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教学设计修订版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教学设计修订版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教学设计修订版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教

学设计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杜牧。

2、过程与方法:掌握咏史怀古诗歌的鉴赏方法;理解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山河壮丽,人物风流,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了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也留下了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之作便产生了。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

之情、兴亡之叹。自然,怀古咏史诗,作为唐诗的一种重要题材,也受到了后人的推崇。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诗《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二、怀古咏史诗的鉴赏

怀古咏史诗鉴赏步骤:

(1)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2)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3)诗人写作的目的?

(述己志,借古抒怀——知人,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忧天下,借古讽今——明世,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表议论,对古人古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4)写作技巧?

三、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着名的历史学家。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中,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但生活在盛世不再、大厦将倾的时代;虽满怀抑郁怀旧情绪,但生性豪俊,因此他的诗歌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不管是感慨时事,抒发襟怀,还是咏史怀古,写景题咏酬赠,大都溢露出豪宕俊爽的意气和悠远飘逸的情韵。尤其是论史绝句,议论警拔,别具一格。

四、写作背景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始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了三首七绝。

五、诵读诗歌,感知诗意。

1、诵读指导:注意停顿特点——

2、2、3顿,注意重读音和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范读。

4、听录音朗读。

5、全班齐读。

6、学生译诗:

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骊山顶上,众多的宫殿门依次打开了。一名专使快马飞驰而来,身后扬起一片尘土,于是宫内的妃子笑了,没有人知道那是专使运来了荔枝。

六、合作研讨,品读诗歌。

出示问题:

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

3、第三句“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暗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其目的是什么?

4、最后一句说“无人知是荔枝来”,有什么暗示含义?

5、最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作者在诗中暗指唐朝为何没落?

7、诗人对唐玄宗让专使送荔枝持怎样的态度?写作本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

归纳点拨:

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

明确:诗作主人公是站在长安回望骊山华清宫,看到骊山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明确:“次第”暗示着有重要军政要事要禀报深宫中的皇帝。

3、第三句“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暗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那个“笑”字背后包含着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人要伤心落泪啊。这里暗用了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典故,目的在于讽刺唐明皇荒淫好色,为了一个妃子,不惜牺牲民力物力。

4、最后一句说“无人知是荔枝来”,有什么暗示含义?

明确:专使快马加鞭而来,扬起一片尘土,速度如此之快,事情如此紧急,人们还以为是有什么重要事情要向皇帝汇报,结果专使不过是为妃子送来了荔枝而已,暗示了玄宗对贵妃宠溺之深。这样造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反映了帝王贵妃们骄奢淫逸的生活。

5、最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修辞手法——对比。“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当时“以驿马驰递,七日七夜至京,人马毙者甚众”;“妃子笑”的背后,正是封建统治

者不恤民力,呈一己之私欲而置民于水火之中的形象写照。“无人知”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一骑”知,“妃子”知,皇帝更知。这更点出了皇帝为讨妃子欢心而做出的极为荒唐之举。

6、作者在诗中暗指唐朝为何没落?

明确: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不体恤民情,劳民伤财。

7、诗人对唐玄宗让专使送荔枝持怎样的态度?写作本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诗人态度,批判、否定,讽刺。

最终目的,借古讽今,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写作手法,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统治者荒淫骄奢生活的讽刺。

七、本课小结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人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