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德育思想

家庭德育思想
家庭德育思想

古代家庭德育环境思想及其构建

摘要:家庭德育,自古以来即为一种教育形式。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中国古代家庭德育文化源远流长。其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因此,研究中国古代家庭德育受重视的原因,施教内容、方法及特点等,有助于指导我们当今的家庭德育,且其中的优秀教育方法依旧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存在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代家庭德育内容特点

家庭德育,即在家庭中实施的品德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同时也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中国古代家庭德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教育形式,对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家庭的巩固与发展,促进古代各类学校的产生与进步,形成民族文化传统和家庭道德观念。乃至对于国家政治、社会稳定、生产生活等各方面,都有着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对家庭德育重要性的认识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家庭德育,家庭德育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可以看出,除了先秦的礼法,汉代的家法,六朝以后出现的家训、家规、家仪等,都有着对家庭德育的专门论述,此外,还有大量散见于经史子集中的有关家教的名言、名篇和大量的古代传统家书以及流传于世的教子诗文等,也无不蕴含着丰富的家庭德育思想,阐释对家庭德育重要性的认识。关于中国古代对家庭德育重要性的认识,在中国两个历史时期表现得比较突出。一个时期是战国

至秦汉年间,以《大学》为思想纲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治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齐家既是修身的目标,又是治国的基础。因此,如何“齐家”便成为中国古代家庭德育的根本追求。另一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社会上涌现了大批家庭德育著作,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嵇康的《家戒》,向朗的《戒子遗书》等。其中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堪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颜之推在论述儿童教育的途径中对家庭德育的重要性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观点。他以自己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而成才,以及社会上家庭教育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对家庭德育的重要性进一步予以比较说明。他说:“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畔鼓云。”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易达到的效果。他说:“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戒,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虽然以颜之推为代表的封建士大夫阶层,满怀对社会、对个人命运的忧患意识,试图通过家庭这种特定的教育环境,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思想观念传授给子孙后代,把自己的理想托付给未来,因此高度重视家庭德育,这是他们特定的身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决定了的。但不可否认,他们看重

家庭德育对人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一点,是有其深远意义的。

二、中国古代社会对家庭德育重视的原因

(一)政治基础——孩子是未来的劳动力和兵源。

中国古代社会及家庭对孩子的重视,从文字记载上看,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周天子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各诸侯国互相吞并,而争雄称霸的主要条件是实行“耕战政策”,富国强兵。此时劳动力和兵源就成为国家兴衰的重要问题。对孩子的重视即表现为“慈幼”思想,以及对其进行教育。另外,中国古代的官学其存在和发展都与社会政治关系紧密相连。王朝频繁更迭、社会动荡,使官学处于不稳定状态,“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状况普遍存在。与其相比,家庭德育更为稳定,其不拘泥场地,教育方式激动灵活,执教与受教者的亲属关系保证了双方长期紧密的联系。

(二)文化基础——视“齐家”为治国的根本之道。

《周易·家人》这一卦的卦辞中较早提到了家教在治国中的作用,其中提到“教先从家始,正家而天下定矣”。《大学》中有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家天下的中国古代社会,齐家即是修身的目标,又是治国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家庭德的根本追求。因此,确立了中国古代家庭德育与封建社会阶级统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经济基础——家庭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世袭家传。

春秋战国之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式的家庭自然经济在古代中国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因此,特别是

在科技、传统手工作坊之类的家庭中,家庭德育是一种家庭谋生手段的传递与继承。管子就曾指出:“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因而得出结论:“故士之子常为士”,“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商之子常为商”。此结论虽过于绝对,却充分说明了古代家庭生产、生活方式对年轻一代的发展有极大的制约作用。

三、中国古代家庭德育的主要内容及方式方法

(一)古代家庭德育的主要内容。

1.以“孝悌”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教育。

孔子日:“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强调德育首位,以“孝悌”为核心,是我国古代家庭德育的一大特色。培养孝悌之德不仅成为“齐家”的需要,而且成为“国治”的基本素质要求。另外,遵从血缘宗法制度的积极意义是要继承家族传统振兴家门,因而孝悌之德的另一层含义便是要求晚辈自强自立,光宗耀祖。

2.综合知识的灌输及学术技能的培养。

关于这一点,主要是指蒙养教育与在此基础上的专经教育。所谓蒙养教育,即对子弟儿童时期的启蒙教育,包括吃饭、说话、缝补等生活技能,识字数数等基本知识,男女礼让等基本礼仪规范。其次就是进一步的专经教育,除传统经学教育外,还有很多世族家学内容,即我们前文所提到的世袭家传的技能。

3.立身处事的教育。

我国古代家庭德育历来重视儿童的立志教育,认为立志是修身之基,是人行为的强大动力。在我国古代的家教历史中,诸多位有眼光的家长还均对其子弟进行了以耕读为主的处事方式教育。从事耕读者,边读书,边种田,进可以应科举以出仕,光耀门庭;退可以力田以为生,抚保妻子;可出可伏,可显可隐,实在是一种最稳妥不过的处世方式了。实际上,更多的古代家长教子弟读书,倒不一定是为了做官,主要是为了教其做人。

(二)古代家庭德育的方式方法。

1.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由于人的资质禀性不尽相同,兴趣爱好相差更远,因此要因其材而成全、造就人才。西楚霸王项羽就曾在其叔父指导下,学文不成改学武,终成一代帝王。如果不做区分,一律看待,势必会埋没人才。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如西周时期,周代贵族家庭就有一套按儿童年龄安排教育的程序,《礼记·内则》就对此进行过介绍:“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目。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

2.以身作则,潜移默化。

历代家庭德育重言教,但更重身教。老子所谓的“不言之教”,正是以自身的行为所进行的潜移默化的教育。颜之推在家庭教育中广泛使用了身教示范的方法,他认为家长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子女大多是在活动中无意识地接受教育。

3.训诫引导,慈严结合。

凡善于教子弟者,并非只是一味的训诫,也很关注对子弟的循循善诱,在情感交融中申训诫大义。孟母“断杼”,曾子“杀猪”,都是因势利导,诱使儿子勤学向善。训诫与引导相结合,恰恰反映了为家长者严与慈的一致。当然,我国古代家庭中也不免会存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思想。“凡怒子弟,小则骂,大则笞”。更有甚者,将宋濂在《元史·王冕传》中所谈到的“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视为一种家教典范。这是将大家长权威的训诫作用发挥到极致的产物,我们在当今社会不予以提倡。

三、古代家庭德育的特点

我国古代家庭德育拥有许多特点,其中不乏积极的先进的因素,值得我们借鉴;同时也存在一些落后的,为封建社会所特有的现象。需要我们在现代家庭德育中予以摒弃。

(一)重胎教和童蒙教育。

《三字经·训古》中就曾提到胎教问题,孕妇“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不出乱言,不食邪味,尝行忠孝友爱慈良之事,往往生子聪明,才智贤德过人”。朱熹也曾针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力求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了《童蒙须知》。

(二)重环境的作用。

我国古代家庭德育中非常重视环境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生动的例证。颜之推也曾强调:“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自芳;与恶人居,如人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

子悲于染丝,是之谓也。”

(三)重“惜时”教育。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国古代教育家重视对子女进行“惜时”教育,教导他们珍惜青春时光。

(四)我国古代家庭德育强调男女有别,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贯穿其中。

男尊女卑的思想首先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同时也与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及男女在生产中的分工相联系。在当代教育中,我们一方面要摒弃这种传统封建思想,另一方面不要否认客观存在的男女差别。

(五)古代家庭德育有抹杀儿童天性的倾向。

家长们只知道以长者的模式规范他们,灌输承认的思想,而不去了解和研究儿童。这一点也是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的同题。此外,相对于其他民族和国家,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也有其独特的一些性质。比如说,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连贯性。西方世界,子女长大后父母便准其独立,对其一切不加干涉。而中国家庭则不然,只要父母或长辈健在就要对子女负责到底。再有就是传承性,有些家族的家风、家教,甚至可以由先秦一直传到近代,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绝无仅有。

四、中圈古代家庭德育的意义

中国古代的家庭德育在作为学校和社会教育的辅助手段的过程中,培养出大量的杰出人才。同时也传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绚丽的一页,其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

同时随之形成的各家家训,作为家庭德育的基本文献形式。是我们祖先对家庭德育深入思考的智慧结晶。这几千年的家庭德育实践,所积淀的丰富的家庭德育经验,形成的丰富理论,以及独特的教育方法和优良传统,直至今日,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中国现代家庭德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浅谈家庭的德育

浅谈家庭的德育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浅谈家庭的德育 ______石益兴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认识到,一个没有道德感的人,就是有再多的知识学问,也难以成材。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子做人。这里我和广大家长一起来浅谈家庭的德育:家庭德育教育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怎样进行家庭德育主要内容和方法 家庭德育的不同要求 一、“好”或“不好” 任何儿童在1岁以前,还不可能有道德判断,也不可能做出什么道德行为。1岁以后,在儿童与儿童的交往中,就可观察到各种积极和消极的关系。如为抢夺玩具而呈现的攻击性动作,因失去玩具而放声大哭等,这可算是儿童道德行为的最初形态。随着儿童依呀学语,逐渐掌握语言后,道德行为就同时在成人的影响下,开始逐渐强化。如当儿童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时,成人投以愉快的表情,并用“好”、“乖”等词语给予正刺激,或负刺激。这个过程,就可促使儿童不断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会十分有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与此同时,儿童很自然地会认定成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是好的行为,而被成人斥责并说“不好”、“不乖”的行为是不好的行为,这就是婴幼儿的最初的道德判断。只是这种最初的道德判断,仅仅只有“好”、“不好”两大类而已。从儿童很小的时候起,就用合乎年龄特征的方法来培养儿童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对儿童以后的个性品质的形成,有非常巨大的意义。 二、对学龄前孩子明确提出要求

学龄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对事物已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评价,在道德行为方面,有了各种道德感的明显表现,如:大些的孩子乐于照顾小孩子,同情被欺侮的小朋友,互相谦让玩具等。然而,学前儿童的道德感以及被这些情感激发出来的行为虽然多是真诚的,但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时刺激所制约,需要成人对其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学前儿童在道德判断方面,还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和受暗示性。有实验证明,学前儿童对于道德观念的理解还是很空洞、模糊,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大多数学前儿童常把英雄与解放军混为一谈。还不能将“英雄”提高到道德原则上来加以评价。因此在对学龄前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中一定要注意,让孩子有实际的道德体验。对良好行为进行练习是这个时期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而空洞的道德说教绝难奏效。同时,鉴于学龄前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的特点,家长的示范作用很重要。要孩子做到的,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三、对学龄期孩子要规范其行为,强化道德意识 学龄初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加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从这个时期开始,儿童正式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学习成了他们负有责任的主导活动,并且是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和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真正开端。有研究确认:自觉地运用道德意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是从小学时期才逐步开始形成的。 学龄初期儿童道德意识形成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对道德知识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本质的理解;2.从只注意道德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3.道德判断从受外部情境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道德信念的制约。需说明的是,学龄初期儿童虽然形成和发展了道德意识、道德判断,但并不能因此绝对保证他们一定会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因为,这一时期儿

当前中学生的德育现状分析

当前中学生的德育现状分析- -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接受教育的主体,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当然,也应该是全社会最为关注的还很不成熟的群体。在新世纪之初的全球化教育改革中,学生的问题应该是摆在重要的位置上的。 当然,一个国家的学生问题也与一个国家的教育问题一样,在大的方面会受到历史、文化、民族、环境、传统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来自全球经济、政治、科技、艺术和网络文化等的影响。国外一些学者曾经作过统计调查,认为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外界对学生主要影响因素的排列顺序是:家庭、学校、社会、同学和媒体;而从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影响顺序则逐渐转变为:同学、媒体、社会、学校、家庭。从这一方面的变化我们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教育对象不但应该得到尊重,而且对其特点和问题的认识也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转变。否则,我们所进行的教育就会变成迷失主体的教育,而迷失主体的教育是不会有好的效果的。 面对中国加入WTO的现实,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新的形势下影响中国学生问题的因素将更加复杂,学生的特点将有所变化。

1.中国学生固有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首先,和世界许多国家的学生问题相比,中国学生的固有问题首先是独生子女的问题。在" 4, 2、1"(即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父母;孩子)的家庭结构中很难摆脱过分娇惯、过分看管和呵护、期望值过高、教育不一致等不良心态及错误教育方式的影响。由此而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许多学生对家庭的依赖性过大、独立性较差、营养过盛性不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偏差、难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正常的社会人际交往能力、意志品质薄弱、不易合群、不会关心他人和公益事业,甚至在性格上存在许多被扭曲的现象。尽管与以往多子女家庭的学生相比,独生子女有学习生活条件优越、可以得到多方面的关注与支持等不少外在的有利条件,但相对应的传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意识难以将这些有利因素充分利用并引导其向积极的方面转化,致使从整体上看,中国的学生缺少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合作意识和对社会及他人的服务意识,在未来的生存、发展和竞争中,若长此以往后果令人堪忧。 其次,在传统形式的家庭教育中,望子成龙、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子女是家长理想实现的寄托等思想一直是困扰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而如何科学地、民主地、适宜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教育孩子,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在知识、方法等方面都是极为欠缺的。在传统观念影响下,溺爱、棍棒教育、攀比追风、重养不重教等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而根本不去过问其所作所为是否真正为子女理解或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其结果使得不少学生性格孤

现代家庭道德教育调查报告

现代家庭道德教育调查报告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道 德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家庭内部的和睦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良好风俗 习惯的形成和国家的安定团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 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就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生教育。因此,家长的 道德修养、教育方法以及家庭教育的环境,都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具大的影响。 一、现代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误区。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89%的学生的学习目的。,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 本人的考察,我,学生的学习目的严重的主观性和不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在:认识到 了未来城市就业的艰难性。很,如此大的群体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 以后在事业上能。学生学习目的的不性主要为思想与行动的不。调查结果表明, 37%考大 学的学生中有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显现出的性,而是呈现出消极等待的学习。 1、重智育,轻德育。一项调查表明:12-17岁孩子的家庭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观念相当突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往往把“智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 他们看来,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就好,深信“分数代表一切”。在这种教育观念指 导下,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提出严格甚至苟刻的要求,至于子女有什么兴趣、爱好和能力却 看不到,当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等方面出现问题时却视而不见或不以为然,疏 于引导、矫正,错过德育时机。 研究近年突出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不难发现与其家庭教育中忽视德育的误区密切相关。家长在子女少儿时期过于溺爱、袒护子女,管束松散,放任自流,必然导致子女日后自私、任性、孤傲的性格特征,为青少年时期的走上犯罪之路埋下祸根。 2、重学校,轻自身。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教师的作用被提升到一个新的认识 高度,但相当数量的家长未能客观地看待孩子教育的社会系统功能,未能正确地评估学校 教师的作用与能力,过分依赖学校,过分期望教师,这种教育观念无疑是片面的,与农村 学校教育现状产生矛盾。 听了一周的语文课,发现老师讲课期间常插入诸如此类的话:这个字、词很重要,考 试的时候常会考到;这个句子注意它的翻译,考试会可能有所涉及;这种阅读理解题需要同 学们好好看看,高考经常会出现类似的题型…… 诚然,学校承担着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责任,但不应看作学 校承担教育学生的全部责任。有些家长把教育子女的全部责任推给学校,推给教师,忽视 自己言传身教的作用,使家庭德育流于形式。

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与对策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 学 院 教育科学学院 专 业 教育学(小学教育方向) 年 级 2009级 姓 名 王冰 论文题目 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与对策分析 指导教师 朱桂琴 职称 教授 2013 年 05 月 10 日 学号:

目录 摘要 (3) Abstract (3) 一、当前我国家庭道德教育现状 (4) (一)家长德育观念淡薄 (4) (二)家庭德育内容匮乏 (5) (三)家庭德育方式简单 (5) 二、家庭德育缺失的原因剖析 (6) (一)家长的过分溺爱 (6) (二)家长教育方式的偏颇 (6) (三)家长不良的言传身教 (7) (四)家长德育能力偏弱 (7) 三、家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8) (一)家庭道德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8) (二)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家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8) (三)家庭仍然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基地 (9) (四)目前的社会现状要求加强家庭道德教育 (9) 四、应对家庭德育缺失的具体措施 (10) (一)家长要走出家庭德育的误区 (10) (二)转变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 (10) (三)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10) (四)家长应以身作则 (10) (五)家长应注意教育的方法和态度 (12) (六)注意家校联系 (11) 参考文献 (13)

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与对策分析 摘要:孩子的智力开发与品德培养应以德为先,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抓好孩子的品德教育。德是人才的灵魂,是立身之本。一个人学习成绩的高低对他的一生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品德的好坏却能够决定他的一生。现代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孩子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却忽视了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道德教育;缺失现状;对策分析 Abstract:The children'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and moral character training should put moral in the first place, the argents’primary task is to grasp the moral education of children. Virtue is the soul of talent, and the foundation of doing. A personal learning achievement high or low would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his life, but the character is good or bad will determine his whole life. Modern family education pay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children’s capacity and quality, but it ignores teaching children the truth of becoming a person. Keywords: family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loss condition; strategy analysis 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史学家司马光指出,“德者,才之帅也”,“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迹无不至矣”。 [1]这就是说人的知识、才能要靠道德来统帅,一个人的道德状况决定了一个人有了知识才能去干好事还是坏事。但是在现代社会,一些家长重智轻德,许多父母都会说一句相似的话:“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正是在这种“共识”的驱动下,一批又一批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的书呆子应运而生。 一、当前我国家庭道德教育现状 家庭德育有自身的特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负担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家长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与学习,重点放在了孩子正确的学习的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而家长更应该做的是对孩子良好道德和优良品格的培养。老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曾经说过“教育的作用,就是按照一定的社会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2]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

谈当今家庭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85990332.html, 谈当今家庭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 作者:何广坚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11期 一、家庭德育教育现状与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家庭享受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同时家长也意识到知识在立世中的重要,因此有很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投入,为了自己孩子有一个美好的前途,不惜一切代价,加大投资,倾注精力,请家教、参加各类辅导补习班、特长班、购书籍、买钢琴等,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可现状是,不少家长反映与孩子矛盾突出,亲子关系紧张,孩子出现自私、任性、不听教,撒谎、懒惰、不孝等不良品德,为此,家长迷茫、苦恼。原因何在?我认为是家长对家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所造成的。普遍家长都将孩子的智力开发放在首位,而忽视孩子的德育教育,认为只要先把孩子智力尽早的开发,就能让孩子成才,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其实孩子的智力开发与品德培养,应以德育为先,家长的首要任务就是抓好孩子的品德教育。德是人才的灵魂,是立身之本,一个人学习成绩的高低,对他的一生有一定影响,但品德的好环,则影响他的一生。一个品德良好的人,即使智力水平不高,他照样可在不同岗位上为国家做贡献、却不会危害社会。而一个品德低劣的人,则可能在人生道路上走邪道,危害社会、他人。正如俗话说的那样:有德有才是圣人,有德无才是君子,有才无德是小人,无德无才不是人。另外,很难想象一个对社会无任何责任感的人,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发挥他的最大潜能,为社会作出最大贡献。 近年来,在社会上有一种共识,认为当今学生的思想品德有走下坡路之势,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及教育部门的重视。其原因除了与学校教育、社会影响有关外,与家庭德育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家长对家庭德育教育的认识、德育方法不同,导致对孩子德育的效果也不同。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家庭的德育教育出现明显的偏差与失误,从而削弱了学校德育的效能,影响孩子德育素质提高。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 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家长都有着“顶在头上怕摔,捧在手上怕冻,含在口里怕化”的心理,致使相当一部分孩子形成自私、任性、懒惰、贪图享受等不良品性。家长对孩子太过于溺爱,甚至唯诺是从,形成了孩子“唯我独尊”的性格,一但孩子要求得不到,便耍脾气、生闷气。由于家长娇惯,对孩子有求必应,使孩子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环境中,遇到不管是大事小事都只想自己、很少顾及他人,形成自私品性。父母的疼爱、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劳动,养成子女不愿劳动、害怕吃苦的不良品德。 (二)家长欠正面引导的教育方式

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目的要求: 1、引导家长明确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帮助家长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3、建议家长培养孩子的礼仪和挫折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家长们明白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又迎来了一个和家长沟通的日子,和你们交流沟通使我更加坚定了我工作的信心,今天我就现在家长们存在的一些问题讲授以下几个内容: 1、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 2、家长在培养孩子健康心理上,特别要注重3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注意的问题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 一个孩子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才能为将来的人生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品德的发展像涓涓细流,需要日积月累,成长中的孩子道路品质还没定型,需要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良好教育环境的营造,这个过程是由浅入深的。总体来说,小学生的种种道德上的表现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这就决定了道德培养的长期性和及时性,它贯穿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要求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在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中不要怕麻烦,要反复地讲道理、举例子,以及自身经常的影响,才能有助于将道德观念在他们心中扎下根来,仅有言教还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通过父母的身教和结合生活实践中的各种情境施教。孩子们是通过模仿来学习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的,模仿是没有道德判断的,但通过模仿学到的不同行为方式,就是别人评价个体道德品质的依据。孩子们模仿最多的就是父母,因此对于家长来说,在孩子面前要做到慎言、慎行,家长一句随便说出的话,对于一件小事的处理,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良好品德的培养。身教胜于言教,这句话用在父母对孩子的品德的教育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就家庭而言,要着重抓好孩子文明礼仪和健康思想观念的教育,这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 要使孩子正确使用礼貌用语,一方面,家长必须在待人接物过程中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让孩子有一本活的学习教材;另一方面,家长要创造机会让孩子随时随地练习,逐渐形成自觉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 孩子在公共场所的文明举止,既显示出个人的修养,也反映出家庭的教育水平。所以,家长要特别重视并经常利用可能的机会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如电梯门口,看见先生给女士让路,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这就是一种文明举止;饭店

农村家庭德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农村家庭德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16-12-14T15:47:16.05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11月第261期作者:张风亭 [导读] 农村学生家长缺乏对家庭德育的正确认识。大部分农村学生的家长只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缺乏对孩子的教育经验,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秦皇台乡中心学校256659 摘要:农村学生家长缺乏对家庭德育的正确认识。大部分农村学生的家长只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缺乏对孩子的教育经验,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家庭德育是指通过父母对子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 一、现状分析 1.农村学生家长缺乏对家庭德育的正确认识。大部分农村学生的家长只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缺乏对孩子的教育经验,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农村教育环境相对落后。与城市相比,农村没有文化宫,没有文化馆,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学校几乎是农村学生唯一学习知识的场所,是家长了解教育信息的唯一途径,而农村学校的育人环境较差,对教育的宣传往往做得不够。 3.市场经济的冲击,让部分家长误认为“读书无用”的观点,认为孩子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等稍稍长大以后外出打工同样挣大钱。还有一种倾向,就是家长一味追求学生考高分数,重视孩子身体的发展,至于德育、美育等,家长几乎是不管不顾。 4.政府在行使他的教育职能尤其是家庭德育教育职能时做得远远不够。政府中分管教育工作的领导仅仅从宏观上对教育人事以及教育教学设施进行了管理,对农村具体的教育现象、突出的教育问题、急于解决的教育矛盾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做群众工作时没有较好地进行教育方针政策的宣传,也没有对家长如何教育孩子进行培训,从而使学校孤立而战,让我们的家长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无所适从或者偏离了方向。 5.孩子的活动范围有限,身边缺乏榜样。在农村,学生活动范围相对狭小,周围大都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民或者是和他相差不多的同龄人,身边没有英雄模范,一言一行没有活生生的教材,仅仅靠书本上的劳模故事引导学生,严重脱离农村实际。 二、对策研究 1.提高家长认识。家庭德育是指通过父母对子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儿童人生旅途中的第一站,儿童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与社会发生联系首先是从家庭这个渠道而获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2.明确家庭德育内容 (1)“爱”的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增多,青少年儿童好奇心强,又缺乏辨识能力,很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甚至怀疑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这必须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应该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他们进行“爱”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培养良好品行和习惯。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家庭德育的重点,也是我国家庭德育的优良传统。孔子很早就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观点,因为人的道德意识的形成在客观上存在一个“先入为主”的规律,在孩子思想尚属单纯之际,给予正确的教育,这种教育,儿童易于接受,易于形成习惯,易于稳定巩固。可以为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打好基础,要注意培养他们尊敬师长,礼貌待人,诚实正直,谦虚谨慎,活泼乐观,坦率开朗,勇敢坚强,遵纪守法,言行一致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3)家务劳动教育。家务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最主要的内容和手段。青少年从幼年开始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对逐步培养孩子的劳动价值、劳动创造世界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无产阶级世界观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马克思说:“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消毒剂。”因此,必要的家务劳动不但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朴素的作风,强健体魄,还可以增强抵御轻视劳动以至厌恶劳动、怕脏、怕累、贪图享受的资产阶级腐朽生活作风。 3.规范家庭德育的方法 (1)家校协作,统一要求。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系统化的品德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家长必须积极主动地与学校配合,特别是与班主任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了解孩子的表现,克服只谈智、不谈德的错误做法。及时了解并支持学校教育的要求,掌握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做错了事,父亲批评,母亲护短;妈妈责备,奶奶撑腰,必然会使孩子无所适从,是非不分,是做父母的禁忌。 (2)以身作则,榜样示范。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家长的言传身教十分重要,好的榜样和正确的行为示范可以使孩子有形可循,有样可学。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家庭风气的感染和熏陶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无数事实证明,具有良好风气的家庭里,孩子能逐步养成高尚的品德,易于识别和抵制住社会上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在一个自私自利、腐败堕落的家庭里,子女往往会染上不良习气。 (3)爱严结合,奖惩并用。爱子之心人皆有之,问题是怎样去爱。爱孩子总是希望对他有益,使他幸福愉快。日常生活中孩子凡是提出合理的要求,都要尽力满足,凡是不合理的要求,要讲道理决不迁就。

家庭德育教育及对家庭教育启示

家庭德育教育及对家庭教育启示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学者,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家庭教育家。他不仅提出了一整套系统的教育理论,而且还将它实施与家庭教育中。他言传身教,精心培养,把自己一生治学处世为人的经验教给孩子们,使他们个个爱国,个个有出息。 这与他日常的德育教育是分不开的。梁启超对子女的德育教育成为家庭教育中非常成功的一部分。尤其在独生子女为主的现代社会,梁启超成功的德育教育给今天的父母提供了厚重的借鉴。 一、梁启超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内容1.热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梁启超教育子女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孩子们小时,他给他们讲中外历史上爱国英雄的故事。他常常让孩子们围坐在小圆桌旁,一边怡然自得地喝着酒,一边绘声绘色地讲。孩子们远渡重洋到海外求学后,他也从不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对学什么和学成后做什么,他都要结合国家的需要通盘考虑,精心策划,希望他们以自己的专长报效国家。梁启超有九个孩子,有七个留学海外,成绩优异,学贯中西,他们完全有条件进入西方上流社会,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他们没有一人留在国外,学成后即回国以所学报效祖国。 2.吃苦的思想。民国时期,梁家已进入了上层社会,但是梁启超希望子女们养成“寒土家风”。他常常教育他们要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不要在意物质享受。当他得知长女思顺抱怨加拿大的生活条件时,就写信告诫她“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梁思成夫妇回国后他就告诫他俩要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锻炼自己。他教导思忠不要消磨志气。“一个人若在舒服的环境中会消灭志气,那么在困苦懊丧的环境中也一样会消磨志气。”在孩子面前,他给自己定下诫律,说:“我自己常常感觉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范,最少也要不愧做你们姊妹弟兄的模范。”梁启超要他们热爱生活,勤俭节约。 3.“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但问耕耘”的敬业思想。梁启超总是教导儿女们要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1927年2月16日,他在《给孩子们书》中又说:“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傲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

论中学生的家庭德育教育

一、家庭德育的意义 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家庭德育教育。我国的传统教育认为,人的道德感是抵御邪恶的第一道防线。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现代化教育认为,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而且对人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生家长及教师的首要任务。现在,德育工作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提到“教育”这个词,多数人会立刻想到学校。其实,多数教师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去专门针对一个孩子付出人们所想象的教育,他们只能按照同一个规则去面对很多的学生,行使自己的本能职责。只有父母才是孩子一生真正的教育者,因此家庭教育是当今每一个家庭面临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在家庭,学校,三大德育教育体系中,家庭德育教育作为德育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有的家庭虽然也进行了很多说教,但效果不佳,甚至引起孩子与家长的对立情绪。 二、家庭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教育的内容片面空洞。由于许多家长是初中或小学水平,学历较低,又很少看书学习,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要么一味要求学生“学好人,做好人”,要么只强调德育的某一个方面,不能使孩子发展成为一个德育健全的人。 2.德育教育的方式是以家长制作风粗暴管制学生。家庭主要成员,特别是父亲,以家长自居,动辄批评孩子,不让孩子干这,不让孩子干那。把孩子仅仅看作是被管的对象,把德育看作是管制孩子,不让孩子出事。孩子若出了一个小问题,就横加指责,甚至破口大骂,动手打之,用脚踢之。 3.不信任孩子。孩子犯了错误,并已讲清了真相,家长则要让孩子讲得更严重些,孩子思想品质方面有了进步,家长则表现出怀疑。有时为了避免出事,家长又表现为能包办代替的则尽量包办代替。

当下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建议

当下学校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建议 德育对于一个孩子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德育也是孩子学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这是全社会的共识,但随着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育。而思想道德教育对人的发展又有着及其重要作用,现在的德育教育常常是靠空洞生硬的说教,收效不大,像“镜中花、水中月一样,看得见、摸不着,德育课老师很难上、不愿上、学生不愿学、学不进”,这是当下很多学校德育教育面临的尴尬现状。 重视德育课程教学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实际效果不大。关键是缺乏丰富的。可借鉴的教学资源及配备足够的德育老师。许多教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资源”,把德育课上的干瘪无味,或者直接上成“思想政治课”而做好德育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如何针对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品德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工作? 一是坚持教师正面德育教育。我们要根据在校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正面教育,坚持以表扬为主,启发诱导,说服教育,决不能包办代替、空洞说教。因此,应从学生内部选择各方面的典型,以身边人、身边事来激励学生、调动学生、教育学生,加大力度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引

导少年儿童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逐步学会分清是非;懂得怎样做才有利他人、有利集体,为他们长大后树立有利于人类文明与发展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好准备。 二加强家庭感恩德育教育。。感恩是一种文明,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只有感恩的人多了,才能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开展感恩教育,是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家庭学校要相结合。为了更好地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我们可以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家校德育合力。通过家访、家庭联系卡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家表现,以便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活动,防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三是提升社会熏陶德育教育。德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它不仅仅需要课堂教学,而且需要全社会更方面、多途径的教育,德育教育必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必避免课程远离实际,“水土不服”等情况。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德育教育融入课堂,与学生面对面接触;利用班会对德育课程内容进行深入和开展;将德育与开展青春期健

家庭道德教育

家庭德育的不同要求 一、对婴幼儿说“好”或“不好” 任何儿童在1岁以前,还不可能有道德判断,也不可能做出什么道德行为。1岁以后,在儿童与儿童的交往中(游戏是最主要形式),就可观察到各种积极和消极的关系。如为抢夺玩具而呈现的攻击性动作,因失去玩具而放声大哭等,这可算是儿童道德行为的最初形态。随着儿童依呀学语,逐渐掌握语言后,道德行为就同时在成人的影响下,开始逐渐强化。如当儿童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时,成人投以愉快的表情,并用“好”、“乖”等词语给予正刺激,或负刺激。这个过程,就可促使儿童不断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会十分有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与此同时,儿童很自然地会认定成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是好的行为,而被成人斥责并说“不好”、“不乖”的行为是不好的行为,这就是婴幼儿的最初的道德判断。只是这种最初的道德判断,仅仅只有“好”、“不好”两大类而已。从儿童很小的时候起,就用合乎年龄特征的方法来培养儿童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对儿童以后的个性品质的形成,有非常巨大的意义。 二、对学龄前孩子明确提出要求 学龄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对事物已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评价,在道德行为方面,有了各种道德感的明显表现,如:大些的孩子乐于照顾小孩子,同情被欺侮的小朋友,互相谦让玩具等。然而,学前儿童的道德感以及被这些情感激发出来的行为虽然多是真诚的,但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时刺激所制约,需要成人对其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学前儿童在道德判断方面,还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和受暗示性。有实验证明,学前儿童对于道德观念的理解还是很空洞、模糊,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大多数学前儿童常把英雄与解放军混为一谈。还不能将“英雄”提高到道德原则上来加以评价。因此在对学龄前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中一定要注意,让孩子有实际的道德体验。对良好行为进行练习是这个时期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而空洞的道德说教绝难奏效。同时,鉴于学龄前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的特点,家长的示范作用很重要。要孩子做到的,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三、对学龄期孩子要规范其行为,强化道德意识 学龄初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加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从这个时期开始,儿童正式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学习成了他们负有责任的主导活动,并且是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和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真正开端。有研究确认:自觉地运用道德意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是从小学时期才逐步开始形成的。 学龄初期儿童道德意识形成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对道德知识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本质的理解;2.从只注意道德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3.道德判断从受外部情境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道德信念的制约。需说明的是,学龄初期儿童虽然形成和发展了道德意识、道德判断,但并不能因此绝对保证他们一定会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因为,这一时期儿童言与行,认识与行动脱节的现象时有所见。因此学龄初期儿童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帮助他们把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动,还应注意的是,作为一个人的道德观点、道德原则、道德感情相联系的道德意识的高级形态——道德信念,也是这一时期儿童在已有的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量。通过教育,可望使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小学生)明确学习动机,从而表现出认真完成作业,用心听课,遵守纪律等良好道德行为。 家庭德育的主要内容 一、爱心教育 具体讲,爱心教育包括: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尊老爱幼等。

最新国内外德育现状35597

国内外德育现状 宁波光华学校曹秋生 国外对德育的研究开始较早,相对比较成熟。到目前为止已经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并且得到了较好的运用。而我国德育研究相对国外来说起步较晚。但是近几年来,我国德育研究异常活跃,形形色色的研究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我国德育研究的焦点和兴奋点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既德育工作的整体化创新、德育共组回归生活研究、德育观念现代化研究、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研究及从“大德育”向“小德育”等的研究,并且从这些研究内容中也得到了许多令人振奋的结果。但是仍然也存在许多不足,如过分注重理论的研究、研究方法单一、研究结果不能很好地运用到实践当中,以至于德育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 目前很多学校的德育大多变成了“扣分”的代名词,从进学校大门开始,扣分就一直伴随着学生:进出校门没有带校卡会扣分;发型不合乎要求要扣分;校服穿着不配套要扣分;中午不在教室休息要扣分;在教室休息时,大声说话或下棋要扣分;饮料带进教室要扣分……扣分已经深入到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让学生高度紧张,同时也让班主任们提心吊胆,生怕哪里一疏忽就被扣分,每周的班级评比就倒数。总而言之,学生累,老师也累。这样的扣分形式是不是德育的最佳方式?且不说这样繁多的清规戒律是否合理,单是这样动辄扣分的方式又能有多大的成效呢?更何况这些规定的合理性还值得商榷,因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急剧的变化,各种意识彼此渗透,诸多思潮相互激荡,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中记载:“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的心灵的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样。”因此,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而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但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德育首位”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倾向。一些老师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把德育工作真正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喊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学校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德育工作中重活动、轻效果,重课外、轻课内,认为思想教育是课外的事,搞活动往往也是应付差事,流于形式,至于学生受教育程度、教育效果如何,基本无人问津。部分教师重教书、轻育人,只拼命抓教学成绩,忽视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认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班主任的事,与自己无关。甚至有人认为,德育工作是软任务,可有可无。种种错误认识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效果。部分学生也只重视文化课学习,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致使“德育首位”不能得到真正落实。

家庭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家庭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P1-2】自我介绍及欢迎/ 欢迎大家来到[*****讲座],请给我们在座的每位家长一个热烈的 教师备课栏掌声。(欢迎词) 我叫***,是***机构的老师,[*****讲座],是由我们**学校与文 尊教育,联合举办的一个公益性的家长课堂,目的是支持更多的 家长进步,通过学校与在座的家长一起去学习如何正确的去教育 孩子,支持孩子,进而培养孩子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我想做一个调查,有哪些家长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取得好成绩, 未来出人头地的?(停顿一下)没有,说明大家都期望自己的子 女将来有出息,将来有作为,将来有成就,对不对? 但是有哪位家长可以告诉我,怎样才可以让你的孩子将来有出息, 有作为,有成就?(找一个家长发言,听完肯定他,例如,他说 好好学习啦,补课啦,别上网,等等,你就重复他的话,然后, 肯定他,对,没错,很好,然后说,谢谢,请坐)。刚才那位家 长说的很好,但是,这些还不够,能让你的孩子将来有出息,有 作为,有成就的重中之重,不在外面,也不在哪个老师的身上, 在哪里?在在座的各位家长,你们左右着你们孩子的未来。或许 有人说,耸人听闻,但是,我们这样想一下,如果,在座的各位 家长都没有真正承担起教育自己子女的责任的话,还有哪个外人 能更愿意?对不对?

正是这个原因,作为一家责任学校,我们从文尊教育引进了这样一套国内最先进的家庭教育系列课程,以公益的家长学校的方式与各位家长见面。 【P3】今天,我们家长学校的学习主题是:家庭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P4】讨论:什么是伦理?什么是道德? 现在,在我们的屏幕上出现了两个词语,一个是伦理,一个是道德,那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家长们,什么是伦理,什么是道德呢?或者说,您怎么理解这两个词?各位可以畅所欲言,没有对错。 (留3-5分钟由家长发言,选择2-3个家长,让他们站起来分享) 总结家长的分享:看来各位家长对这两个词,都有各自的看法,也都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很好(方向:鼓励的态度,不要去否定家长的积极性)。下面,我们来看看伦理与道德之间的定义,以及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P5】中国古代的“伦理”一词,源于《礼记.乐记》,… 【P6】人字结构 对于伦理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我们做了一个简便的示意:基于人字型的结构的划分。我们先来看人的结构,大家看:一撇一

家庭德育方法

家庭教育的方法 一、爱而勿溺。 父母爱孩子,是人的天性。也是家庭德育的出发点和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感情更为神圣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父母的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使儿童感到自己处在幸福之中,它为培养儿童纯洁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正如真理跨前一步,就会成为谬误一样,父母的爱如果过了分,失去了分寸和理智的调节,就会成为溺爱,而溺爱常常会给孩子带来心灵的病态,甚至成为孩子畸变的祸根。从目前看,溺爱一般有:娇纵、偏爱、护短等表现形式。 在家庭德育过程中,如何做到“爱而勿溺”呢? (一)要以明智的爱去教育孩子 所谓明智的爱,就是有节制有分寸的爱,是情感与理智和谐结合的爱。一方面,父母要用感情的火炬点燃孩子心灵的火花,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温存、抚爱,沉浸于天伦之乐,激发起对生活的追求和积极上进的愿望。另一方面又要理智地教育孩子,尽早地让他知道并不仅是他的出世给大家带来了欢乐,而是大家为他带来了欢乐。他不应当只享受,只提要求,而且应该学会关心别人,为他人的欢乐作出自己的努力,从而激起孩子对周围世界、对人们的关心,激起为人民服务的热情。显然,爱孩子时采取明智的态度,比本能的,母鸡式的爱要难得多,它要求家长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善于衡量得失和掌握分寸。 (二)要善于正确对待孩子的需要 人都是有需要的,对于孩子来说,满足他们吃饱穿暖的生理需要,是保证他们健康成长的必要物质条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需要也不断发展,不仅有物质的需要,更有精神的需要,对于这些需要,做父母的应当深人了解,并认真地进行分析。在物质方面,凡正当的,合理的需要,我们可以根据家庭的经济条件予以适当的满足,但一般来说以不超过社会上同龄孩子及家庭成员的物质水平为宜,以免增长一种特殊的优越感。至于不正当的、不合理的物质需要,就应加以劝导和教育。 (三)要善于理智地对待孩子的挫折 所谓挫折,就是指在采取某种行动以达到某一目标时,遭到阻碍和失败。从心理学上说,一个人受到一点挫折并非坏事,它对于磨炼意志,催化社会成熟性,增强适应能力都是有好处的。但现在不少父母,为了爱孩子,不让他们受到些微的委屈、痛苦或挫折,总喜欢把他们置于“保险柜”里,生活在“安全圈”内,整天捧着哄着。实践证明这种从保险柜里走出来的孩子,往往是思想幼稚病患者,当然更成不了生活的强者。为此,要求家长们必须十分冷静而理智地对待这样一个朴素的真理:即孩子不会永远是孩子,可以无限期的锁进保险柜里,总有一天他将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走向生活,进人社会。所以父母要是真正的爱孩子,渴望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那么与其费尽心机为他们设置免遭困难或挫折的“安全圈”,倒不如让他们到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去磨炼意

浅谈家庭的德育

浅谈家庭的德育 ______石益兴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认识到,一个没有道德感的人,就是有再多的知识学问,也难以成材。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子做人。这里我和广大家长一起来浅谈家庭的德育:家庭德育教育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怎样进行?家庭德育主要内容和方法? 家庭德育的不同要求 一、“好”或“不好” 任何儿童在1岁以前,还不可能有道德判断,也不可能做出什么道德行为。1岁以后,在儿童与儿童的交往中,就可观察到各种积极和消极的关系。如为抢夺玩具而呈现的攻击性动作,因失去玩具而放声大哭等,这可算是儿童道德行为的最初形态。随着儿童依呀学语,逐渐掌握语言后,道德行为就同时在成人的影响下,开始逐渐强化。如当儿童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时,成人投以愉快的表情,并用“好”、“乖”等词语给予正刺激,或负刺激。这个过程,就可促使儿童不断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会十分有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与此同时,儿童很自然地会认定成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是好的行为,而被成人斥责并说“不好”、“不乖”的行为是不好的行为,这就是婴幼儿的最初的道德判断。只是这种最初的道德判断,仅仅只有“好”、“不好”两大类而已。从儿童很小的时候起,就用合乎年龄特征的方法来培养儿童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对儿童以后的个性品质的形成,有非常巨大的意义。 二、对学龄前孩子明确提出要求 学龄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对事物已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评价,在道德行为方面,有了各种道德感的明显表现,如:大些的孩子乐于照顾小孩子,同情被欺侮的小朋友,互相谦让玩具等。然而,学前儿童的道德感以及被这些情感激发出来的行为虽然多是真诚的,但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时刺激所制约,需要成人对其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学前儿童在道德判断方面,还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和受暗示性。有实验证明,学前儿童对于道德观念的理解还是很空洞、模糊,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大多数学前儿童常把英雄与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