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的世界经济环境对会计理论及模式的影响.doc

浅谈当前的世界经济环境对会计理论及模式的影响.doc
浅谈当前的世界经济环境对会计理论及模式的影响.doc

浅谈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理论及模

式的影响-

一、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方法及理论的影响

1、对会计对象带来的挑战

会计对象是指企事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流动的资金现象,这些流动的资金就是会计需要计算和控制的内容。主要是反映会计要素的冲击,其具体表现就是会计要素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来做出不断调整。因为,要更好的适应经济的变化发展,就必须要及时修改会计要素,由此才能够为会计目的做出相应的准备。

2、对会计报表目标带来的挑战

会计报表目标就是指为会计的核查对象安排的会计信息以及对会计报表使用者到来的需要,会计目标是发展会计实务和理论的根本事项和条件,也是会计理论基本结构的最顶层。

会计目标的冲击造成了理论学家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个是受委托责任观点,它是针对过去并且强调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另一个是决策有用观点,主要是针对将来着重讲了信息质量的相关性。未来的会计信息发展方向应该是要向使用的人不仅要提供质量效果好的信息,同时也要注意受委托的责任信息,这才是会计发展的正确目标。

3、对会计计量带来的挑战

会计计量就是用货币等不同的计量单位来计算各种经济业务发生的过程,用明确的数字计量来确定事物发生之间关系。以前会计在计量方面上就是用成本计算、折旧、损益类等方面的实务来表现的,这种计量成本的模式是过去传统的方法。而在经济

社会,人们讲究的是无形资产代替有形资产。由此可见,传统的计量模式将被公允价值计量的模式取代,但是公允价值模式的计量法带有主观判断性,缺乏可靠性,而历史的成本计量模式具有可依据性,比较客观。所以,面临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在推行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计量模式要依据传统的成本计量模式,这也是未来会计发展的趋势。

二、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模式的影响

1、会计管理体制与经济环境

一国会计管理体制类型是由一国的经济体制来决定的,经济体制方面强调的是政府干预,一般会采取集中与立法型会计管理体制,经济体制不强调政府干预,采取的是自我管理型会计管理体制。在前一种管理体制下,大多是政府部门制定会计规范,后一种体制下,主要是民间会计职业团体制定会计规范。

2、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与经济环境

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质就是在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间配置会计信息的一个政策问题,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被分为公开、核准和混合制度。会计信息披露包括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注释、补充信息及其他会计信息等。对于会计信息问题,日本和法国对信息披露是十分具体的,并且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有很多。这是在两国经济体制下政府力量的表现。而相比较这两国来说,美国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定则就比较笼统,但是在实务中,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很多,证券交易所对信息披露的要求也十分严格,这样充分体现出美国经济中政府力量较小。会计信息披露的时间要求和披露的频率不同,反映了各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重视不同,同时也表现了各国对吸收外资的政策不同。由此可见,在既定的经济环境下,既要充分考虑到本国证券发展的阶段及投资者的心

态,也要考虑到本国经济体制等诸多因素,这样才能建立并完善本国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3、会计准则与经济环境

在各国会计中,会计准则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是会计准则的产生是经济环境变化的结果,会计准则的存在、发展则需要适应既定的经济环境。为了更深刻地认识到会计准则,还要深入的研究会计准则与经济环境的相互联系。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分离,公司的投资者越来越多,投资者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真实公允的财务报表成为需要,随之也产生了会计准则的需要。

三、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1、会计电算化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会计工作的重点发生转移。传统的会计工作集中于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在经济环境下,因会计电算化被广泛应用,所以会计人员将从繁杂的日常会计事务转向参与决策和经营分析等方面。

2、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着重强调科学性和合理性。简化核算不应当再成为评价会计方法是否应当选用的标准,而是将科学性和合理性当作是选择会计核算方法时唯一需要考虑的因素。

3、增强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和多样性,导致财务报告体系的改革。在社会经济大环境下,会计要消灭信息孤岛,实现信息集成。由于不同用户对会计信息有不同的需要,所以会计应当建立多元化的会计频道,提供不同的会计信息来满足不同用户对会计信息的要求。

4、对国际会计准则的需要更加迫切。社会经济环境在客观上要求国际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应予协调和统一。

四、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做出的相关调整

1、借助于政府的有效手段对经济环境进行有效规范

从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来看,它是在本国市场体制的基础上,再借助于国外市场的特点建设起来的,经济的主体单位是市场。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很多缺陷和不足,这就要求政府采用适当的法律或其他手段来正确的规划经济体制,干预市场的发展形势,从而为会计工作的正常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

2、改变会计计算的计量模式

在社会无形资产的不断增多的状况下,也应该对会计计算的范围作出调整,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后,更决定了传统的成本计量模式已经出现了许多不足,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因此,改进会计核算和计量模式就成了必然。首先,要增加会计信息的容量,充分考虑到非货币形式的模式。其次,还要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形式的计量模式,结合着传统的成本模式和多种计量模式来改变会计核算的计量模式。通过这种方式的结合才能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全面性。

3、跟上国际会计的步伐,健全会计制定标准

会计作为一门国际化的管理学课程,我国必须跟上国际会计的步伐,严格依据国际会计的变化形势,降低会计准则中的多项会计方法和标准。同时,也要避免主观性的控制出现会计信息不准确的问题。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大发展背景下,如何确保会计在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下稳定的发展就成了一个主要研究课题。所以,会计专业的人员就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在今后的事业发展过程中找到经济环境与会计融洽互动的有效解决方法。

浅谈当前我国部分高校趋同化发展缘由的

组织社会学透视-

“ 关键词:大学组织理性;理性关联;趋同化

摘要:我国高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趋同化是需要解释的现象。基于社会理性与组织理性的关系理论对大学组织理性与社会理性的关系进行研究是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在此研究视角下指出大学组织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类型关联和一致性因果关联是大学趋同的普遍性前提机制,而社会理性的强制机制与大学组织理性的合法性诉求机制是促使我国大学趋同的现实因素。

当前,我国大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倍受人们关注的趋同现象,正如像有的学者所总结的,“我国大学具有一样的发展目标、一样的价值取向、一样的管理体制、一样的培养目标和模式、一样的科研导向。”我们把大学在发展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相互间平均化或一致化的动态行为过程以及在形式上表现为越来越相似的现象称为大学趋同化发展。对于我国大学趋同现象的原

因,当前学界有不同的解释。董云川教授在罗列了趋同表现的基础上认为“造成中国‘千校一面’的主导因素是中国传统意识中的‘大一统’观念和政府对教育管理得过多、统得过死的高度控制性集权”;而以王义遒教授为代表的研究者则在研究大学定位时探讨了这一现象,并认为高校趋同源于高校办学目标过于笼统、国家对学校的投人及其社会地位的确定取决于学校、高校领导人的面子观和人才市场发育不完全等原因。有些研究者则在探讨大学办学特色的基础上论述了大学趋同的原因,如李爱民认为主要是由于大学管理者缺乏个性从而使大学理念落后,导致大学没有独创理念,只得模仿移植。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我国大学趋同的缘由,为我们做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一些不完善:一是对这一现象的解释过于笼统,大多只是作现象陈述而没有给出深层原因;二是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是从大学如何定位及如何建设特色大学角度触及到的,没有将大学趋同作为专门论题进行研究,所以对问题解释力度不够。本文运用组织社会学中组织理性与社会理性的关联理论来分析和说明我国大学趋同化现象,以揭示我国大学趋同的深层原因。笔者主要通过探究大学组织理性与社会理性间的类型、因果关联,来解释引起大学行为和形式趋同的普遍性力量。

一、大学的组织理性及其与社会理性的类型关联

组织社会学中所论及的“理性”是从哲学中借鉴来的概念,它是指“思想和行动自觉地符合逻辑规则和经验知识,在这种思想和行动中,各种目的都是前后一致的和彼此一致的,并且运用最适合的手段来达到目的”也就是说,在组织社会学的传统中,同哲学一样,把理性看作是社会主体的一种特有的社会能力,一种追寻目的符合逻辑的最适当地实现手段的能力。在此基础上,

把组织理性界定为组织表现出这样一种状态,即一个社会组织中具有了那些得到主要组织成员自觉遵循的一套独特的共识性或强制性的行动逻辑规则和经验惯例,这些规则和惯例或者与组织生存和组织各种目标的实现手段相关,或者与组织成员在组织中的地位合法性有关。当事实的组织出现了这种状态时,该组织就是具有了组织理性,它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从组织理性概念可以看到,组织理性与人和社会的理性是不同的。首先,它是在社会组织内部构建起来的,而不是想当然就存在的。其次,它有一个形成与消解的过程,即组织可以形成自己的理性,也可以丧失自己的理性。作为事实的社会组织一大学,它的组织理性就是大学内多数成员遵守的行动逻辑规则和经验惯例,它是作为大学成员的个人理性和既存的抽象社会理性共同影响下形成的。不过这一理性有十分丰富的具体内容,并且不同时空它的内容不完全相同,这也就是说大学的组织理性是处在流变状态下的,它要么是在有和无的状态之间,要么是在失去理性和获得理性的行动之间反映出来,这种特性就造成了大学组织理性的被建构和易受外界影响的特性。

组织理论认为,“组织理性与社会理性之间存在着类型的关联,即社会有什么样的理性类型,受其影响,组织就有与之对应的理性类型。”一方面,从社会理性的历史类型来看,则有“宫廷理性”一技术理性一沟通理性这样一个纵向链条。“宫廷理性”是指社会形成了与成员地位和权力获得方式有关的那些行动逻辑规则和经验惯例,它所处理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地位和权力的分配。技术理性虽然是哈贝马斯对所看到的那条西方社会理性化路向所作的归纳,但是从当前全球范围来看,以理性为基础的西方现代性随着全球化而波及后发达国家,其最显著的表现是技术理

性像在发达国家一样在发展中国家成为成长中的理性。沟通理性则是哈贝马斯提出的解决韦伯式对西方社会悲观情结的对策或方案,哈贝马斯认为虽然从近二百多年西方历史发展的过程衡量,技术理性对人的控制愈来愈强,但是“世界观祛魅”还使人懂得用理性的态度跟别人交往,即不用任何内在的压力或外在的压力加诸对方身上,而用论证来说服对方达成共识或了解,并且接受从不同的演绎角度去解决问题。这种不同于技术理性的理性就是沟通理性。我们从社会理论的内在逻辑性上进行考量时,可以将这三种理性在概念上看作是社会理性发展的三个阶段,它们具有阶段相续的逻辑。但是从事实的社会来说,这三种理性可以在不同的社会中存在,也可以以各自不同的程度组合于一个社会中,与此对应,社会组织的理性也可能处在三个阶段的任何一段,也可能同时具有不止一个阶段的理性特征。据此,社会组织就有与社会相同类型理性或相同类型组合成的理性。

另一方面,按照韦伯从指向特征来划分理性来说,则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前者是用来分析社会行动的,后者是用来分析社会结构的。韦伯提出这两组理性二分法是有其深意的:事实的社会行动是由不同理想类型的社会理性组合的。因此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是以各自不同程度组合在一起存在于一个社会。

基于上述两个方面,作为事实的社会组织,其理性就是由历史类型理性和指向特征类型纵横交织而成的特定组合。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它的理性与社会理性之间必然存在类型关联,即有什么样类型的社会理性,大学就相应地有与社会对应的组织理性类型。因此,就历史理想类型而言,大学的组织理性的发展同样存在“宫廷理性”、技术理性和沟通理性三种基本类型。大学

的“宫廷理性”就是大学中形成了与大学成员地位和权力的获得方式有关,而与组织的效率和组织目标无关的那些行动逻辑规则和经验惯例,而且这些规则和惯例得到大学主要成员的共识或服从。它所要处理的主要问题是大学内部地位和权力的分配,而大学的其他资源分配都是基于地位和权力分配来进行的。如中世纪大学从学者行会形式发展而来后,首先就要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形成了以教师管理类型的巴黎大学和以学生管理类型的波伦尼亚大学,而且前者还先后经历了与圣母院主事和主教的权力斗争。实际上,“宫廷理性”在任何大学都占有一席之地,如果缺乏这种理性,大学的地位和权力系统就会陷人混乱。大学的技术理性则是在大学中形成了保证大学目标和效率实现的那些行动逻辑规则和惯例,而且这些惯例得到大学主要成员的共识或服从。自从大学从自由探索的场所发展到职业培训和为社会服务的机构后,大学技术理性的功利性特点就一步一步得到强化。大学的沟通理性是指大学中形成了实现达到了解的商谈规则,而且这些规则是被大学主要成员自愿遵守的。尽管目前尚未出现这种类型,但是在一定社会内的大学中会存在这种理性成份。如2003北京大学的.教师聘任制度改革中出现的商议性民主决策就属于此类。同样,大学组织理性的指向特征类型则可组合在这于个历史类型理性当中,共同形成事实的大学组织理性。

二、稳定的杜会理性与我国大学趋同化发展之间的因果关联”

基于此,我国不论单个大学还是大学群体与社会之间的关联就表现在理性的一致性上,这就可以解释中国大学趋同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建国初期我国社会是由基于国家巩固政权和社会各阶级地位划分的社会理性占主流地位,在指

向特征上以注重政治信仰为特征的价值理性体现得尤为突出,与之对应,我国大学的组织理性则表现出与社会主流理性相似性特点。如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一边倒”现象在社会政治与大学建设之间次第展开。在此影响下,大学的创建和发展着重表现在管理体制的细致划分、高等教育结构频繁变更、大学地位及其内部成员的地位划分等等,都是大学在新建、改造和调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性特征,而此时追求大学的政治功能和在意识形态上的功能为指向的价值理性占明显优势。因此大学的趋同表现在大学的社会职能、大学的管理模式、大学的组织结构、大学的权力分配、大学教学内容等方面。而随着我国社会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理性则趋向于另一种同质性中,那就是逐渐汇集为技术理性并不断成长起来,同时工具理性也得以彰显。大学针对社会同质理性则发展出了一套标准化的反应方式。如社会土注重客观行动最大可计算的利益,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成为主流风气,我国大学则在一种“数学成为仪式化的思想世界里”,变得机械和单调,不但丧失了批判性失去引领时代的功能,而且唯社会风潮马首是瞻一路跟风。在社会与大学理性合流下,大学社会行为趋同表现出来,如都过分注重对办学的经济利益追求,热衷于用数量来度量其效益和效果,争先恐后地向“高、大、全”发展和追求层次升格。这种可计算性成了绝对标准,它成为衡量大学真正价值的合法尺度,反而对大学教育的价值理性漠不关心而将精力倾于投资与效益的算计上,并依照经济理性的逻辑运作起来。大学冲到了经济算计的最前沿,各个大学都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行动是一种充满道德性的实践活动,反而在行动上纷纷表现为趋利性,如大学收取高学费和乱收学费等现象引人瞩目,又如时下所风靡的大学改名之因尽管言之凿凿,但这一浪潮却无法隐弥对教育外

效益的热衷。类似这样的趋同行为是大学冒着一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集体道德风险来获得违规的潜在收益,这是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理性与大学组织理性形成趋同的系列表现,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趋同行为彰显了我国大学平庸化的事实,正如奥尔特加.加塞特所言,“比较平庸和大众化的院校将(而且是)比较缠绕社会生活的整体,和比较埋置在社会生活的整体之中,比较接受现状和较少向往未来可能的东西。

三、大学两种趋同化的机制:社会理性的强制嵌入与大学理性的合法性诉求

我国大学的组织理性与社会理性要实现理性的一致性因果关联,是通过社会理性强制与大学组织理性的自主诉求两种机制共同作用来完成的。

(一)社会理性强制趋同机制。

首先,作为被创建的我国大学,其组织理性的形成是源于创建者理性的强制嵌人。与国外传统大学组织理性来源和建构方式不同,我国大学的被创建特性就意味着其组织理性先期是被赋予的,因为建立或设置大学的社会势力(如政府、政党)在设置大学时,为保证大学符合其理性要求,必定会通过派遣和委任来指定自己的代言人,这些人员便成为大学组织中占据优势位置的成员,而此时大学的组织理性就是由这些社会势力及其代言人通过强制方式使其理性跃升为大学理性,因此从我国大学的组织理性的根源来看都受同一社会势力的支配,从开始就背离了大学组织理性的自由基础,而具备了理性趋同的潜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还要通过强制方式(法律、行政等手段)将其嵌人到大学普通成员当中,并最终达成各大学组织理性的平均化。

其次,社会理性以制度环境作为表现形态,对大学施以理

性嵌人。和阿什比一样组织社会学认为大学是环境和遗传的产物,但后者更强调制度环境对大学的制约。被迈耶(John Meyer)称作“理性神化”的制度环境,包括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和观念体系等为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它之所以在现实当中作为社会理性的具体形态体现出来并作用于大学,是因为“制度环境本身是理性化的,因为采取了法则的形式,这些法则详细地说明了组织完成既定目标必须采用的程序”。这样它对大学的强制作用在现实当中比比皆是,如科层制就是这样一种广为接受的事实,其成为我国每个大学不可不选择的管理方式。正如托尔博特( Tolbert)所说:“一个制度成为广为接受的理性组织形式、成为社会事实后就会转化成为一个重要的制度力量,迫使其他组织采纳接受。”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也说,“在人类社会中存在一种确定的团体现象,诸如法律、观念、信仰等,它们是存在于个体的以外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同时却通过一种强制力,施以个体。一种现象之所能以够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是因为它具有集体性,也就是说它或多或少带有强制性,而不是因为它是普遍的,就能够成为集体性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大学普遍性趋同实质上是强制的结果。

(二)大学组织理性的合法性诉求机制。合法性最初只是政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论题,依照哈贝马斯的限定,只有政治秩序才拥有或者丧失合法性。但是随着组织理论、制度理论与政治理论的融合,合法性已经不只是政治领域的论题了,其内涵与外延得到丰富和扩充。按照帕森斯的观点,合法性的前提是组织或者制度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一定要与社会价值目标相符,从而获得被普遍认可的争取社会资源的权利。而组织社会学领域则更前进了一步,强调合法性的文化认知层面,即组织在认知层面上对合法

性的主动建构。作为社会组织的大学则也存在合法性的主动构建诉求。这一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学内部合法性的诉求,二是大学对外部合法性的追求。两个方面追求合法性过程的实质是努力追求大学组织理性分别与大学内部人员理性和社会理性的一致性。

大学追求内部合法性就是大学的组织理性要获得大学成员的承认、支持和服从。因此大学组织理性与个人理性的一致性关联就成了大学内部合法性的源头。由于大学并非总体性封闭的社会组织,其成员身份的变化很大,作为一个大学的教师昔日可能是另一大学的学生,教师在各大学间的流动程度会随时代发展而增大,开放式办学和专业化的协作使得大学校际间的交流空前增多,这一方面使大学间的专业性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无疑会导致鲍威尔(Powell)所说的“组织间的依赖程度越高,则组织的类似程度越高”的局面;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大学成员的理性有着丰富的个人经验成份,他们往往带着不同的理性特点通过比较甚或批判的目光来审视自己所在的大学及其理性。这种“在个人理性指导下的个人行动既是建构组织理性的动力也是瓦解既有的组织理性的因素”,迫于个人理性的反作用压力,各个大学为达到内部合法性首先采取的行动策略就是改造组织理性,使之能够与大学成员的个人理性产生新的一致性关联,在这一机制下大学行动与形式自然逐渐变得齐常化和一致化。

大学的外部合法性是指大学获得的大学外与大学相联系的社会的承认和支持。大学的组织理性与社会理性一致性是大学追求外部合法性的源头。当大学的组织理性与社会理性相一致时,大学的组织理性所指导的大学发展了能符合社会主流理性的有关基本共识,它就能够获得大学外的多数社会势力或主要社会势

力的承认、支持。因此,在大学的组织理性与主流社会理性相一致时,大学外部合法性就具有相当普遍的资源基础(如法律、政策、经费等)。在这一机制的影响下,大学为追求其合法性则常常采取的行动策略是模仿那些已经具备合法性的大学,具体来说模仿这类大学的外部特征、文化和行为等。如专科院校模仿综合大学、一般大学模仿重点大学,以及民办大学通过吸引社会名流,特别是公立高校的名教授来获得社会认同。

综上所述,透过组织社会学的分析视角,大学组织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类型关联是我国大学趋同发展的普遍性前提机制,在此基础上,由于社会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理性并通过强制性机制迫使大学组织理性与之相契合,这是一种外源性的力量,而大学为谋求其生存和发展,就要设法获得内、外部的合法性,这便自主地趋向与社会理性相一致,正是基于这种自主诉求的力量与外来的压力,最终导致我国大学走向趋同之路。

我国环境会计问题

2011年08月 财经视点 我国环境会计问题探讨 文/杨兴春 摘 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过程中必须予以认真面对的重要问题。环境会计是当今世界会计理论界的一个热门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环境会计的定义、环境会计的职能、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等方面问题,并对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165-02 一。所以,我们应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合理产业的经营模式,发展具有增值潜力、附加价值以及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卫星通信、视频通信服务等、数据信息交换、商业存在可先以合资或参股形式进行服务贸易的进行。 (二)改变传统经济区的服务贸易分布 目前,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还是以传统的服务贸易为主,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2006年,这两项所占的贸易额占总服务贸易出口的60%以上。而技术密集型且增值率较高的产业如:金融业、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所占比重却较小,只占总服务贸易出口量的8.6%,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仍然比较落后。所以,改变传统经济区的服务贸易分布,更为合理地利用资源、提升贸易服务的含金量是当前服务贸易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做的重要工作。但当前我国的经济区服务贸易的分布错综复杂,这就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逐步、有序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除了进行产业结构的大方面的调整之外,服务贸易也应打破部分部门以及地区的垄断建立公平竞争、合理规范的服务市场体系,稳步推进消费需求结构升级,提高服务消费比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推进,继续在互利原则的基础上进行贸易谈判,就越发显得重要。我国应积极加入到国际服务贸易经济多边谈判,在保证市场准入的同时,也应当力争对发展对自身有利的条件。 (三)积极拓展服务外包的国内市场 由于跨国公司的很多生产研发都面向高度工业化的市场服务模式,所以服务外包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我国应该更加稳妥、积极地进行服务贸易市场的发展,适当放宽跨国公司来我国进行承接服务外包政策,同时加强高新技术类的企业的扶植,优化服务外包的的外部环境。这样,不仅有利于服务贸易的规模发展,也形成了多样化的服务贸易发展模式。在无形的服务商品推广中,坚持对产品的保障服务科技创新,由于高科技产品的生命周期相对较短,这就更需要技术上的品质保证的同时,稳步推进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在目前国内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国内服务外报的拓展来提升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的科技含量,规范外包服务的价值信用体系以及行业标准。完善相关的服务贸易的商业法规。此外,对于外包所需的进口设备,应当适当减免进口关税,形成有利于外包市场发展的商务环境。 作者单位: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者简介:张楠(1977— ),女,天津人,硕士研究生,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国际经贸关系、区域经济研究。 参考文献: [1]赵景峰,陈策.中国服务贸易.总量和结构分析[J].世界经济,2006(08). [2]殷凤.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J].世界经济,2007(01). [3]申朴.服务贸易中的动态比较优势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一、环境会计的概念及基本职能 加拿大学者霍金森认为:环境会计是既用货币单位表示又用实物单位表示的、有助于改善整个社会环境资源的会计。也可以说,环境会计是会计学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1]传统会计通常从企业的角度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而环境会计是从社会的角度,以及考虑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环境问题纳入企业经济效益核算范围,从而约束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我国会计学界认为:会计职能是企业固有的、客观存在的,它随着会计的发展和人们的认识的深化不断完善(葛家澍等,1986)。当然,环境会计也应该有其基本职能。环境会计的职能包括内部职能与外部职能。环境会计的内部职能应该是从企业的角度,核算、分析企业各项环境指标,从而考核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其信息需求者一般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一般雇员及相关部门,是为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服务的。而环境会计的外部职能则是对企业的环境信息进行披露,以供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决策使用。 二、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了四个会计基本假设,即: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分别限定了传统会计核算的空间和时间范围,规定了传统会计的计量标准。环境会计作为传统会计的一个分支,其假设应与传统会计假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应以传统会计基本假设为基础,增加新的内容。 1、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规定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环境会计同样包含这一基本假设,同时环境会计的主体又被赋予新的内容。从环境信息披露的角度来看,环境会计不仅要考核和报告会计主体自身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要报告会计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就是说,企业应当将企业经营活动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性纳入会计核算体系。 2011.08 165

经济环境及其对会计发展变化的影响

、经济环境及其对会计发展变化的影响 经济环境是对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调控方式、证券市场发育程度以及物价变动水平等具体因素的抽象概括,它是影响会计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 从经济体制看,目前世界范围内基本可以分为竞争型市场经济、计划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社会型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几种体制,不同的经济体制形成了不同的会计目标、管理方式、会计规范、会计监督等模式,所以研究会计及其发展变化,首先要研究会计所处的经济体制,其次要把握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方向及规律,由此才能抓住会计的实质,理解会计、掌握会计,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发展会计,使会计与时俱进,促进其在资源配置、提高效益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其对会计实践领域的宽窄、理论研究的深浅、规范体系的完善等都有不同影响。一般地讲,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会计的认识就越加科学,会计的各方面工作就越加完善。 从经济调控方式看,经济调控方式取决于政治体制与法律体系,高度集权的政治与法律体系下,经济调控方式一般也采纳集权方式,从会计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对会计及其人员的管理及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都比较强硬与统一;市场化程度高的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调控力度一般较弱,主要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各种调控,政府的干预较小,反映在会计上,就是规范制定与管理呈协会型,鼓励企业自行选择会计政策,会计主要服务对象定位于广大社会公众。 从证券市场发育程度看,发达的证券市场,要求会计信息披露充分、及时,而且决定了会计服务对象主要为广大投资者和债权人;处于发展初期的证券市场,对会计信息披露要求较弱,会计目标主要确定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服务。 总之,经济环境决定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无论会计是从被动的无组织到有组织的变化,还是主动的完全有组织的变换,都是经济环境内部矛盾激化使原会计赖以生存的基础发生了变化。在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会计的发展变化主要源于经济因素的不断变化。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发展高科技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区域经济持续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种新型的经济即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知识经济也在逐步发展。世界经济发展的以上趋势与状况,决定了我们进行会计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的国际化方向,要求我们进一步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

公司社会责任和环境会计的目标与理论基础_国外研究综述_沈洪涛

=中国会计学会成立暨5会计研究6创刊30周年征文>公司社会责任和环境 会计的目标与理论基础 )))国外研究综述* 沈洪涛 (暨南大学会计系510630)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国外有关公司社会责任和环境会计的目标和理论基础的研究,梳理了在反思和批判传统会计的决策有用性目标的过程中发展出公司社会责任和环境会计的受托责任目标的思想脉络,分析了基于新古典经济学、合法性理论、相关利益者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的公司社会责任和环境会计,最后总结了公司社会责任和环境会计理论研究的三个特征。 =关键词>公司社会责任和环境会计会计目标理论基础 一、引言 公司社会责任和环境会计(C or porate Social and Envir onm enta lA ccounting,CSEA)是一个同时涵盖了公司社会责任会计(Corpora te Socia lAccounti n g,CSA)和公司环境会计(Corpora te Env ironm entalA ccoun-t i n g,CEA)的概念。从严格意义上说,环境问题是公司社会责任的一个方面,所以公司环境会计应从属于公司社会责任会计。M at h e w s(1997)曾对它们两者的关系进行过回顾: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最早出现公司社会责任会计研究时并没有单独提及环境会计,只是将环境问题作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一个方面;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环境危机的出现使得研究兴趣明显转向了环境会计,期间发表的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文章减少,而有关环境会计的文章显著增加;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环境会计研究/完全主导0了社会责任会计研究。后来的研究者常常将两者统称为/公司社会责任和环境会计0(如,Ow en,2000;Beb-b i n g ton,2001;Leh m an,2004;Guthrie,2008等)。 G ray等(1987)曾给/社会责任和环境会计0下过一个定义:/就组织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和环境影响与社会中特定的利益团体和整个社会进行沟通的过程0。他们还进一步说明,/由此,它(公司社会责任和环境会计)扩展了组织(尤其是公司)的受托责任,不再只是向资本的所有者,特别是股东,提供财务信息。这种(对受托责任的)扩展是基于一个前提假设,即公司承担着更为广泛的责任,而不仅仅是为股东赚钱。0无论是公司社会责任会计还是环境会计,都是对传统会计的发展,它们共同关注公司经济活动产生的外部性,尤其在如何看待会计的目标和理论基础的问题上,立场是完全一致的。所以, *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772099),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09YJ A630048)和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创新团队项目(07J DTDX M63003)的阶段性成果。 86

以会计环境为逻辑起点而构建的理论体系论文

以会计环境为逻辑起点而构建的理论体系论文 首先,要构建我国会计理论体系,必须对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现状有一个完整而深刻 的全面认识。总的来说,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因而人们对会计理论体 系的认识也不一致,具体表现如下: 1、缺乏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要素的科学归类。目前,理论界既没有按各要素的本质 属性及其特征将其进行科学的归类,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加以组合,也没有确立各要素在 体系中的方位,因而不成为体系。 2、缺乏系统性。由于没有按各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排列组合,对每一项要素也没有 系统地研究,将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而也不成为体系。 3、缺乏首尾一贯性。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应该首尾一贯。 4、缺乏国际相似性。现代会计理论起源于西方会计理论,然而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 有时与西方会计格格不入。 以会计环境为逻辑起点而构建的理论体系模块: 1、会计本体理论。 主要指会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原理等基本会计理论问题及由此推演出来的派 生概念、条件、规定与方法等。它是具体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的会计理论,而不包括其在时 间或空间上的追溯或拓延,它构成会计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会计本体理论又可分为以下 两部分: (1)会计基本理论。 主要指会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原理等基本性的会计理论问题,包括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本质、会计职能、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对象及要素、会计程序与方法和会 计信息使用者等。如果再加以详细划分,基本理论还可以分为具体理论层和抽象理论层。 具体理论层包括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对象及要素、会计程序与方法 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内容上相对稳定,与会计实践结合较紧密,在 会计实践中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在这一层次中,会计环境对其他理论要素起着决定作用。 它首先作用于会计目标,并通过会计目标间接作用于其他要素。会计目标对其他各要 素的决定作用体现在其具体包括的提供什么样的信息、提供哪些信息、如何提供信息、向 哪些人提供信息四个方面,分别决定了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对象及要素、会计程序与方法 和会计信息使用者。抽象理论层主要包括会计本质和会计职能。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概念性、主观性较强,与会计实践关系不紧密,在会计实践中难以操作。会计本质实质上是对整个

环境会计期末考试

一设想题 1识图题:坐标(经纪业绩、社会业绩、环境业绩):什么叫环境会计? 答:环境会计就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立足于前沿性、国际性会计与审计问题,以工商企业的环境经济活动和环境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用现代会计、审计理论与现代管理理论,将生态环境信息引入会计信息系统,从环境会计信息的视角研究环境会计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以及环境审计评估方法和管理控制措施。 结合图可以更清晰的了解这一概念,经济业绩、社会业绩和环境业绩共同组成了一个整体,互相牵连。图列示了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生态效益之间的主要关系。在图中,纵轴表示经济业绩,横轴表示环境业绩。如果要包括第三个方面“弱可持续发展”,应假设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相互抵消,就需要第三个指标衡量“社会业绩”。图中间O点是当前的状态,侧重于经纪业绩和环境业绩。向上移动至虚线表示的对角线“经济——生态效益”线,表明经济业绩与环境业绩的比率已得到改进,也表明经济——生态效益得到改进,企业向着可持续发展目标前进。不过按可持续性观点,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不可替代,不允许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反之亦然。所以,只有箭头A所指的方向才是强可持续改进,形成环境业绩和经济业绩同时改进的双赢局面。 2以图做联想,阐述环境会计建立的必要性? (企鹅站在稀薄的冰川上) 思路:从生态的角度阐述环境破坏,污染给大自然带来的伤害。 因为气候的破坏,使得生态不平衡,造成冰川融化,动物丧失家园,然后威胁到物种,人类,最终的恶果将由人类承担。(人类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破坏造成气候变异,造成一系列破坏,大气环境受到破坏) 3.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第一图: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岩石圈 从生态的角度阐述 生态循环的规律来说明环境中的平衡规律 人类从环境中汲取的资源也因为循环而发生改变 (人生活的周边环境,自动循环,不能破环,人更好的发展,利用保护资源) 第二图:生产交换 人类地球 消费分配

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

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

中央财经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 函授站(点、部) 邯郸 专业会计学 年级 2009级 姓名李雯 学号 097 指导教师石新立 中央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制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引言 (3) 一、知识经济概述 (3) (一)知识经济的涵义 (3) (二)知识经济的特点 (4) 1.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4) 2.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 (4) 3.知识经济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 (5) 二、知识经济对会计理论的冲击 (5) (一)对会计目标的冲击 (5) (二)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冲击 (6) (三)对资产概念的冲击 (6) 三、知识经济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7) (一)会计工作的重点将发生转移 (7) (二)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更加强调科学性和合理性 (7) (三)会计信息时效性和多样性将增强 (7) (四)内部审计机构将加强 (8) (五)对国际会计准则的需要将更为迫切 (8)

四、知识经济对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 (8) (一)以三大财务报表为主干的报告模式将受到挑战 (8) (二)知识经济要求把人力资源信息作为会计报告的重要内容 (9) (三)知识经济迫切要求企业披露其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 (9) (四)知识经济对会计报告信息真实、充分和及时性的挑战 (10) (五)知识经济对会计报告手段及形式的挑战 (11) 五、知识经济对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 (11) (一)以三大财务报表为主干的报告模式将受到挑战 (11) (二)知识经济要求把人力资源信息作为会计报告的重要内容 (12) (三)知识经济迫切要求企业披露其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 (12) (四)知识经济对会计报告信息真实、充分和及时性的挑战 (13) (五)知识经济对会计报告手段及形式的挑战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讲解学习

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 的影响

毕业论文 试论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学生姓名:刘佳 学号: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指导教师: 年月日

试论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摘要:会计环境指影响会计系统的外部因素,它包括经济、法律、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当今世界,经济趋于全球化,区域经济趋于一体化,因此,这些因素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程序与方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目前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不如人意,假消息满天飞,虽然,国家制定了大量的法律,规范各种会计行为,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会计环境是重要的原因。本文将探究会计环境中不同要素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我国会计改革方向的一些思考。 关键字:会计环境会计发展作用机制措施 正文:会计环境是指会计周围所处的各种条件与状况,主要包括政治环境因素、法律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科技环境因素和管理环境因素。

目录 一、研究与认识会计的“环境观” (5) 二、从五个方面论述会计环境因素对会计发展的作用机制。 (6) (一)政治环境因素: (6) (二)法律环境因素: (6) (三)经济环境因素: (7) (四)科技环境因素: (8) (五)内部环境因素: (8) 三、针对会计环境的变化提出我国会计健康发展的对应措施 (9) (一)健全和完善法规制度体系 (9) (二)拓展会计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10) (三)加强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 (11) (四)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12) (五)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 (12)

一、研究与认识会计的“环境观” 众所周知,会计有三大属性,即社会性、技术性和人文性。上文谈到会计的社会属性,要求研究与认识会计要充分把握其客观环境,那么对于技术性、人文性与会计环境的关系,我们依然认为环境影响着技术性的发挥、人文性的内涵。首先,会计从产生之日起提供信息的一套完整的技术,奠定了会计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但是,综观会计发展史,其技术手段在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原始的结绳记事、古代的算盘记账、现代的电脑软件运用,无一不体现了环境变化对会计技术性属性的影响,使得会计的技术性属性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使得我们把握了一个动态的、发展的会计属性,而这一点在现代理论研究中是至关重要的。其次,人文性与会计环境的关系,人文性的提出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日益重视会计的结果。原始与古代社会,我们只认识会计的核算与监督职能,归结到属性上,则是社会性与技术性,只有到了现代文明社会,我们才提出了会计的人文性属性,这一历史发展过程本身就雄辩地证明了人文性与环境二者不可分割的关系。

绿色会计理论体系初探(一)

绿色会计理论体系初探(一) 绿色会计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出现,并在9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但在我国它还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国内的专家学者对绿色会计理论体系的许多内容还存在诸多争议。本文拟对目前存在的各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观点和建议。一、绿色会计的主体 绿色会计的主体问题实际上是绿色会计的定位问题,即如何理解绿色会计与现行财务会计的关系。关于这一点,有三种不同的理解:①绿色会计是一门与现行财务会计并立的独立学科。②绿色会计是现行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学科。③绿色会计是现行财务会计与环境科学等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由此,对绿色会计的主体就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认为绿色会计的主体是政府,属于宏观层面;二是认为绿色会计的主体是企业,为微观概念;三是认为绿色会计的主体既涉及企业又涉及政府。绿色会计的特点决定了其主体不能仅限于企业,还应包括政府,即从宏观层次进行核算。 按核算内容的不同,可以将绿色会计主体划分为不同层次:从国家角度划分,称为宏观绿色会计主体;从区域的角度划分,称为中观绿色会计主体;以各个微观经济组织划分,称为微观绿色会计主体。这样就将会计主体置于环境系统中,从而将环境资源的价值消耗与补偿纳入绿色会计核算系统,体现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定的国家或地区的划分规定了绿色会计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的空间界限,即绿色会计只核算本会计主体内部的环境事项以及本会计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的环境事项;同时考虑本会计主体内上、下代人的生存与发展,寻求不同代人之间的环境资源公平合理的分配。这体现出各个会计主体在同一时间、空间中共同占有地球的环境资源,共同对资源的使用与保护负责。 二、绿色会计的客体 绿色会计的客体(核算对象)的显著特点是增加了自然环境内容,特别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因此,绿色会计核算对象中必然包括自然环境,具体说来,是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不断损耗和不断补偿的循环过程。环境资源损耗是指由于资源消耗失控、重大事故、“三废”排放等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损失,以及企业生产、储运、销售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超定额消耗。环境资源的补偿是指企业治理污染、改善环境,以及以排污费、罚款和赔偿等形式上缴国家或付给他人用以保护环境的支出。 南京大学的杨胜雄教授在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题研讨会上表示,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应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类,并认为传统绿色会计的不足在于只关注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忽略了人文环境,因此革新势在必行。 由于绿色会计与自然环境关系复杂,考虑到目前的绿色会计核算技术方法的可操作性,对于其核算对象主要有以下观点:①“三要素论”,认为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包括绿色资产、绿色负债、绿色成本。②“四要素论”,认为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包括绿色支出、绿色收益、绿色资产和绿色负债。③“六要素论”,认为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包括绿色资产、绿色负债、绿色权益、绿色收入、绿色费用和绿色利润。其中,绿色成本包括自然资源成本、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等;绿色收入包括自然资源收入、环境污染收入、资源环境保护收入等;绿色收益包括资源环境收益、绿色利润等。 三、绿色会计的目标 有学者认为,绿色会计的目标应是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需要,其内容应能够帮助环境资源使用者和管理者了解绿色资源的存量和流量,以及绿色资产、绿色资源的分布及可能产生的变化情况;了解绿色资源所能产生的效益以及实现效益的能力;了解环境投资总额、环境投资管理情况、环境投资产生的效益及绿色负债变动情况等。也有人提出,鉴于目前我国公民的整体环境意识比较低的情况,近期绿色报告的目标可定义为:向政府管理机构、当前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环境利益关系人提供有关报告主体对其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

环境资源会计体系构建研究【论文】

环境资源会计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十三五以来,我国大力施行低碳经济的运行模式,意图使生态环境的总体质量得到改善。要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首先需要环境会计来估量特定主体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但当前形势下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合理的环境会计体系。本文从分析环境会计的现状及问题入手,结合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对环境资源会计体系的建立进行了战略研究,以期能够推动环境资源会计的发展,促进低碳经济的腾飞。 关键词:环境会计;低碳经济;社会责任 1 引言 1.1 我国环境会计体系建立的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将环境资源纳入计量范围的会计体系正越来越受到国际组织的青睐。据《现代会计百科辞典》所收录的词条,环境会计是指“从社会利益角度计量和报道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的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管理情况的一项管理活动。它旨在指导经济资源作最有效运用及最佳调配,以提高社会整体效益”。由此可见,环境会计

始于环境资源恶化和传统会计转型,并尝试将企业耗费的自然资源赋予价值,综合反映企业资源消耗和效益,最终目的在于改善生态环境的总体质量,实现绿色低碳经济。在大部分的欧洲国家和地区,由于资源和地域的限制,对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一直保持着高度重视,再加之其会计体系的成熟化,因而已经能够系统地利用环境会计来使用与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对于亚洲地区而言,日本的环境会计尽管起步于二十一世纪初,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企业部门的配合使其发展很快且已取得较好的效果,是值得效仿和赶超的对象。在我国,自1992 年葛家澍先生提出“绿色会计理论”开始,学术界就逐渐有了关于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出现,但直至目前,仅有不足百分之二十的理论研究能够被用于实践 1.2 我国环境会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1)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理念的要求。 低碳经济”一词源于英国能源白皮书,后经美国发布《低碳经济》法案和日本提出“福田蓝图”构想之后形成正式的政策框架,旨在倡导清洁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保护生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自2009 年哥本哈根将低碳经济作为重要议题之后,它便作为一种新的经

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问题

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问题 的逻辑起点也就是会计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问题。会计理论体系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它是一个人造系统。那么以什么作为这套体系的逻辑起点呢?所谓逻辑起点,是指展开某种逻辑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性的抽象范畴。它是实践探索的起点、理论研究的导向,是最普遍和最简单的现象。它所含的内在矛盾,是这个理论体系中一切矛盾的萌芽;它可反映理论与其赖以存在的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它能推动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具有结构的张力和推衍的能力。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至关重要。随着的变化、环境变化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下面以时间顺序来论述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本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会计理论界普遍认为:会计假设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并以此为起点,逐步推导会计原则。 (一)1922年,佩顿(Paton)在其所著《会计理论》一书中最早提出“会计假设”概念。他认为,会计不但需要在许多场合下运用估价和判断,而且整个结构都是建立在一般的假设之上的。换句话说,要有一些基本的前提或假设来支持会计人员对价值、成本或收益等作出特定的结论。否则这些结论将难以成立。他提出了七项会计假设,对其后的理论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毕业论文

(二)195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成立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的同时,设立会计研究部(ARD)专门进行理论研究。于1961年和1962年先后发表第1号会计研究文集《会计的基本假设》和第3号会计研究文集《试论广泛适用的会计原则》,遵循了上述佩顿的这种思路。这种观点认为,面对变化不定的会计环境,会计假设是客观环境见之于主观推理的最本质的东西,是现代会计存在的基础。它着眼于会计活动的环境和前提条件,强调会计假设、会计原则等理论范畴。它主要根源于西方的“会计论”,把会计看成是一项艺术,而不是一门。因为没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就难以确定目标,只能从其艺术活动环境中寻找前提条件。但是,“结果不尽如人意”,因为会计假设“只能来自于会计所处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而社会经济十分复杂,如何形成会计假设,多少假设以及假设有多少层次,都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因素的制约”。何况公认的四项基本假设也因环境的变化而受到了挑战,可见以会计假设为起点来构建会计理论体系,沿途荆棘难以行得通。 二、1971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设立以特鲁彼拉特(Trueblood)为首的会计目标研究委员会,1973年,此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出了12项财务报表的目标,标志着人们对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已从会计假设转变为会计目标。毕业论文

环境会计基本理论初探

环境会计基本理论初探 环境会计基本理论初探 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日益先进的现代工业在为人类社会提供丰富物质产品的同时,也造成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随着1971年比蒙斯在《会计学月刊》上发表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在《会计学月刊》第2期上发表的《污染的会计问题》,环境会计逐渐获得学者的研究和发展。一、环境会计的概念按照《现代会计百科辞典》收录的词条,环境会计是从社会利益角度计量和报导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的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管理情况的一项管理活动。它旨在指导经济资源作最有效运用及最佳调配,以提高社会整体效益。按照学术观点,环境会计是以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环境效益等会计要素为核算内容的一门专业会计。环境会计核算各会计要素,都采用一定的方法折算为货币进行计量。按照劳动价值理论,只有交换的商品,其价值才能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对于非交换、非人类劳动的物品,是不计量的,会计不需对其进行核算。但环境会计货币计量单位的货币含义不完全是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这些非交换、非人类劳动的物品有相当部分是环境会计的核算内容,因此环境会计必须建立能够计量非交换、非劳动物品的价值理论。国外将利用货币工具对环境问题进行管理的范畴统称为环境会计,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环境会计主要着眼于国民经济中与自然资源和环境有关的内容,是运用物理和货币单位对国家自然资源的消耗进行的计量,因此,也常被称为自然资源会计。微观的环境会计主要反映环境问题对组织财务业绩的影响以及组织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一般分为环境差别会计和生态会计两大类。二、环境会计的目标设定(一)环境会计的目标定位分为两个层次:1、基本目标环境会计的基本目标是: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改善社会的环境与资源问题,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最优化。基于对环境宏观管理的要求,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和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尽量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2、具体目标环境会计的具体目标是: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对自然资源的价值、环境保护的支出、自然资源的耗费、改善资源环境所带来的收益等进行确认和计量,为政府环保部门、投资者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企业环境目标、环境政策和规划等有关资料。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为相关客体提供环境会计信息的最终目标是控制与协调经济效益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环境保护投资的

浅谈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817934050.html, 浅谈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作者:赵丽英 来源:《管理观察》2011年第06期 摘要:本文从会计环境的概念出发,介绍了会计环境的构成因素,并从会计准则和会计 目标两个方面剖析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从而针对我国目前的会计环境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导向环境主体环境社会环境素质环境 中国经济的发展实际上需要一个全球公认的、又易于操作的会计准则。但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情况,会计准则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仍然任重道远。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不尽如意,虚假会计信息满天飞,虽然国家制定种种措施和办法,但仍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会计环境是主要根源。 一、会计环境 (一)会计环境的概念 会计环境指会计周围所处的各种条件与状况。会计环境究竟包括哪些方面,不同人有不同 认识。会計同环境有紧密的联系,会计总是一定环境之下的会计。经济是推动会计发生深刻变化的强大力量,而其他社会环境因素也深深牵动着会计。不同社会环境下的会计是不同的,会计与社会最直观的联系就是提供信息并获得反馈。社会环境对会计信息规范的制定主体、规范的约束效力、会计信息目标及质量要求都有着必然的影响。 (二)会计环境的构成要素 1.会计人员素质环境 企业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对会计作用的真正发挥和对提高企业会计管理水平具有重大影响。一名优秀会计人员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1)依法行事,客观公正。会计人员处理的每一件事务都牵涉到各有关利益群体,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不偏不倚地处理会计事务;(2)选择最合理的会计政策,直接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3)提供准确、全面的会计信息,为内部管理服务;(4)保守商业秘密,恪守职业道德。 2.专业导向环境

专题1 会计基本理论探讨

专题1 会计基本理论探讨 ?会计职能与会计目标 ●会计职能(会计系统本身具有的功能)核算(反映)与监督 讲授方法(1)引用马克思的话(2)从会计发展角度讲 ●会计目标(会计工作要达到的目的) ▲会计直接目标(会计系统本身目标) 为经营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会计最终目标(与管理目标相同)提高经济效益 ▲国外学者对直接目标的观点(两种观点) (1)受托责任派观点:评价作用,主要注重过去信息 (2)决策有用派观点:为未来决策提供有用信息,主要注重未来信息 ▲我国会计基本准则观点:两者结合 会计基本准则第四条: 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会计职能与会计目标的关系 制约要求 会计职能会计目标环境 促进 核算职能提供信息 监督职能提高效益 会计对象 ●各种观点:(1)资金运动论(建国后)(2)财产论(60年代)(3)价值运动论(80年代)(4)资本运动论(90年代)本人观点:资金运动论 ●会计对象理论 ▲资金运动论: 任何运动事物都同时具有两种状态 显著变动和相对静止 资金运动动态表现 资金循环周转与增值过程: 利润=收入-费用 资金运动静态表现 资金运动到某一时点具体情况: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之间的关系 ?资产 ?静态负债 ?所有者权益 ?会计对象会计科目 ?资金运动收入 ?动态费用 ?利润 ?会计要素

专题2 社会责任会计 一、社会责任会计的定义 是社会责任学与会计学有机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以会计特有的技术方法对某一个单位的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贡献和社会损害进行反映和控制,目的是促使企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社会责任会计的内容 包括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两部分,但对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有不同的认识。 美国会计学家们认为: ●社会效益包括四类: (1)对社会的贡献(2)对人力资源开发的贡献(3)对有形资源和环境的贡献(4)对产品和劳务的贡献 ●社会成本包括五类: (1)人力资源耗用的社会成本(2)环境污染成本(3)生态资源破坏成本(4)技术改革社会成本(5)失业与资源闲置成本 ◆我国会计学者宋献中认为: 社会效益包括五个方面: (1)产品质量效益(2)环境效益(3)充分就业效益(4)社会保险和教育效益(5)其它效益 社会成本包括八个方面: (1)社会物耗成本(2)社会人工成本(3)土地使用成本(4)资源耗费成本(5)资金使用成本6)环境污染成本(7)社会管理成本(8)其它社会成本 我国也在研究社会责任会计,也取得一定成果,国家也开始重视,但是还没有形成社会对它的足够重视。 三、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 国外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 人们开始认识到:企业成功与否不仅依赖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而且依赖于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于是人们开始关注这些信息: ——企业扩大就业范围情况——企业维护雇员利益情况——企业参与社会活动情况——企业保护资源和环境情况等 四、社会责任的揭示 1、揭示的内容 各国情况不同,美国政府要求的内容最广泛,美国会计学会经济发展委员会对社会责任揭示的内容是: (1)环境问题(包括危害和治理措施)(2)企业经营准则(3)产品性能及安全性 (4)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益(5)平等就业问题(6)企业人事变动情况(7)参与社区活动情况(8)企业经营道德 2、揭示的形式 各国情况不同,基本是两种形式: (1)单独编社会责任报告(2)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揭示 3、责任信息的计量定量与定性两种 4、社会责任揭示中存在的问题 ——以会计形式计量?以非会计形式计量?——跨国公司合并报表是否有意义?——揭示的信息为谁服务 五、增值表—社会责任报告

会计环境问题研究

摘要:环境会计是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的新兴学科,其主要内容是从会计的角度研究经济建设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力争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会计理论尚处于探讨阶段,本文分析了环境会计的基本含义,重点分析了环境会计的现状,如。。。。。。。最会针对会计环境存在的问题及产生根源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环境会计环境会计目标环境会计假设环境会计原则环境会计要素 一、环境会计的含义 目前会计界对环境会计的解释尚未达成一致,有的是从管理的角度解释,如按照《现代会计百科词典》收录的词条:环境会计是从社会利益角度计量和报道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的社会活动,对环境影响及管理情况的一项管理活动;有的是从会计学科的角度解释,认为环境会计是通过会计特有的方法,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和利用的成本费用,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造成的影响的一门新兴的学科。 环境会计是以自然资源耗费和社会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试图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国外将利用货币工具对环境问题进行管理的范畴统称为环境会计,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环境会计主要着眼于国民经济中与自然资源和环境有关的内容,是运用物理和货币单位对国家自然资源的消耗进行的计量,因此,也常被称为“自然资源会计”。微观的环境会计主要反映环境问题对组织财务业绩的影响以及组织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微观环境会计是宏观环境会计核算的基础。笔者认为,国内外对环境会计的表述虽然不同,但表达的基本含义是一致的,即准确反映企事业单位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因环境污染而支付的费用、因污染而发生的社会成本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而付出的代价等;对自然资源的耗费应如何补偿。如企业为减少和防止或者治理污染以及恢复环境而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等。这两方面信息的提供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并非截然分开的,如果站在会计的角度上给环境会计下定义的话,后者解释则更系统、更通俗易懂。 二、环境会计的现状及症结 (一)理论界已意识到环境对会计的影响力 1983年来,世界银行就积极鼓励修订现行的会计体系,增加环境项目,提出建立一套与联合国国民会计体系专家小组接受了这一提案。经过修订的国民会计蓝皮书已于1993年发表,包括的内容有对环境会计的讨论,对提出的设计辅助账户作了肯定并批准计算收益时应考虑计算环境成本。1991年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九届会议,着重对环境保护会计问题进行了讨论;1995年第十三届会议主要议题也是环境会计。在西方会计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会计专家把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会计理论。 (二)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很不完善

论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影响

论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影响 摘要:社会经济环境与会计作为一对矛盾,二者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经济环境对于会计的影响因素也十分复杂,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本文主要是根据两者之间的关系、重要性、互相制约因素等角度进行研究。 关键词:经济环境;会计;影响

目录 一、社会经济环境与会计的关系 (1) 二、会计在社会经济环境中的重要性 (2) (一)会计管理体制方面 (2) (二)会计准则方面 (2) (三)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方面 (3) 三、影响会计的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3) (一)经济因素 (3) (二)科技因素 (4) (三)法律与政治因素 (4) (四)社会文化与教育因素 (5) 四、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现状分析 (5) (一)政府的经济决策 (5) (二)会计体制标准 (5) (三)会计计量模式 (5) (四)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6) 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会计改革的问题与策略 (6) (一)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会计改革的主要问题 (6) (二)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会计改革的对策 (7) 参考文献: (8)

一、社会经济环境与会计的关系 俗话说的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一个永恒的定理,经济基础的好坏决定上层建筑的好坏。根据经济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与环境因素有着巨大的关系,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存在于社会发展之中。会计作为一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延伸学科,自然而然的会受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会对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发挥作用。 在会计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只有以社会经济环境作为出发点,才能找到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存在的问题。会计科学的发展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不断进步,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会计环境”. 会计环境作为一个衍生概念,是伴随着会计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是根据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发展中形成的客观历史条件。一般来讲,某一历史阶段的会计环境,是正确认识和评价会计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准,决定这会计目标和会计思想。换句话说,会计的发展,特别是会计实务的发展,既不可能超越它所处的经济环境,也不会因为会计思想和理论的落后来支配历史阶段的会计行为。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环境与会计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会计的发展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息息相关,只有在会计环境的宏观视野内研究会计学科中的一些问题,才能更加准确的把握会计发生与发展的规律,进而更好地认识和发挥会计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二、会计在社会经济环境中的重要性 会计在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会计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会计管理体制、会计准则、会计信息披露、会计监督及会计管理等方面。具体的阐述如下:(一)会计管理体制方面 会计管理体制主要对于会计活动的进行干预、干涉和控制,是一个综合管理运用的方式。纵观现代企业的会计管理大都形成自己的体制,会计管理体制主要是企业自我管理模式的整编,在管理的体制下,制定与企业有关的会计规范,以

浅谈经济环境的发展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浅谈经济环境的发展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浅谈经济环境的发展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作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会计行业,若要不断发展壮大,不仅需要适应所处的经济环境,还要为所处的经济环境服务好。了解会计行业的现状,探讨会计业的发展特点,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研究其对会计行业的影响,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提出相应对策与措施,为经济环境服务,同时更好地促进会计行业自身的良好发展。 一、当前我国经济环境的发展状况 我国经济在和世界经济接轨后,随着相互之间交往越来越紧密,各种方式的业务合作规模和数量都有了明显的增加,由于会计信息披露对企业双方的决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必然需要建立起会计信息方面的统一秩序和准则。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化,原有的国内会计制度和报表模式,同样也不能被国外所接受,这也要求我们的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和国际接好轨。 作为会计工作中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企事业单位在日常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资金运动构成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内容。资金运动是客观的,各类单位的资金都要经过资金的投入、运用和退出这一过程,不因单位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同时,资金运动也是抽象的,这是相对于具体的会计核算而言的,在会计实务中,任何经济活动所引起的资金运动都必须要具体化,直至量化,若仅有“资金运动”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那么会计核算的对象

是无法落到实处的。 二、会计行业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会计行业经过三十多年的进步与发展,制度越来越完善,社会和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名会计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有较强的协作沟通能力,能够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帮助单位理好财、管好帐,为单位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如今,会计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国际化。但是,真正全面和国际接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对吸收更多外资,加快国内经济发展的步伐,促进经济快速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会计要改革的方向,也是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的需要,更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经济环境对会计行业的冲击和挑战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环境对会计对象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对会计要素的冲击。这就要求会计要素的定义要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进行修改,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会计目标。在会计确认方面,要根据需要适当增加确认范围,不要只保留全部符合标准的项目,把不能全部符合标准的项目全都排除在外,因为在这些被排除在外项目中,有一些是可以帮助使用者进行决策的,如果把这一部分全部排除在外,将会对决策的准确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由于无形资产逐渐取得主导地位,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和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会以“合作”的新形式出现,根据各自优点,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要。当然,不管是对会计确认的冲击,还是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