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张龙一中邵霞

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

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张龙一中邵霞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公式和单位,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实例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课堂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体验物理实验的乐趣;具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2.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速度的有关计算。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尺、橡皮筋、木梳子。

五、教学过程

得快;另一种是物体运动相同路程,比较它们所用时间的长短,所花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在物理学中,采用的是“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二、速度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

归纳总结: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速度在数值上等于运动物体路程与时间之比,可用公式

表示。(给学生指出这样的定义方法为比值定义法)。

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s──路程──米(m)

t──时间──秒(s)学生自学、

思考。

学生思考、

讨论。

掌握速度

的概念、公

式、单位。

掌握两个单

反过来,1km/h=m/s 思路2:要比较速度的大小,应把分子分母的单位先统一。

1km/h=

阅读课本“小资料”中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说明哪个物体运动得最快,哪个物体运动得最慢。人步行和骑自行车时的运动速度分别是多少?

例1.甲、乙、丙、丁四个物体的速度是10m/s,18km/h,450cm/s,1200cm/min,则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v丁>v丙>v乙>v甲B.v甲>v乙>v丙>v丁C.v甲>v乙>v丁>v丙D.v乙>v甲>v丙>v丁

分析:要比较速度的大小,应先统一单位。可把单位都

换算成m/s。

v乙=18km/h=18×m/s =5m/s

v丙=450cm/s=450×

=4.5m/s

v丁=1200cm/min=1200

×=0.2 m/s

所以:v甲>v乙>v丙>v丁答案:B

三、匀速直线运动

先让学生观察列车在平直路面上前进和过山车运动的图片,再让学生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

(1)机械运动是如何分类

的?

(2)什么叫作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有何特点?

(3)什么叫作变速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有何特点?怎样学生阅读、

思考。

培养阅读

和获取信

息的能力。

反映做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

归纳总结:

(1)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在直线运动中,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其特点是: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即速度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所以这时不能将v=s/t理解为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3)物体速度改变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对变速运动做粗略研究时,可以用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某一段路程中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

度。平均速度可以用来计算,s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体通过这一段

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v 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四、有关速度的计算

让学生根据速度公式变

形,得到或,指出利用这些公式可以在已知速度、路程或时间当中的两个量的情况下,求出第三个物理量。

例1.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勇

夺110m跨栏金牌并打破奥运会纪录,成绩12.91s。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结合例题,强调解题时,要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了解在利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解题时,需要注意下列问题:(1)公式中的三个物理量v、s、t必须是同一物体在同一过程中的三个量。学生分析、

思考。

培养学生

规范解题

的意识。

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张龙一中邵霞

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 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张龙一中邵霞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公式和单位,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实例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课堂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体验物理实验的乐趣;具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2.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速度的有关计算。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尺、橡皮筋、木梳子。 五、教学过程

得快;另一种是物体运动相同路程,比较它们所用时间的长短,所花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在物理学中,采用的是“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二、速度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 归纳总结: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速度在数值上等于运动物体路程与时间之比,可用公式 表示。(给学生指出这样的定义方法为比值定义法)。 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s──路程──米(m) t──时间──秒(s)学生自学、 思考。 学生思考、 讨论。 掌握速度 的概念、公 式、单位。 掌握两个单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二章 第三节 快与慢学案

2.3 快与慢 [学习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明白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重、难点] 1、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在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计算 [新课导学] 1、比较物体运动垢快慢 问:甲、乙两人在平直公路上骑自行车,甲10秒前进50米,乙2秒前进8米。如何表示这两人骑车的快慢?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式: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速度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即物体在单位时刻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1秒、1分、1小时叫做单位时刻)。 (3)公式:速度=路程/时刻v=s/t 计算出上例中甲乙两人的速度。 (4)单位:米/秒(m/s);千米/时(km/h) 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的单位和时刻的单位组成的。经常使用的长度的单位是米,时刻的单位是秒,因此速度的单位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单位中的分数线读作“每”。交通运输中经常使用“千米/时”作速度的单位。 单位的换算:1米/秒=3.6千米/时;千米/时=1/3.6米/秒 3、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在物理学中把物体运动速度维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转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问:从北京开往天津的火车的运动是匀速运动吗?它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4、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 速度=总路程/总时刻v=s/t 例题:讲义第25页例题。(注意解物理计算题的格式、要求) 解题标准化要求: 1)认真审题、明确题意。 2)解计算题,要求写全已知、求、解、答。单位可在已知中统一。 3)解题进程,要求写出依照公式(或由此取得的导出式),然后按公式逐项代入已知数值和单位。单位要统一到符合求答要求,最后得出计算结果。 4)进行查验,无误后,写出答题。 [随堂练评] 1、在物理学中,速度是用来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在国际单位中,速度的单位是_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 2、完成下面的单位换算: 1米/秒=__________千米/时;72千米/时=___________米/秒。 3、一辆汽车作变速直线运动,从甲地前进540米抵达乙地,用了3分钟;从乙地再前进180米抵达丙地,用了1.5分钟。那么该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从乙地到丙地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从甲地到丙地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 4、汽车速度是36千米/小时,优秀短跑运动员的速度是10米/秒,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自行车每分钟通过 0.6千米的路程,三者速度相较较:() A、自行车的速度最大 B、短跑运动员速度大 C、汽车速度最大 D、三者速度一样大 5、一物体沿直线做机械运动,已知该物体在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1m,由此可知() A、物体必然做匀速直线运动 B、物体必然做变速直线运动 C、物体运动的快慢不变 D、物体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做变速直线运动 六、某中学生步行5千米的路程,所需的时刻约为() A、60min B、600 min C、20 min D、200 min 7、一座大桥全长6.89千米,江面上正桥长为1570米,一列长为110米的火车匀速行驶,通过江面正桥需120秒,那么火车的速度是多少米/秒?火车通过全桥需用的时刻是多少?

物理作业 第二章 第三节 快与慢 第2课时 答案与解析

第三节 第二课时 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度直线运动 答案与解析 【课内作业】 1.答案: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答案:变速直线运动 3.答案:匀速 变速 解析:甲图可通过计算各时间段或各路程段的速度,得知是速度恒定不变的直线运动。频闪照片中记录下的是物体相隔同样的时间的不同位置,可判断出做的是变速(或加速)直线运动。 4.答案:4米/秒 解析: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是定值,保持4米/秒不变,不随时间、路程的改变而改变。首先认清物体的运动状态――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运用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为“速度始终不变”。 5.答案:D 解析: A 项出站的火车速度越来越快;B 项进站的火车速度越来越慢;C 项斜向上抛出的皮球运动路线是弯的。 6.答案:A 解析:有些同学误认为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由公式V =S/t 可知,V 与S 成正比。造成错误的原因是不能真正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只站在纯数学的角度理解物理公式,而不考虑公式的物理意义 7.答案:C 解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不变的,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运动的时间都无关。实际上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时间是原来的几倍,路程也是原来的几倍,其比值是不变的。 8.答案:B 解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不变的,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运动的时间都无关。 9.答案:A 解析:平均速度的物理是表示物体物体在某一段时间(或路程)内整个运动中的快慢程度,不能表示出每时每刻的快慢程度。 10.答案:C 解析:本题注意要运用公式进行求解,不能相加取平均值。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 是对平均速度的概念没有真正理解。 11.答案: 12.答案:分析:物体共运动6秒,分为两段路程,第一 段t 1=2秒,v 1=6米/秒;第二段t 2=4秒,v 2=3米/秒 由此可知:物体的运动时间t=t1+t2=6秒 通过的路程S=v1t1+v2t2=6米/秒×2秒+3米/秒×4秒=24米 1212s +s s 24v== =4/ t t +t 6米 =米秒秒 解析:: 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求某一段时间(或路程)的平均速度,只能用物体通过的总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的比值来计算。应该引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 平均值。 13.答案: 【课后作业】 1.答案: t=s/v=45Km/(90Km/h)= 解析:这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题目,解此题的关键看懂汽车的速度表的含义是表示汽车的速度是90千米/小时。 2.答案:80Km/h 解析:由指针的位置看清车速是80Km/h , 由里程表的变化可知所行驶的路程是 S=18601Km -18561Km =40Km t=s/v=40Km/(80Km/h)= 3.答案: 解析:t 1=s/v 1=300km/100 km/h=3h t 2=s/v 2=300km/500 km/h= t=t 1-t 2== 在路程、速度与时间三个量中,已知其中任一两个,都可运用公式求出第三个量。本题的关键是南京到上海的路程不变。 4.答案:2:3 解析:∵t s V = ∴v s t = 32 1132=⨯=⨯==乙乙甲甲乙 乙甲甲 乙 甲s v v s v s v s t t 5.答案:甲图线表示的速度小,所以是大货车。 解析:小轿车速度111s 9000m v = ==30m/s t 560s ⨯; 大货车速度222s 3600m v = ==20m/s t 0.53600s ⨯ 6. 答案: D 解析: 抛出后正在空中飞行着的排球,其运动路线及快慢都在不断地变化着,所以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圆形跑道上行驶的摩托车速度大小虽然不变,但运动方向在不断变化,也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从树上正下落的苹果,它的速度将越来越大;平直轨道上快慢不变行驶着的火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7.答案:B 解析:有些同学错误地选择了C ,认为速度是25米/秒。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对平均速度概念理解不正确。错把速度的平均值当作平均速度。 求平均速度的方法是用全程的路程除以全部的时间。这也正说明平均速度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的变速运动当作匀速运动处理的速度。

八年级物理 第二章 第三节 快与慢 上海科技版

初二物理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某某科技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 二、考点点拨 本节内容主要学会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的概念,单位,计算公式。以及速度单位m/s 和km/h之间的换算关系。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三、跨越障碍 1、比较快慢的方法 (1)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 例如在110m的跨栏比赛中,X翔第一个冲过终点,我们观众就会说X翔运动得最快,因为X翔最先冲过终点。同学们细想一下此过程中,当X翔冲到终点的那一刻,而其他运动员还在半程中,X翔和其他运动员在相同时间内跑的距离不一样,X翔跑了110m,而其他的运动员没有跑到110m,所以我们说X翔跑得快的原因是——在相同的时间内,X翔跑得距离大。这就是比较快慢的方法——相同的时间内,比较路程。路程越大,运动得越快。 (2)相等的路程比较时间 计时员会对每个到达终点的运动员记录各自的成绩,如X翔跑110m时,计时员记录的是12.91s,而计时员对其他运动员记录的成绩要大于12.91s。所以计时员说X翔最快。那是因为跑相同的路程X翔用的时间最少。 这就是另一种比较快慢的方法——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所用时间越少,运动得越快。 例1: (a)、(b)两图分别表示比较运动员游泳快慢的两种方法: 其中图(a)表明__________. 图(b)表明__________. 点拨: 图(a)表明,在相同的时间内,中间的运动员通过的路程最长,所以中间的运动员运

动得最快;而图(b )表明三个运动员在通过相同的路程时,中间的运动员所用的时间最短,所以中间的运动员运动得最快 (3)物理上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长短”的方法.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相同的时间比路程,路程多的速度快;取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所用时间少的速度快.在物理学中,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长短”的方法. 2、速度: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路程:S 时间:t 速度:v 公式v=t S (给出任意两个量一定可求出第三个量) 速度的国际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的。写作“米/秒”(也可以用m/s ,或者m ·1s -)读作“米每秒” 辅助单位“千米/时”(也可以用km/h ,km ·1 -h )读作“千米每时” 单位之间的换算 1km/h = s 3600m 1000≈/s 1m/s=h 36001km 1013-⨯= 例2:换算下列单位 120km/h= m/s 10m/s= km/h 例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 小明在距离小强500m 的地方喊话,另一端的小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听到小明的声音? 已知:声音传播的速度为v=340m/s ,路程S=500m 求:小强听到小明的声音需要的时间为t 解:由 v= t S 得 t=v S =s /m 340m 500 答:小明的声音传播1.47s 后小强就能听见。 例4: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为1000m ,小明上学的速度为1m/s ,由于小明早晨晚起,当起床后上学时,离上课只有5分钟了,请你判断一下小明是否能按时到校。 已知:学校到家的距离为S=1000m ,速度v=1m/s 求:小明走路需要的时间t

八年级物理 第二章 第三节 快与慢同步练习 上海科技版

初二物理某某科技版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25分钟) 1、一首歌中唱道“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后句中物体运动的参照物分别指什么? 2、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直升飞机相对地面的运动是[ ] A、一定上升 B、一定下降 C、一定静止 D、无法判定 3、乘客坐在“女王”号游轮中,游轮沿长江顺流行驶,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 A、江岸的码头 B、游轮的船舱 C、迎面驶来的汽艇 D、奔流的江水。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驾机飞行时,在脸旁抓到一颗德国子弹。据你判断,这颗子弹是从法国飞机的哪个方向射来的?(当时飞机的速度约为几十米/秒,子弹出膛速度约为几百米/秒。)[ ] A、前方 B、后方 C、侧方 D、下方 5、试分析下列各题以谁作参照物。 ①上升的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 ②静止的汽车有人感到它在运动; ③下降的电梯上的人看到墙向上运动; ④同向行驶的汽车里的人看对面的汽车时,感觉自己向后退。 6、一个物体沿平直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的平均速度是[ ] A、20m/s B、10m/s C、8m/s D、都不对 7、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20m/s的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30m/s的速度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多大? 【试题答案】 1、【解答】前句竹排运动的参照物是地球。后句青山运动的参照物是竹排。 2、【分析】跳伞员看到直升机在向上运动时是以自身作参照物。由于跳伞员相对地球是在向下运动,若直升机相对地球向上运动或静止时,跳伞员都会看到直升机与自身距离变大,

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二章 运动的世界 第三节 快与慢》教案_24

2.3 快与慢 学习目标: 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够科学地判断物体是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 导学方法:观察比较法,练习法。 导学过程: 一、导学1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23-24页内容,同时思考下列问题:(5分钟)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哪两种方法?举例说明。 2、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必须同时考虑哪两个因素? 3、什么叫速度? 4、速度是表示的物理量。 5、速度的计算公式怎样写?公式中各个字母的意义及其单位是什么? 6、速度的国际单位是什么?常用单位是什么? 换算关系是:。 二、导学2 生活中我们常说“跑比走快,乘坐火车比汽车快,坐飞机比坐火车快”,这表明了一个客观事实,物体运动有快有慢,讨论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有哪些方法,例如:百米赛跑 归纳:_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两个物体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同,通过什么方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归纳:⑶。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 2.速度的概念: 3.速度的公式: 4、速度的单位:m/s ,km/h, 1m/s=___________km/h,1km/h=_________m/s。 练习:108km/h=__________m/s,10m/s=__________km/h。 三、导学3 自主阅读教材25-27页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是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是指速度

的大小改变,方向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是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 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四、课堂练习 1、如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分别拍摄到的四个小球的频闪照片,其中哪幅照片表示小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 2、为了赶去坐火车,大人牵着小孩一起快走了30m ,其中大人共走了50步,小孩共走了110步,则走得较快的是( ) A 、大人 B 、小孩 C 、一样快 D 、无法确定 3、长50m 的队伍,匀速通过一座长100m 的大桥需1.25min ,则队伍过桥的速度为( ) A 、1.33m/s B 、7.2km/h C 、2.5m/s D 、4.8km/h 4、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10s 内通过路程为200m ,那么,它在第1s 内通过__________m ,第2s 内通过__________m ,前5s 内通过__________m 。 五、课堂小结 1.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公式:v=t s ,变形式s=vt ,t=v s 4.速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 换算单位:1km/h= 6.31m/s 1m/s=3.6km/h 5.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八年级物理 第二章 第三节 快与慢 上海科技版

初二物理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上海科技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 二、考点点拨 本节内容主要学会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的概念,单位,计算公式。以及速度单位m/s 和km/h之间的换算关系。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三、跨越障碍 1、比较快慢的方法 (1)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 例如在110m的跨栏比赛中,刘翔第一个冲过终点,我们观众就会说刘翔运动得最快,因为刘翔最先冲过终点。同学们细想一下此过程中,当刘翔冲到终点的那一刻,而其他运动员还在半程中,刘翔和其他运动员在相同时间内跑的距离不一样,刘翔跑了110m,而其他的运动员没有跑到110m,所以我们说刘翔跑得快的原因是——在相同的时间内,刘翔跑得距离大。这就是比较快慢的方法——相同的时间内,比较路程。路程越大,运动得越快。 (2)相等的路程比较时间 计时员会对每个到达终点的运动员记录各自的成绩,如刘翔跑110m时,计时员记录的是12.91s,而计时员对其他运动员记录的成绩要大于12.91s。所以计时员说刘翔最快。那是因为跑相同的路程刘翔用的时间最少。 这就是另一种比较快慢的方法——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所用时间越少,运动得越快。 例1: (a)、(b)两图分别表示比较运动员游泳快慢的两种方法: 其中图(a)表明__________. 图(b)表明__________. 点拨: 图(a)表明,在相同的时间内,中间的运动员通过的路程最长,所以中间的运动员运动得最快;而图(b)表明三个运动员在通过相同的路程时,中间的运动员所用的时间最短,所以中间的运动员运动得最快 (3)物理上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长短”的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相同的时间比路程,路程多的速度快;取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所用时间少的速度快.在物理学中,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长短”的方法.2、速度: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路程:S

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二章 运动的世界 第三节 快与慢》教案_7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三 节快与慢”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方法,能用速度公式实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1.会用实验的方法科学地判断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直线运动状态。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速度及其单位 难点: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区别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龟、兔赛跑”,它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没有什么区别呢?运动有快有慢.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2.我们都知道人在走路时慢,奔跑时快,而汽车行驶更快,说明物体的运动有个快慢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就存有一个如何比较快慢的问题,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这个问题。 3.教师提问:步行的人、骑自行车的人、汽车都在笔直的马路上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运动的快慢不同) 讨论:火车30分钟行驶了20千米,汽车5分钟行驶了3千米。火车和汽车哪个运动得快?(让学生通过计算回答。) (二)新课教学及师生互动 一、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举例:在学校田径运动会上百米赛跑正在实行,谁能获得冠军,观众正在试目以待。 提问:如果你们是观众,用眼睛看,谁运动得快? 点拨:跑在前面的人运动得快。 提问:作为裁判员,你认为谁运动得快? 点拨:最早到达终点的人运动得快。 小结:观众和裁判员判断谁快谁慢所用的方法是不同的。观众看谁跑在前面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裁判员看谁先到达终点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 2.速度 物理学中比较运动快慢则采用观众的方法并引进“速度”这个物理量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下面我们来理解速度。 举例:甲同学跑10 m用了2 s,每秒钟通过的路程是5 m,而乙同学跑75 m用了25 s,每秒钟通过的路程是3 m。 提问:甲和乙两同学谁运动得快?为什么? 点拨:甲同学快,在相同时间里甲同学通过的路程比乙同学大。 小结:这个秒钟可叫单位时间,在这样的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运动越快。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部编版)2020年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三节快与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4.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的概念. 5.能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6.能根据给定的信息计算平均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感受速度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感受速度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单位;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平均速度的计算. 【教学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平均速度的理解和计算. 【教具准备】电动玩具小车、卷尺、秒表、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1课时 【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于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那么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运动快,哪些物体运动慢呢? 学生讨论、交流. 师今天我们就探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进行新课】 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 师平时我们是怎样比较和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 学生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得远. 学生2:比较在相同路程内谁用的时间短.

师(播放视频1“100m赛跑”)请大家观看视频,并思考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 师(播放视频2“100m赛跑比赛现场的观众和裁判的结论”)请你说说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 (1)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运动快,路程短则运动慢; (2)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路程内,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运动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课堂训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 速度 (1)速度的概念 师这就是平时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师多媒体播放: a.百米赛跑,甲同学用了15秒,乙同学用了18秒,谁快? b.甲同学一分钟跑了400米,乙同学一分钟跑了420米,谁快? c.甲同学一分钟跑了400米,乙同学30秒跑了270米,谁快?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我们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或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师鉴于这种情况,物理学中引进了速度的概念,来描述运动的快慢.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它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板书: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定义: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 (2)速度的定义式 师请大家利用掌握的数学知识推导出速度的定义式. 老师引导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 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式中:s——路程(m);t——时间(s);v——速度(m/s).可变形为s=vt、t=sv. 板书:速度定义式: s v t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