班有42人,全班都订了杂志。订“少年文艺”的有38人,订“少年科学画报”的有24人。两种杂志都订的有多少人? 2.有三堆围棋子,每堆棋子数相等。第一堆中的黑子与第二堆中的白子一样多,第三堆中的黑子占全部黑子的 2 5,那么三堆棋子中,白子占全部棋子的几分之几? 3.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东、西两城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5千米,经过若干小时后,两车在离中点14千米处相遇。两城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4.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两车在离B地64千米处第一次相遇。相遇后两车仍以原速继续行驶,并且在到达对方出发点后,立即沿原路返回,途中两车在距A地48千米处第二次相遇,问两次相遇点相距多少千米? 二、用方程解应用题技巧 【例1】某县农机厂加工车间有77个工人。已知每个工人平均每天加工甲种零件5个或乙种零件4个或丙种零件3个。但加工3个甲种零件、1个乙种零件和9个丙种零件才恰好配成一套。问:应安排生产甲、乙、丙种零件各多少人时,才能使生产的三种零件恰好配套。 【例2】某建筑公司有红、灰两种颜色的砖,红砖量是灰砖量的2倍,计划修建住宅若干座。若每座住宅使用红砖80立方米,灰砖30立方米,那么,红砖缺40立方米,灰砖剩40立方米。问:计划修建住宅多少座?【例3】两个数的和是100,差是8,求这两个数。 练习: 1.两个缸内共有48桶水,甲缸给乙缸加水一倍,然后乙缸又给甲缸加甲缸剩余水的一倍,则两缸的水量相等,求两个水缸原来各有多少桶水? 2.早晨6点多钟有两辆汽车先后离开学校向同一目的地开去,6点32分时,第一辆汽车离开学校的距离是第二辆汽车的3倍。到6点39分的时候,第一辆汽车离开学校的距离是第二辆汽车的2倍,求第一辆汽车是6点几分离开学校的? 3.一人乘竹排沿江顺水漂流而下,迎面遇到一艘逆流而上的快艇,他问快艇驾驶员:“你后面有轮船开过来吗?”快艇驾驶员回答:“半小时前我超过一艘轮船。”竹排继续顺水漂流了1小时遇到了迎面开来的这艘轮船。那么快艇静水速度是轮船静水速度的多少倍?

六年级奥数练习题及答案

六年级奥数练习题及答案 一 商店进了一批商品,按40%加价出售.在售出八成后,为了尽快销完,决定五折处理剩余商品,而且商品全部出售后,突然被征收了150元的附加税,这使得商店的实际利润率仅仅预期利润率的一半,那么这批商品的进价是多少元?(注:附加税算作成本) 答案与解析: 理解利润率的含义,是利润在成本上的百分比。 设进价x元,则预期利润率是40% 所以收入为(1+40%)X×0.8+0.5×(1+40%)X×0.2=1.26X 实际利润率为40%×0.5=20% 1.26X=(1+20%)(X+150) 得X=3000 所以这批商品的进价是3000元 二 甲乙两班共90人,甲班比乙班人数的2倍少30人,求两班各有多少人? 答案与解析: 第一种方法:设乙班有Χ人,则甲班有(90-Χ)人。 寻等量关系:甲班人数=乙班人数×2-30人。 列方程:90-Χ=2Χ-30 解方程得Χ=40从而知90-Χ=50

第二种方法:设乙班有Χ人,则甲班有(2Χ-30)人。 列方程(2Χ-30)+Χ=90 解方程得Χ=40从而得知2Χ-30=50 答:甲班有50人,乙班有40人。 篇二 一 甲乙两地相距6千米.陈宇从甲地步行去乙地,前一半时间每分钟走80米,后一半的时间每分钟走70米.这样他在前一半的时间比后一半的时间多走( )米. 考点:简单的行程问题. 分析:解:设陈宇从甲地步行去乙地所用时间为2X分钟,依据题意,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的时间共走(0.07+0.08)X千米,已知甲乙两地相距6千米,由此列出方程(0.07+0.08)X=6,解方程求出一半的时间,因此前一半比后一半时间多走:(80-70)×40米,解决问题. 解答: 解:设陈宇从甲地步行去乙地所用时间为X分钟,依据题意得: (0.07+0.08)X=6 0.15X=6 X=40 前一半比后一半时间多走: (80-70)×40 =10×40 =400(米)

小学六年级奥数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一) 【知识点讲解】 基本概念:行程问题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它研究的是物体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关键:确定运动过程中的位置和方向。 相遇问题: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请写出其他公式) 追及问题: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写出其他公式) 主要方法:画线段图法 基本题型:已知路程(相遇路程、追及路程)、时间(相遇时间、追及时间)、速度(速度和、速度差)中任意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相遇问题: 例1、甲乙两车同时从AB 两地相对开出,第一次相遇后两车继续行驶,各自到 达对方出发点后立即返回,第二次相遇时离B 地的距离是AB 全程的5 1。已知甲车在第一次相遇时行了120千米。A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2、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城同时相对开出,经过4小时,甲车行了全程的80%,乙车超过中点35千米,已知甲车比乙车每小时多行10千米。问A、B 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例3、甲、乙和丙同时由东、西两城出发,甲、乙两人由东城到西城,甲步行每小时走5千米,乙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5千米,丙也骑自行车每小时20千米,已知丙在途中遇到乙后,又经过1小时才遇到甲,求东、西城相距多少千米? 例4、甲乙两站相距470千米,一列火车于中午1时从甲站出发,每小时行52千米,另一列火车下午2时30分从乙站开出,下午6时两车相遇,求乙站开出的那辆火车的速度是多少? 例5、小李从A城到B城,速度是50千米/小时,小兰从B城到A城,速度是40千米/小时。两人同时出发,结果在距A、B两城中点10千米处相遇。求A、B 两城间的距离。 例6、绕湖的一周是24千米,小张和小王从湖边某一地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小王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走1小时休息5分钟,小张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每走5分休息10分钟.两人出发后多长时间第一次相遇?

六年级数学期末专项复习解决问题应用题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

六年级数学期末专项复习解决问题应用题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 一、苏教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六年级下册应用题 1.一张长方形的铁皮(如图),剪下图中的阴影部分恰好可以做成一个油桶(接头处不算).这个油桶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某学校安排学生宿舍,如果每间住12人,那么有34人没有宿舍;如果每间住14人,则空出4间宿舍。那么有多少间宿舍?有学生多少人? 3.下面的图象表示斑马和长颈鹿的奔跑情况。 (1)长颈鹿的奔跑路程与奔跑时间是否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2)估计一下,两种动物18分钟各跑多少千米? (3)从图象上看,斑马跑得快还是长颈鹿跑得快,为什么? 4.张华家有一只底面直径40厘米、深50厘米的圆柱形无盖水桶,这只水桶盛满了水,把水倒入长40厘米、宽30厘米、高50厘米的长方体玻璃鱼缸内,水会溢出吗?请用喜欢的方式解答,(水桶和鱼缸的厚度都忽略不计) 5.甲、乙两个车间工人的工作时间和耗电量如下表。 工作时间/时123456 甲车间耗电量/千瓦?时40 80 120 160 200 240 乙车间耗电量/千瓦?时4085 130170 205 260 (2)根据表中的数据,在下图中描出甲车间工人的工作时间与耗电量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按顺序连接起来。

(3)根据图像估计,甲车间工人工作2.5小时,耗电量大约是________千瓦?时。 6. (1)请你在如图的圆中画一小圆,使得大圆和小圆的面积比是4:1. (2)如果这个大圆的比例尺是1:200,请测量出所需数据并计算大圆的实际周长.(测量时保留整厘米数) 7.一种儿童玩具﹣陀螺(如图),上面是圆柱体,下面是圆锥体,经过测试,只有当圆柱 直径4厘米,高5厘米,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时,才能旋转时又稳又快,试问这个陀螺的体积是多大?(保留整立方厘米) 8.一个圆柱形的容器,底面周长是62.8厘米,容器里面水面高0.8分米,现把一个小圆柱体和一个与圆柱等底、高是圆柱一半的圆锥放入容器中,结果圆锥完全浸没在水中,圆 柱有在水面之上,容器内的水比放入前上升了3厘米,求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9.一个底面半径是6cm的圆柱形玻璃器皿里装有一部分水,水中浸没着一个高9cm的圆锥形铅锥,当铅锥从水中取出后,水面下降了0.5cm,这个圆锥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0.张宏上个月收集了13张邮票,有8角和1元2角这两种面值。这些邮票的总面值是14元。两种面值的邮票各有多少张? 11.圆柱形的无盖水桶,底面直径30厘米,高50厘米。 (1)做这个水桶至少需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 积与商的变化规律

嗨!同学们经过上一讲的学习对火星教育沙龙数学讲义的形式有所了解,认识了新朋友或新同学,体验不同风格的老师的教学理念,在新环境上课。似乎一切都在悄悄的改变,而我们也在慢慢的适应,为新五年级做准备,更为小升初打基础,我们要赢在起跑线上! 大家都有这样的认知,在乘法计算中只要一个因数变化积就发生变化,在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变化一个商就发生变化。想知道具体怎么变化的请看下面的例题。 【典型例题】 例1、两个因数相乘,积是126.如果一个因数扩大2倍,另一个因数缩小3倍,那么这时的两数之积是多少? 例2、两个数相除,商是84.如果被除数扩大2倍,除数缩小3倍,那么这时的商是多少? 例3、小明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540末尾的“0 例4、一个学生做两个整数相乘的乘法时,把其中一个因数个位上的4误写为1,得出的乘积是525;另一个学生也做这道乘法,他把这个因数个位上的4误写为8,得出的乘积是700.这道乘法计算的正确结果应该是多少? 例5、计算两个两位数相乘的积,小马把其中一个因数个位上的2看成了7,而小虎把这个数十位上的5看成了3,结果小马算出的得数比小虎多475.正确的得数应该是多少?

例6、某同学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把被除数137错写成173,这样商比原来多了3,但余数正好相同.求原来的商和余数各是多少? 【考点讲解】 在近几年的小升初考试中像上面例题这样的没有出过,但有涉及有余数的除法的有关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和差倍问题。在这里主要让同学们熟悉a ÷b =c ……d ,a =bc +d ,a -d=bc 有余数除法的关系式。 【方法小结】 在乘法运算中,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有如下规律: 1、如果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它们的积也扩大(或缩小)同样的倍数. 2、如果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同样的倍数,那么它们的积不变. 在除法运算中,被除数、除数的变化引起商的变化有如下规律: 1、如果被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除数不变,那么它们的商也扩大(或缩小)同样的倍数. 2、如果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被除数不变,那么商反而缩小(或扩大)同样的倍数. 3、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或缩小)同样的倍数,那么它们的商不变. 4、在有余数的除法里,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或缩小)同样的倍数,那么它们的商不变,但余数扩大(或缩小)了同样的倍数. 【练习题】 1

小学六年级奥数训练题

一.填空题(共14分) 1. 六(一)班女生人数减少后就与男生相等,女生人数比男生多(). 2.某药店经营的抗病毒药品,在市场紧缺的情况下提价100%,物价部门查处后,限定其提价的幅度只能是原价的10%,则该药品现在需降价( )%。 3.一个圆扩大后,面积比原来多8倍,周长比原来多50.24厘米,这个圆原来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4.如图,在平行四边形中,甲的面积 丙 甲 乙 是36平方厘米,乙的面积是63平方厘 米,则丙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5. 商店出售的鞋子规格大小有两种表示方法:厘米和码,已知19厘米相当于28码,13.5厘米相当于17码,那么22.5厘米相当于()码()厘米相当于36码。 6.把两块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已知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16厘米,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 7.某车间工人的工作时间保持不变,如果工人人数减少20%,要保持产量不变,工作效率要提高()。 二、选择题(共10分) 1.随着通讯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某通讯公司的手机市话收费按原标准每分钟降低了a元后,再次下调了25%,现在的收费标准是每分钟b元,则原收费标准每分钟为( )元。 A、b-a B、b+a C、b+a D、b+a 2.把一个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然后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下面()是正确的。 A.表面积和体积都没变 B.表面积和体积都发生变化 C.表面积变了,体积没变 D.表面积不变,体积变了3.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到B地,甲在一半时间内每小时走5千米,另一半时间内每小时走4千米,乙在一半路程内每小时走5千米,另一半路程内每小时走4千米,他们到达B地的情况是()。

六年级数学行程问题专项练习题

一、相遇行程问题 相遇问题的基本关系式如下: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时间=总路程÷速度和另一个速度=速度和-已知的一个速度 1、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6千米,另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3千米,经过4小时后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2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两人几小时后相遇 3、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480千米的两个城市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42千米。5小时后,两列火车相距多少千米 4、甲、乙二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4千米。二人第一次相遇后,都继续前进,分别到达B、A两地后又立即按原速度返回。从开始走到第二次相遇,共用了6小时。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5、、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480千米的A、B两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甲车从A城到B 城需6小时,乙车从B城到A城需12小时,两车出发后多少小时相遇 6、、王欣和陆亮两人同时从相距20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王欣每分钟行110米,陆亮每分钟行90米,如果一只狗与王欣同时同向而行,每分钟行500米,遇到陆亮后,立即回头向王欣跑去,遇到王欣再向陆亮跑去。这样不断来回,直到王欣和陆亮相遇为止,狗共行了多少米 7、、甲乙两队学生从相距18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一个同学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在两队间不停地往返联络。甲队每小时行5千米,乙队每小时行4千米,两队相遇时,骑自行车的同学共行多少千米

8、两列火车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对面开来,第一列火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第二列火车每小时行驶55千米。两车相遇时,第一列火车比第二列火车多行了20千米。求甲、乙两地间的距离。 9、甲、乙二人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5千米,两个人在距离中点千米的地方相遇。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 10、两地相距37.5千米,甲、乙二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3.5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相遇时甲、乙二人各走了多少千米 11、东、西两车站相距564千米,两列火车同时从两站相对开出,经6小时相遇。第一列火车比第二列火车每小时快2千米。相遇时这两列火车各行了多少千米 12、在一次战役中,敌我双方原来相距62.75千米。据侦察员报告,敌人已向我处前进了11千米。我军随即出发迎击,每小时前进6.5千米,敌人每小时前进5千米。我军出发几小时后与敌人相遇 13、在复线铁路上,快车和慢车分别从两个车站开出,相向而行。快车车身长是180米,速度为每秒钟9米;慢车车身长210米,车速为每秒钟6米。从两车头相遇到两车的尾部离开,需要几秒钟 14、甲、乙两个车站相距550千米,两列火车同时由两站相向开出,5小时相遇。快车每小时行60千米。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5、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465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5小时后两车还相距120千米。一辆汽车每小时行37千米。另一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