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道德好习惯

十个道德好习惯

十个道德好习惯

1、微笑待人。

2、每日为父母做件事。

3、主动打招呼。

4、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

5、按规则办事。

6、说了就要努力做。

7、用好每一分钱。

8、集体的事一起干。

9、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10、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

中小学德育教育案例

中小学德育教育案例 中小学德育教育案例(一) 张某,男,9岁,小学二年级学生。单亲家庭,和母亲一起生活。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 甚至不做;在学校有乱拿其他同学东西的习惯,被发现后不承认。 原因分析 经过和他母亲及其亲属的接触了解到,他的母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离婚后,没有再婚,是靠他妈妈一个人办厂养他的,由于平时厂 里比较忙,根本就没时间管,他是一个人上学、放学,中午自己一个人 在外面吃饭,有时候家人不能及时满足自己的要求,他就开始偷拿其 他同学的东西,被老师发现并进行批评教育后,觉得自己在同学面 前抬不起头来,干脆不愿意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 个案处理 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他摆脱心理困境。 三、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 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工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 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 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

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 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 欠佳、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 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 3.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大多有点偏执,脾气或许有点“怪”,教师千万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也 不能硬要他们立即把怪脾气改掉。青少年有点儿孩子气是正常的, 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也是正常的。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 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 烂的阳光地带。 四、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五、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 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愿每一位教师、家长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 中小学德育教育案例(二) 分析问题: (1)家庭生活情况:父母亲每天很忙,没有多少时间与孩子相处。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没有严格的要求,造成孩子成绩不好,父母亲对小孩的教育缺乏耐心。 (1)通过交流沟通了解他的内心想法。 经常找他谈心,慢慢走进他,了解他的学习、生活的情况,争取他的好感和信任,一起分析他现在的处境,帮助他解决生活和学习 上遇到的困惑。平时还经常给他单独辅导,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中小学德育教材中道德教育内容衔接研究——以人教版为例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I 目录................................................................................................................................V 第一章绪论. (1) 1.1选题缘由与意义 (1) 1.1.1选题缘由 (1) 1.1.2选题意义 (3) 1.3文献综述 (4) 1.3.1德育衔接问题的研究 (4) 1.3.2德育教材衔接问题的研究 (5) 1.3.3德育内容衔接问题的研究 (6) 1.3.4道德教育内容的衔接研究 (7) 1.4研究思路与方法 (8) 1.4.1研究思路 (8) 1.4.2研究方法 (9) 1.5研究对象 (10) 第二章本文分析框架和衔接标准的提出 (11) 2.1本文分析框架的提出 (11) 2.1.1二级类目的提出 (11) 2.1.2三级类目的提出 (14) 2.1.3本文的分析框架 (16) 2.3本文衔接标准的提出 (18) 2.3.1衔接 (18) 2.3.2理论依据 (19) 2.3.3本文的衔接标准 (21) 第三章中小学德育教材中道德教育内容横向分布分析 (23) 3.1宏观分析:道德教育内容分布 (23) 3.2中观分析:二级类目总体分布 (24) 3.2.1二级类目的总体分布 (24) 3.2.2二级类目的总体衔接 (26) 3.3微观分析:二级类目具体分布 (27) 3.3.1个人品德 (27) 3.3.2家庭美德 (29) 3.3.3社会公德 (31) 3.3.4环境道德 (32) V

(模拟试题)同济大学思想品德修养习题1

(模拟试题)同济大学思想品德修养习题1 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考试形式成绩:姓名:专业:学号: 一、判断:(对√错Χ)(10分) 1、个人主义就是自私自利,但在全球化语境下就要崇尚个人主义。() 2、古希腊四基徳是指智慧、坚毅、公正和节制。() 3、健康是躯体没有疾病、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不良的状态。() 4、气质是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5、中世纪的三主徳是指爱、信、神。() 6、个人主义不等于自私自利,但个人主义与自私自利相通。() 7、道德只具有阶级性,不具有超越时代的共同性。() 8、《易经》的生态观的总理念是天人合一。() 9、普那洛亚家庭是指禁止父母与子女的性关系的婚姻模式。() 10、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梭伦认为幸福应具备五种要素:一、长寿、二、富足、 三、康宁平安、四、爱好美德、五、善终正寝。()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1.阅读以下材料,谈谈如何处理感情与理智的关系 (1)据今日早报报道,为赢得一名女孩的芳心,两名大学毕业生林某和赵某竟然约定:两人同时浸到江水里,看谁呆的时间长,女孩李某就“归”谁。“决斗”时,李某是“裁判”,两名男子同时跳入冰冷瓯江,比起“耐寒度”。结果,40分钟后,一名男青年被活活冻死在江中。 (2)昨日下午4时,在天钥桥路上的一个电话亭里,胡楚燕坐在里面,蜷曲着双腿,低着头,身上的白色风衣已有些污渍,但她却毫不在乎电话亭外人们异样的眼光,这样的生活,她度过了三个月。“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等一名男子。”胡说。尽管上海还没有进入冬季,但路口的寒风还是让人感到有些寒意,胡楚燕还穿着单鞋和裙子,“不太冷。”胡楚燕说。电话亭对面的肯德基快餐店是胡经常去的地方,为了去那上厕所。一束红玫瑰和一朵白玫瑰被摆放在在电话亭的一角,但已有些枯萎和凋谢。 三、你对定义的理解。(36分) 1.简述孔子“学思”结合的修养方法。 2.什么是孟子“性善论”四端说和孔子的“忠恕之道”? 3.孔子区分君子和小人的价值标准是什么?

当前中国的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当前中国的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出现了一系列极其严峻的道德失范现象。造成中国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各方面因素的交错影响的结果,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表现。正确分析当代中国道德失范的成因,对于正确把握当前中国道德现状,进而为推动中国道德重建任务都具有深刻的现实和实践意义。解决连德缺失问题,应加强对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淡化行为主体的功利性思想。 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所维系,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国家、社会、自然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被世界公认为礼仪之邦,具有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却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许多十分严峻的道德失范现象正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显现出来: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逐渐改变,集体主义价值观逐渐淡化,社会公德逐渐丧失,职业道德陷入诚信危机。道德的底线是一个民族存亡的底线,正确认识道德缺失现象,探讨解决道德缺失问题的对策,对于唤醒沉睡的人性,营造德福一致的文化氛围,重塑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道德缺失现象的几点表现 1、诚信缺失 诚信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命题,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由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较短,受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人们对经济学本身的内涵还不了解,导致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在经济领域,存在着企业信用缺失、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缺失。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假东西充斥如假文凭、假政绩、假鉴定等,不一而足。以企业信用缺失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企业逾期应收的贷款额占贸易总额的指标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仅占0.25%一0.5%;而我国目前超过5%,其水平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10倍到20倍。 2.职业道德缺失 道德是一定群体认同的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集团之间行为关系的规范、原则的总和。一个群体所遵循的规范和原则是以某种职业的道德体系来体现的,职业领域中的道德素

中小学开展道德教育活动反思

中小学开展道德教育活动反思 绥棱农场学校马永瑞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对我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教学内容:中小学生当前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新形势下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议,近几年来,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较快,在这种新形式下,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成长的环境和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更好地了解把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流和方向,有关部门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状况进行了调研。根据这个调研结果,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目前校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和建议。 一、当前校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误区。 一是学校教育导向的偏差。应试教育尚未从根本上消除,重智轻德,智育唯上,以智育代替思想教育的现象依旧普遍。一些学校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抓智育和德育一手硬一手软,“一好遮百丑”的思想严重,依然把成绩当作衡量和评价学生的最高标准。 二是学校教育的封闭体系已不能适应今天社会的开放状态,德育教育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比如道德教育内容脱离未成年人实际,表现为道德标准太高深,与未成年人实际生

活脱离;在德育方法上,多年来德育“说教式”、“政治运动型”、“灌输式”、“说服式”的单调模式完全把受教育者当成了被动的容器,这种呆板乏味的教育方式会使受教育的未成年人逐渐陷于麻木状态,甚至产生不应有的负面作用。 三是班级人数偏多,影响德育的效果。老师因工作量大,无暇顾及德育教育、连家访都少了。 2.家庭教育忽视思想道德教育。 一是重智轻德。为应付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很多家庭对孩子不惜代价的投入,几乎全用在智力开发上,而把道德教育放在了次要位置。只要成绩好,就什么都好,一好百好。调查显示,有20.6%的中小学生愿意帮助父母做家务,但家长不让做,很多父母总是爱对孩子说:“你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家里什么事情也不用你做,”有的家长则忙于生计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教育,如城一小学的生源很多来自金沙市场的经商家庭,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生意好时,忙于做生意,没空管孩子,生意差时又没心情教育孩子。 二、家长缺位,“留守孩”思想道德教育形势严重。 近几年小吃发展得很好,但是有人说小吃富了一代人,也误了一代人,“留守孩”的问题日益突出。“留守孩”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4.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受到冲击。

中小学环境道德教育

浅谈中小学环境道德教育 摘要: 20世纪以来,随着环境危机的日趋显现,开展环境道德教育刻不容缓,特别是在中小学开展环境道德教育,必将对全社会的环境道德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从开展环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环境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如何开展环境道德教育三方面入手,对在中小学开展环境道德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环境道德教育环境道德中小学环境危机环境道德教育是培养人们环保意识、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中小学开展环境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形成环境道德观念,树立起保护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将对全社会的环境道德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新时期的环保工作具有深远意义。 一、开展环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环境危机使得环境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等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要想摆脱危机,走出困境,就必须开展环境道德教育。特别是在中小学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对于塑造具有环保意识的一代新型建

设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环境道德教育在德育体系中不可或缺 首先,环境道德教育是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环境教育与德育相融合,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意识上升到道德层面。在中小学开展环境道德教育,丰富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内涵,增强了德育工作的活力,使得思想品德教育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其次,环境道德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通过环境道德教育可使中小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道德观念,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热爱环境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对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环境道德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前提与基础。在中小学开展环境道德教育可从小培养青少年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三)中小学环境道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环境道德教育的开展虽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起步晚、底子薄,环境道德教育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环境道德意识淡薄。部分中小学的领导、教师和学生对环境道德教育仍缺乏足够的认识,还未能树立起“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观念,中小学生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仍然屡禁不止;其次,教育途径偏少、形式陈旧单一,致使部分学校的环境道德教育工作流

当代社会道德失范问题

中国的当代社会正处在一种道德困境当中,这不是国家秘密,也不是有待争论的观点,而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从社会转型开始以来,社会道德迅速地全线溃退,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原本那个有些严厉古板却也不失祥和的、崇尚“崇高”的道德社会(对此可能有人会有异议,我们稍后会讨论)就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上下交征利”的繁荣、庸俗且有些险恶的社会(对此相信不太会有人有异议)。公众的耳朵里充塞着各种道听途说来的罪恶和不道德,越来越数目巨大的贪污腐败、层出不穷的黑煤窑和矿难、食品的不安全、“艳照门”事件等,这些事情原本离普通公众的日常生活很远,但大众传媒的兴起及其报道灾难和耸人听闻的负面新闻的癖好,将这些间接的经验不断地带到公众的生活中,增加和扩大了公众对不道德的感受,让这种感受在每个人的人生体验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虽然由此获得的关于世界的图景有些扭曲,但并非是完全不真实的。而且,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随时提醒着我们这一点,比如买东西的时候遭遇缺斤少量、假冒伪劣;比如经常有骗子发来诈骗的网上信息和手机短信,甚至是打来电话;比如身边身边层出不穷的情感背叛;比如在与社会部门打交道时,被公权力“打劫”;比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上几乎无处不在的低俗文化内容;比如每个人内心中涌动的各种欲望,已经很少有什么欲望能够引发我们强烈的道德耻感和罪感了。 有些人对此表示谴责和批评,但并不那么忧心,他们仍然拥有一种简单的唯物主义的思考方式,认为这些都是社会转型期必然的、短暂的社会现象,如同西方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会随着转型期的结束自然消失的,因为人的道德素质和社会的道德水准会随着社会物质的富裕繁荣而提高。这种朴素的逻辑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的确把中国社会的问题过于简单化了。对当代中国的这种糟糕的道德状况,有以下词语进行过描绘,“道德滑坡”、“道德下滑”、“道德沦丧”、“道德败坏”、“道德崩溃”等等,这些词语作为对社会现象的描述有程度上的不同,但总的来说是笼统的,我认为只揭示了社会表层的现象。当代中国社会又处于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这是千年不遇的,是孔子建制以来中国面临的最严重的道德挑战。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道德的崩溃不仅仅发生在社会生活的表层,更发生在社会文化的深层。对中国目前的道德问题,我想至少应当分这两个层面来看。 在社会的层面,我们面对的是道德的失序,即社会的道德秩序被毁坏了,这意味着,首先,不道德不再是罕见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时刻提防不期而至的恶;其次,不道德不再是刺目惊心的,人们对此已经熟视无睹了,并采取一种犬儒主义的冷漠态度。很难责备大众的这样一种态度,一件“新颖”的不道德事件会给公众带来强烈的道德感受,如但当这种不道德的事情遍地开花时,麻木不可避免,除非自己就是不道德行为的受害者,这是保护神经系统不遭受长时间过度刺激的心里本能,同时,也由于道德对不道德的无能为力,这种无力感也是人们所要逃避的;另外,当代社会的道德失序不是局部的,而是道德在社会各个领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交往以及家庭生活中全线溃退,是整个社会道德格局的失序。 而在文化的层面上,我们面临的是道德的失范。道德的失范是道德失序的深层次原因,

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模拟题及答案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考前练习题二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题 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品德测评反馈功能的反向发挥,表现为()。 A误导作用 B抑制作用 C排斥作用 D 束缚作用 2、根据学生成绩,划分为优、良、中、可、差五个级别,体现了品德测评的()。 A 评定功能 B 区分功能 C 教育功能 D 反馈功能 3、儿童(青少年)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是()。 A. 无律阶段 B. 他律阶段 C. 自律阶段 D. 自由阶段 4、班杜拉认为,影响儿童道德学习的因素很多,但是,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行为主体的观察 B 先天的遗传 C 后天的环境影响 D 教育者的说服教育 5、道德评价能力最初是在()的影响下形成起来的。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自我评价 D.别人评价 6、针对个体时,教师抓住个别学生表示某种态度、志向、目的、兴趣及活动的时机,做出适当而简短的言语反应,以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所说所为作进一步的反省与探讨,达到辨析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的目的,这种道德判断能力培养的方法称为()。 A.有效的说服—单、双面论据 B.价值澄清 C.价值辩论 D.群体约定 7、中小学道德情感教育的目标包括对象目标、功能目标和()。 A.政治目标 B.教育目标 C.成效目标 D. 阶段目标 8、伦理性道德情感逐渐占据优势,而由道德形象引起的道德情感体验也不断地受到自我意识的自觉调控,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则逐渐减少。这是指的()。 A.初中生 B.高中生 C.大学生 D.小学生 9、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水平形成一个“()”型。 A. 马鞍 B.抛物线 C.倒U D.直线

谈谈中国与英国中小学教育的不同

谈谈中国与英国中小学教育的不同 2008/7/25/18:06 来源:现代教育报作者:荣学工 在江苏省教育厅的精心组织下,以小学校长为主体的52人组成的“学校管理者赴英学习访问团”于2008年5月25日从上海启程,到达享有“工业革命故乡”之称的英国曼彻斯特市,开始了为期三周的学习考察。 在苏曼教育国际发展中心的精心安排下,我们把整个英国社会当作大的课堂,对该国的人文风俗、社会状况等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与此同时,我们还重点地对英国的教育,特别是英国的小学教育进行了比较具体的考察学习。 在英期间,我们先后参观了曼彻斯特市的一些小学,听了曼彻斯特市教育官员、小学校长以及有关教育专家给我们作的专题讲座,还与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 通过三周的考察学习,我们都感到收获很大,大家一致认为,本次考察学习活动不仅让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而且促进了我们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也更加坚定了我们今后做好学校工作的信心。以下是本人对英国中小学教育的一些看法。 一、从学校规模上来看。英国学校的规模比国内的学校要小得多,大部分学校都在200人左右,三四百个学生的学校就算较大的了,七百人以上的学校就是凤毛麟角的了。 英国学校实行的都是小班化,每班不超过30人。这样的规模和班额,一有利于学校管理,一般学校只有一名校长和一位副校长或校长助理;二有利教学师生互动,有利于面向每一个学生,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从教育理念上讲。(1)奉行“每个学生都同等重要”的理念。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幼儿班开始,建立成长记录袋,让学生自己动手布置教室,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疏导,对学习不理想的学生有助教和义工进行单独辅导等等,无不体现了这一教育理念。(2)奉行“让教育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享受”的理念。参观曼城的每一所学校,我们都有深切的感受,在英国,孩子们的学习几乎没有什么压力,一方面,国家教学大纲对小学生学业应该达到的标准要求不是很高,尤其是他们对知识性学习内容方面的要求,英国五年级的孩子在计算方面的要求跟我们二年级的学生没有多大的差别;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非常注重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们始终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活动,这是英国老师课堂教学给我们留下的最为深刻的印象;第三,英国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长普遍不太关心,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期望值也不是很高。(3)重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学生下午3:30放学以后,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俱乐部供学生参加,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活动,以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

人生的三大能力

人生成功的三大能力 思考能力,学习能力,控制能力 思考就如电脑的处理器,学习就如电脑的操作系统,控制如电脑的电源,有了这三样一个电脑的雏形就基本形成了。 思考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考是一切灵感,创造的来源。人如不会思考,就像一台裸机一样,仅有肉体没有灵魂。 思考分为——全面的思考,反思,换位思考 全面的思考:深刻,理智地分析问题,对事物有十分清晰的认识,并能初步推测其发展的方向,提前预测可能的问题,及时找好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做到在事前的充分的准备,才能从容淡定地做好各种情况及时排除,办事做到滴水不漏! 反思:顾名思义,及时对自己的状态进行思考与总结,给自己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但真真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这也是我们非常容易忽视的一个方面,试问有几个能每天能对自己做个总结,反思自己的得与失呢?但这是十分有必要的,从中我们及时了解自

己的优缺点,防止不良习惯地养成。对于为人处事中成功的方面要大力发扬,对于不尽人意的方面要及时改正,找到好的方法不断完善。 换位思考:和人打交道时若仅站在主观角度思考问题则往往不能考虑到对方的感受。中国有句古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可以对我们的决策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毕竟人都是自私的,难免会为自己的利益多想点,所以我们也可以抓到对方的心理,有了充分,全面的认识,办起事来则更加顺手,如果有机会还会让对方落入自己设好的圈套,为以后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能力 基本上绝大多数的知识和能力都是学习获得的,学习是提高自己最佳途径,没有学习习惯的人很难有所成就。学习知识,学习做人,学习做事构成了学习的三个方面。 学习知识:人的记忆是有周期的,好多知识学了过后忘得一干而尽,但有些东西你却一辈子都忘不了。这是因为经常用的知识我们印象深刻,所以重要的知识要经常复习加深记忆,学以致用是最佳途径,理论在实践面前是苍白的。而对于不是常用的东西在学的

浅析网络媒体的道德失范现象

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闻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已经成为影响公众舆论的重要因素,改变着人们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的看法。而与此同时,各种新闻媒体道德失范现象、媒体侵权行为也层出不穷、与日俱增,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及其社会公信力也随之受到影响。 传统的新闻媒体的道德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传播和制作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新闻以及新闻缺乏人文关怀上,而作为新兴事物的网络传媒,其基于“自由度大”、“个性化突出”、“隐秘性强”等网络特点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挑战着人们的道德水准,冲击着社会固有的道德底线。网络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酿成了精神危机。 主要表现 信息失真。信息失真大概有两种情况:一是信息本源性失真。网上的信息有时本来就不正确,容易误导公众。一些网站尤其是商业性网站在刊载一些新闻报道或观点文章时,经常断章取义,夸大事实,并使用夸张的标题吸引眼球,也许某些话的确是当事人说过,但如果离开了当时的场景,就面目全非了。互联网上本源性失真的信息有时候还会以新媒体的其他形式进行再传播从而扩大传播范围。二是以讹传讹。由于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受众面更广,致使一些新闻事件在没有得到论证之前,媒体就盲目下结论。这会不利于事件的良性发展。 夸大负面新闻。有些网络媒体通过夸大负面新闻提高关注度,把个别现象扩大化、典型化、普遍化,以至于造成公众的恐慌。负面信息被传媒反复炒作,加之其不准确,这会对受众造成伤害。毫无疑问,负面新闻过多的炒作渲染会对受众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传播不道德信息。网络欺诈、暴力、色情等诸多不道德信息都能通过新媒体传播。这对青少年的成长特别有害。有人把自拍裸照或恶作剧画面上传到公共网站,影响极为恶劣。一些网站为了增加点击率,甚至反复强化此类信息。 发布垃圾信息。网络还发布大量的垃圾信息。垃圾信息分为网络垃圾和手机短信垃圾,这都是未经接受者许可,强迫受众接收的。 负面影响 网络的道德失范会产生一些始料不及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带来一系列恶果:降低受众的道德水平,干扰受众的正常生活,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甚至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 降低受众的道德水平。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能成为传播者。高度自动化的传播方式会让人更加缺少人情味,引发信任危机,更容易出现精神麻木和道德冷漠,甚至会导致人性的

品德方面的自我评价

品德方面的自我评价 【篇一:思想道德的自我评价(共10篇)】 篇一:个人思想品德自我鉴定范文 个人思想品德自我鉴定范文 xx三年的磨练,使本人具备了团结进取、开拓创新和相互鼓励的集体团队意识以及敬岗乐业的探索精神,同时具备了较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尊师守纪,关心集体,品德优良,学习态度端正.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结合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机会,从而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协调组织和管理能力.思想行为方面,我作风优良、待人诚恳,能较好处理人际关系,处事冷静稳健,能合理地统筹安排生活中的事务。 对待学习,我认真努力,对待工作我同样也能做到爱岗敬业,谨慎负责,一丝不苟。作为一名xx年工程造价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我所拥有的是年轻和知识。年轻也许意味着欠缺经验,但是年轻也意味着热情和活力,我自信能凭自己的能力和学识在毕业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追求的目标。 xx三年的磨练,使本人具备了团结进取、开拓创新和相互鼓励的集体团队意识以及敬岗乐业的探索精神,同时具备了较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尊师守纪,关心集体,品德优良,学习态度端正.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结合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机会,从而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协调组织和管理能力.思想行为方面,我作风优良、待人诚恳,能较好处理人际关系,处事冷静稳健,能合理地统筹安排生活中的事务。 对待学习,我认真努力,对待工作我同样也能做到爱岗敬业,谨慎负责,一丝不苟。作为一名xx年工程造价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我所拥有的是年轻和知识。年轻也许意味着欠缺经验,但是年轻也意味着热情和活力,我自信能凭自己的能力和学识在毕业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追求的目标。

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从小学升入初中是学生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他们正处于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化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各个相邻学段,既是互相区别,又是互相联系的,它们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逐渐过渡的。因此,所谓中小学德育衔接,主要是指小学六年级至初中一年级的德育工作,从目标、内容、方法上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使之既要体现中小学德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又要体现连续性和发展性,充分发挥我校“九年一贯制”教育的优势,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当前我校中小学德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建校以来,我校初中和小学的学生就一直在同一个校园里学习、生活。近年来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中小学在德育衔接方面也作出过一些大胆尝试,如组织小学六年级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共同参加野外拓展训练(春秋游),共同参观番禺区戒毒所,共同听文明礼仪讲座,联合举办拔河比赛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学德育工作在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这也严重困扰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持续开展,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功效。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六年级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到外校就读初中,一部分留在我校就读初中。对于留下来的学生,初中部的老师通常把他们跟外面进来的初一新生混在一起,统一进行考试,并以此作为依据对学生重新分班。这样我校升入初一的学生就打破了过去的“班级”界限,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班级”,一切又从头开始。于是,“心理适应期”被人为形成。 2.初一年级的老师虽然通过与六年级老师进行座谈、对六年级学生进行家访等途径了解学生的情况,但毕竟所获有限,造成对学生的品行,个性,特长,家庭背景情况的掌握磨合期太长,一般需要一个学期才能基本掌握。从而造成了很多可以避免的事情发生。 3.中小学德育处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时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协商,常常“各走各的道,各唱各的调”。表面看来大家都扎扎实实、热热闹闹,实际上固步自封、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郭校长提出,我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但在具体内容和操作上,中小学也是各行其是,缺少良好习惯培养的序列规划。这对“分阶段推进,螺旋式上升”的实施策略和整体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 由于我校对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注意不够,往往是因时因势因地因人而异,缺乏一贯性和一致性,造成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出现许多不适现象,诸如学习困难,与他人和集体交往不适应,对学校和老师的不适应,对初中教育教学方式的

道德失范

道德失范 道德失范,是指社会生活中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以及失灵,并由此产生整个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无序。当人们通过电子邮件相互问候,通过Oicq聊天,在网上购物、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它就和我们密不可分。我们的某些社会行为被搬到了网上,大家在网上交往、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社会”一虚拟社区。在这个新社会中,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正在逐渐形成。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网络道德的失范。如恶意域名抢注、网络盗版、垃圾邮件、网络垄断、网络腐败等不道德的丑行。虽然,道德在本质上不是经济资本,也不可能作为直接的经济资本来使用。然而它却从来不乏价值资源的意义,甚至也能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发挥巨大效用。二、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网络交往的特殊性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包括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生活方式。目前,之所以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会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主要是基于以下的两个原因:弱化的“自律道德”和难以形成“他律道德”。 "道德失范" 英文对照 :moral abnormality; moral disorder; disordered moral (一)“道德失范”在工具书中的解释 1、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伦理原则体系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个人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和引导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失控、失序和混乱。道德失范表征出社会精神层面的某种危机和剧烈冲突,它常常是社会急剧变革或转型时期的产物。 (二)“道德失范”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所谓“道德失范”是指旧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被普遍否定,逐渐失去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而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尚未形成,不具有对社会成员的有效约束力,使得社会成员的行为处在一种规范真空的社会状态中。 2、所谓道德失范,就是指在道德领域的一些准则或规范,已经不能够通过社会的舆论压力或人们的内心确信来有效地调整和控制人们行为。 3、所谓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规范约束力的失去或弱化,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具有道德责任能力的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不遵守本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丢失了最起码的道德良心的行为现象。 4、所谓道德失范,是指社会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道德规范体系,个人行为丧失是非善恶标准,由不同道德观、价值观相互冲突所造成的道德混乱和无序现象。 5、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规范要求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行为的混乱。 7类被公众认为最痛恨的道德失范行为 1、人心冷漠,见死不救

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模拟题2及答案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考前练习题三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 确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品德测评区分功能的正向发挥表现为()。 A导向作用 B 激励作用 C改进作用 D选拔作用 2、道德情感从()发展起来。 A 1岁以后 B 2岁以后 C 3岁以后 D 4岁以后 3、科尔伯格采用()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进行研究。 A 对偶故事法 B 临床法 C 道德两难故事法 D 观察法 4、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5、影响道德认识发展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和()。 A.学校环境 B.经济状况 C.教学水平 D.同伴群体 6、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 A.道德信念 B.道德行为 C.自律道德 D.道德情感 7、我国学者的研究认为,中国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趋势,其转折期在()岁之间。 A.8~9 B.10~13 C.12~14 D.15~17 8、()是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 A.中学阶段 B.小学阶段 C.大学阶段 D.幼儿期 9、年龄较大的儿童(6-7岁)则更多使用()的攻击行为。 A.肢体冲突型 B.言语型 C.工具型 D.敌意型 10、促使个体将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相结合,最终成为道德行为产生的情感动力的要素是()。

A.内疚感 B.移情 C.亲社会行为 D.责任感 11、有各种共同兴趣的团体,如课外兴趣小组,称为()。 A.非社会团体 B.亲社会团体 C.有组织的团体 D.玩伴团体 12、同伴的角色功能包括:(1)作为强化者的同伴;(2)作为榜样的同伴;(3)作为()的同伴。 A.社会反馈 B. 社会参照 C.目标参照 D.自我教育 13、从内容上来看,自我意识包括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 A现实自我 B社会自我 C理想自我 D自然自我 14、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期是指()。 A小学低年级 B小学高年级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15、()是人生观的集中体现。 A理想 B道德信念 C价值观 D世界观 16、中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和发展呈现出()。 A协调性 B不同步性 C不平衡性 D均衡性 17、学生在遭受挫折后会情绪激动,常对抗、报复、迁怒身边的人,且带有公开的、爆发的特点。其后果往往对他人或集体造成某些不良影响,这类问题行为属于()。 A不良人格型 B攻击型 C压抑型 D不良品德型 18、学生对校规校纪有错误的认识或明知故犯,缺乏道德感和抗拒诱惑的能力,常进行偷窃、欺骗、斗殴、破坏公物等,这类问题行为属于()。 A不良人格型 B攻击型 C压抑型 D不良品德型 19、学生常常出现“犯错不自觉”说明内部存在()的矛盾。 A、法制观念 B、认识性质 C、能力性质 D、思想性质 20、学生常常出现“有错不知错”说明内部存在()的矛盾。 A、心理素质 B、认识性质 C、能力性质 D、思想性质 二、多项选择题(请从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5个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写在括号中。错选、漏选均不得分,也不反扣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道德情感形式的层次包括()。 A 直觉的情绪体验 B 道德形象所引起的情绪体验 C 伦理道德的情感体验

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通过对网络中各类失范现象的观察

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通过对网络中各类失范现象的观察,笔者认为网络新闻道德失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虚假新闻充斥、不良信息泛滥、侵权问题严重、新闻评论随意化、报道题材失衡。以下就各个方面分别进行叙述。 (一)虚假新闻充斥虚假新闻是新闻史上一个顽疾。在外国,曾经因为黄色报刊的盛行而出现了一段虚假新闻泛滥成灾的时期。在中国,我们也一直与虚假新闻在斗争。老前辈陆定一曾说过“新闻工作搞来搞去还是个真实问题。千头万绪,根本性的还是这个问题,有了这一条,就有信用了,有信用,报纸就有人看了”。[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认为,那些明确因为利益收买或外部压力而造成的新闻失实,数量并不多。大多数失实新闻的例子,只是源于一些微小的原因,如惰性、赶截稿时间、采访不到相关人员,或仅仅为了把报道“糊弄”得好看点。[2]从陈力丹教授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假新闻的产生往往是新闻工作者主观上的原因。而网络因其传播主体的隐蔽性,更是成为虚假新闻产生的温床。网络的传播速度快和无国界等特性,让网络上的虚假新闻可以在瞬间便传遍全球,网络虚假新闻的危害超过传统媒体数倍有余。如2009年9月24日《时代周报》网络版发布的关于谢才萍包养16个年轻男子的报道就是最好的证明。“谢才萍,江湖上人称‘谢姐’,是重庆目前已逮捕的19个黑恶团伙首犯中唯一一位女性,江湖地位甚高。在这次打黑成果展中官方首次披露她与文强是‘亲戚关系’:她是文强的弟媳。让人瞠目的是,谢才萍在个人生活上极度荒淫。重庆市打黑成果展信息称,她长期包养16个年轻男子供自己玩乐”。[3]但是真相确与新闻所述有很大的出入,“重庆警方新闻发言人称,打黑成果展上从未出现过这样的内容,该报道是假的。一位曾观看过同样展览的人士则告知,参观时并未看见所谓‘包养16个男子’的信息,他看到的是,‘谢才萍包养了一个比自己小20多岁的26岁男青年罗某’,但不知民间为何出现16个的传闻。”[4]这条新闻当时被众多网络媒体疯狂转载,并且被传统媒体大量引用。至今,百度百科对谢才萍的介绍里还有“包养16个男子供自己玩乐”等文字。由此可见,网络虚假新闻对新闻真实性造成的危害与影响有多大。 (二)不良信息泛滥不良信息主要是指以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为主的黄色信息和以颠覆政权、破坏和谐为主的反党、反政府信息。这类信息的泛滥对社会风气的营造、青少年人生观的培养有极大的负面影响。而网络因其开放、隐蔽、自由等特点,使得不良信息有了滋生和泛滥的条件,从而对网络及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精神污染。在这个方面,我们网络新闻媒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各类传统媒体网站、商业门户网站等都以半裸露的女性图片作为赚取眼球的筹码。网易等大型门户网站时常出现“女大学生私密自拍”、“漂亮女生挑逗写真”等标题;而Tom娱乐频道上形形色色的爆乳女孩图片更是超过了娱乐明星图片的数量;腾讯网图片频道,满眼都是“性感内衣写真”、“风情写真”等字眼;新浪图库的女性频道更是充斥着“真空”、“湿身”、“酥胸诱人”等不良图片。这类图片中的女性均是用有限的物件遮住身体的重点部位,其他身体皮肤全部裸露,这些与完全赤裸相差无几的图片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仅次于黄色网站。但是各类网站利用法律的盲区,打法律的擦边球,大肆的利用写真、人体摄影的名目上传半裸或者全裸图片来吸引网络用户的眼球、赚取点击率。这种大型门户网站主导的迎合部分受众猎奇心理赢得“点击率”的做法,不但影响网络新闻道德,而且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侵权问题严重由于网络环境的自由和宽松、法律的缺位与无力,网络作品的版权保护一直是个难题,网络侵权现象非常普遍。我们随便打开Google或者百度搜索一个新闻标题,会发现整版都是同一篇新闻。其中部分页面的新闻内容完全一样,甚至连错别字出现的地方都是同一个位置,而个别的新闻网站在转载他人的新闻时,则恶意的剪切和篡改他人的新闻作品。这类网络侵犯著作权的现象主要出现在商业性媒体网站上,这类网站由于政策法规限制,只能以传统的新闻媒体和新闻单位建立的网站作为自己的新闻来源。“目前,非新闻单位建立的网站都未经过国家有关行政部门予以采编、发布新闻的资格。因此,非新闻单

英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英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摘要:当代英国学校德育发展有五大特点:即注重德育目标的导向性、德育内容宗教性与世俗性的并存、德育模式的情感性、德育途径的多样性以及德育方法的创新性。上述特点对我国学校德育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英国;学校道德;特点;启示 英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人文传统的国家,其学校德育的发展一直是以缓慢渐进的方式进行着。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多元化社会的出现,特别是青少年在道德方面所呈现出的诸多问题,使得英国学校主要通过宗教教育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面临着巨大的困境。故自20世纪中期始,英国为加强学校道德教育开展了一系列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从而推动了英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一、重视道德教育目标的导向性 英国是一个高度自由化的国家,长期以来关于道德教育没有全国统一的目标,在英国的教育法令中难以找到“道德教育目标”之类的规定。但是,民间团体的建议、政府部门的一些相关文件则对英国学校道德教育具有相当强的导向和指导作用。如1985年在英国教育和科学部、威尔士事务部向议会提交了题为《把学校办得更好》的白皮书中、在1998年发布的《科瑞克报告》中,都对英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及其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指导性要求,为此国家也对学校课程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学校道德教育旨在谋求促进正直、体谅他人的行为以及学生对行为和信仰之间的关系具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就公民科教学,明确提出旨在“发展学生的德性和自主性,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公平社会中有责任心和关爱心的公民”。 除此,道德教育目标的导向性还体现在英国国家规定的教育目的之中。概括而言,当代英国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内容大致包括:注重宗教知识和传统的教育;注重培养具有理性的和自治的人的教育;注重个人品行的养成教育;注重培养有责任心和关爱之心的公民教育。正是在上述目标的指导下,英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世俗化和人性化的态势。 二、注重德育内容的宗教性与世俗性 英国有着悠久的基督教传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力地冲击了宗教教育,“让道德教育来解决道德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英国现代学校的宗教教育在内容上已开始注重与时代精神、现代生活相结合。如它着眼于志愿者活动和慈善活动,为发展年轻一代积极的公民意识提供机会;致力于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生活在不同信念、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帮助学生考虑现代社会背景下生活的目的和意义,从而使他们对宗教、道德和社会问题做出合理而明智的判断,为他们在多元社会中更好地生活做准备。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