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影像分辨率的概念及常见传感器的分辨率

遥感影像分辨率的概念及常见传感器的分辨率
遥感影像分辨率的概念及常见传感器的分辨率

遥感影像分辨率的概念

1空间分辨率

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是用于记录数据的最小度量单位,一般用来描述在显示设备上所能够显示的点的数量(行、列),或在影像中一个像元点所表示的面积。

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间视场,或是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当分辨率为1km时,一个像元代表地面1kmX1km的面积,即1km2;当分辨率为30m时,一个像元代表地面30m×30m的面积;当分辨率为1m时,也就是说,图像上的一个像元相当于地面1m x 1m的面积,即1m2。

因为遥感拍摄的像片是由位于不同高度,装在不同载体(如飞机、卫星等)上的不同清晰度(分辨率)照相设备,以不同的照相(采集)方式,获取的遥感像片(图像、数据、影像等),这些遥感图像是具有不同清晰度、不同分辨率的照片。类似我们在生活中用135 照相机拍摄一棵树,从汽车上拍一张,然后再从飞机上拍一张,两张135底片在放大同一棵树时,其放大效果是不一样的。肯定是高度低的135照片放大后的效果最清晰,也就是说分辨率最高。

遥感卫星的飞行高度一般在4000km~600 km之间,图像分辨率一般从1 km~1m之间。图像分辨率是什么意思呢?可以这样理解,一个像元,代表地面的面积是多少。像元是什么意思呢?像元相当于电视屏幕上的一个点(电视是由若干个点组成的图像画面),相当于计算机显示屏幕上的一个象素,相当于一群举着不同色板拼成画图的人中的一个。

光谱分辨率,指成像的波段范围,分得愈细,波段愈多,光谱分辨率就愈高,现在的技术可以达到5~6nm(纳米)量级,400多个波段。

2光谱分辨率

光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光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间隔越小,分辨率越高。

光谱分辨率指成像的波段范围,分得愈细,波段愈多,光谱分辨率就愈高,现在的技术可以达到5~6nm(纳米)量级,400多个波段。

光谱分辨率是指探测器在波长方向上的记录宽度,又称波段宽度(band width)。光谱分辨率被严格定义为仪器达到光谱响应最大值的50%时的波长宽度。细分光谱可以提高自动区分和识别目标性质和组成成分的能力。

传感器的波谱范围,一般来说识别某种波谱的范围窄,则相应光谱分辨率高。

举个例子:可以分辨红外、红橙黄绿青蓝紫紫外的传感器的光谱分辨率就比只能分辨红绿蓝的传感器的光谱分辨率高。

一般来说,传感器的波段数越多波段宽度越窄,地面物体的信息越容易区分和识别,针对性越强。

3 辐射分辨率

辐射分辨率(英文Radiometric Resolution)是指传感器能分辨的目标反射或辐射的电磁辐射强度的最小变化量。在可见、近红外波段用噪声等效反射率表示,在热红外波段用噪声等效温差、最小可探测温差和最小可分辨温差表示。辐射分辨率算法是RL =(Rmax-Rmin )/D,Rmax为最大辐射量值,Rmin为最小辐射量值,D为量化级。RL越小,表明传感器越灵敏。

4 时间分辨率

时间分辨率是指在同一区域进行的相邻两次遥感观测的最小时间间隔。对轨道卫星,亦称覆盖周期。时间间隔大,时间分辨率低,反之时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是评价遥感系统动态监测能力和“多日摄影”系列遥感资料在多时相分析中应用能力的重要指标。根据地球资源与环境动态信息变化的快慢,可选择适当的时间分辨率范围。

按研究对象的自然历史演变和社会生产过程的周期划分为5种类型:①超短期的。如台风、寒潮、海况、鱼情、城市热岛等,需以小时计;②短期的。如洪水、冰凌、旱涝、森林火灾或虫害、作物长势、绿被指数等,要求有以日数计;③中期的。如土地利用、作物估产、生物量统计等,一般需要以月或季度计;④长期的。如水土保持、自然保护、冰川进退、湖泊消长、海岸变迁、沙化与绿化等,则以年计;⑤超长期的。如新构造运动、火山喷发等地质现象,可长达数十年以上。

2.常见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

1)CBERS-1 中巴资源卫星:空间分辨率:256米

2)法国SPOT卫星:B2 0.61 – 0.68um上20米分辨率,全色 10米。

3)ERS卫星,空间分辨率:方位方向<30米,距离方向<26.3米。

4)日本JERS-1卫星:空间分辨率:方位方向18米,距离方向18米。

5)RADARSAT-1:具有多种分辨率

工作模式波束位置入射角(度)标称分辨率(米)标称轴宽(公里) 精细模式(5个波束位置) F1- F5 37---48 10 50x50

标准模式(7个波束位置) S1- S7 20---49 30 100x100

宽模式(3个波束位置) W1-W3 20---45 30 150x150

窄幅ScanSAR (2个波束位置) SN1 20---40 30 300x300

SN2 31---46 30 300x300

宽幅ScanSAR SW1 20---49 100 500x500

超高入射角模式(6个波束位置) H1-H6 49---59 25 75x75

超低入射角模式 L1 10---23 35 170x170

6)美国陆地卫星五号 (LANDSAT 5)

波段号波段频谱范围μ分辨率m

B1 Blue-Green 0.45 – 0.52 30

B2 Green 0.52 - 0.60 30

B3 Red 0.63 - 0.69 30

B4 Near IR 0.76 - 0.90 30

B5 SWIR 1.55 – 1.75 30

B6 LWIR 10.40 – 12.5 120

B7 SWIR 2.08 - 2.35 30

7)美国陆地卫星七号 (LANDSAT-7)

波段号类型波谱范围地面分辨率

1 Blue-Green 0.450-0.515 30m

2 Green 0.525-0.605 30m

3 Red 0.630-0.69 30m

4 Near IR 0.775-0.90 30m

5 SWIR 1.550-1.75 30m

6 LWIR 10.40-12.5 60m

7 SWIR 2.090-2.35 30m

8 Pan 0.520-0.90 15m

7、Quick Bird(快鸟)数据:分辨率 0.61米(星下点) 2.44米(星下点)。

(整理)传感器的含义.

1、传感器的定义 英文名称:transducer / sensor 传感器是一种物理装置或生物器官,能够探测、感受外界的信号、物理条件(如光、热、湿度)或化学组成(如烟雾),并将探知的信息传递给其他装置或器官。 国家标准GB7665-87对传感器下的定义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检测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它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 2、传感器的分类 可以用不同的观点对传感器进行分类:它们的转换原理(传感器工作的基本物理或化学效应);它们的用途;它们的输出信号类型以及制作它们的材料和工艺等。 根据传感器工作原理,可分为物理传感器和化学传感器二大类:传感器工作原理的分类物理传感器应用的是物理效应,诸如压电效应,磁致伸缩现象,离化、极化、热电、光电、磁电等效应。被测信号量的微小变化都将转换成电信号。 化学传感器包括那些以化学吸附、电化学反应等现象为因果关系的传感器,被测信号量的微小变化也将转换成电信号。

有些传感器既不能划分到物理类,也不能划分为化学类。大多数传感器是以物理原理为基础运作的。化学传感器技术问题较多,例如可靠性问题,规模生产的可能性,价格问题等,解决了这类难题,化学传感器的应用将会有巨大增长。 按照其用途,传感器可分类为: 压力敏和力敏传感器 液面传感器 速度传感器 加速度传感器 湿敏传感器 气敏传感器 真 以其输出信号为标准可将传感器分为: 模拟传感器—— 数字传感器——将被测量的非电学量转换成数字输出信号(包括直接和间接转换) 膺数字传感器——将被测量的信号量转换成频率信号或短周期 信号的输出(包括直接或间接转换) 开关传感器——当一个被测量的信号达到某个特定的阈值时,传 感器相应地输出一个设定的低电平或高电平信号。

传感器简答题

1-2 什么是测量误差?测量误差有几种表达方式?它们通常应用在什么场合? 测量误差是测得值减去被测值的真值。 测量误差有五种表达方式分别是: (1)绝对误差:当被测量大小相同时,常用绝对误差来评定准确度。 (2)实际相对误差:相对误差常用来表示和比较测量的准确度。 (3)引用误差:引用误差是仪表中通用的一种误差表示方法。 (4)基本误差 (5)附加误差:基本误差和附加误差常用于仪表和传感器中。 1-6 什么是随机误差?系统误差可以分为哪几类?系统误差有哪些检验方法?如何减小和消除系统误差? 在同一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绝对值和符号保持不变,或在条件改变时,按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可分为恒值(定值)系统误差和变值系统误差。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已确定的系统误差称为恒值(定值)系统误差;绝对值和符号变化的系统误差称为变值系统误差,变值系统误差又可分为线性系统误差、周期性系统误差和复杂规律系统误差等。 检验方法:实验对比法;残余误差观察法;准则检查法 系统误差的消除: 1. 从产生误差根源上消除系统误差; 2.用修正方法消除系统误差的影响; 3. 在测量系统中采用补偿措施; 4.可用实时反馈修正的办法,来消除复杂的变化系统误差。 1-8什么是粗大误差?如何判断监测数据中存在的粗大误差? 超出在规定条件下的预期的误差成为粗大误差,粗大误差又称为疏忽误差。 判断粗大误差的原则是看测量值是否满足正态分布,要对测量数据进行必要的检验。通常用来判断粗大误差的准则有:3 准则(莱以特准则);肖维勒准则;格拉布斯准则。 2-1什么叫传感器?它由哪几部分组成?他们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如何? 答:传感器是能感受(或响应)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通常传感器有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其中,敏感元件是指传感器中能直接感受或响应被测量的部份;转换元件是指传感器中能将敏感元件感受或响应的被测量转换成适于传输或测

遥感影像分类精度与空间分辨率的关系验证

实验一遥感影像分类精度与空间分辨率的关系验证 实验目的: 1、掌握相同传感器多光谱影像与全色影像融合方法; 2、掌握监督分类的基本流程; 3、验证遥感影像分类精度与空间分辨率的关系。 实验要求: 1、对多光谱影像和全色影像进行融合; 2、利用马氏距离法进行监督分类; 理论基础:高分辨率影像能反映更多细节信息,但是过高的的空间分辨率也会造成地物类别内部光谱可分性下降(同物异谱和异物同谱现象更严重),通过不同分辨率遥感分类精度的比较来验证这一理论。 原始实验数据:北京市朝阳区2002年奥运公园规划区IKONOS多光谱影像4个波段与IKONOS 全色波段(两者成像时间都是2002年8月26日,即是同一传感器同时成像,植被覆盖情况一致),全色波段影像大小4000*4000。class1.roi是1m空间分辨率的参考分类ROI模板。 实验步骤: 1、将IKONOS多光谱影像4个波段与IKONOS全色波段数据进行融合,操作如下: (1)打开图像bjikonospan.img和bjikonosmultispectral.img,在Available band list对话框中,选中bjikonospan.img,点击右键,选择Edit header,查看bjikonospan.img的头文件。记 录该文件的行列数,下图1~2。

图1 图2 查看头文件

(2)在ENVI主菜单,点击Basic Tools→Resize Data,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bjikonosmultispectral.img,点击OK,在接下来弹出的Resize Data Parameters对话框中,Samples后输入4001,点击回车,Lines后输入4001,点击回车,设置存储路径,OK。将重置了大小后的图像bj_resize按432的RGB模式显示,与前两个图像对比,观察其变化。 图3

遥感影像比例尺和分辨率的关系

遥感影像比例尺和分辨率的关系

遥感影像的比例尺和分辨率的关系 航空摄影测量对影像的要求 航空摄影测量的实践可以用来借鉴分析卫星影像与成图比例尺的选择。这是因为二者的成图原理相似,并且航空摄影测量具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实验数据,是非常成熟的。 航空摄影测量中没有直接给出对影像分辨率的要求,但可以通过对摄影仪物镜分辨率的要求和摄影比例尺来推断。航摄中航摄仪镜头分辨率表示通过航空摄影后在影像上能够分辨的线条的最小宽度(这里没有考虑软片和像纸的分辨率)。在航摄规范(GB/T 15661-1995)中规定航摄仪有效使用面积内镜头分辨率“每毫米内不少于25 线对”。根据物镜分辨率和摄影比例尺可以估算出航摄影像上相应的地面分辨率D,即D=M/R。(其中M 为摄影比例尺分母,R 为镜头分辨率。)根据航摄规范中“航摄比例尺的选择”的规定和以上公式,可得表(1) 成图比例尺航摄比例尺影像地面分辨率(m) 1:5000 1:10 000~1:20 000 0.4~0.8 1:10 000 1:20 000~1:40 000 0.8~1.6 1:2 5000 1:25 000~1:60 000 1.0~2.4 1:50 000 1:35 000~1:80 000 1.4~3.2 上表可以作为选择卫星影像分辨率的参考。顺便指出,从表中可以看出,虽然成图比例尺愈大,所需的影像分辨率愈高,但两者并不是成线性正比关系,而是非线性的。

2 卫星影像分辨率的选择 卫星影像分辨率的选择除了考虑不同比例尺成图对影像分辨率要求,还要考虑现有可获取的卫星影像产品之规格,因为卫星摄影与航空摄影不同,其摄影高度(即摄影比例尺)是固定的。 下面列出几种商用卫星影像的分辨率。表(2) 卫星QuickBird-2 IKONOS-2 SPOT-5 SPOT-4 Landsat-7 最高分辩率(m) 0.61 1 2.5 10 15 对照表(1)和表(2),个人认为就目前较为稳定的卫星影像货源来讲,对于1:5000~1:50 000 的基础测绘更新试验,可以考虑如下的分辨率选择。表(3) 成图比例尺卫星影像(分辨率) 1:5000~1:10 000 QuickBird(0.61m) IKONOS-2 (1m) 1:25 000 QuickBird-2(0.61m) IKONOS-2 (1m) SPOT-5(2.5m) 1:50 000 SPOT-5(2.5m) 对于已有旧版实测地形图的地区,若有足够密度的图上参考点(即可与卫片上的同位置点相一致)作范围控制的基础上,在地形图局部快速更新(修、补测)时,可以考虑适当放宽对分辨率的要求,如用2.5m 分辨率卫片局部修、补测1:10 000 地形图,用10m 分辨率卫片局部修、补测1:50 000 地形图等。 卫星与航拍影像由像素点组成,像素点越丰富,照相辨认的细节的尺寸越小。影像照片上像素点的密度常用每毫米多少条线来表示,线越多表示影像质量越高。例如,卫星影像每平方毫米的纵横线数各250条,也就是每平方毫米内排列:62500个像素点,其相邻两像素点间的距离只有4微米,这样微小的间隔,即使放大10倍,肉眼也是看不出来的。照片上4微米相当于地面距离多少呢?这与照相机的焦距和卫星的飞行高度有关。如果焦距为2米,飞行高度150公里,那末,根据简单的几何学关系就可求得地面距离为0.3米。这个长度就叫做照片的地面分辨率。通俗地说,地面分辨率是能够在照片上区分两个目标的最小间距,但它并不代表能从照片上识别地面物体的最小尺寸。1尺寸为0.3米的目标,在地面分辨率为0.3的照片上,只是1个像素点,不管把照片放大多少倍,依然只

带你认识基本的传感器特性参数

带你认识基本的传感器特性参数 复性、精度、分辨率、零点漂移、带宽,本文将对这些参数进行一一介绍。 量程 每个传感器都有自身的测量范围,被测量处在这个范围内时,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才是有一定的准确性的。 传感器的量程X FS、满量程输出值Y FS、测量上限X max、测量下限X min的关系见下图。 灵敏度 传感器的灵敏度是指其输出变化量ΔY与输入变化量ΔX的比值,可以用k表示。对于一个线性度非常高的传感器来说,也可认为等于其满量程输出值Y FS与量程X FS的比值。灵敏度高通常意味着传感器的信噪比高,这将会方便信号的传递、调理及计算。 k=ΔY ΔX

线性度 传感器的线性度又称非线性误差,是指传感器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线性程度。理想的传感器输入-输出关系应该是程线性的,这样使用起来才最为方便。但实际中的传感器都不具备这种特性,只是不同程度的接近这种线性关系。 实际中有些传感器的输入-输出关系非常接近线性,在其量程范围内可以直接用一条直线来拟合其输入-输出关系。有些传感器则有很大的偏离,但通过进行非线性补偿、差动使用等方式,也可以在工作点附近一定的范围内用直线来拟合其输入-输出关系。 选取拟合直线的方法很多,上图表示的是用最小二乘法求得的拟合直线,这是拟合精度最高的一种方法。实际特性曲线与拟合直线之间的偏差称之为传感器的非线性误差δ,其最大值与满量程输出值Y FS的比值即为线性度γL。 γL=± δ Y FS ×100% 迟滞

当输入量从小变大或从大变小时,所得到的传感器输出曲线通常是不重合的。也就是说,对于同样大小的输入信号,当传感器处于正行程或反行程时,其输出值是不一样大的,会有一个差值ΔH,这种现象称为传感器的迟滞。 产生迟滞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传感器敏感元件的材料特性、机械结构特性等,例如运动部件的摩擦、传动机构间隙、磁性敏感元件的磁滞等等。迟滞误差γH的具体数值一般由实验方法得到,用正反行程最大输出差值ΔH max的一半对其满量程输出值Y FS的比值来表示。 γH=±?H max FS ×100% 重复性 一个传感器即便是在工作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其输入量连续多次地按同一方向(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做满量程变化,所得到的输出曲线也是会有不同的,可以用重复性误差γR 来表示。 重复性误差是一种随机误差,常用正行程或反行程中的最大偏差ΔY max的一半对其满量程输出值Y FS的比值来表示。

遥感影像的比例尺和分辨率的关系

遥感影像的比例尺和分辨率的关系 航空摄影测量对影像的要求 航空摄影测量的实践可以用来借鉴分析卫星影像与成图比例尺的选择。这是因为二者的成图原理相似,并且航空摄影测量具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实验数据,是非常成熟的。 航空摄影测量中没有直接给出对影像分辨率的要求,但可以通过对摄影仪物镜分辨率的要求和摄影比例尺来推断。航摄中航摄仪镜头分辨率表示通过航空摄影后在影像上能够分辨的线条的最小宽度(这里没有考虑软片和像纸的分辨率)。在航摄规范(GB/T 15661-1995)中规定航摄仪有效使用面积内镜头分辨率“每毫米内不少于25 线对”。根据物镜分辨率和摄影比例尺可以估算出航摄影像上相应的地面分辨率D,即D=M/R。(其中M 为摄影比例尺分母,R 为镜头分辨率。)根据航摄规范中“航摄比例尺的选择”的规定和以上公式,可得表(1) 成图比例尺航摄比例尺影像地面分辨率(m) 1:5000 1:10 000~1:20 000 0.4~0.8 1:10 000 1:20 000~1:40 000 0.8~1.6 1:2 5000 1:25 000~1:60 000 1.0~2.4 1:50 000 1:35 000~1:80 000 1.4~3.2 上表可以作为选择卫星影像分辨率的参考。顺便指出,从表中可以看出,虽然成图比例尺愈大,所需的影像分辨率愈高,但两者并不是成线性正比关系,而是非线性的。 2 卫星影像分辨率的选择 卫星影像分辨率的选择除了考虑不同比例尺成图对影像分辨率要求,还要考虑现有可获取的卫星影像产品之规格,因为卫星摄影与航空摄影不同,其摄影高度(即摄影比例尺)是固定的。 下面列出几种商用卫星影像的分辨率。表(2) 卫星QuickBird-2 IKONOS-2 SPOT-5 SPOT-4 Landsat-7 最高分辩率(m) 0.61 1 2.5 10 15 对照表(1)和表(2),个人认为就目前较为稳定的卫星影像货源来讲,对于1:5000~1:50 000 的基础测绘更新试验,可以考虑如下的分辨率选择。表(3)成图比例尺卫星影像(分辨率) 1:5000~1:10 000 QuickBird(0.61m) IKONOS-2 (1m) 1:25 000 QuickBird-2(0.61m) IKONOS-2 (1m) SPOT-5(2.5m) 1:50 000 SPOT-5(2.5m) 对于已有旧版实测地形图的地区,若有足够密度的图上参考点(即可与卫片上的同位置点相一致)作范围控制的基础上,在地形图局部快速更新(修、补测)时,可以考虑适当放宽对分辨率的要求,如用2.5m 分辨率卫片局部修、补测1:10 000 地形图,用10m 分辨率卫片局部修、补测1:50 000 地形图等。

传感器复习题-李章红

传感器复习题-李章红

传感器复习题 1.1、什么是传感器?按国标定义,“传感器”应如何说明含义? 答: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感知信号检出器件和信号处理部分总称为传感器。我们对传感器的定义:一种能把特定信息(物理、化学、生物)按一定规律转换成某种可用信号输出的器件和装置。从狭义的角度来对传感器定义是:能把外界非电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输出的器件。 我国国家标准(GB7665-87)对传感器的定义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件并按照一定的规律(数学函数法则)转换成可用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定义表明传感器有这样三层含义:它是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构成的一种检测装置;能按一定规律将被测量转换成电信号输出:传感器的输出与输入之间存在确定的关系。按使用的场合不同传感器又称为变换器、换能器、探测器。 1.2、传感器有哪几部分组成?试述它们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答:(1)组成: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基本电路组成。 (2)关系及作用:传感器处于研究对象与测试系统的接口位置,即检测与控制之首。传感器是感知、获取及检测信息的窗口,一切科学研究与自动化生产过程要获取的信息都要通过传感器获取并通过它转换成容易传输与处理的电信号。其作用于地位特别重要 1.4、传感器如何分类?按传感器检测的范畴可分为哪几种? 答:按照我国制定的传感器分类体系表,传感器分为物理传感器、化学传感器、生物量传感器三大类,含12个小类。按照传感器的检测对象可分为:力学量、热学量、流体量、光学量、电量、磁学量、声学量、化学量、生物量、机器人等等。 1.7、请列举出你用到或者看到的传感器,并说明其作用。如果没有传感器,

遥感影像的分类处理

摘要 在面向对象的影像分类方法中,首先需要将遥感影像分割成有意义的影像对象集合,进而在影像对象的基础上进行特征提取和分类。本文针对面向对象影像分类思想的关键环节展开讨论和研究,(1) 采用基于改进分水岭变换的多尺度分割算法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分割。构建了基于高斯尺度金字塔的多尺度视觉单词,并且通过实验证明其表达能力优于经典的词包表示。最后,在词包表示的基础上,利用概率潜在语义分析方法对同义词和多义词较强的鉴别能力对影像对象进行分析,找出其最可能属于的主题或类别,进而完成影像的分类。 近些年来,随着航空航天平台与传感器技术的高速发展,获取的遥感影像的分辨率越来越高。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各行业部门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除了传统的国土资源、地质调查和测绘测量等部门,还涉及到城市规划、交通旅游和环境生态等领域,极大地拓展了遥感影像的应用范围。因此,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处理分析成为备受关注的领域之一。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包括以下三种形式:高空间分辨率(获取影像的空间分辨率从以前的几十米提高到1 至5 米,甚至更高);高光谱分辨率(电磁波谱被不断细分,获取遥感数据的波段数从几十个到数百个);高时间分辨率(遥感卫星的回访周期不断缩短,在部分区域甚至可以连续观测)。本文所要研究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均是指“高空间分辨率”影像。 相对于中低分辨率的遥感数据,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具有更加丰富的空间结构、几何纹理及拓扑关系等信息,对认知地物目标的属性特征更加方便,如光谱、形状、纹理、结构和层次等。另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有效减弱了混合像元的影响,并且能够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下反映地物特征的细节变化,为实现更高精度的地物识别和分类提供了可能。 然而,传统的遥感影像分析方法主要基于“像元”进行,它处于图像工程中的“图像处理”阶段(见图1-1),已然不能满足当今遥感数据发展的需求。基于“像元”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更多地依赖光谱特征,而忽视影像的纹理、形状、上下文和结构等重要的空间特征,因此,分类结果会产生很严重的“椒盐(salt and pepper)现象”,从而影响到分类的精度。虽然国内外的很多研究人员针对以上缺陷提出了很多新的方法,如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 、纹理聚类、分层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ing) 、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 NN)等,但仅依靠光谱特征的基于像元的方法很难取得更好的分类结果。基于“像元”的传统分类方法还有着另一个局限:无法很好的描述和应用地物目标的尺度特征,而多尺度特征正是遥感信息的基本属性之一。由于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同样的地表空间格局与过程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单一尺度下对遥感影像进行分析和识别是不全面的。为了得到更好的分类结果,需要充分考虑多尺度特征。 针对以上问题,面向对象的处理方法应运而生,并且逐渐成为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分析和识别的新途径。所谓“面向对象”,即影像分析的最小单元不再是传统的单个像元,而是由特定像元组成的有意义的同质区域,也即“对象”;因此,在对影像分析和识别的过程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一体化测图系统PixelGrid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一体化测图系统PixelGrid 北京四维空间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一、概况介绍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一体化测图系统PixelGrid(以下简称“PixelGrid”)是由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十一五”重大科技成果,获得2009年度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将这一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2008年开始,由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参股单位北京四维空间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成果转化和产品化,并开展销售。 该软件是我国西部1:5万地形图空白区测图工程以及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程的主力软件, 被誉为国产的“像素工厂”。 PixelGrid以其先进的摄影测量算法、集群分布式并行处理技术、强大的自动化业务化处理能力、高效可靠的作业调度管理方法、友好灵活的用户界面和操作方式,全面实现了对卫星影像数据、航空影像数据以及低空无人机影像数据的快速自动处理,可以完成遥感影像从空中三角测量到各种比例尺的DEM/DSM、DOM等测绘产品的生产任务。 PixelGrid软件主界面。 二、主要特点 PixelGrid系统以现代摄影测量与遥感科学技术理论为基础,融合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采用基于RFM通用成像模型的大范围遥感影像稀少或无控制区域网平差、基于旋转/缩放不变性特征多影像匹配的高精度航空影像自动空三、基于多基线/多重特征的高精度DEM/DSM自动提取、等高线数据半自动采集及网络分布式编辑、基于地理信息数据库等多源控制信息的高效影像地图制作、基于松散耦合并行服务中间件的集群分布式并行计算等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是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制的一款类似“像素工厂”(ISTAR PixelFactoryTM)的新一代多源航空航 天遥感数据一体化高效能处理系统。

遥感影像的比例尺和分辨率的关系

遥感影像的比例尺和分辨率的关系 GIS 2010-09-16 00:27:43 阅读3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航空摄影测量对影像的要求 航空摄影测量的实践可以用来借鉴分析卫星影像与成图比例尺的选择。这是因为二者的成图原理相似,并且航空摄影测量具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实验数据,是非常成熟的。 航空摄影测量中没有直接给出对影像分辨率的要求,但可以通过对摄影仪物镜分辨率的要求和摄影比例尺来推断。航摄中航摄仪镜头分辨率表示通过航空摄影后在影像上能够分辨的线条的最小宽度(这里没有考虑软片和像纸的分辨率)。在航摄规范(GB/T 15661-1995)中规定航摄仪有效使用面积内镜头分辨率“每毫米内不少于25 线对”。根据物镜分辨率和摄影比例尺可以估算出航摄影像上相应的地面分辨率D,即D=M/R。(其中M 为摄影比例尺分母,R 为镜头分辨率。)根据航摄规范中“航摄比例尺的选择”的规定和以上公式,可得表(1) 成图比例尺航摄比例尺影像地面分辨率(m) 1:5000 1:10 000~1:20 000 0.4~0.8 1:10 000 1:20 000~1:40 000 0.8~1.6 1:2 5000 1:25 000~1:60 000 1.0~2.4 1:50 000 1:35 000~1:80 000 1.4~3.2 上表可以作为选择卫星影像分辨率的参考。顺便指出,从表中可以看出,虽然成图比例尺愈大,所需的影像分辨率愈高,但两者并不是成线性正比关系,而是非线性的。 2 卫星影像分辨率的选择 卫星影像分辨率的选择除了考虑不同比例尺成图对影像分辨率要求,还要考虑现有可获取的卫星影像产品之规格,因为卫星摄影与航空摄影不同,其摄影高度(即摄影比例尺)是固定的。 下面列出几种商用卫星影像的分辨率。表(2) 卫星QuickBird-2 IKONOS-2 SPOT-5 SPOT-4 Landsat-7 最高分辩率(m) 0.61 1 2.5 10 15 对照表(1)和表(2),个人认为就目前较为稳定的卫星影像货源来讲,对于1:5000~1:50 000 的基础测绘更新试验,可以考虑如下的分辨率选择。表(3) 成图比例尺卫星影像(分辨率) 1:5000~1:10 000 QuickBird(0.61m) IKONOS-2 (1m) 1:25 000 QuickBird-2(0.61m) IKONOS-2 (1m)

传感器复习题与答案(20200514000120)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复习题 第一章传感器概述 1.什么是传感器?传感器由哪几个部分组成?试述它们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1)传感器定义:广义的定义:一种能把特定的信息(物理、化学、生物)按一定的规律转换成某种可用信号输出的器件和装置。广义传感器一般由信号检出器件和信号处理器件两部分组成;狭义的定义:能把外界非电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输出的器件。 我国国家标准对传感器的定义是: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和装置。 以上定义表明传感器有这样三层含义:它是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构成的一种检测装置;能按一定规律将被测量转换成电信号输出;传感器的输出与输入之间存在确定的关系。 (2)组成部分:传感器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转换电路组成。 (3)他们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敏感元件是直接感受被测量,并输出与被测量成确定关系的物理量;转换元件把敏感元件的输出作为它的输入,转换成电路参量;上述电路参数接入基本转换电路,便可转换成电量输出。 2.传感器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什么?现代传感器有哪些特征,现在的传感器多以什么物理量输出? (1)发展趋势:①发展、利用新效应;②开发新材料;③提高传感器性能和检测范围;④微型化与微功耗;⑤集成化与多功能化;⑥传感器的智能化;⑦传感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2)特征:由传统的分立式朝着集成化。数字化、多动能化、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光机电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具有高精度、高性能、高灵敏度、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长寿命、高信噪比、宽量程和无维护等特点。 (3)输出:电量输出。 3.压力、加速度、转速等常见物理量可用什么传感器测量?各有什么特点? 名称特点应用 电阻式传感器电阻式传感器具有体积小、质量轻、 结构简单、输出精度较高、稳定性好、 适于动态和静态测量等特点。 用于力、力矩、压力、位移、加速度、 重量等参数的测量 电容式传感器小功率、高阻抗;具有很高的输入阻 抗;静电引力小,工作所需作用力小; 有较高的频率,动态响应特性好;结 构简单,可进行非接触测量。优点是 电容式传感器用于位移、振动、角度、 加速度等机械量精密测量。逐渐应用 于压力、压差、液面、成份含量等方 面的测量。

遥感影像分辨率的概念及常见传感器的分辨率

遥感影像分辨率的概念 1空间分辨率 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是用于记录数据的最小度量单位,一般用来描述在显示设备上所能够显示的点的数量(行、列),或在影像中一个像元点所表示的面积。 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间视场,或是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当分辨率为1km时,一个像元代表地面1kmX1km的面积,即1km2;当分辨率为30m时,一个像元代表地面30m×30m的面积;当分辨率为1m时,也就是说,图像上的一个像元相当于地面1m x 1m的面积,即1m2。 因为遥感拍摄的像片是由位于不同高度,装在不同载体(如飞机、卫星等)上的不同清晰度(分辨率)照相设备,以不同的照相(采集)方式,获取的遥感像片(图像、数据、影像等),这些遥感图像是具有不同清晰度、不同分辨率的照片。类似我们在生活中用135 照相机拍摄一棵树,从汽车上拍一张,然后再从飞机上拍一张,两张135底片在放大同一棵树时,其放大效果是不一样的。肯定是高度低的135照片放大后的效果最清晰,也就是说分辨率最高。 遥感卫星的飞行高度一般在4000km~600 km之间,图像分辨率一般从1 km~1m之间。图像分辨率是什么意思呢?可以这样理解,一个像元,代表地面的面积是多少。像元是什么意思呢?像元相当于电视屏幕上的一个点(电视是由若干个点组成的图像画面),相当于计算机显示屏幕上的一个象素,相当于一群举着不同色板拼成画图的人中的一个。 光谱分辨率,指成像的波段范围,分得愈细,波段愈多,光谱分辨率就愈高,现在的技术可以达到5~6nm(纳米)量级,400多个波段。 2光谱分辨率 光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光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间隔越小,分辨率越高。 光谱分辨率指成像的波段范围,分得愈细,波段愈多,光谱分辨率就愈高,现在的技术可以达到5~6nm(纳米)量级,400多个波段。

遥感影像的比例尺和分辨率的关系

遥感影像的比例尺和分辨率的关系 1 航空摄影测量对影像的要求 航空摄影测量的实践可以用来借鉴分析卫星影像与成图比例尺的选择。这是因为二者的成图原理相似,并且航空摄影测量具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实验数据,是非常成熟的。 航空摄影测量中没有直接给出对影像分辨率的要求,但可以通过对摄影仪物镜分辨率的要求和摄影比例尺来推断。航摄中航摄仪镜头分辨率表示通过航空摄影后在影像上能够分辨的线条的最小宽度(这里没有考虑软片和像纸的分辨率)。在航摄规范(GB/T 15661-1995)中规定航摄仪有效使用面积内镜头分辨率“每毫米内不少于25 线对”。根据物镜分辨率和摄影比例尺可以估算出航摄影像上相应的地面分辨率D,即D=M/R。(其中M 为摄影比例尺分母,R 为镜头分辨率。)根据航摄规范中“航摄比例尺的选择”的规定和以上公式,可得表(1) 成图比例尺航摄比例尺影像地面分辨率(m) 1:5000 1:10 000~1:20 000 0.4~0.8 1:10 000 1:20 000~1:40 000 0.8~1.6 1:2 5000 1:25 000~1:60 000 1.0~2.4 1:50 000 1:35 000~1:80 000 1.4~3.2 上表可以作为选择卫星影像分辨率的参考。顺便指出,从表中可以看出,虽然成图比例尺愈大,所需的影像分辨率愈高,但两者并不是成线性正比关系,而是非线性的。 2 卫星影像分辨率的选择 卫星影像分辨率的选择除了考虑不同比例尺成图对影像分辨率要求,还要考虑现有可获取的卫星影像产品之规格,因为卫星摄影与航空摄影不同,其摄影高度(即摄影比例尺)是固定的。下面列出几种商用卫星影像的分辨率。表(2) 卫星 QuickBird-2 IKONOS-2 SPOT-5 SPOT-4 Landsat-7 最高分辩率(m) 0.61 1 2.5 10 15

遥感影像分辨率

遥感分辨率与制图比例尺关系 张益新 (淮海工学院测绘工程学院,江苏连云港 222005) 摘要:分析遥感影像分辨率与制图比例尺相关的关系,从遥感分辨率与制图比例尺的数学定律来阐述两者的关系,最后指出如何选取适当空间分辨率的卫星影像,为制图提供帮助 关键词:遥感影像分辨率比例尺关系 1.引言 当今世界随着信息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测量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测量技术为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遥感技术作为目前测量顶端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在科学家的努力下,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有了很大提高。原来只有航空影像能够达到的精度,如今遥感影像也能够满足需要。卫星遥感影像是平面几何精度与地物类别精度的统一,影像空间分辨率是决定影像精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像精度要满足相应比例尺地图更新对于影像识别能力和成图精度要求,同时又要考虑地图更新成本。冗余的分辨率会增加影像购买成本和加重内业处理的负担;而若分辨率达不到一定要求,细小的地物就无法判读、影像控制点精度得不到保证,满足不了成图精度。现在我们就来讨论遥感影像分辨率与制图比例尺的关系。 2.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与成图比例尺的数学关系 资源卫星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R (单位为m ) 与可制作的合理成图比例尺m (m 为比例尺分母) 以及图件要求的误差范围e (单位为mm ) 存在以下关系: e ×m × 10-3= C ×R (1) 式中 C ——影像几何校正系数, 即: 经几何校正以后,最差的像元位置均方根差(Roo t M ean Squa re, 简称RM S) , 以像元为单位, 达到多少个像元; e——人眼的分辨率, 通常采用0.2mm。式(1) 的左边是一般图件允许的实地误差(以m 为单位) , 而右边是遥感影像校正后存在的实地误差, 这两个误差在遥感制图中应当相等, 也是(1) 式成立的基础。几何校正系数C 是一个待定变量。以RTK GPS(Real T ime Kinemat ic GPS) 测量值作为真值, 求出精校正遥感影像与真值的误差, 计算得到误差的均方根差, 就可以求出精纠正遥感影像均方根差的像元个数,即C 的值。C 值确定后, 利用(1) 式可以计算出此遥感影像可以制作的合理成图比例尺。通常, 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越低, 几何校正系数C 就应设置越大, 这是因为空间分辨率越低, 影像边缘几何变形就越大, 几何校正的效果就越差。

遥感影像的比例尺和分辨率的关系

遥感影像的比例尺和分辨率的关系 遥感影像的比例尺和分辨率的关系 航空摄影测量对影像的要求 航空摄影测量的实践可以用来借鉴分析卫星影像与成图比例尺的选择。这是因为二者的成图原理相似,并且航空摄影测量具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实验数据,是非常成熟的。 航空摄影测量中没有直接给出对影像分辨率的要求,但可以通过对摄影仪物镜分辨率的要求和摄影比例尺来推断。航摄中航摄仪镜头分辨率表示通过航空摄影后在影像上能够分辨的线条的最小宽度(这里没有考虑软片和像纸的分辨率)。在航摄规范(GB/T 15661-1995)中规定航摄仪有效使用面积内镜头分辨率“每毫米内不少于25 线对”。根据物镜分辨率和摄影比例尺可以估算出航摄影像上相应的地面分辨率D,即D=M/R。(其中M 为摄影比例尺分母,R 为镜头分辨率。)根据航摄规范中“航摄比例尺的选择”的规定和以上公式,可得表(1) 成图比例尺航摄比例尺影像地面分辨率(m) 1:5000 1:10 000~1:20 000 0.4~0.8 1:10 000 1:20 000~1:40 000 0.8~1.6 1:2 5000 1:25 000~1:60 000 1.0~2.4 1:50 000 1:35 000~1:80 000 1.4~3.2 上表可以作为选择卫星影像分辨率的参考。顺便指出,从表中可以看出,虽然成图比例尺愈大,所需的影像分辨率愈高,但两者

并不是成线性正比关系,而是非线性的。 2 卫星影像分辨率的选择 卫星影像分辨率的选择除了考虑不同比例尺成图对影像分辨率要求,还要考虑现有可获取的卫星影像产品之规格,因为卫星摄影与航空摄影不同,其摄影高度(即摄影比例尺)是固定的。下面列出几种商用卫星影像的分辨率。表(2) 卫星QuickBird-2 IKONOS-2 SPOT-5 SPOT-4 Landsat-7 最高分辩率(m) 0.61 1 2.5 10 15 对照表(1)和表(2),个人认为就目前较为稳定的卫星影像货源来讲,对于1:5000~1:50 000 的基础测绘更新试验,可以考虑如下的分辨率选择。表(3) 成图比例尺卫星影像(分辨率) 1:5000~1:10 000 QuickBird(0.61m) IKONOS-2 (1m) 1:25 000 QuickBird-2(0.61m) IKONOS-2 (1m) SPOT-5(2.5m) 1:50 000 SPOT-5(2.5m) 对于已有旧版实测地形图的地区,若有足够密度的图上参考点(即可与卫片上的同位置点相一致)作范围控制的基础上,在地形图局部快速更新(修、补测)时,可以考虑适当放宽对分辨率

IKONOS卫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分辨率是多少

IKONOS卫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分辨率是多少? IKONOS卫星简介 IKONOS为美国DigitalGlobe公司的高分辨率遥感卫星,于1999年09月24日发射,其影像分辨率达0.82米,为全球首颗提供1米以下分辨率的商用光学卫星,揭开了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时代。--广西善图科技。 IKONOS卫星基本参数

IKONOS卫星影像样片 IKONOS卫星影像 IKONOS卫星影像 卫星遥感数据分类: 一、卫星分辨率 1.0.3米:worldview3、worldview4 2.0.4米:worldview3、worldview2、geoeye、kompsat-3A 3.0.5米:worldview3、worldview2、geoeye、worldview1、pleiades、高景一号 4.0.6米:quickbird、锁眼卫星 5.1米:ikonos、高分二号、kompsat、deimos、北京二号 6.1.5米:spot6、spot7、锁眼卫星 7.2.5米:spot5、alos、资源三号、高分一号(4颗)、高分六号、锁眼卫星 8.5米:spot5、rapideye、锁眼卫星、planet卫星4米

9.10米:spot5、spot4、spot3、spot2、spot1、Sentinel-卫星 10.15米:landsat5(tm)、landsat(etm)、landsat8、高分一号16米 二、卫星类型 1.光学卫星:spot2、spot3、spot4、spot5、spot6、spot7、worldview1、worldview2、worldview3、worldview4、quickbird、geoeye、ikonos、pleiades、deimos、spot1、kompsat系例、landsat5(tm)、Sentinel-卫星、landsat(etm)、rapideye、alos、kompsat系例卫星、planet卫星、高分一号、高分二号、高分六号、北京二号、高景一号、资源三号、环境卫星。 2.雷达卫星:terrasar-x、radarsat-2、alos雷达卫星、高分三号卫星、哨兵卫星 3.侦查卫星:美国锁眼卫星全系例(1960-1980) 4.高光谱类卫星:高分五号、环境小卫星、ASTER卫星、EO-1卫星 三、卫星国籍 1.美国:worldview1、worldview2、worldview3、quickbird、geoeye、ikonos、landsat5(tm)、landsat(etm)、锁眼卫星、planet卫星 2.法国:pleiades、spot1、spot2、spot3、spot4、spot5、spot6 3.中国:高分一号、高分二号、高分六号、高景卫星、北京二号、资源三号等 4.德国:terrasar-x、rapideye 5.加拿大:radarsat-2 四、卫星发射年份 1.1960-1980年:锁眼卫星(0.6米分辨率至10米) 2.1980-1990年:landsat5(tm)、spot1 3.1990-2000年:spot2、spot3、spot4、landsat(etm)、ikonos 4.2000-2010年:quickbird、worldview1、worldview2、spot5、rapideye、radarsat-2、alos 5.2010-至今:高分一号、高分二号、高分三、高分四、高分五、高分六号、高分七、spot6、spot7、资源三号、worldview3、worldview4、pleiades、高景卫星、planet卫星

传感器复习总结

1. 什么是测量值的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引用误差? 某量值的测得值和真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相对误差有实际相对误差和标称相对误差两种表示方法。实际相对误差是绝对误差与被测量的真值之比;标称相对误差是绝对误差与测得值之比。引用误差是仪表中通用的一种误差表示方法,也用相对误差表示,它是相对于仪表满量程的一种误差。引用误差是绝对误差(在仪表中指的是某一刻度点的示值误差)与仪表的量程之比。 2. 什么是测量误差?测量误差有几种表示方法?它们通常应用在什 么场合? 测量误差是测得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测量误差可用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表示,引用误差也是相对误差的一种表示方法。在实际测量中,有时要用到修正值,而修正值是与绝对误差大小相等符号相反的值。在计算相对误差时也必须知道绝对误差的大小才能计算。采用绝对误差难以评定测量精度的高低,而采用相对误差比较客观地反映测量精度。引用误差是仪表中应用的一种相对误差,仪表的精度是用引用误差表示的。 3. 已知待测力为70N,现在有两只测力仪表。一直测量范围为0- 500N,精度为0.5级,另一只测量范围为0-100N,精度为1.0级。 问选用哪一只测力仪表好? 解:最大满度相对误差为±0.5%±1%,绝对误差为±2.5和±1。 R1=±2.5/70=±3.57%,R2=±1/70=±1.43%,R1>R2,则选第二只表较好。 4. 标准差有几种表示形式?如何计算?分别说明它们的含义。 标准偏差简称标准差,有标准差,标准差的估计值及算术平均值的标准 差。 Image Image () Image 由于随机误差的存在,等精度测量列中各个测得值一般皆不相同,它们围绕着该测量列的算术平均值有一定的分散,此分散度说明了测量列中单次测得值的不可靠性,标准差是表征同一被测量的n次测量的测得值分散性的参数,可作为测量列中单次测量不可靠性的评定标准。而被测量的真值为未知,故不能求得标准差,在有限次测量情况下,可用残余误差代替真误差,从而得到标准差的估计值,标准差的估计值含义同标准差,也是作为测量列中单次测量不可靠性的评定标准。

传感器常用参数的含义

真空传感器是工业实践中最常用的一种压力传感器,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自控环境。每种仪器在使用的时候,我们都力求能够使其测量结果精准,而首要的就是对该产品相关信息要有了如指掌,才能够为其安装使用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就让艾驰商城小编对传感器常用参数的含义来一一为大家做介绍吧。 1、传感器: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有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1)敏感元件是指传感器中能直接(或响应)被测量的部分。 (2)转换元件指传感器中能较敏感元件感受(或响应)的北侧量转换成是与传输和(或)测量的电信号部分。 (3)当输出为规定的标准信号时,则称为变送器。 2、测量范围:在允许误差限内被测量值的范围。 3、量程:测量范围上限值和下限值的代数差。 4、精确度:被测量的测量结果与真值间的一致程度。 5、从复性:在所有下述条件下,对同一被测的量进行多次连续测量所得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 6、分辨力:传感器在规定测量范围圆可能检测出的被测量的最小变化量。 7、阈值:能使传感器输出端产生可测变化量的被测量的最小变化量。 8、零位:使输出的绝对值为最小的状态,例如平衡状态。 9、激励:为使传感器正常工作而施加的外部能量(电压或电流)。 10、最大激励:在市内条件下,能够施加到传感器上的激励电压或电流的最大值。 11、输入阻抗:在输出端短路时,传感器输入的端测得的阻抗。 12、输出:有传感器产生的与外加被测量成函数关系的电量。 13、输出阻抗:在输入端短路时,传感器输出端测得的阻抗。 艾驰商城是国内最专业的MRO工业品网购平台,正品现货、优势价格、迅捷配送,是一站式采购的工业品商城!具有10年工业用品电子商务领域研究,以强大的信息通道建设的优势,以及依托线下贸易交易市场在工业用品行业上游供应链的整合能力,为广大的用户提供了传感器、图尔克传感器、变频器、断路器、继电器、PLC、工控机、仪器仪表、气缸、五金工具、伺服电机、劳保用品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习题及答案

习题集及答案 第1章概述 什么是传感器?按照国标定义,“传感器”应该如何说明含义? 传感器由哪几部分组成?试述它们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传感器如何分类?按传感器检测的范畴可分为哪几种? 答案 答: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感知信号检出器件和信号处理部分总称为传感器。我们对传感器定义是:一种能把特定的信息(物理、化学、生物)按一定规律转换成某种可用信号输出的器件和装置。从狭义角度对传感器定义是:能把外界非电信息转换成电信号输出的器件。 我国国家标准(GB7665—87)对传感器(Sensor/transducer)的定义是:“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和装置”。定义表明传感器有这样三层含义:它是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构成的一种检测装置;能按一定规律将被测量转换成电信号输出;传感器的输出与输入之间存在确定的关系。按使用的场合不同传感器又称为变换器、换能器、探测器。 答: 组成——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基本电路组成; 关系,作用——传感器处于研究对象与测试系统的接口位置,即检测与控制之首。传感器是感知、获取与检测信息的窗口,一切科学研究与自动化生产过程要获取的信息都要通过传感器获取并通过它转换成容易传输与处理的电信号,其作用与地位特别重要。 答:(略)答: 按照我国制定的传感器分类体系表,传感器分为物理量传感器、化学量传感器以及生物量传感器三大类,含12个小类。按传感器的检测对象可分为:力学量、热学量、流体量、光学量、电量、磁学量、声学量、化学量、生物量、机器人等等。 第3章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何为电阻应变效应?怎样利用这种效应制成应变片? 图3-31为一直流电桥,负载电阻R L趋于无穷。图中E=4V,R1=R2=R3=R4=120Ω,试求:①R1为金属应变片,其余为外接电阻,当R1的增量为ΔR1=Ω时,电桥输出电压U0=? ② R1、R2为金属应变片,感应应变大小变化相同,其余为外接电阻,电桥输出电压U0=? ③ R1、R2为金属应变片,如果感应应变大小相反,且ΔR1=ΔR2 =Ω,电桥输出电压U0=? 答案 答: 导体在受到拉力或压力的外界力作用时,会产生机械变形,同时机械变形会引起导体阻值的变化,这种导体材料因变形而使其电阻值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电阻应变效应。 当外力作用时,导体的电阻率 、长度l、截面积S都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电阻值R的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