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代谢的检测概述

糖代谢的检测概述
糖代谢的检测概述

糖代谢的检测概述

一,空腹血糖(Glu)

酶法测定

参考范围: 3.5-6.1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

1型,2型糖尿病

两次分别>7.8mmol/L,随机血糖>11.1mmol/L,且伴有尿糖阳性,OGTT 高峰值>11.1mmol/L, 或2H血糖>11.1mmo/L, 临床上有三多一少症状者可诊断为糖尿病

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甲亢,嗜铬细胞瘤

应激性高血糖

药物影响

妊娠,脱水,窒息,缺氧等

饱食,高糖饮食等生理情况

●减低:

胰岛素用量过多,口服降糖药过量,胰岛B细胞瘤等

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

长期营养不良,饥饿,急性酒精中毒

二. 糖耐量试验(OGTT)

参考值: 空腹血糖<6.7mmol/L, 口服75克葡萄糖或1.75g/kg体重后30-60分钟血糖达高峰值,7.8-9.0mmol/L,不超过11.1mmol/L, 2小时不超过7.8mmol/L, 3小时恢复至空腹水平,各次尿糖均为阴性

糖耐量减低:

空腹血糖<7.8mmol/L, 2H血糖7.8-11.1mmol/L之间,高峰时间延迟至1小时后,血糖恢复时间延迟,且有尿糖阳性者

2型糖尿病,痛风,肥胖病,甲亢,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等

三. 胰岛素与胰岛素释放试验

RIA测定

参考值: 空腹血胰岛素为10-20mu/L

临床意义:

糖尿病: 1型糖尿病空腹胰岛素,胰岛素/血糖比值降低,进糖后曲线低平

2型糖尿病空腹胰岛素可正常,进糖后胰岛素延迟释放,用于糖尿病的早期诊断

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B细胞瘤: 胰岛素/血糖比值>0.4

四. 血清C-肽检测

五.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GHb)

电泳法,微柱法,比色法

参考值: 微柱法GHb/Hb的百分比为4.1-6.8%

临床意义:

GHb可反映患者抽血前1-2月内血糖的平均综合值,用于了解糖尿病的控制情况,应激性高血糖GHb多正常

糖代谢教案

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糖代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糖类的概率以及糖代谢的过程 (2)了解糖类代谢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通过回忆,复习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达到温故知新效果,使学生学会理顺知识脉络和学会前后知识联系来进行生物学的学习方法。 (2)通过糖类代谢过程中物质变化,训练学生分析、理解、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生物知识来分析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糖类代谢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待问题。(2)在教学中,通过联系自身及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理解糖代谢的过程以及过程中生成的产物。 2 教学难点:由于糖类代谢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相当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组成的,而学生在目前还比较缺乏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因而该过程也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3 解决方法:将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引入课堂,引起学生兴趣,并用讨论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思考问题。 (三)课时安排:本节内容讲授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 (五)教具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提问:你知道的生活中的糖类有哪些,你可以列举几个不甜但属于糖类的物质吗?其实,除了常见的白糖、冰糖、葡萄糖等,还有很多物质都属于糖类。教师列举出几种常见的早餐,米饭,馒头,面条等。通过引导学生回答它们的主要成分——淀粉,属于糖类。从而导出今天的课题:糖类及其代谢。 2. 新课展开: (1)糖的概念及分类: 分子由C 、H 、O 三种原素构成,且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比例是2:1,类似水分子,因此,糖类又被称为“碳水化合物”。 糖的分类:单糖、二糖、多糖。常见的单糖:葡萄糖;常见的二糖:蔗糖;生物体中的绝大多数糖以多糖的形式存在,淀粉是最常见的多糖。 (2)糖代谢:糖的来路(吸收)和去路(消化)? 提问:淀粉在消化道内如何消化?又是以何种方式被人体吸收的? 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被小肠绒毛吸收) 淀粉水解生成葡萄糖后,学生讨论:结合教材图表说出其三条去路。 a. 氧化分解成CO 2、H 2O 、释放能量. b. 合成糖原,暂时储存能量 提问:如果能量够用,还有血糖多余,尤其是饭后,血糖会去哪里呢? 答:葡萄糖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又以同样的方式进入毛细血管,进入毛细血管后,血液中的葡萄糖叫血糖。 吸收:(小肠)葡萄糖 血糖(血液) 所以当摄取糖类过多的时候,多余的血糖会储存在肝脏和肌肉等组织器官里,在肝脏里合成了肝糖元,在肌肉里合成肌糖元。而当血糖消耗过多而又又没在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为C 2O 和H 2O ,释放出大量能量。 肠、胰淀粉酶 唾液淀粉酶 肠、胰麦芽糖酶 合成糖原储存 转化为其它物质 主动运输

淀粉糖与糖醇加工技术试题

装 订 线 德州科技职业学院 淀粉糖与糖醇加工技术 课程 期末考试试题 一 二 三 四 总分 阅卷人 复核人 得分 阅卷人 复核人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从分子结构上,淀粉可分为 淀粉和 淀粉。 2、水解后得到的淀粉可用 、 和 方法进行分离。 3、玉米湿法生产淀粉的副产物有 、 和 、 四种。 4、淀粉制糖常用的水解方法有 、 和 三种。 5、淀粉水解时先通过 反应生成 ,再通过 反应生成 。 6、淀粉生产中常用的脱支酶有 和 。 7、淀粉的性质主要有 、 和 三种。 8、木薯中含有的毒性成分是 ,与铁离子结合后呈现 颜色。 9、葡萄糖结晶分为三个阶段: 、 和 。 10、果葡糖浆根据所含果糖的浓度可分为 、 和 三种类型。 11、啤酒糖浆中以 糖为主。 得分 阅卷人 复核人 二、判断改错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水解DE 值在20%以上的产品称为麦芽糊精。( ) 2、酸水解法生产淀粉要优于酶水解法。( ) 3、将糖液转变为糖粉比较理想的干燥方法是常规蒸发法。( ) 4、淀粉遇碘变蓝是所有淀粉的共同特性。( ) 5、玉米中的淀粉主要存在于胚芽当中。( ) 得分 阅卷人 复核人 三、问答题(共35分) 1、马铃薯淀粉的特性有哪些?(5分) 2、淀粉的液化与糖化终点分别应如何判断?(6分) 3、淀粉糊化的三个阶段分别是什么?(6分) 4、生产淀粉时用亚硫酸浸泡玉米粒的目的是什么?(5分) 学 院 班 级 考 号 姓 名

装 订 线 5、淀粉液化的工艺过程有哪些?(6分) 6、果糖与葡萄糖的异构化反应。(7分) 得分 阅卷人 复核人 四、论述题(共25分) 1、影响淀粉液化和糖化的因素各有哪些?(12分) 2、酸水解法与酶水解法生产淀粉的效果比较?(13分) 学 院 班 级 考 号 姓 名

无创血糖仪市场现状

1.背景 目前的血糖测量方法主要为生化血糖测量法和微创血糖检测法。生化血糖检测法和微创血糖检测法的技术已较成熟,也是目前血糖测量的主要方法,但此两种测量方法都需要取血检测,由于抽血或手指扎针取血会造成疼痛,而且有感染的危险,这就限制了测定血糖的频率,使糖尿病患者无法获得满意的血糖监测,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无创式血糖测量技术来克服有创式采血的缺点。 2.主要的无创血糖检测技术 2.1.近红外光谱技术 当用红外线照射人体时,与血糖无关的人体组织,如皮肤、骨骼、肌肉、水等将吸收大部分红外线、余少量代表血糖特征的反射或吸收红外线,称为血糖特征频谱信号,可用来提取血糖值。最新由格罗夫仪器(Grove Instruments)开发的运用此技术的血糖仪可在20s之内对患者的血糖值进行实时检测。首款推出的试验性产品没有额外的附件且可由电池驱动,测量部位则是在指尖或者耳垂。 针对此仪器的一项拥有4000组数据的实验研究显示该设备的测量准确性符合ISO15197标准。同时在运用此技术开发无创血糖仪的公司有DIRAmed, C8 MediSensors 和InLight Solutions。 2.2.测试人体的射频阻抗,提取血糖值 波长较红外线更长的电磁波对人体辐射时,像血糖这种非离子可溶性物质,将吸收一定的电磁波,提取其吸收特征值,理论上可以得到血糖值。但是,体液中还有其他非离子可溶物质,它们也吸收电磁波。因此,如何将血糖的吸收特征值分离及提取,是这种方法的关键。 2.3.偏振式 其原理是光学活性物质致使偏振光的偏振面发生旋转,产生的角度与偏振光在其中传播的光程、波长、温度以及溶液的浓度有关。当一束线偏振光入射到含有葡萄糖的溶液时,其透射光也是线偏振光,而且偏振方向与原入射光的偏振方向有一个夹角,这就是葡萄糖的旋光特性。利用这个特性可以制成血糖检测仪器。这种方法一般是通过测量眼球房水中的葡萄糖浓度来反推出血糖浓度。 1991年美国得克萨斯农业与工程大学的Gerald L Cote、Martin D.Fox等人利用这样的测量方法设计了完整的实验系统,并详细地分析各种影响因素。但是,偏振式也有它的缺点,例如:其测量位置多为敏感的眼球,而且存在血糖浓度与眼球房水之间的时间滞后等问题。因此到目前尚未有商品化仪器的报道。 2.4.用皮下间质液中的糖分子,测试血糖值

糖代谢论文

糖代谢 摘要:糖是一类化学本质为多羟醛或多羟酮及其衍生物的有机化合物.在人体内糖的主要形式是葡萄糖(glucose,Glc)及糖原(glycogen,Gn).葡萄糖是糖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在机体糖代谢中占据主要地位;糖原是葡萄糖的多聚体,包括肝糖原、肌糖原和肾糖原等,是糖在体内的储存形式.葡萄糖与糖原都能在体内氧化提供能量.食物中的糖是机体中糖的主要来源,被人体摄入经消化成单糖吸收后,经血液运输到各组织细胞进行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机体内糖的代谢途径主要有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合成与糖原分解、糖异生以及其他己糖代谢等. 关键词:糖的消化和吸收血糖糖的无氧酵解糖的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糖异生作用糖蛋白与蛋白聚糖 糖的消化和吸收 食物中的糖主要是淀粉,另外包括一些双糖及单糖。多糖及双糖都必须经过酶的催化水解成单糖才能被吸收。食物中的淀粉经唾液中的α淀粉酶作用,催化淀粉中α-1,4-糖苷键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麦芽糖、麦芽寡糖及糊精。由于食物在口腔中停留时间短,淀粉的主要消化部位在小肠。小肠中含有胰腺分泌的α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三糖、α糊精和少量葡萄糖。在小肠黏膜刷状缘上,含有α糊精酶,此酶催化α极限糊精的α-1,4-糖苷键及α-1,6-糖苷键水解,使α-糊精水解成葡萄糖;刷状缘上还有麦芽糖酶可将麦芽三糖及麦芽糖水解为葡萄糖。小肠黏膜还有蔗糖酶和乳糖酶,前者将蔗糖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后者将乳糖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糖被消化成单糖后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上段,己糖尤其是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摄取是一个依赖Na+的耗能的主动摄取过程,有特定的载体参与:在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上,存在着与细胞膜结合的Na+-葡萄糖联合转运体,当Na+经转运体顺浓度梯度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葡萄糖随Na+一起被移入细胞内,这时对葡萄糖而言是逆浓度梯度转运。这个过程的能量是由Na+的浓度梯度(化学势能)提供的,它足以将葡萄糖从低浓度转运到高浓度。当小肠上皮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葡萄糖经小肠上皮细胞基底面单向葡萄糖转运体(unidirectional glucostransporter)顺浓度梯度被动扩散到血液中。小肠上皮细胞内增多的Na+通过钠钾泵(Na+-K+ ATP酶),利用ATP提供的能量,从基底面被泵出小肠上皮细胞外,进入血液,从而降低小肠上皮细胞内Na+浓度,维持刷状缘两侧Na+的浓度梯度,使葡萄糖能不断地被转运。 血糖

无创血糖仪市场报告(第2版)

无创血糖仪市场报告 1.背景 目前的血糖测量方法主要为生化血糖测量法和微创血糖检测法。生化血糖检测法和微创血糖检测法的技术已较成熟,也是目前血糖测量的主要方法,但此两种测量方法都需要取血检测,由于抽血或手指扎针取血会造成疼痛,而且有感染的危险,这就限制了测定血糖的频率,使糖尿病患者无法获得满意的血糖监测,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无创式血糖测量技术来克服有创式采血的缺点。 2.主要的无创血糖检测技术 2.1.近红外光谱技术当用红外线照射人体时,与血糖无关的人体组织,如皮肤、骨骼、 肌肉、水等将吸收大部分红外线、余少量代表血糖特征的反射或吸收红外线,称为血糖特征频谱信号,可用来提取血糖值。最新由格罗夫仪器(Grove Instruments)开发的运用此技术的血糖仪可在 20s之内对患者的血糖值进行实 时检测。首款推出的试验性产品 没有额外的附件且可由电池驱动, 测量部位则是在指尖或者耳垂。 针对此仪器的一项拥有4000组数 据的实验研究显示该设备的测量 准确性符合ISO15197标准。同时 在运用此技术开发无创血糖仪的公司有DIRAmed, C8 MediSensors 和 InLight Solutions。 2.2.测试人体的射频阻抗,提取血糖值波长较红外线更长的电磁波对人体辐射时,像血 糖这种非离子可溶性物质,将吸收一定的电磁波,提取其吸收特征值,理论上可以得到血糖值。但是,体液中还有其他非离子可溶物质,它们也吸收电磁波。因此,如何将血糖的吸收特征值分离及提取,是这种方法的关键。 2.3.偏振式:其原理是光学活性物质致使偏振光的偏振面发生旋转,产生的角度与偏振光 在其中传播的光程、波长、温度以及溶液的浓度有关。当一束线偏振光入射到含有葡

生物化学糖代谢知识点总结

各种组织细胞 体循环小肠肠腔 第六章糖代谢 糖(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是指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 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单糖:葡萄糖(G )、果糖(F ),半乳糖(Gal ),核糖 双糖:麦芽糖(G-G ),蔗糖(G-F ),乳糖(G-Gal ) 多糖:淀粉,糖原(Gn ),纤维素 结合糖: 糖脂 ,糖蛋白 其中一些多糖的生理功能如下: 淀粉:植物中养分的储存形式 糖原:动物体内葡萄糖的储存形式 纤维素:作为植物的骨架 一、糖的生理功能 1. 氧化供能 2. 机体重要的碳源 3. 参与组成机体组织结构,调节细胞信息传递,形成生物活性物质,构成具有生理功能的糖蛋白。 二、糖代谢概况——分解、储存、合成 三、糖的消化吸收 食物中糖的存在形式以淀粉为主。 1.消化 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 消化过程:口腔 胃 肠腔 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 吸收形式:单糖 吸收机制:依赖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SGLT )转运。 2.吸收 吸收途径:

过程 2 H 2 四、糖的无氧分解 第一阶段:糖酵解 第二阶段:乳酸生成 反应部位:胞液 产能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 净生成ATP 数量:2×2-2= 2ATP E1 E2 E3 调节:糖无氧酵解代谢途径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各种变构剂对三个关键酶进行变 构调节。 生理意义: 五、糖的有氧氧化 E1:己糖激酶 E2: 6-磷酸果糖激酶-1 E3: 丙酮酸激酶 NAD + 乳 酸 NADH+H + 关键酶 ① 己糖激酶 ② 6-磷酸果糖激酶-1 ③ 丙酮酸激酶 调节方式 ① 别构调节 ② 共价修饰调节 糖无氧氧化最主要的生理意义在于迅速提供能量,这对肌收缩更为重要。 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① 无线粒体的细胞,如:红细胞 ② 第一阶段:糖酵解途径 G (Gn ) 丙酮酸胞液

糖代谢试题及答案

第8章糖代谢 一、单项选择题 1.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的辅酶是 A. TPP B. CoASH + D. FMN E .NADP+ 2.糖原合成过程中的关健酶是 A.糖原磷酸化酶 B.糖原合酶 C.分支酶 D.己糖激酶 E.丙酮酸激酶 3不参与糖酵解作用的酶是. A.己糖激酶 B.丙酮酸激酶 C.果糖磷酸激酶-1 D.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E.醛缩酶 4.糖酵解时哪些代谢物提供高能磷酸基团(~P),使ADP磷酸化生成ATP A.甘油醛-3-磷酸及磷酸果糖 B.甘油酸-1,3-二磷酸及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C.甘油酸-3-磷酸及葡糖-6-磷酸 D.葡糖-1-磷酸及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E.果糖-1,6-二磷酸及甘油酸-1,3-二磷酸 5关于糖酵解的正确描述是 A.全过程是可逆的 B.在细胞质中进行 C.生成38分子ATP D.不消耗ATP E.终产物是CO2和水 6.下列哪一种酶不参与糖异生过程 A.丙酮酸羧化酶 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C.果糖-1,6-二磷酸酶 D.丙酮酸激酶 E.葡糖-6磷酸酶 7.磷酸戊糖途经的主要产物是 A. NADPH+H+和甘油-3-磷酸 B. NADPH+H+和FADH2 +H+和核糖-5-磷酸 D. NADPH+H+和葡糖6-磷酸 +H+和葡萄糖 8.糖酵解途径中生成的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进入线粒体氧化,因为 A. 乳酸不能通过线粒体 B.这样胞液可保持电中性 C.丙酮酸脱氢酶系在线粒体内 D.丙酮酸与苹果酸交换 E.丙酮酸在苹果酸酶作用下转变为苹果酸 9.果糖-6-磷酸转变为果糖-1,6-二磷酸,需要 A.ATP及果糖-1,6-二磷酸酶 B. ADP及果糖磷酸激酶-1 C. ATP及果糖磷酸激酶-1 D. ADP及果糖-1,6-二磷酸酶 E. 磷酸己糖异构酶及醛缩酶 10.糖酵解时丙酮酸还原为乳酸,所需的NADH+H+来自 A.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催化脱氢 B.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催化脱氢 C. 柠檬酸脱氢酶催化脱氢 D.乳酸脱氢酶催化脱氢 E. 丙酮酸脱氢酶催化脱氢 11.三羧酸循环的起始反应是 A.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 B.丙酮酸与草酰乙酸缩合 C.乙酰辅酶A与二氧化碳缩合 D.丙酮酸与二氧化碳缩合 E.乙酰辅酶A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缩合 12.在下列反应中,哪一种与胰岛素的作用无关 A.促进葡萄糖向脂肪和肌肉细胞转运 B.促进糖的氧化 C.促进糖转变为脂肪 D.促进糖原分解 E抑制糖原分解

糖代谢百度百科

食物中的糖主要是淀粉,另外包括一些双糖及单糖。多糖及双糖都必须经过酶的催化水解成单糖才能被吸收。 食物中的淀粉经唾液中的α淀粉酶 作用,催化淀粉中α-1,4-糖苷键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麦芽糖、麦芽寡糖及糊精。由于食物在口腔中停留时间短,淀粉的主要消化部位在小肠。小肠中含有胰腺分泌的α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三糖、α糊精和少量葡萄糖。在小肠黏膜刷状缘上,含有α糊精酶,此酶催化α极限糊精的α-1,4-糖苷键及α-1,6- 糖苷键水解,使α-糊精水解成葡萄糖;刷状缘上还有麦芽糖酶可将麦芽三糖及麦芽糖水解为葡萄糖。小肠黏膜还有蔗糖酶和乳糖酶,前者将蔗糖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后者将乳糖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 糖被消化成单糖后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上段,己糖尤其是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摄取是一个依赖Na+的

糖代谢 耗能的主动摄取过程,有特定的载体参与:在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上,存在着与细胞膜结合的Na+-葡萄糖联合转运体,当Na+经转运体顺浓度梯度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葡萄糖随Na+一起被移入细胞内,这时对葡萄糖而言是逆浓度梯度转运。这个过程的能量是由Na+的浓度梯度(化学势能)提供的,它足以将葡萄糖从低浓度转运到高浓度。当小肠上皮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葡萄糖经小肠上皮细胞基底面单向葡萄糖转运体(unidirectional glucose transporter)顺浓度梯度被动扩散到血液中。小肠上皮细胞内增多的Na+通过钠钾泵(Na+-K+ ATP 酶),利用ATP提供的能量,从基底面被泵

出小肠上皮细胞外,进入血液,从而降低小肠上皮细胞内Na+浓度,维持刷状缘两侧Na+的浓度梯度,使葡萄糖能不断地被转运。 编辑本段 血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blood sugar)。体内血糖浓度是反映机体内糖代谢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血糖浓度是相对恒定的。正常人空腹血浆葡萄糖糖浓度为3.9~6.1mmol/L(葡萄糖氧化酶法)。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高于7.0 mmol/L称为高血糖,低于3.9mmol/L 称为低血糖。要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必须保持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的动态平衡。 一、血糖的主要来源及去路 血糖的来源:①食物中的糖是血糖的主要来源;②肝糖原分解是空腹时血糖的直接来源;③非糖物质如甘油、乳酸及生糖氨基酸通过糖异生作用生成葡萄糖,在长期饥饿时作为血糖的来源。

淀粉及淀粉制品安全监督抽检实施细则

淀粉及淀粉制品安全监督抽检实施细则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淀粉及淀粉制品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产品范围包括淀粉、淀粉制品和淀粉糖。 2 产品种类 淀粉及淀粉制品包括淀粉、淀粉制品和淀粉糖。 淀粉包括谷类淀粉、薯类淀粉和豆类淀粉等。 淀粉制品:以谷类、薯类、豆类或以谷类、薯类、豆类食用淀粉为主要原料,经清洗、磨碎、分离、和浆、干燥、成型等工序加工制成的产品,包括粉丝、粉条、粉皮等。 淀粉糖是以谷物、薯类等农产品为主要原料,运用生物技术经过水解、转化而生产制成的淀粉糖,包括葡萄糖、饴糖、麦芽糖和异构化糖等。 3 检验依据 下列文件凡是注明日期的,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细则。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细则。

GB 2713-2003 淀粉制品卫生标准 GB 2713-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淀粉制品 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T 4789.3-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测定 GB 4789.3-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 GB 478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 GB 4789.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GB 4789.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 GB/T 4789.2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冷食菜、豆制品检验GB/T 5009.11-2003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GB 5009.11-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

近红外无创血糖测量的研究

项目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70261) 近红外无创血糖测量的研究3 陈民森 陈文亮 杜振辉 徐可欣 蒋诚志 (天津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 天津 300072)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光在手掌组织中的传播特性,以及经皮近红外无创血糖浓度测量原理。基于AOTF (声光可调谐滤波器)分光系统,构建了近红外经皮无创血糖检测系统, 并利用该系统对3名健康青年志愿者进行OG TT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实验,得到较好的测量结果。三次实验中P LS (偏最小二乘)校正集模型的RMSEP (预测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169mm ol/L 、0149mm ol./L 、0154mm ol/L 。关键词 近红外 经皮的 无创血糖检测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 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还没有根治糖尿病的有效手段,主要是采取控制血糖浓度以预防或减轻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通过频繁地监测血糖浓度并及时调整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的用量。在各种血糖浓度测量方法中,近红外光谱无创血糖检测技术具有检测快速、无创伤、不易感染、无污染等优点,是血糖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也是能够真正实现糖尿病人实时自测血糖的最佳方案1。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进行人体血糖浓度的无创测量,已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课题。 血液中的糖类主要是葡萄糖,简称血糖。其分子式为C 6H 12O 6,包含有多个羟基(O —H )和甲基(C —H ),均是能够在近红外光谱区产生吸收的主要含氢官能团,从而为利用近红外光谱测定葡萄糖提供了理论基础。皮肤和大多数组织一样,以葡萄糖和脂肪作为能源物质。尤其在真皮乳头层中含有丰富的血管丛,通过分析经过真皮的近红外光谱特征来测量血糖浓度,被认为是一种可行的血糖浓度测量方法。近年来,近红外经皮漫反射光谱测量血糖浓度检测技术得到了较好的发展2。 本文构建了近红外光谱无创血糖检测系统,以手掌作为测量部位,对真皮内的血糖浓度进行测量研究。 1 经皮漫反射光谱无创血糖测量原理 111 手掌组织的光学特性 手掌组织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特性3 ,由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组织层和肌肉层组成。其中,皮 肤(包括表皮层和真皮层)的全层厚度约为4mm , 图1 近红外光在手掌组织中的传输示意图 表皮层的厚度约为013mm 左右,具体厚度随不同人的年龄、性别等有所差别。由于手掌组织的皮肤层较厚,而测量所用近红外光源能量相对较弱,因此,光子进入皮下脂肪组织和肌肉层的概率很低。近红外光在手掌组织内的传输特性(见图1)。I 0光射入手掌组织,忽略光在皮下组织层中的传递,则经手掌表面出射的光实际由3部分组成:入射光在手掌表面的镜面反射光I 1,直接由表皮层扩散反射出的光I 2,达到真皮层后扩散反射出的光I 3。 由于表皮层内不含有血管,皮肤组织中的血管都分布在真皮层中,因此,在经皮测量血糖浓度时,只需要分析经过真皮后扩散反射出来的光谱l 3下即可。设某一波长入射光在手掌组织内传输的光程长为l λ,则其扩散反射光的表达式为: I 3( λ)=I 0(λ)e -μeff (λ)l λ(1)μeff (λ)为该波长光的有效衰减系数(mm -1)μeff =μeff-epi +μeff-derm (2)μeff-epi =3μs -epi [μa-epi +U s -epi (1-g epi )](3)μeff-derm =3μs -derm [μa-derm +μs -derm (1-g derm )] (4) 8 3现代仪器 二○○四年?第四期

淀粉含量检测方法

谷物中淀粉含量的测定 本方法参考GB/T5009.9-2008 ?食品中淀粉的测定》的第二法酸水解法。 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谷物原料中淀粉含量的测定。 原理:试样经除去脂肪及可溶性糖类后,其中淀粉用酸水解成具有还原性的糖,然后按还原糖测定,并折算成淀粉。 方法一 1试剂和材料 1.1洒石酸铜甲液:34.639g CuSQ溶于水,加入0.5mL浓H2SO4,稀释到500mL; 洒石酸铜乙液:173g洒石酸钾钠,加50g NaOH,稀释到500mL; 1.2 氢氧化钠溶液:c(NaOH)=1mol/L ; 1.3硫酸铁溶液:50g/L (称取50g硫酸铁,加入200mL水后,慢慢加入100mL 硫酸,冷后加入稀释至1000mL); 1.4高铤酸钾标准滴定溶液:c(1/5KMnO4)=0.1mol/L; 1.5乙醇溶液:85% v/v; 1.6 HCL: 1+1 和1+3; 1.7 NaOH 溶液:40%; 1.8乙酸铅溶液:20%; 1.9硫酸钠:10%。 2仪器设备 2.1粉碎磨:粉碎样品,使其完全通过孔径0.45mm (40目)筛。

2.3回流冷凝装置:能与250mL锥形瓶瓶口相匹配。 3操作步骤 称取样品(粉碎过40目筛)2.0g?5.0g,准确至0.0002g,置于放有慢速滤纸 的漏斗中,用50mL石油酰分5次洗去样品中脂肪,再用150mL85%乙醇溶液分数次洗涤残渣,以除去可溶性糖类物质,滤十乙醇溶液,将滤纸连同残渣一并转移至250mL锥形瓶中。 加100mL水、30mL(1+1)HCl,在沸水浴上回流2h,回流完毕后,立即在流水中冷却,待样品水解液冷却完全后,加2滴甲基红指示剂,先用NaOH溶 液(400g/L)调至黄色,再用(1+1 )的HCl调至水解液刚变红色。若水解液颜色较深,可用pH试纸测试,使试样水解液的pH值约为乙然后加20mL的乙酸铅溶液(200g/L),摇匀,放置10min,再加20mL的硫酸钠溶液(100g/L),以除去过多的铅。摇匀后,将全部溶液及滤渣转入500mL容量瓶中,用水洗涤锥形瓶,洗液合并于容量瓶中,定容,摇匀,过滤,弃去初滤液20mL,滤液供 测定用。 吸取25.00mL滤液于三角瓶中,加25mL洒石酸铜甲液,再加25mL洒石酸铜乙液,在电炉上加热(在3min内煮沸)并煮沸2min,取下过滤,并用60C 水洗涤烧杯和沉淀至洗液不呈碱性为止,将漏斗连同滤纸一同放至前面使用过的烧杯上,向滤纸内加入硫酸铁(50g/L)40mL,使氧化业铜完全溶解,摇匀溶液,再加25mL 水,用玻璃棒搅拌到看不见Cu2O,以0.1mol/l高铤酸钾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呈微红色,10s不褪色为终点。同样条件做空白。 方法二 1试剂 1.1碱性洒石酸铜甲液:称取15g硫酸铜(CuS04 ? 5H2O)及0.050g业甲蓝加适量水溶解,再加水稀释至1000mL。 1.2碱性洒石酸铜乙液:称取50g洒石酸钾钠与75g氢氧化钠,加适量水溶解,再

无创血糖检测分析报告图片

无创血糖检测分析报告1项目背景 “国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能力”,胡锦涛主席已经把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度。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于科学技术实力的竞争,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即为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资产的竞争。企业拥有专利技术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间竞争力的高低。随着国际间竞争的不断加剧,各企业都把知识创新、技术改造作为自身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技术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双重产物,专利战略可以说是企业实施企业经营、技术创新和品牌策略的基本点。另外,专利战略与企业全球战略相结合,针对竞争对手,通过对对手专利申请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并对专利技术信息深度挖掘占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针对特定区域的企业,可以通过构建专利池去设置技术壁垒阻碍对手的发展,并通过收取高额专利许可费用获益。总之,专利申请战略正在成为当前企业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近几年来发生的DVD侵权、打火机索赔等事件也表明,单纯地进行高新技术的研制已不足以拥有市场竞争优势,只有将取得的专利信息等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才能最终形成自身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另外通过对专利信息的研究,可以发现竞争对手的研究热点,构筑外部的专利网络,突破竞争对手的技术垄断,变被动借鉴为主动进攻,从而取得企业竞争的制高点。

2专利研究目的和技术范围 2.1 专利研究的目的 本报告通过对无痛(无伤)血糖检测行业的专利信息进行检索整理,分析出无痛(无伤)血糖检测行业专利申请总体趋势、主要技术领域分布、主要申请人的技术热点等信息,同时结合了大量的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为我所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提供知识产权方面的参考。 2.2 专利技术范围 无痛(无伤)血糖检测作为目前较为流行的检测方式,其主要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身体的分泌物进行测试 2)通过身体对葡萄糖的消化产生的热量进行检测 3)采用光学方法检测血糖 方法及其设备 3主要分析方法和工具 3.1 SWOT战略分析法 SWOT战略分析法是一种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这里,S 是指企业内部的优势(Strengths),W是指企业内部的劣势

无创血糖检测分析报告图片

无创血糖检测分析报告 1项目背景 “国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能力”,胡锦涛主席已经把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度。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于科学技术实力的竞争,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即为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资产的竞争。企业拥有专利技术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间竞争力的高低。随着国际间竞争的不断加剧,各企业都把知识创新、技术改造作为自身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技术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双重产物,专利战略可以说是企业实施企业经营、技术创新和品牌策略的基本点。另外,专利战略与企业全球战略相结合,针对竞争对手,通过对对手专利申请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并对专利技术信息深度挖掘占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针对特定区域的企业,可以通过构建专利池去设置技术壁垒阻碍对手的发展,并通过收取高额专利许可费用获益。总之,专利申请战略正在成为当前企业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近几年来发生的DVD侵权、打火机索赔等事件也表明,单纯地进行高新技术的研制已不足以拥有市场竞争优势,只有将取得的专利信息等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才能最终形成自身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另外通过对专利信息的研究,可以发现竞争对手的研究热点,构筑外部的专利网络,突破竞争对手的技术垄断,变被动借鉴为主动进攻,从而取得企业竞争的制高点。

2专利研究目的和技术范围 2.1 专利研究的目的 本报告通过对无痛(无伤)血糖检测行业的专利信息进行检索整理,分析出无痛(无伤)血糖检测行业专利申请总体趋势、主要技术领域分布、主要申请人的技术热点等信息,同时结合了大量的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为我所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提供知识产权方面的参考。 2.2 专利技术范围 无痛(无伤)血糖检测作为目前较为流行的检测方式,其主要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身体的分泌物进行测试 2)通过身体对葡萄糖的消化产生的热量进行检测 3)采用光学方法检测血糖 方法及其设备 3主要分析方法和工具 3.1 SWOT战略分析法 SWOT战略分析法是一种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这里,S 是指企业内部的优势(Strengths),W是指企业内部的劣势

【CN109758163A】一种无创血糖检测系统【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130222.8 (22)申请日 2019.02.21 (66)本国优先权数据 201811350672.X 2018.11.14 CN (71)申请人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所 地址 300192 天津市南开区白堤路236号 (72)发明人 李迎新 李恩邦 张健 阴慧娟  (51)Int.Cl. A61B 5/1455(2006.01) (54)发明名称一种无创血糖检测系统(57)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无创血糖检测系统,包括:光源、光开关、探头、振荡器、光电倍增管、射频开关、放大器、解调器、模/数转换器以及计算机;所述光源的输出端与所述光开关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光开关的输出端与所述探头连接,所述光源的输入端与所述振荡器的一端连接;所述振荡器的另一端与所述解调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光电倍增管的输出端与所述射频开关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射频开关的输出端与所述放大器的输入连接,所述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解调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解调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模/数转换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模/数转换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计算机连接。本发明中的上述系统可实现对人体 血糖的无创检测。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4页 附图1页CN 109758163 A 2019.05.17 C N 109758163 A

权 利 要 求 书1/2页CN 109758163 A 1.一种无创血糖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光源、光开关、探头、振荡器、光电倍增管、射频开关、放大器、解调器、模/数转换器以及计算机; 所述光源的输出端与所述光开关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光开关的输出端与所述探头连接,所述光源的输入端与所述振荡器的一端连接;所述振荡器的另一端与所述解调器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光电倍增管的输出端与所述射频开关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射频开关的输出端与所述放大器的输入连接,所述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解调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解调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模/数转换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模/数转换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计算机连接; 所述振荡器用于调制所述光源; 所述光开关用于选择所述光源; 所述探头用于探测被测介质; 所述光电倍增管用于探测所述探头照射在所述被测介质上的散射光; 所述射频开关和所述放大器用于放大所述散射光信号; 所述解调器用于计算放大后的散射光信号的相位偏移及其相关性; 所述计算机用于计算血糖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创血糖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具体包括:第一光源、第二光源以及第三光源,所述第一光源、所述第二光源以及所述第三光源的输入端均与所述振荡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光源、所述第二光源以及所述第三光源的输出端均与所述光开关的输入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创血糖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电倍增管具体包括:第一光电倍增管、第二光电倍增管、第三光电倍增管以及第四光电倍增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无创血糖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开关具体包括:第一射频开关、第二射频开关、第三射频开关以及第四射频开关,所述第一射频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光电倍增管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射频开关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光电倍增管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射频开关输入端与所述第三光电倍增管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射频开关输入端与所述第四光电倍增管的输出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无创血糖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大器具体包括:第一放大器、第二放大器、第三放大器以及第四放大器,所述第一放大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射频开关的输出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放大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射频开关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放大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射频开关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放大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第四射频开关的输出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无创血糖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解调器具体包括:第一解调器、第二解调器、第三解调器以及第四解调器,所述第一解调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解调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解调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解调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第四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无创血糖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低通滤波器,所述低通滤波器的输入端与所述解调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低通滤波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模/数转换器连接。 2

生物化学糖代谢小结

糖代谢知识要点 (一)糖酵解途径: 糖酵解途径中,葡萄糖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经10 步反应降解为2 分子丙酮酸,同时产生2 分子NADH+H+和2 分子ATP。主要步骤为:(1)葡萄糖磷酸化形成二磷酸果糖;(2)二磷酸果糖分解成为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二者可以互变;(3)磷酸甘油醛脱去2H 及磷酸变成丙酮酸, 脱去的2H 被NAD+所接受,形成NADH+H+。 (二)丙酮酸的去路: (1)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转变为乙酰辅酶A,同时产生1 分子NADH+H+。乙酰辅酶A 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氧化为CO2 和H2O。 (2)在厌氧条件下,可生成乳酸和乙醇。同时NAD+得到再生,使酵解过程持续进行。 (三)三羧酸循环: 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的乙酰辅酶A,再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进入三羧酸循环。柠檬酸经脱水加水转变成异柠檬酸,异柠檬酸经连续两次脱羧和脱羧生成琥珀酰CoA;琥珀酰CoA 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1 分子GTP 和琥珀酸;琥珀酸再脱氢,加水及再脱氢作用依次变成延胡索酸,苹果酸及循环开始的草酰乙酸。三羧酸循环每循环一次放出2 分子CO2,产生3 分子NADH+H+,和一分子FADH2。 (四)磷酸戊糖途径: 在胞质中,在磷酸戊糖途径中磷酸葡萄糖经氧化阶段和非氧化阶段被氧化分解为 CO2,同时产生NADPH + H+。其主要过程是G-6-P 脱氧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再脱氢,脱羧生成核酮糖-5-磷酸。6 分子核酮糖-5-磷酸经转酮反应和转醛反应生成5 分子6-磷酸葡萄糖。中间产 物甘油醛-3-磷酸,果糖-6-磷酸与糖酵解相衔接;核糖-5-磷酸是合成核酸的原料,4-磷酸赤藓糖参与芳香族氨基酸的合成;NADPH+H+提供各种合成代谢所需要的还原力。 (五)糖异生作用: 非糖物质如丙酮酸,草酰乙酸和乳酸等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合成糖的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糖异生作用不是糖酵解的逆反应,因为要克服糖酵解的三个不可逆反应,且反应过程是在线粒体和细胞液中进行的。2 分子乳酸经糖异生转变为1 分子葡萄糖需消耗4 分子ATP 和2 分子GTP。 (六)糖原和淀粉的降解与生物合成 糖原磷酸化酶和脱枝酶是糖元降解过程的主要酶类,糖原磷酸化酶作用于糖原的直链部分,从糖原的非还原端分解末端葡萄糖残基,生成1- 磷酸葡萄糖和少一个葡萄糖分子的糖原,脱枝酶是具有双重功能的酶,一种起转移葡萄糖残基作用的酶,称糖基转移酶。另一种是水解葡萄糖a-1,6-糖苷键作用的酶,称糖原脱枝酶,又称a-1,6-糖苷酶。 淀粉则在a-淀粉酶、b-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a-1,6-糖苷酶的作用下淀粉切断成分子量较小的糊精、麦芽糖或葡萄糖。 在蔗糖和多糖合成代谢中糖核苷酸起重要作用,糖核苷酸是单糖与核苷酸通过磷酸酯键结合所形成的化合物。在植物体中主要以UDPG 为葡萄糖供体,由蔗糖磷酸合酶催化蔗糖的合成;淀粉的合成以ADPG 或UDPG 为葡萄糖供体,小分子寡糖引物为葡萄糖受体,淀粉合酶催化直链淀粉合成,Q 酶催化分枝淀粉合成。 糖代谢中有很多变构酶可以调节代谢的速度。酵解途径中的调控酶是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其中6-磷酸果糖激酶是关键反应的限速酶;三羧酸反应的调控酶是柠檬酸合酶,柠檬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柠檬酸合酶是关键的限速酶。糖异生作用的调控酶有丙酮酸羧激酶,二磷酸果糖磷酸酯酶,6-磷酸葡萄糖酶。 磷酸戊糖途径的调控酶是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它们受可逆共价修饰、变构调控及能荷的调控。

糖代谢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糖代谢 一、选择题 ( )1、一摩尔葡萄糖经糖的有氧氧化过程可生成的乙酰辅酶a a 1摩尔; b 2摩尔; c 3摩尔; d 4摩尔; e 5摩尔。 ( )2、由己糖激酶催化的反应的逆反应所需的酶是 a 果糖二磷酸酶; b 葡萄糖—6—磷酸酶; c 磷酸果糖激酶; d 磷酸化酶。( )3、糖酵解的终产物是 a 丙酮酸; b 葡萄糖; c 果糖; d 乳糖; e 乳酸。 ( )4、糖酵解的脱氢步骤反应是 a 1,6—二磷酸果糖→3—磷酸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 b 3—磷酸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 c 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 d 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 e 3—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 ( )5、反应:6—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需要哪些条件? a 果糖二磷酸酶、ATP和二价MG离子; b 果糖二磷酸酶、ADP、无机磷和二价MG离子; c 磷酸果糖激酶、ATP和二价Mg离子; d 磷酸果糖激酶、ADP、无机磷和二价Mg离子; e ATP和二价Mg离子。

( )6、糖酵解过程中催化一摩尔六碳糖裂解为两摩尔三碳糖的反应所需的酶是a 磷酸己糖异构酶;b 磷酸果糖激酶;c 醛缩酶;d磷酸丙糖异构酶;e 烯醇化酶。( )7、糖酵解过程中NADH+ H+的去路 a 使丙酮酸还原成乳酸; b 经α—磷酸甘油穿梭系统进入线粒体氧化; c 经苹果酸穿梭系统进入线粒体氧化; d 2—磷酸甘油酸还原为3—磷酸甘油醛; e 以上都对。 ( )8、底物水平磷酸化指 aATP水解为ADP和无机磷;b 底物经分子重排后形成高能磷酸键,经磷酸基团转移使ADP磷酸化为ATP c 呼吸链上H传递过程中释放能量使ADP磷酸化形成ATP; d 使底物分子加上一个磷酸根; e 使底物分子水解掉一个ATP。 ( )9、缺氧情况下,糖酵解途径生成的NADH+ H+的去路 a 进入呼吸链氧化供能; b 丙酮酸还原成乳酸; c 3—磷酸甘油酸还原成3—磷酸甘油醛; d 醛缩酶的辅助因子合成1,6—二磷酸果糖; e 醛缩酶的辅助因子分解成1,6—二磷酸果糖。 ( )10、乳酸脱氢酶在骨骼肌中主要是生成 a 丙酮酸; b 乳酸; c 3—磷酸甘油醛; d 3—磷酸甘油酸; e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11、丙酮酸脱氢酶系最终接受底物脱下的2h的辅助因子是 a FAD; b 硫辛酸; c 辅酶a; d NAD+; e TPP。

淀粉糊化及其检测方法

淀粉在食品工业应用,主要是利用淀粉糊性质,要使其颗粒达到糊化后方能使用,因此要相当熟悉淀粉糊化过程。未受损伤淀粉颗粒不溶于冷水,但能可逆吸水,即它们能轻微吸水膨胀,干燥后又可回到原有颗粒大小。当在水中加热、淀粉颗粒糊化时,颗粒中分子有序破坏,包括颗粒不可逆吸收膨胀、双折射及结晶区消失。糊化过程中直链淀粉分子溶出,但有些直链淀粉也能在糊化前溶出,完全糊化发生在某温度范围内,一般较大颗粒首先糊化,糊化初始表观温度和糊化温度范围与测定方法、淀粉与水比例、颗粒类型、颗粒内部分布不均匀有关。因此,研究淀粉糊性质极为重要。 1 淀粉糊化及糊化特性 淀粉糊化过程实质是微晶束溶融过程。淀粉颗粒中微晶束之间以氢键结合,糊化后淀粉分子间氢键断裂,水分子进入淀粉微晶束结构,分子混乱度增加,糊化后淀粉―水体系行为直接表现为粘度增加。 淀粉颗粒包括结晶结构和非晶结构(无定形结构)。淀粉结晶结构都与淀粉组成结构、天然合成、糊化过程、化学反应活性及变性淀粉性质应用等密切相关。在淀粉改性处理过程中,若其结晶结构被破坏,即非晶化后,将其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时,偏光十字消失。图1中天然木薯淀粉颗粒具有明显对称偏光十字,说明存在晶体结构。预糊化木薯淀粉由于经历高温糊化过程,从而导致其颗粒膨胀,晶体结构消失。同样相类似,天然糯玉米淀粉颗粒偏光十字明显,而预糊化糯玉米淀粉晶体结构完全被破坏,无偏光十字。上述例子表明,淀粉经糊化后颗粒膨胀,晶体结构消失,无偏光十字〔1〕。 图1 糯玉米淀粉和木薯淀粉偏光显微照片 天然糯玉米淀粉 预糊化糯玉米淀粉 天然木薯淀粉 预糊化木薯淀粉 图2 小麦淀粉生物显微照片和透射电子显微照片 A、B分别为小麦原淀粉和糊化后小麦淀粉生物显微照片; C、D分别为小麦原淀粉和糊化后小麦淀粉透射电子显微照片。 D B A C 淀粉糊化及其检测方法 叶为标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 广东广州 510641) 摘 要:淀粉糊在食品工业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淀粉糊性质直接影响食品品质。该文介绍淀粉糊化特性及其检测方法,详述各种检测方法在淀粉糊中应用实例,并指出其中优缺点;提出今后淀粉糊检测方法发展方向,为淀粉糊在食品工业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淀粉糊化;淀粉检测;淀粉 The starch gelatinization and its detection methods YE Wei–biao (College of Light Industry & Food Science, South China Univ. of Tech., Guangzhou 510641, China)Abstract:Starch paste has important value in the food industry, the properties of the starch paste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food directly. In this paper, review pasting properties of starch and its testing methods, detailed in a variety of detection methods in starch paste in the application and pointed out that one of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Finally, point out the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tarch paste method of detecting for the starch paste in the food industry and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Key words:starch gelatinization;starch detection;starch 中图分类号:TS20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578(2009)01―0007―04 收稿日期:2008-1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