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文件

通用技术文件
通用技术文件

通用技术文件

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主的三方在NDA撰写和编纂QR按照《联邦管理法》要求,也采取最新的ICH建立并广泛实施的《通用技术文件》简称CTD)模式。药物档案(DMF)是NDA部分资料申报的形式之一,用以支撑临床研究申请(ⅢD)和新药申请(NDA和ANDA)申请,DMF概念及申报的信息在本书第六章有详细介绍。申报材料形式可采用如面,也可采用电子申报。FDA目前鼓励电子申报,因容易检索,加快评审速度。

一、通用技术文件 (CTD)简介

随着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贸易壁垒越来越小,制药工业的质量管理规范(GMP.GLP、GCP等)、电子商务和电子文件的盛行和成熟.使全球性药品监管的协调统一也纳人各个国家的议事日程。“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和规范国际协调协会”(ICH)经过多年的协商讨论,指导委员会(St~~rlng Commit rex~)在2000年11月正式建议新药申请采纳“通用技术文件”(CⅢnm㈣Te hnicd Document,简称CTD)形式。

CTD是全球性药品申报撰写的大变革,主要“美国、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三个国家和地区为主体制定的统一性医药申请组织格式。目前,多数制药企业都在按CTD形式向ICH成员国家申报药品入市申请。加拿大作为ICH的观察国,目前已经全面实行CTD。

CTD具有统一的新药申请组装设计(包括临床、非临床和化学生产控制信息),旨在口丁满足ICH成员国家和地区的申报要求,而无需对每个国家的申报进行重新组编,以节省人力和物力资源。

然而,各国的药管部门各有其特殊的申报要求基于这些差异,申报各国的CTD)也随之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微小改动,但这种统一形式的CTD小修改工作量很小,最大限度地减小了药品申报资料编撰的人力和财力,并缩短审批时间。

CTD还为正在迅速发展的医药电子申报和市批蔓定了基础。在日益更新完善的药品监管事务领域中-CTD)统一格式的施行还使各国药品监管部之间的信息相互交流、药品审批部门和申报者之间的交流,以及DMF持有者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简单化。

CTD第一部分为地区性信息,以满足各个国家地区的独特法规要求;而CTD

第2部分到第5部分应该是非地区性的,即通用技术文件(CTO)部分。美国CTD 第一部分的内容要求请参阅IDA在2001年8月颁布的指导文件“根据ICH—CTD 格式申报上市申请一一般性问题”(Sub,rfit Market—ing Applications According to the ICH—CTD Format—General Considerations)。文件中的附录B尤其对企业有实际帮助,它为CTI)要求和《联邦管理法》对新药申请(NDA)、仿制药申请(ANDA)和生物制品执照申请(BLA)的规定提供了良好的衔接。应注意的是.CTD是申报资料编撰的格式形式,固定r资料的编排顺序和标题,但并不讨论或规定所申报的具体内容。

二、CTD申报内容和格式

根据ICH的“通用技术文件”(CTD)要求,NDA应依照如下大纲编撰

1.第1部分{Module 1):行政管理和处方信息

1 l包括第一部分在内的cn)总目录

l 2各同家和地区要求的非通用文件(例如,申请裘格和处方信息)

新药申请表一Fore,FDA 356h

专利信息和专利证书

禁令声明书(Debamlent certification)

现场审查用复印件(NDA)

付费表(Form FDA 3397)

经济利益公开证书

要求的市场保护(ClMmed exclusivity)

处方信息一样品和标签

其他行政管理信息等

2.CTD第2部分(Module 2):通用技术文件概述

2 1 CTD目录

2 2 Gm介绍(CTD Intmductlon)

2 3质量总体概述(Quality Overall Surmnary)

2 4 非临床概况(Nmmlinie~al OveMew)

2 5临床概况(Clinical OveMew)

2 6非临床文字和表格摘要(Nonclinical Written皿d Tabulated Stllnnm~y)

一药理学(Phnml~ology)

一药代动力学(Phannar:okineties)

一毒理学(Toxi~logy)

2 7临床研究总结(Clinical Summary)

一生物制药学和有关的分析方法

一临床药理研究

一临床效益

一临床安全性

一各个临床研究的摘要

3.CTD第3部分(Module 3):质量(Quality}

3 1第三部分目录(Module 3 Table Contents)

3 2数据汇总(Body ofData)

3 2 S原料药

(详细的原料药内容请参阅本书第六章第三节“原料药DMF的撰写”)

3 2 P药品制剂

3 2 P I药品制剂组成描述

描述药品制剂及其组成成分,包括如下信息:

* 制剂的一般性状。

组成成分:列出制剂所含所有原料药物和辅料成分、各成分的每剂量单位含量(包括过余量)、各辅料在制剂中应起的功能作用,及其质最标准(例如,USP、EP、BP标准,或内定标准)

* 伴随的再溶解用稀释液情况

* 制剂包装容器和密封系统(详细内容要求请参l硎ICH指导文件Q6A和Q6B) 3 2 P 2药品制剂的研发

* 药品制剂的组成成分

* 药品制剂的研发:配方研制。简述药品的研发过程,包括给药途径及其剂量。讨论临床所用不同鸵力成分和组成。适当的话,提供各配方差异的临床衔接试验,例如相对体外(溶解度)或体内(生物等效性)研究结果。

* 生产过程的研发:捕述生产程序的选择和最佳化,特别对关键步骤或方面提

供详细描述,并适当解释消毒过程并提供依据。讨论用于临床的药品制造差异对药品作用的影响。

* 药品包装的容器/密封系统:讨论所用容器/密封系统对药品口“藏、运输和使用的适当性。讨论中成包括包装材料选择、避光防潮保护、容器材料与制剂的兼容性(包括吸附性干¨滤出性)、材料安全性以及性能(例如,如果是属于产品部分的分配功能性装置,提供剂量分配的再现性)。

* 微生物属性:适当的话,应讨论药品制剂的微生物属性,例如,对非无菌药品不进行微生物控制检验的依据;以及对含有抗菌剂药品的防腐系统选择效率。对无菌药品,讨论包装容器/密封系统防微生物污染的可靠性。

* 兼容性:讨论药品制剂与稀释液和剂量装置的兼容性问题,例如药物在液体,扣的凝结/沉淀,在注射脉管中的吸附作用,以及稳定性问题提供有关的桥篇说明的支撑信息。

3 2 P 3药品制剂的生产制造

* 生产商信息:提供各个生产单位名称、地址以及各自的责任,包括台同单位和各个涉及生产和榆验场地或服务设施信息。

* 制剂配方信息:提供生产过程所用的所有原料清单;每批生产使用的定量信息,包括溢余量及其参考的质量标准。

* 生产过程和制程控制描述:

①提供详细的生产流程图,显示生产过程的具体步骤和加料点,并标出进行质量控制、中问检验或终端产品控制的关键步骤和控制点。

②文字叙述的代表生产步骤、顺序和规模的生产全过程,包括包装工序在内。

③对直接影响制剂产品质量的新颖制程/技术和包装运作应给予更洋细的描述,标明所用设备类型(例如,滚动混合器)。

④标出各个生产步骤的制程参数,例如时间、温度、pn值等;其数字指标可以以预计范围标示对各个关键步骤的指标范围,必须提供科学依据并解释。某些情况下,环境条件也应给予描述(例如,冒泡性产品的低湿度)。

⑤如涉及原料再加工,应提供利学依据进行解释.(牛产过程的详细要求清参阅ICH指导文件Q6B)。

* 关键步骤和中间体控制信息:

①关键步骤一提供在生产过程的关键步骤所进行的各项检验和验收标准,并附带科学依据和试验数据。

⑦中间体一提供生产过程q呵分离的中间体质量和控制信息。

(详细要求请参阅IcH指导文件Q2A、Q2B、QCA、Q6B)

* 制程验证(PValidati)和评价信息:提供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对关键步骤或检验的制程验证/评价研究方案、记录和结果(例如,消毒过程的验正)。必要的话,提供滤过性毒菌的安全性评价。

(详细要求请参阅【I_H指导文件Q6B)

3 2 P 4辅料控制

*产品规范及其依据:(详细要求请参阅I(H指导文件Q6A、Q3c和Q6B)

* 分析方法及其方法验|正:(详细要求请参阅ICH指导文件Q2A、Q2B和Q6B) * 源于人类或动物类辅料信息:提供来源、产品检验规范,以及病毒学安全性数据。(详细要求请参阅IcH指导文件QSA、QSD和Q6B)

* 新颖辅料信息:对首次在医药产品中使用(或首次用于新的给药途径)的生体(。dvem.10us。鼬。吐s)辅料,提供详细的生产、特性和控制信息,以及潜在污染的评价报告。其格式和内容应与原料药要求类似。

①对非病毒性生体(nonvii ral advt~,ntitious agent),提供避免和控制非病毒性生体(例如,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源、细菌、霉浆菌和其他菌类)的详细信息,包括原材料的检验证书或生产过程的控制方法。(详细要求请参阅IcH指导文件QSA、QSD和Q6B)。

②对病毒性生体(viral adventitious a咿b),提供病毒学安全性评价报告。病毒学评价研究应显示该生产所用原料可以认为是安全的,且生产过程所用榆验、评价和排除潜在风险的方法适度。(详细要求请参阅1(It指导文件Q5A、Q5D和Q6B)。

3 2 P 5药品制剂控制

*产品规范和依据:(详细要求请参阅I(H指导文件Q3B、Q6A和Q6B)

* 分析方法和方法验证:(详细要求请参阅ICH指导文件Q2A、Q'2B和Q6B)

* 批检验信息:提供各生产批号和分析结果(详细要求请参阅IcH指导文件Q3B.Q3c、Q6A和06B)。

*杂质特征:(详细要求请参阅IcH指导文件Q3B、Q5c、Q6A和Q6B)“3 2 P 6参考标样或物质,提供检验产品所用参考标样或物质信息(详细要求请参阅CH 指导文件Q6A和06B)。

3 2 P 7包装容器和封闭系统

* 描述药品制剂包装的容器/密封系统信息(塑料容器的壁厚、开口,防童盖和防篡改密封装置),包括鉴另U各个主部件的结构材料。各个部件的控制规范应包括特征、关键尺寸和三维绘图。如果规范中使用了非官方发表的方法.则应提供分析方法和方法验证。

* 对于非功能性次级包装部件(例如,即不提供额外保护叉不对产品运输有帮助的装饰性包装部分),仅提供描述即可。但对功能性次级部件则应提供相应的额外信息。

3 2 P 8药品制剂的稳定性

* 药品制剂的稳定性研究摘要和结论:描述所进行的稳定性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案,该摘要应包括试验样品的贮藏条件(温度、湿度等)、样品的控制保留时间、样品的包装系统、分析方法及结果、有艘期结论,并尽量提供药品在预期实际使用条件下的贮藏条件和有效期。(详细要求清参阅lcH指导文件QIA、QIB、Q3B、QSC和Q6A)。* 上市后宴际使用条件下的稳定性研究方案和实施承诺书:在申报NDA时,申报者为节省时间,可仪提交6个月的加速稳定性试验(Accdemled Rab-1lq Te啪-g)结果,而暂时建议24个月的市场有效期。但生产者必需提交详细的长期室温稳定性实验计划,并递交承诺书,保证①从首期E市的三批产品提样,按其计划做室温稳定性实验;②连年延续进行抽样检验并申报FDA;③如发现有末通过稳定性榆验的批号立即将该批号从市场上撤回并报告FDA。(详细要求请参阅IcH指导文件Q1A和05C)。

* 稳定性实验数据:提供稳定性实验结果数据(以表格、图解和文字叙述方式),以及所用分析方法和方法验证报告。药品申报后,如若发现其宴际稳定性试验结果不足以证实所报24个月的有效期,企业应讧即根据结果苇定有效期;如果药品已上市,则必须并将过期药品从市场撤回。产品上市后在收集足够的审温稳定性试验数据长于24个月时,可不经提前申报延长其有效期,而将数据和延长包括在年报即可。制剂有效期的确定是以各个包装规格的至少3批产品的稳定性试

验数据为根据,以保证对其所称有效期的统计信心度。生产者有责任连续进行长期稳定性试验以确认其所定有效期的适用性。进行稳定性研究时可采用“交叉包括法则”。即对多数固态药品制剂在同等材料不同尺寸系列的包装情况下只需做最大和最小包装的稳定性试验,中间尺寸减免。但其他非口服药和非固态药必需做每一包装规格的稳定性试验i如果药品制剂在牛产后不立即包装,FDA要求生产包装全过程超过30灭的产品进行批量贮藏条件的稳定性试验,以保证在包装前批量贮藏期间的药品质量。稳定性试验样品的包装应与预期巴市的包装同样。如果药剂帅需将成药溶解成液体分发.须包括药品制剂的液状稳定性试验结果。由稳定性试验结果为基础,向FI)A提议各包装规格的制剂有效期限度。

稳定性报告的内容要求包括如下:

①药品制剂及其包装系统的基本情况,包括批号.批量、生产日期、榆验日期、包装规格和材料等。

②标准规范、验收标准和检测方法。检测项目一般包括外观、颜色、气味、水分、含量、溶解度和杂质等,并按照制剂类型分别增加如下检测项目不等:

A片剂:易碎性和硬度。

B胶囊:脆性和形状。

c软胶囊:内容物的沉淀,浑浊度和pH值。(半固态、液态和制剂的稳定性实验必须包括容器的垂直存放和平向倒放两种位置,以观察密封系统的妥当性和药品与盖面接触对质量的影响)。

D乳剂:DH值和黏度检测,并建议进行冷热温度循环实验(例如,4℃~45℃之间)。

E溶液剂和混悬液:可分散性、pH值、溶解度(混悬液)和澄明度(溶液)。

F对于使用前必须加水溶解的散剂,还应对其溶解后液体进行外观、pH值和可分散性检验。

G定量喷雾吸人剂(包括气雾剂剂量、澄明度(液体)、粒径分布如果药品在密封容器内承受压力,

H皮肤药(包括软膏剂、乳膏剂喷雾剂和粉雾剂):每次喷雾寅际剂量、总喷雾(混悬液)、发射压力损失、活门腐蚀和喷雾状况。在有效期期间还应检查失重状况。凝胶剂、糊剂、搽剂、贴剂、滴剂等所有用于皮

肤的药品):检在适当的澄明度、均匀度、PH值、粒径分布和失重等。规格大于3 5rng的管状容器的膏剂等还必须从表面、中间和底部位置采样检查。I.眼科用药(包括油剂、膏剂、滴剂和混悬液剂等):浓度一致性、粒径分布、pH值、再分性、无菌。,

J注射液:微粒物、pH值、无菌、热原等。

K榱剂:软度范闻,37%的溶解度:

③试验设计和试验条件。

④试验数据。

⑤数据分析和结论。

(详细要求请参阅ICH指导文件Q1A、QIB、Q2A、Q2B和Q5c)。

3 3参考文献(Literatu~References)

4.CTD第4部分(Module 4):非临床研究报告

4 1第四部分目录(Module 4 Tul)le of Contents)

第四部分目录应提供所有的非l临床研究报告,吼及进行地点信息。

4 2研究报告(Study Reports)

研究报告应按照以下顺序提供:

4 2 1药理学(Phamrae~logy)

一主要药效学

一次要药效学

一安全性药理学

一药效学药物相互作用

4 2 2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一分析方法及其验汪报告

一吸收(Absorption)

一分布(Distribution)

一代谢(Metul~)lism)

一排泄(Exc~tion)

一代谢性药物相互作用(非临床)

一其他药动学研究

4 2 3毒理学(Toxicology)

一单剂量毒性试验(按动物种类和给药途径顺序)

一重复给药毒性试验(按照动物种类、给药途径、给药期#R顺序,包括有支持力的毒理动力学评价)。

-基因遗传毒性研究。体内(1n vitm)和体外(In vivo)试验数据,包括有支持力的毒理动力学评价。

一致癌性研究

*瞄朝毒性试验(按动物种类顺序,包括那些未能适当包括在重复剂量毒性研究或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剂量范围探索性试验)

* 短期或中期致癌性试验(包括那些未能适当包括在重复剂量毒性研究或药动学研究中的剂量范围探索性斌验)

*其他试验

* 包括有支持力的毒理动力学评价信息

一生殖和成长期毒性研究(包括剂邕范围探索试验和有支持力的毒理动力学评价)。如果更改了试验方案,还也补充如下信息:

* 孕育期和早期胚胎的发展形成

*胚胎成长

* 出生前和出生后成K,包括母系功能状况

* 后代(年少动物)给药后的继续研究

局部耐药性

一其他毒理研究

抗原性.免疫厦性、机理、依赖性、代谢物、杂质和其他。

4 3参考文献

5.cTD第5部分(M0dⅡle 5):临床研究报告

5 l第五部分目录

5 2表格列出所有进行的临床研究

5 3临床研究报告

5 3 1生物药剂学研究报告

一年物利用度(BA)研究报告

一相对性生物利用度(HA)和生物等效性(BE)研究报告

一体外(In v-tm)一体内(In v?v0)相关性研究报告

一人体研究的生物分析和分析方法报告

5 3 2利用生物材料进行的有关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报告

一血浆蛋白质结合度研究

一肝代谢和药物交互作用研究

一利用其他人体生物材料的研究报告

5 3 3人体药代动力学(PK)研究报告

一健康受试者PK和初始耐受性研究报告

一患者PK和初始耐受性研究报告

内阁子PK研究报告

一外因子lJK研究报告

群体PK研究报告

5 3 4人体药效动力学(PD)研究报告

一健康受试者PD和PK/PD研究报告

一患者PD和H-/PD研究报告

5 3 5药效和安全性研究报告

一涉及所声称适应证的药效控制性临床研究报告

一非控制性临床研究报告

一多项临床研究数据分析报告,包括正式的综合分析(kt删ed血dyses)、荟萃分析(Meta—A商vses)以及衔接分析Bid西“g A1dys。s)

一其他研究报告

5 3 6上市后市场经验报告(对已E市药品而言)

5 3 7病例报告(cRF)和患者名单

5 4参考文献

三、参考文献

1、ICH指南。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热处理通用技术规范及作业指导书

热处理通用技术规范 编制: 审核: 批准:

热处理通用技术规范 1.目的 为确保公司生产的产品符合产品标准技术要求,根据公司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规 定,特制定热处理通用工艺规范,用于指导热处理生产与过程控制。 2.适用范围 本规范明确了热处理生产的主要工艺和质量控制方式、方法、要求,适用于石油机械API SPEC7K转盘及其配件产品的各种热处理。 属于本公司的其他产品和外协产品的热处理也可参照本规范的基本要求执行。 3.主要热处理工艺 热处理是通过对工件的加热、保温和冷却,使金属或合金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从而 获得预期的性能的操作工艺。热处理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潜力,改善和获得良好的机械 性能、加工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等。 热处理作为生产过程特殊工序,在石油机械产品生产制造中有重要作用。 可以分为: a.整体热处理与表面热处理 整体热处理:如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表面热处理:如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火焰加热淬火以及化学热处理(如表面渗碳、碳 氮共渗、氮化等) b.预先(或预备)热处理与最终热处理 预先热处理一般是为了获得良好的加工性能而采取的热处理工艺,如时效、退火(包 括去应力退火、球化退火等)、正火等,预先热处理有时也可以作为最终热处理。一般用于焊接结构件、铸件等。相对于最终热处理而言,某些重要、大截面钢件采用预先热处理(通常采用正火处理)是为使最终热处理产品有一个良好的组织保证。 3.1退火(Annealing) 将钢件加热到Ac3+30~50度或Ac1+30~50度或Ac1以下的温度后,一般随炉温缓慢冷却。主要是降低硬度,提高塑性,改善切削加工与压力加工性能;细化晶粒,改善力学 性能,为下一工序做准备;消除冷、热加工所产生的内应力。主要适用于合金结构钢、碳

(整理)高中通用技术《控制与设计》练习题

新课标高中通用技术《控制与设计》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所述属于自动控制的是() A、驾驶汽车 B、拖地板 C、用ATM取款 D、人工纺纱 2、下列控制现象是自动控制的是:( ) A、骑自行车 B、舂米 C、用气筒给自行车的轮胎充气 D、农用灌溉抽水机抽水的控制 3、射击比赛的射手通过瞄准目标,使子弹射中靶心,分析这个过程,我们理解一个控制现象应该从()入手? A、对象 B、目的 C、手段 D、对象、目的、手段 4、“神六”在空中动行中,在地面人员对其发出变轨指令的过程中,其控制的对象是() A、返回舱 B、推进舱 C、轨道舱 D、整个飞船 5、理解一个控制现象,要明确控制的对象是什么,控制要达到什么目的和采取什么控制手段。例如,导弹控制系统控制的是导弹与目标之间的距离,目的是要击中目标(距离为零)。分析这个控制系统,其控制的对象是()。 A、人 B、目标 C、计算机 D、导弹 6、普通家用自行车的刹车控制是属于:( ) A、机械控制 B、气动控制 C、液压控制 D、电子控制 7、按时间顺序进行控制的“交通路口红绿灯控制系统”系统中被控对象是( )。 A.控制电路B.红绿灯C.开关装置D.路面车辆 8、人们使用空调器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使人感到舒适.这是控制在()方面的应用.A、生活B、生产C、农业D、军事 9、下列控制系统中,属于开环控制系统的是()。

A、智能电冰箱的温度控制 B、计算机的CPU上的风扇的转速控制 C、现代化农业温室的温度控制 D、红绿灯定时控制系统 10、理解一个控制现象,要明确控制的对象是什么,控制要达到什么目的和采取什么控制手段。例如,射击比赛的射手通过瞄准目标,使子弹射中靶心,分析这个过程,其控制的对象是() A.人B.枪C.子弹 D.靶 11、下列不属于开环控制系统的是:() A、自动门 B、自动声控灯 C、自动烘手机 D、电饭锅温控系统 12、根植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丝戏”,民间俗称“嘉礼”,乃流行于闽南语系地区的古老珍稀戏种,在提线木偶的控制过程中控制对象是()。 A.手B.提绳C.木偶D.大脑 13、上题的案例中,演员对提线木偶的控制过程属于()。 A.人工控制B.自动控制C.机械控制 14、在电冰箱温度控制中不属于干扰因素的是() A、打开冰箱门 B、把食物放到冰箱内 C、市电电压下降 D、房间温度变化很大 15、控制系统中属于自动控制系统的是() A、按钮开关控制 B、普通自来水龙头 C、花房恒温度控制 D、汽车驾驶 16、在电冰箱温度控制中不属于干扰因素的是(C) A打开冰箱门 B 把食物放到冰箱内 C 市电电压下降2伏 D 房间温度变化很大 17、电冰箱工作时温度设定在一定的范围值,当箱内温度变化超过设定的范围值时,热敏电阻的阻值也相应地变化,通过热敏电阻的变化电流经过三极管放大器的放大,带动继电器,

紧固件通用技术标准最新版本

浙江乐苏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紧 固 件 通 用 技 术 条 件

前言 本标准的编定遵循了GB/T1.1-2000和GB/T1.3-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中有关企业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 本标准替代原QJ/SP 1.7K-1999《紧固件通用技术条件》 本标准由浙江乐苏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 浙江乐苏金属材料有限公司质控部. 本标准起草人:刘箫.

紧固件通用技术条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紧固件的尺寸、要求、抽样、试验方法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有关产品紧固件螺钉、螺母、垫圈、铆钉、除压力锅柄座以外的柄座的进货检验. 2.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 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828-1987 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 QB/T 3826-1999 轻工产品金属镀层和化学处理层的耐腐 蚀实验方法.中性盐雾试验(NSS)法QB/T 3832-1999 轻工产品金属镀层腐蚀试验结果的评价. 3.尺寸 按产品图样或其他有关技术文件. 4.要求 4.1.面质量 4.1.1.表面不应有毛刺、裂纹. 4.1.2.应洁净,不许有油污迹. 4.1.3.表面处理层应均匀,无露底现象.

4.1.4.螺纹部分应无跳格或粗细不均匀现象. 4.1.5抛光或滚光产品应光亮. 4.2.紧固件经装配紧固后应牢固可靠. 4.3.防腐性 经中性盐雾试验,耐腐蚀等级3级以上. 5.抽样 5.1.表面质量按GB/T 2828特殊检查水平S-4、采用一次抽样方案, 合格质量水平AQL=6.5进行检查. 5.2.尺寸及4.2的检测按GB/T 2828特殊检查水平S-2,一次抽样方 案,合格质量水平AQL=10进行检查. 5.3.防腐性为型式项目,刚开始生产及正常生产时每半年试验一次, 试验样品为三只. 6.试验方法 6.1.用精度为0.02㎜的深度游标尺寸和角度板及其他相应的检测工 具检测. 6.2.表面质量用目视检验. 6.3.紧固件经装配后用手感检测其牢固可靠性. 6.4.防腐性试验:按QB/T 3826-1999标准(NSS)进行六小时试验,取 除检验QB/T 3832-1999第5.6评价. 7.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7.1标志 包装上应有标志,包括下列内容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生设计作品图文材料资料全

附件2 2014年海南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生设计作品图文材料 一、基本情况 作品名称:竹刻大佛笔筒 设计人员:林秋伶 学校班级:海南华侨中学高二( 16 )班 设计时间:2014年8月 指导教师:徐道安 二、作品简介 作品功能: 竹刻大佛笔筒属于竹雕竹刻工艺品。是将毛竹截成竹筒,做笔筒的筒身。另将竹筒劈为竹片,再经刮青、打眼、雕刻、磨砂、胶合等工序,制成笔筒造型的工艺品。是一种具有竹子天然纹理,有特殊艺术效果的美观,实用工艺品。 笔筒的主要功能是收纳钢笔、毛笔、铅笔等用品,还有装饰功能。笔筒上的图案、字画是用刻刀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图案,在处理好的竹筒上刻制而形成的一件艺术品。 作品图片: 竹刻大佛笔筒 作品归属的课程模块:技术与设计1 三、设计报告 前言:

在通用技术课程学习中,设计制作是产品设计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又是构思、分析和评估设计方案的一种方法。竹刻大佛笔筒的设计制作就是设计过程中实践环节,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技术素质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问题来源: 在我们读书人中,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习惯吧:闲暇的时候,会对我们书桌上的笔筒欣赏一番,评论一番,这个时候,我就在想,要是用来收纳收纳钢笔、毛笔、铅笔等用品。还有装饰、欣赏功能的笔筒,该有多么好啊。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通用技术老师徐道安,徐老师指导我上网查资料,并且在现实生活中找工具和材料,制作一个具有装饰、欣赏功能的竹刻大佛笔筒。 设计要求: 以竹子为材料使用刨削对缝、胶合、车削;抛光、罩面工艺,其特征在于基材是用竹段劈成竹条,经对缝胶合拼成竹板,将竹板横截再对缝胶合成坯料,经车削成形、抛光、装配、罩面、打腊制度工艺品。 方案说明: 通过调查分析设计了如下方案 方案1: 方案2: 方案选择:方案3: 材料选择、加工制作过程:

《标签符合性测试通用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标签符合性测试通用技术规范》 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国家标准《标签符合性测试通用技术规范》于2012年列入国家标准委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计划号为“20121521-T-424”,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组织起草工作。 二、目的和意义 本标准是规定了执行标签符合性测试的通用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所有产品标签的符合性测试,通过对执行标签符合性测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人员、设施设备、测试要求、测试实施、测试结果的判定、原始记录、测试报告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规范,对相关组织开展符合性测试,得出测试报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标准制定过程 1、调研和材料收集阶段 国家标准计划下达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组建了标签符合性测试系列标准工作组,确定了工作计划,标准起草组成员便从各种渠道大量收集与本标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为本标准的制定做好充分准备。 2、分析、比较和研究 标准起草组对我国现阶段与符合性测试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等文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比较和研究,特别是针对我国已有的开展标签符合性测试技术相关标准文件进行了分析整合。 3、形成标准草案

起草组收集了有关资料,借鉴国内外各类检查机构测试流程和能力要求规范以及标签检测类实验室实际工作经验,形成国家标准草案文本。 4、工作组集中工作 标签符合性测试通用技术规范标准工作组在标准草案的基础上,在工作组内以工作会形式开展阶段性集中工作,组织标准用户单位、认证机构、以及标签符合性测试领域专家进行符合性测试系列标准的集中工作和研讨。 5、形成征求意见稿 工作组对标准文本进行了逐条讨论和修订完善,并对其中存疑的内容进行讨论并征询多方建议,在此基础上,于2016年5月形成征求意见稿。 6、起草编制说明 在标签符合性测试通用技术规范标准工作组成员认真审查了工作组内对标准的意见处理后,在标准内容上达成共识,并与本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同步完成了标准的编制说明。 四、标准主要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执行标签符合性测试的通用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所有产品标签的符合性测试。 本标准从人员、设施设备、测试要求、测试实施、测试结果的判定、原始记录、测试报告等方面对开展符合性测试的技术要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为执行性符合性测试,得出测试报告,提供了详

高中通用技术《控制与设计》教案

高中通用技术《控制与设计》教案 高中通用技术《控制与设计》教案 第一节:什么是控制 第二节: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工作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控制的概念及在现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分析典型案例,熟悉简单的开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简单的工作过程 3、熟悉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能画出一个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4、理解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过程与方法: 理解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简单的工作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利用技术的作用,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 复习重点:理解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简单的工作过程复习难点:理解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简单的工作过程教学策略

教法: 本的教学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我们采用“案例情景—机理分析—总结归纳-认识提升”的模式展开。在教学中把知识点的教与学置于具体的案例情景当中,通过丰富而贴近生活的案例使学生从生活体验到理性分析的思维升华过程。同时关注学生能否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交流自己的体验和想法。通过富有吸引力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回想和体会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本着“回想—分析—联想—猜想”的思维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步步展开,使学生亲历自主探索和思维升华的过程。 学法: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总结,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丰富自己的思维方式,获得不同的体验和不同的发展。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和方式,特别是理解闭环控制的工作过程以及其构成的作用。 教学过程 引入:知识铺垫:通过系统与设计过度到 第四单元:控制与设计

第一节什么是控制 1、控制的概念: 2、控制的应用: 第二节: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工作过程1、控制系统: 【案例分析】

高中通用技术《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教案 新人教版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中通用技术《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教案 新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技术与设计2》的第四单元“控制与设计”的第三节“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中的第三课时的内容,包括“功能模拟方法”和“黑箱方法”两部分内容。功能模拟方法是以功能行为的相似性为基础建立模型,用模型模拟原型的功能和行为的一种方法。教材首先以“加热炉温度的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的比对案例来说明功能模拟方法。温度能自动控制的加热炉系统在上一课时是已经分析探讨过的案例。在这里重提就可以很好的与“手工控制加热炉”配对比较。但考虑到“加热炉”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所以在上课时不采用这个案例,而是改用“人工驾驶与自动驾驶汽车”的案例做比对。教材在后面又举了根据模型与人脑在功能行为上相似而实现对人脑的模拟的“国际象棋人机对弈”案例,从而使功能模拟方法更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在“黑箱方法”部分教材使用“中医看病”“挑西瓜”等贴切生活的案例把黑箱方法分析得非常的清晰明了。教材引用这些生活化的案例就一子就把理论与人的距离拉近了,陌生感也没有了。利用黑箱方法事物进行分析,可使许多繁杂的问题简单化,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有效方法。 教材内容的顺序编排也是比较合理的。在前几课时分别介绍了“控制”“开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干扰因素”“反馈”等内容,而这些都是学习探讨功能模拟方法与黑箱方法的前提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此前,学生学过了开环与闭环控制系统,对开环与闭环控制系统的组成也都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再加上学生的生活经历都是学习本节的前提基础。“人工驾驶汽车”“中医看病”“挑选西瓜、椰子、电视机”以及“机器人”都是学生熟悉的案例,正是以这些熟悉的案例做分析铺垫,才有可能降低理解难度。本课主要通过大量的生活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功能模拟方法与黑箱方法的思想的,但对于功能模拟方法的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实施教学时需要想办法去突破。 三、教学目标 通过“汽车全自动驾驶”与“人工驾驶”的类比分析理解功能模拟方法和“挑椰子”“判别计算机性能”等案例的分析,了解黑箱方法的应用。知道功能模拟方法与黑箱方法都是研究控制系统的常用方法,了解功能模拟方法与黑箱方法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懂得功能模拟方法与黑箱方法在控制领域的重要作用;将功能模拟方法特别是黑箱方法有意识的渗透到今后的问题分析当中。 四、教学重点 功能模拟方法与黑箱方法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分析中应用。 五、教学难点 1. 功能模拟方法的理解。 2. 功能模拟方法与黑箱方法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分析中应用。。 六、教学方法 教授、案例分析、任务驱动。 七、设计思想 1. 设计理念 功能模拟方法是仿生学中的一种常用研究方法,在控制领域应用广泛,它也为人工智能研究的提供了科学方法。在平时进行方案构思时采用的模仿法与本课探讨的功能模拟法很相近,模仿法的范畴更大一些,这一点在上课时是一定要学生清楚的。本节教学的主体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两种分析、设计控制系统的思想方法,最终能对两种方法做简单的应用。为了让学生易于理解就必须尽可能的多使用案例,且是学生熟悉的案例,案例既有文字性也有图片式的。 2.教学策略设计 先以“人工驾驶汽车”的方向控制问题做导入,分析汽车的行驶方向是如何受到控制的,接着投影“全自动驾驶汽车”案例,比较前后两种行驶方向的控制,知道“全自动驾驶汽车”中控制器代替了人脑的转

通用技术会考复习资料

高中通用技术会考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走进技术世界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它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保护人](例:原始人随身拾磨制好的石器,现代人对疟疾、天花、肺结核等疾病不再恐慌) [解放人](例:体力解放:自行车、内燃动力、电力,手机——信息传递) [发展人](例:爱迪生、袁隆平) 2、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a 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技术丰富社会文化内容。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具体为: ⑴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对社会生产具有直接的经济意义。 ⑵随着技术的发展,劳动力结构也发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第二产业从业者数量减少,第三产业从业者数量 大幅度增加。如因为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劳作方式的变革使农业从业人口减少。 ⑶技术不仅为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使人们衣、食、住、行、交往、娱乐、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1)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例:都江堰) (2)人类利用技术开发、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3)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例:物料的再循环工艺)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发展与发明和革新关系:b 技术的基本特性: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 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每一项技术的问世都是创新的结果。 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技术创新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历程。(例: 任何事物客观上都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它既可以给人们带来福音,也可能给人们带来危害。(例:电池可以带来光明和动力,也可以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网络技术方便人们交流沟通,但也有人利用网络犯罪。B超技术可以用于医疗,但也有人进行胎儿鉴别) 3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b 4 ?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作用:a 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活动的标记、信誉而依法享有的权利。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部分。

天平通用技术规范

天平 通用技术规范

本规范对应的专用技术规范目录 序号名称编号 1 分析天平专用技术规范1309001-0000-01 2 托盘天平专用技术规范1309001-0000-02 天平物资采购标准 技术规范使用说明 1、本标准技术规范分为通用部分、专用部分。 2、项目单位根据需求选择所需设备的技术规范,技术规范通用部分条款及专用部分固化的参数原则上不能更改。 3、项目单位应按实际要求填写“项目需求部分”。如确实需要改动以下部分,项目单位应填写《项目单位技术差异表》并加盖该网、省公司物资部(招投标管理中心)公章,与辅助说明文件随招标计划一起提交至招标文件审查会: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改动通用部分条款及专用部分固化的参数;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项目单位要求值超出标准技术参数值;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需要修正污秽、温度、海拔等条件。 经标书审查会同意后,对专用部分的修改形成《项目单位技术差异表》(表4),放入专用部分中,随招标文件同时发出并视为有效,否则将视为无差异。 4、技术规范的页面、标题、标准参数值等均为统一格式,不得随意更改。 5、技术规范专用部分由项目单位根据工程情况编写,其中带“××”的文字和技术参数及“项目单位填写”的部分由各项目单位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需要必须全面认真填写;空白部分的参数根据需要选择填写;表格中带下划线的技术参数由项目单位和设计院根据工程具体情况更改,不带下划线的技术参数为固化技术参数,技术规范专用部分技术参数表中项目单位与投标人均不需要填写的部分栏目,项目单位应以“—”表示。 6、投标人应逐项响应技术规范专用部分中相应内容。填写投标人响应部分,应严格按技术规范专用部分的“招标人要求值”一栏填写相应的投标人响应部分的表格。投标人填写技术参数和性能要求响应表时,如有偏差除填写“表5投标人技术偏差表”外,必要时应提供相应试验报告。

复合橡胶通用技术规范

复合橡胶通用技术规范》国家标准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1简况 1.1任务来源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国标委综合〔2014〕54 号文下达了《复合橡胶通用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编号20140165-T-606 ),并启动了快速程序,要求尽快制定《复合橡胶通用技术规范》国家标准。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天然橡胶分技术委员会(SAC/TC35/SC,8 以下简称全国橡标委天然橡胶分会)归口,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海南省农垦中心测试站、中华人民共和国黄埔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杭州顺豪橡胶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广东省广垦橡胶集团有限公司、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化工橡胶有限公司、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云南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起草。 1.2本标准制定的意义随着我国橡胶工业的快速发展,对天然橡胶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长,近年来我国的天然橡胶消耗量已居世界首位,目前国内橡胶制品所需的天然橡胶大部分依靠进口。据统计,2013年我国消费天然橡胶420 万吨,自产85 万吨,进口依存度为80%,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费国。近年来,国内的复合橡胶的生产也逐步形成规模,并涌现出一批专业生产企业。但复合橡胶的质量参差不齐,市场行为不规范,且无国家标准可依。因此,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规范市场行为,保障贸易公平进行,有必要制定《复合橡胶通用技术规范》国家标准。 本标准以贸易为关注焦点、兼顾复合橡胶生产和使用各方的利益,旨在鼓励生产和使用双方根据具体用途定制复合橡胶,并为生产、验收和监管提供依据。 1.3标准起草过程 2014年7月31日,启动了项目的预研及项目申报,协调各方筹备组建标准起草工作小组,并开展复合橡胶定义、生产状况、技术水平、国内外相关标准等情况调研, 提出了标准草案。 本标准起草工作小组收集了与复合橡胶有关的各种资料,包括世界海关组织和我国海关关于橡胶及其制品的税则规定、生橡胶和橡胶制品的生产技术资料以及复合橡胶生产状况和主要性能指标等情况。 在总结有关资料以及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经过标准起草工作小组讨论 后,于2014年8 月14日、17日向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国产零部件包装通用技术规范

Q/JD T08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JD 3147-2011 国产零部件包装通用技术规范 2011-08-23 发布 2011-09-10 实施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

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的起草规则进行编写。 本标准由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总院管理。本标准起草单位: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物流部。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范正文、陈盛、胡珺。 本标准批准人: 本标准于2011年 08月23日首次发布。

国产零部件包装通用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国产零部件包装的设计原则、塑料周转箱设计及制作标准、金属料架设计及制作标准、金属网箱设计及制作标准、纸箱制作标准、周转料箱料架附带内部衬格的设计要求、托盘标准和相关条件目录。 本标准适用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本部)自主品牌汽车制造工厂用于国内流通的外购零部件包装。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90-2009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GB/T 191-2008 包装储运图标标志 GB/T 3094-2000 冷拔异性钢管 GB/T 4122.1-2008 包装术语第1部分:基础 GB/T 4122.3-1997 包装术语防护 GB/T 4122.4-2002 包装术语木容器 GB/T 4122.5-2002 包装术语检验与试验 GB/T 4456-2008 包装用聚乙烯吹塑薄膜 GB/T 4768-2008 防霉包装 GB/T 4857.1-1992 包装运输包装件试验时各部位的标示方法 GB/T 4857.3-2008 包装运输包装件基本试验第3部分:静载荷堆码试验方法 GB/T 4857.4-2008 包装运输包装件基本试验第4部分:采用压力试验机进行的抗压和堆码试验方法 GB/T 4857.5-1992 包装运输包装件跌落试验方法 GB/T 4857.9-2008 包装运输包装件基本试验第9部分:喷淋试验方法 GB/T 4857.14-1999 包装运输包装件倾翻试验方法 GB/T 4857.19-1992 包装运输包装件流通试验信息记录

通用技术要求

通用技术要求

第一部分通用技术要求 1、系统架构要求 系统需采用分布式架构设计; 系统需采用C/S(客户端/服务器模式)与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混合架构; 重任务批量数据处理用客户端软件(C/S),录入、查询及轻量报表使用浏览器(B/S); 系统采用IIS + Microsoft SQL Server/Oracle架构; 系统可以分布式部署:需要将服务器进行分离部署,需要将Web Server和Database Server分布部署;同时,要求系统可以根据用户量的增大而扩充服务器数量; 需要支持负载均衡的服务器部署; 2、软件架构要求: 系统需要采用模块化的架构设计; 部分功能模块可以根据用户的情况选择使用或者不使用; 3、系统安全性要求: 系统需要分布式部署,即:Web Server和Database Server部署在两台或多台服务器上,以保证系统的安全; 对于系统的对外出口(指将Web & Database看成一体,然后对外),要求只有80端口,不得开发其他端口; 系统需要支持TCP/IP、SSL传输协议,可以实现连路层的加密传输。 4、其它要求: 1.系统架构中各层应采用成熟的、符合技术标准服务器、中间件、数据库产品。 2.系统应保证Windows客户端的正常使用。 3.实现与其它部门业务管理系统间的数据共享,以确保全校相关数据的一致性和准 确性; 4.所涉及到的信息编码必须遵循有关信息编码规范; 5.必须实现与现有数据整合(支持数据的迁入迁出)。 6.必须实现数据交换平台的接口,使系统可以通过数据交换平台与其它部门交换信 息。 7.系统应提供符合中文使用习惯的操作界面,所有与用户相关的信息都必须用中文 显示。

高三通用技术复习资料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知识要点: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①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②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③通过技术活动实现自我价值 2、技术与社会:①促进生产的发展。 ②改变生活的方式。 ③丰富社会文化的内容。 ④在政治文化军事方面成为综合国 力的象征。 3、技术与自然:①依靠技术人们得以利用和改造自然。 ②人们在利用技术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 ③技术的发展给环境带来了问题,也给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目的性: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技术的创新性:包含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两个方面。 3、技术的综合性:技术的内在特性,具有跨学科的性质。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4、技术的两面性:实用性和危害性。 5、技术的专利性:知识产权。 三、技术的未来:从人类根本利益出发,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不要迷茫中的旷世悲怆,也不要崇拜中的盲目乐观。 知识详解: 1、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科学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知识技巧和物化成果。 ②成果形式不同:科学成果一般表现为理论、概念、定律、规则、论文等,此类成果一般不具有商业性;技术成果一般则以工艺流程、设计图、操作方法等形式出现,此类成果可以商业化。 ③任务不同:科学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则要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④科学与生产不发生直接的联系,而技术直接服务于生产,技术离开了实践,就无法体现其价值。 联系:科学与技术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是科学的应用,技术发展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 2、知识产权:指智力的创造性劳动取得成果后,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利,包括占有权、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侠义上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部分。 专利权:是国家按专利法授予申请人在一定时间内对其发明成果所享有的独占、使用和处分的权利。它是一种财产权,受国家法律保护。具有独占性、时间性、地域性三个特性。 专利的种类有三种: ①发明专利:技术含量高,花费创造性劳动多的新产品及其制作方法、使用方法。保护期限20年。 ②外观设计专业:设计产品形状、图形、色彩及其结合的、富有美感且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保护期限10年。 ③实用新型专利:对产品构造、形状的技术改进。保护期限10年。 专利申请步骤(6步):提交申请阶段-----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发明专利申请公布阶段------发明专利申请实质审查阶段------授权阶段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知识要点: 一、设计的特点: 1、设计课题的源泉是人类的需求。 2、设计的本质是创新。 3、设计的领域很广泛。 4、设计工作需考虑多方面问题。 5、设计需要发挥团队精神。 二、影响外观设计的因素:造形、色彩、美感、人机工程学(指以人的活动范围及人体各部分或各种动作、姿势所需的尺寸范围为基本条件,在设计时考虑使人安全舒适、操作便利的尺寸形状)。 三、设计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设计工作必须遵循自然界的科学规律。如:发电机要遵循电磁感应的科学原理。 2、实用性原则 3、创新性原则:创新是设计的核心。 4、安全性原则 5、经济性原则:以最低的费用取得最佳的效果。 6、美观性原则 7、技术规范性原则:产品的设计必须符合一定的技术规范。如;机械行业的螺钉、螺母,电子行业的一些电子元器件等都是常见的标准件。这些标准件都要遵守统一的技术要求。

电阻炉通用技术规范

电阻炉 通用技术规范

电阻炉物资采购标准 技术规范使用说明 1、本标准技术规范分为通用部分、专用部分。 2、项目单位根据需求选择所需设备的技术规范,技术规范通用部分条款及专用部分固化的参数原则上不能更改。 3、项目单位应按实际要求填写“项目需求部分”。如确实需要改动以下部分,项目单位应填写《项目单位技术差异表》并加盖该网、省公司物资部(招投标管理中心)公章,与辅助说明文件随招标计划一起提交至招标文件审查会: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改动通用部分条款及专用部分固化的参数;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项目单位要求值超出标准技术参数值;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需要修正污秽、温度、海拔等条件。 经标书审查会同意后,对专用部分的修改形成《项目单位技术差异表》(表4),放入专用部分中,随招标文件同时发出并视为有效,否则将视为无差异。 4、技术规范的页面、标题、标准参数值等均为统一格式,不得随意更改。 5、技术规范专用部分由项目单位根据工程情况编写,其中带“××”的文字和技术参数及“项目单位填写”的部分由各项目单位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需要必须全面认真填写;空白部分的参数根据需要选择填写;表格中带下划线的技术参数由项目单位和设计院根据工程具体情况更改,不带下划线的技术参数为固化技术参数,技术规范专用部分技术参数表中项目单位与投标人均不需要填写的部分栏目,项目单位应以“—”表示。 6、投标人应逐项响应技术规范专用部分中相应内容。填写投标人响应部分,应严格按技术规范专用部分的“招标人要求值”一栏填写相应的投标人响应部分的表格。投标人填写技术参数和性能要求响应表时,如有偏差除填写“表5投标人技术偏差表”外,必要时应提供相应试验报告。 7、货物需求一览表中金具数量各项目单位和设计院必须填写,如不能确定准确数量,可以填写估算数量。

吉林省高中通用技术系统与设计测试题

吉林省高中通用技术系统与设计测试题 通用技术2018.9 本试卷共10页,100分。考试时长6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 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 1.如图所示为滑台的运动系统示意图,由电机控制子系统和机械传动子系统组成。在电机控制子系统中,传感器检测电机的转动角度,并反馈到控制装置与设定值比较,控制装置根据偏差值发出运动信号,驱动器将运动信号转变成相应的电流驱动电机转动,在机械传动子系统中,电机带动丝杆转动,丝杆通过螺母驱动滑台移动。系统根据电机的转动角度和丝杆的螺纹间距计算出滑台移动的距离,从而实现对滑台A.驱动器B.控制装置C.电机D.丝杆 2.如图所示为一款内置锂电池的智能投影虚拟键盘,可在桌面上投影出虚拟键盘,用以输入中文、英文等多种语言,还可充当便携式充电器使用。以下关于该系统的说法中,不正 ..确.的是()

A.锂电池损坏后,键盘将无法使用,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性B.可充当便携式充电器使用,体现了系统的目的性 C.可随时切换多种输入语言,体现了系统的动态性 D.光线过强的场所使用时不易看清键盘按键,体现了系统的环境适应性 3.电信、移动、联通三大通信公司各自埋设通信光纤,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国家从大局出发,考虑长远利益,经科学决策,决定联合成立铁塔公司,负责统一架设通信光纤,然后提供给三大运营商使用。该决策主要体现了系统分析的哪一原则 A.整体性原则B.相关性原则C.综合性原则D.科学性原则 4.某品牌智能手环,能记录佩带者的健身数据,进行计步、测距、记录卡路里燃烧量等操作,帮助佩带者健身,同时还有睡眠监测、设定闹钟、支持通话等功能。这款手环支持与大部分智能手机匹配,在待机方面充电5小时即可工作5天。关于该系统,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经历长期充放电之后,电池容量下降,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性 B.睡眠监测、设定闹钟、支持通话等功能体现了系统的环境适

QMRT 002-2014冷凝器通用技术标准

备案号: Q/MRT 汽车空调冷凝器通用技术条件 东风(十堰)美瑞特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发布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由东风(十堰)美瑞特汽车空调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东风(十堰)美瑞特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沈苏东、李杰、孙礼涛、叶军祥、彭锡宏、周学斌、王恒磊。本标准由东风(十堰)美瑞特汽车空调有限公司负责解释。

汽车空调冷凝器通用技术条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HFC-134a)用铝、铜制冷凝器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生产的各种规格汽车空调(HFC-134a)用冷凝器,包括经过表面处理的冷凝器芯体和进出口管路、接头,及采用焊接方式与冷凝器芯体连接为一体的支架,但不包括采用非焊接方式连接的支架和其它附件,如高压开关、储液罐/干燥过滤器、隔热防尘垫、减震垫、冷凝风机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2828.1 计数抽样检测程序 GB/T 10125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 GB/T 21361 汽车用空调器 QC/T 656 汽车空调制冷装置性能要求 QC/T 657 汽车空调制冷装置试验方法 JIS D 1601 汽车零部件振动试验方法 3 产品的分类 冷凝器按照结构和制造工艺的不同,分为管片式冷凝器、管带式冷凝器和平行流冷凝器。 3.1 管片式冷凝器 管片式冷凝器,是将冲压成型的翅片套在直管或弯成U形的换热管上,然后采用涨管方法将管与片连接成一体。 3.2 管带式冷凝器 管带式冷凝器,是将一条连续弯曲成蛇形的铝扁管间夹入铝翅片,再进行整体钎焊而形成的冷凝器,制冷剂在这一条通道中流动而进行热交换。根据实际情况,可选用一组或两组及两组以上蛇形管的并联型式,以使制冷剂的流动和换热情况更加合理。 3.3 平行流式冷凝器 平行流式冷凝器,是在两集流管之间用多条扁管连接,再进行整体钎焊而形成的冷凝器,制冷剂同时流经多条扁管进行换热。平行流式冷凝器一般根据系统的要求分为多个流程,中间用隔片隔开,每个流程的管子数量不等,使得冷凝器的有效容积得到最合理利用,制冷剂的流动和换热情况更加合理。 4技术要求

《包装印刷通用设计规范》行业标准编制说明

《包装印刷通用设计规范》行业标准编制说明 一、标准项目简要情况 (一)任务来源 本项目是2015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立项的行业标准,是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下发“2015年第一批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制修订与研究开发工作项目计划”中的重要内容,项目编号为CY/Z XXXX-20XX,项目名称为《包装印刷通用设计规范》,由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包装印刷分技术委员会(SAC/TC 170/SC 3)归口。 (二)标准的起草单位及起草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永发印艺包装设计有限公司、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金鹰(福建)印刷有限公司、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印务有限公司、深圳市三上高分子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江苏省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永发印务(东莞)有限公司、深圳裕同包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技师学院。 本标准起草人为张旭亮、刘西省、严尧、陶艳、李小东、杨国强、吴旭辉、郑伟、孔真、朱洁、薛哲纯、谢森、俞朝晖、曹凤翎、刘映平、陈琪莎、陈明权、李红慧、陈耕夫。 (三)主要工作过程 1. 起草组成立会议暨第一次工作会议 2016年11月17日,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包装印刷分技术委员会(SAC/TC170/SC3)在北京召开《包装印刷通用设计规范》起草组成立会议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就标准起草组组建及标准初稿的相关问题、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协商与研究。会议对《包装印刷通用设计规范》的提出及立项进行了简要回顾,起草单位介绍了标准草案框架的形成过程。

(1)会议确定了《包装印刷通用设计规范》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起草人及执笔人。会议确定起草单位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永发印务(东莞)有限公司、金鹰(福建)印刷有限公司、深圳永发印艺包装设计有限公司、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印务有限公司、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深圳市三上高分子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等。 (2)会议确定起草人为张旭亮、刘西省、陶艳、杨国强、谢森、吴旭辉、孔真、郑伟、朱洁、薛哲纯、曹凤翎、刘映平、陈琪莎等。确定执笔人为张旭亮、刘西省、陶艳、杨国强、谢森、吴旭辉、孔真、郑伟、朱洁、薛哲纯、曹凤翎、刘映平、陈琪莎等。起草组组长为张旭亮,副组长:陶艳、朱洁。 (3)会议对《包装印刷通用设计规范》标准题目、框架结构、内容进行了认真研究。会议确定,标准的题目为《包装印刷通用设计规范》;英文题目为General rules of design for package printing。 (4)会议确定,本标准的框架为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印刷设计要求及参考文献等五个部分。 (5)会议对标准的范围进行了修改,确定范围为本标准规定了包装印刷通用设计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结构设计、材料选用、印制设计。本标准适用于包装印刷产品的印刷设计。 (6)会议确定了本标准的术语为包装印刷、包装印刷设计、出血位及专色等术语,术语定义在会后进行补充和完善。 (7)会议对印刷设计要求进行了讨论,确定印刷设计要求以下分为基本要求、结构设计要求、材料设计要求及印制要求。印制要求中分为颜色模式、图像分辨率、图形、文字、专色、出血位、烫印、压凹凸、局部上光、覆膜、成型、其他表面整饰及文件格式等。

继电保护通用技术规范(2018年试行版)

Q/CSG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 继电保护通用技术规范 (2018年试行版) General specification for power system protection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发布

目录 前言.................................................................................................................................................. I 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2) 4缩略语 (3) 5总则 (3) 6装置技术要求 (4) 7屏柜要求 (22) 8直流电源配置技术原则 (26) 9二次回路及抗干扰技术要求 (27) 10试验方法 (30) 11检验规则 (35) 12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36) 13其他 (37) 14与相关标准的衔接 (38) 附录A (资料性附录)保护定值信息文件化规范 (39) 附录B (资料性附录)保护档案文件化规范 (56) 附录C (资料性附录)保护状态信息文件化规范 (60) 附录D (资料性附录)保护告警信息文件化规范 (63) 附录E (资料性附录)网络压力测试方案 (71) 附录F (资料性附录)IED物理端口描述及站控层双网配置示例 (74) 附录G (资料性附录)装置对外通讯映射目录汇总 (76) 附录H (资料性附录)文件化信息点汇总 (77) II

前言 本技术规范遵循《南方电网电力装备技术导则》(Q/CSG 1203005-2015)规定的技术原则,根据GB/T 1.1-2009相关规则编制。 本规范旨在通过规范南方电网10kV~500kV线路及辅助保护、断路器保护、T区(短引线)保护、母线保护、变压器保护、高压并联电抗器保护、低压补偿装置保护、发电机保护、智能录波器(故障录波装置)、行波测距、智能终端等装置的通用技术条件、基本要求,提高继电保护设备的标准化水平,为继电保护的制造、设计、运行、管理和维护工作提供有利条件,提升继电保护运行、管理水平。 本技术规范代替Q/CSG 110010-2011《南方电网继电保护通用技术规范》,与Q/CSG 110010-2011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更新、补充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2规范性引用文件); ——增加CCD文件、电缆跳闸装置、光缆跳闸装置等术语定义(见3术语和定义); ——增加缩略语(见4缩略语); ——修订正常工作大气条件要求(见6.1.1); ——增加数字化采样的标度要求(见6.2.2b); ——修订交流回路准确度及开关量输入输出要求(见6.3、6.4); ——修订装置接口技术要求,增加了过程层光纤接口、对时接口、打印接口及调试接口的要求(见6.5); ——修订功率消耗及过载能力的要求(见6.6、6.7); ——增加智能站光缆跳闸装置相关基本技术要求(见6.8.1); ——增加保护设备识别代码的要求(见6.8.1n); ——增加保护信息文件化技术要求及相关附录(见6.8.1.O、附录A、B、C、D); ——修改装置软件版本构成方案(见6.8.1r); ——定值要求中删除保护功能投退软压板(见6.8.6b); ——增加远方控制要求(见6.8.11); ——增加保护时钟管理相关要求(见6.8.12); ——增加网络技术原则(见6.8.13); ——增加信息交换技术要求(见6.8.14); ——增加数据交换记录要求(见6.8.15); ——增加链路软压板及虚端子要求(见6.8.16); ——增加对智能站保护配置文件技术要求(见6.8.17); ——增加保护不停电传动技术要求(见6.8.18); ——修订电磁兼容、绝缘要求、耐湿热性能、机械性能、连续通电、安全要求、直流电源要求的要求(见6.9、6.10、6.11、6.13、6.14、6.15、6.16); ——增加网络安全要求(见6.18); ——修订试验方法,增加智能站光缆跳闸装置相关测试内容(见10.5); ——增加测量元件准确度和变差检查(见10.6); ——修订电磁兼容性能试验、直流电源影响试验、绝缘试验和绝缘测量、耐湿热性能试验、连续通电、机械性能试验内容(见10.8、10.9、10.10、10.11、10.12、10.13); II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