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公开课教案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公开课教案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公开课教案

三角形的中位线

康园中学张瑜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中位线选自华师大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第四节。这节课,教材对有关内容采用了边探索边证明这种“合二为一”的处理方式,更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想-验证”的过程,达到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的结果。

三角形中位线是三角形中重要的线段,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一个重要性质定理,它是前面已学过的平行线、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相似三角形等知识内容的应用和深化,又是以后的几何推理、证明中不可或缺的知识财富。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中,处处渗透了化归思想,它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并能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都比较好,总体能较快的接受新知识,对于本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掌握较好,但知识迁移能力处于弱势,数学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也有待提高。因此,本节课着眼于基础,注重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首先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结论,然后借助于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进行探索和证明,使学生的优势得以发挥,劣势得以改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三、目标分析

(一)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现状,本节课确定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

①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

②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③初步学会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运用化归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严密细致的科学态度;

②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重点和难点: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确立本节课

重点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

从学生知识掌握的现状分析来看,如何适当添加辅助线、如何利用化归

思想来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因此确立本节教学

难点是:添加辅助线构造含有中位线的三角形。

四、教学策略

(一)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我们的班级有小组模式,于是我将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并结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教育理念进行教学。

(二)教学方法

结合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拟采用探索发现法和小组合作法以达到教学目的。(三)学法指导

据科学研究表明,有效的合作探究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于是我确立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时间安排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3分钟

(二)对比归纳,建构概念 3分钟

(三)合情推理,大胆猜想 5分钟

(四)演绎助阵,证明定理 12分钟

(五)巩固新知,应用拓展 18分钟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4分钟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

问题1:某地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B、C两个地方被倒塌的楼房隔开了,为了测量B、C间的距离,一名测量人员另选了一个点A,使A、B、C三个点构成一个三角形,并在AC、AB边上分别找到它们的中点E、D,测量ED后,这位测量者认为2ED就是BC,你认为这位测量者的做法妥当吗?所得结果正确吗?

(二)对比归纳,建构概念

E、D是AC、AB 边上的中点

问题2:线段DE 与中线CD 有什么不同?

在对比中引入概念:

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

.

画一画:一个三角形一共有几条中位线?

请学生动笔画出△ABC的所有中位线.

(三)合情推理,大胆猜想

问题3:中位线DE和第三边BC之间什么关系?你能有什么猜想?

提出猜想:位置上: DE∥BC ;数量上: DE= 1/2 BC

(四)演绎助阵,证明定理

思路一:利用三角形相似

其他思路:添加辅助线,转化为平行四边形

进一步认识定理(三种语言的转换)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几何语言表述定理

∵DE是ΔABC的中位线

∴DE∥BC ; DE= 1/2 BC

一个条件:DE 是ΔABC的中位线;

两个结论: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

作用:在已知两边中点的条件下,证明线段的平行关系及线段的倍分关系.

今后证明两直线平行的基本思路:

(1)由角的关系证明平行;(2)由特殊点(中点)证明平行

(五)巩固新知,应用拓展

练习1:解决实际问题1

.

问题1:某地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B、C两个地方被倒塌的楼房隔开了,为了测量B、C间的距离,一名测量人员另选了一个点A,使A、B、C三个点构成一个三角形,并在AC、AB边上分别找到它们的中点E、D,测量ED后,这位测量者认为2ED就是BC,你认为这位测量者的做法妥当吗?所得结果正确吗?

再思考:如果D、E之间也有障碍物呢?

练习2:如图,D、E、F 分别是AB、AC、BC 的中点 .

(1)若∠AED=30°,则∠ C=_____°;

(2)若EF=5cm,则AB= cm;若BC=9cm,则DE= cm;

(3)若M、N分别是BD、BF的中点,AC=10cm ,则MN=__cm;

(4)在△ABC 中,添加一个条件______,使DE=EF .

问题4: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上的中线有什么关系?例1、求证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与第三边上的中线互相平分.

已知:在△ABC中,AD=DB,BE=EC,AF=FC.

求证:AE、DF互相平分.

G

分析思路:突出构造辅助线的思考过程;

及时归纳:遇到多个中点时,联想中位线定理.

问题5: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与第三边上的中线会

互相平分,三角形的两条中线也会互相平分吗?

如果不会?那么交点G会在AD或CE的什么位置上?

转化成求或的值

例2(改编)如图23.4.4,△ABC 中,D、E 分别是边BC、AB 的中点,

AD、C E 相交于G.求、的值.

平行

由中点

构造中位线

比值

三角形相似

如果换成“中线AD和BF”,是否有类似的结论?

点G与G′重合

重心

三条中线交于同一点G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①本节课我们经历了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的过程,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概念、性质,初步感受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领会化归思想在解题中的指导作用;

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包含一个条件、二个结论,为证明两直线平行开辟了新思路,也为解决线段的倍分关系提供了新的依据;

③遇到多个中点的几何问题,设法找出(或构造)含有中位线的三角形.(归纳做辅助线的方法)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教案

《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领会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 经过探索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过程,理解它与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感悟几何学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形成几何思维分析思路,体会几何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探索与推导.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叫三角形的中线? 2、三角形的中线有几条?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问题引入: 接下来,我们就要来探究一个问题,A、B两点被池塘隔开,现在要测量出A、B两点间的距离,但又无法直接去测量,怎么办?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用例题证明中位线的定理: 例:如图已知,在△ABC中,点D,E分别是△ABC的边AB、AC中线, 求证:DE∥BC,且DE=1/2BC. 证明:如图,延长DE到F,使EF=DE,连结CF. ∵DE=EF,AE=EC,∠AED=∠CEF,

∴△ADE ≌△CFE ∴AD=FC ,∠A=∠CEF ∴AB ∥FC 又AD=DB ∴BD //CF 所以,四边形BCFD 是平行四边形. ∴DE ∥BC 且DE=2 1BC .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3、解决引入问题: A 、 B 两点被池塘隔开,现在要测量出A 、B 两点间的距离,但又无法直接去测量,怎么办? 在A 、B 外选一点 C ,连结AC 和BC ,并分别找出AC 和BC 的中点 D 、 E ,如果能测量出DE 的长度,也就能知道AB 的距离了.(AB=2DE ) 三、应用迁移 已知: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 中,E 、F 、H 、M 分别是AB 、BC 、CD 、DA 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EFHM 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因为已知点分别是四边形各边中点,如果连结对角线就可以把四边形分成三角形,这样就可以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出四边形EFGM 对边的关系,从而证出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连结AC . ∵AM=MD ,CH=HD ∴HM //AC ,HM=1/2AC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同理,EF //AC ,EF=1/2AC ∴HM //EF ∴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 四、课堂检测,巩固提高: 1、△ABC 中,E 、F 分别为AB ,AC 的中点,若AB=8,AC=12,BC=18,那么EF=________. 2、顺次连结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图形是______. 3、已知三角形的3条中位线分别为3cm 、4cm 、6cm ,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 A .3cm B .26cm C .24cm D .65cm

27.3垂径定理教案

27.3(1) 垂径定理 崇明县三乐学校秦健 一、教学内容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心角、圆心角所对的弧和弦及其弦心距这四组量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即“四等定理”)本节利用圆的轴对称性,进一步得到圆的直径与弦及弦所对的弧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因为圆是轴对称图形,且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所以课本对于这些量之间关系的讨论,从垂直于弦的直径的性质开始展开,并加以推理证明; 教材分析:垂径定理及其推论揭示了垂直于弦的直径和这条弦及这条弦所对的弧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圆的轴对称性的具体化;也是今后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垂直关系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为进行圆的有关计算和作图提供了方法和依据;在垂径定理得出的过程中,体验了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思维过程,有助于培养思维的严谨性. 二、教学目标 1、经历垂径定理的探索和证明过程,掌握垂径定理; 2、在研究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实验——归纳——猜测——证明”的方法; 3、能初步运用垂径定理及推论解决有关数学问题.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掌握垂径定理的内容并初步学会运用. 难点:垂径定理的探索和证明.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300 多年前,我国隋代建造的赵州石拱桥的桥拱是圆弧形,它的跨度(弧所对的弦长)为37.4米,拱高(弧的中点到弦的距离,也叫拱形高)为7.2米,求桥拱的半径(精确到0.1米)说明: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2D C B A O 1、观察与思考: 圆是怎样的对称图形?对称轴与对称中心分别是什么? (二)学习新课 1、思考 如图,CD 是⊙O 的直径,AB 是⊙O 的弦,且AB ⊥CD ,垂足为 M ,则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弧?(半圆除外)为什么? (学生观察,猜想,并得出以下结论) ①CO=DO (同圆的半径相等) ②AM=BM,弧AD=弧BD ,弧AC=弧BC (如何证明?) (学生讨论,并得出推导过程,教师板书) 联结OA 、OB ,则OA=OB. ∵ AB ⊥CD, ∴ AM=BM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AOD=∠BOD, ∴ 弧AD=弧BD (同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 ∠AOC=∠BOC, ∴ 弧AC=弧BC. 2、定理:如果圆的一条直径垂直于一条弦,那么这条直径平分这条弦,且平分这条弦所对的弧. 结合图形写成符号语言: ∵直径CD ⊥弦AB ,垂足为M ∴ AM=BM ∴ 弧AD=弧BD (同圆中,相等的 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弧AC=弧BC. 3、抢答题:如图:已知⊙O 的半径OC 垂直于弦AB,垂足为点D , AD 长2厘米,弧AB 长5厘米,则AB= 弧 AC= . 4、例题分析 例1、 已知:如图,以点O 为圆心的两个圆中, 大圆的弦AB 交小圆于点C 、D 两点,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在教学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直观与抽象的结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探索新颖独特的证明方法和思路,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这一过程,同时渗透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使学生理解三角形中位线性质,不但能指出了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而且还为证明线段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班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新知识接受能力不强,数学思想方法运用不够灵活的现状,本节课着眼于基础,注重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首先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结论,然后借助于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进行探索和证明。在此过程中注重知识渗透转化、类比、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能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从而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 (2)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3)会运用性质进行论证和计算。 2.能力目标

通过性质证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渗透对比转化的思想。 3.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推理、猜想、论证等过程,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与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证明。 (五)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对于三角形中位线定义的引入采用类比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索、猜测等自主探究的方法先获得结论再去证明。在此过程中,注重对证明思路的启发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而对于定理的证明过程,则运用多媒体的优势,给予演示增强直观性,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六)教具和学具的准备 教具:多媒体、刻度尺、教学三角板。 学具:三角板、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谈话: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我将与大家一起来学习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与性质。 二、新授 (1)对照图片,回顾三角形中线的概念及 特点:

《垂径定理》一课两讲的评课

增城市实验中学九年级数学备课组 2012年9月21日在增城二中进行了《垂径定理》两节全市公开课,两位老师的上课模式都是以生本教育理念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有效的教学,有效备课,备好学生,两为老师的备课是非常充分的,从教师的教案来看,老师对教材的难点重点把握很到位,练习能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掌握情况进行评讲。在教学过程中,两位老师的课堂是有效的上课,教师让学生体验到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两位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学生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用生本教育模式上课,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更高,在生本高效课堂中,更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成了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我们要适当的引领,对于展示的好的地方要给予鼓励,对于展示不到位的要及时给予提示,尽量使得环节完整。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还要及时点拨,尤其是重难点知识。点拨尽量做到语言精简、方法恰当、并列举恰当的实例进行补充。这样便于我们的学生在以后的展示过程中抓住重难点。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归纳的能力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的地方。

小楼中学九年级备课组 听了增城二中赖金佑老师上完一节成功的生本课后,再对比自己备组设置的教案与上课方式给予我们备组很大的启发。赖老师上课方式与教学内容的设置都充分体现她的严谨教学风格。首先从教学内容的设置上看,他设置的教学内容非常严谨,井井有条。特别是习题的设置,层次分明,层层递进,题型各异,而且每道题目都是围绕中考的类型设置。让学生不但熟练掌握本节的内容,而且熟悉中考的题型。整节的内容含量恰当。从教法上看,赖老师的生本教育理念,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在重点内容的讲解上细致又严谨,时间把握得非常恰当。赖老师能给学生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平台,营造一种自觉学习、合作探究的氛围,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生命得以激扬,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 (2)

三角形的中位线 石棉县城北中学吴国平1、知识状况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基础上学习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三角形中位线是继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后的第四种重要线段。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为证明直线的平行和线段的倍分关系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也是后续研究梯形中位线的基础。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所显示的特点既有线段的位置关系又有线段的数量关系,因此对实际问题可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任务 本节课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巩固训练——拓展延伸”的模式展开,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索、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 利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课件进行探究活动,使他们直观、具体、形象地感知知识,进而达到化解难点、突破重点的目的。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明确三角形中位线与中线的不同。 (2)理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并能运用它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3)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及进一步变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及分解构造基本图形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联想来发现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培养学生 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对学生进行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辩证的观点的教育。 情感目标 利用制作的Powerpoint 课件,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难点】:难点是证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时辅助线的添法和性质的录活应用. 5、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第二环节:教师讲授,传授新知;第三环节:师生共析,证明定理;第四环节:知识扩展,理解加固;第五环节:灵活运用,自我检测;第六环节:运用新知,攻克难关;第七环节:回顾小结,课后作业;第八环节:课后反思。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操作:(1)剪一个三角形,记为△ABC (2)分别取AB,AC 中点D,E ,连接DE (3) 沿DE 将△ABC 剪成两部分,并将△ABC 绕点E 旋转180°,得四边形BCFD. 2、思考: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吗? 3、探索新结论:若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那么DE与BC有什么位置和数量关系呢? 目的:通过一个有趣的动手操作问题入手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设置一连串的递进问题,启发学生逆向类比猜想:DE∥BC,DE=2 1BC. 由此引出课题.。 效果: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起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兴趣。 第二环节:教师讲授,传授新知 内容: 引入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

24.1.2垂直于弦的直径 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

讲解新课: 1 、证明猜想 ⑴提问: 什么是猜想的题设? 什么是猜想的结论? ⑵要求学生根据“猜想”的题设和结论说出已知和求证. ⑶用大屏幕打出证明过程. 结合证明过程提问: (1)证明利用了圆的什么性质? (2)证明CE=DE还有其它方法吗? 教师小结:通过证明,我们知道猜想是正确的,因此我们可以把 它叫做“垂径定理”. 2、垂径定理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 ﹤2﹥﹤1﹥﹤3﹥﹤4﹥﹤5﹥ 两条弧.(优弧、劣弧) 为运用方便,将原定理叙述为:⑴过圆心;⑵垂直于弦;⑶平分 弦⑷平分弦所对的优弧;⑸平分弦所对的劣弧. 练习1 ⑴若AB为⊙O的直径, CD⊥AB于E , ⑵在下列图形中,你能否利用垂径定理找到相等的线段或的圆弧. 3、例题讲解 例1已知:如图,在⊙O中,弦AB的长为8㎝,圆心O到AB的距离 为3㎝. 求:⊙O的半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过程) 学生积极思考作答。 积极观察、思考,得 出新的证明方法。 引导学生剖析定理的 条件,结论,有利于 学生的深刻理解和全 面把握。 巩固定理的条件和结 论。

教 学 过 程 学 生 活 动 解:连结OA,作OE ⊥AB,垂足为 E. ∵OE ⊥AB, ∴AE=EB. ∵AB=8 ㎝ ,∴AE=4㎝. 又∵OE=3 ㎝ , 在Rt △AOE 中, ()cm AE OE OA 5432222=+=+= ∴⊙O的半径为5㎝. 教师强调:从例1可以看出“弦心距”是一条很重要的辅助线,弦心距的作用就是平分弦,平分弦所对的弧,它和直径一样. 练习2 ⑴半径为5 ㎝的⊙O中,弦AB=6 ㎝,那么圆心O 到弦AB 的距离是 ; ⑵⊙O的直径为10㎝,圆心O 到弦AB 的距离为3 ㎝,那么弦AB 的长是 ; ⑶半径为2㎝的圆中,过半径的中点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弦长是 . 例2①已知:在以O 为圆心 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 直径AB 交小圆于C 、D 两点. 求证:AC=BD. 例2②已知:在以O 为圆心的 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 交小圆于C 、D 两点. 求证:AC=BD. 课堂小结 ⑴垂径定理相当于说一条直线如果具备:⑴过圆心;⑵垂直于弦;则它有以下的性质:⑶平分弦⑷平分弦所对的优弧;⑸平分弦所对的劣弧. ⑵在圆中解决有关于弦的问题时,经常是过圆心作弦的垂线段(弦心距),连结半径等辅助线,为应用垂径定理创造条件. 作业: ① 证明垂径定理(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证明) 书中P88 3 P89 4 ② 目标P90. 学生口述证明过程,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总结出圆的一条重要辅助线。 巩固定理内容。 通过例题的变式,分层教学,使学生达到不同的目标。

垂径定理公开课优秀教案Word版

24.1.2 垂直于弦的直径

垂直于弦的直径 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 白水县城关一中 刘春芳 垂直于弦的直径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圆的轴对称性;2.掌握垂径定理 3.学会运用垂径定理解决有关的证明、计算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发展、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垂径定理及应用 教学难点:垂径定理的理解及其应用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圆方面的图形,对本节课会比较有兴趣,并且学过轴对称图形相关知识。同时九年级的同学仍然是比较好奇、好动、好表现的。但在合作交流、探索新知等方面发展的极不均衡。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等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异。 教学用具:圆形纸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你知道赵州桥吗?它是1300多年前我国隋代建造的石拱桥, 是我国古代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它的主桥是圆弧形,它的跨度(弧所对的弦的长)为37.4m, 拱高(弧的中点到弦的距离)为7.2m,赵洲桥主桥拱的半径是多少?怎样求?学完本节课后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二、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运用教具与学具(学生自制的圆形纸片)演示,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实验,把圆形纸片沿直径对折,观察两部分是否重合,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1)圆是轴对称图形 (2)经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注:不能说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 (3)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 (4)圆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出示教具演示)。 2、再请同学们在自己作的圆中作图:(1)任意作一条弦AB;(2)作直径CD垂直弦AB 垂足为M。(出示教具演示)引导学生分析直径CD与弦AB此时的关系,说明直径CD 垂直于弦AB的,并设问:垂直于弦的直径它除了上述性质外,是否还有其他性质呢? 三、讲解新课---探求新知 (1)实验--观察--猜想:让学生将上述作好的圆沿直径CD对折,观察重合部分后,发现有哪些线段相等、弧相等,并得出猜想:在圆O中,CD是直径,AB是弦,CD垂直AB于M.那么AM=BM,弧AC=弧BC,弧AD=弧BD. (2)证明:引导学生用“叠合法”证明此定理 (3)对定理的结构进行分析 (4)结合图形用几何语言表述 (5)垂径定理的变式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案公开课

18.1.2三角形的中位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会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理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能较熟练地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发展学生推理论证的能力。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严密细致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 【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谈话讨论法。 四、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和三角形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 (二)情境引入 现有一块三角形的蛋糕,要把它分成4块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蛋糕,该怎么分?(三)新知探究,合作交流

1.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问题1]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3条) [问题2]下列各图中的D、E是各边的中点,哪条是中线?哪条是中位线呢? [问题3]三角形中线与中位线有什么区别?(端点不同) 2.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 (1).猜想:观察图形,猜想DE与BC有何位置关系,有何数量关系? (2).度量:度量一下你手中的三角形,看看是否有DE=1/2BC? (3).证明:(你是如何验证DE∥BC,DE=1/2BC?) 将△转化为(展示过程) (4).归纳总结: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 (表格版)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明确三角形中位线与中线的不同; (2)理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2.能力与过程目标: 借助动手操作及动画变换等形式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联想来发现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3.德育目标: 对学生进行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辩证的观点的教育。 4.情感目标: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2、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教学方法】 对于三角形中位线的引入采用发现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探索、猜测、联想等自主探究的方法先获得结论,再去证明。在此过程中,注重对证明思路的启发和数学方法的渗透,提倡证明方法的多样性。课堂教学中,始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的作用。 【教学用具】 教师:三角尺、剪刀、三角形纸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学生:基本学具、导学案 【设计理念】 本节课我设计故事和问题情境导入,以学案导学,变静态、封闭型课堂为动态、开放性的知识互动交流和探究。借助动手操作演示,配合PowerPoint、几何画板等多媒体手段的动态辅助演示,用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力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过程,通过悬而未决的问题、简单的操作活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构建各种数学模型,总结数学思想和规律,以便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去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学过程中选用的习题练习又易到难,梯度递升,贯穿了转化、一题多解、方程、倍分等数学思想和方法,融知识生成与解决途径于其中,体现了新课标的思想内涵。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中位线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八年级下册 18.1.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本课时所要探究的三角形中位线是三角形中一条重要的线段,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定理。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直观与抽象的结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探索新颖独特的证明方法和思路,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这一过程,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同时渗透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使学生理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不仅指出了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而且为证明线段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倍分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性质。 2、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3、让学生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认识三角形的中位线,会画三角形的中位线; 2、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会用中位线性质去解决相关问题。 难点:利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重难点突破方法:对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引入采用发现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索、猜测等自主探究的方法,先获得结论再去证明。在此过程中,注重对证明思路的启发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倡证明方法的多样性,而对于定理的证明过程,则运用多媒体演示。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三、教学过程:

猜想:DE∥BC, 你能验证你的猜想吗?证明:延长DE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案

4.5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二学生 2、课时:1课时 3、学科:数学 4、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本节课的内容,2张三角形纸,剪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第五节的内容。三角形中位线既是前面已学过的平行线、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性质等知识内容的应用和深化,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等腰三角形的中位线打下基础,尤其是在判定两直线平行和论证线段倍分关系时常常用到。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中,处处渗透了归纳、类比、转化等化归思想,它是数学解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对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 (2)会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3)能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进一步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 通过拼图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严密细致的科学态度。 3.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并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和运用。 【教学方法】 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经历、猜测、证明的过程,我采取: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我始终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引导学生实验、观察、比较、分析和总结,使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为五个环节:设景激趣,引入新课概念学习,感悟新知拼图活动,探索定理巩固练习,强化新知小结归纳,作业布置 (一)设景激趣,导入新课 动手实践探索(请您做一做:让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 1、找出三边的中点 2、连接6点中的任意两点 3、找找哪些线是你已经学过的,哪些是未曾学过的 设计意图: 在本环节,让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学生会发现有3条是已经学过的中线,有3条是没有学过的。最终给出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也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三角形的中位线。这样做,既让学生得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又让学生在无形中区分了三角形的中线和三角形中位线 (二)概念学习,感悟新知 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如图,DE、EF、DF是三角形的3条中位线。 跟踪训练: ①如果D、E分别为AB、AC的中点,那么DE为△ABC的; ②如果DE为△ABC的中位线,那么D、E分别为AB、AC的。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为了及时的使学生加深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印象,为后面的探究打下基础,设立了以上两道简单的抢答题,让学生学会及时的从图中找出信息。 (三)拼图活动、探索定理 C B A F E D C B E D

叠加原理教案

授课班级10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授课教师王居授课时间编号课时 2 授课目标能力目标 能利用叠加原理求解复杂电路。 知识目标 1:掌握叠加原理的内容,解题步骤,注意点。 2:能熟练用叠加原理求解复杂电路。 3:掌握几种典型的题目。 情感目标 增强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利用叠加原理求解复杂电路。 1:掌握叠加原理的内容,解题步骤,注意点。2:能熟练用叠加原理求解复杂电路。 3:掌握几种典型的题目。 教学难点叠加原理的典型题型。 学情分析学生对部分知识以前理解较好。 课后阅读了解并掌握叠加原理的应用 课外作业 与操作 教学后记学生对叠加原理很容易的吸收纳入,并对它产生兴趣。

复习提问 1、支路电流法的定义? 提问回答 2、利用支路电流法解题时应注意哪些? 叠加定理 一、叠加定理的内容 当线性电路中有几个电源共同作用时,各支路的电 流(或电压)等于各个电源分别单独作用时在该支路产生的 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叠加)。 在使用叠加定理分析计算电路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叠加定理只能用于计算线性电路(即电路中的元件 均为线性元件)的支路电流或电压(不能直接进行功率的叠 加计算); (2) 电压源不作用时应视为短路,电流源不作用时应 视为开路; (3)叠加时要注意电流或电压的参考方向,正确选取各 分量的正负号。 (4) 二、应用举例 【例3-3】如图3-8(a)所示电路,已知E1 = 17 V,E2 = 17 V,R1 = 2 Ω,R2 = 1 Ω,R3 = 5 Ω,试应用叠加定理求 各支路电流I1、I2、I3 。

图3-8 例题3-3 解:(1) 当电源E 1单独作用时,将E 2视为短路,设 R 23 = R 2∥R 3 = 0.83 Ω 则 A 1A 5A 683 .217 1322 313 23 223111=+==+===+='I R R R 'I 'I R R R 'I R R E 'I (2) 当电源E 2单独作用时,将E 1视为短路,设 R 13 =R 1∥R 3 = 1.43 Ω 则 A 2A 5A 743 .217 23 11 323 13 113222=+==+===+=''I R R R ''I ''I R R R ''I R R E ''I (3) 当电源E 1、E 2共同作用时(叠加),若各电流分量与原电路电流参考方向相同时,在电流分量前面选取“+”号,反之,则选取“-”号: I 1 = I 1′- I 1″ = 1 A , I 2 = - I 2′ + I 2″ = 1 A , I 3 = I 3′ + I 3″ = 3 A 【例3-4】《相约》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 湘教版

2.4 三角形的中位线 1.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 2.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重点) 3.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及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解决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如图所示,吴伯伯家有一块等边三角形的空地ABC ,已知点E ,F 分别是边AB ,AC 的中点,量得EF =5米,他想把四边形BCFE 用篱笆围成一圈放养小鸡,你能求出需要篱笆的长度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三角形的中位线 【类型一】 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求线段的长 如图,在△ABC 中,D 、E 分别为 AC 、BC 的中点,AF 平分∠CAB ,交DE 于点F .若DF =3,则AC 的长为( ) A.3 2 B .3 C .6 D .9 解析:如图,∵D 、E 分别为AC 、BC 的中点,∴DE ∥AB ,∴∠2=∠3,又∵AF 平分∠CAB ,∠1=∠3,∴∠1=∠2,∴AD =DF =3,∴AC =2AD =2DF =6.故选C.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记性质并熟练应用. 【类型二】 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求角 如图,C 、D 分别为EA 、EB 的中 点,∠E =30°,∠1=110°,则∠2的度数为( ) A .80° B .90° C .100° D .110° 解析:∵C 、D 分别为EA 、EB 的中点,∴CD 是三角形EAB 的中位线,∴CD ∥AB ,∴∠2=∠ECD ,∵∠1=110°,∠ E =30°,∴∠ECD =∠2=80°,故选A. 方法总结: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得出平行关系,所以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中的平行关系可以解决一些角度的计算问题. 【类型三】 运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进行证明 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 中, AC =BD ,E 、F 分别为AB 、CD 的中点,AC 与BD 交于点O ,EF 分别交AC 、BD 于M 、N .求证:∠ONM =∠OMN .

《垂径定理》公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垂径定理》教学设计 圆是一种特殊图形,它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该节内容分为2 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能用折叠的方法得到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其对称 轴是任一条过圆心的直线。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圆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 2 .利用圆的轴对称性研究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索圆的对称性及相关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和理解研究几何图形的各种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相互合作交流的精神。 2. 通过学习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使学生领会数学的严谨性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学习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参与的主动精神。 【教学重点】 利用圆的轴对称性研究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 【教学难点】 和圆有关的相关概念的辨析理解。 (提前一天布置) 1. 每人制作两张圆纸片(最好用16K 打印纸) 2. 预习课本P 74~P 76内容 第一环节 复习提问

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我们在学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轴对称图形。如线段、角、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等腰梯形、正方形。 2、我们所学的圆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你能找到多少条对称轴? 归纳: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过圆心的直线。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 活动内容: (一)探索垂径定理。 做一做 1.在一张纸上任意画一个⊙O,沿圆周将圆剪下,把这个圆对折使圆的两半部分 重合。 2.得到一条折痕CD。 3.在⊙O上任取一点A,过点A作CD折痕的垂线,得到新的折痕,其中,点M 是两条折痕的交点,即垂足。 4.将纸打开,新的折痕与圆交于另一点B,如右图 问题:(1)观察右图,它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其对称轴是什么? (2)你能发现图中有那些等量关系?说一说你的理由。 在⊙O中,AB为弦,CD为直径,CD⊥AB 提问:你在图中能找到哪些相等的量?并证明你猜想的结论。 证明过程见PPT。 几何语言

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3 三角形的中位线 教案

三角形的中位线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掌握它的性质. 2.能较熟练地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3.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 4.能运用综合法证明有关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结论.理解在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类比、转化等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和运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2.难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证明(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本教材三角形中位线的内容是由一道例题从而引出其概念和性质的,新教材与老教材在这个知识的讲解顺序安排上是不同的,它这种安排是要降低难度,但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添加辅助线的练习很少,因此无论讲解顺序怎么安排,证明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时,题中辅助线的添加都是一大难点,因此教师一定要重点分析辅助线的作法的思考过程.让学生理解:所证明的结论既有平行关系,又有数量关系,联想已学过的知识,可添加辅助线构造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来证明结论成立的思路与方法. (2)强调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的区别: 中位线:中点与中点的连线; 中线:顶点与对边中点的连线. (3)要把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特点、条件、结论及作用交代清楚: 特点:在同一个题设下,有两个结论.一个结论表明位置关系,另一个结论表明数量关系;条件(题设):连接两边中点得到中位线; 结论:有两个,一个表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关系,另一个表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在应用时,可根据需要选用其中的结论); 作用:在已知两边中点的条件下,证明线段的平行关系及线段的倍分关系. (4)可通过题组练习,让学生掌握其性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例1是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证明题,一是要练习巩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二是为了降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 林州市七中秦秋云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中位线 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 2.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定理 3.灵活运用三角形中位线的定理进行计算和证明,形成解题技能。 4.经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兴趣。教学难点:定理及结论的推导 教学重点:定理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方法:自学—交流—展示—反馈 教学措施:激发全员参与、发挥小组长及积极组员的引领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师:参与才能高效,展示创造奇迹,同学们,看大屏幕齐读:我参与,我快乐;我展示,我精彩。我努力,我成功;学数学,我能行! 师:好,带上这种自信走进新课程的学习吧(板书:19.1三角形的中位线) 二.熟悉学习目标(2分钟齐读) 师:请大家齐读学习目标 三.预习交流、组内小展示 师:老师10分钟的时间交给组长由组长带领大家进行小组的交流学习 (组长组织预习交流并引领组员到小黑板前去讲解,并派代表把有价值的东西写下来,为班内大展示做准备)(教师进组进行学情调查和学情指导以及学情布置,做好小组评价) 引导:画图、写已知求证并写出证明过程。至少想出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要求详细,要求能点燃思维 四.班内大展示(20分) 师:什么叫三角形的中线?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线?三角形的中线有哪些性质?(一

组展示,要求画图回答,必要时说出为什么?) (连结三角形的顶点和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有三条中线。三角形的中线可以等分线段、等分三角形的面积 评价:记忆力真好,给小组加分 什么叫三角形的中位线?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三角形的中位线有哪些性质?(二组展示,要求画图回答) (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一个三角形有两条中位线。三角形的中位线也可以等分线段,等分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评价:预习的很充分,答的很好,加分 师:三角形的中线和中位线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看大屏幕学生用课件介绍 评语:大家说说看,他总结的好不好?鼓掌 导语:看大屏幕:。下面看各小组的证法展示 (学生展示、质疑、对抗。老师适时调控、点拨、评价,把问题引向深入,把学生引向高潮) 强调:学生讲解几何题做到有审题标记、有思路分析、有过程梳理、有规律总结、有互动 师:由此我们得到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看大屏幕齐读。 牛刀一试:口答(要求:说出为什么?) 五.谈谈收获和困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六。达标检测 看大屏幕解决实际问题。 检测题用展台展示

最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3.3垂径定理公开课优质教案 (2)

垂径定理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圆地轴对称性研究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2.运用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圆地轴对称性研究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难点: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地证明,以及应用时如何添加辅助线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如图,AB是⊙O地一条弦,作直径 CD,使CD⊥AB,垂足为M. (1)该图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其对称轴是什么? (2)你能图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3)你能给出几何证明吗?(写出已知、求证并证明)

(二)知识探究: 【探究一】通过上面地证明过程,我们可以得到:1.垂径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注意: ①条件中地“弦”可以是直径;②结论中地“平分弧”指平分弦所对地劣弧、优弧。 ③定理中地两个条件缺一不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出几何语言 如图,已知在⊙O中,AB是弦,CD是直径,如果CD ⊥AB,垂足为E,那么 , ? BD=________ 4.辨析:判断下列图形,能否使用垂径定理? 2

1.如图,AB 是⊙O 地弦(不是直径),作一条平分AB 地直径CD ,交AB 于点M. (1)下图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其对称轴是什么? (2)图中有哪些等量关系?说一说你地理由. 2. 垂 径 定 理 地 推 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辨析:“平分弦(不是直径)地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地两条弧.”如果该定理 少了“不是直径”,是否也能成 反例: 4.如图,在⊙O 中,AB , CD 是直径, (1)如果AE=BE 那么CD____AB ? BD =____ (2)如果? AC =? BC 那么CD____AB ,AE______BE ,? BD =____ (3)如果 ? AD =? BD 那么CD____AB ,AE_____BE , D

三角形中位线公开课教案

课题名称:18.1.2三角形的中位线 备课时间:4.8 授课时间:4.10 教研组审签: 教学目标: 教学札记知识与技能 通过画图,亲身体验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以及与三角形中线的区别,掌 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通过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渗透数学学习中的转 化思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猜想、推理论证的能力,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 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的探索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说理能 力与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同学间的情感交流,体会学习的乐 趣,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以及定理的证明过程,应用三角形中位线 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如何添加辅助线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法与学法设计: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精讲点拨,练习巩固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学法指导 一、情境导入 问题:A、B两点被池塘隔开,如何测量A、B两点距离呢?为什么?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义 1、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 (通过演示,引导学生归纳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义) 2、动手画一画,剪一剪 (1)、画出△ABC中所有的中位线。 (2)、沿着对角线可以把这个三角形剪成几个小三角形,它们全等吗? 探究(二)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1、观察猜想 中位线和第三边有什么关系。 2、归纳命题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3、验证命题 利用量角器和尺子在三角形纸片上验证上面的命题。( 4、证明命题。(先自学,后交流) (1)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2)自学课本48页证明过程。 (3)不懂的地方小组交流。 (4)小组派代表讲解如何证明。 (5)教师点拨。 5、归纳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并用符号语言表述。 6、练习:(见课件) 三、精讲点拨 例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1、让生自学例题,合作完成证明 (1)让生口述解题思路 (2)随机提问说说这一步用到和知识点。 2、展示学生解题过程,并引导生纠正不足。 3、教师板演,规范解题过程。 4、从例1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的线段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四、解决问题(见课件) 让生解决情境引入的问题 五、回顾拓展(见课件) 六、小结 七、作业布置: 八、板书设计: 教后心得 及反思 A B C D E F H G

《三角形的中位线》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11)

当我们在日常办公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太好编辑和制作的资料。这些资料因为用的比较少,所以在全网范围内,都不易被找到。您看到的资料,制作于2021年,是根据最新版课本编辑而成。我们集合了衡中、洋思、毛毯厂等知名学校的多位名师,进行集体创作,将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珍贵资料,融合以后进行再制作,形成了本套作品。 本套作品是集合了多位教学大咖的创作经验,经过创作、审核、优化、发布等环节,最终形成了本作品。本作品为珍贵资源,如果您现在不用,请您收藏一下吧。因为下次再搜索到我的机会不多哦! 2.4三角形的中位线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及运用. 难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运用.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1)什么叫中心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有什么性质?把一个图形G绕点O旋转180 o能和原来的图形重合,这个图形叫中心对称图形. 中心对称图形上一对对应点的连线段必过中心, 且被中心平分. (2)如图,平行四边形ADBC是中心对称图形 吗?如果是,对称中心在哪里? (3)如果AC的中点为F,则F的像在哪里呢?F、 F的像以及点E是否在一条直线上.为什么? 2 五一放假的时候,小明和小亮去乡下老家玩, 发现村头有一水塘,于是小许拿一根皮尺去测量 这水塘两端点A、B之间的距离.可当他将皮尺 的一端系在A处时发现皮尺短了,拉不到B处, 怎样才能既测出AB间的距离?小明和小亮商量 了一会,他们不愧是数学高手,有办法了?你知 道是什么办法吗? 我们先来学习------2.4三角形的中位线(板书课题)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F E D C B A

1、三角形中位线概念 (1)如上图,连结△ABC的两条边AB、AC的中点的连线段EF叫三角形的中位线.你能说说什么叫三角形的中位线吗? 连结三角形两条边中点的线段叫三角形的中位线. (2)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 (3)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相同吗? 2、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探究: (1)量一量,上图中中位线EF和边BC的长.它们 有什么关系? (2)用三角板和直尺把边直线BC平移,看看能否 和直线EF重合? (3)你发现了什么?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 半. 推理: 已知:如图,E、F分别是△ABC的边AB、AC的中点. 求证:EF∥BC,EF=1 2 BC. 交流讨论: 估计学生会想到下面方法: 方法1:把△ABC绕点E旋转180o.则点A的像是点B,点B的像是点A,点C的像是点D, 设点F的像是点H,H、F必经过点E,连结,AD、BD、EF、CD,则EF=EH=1 2 HF ∵CE=DE, AE=EB, ∴四边形ADBC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AC∥DB, AC=DB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 ∵HB=1 2 DB,FC= 1 2 AC ∴HB=FC ∴四边形HBCF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HF=BC,(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EF=1 2 BC 方法2: 过点C作AB的平行线交EF的延长线于D ∵CD∥AB,(所作) ∴∠A=∠ACD(两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AF=FC,∠AFE=∠CFD ∴△AFE≌△CFD (ASA) ∴ AE=C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又AE=EB(已知), ∴BE=CD(等量代换) ∴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3 : 如图,延长EF到D使FD=EF,连接AD、EC、CD. H D F E C B A D F E C B A D F E C B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