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对日本近代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对日本近代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对日本近代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对日本近代文化

的影响

徐水生

内容提要本文指出,中国古代哲学不仅对日本古代文化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日本近代文化的发展方向。作者通过分析几位日本近代文化精英,如西周、中江兆民、西田几多郎、涩泽荣一、夏目漱石、汤川秀树等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吸收与改造,认为经过他们的创造性转化,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某些思想对日本近代的哲学、经济、文学、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了日本近代化发展的精神动力之一。作者指出,探讨这一历史现象,对于我们今天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具育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在日本古代文化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但中国古代哲学对日本近代文化有何积极影响呢?学术界对此探讨甚少。依据史

料,实事求是地探讨这一问题,对于认识由东西文化融合而成的日本近代文化,

对于扬弃中国古代哲学,探索东方文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均大有裨益。本文将以

几位对日本近代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日本哲学家、企业家、文学家和科学家为例,

对上述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由于属同一学科,中国古代哲学对日本近代哲学的影响是直接而又显著的。

西周、中江兆民、西田几多郎三人的哲学思想就颇具典型意义。

西周(1829一1897)被誉为“日本近代哲学之父”。他的主要历史贡献是,

将西方哲学(从哲学概论、哲学史到逻辑学、心理学、美学)系统地介绍到日本。

而在译介的过程中,西周始终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媒介。西周6岁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12岁进藩学“养老馆”,接受严格的汉学训练,遍读《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近思录》等重要典籍,20岁左右先后入大阪的松阴塾、冈山的冈山学校学习中国古代经典[1]。1862年至1865年西周在荷兰三年留学期间系统地钻研了孔德的实证主义和穆勒的功利主义,学习了西方的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西方的思想文化开阔了他的视野,改善了他的知识结构。然而,西周在创建日本近代哲学的过程中,并未抛弃以前所学的中国古代哲学知识,而是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媒介,来介绍西方近代哲学文化,融东西两种哲学为一体。西周认为,“东土谓之儒,西洋谓之斐卤苏比(”哲学“之日语音译——引者注),皆明天道而立人极,其实一也。”[2]在知识论上,西周提倡“大知”即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反对“小知”即知识的零碎性和片面性。他说:“小知即平常的知识,在有限程度上高于凡庸者,如同某人立于稠众密群之中,看之视野不超过前后左右。”“大知与此相反,如立于一高台之上观台下稠众,对于数万人可以一目了然,视野不受前后左右所限,行动亦得当。”[3]根据西周的《知说》篇所述,他的“大知”是以“文、数、史、地”为基本内容,以演绎和归纳为主要方法,以求得真理为最终目的。很明显,西周的知识论是以西方近代文化为参照系的,但西周所述的“大知”、“小知”概念及某些思想乃是取目庄子哲学。庄子曾曰:“小知不及大知”[4]“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5]。其中的联系显而易见。

西周把当时的新兴学科——心理学介绍给日本人民,其中借用了蕴涵着丰富哲学思想的中国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内经》的某些概念和思维方法。西周指出,“心理之分解首别三大部,智、情、意是也。”“意,是人心之主,即为心诚之君主,而智为采纳之官(又曰报告官),情为宣达之官,采纳之官司入,宣达之官司出,共居心诚,辅相心君,以开其属府于此身国”[6]这种“智、情、意”的心理学理论虽是西方近代文化的新知识,但其中的某些概念和思维方法与《黄帝内经》的医学哲学思想密切相关。《黄帝内经》的特点之一,就是将人体各部称为某某“官”,并强调这些“官”的有机联系和整体功能。西周的祖父、父亲均是传统医学的医生,通过他们,西周早年就接触到了《黄帝内经》之书并深受其影响。

西周认真地翻译了一批西方近代哲学范畴,他的翻译不是生硬地直译,而是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创译。如“哲学”范畴,英文原词为“philosphy”,意为“爱智”。西周先参照中国宋代哲学思想,将“philosphy”译成汉文“性理学”、“理学”、“穷理学”。随着对西方近代哲学认识的加深,西周觉以上译

语均不太妥,便作了进一步改动。他说:“斐卤苏比(philosoPhy)之意如周茂树说的‘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之意,故亦可将斐卤苏比直译希贤学。”[7]后来他又将“斐卤苏比”译为“希哲学”,这大概是受中国《尚书·皋陶谟》中的“知人则哲,能官人”思想的启示。经反复思考和进一步推敲,他在1874年刊行的《百一新论》中说:“把论明天道人道,兼之教法的斐卤苏比译名哲学。”[8]

这样与英文原意的“爱智”十分吻合。由此可见,“哲学”一词是经过仔细斟酌才创译出来的,而西周的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素养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西周在创译“理性”、“悟性”、“主观”、“客观”、“现象”、“实在”等哲学范畴的过程中,也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营养。这些哲学范畴今天仍在日本、中国等使用汉字的亚洲国家中频繁使用,为沟通东西哲学的交流,促进东方哲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吸收中国古代哲学创建日本近代哲学的过程,中江兆民比西周更进了一步。中江兆民(1847——1901)是日本明治时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著名的自由民权理论家。他16岁时入著名的土佐藩藩校文武馆学习汉学,专心习读《周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书,尤其爱读《庄子》。据其周围的人说,兆民能把其中的某些章节倒背如流。随后,他还在奥官慥斋门下读过《传习录》,研习阳明学,兆民于1871年10月至1874年5月赴法国留学。归国后,他在大力介绍西方哲学文化的同时,仍拜著名汉学家冈松瓮谷为师,努力学习先秦诸子。他在建设日本近代唯物主义哲学的过程中,也吸收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哲学的营养。如他对生死观问题的回答就具有鲜明的东方特点。1901年4月医生诊断兆民所患病症为喉头癌,并说只能再活一年半左右。听到这个消息,他不是悲观、消极地等待死亡,而是乐观、积极地工作。他说:“假如有事情可做,并且过得愉快,那么,这一年半岂不是足以充分利用的?啊!所谓一年半也是无,五十年,一百年也是无。也就是说,我是虚无海上一虚舟。”[9]庄子在《大宗师篇》中说:“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庄子认为,人的生命之初是自然所赋予的,最终仍要回到大自然,因而人的生命实际上是以无为始,又以无为终。显然,兆民的上述思想是对庄子“死生存亡之一体”观点的继承和改造。兆民还说,“一个人假使七八十岁后才死,可以说是长寿。然而以后,却是永远无限的劫数。假使以七八十年去和无限作比较,那是多么短促啊!于是乎不能不把彭祖看作夭折。”[10]可以看出,这是对《庄子·齐物论》中寿与夭观点的改造。正因为兆民能站在无神论的基础上,吸收和改造庄子生死观的思想,所以他能以顽强的意志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写出《一年有半》和《续一年有半》,为日本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中江兆民还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民本论”思想与卢梭的民权思想相结合,提出了东方的自由民权论。他曾写下“民为重”的汉字横幅,这与孟子的“民为贵”观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1]“得天下者,得其民斯得天下矣。”[12]柳宗元也认为,历史的发展,既非天意决定,也非圣人的意志所能左右,决定的因素是“生人之意”,即人民的意愿和物质需求,并提出了“官为民役”的观点。中江兆民通过西方近代的自由民权论对孟、柳的观点作了新的阐发,指出:“民权是个至理;自由平等是个大义。违反了这些理义的人,终究不能不受到这些理义的惩罚。即使有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也终究不能消灭这些理义。帝王虽说是尊贵的,只有尊重这些理义,才能因此而保持他们的尊贵。中国早已有孟柯和柳宗元看透了这个道理。这并不是欧美专有的”[13]当时日本政治思想界中有一种论调,说“自由”、“民权”、“平等”等思想产生于西方,不适用于日本的近代化。中江兆民为了反驳上述论调,激励日本的自由民权主义者与封建主义势力和思想作斗争,所以重新诠释了孟子等人的“民为贵”思想,提出‘民权”、“自由”思想“不是欧美专有的”,使日本的“自由民权论”更具东方文化的特色更富号召力。中江兆民还用孟子的“浩然之气”观点为其自由观作了论证。他在《东洋自由新闻》的社论中,把自由分为“行为的自由”和“心思的自由”。所谓行为的自由,包括人身、思想、言论、集会、出版、结社、从政等方面的自由。所谓心灵的自由,“就是我精神心思绝不受其它物之束缚,充分发达而无余地。这也就是古人所谓‘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

[14]。

西田几多郎(1870一1945)被称为“目本近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他广泛地吸收了现代欧美各派的哲学思想,构造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其全集达19卷之多,但其中也可明显地看到中国古代哲学的多方面影响。西田小时“喜欢看祖父读过的四、五箱汉文书籍”[15],接触到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化。14岁时,又在年愈七十、学识渊博的儒学者井口孟笃先生处学习儒家经典。高中时,对老庄道家哲学产生了兴趣,他曾以“有翼生”之笔名作文,在学生自发组织的‘尊我会”中进行交流。同学不解其意提出疑问,西田在文中答道:“子独知鸟有翼,而不知人也有翼。子曾闻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戏花之事乎?”[16]表现了庄子似的超凡脱俗、逍遥自由的态度。

“纯粹经验”是西田哲学代表作《善的研究》之中心范畴,它贯穿于西田哲学发展的全过程,是西田哲学的理论基石,而其中也融进了庄子哲学的精神。何谓“纯粹经验”呢?用西田的话说,就是“当人们直接地经验到自己的意识形态时,还没有主、客之分,知识和它的对象是完全合一的。这是最纯的经验。”[17]

显然这种“纯粹经验”的理论吸收了大量西方近现代哲学文化,如德国的冯特的心理学理论、阿芬那留斯的经验批判主义、詹姆斯的“意识流”思想,但其深层仍蕴含有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西田指出:本来物和我就是没有区别的,我们既可以说客观世界是自我的反映,同样地也可以说自我是客观世界的反映。离开我所看到的世界便没有我。这是天地同根,万物一体。“在上述状态下,天地仅有一指之隔,万物与我成为一体。”[18]这种“万物与我成为一体”的思想与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是非常接近的。“至诚”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它由孟子提出,经《中庸》的集中阐发,具有本体论、认识论、道德论等多重意义。西田将“至诚”的思想吸收到其哲学体系并展现在其道德论和认识论之中,如他指出:“去私欲合至诚,此可谓真正的修养。所谓至诚是指与身心打成一团毫无间隙、集中全力的状况。从学问的意义上说,是指在我们的意识内能使活动状态的主观和客观统一融合、全然无别。如此便能达到与天地自然合一、无我的真境。”[19]孟子曾认为,“至诚”能“尽心”、“知性”、“知天”,从而与天地自然合一。西田在这里把“至诚”既看成是致善的修养方法,又作为认识手段,使道德论和认识论得到统一,这是在近代条件下对孟子“至诚”思想的新发挥。西田又指出:所谓至诚,是善行不能缺少的重要条件。耶稣也说,只有像天真烂漫的婴儿一般的人才能进入天堂。“所谓至诚的善,并不是因为通过它产生出的结果才成为善,它本身就是善。”[20]西田在这里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的“至诚”思想相结合,来说明“至诚”本身就是善,这是对荀子的“君子养心莫善于诚”等观点的引申和发挥。有些人接受了西方哲学后,便否定儒家的“至诚”思想,西田严肃地指出其错误,“人们常说个人的至诚往往与人类一般的最高善有矛盾。但是我认为这样说的人对至诚这个名词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21]当然,西田对“至诚”的吸收,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继承,而是经过改造和与西方哲学理论的融合,使其达到近现代哲学理论思维水平,以满足日本民族哲学发展的需要。故他又指出,“人格的内在必然,即所谓至诚,是建立在知、情、意合一之上的要求,并不意味着违反知识的判断和人情的要求而单纯地服从盲目的冲动。”[22]经过西田的精心提炼,“至诚”这一东方思想呈现出更强的逻辑性和时代感。

王阳明的某些思想也给西田哲学较大影响,西田在论述知识的有效性时指出:“正如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那样,充分的知必须行。所有的知识体验之后才能称为真知识(不仅人事的知识,科学上也重视实验)。”[23]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主要是一种讲内心“省察克治”的唯心主义道德修养学说,西田在注重科学的近代知识论基础上吸取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并强调“行”与“知”的

有机联系,用体验和实验来说明“行”。这实际上是对“知行合一”的近代引申和改造。王阳明在强调主观意识的重大作用时,曾举了一个看花之例,即“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24]西田的“自我意识”理论,也借用了王阳明的看花之例,他说:“我们所谓认识事物,不过是说自我与事物相一致而已。在看见花的时候,就是自我成为花了。[25]此外,西田还从中国禅宗的“见性说”、华严宗的“一多”理论吸取了一些思想营养(当然,西由对印度和日本佛学思想也多有吸取)。上述工作使西田哲学在接近或达到世界哲学理论水平的同时,又保持了鲜明的东方文化色彩。

中国古代哲学也广泛地渗透于日本近代经济、文学、科学诸领域。涩泽荣一、夏目漱石、汤川秀树三人的思想和经历均是最好的例证。

一生参与创立500多家企业的‘日本近代企业之父”——涩泽荣一(1840——1931)在回顾自己创业生涯时指出:“我的经营中虽饱含辛苦和惨淡,但常遵孔子之教,据《论语》之旨,故使经营获得了成功。”[26]他7岁由父亲教《三字经》,后从堂兄尾高蓝香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其中《论语》对他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如何吸收西方近代文明,促进日本近代化的思考中,立志要当企业家的涩泽提出了建立集小资本成大资本的“合本组织”(即株式会社或股份公司)的良策。而要使这种“合本组织”顺利发展,他认为,须扫清两种思想障碍,一是日本传统中的空谈修身养性,不讲物质欲求和经济利益的“求义观”;二是西方近代商业和企业活动中出现的尔虞我诈,不讲道德的“求利观”。扫清两种思想障碍的重要法宝就是孔子的思想。

针对日本传统的“求义观”,涩泽以自己的企业管理实践为基础,吸取西方近代注重物质利益、经济效益的思想,对《论语》的一些原文重新诠释,阐发了不同凡响的新义。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27]涩泽指出,一般人认为此语有轻视富贵之义,这是错误之论。若仔细思考,此话没有一点鄙视富贵之义,其旨是告诫人们不要淫于富贵。孔子在这里是指不道德地得富贵,宁可贫穷。如遵守道德得到富贵,绝无妨碍。“对于此句要得出正确的解释,关键是要注意‘不以其道得之’”[28]。涩泽还认为,孔子不反对正当的富,而对于不正当的富和不道德的功名则谓之“于我如浮云”。然而,有些儒者,不明白此间的区别,一说富贵、功名,便不分青红皂白地将它们看成恶,岂不过于草率吗?符合道德的富贵、功名,孔子自己也进而得之。

针对西方近代的“求利观”,涩泽提出了具有东方特色的近代企业文化观——“《论语》和算盘一致论”。“《论语》和算盘,换言之是道德与经济的合一。”[29]一个是古代人生伦理的哲学经典,一个是近代企业管理的计算工具,二者为什么会“一致”或相适应呢?涩泽认为,第一,《论语》讲了很多修身养性之道,特别是讲了许多关于如何处理义利关系的道理。这些道理通俗易懂,很适合经商办企业。第二,经济的发展、振兴,必须有一个好的指导思想作为精神支柱和行动标准。“我之所以爱读《论语》,是因为本来商人是争铢锱之利的,贤者如有一步失误的话,是为利而失道的,更何况商人生活在世俗社会之中,如无防止失误的规矩准绳,那么是很危险的。”[30]第三,“农工商的实业因名教道德而发光”[31]。在明治维新之前,商人的地位很低。“士农工商”,商人排在最后。为了在近代改变这种状况,涩泽提出商人应认真学习《论语》,以《论语》为经商指南,加深商人的道德修养,从而改变商人的大众形象和社会地位。涩泽是位企业家,因而他不仅从理论上阐述“《论语》和算盘一致”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将之运用于自己一生创办、管理企业的活动中去。他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说:“我坚定地奉事孔子的思想,并体会到它与商业、工业、矿山业、制造业及所有事业毫不抵触。”[32]涩泽这里所说的“奉事孔子思想”,是根据西方近代经济思想和自己的管理实践进行改造的“孔子思想”。此外,涩泽还注意培养孔子伦理思想与企业管理相结合的人才,坚持多年亲自向企业员工讲授《论语》,并著有《论语讲义》(七卷本)和《论语加算盘》等书,构成了其企业文化的核心。以至“在涩泽身边及其以后,受其感化和影响,接连不断地涌现出一大批精明强干的‘小涩泽’式的企业家”[33]。经日本新闻界调查,《论语加算盘》至今仍是日本企业家最爱读的著作之一。涩泽荣一的经济管理思想,为具有浓厚的儒家哲学色彩的日本企业文化精神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日本近代的文学也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这里以夏目漱石(1867——1916)为例。夏目漱石被日本学界称为‘日本近代文学的巨匠”。他少时喜欢汉学,曾进入以中国古代经史为主要教材的二松学舍学习。上大学英文专业时,他继续表现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浓厚兴趣,写有《老子的哲学》[34]一文。1907年,他进入《朝日新闻》报社,成为专业作家。日本学者认为:“漱石的思想可以说是在欧洲的近代思想与东方思想的接触过程中形成的。”[35]从漱石的创作来看,他所接触的“东方思想”除了日本思想之外,主要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

漱石的文学作品融进了不少中国古代哲学成分。他在《七草集评》之诗中写到:“洗尽尘怀忘我物,只看窗外古松郁,乾坤深夜闻无声,默坐空房如古佛。”

[36]在《失题》之诗中写到:“往来暂逍遥,出处唯随缘。”[37]在《春兴》之诗中写到:“寸心何窈窕,缥缈忘是非,三十我欲老,韶光犹依依,逍遥随物化,悠然对芬菲。”[38]这里的“忘我物”、“忘是非”、“逍遥”、“物化”均是庄子《齐物论》和《逍遥游》的思想。另外,他的文学作品《我是猫》、《薤露行》、《趣味的遗传》和学术著作《文学论》等多次引用庄子的文辞、典故。他在《题自画》之诗中写到:“起卧乾坤一草亭,眼中唯有回山青,闲来放鹤长松下,又上虚堂读《易经》。”[39]在《无题》之诗中写到:“眼识东西字,心抱古今优,廿年愧昏浊,而立才回头,静坐观复剥,虚怀役刚柔。”[40]可以看出,漱石读过《周易》并接受了《周易》思想的影响。由于融进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成分,漱石的文学作品增加了思想深度和启迪意义,表现出较强的东方色彩。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漱石提出的“则天去私”文学思想与老庄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本世纪初年至20年代,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给日本带来了繁荣的物质文明,但人的精神生活上却出现了“畸形”。漱石在《三四郎》、《其后》、《门》、《过了秋分为止》、《行人》、《道草》和《心》等作品中,尖锐地揭露与讽刺了隐藏在近代人们内心深处的利己主义。经过多年的思索,漱石在去世前的多次谈话和书写中,提出了“则天去私”的思想[41]。它综合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回复自然”论和中国老庄的“道法自然”思想。漱石试图告诫人们,在较为丰富的物质生活中,一定要抛弃虚伪之心、功名之念,保持人们原有的纯朴和善心。漱石的晚期作品《明与暗》就是“则天去私”思想的重要注解。这一思想在日本近代乃至现代的文学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哲学对日本近代乃至现代的科学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这里以日本首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汤川秀树(1907一1981)为例。汤川秀树的祖父是位开过私塾的儒学者,父亲虽说是位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但一向喜爱中国古代文化。受家庭的影响,秀树从小就对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老庄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1929年毕业于京都帝大理学部物理学科,1935年提出一种核力理论,正确预言了介子的存在,1949年因介子理论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回顾自己漫长的现代物理学研究生涯时,汤川秀树指出:“和其他物理学家不同,对我来说,长年累月吸引我,给我影响最深的是老庄等人的思想,它虽是一种东方思想,但在我思考有关物理学问题时,它仍不知不觉地进入其中。”[42]老庄哲学对秀树的物理学研究的影响可从以下三个事例得到说明。第一个是“基元域”概念的形成。秀树指出,1950年他发表了非局域场的理论,想将它作为和实体论、本质论进行综合统一的第一步,此后进行着“恶战苦斗”的多年研究。“其中,我想起了种种东西,成此契机的一个是在基本粒子研究上用新形

式恢复的一般相对论精神,还有一个是想起了长期被遗忘的庄子。尽管时代相隔甚远,然而在将哪一方都可相容的时、空(天地)和作为内在东西的物质、能量(万物)的相互关系问题上,二者有共同点……于是在1966年某日,终于将我的苦心思索结晶为基元域的概念。”[43]这一概念是在相对论和庄子哲学的启发下而创造出来的。第二个是粒子物理学的“混沌”说的产生。秀树指出,他研究基本粒子多年,发现了30多种不同的基本粒子,每种基本粒子都带来某种谜一样的问题,于是不得不深入一步考虑在这些粒子的背后到底有什么东西。“它可能是有着分化为一切种类基本粒子的可能性,但事实上还未分化的某种东西。用所习用的话来说,这种东西也许就是一种‘混沌’。正是当我按这样的思路考虑问题时,我想起了庄子的寓言。”[44]这个寓言就是《庄子·应帝王》中“鯈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的故事,它朴素地表现了要尊重事物本身的客观性和整体性的思想。第三个是他对“看不见铸型”物理法则的确信。秀树说,他曾将物理法则比喻为“看不见的铸型”。例如电子,不论在何处、何时形成的电子都具有完全相同的质量和电荷,这是自然界法则性最基本形态的一种体现。他在反复读《庄子》时,发现了《庄子·大宗篇》中“大冶铸金”的比喻,它寓有自然规律决定一切天地造化的思想。秀树说:“庄子认为人在巨大的天地之中,是由肉眼看不见的铸型铸出时,到时又重铸成别的东西,将此比喻成生死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以超越死亡。与其作人类来看,倒不如说将此看成是基本粒子的生死问题。尽管这是古代庄子的思考,但与我的思考极其相似。在我看来,庄子是一位真正了不起的思想家。”[45]

另一方面,老庄的某些思想经过汤川秀树的积极改造,成了其科学方法论中的有机成分。第一,关于“非常道”的相对性思想。《老子》开卷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秀树指出,“真正的道,即自然法则,不是贯例之道,常识之理,真正的名或概念,不是常见之名,常识性概念。”[46]“秀树的诠释与哲学史界的解释不同,但从思想实质来说,还是与老子哲学精神相通的。自然科学就是在不断淘汰旧概念、旧理论,创造新概念、新理论的过程中发展的。第二,关于“知鱼乐”的直觉思维。秀树指出:“直觉能力在古代的希腊天才和中国天才那里都是天赋极高的。”[47]他特别欣赏《庄子·秋水篇》中的“知鱼乐”寓言,认为“庄子和惠子的问答表现了与科学的合理性和实证性有关的看法。……尽管我自己是位科学家,但与庄子所说具有很强的同感。”[48]在60年代当有人请秀树题字时,他常写“知鱼乐”三字。为什么汤川对“知鱼乐”的典故如此钟爱呢?因为逻辑证明和实验方法在基本粒子研究中有一定的局限。当时物理学家最感困惑的是所谓基本粒子的真正本性和内在结构。因为很难用实验手段来直接

识别这样的细节,故秀树指出,我们要把握住基本粒子的结构,虽不会像庄子知道鱼的内心那样简单,但为了做到这一点,也许必须采取冲破现有知识框框的奇妙思维方法。这种“奇妙思维方法”就是经过科学地改造、提高了的庄子“知鱼乐”一类的直觉思维方法,它可以弥补逻辑和实验方法的不足。第三,关于《庄子》寓言中的类比思维。类比是由两个对象内部属性关系的某些方面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可能相似的推理方法。汤川秀树指出,类比“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擅长的一个领域。表现类比的最古形式就是比喻。”[49]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具浪漫色彩的哲学家,他主要依靠比喻或类比来论证哲学问题。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本文前述的“基元域”概念、“混沌”概念、“看不见的铸型”思想,就是秀树在现代物理学领域成功地运用庄子类比思维的尝试。第四,关于“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秀树指出:“在老子和庄子那儿,自然界却一直占据着他们思维的中心。他们论证说,脱离了自然的人不可能是幸福的。”[50]这实际上以老庄哲学为例,肯定了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方式。作为一位治学严谨的著名科学家,他并没有任意抬高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思维方式,也没有贬低西方注重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而是认为“二者只有互补,才能成为科学的思维方式”[51],这样才有助于现代科学的发展。

长期以来,国际科学界有一种错误的观点,即认为东方思维方式不能适应自然科学的需要,只会阻碍科学的进步和发展。“汤川现象”在现代科学家中引起了极大震动,许多科学家重新思考了东方文化及其思维方式。如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海森伯,原将科学研究的理论源泉仅仅放在西方文化上,后又补充指出:“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日本科学研究对于理论物理的巨大贡献可能是一种迹象,它表明在东方传统中的哲学思想与量子力学的哲学本质之间有着某种确定的联系。”[52]应该说,这既是对汤川物理学的深刻认识,也是对东方文化主要是中国古代哲学合理性的充分肯定。

众所周知,日本近代实行“文明开化”的政策,西方文化迅速而全面的传入,对日本的经济、政治、文学、科学、哲学产生了巨大冲击。本文上述的日本近代文化精英几乎都赴西方学习、考察或工作过,直接接触到西方文化。但为什么中国古代哲学仍对他们产生了积极影响呢?

首先,以儒学为代表的许多中国古代思想是日本近代“和魂”中的重要部分。自王仁于公元285年携《论语》入日本起,经过一千多年日本历代学者的吸收、消化,尤其是随着儒学在江户时代(1603——1867)的兴盛和普及,中国古代哲学

的某些思想已深深积淀在日本民族的社会心理结构之中,渗透在广大人们的观念、行为、习俗、信仰、思维方式、情感状态之中。日本学者认为,“明治以后的‘和魂,则将过去的‘汉才’亦包括在内,形成一广泛圈的概念。”[53]在这具有复杂成分的近代“和魂”体系中,与属于宗教思想的神道、佛教和崇拜古典、信奉神话的“国学”相比,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学有其特有的长处,即它一方面是注重现实、关心社会、“积极入世”之学,另一方面又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内容上涉及自然观、方法论、伦理观、社会观等领域,因而它对日本近代知识分子影响颇大,成了日本近代文化的东方理论来源。

其次,日本近代化需要的是与之相适应的融合东西方文化的近代文化,而不仅仅是纯粹的西方文化。虽然日本的近代化以赶超欧美经济发达国家为目标,但它又是在与西方各国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习俗、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故西方的文化并不完全适合日本国情。日本在此方面有过深刻的经验教训。明治初年,以福泽谕吉为代表的一批启蒙思想家曾兴起一种“脱亚”的思潮。他们认为,日本要实现近代化,“一切万事皆采近时西洋之文明,……将出一新转机,此主义唯在‘脱亚’二字”[54]。所谓“脱亚”就是彻底摆脱乃至抛弃构成了日本国民精神重要内容的儒学思想。福泽等人的本意是试图加快日本的近代化,但历史的发展并非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与“脱亚”思潮紧密相连的是“鹿鸣馆欧化主义”风潮,此风潮盲目模仿欧美的文化,建立西式宾馆——“鹿鸣馆”,馆中的一切活动全仿欧美形式——身着西洋服,食用西洋餐,狂跳西洋舞。甚至出现了“浴池有自由澡塘、自由温泉,点心有自由糖,药店有自由丸,饭店有自由亭,其他有自由洋书、自由跳舞、自由帽子”[55]等等机械地移植西方思想文化的极端现象。这种欧化主义思潮在理论上当时就受到了日本一大批学者的批判,在实践中也遭到失败。曾极力主张“脱亚”论的启蒙思想家如加藤弘之、森有礼、中村正直、西村茂树等后来也认识到了当初思想的片面性,纷纷倒戈,又大谈儒家的近代意义和作用。如西村茂树最初接触到西洋思想时,非常崇拜,几乎要把儒学全部扔掉,但他后来逐渐回到儒学,并以西方的实证主义、功利主义与儒教的伦理思想相结合,提出了一种颇有影响的“日本道德论”。即便是系统地提出“脱亚”理论的福泽谕吉本人,晚年对孔子和儒学的态度也有明显变化。他在60岁时出版的随笔集中指出,“可以说孔子为道德之圣,牛顿为物理之圣”[56],将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与西方近代文化的精英相提并论。被称为‘日本的康德”的哲学家大西祝(1864一1900)曾指出:“我国今日之学者,要弄清中国思想,探究印度思想,通晓西方思想,以为我国将来着想”,“如若在我日本开创某种特别的新思想,那也必将是在其斗争和调和之间完成”[57]。西田几多郎更清醒地认识到,“哲

学的学问形式,我以为不可不学于西洋,而其内容则必须为我们自身的东西”,“必须为几千年来孕育我们祖先而来的东方文化的发扬光大”[58]。众多学者所见略同,说明改造儒学、融合东西,是日本近代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从上述情况看,中国古代哲学在日本近代史中至少起到了以下积极作用:第一,中国古代哲学是日本近代初期接受西方文化的基础。西方文化是日本近代文化形成的前提,但它要传入日本,必须有一个文化基础,否则难以生根。不论是西周所介绍的知识论、心理学和“哲学”、“理性”等范畴,还是中江兆民所宣传的自由民权论,都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哲学是日本近代思想家接受和传播西方文化的重要基础。日本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家幸德秋水也直言不讳地说,“我是从儒家进入社会主义的”[59]。日本著名思想史家源了园从更广的角度指出,明治维新前后,日本有人把朱子学的“理”(经验性侧面)和西洋的自然科学相结合,有人强调“理”这一概念的价值性侧面,接受了国际性的自然法思想,有人依据儒教“天”的观念,接受了国际平等和天赋人权的思想,“重要的是这样的历史事实,即不是用儒教排除近代思想,而是以儒教为基础接受它们”[60]。

第二,中国古代哲学构成了日本近代文化中的有机成分,丰富了日本文化的个性。日本近代文化不是全盘的西洋文化,而是东方和西方、古代与近代文化的统一体,而中国古代哲学是这统一体中的有机成分。这从前文的阐述中即可得到证明。

第三,中国古代哲学经过创造性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本近代化的发展。当日本近代化的历史车轮刚刚开始运转时,福泽谕吉曾断言,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学“只是在古时有贡献,时至今日已经不起作用了”[61]。这是一种很有影响的传统观点。西方学者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与《儒教和道教》中也认为,与新教伦理的方向恰恰相反的儒家伦理,不利于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生。然而事实胜于雄辩。涩泽荣一积极学习西方近代的经济理论,以企业管理实践为基础,将儒家经典《论语》作其企业之魂,一生创建500多家大型企业,为日本近代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无独有偶,1936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经济系、后担任日本协和银行会长的色部义明(1912一?)也把《论语》视为“不误人生、经营的永恒原则”,将孔子思想运用到自己的金融事业中,取得了巨大成功,故日本学者称之为“涩泽第二”[62]。其实,日本经济界中不止一个“涩泽第二”,而是有一大批用儒家思想(或《孙子兵法》)来指导自己企业集团的领导人,以至国际上有人将日本经济成功的现象极言之为“儒家资本主义”模式。至于西周、中江兆民、西田几多郎、夏目漱石、汤川秀树等运用中国古代哲学在日本近代哲学、文学、科学上所做的贡献,更是难以否认的。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本文所列举的日本近代思想家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态度并非简单地套用,而是基于日本近代化的社会实践,借鉴西方近、现代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他们在吸收与改造中国古代哲学以运用于日本近代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对于我们今天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如何进行文化建设,如何使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2期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周 昌 松 日本是我国的东方近邻。据文献记载,从公元前一世纪的汉朝时侯起,中日两国就开始了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两千多年以来,中日两国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但是在古代,基本上是中国文化影响了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学西方,欧美文化影响日本社会,日本文化又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日本的语言文字、文学、宗教以及社会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无不深深打着中国文化的烙印。日本语言文字的构成,除少部分外来语以外,主要是汉字和利用汉字创造的假名。本来汉字也应该属于外来语,但是由于汉字使用的年代久远,日本人民已经不把汉字看作外来语,而是日语的组成部分了。中国文化作为日本文化的母体,传入扶桑后,被日本民族吸收、扬弃和发展,创造出了今日独特的日本文化。在古代,孤立于大陆之外的日本列岛,社会的进步是极其缓慢的。中国社会发展到秦汉时代,经济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了,日本列岛还处于原始社会状态。那时侯,日本民族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到了西汉初期,通过朝鲜半岛渡海进入日本的中国人,带去了中国古代的文明,带去了汉字。汉字的用法、词义及音韵之丰富,使当时的日本人感到惊异万分。日本人通过自己的智慧和不懈努力,吸收消化了汉字,把汉字的字音、字体、字训、用字法、表记法及词义与假名文字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日本的语言文字。通过吸收中国的语言文化,使日语大大地丰富起来,从而使日本步入了文明社会。 在历史上,我国居民曾有五次大规模地迁往日本。第一次是日本弥生文化初期,不仅带去了汉字,而且带去了农耕技术和铁器制造等;第二次是东晋南北朝时期,相当于日本古坟时代中期,日本曾出土了大量这一时期大陆文化的马具、陶器和锻刀等,养蚕、造船、金属工艺、土木建筑等技术和儒教,也是这个时期传去的;第三次是六世纪,中国移民带去了纺织和佛教、法律知识等,成为大化革新的动力;第四次是奈良时代,人数少于前三次,大部分为僧侣;第五次是镰仓时代末期,即我国南宋末和元朝初的历史时期,大批禅僧去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大陆上的每一次移民都对日本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孔子,这位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华两千年。作为中国文明史上的圣人,他创立的儒家学派于公元四世纪传入日本后,对日本人的思想和信仰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日本的文学史上,出现了许多反映儒家劝善惩恶思想的作品。到江户时代,孔子作为“先圣”而被幕府尊崇,幕府将军吉纲所建的汤岛圣堂,实为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堂。吉纲倾倒于儒学,建成孔庙“大成殿”,并亲自在此讲解“论语”。现在,汤岛圣堂作为历史古迹,依然座落在东京都的御茶水。圣堂里有座孔子像,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孔子像。堂内学术机构斯文会,自明治至今,一直以圣堂为根据地,以继承和传

中国近现代史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 程 论 文 学号: 2015年11月25日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 中国和日本都地处亚洲东部;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日本为中国之东邻,隔海相望,有史以来,日本即以吸取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生长的活力,从而使自己不断向前发展。因而中日两国的交往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代中日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事件开始,距今已有2000多年。 在中日关系史上,既有2000多年的中日两国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友好交往史,也有70年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付出沉重代价的不幸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2年日本独立,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两国正式开始平等交往的新起点。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日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蕴含着两国关系错综复杂的根源和两国关系巨大发展潜力的源泉漫长的中日关系史从古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可以划分为3个历史时期:一

是在2000多年中占主流地位的中日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时期;二是近代日本侵华70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三是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行来时期。 (一)古代中日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 古代的中国文明不仅仅是东亚的文明中心,在近代西方文明兴起之前,也是世界上最先进且具有影响力的文明。作为近邻,日本曾经不断接受中国文明的洗礼。很早以前就有徐福东渡的古老传说,据考古发现,远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日两国已有交往的关系,这都说明中日两国人民交往历史的悠久。 在约2000年间,日本需将学习中国的政治与文化列为国家事业。尤其隋、唐时代。中日往来比较频繁,日本不断向中国派“遗隋使”“迢唐使”、学问僧等到中国学习,从中国吸收、引进了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甚至中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一些制度、规章,亦被日本照搬、借用或参考、借鉴。此后,宋、明时代,中日两国的通商往来也比较频繁。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日两国互相借鉴,共同进步,截至现代西方文明进军亚洲前,日本一方面从属于中国的文明圈,另一方面,又作为岛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二)近代时期日本的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发生在中国的鸦片战争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标志着两国的历史进入以发展资本主义为内容的近代史时期。近代发端,中日两国有着几乎相同的命运。但是由于西方帝国主义侵略重点不同,由于中日两国的当政者面对西方侵略的措施有异,两国的发展道路却截然相反,中日两国的关系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 (1)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 (2)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列强的重要成员之一,妄图灭亡并独吞中国。 (3)抗战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闰,中日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 (三)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往来 战后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并逐渐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后,进行了历史性的民主改革,特别是制定了和平宪法,保证了日本的和平发展。中国的变化亦翻天覆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宣

浅谈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及个人见解

浅谈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及个人见解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日本的文化起源于历史上的中国。而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最广泛的,古代的日本在政治和文化领域上都吸收了唐文化,继而逐步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带有鲜浓中国意味而又独特的日本文化。 唐对日本的文化影响真是广泛,在政治上,日本留学生归国后,效仿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逐步建立起封建制度;在文化领域,日本大量吸取了唐朝的文化,仿效唐的教育,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也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在生活习惯上,也习染唐风,学会唐朝制茶方法,后发扬光大,形成独具风格的茶道,日本人也在重阳节登高,日本的传统服装和服也是由唐朝服装改进而来,他们还向唐朝学会了制豆腐、酱油、榨糖、缝纫等工艺,围棋也于此时传入日本。唐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正如日本一位汉学家内藤湖南所说:日本民族未与中国文化接触以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像碱水一样,日本民族和中国文化一接触就成了豆腐了。这深刻地说明唐朝对日本的影响是多么大--它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日文化的比较学习,使我们感受到了唐与日本交往中所显示的强盛,同时还感受到日本民族是一个非常善于向先进文化学习的民族,这种好学精神有利于推动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唐日友好往来的历史也告诫后人,只有和平友好往来,双方民族才会共同进步鉴真大师的东渡为日本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不仅对日本佛教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建

筑、雕刻、医学、文学、印刷等方面的建树和影响也极为显著,尤其是为发展中日文化交流和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展览,我们将全面了解、学习鉴真精神,大力弘扬鉴真精神,进一步促进扬州与日本在经济、文化、学术等各方面的交流,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攻坚克难,加快崛起,为实现“两个率先”的伟大目标而奋发有为。 在文化的本源上,日本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是相近的或相通的。公元754年,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而深远,日本人民称鉴真为“日本文化的恩人”;日本在汉字传来前没有自己的固有文字等等,说明了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渊源。 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人有着独特的眼光,他们会吸收许多国家的传统文化并改革创新形成自己的文化。例如像日本学习中国儒家文化, 中国的“忠”意味着对自我良心的忠诚。“忠”本身和“义”联在一起。在日本,“忠”是“臣对君无条件忠诚”,意味着家臣必须无条件的为主君献出一切,包括生命。这与天皇万世一系的政治制度是相一致的。也正是因为日本儒学强调这种无条件的绝对“忠诚”,失去了中国儒学中的人本思想,而增加了凶残和野蛮的一面,为以后的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体系的形成埋下了祸根。唐文化博大精深。日本不仅从作为思想体系的儒学中吸收、借鉴,还从文化的各个方面参考、改良。 谈到儒家思想,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中欧你改过的富佛教思想对日

日本人笔下的近代中国_以德富苏峰的两部中国游记为视角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2011年第1期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总第198期) 专题研究 日本人笔下的近代中国 ———以德富苏峰的两部中国游记为视角 赵 苗 摘要:日本近代著名社会评论家德富苏峰曾于1906年和1917年赴中国考察,其足 迹遍及中国的大江南北。德富苏峰在其所撰写的中国游记中,披露了日本实行海外扩张的战略思想, 体现了日本人十分复杂的中国观。游记中不乏对中国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的记载,同时也有对中国政客的访谈及对中国时政的分析,从当时日本主流阶层的视角透视了纷繁复杂的近代中国社会。关键词: 近代;日本;中国游记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1)01-0129-05 收搞日期:2010- 11-20作者简介:赵苗,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北京100089) 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的数量十分丰富,这些中国游记的性质大致分为三种, 一是纯粹的有关中国文化与风土人情的旅行游记,二是具有明确政治军事目的的勘察记,三是旅行见闻与军事勘察相结合的杂记。在这些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中, 德富苏峰(1863 1957)的《七十八日游记》与《中国漫游记》是两部代表性作品,两部游记分别写于1906年和1917年, 是德富苏峰亲自赴中国考察游历的记录。通过游记可以看出,当时德富苏峰“海外雄飞”的战略思想与舆论导向已经完全形成,事实证明此后日本的海外扩张战略与德富苏峰的思路完全吻合。 德富苏峰1863年1月出生于日本熊本县一个纺织商人兼村长家庭, 1886年他以《将来之日本》一书一举成名,从此开始在日本的新闻界与 政界崭露头角。1887年1月他创立了民友社,2月创刊了《国民之友》月刊杂志,当时仅创刊号就发行了7500册,第10期后销量达10000册。1890年德富苏峰创刊《国民新闻》,1892年著有《吉田松阴》,1893年发表《大日本》一文,1894年出版了宣传其海外扩张理论的重要作品《大日本膨胀论》,逐步成为把持日本舆论动向的核心人物。德富苏峰在近代日本受到了广泛的追捧,被称为继福泽谕吉之后的第二大思想家、史学家,对日本统治阶层的决策和普通日本国民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德富苏峰的《中国漫游记》与《七十八日游记》两部游记为主线,对这些游记中的北京形象加以阐释,借此考察近代日本对中国观的变化与演进。 9 21

中国和日本的比较

中 国 和 日 本 的 比 较 经济121班 1223150101 蒙娜

中国和日本的比较 一、社会制度的区别 (一)、总体社会制度区别 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日本:资本主义 (二)、政治制度差异 中国:我国现代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日本:日本实行以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议会内阁制。天皇为国家象征,无权参与国政。国会是最高权力和唯一立法机关,分众、参两院。内阁为最高行政机关,对国会负责,首相(亦称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选举产生,天皇任命。 (三)、政治文化的差异 中国: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国际主义思想。国际主义体现在外交上,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日本:日本主义作为日本政治文化中的重要特征,与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国际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日本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实质是强调大和民族的优越性,主张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不仅排外,且为了本国利益不惜侵略他国。 二、经济体制的区别 中国:从经济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 从政治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从奋斗目标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 日本:第一,政府通过规制对经济实行干预是日本战后经济体制的一个突出特点。第二,政府在工业部门的规制逐渐被弱化。第三,金融系统作为资源集中动员的工具,服务于赶超战略。 三、经济发展模式的区别 (一)、发展模式差异 中国: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2.从传统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和新成本优势。3.在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巨大压力下形成环境友好型与节约型社会。 日本:日本经济增长的动力: (1)技术进步:吸收和创新使得日本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2)劳动力 (3)企业家精神:日本的企业家除了盈利之外,还积极承担部分社会责任,这使得日本的经济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发展。 (4)政策与制度:日本政府扶植私人企业。

中日礼仪差别

中日礼仪 对于日本这个国家,他与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日本的许多文化习俗似乎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中日之间也存在着泾渭分明的差别。历史的发展证明,中日的文化传统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各自的礼仪文化方面更是显示着强烈的民族性特点。 在日常交往中,见面礼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礼仪修养,在中国和日本都是如此。中国的见面礼可分为握手礼、鞠躬礼、致意。在中国,握手是一种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与他人握手时,目光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在一般社会交往中,人们往往采用招手致意、欠身致意、脱帽致意等形式来表达友善之意。在日本,见面时多以鞠躬为礼,并且对鞠躬弯腰的幅度有十分严格的规定,鞠躬弯腰的深浅不同,表示的含义也不同。日本人初次见面对互换名片极为重视。初次相会不带名片,不仅失礼而且对方会认为你不好交往。互赠名片时,要先行鞠躬礼,并用双手递接名片。 在商务礼仪上,中日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在商务活动过程中,中国人在讲话过程中不做夸张的动作或者面部表情, 而且不欣赏别人做出类似动。日本人在商务活动中很注意名片的作用,他们认为名片表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因此总是随身携带。日本商人比较重视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他们在商务谈判中十分注意维护对方的面子,同时希望对方也这样做。而商务之后或者之前的娱乐是商务活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日本商人经常邀请他们的商业伙伴赴宴,宴席几乎总是设在日本饭店或夜总会里,十分丰盛,往往要延续好几个小时。在日本,互相赠送礼品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交际礼仪。日本人无论是访亲问友或是出席宴会都要带去礼品,一个家庭每月要花费7.5%的收入用于送礼。到日本人家去作客必须带上礼品。日本人认为送一件礼物,要比说一声“谢谢”的意义大得多,因为它把感激之情用实际行动表达出来了。中国人的礼文化更是源远流长。而现在的社会更是无礼不行的,不管是人际交往还是商业之间的合作,都是离不开送礼。中国人送礼讲究礼轻情意重,喜欢将送礼的态度及言谈举止做到最好以打动人们的心意。 饮食礼仪是各民族礼仪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饮食礼仪,由于地域辽阔,饮食礼仪繁多且各不相同,但大部分还是通用的。比如用餐时主人长辈先食,不伏碗吃饭,不举碗喝汤,不用筷子搅拌热汤,不伏汤而饮。任何餐具反扣的行为被视为不礼貌。在中国,吃饭或者喝汤的时候是不能发出声响的,但是在日本,发出声响不仅不忌讳反而欢迎。因这种行为往往被认为是用膳者对饭菜的赞美或吃得香甜的表现。受款待的时候,在中国要稍微剩下一点饭菜。这个是“我吃饱了”的意思。但是在日本这个则是“这个不好吃”、“我不喜欢吃这个”的意思。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 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日本的诸多礼仪都与中国许多相同之处,但是又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主要还是源于两国文化传统差异。中国的礼仪主要来自儒家思想。儒家学派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巨大影响。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道德意识规范起来。形成了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礼仪道德体系。中国的“礼”的本质更在于实现一种非法律维持的社会组织方式。 日本人的礼仪文化中强调和,主张人人安守本分。这种思想的本质与中国儒家思想是相

日本动漫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

80年代出生的我们,是泡在日本动画中成长起来的。从《铁臂阿童木》,《一休》,《花仙子》到《SLUMDUNK》,《浪客剑心》,《Cowboy Bebop》,可以说日本动画给我们带来了无数快乐的回忆。但是动画作为一种人文思想的表达形式,也在时时刻刻向我们灌输着日式的思想观念,其中有好的,比如说强调团队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但也有能吃坏脑子的,比如上文提到的流行于日本战争主题动画中的“泛正义论”思潮(即“战争没有绝对的对错”这一思想)。而后者往往更具有欺骗性,也最容易让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下来。譬如,“泛正义论”在中国少年动漫爱好者中就有相当的市场。曾经看过一篇由一位动漫爱好者撰文的名为《隐藏在日本动画深处的东西》的文章,其中这样写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生活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中”。就这样,日本人改编的达尔文理论被当作了圣经,而布道的人却毫无知觉。 走在街上,如果你随便问一个孩子:你最喜欢看什么动画片? 我想回答大同小异,那就是日本动漫。 如今,电视上播的,网络上传的,甚至是书籍上画的,都是日本动漫占大部分。先是《哆啦A梦》《樱桃小丸子》,接着是《四驱兄弟》《七龙珠》《百变小樱,现在还有《火影忍者》《海贼王》等。数不胜数,随口都可道来。而那些日本动漫迷,更是不可计数。可见,日本动漫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是有很大影响的。 一部日本动画片,少则几百集,多则上千集。总之,没有个百来集是上不了电视的。这些动画片,赚的就是孩子们的时间,孩子们的精力。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希望。若是扩大到整个国家来说,就是在摧毁国家的未来。 这是文化战争。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没有了武力战争,更多的则是文化战争,精神文明的战争。文化战争比武力战争更可怕。这是日本国向中国发起的又一次“侵华战争”。只有国民自觉抵制,才能不被打败。 家长们,孩子们!行动起来吧!别让日本动漫侵蚀了你的大脑! 日本动漫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 摘要 随着动漫的引进,尤其是日本动漫,与我们青少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为了客观了解青少年学习生活受日本动漫的影响,我们拟此课题,希望为社会提供一份引导青少年的参考。 日本动漫业在中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对我们的青少年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日本动漫在中国身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我们针对这一现状拟此课题,目的在于让青少年能在众多日本的动漫中有选择性地从它们的身上有所借鉴。 我们通过了解电脑、日本动漫发展的概况;并通过制作调查表、调查问卷等了解青少年对日本动漫的态度和心理,获取资料;初步整理,请教老师专家,分析典型事例;查阅社会心理学的相关书籍,分析青少年在对于日本动漫的心理状况;成果汇总,根据调查表、调查问卷及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得出了动漫对青少年的影响的成果。 我们的结果表明:日本动漫对青少年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日本动漫有利于我们了解各国文化,它涉及的范围广,包括科学、历史等,它以青少年喜欢的方式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调剂了我们在学业中的重负;但同时有些同学沉迷于动漫,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动漫上,以至于荒废学业,使得学习成绩退步。

论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论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纵观历史,中国与日本的关系既有合作又有摩擦,双方关系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其摆动幅度之大世界少有。近代中国与日本可以说是水火不容,南京大屠杀,371毒气,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事件使得中国人对日本人恨得是咬牙切齿,但随着事件的推移,中国对日本的关系缓和了不少,不过中国人对日本的仇恨是不可磨灭的。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越来越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维系的底部。 当今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可谓复杂之极,由于历史原因,日本垂涎中国的资源和领土,用他的鼠目寸光发动了侵华战争,犯下了种种罪行,导致了中华民族难以释怀的仇日情节。但是笔者在此认为,事实就是事实,已无法改变,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于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虽然说经济上的合作拉近了两国的关系,但理由一还有不小的差距。而且日本在政治对中国的态度是极其强硬的,使得中国人对日本的反感越来越大。近几年中日两国的首脑一直没有实现互访,虽然说距离不是问题,不过这对于两个尽在咫尺的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经济上的往来这只是利益上的需要,政治上的问题才是中日关系的关键。而且政治上的不和睦将会导致以后几十年甚至永远中国和日本是敌对的关系。所以政治上的改革才能给中日关系带来希望。 历史问题迄今已只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日本不能在彻底深刻的反省,总结近代侵华战争的前提下早日面向未来,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大憾事。现在日本的政策决定了他是亲西方的,这也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笔者认为日本不会永远亲西方,因为日本继承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日本骨子里一直流淌着中华的血液,日本的野心是由于日本客观的自然条件决定的,日本面对的民族存亡与中华民族很相似 也许未来日本与中国会爆发战争,笔者认为战争的发动取决于日本,因为中国无意日本狭小的领土和匮乏的资源,而中国的领土和资源也许是日本垂涎若渴的,如果日本的决策层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应该能认识到发动侵华战争是最不明智的选择。但受到损害最大的是日本自己。这成为日本与周边国家建立互信的一条鸿沟,也使日本在成为“普通国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席位,在世界上发挥其与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作用等问题上无法取得中韩等国的由衷支持。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这种逆转对后来中日关系造成的影响 其程度之深,时间之持久,范围之广泛,无论怎样估计也不为过分。与历史问题相伴而来的还有两国在台湾问题,领土问题以及日美安保问题等分岐。这一系列原则分歧的存在,再加上今年数起具体事件的发生,如参拜靖国神社问题,钓鱼岛事件等等。 中国和日本在近年来崛起是比较迅速的,两强并起。在亚洲。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都在上升过程中,是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日本迟早要成为政治大国,这与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上面已经提到日本跟中国文化相似,没有被西方所同化,而中国无意与日本为敌,虽然历史造成的痛苦无法抹去。但双方同时向前看才是最重要的,日本的经济和技术可以帮助中国富裕起来。而中国可以促进日本的高技术产品的消费以及基本产品的供应。中日两国告别了“一强一弱”的时代后必须适应相互容忍和接受对方。

谈对日本文化的理解.

我看日本 大和民族真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民族。无论是《菊花与刀》还是《樱花与武士》 ,许多国内外的学者似乎都想靠着二手三手的资料和几年的旅日经历, 清晰的描述日本社会的演进, 但这似乎太难了。一个种族的优越性也好, 民族的劣根性也罢, 似乎不是旁观者能够准确体会的, 也不是身在其中的该国国民所能准确概括的。就我个人而言, 日本, 是一个让我敬佩让我愁的国家。 之所以敬佩。原因有三。 其一,日本人好学。谁强跟谁学,学得也很灵活,见风使舵,不在一棵树上吊死。古代中国强,那跟中国人学。学制度,大化改新;学宗教,弘扬佛法;学文化,文字、服装、舞蹈、饮茶。但是有一点他没学好, 中国的科举制度它没学, 这给日本后来的历史造成了很大影响。没科举意味着官职是世袭罔替的,这也是导致日本天皇式微,幕府强大的原因之一。到了近代,中国不行了,美国鬼子找上门了,那人家就跟美国学。人家不耻“上学” ,不惜一切代价的学,学最好的,哪个国家的好东西都藏着掖着想垄断是吧,那我“偷师” 。比如说, 德国啤酒最好是吧, 那人家就派个人去德国慕尼黑的啤酒工厂里工作, 那哥们也忠于天皇, 成天下了班没事就往厂子门口等着, 等着往总经理的汽车上撞, 只为了尽快结识总经理, 进入管理层,拿到配方。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这种不择手段的“学习”真的是让我大受刺激。我个人认为这种学习精神值得全世界学生、学徒发扬光大。可是感觉中国的传统总是在宣扬“不耻下问”的难能可贵,历史书上动不动就说古代多么多么辉煌,什么什么领先,不知是适度的民族自豪感还是过度的民族自卑感。 其二,日本人能创新(但不是原创。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学生考试一样,我刚开始抄你的是吧, 但是全盘照抄之后我再自己琢磨琢磨, 稍微一改进就把你超越了, 考出来的分数比你还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起点高,发展快啊。刚开始不知道怎么造汽车、造电视吧,但我几年之后就比你强,东芝、松下、索尼、夏普……带电的、顶级的全是日本货。我质量比你好,款式比你新,用料比你少,价钱比你高,就是卖得好!

浅谈中日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的差异 班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132 姓名:薛珂珂 引言: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在吸收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自己独的语言和特有的文化。反映中日文化差异最突出之处,在习俗方面,如,见面问候的差异:在中国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过握手来表达问候;而日本人之间问候,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其次就是在饮食方面的差异;最后是两国在节日上的异同。 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有“一衣带水,两襦咫尺”之称。但是日本是日本,中国是中国.日本的文化不是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也成不了日本的文化.假如非要说什么日本的文化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继承者恐怕不仅是不尊重中国文化,也是对日本人的极端不尊重.所谓大化改新前后,日本大规模吸收中国唐朝文化,并利用汉字造日文,大规模吸收中国的技术和制度,由此得出中日文化同宗同源,是极不负责的想法,既对中国不负责,也对日本不负责。日本曾吸收中国文化这不错,但理智的来说,中日的文化只是略有历史遗留下的少许相似之处,不能相提并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中日文化的异同之处。 一.中日习俗中“见面礼”比较

中日两国都被誉为“礼仪之邦”。让我们看看两国在这方面的异同: 在中国,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握手来表达问候。与人初次见面,熟人久别重逢,告辞或送行均以握手表自己的善意,因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礼、告别礼。有时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向人表示祝贺、感谢或慰问时;双方交谈中出现了令人满意的共同点时;或双方原先的矛盾出现了某种好的转机或彻底和解时习惯上都是以握手为礼。这样既可以表现出人们的基本礼仪,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礼仪来化解一些矛盾,使大家可以和平相处。 而在日本,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鞠躬也有很深的学问,地位低的人首先鞠躬,而且鞠得最深。鞠躬鞠得愈深,鞠得愈久,所表示的尊敬、感谢、恳、敬意、谦恭、悔悟等等的程度就愈强烈。 二.中日“饮食”比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日两国在饮食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的异同之处。 相同方面 1,中日两国的主食都以大米为主,大米在中日两国饮食文化中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均认为大米是理想的主食。中国是农业大国,南北方人都喜欢吃大米,特别是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而且这一习俗历史悠久。北方人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制,虽以小麦、小米、大豆等杂粮为主,但如有大米也很爱吃。而日本自古以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加之气候土壤适宜稻米生长,所以整个大和民族一直食用大米,并把大米品种改良得好吃、好存,使日本民族以大米为主食,并钟情日本大米。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两襦咫尺”,自古交往密切。日本文化秉承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的起步发展沿袭了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民以食为天,在饮食方面,中日两国的主食都以大米为主,大米在中日两国饮食文化中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人都喜欢品茶,都把喝茶当作一门艺术;中日两国都喜爱书法并在书法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很努力发奋,自强不息,还有,两国都很重视文明礼仪,都是“礼仪之邦”,但是,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又有一定的差异。 首先,从整体上来说,中国文化属于辩白文化,而日本属于道歉文化。日本人喜欢表达歉意,比如受到别人帮助就习惯说“对不起”,这种“道歉”并不仅仅是狭义的道歉,更重要的是对他人帮助自己而给他人带来麻烦而表达的歉意,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谢谢”,然而日本人所“对不起”的频率却远远高于说“谢谢”的频率,这种情况就是由日本的“道歉文化”而致。中国人喜欢“解释”,尤其在犯了错误之后,通常情况下会首先解释原因。这种解释原因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说明自己所犯错误对他人造成不便的无意性,并不是刻意的不尊重,因而也相当于道歉。但是,众所周知,中国人好“面子”,所以“作解释”也有为自己开脱,寻找借口的成分,而这种情况是由中国的“辩白文化”所致。总体而言,文化不同,对待同一件事情的态度也不同。比如一个学生迟到,在走进课堂里的时候,中国学生会首先向老师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而日本学生会首先向道歉同时要鞠躬,两种不同的表现本质上是由两种不同的文化性质和文化背景决定的。 第二点是从中日文化背景下人的成长与社会方面进行比较。在社会大背景下,日本崇尚“自由合理”,而中国崇尚“奋发图强”。 首先是少儿时期两国国民与社会的关系。日本总体呈现少子化趋势并面临保育院超员现象;日本的专业主妇减少,政府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这些是日本现如今的社会形式。在教育方面,日本实行轻松教育,重视社会规范的引导崇尚的是团队化的生活方式。日本孩子注重就培养团队化生活方式和观念,讲究合作和团结,“重在参与,不强调争第一”。中国不同于日本,中国人口持续快速增长,政府鼓励计划生育政策。由于少儿多,相应的幼儿园数量庞大,因

中国与日本近代化道路的比较研究

中国与日本近代化道路的比较研究 (姓名:徐晨皓) (专业:电子信息班级:11047812 学号:11047854)对于中国近代发展情况和日本近代发展情况,我发现它们初始情况十分相似,但不同的是过程与结果。但是是什么导致了中国与日本近代发展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中国的近代史与日本的近代史慢慢比较,你会发现时间越往后,差别就越大,当然,其中的各种缘由我们也可以一一的体会出来。中国的近代史发展可谓是艰苦卓绝,直到现在才慢慢崛起,日本的近代史发展则是另一番景象,从崛起到妄想称霸到如今的经济强国。 那从中我们该反思些什么呢? 一、两国的近代开端。 从国家体制来看,中国是封建帝国主义,日本则是德川幕府统治,总体来看,都是统治阶级至上的国家。而且,两个国家都是以农耕为主,都没有大型的机械工具,与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的先进技术相比,都远远落后。中日两国都过着封闭的日子,与外界的交流甚少,但不同之处是,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日本小小岛国,人口少,总体中国远远富裕与日本。 20世纪70年代,中国沿海地区人民深受鸦片的毒害,同时1838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但这恰恰引起了英国商人的愤怒,也给英国政府进攻中国提供了一个借口。1840年6月,英军发动鸦片战争。由于清朝后期的政治制度已腐朽不堪。皇帝骄妄自大,沉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军事废弛,清军虽然人数众多,但缺额甚多,武器落后,其装备水平与清朝早期相比反而有所退步,军务废弛,缺乏训练,军纪败坏,已经到了腐朽的地步;清朝后期思想界处在很麻木、压抑和沉闷的氛围中;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导致的经济落后······最终,英国强大的军事力量面前,清政府显得不堪一击,不得不在1842年8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洋银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39年, 日本德川幕府颁布”锁国令”实行闭关主义。但是马修·培里的两次造访让日本不得不打开国门。尤其是1854年,培里再次率领舰队来到日本,这次一共有七艘军舰,而且舰队一直深入江户湾内,到达横滨附近才停船,面对培里的强硬姿势,幕府只好接受开国的要求了。于是双方在横滨签定了《日美亲善条约》,也是日本与西方列强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同意美国船只在下田、箱馆两港停泊和购买物品;日本有义务援救遭遇海难的美国船只及人员;日本保证向途经开放口岸的美国船舰提供煤炭、淡水、粮食及其他所需物资;日本同意在18 个月内美国外交官进驻下田,设置领事等,同时规定日本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6月20日在下田签署《亲善条约》的附件,规定了下田开港的细则,其中包括在下田划出方圆7 日里、在箱馆划出方圆5 日里的驻日使馆人员的散步区。1857年6月17日又签订了《下田条约》,规定日美两国货币的同类同量交换以及领事裁判权、领事旅行权等。 中国与日本的近代开始是极其的相似,同样是在列强的逼迫下,同样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二、两国的不同改变。 先来看看日本的发展,从被美国敲开国门,其他西方列强跟随著美国,纷纷向日本提出通商的要求,于是英国、俄国、荷兰等西方列强都与日本签定了亲善条约,日本被迫结束锁国时代。“黑船事件”后的日本政局一天比一天混乱,也暗示了幕府灭亡的灭亡。但是日本并

我对日本的看法

我对日本的看法 对日本的感觉可能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可以说是对日本没什么多大好感的。在我小时候和家人看的最多的就是抗日战争片,从小我就特别痛恨日本人,直到我懂事了,在小学学了历史,对日本人更是痛恨到了极点,我甚至不明白为什么日本人会那么做,若是自己的国家他们会做出那么残忍的事吗?什么屠杀,强暴,什么三光政策,真该死,我曾一度做梦都在骂小日本鬼。特别是前段时间的钓鱼岛事件更加剧了我对日本的不满,本来在若干年前他们如此残害我们国家老百姓就已经很惨剧人寰了,现在还来和我们国家争领土并且某些右翼分子还不承认那些不堪的历史,作为一名中国人,心里就更加排斥和厌恶日本了。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抵制日货,看到日本汽车就想上前去扎个稀巴烂,当然这些也纯属开玩笑。反正那段时间,每天都和小伙伴默默地高喊着“钓鱼岛是中国的,日本也是中国的”口号,心里想着日本有多么罪不可赦,有多么不可饶恕,那时候别提能有多亢奋就有多亢奋了! 但是,随之时间的推移,等我真的长大了,对所有的事情更加了解后我的看法开始有了变化,我不在一味的漫骂日本人,也不在对日本人存有偏见,而是尽量用平常心去看代,我发现我们对部分日本人应该原谅。有不少人是无知的(或者说是无辜的),因为他们的国家有一些顽固不化的人不会也不想让他们的子孙知道他们当年的罪行,他们想修改教科书,想篡改历史,想否认一切。不可能,我们不会让他们这样做的。紧接着,日本动漫的火爆和全国各地的动漫展开始深深的吸引住了我的眼球,我的一部分对日本不满的理念更加随之动摇,对日本的看法也变得不那么偏激,甚至在学习了一些日本的文化之后,反而还觉得日本确实是一个蛮不错的国家,对它也有了重新的认识。 在我看来,日本是一个令人纠结的国家,一个我们不愿意爱,不能爱,不可以爱的国家,因为他令我们一出生就背上沉重的十字架,但是抛开历史的十字架你会发现这个小小的国家的不同与美好,你会发现它是一个拥有樱花般凄美文化的国家,它是一个拥有武士刀般锋利思想的国家,它是一个特别注重礼仪的国家。同样日本人在工作之中又有着自己的严谨,而且对于事件的分割很清楚。比如说工作的时间就是工作,严肃认真,而到了休息的时间就是休息,按照我们的话说就是玩得疯。他们不喜欢没有礼数不守规矩的人,尤其是是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 虽说耻辱不能忘,但却不能阻挡着文化的前进。我对日本的理解是,这是一个追求极致的国家,无论什么事情,他们要不就做到最单纯、要不就做到最变态,这从他们的电影里就可以看出来,他们能拍出感官世界、大逃杀这样变态到极致的电影,也能拍出情书、龙猫这样纯粹到让人心动的电影,真得让人很难与理解,就像当年日本兵在中国的暴行和在国内的谦逊形成鲜明对比一样,他们的性格中既有纯真良善的一面,也有偏执暴虐的一面。 对于我对日本动漫的了解。毫不夸张地说,日本的动漫可谓是全世界第一的。优质的画风、精彩的剧情以及优秀的声优,都对日本增添不少的分数。而且里面的角色就像生活在身边活生生的人,他们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存在。每每看动漫总会被剧情和里面的人所感动,觉得自己的喜怒哀乐都被牵动着,特别有代入感。而且,最重要的是,适用人群广泛,不再仅仅只是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甚至成年人都可以看这些动漫的。这主要是日本动漫有着非常强的针对性,它会按照观众的年龄和性别进行分类。可分为儿童动漫、少年动漫、少女动漫、青年动漫等等。如此多的分类,数不胜数,自然是获得一致的好评的!并且我对于日货的看法也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觉得当时想抵制日货的思想别提是有多幼稚了,日货可不是轻易能抵制的了得,人家的质量确实是好,大街小巷,家里面随随便便都有日本生产制造的电器,可见人家的影响力是有多大了。而且日本的经济贸易市场也离不开中国,并且日本的经济,科技技术等中国很是需要,双方应该多交流,互补。关于日本的文化,说不好听的就是仿盗我们国家的文化,说好听的就是借鉴并传承了我们国家汉唐宋明的汉民族古典文化。日本文

有关中国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的英语300字作文

作业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elf-check:Finish the Editing Checklist attached. Peer Review: Finish the Editing Checklist attached. China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Japanese cultur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archaeological discovers show that in the first century BC, Chinese and Japanese came into contact. From then on, the two country have been keeping in touch with each other. In the history, China has advantages over Japan in the areas of science and economy. Therefore, there is a large amount of Chinese culture adopted by Japanese. Particularly, in the Tang Dynasty, which is the most splendent dynasty in the Chinese history, China left a permanent mark on the Japanese culture. As a consequence, in the historical and modern Japanese culture, it is noticeable that China has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Japanese culture in the areas of language, life habits and cartoon. In the first place, the influence of China on Japanese language is evident. As is well-known, almost every Japanese name consists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deed, in a sense, Japanese language words originate from Chinese characters, though their pronunciation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ddition to language, another important area affected by Chinese is life habits. Japanese traditional coat, kimono, has become a symbol of Japanese women. However, it is the cloth of Tang Dynasty that is transformed into the kimono. Turning to the subject of Japanese daily life, drinking tea is one of their important habits, but the tea, tea ceremony and tea sprit all dates from China. Finally, it may be incredible that the Chinese culture also has a mark on the Japanese cartoon, which is not outstanding in China relative to the language and life habits. Some characters in the Japanese cartoon are expert at Chinese kungfu, which is one of the Chinese symbols. Moreover,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cartoon inspired by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that is the most famous fairy books in China. Although the influence on cartoon is indirect, it suggests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China. In conclusion, in the areas of language, life habits and cartoon, China makes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Japanese culture, regardless of the other important areas. However different Japan will be from China, the influence of China on Japanese culture is eternal. Comment and suggestion:The ad writing employs Classic syllogism to state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on Japanese. It is coherent and understandable,but it doesn't have enough actual examples to support the ide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