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

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
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

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

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即“黑格尔创立的关于“绝对理念”辩证发展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理论的过程中,重点首先是解决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哲学观念”,我们怎么去理解哲学的功能、价值和意义,是前提性思考。没有这个前提性,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理论的理解就会走偏。

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理论基础

摘要:乔治威廉福利德里希黑格尔作为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乔治威廉福利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ich Hegel)于1770年生于斯图加特,在图宾根学习神学和哲学(1788年-1793年),并且在1794年至1801年间,曾在法兰克福和瑞士做过私人家庭教师。

辩证法在西方文化中绝大多数的哲学文献里都是指人的主观思维,只有主观辩证法没有客观辩证法。观点明确。辩证法只适用解释人类的精神,不适用解释社会和自然界。在古希腊时期尤其是在柏拉图时代,辩证法是指在对话中寻求真理的过程。柏拉图著作多是对话体,主人公为苏格拉底及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提出问题,苏格拉底的学生回答问题进而也提出问题,人们针对问题作出不一样的回答,在回答中进而发现新问题,从而发现每一种回答都不是最后的结论。中世纪的神学家、经院哲学家把辩证法理解为一种辨析的方法。经院辩证法是指重新组合材料变成一个新的整体的过程,对不同教义进行辨析进而形成新的教义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最后都是为了说明宗教教义的正确性。经院哲学家们将辩证法看作是论析、辨析的工具。《经院辩证法》刘小枫

黑格尔新理解三意思:

一、辩证法体现了精神存在的本质特征--精神(思想、观念)是在与其对立面不断斗争的过程中扬弃自身而得到发展的。精神是在不断的扬弃自己的对立面,一个对立面是在不断的扬弃自己的对立面的恩格斯对黑格尔辩证法实质的阐释“黑格尔辩证法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从认识领域看,真理不是一个教条,是一个过程,绝对真理存在于永恒的认识过程之中。”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现实生活。

二、辩证法是获取真理的方法--“从最初、最简单的精神现象,直接意识开始,进而从意识辩证进展逐步发展”到真理。从最简单的东西开始到最复杂的东西,而最复杂的东西从真理的角度讲又是最简单的东西。马克思资本论即是模仿这种方法写成,黑格尔《小逻辑》中分为三个概念分别为纯存在,最后概念为绝对理念。黑格尔认为人类精神就是从纯存在到绝对理念的整个过程。黑格尔认为理解真理小逻辑就是在解释绝对精神的本质特征,自然哲学法哲学、宗教哲学、历史哲学从而才能理解什么事绝对精神。肯定、否定

三、完成新逻辑体系的建构--这个体系的结构不是任意的编排,所有逻辑范畴都处在内在联系之中。肯定、否定、新命题正题、反题、新问题、

黑格尔强调了对象自身的特质,辩证法可以解释人类精神。也可以解释自然界,不要将辩证

法看作是对对象自身的描述,即抽象,不然就违背了自康德以来德国哲学发展的基本思路,即将哲学看作是构建知识何以可能的一个逻辑条件,即将辩证法认为是事物自身所有规律的抽象。把哲学重新变成了知识的总汇。辩证的观点看自然界,人类社会、自然遵循其自己身的规律,但不能看作是抽象。辩证法所讲的原则与世界自身规律之间是个怎样的关系。间接对应关系。自然科学与自然规律则是直接对应关系。直接描述。间接描述。

恩格斯理解拯救黑格尔辩证法

拯救工作的基本方法--打破笼罩在辩证法身上的神秘外衣,恢复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精神批判理论的黑格尔辩证法的真实内容。

超越体系结构的限制--僵硬的“骨架和脚手架”与现实的、“划时代作用”的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价值--超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现实道路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所坚持的道路,“必须把这些人当作是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研究。”

基本思路哲学观的革命变革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金延教授

《辩证法的历险》梅劳旁帝(西方马克思主义)

卢卡奇辩证法的内涵十月革命的哲学家落实到对马克思主义的反思卢卡奇明确的说“要想守住这样一条革命的道路,要想能够重新焕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的性质,唯一的办法是重新复活蕴含在马克思主义内部的黑格尔主义辩证法的传统。”卢卡奇1967年新版序言中明确写明。

德国古典哲学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哲学,对资本主义社会卢卡奇认为根本性难题“我们似乎从自然之中被解放出来,但其实我们依然被束缚在所谓的‘第二自然’之中”的解决在当下的资本主义社会当中,我们用我们实际的生产过程造出来了一个物一样的世界。造出来一个像自然一样的新的世界。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我们依然是被裹挟于其中的纯粹的材料。”卢卡奇认为从康德开始,整个德国古典哲学所回应的根本性问题是虽然生活被交到了现代人手中,但现代人用自己的手最后又造出来了个新的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人依然不是生活的主任,人依然只是被命运被生活所安排的材料”在哲学中提炼出这个问题,即是哲学的力量。即第二个自然就是指非理性内容辩证法四大重要人物一是康德二是费希特三是席勒四是黑格尔

在康德的思想环节上,德国古典哲学意味着对于形式和内容关系的求索。康德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解读。早期就提出可以不被理性所消化的东西。康德面对不为自己主宰的世界问题,最根本的道路是什么?如何解决?核心线索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我们自己造出的世界自己不能驾驭,如何驾驭。

生活当中是不是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被理性所安排。卢卡奇思考。

康德的哲学就是对这样一个问题直接的回答。我们的理性无法把握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在这

个意义之上世界依然是不被驾驭的。这个点上看世界依然是不被控制的。康德哲学提出问题,然后也解决问题。实践的道路。康德(先验哲学)三大批判。即提出解决问题的道路。

然后黑格尔集大成者概念是有内容的具体的概念。辩证法及时关于内容的辩证法。那么如何解决成为生活主人的问题。根本一点就是人之为主体不在于事先已经掌控了一切,而在于人在和这个世界实实在在地发生关系的过程当中,能够拥抱世界获得内容。这样一种道路即是实体即主体的道路,是成就主体的道路。是一条历史的道路。主体性。布洛赫

德国古典哲学根本意义之上是一种停留于直观水平的物化意识。“德国古典哲学要解决的问题都是生活的问题,但是它解决问题的场所,却只是在哲学中”卢卡奇说。黑格尔的哲学一方面是关于生活的,另一方面又与生活隔着无限遥远的距离。

直接现实生活出发。卢卡奇认为辩证法从直接现实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然后通过中介,客观现实性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过程。

无产阶级。物化现象。卢卡奇找寻突破口从量到质的的变化。形式的规定性。劳动时间可以是实际的人的工作量的换算。当这样的一种换算挤压到人的生活无法维系的时候,在工人身上存在尚未枯萎的灵魂。辩证法以此深入生活。差异于内容。

从意识到自我意识的转变。劳动是生活的一个环节。阶级普遍性。阶级意识的含义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总体的自我认识。

最终跨越就是实践。无产阶级意识就是实践。对象结构本身的改变。理论。

科尔施、葛兰西、布洛赫、法兰克福、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讲:《提纲》第一条——第三条解读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认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认为费尔巴哈是他们与黑格尔之间的“联系环节”。但是,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赞赏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可是他们永远也不会成为彻底的费尔巴哈信徒。他们在摆脱黑格尔唯心主义之后,立即用批判的武器克服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正如他们从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摄取了它的“合理内核”一样,他们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中摄取了它的“基本的内核”,并且,也正如他们摈弃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的外壳”一样,他们也摈弃了费尔巴哈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和宗教的伦理杂质。 要着重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区别,理解这一著作何以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在《提纲》第一条中,马克思先是指出从前一切哲学(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问题在于,不是从感性的人的活动,不是从实践,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客体和一切对象,从而不能真正理解人与世界的真实关系。根本原因在于它们都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而唯心主义虽然知道从主体的、能动的方面去理解“本体”,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但是它们把主体能动性只理解为抽象的理性或绝对理念,把整个人类世界和人自身看作是精神的展现。唯物主义也罢,唯心主义也罢,它们的共同毛病是着眼于理论的抽象去理解人的存在和社会的本体,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的人的活动”,从前一切哲学的根本缺陷在于,没有深入到生活实践的层面,没有追随到理论活动背后的人的实践活动那里,被理论遮住了视线,从而看不到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人的原初活动——“对象性的”、“革命的”、“批判的”实践活动。马克思确立起“感性的人的活动”的世界观、生存论及本体论地位,指出理解“对象、感性、现实”要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的生存与发展要从实践出发,理解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要从实践出发。从而确立起“改变世界”的新哲学的“实践本体论”。人的存在及其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的可能根据都在实践本体中。 费尔巴哈以前的旧唯物主义热衷于追溯一个先于人、外在于人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把整个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则被看作不依赖于人的活动的客体,运动、变化、发展是物质自身具有的属性。而唯心主义则把外部世界的存在视作思维本身,黑格尔认为存在就是单纯的直接性,而直接性就是思维,所以外部世界就是思维自身之内的观念客体。费尔巴哈不满于上述对客体的理解,提出用感性来规定客观事物,以人的感性来对抗黑格尔的思维直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费尔巴哈知道对自然界的理解不能离开人,不能离开人的感性直观,他把脱离人的感性直观的自然界视为抽象的东西,这比起他以前的自然观把自然与人的感性分离开来的做法,无疑是前进了一大步。 但是费尔巴哈只是在与感觉相对应的意义上理解感性客体,也就是把感性客体看作是直观的对象。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对这一世界的单纯直观,另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感觉,这两个局限导致他把对象看作预成的、先在的,而不是把对象看作是在人的感性活动作用下生成和发展的。他没有弄清人的感性活动本身就是客观的对象性的活动。马克思曾多次提到“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等等,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提纲》中,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石实现了从抽象认识论到历史认识论的转换,这种历史认识论是建立在大工业生产基础上的哲学认识论。在《提纲》写作之前,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再次研究了古典经济学,在这次研究中,马克思着眼于改造现实生活进程的工业的社会历史意义,

黑格尔哲学思想

黑格尔的“辩证法”的理解 黑格尔辩证法是德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其基本思想是概念的辩证发展。它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并企图揭示其内在联系,从而猜测到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但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黑格尔认为,哲学的开端本身应该是逻辑的,它是有根据的、间接的。哲学是一种人文科学,既然是一种科学,它也就需要一定的合理性,如何实现这种合理性,逻辑性的思考是必要的前提。通过逻辑性的思考研究纯粹的知识,而不混入经验性的知识,这样能不失哲学的科学性,才能更客观的思考哲学。在这一点上我认为黑格尔哲学是正确的。 否定原则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灵魂,是黑格尔辩证法一切方法的内在根据和核心的基本规律。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提出了,辩证法有三大规律:量变和质变;对立的相互渗透;否定之否定。这三大规律都被黑格尔以唯心主义的方式进行了阐述,而最后一个定律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整个体系构成的基本规律。这三大定律都包含了否定的原则在里面,如量变和质变规律,量变可以看作是一种渐进性的肯定的“变”,而质变则可以看作是一种否定性的“变”,当肯定性的变达到一定程度,从而引发否定性的变。又如对立和相互渗透,也就是对立和统一,对立可以看作是否定的,而统一可以看做是肯定的。而否

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发展进步的法则,事物的发展与进步必须靠不断的否定之前的状态来建立新的状态,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 从以上的讨论,我们已看到,在黑格尔辩证法中否定性的思想够成了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内在灵魂。然而光是有否定的原则并不能完全把握黑格尔辩证法的真谛,“灵魂”必须赋予躯体才能有真正的生命,才能起作用。那么黑格尔辩证法如何赋予其躯体呢?是反思。如我们前面所说,否定原则真正的来说是“自否定”,也就是说否定作为一条普遍的原则本来就有“反身性”,只有返回自身的否定才是真正一贯的否定,在这种意义上,否定就可以看作是反思的本质,而反思可以看作否定的体现。反思就如同一面镜子,通过镜子你可以看见你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同样通过反思你可以发现事物的否定原则,否定之否定规律。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本质的东西和实体的东西,并不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它外在的影像,而是我们根据看到的,进行反思,也就是思维,思考,去探索它真正的本质,真正的面目。如此,才有了我们人类这么辉煌的文明。 黑格尔辩证法作为逻辑、认识论和本质论的统一体,第一次成为一种贯穿于自然界、历史和人类精神中的普遍规律和法则,这在哲学史上是空前的。如何充分的、正确的估价这一点,仍然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费尔巴哈简介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 费尔巴哈(1804—1872)是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思想代表,是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一、费尔巴哈哲学的产生 十九世纪三十到四十年代是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黑格尔哲学不能适应资产阶级新的需要,便产生了费尔巴哈哲学。 黑格尔学派解体和费尔巴哈哲学产生的原因:第一,社会原因。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提出建立同一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口号,所以,唯心主义哲学已不能满足德国资产阶级革命要求。要推翻封建制度,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念上闹革命,需要进行实际斗争,所以,必须用唯物主义代替唯心主义。第二,阶级原因。德国资产阶级内部分化出激进派和保守派,反映在哲学上分化除了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因而黑格尔学派产生了分裂。第三,理论原因,黑格尔哲学的体系与方法的矛盾,造成一派抓体系,一派抓方法。在对宗教斗争中,青年黑格尔派又产生了分化,在这个基础上,青年黑格尔派中的激进分子费尔巴哈冲破了黑格尔学派的束缚,第一个打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并转变为唯物主义哲学,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从而产生了费尔巴哈哲学。 费尔巴哈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在哲学上,以人本学批判宗教神学,以人本学唯物主义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为1848年的革命作了舆论准备。 二、对宗教地批判 费尔巴哈是德国哲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公开的同基督教决裂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他完成了德国资产阶级对传统宗教地批判。 1、为什么费尔巴哈理论活动的注意中心放在宗教问题上呢?第一、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基督教是德国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以转变为无神论者的费尔巴哈,要反对封建统治必须对宗教进行斗争。第二,费尔巴哈所处的时代,“政治在当时是一个荆棘丛生的领域,所以主要的斗争就转变为宗教斗争,这一斗争,特别是从1840年起,间接的也是政治斗争。”第三,为了建立人本学,必须反对宗教神学。 2、怎样批判宗教的?第一,首先揭露了宗教的本质,指出,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上帝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本质幻想出来的;人对上帝的崇拜,实际上是对人的本质的崇拜。第二,揭露了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指出宗教产生的基础是人的依赖感和利己主义。第三,揭露了宗教的反动社会作用,指出宗教是科学的死敌。 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目的就是要把神的本质还原为人的本质,把天国生活还原为现实生活,要人们相信自己,为追求现实生活而斗争。但是,他对宗教批判的局限性使,问能从经济和政治上找到宗教产生的真正根源,因而未能找到消灭宗教的根本途径;他还主张建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练习

第二讲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单项选择题 1.一切哲学都是() A.智慧之学 B.各门科学的总和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人们自发的世界观 答案: C 知识点:第一讲 难度:3 解析:根据哲学的定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指() A.将一切具体科学包括在内的哲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正确反映时代本质要求的哲学 D.德国古典哲学 答案: C 知识点:第一讲 难度:2 解析: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能正确反映时代本质要求。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D.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答案: B 知识点:第一讲 难度:2 解析: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4.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D.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标准 答案:A 知识点:第一讲 难度:2 解析: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是有关本体论的讨论,即物质和意识何者为世界的本源或本体,这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5.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指() A.思维和存在能否在一定条件下等同起来 B.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C.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D.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问题

答案:B 知识点:第一讲 难度:2 解析: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即认识论问题,探讨的焦点问题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6.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答案:D 知识点:第一讲 难度:2 解析:天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不会因为人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这是一种典型的朴素唯物论观点。 7.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是() A.古代原子论、近代原子论、现代原子论 B.庸俗唯物主义、自然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D.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答案:C 知识点:第一讲 难度:3 解析:依据对物质概念的不同理解,唯物主义可以划分为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8.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 B.经验主义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答案:C 知识点:第一讲 难度:4 解析: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不可知论就是否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思维不能或者不能完全认识存在。 9.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唯物主义辩证法 D.辩证法 答案: D 知识点:第一讲 难度:3 解析:黑格尔哲学的体系是唯心主义的,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他的辩证法思想,在黑格尔那里,整个世界首次被描述为运动、变化、发展的 10.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 A.唯心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辩证法 D.唯物主义 答案: D 知识点:第一讲 难度:3 解析:费尔巴哈哲学的体系是唯物主义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唯物主义,但费尔巴哈哲学有具有形而上学的色彩。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及自己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於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的基本内核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黑格尔是历史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哲学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内容是十分丰富和宝贵的,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他认为辩证法不是从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而是概念自我发展,把自然,社会的辩证发展看成是概念辩证法的表现,从而颠倒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不彻底的。黑格尔创立的关于“绝对理念”辩证发展的理论体系,它是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合理内核”,是唯物辩证法的直接理论来源。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这就是永恒发展的思想。恩格斯从黑格尔辩证法中得出人类历史是永恒发展的,并不具有最终性质,虽然科学证明人类可能灭亡,但人类的终结并不是在可预见的历史时期。可以看出恩格斯对辩证法的理解: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变化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批判改造,清洗出它的合理内核,创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黑格尔的辩证法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飞跃.。

哲学考试复习题

卷A一判断10分;二填空10分;三名词解释1世界模式论P60 德国哲学家杜林用逻辑形式或范畴来构造现实世界的一种唯心主义理论,它是杜林全部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杜林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存在和思维的一般原则。世界的模式是先于现实世界存在的思维原则,是永恒、没有矛盾绝对的。现实世界一切都是由世界模式的原则构成。这些原则一被人类发现,就可以用来说明一切,只要把它们套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应该和这些原则相适应。杜林从他的先验主义的哲学体系出发,认为在物质世界“出现”之前,存在形式的基本原则就已经出现了。这些原则发展、推论,构成了世界模式,其后才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且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必须与这些原则相适合。恩格斯在其著名的《反杜林论》中批判了这种臆测。(1)批判杜林从思维中“引出”世界统一性的唯心主义观点(2)批判杜林关于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观点,阐明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德辩证唯物主义原理(3)揭露杜林的世界模式论是抄袭黑格尔的《逻辑学》。 1、黑格尔名之恶的无限性P76—77(杜林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出发,他的“无限性”概念是用思辨的方法在头脑中虚构出来的,是靠逻辑推论出来的,是被黑格尔批判过的抽象的无限性,即恶的无限性。)指形而上学的无限性。黑格尔把无限性分为“真正的无限”(“好的无限”)和“否定的无限”(“坏的无限”)两种。“否定的无限”、“坏的无限”就是恶的无限性。他认为“真正的无限”是无限与有限的辩证统一,无限本身就包含着有限,它存在于绝对精神之中;“恶的无限”只是对有限事物加以简单的否定,是有限事物的无穷重演,这种恶性重演从来没有离开有限事物的范围,因而是恶的无限。列宁在读黑格尔《逻辑学》中这两节时,也用自己的话对恶无限作了概括:“恶的无限性——是这样一种无限性,它是在质上和有限对立的,是和有限性没有联系的,和有限性隔绝的,似乎有限是此岸的,而无限则是彼岸的,似乎无限是站在有限之上,是在有限之外,而事实上他们有限和无限是不可分割的,他们是统一的。……” 2、时间和空间P84辩证唯物主义人为时间是指物质的持续性,空间是指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时间上的永恒性、空间上的无限性,未来就是,而且按着简单的字义也是:没有一个方向是有终点的,无论是向前或是向后,向上或是向下,向左或是向右”。 3、康德P166不可知论者的代表,其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康德承认在认得意识之外存在着客观世界,即他所谓的“自在之物”,但“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是人的认识能力达不到的“彼岸世界”。他认为感觉是由“自在之物”作用于感官而发生的,但感觉只能认识“自在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的本质,因此人们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4、蒙昧主义(启蒙运动前,包括.......)一种反理性、反科学的唯心主义思潮,是神秘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否认人类理性的认识能力,反对科学知识,宣扬不可知论和宗教信仰主义、神秘主义,认为人类在原始的“自然阶段”一直是”自由的、健康的、诚实的和快乐的”,由于人类社会的文明和文化的进步使人类堕落了,从而成为社会各种罪恶的根源。主张整个人类历史应倒退回去,回复到人类原始的蒙昧状态。蒙昧主义的目的在于使人民陷于愚昧无知的状态,以便于反动统治者为所欲为,维护和巩固其反动统治。 四简述1弗尔巴哈是19世纪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为什么他没摆脱18世纪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局限?P170—173 恩格斯指出,19世纪50年代德国的庸俗唯物主义,丝毫没有超出18世纪唯物主义的范围。他们非但没有把唯物主义理论向前推进一步,反而把其拖向后退了。 费尔巴哈认为,在说明人类本质和人类知识来源时,应该以唯物论做基础。而庸俗唯物主义者把人脑产生意识看做是肝胆分泌胆汁一样,他们不是把唯物论当做人类知识大厦的基础,而是当做大厦本身,推广来说明社会历史,费尔巴哈反对这种观点,因此,他就不承认自己是唯物主义者。弗尔巴哈这样做,实际上是吧一般意义上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同这一世界观在特定历史阶段所表现的特殊形式混为一谈了。他不懂得一般和个别既相联系和相区别的道理。 弗尔巴哈唯物主义第一个缺点,是他没有利用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去克服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和他受到德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迫害后长期过着隐居的生活分不开。弗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第二个缺点,是没有把唯物主义学说贯彻到历史领域中去,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仍然是唯心主义。他认识到唯物主义应当成为各门科学的基础,而不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本身,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他没有把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协调起来。造成这一缺点的原因在于,费尔巴哈是一个资产阶级思想家,由于长期在乡村过着隐居生活,脱离实践,使他不能在与论敌的论战中和与朋友的讨论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思想,转变原来的阶级立场。 2简述辩证法和相对主义区别?P252列宁阐明了两者区别。指出:“辩证法,正如黑格尔早已说明的那样,包含着相对主义、否定、怀疑论的因素,可是它并不归纳为相对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无疑地包括着相对主义,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这就是说,它不是在否定客观真理的意义上,而是在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界限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意义上,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

黑格尔哲学的体系与方法的矛盾

黑格尔哲学的体系与方法的矛盾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其哲学的一大特色。黑格尔站在近代哲学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恢复了古代哲学的辩证法传统,用辩证法来克服近代哲学机械世界观的局限,以辩证法为结构,第一次使形而上学形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辩证法乃是黑格尔解决哲学问题的关键所在。然而,辩证法既是黑格尔对哲学的伟大贡献,同时也是其哲学中受到人们批评最多而且遭到人们误解最多的地方。譬如我们现在专门讨论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本人肯定会不以为然。因为他的辩证法与他的哲学体系是密不可分、融为一体的,毋宁说辩证法就是他的哲学体系。所以,我们实际上既不可能脱离辩证法来讨论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也不可能脱离他的哲学体系来讨论他的辩证法。换言之,理解黑格尔的哲学首先应当理解他的辩证法,而理解黑格尔的辩证法又必须把握他的整个哲学。 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是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的一部重要哲学着作,他代表了当时的唯物主义观点,从认识论的根源上,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的分析批判。他认为人的精神、思想是人脑的属性,是附属于肉体的,黑格尔的错误在于把精神和思维看作一种脱离人脑而独立的东西,“没有感觉,没有人的,在人之外的思维”是十分荒谬的。 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不过是以精神、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上帝,“唯心论直接地将理性神化”,“黑格尔哲学是将思维……当成了神圣的绝对的本质,…绝对?哲学的秘密,因此就是神学的秘密”。 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将精神、思维“外在化”为自然的学说,不过就是改装了的上帝创世说,“从精神里推出自然,意思等于算帐不找掌柜”,“等于从水里做出酒”,“等于用语言呼风唤雨,用语言移山倒海,用语言使瞎子复明”,“等于处女借圣灵而生救世主”。 卡尔·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时,没有认识到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重要性和其合理成分,因此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是形而上学的。马克思写了一本《费尔巴哈论纲》来分析评价他认为费尔巴哈的正确和错误的地方。 黑格尔哲学方法是辨证的,体系却是形而上学的、或者说本体论的,这种体系束缚了辩证法的贯彻——缺乏实践性和革命性,科学性也不彻底。 说实话,我很喜欢黑格尔哲学,世界上需要有这么一部书!严整庞大,深刻完备,令人崇敬不已…… 但可以了,本体论或形而上学到此终结,它本身具有基督教唯心主义的明显特征不说,剥离这些之后,这种沉重的体系也妨碍为革命实践而进行的科学反思;虽然哲学家、思想家少不了做这种细致而广泛的研究工作,但这种体系构建很容易形成僵化的教条,需要一种生机勃勃的思想形式和哲学形式。 “哲学家总是按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批判反思学术和现实,具体指导社会实践,这样的哲学是理想的哲学——而“思想大全”式的黑格尔哲学应属一代风尚之神品,在科学发展全面挺入旧哲学各个领域的今天,这种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目录 前言 (1) 导读 (3) 总述 (6) 赏析 (7) 总结 (14)

前言 百度一下,浏览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后,惊异的发现一个字数甚少的提纲居然可以成为流传后世的著作,虽然有点不可思议,但也确实说明了它是一份透露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 今天趁着小空,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给看完了,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仅一千两百余字,但是意义重大,其中包含的哲学在我看来甚至超过了当代的很多哲学书。在看这篇文章之前看了一下它的简单介绍:这篇马克思写于1845年的文章在1888年首次出版,恩格斯评价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于是带着辩证的思想看了这篇文章。看了之后感触颇深,文中马克思深刻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从前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论述了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阐明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并最终提出了无产阶级哲学家的历史使命。

导读 写作背景: 《提纲》旧译《费尔巴哈论纲》。写于1845年春,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是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提纲》向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们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质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不满。该文是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提纲》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它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在其中,马克思对实践作了科学的解释,批判了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也批判了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指明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首先,《提纲》是对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和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的批判。在《提纲》中的第一条就简明扼要的提出了对这两种哲学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非实践性,称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

辨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辨析: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时代变了,马克思已经“过时”了 此观点错误。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它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6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它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具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理论品质,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这种理论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高度统一,从而为我们树立了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许多复杂的事物需要认识,许多重大问题需要回答,许多未

曾认识的领域需要开拓。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引导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世界形势变化的本质,不被历史长河中的旋涡和逆流所迷惑,不断增强辨别、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提高解决建设和改革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和科学的世界观、是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伟大成果。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仍然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唯物主义之比较

直观唯物主义,还是实践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唯物主义之比较 袁泉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邮编400715 【摘要】: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把实践作为思考人的活动与现实世界关系的逻辑基点,将以往哲学从抽象上谈论物质实体与精神实体的关系,变为从人的实践活动以及由人的实践活动生成、发展的感性世界来把握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这样的唯物主义,我们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关键字】:直观唯物主义实践实践唯物主义 受近代自然科学研究的影响,近代唯物主义的研究以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为基础,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对立,因此马克思把近代唯物主义称为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然而,旧唯物主义的这种主、客体相分离的研究方法,必然在面对由于历史发展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时,陷入人与环境二律背反的两难境地,这是直观唯物主义局限的必然结果,直观唯物主义把社会生活当作一个“给定”的对象,一个外部的、静止的对象加以研究,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困境。这表明,自然科学中主体、客体想分离的方法原则不适用于社会历史现象的研究,因此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哲学,致力于在唯心主义框架内克服主体和客体的对立,于是,费希特诉诸于大写的“我”,而黑格尔则设定了既是实体又是绝对主体的“绝对观念”作为其哲学体系的出发点。 一、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历史性突破及局限 (一)历史性突破 费尔巴哈认为,要实现主体与客体在社会历史中的统一,关键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费尔巴哈把黑格尔抽象思辩所表达的东西还原为真实的存在,用“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费尔巴哈从现实的人出发,将人从理性世界重新带会到感性世界,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同时也巧妙地拟订了对黑格尔的思辩以及一切形而上学的批判的基本要点。”[1]此外,

论黑格尔哲学中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论黑格尔哲学中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 是现实的” 马克思说:黑格尔“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黑格尔的辩证法继承和汇集了前人和当时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优秀成果,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打破了长期在人们头脑中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为人类社会各门科学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即思维辩证法。可以说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类思维的解放。人们已“不再敬重还正在不断流行的形而上学所不能克服的对立”。 在哲学史上,从古希腊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三个阶段,出现了两次质的飞跃。在古希腊哲学中,以赫拉克利特为代表的辩证法是对客观事物辩证法的反映,是朴素的、直观的客观辩证法。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关于思维运动的主观辩证法,是以近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思维成果为其内容。从古希腊的客观辩证法到黑格尔的主观辩证法是一次质的飞跃。从黑格尔的主观辩证法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又是一次质的飞跃。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在更高程度上的统一。是古希腊客观辩证法和黑格尔主观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在此可以看出黑格尔辩证法在哲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主要集中地体现在《逻辑学》里,它表现为一个完整的范畴的逻辑体系和范畴推演的逻辑过程。在黑格尔的辩证法的体系中“现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包括了“存在论”和“本质论”中的一切范畴(如质、量、度、同一、差别、矛盾、本质、现象等等范畴)于自身内。现实就是这诸多范畴的统一。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现实又是绝对理念(或真理)的基本内容。理念就是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全文)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 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gegenstandliche)活动。所以,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andliche)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哩。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2)所以,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七 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八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读书笔记 二月底,我用了几天时间通读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著),这是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第一章。 正如这本书的出版说明所言,该章节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章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他们论述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规律并根据这一规律论证了历史上存在的各种所有制形式依次更替的必然性,从而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章中还科学地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了国家和法对所有制的依赖关系,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同时还阐明了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提出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原理。他们还根据自己发现的历史规律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 理论的作用在于解释世界,然后通过指导实践活动来改变世界。首先,唯物历史观基本原理的产生是历史的、对各种观念批判继承的

产物,它能够逻辑严密地给出人类社会经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进而预测到下一个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然性。同时,唯物历史观的产生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质变,它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等各种观念、思想和概念,在论证了“物质决定意识”之后,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在这一历程中,“这些被捧上了天的、毫无用处的废物弥补了历史发展的不足”。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的出发点。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作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作为历史发展出发点。如何确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有机体,能否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个人互不依赖,仅仅通过交换结合在一起”,“所有

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

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 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即“黑格尔创立的关于“绝对理念”辩证发展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理论的过程中,重点首先是解决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哲学观念”,我们怎么去理解哲学的功能、价值和意义,是前提性思考。没有这个前提性,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理论的理解就会走偏。 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理论基础 摘要:乔治威廉福利德里希黑格尔作为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乔治威廉福利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ich Hegel)于1770年生于斯图加特,在图宾根学习神学和哲学(1788年-1793年),并且在1794年至1801年间,曾在法兰克福和瑞士做过私人家庭教师。 辩证法在西方文化中绝大多数的哲学文献里都是指人的主观思维,只有主观辩证法没有客观辩证法。观点明确。辩证法只适用解释人类的精神,不适用解释社会和自然界。在古希腊时期尤其是在柏拉图时代,辩证法是指在对话中寻求真理的过程。柏拉图著作多是对话体,主人公为苏格拉底及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提出问题,苏格拉底的学生回答问题进而也提出问题,人们针对问题作出不一样的回答,在回答中进而发现新问题,从而发现每一种回答都不是最后的结论。中世纪的神学家、经院哲学家把辩证法理解为一种辨析的方法。经院辩证法是指重新组合材料变成一个新的整体的过程,对不同教义进行辨析进而形成新的教义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最后都是为了说明宗教教义的正确性。经院哲学家们将辩证法看作是论析、辨析的工具。《经院辩证法》刘小枫 黑格尔新理解三意思: 一、辩证法体现了精神存在的本质特征--精神(思想、观念)是在与其对立面不断斗争的过程中扬弃自身而得到发展的。精神是在不断的扬弃自己的对立面,一个对立面是在不断的扬弃自己的对立面的恩格斯对黑格尔辩证法实质的阐释“黑格尔辩证法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从认识领域看,真理不是一个教条,是一个过程,绝对真理存在于永恒的认识过程之中。”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现实生活。 二、辩证法是获取真理的方法--“从最初、最简单的精神现象,直接意识开始,进而从意识辩证进展逐步发展”到真理。从最简单的东西开始到最复杂的东西,而最复杂的东西从真理的角度讲又是最简单的东西。马克思资本论即是模仿这种方法写成,黑格尔《小逻辑》中分为三个概念分别为纯存在,最后概念为绝对理念。黑格尔认为人类精神就是从纯存在到绝对理念的整个过程。黑格尔认为理解真理小逻辑就是在解释绝对精神的本质特征,自然哲学法哲学、宗教哲学、历史哲学从而才能理解什么事绝对精神。肯定、否定 三、完成新逻辑体系的建构--这个体系的结构不是任意的编排,所有逻辑范畴都处在内在联系之中。肯定、否定、新命题正题、反题、新问题、 黑格尔强调了对象自身的特质,辩证法可以解释人类精神。也可以解释自然界,不要将辩证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这是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里的论述。马克思这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根本区别。所谓“对象、现实、感性”都是一个含义,指实际存在的可感知的客观事物。“人的感性活动”指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根本缺陷是脱离实践,看不到主体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单纯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把自然界的事物看作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在人的活动之外自在存在的单纯客体,主体只是像照相照镜子一样被动直观地反映客体。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主客体之间单纯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主体与客体之间更为根本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这就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因而,旧唯物主义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指出,当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时,唯心主义却发展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与旧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重视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能动作用,马克思充分肯定唯心主义哲学中所具有的积极合理因素。但是,马克思同时又指出,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人的能动性,“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所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是指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这里马克思指出,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一样,脱离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中,从另一个方面夸大了人的精神作用,把实践活动看成是主体纯粹的精神体验和精神修炼过程,只从人的纯粹精神活动理解主体的作用,把主体当作脱离物质实践活动的独立化的精神实体。因此,唯心主义同样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这里分别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由于有一个共同的缺陷:脱离实践,都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际也就给我们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问题上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本观点是: 首先,二者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二者最基本的关系,人是在改造世界过程中去认识反映世界的。实践具有世界观的意义,正是人的实践活动使世界二重化,区分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并在实践活动中使二者达到统一。 其次,二者具有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主体根据实践的需要,能动地反映客体,把握客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主体在认识客体过程中,实现客体主体化,使客体向主体转化,在主体观念中以概念和理论形式把握客体,并在把握客体的同时提升主体的能力。 再次,二者还具有价值关系。主体以什么样的客体作为自己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首先是实践的需要,最能满足主体实践活动需要的客体总是最先被主体认识和改造。但在主体实践活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水平,对不同客体以及同一客体的需要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在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 最后,二者之间还具有审美关系。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过程中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主体在成功地改造客体的同时,往往会使自身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带来身心的愉悦,带来人的精神上的陶冶和熏陶,并在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过程中享受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和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