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产业十三五规划汇总

蚕桑产业十三五规划汇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镇安县蚕桑产业“十三五”扶贫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根据商务部关于《茧丝绸行业“十三五”发展纲要》、《镇安县“千百万”产业脱贫工程实施方案》,特制定《镇安县蚕桑产业“十三五”扶贫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产业扶贫、生产基地、茧丝绸加工一体化。

一、全县蚕桑产业的现状

镇安县位于北亚热带气候向暖湿带过渡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有发展蚕桑生产的优越条件。据《镇安县志》记载,清乾隆十八年开始栽桑养蚕,民国20年全县有养蚕户1200户,有桑树12万株,栽桑养蚕具有悠久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镇安县委、县政府的历届领导班子在自然条件极差的情况下,瞄准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蚕桑业,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兴桑养蚕,经过数年的努力,实现了从栽桑养蚕到缫丝加工“一条龙”的生产格局,使蚕桑生产发展成为富民富县的主导产业,蚕桑综合势力位于商洛市第一位,全省第七位。到二00五年底蚕桑产业发展达到高峰期,全县桑园面积发展到万亩,累计桑树2600万株,其中田坎桑2200万株,当年养蚕万张,产鲜茧750吨,干茧300吨。栽桑户达到万户,养蚕户达到万户,有鲜茧收烘站30处,92年建成2400绪加工能力的缫丝厂一座,93年扩建到3200绪,98年改制成为1600绪自动化缫丝生产线,年可加工干茧300吨。2005年茧丝绸总产值达到5600多万元,蚕桑产业的发展为全县整体脱贫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成为镇安经济腾飞的一张靓丽名片和人们认识镇安、了解镇安的重要窗口。

“十五”以来,由于茧丝价格起伏不定,新兴产业短期交替崛起,冲击了蚕桑主导产业的主导地位,蚕桑生产徘徊不前。虽然蚕桑主管单位,做了大量辛勤工作,采取多种措施,想方设法保持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受县内外大环境和体制机制等一些深层次原因的综合影响,蚕桑产业呈现出滑坡态势,基地萎缩,生产下滑,企业亏损,表现为任其自然发展的低水平状态。到2010年,全县保留桑园投产面积不足万亩,养蚕户减少至万户,发种量下降到万张,蚕茧产量锐减到不足15万kg ,缫丝厂也倒闭破产,产业链断节。

“十二五”伊始,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思路,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蚕桑产业主导地位,做出了《关于振兴蚕桑产业的意见》,进一步理顺体制,将蚕桑产业由林业局主管划归供销合作社主管,在基地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激励政策,加大了对产业的扶持力度,每年安排100万元财政资金对栽桑建园、蚕种、蚕药、小蚕共育等项目投入进行补贴,使生产得到了恢复性发展,到2015年底投产桑园恢复到2万亩、养蚕发种达到万张、蚕茧收入1400万元。在恢复生产的同时,并积极招商引资建设缫丝加工企业,于2012年在午峪工业园区新建了3200绪自动缫丝生产线、年可产生丝300吨的缫丝厂一座,2015年生产白厂丝50吨、蚕丝被3000条,产值1600万元,特别是蚕丝出口填补了我县外贸出口创汇的空白,为镇安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蚕桑产业将再次成为农民脱贫、农村经济繁荣的主导产业。

二、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的若干因素

1、蚕桑生产规模小、桑园产量效益低。全县栽养户仅占农业户数的44%,养蚕户平均户有桑树810余株,养蚕按最高年份计算也不足张。有50%的户不足千株桑,有60%户养蚕不足一张。经营规模小,桑树分散,一

些户处在可养可不养的边缘,易受市场冲击,一旦价格下滑,势必导致养蚕量的明显下降,同时也不能充分利用房屋、劳力,很难形成蚕桑重点户、专业户。全县现有桑树多是八十年代从江浙引进的湖桑系列品种,品种退化,树体老化十分严重,桑树单株产叶公斤,亩桑养蚕量不到1张,产茧30公斤,产值800元,与全国平均养蚕水平相差四倍之多,与本省毗临的安康市也相差甚远。

2、基础设施不配套、发展后劲不足。全县仅有一部分养蚕户有专用养蚕室和养蚕用具,多数养蚕户仍然没有标准化养蚕室,“人蚕共居”兼用蚕室较多,致使常规消毒防病措施无法落实,蚕病每年大量暴发,蚕农因病减产减收、绝收的现象时有发生;养蚕用具因陋就简,操作十分费力费工;上簇用具就地取材,下茧多、质量差、等级低;桑树修剪工具不足,桑树用刀乱砍乱伐,导致死枝拳增多,树型混乱,叶小、病虫多、质量差、产量低。

3、龙头带动作用薄弱。陕西镇安百盛茧丝绸有限公司作为蚕桑产业发展的主体与龙头,体制还不够成熟完善,尚没有真正解决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实质性问题,现在生产、收购、加工仍然脱节,相互失去促进作用,指导生产、投入基地、推动发展力不从心。原料严重不足,县内蚕茧只能满足公司一个月缫丝需求,无法满负荷生产运转,公司经营一直亏损,更谈不上拿出发展资金来支持生产,“公司+基地+农户”的市场运行机制无法实行。与此同时,各基层供销社作为蚕茧收购的主要部门,如何与公司相互配合支持,有效衔接,还没有可行的办法与机制。县锦源蚕茧有限公司处在蚕茧收购和加工企业之间,如何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如何与公司和蚕桑业务部门建立紧密有序、运转灵活的工作机制,也需要及时研究,这也是蚕桑产业发展上最敏感最头疼的问题。

三、我县发展蚕桑业的有利条件。

1、政策因素:国家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制定了蚕桑由东部向西部转移的战略部署,确定了把蚕桑业作为西部开发的主要农业产业和扶贫的主要发展项目,加上我县已被国家商务部列入“东桑西移”项目县,这为进一步发展蚕桑产业带来了新机遇。

2、市场形势:丝绸产品是我国大宗出口商品,丝绸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80%,在世界上处于垄断地位。近年来,国际市场丝绸需求量正明显增加,蚕茧市场价格大幅度上扬,随着我国加入WTO、关税逐步减让、茧丝配额限制取消,丝绸出口形势将进一步好转。据国内权威机构和专家预测,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每年原料茧需求量为70万吨,按目前全国蚕茧产量60万吨计算,每年缺口达10万吨,这种供不应求的状况,将维持5-10年,且加工后的干茧便于贮藏和加工增值,不愁销路。

3、社会条件:我县有贫困户万户万人,适于发展栽桑养蚕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农民群众有脱贫致富愿望,对新产业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强,加之县内交通便利,已经开通的西康高速公路、310国道和西康铁路横贯全县,乡乡通公路,产品输出快。

4、自然优势:我县属亚热带半季风湿润气候区,温光条件好,无霜期长,适宜蚕儿生长发育,每年可养蚕 3-4次;全县有缓坡地万亩可用于栽蚕养蚕,而且土壤质地较好,有机质丰富,适宜桑树生长。我县所产蚕茧质量上乘,蚕茧上车率、解舒率均达到90%和70%以上,丝长1000米以上,深受客商青睐。

四、“十三五”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镇安县“十三五”蚕桑产业扶贫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镇安县“千百万”产业脱贫工程实施方案》精神和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拓展市场的总目标,坚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精准扶贫”为机遇,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以产业创新为载体,实现茧丝

行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质量的提高,使蚕桑产业成为贫困户脱贫的支柱,努力开创镇安蚕业新辉煌,促进全县如期全面迈入小康社会。

(二)发展目标

1、脱贫目标:全县贫困户万户、万人,通过栽桑养蚕产业实现2000户、7000人脱贫。2016-2019年每年实现500户、1750人摆脱贫困,户均养蚕10张、收入2万元,人均收入6000元以上。

2、产业目标:新建高标准桑园1万亩,到“十三五”末,使全县投产桑园达到3万亩;年养蚕发种增长到3万张,年产茧总量增长到1000吨,蚕农鲜茧增长到5000万元;生产白厂丝300吨,缫丝工业产值1亿元,茧丝绸行业总产值达到亿元。

3、技术推广:2015年,优良蚕品种推广率100%,新建桑园优良桑品种推广率100%,老桑改造率达到80%,方格簇具推广率80%以上,小蚕共育率80%以上,省力化养蚕80%。

4、环保要求:与增加森林覆盖率和改善生态条件相结合,实现无害化生产,商品茧成品丝达到符合国际公认的环保的标准。

五、保障措施

1、统一思想认识,牢固确立蚕桑产业优先发展地位。我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充分表明,它符合镇安实际,群众乐于接受,传统地位牢固,身兼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适生区广泛,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是任何一项产业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无论经济如何抓、产业如何搞,蚕桑产业不能丢,必须在“产业富民富县”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确立蚕桑在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树立抓产业就要抓蚕桑、要脱贫就要靠蚕桑,以蚕桑产业突破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突破发展的思想,坚持走栽桑养蚕,富民兴县,建设新农村的路子。各级领导和干部群众要尽快转变观念,重新坚定信心,要把蚕桑作为精准扶贫的首选产业,切实提高新形势

下发展蚕桑产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发展蚕桑主导产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全县上下形成兴桑养蚕的共识,再创蚕桑产业辉煌。

2、加大投入,倾斜政策,千方百计调动群众兴桑养蚕积极性。重点应在资金投入、政策保障、表彰激励等方面,全面调动群众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是紧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精准扶贫专项项目资金,大力支持蚕桑产业发展。二是结合新农村建设,退耕还林、一村一品、小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蚕桑产业、重点村建设等项目实施,对蚕桑产业发展予以重点倾斜和投入。三是从蚕茧经营部门、龙头企业中提取发展基金,投入基地建设。四是政府从财政资金中投入400万元支持产业发展。

3、抓好蚕桑基地建设、着力实施“强村大户”规模经营。坚持“因地制宜,适当集中,适度规模、重点发展”的原则,做到“四个转变”,即:在生产布局上由过去的遍地开花、零星分散向建设基地、重点发展转变;在经营规模上由过去“饭上搭菜”当作副业向适度规模培育专业大户转变;在增长方式上由过去单纯追求数量扩张、广种薄收向集约经营、以提高单产和茧质增效转变;在发展方式上由过去偏重行政手段向注重经济技术手段抓基地村示范户引导转变。通过大力推广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方格簇等蚕桑生产新技术,培育年养蚕10张以上收入万元的养蚕大户,进而扶持发展成为年养蚕20张以上收入两万元的专业大户,只有这样一村、一镇、一县才能有越来越多的蚕农成为大户或专业大户,主导产业才会真正确立并发展壮大起来。

4、依靠科技,走“科技兴蚕”之路。应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县、镇、村、组四级服务网络,充实加强县蚕桑站技术力量,基地镇应逐步建立蚕技站,万斤茧以上的村要配备蚕桑辅导员,专门服务蚕桑发展;二是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技术队伍,选拔农民土专家和高级蚕农,颁发聘书,动态管理,定期考核

奖惩,真正培养一批永不离乡的实用专业人才。三是大力推广新型养蚕先进技术,推广和普及方格簇、专用蚕室、省力化养蚕、小蚕共育、自动上簇养蚕新技术,提高养蚕效益和水平,通过不断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兴桑养蚕效益和水平。

5、加强引资开发,延伸产业链条。必须首先突破龙头企业势力薄弱的“瓶颈”制约,下大工夫、化大气力培育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开展蚕桑产品深度加工,不断完善产业链,担当引领整个产业快速发展的重任。集中主要领导力量,进一步优惠招商政策,支持现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开展技术攻关、开发下游产品,逐步形成缫丝、织绸、印染、服装生产一条线的完整产业链,实现蚕桑工业产值过亿元元。极大的提升蚕桑产业化经营的层次和水平,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

二O一六年二月二十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