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论文

内容提要:国际金融史上银行经营失败的教训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问题---银行不良贷款问题。长期以来,这一问题一直困扰国际银行业,成为导致银行经营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银行体系中不良贷款问题同样存在,深入剖析不良贷款问题的现状、分析其理论和现实根源、探索解决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思路已成为当务之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银行商业化进程的推进,企业的资金来源已从国家供给制向金融市场融资转变。在这一特定的转轨时期,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凸显出来,成为制约我国金融业乃至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羁绊。正确处理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不但有利于解决银行、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维护我国经济安全之大计。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不良资产;不良贷款成因;不良贷款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已成为改革的最大障碍,是中国金融机制改革过程中挥之不去的包袱,不良资产数量较多、比例较高是多年来困扰国有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问题,同时也会削弱国有商业银行对经济的支持力,还有可能诱发道德风险。90 年代中期以来,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和通货紧缩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急剧上升。据统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在20%到30%之间,其中80%都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995 年《全国金融工作管理会议》要求各商业银行将不良资产的比例每年下降一定的比率,最近两三年来银行的贷款质量虽有所提高,可疑类、损失类不良贷款剥离工作成效较好,但由于各种原因,有部分信贷资产发生劣变,形成不良贷款的比例仍然较高,数额仍然巨大,现实状况不容乐观。而不良资产的多少于银行风险成正比,与资本充足率成反比,因此清收转化不良资产仍然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从1995 年《全国银行经营管理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降低国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开始,各商业银行为了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运行机制,通过国家政策支持、法律途径及自身体制改革等加大减少不良资产的力度。尤其是1999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向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近13000 多亿元的不良资

产,改善了财务状况,降低了不良率。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2001 年底我国商业银行首次

实现了不良资产的净下降。2003 年底,中国政府加速了对银行业的改造,对中国银行和中

国建设银行注入总额450 亿美元的资本之后,2004 年又从这两家银行中剥离2700 亿元的不良资产。另外,交通银行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也剥离了大量的不良资产。2004 年末,

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7176亿元,比年初减少3946 亿元;不良资产率为13.2%,比年初下降4.6 个百分点。2005 年9 月,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首次下降到1 位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当年年末不良贷款率降至8.6%。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保持了自2002 年以来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连续三年“双降”的良好势头。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推进,经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通过综合处置和资产置换,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得到了有效控制,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统计资料表明,截至2006 年 1 季度,按照“五级分类法”,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124.7 亿元,比年初减少137.6 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0%,比年初下降0.6 个百分点,而分机构类型看,近几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也明显好转。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不良资产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我国银行业的一个难题。事实上,不良资产问题是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中不可避免的时常要遇到的问题,它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体制原因,复杂性和解决难度远远大于其他国家。许多国家为化解银行不良资产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当前,我国的银行业同样面临着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处置艰难的障碍。由于不良资产问题事关金融体系的稳定,事关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极大地制约了银行的信货投放能力和积极性,因此,面

对不良资产形成与处置中的困难与问题,从研究不良资产在制度、法律、社会信

用及银行自身的组织及管理机制出发,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

途径和办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已成为改革的最大障碍,是中国金融机制改革过程中挥之不去的包袱,不良资产数量较多、比例较高是多年来困扰国有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问题,同时也会削弱国有商业银行对经济的支持力,还有可能诱发道德风险。90 年代中期以来,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和通货紧缩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急剧上升。据统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在20%到30%之间,其中80%都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995 年《全国金融工作管理会议》要求各商业银行将不良资产的比例每年下降一定的比率,最近两三年来银行的贷款质量虽有所提高,可疑类、损失类不良贷款剥离工作成效较好,但由于各种原因,有部分信贷资产发生劣变,形成不良贷款的比例仍然较高,数额仍然巨大,现实状况不容乐观。而不良资产的多少于银行风险成正比,与资本充足率成反比,因此清收转化不良资产仍然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从1995 年《全国银行经营管理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降低国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开始,各商业银行为了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运行机制,通过国家政策支持、法律途径及自身体制改革等加大减少不良资产的力度。尤其是1999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向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近13000 多亿元的不良资产,改善了财务状况,降低了不良率。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2001 年底我国商业银行首次实现了不良资产的净下降。2003 年底,中国政府加速了对银行业的改造,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入总额450 亿美元的资本之后,2004 年又从这两家银行中剥离2700 亿元的不良资产。另外,交通银行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也剥离了大量的不良资产。2004 年末,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7176亿元,比年初减少3946 亿元;不良资产率为13.2%,比年初下降4.6 个百分点。2005 年9 月,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首次下降到1 位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当年年末不良贷款率降至8.6%。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保持了自2002 年以来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连续三年“双降”的良好势头。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推进,经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通过综合处置和资产置换,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得到了有效控制,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统计资料表明,截至2006 年 1 季度,按照“五级分类法”,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124.7 亿元,比年初减少137.6 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0%,比年初下降0.6 个百分点,而分机构类型看,近几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也明显好转。

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金融体系正常运行和保证国民经济稳定高速发展的基石。不良贷款一般是指出现违约的贷款,可以分为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三大类。根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银行信贷占企业融资总额中的90%左右,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出的银行信贷占75%左右,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严重偏高,直接影响到了我国银行信贷的安全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查阅相关文献,国内外学者对不良贷

款产生原因进行了研究。从总体看,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既有政府、企业和银行行为机制方面的原因,也有深刻的历史性原因和制度性原因。央行行长周小川指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主要来自于五个方面的原因:府直接干预、支持国有企业、地方行政环境和司法环境、主导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的问题等等。在我国四大银行中,中国建设银行是四大银行中不良贷款比例最低的一家,中国农业银行是四大银行中不良贷款比例最高的国有银行。

1宏观经济因素

经济增长是影响银行盈利能力最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每下降1%,银行的净利润增速将下降9%左右。这是因为当经济增速放缓时,企业会面临系统性风险,经营效益下滑,收入减少,企业可能会因货物积压无法偿还债务。银行作为债权人,难以收回贷出资金,不良贷款增多,资产质量下降,同时银行的抵押物价值也会随着经济的收缩而下降,处置抵押资产收回的款项小于其预期水平。此外,流动性减弱导致银行可发放的贷款量减少,于是本能地提高贷款利率水平,减少贷款发放量,收紧银根,使得需要资金支持的企业很难得到银行贷款,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继而更多企业中断生产,经营状况持续恶化,银行资产质量受到挑战。

2015年GDP增速下滑至6.9%,此前快速扩张并拉动中国经济的传统行业如今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其中,煤炭、钢铁等行业尤为明显,产能过剩导致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企业盈利减少甚至出现亏损,银行出现不良资产的概率增加。此外,商业银行通过各种渠道进入股票市场的资金规模比较大,银行资产质量的风险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市场运作的潜在影响。2015年股市经历了高涨与低落,资本市场的这种大幅度波动增加了银行资产质量的风险。

2银行自身因素

作为信贷资金运作的主体,银行本身对不良贷款的形成负有最主要、最直接的责任。商业银行内控机制以及信贷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业务人员素质的高低等多种因素都会对信贷资产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现对银行自身存在的问题做以下三个方面的总结。

第一,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银行对信贷人员进行绩效评价主要取决于其贷款发放量,这导致信贷人员一般不关心银行的长期利益,而是只关注任务完成情况以及能否获得高薪等自身利益,在选择贷款项目上不能真实客观地评价分析贷款的可行性,轻视了信贷风险,造成资产质量的下降和不良贷款的增加。另外,信贷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成本也较低,员工的收入没有完全和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挂钩,大部分员工都缺乏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以及不良贷款的责任心。

第二,商业银行缺少完善严密的信贷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考核指标是市场占有率和贷款增量,所以银行通常把重点放在维护客户关系、拉存贷款上。而且贷前缺少对借款人的经营情况、信用状况、贷款方式以及具体用途的全面调查和深入了解;贷中没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并且处理违规违纪力度不足,造成贷款及内控监管各个环节出现风险隐患;贷后日常监管检查的频率较少,对贷款用途的跟踪管理不到位,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信贷资产进行保全和收回。

第三,贷款结构不合理,投放过于集中。近几年我国信贷市场普遍存在着信贷过于集中的现象,增加了商业银行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而且银行也越来越直接地受到企业的经营周期以及宏观经济市场波动的影响。例如几年前钢铁、水泥、电力等“三高”行业整合高潮时期,各商业银行都争相为其提供信贷支持,但是随着行业进入调整期,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影响,“三高”行业盈利水平下降,银行信贷资产也随之面临较大的风险。

3房地产业因素

如今,批发零售业、制造业以及产能过剩行业的萧条是导致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持续升高的主要原因,但房地产业的潜在风险不可小觑。房地产业是一个高杠杆经营、高固定成本的周期性行业,它与上、下游分别20多个产业、50多个行业有着直接关系,若房地产出现问题,这些行业乃至整个经济都难以独善其身。

前几年房地产业异常火热,许多企业纷纷转型投资房地产市场,导致房地产供应量过高。如今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不断增大,消费者的购房需求受到抑制,房地产库存的居高不下加重了房企身上沉重的负担。加上之前政府出台了一些限购限贷政策,更加剧了需求的急剧下降,大量卖不掉的房屋积压下来就形成了库存问题。中国目前有7亿平方米的房地产库存,其中住宅占据63%。

纵观中国房地产市场,各地楼市可谓是冷暖不一,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销售额占到全国总销售额80%以上,而三四线城市的比重非常低,还尚未从房地产的寒冬中走出来。这是由于三四线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居民收入较低导致购买力不足,再加上市场缺乏活力,就业机会较少,大批劳动力离开家乡,到一线城市寻求发展机会,减少了三四线城市的购房需求,而此前房地产的供应量很大,积累了过多的库存,现在一时很难消化。一些与房地产业相关的行业也因此受到牵连,众多企业的利润下降,资金周转变慢、偿债能力减弱,不能如期偿还银行贷款,致使银行形成大量的不良贷款。

(一)经济周期的影响

商业银行经济周期的影响---经济周期是造成信贷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实际情况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己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并且正在经受着国内外各种经济浪潮的冲击。

实际情况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己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并且正在经受着国内外各种经济浪潮的冲击。经济周期波动与银行信贷是互为反馈的过程;银行信贷是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手段。经济周期波动影响信贷经营战略目标。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经济原因

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只要产生在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大量而且严重的短期行为和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是造成大量银行不良资产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的经营状况决定其偿还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企业经常经营不善、亏损,甚至破产,使得贷款的偿还失去了经济保证。企业的贷款在逐年增加,而每年贷款的盈利能力在日益下降,企业的还债能力不断减弱。这样,最终的结果是:企业贷款一方面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企业的还贷能力不断减弱,这就成了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根源。

(三)商业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的一般机理

商业银行形成不良贷款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这也是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其化解手段也只能是通过设计有效的投资组合分散风险以及通过中央银行的有效监管及时防范风险的升级。然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特殊原因是在没有外部冲击,在经济转轨时期逐步形成和累积的,其核心是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摩擦和风险的转嫁而形成的,造成一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风险在体制转轨时期得以放大,其生产和防范并不适合于完全规范条件下的研究,而应该放在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从体制性风险的角度去梳理和研究,因而有必要专门研究不良贷款形成体制性原因。

(四)转轨经济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体制性原因

1、转轨经济的主要特征及其在金融层面的体现

转轨经济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体制性原因转轨经济的在金融层面体现在传统计划经济制下引入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形成了转轨时期我国特有的双重制度结构。在渐进行的改革过程中,制度结构的变革具有的不同特征往往容易引起制度结构的内部失衡,形成制度之间的配套脱节,甚至是制度安排的缺失。不同体制之间的脱节和磨擦,形成制度真空的制度矛盾,导致道德风险的逆向选择。

2、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体制性原因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为国家,各级政府作为所有者的代表。但是政府行为目标是多元化,形成政府行政干预银行的经营行为,从来导致不良贷款形成。政府干预是产生不良贷款的原因,企业和国有银行都归国家所有,最终责任人是各级政府,产权关系不明晰造成国企贷款软约束,银行关系带来的“硬负债”与“软资产”之间的失衡,加剧了金融机构所承担的风险。

(五)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法律原因

1、当企业解散、分立、被撤销、被宣告破产,成立清算组时,没有规定银行参加

我国法律条文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商业银行贷款债权处于不利地位。每当企业解散、分立、被撤销、被宣告破产,成立清算组时,没有规定银行参加。这样的规定,使得在企业解散分立、被撤销、被兼并或被宣告破产时,银行不能参加清算或企业债权的划分,使得银行在保护贷款债权方面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导致银行贷款的偿还蒙受极大风险。

2、银行贷款及其利息收到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威胁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规定,企业实行税后还贷;同时还规定,企业停产整顿期间,银行应当准许其逾期支付贷款利息;另外,还规定,惬意可以自己决定兼并其他企业,银行对被兼并企业的原欠其他债务,可以酌情停减利息;被兼并企业转入第三产业的,经银行批准,自开业之日起,实行两年停息,三年减半收息。这些规定,使得银行贷款利息的回收,更加困难。税后还贷,使得贷款的偿还还受到直接的威胁,有的企业,甚至可以交纳税款为名,逃避偿还银行贷款;利息支付的延迟或减免的规定,使得企业降低了对利息的偿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为企业故意拖欠银行贷款利息,甚至贷款本金提供可借之借口。

3、法律规定的破产企业的债务清偿顺序,对银行贷款不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发》,对破产企业的债务清偿顺序,都作了明确规定,一般而言,破产企业清算后资产,扣除上述规定的各项费用之后,用于偿还银行贷款资金已所剩无几。况且,某些破产公司,还利用这些清偿顺序的规定,人为高估前几项费用,故意悬空银行债务。这些规定,是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一个重要的法律根源。

4、银行对贷款的回收没有强制力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都规定,借款人必须按期归还贷款,若不归还,应当承担违约责任,但并没有具体规定,应当承当什么样的责任,由谁来负责执行并监督借款人承担责任。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规定,银行不得扣划债务人的既存款和汇入款来抵还贷款。扣划无效,应当退回扣

划的款项。由此可见,法律没有赋予银行强行收回贷款的权利,银行无法强行收回其已经面临危机的贷款。

5、有关担保贷款的法律,对贷款的保证不够严密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抵押人所担保的债权不得超出其抵押的价值,财产抵押后,该财产的价值大于所担保债权的余额部分,可以再次抵押,但不得超出其他余额部分。这一规定,对抵押贷款的保证不够。《担保法》还规定,抵押权因抵押物消灭失而消失,因灭失所得的赔偿金的具体比率,能否足值赔偿等。这有可能造成银行因抵押物灭失而遭受损失。按抵押物价值的比率来确定抵押贷款的额度,以减少银行贷款损失。

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的问题是长期计划经济的产物,是银行业发展的“绊脚石”,不管是在基层还是非基层都广泛存在,严重威胁当地经济发展运行,特别是在上世纪80 年代后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明显增加,近几年来经加强风险的管理,大力清收贷款后逐年下降,取得较好成效,但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都会遇到各种风险,因此造成不良资产并呆滞和沉淀,这是不奇怪的。所以对于80 年代以后银行不良资产增幅较大的这一现象,表面上说直接反映的是银行与企业、政府的问题,从深层次来看更有体制、改革、制度、管理的原因,是由内外因素交织形成的,就其产生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政府力量处置不良贷款

1.注入公共资金,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筹资。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带有明显的计划色彩,因此依靠财政注资来部分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符合历史的事实。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央汇金投资公司已先后向建行、中行注资450亿美元和农行、工行注资400亿美元,以弥补其资本金不足和提高其流动性,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通过上市,在本市场筹集了大量资金,在投资者同意的前提下,将筹集到的资金部分用于清理不良贷款,有利于减轻银行的债务负担,提高经营效益,以便更好地回报投资者。

2.进一步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贷款处置中的作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成立以来,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收购资产处置任务已完成过半,但剩余资产的绝对规模仍然较大,且资产形态多样,债务人状况复杂,处置环境差异大,以及总体价值呈加速贬损趋势。同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的管理和处置中,运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已具备相当的经验。再者,商业银行在处置不良贷款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借助于资产管理公司这样专业机构的力量,对于全面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们应进一步发挥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方面的作用。

(二)通过市场手段处置不良贷款

1.不良贷款打包出售。参与债权交易的银行,根据自己的债权情况,可在经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专业市场上挂牌出售债权,出售债权的价格可依据债权的风险程度以及所附带的现金流确定,出售方银行与购买方可通过招标竞价等公开透明的方式确定最终的转让价格,以防范道德风险的产生。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出售方可迅速收回资金,提高其流动性,购买方可以低于债权账面价值买断出售方债权,实现出售方和购买方的双赢。

2. 产权多元化。通过市场化解不良资产的最主要的手段莫过于产权多元化的市场基础与组织结构。对于资本金普遍不足、不良资产比例过高的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在政府注资后引入外资、国内机构企业、甚至个人投资者是增加银行资本金、促进产权多元化的必要手段。因此,产权结构多元化对于银行治理结构的完善、信贷业务的预算约束硬化、阻断政府干预、消除银行的政策性职能提供制度基础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国内外经验,必须注意的是,

产权多元化改革不能等待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存量完全解决后再进行,在银行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必须伴随着银行资产的重组和实质性改革的进行,否则就会成为银行资产的大甩卖,鼓励社会的逃废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产权多元化相对于现有不良资产存量的处置更为重要。只有在银行形成理性与审慎的经营风格后,银行才能被赋予贷款豁免等更多的自主处置手段,社会信用环境才能得到改善,不良资产的处置速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不良资产的产生才会得到有效抑制。

3.通过自身力量化解不良贷款

第一,积极纠正自身异化行为。一是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加强风险意识。二是必须通过招标的方式,确定专业的评估机构对不良贷款及其抵押物进行价值评估,彻底摆脱暗箱操作和道德风险。三是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现行的各种处置方法,用足用好各项政策,把不良贷款降到最低水平。

第二,建立抑制不良贷款增量的有效机制。一是实施银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以个人责任成本制约权力失衡。国有商业银行要建立信贷交易责任量化制度,让承担责任的大小,同其权力的大小成正比。按参与信贷交易的权力大小划分责任区间,对其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一追到底。二是改革贷后日常管理制度,变软约束为硬约束。银行把贷款投放给企业,贷款使用的主动权基本上握在企业手里,银行对贷款实际使用的监督不仅是事后的,而且是被动的,致使一些贷款使用不当,危及了贷款安全。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贷款的贷后日常管理,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管理,建立对贷款单位从贷款发放起始至贷款本息全部收回截止的全过程的贷款使用情况日常硬约束管理制度。三是改革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变侧重贷前测控为全过程控制。目前各行贷款风险意识显著加强,但主要侧重于贷前测控,既重视贷前的信用等级评定和贷款风险度测量,这对于优化贷款投向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贷前、贷时是效益好的单位,贷后有可能因市场变化或经营管理不善而变成效益差的单位,因而发放贷款的风险度有可能增大。因此,只重视贷前测控,轻视贷后监控,仍不利于降低贷款风险。只有对贷款进行全过程监控,贷后定期(如分月或分季)和不定期(如当单位出现重大变故时)进行信用等级评定、贷款风险度和还贷能力测算,并以此作为调整贷款投向、是否采取信贷措施的依据,才有可能较好地防止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

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去啊年分析,综合国外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和教训,考虑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特提出如下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有效措施。

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以我个人之见,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方案,应该分为两个阶段: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

(一)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为一行的时候阶段打一个坚实的基础,主要侧重于政策和经济环境方面。首先要理清政府、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与商业银行和企业的改革相配套,及时清理和摆正政府、银行企业之间的关系,为商业银行不良贷问题的解决打下坚实的基础。政府要逐步取消对银行和企业各项或明或暗的补贴,同时,不断减少直至消除银行和企业承担的社会负担;银行、企业的管理应该由行政命令式直接管理转向简介的经济手段调控管理;逐步取消信贷

计划,取消银行对企业的各种潜在的补贴,比如,贴息、低息贷款等;银行和企业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地位的经济伙伴关系,由银行自主进行信贷决策;政策性贷款由政策性银行来承担。

(二)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实施阶段

在上述的准备阶段的工作完成以后,即可以开始实施阶段的工作。实施阶段主要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组建解决银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联合机构。该联合机构由政府、银行、企业三方代表共同组成,在不同的地区可以设立相同功能的分支机构,直属机构由总部领导。该机构依法授权负债处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该机构享有独立的决策权和依法执行权。由政府、银行、企业三方组建这一机构,旨在有效地协调三者的关系,使其共同参与,齐心协力解决这一方面。

商业银行应提供可选择的处理银行不良贷款的方法;贷款冲销、贷款重组、债务转换、破产清算等。根据对企业审计的结果,从具体情况出发,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案,对各种方法的选择,必须非常谨慎,如果方法选择不当将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强化监督,确保银行不良贷款处理方案的顺利实施。为了保证银行不良贷款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依照银行不良贷款处理的有关法律,本着银行不良贷款处理方案的实施准则,对贷款处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对不负责任、执行不力的单位给予惩罚,确保银行不良贷款处理方案贯彻到实处,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基本原则及对策

(一)我国在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不良资产技术上的剥离与自我清收相结合的原则

必须把不良资产从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分离出去,从而使商业银行立即获得一个健康的资产负债表;但商业银行绝不能对分离出去的不良资产撤手不管,而应尽可能协助清收。

2、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解决与国有企业脱困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在处理不良资产时不能单纯从银行出发,而要重点考虑如何处理国有企业债务以及可能引起的人员下岗对社会稳定冲击的社会安定问题,而不单纯考虑银行的金融风险问题。同时,也只有把清理不良资产和实现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结合起来,使得国有企业竞争力大大提高,国有银行的经营环境才能根本改观,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银行的金融风险才能真正化解。

3、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清理与国有银行机制转变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进行的改革所带来的是游戏规则的重大改变。只有在解决历史形成的不良资产的同时,转变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才能根除不良资产产生的根源,否则旧的不良资产解决了,新的不良资产又形成了。

(二)处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对策

1、针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在体制方面的原因

我们必须彻底清除不良资产产生的根源,需要推行一系列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

观基础以及加强市赤控和市场约束为中心的改革,关键是要建立起一系列新的机制: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银行的风险控制机制,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以及结构的合理调整机制。

2、针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在政府方面的原因

国家应实行财政注资和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注资的数量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资产处理方式的选择和资产处理的效果。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国有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有相当一部分是政策性因素形成的,而且国家对于金融体系的稳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国家财政应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该注资的注资,该担保的担保,积极配合资产处理和资产证券化工作,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银行本身应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做好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的处理

首先,要重点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和统一“授信”制度,强化贷款风险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各商业银行应及时准确地分析客观环境的变化,使信贷资金的投向、投量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要综合企业领导素质、经济实力、信誉状况等各种指标确定企业的信用等级。在贷款发放前通过对货款企业进行信用等级的评估并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通过量化方式测算企业信用对贷款风险的影响,尽量避免对信用等级低于贷款标准的企业给予贷款,而且要根据资信等级对贷款企业进行统一授信,将贷款总额确定在可控范围之内。

4、从企业方面来说

以现状分析,大企业正日益通过证券市厨行直接融资,对银行信贷的需求下降,而以往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于大企业。因此,面对这一状况,商业银行应转变经营观念。加强对“三农”的有效信贷投入,尤其要加强对农户的贷款投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尤其是要加强对小企业的信贷投入;还可加强对中小城镇、基础设施的信贷投入;进一步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努力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

5、完善商业银行信贷制度需从商业银行外部、内部两个方面考虑

首先,从外部来说:一是银企机制市场化。银企机制市场化就是指银企之间信贷契约市场化和信用关系正常化,其实质是指通过资金连接,产生宏、微经济效益,以实现银企双方各自效益的最大化。二是发展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市场法律体系,一方面使政策性贷款从商业银行的业务中彻底分离出来,确保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降低信贷风险;另一方面可加大直接融资比例,给企业提供获取资金的另一条途径。三是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加快和完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使政府在企业、银行改革中无后顾之忧。

其次,从内部来看,一是建立规范的信贷评审、决策机制。二是完善信贷的监控、预警机制。三是建立信贷风险的转移补偿机制。信贷风险的转移机制应严格按照《担保法》进行担保,而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应包括逐步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以达到《巴塞尔协议》和我国《商业银行法》的要求。四是完善银行内部稽核机制。五是健全信贷风险责任机制。

参考文献:

[1] 黄达.《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孙东升、徐建鹏.《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接收和处置环节中的问题和对策》,中国监察2006年7月刊.

[3]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2000年.

[4] 王都富、刘妤洵.《从金融外部性视角分析不良资产与金融脆弱性》,金融论坛2006年第5期.

[5] 郭世江、卢春华、李长征.《浅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特区经济2006年第5期.

[6] 陈朝晖.《通过资本市场处理不良资产的法律保障》,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第2期 .

商业银行论文

浅谈我国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及监管——以支付宝为例进行探讨

目录 引言 (3) 一、我国第三方支付的现状 (4) 二、第三方支付存在的风险分析 (5) 三、针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建议 (6) 四、总结 (7) 五、参考文献 (8)

引言 新世纪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科技在不停地飞速发展,于是我们对于电子商务的了解也越来越成熟。那么,一谈到电商,第三方支付就成为了电子商务中的一个重量级话题。目前第三方支付已经成为中国在电商支付领域的重要一块,在缓解网络担保方面有着特别重要的担保作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实为一些和各家大型银行签约并且拥有着一定实力和信誉保证的第三方机构,在银行的合法监控管理下,为消费者的支付做依托,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支付平台。第三方支付作为买卖双方的中间人,是属于在信用严重缺位条件下的缺位补充、这种第三方支付的模式已经成为目前人们支付的主要模式,不仅仅局限于电商,更是活跃于日常生活中。 第三方支付促使我们能更安全的进行交易,在买卖双方中间设立了过渡账户,使得交易两方面分别建立起了信任,使得资金流转达成一致。另外,第三方支付也是一把双刃剑,使得我们必须慎重使用,同时要对其风险进行分析和监管。 本文将通过分析支付宝这一支付平台的特点和潜在缺陷,以此来讨论我国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和监管。 关键词 第三方支付、风险、监管

一、我国第三方支付的现状 (一)近年发展情况 根据央行之前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三方支付最近5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并且在2016年末业务规模已经达到11.2万亿。第三方支付在一方面提高了结算的速度,却又给我们带来了危机难题,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同步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之相对的出现了不少新兴支付方式。总的来看,这些新兴支付方式给监管带来了难题,我认为当前的第三方支付监管不能墨守成规,而是要开创全新的适用的监管方式。 (二)三个主要发展特点 1、用户群庞大、业务量增加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服务宗旨是用在高频率小额度的支付,为我们平时生活的支付习惯提供服务,然后形成了固定规模的用户群。我们以支付宝为例,2013 年的时候,支付宝支付完成了约27.7亿笔,支付金额超过了9000亿元,变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移动支付平台。当今,支付宝app每年的活跃用户达到了5亿左右,每天手机支付数量超过4500万笔。与此同时,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已经与国内外很多家银行等机构建立起了确切的战略合作关系,逐渐拓宽了其在网络支付领域的深度。宏观的看,目前第三方支付正在以雨后春笋一样的势头发展起来了。 2、平台逐渐垄断的趋势 中国当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所属企业的分布图,呈现明显的地区集中的势头,这类公司通常聚集在国内经济文化水平相对高的地方,公司董事会比较倾向于把总部设置在长三角和北上广等有经济优势的地域。除此之外,第三方支付市场也是被少数几家公司独占了,超过九成的市场份额被支付宝、财付通和微信支付等占据、操纵。从2013年以来,支付宝app在互联网支付市场份额从六成逐步提升至七成以上,稳坐龙头。这种一家独大的趋势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而越来越明显。

城市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发展论文.docx

城市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发展论文 随着网络全球化的发展,以柜台为主要形式的传统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客户的需求,商业银行业务和互联网相结合而诞生的网上银行凭借其快捷、安全、方便的优点迅速普及开来,得到了广大客户的青睐。 近年来,受网络安全、收费问题、操作风险等因素的影响,网上银行的发展势头有所减缓。 所以,本文从影响网上银行发展的因素切入,深入探究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的发展之策。 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因素;策略作为电子商务领域的新型服务方 式,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是金融行业和高新技术相结合而诞生的产物。 它依托互联网,向广大客户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服务,能够有效地拓展商业银行的市场空间、分流柜台客流量、提高竞争力、降低成本,是商业银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点。 但是,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的深入发展,一些阻碍网上银行发展的因素逐渐显现出来,成为商业银行网上银行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本文结合电子金融的发展现状,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的发展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影响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发展的因素分析一网络安全问题因为网上银行的应用系统存在漏洞或网络防范不够严密,一些不法分子趁机非法入侵他人账户、转移他人资金,使得网上银行面临着严重的安全问题。 总的来说,网络安全问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网络欺诈、黑客入侵

和病毒破坏。 网络欺诈是指不法分子运用假网站、手机短信、邮件、虚假的电子商务网站等手段来窃取用户的网上银行登录号、密码、身份证号码 等关键信息,以达到非法占有的目的。 黑客入侵是指黑客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有目的地攻击运行系统上的缺陷,危害网络安全。 病毒破坏是指不法分子借助电脑病毒程序来破坏银行系统,已达到窃取数据、转移资金的目的。 这些行为都严重危害了网上银行的安全。 二网上银行的收费问题费用低廉甚至免费是网上银行的经营优 势之一。 但是,随着网上银行业务的不断拓展,网上银行的收费逐渐暴露出以下几个问题全面收费流失部分客户、收费与服务不匹配、收费标准不具有权威性、网上收费有可能产生消费纠纷等等。 从银行效益的角度来看,银行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来维持正常的运转、获得经济效益。 但是,网上银行的收费问题却正在成为流失户源的主要问题,我们不得不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网上银行的操作问题主要表现在客户端的业务操作是否出自 本人、客户端的凭证是否有效、客户端的私人密钥是否泄漏、交易指令传递是否顺利等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商业银行陷入纠纷之中,损害了商业银行的 形象。

毕业论文-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毕业论文-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2012 届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学生姓名:所在学院:专业:财务管理学号:40801610指导教师:2012 年 3 月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毕业论文(设计)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本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归西南财经大学所有。特此声明。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作者专业:财务管理作者学号:40801610 _______年____月____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论文(设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计)名称论文(设论文(设自选A—理论研究导师彭颖计)来源计)类型学生姓名徐冰莹学号40801610 专业财务管理一、研究目的和意义在我国,过去,人们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更谈不上“为他人做嫁衣”,替别人“规划理财”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个人收。从发达国家银行个人理财业入的增加,理财问题开

始提上了个人和家庭的“议事日程” 务的发展趋势看,个人理财业务具有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益稳定等优势,在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而在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贴身的个人理财服务也成为近年来银行业竞争的主要焦点,花旗、汇丰、渣打、恒生、东亚等主要银行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理财套餐,针对不同收入的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推动了港岛整体个人理财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国内,各家商业银行也纷纷推出各自地理财产品同时各种理财中心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我国公民的理财意识也在不断的加强,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将自己多余的资金用来购买理财产品。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例如经营理念、理财产品创新等方面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就具有了实际的意义。二、研究思路本文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个人理财业务概述第二部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现状第三部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问题第四部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对策三、资料收集计划 1.从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和超星数字图书馆中查找 2.陈雨露、刘彦斌:理财规划师基础知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年2 月3.中国银行从业资格认证办公室,中国银行从业个人理财,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年四、论文写作时间安排2011 年

国际结算业务论文城市商业银行论文

国际结算业务论文城市商业银行论文 城市商业银行实施国际结算业务单证中心模式分析 摘要:国际结算业务采用单证中心模式,是近年来国外银行开办外汇业务的首选模式,为国外银行所推崇。城市商业银行对国际结算业务实施单证中心模式,具有节约人力成本、提升服务效率和提高客户满意度等优势。通过增加设备投入、系统开发及采用综合柜员制等方式,可以解决单证中心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国际结算业务;单证中心;收单行;城市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059-02 20世纪末,西方银行纷纷设立区域国际结算单证中心,集中处理国际结算业务。如美国银行先后在全球成立了3家单证中心;花旗银行在全球共设立了4家单证中心,分别位于美国、英国、印度及马来西亚;荷兰银行在全球设立了3家单证中心。一些跨国银行更是把单证中心模式的地域性进一步延伸,实现了跨国界的单证中心。国内银行目前真正实现国际结算单证中心模式的比较少,主要是一些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而其他银行目前主要还在使用经办复核模式。 新开办外汇业务的城市商业银行对国际结算业务实施单证中心模式,更能够适应自身的实际情况,也更符合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趋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实施单证中心模式的优势 城市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采用单证中心模式,基本上能解决原有经办复核模式的不足,实现了人力成本的节约,效率的提高和客户满意度的提升,也解决了银行在组织架构上的难题。 1.解决了产品积压和等候时间过长的问题,解决了总行的人员劳动量波动剧烈的问题,服务产品通过新的模式获得了较为均衡的输出,实现了效率的提高;同时避免了单据在人为传送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丢失缺失延误等问题,是对原模式的一大改进。 2.实时完成产品的反馈,通过电子数据和打印服务器的配备,在业务完成后立即实现业务回单打印,满足客户对业务回单的需求,提升客户满意度。 3.不仅适用于同城模式,亦可以依赖网络技术跨省份跨地区进行操作,银行业务的延伸不受原流程的限制。城市商业银行展品地收单行采用对国际结算业务采用新的业务处理模式,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对城市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4.作为信息交流和操作的平台,单证中心数据库的信息实现与核心系统的连接后,可在支行、公司业务部、风险管理部等业务部门内共享。城市商业银行已经借助单证中心的平台,将贸易融资等信贷业务纳入单证中心流程中,实现风险管理部门的远程评估和审批数据的后台集中处理,从而提高信贷业务的效率。 5.有利于防控风险。实行单证中心后,结算业务的单据审查风险由总行统一掌控,风险控制标准统一,风险控制水平较高。 6.有利于进行集中管理。实行单证中心后,全行单证业务集中由总行统一管理,统一授

商业银行业务内容――小论文

商业银行业务内容 商业银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了解并对商业银行的业务有一定掌握,不仅有利于丰富我们的基本金融知识,更是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本文拟通过对商业银行基本业务内容的介绍,以期让大家对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金融相关知识有一个深化的了解和认识。 一、商业银行业务内容分类 (一按业务复杂程度和对网点依赖程度,商业银行业务可分为两部 分:一部分是传统业务,包括一般贷款、简单外汇买卖等,一部分是复杂 业务,如衍生产品、租赁、收购兼并上市等。 (二按照其资产负债表的构成,银行业务主要分为三类:负债业务、 资产业务、中间业务。 二、商业银行业务内容简介 (一负债业务 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形成资金来源的业务,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和资 产的重要基础。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由商业银行的负债构成主要由资本 负债、存款负债、借入款和其他负债四个方面的内容所组成。 1、资本负债 商业银行的资本负责是指其拥有所有权的资本金。主要包括股本金、 储备资金以及未分配利润。 在商业银行的全部信贷资金来源中,自有资金所占小,一般为全部负 债业务总额的10%左右,但是它却是商业银行开业并从事银行业务的前提; 是银资产风险损失的物质基础,为银行债权人提供保障

2、存款负债 存款是银行负债业务中最重要的业务,是商业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吸 收存款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占到负债总额的70%以上。 商业银行的存款种类可以按不同的标准来划分:按存质可划分为活期 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通知存款等;按长短可划分为短期、中期、长期存款; 3、借款负债 借款负债是商业银行通过票据的再抵押、再贴现等方法从中央银行融 人资金和通过同业拆借市场向其他银行借入短期活动。 4、其他负债 其他负债是指商业银行利用除存款负债和借款负债以外的其他方式形 成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代理行的同业存款负债、金融债券负债、大额 可转让定期存单负债、买卖有价证券等。 (二资产业务 1.储备资产 储备资产是银行为应付存款提取而保存的各种形式的支付准备金的总 称。储备资产包括库存现金、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存放同业等。2. 信贷资产 信贷资产是指银行所发放的各种贷款所形成的资产业务。贷款是按一 定利率和确定的期限贷出货币资金的信用活动,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中最 重要的项目,在资产业务中所占比重最大。 3.投资业务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论文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 期末论文 学院金融学院 班级 14金融4班 学号 20141348 姓名马欢 题目我国商业银行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其 对策 [总评成绩: ]

我国商业银行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14级4班马欢 20141348 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也随之对外开放,许多外资银行陆续在我国落户,这在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压力。我国商业银行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市场营销的重视。本文即是在阐述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涵、特点及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此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向创新化、规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字:商业银行,营销,问题,对策

前言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部分的外资银行进入了我国的银行市场,开始争抢市场份额,激烈的市场竞争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商业银行要想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则需要对市场营销渠道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创造出最大化的营销业绩。营销渠道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营销业绩和成本水平,同时商业银行营销组织的其他因素也会带来较大的制约,作为商业银行的战略策略,营销策略的制定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①。 一.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的含义及其特点 (一)商业银行营销的概念 银行营销是指银行业以金融市场为导向,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把金融产品和服务销售给客户,以满足客户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实现银行的发展及其盈利目标的一系列管理活动。银行营销作为市场环境中竞争优势的新要素为银行业所运用,成为当前银行业经营制胜的重要保证②。 (二)商业银行营销的特点 从银行最基本的业务来看,商业银行最基本的盈利模式也就是吸收存款后再发放贷款。其不像普通的工业企业,仅仅做好产品的宣传和营销就可以保证其盈利,银行一方面要做好存款的营销,吸引足够的存款来满足其自己来源;另一方面又要做好贷款产品的推广,吸纳更多的企业来成为自己的客户。正是银行的这种双重性质造成了其营销的繁杂与困难。因而,银行营销具有如下特点: 1.产品的无形性 不同于普通企业的产品是有形的,商业银行所提供的产品往往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例如,银行的信贷业务,其就具有无形性。因此,在银行产品的销售过程中,主要就要靠营销人员用抽象的语言来对客户进行产品说明。另一方面,由于其产品的无形性,银行在产品的储存和运输方面也可以节省一大笔开支,降低了银行运营成本。最后,因为客户无法直观地看到银行产品的收益情况,因而 ①赵蓉.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营销渠道的选择[J].市场营销,2014,(13) ②李惠萍.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开封大学学报,2013,(13)

商业银行3000字论文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课程论文 题目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院系_____经济管理学院____________ 专业_____金融工程_______ 学生姓名___ 吴卉雨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20141363015__________ 指导教师郑玉华 二O一六年十一月十五日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摘要:银行的发展大约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是经济中最为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也应运而生。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机遇也存在着挑战。本文首先介绍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并就机遇和挑战阐述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历程;现状;对策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城市商业银行是于上世纪90年代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的,由于体制约束、管理水平低下、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城市信用社在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风险。为了化解风险,国务院决定在城市信用社清产核资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地方财政、企业入股的方式组建城市合作银行,其服务领域是依照商业银行经营原则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于是自1995年9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通知》起,在中国35个大中城市分期分批组建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的地方股份制性质的城市合作银行。1996年6月和1997年12月,国务院先后两次扩大组建城市商业银行的范围。1995年6月,深圳城市合作商业银行成立,成为我国第一家城市合作银行。此后,上海、北京、南京等地区相继成立了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3月13日,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名发出通知,将城市合作银行统一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初期,由于历史包袱较重、机制不灵活,城市商业银行面临资本充足率低、不良贷款率高、拨备覆盖率低的窘境。进入21世纪后,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通过实施增资扩股以及跨区域扩张等举措,城市商业银行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人民银行鼓励城市商业银行实施增资扩股,逐步规范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2004年年初,银监会提出审慎重组和改造城市商业银行的基本思路与原则,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入股,以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 同年6月在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工作会议暨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论坛上,银监会再次鼓励城市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市场规则和自愿原则实施联合重组,实现跨区域发展。在“扶优限劣”的监管思路下,对于满足各项监管要求、达到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等以上水平的城市商业银行,将逐步允许其跨区域经营。城市商业银行深入贯彻执行监管层的意图,2006年4月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首家跨省市分行——上海银行宁波分行正式开业。2009年4月《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发布,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商业银行在相关地域设分支机构,不再受数量指标控制,同时放松对分支机构运营资金的要求。2011年4月银监会在鼓励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严格要求,主张审慎推进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把城市商业银行内控机制作为重点检查项目。目前,经营业绩良好、资产质量优良的城市商业银行通过开设异地分支机构、合并重组等方式转型为区域性经营的银行,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一批城市商业银行如北京银行、徽商银行等纷纷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合并重组等手段实现跨区域经营的现代化运作。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大幅增强,资产质量不断优化,市场份额稳步提高,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已经成为金融系统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稳定发展,资产规模迅速增长,各项指标逐步改善。2009年至2013年,全国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从56,800亿元增至151,778亿元;总负债从53,213亿元增至141,804亿元;不良贷款率逐步下降,从1.30%下降至0.88%;税后利润从407.9亿元增至1,641.4亿元;银行业金融从业人数持

商业银行经营学论文

商业银行经营学论文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题目浅谈传统银行如何面对 互联网金融的挑战 老师 [总评成绩: ]

目录 前言 (1)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述 (1)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2)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2)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影响 (2) (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 (3) (二)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银行带来的机遇 (4) 三、传统银行的应对策略 (4) (一)商业银行业加强创新 (5) (二) 实现全功能银行 (6) (三)大力拓展电子银行业务并增强电子银行的安全性 (6) (四)降低或消除跨行转账支付的壁垒并推出合适的现金管理产品 (7) (五)增强开放式银行理财产品的灵活性 (7) (六)增强银行代销货币基金的流动性 (8) 参考文献 (9)

浅谈传统银行如何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 内容摘要: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及各类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网络购物、网络学习、网络交友等等日益取代了传统方式,同时,随着银联、支付宝、财付通、安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崛起,互联网金融也顺应潮流应运而生,给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挑战和冲击。银行虽然目前仍居于各类金融活动的主导地位,但如果不积极应对,将失去与互联网金融合作共赢的机会,将无法取得同业的领先优势。因此,传统银行应直面互联网金融的挑战,积极开拓创新,把握机遇,形成更加强大的竞争力。 关键词:互联联网金融,传统银行,挑战,积极应对 前言 在金融业中,商业银行占据主体地位,能够有力推动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类似于一般的工商企业,经营方式自主化、风险完全自己承担、盈亏自己承担,不断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在自我平衡中寻求更好地发展。然而,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不得不迎接互联网所带来的挑战。所谓互联网技术是指,通过联合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来进行资金通融,这是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组织形式;新发展起来的小贷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和金融中介。其中,支付宝就是第三方支付公司的代表,而阿里金融是一种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的网络信贷群体。目前,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社会消费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推动了互联网金融产业的蓬勃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述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的资金融通活动。狭义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企业向

商业银行的论文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 班级:12会计2班学号:201210420218 姓名:裴丽娜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权限过度集中,没有明确的贷款风险责任制,致使国内商业银行尚未有效建立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信贷长效机制,存在的不良贷款还没有完全化解,新增风险不断出现。应建全约束与激励相统一的信贷考核机制和综合信用评级制度;改进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增加基层行信贷权限;完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提高银行信贷人员的素质,保证商业银行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字: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信贷管理体制 正文: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是指当银行贷款到期而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使银行信贷资产和收益受到损失的可能性。通过分析研究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年报,能够直观地发现信贷收益在银行经营利润中占比很高。信贷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最主要的盈利业务,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信贷风险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还关系到银行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进行研究愈发显得重要与紧迫。 一、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贷款集中度高,单户贷款和集团授信超比严重,股东贷款和关联企业贷款问题突出。据调查,该行单户余额5000万元以上贷款客户贷款占全行贷款余额的62%;关联企业集团贷款占全行贷款余额的42%,其中20%的单户贷款超比,26%的关联企业集团授信余额超比。前20名股东及其关联企业在该行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3%。 ( 二) 明星企业泡沫破裂风险。在发放贷款过程中存在一个怪圈:企业规模越大、资金越宽裕、贷款银行越多,越是众多银行争抢的对象。抢“贷”行为使得银行处于非理性状态,忽略了对整体市场特性和风险的客观判断。近年来一批上市公司摘牌退市,诸多明星企业泡沫破裂、黯然倒闭,给银行带来了巨大损失,就是很好的例证。 (三)关联担保、互保问题普遍存在,部分担保物质量不高,弱化了第二还款来源的有效性。在该行贷款的关联企业贷款中,近50%的系列贷款存在着严

金融学商业银行的毕业论文

金融学商业银行的毕业 论文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论文 题目: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入学年月__ 姓名___ __袁涛____ _ 学号 专业_ ___金融学_____ 联系方式_ __ 学习中心___ 浙江宁海_ __ 指导教师___ _娄迎春_ __ 完成时间_2014 _年_4_月_17_日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关键词............................................ 错误!未定义书签。引言.. (3)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4) (一)信贷文化意识 (4) (二)信贷管理方式 (4) 1、管理形式混乱 (4) 2、风险定价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4) 3、期限管理问题 (5) 4、担保抵押形式主义 (5) 5、内部控制建设薄弱 (5) 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 (6) (一)培育新型的信贷文化 (6) (二)健全风险等级评定制度 (6) 1.客户的信用等级管理 (6) 2.贷款的风险等级管理。 (6) (三)规范贷款的损失预测与定价管理。 (6) (四)加强信贷风险的监测与监督 (7)

(五)完善内控制度建设,规避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7) 1.组织结构上确保岗位制约。 (7) 2.改变信贷审计监督的实施主体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谢 (8) [摘要] 本文根据金融发展理论和银行信贷管理的实践,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从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培育信贷文化、健全风险等级评定制度、规范损失预测与定价管理、加强风险监测与监督和完善内控制度建设等五个方面来进行信贷风险管理。 [关键词]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 引言? 在世界经历了金融危机,企业经过了淘汰竞争,个人经历了投资亏损,银行承担了资金损失情况下,加强资本的信用风险管理,提高信贷的风险管理能力无疑成为各家商业银行重要工作。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经营信贷业务的风险总和,即商业银行在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引起货币资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论文初稿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城市商业银行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基本上都由原来各地市的城市信用社改制而 成,存在许多先天不足,如资本金规模大都较小,资产质量不高,技术水平、服务手段较落 后,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整体不高,企业品牌影响不大,经营范围严重受区域性限制(业务 仅集中在某 一城市进行),没有形成规模经营优势等,历史负担和现实环境的双重压力使城市商业银行 的发展步履维艰。近期各城市商业银行为谋求生存与发展,也采取了不少措施,如积极引资, 在当地政府主导下酝酿和实施重组改造、增资扩股和资产置换,并逐步引进战略投资者,从 而化解历史风险,以求走出困境,求得长远发展。我个人认为,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 情况来看,按照市场规则和自愿原则进行联合并购,跨地区经营,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 是现在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各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 (1)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形势分析 中国的城市商业银行最早的雏形可以追溯到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城市信用合作社,城 市信用合作社的诞生主要是为了解决城镇个体工商企业“开户难,结算难、存款难,贷款难”的现实问题。当时城市信用合作社总体的状况可以概括为:机构数量多。经营规模小、人员素质低、资产质量差。在这一背景下,为了增加这些机构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也为了方便实施切实有效的监管,从1995年开始国务院决定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在合并重组城市 信用社、城市合作银行的基础上.组建了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全国的11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大多是由城市信用社、城市内农村信用社及金融服务社合并而来. 所以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从 诞生之初起就具备了其先天不足的弱势。 (2)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面临问题 a)城市商业银行的基础比较薄弱 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成立的时间不长. 普遍规模较小、基础比较脆弱,特别是目前资产质量 不高直接成为制约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原因。造成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莺过大的原 因主要是,一方面就是在城市商业银行组建初期,由于缺乏管理和有效的制度制约,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清产核资工作不严密、资产质量风险、财务风险没有得到充分披露和没有建立 相应的风险准备造成的;另外,地方性行政干预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以及社会总体信用不佳造成的银行资产状况的恶化,加之近些年监管不力所导致。 b)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地方性特征明显 城市商业银行是在我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基本上都南原来各地市的城市信用社改制而成。由于其经营范围受区域性限制,决定了其业务经营受到狭小的地域限制。因此,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区域性与地方性特征十分明显。 c)公司治理和内控制度不完善 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未能根据经营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尤其是在公司治理结构、内 部控制方面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造成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薄弱.高级管理人员 和关键岗位‘亡作人员的道德风险较高,个别城市商业银行违规、违法经营情况比较严重,业务拓展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领导和高级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金融分析和管理水平,员工素质也亟待提高。这一切都制约了城市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d)个别地区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问题突出 由于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在组建前后没有按照人民银行的监管要求剥离和处置历史遗留的包

商业银行论文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 [1]陈晓莉,杨杨.汇率变动对银行业经营绩效的影响[J].金融 论坛,xx,(11):22-28 [2]陈建斌,龙翠红.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错配研究[J].当代经济 管理,xx,(5):99-104 [3]刘少波,贺庆春.货币错配下的央行行为选择:一个多重均 衡模型[J].财经研究,xx,(6):4-13 [4]陈建波.中国货币错配的非对称性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xx,(8):19-21 [5]葛艳丽,刘颖.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J].金融 经济,xx,(6):39-40 [6]贺庆春,宋健.货币错配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绎济研究,xx,(2):127-136 [7]陈守东,谷家奎.我国境内银行货币错配比较研究--基于人 民币汇率变化不确定性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xx,(9):1-11 [8]乔海曙,李远航.基于VAR模型的我国货币错配影响因素研 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xx,(11):16-22 [9]谭本艳,周先平.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徵观效应--基于制造业 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分析[J].财贸研究 [10]陈晓莉.本币升值冲击与银行业危机:一个基于不对称信息的分析框架[J].世界经济,xx,(7):36-95

[11]陈文玲.论实物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从崭新的视角看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J].管理世界(月刊),1998,(6):33-42 [12]陈守东,谷家奎.中国货币错配程度综合度量及影响因素实证检验[J].制度经济学研究,xx,C1):48-71 [13]唐伟霞,朱超.货币错配与净值损失:银行部门的经验证据[J].上海金融,xx,(8):40-45 参考文献二 [1]谷冰茹、刘春:《企业或有负债的分析与建议》,《中国市场》,xx年01期。 [2]连平:《21世纪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国金融出版社,xx年版。 [3]伍德里奇:《横截面与面板数据的经济计量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xx年版。 [4]艾迪。凯德:《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xx年版。 [5]朱巧:《多元化经营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xx年。 [6]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机械工业出版社,xx年版。 [7]高铁梅:《经典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xx年版。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论文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论 文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 期末论文 学院金融学院 班级14金融4班 学号 姓名马欢 题目我国商业银行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评成绩: ] 我国商业银行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14级4班马欢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也随之对外开放,许多外资银行陆续在我国落户,这在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压力。我国商业银行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市场营销的重视。本文即是在阐述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内涵、特点及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此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向创新化、规范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字:商业银行,营销,问题,对策

前言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部分的外资银行进入了我国的银行市场,开始争抢市场份额,激烈的市场竞争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商业银行要想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则需要对市场营销渠道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创造出最大化的营销业绩。营销渠道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营销业绩和成本水平,同时商业银行营销组织的其他因素也会带来较大的制约,作为商业银行的战略策略,营销策略的制定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①。 一.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的含义及其特点 (一)商业银行营销的概念 银行营销是指银行业以金融市场为导向,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把金融产品和服务销售给客户,以满足客户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实现银行的发展及其盈利目标的一系列管理活动。银行营销作为市场环境中竞争优势的新要素为银行业所运用,成为当前银行业经营制胜的重要保证②。 (二)商业银行营销的特点 从银行最基本的业务来看,商业银行最基本的盈利模式也就是吸收存款后再发放贷款。其不像普通的工业企业,仅仅做好产品的宣传和营销就可以保证其盈利,银行一方面要做好存款的营销,吸引足够的存款来满足其自己来源;另一方面又要做好贷款产品的推广,吸纳更多的企业来成为自己的客户。正是银行的这种双重性质造成了其营销的繁杂与困难。因而,银行营销具有如下特点: 1.产品的无形性 ①赵蓉.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营销渠道的选择[J].市场营销,2014,(13) ②李惠萍.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开封大学学报,2013,(13)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期末论文.doc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中的网络银行业务探讨 班别学号姓名: 摘要: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网络银行在这种大潮流下应运而生,也因此掀起了一?股网络风潮,网上银行的出现与发展是时代的需要,它必将促使银行业转型,使网上银行业务不断得到更新和改善,并对未来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然而,我国的网络银行起步较晚,存在着网络银行发展过程中的-?般性问题,本文分析了网上银行业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给发展中的网上银行业务带来帮助。 关键词: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网上业务的现状 自1995年10月加拿大皇家银行在美国建立世界上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XB)以来,网上银行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近年来,国内多家商业银行,如招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也纷纷推出网上银行服务,发展网上银行业务无疑已成为当前商业银行竞争的新热点。 从1996年中国银行首次将传统银行业务延伸到Internet上,H前国内儿乎所有大中型商业银行都推出了自己的网上银行或在Internet上建立了自己的主页和网站。2005,年中国排名规模最大的50家商业银行中设立银行网站的已有37 家,提供网上银行业务的有25家。一些目前尚未开展网上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也正在加快网上银行建设步伐。中国的网上银行业务正保持着快速发展之势,截至2005年,我国网上银行用户数更是飙升至3000多万户,网上银行业务已高达72.6万亿元,网上银行已成为各商业银行实现业务创新、提升品牌形象、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主要方式。 在网上银行数量和规模扩张的同肘,网上银行业务品种也在不断增加。国内网上银行除了普遍提供一般信息服务外,大部分银行都能为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账务查询、资金转账、账户管理、代理支付、网上支付、银证转账、挂失等服务。一些银行对企业集团客户还能够提供资金监控、指令转账、财务管理、资金划拨等服务,对个人客户提供电子汇款、国债买卖、外汇交易等服务。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论文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问题也成为学界和业界所广为讨论的问题。尽管目前政策面并没有付诸行动的迹象,但作为市场经济国家而言则是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利率市场化所建立的价格机制将有助于引导资金的流向,但仍然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与当前由央行实施利率调节行为不同,利率市场化后将由金融机构根据自身资金存量,以及对资本市场资金供求关系进行预测,而自主进行利率调节的一种模式。为此,需要在提升银行职员的岗位素养、完善银行内部的控制职能,以及健全金融产品创新的机制下功夫,从而适应可能带来的影响。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问题也成为学界和业界所广为讨论的问题。尽管目前政策面并没有付诸行动的迹象,但作为市场经济国家而言则是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从最近媒体的新闻报道可知,各大商业银行间的隔夜拆借利率突破了以往3%的水平,从而表明在资金存量充足的情况下银行业却出现了钱荒。据专家解释,这是由于长期以来大量存量资金因错配而造成的,若在实施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将有效改善这一状况。可见,利率市场化所建立的价格机制将有助于引导资金的流向。然而,利率市场化难道就不带来任何风险吗。问答式否定的。对此笔者认为,在我国金融市场体系正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下,利率市场化这样的金融创新将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利率市场化的认识 与当前由央行实施利率调节行为不同,利率市场化后将由金融机构根据自身资金存量,以及对资本市场资金供求关系进行预测,而自主进行利率调节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将有助于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益,并能通过资金供求关系来倒逼商业银行不断优化金融创新活动。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利率市场化进行认识:

商业银行课程论文

分业与混业经营模式分析与中国银行体制的选择 内容摘要:2007年由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来,人们开始思考有关于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又引起新的争论。我国的金融体制的变迁有着本国特有的国情,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经营模式来应对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竞争,不仅是我国学者研究的对象,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学者关注的重点。中国的金融业中,银行业占据重要地位,目前,我国已有上市1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我国的证券法对上市公司有严格的要求和全面的监管,所以上市后的商业银行需要与国际化接轨,其经营和运作都有国际范例去制约。而当前国际上金融业的经营趋势是混业经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都在实行混业经营。我国的银行业也必须思考如何转变经营方式来增强自身竞争力去顺应世界潮流。 关键词:分业经营混业经营银行体制 一、文献综述 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世界混业经营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对混业经营的研究才发生了跨越式的发展。早期研究的焦点是在国家的金融体制问题上,Benston认为全能银行在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要优于专业性金融机构,但专业性金融机构能够在与全能银行的竞争中得以生存,他认为银行的组织形式并不是唯一的因素。Welzel和Lang确信范围经济是存在的,她对德国的合作银行分析后,认为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确实可以使银行的经营成本降低,同时,研究了德国大型的全能银行的范围经济没有小型的合作银行明显。 Jordi Canals通过对银行混业经营中的一系列优势如协同效应、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进行了大量的对比和分析,并且分析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英国的银行控股模式和德国的全能银行模式,发现开展证券业务可以增加收入和分散风险。Charles Calomiris进一步研究了德国全能银行经营成本低的原因,由于德国特别的环境,德国的银行可以长期持有企业的股票,并且德国的银行能够经营管理企业,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Michael D.Bordo把金融控股公司放在次贷危机的大环境下,发现不仅可以在面对危机的时候有不错的抗击风险的能力,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带领公司快速的走出危机的负面影响。但是,Gill认为加强金融机构的专业化可能会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Amdt和Drake也认为混业经营体制或者“金融超市”并不一定是毫无疑问的好模型。 White对《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研究发现经营证券业务并未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盈利水平产生很大的影响,大量银行在1933年的大危机中破产。Kroszner进一步证实了该观点。 在国内,夏斌比较早的认为发展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金融业处于分业-混业的两难中的现实选择。虞群娥、曾康霖分析了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的目的,并且比较了国际上主要的几种混业经营模式的特点。也有一部分学者尝试用西方经济学的方法对分业和混业的成本进行研究,从监管成本,银行内部的管理成本和社会交易成本三个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认为社会比较利益的大小是分业或者混业经营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董岚等通过对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模式的研究发现,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以金融控股公司为主导,能够充分的结合分业经营的专业管理模式,从而可以实现集团混业、经营分业。这是我国银行选择混业和分业的现实依据。

商业银行论文

摘要:为了从整体上分析国学者对商业银行的研究情况,本文从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了2012年与商业银行相关的学术论文,进行了描述统计分析,并对研究的具体容进行了简要的说明。结果显示:我国学者对商业银行的研究围非常广泛,并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而进步,有了可观的发展。 关键字:商业银行发展概况研究围 作者简介: 一、2012年每个月份商业银行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一)文献数量的月份变化趋势 在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在2012年检索的时间围,共检索到文章与商业银行相关的文章266篇。具体论文年度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商业银行学术论文月度分布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数量26 29 23 20 31 23 16 26 27 9 16 20 从表1论文分布的年度来看,在2012年期间,国关于商业银行研究的论文数量从1月份的26到12月份的20,期间有涨有跌,数量不等。在5月份的时候,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研究文献达到高峰最高值31篇;10月份的时候,我国商业银行的研究文献最少,为9篇其具体趋势变化如图1所示。因此,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继续发展,该领域的研究将会进一步增加。 图1 2012年国商业银行研究论文数量趋势变化图(二)文献的期刊分布 根据对266篇论文的统计分析。其中,发表论文最多的期刊为“金融论坛”,该期刊

共发表商业银行方面的学术论文共计57篇;发表50篇以上的期刊共计1种,这里选取了其中发表刊物所占份额最多的10种期刊,发表论文总数151篇,占全部论文数的56.77%。这10种期刊可以视为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期刊,其排名如表2所示: 表2 2012年国发表商业银行研究论文部分期刊列表 排序期刊名称论文(篇) 1 金融论坛57 2 金融25 3 统计与决策15 4 生产力研究12 5 国际金融研究9 6 金融研究9 7 管理世界8 8 财经大学学报 6 9 经济问题 5 10 经济导刊 5 (三)文献的作者分布 根据对于266篇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发现,其中合作的论文有154篇,占总数的57.89%。另外,为了反映该领域作者之间集思广益,发挥群体合作智能的程度,我们统计了合作度①与合作率②两个指标。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商业银行研究领域合作度与合作率分布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作者总数51 56 41 36 51 39 33 43 48 17 26 31 合作论文总数16 16 15 13 16 13 11 13 15 6 10 10 论文总数26 29 23 20 31 23 16 26 27 9 16 20 合作度 1.96 1.93 1.78 1.80 1.65 1.70 2.06 1.65 1.78 1.89 1.63 1.55 合作率0.62 0.55 0.65 0.65 0.52 0.57 0.69 0.50 0.56 0.67 0.63 0.50 从上表中我们发现,2012年总体的关于商业银行论文的合作率都是很高的,尤其是10月份更是达到了67%是比率,整体合作度与合作率数值趋于稳定。对于商业银行这样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课题,研究者有这样的的合作意识对于提高整体研究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四)文献的被引次数 截止到2012年12月31 日,266篇国商业银行方面的研究论文总共被引用了955次,平均每月被引用次数约为79.58次。具体情况而言,被引用次数超过10次的论文共计16篇,占全部论文总数的6.02%;就引用容而论,关于商业银行发展经营、风险管理、业务研 ①合作度=一定时期内相关文献的作者总数/一定时期内相关文献的论文总数 ②合作率=一定时期内相关文献的合作论文总数/一定时期内相关文献的论文总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