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的发展历史

中国金融的发展历史
中国金融的发展历史

1.自然币是中国最早的货币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使用得最普遍最为长久的原始货币。

2.贝有自身的特点:有光泽和花纹,是当时名贵的装饰品;有天然单位,便于计量;坚固耐用,不

易磨损;体小质匀,便于携带;天然海贝,产自境外,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这些使它具备了从当货币的基本条件,便于长期流通转让。

3.贝的计量单位,除个位数之外还有“朋”。在贝玉成为货币之后,“朋必十贝”。

4.商代晚期已出现青铜铸贝,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是我国金属铸币的开始。

5.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的诸侯割据和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铸造的铜铸币在形制和币制

单位上有很大的差别,主要有四种:布币(由铲形农具演变而来,包括空首布和平首布),刀币,圜钱(战国年代我国北方产生的一种心的铜铸币,开创了中国古代铸币的重要形式,也影响到东亚,东南亚诸国的货币形态),楚铜币(鬼脸钱或蚁鼻钱)。

6.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勤墓中发现的竹简中有秦律,其中的《金布律》是现存中国最早的货币

立法。

7.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特点:货币单位已分成等级;各诸侯国征服没有统一铸币权,货币铸造具有

地方区域性;多种货币,铸币,称量货币和食物货币并存,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上发挥货币的职能作用。

8.先秦时期信用的形式: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信用客体);私人信用和国家信用(信用主体);不

计息的“赊”和计息的“贷”(是否计息);普通借贷和高利贷(利息率高低);信用借贷和抵押借贷(信用方式);用于消费性开支的借贷和用于生产经营的借贷(借贷用途)。

9.春秋战国时期的傅别即债券,一般用竹木制成,分为两半,债主执右券,债务人执左券,是中国

最早的信用工具;泉府是当时的财政金融机关,政府借贷由泉府办理,赊贷是泉府的信用业务,是中国最早的信用机构,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国家信用中的赊一般不计利息,是政府赊给民间用作祭祀,治办丧事之用的,贷是征服带给民间经营生产的,会取得收入,故要收取利息,并“以国服为之息”。

10.质人是举债时在市场上设有依质挤书契之行监督。

11.秦始皇统一币制:内容:以金布为主要货币(上币),以半两为下币,金钱双本位制,确定了中国

古代铸币外圆内方的钱币基本形式,在形制上第一次得到统一;意义:不仅是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货币的统一,对于促进物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推动经济的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就货币制度而言,秦始皇对货币的规定,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统一的货币立法,而半两钱以重量为名称又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秦半两钱—李渊五铢钱为量名钱,李渊到宣统为年号钱)。

12.汉武帝币制改革:内容:统一铸币权,五铢钱统一由中央政府的上林三官负责铸造;全国统一使

用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非此不许使用。(废秦半两)意义:西汉进入了货币流通的稳定时期,五铢这个重量也就成为了以后历代统治者铸钱的标准重量。

13.西汉的信用以货币借贷为主要形式,也有实物借贷:政府振贷(在于救急,不在盈利),私人信用

(高利贷占有重要的比重,资本称为“子钱”,高利贷者称为“子钱家”)。

14.三国魏晋南北朝的货币流通:金银淡出流通领域,主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金属铸币流通范围缩

小,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分离,币值波动剧烈;实物货币盛行,成为货币体系中的高位货币,与铸币共同构成钱帛兼行的货币体系。货币供需特点是在长期的通货紧缩中伴随着短暂且剧烈的通货膨胀。南朝:四库,北朝:高利贷,质押出现。

15.南北朝出现了待行存放放款业务的机构:寺院质库,出现了财产担保放款,是放款形式的一大创

新和进步。信用形式:北朝:僧氏粟,南朝:寺库。质钱:抵押贷放,凭借抵押物品向他人借钱的信用形式。

16.隋唐五代时期,布帛谷粟等实物货币式微没落,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铜钱的地位与作用日益重

要;纸币白银等新型的货币形态开始萌芽孕育,并在以后的历史时期里得到迅速发展。

17.隋文帝货币制度:发行“隋五铢”或“开皇五铢”,直至开皇五年,成为全国流通的统一货币,结

束了中国长达100年的货币混乱制度。

18.唐朝开始,钱币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是改称宝,并冠以当时的年号。最先铸造的是开元通宝,

表明我国古代的钱币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消除了铜钱重量名实不符的现象,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货币的正常流通,开辟了年号钱的时代。

19.唐代中叶以来,在货币流通领域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是钱荒。导致钱荒的根本原因是唐代货币经济

的发展,商品交换和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铜钱的使用更为普遍,是铜钱相对短缺。两税法的实行是直接原因,再加上富商大贾大量蓄钱,民间销毁铜钱牟利,自然损耗等因素,最终在两税法实行后酿成了以钱荒为表现的货币危机。

20.唐朝的币制,是钱帛本位制,一定有原因,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高,钱币数量不足所致。

21.隋朝的公解(加广字头),政府机关经营放款的业务,官营高利贷。

22.唐代的信用机构:在长安的西市产生了中国最早的金融市场:有供给抵押借款信用的“质库”,

有国家经营贷款放款的公解,有收受存款或供给保管便利的柜坊,寄附铺和各种商店,有从事兑换业务,生金银买卖的金银店,还有办理会对业务的商人组织。当时已经具备现代金融业的雏形。

23.唐代最接近专门存款的机构是柜坊和寄附铺,柜坊有时使用帖或者书贴以信物做为凭证,可以说

是世界上最早的支票,完全是货币的寄存。

24.唐代开始有了汇兑业务,汇票称为“飞钱”(属于有价证券,可以视为纸币的萌芽,但还不是真正

的货币)或“便换”,可以说是一中商业信用,商人汇款对会对机关而言是一种放款。飞钱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唐朝中叶以来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地区间商业贸易频繁,而促使飞钱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唐代中后期政府始兴两税法之后货币缺乏,“钱荒”问题严重,由于铜钱短缺,各地州县纷纷禁止铜钱出境。

25.唐代官营汇兑理论:在唐宪宗元和初年产生飞钱后,政府一度禁止商人使用飞钱,并搜索各坊市,

十人担保。企图通过国家专营汇兑业务来诱使私人货币重新进入流通领域,流向中央政府,由国家集中掌管。

26.宋朝货币制度最大的特点是纸币的产生和推广。两宋时期货币制度的特点:铜铁钱币、纸钞、金

银锭并行的货币制度取代钱帛并行的货币制度;宋代的货币流通具有地方性。北宋铜钱为主,南宋铁钱为主;货币流通混乱;白银的货币化加快,其货币性提高。

27.北宋的钱荒原因是商品货币流通领域铜钱不足。空间上主要表现在东南诸路,尤以江淮,两浙为

甚:在东南诸路商品经济较之其他地区更为发达,所需铜钱数量更为巨大,但流通领域中的铜钱却数量严重不足,加上征服在东南地区投入的货币数量过少,无法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一方面市场常感货币短缺,另一方面,铜钱却大量囤积在大官僚,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手中,大量贮藏金银铜钱,造成很大数量的货币退出了流通领域,使得钱荒问题更加严重。在时间上看,在收获季节,钱荒问题更严重。因为在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里,货币流通受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影响,货币流通速度慢,使得单位货币发挥的小勇不高。而收获季节在很短时间内有大量商品涌向市场,货币的市场需求量大且集中,容易出现“钱重物轻”的现象,产生钱荒的现象。此外,北宋销毁铜钱,改铸铜钱也减少了铜钱的数量;铜钱还大量外流。

28.南宋钱荒原因是铜钱不断退出流通(实质)。在南宋初年的货币流通中,由于铜钱含铜量的实值

远远超过其面值,销毁铜钱改铸铜器或者劣质钱现象普遍,减少了铜钱的数量;同时,仍有大量铜钱外流,加上铸造两减少,导致铜钱不断减少。但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却需要更多的铜钱,作为主要通货的铜钱却日益缺乏,钱荒问题随之出现。此外,货币形态由主要使用铜钱变为钱株并用,铜钱被株币所取代,株币成为主要通货,发行量越来越大,而政府在付税征收等方面始兴钱会中半政策,造成了铜钱需求量很大。随着铜钱的不断退出,铜钱供需之间的矛盾越发尖锐,这就是南宋钱荒的实质。

29.白银在宋代经历货币化发展的原因:白银在货币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扩大,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唐中叶以来,中国历史上引来了商品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同时市场等级网络体系初步形成,此时小的铜钱已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需要有价值更大且便于携带的贵金属来弥补铜钱的不足;其次,宋代使用白银是受到了中亚西亚的影响,宋朝每年要向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缴纳岁币,要以银代钱,而这些民族与同行白银的西域有贸易;最后,五代以来各地货币不同意,进入宋代依赖,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恶化了,只有银,绢是不分地区,通行全国的通货。

30.宋代白银大量流通的原因:宋代商业发展内生的货币需求增加,而黄金、铜材不足制约了货币的

供给,布帛等实物以及铁等贱金属不能满足大规模商品交换对高价值单位的货币需求,而白银作为币材的优点逐渐显现;宋代的白银产量增多,为通行白银提供了条件;宋代国际贸易发展以及贸易对象国使用白银;辽、夏、金等强邻要求宋朝使用白银来支付“岁币”和“岁赐”,也强化了白银的货币地位;唐宋税法规定可以使用金银来缴纳租税。

31.宋代交子产生的原因: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时候,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这是贱金属货币和

纸质货币产生并流通的前提条件。宋代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商品流通和大额交易增加的货币需求使得贱金属货币流通的局限性日益突出:一是金属币材短缺;二是以贱金属货币为媒介的交易很不方便。商品交换需要轻便的货币。北宋前中期出现较为严重的“钱荒”,也为纸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北宋初期的四川是铁钱专用区,商民以车辆装载铁钱进行大额交易殊感不便;四川当时的造纸业和印刷业发达,具有印制纸质货币的独特条件。所以纸币首先产生于四川。宋代商品流通的扩展需要较多的货币,而政府又限制铜铁钱外流以免被敌国熔铸成兵器,这也是纸币产生的原因。

32.宋代交子发展阶段:最初是自由发行时期,交子代替铁钱流通,这个阶段的交子是一中株券,两

面都有印记,朱墨间错,没有交子字样,临时填写票面金额,样式不统一;在大中祥符年间或之前,由16家富商主持。由富商联合发行,其形制有所改进,用同意的纸张印造,有木屋人物的图案。券上依然没有交子字样,金额也是临时填写,但兑现时每贯收取手续费30文,除成都外各地都有分铺;在仁宗天圣元年,政府设置益州交子务,改由官办。官交子可以规定流通的范围和兑钱的数目,金额是临时填写,还是不印交子,不过有一定的等级。

33.“称提之术”的内容以及操作办法,宋朝纸币管理制度的意义:A两宋时期规定官交子分届发行,

3年为1届,届满收回旧交子,发行新交子。实际上规定了纸币发行和回笼的时间。B北宋时期规定国家纸币每届发行的最高限额(125万6340贯)和部分发行准备率(以铁钱36万贯为发行准备,发行准备率约为28%);两宋都规定交子、会子的面额种类;规定交子、会子的流通范围(最初基本上是铁钱流通区,后来扩大到铜钱流通区)和用途(南宋会子由户部掌管发行,可用于交易、纳税)。C南宋时期政府还采取一些稳定会子币值的措施,包括用金银、铜钱收回会子,出售盐引、茶引、度牒、官诰等市场流通的政权来回笼会子以稳定其价格和物价。上述的纸币发行和流通管理办法,在宋代叫做“称提之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管理制度。称提之术无效不是称提理论的无效,而是封建专制统治者自身违反,破坏称提规则的结果。

34.宋代经营兑换业务的主要是金银铺或银铺,南宋有时称为金银交引铺或者金银交易铺,或者金银

盐钞交易铺,简称交引铺。北宋汴梁和南宋临安是交引铺最为集中的地方。

35.由于商业信用的发展,宋代出现了大量的信用证券;商业信用的俄进步,推动了“牙人”阶层的

发展,壮大了牙人的队伍。特点是:预付货款,预付定金开始发展起来;宋代官民之间的商业信用发达,官民之间的赊买赊卖,预付货款比较常见;宋代商业信用在流通领域和生产领域得到长足发展;与商业信用有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36.元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以纸币为唯一法币的货币制度,元朝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纸币最盛行以及

纸币管理制度最完善的时期。

37.元代的通货膨胀的原因:生产萎缩,商品供给不足,元代中后期,一方面政府大幅度增加纸币发

行量,另一方面社会商品生产却日益萎缩,两者背道而驰,元代后期生产萎缩主要是由天灾人祸所酿成;于此相随,土地高度集中,租税异常沉重,势必造成整个社会商品供应的不足,出现“物

重钞轻”的现象;财政开支浩大,自成吉思汗起,元代年年用兵,大肆征伐,军费浩繁,政府开支庞大;动用纸币发行准备金,元征服在发行纸币初期,蹭建置准备金,但自至元十三年以后,存贮与各地的金银逐渐被移作他用,发钞无所依凭。教训:一言以蔽之,若货币供应量不受限制,完全以财政需要和军费开支为限额,势必造成滥发纸币,物价上涨,从而引起剧烈的通货膨胀,家具社会矛盾,元朝就是伴随通货膨胀的走势覆灭的。

38.元代的信用机构包括解典库和银铺。

39.明代货币的流通体制大体经历了一个从铜钱到纸钞,再到银,钱,钞并行,最后到银两制为主体

的演变过程。

40.“大明通行宝钞”(票面最大的纸币,属于不兑现纸币),建立纸币本位制度,形成钱钞、金银并

行,以宝钞为主币的货币制度,明代只有这一种纸币。

41.明中期以后白银货币地位得以确立的原因:明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大

额以及大规模的商品交换需要白银这种价值较高的货币进入流通。大明宝钞急剧贬值,流通困难,官民的收支、交易需要价值稳定的白银进入流通。明英宗取消银禁,规定以银纳税,这为白银作为货币流通创造了制度条件,而隆庆元年官府“银钱兼使”的法令以法权形式首次肯定了白银为合法货币;明代白银的供给增多,也为白银作为货币本位创造了物质条件:外国白银的流入为白银成为法币提供了物质保障。

42.明朝信用以抵押借贷和信用借贷为主要形式。抵押借贷分为由当铺(均为私营)所进行的比较专

门化的动产抵押放贷和由商铺和私人所兼营的一般抵押放贷。

43.明代金融的特色是钱铺(经营货币兑换业务的金融机构,钱庄由其发展而来)的兴起和汇兑重新

出现(出现于唐朝,隐没于南宋,重新面世于明后期)。

44.清朝的货币制度:清朝前期承袭明朝中后期形成的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清朝后期币制有新的变

化,1900年用铜元取代铜钱,仍是银铜并行的币制,1910年才确立“元两并行”的银本位制。45.清代的银两还分为实物银两和仅作为记账单位和清算标准的虚银两(纹银起源于康熙时期)。与实

物银两一样,虚银两也具有区域地方性,各地的虚银两成色虽然在本区域范围内实现了标准的统一,但是虚银两的成色标准在各区域间并不统一。

46.清朝的金融机构:银庄(专门从事银钱兑换,从中收取佣金的卖钱之经纪铺;钱票)和银号(专

门从事白银熔炼业务,并从中赚取手工费的银号;银票),账局(清朝前期远途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中国最早的私人银行),票号(乾嘉以降,专门从事会对业务的票号产生,最早的票号产生于道光年间,雷履泰摆公认为票号的创始人,日升昌票号,账局的局限性和商业汇兑市场的发展又产生了第二类私人银行),典当。

47.我国阜际间的货币清算,开始走向以汇兑为主的时代,大大促进了全国商品物资的交流,加快了

商品经济发展的进程,突破了账局只在少数城市,广大地区无金融机构的局面,促进我国汇兑制度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进步。

48.清代的信用机构主要有账局,票号,银号,当铺。

49.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国银行是丽如银行,中国第一家民族银行是中国通商银行,中国第一家国家

银行是户部银行(后改名为大清银行)。

50.清末三次金融风潮:1883年的上海金融风潮;贴票风潮;橡皮股票风潮。产生的原因:

中国社会开始半殖民地化,经济和金融业逐渐近代化,国外经济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传导和影响加大;中国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日渐式微,政治不稳定;国际收支逆差和外债负担加重,币制落后的弊端日益突出;加上信用劣化,金融制度建设滞后以及金融监管软弱无力;金融市场组织化程度低、投机操纵盛行;清末金融中介自身有弱点、缺乏最后贷款人的支持等。教训:一要在政府的积极干预下发展壮大民族经济,增强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注意避免出现长期、严重的国际收支逆差,控制外债规模。二要改革落后的货币制度,对内减少金融机构对金融市场的投机操纵,稳定利率;对外要稳定汇率,避免本币不断贬值加剧外债负担和国内银根的收缩。三要加强中央集权,有效保护产权,保持国内

国际局势的稳定,防止社会动荡引发信用危机。四要依法强化政府对金融业的有效监管,改善政府和商业信用,控制政府债务规模,避免政府失信和不作为引发社会信用危机。五要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制度,发挥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作用;理顺财政和央行的关系,强化中央银行调控、稳定货币流通的能力。六要规范化发展金融股份公司,发展信用稳固的国有、民营大金融机构,增厚金融机构的资本实力,扶持金融机构的并购重组,提高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七是对金融机构的兼业经营要妥善监理。八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民主法制的社会,这才是金融与经济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

课件上的重点:

秦:

1.秦朝至西汉初期中国实行金钱复本位制,黄金的流通范围较广,但流通货币以铜钱为主。

秦朝与两汉进行了多次币制改革,这使得中国的钱币体系从半两钱体系过渡到了五铢钱体系。以秦朝半两钱的铸行为开端,直至西汉武帝创立的五铢钱体系被废止之前,中国的钱币制度都属于量名钱体制。

2.秦始皇规定黄金和铜为货币本位(币材),禁止其它财物作为币材,确立金铜(钱)本位制,这是货币复本位制的一种。这样,秦朝的币制就从秦国的钱布本位制演进为金钱本位制,排斥了布等实物货币。规定货币种类分为黄金和半两钱两种。规定货币形制和单位:黄金为称量货币,沿用金钣、饼金的旧形制;单位为镒,1镒为20两。铜钱为圆形方孔的铸币,单位是半两。从此确定了中国钱币外圆内方的基本形制。规定铜钱的金属重量为“半两”,并以该金属重量命名铜钱,叫“半两”钱,后人称之为秦半两钱。这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半两钱不是秦统一后创造的新铸币,而是将统一前秦国的半两铜钱推广到全国。

汉:

1.在新莽币制中,白银才成为正式通货与黄金具有同样的货币职能。其单位为“流”。

2.我国的货币金属长期以铜银为主,西汉是中国白银货币的肇始,唐宋时期白银作为货币使用的情况逐渐增多,明代确立白银的货币地位,明清两朝实行银(铜)钱本位制,清末确立银本位制,民国初期确立银元本位制,直至1935年中国才废除银本位制。

3.五铢钱成为汉武帝至唐朝初年700多年间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

4.西汉初期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铁钱。

5.东汉成立初期,以谷帛、货泉(王莽新币之一)、西汉五铢钱为货币。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杂用,币制混乱。

6.汉代的信用出现职业化发展趋势,产生了“子钱家”这类专门从事放款取息的高利贷者。

三国魏晋:

1.三国魏晋时期货币制度不统一,各朝铸造的钱币轻重杂行,币制混乱。两晋至南朝刘宋前十年(公元430年),政府基本上实行不铸钱的政策。

2.典质是中国古老的高利贷机构——典当铺的前身。典质的出现意味着民间的信用机构产生了。钱帛平行的货币制度,这是货币制度的倒退。

3.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信用发展,最有意义的是典质、存款业务、抵押和质押放款的出现。

隋唐:

1.隋朝也是最后一个使用五铢钱的朝代。通宝钱体制取代了五铢钱体制,年号钱取代了量名钱;白银的货币性逐渐增强,纸币产生并得到推广。

2.唐代罗江县庸调四十两银饼是目前唯一存世的、反映唐代租庸调制度的白银实物,四十两重。

3.产生了汇票(飞钱、便换)和世界上最早的支票——书帖。

4.五代十国的货币特点:一是大额钱币盛行;二是这个时期的铸币大部分采用的是“铁”这种最为普通的金属

5.公廨钱就是隋朝政府拨付各地府县、用于放贷取利或经营别的盈利事业以增加财政收入的官款。

6.唐代办理抵押放款的民间信用机构是质库,它源于南北朝的典质,但已经独立于寺庙而由世俗商人和官吏经营。产生了最早的存款和保管业务,出现了寄附铺这种专门代人出售物品并放高利贷的商行,类似后世之当铺与寄卖商店。此外还出现了柜坊这种以保管和吸收存款为主业的信用机构。

宋:

1.铜铁钱币、纸钞、金银锭并行的货币制度取代钱帛并行的货币制度;北宋以铜钱为主,南宋则以铁钱为主;宋代的货币流通具有区域性;货币流通混乱;白银的货币化加快,其货币性提高;最大特点是纸币的产生和推行。

2.北宋政府制定了关于政府向民间提供抵押放款的法律——市易法。北宋政府制定了有关政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的法律——青苗法。

3.此时的银行是指银铺组成的专门市场,而不是近现代从事存放汇等信用业务的“银行”。

4.北宋办理货币兑换的机构是唐代延续下来的金银铺,到南宋时办理货币兑换的机构叫做交引铺。

明:

1.纸币逐渐退出流通,白银取得了法定货币的地位;传统信用机构出现创新,钱庄产生;明朝后期汇兑重新兴起,会票、银票、钱票等信用工具开始使用。

2.“大明通行宝钞”,建立纸币本位制度,形成钱钞、金银并行,以宝钞为主币的货币制度。明代的大明通行宝钞属于不兑现纸币。

3.1435年后,明朝形成了银钱并行的币制。白银与铜钱同时成为法定货币,银钱按照法定的比价同时流通,形成了法定的银铜(钱)双本位制。自此,中国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基本完成。

4.明朝最主要的信用机构和借贷业务经营组织是典当库,它与南北朝的典质、唐朝的质库、宋朝的解质同属高利贷机构,经营以物品抵押或质押的个人放款。

5.明代信用创新的重要表现是产生钱庄这种新的信用机构。明代信用的另一个特色是汇兑业务重新出现。清:

1.1910年才确立“元两并行”的银本位制。虚银两最早是纹银,起源于康熙时期。

2. 清代的银两制度是一种落后的称量货币制度,它具有不便携带,容易损耗,各种银两成色、重量不统一、难以辨识和通用,交易成本高等问题

3. 首先,账局的产生是中国传统金融业的重要创新。作为中国最早的银行业,对支持鸦片战争前后北方地区的工商业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票号的产生是传统金融业的进一步创新,作为中国最早的汇兑专业银行,它弥补了账局的功能缺陷,使得传统银行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得到增强。

4. 我国铜元俗称铜板。铜元与历代的方孔铜钱不同。中间无孔,系仿照香港铜辅币铸造而成的。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金属货币铸造工艺从传统的手工翻砂铸造进入了先进的机器化生产的新阶段。铜元的历史一直延续到1936年。

5. 英法两国商人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新式银行。

(本文由精明网:金融历史金融学: https://www.360docs.net/doc/489775833.html,)

未来中国金融行业创新发展趋势

未来中国金融行业创新发展趋势 2016年以来,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受到了比较严格的监管,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不如前一段时间火热,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开始换上科技金融(Fintech)的外衣,希望借此绕开严苛的监管条件。然而,无论如何装扮,都无疑希望套上金融业务的光环,尤其是要注意的是,在一轮又一轮的热词概念炒作的背后,监管套利的风险不可忽视。但什么是Fintech,什么是Fintech企业,在概念上还存在一些分歧,而导致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对金融与科技的本质认识有所偏差。可喜的是日前央行强调要划清互联网金融和Fintech的界限,指出Fintech企业要与持牌机构合作才能从事金融业务,明确了“技术是技术,金融是金融”,为进一步规范和监管奠定了基础。同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金融行业未来创新发展的趋势,是寻求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在新科技与专业性中寻求平衡与发展。 从技术提供者到金融行业的创新者 在新技术运用与金融专业的结合过程中,“互联网金融”概念在国内风光无限,而“金融科技”则是国外较为普遍的提法。显然,金融科技的范畴远远超过了互联网技术,还包括智能机器人、VR、生物验证技术等新科技的方方面面。同时“金融科技”概念强调在金融体系中更积极地更多地融入现代科技元素,提倡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互联网创新技术进行风险控制和平台管理。 单纯从字面上看,金融科技(Fintech)可以理解为金融服务和科技的结合,而所谓的金融科技企业的本质,则更应该体现为面向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系统开发和技术提供者。金融科技(Fintech)并不是一个从天而降,从金融行业外部突然冒出来的特殊领域,追根溯源,可以说是过去数十年金融机构不断进行大规模IT投资而催生领域。 从美国专业杂志American Banker近年来公布的Fintech企业情况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变化趋势就是,该类企业逐渐从金融行业的技术提供者变身为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早期的Fintech企业主要是指向金融机构提供具有更强金融专业功能的,更高安全度和信赖程度的IT系统供应商。然而,最近越来越多的Fintech企业更加倾向于向用户直接提供金融服务。服务的领域覆盖了家庭账单管理、会计软件、贷款、结算等诸多方面。以前站在金融科技前沿的这些IT企业,悄然变身为金融领域的创新者(或称为搅局者),以至于到目前来看,在人们的视野中形成一种错觉,就是认为“Fintech企业”就等于从事金融服务的企业。 追求新技术与金融专业性的平衡发展 从曾经集中于系统的研发,为金融行业提供金融技术支持,到现在开始面向用户直接提供金融服务,反映出现代金融的发展趋势的特征是在IT技术与金融专业性之间寻求平衡。 以银行业为例,全国性结算系统的开发和运营,自动取款机(A TM)的普及,以及近年来的网络银行,智能手机应用软件等等的发展,无论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还是从金融服务提供方的角度,都要求金融行业不断导入新技术新知识,更新金融行业服务的形态和内容。比如,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对信息的“检索”能力大大增强,而智能手机的

2020中国汽车金融报告

洞见 罗兰贝格 09.2020 上海 / 中国 罗兰贝格2020中国汽车金融报告

2019年,中国乘用车新车销量延续了下滑势头,较上年继续下降近10%。随着中国汽车行业进入发展成熟的“新常态”时期,汽车金融市场的整体增速也开始减缓。与此同时,各种背景的公司继续涌入汽车金融市场,现有行业玩家也不断投入,加剧的竞争压缩了行业整体利润空间。日益严格的监管引领行业走上规范化的道路,但也给部分玩家带来经营压力,提出转型要求。 进入2020年,疫情成为各行各业讨论的关键词。汽车金融行业也受到巨大冲击,行业亟待反弹。在这样的背景下,汽车金融企业需要对自我进行审视,重整旗鼓,摆脱粗放的经营模式,塑造可持续的发展竞争力。 尽管困难重重,前市并不悲观,许多积极的市场变化驱动着行业前进。细分场景逐步明确,待拓空间逐渐明朗。拨云见日,我们看到汽车金融市场孕育着许多新的机遇。 汽车本身的变革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推动汽车金融的发展和变化。在汽车新四化的浪潮下,新能源和移动出行都催生出了区别于传统的金融需求,对乘用车金融的模式和渠道都将带来深远的影响。在这过程中,汽车金融企业迎来梳理业务、自我塑造的窗口。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二手车销量及其对应的金融市场仍在快速成长,行业基础和规范的建立是大势所趋。从事二手车金融的企业迎难而上,继续努力创造市场秩序,随着数据体系的完善,突破业务瓶颈指日可待。 在本报告中,我们首次覆盖了商用车金融市场,对市场趋势、竞争格局和模式演变进行了总结。商用车新车金融是一个规模近3,000亿元的大市场,具备较高专业性,尤其在渠道开拓 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具有其独特鲜明的发展特点。此外,商用车在用车环节占据了更大的全生命周期价值,为相关金融服务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正待不断进取的企业进行开拓。面对各细分市场的机会,树立独特优势对于汽车金融企业来前言 面图片: S e r g e y N i v e n s - F o t o l i a 力创造条件。用车环节金融和出行金融服务也将成为汽车金融企业商业模式拓展的必争之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倡导开放合作、共同创新的发展主旋律。 本报告是罗兰贝格自2014年发布《中国汽车金融报告》以来的第六期。罗兰贝格持续观察汽车金融市场的变化趋势,并基于行业洞察提供相应的分析及预测,谨以此报告抛砖引玉,在这机遇和挑战碰撞的市场环境中,为行业相关人士提供思考,共同推进中国汽车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

中国资本市场得发展历程、情况及问题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得经济改革大潮,推动了资本市场在中国得出现与成长.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得到了迅速得发展,在很多方面走过了一些发达市场几十年,甚至就是上百年得道路。今天,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重要组成部分,总市值居于世界第二。 (一)中国资本市场得发展历程 与成熟市场自下而上得“自然演进”得发展模式不同,中国资本市场就是在政府与市场得共同推动下,逐步探索与发展起来得。 资本市场出现得直接原因就是股份制试点。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少量企业开始自发地向社会或企业内部发行股票或债券集资,随后逐步形成了“股票热"。1990年,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 在资本市场创建之初,人们还有不少得犹豫与争论。1992年1月,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就是不就是资本主义独有得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瞧,但要坚决地试”(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随后,股份制试点进一步扩大,中国资本市场开始了快速发展。同年8月,在深圳发生了因抢购股票而造成混乱得“8?10事件”,暴露出缺乏统一管理体制得弊端。10月,中国证监会成立,标志着市场纳入统一得监管框架。

1999年7月,《证券法》实施,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资本市场得地位,规范了证券发行与交易行为,将资本市场纳入更高层次得发展轨道.2004年,《证券投资基金法》实施,促进了证券投资基金得发展。在这些法律法规得保障下,银广夏、德隆系等一些重大案件先后得到及时查处,资本市场在不断规范中逐步成长壮大。 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资本市场也加快了对外开放与国际化发展得步伐,迄今已设立了12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与38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引入了116家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并推出了50只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产品(截至于2011年9月底。)。 2004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与稳定发展得若干意见》(俗称“国九条”),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升到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得战略高度。2005年5月启动得股权分置改革,使得市场早期制度安排带来得定价机制扭曲得以纠正,打造了一个股份全流通得市场,市场得深度与广度大为拓展. 近年来,我国初步建立起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构成得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适应多元化得投资与融资需求;上市公司大股东清欠工作共清欠金额数百亿元,保护了中小投资者得利益,提高了上市公司质量;证券公司得综合治理化解了行业风险,夯实了发展基础;基金业得市场化改革带来了行业得迅速成长,基金规模已占到流通市值得近10%,并带来了市场投资理念得深刻转变。

中国的金融行业现状

中国的金融行业现状

目前国内已经上马信息化的金融企业大多只是为客户提供信息查询而已,提供理财、咨询服务的不多。 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金融信息化建设是从无到有、从单一业务向综合业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今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的处理模式,建立了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清算系统和金融管理系统。中国的金融数据通信网络框架基本形成。但是国内金融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金融行业信息化问题1、目前各金融体系的建设标准很难统一,阻碍了金融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国有商业银行全面实施国家金融信息化标准前,许多银行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体系,由于机型、系统平台、计算机接口以及数据标准的不统一,使得各地的差距比较大,系统的整合比较困难,标准化改造需要一段时间。 金融行业信息化问题2、金融信息化建设中,金融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如国内众多的银行卡之间要实现互联互通,似乎需

要经过一番长途跋涉。其实,为了实现银行卡的互联互通,中国人民银行早就牵头组织各商业银行共同出资成立了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以解决各银行之间的ATM和POS机的共享问题。可是真正要实现联通的时候,各银行又都在盘算自己的利益。因为银行卡的联通意味着小银行可以分享到大银行的资源,大银行当然不愿意了。因此,金融企业的互联互通,必须找到一种市场驱动机制来谐调各方的利益,找到最佳的利益平衡点。 金融行业信息化问题3、服务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的应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业务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金融企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偏重于柜面的负债、核算业务的处理,难以满足个性化金融增值业务的需要。同时,缺乏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的收集、储存、挖掘、分析和利用,信息技术在金融企业管理领域的应用层次较低,许多业务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还处在半信息化的阶段。 金融行业信息化问题4、网上金融企业的认证中心建设速度缓慢。目前中国各金融企业的客户很多,都是网上的潜在客户,然而由于国内金融企业在建设认证中心的意见上难以实现统一,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9页word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情况及问题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经济改革大潮,推动了资本市场在中国的出现和成长。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走过了一些发达市场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道路。今天,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市值居于世界第二。 (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 与成熟市场自下而上的“自然演进”的发展模式不同,中国资本市场是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逐步探索和发展起来的。 资本市场出现的直接原因是股份制试点。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少量企业开始自发地向社会或企业内部发行股票或债券集资,随后逐步形成了“股票热”。1990年,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 在资本市场创建之初,人们还有不少的犹豫和争论。1992年1月,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随后,股份制试点进一步扩大,中国资本市场开始了快速发展。同年8月,在深圳发生了因抢购股票而造成混乱的“8?10事件”,暴露出缺乏统一管理体制的弊端。10月,中国证监会成立,标志着市场纳入统一的监管框架。

2019年7月,《证券法》实施,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资本市场的地位,规范了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将资本市场纳入更高层次的发展轨道。2019年,《证券投资基金法》实施,促进了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在这些法律法规的保障下,银广夏、德隆系等一些重大案件先后得到及时查处,资本市场在不断规范中逐步成长壮大。 2019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资本市场也加快了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发展的步伐,迄今已设立了12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和38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引入了116家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并推出了50只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产品(截至于2019年9月底。)。 2019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国九条”),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升到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2019年5月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使得市场早期制度安排带来的定价机制扭曲得以纠正,打造了一个股份全流通的市场,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大为拓展。 近年来,我国初步建立起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适应多元化的投资与融资需求;上市公司大股东清欠工作共清欠金额数百亿元,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提高了上市公司质量;证券公司的综合治理化解了行业风险,夯实了发展基础;基金业的市场化改革带来了行业的迅速成长,基金规模已占到流通市值的近10%,并带来了市场投资理念的深刻转变。

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现状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 我国经过十几年改革,金融业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成长。 一,我国金融业现状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所占比重下降,金融业逐渐提升份额,形成金融行业在国民经济占主要份额的局面。 我国自从加入WTO后,不断完善多层次多功能金融市场体系,银行交易与信息系统服务日臻完善。 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证券期货市场,货币市场和银行间外汇市场,实现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包括商业银行,社会保障基金,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 1999年之前,国际金融业主要有两种经营模式:(1)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混业经营的欧洲模式;(2)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业经营的美国模式。 1999年11月12日,美国签署《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取代了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严格分开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混业经营是金融企业为了实施多元化经营,加强综合竞争力所采取的重大变革。 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这一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也预示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80年代,我国银行都开办了证券、信托、租赁、房地产、投资等业务,实质上进入了“混业经营时代。

1995年5月《商业银行法》正式从法律上确立了国有银行分业经营的制度。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中央银行金融调控手段的市场化改革有了实质性突破。 如借鉴国际经验,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取代贷款规模指令性管理;大幅度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适时多次降低存款贷款利率,扩大中小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稳步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进程;努力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发展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直接融资方式,等等。 2017年以来,我国经济在加速增长中收到通货膨胀等压力的阻碍,我国政府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将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扩大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持金融行业稳定和提高金融服务等。 中国人民银行高度重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科学性和预见性,根据国内外的金融形势变化适时调整货币政策,运用宏观调控的方式来调整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方向。 而中国人民银行在1984年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同时,建立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情况自从我国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近三十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四十五次调整,存款准备金制度经历了从初创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成为了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摘要)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摘要)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经济改革大潮,推动了资本市场在中国境内的萌生和发展。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走过了一些成熟市场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道路。尽管经历了各种坎坷,但是,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不断壮大,制度不断完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和投资者不断成熟,逐步成长为一个在法律制度、交易规则、监管体系等各方面与国际普遍公认原则基本相符的资本市场。 中国资本市场从开始出现的第一天起,就站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前沿,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市场化资源配置的需求日益增加,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也日益提高。资本市场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经济逐渐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而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经验,也是中国经济改革宝贵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首先,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巨大的融资需求将有很大一部分依靠资本市场来满足;其次,中国经济迫切需要调整

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将在这一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第三,长期以来,中国的金融体系高度依赖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迫切需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防范金融风险,而这种转变必须通过做强做大中国资本市场来实现;第四,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养老体系、改革医疗保险体制和建设新农村等重要领域,也要求资本市场提供全面有效的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第五,随着金融市场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各国资本市场和金融中心的竞争日益加剧,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监管模式日新月异,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和发达程度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党的十七大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需要资本市场满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来的融资需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资本市场对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以资本为纽带引导和支持生产要素向创新型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通过资本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实现资源跨地区和跨产业的整合,通过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金融业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金融业具有指标性、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和高负债经营性的特点。指标性是指金融的指标数据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和个体状况,金融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垄断性是指金融业是政府严格控制的行业,未经中央银行审批,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允许开设金融机构。单位和个人,任何经营决策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效益依赖性是指金融效益取决于国民经济总体效益,受政策影响很大。高负债经营性是相对于一般工商企业而言,其自有资金比率较低。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金融业的独特地位和固有特点,使得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本国金融业的发展。我国经过十几年改革,金融业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成长。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和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金融业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一、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历程: (一)、1978—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的金融业改革发展历程和成就。1978年12月,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拉开大幕,这段时间的发展,中央银行制度框架基本确立,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成型,资本市场上股票开始发行,保险业开始恢复,适应新时期改革开放要求的金融体系初显雏形。 这段时间的主要标志性事件有: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办中短期设备贷款,打破了只允许银行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的老框框;1979年3月根据《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中国农业银行重新恢复成立。1979年3月,决定将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去,作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统一经营和集中管理全国的外汇业务。国家外汇管理局同时设立;1979年10月,第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揭开了信托业发展的序幕。 1983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中央银行制度框架初步确立,《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同时规定“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办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从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办理针对企业和个人的信贷业务,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2017-01-2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 金融科技(Fintech)是当前金融界十分关注的话题。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到一个阶段性的调整时期,在这样的氛围下讨论金融科技,能提供一个反思和总结的机会,客观分析一下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金融科技通常被界定为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就是把科技应用到金融领域,通过技术工具的变革推动金融体系的创新。全球金融稳定委员会对金融科技的界定是,金融与科技相互融合,创造新的业务模式、新的应用、新的流程和新的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形成非常大的影响。金融科技的外延囊括了支付清算、电子货币、网络借贷、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投顾、智能合同等领域,正在对银行、保险和支付这些领域的核心功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三个发展阶段 如果从IT技术对金融行业推动变革的角度看,目前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以界定为金融IT阶段,或者说是金融科技1.0版。在这个阶段,金融行业通过传统IT的软硬件的应用来实现办公和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业务效率。这时候IT公司通常并没有直接参与公司的业务环节,IT系统在金融体系内部是一个很典型的成本部门,现在银行等机构中还经常会讨论核心系统、信贷系统、清算系统等,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 第二个阶段可以界定为互联网金融阶段,或者叫金融科技2.0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金融业搭建在线业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的渠道来汇集海量的用户和信息,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资金端的任意组合的互联互通,本质上是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互联网的基金销售、P2P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 第三个阶段是金融科技3.0阶段。在这个阶段,金融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新的IT技术来改变传统的金融信息采集来源、风险定价模型、投资决策过程、信用中介角色,因此可以大幅提升传统金融的效率,解决传统金融的痛点,代表技术就是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供应链金融。

中国近现代金融史及其政策发展

目录 一、我国近现代史上金融发展进程的历史..................................................................................... 二、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国家金融政策及其成效............................................................................. (一)明、清政府的重本轻末政策、“觅商汇兑”政策、封建压榨政策 .............................. (二)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对外商银行的退让与依附政策 ................................. (三)晚清政府与北洋政府实行有利于民族银行业自由发展的政策 ................................. (四)南京政府的金融垄断政策、对民族资本金融业的压制政策以及法币政策 ............. (五)革命根据地政府的独立自主的金融发展政策、审慎的货币发行政策以及严格的金融管理政策................................................................................................................................. 三、近现代金融史发展的经验与其借鉴意义................................................................................. 中国近现代金融史及其政策发展 摘要:“金融”一词产生于近代,但明朝中叶之后我国就已出现比较广泛的金融活动,尤其是在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金融更是经历了动荡与混乱、统一与发展的历程。回顾与总结中国近现代金融史上的发展、金融政策及经验教训,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实施正确的金融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字:近现代;金融;发展史;政策; 一、我国近现代史上金融发展进程的历史 从明末到1949年这段时期,我国经历了封建社会的落日辉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混乱与动荡以及前赴后继的民族抗争,中国金融也经历了重大波折与艰难发展。 旧式金融机构由盛而衰。钱铺和票号是旧式金融机构的典型代表。钱铺产生于明代,在清代成为当时的主要金融机构,但因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未能发展成真正的银行。票号产生于明末,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在鸦片战争后发展到极盛,但在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败并最终消亡。 外商银行在华特权由小渐大,但最终被取缔。由于清政府的软弱与退让,外商银行于1845年进入中国,逐渐控制了进出口贸易,垄断外汇,控制中国金融与财政。抗日战争胜利后,外商在华银行的势力出现新变化,美国在华银行发展迅速。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在华银行的特权被彻底取缔。 中国现代银行业在曲折中前进。中国现代银行业诞生于1897年,辛亥革命后得到了很大发展,南京政府建立后逐步实现了官僚资本的金融垄断,而民族资

当前中国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发展

一人民币升值周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持有人民币资产和票据是世界话题,外币大肆进入中国的趋势很难改变,长牛市场格局不变; 2、居民存款搬入证券市场,造成所谓的“流动性泛滥”,给政府出了很大的难题。针对这一问题,政策导向明确告诉大家,一定要打击股市投机,树立投资理念,事实上市场已经有了回应; 3、外汇储备暴库、“全民炒股”和中外机构博弈己经影响了金融平衡,出口退税政策、QDII等新政,告诉大家国家己实质性考虑外汇平衡问题,有时会牺牲局面利益,才能保证大局健康发展; 4、保持证券市场的稳定,对大型国企IPO和全流通有利,政府既不希望证券市场大幅涨跌而造成对政治、经济的伤害,但又挡不住瞄准中国资本市场的资金的冲击,只能用政策来调控这个市场; 5、大力发挥基金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将是今后的主流方向,现在大批股民的热钱将不断回到基金市场,符合政策导向,选择好的股票将成为基金公司的事,而选择好的基金品种,将成为今后的主要社会话题。 我的最后结沦:少碰股票、选择好的时机和基金品种,分享证券市场带来的财富。 当前中国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发展 一当前宏观金融形势总体运行平稳,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隐忧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对外贸易增势强劲,财政收入大幅提高。当前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但值得注意的是,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投资需求膨胀过快、货币信贷增长偏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问题。 据初步统计,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3.18万亿元,同比增长19.2%;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7.90万亿元,同比增长20.66%,本外币贷款一季度新增9122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8342亿元,同比多增238亿元。为了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引发通货膨胀或资产价格泡沫,形成新的银行不良贷款,防范金融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包括将自4月25日开始再次提高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制度和再贷款浮息政策等。此外,中国人民银行提高了央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货币供应量增幅偏快,今年以来M1和M2实际数据均高于预测;信贷增长速度偏快,比年初预期高出10个百分点。提高存款准备金的政策,将有助于控制货币投放和贷款增加速度,保证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第二,我国直接融资所占比例依然过低,间接融资比重过高。虽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证券市场不发达,企业直接融资困难,直接筹资不便利的问题,但是如此高的间接融资比例为全社会的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第三,M2占GDP的比重过高,到2003年,我国 M2占GDP的比重已经接近200%,这种高比例除了在极其个别的国家外,在全球范围内是没有的。虽然中国经济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但是过大的M2表明,中国经济发展中融资过多依靠银行体系,风险集中度偏高。第四,总储蓄率依然偏高。2003年我国的总储蓄率进一步上升到47%,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消费需求所占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上述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讨论,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金融市场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首先,金融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建立。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证券期货市场、货币市场和银行间外汇市场。其次,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不仅包括商业银行、社会保障基金、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自2003年起,还引入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市场产品的逐步多样化,不仅包括金融债、国债、中央银行票据,公司股本和债务性债券,而且在证券和银行业产品方面不断推陈出新。ABS、MBS和CDO 等银行类创新产品、开放式基金等证券类创新产品都有强烈的需求。第四,跨市场的金融创新产品不断出现,例如货币市场基金的出现,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等。 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是存在产品匮乏、简单化的问题,金融深化程度还不足,在不少方面还存在创新压抑的现象和问题。 三、经济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要求我国金融市场必须进一步发展,要求有关部门适应形势,转变观念。与此同时,金融产品必然发生相应的转变 首先,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随着国民待遇的实现,市场准入的逐步放松,金融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将进一步加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和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均要求我国必须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其次,

最新我国金融证券业发展现状及问题浅析

我国金融证券业发展现状及问题浅析 本文是一篇我国金融证券业发展现状及问题介绍,国内金融证券业近年来的发展前景较为客观,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困扰着中国证券行业的发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吧! 一、我国金融证券业的发展特点 1.相关资料显示:近几年内中国证监对证券公司的综合治理工作过程中,累计处置了31家高风险公司,对27家风险公司实施了重组,使其达到持续经营的标准;2007年至2009年前三季度,中国证监会又批准成立了四家证券公司,使目前我国正常经营的证券公司数量达到108家;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公布的信息,目前通过创新类试点评审的证券公司共计29家。由此可见,金融证券公司的风险意识及竞争意识普遍提高了,业务发展更加规范化,其竞争状态日趋激烈。 2.市场竞争激烈,竞争的原则,使得经济市场也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局面,金融证券业的部分业务也出现向大型证券公司集中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国内证券公司竞争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批存在较大风险的证券公司退出竞争舞台,而一批风险控制能力强、资产质量优良的证券公司则得到迅速成长,在经纪、投资银行等业务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领先优势。 3.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渐强烈,随着国际证券公司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国内证券公司开始直接面对拥有雄厚实力的国际证券公司的正面竞争,未来证券行业的竞争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国内证券公司将面对来自境外同业更为激烈的竞争。随着证券行业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将有更多国际证券公司进入中国资本市场,这意味着今后我国证券公司面临的外资证券公司的业务冲击也将越来越激烈。

二、中国金融证券业发展现状 国内金融证券业近年来的发展前景较为客观,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困扰着中国证券行业的发展。 1.国内证券业发展市场波动较大,致使研究方法失效,估值体系紊乱,投资者无所适从,整个市场处于非理性的状态。中国证券投资者只有在指数和股价上涨时才能盈利,在只能做多的交易制度下,市场参与主体无法回避系统性风险,券商的业务也具有明显的牛熊周期特征,市场下跌,交易清淡,投资收入减少甚至亏损,业绩波动性较大,证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2.中国证券业积极推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和壮大,希冀其发挥稳定市场的作用。然而实证表明,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与股票市场的波动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当前的基金行为没有起到稳定股票市场的作用,反而加剧了市场的波动。“靠天吃饭”的传统观念,造成了券商业务单一,收入结构失衡。 3. “有标识”性的金融证劵业的发展,也是国内证劵业未来的发展防线之一。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基本处于经营模式单一、盈利模式同质化竞争阶段,还没有形成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证劵企业需要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渠道创新,做出自己的特色,做大做强,形成独特的竞争力。 三、我国金融证券业发展趋势 1.我国《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指出:“证券公司经营各类业务的资格条件与其净资本规模挂钩,如证券公司净资本与各项风险准备之和的比例不得低于100%,并要求证券公司在开展具体业务时,需要根据不同业务类型按照不同比例计算风险准备。”金融证劵公司的发展规范化,势在必行。 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的建立,正是为了加强证券公司的风险监管,

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环境分析(报告精选)

北京先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2012-2015年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最新版报告请登陆我司官方网站联系) 公司网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489775833.html, 1

目录 2012-2015年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4) 第一节经济与金融环境 (4) 一、全球经济金融环境及对中国的影响 (4) 二、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4) 1、农业生产再获丰收 (5) 2、销售平稳增长 (5) 3、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 (6) 4、货币信贷平稳增长 (7) 5、人口就业总体平稳 (7) 2、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 (8) 3、进出口贸易历史变动轨迹 (11) 三、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 (12) 第二节监管环境 (15) 一、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综述 (15) 二、中国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 (18) 三、中国金融市场监督管理的机构 (19) 四、中国金融市场监督管理的手段 (19) 第三节细分行业税收优惠政策 (21) 一、银行业、非银行金融机构 (21) 二、保险业 (29) 三、证券业和期货业 (36) 第四节农村金融业财税支持政策 (36) 一、农村金融财税支持政策现状 (36) 二、农村金融财税支持政策的制度缺陷 (38) 三、完善农村财税支持政策的建议 (41) 2

3

2012-2015年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经济与金融环境 一、全球经济金融环境及对中国的影响 1、由于中国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还未完全开放、资产证券化的规模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有大量外汇储备,这些因素是中国免于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2、但是,中国金融资产在美国的实际损失预计也是巨大的,具体数字有待今后的时间来检验和消化;(如中投对大摩、黑石、货币基金的投资损失惨重,各大银行持有的次贷及雷曼债券损失也将是巨大的,这从平安90%的巨大投资损失可以看到) 3、中国虽然没有在金融上遭受严重危机的冲击,但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对中国的冲击和考验也是严峻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高度化、中国长期以来用外需来支持经济的发展模式等,都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再一枝独秀。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4、世界巨头的危机靠他们自己是无法消化的,例如美国7000亿美金的救市资金肯定不会自己全部买单,中国势必会成为最终的买单一族,只是买单多少的问题而已; 5、中国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试图用启动强大的内需来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经济影响,但为时太晚,长期的外需拉动型经济岂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而且中国面临着通胀、通缩、滞胀的三重威胁,势必使中国的政策制定较为艰难,只能两权相害取其轻。但是,现在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已经改变,即使连续降息也难以在短期拉动内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甚至短期衰退都是可能的。 二、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1、GDP历史变动轨迹 201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8%,四季度 4

中国担保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担保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世界经济界的难题,备受各界关注。民间资本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使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2009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担保业务监督职责的通知》提出了进一步规范民间资本的要求。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过程中,担保机构作为民间资本的一部分在发展中的困境尤为引人关注。 标签:担保反担保 1 担保行业的发展现状 担保是指债权人为确保债务得到清偿,而在债务人或第三人的特定的物和权利上设定的,可以支配他人财产的一种权利的行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队伍的壮大,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担保公司应运而生。我国信用担保的探索始于1992年,经历1999年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推动规范试点,2000年担保体系逐渐完善,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表明中国担保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担保机构数已达4800多家,担保资金近3000亿元,中小企业贷款累计担保总额近2万亿元。对中小企业融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目前我国担保机构大体上有三种类型。一是政策性担保机构,即由政府出资,吸收部分社会资本成立的中小企业担保信用机构;二是互助性担保机构,是由中小企业自发组建的担保机构,自出资金,自担风险;三是商业性担保机构,一般是以企业和社会个人为股东出资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责任公司,以盈利为目的。河南省已基本形成国有政策性、民营商业性和企业互助性三类担保机构共同发展的局面。至2010年6月30日,全省各类投资担保机构突破千家,达到1002家,注册资本总额达到316.06亿元。其中郑州市共有各类信用担保机构348家,占全省总数的近40%,政府参股的有16家,商业性或企业互助性担保机构332家,注册资金达到113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这348家担保机构中已通过县(市、区)、郑州市、河南省三级登记备案的仅91家,占郑州市担保机构总数的26.15%。 2 担保行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困境 2.1 目前担保业发展特点①机构数量快速增长,担保规模有限。②业务单一,担保期限短。房产抵押可能还是最大的业务范围,据媒体报道,在郑州有些担保公司的领导直言:“我们只做房、车的业务”。而且目前在郑州担保市场中为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的融资多为一年以内的短期融资。担保品种局限在流动资金,对信用担保的要求高,业务量小。③反担保措施严苛。由于风险控制能力有限,担保公司每一笔担保贷款业务几乎都要求提供对等的抵押物,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中国金融的发展历史

1.自然币是中国最早的货币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使用得最普遍最为长久的原始货币。 2.贝有自身的特点:有光泽和花纹,是当时名贵的装饰品;有天然单位,便于计量;坚固耐用,不 易磨损;体小质匀,便于携带;天然海贝,产自境外,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这些使它具备了从当货币的基本条件,便于长期流通转让。 3.贝的计量单位,除个位数之外还有“朋”。在贝玉成为货币之后,“朋必十贝”。 4.商代晚期已出现青铜铸贝,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是我国金属铸币的开始。 5.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的诸侯割据和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铸造的铜铸币在形制和币制 单位上有很大的差别,主要有四种:布币(由铲形农具演变而来,包括空首布和平首布),刀币,圜钱(战国年代我国北方产生的一种心的铜铸币,开创了中国古代铸币的重要形式,也影响到东亚,东南亚诸国的货币形态),楚铜币(鬼脸钱或蚁鼻钱)。 6.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勤墓中发现的竹简中有秦律,其中的《金布律》是现存中国最早的货币 立法。 7.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特点:货币单位已分成等级;各诸侯国征服没有统一铸币权,货币铸造具有 地方区域性;多种货币,铸币,称量货币和食物货币并存,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上发挥货币的职能作用。 8.先秦时期信用的形式: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信用客体);私人信用和国家信用(信用主体);不 计息的“赊”和计息的“贷”(是否计息);普通借贷和高利贷(利息率高低);信用借贷和抵押借贷(信用方式);用于消费性开支的借贷和用于生产经营的借贷(借贷用途)。 9.春秋战国时期的傅别即债券,一般用竹木制成,分为两半,债主执右券,债务人执左券,是中国 最早的信用工具;泉府是当时的财政金融机关,政府借贷由泉府办理,赊贷是泉府的信用业务,是中国最早的信用机构,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国家信用中的赊一般不计利息,是政府赊给民间用作祭祀,治办丧事之用的,贷是征服带给民间经营生产的,会取得收入,故要收取利息,并“以国服为之息”。 10.质人是举债时在市场上设有依质挤书契之行监督。 11.秦始皇统一币制:内容:以金布为主要货币(上币),以半两为下币,金钱双本位制,确定了中国 古代铸币外圆内方的钱币基本形式,在形制上第一次得到统一;意义:不仅是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货币的统一,对于促进物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推动经济的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就货币制度而言,秦始皇对货币的规定,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统一的货币立法,而半两钱以重量为名称又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秦半两钱—李渊五铢钱为量名钱,李渊到宣统为年号钱)。 12.汉武帝币制改革:内容:统一铸币权,五铢钱统一由中央政府的上林三官负责铸造;全国统一使 用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非此不许使用。(废秦半两)意义:西汉进入了货币流通的稳定时期,五铢这个重量也就成为了以后历代统治者铸钱的标准重量。 13.西汉的信用以货币借贷为主要形式,也有实物借贷:政府振贷(在于救急,不在盈利),私人信用 (高利贷占有重要的比重,资本称为“子钱”,高利贷者称为“子钱家”)。 14.三国魏晋南北朝的货币流通:金银淡出流通领域,主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金属铸币流通范围缩 小,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分离,币值波动剧烈;实物货币盛行,成为货币体系中的高位货币,与铸币共同构成钱帛兼行的货币体系。货币供需特点是在长期的通货紧缩中伴随着短暂且剧烈的通货膨胀。南朝:四库,北朝:高利贷,质押出现。 15.南北朝出现了待行存放放款业务的机构:寺院质库,出现了财产担保放款,是放款形式的一大创 新和进步。信用形式:北朝:僧氏粟,南朝:寺库。质钱:抵押贷放,凭借抵押物品向他人借钱的信用形式。 16.隋唐五代时期,布帛谷粟等实物货币式微没落,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铜钱的地位与作用日益重 要;纸币白银等新型的货币形态开始萌芽孕育,并在以后的历史时期里得到迅速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