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说课稿5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5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这篇出自于《左传》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鄙”和“远谋”这一文眼,通过人物的对话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史料剪裁得当,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才能的形象。

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单元提示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因此,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本文的特点及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我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加强诵读,疏通文意,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特殊句式;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本文文眼,领会全文主旨;

(3)情感目标: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难点:

(1)本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学习和重点虚词“之”“以”的用法;

(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说教法

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本课虽是讲读课文,也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新课程同时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在授课中,我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读人物对话、理清文章叙述线索、围绕全文文眼有详略的论述战争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并运用多媒体展示板书。

三、说学法

针对初三学生已有两年文言文学习功底,可利用课下注解和掌握的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主旨;采用讨论式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这也符合新大纲中“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练习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的要求。

四、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回顾历时课本上所学的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导入新课,学生通过回忆、讨论,激活其学习积极性。

(二)朗读课文:课前预习时帮助学生正音、注重停顿,课堂上采用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课文、理解字面意思。

(三)疏通文意:要求学生,以四人一小组展开对文言字词的谈论,结合课下解释,初步理解文意。这样可以避免教师逐句翻译的枯燥及对课文的支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小组的讨论、交流,让学生既发表见解看法,又获取多方面信息,开拓学生的思路。最后教师把重点文言字词、文言现象用多媒体展示:(例如:重点实词:“专”、“加”、“信”、“孚”、“情”、“属”、“作”、“盈”、“靡”等字的含义;通假字:“徧”;古今异义词:“牺牲”、“狱”、“可以”、“虽”、“再”;词类活用:“鼓”、“福”;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虚词:“之”、“以”的用法。)

(四)理清结构、明确主题: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简述课文三个部分分别在讲什么?(见板书)

2、文题是曹刿论战,但论战前还有一大段“请见”内容的叙述,在这一个部分里,通过学生齐读,教师提示学生找出文眼。学生自主讨论,明确本文文眼,即:“鄙”和“远谋”。(提示学生文眼有贯穿全文的作用,为后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3、接下来曹刿是如何论战的?庄公又是如何回答的?曹刿又做了什么判断?(见板书)

这些问题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边读边思,自主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同时,学生也学会了自主分析课文内容,为以后做好阅读题打下基础。

4、第二部分中,正面描写战争的内容是一笔带过的,而与文眼有关的描写曹刿和庄公指挥作战的内容却作为详写,让学生讨论得出:文眼在这个部分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见板书)

5、第三个部分用了两个发语词“夫”,给我们分析了作战中进攻和追击的时机分别是什么?(见板书)

6、为什么战前准备、战后分析取胜原因要作为详写?而战争过程要略写呢?

学生明确:围绕全文文眼的部分应该作为详写内容,与之无关的叙述就可以略写,甚至不写。即文章内容剪裁得当。

7、拓展升华:

这样的剪裁方式给我们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呢?

学生可答出:突出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起衔接、交待、照应作用的材料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不写。

五、说板书设计

战前曹刿“请见”——“鄙”“远谋”(文眼)

准备求信于臣,民弗从也不可战

曹曹刿“论战”——一问三答三断求信于神,神弗福也(“鄙”)

求信于民,忠之属也——可战(“远谋”)

战中战争地点——长勺

论简述战争过程胜负迹象——齐师败迹

过程庄公指挥“将驰”“将鼓”(“鄙”)

战曹刿战斗“未可”“可矣”(“远谋”)

战后进攻——勇气——彼竭我盈

(“远谋”)

原因追击——惧伏——辙乱旗靡

《曹刿论战》说课稿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曹刿论战》,这一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27课。是一篇记事文言文。本单元选了三篇记事文言文,单元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学习现

代记事文掌握的有关知识,形成的有关能力来帮助学习文言记事文。

我所带的班级已经经过一年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表达习惯,尤其对文言文的句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有一定的积累。而本篇课文着重叙述曹刿分析战争取得胜利的因素。虽然课文字词句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别,但文章以人物谈话为主,又有一定的情节性,所以内容上不难理解。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词句的意思,疏通文意。

2、诵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详略得当的叙述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的难点是:分析人物形象及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新基础教育提出:“教学设计应使语文课堂成为开放性的课堂,要打破教师的垄断控制,应该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打通课堂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使语文课堂成为关怀学生个体生命的课堂,关注教学进程中学生瞬间的感受和变化着的情绪,关注学生语言中每个闪光点和障碍点。”王荣生教授也曾提出:“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学,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生学的活动,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充分展开,

努力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基于以上的理念,对于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课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3、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4、研读文本,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5、迁移拓展。

在学习本课之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要求在朗读上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并结合课文注解大致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由课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是:题目《曹刿论战》中“论”是什么意思?经过讨论明确是分析,论述的意思。那么“论战” 指的是什么呢?由此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

第二个环节是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分析讨论文章中曹刿分析论述了什么?这是贯穿本课的一个纲要信号。学生讨论后明确文章主要是论述作战如何取得胜利。战前是要取信于民,在战争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作战时机。学生在讨论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带出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如“间”“鄙”“安”“遍”“牺牲”“加”“狱”“虽”“以”“属”等。老师与同学一起共同讨论,进一步明确这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和记忆常用实

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对特殊句式的理解和把握。这样的学习避免了脱离文本枯燥的理解字词,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是思考并讨论“曹刿是如何论述的?”这是一个比较大话题。我考虑到学生可能不知如何下手,我将这个问题分解为两个子信号:一是曹刿在论述作战条件时是怎样一步步达到自己的意图的?而在这个过程中鲁庄公又是如何表现的?在曹刿与鲁庄公的一问一答中,每一步都有他特殊的用意,并且收到预期的效果。在曹刿的引导下鲁庄公明白了必须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才是取得战胜齐军的政治保障。这个问题也将曹刿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形象,卓越的军事才能显现出来。从鲁庄公的思想变化中也可以看出鲁庄公并非前文提到的“鄙”,而是一个明君,是一个任人唯贤,善于采纳别人意见的君主。另一个子信号是:作战中如何能取得胜利?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进行分析讨论。。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曹刿帮助鲁庄公选择反击时机在“彼竭我盈”之时,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用实际行动让鲁庄公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

在完成这个环节后,教学难点也得到了解决。理解曹刿

和鲁庄公的形象应该是水到渠成的。并进一步由学生总结文章塑造曹刿和鲁庄公形象的方法。如通过正面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结合侧面描写的方法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的第四个环节是讨论文章的详略安排。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文章,详略的安排非常分明,那么文章是如何安排详略的呢?为什么详写作战前的准备,而略写战争的经过?这是一个值得争议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在讨论的过程中适时的点拨和引导学生思考“论战的真正价值是什么?”从而解决第三个纲要信号——“为什么论?”,若学生在理解这个问题感到困难时,可以将问题简化为:“着重写作战前的准备想要寄托怎样的思想?”学生讨论后会比较清晰的理解到是为了突出民重于天、民重于神的思想,从而教师可作适当的总结,并简单介绍《左传》集中反应了春秋以来日益兴起的民本思想,从而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讨论过程中只要学生言之成理都给予肯定。这个环节的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养成质疑和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

第五个环节是迁移拓展,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

1、用现代汉语将《曹刿论战》改写成一篇故事,注意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塑造人物的性格特点。

2、阅读《宫之奇谏假道》和《子产论政宽猛》。

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左传》反映

出来的儒家政治思想及言辞婉转,描写入微的写作特色。我们都知道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都是在达到一定量的前提下实现的。所以积累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有必要给学生推荐适当的作品进行拓展阅读,养成文言文阅读的习惯。

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我注重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知识,在读中领悟文章的内容,在朗读中学会分析人物,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主题思想等。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关注学生间的互相学习,注意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生成教学内容。戴维伯姆认为:“课堂对话的意图是为了实现最自由、最彻底、最无拘无束的交流和沟通,在谈话过程中探索和发现真知与灼见”“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之间彼此碰撞、激荡、交融,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论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__年版)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常常留有较大的空间,具体的细节灵活处理,能由学生说出来的,教师尽量不说,如通过讨论明确课文中难理解的重要字词意义和用法,通过师生的对话讨论得出文章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对话讨论了解如何安排文章的详略,并由此探讨文章呈现出来的思想意义等内容。

教学过程我主要采用纲要信号教学法和点拨法。

纲要信号教学法事前苏联教育学家沙塔洛夫创造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是纲要信号图表,运用这种教学

法的好处在于能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的反映需要重点掌握的教学内容。如在本课中为了帮助学生快速准确的把握曹刿论述的内容和技巧,把握本文呈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我设计了这样的纲要信号:

1、曹刿论述了什么?

2、曹刿是怎样论战的?

3、曹刿为什么论战?

这三个纲要信号贯穿全篇,也贯穿了整堂课,使教学思路清晰,使学生的讨论和学习既放得开也收得拢。

另一个教学法是点拨法,点拨法是蔡澄清先生提出的,主要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学生的疑难,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在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共同发展。真正实现教会学生学习,从而达到不教的目的。

谢谢各位老师指导。

《曹刿论战》说课稿3

【说教材】

本文选自初三教材文言文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文章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争霸时期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以曹刿的

活动为线索,把战前准备、战中指挥、战后的总结做了简练的描述。短小精悍,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读懂课文,在情境中体会重点字、词、句、结合上下文情景分析文章。

2、过程与方法:

锻炼自学能力,查阅资料书,整理笔记,反复诵读感知,在理解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深入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曹刿的机智,爱国的品质。

【说教法】

本课我打算采用语境导课法,因为这是一篇优秀的先秦散文,语言环境和语言背景不同于现代语境,需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还原语境,找准语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根据学生特点和文章特点设置焦点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说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朗读,找准语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导入新课。

2、介绍课文相关知识,介绍《左传》熟悉背景。

3、学生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4、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整体感悟。

5、分析人物形象

6、总结课文

【板书设计】

战前准备

战争经过

战后总结

【布置作业题】

课后第三题。

《曹刿论战》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课文《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片段,全文简明完整地记录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由于曹刿的参与,造就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文章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政治上取信于民的远见和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从教材的编写意图上看,编者选取《左传》中的精彩片段意在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了解古代社会,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

神,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材注意到九年级下册的特殊性:作为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的开篇它是对前几册内容的总结,有是前几册文言文知识基础的升华与发展,对今后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与习惯培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本篇课文本身剪裁精当,短小精悍,人物形象鲜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积淀古代优秀文化。

基于以上几点,我把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掌握本课重要文言词语。

2、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思想观点。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以上三个目标1为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学习本课的基础,2、3是本课的重点目标。三个目标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二、学情及教法学法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语文回归课堂,是新课程的理念。而学生在前几年的学习中,已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些基础,再加上本文课下解释详尽,情节引人入胜,故在本文的学习上采用自主合作的方法学习本文。教师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处理好放与扶的关系,实实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

1、反复朗读课文,读通,读懂,背诵。

2、把握人物语言,揣摩人物性格。

3、合作探究课文思想内容。

4、教师引导点拨,与学生共同讨论。

三、说教学程序

(一) 激趣导入

1、列举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引出齐鲁长勺之战。

2、走进《左传》简介《左传》

生先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教师补充。(大屏幕显示)

(二)生一读课文会读

师范读,生练读,齐读。

《曹刿论战》说课稿5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说教材】

《曹刿论战》是现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这篇课文可以说是文言知识的再积累、再巩固。而且,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简练,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

《曹刿论战》记载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

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清本文叙事的线索。

3、激发学生对以弱胜强的战术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相关的知识。

据此,确定本文的学习重点为:

1、掌握重要词语的解释,从而理解全文。

2、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

3、能结合实际谈谈从文章受到的启示。

【说教法】

1、这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通过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说学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通过以下方式学习本文:

1、加强文言文的朗读。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朗读,听示范朗读,以读带学。在朗读中找准语感

,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在朗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2、鼓励学生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交流知识与方法,这是达到学生自主性

学习的重要途径。

3、注重及时训练。以训练(包括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训练)为主线,检测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史事,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的军事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大家知道的有哪些?……他们取胜的原因虽然各异,但是又有其相似点:注重人谋。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文章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让我们一起走进《曹刿论战》,去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吧。

设计导语时我是这样考虑的: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了初中阶段的中国历史课,对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也略有所闻,也知道一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而这些内容学生一般都是比较有兴趣的。因此,让学生先回忆自己学生过的

一些著名的战役,这既能够巩固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好的气氛中开始新课的学习。

二、多样诵读,感知课文

1、听读课文(事先准备好课文的配乐朗诵)

学生任务:异读、生僻字注好字音;较长句子划好朗读节奏;体会朗读语气情感。

2、试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看清原文,速度稍慢。

3、互读互评。教师提出评读标准,同桌或前后学生配合,或读或评。

4、译读课文。提示学生独立思考,边读边译。教师提示学习方法:查阅法、圈点法(为下环节做准备)。

这个环节我的设计依据是:学习文言文必须有大量的诵读,在学习的过程中,订正字音要靠朗读,划分节奏要靠朗读,熟悉课文要靠朗读,初解含义要靠朗读,巩固所学要靠朗读,背诵默写也离不开朗读。所以,古文教学中以朗读为线索,让学生都读起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质疑探究,理解课文

1、合作解疑,扫清阅读障碍:

第一步:就圈点的疑问,四人组成自然小组自行解决;第二步:提问共同解决。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举手提出,教师进行点拨;第三步:教师就文中重要词句作强调性讲解。

总结:翻译文言文词句的方法──查阅法、回顾法、组词法、推测法……

2、巩固训练:学生回译(两两配合,一出原文,一答译文或一出译文,一答原文)课文。

3、根据理解,讲解文章故事。要求其他学生作好评价删补

这环节我的设计理念是:学生通过两年文言文的学习,的理解翻译文言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这篇课文的难度也不算太大,因此。完全应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动产自主地寻求它的含义。老师也需要适当引导,注意学习方法的归纳,让学生真正学会翻译浅近文言文。

四、分析人物,探讨写法

提问引入:

1、你认为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是如何表现这个人物的?

2、除了曹刿之外,文章还写了一个鲁庄公,写他有什么作用?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急躁冒进、愚昧无知的昏君,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问题解决途径:问题一采取教师启发式;问题二采取学生辩论式。

教师及时作出总结归纳:文章表现人物──语言描写、对比;评价人(事、物)──要全面,一分为二。

设计依据:人物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我们既要教给学生结合的描写去分析人物、全面认识人物,又要让课本成为学生写作的“示范”,让学生领会写人物的方法。

五、分析结构,讨论用意

学生讨论:课文对战前和战后作了详细的描写,而对战争的过程则一笔带过,这与他们平常观看的战争类影视作品大不相同。在这里就要引导学生去讨论: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教师可以设置坡度题进行引导,如:战前和战后主要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体现了标题的哪个字?如果对作战过程交代仔细,对表现人物的战争思想有无很大作用?

教师最后联系学生写作实际总结:材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则惜墨如金,有时则泼墨如水。

我的设计依据:这一环节不仅是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同时以课文为例,指导学生的写作。

六、学以致用,巩固练习

作业一:课外收集历史上著名的战例、军事家、有关战争的名言各2~3个。

作业二: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后,结合生活实际,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小练笔。

选题1、我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选题2、以“机会”为话题作文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 【精华】《曹刿论战》教案四篇 《曹刿论战》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才能: ⑴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⑵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练读中,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学习本文运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开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本文语言的精练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法、演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方:“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____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个终究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2、解题: 《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讲解《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拟完好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分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

2023年《曹刿论战》教案15篇

2023年《曹刿论战》教案15篇 《曹刿论战》教案1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曹刿论战》,它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第一篇课文。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求 新大纲对文言文的学习阅读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 2、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了解古代社会,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课文的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其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此文在新教材中编入第六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从编者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历史上的经典战例,从而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本课精当剪裁,短小精悍,和第二课《陈涉世家》,第三课《出事表》相比,放在第一课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认识和吸收积淀古代文化。 2、教材单独组元,意在指导学生单元集中比较,比较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今词义既有发展变化,又有继承、联系的特点。

3、教材注意到第六册的特殊地位,作为开篇,它是对前面五册的总结,又是对前面文言文知识基础的升华与发展。对今后高中阶段语文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作为毕业班中的普通班,语文基础相对比较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因此对曹刿这个人物形象及其意义的把握应循序渐进,有浅入深,适当取舍。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文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借助工具书用自学的能力及圈点批注的方法掌握文言词语、句式。 2、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思想观点。 3、从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是目标1、2。课文2、3段对于表达中心来说是__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__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采用投影、小黑板、地图等媒体手段。 六、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曹刿论战》教案(优秀5篇)

《曹刿论战》教案(优秀5篇) 《曹刿论战》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作好政治准备。 2、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背诵全文主。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guì)又何间焉(jiàn)鄙(bǐ)弗敢专也(fú)小惠未编(biàn)玉帛(bó)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辙(zhé)轼(shì)旗靡(mǐ)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提出问题。理清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词句

《曹刿论战》说课稿(5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5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篇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曹刿论战》,这一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27课。是一篇记事文言文。本单元选了三篇记事文言文,单元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学习现代记事文掌握的有关知识,形成的有关能力来帮助学习文言记事文。 我所带的班级已经经过一年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表达习惯,尤其对文言文的句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有一定的积累。而本篇课文着重叙述曹刿分析战争取得胜利的因素。虽然课文字词句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别,但文章以人物谈话为主,又有一定的情节性,所以内容上不难理解。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词句的意思,疏通文意。 2、诵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叙述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的难点是:分析人物形象及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新基础教育提出:“教学设计应使语文课堂成为开放性的课

堂,要打破教师的垄断控制,应该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打通课堂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使语文课堂成为关怀学生个体生命的课堂,关注教学进程中学生瞬间的感受和变化着的情绪,关注学生语言中每个闪光点和障碍点。”王荣生教授也曾提出:“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学,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生学的活动,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充分展开,努力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基于以上的理念,对于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课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3、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4、研读文本,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5、迁移拓展。 在学习本课之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要求在朗读上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并结合课文注解大致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由课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是:题目《曹刿论战》中“论”是什么意思?经过讨论明确是分析,论述的意思。那么“论战” 指的是什么呢?由此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 第二个环节是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分析讨论文章中曹刿分析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说课稿 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是《曹刿论战》一课的与分析。 一、课文的特点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题目是“论战”,文章就围绕曹刿论作战的道理,因此全文对战争的过程没有一一展开,仅一笔带过,而将重点放在曹刿“论”战略、战术和战后论述战争成败的原因上。在论述中鲜明地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为了突出人物曹刿,而以庄公为衬托,通过二人针对战争问题的对话,生动阐明了战争中取胜的原则,就是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的道理。 我今天所讲是本课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中,已经初步完成了文言词汇的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合作疏通了文意,所以今天的教学目标,是: 1. 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课文内容。 2. 围绕“鄙”和“远谋”二字,赏析文中人物的形象。 3. 鉴赏本课的写作特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作为毕业班中的普通班,虽然学生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也具备了初步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但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还是比较差的,动口动手的能力也较弱,并且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想象,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针对这一现象,我将教学的重点设计为: 把握人物对话,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为:把握本文围绕论战为中心选材、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教学设计中注意的几点 针对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 课文分析细致,注重文本的研读。任何答案的回答都以阅读文本为基础,文言文的阅读更是如此。我们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会读、会翻译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层次上,文言文中的人物是栩栩如生的,文言文的语言是简练而生动的。通过细致的分析,也为最后人物形象的概括和写作特点的归纳奠定了基础,从而使难点变易。 2.将文言文字词的基础教学与课文内容分析相结合。在进行课文内容分析时,我也将文言文字词教学穿插了进去,让学生读,让学生翻译,适当提点重要的文言字义和句式,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利于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和分析。 3. 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我们的学生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往往考虑不是很周全,回答不是很到位。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逐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读而后思,或者把问题再具体细化,让他先解决小的问题,再一步一步解决大的问题。 4. 利用小班化的优势,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人人参与,人人有话说。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朗读了全文并合作疏通了文意,同学们在词语解释和句子的翻译上还有什么困难吗?(有则帮助解决) 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关注文章的内容。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那么他是如何论战的呢?曹刿通过他的“论”又表现出怎样的形象特点呢?让我们通过具体的分析来共同了解一下吧。 (直接导入,并说明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研读第一小节 1. 让学生齐读第一小节 2. 提问:面对“齐师伐我”这样的局面,曹刿有何反应?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曹刿论战》,这一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27课。是一篇记事文言文。本单元选了三篇记事文言文,单元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学习现代记事文掌握的有关知识,形成的有关能力来帮助学习文言记事文。 我所带的班级已经经过一年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表达习惯,尤其对文言文的句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有一定的积累。而本篇课文着重叙述曹刿分析战争取得胜利的因素。虽然课文字词句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别,但文章以人物谈话为主,又有一定的情节性,所以内容上不难理解。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词句的意思,疏通文意。 2、诵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叙述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的难点是:分析人物形象及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新基础教育提出:“教学设计应使语文课堂成为开放性的课堂,要打破教师的垄断控制,应该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打通课堂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使语文课堂成为关怀学生个体生命的课堂,关注教学进程中学生瞬间的感受和变化着的情绪,关注学生语言中每个闪光点和障碍点。”王荣生教授也曾提出:“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学,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生学的活动,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充分展开,努力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基于以上的理念,对于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课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3、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4、研读文本,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5、迁移拓展。 在学习本课之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要求在朗读上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并结合课文注解大致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由课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是:题目《曹刿论战》中“论”是什么意思?经过讨论明确是分析,论述的意思。那么“论战” 指的是什么呢?由此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 第二个环节是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分析讨论文章中曹刿分析论述了什么?这是贯穿本课的一个纲要信号。学生讨论后明确文章主要是论述作战如何取得胜利。战前是要取信于民,在战争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作战时机。学生在讨论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带出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如“间”“鄙”“安”“遍”“牺牲”“加”“狱”“虽”“以”“属”等。老师与同学一起共同讨论,进一步明确这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和记忆常用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对特殊句式的理解和把握。这样的学习避免了脱离文本枯燥的理解字词,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是思考并讨论“曹刿是如何论述的?”这是一个比较大话题。我考虑到学生可能不知如何下手,我将这个问题分解为两个子信号:一是曹刿在论述作战条件时是怎样一步步达到自己的意图的?而在这个过程中鲁庄公又是如何表现的?在曹刿与鲁庄公的一问一答中,每一步都有他特殊的用意,并且收到预期的效果。在曹刿的引导下鲁庄公明白了必须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才是取得战胜齐军的政治保障。这个问题也将曹刿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形象,卓越的军事才能显现出来。从鲁庄公的思想变化中也可以看出鲁庄公并非前文提到的“鄙”,而是一个明君,是一个任人唯贤,善于采纳别人意见的君主。另一个子信号是:作战中如何能取得胜利?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进行分析讨论。。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曹刿帮助鲁庄公选择反击时机在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说课稿 民勤实验中学张馥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部编版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出自于《左传》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鄙”和“远谋”这一文眼,通过人物的对话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史料剪裁得当,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才能的形象。 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单元提示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因此,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本文的特点及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我制定如下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左转》和长勺之战。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处境,学会在逆境中发现有利于自己的条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2)难点:事实上复述课文也是个难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处境,学会在逆境中发现有利于自己的条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的重大考验。 对于难点的突破,学生能突破有所感悟即可,若是学生无感,教师加以引导。二、说教法 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本课虽是讲读课文,也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新课程同时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在授课中,我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读人物对话、理清文章叙述线索、围绕全文文眼有详略的论述战争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 三、说学法

语文文学曹刿论战优秀教案总汇3篇

语文文学曹刿论战优秀教案总汇3篇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史书,当中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的史料。这部书特别长于记述战争,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语文文学曹刿论战优秀教案总汇3篇一 学习目标: 1、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4、借助课文注释及词典读懂课文内容,并掌握文中对句意表达起关键作用的实词。 5、从立意、选材、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理解课文,为与下文的比较阅读作准备。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四教学主要过程 一:正读(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导入: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巨鹿之战等导入。 1、个读、齐读课文。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2、再读课文。 二、点读课文: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鄙安加信孚狱绩轼焉靡 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习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5.再朗读课文。 三、译读(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3.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再请同学们质疑。 四、品读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第一自然段: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语文文学曹刿论战优秀教案总汇3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说课稿 一、说教材 《曹刿论战》是一篇经典的史传作品,在记录战争的历史典籍中颇具代表性,作为一篇记史的作品,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史料剪裁得当。作者把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掌握战机和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都写得比较详细。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加强诵读,疏通文意,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特殊句式,相关文学常识。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过程与方法】采用反复朗读,分组质疑,合作解答,讨论探究,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本文文眼,领会全文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民心的向背,明白“师直为壮,曲为老”的道理。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学习和重点虚词的用法;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难点】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说教学方法 本课虽是讲读课文,也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新课程同时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会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历史来导入新课。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历史上课本上所学的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导入新课,学生通过回忆、讨论,激活其学习积极性,这既能够巩固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好的气氛中开始新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首先课前预习时帮助学生正音、注重停顿,课堂上采用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课文、理解字面意思。 然后教师请一位同学将这篇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他读的字音和节奏有没有问题。学生读完以后,教师纠错:这位同学读得还是很流畅的,不过也有些美中不足。 学生三次朗读课文后,初步熟悉课文。 大家都知道:读文言文就应该读准它的字音和节奏。 接下来就请全班同学将这篇课文齐读一遍。学习文言文必须有大量的朗读,在学习的过程中,订正字音要靠朗读,划分节奏要靠朗读,熟悉课文要靠朗读,初解含义要靠朗读,巩固所学要靠朗读,背诵默写也离不开朗读。所以,教学中以朗读为线索,老师和学生都读起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相互质疑,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说课稿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说课稿1 一、课文的特点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题目是“论战”,文章就围绕曹刿论作战的道理,因此全文对战争的过程没有一一展开,仅一笔带过,而将重点放在曹刿“论”战略、战术和战后论述战争成败的原因上。在论述中鲜明地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为了突出人物曹刿,而以庄公为衬托,通过二人针对战争问题的对话,生动阐明了战争中取胜的原则,就是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的道理。 我今天所讲是本课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中,已经初步完成了文言词汇的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合作疏通了文意,所以今天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课文内容。 2、围绕“鄙”和“远谋”二字,赏析文中人物的形象。 3、鉴赏本课的写作特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作为毕业班中的普通班,虽然学生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也具备了初步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但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还是比较差的,动口动手的能力也较弱,并且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想象,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针对这一现象,我将教学的重点设计为: 把握人物对话,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为:把握本文围绕论战为中心选材、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教学设计中注意的几点 针对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课文分析细致,注重文本的研读。任何答案的回答都以阅读文本为基础,文言文的阅读更是如此。我们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会读、会翻译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层次上,文言文中的人物是栩栩如生的,文言文的语言是简练而生动的。通过细致的分析,也为最后人物形象的概括和写作特点的归纳奠定了基础,从而使难点变易。 2、将文言文字词的基础教学与课文内容分析相结合。在进行课文内容分析时,我也将文言文字词教学穿插了进去,让学生读,让学生翻译,适当提点重要的文言字义和句式,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利于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和分析。 3、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我们的学生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往往考虑不是很周全,回答不是很到位。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逐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读而后思,或者把问题再具体细化,让他先解决小的问题,再一步一步解决大的问题。 4、利用小班化的优势,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人人参与,人人有话说。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朗读了全文并合作疏通了文意,同学们在词语解释和句子的翻译上还有什么困难吗?(有则帮助解决) 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关注文章的内容。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那么他是如何论战的呢?曹刿通过他的“论”又表现出怎样的形象特点呢?让我们通过具体的分析来共同了解一下吧。 (直接导入,并说明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研读第一小节 1、让学生齐读第一小节 2、提问:面对“齐师伐我”这样的局面,曹刿有何反应? 《曹刿论战》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下面,我将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_1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 《曹刿论战》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篇目。它通过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 指导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步骤〗 一、简介《左传》和长勺之战 1、关于《左传》,在书下注释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做如下补充介绍:《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公元前682年,齐国国君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争夺君位。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但最后却是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齐桓公对鲁庄公怀恨在心,即位后便两次发兵攻鲁,__所记述的便是齐鲁两国间的第二次战争──长勺之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掌握字音。 刿(guì)鄙(bǐ)孚(fú)间(jiàn) 夫(fú)靡(mǐ) 2、同学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教师可依照以下几个梯度指导朗读:

⑴读准字音; ⑵掌握节奏; ⑶注意语调。 节奏举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语调举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 《曹刿论战》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取信于民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和指挥作战时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的道理。 2.了解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3.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集体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曹刿论战》教案合集七篇

《曹刿论战》教案合集七篇 《曹刿论战》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冀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 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 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 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习惯)

4、归纳法(解说:学习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 【教学手段】 课件、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文化常识。] 二、诵读课文 (一)认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1、辨读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出示课件) 曹刿()小信未孚()小惠未徧()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 2、朗读课文 (1)教师背诵 (2)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句子的语气和停顿。(出示课件) 又何间焉(反问语气)民弗从也(否定语气) 忠之属也(肯定语气)夫战,勇气也(发议论)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纠正学生的误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下水”背诵让学生受到感染和影响,体现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二)品读课文要求: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通用8篇)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通用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曹刿论战》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篇1 教材分析: 1、本文记录曹刿对战争的论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战略上把握时机,这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详略得当,语言简练,充分体现了《左传》的特点。 2、课标对初中阶段的古诗文教学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能使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理解词句的含义,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等,背诵积累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名篇。这在本单元的字词掌握有一定难度。第二是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中的深厚文化底蕴。本文是一篇很好的素材。 学生学习经验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卷基础,但分类总结积累文言知识的意识还比较弱。从历史的角度和现代观念理解评价文章方面易流于表面。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赏析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与用法。 2、理解曹刿对战争的论述。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正确地翻译课文。

2、了解本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分析认识曹刿、鲁庄公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目标:学习曹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秀品质和卓越的军事才华。 教法: 情境创设法示范朗读法讲解点拨法 学法: 圈点勾画法诵读法交流探究法 预习设计: 1、查阅读资料,了解《左传》; 2、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在历史上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可谓何其的多呀?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砝码一定决定于军事实力的强大吗?你知道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吗? (若学生答出本文,则请说出了解的具体情况) 检查预习,介绍《左传》。背景。 二、初读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梳理字词读音。 2、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3、学生自读课文,合作探究,根据注解翻译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要求: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或别人容易出错的字词梳理在笔记本上。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向同学或老师发问。 伐( )间( )鄙( )安( )偏( )专( ) 加( )信( )孚( )福( )忠( )属( ) 驰( )逐( )克( )盈( )靡( )故( )

曹刿论战教案(6篇)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一): 《曹刿论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潜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衷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齐鲁长勺之战就是其中的典型战例。这天我们学习的《曹刿论战》就是谈谈长勺之战的。透过学习,我们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1、《左传》 2、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 3、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曹刿是当时奴隶主贵族,为了鲁国的利益,。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又何间焉(jin)鄙(b)弗敢专也(f)旗靡(mǐ) 玉帛(b)小信未孚(f)公与之乘(chng)辙(zh)轼(sh) 2、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3、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依两条线索概括: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奋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四、合作交流,研讨探究。 阅读课文,小组合作,研讨探究下列问题: 1、曹刿请战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鲁庄公认为战前能作那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能够一战。

《曹刿论战》教案合集5篇

《曹刿论战》教案合集5篇 《曹刿论战》教案合集5篇 《曹刿论战》教案篇1 教学设想 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才能。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才能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解决读音和停顿问题 1.老师范读课文,或放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注意自己感觉读得不准的字音,以及停顿不对的句子。 3.解决有关字音问题。 曹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

吾视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4.解决有关句子的停顿。 主要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三、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标记出自己感觉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语和句子。 2.结合课文注释,学生互相讨论交流,自己初步解决局部难词难句。 3.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解决难词难句。 (1)注意以下词语和句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当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 肉食者鄙:当官的人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和食物这些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单独享受。、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张,一定如实反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

实际情况处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是忠心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 公将鼓之:庄公准备下令击鼓进攻。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便 有所衰落;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就差不多耗尽了。 (2)引导学生总结虚词“以”在课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第1段出现的次数较多,主要是作介词,表示“凭借”、“根据”等。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根本内容. 1.把握课文写作思路。 要求学生考虑如下两个问题:(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局部? 明确:(1)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开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2)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说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局部。第一局部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局部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局部写曹刿说明取胜的原因。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5篇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5篇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积累文言词语 2、掌握重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准确熟练的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__的内容。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1. 走近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链接材料】——2. 长勺之战的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又何间焉()鄙()弗敢专也()小惠未编()小信未孚() 公与之乘()长勺()辙()轼()竭( ) 盈( ) 旗靡()夫( )帛() 2、解释加横线的词的意思

《曹刿论战》教案10篇

《曹刿论战》教案10篇 《曹刿论战》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2、了解作者及《左传》的有关常识 3、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4、了解本文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5、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古今中外,军事家纵横捭阖、层出不穷,从创作《孙子兵法》

的孙武到编著《孙膑兵法》的孙膑,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曹操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从“不世出”的拿破仑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的*。这些名字,我们耳熟能详,可今天,我们要走进一名普通而又不*凡的老百姓——曹刿,他不是国君,却创造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他不是军中大将,却有着主动请缨亲临沙场智慧的风范,他无愧于“*民军事家”的称号。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了解背景 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__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 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2、关于《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3、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重点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mǐ 刿谋间帛辙竭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