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文言文练习题

必修一文言文练习题
必修一文言文练习题

必修一文言文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 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C. 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使……缺,损害

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越国以.鄙远∕既东封.郑敢以.烦执事∕又欲肆其西封.

A.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3. 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B.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晋国作为郑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D.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4. 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⑤

5.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 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 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

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今行而无信.信:诚信。

B. 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

D. 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

7.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愿得谒之.②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③今行而.无信④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8. 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 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 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 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 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9、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礼不辞小让.辞:谦让

B.度.我至军中度:估计

C.沛公则置.车骑置:置办,准备

D.会.其怒,不敢献会:遇上

10、下列各句中的“为”与“为击破沛公军”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何辞为?

D.公为我献之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道芷阳间行”中的“道”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杀人,臣活.之

B.范增数目.项王

C.常以身翼.蔽沛公

D.烛之武退.秦师

12、下列句子与“大王来何操?”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B.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C.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王曰

D.沛公安在?

选作题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12分)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平?"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未之以忠信,远者未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已: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修: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济:渡过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故燕王欲结于.君

B.拱手而.问曰朝济而.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此亡秦之.续耳

1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1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仪。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参考答案[1]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参考答案 一.通假字 1.(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通“供”) 3.(说,通“悦”) 4.(知,通“智”) 5.(“反”通“返”,返回) 6.(“振”通“震”) 7.(“还”通“环”,绕) 8.(“卒”通“猝”,突然) 9. (“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10. (“要”通“邀”,邀请) 11.(“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12. (“蚤”通“早”) 13. (“郤”通“隙”,隔阂、嫌怨) 14. (“坐”通“座”,座位) 15.(“说”同“悦”,喜欢、高兴。) 16.(“以”通“已”,已经。) 17. (“庭”通“廷”,朝堂。) 18. (“见”通“现”,出现。) 二.古今异义 1.(古义:出行的人) 2.(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3.(古义:那人) 4. (古义)眼泪 5. (古义)礼品 6. (古义)走投无路 7.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8. (古义)宫廷的侍卫 9.投击 10. (古义)大腿 11.古义:崤山以东 12.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13.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14.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15.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 16.古义:对待。今义:遇到。 17、古义:刻毒,今义:与“浅”相对。 18、古义:悬赏,重金征求。今义:买。 19.古义:拿、举

三.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同下文“秦军”) 2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3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4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5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6(“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7(函:名词当状语,用匣子) 8 (前:名词当动词,上前) 9 (朝服:名词当动词,穿起上朝的衣服) 10(迟:意动用法,认为……迟缓) 11(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12 (箕踞:名词当状语,像簸箕一样) 13 (远:形容词当名词,远方) 14 (衣冠:名词当动词,穿衣戴帽) 15(北:名词当状语,向北) 16(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17 (造户籍册或登记) 18 (使眼色) 19 (用刀割刺) 20 (取道) 21(称王) 22 (连夜) 23 (象对待兄长那样) 24 (每日每夜) 25(像翅膀那样) 26(向上) 27(使……活) 28(使……跟从) 29(交好) 30(使……停止,制止) 四、一词多义 1、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②边远的村邑 ③鄙陋鄙俗 ④轻贱 ⑤鄙薄轻视 ⑥自谦之词 ⑦鄙陋鄙俗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梳理表一、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同无能为也已:,“矣”已,了。 共其乏困: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给。 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实词活用: 二、实词活用: 1、名词活用: 名词活用作状语: 夜缒而出:夜,在夜里。 既东封郑:东,在东边。 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军,驻扎。 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夜缒而出: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栓着往下送。 与郑人盟:订立盟约。与郑人盟:盟,订立盟约。 2、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共其乏困:乏困,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肆其西封:肆,扩张。 3、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退,动词使动用法,使……撤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阙秦以利晋: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减少。削减。 4 名词使动用法, 利,名词使动用法,得到好处。使…得到好处。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损。损害。 4、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作为边境,把…当作边境。 既东封郑: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作为边境,把…当作边境。一、古今异义: 今:现在。 以为:以(之)为,把……当作。 行李:出使的人。 夫人:那人。 去:离开,距离。 二、固定句式: 言于……曰:对……说。所字结构”所+动词= 名词性短语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烛之武)辞曰 敢以(之)烦执事 3、变式句(倒装句): 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宾语前置: 何厌之有:何有厌? 六、重点虚词: 之 1、代词。 2、助词:(1)“的”。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3)提前宾语 (4)补足音节无实义。 3、动词,到,去,往。 以 1、介词,凭借,用。 2、连词,因为。 3、相当于“而”: (1)表并列 (2)表转折(3) 表递进(4)表承接(5)表修饰4、表目的,来。 为 wéi 动词,做。 wèi 介词,替,给。 夫 fū名词,男子;老师;丈夫。 fú句首发语词,无实义。代词,那。句尾语气助词,表感叹。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表一、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振,通“震”,震慑。 愿大王少假借之:稍微。少,通“稍”,稍微。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附答案)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 必修一 1、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__”通“_____”,______) 2.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通“_____”) 3.失其所与,不知(“_____”通“______”) 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____”同“______”) 二、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__________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_______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三、一词多义 1.微: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 (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 ) (3)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 ) 2.若: (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4)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 ) 3.鄙: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 (2)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 ) (3)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 (4)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荆轲刺秦王》) ( ) (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4.图: (1)唯君图之( ) (2)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 (3)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 ) (4)不图子自归( ) 5.以: (1)以其无礼于晋 ( ) (2)敢以烦执事( ) (3)越国以鄙远( )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 (5)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 (6)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 (7)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 )

必修一文言文单元检测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三年级一轮复习必修一文言文单元检测题 命题人:王峰审核人:王晓燕 班级姓名得分 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全对的一项是()(4分) A.阙秦(q uē)忤视(wǔ)以飨士卒(x iǎn g)以药淬之(c uì) B.卮酒(z hī)夜缒而出(z huì)目眦尽裂(cì)朝济而夕设版焉(z hāo) C.玉玦(j ué)参乘(s hèn g)共其乏困(gòn g)拔剑切而啖之(dàn) D.刀俎(zǔ)戮力攻秦(lù)瞋目(c hēn)微夫人之力不及此(fū) 2.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4分) A.失其所与,不知夫晋,何厌之有 B.秦伯说,与郑人盟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近的一项是()(4分)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行李之往来 B.为之奈何人不敢与忤视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而伤长者之意 4.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4分) A.以其无礼于晋B.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C.其意常在沛公也D.吾其还也 5.下列句子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4分) A.吾属今为之虏矣——我们很快就会被他俘虏了。 B.持千金之资币物——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 C.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于是拿起他的匕首给秦王。 D.(沛公)脱身独去,已至军矣——沛公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 6.对下列文言句式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4分) A.竖子不足与谋(省略句,即“竖子不足与之谋”) B.大王来何操(谓语后置,即“大王来操何”) C.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为……”表被动) D.问征夫以前路(介宾结构后置,即“以前路问征夫”)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释义: 1.已,同“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释义: 2.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通“”,释义: 3.厌,通“餍”,知足,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通“”,释义: 4.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通“”,释义: 5.知,通“智”,明智。

二、一词多义 1、贰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不迁怒,不贰.过 1、贰:①从属二主;②再,重复。 2、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④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2、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②把……作为边邑;③庸俗,鄙陋;④轻视,看不起。 3、许 ①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②杂然相许.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3、许:①答应,听从;②赞同;③约数; ④表处所,地方。 4、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③微.言大义 ④见微.知著 ⑤国势衰微. 4、微:①假如没有;②卑贱;③幽微,精妙;④隐蔽,不显露;⑤衰败。 5、敝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 ②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③使史更敝.衣草 5、敝:①损害,衰败;②敝:疲惫;③屦

坏,破旧。 6、焉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子亦有不利焉.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6、焉:①何,为什么;②哪里;③语气助词,如“啊”;④兼词,“于之”,在那里。 7、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⑥以.乱易整⑦阙秦以.利晋 7、以:①连词,因为;②介词,拿,来; ③连词,表顺承;④连词,表顺承;⑤介词,把;⑥介词,用;⑦连词,用来。 8、而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

古代诗文教材梳理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基础梳理 一、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夫晋,何厌之有____通____,____ 2.失其所与,不知____通____,____ 3.日以尽矣____通____,____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____通____,____ 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____通____,____ 6.荆轲奉樊於期头函____通____,____ 7.卒起不意____通____,____ 8.秦王还柱而走____通____,____ 9.要项伯____通____,____ 10.不敢倍德____通____,____ 11.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____通____,____ 12.令将军与臣有郤____通____,____ 二、文言实词 1.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敢以烦执事 ..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可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 ...② ..①东道主 ①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②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物质上不富有 (5)可以 ..解燕国之患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可能,能够 (6)樊於期偏袒 ..扼腕而进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袒护 (7)终已不顾 ..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考虑,不照顾 (8)诸郎中 ..执兵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中医医生 (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很 (10)将军战河北 ..② ..①,臣战河南 ①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河北省 ②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河南省 (11)所以 ..遣将守关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完整版)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专题检测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专题检测 (满分91分,时间50分钟) 一、基础知识运用(60分)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 B.山川相缪。 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D.或师焉,或不焉。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举匏尊以相属。 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须臾成五采。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其阴,济水东.流。 C.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 D.顺流而东.也。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吾未见其明.也。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D.上.食埃土。 6、与“明烛天南”中“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不知东方之既白.。 C.始指异.之。 D.其曲.中规 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耻学于师.。/孔子师.郯子。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惑而.不从师。 D.泣孤舟之.嫠妇./ 凌万顷之.茫然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从而 ..,少圜。 ..师之。 B.多平方 C.徘徊于斗牛 ..师。 ..之间。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郦道元所谓 ..生于吾乎。 ..环水也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而日参省乎己。 ..者。 D.君子博学 10、与“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B.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C.吾从而师之。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11、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目遇之而成色。 B.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C.惑而不从师。 D.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作师说以贻之 C.古谓之东门溪水。 D.耳得之而为声。

2020年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范文

【一】 (一)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4、吾师道也。(学习) (二)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的著作) (三)穷 1、穷回溪。(走到尽头) 2、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3、而不知其所穷。(尽头) (四)绝 1、而绝江河。(横渡) 2、不绝如缕。(断) (五)梦 1、卧而梦。(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 (六)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 2、始指异之。(才) 3、游于是乎始。(开始) (七)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那么) (八)惑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九)行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 (十)复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

(十一)如 1、纵一苇之所如。(往) 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 (十二)东 1、东望武昌。(向东) 2、顺流而东也。(东下,东进) (十三)然 1、凌万顷之茫然。(……的样子) 2、何为其然也?(这样) (十四)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十五)异 1、始指异之。(以……为异)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十六)特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别)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 (十七)为 1、余自为僇人。(成为) 2、故为之文以志。(介词,表目的) 3、輮以为轮。(做) (十八)夫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首语气助词) 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那) (十九)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二】 (一)而 1、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⑽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完整word版)语文高中必修一文言文单元测试题

语文必修模块一文言文单元测试题(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B.《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著作,相传其作者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编年体) C.新诗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新诗“新” 在用白话写作,摆脱了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再别康桥》《雨巷》都是新诗。 D、《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校的、 记载战国策士谋臣的言论与活动的书。全书33篇,分12策,分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尝为晋君赐.(恩惠) 持千金之资币.物(钱币)(礼物) B、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 籍.吏民,封府库(登记户籍) C、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受) 素善.留侯张良(友善,交好) 3、选出加点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以.乱易整,不武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子犯请击之. C、使毕使于.前 燕王拜送于.庭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吾其.还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今意相同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B、沛公居山东 ..时 C、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D、北收要害 ..之地 5、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A、缓不济急B、同舟共济 C、假公济私 D、无济于事 6、下列各句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太子迟.之 B、群臣怪.之 C、粪土 ..当年万户侯 D、以乱易.整 7、选出语句形式不同的一项() A、以其无礼于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夫晋,何厌之有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必修一文言文专项练习

必修一文言文专项练习题 一。基础练习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夫晋,何厌之有?(讨厌) B.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 D.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撤走) 2.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B. 夜缒而出(在夜里) C.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只有) D. 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3.下面关于“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B. 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C.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稍微)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 4. 下面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B.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 D.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 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使……缺,损害 7.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越国以鄙远既东封郑 敢以烦执事又欲肆其西封 A.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8. 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C.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粤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

必修1文言知识 《诗经》两首 一、作者简介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前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故又称“诗三百”。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二、背景回放 被抛弃的爱情 《诗经》产生的年代是奴隶社会中后期,这时候封建的道德礼教尚未成形,地方文化自由发展,因而这一时期的爱情诗更多地体现出一种自由浪漫的风格,表现男女爱情的诗篇大都写得十分淳朴而热烈、率真而健康。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关雎》,这首古老的爱情诗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对美好婚姻的追求,再如《静女》写青年男女的约会,表现了大胆而炽烈的情爱。 随着私有制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就逐渐显现出来,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就非常低下了,许多女子都遭受了被丈夫抛弃的悲惨命运。《氓》就是一首比较著名的弃妇诗。诗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在两千多年前的旧社会具有普遍意义。 三、相关知识 (一)《诗经》的内容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1.赋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结合,相得益彰。 2.比 比就是比方,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比喻。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作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 3.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一、通假字 (1)爱.而不见.通“薆”,译为“隐藏,遮掩” 通“现”,译为“出现” (2)说.怿女.美通“悦”,译为“喜爱” 通“汝”,译为“你”。这里代指“彤管” (3)自牧归.荑通“馈”,译为“赠送” (4)氓之蚩蚩 ..通“媸媸”,译为“笑嘻嘻的样子” (5)抚子无.怨通“毋”,译为“不要” (6)于.嗟鸠兮通“吁”,译为“叹息声” (7)犹可说.也通“脱”,译为“解脱”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年级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年级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70分钟) 一.通假字(解释加点字)(9分,每个0.5)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__ __,________) 2.共其乏困(通__ __,________) 3.伯说(通__ __,________) 4.失其所与,不知(通__ __,________)5. 今日往而不反者(通____,_______ _) 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_ ___,________) 7.王还柱而走(通____,_____ ___)8.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通__ __, ________) 9.距关,毋诸侯(通____,_______ _)10.要项伯(通_ ___,________)11.不敢倍德(通____,_____ ___)12.不可不蚤来(通_ ___, ________) 13.令将军与臣有郤(通____,________)14. 因击沛公于坐(通_ ___, ________) 15.王必说见臣(通__ __,________)16.日以尽矣(通 ____________) 17.燕王拜送于庭(通__ __,________)18. 图穷而匕首见(通__ __, ________) 二.古今异义(解释加点字)(19分,每个1分) 1.行之往来(古义:________________) 2.若舍以为东道主(古义: ______________)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 ) 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__________) 5.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________________) 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__________)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________________)8.诸郎中执兵(古义: ________________) 9.乃引其匕首提王(古义:________________)10.断其左股(古义: ________________) 11.沛公居时(古义:________________)12.约为婚姻(古义: ________________) 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14.将军战(古义:______________) 15. 而伤长者之意(古义:_________ )16.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古义:___________) 17.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____________)18. 王购之金千斤(古义: ___________) 1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______________) 三.词类活用(解释加点字)(15分,每个0.5) 1晋军函陵()2若亡而有益于君() 3邻之厚,君之薄也()4越国以鄙远() 5朝济而夕设版焉()6既东封,又欲肆其西封() 7函封之()8又前而为歌曰()

必修一文言文练习题

必修一文言文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 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C. 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使……缺,损害 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越国以.鄙远∕既东封.郑敢以.烦执事∕又欲肆其西封. A.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3. 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B.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晋国作为郑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D.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4. 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⑤ 5.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 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 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检测题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专项检测题 班级:姓名:分数: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翻译: 1.供其乏困。 2.失其所与,不知。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图穷而匕首见。 5.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6.拒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7.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也。 8.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二、找出下面句子中活用的词并翻译: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秦伯说,与郑人盟。 4.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5.于是,乃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6.沛公军霸上。 7.项伯杀人,臣活之。 8.常以身翼蔽沛公。 9.指出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的词并翻译: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4.樊於其褊袒扼腕而进曰。 5.劳苦功高而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6.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7.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8.诸郞中执兵皆陈殿下 10.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并翻译: 1.夫晋,何厌之有?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大王来何操? 4.不然,籍何以至此?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7.群臣侍(于)殿上者。 8.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三、常见虚词、实词专项练习 (一)将加点字正确词意的序号选入相应的括号内 1、【而】(连词A、并列B、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C、承接,可译为“就”“接着”D、转折E、假设F、修饰,连接状语) 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⑵朝济而.夕设版焉()今急而.求子() ⑶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夜缒而.出() ⑷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⑸偏袒扼腕而.进()⑹今日往而.不返() ⑺荆轲和而.歌()⑻又前而.为歌() ⑼荆轲遂就车而.去()⑽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⑾图穷而.匕首现()⑿而.为留待()⒀伏尸而.哭()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专题检测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专题检测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基础知识运用(75分)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 B.山川相缪。 C.萦青缭白。 D.或师焉,或不焉。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举匏尊以相属。 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自余为僇人。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外.与天际。 C.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 D.顺流而东.。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吾未见其明.也。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D.上.食埃土。 6、与“萦青缭白”中“青”和“白”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故为之文.以志。 C.始指异.之。 D.其曲.中规 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耻学于师.。/孔子师.郯子。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惑而.不从师。 D.泣孤舟之.嫠妇./故为之.文以志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从而 ..而登 ..师之。 B.攀援 C.然后 ..不如师。 ..知是山之特立。 D.是故弟子不必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则凡数州之土壤 ..生于吾乎。 ..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而日参省乎己。 ..者。 D.君子博学 10、与“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B.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C.吾从而师之。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11、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觉而起,起而归。 B.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C.惑而不从师。 D.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1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作师说以贻之 C.故为之文以志。 D.耳得之而为声。

语文高中必修一文言文单元测试题

语文必修模块一文言文单元测试题 (满分:100 分。时间:60 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 分,共27 分)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B.《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著作,相传其作者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编年体)C.新诗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新诗“新” 在用白话写作,摆脱了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再别康桥》《雨巷》都是新诗。 D、《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校的、 记载战国策士谋臣的言论与活动的书。全书33 篇,分12 策,分记东周、西周、秦、齐、 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 诸国之事。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尝为晋君赐.(恩惠)持千金之资币.物(钱币)(礼物) B、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籍.吏民,封府库(登记户籍) C、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受)素善.留侯张良(友善,交好) 3、选出加点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以.乱易整,不武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子犯请击之. C、使毕使于.前燕王拜送于.庭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吾其.还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今意相同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沛公居山.东.时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北收要.害.之地 5、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A、缓不济急 B、同舟共济 C、假公济私 D 、无济于事 6、下列各句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太子迟.之 B 、群臣怪.之 C、粪.土.当年万户侯 D、以乱易.整 7、选出语句形式不同的一项()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文言文知识点及文化 文学常识梳理与检测(含答案)

2019级高一必修一第二单元古文知识梳理与检测班别:姓名:学号: 一、翻译下面加点或划线的字词。 1.且贰.于楚也 2.焉用亡郑以陪.邻 3.君尝为.晋君赐.矣 4.朝济.而夕设版焉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因.人之力而敝之 7.失其.所与.,不知.; 8.共其乏困 9.秦伯说. 10.何厌.之有? 11.无能为也已.。 12.进兵北略.地 13.诚.能得樊将军首 14.秦王必说.见臣 15.秦王购.之金千斤 16.秦之遇.将军 17.仰天太息流涕. 18.顾.计不知所出耳 19.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20.既已,无可奈何 21.乃为.装遣荆轲 22.人不敢与忤.视。 23.而为.留待 24.顷之未发 25.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26.丹请.先遣秦武阳!27.既.祖.,取道。 28.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 泣。 29. ...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30.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31.比.诸侯之列 32.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33.以.次进 34.至陛.下 35. ...前为谢. 36.愿大王少.假借之 37.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38.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39.而乃.以手共搏之 40.断其左股. 41.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42.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43.轲自知事不就. 44.左右既前,斩荆轲。 45.使子婴为.相 46.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47.沛公居山东时 48.素.善.留侯张良 49.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50.具.告以事 51.臣为.韩王送沛公

52.亡.去.不义 5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54.距.关 55.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56.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57.君安.与项伯有故.? 58.秦时与臣游. 59.今事有急,故幸 ..来告良 60.君为.我呼入 61.张良出,要.项伯。 6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63.秋毫不敢有所近 6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5.岂.敢反乎 66.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67.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8.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 69.不如因善遇 ...之。 70.令将军与臣有郤. 71.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72.张良西向侍. 73.范增数.目项王 74.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75.因.击沛公于坐 76.若属 ..皆且.为所虏。 77.请.以剑舞 78.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79.披.帷西向立 80.项王按.剑而跽 81.客何为 ..者 8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8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 ..辞 84. ...项王未有以应. 85.樊哙从.良坐 86.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87.如今人方为 ..刀俎 88.乃.令张良留谢.。 89.会.其怒 90.相去.四十里 91.沛公则置.车骑 92.持剑盾步走 .. 93.道.芷阳间行. 9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95.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96.再拜献大王足下 97.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二、找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并翻译。 1.晋军函陵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3.邻之厚,君之薄也4.越国以鄙远 5.朝济而夕设版焉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7.与郑人盟 8.以乱易整,不武 9.共其乏困 10.阙秦以利晋

高中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检测.doc

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检测 一、选择题:(共 45 题,每题 2 分) 1.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秦王还柱而走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下列词语中“济”字的意义和“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相同的一项是()A.同舟共济 B .济世安民C.赈灾济贫 D .无济于事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4.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国以鄙远”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 B .焉用亡郑以陪邻 C.使工以药淬之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5.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 .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D.①⑤/②⑥/③④ 6.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以其无礼于晋B.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C.其意常在沛公也D.吾其还也 7.下列句子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吾属今为之虏矣——我们很快就会被他俘虏了 B.持千金之资币物——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 C.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于是拿起他的匕首给秦王 D.(沛公)脱身独去,已至军矣——沛公已经脱身离开,回到军营 8.对下列文言句式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A.竖子不足与谋(省略句,即“竖子不足与之谋”) B.大王来何操(谓语后置,即“大王来操何”) C.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为”表被动) D.问征夫以前路(介宾后置,即“以前路问征夫”) 9.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史记》中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 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称霸一时,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战国策》的作者是西汉的刘向,《烛之武退秦师》就选自此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